学习教育永远在路上

2024-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教育永远在路上(精选13篇)

学习教育永远在路上 篇1

敖吉第一小学 刘亚东

我从1988年新惠师范毕业参加教育工作至今已经是28年,可以说是一名老教师了。其实说老也不老,老的是我28年的教龄,不老的是比我大十多岁的我的老师还站在讲台上。在学校我是“中间”力量,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正因如此,我倍感压力,我要向我的老师学习,给我过去的和现在的学生做个榜样。

当今知识更新加快,信息发展迅猛。这就给我这样的老教师提出了挑战,我要战胜自己,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更新教育观念,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抓住一切机会,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其它综合知识。

2011年新课标颁布以后,我多次参加学校和上级组织的课标培训学习,学习期间认真听讲,积极参加与培训老师的互动,详细的记录大量的学习笔记。培训后自己回来后还继续自学,看录像,听汇报,研究讨论,写心得体会。2012年我校开展以创建“书香校园”为目标的师生读书活动以来,我积极参加,认真学习。这其间我学习了敖汉旗教育局老局长曲凌云的《家教诀窍实招》、还有《教师成长的十个要素》、《怎样写教育叙事》、《课堂密码》、《小学科学实验指导》、《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点、行动、示例》等专业书籍。作为教师,既要有精深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大量的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我十分重视各类书籍的阅读。比如:文学类的《中外现代作家作品选》、《张爱玲作品选集》、《三国演义》、《水浒传》、《上下五千年》、《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流三部曲》、《四世同堂》、《羊脂球》等等,科普类的《全国小学生百科全书》、《宇宙世界》等等,还有人物传记《周恩来诗歌专集》、《毛泽东的一生》等等。从这些书中,我感受到了中华五千年古老的历史、悠久的历史文明;也感受到了西方先进生产力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也了解到了世界万物的各方面的知识;同时,还了解了文天祥、矛盾、巴金、老舍等一些文人的坎坷经历和坚定的信念,还从中学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在教学工作中,所有自己在读书中学到的知识,都能用到教学工作中,使自己的教学增添了无比的光辉。这样,更增添了我求知的欲望与阅读的兴趣。我们学校有专供教师读书的阅览室,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近千余册,包括天文、地理、哲学、中外文学、名人传记、科普读物„„在那里,教师可以学到很多课外知识、教学技巧、了解各种新的信息。课余时间,图书室便成了我大量阅读书籍的“重要阵地”。每天,我都要翻阅各级报刊,关心国家大事,留心政策法规。然后,再有选择地阅读各类专著,计划性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对于消遣性的杂志,我也毫不排斥,他已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与此同时,我还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将那些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以便日后更好地理解运用。至今,我已积累读书笔记几十册。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天上班期间,除了教学中的教学用书,还能接触到很多专业类丛书。只要见到有价值的书籍,我就象鱼儿见到水一样,兴奋万分,因为,如饥似渴的阅读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从书中可以体会到豁然开朗的感觉,有时还会荡漾出智慧的火花。学以致用,除了将取之于书中的灵感,把这种灵感用运于实际工作中此外,网上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这里有各种学习书屋,里面的作品应有尽有,许多书店购买不到的书都可以欣赏到,而且附有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如果你想查阅某一方面的内容,还可点击智能搜索,这样既省时又省力,大大方便了信息的摄取。我也经常从网上下载一部分新的教育资讯,还有好多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将其作用于工作之中,的确收益非浅。

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现在的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都不愿意外出培训和学习,因为外出学习和培训既舟车劳顿又枯燥乏味,还要花费很多钱。我深知自己知识老化、观念陈旧,需要更新和创新。所以,我积极争取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2011年以来,我先后参加了“国培计划”网上培训,敖汉旗文化名师培训学习,赤峰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培训学习,“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包头师院短期培训和网上跟踪培训而且学习成绩优秀圆满毕业。尽管花费些钱,浪费些精力,可是我累并快乐着。因为我走出去学习到的新经验、新观念、新方法是无价的。它可以洗涤你的心灵,出去你思想中的陈腐东西,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作为当代的老师不会合作、不会学习、不会思考、不会创新就要被时代淘汰。虽然我已是有28年教龄的教师可我并不老,我教学之路还有很长。所以,我还会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积极进取来适应教育的发展。学习永远在路上,终身学习是我的的学习态度。

学习教育永远在路上 篇2

有位诗人说过:“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原子能, 但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点燃它;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座金矿,但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开发它;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一个巨人,但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唤醒他。”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怎样才能唤醒学生身上的巨人?又怎样通过教育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基本要求,为达成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的目标, 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首先必须是学习者 (陶行知语)”。教师要持续地学习,具备足够的知识、高尚的师德、健康的心理,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之中,真正成为学生课堂的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发挥特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是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神圣使命。

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永远在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教育工作者们,努力吧!

学习教育永远在路上 篇3

(记者  雷杰能)2014年12月18日,冬日的阳光照在丰城市拖船中心小学校园内,让人感到格外的温暖,江西教育期刊社在该校隆重举行《留守儿童安全手册》全省捐赠启动仪式暨“关爱留守儿童双百万新蕾工程”走进拖船中心小学活动,更是让人感到人间有大爱。当江西教育期刊社总经理万明华向拖船中心小学万辉煌校长授予价值3.2万元物品的捐赠牌时,会场内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活动除了为该校赠送1000册《留守儿童安全手册》外,还为12名留守儿童代表每人赠送一份礼物。此次“走进拖船中心小学”活动是《留守儿童安全手册》全省捐赠活动的第一站。

江西教育期刊社是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省第一家期刊出版单位,创刊60多年来,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江西教育期刊社于2010年12月正式启动一项面向全省百万中小学留守儿童的爱心工程,即“关爱留守儿童双百万新蕾工程”(简称双百万工程)。该工程以心理辅导为核心,建立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平台,分三年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和基地学校,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编辑教育读物,为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营造良好环境。2011年,江西教育期刊社审批通过了包括拖船中心小学在内的28所学校作为基地学校,并为这些基地学校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培训、课题资金帮扶和书刊捐赠等服务,预计三年内争取让基地学校在全省达到60所。

为提高全省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促进我省留守儿童德育工作有效开展,江西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办公室、江西教育期刊社联合向全省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小学捐赠12万册《留守儿童安全手册》,总价值60万元。活动仪式结束后,大家参观了江西教育期刊社为拖船中心小学捐建的心理咨询室——“心灵加油站”,这是继上犹二小、太阳村东方书院儿童救助中心之后,双百万工程在我省捐建的第三个心灵加油站。与此同时,江西教育期刊社的张秋棠老师还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心理团体辅导示范课。◆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学习心得 篇4

近日,央视综合频道在黄金时间播出八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我校也组织教师进行观看。教师们认真观看后,从中感悟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的一切都在告诉人们,正风、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绝不是一句空话。民意所致、民心所向。每个人都期望生活在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里,这关乎每个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效果怎么样,人民的心中自有一杆秤。人心向背是最公正的砝码,也是唯一的砝码。现将观看心得总结如下:

该片对话违纪人员,感受他们的反思痛悟;倾听专家学者,洞察作风之变后的深层律动。近百位受访者中,还有腐败分子身边人、会所服务员、举报人、暗访记者和纪检监察干部、普通群众等,不同观点,多元视角,为观众全景式呈现“作风建设在路上”这两年来不平凡的历程。

习近平同志强调:“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这是对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这一要求,以必成的信心、严抓的耐性、常抓的韧劲,围绕服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把好作风回归作为新起点,永葆党群同心同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强劲力度,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刻感受到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不是一阵风,要越抓越紧,要求严字当头,作风建设,首先要实事求是,工作扎实。我们要认识到,根治任何沉疴痼疾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改进作风任重道远,歇歇脚就可能回潮,松松劲就可能反弹,必须严字当头、连续发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党的作风建设,如不付出整顿作风的实际行动,传导从严压力,鞭策务实作风它就只能是一个口号,一阵风。党和国家担起作风整顿的重任,要求党员干部要实实在在的把身边的工作做好,把群众的利益维护好,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落实到实处,要“严”字当头。以实际行动确保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确保作风建设的要求真正落地生根,实现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党的作风建设,需完善制度,从机制上促进作风转变。加强作风建设,既要靠教育启发自觉,更重要的是要靠制度规范。把作风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拓展作风建设新境界,是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依托和保障。要让制度具有可操作性,不能过于原则,要量化标准,细化规定,尽快丰富和完善规矩,具体到让人看得见,摸得到,照着镜子就能做,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使评价作风有依据,检验作风有尺度。建立真正可以贯彻落实的改进作风的建设制度。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必须坚持从严治党,才能使党始终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从严治党必须具体而不是抽象、认真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这是这次活动给我们提供的最深刻的启示。这些启示和经验,其重大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显现出来。

在充分肯定这次活动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党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作风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现在,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这次总结大会上,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总结了“六个必须”的经验;就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才能开创党的作风全面纯洁的新局面,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转变作风,核心在情感上。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优秀共产党员,以群众利益为重,对人民群众怀有炽热的感情,他们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是很多党员干部十年甚至是几十年都无法达到或超越的,这源于他们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意和真心付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一定要以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为榜样,学习他们对群众、对工作的那份真挚感情,把这种热情完全投入教育事业中。

学习教育永远在路上 篇5

所有的结束,都是新征程的开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全党要以此为起点,在从严治党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进”。在党的群众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作出了全面部署。

转作风,关键在行动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教育是手段和方式,走进群众、为了群众是目的和关键。活动有时限,践行群众路线,为民、惠民永无“休止符”。我们需要更多的行动、更多的执行来赢得群众满意度。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

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贴合实际状况、贴合客观规律、贴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职责,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力度、持续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学习教育永远在路上 篇6

一个和风拂面的清晨,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他最后望了一眼西柏坡的绵延青山,回首意气风发,指向北京:“进京赶考去!”

日月流转,时代变迁。197月,嘉兴南湖红船上的振臂一呼开启了一段伟大的征程。而这一道披荆斩棘,重任在肩,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超越自我的“赶考”路上,转眼已是九十五年。

“赶考”之路,是不断进取的自我完善之路。7月11日,同是西柏坡,同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站在九月会议旧址前,习近平神色凝重,目光穿越历史。面对历史和未来,习近平再次提出“赶考”问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告诫全党:“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

对于我辈党员干部来说,考场如影相随。岗位是考场,热爱与否,尽责如何,往往体现党性、思想和素养。社会是考场,是旗帜鲜明还是模棱两可,是敢于挺身而出还是甘当“隐形党员”,是公而忘私还是明哲保身,见境界、胸怀和格局。朋友圈是考场,是慎独自律还是同流合污,看出志趣、情操和追求。一场饭局、一次交往、一项活动,都可能是一种考试,只有时时守住初心,牢记使命,审时度势做工作,才能交出“政治上清醒、经济上清楚、作风上清正、生活上清白”的优异答卷。

面对考试,漫不经心要吃亏,骄傲自满易失败,正确对待方能确保无失。既是赶考,就不得分心走神,心不在焉或心存旁骛,赶考就会出岔子。思想溜进了官瘾,视升迁为最大目标,就会视责任为儿戏;溜进了名利,新变种的“四风”如影随形,干工作就会急功近利,思想出岔,进而人生走偏。像焦裕禄、沈浩、杨善洲、李保国等同志一样“心里时刻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党的宗旨,用自己的生命高唱奉献之歌,“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才能在历史风云和人民的考验面前交出优异的答卷。

赶考是严肃认真的事,容不得虚假,来不得侥幸,必须夯实基本功,提高思想境界和工作水平,历练过硬本领,一步一个脚印,行得正,也走得远。赶考总有新课题,头疼不行,溃退不行,必须跟上时代,一往无前。面对新形势,抓紧学习,突破、提高自己,抓紧历练,净化、升华自己,站立潮头,学鲲鹏激浪,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考试如过关,或大事面前“溜边边”、难事上面“绕弯弯”、烦事里面“转圈圈”,或“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不善为”,或不懂规律、不懂门道、缺乏知识、缺乏本领,工作中显得能力不足的“不能为”,或“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的“不作为”,都会在时代的考场败下阵来。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因势利导,化压力为动力,变不利为有利,以“见红旗就扛”的魄力开展工作,时刻保持逆水行舟的压力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工作创一流。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篇7

治国必先治党, 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认为, 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在党, 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 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 也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党中央决定这次全会制定准则、修订条例, 正是着眼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一个重大安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贯彻执行《准则》和《条例》, 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落到深处、落到细处, 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

当前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就是要结合当前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把从严治党扎根在思想, 筑牢从严治党的思想根基。在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要将党员思想教育摆到首要位置, 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 使每个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从严治党的方针保持高度一致, 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更大力度从严治党, 就要把责任落到实处,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从严治党各项部署。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 及时把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传达下去, 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 把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的新部署和新要求落实好,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 把全会精神全面转化为推动档案工作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实际举措。要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为动力, 进一步焕发干事创业激情, 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完成好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谋划好明年的各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要认真对照今年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 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确保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同时, 认真谋划好明年的重点工作, 切实把全会精神融会贯通到工作实践中, 推动档案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梦想永远在路上 篇8

他问父亲:“我为什么不能飞?”父亲说:“你没有翅膀。”他很沮丧,父亲又说:“孩子,只要有梦想,你也能飞。”

一切的改变缘于一架钢琴。一天,他和小伙伴闯进了一家军械库玩。鬼使神差般地,他走进一间小屋,黑暗中一架立式钢琴将他的视线牵引了过去。他走过去,缓缓坐下,手指轻轻触摸那些琴键。那一刻,他热血沸腾,“我的心从此寻找到了一生的方向,那就是音乐。”那年,他10岁,他的梦想是成为歌手。

二战后,他随父亲搬到西雅图,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之旅。由于小号吹得非常出色,他逐步赢得了和爵士乐高手同台演出的机会,继而又实现了另一个突破——全美巡演。那年,他20岁,他的梦想是唱响整个欧美。

当美国满足不了他的雄心壮志时,他继续“迁徙”,来到了世界艺术之都——巴黎。除了演出,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作曲、配乐,样样都令他兴趣盎然。那年,他30岁,他的梦想是成为全能的音乐家。

再次回到美国,他开始进军好莱坞,并且迅速成长为好莱坞大腕们争抢的配乐大师,先后八次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提名。那年,他40岁,他的梦想是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音乐大师。

或许是过多地透支了健康,41岁那年,他患了动脉瘤。医生建议他做开颅手术,手术成功率很低,但要活下来,就必须冒险去做。所幸,他挺过了这一关;不幸的是,由于手术后颅骨镶嵌了钢夹,他再也不能登台演奏了。人们都以为,他会一蹶不振,但他没有,反而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了一项新的工作中去。他为一名黑人男孩制作专辑,结果唱片畅销全球,成为历史上销量最大的唱片。那个男孩就是后来的天王巨星迈克尔·杰克逊。他邀请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电影《紫色》,并大胆起用了一位毫不知名的黑人女演员。这个女孩叫奥普拉·温弗瑞,后来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主持人之一。那年,他50岁,他的梦想是帮助别人实现梦想。

此后,他在演艺圈的影响力无人能比。他曾汇聚全球百名当红歌星,演绎歌曲《WeAretheWorld》。这首歌,被称为20世纪最有意义的歌曲,共筹得5亿美元善款,全部用于非洲赈灾。从这首歌开始,他坚持身体力行,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慈善事业上。60岁时,他的梦想是慈善。

2008年,他与季羡林、何振梁、李安等各界人士被聘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艺术顾问,先后多次来到北京,忙碌了好一阵子。奥运会结束后,记者问他:北京奥运会哪一点令你印象最为深刻?他脱口而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也代表了他现在的梦想。此时,他已年过70。

学习教育永远在路上 篇9

在充分肯定这次活动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党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作风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现在,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这次总结大会上,就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总结了“六个必须”的经验;就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才能开创党的作风全面纯洁的新局面,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学习教育永远在路上 篇10

纠正四风不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学习

心得体会

纠正四风不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学习心得体会为了认真开展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党总支组织我们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学习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使党员干部职工受到生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并组织党员干部职工撰写心得体会文章,增强教育效果。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先进事迹,用身边的典型激励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努力创先争优,以下为自己的一些心得:此次学习中,通过讲述了从近几年来大量违纪党员领导干部和典型案件入手,深刻分析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产生的根源及其对党和事业的重大危害,从而警示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四风”之害,禁“四风”之欲,模范发扬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作为一名党员,我充分认识到,“四风”严重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当前群众最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迫在眉睫、非解决不可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只有彻底解决“四风”问题,才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如果听之任之,让其长期存在和蔓延扩散,必将严重腐蚀党的肌体,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同时认识到了“四风”问题的危害性,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也将严格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对自身存在的“四风”进行一次大扫除,做到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切实转

精品学习资料范文

永远在创业的路上 篇11

一个优秀公司的成功绝不会是几个创始人的成功,而是所有参与者的成功。同样,创业者精神,也不是公司创始人和某些人的精神,而是一个组织在不断谋求生存和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所积淀的全部智慧、思维和文化。对于东软来说,创业者精神是全体员工在与环境交互过程中创造出的生存能力。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希望每一个员工都是创业者。

创业者精神并不神秘,我们许多人的身上都拥有创业者的DNA,而阻碍我们成为创业者的原因往往是我们自己。我理解的创业者们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持续的好奇心

创业者永远不满足于对过去事物的认识,总是对未来的事物充满着兴趣。他们愿意超越自己的业务和知识来认识外部的世界,他们不拒绝新生的事物与思想,他们不以自己的经验作为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标准。他们是时尚思想的先行者,他们总是对自己的弱点好奇,对他人的成功好奇,他们是聆听者。

对于企业,所谓的好奇心就是要有对环境、市场、技术以及客户需求变化的高度敏感,并通过学习与实践,为未来可能的变化做好准备。任何一种商业模式、产品与服务都有其生命周期,都有兴衰的过程。我们要对变化的社会、变化的消费行为、变化的商业模式充分地敏感。

颠覆性的变化是渐渐开始的。许多过去很成功的企业一夜间成为历史,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对发展趋势的敏感,失去了对新的商业形态的认识和准备而导致生命的终结。始终用好奇心来观察未来的变化,用好奇心来寻找生存之道,用好奇心来设计自己的商业模式,并不断转变,有准备地迎接一个个新机会的到来。

冒险精神

冒险是创业者的基本精神。人生的变化基本上是在冒险和认命之间的选择,冒险并不一定是选择了一个重大的事件和机会,也不只有领导者才有机会冒险。冒险精神是一种心态,表现为在进取与保守、奋斗与安逸之间的选择。员工的创造性,对于一个既有工作来说,就是在冒冲破现实的风险。

一家20年的企业,未来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再敢于冒险。因为会有太多有形与无形的因素约束着我们,我们可能会宁愿不做事也不犯错误。我们会担心领导的态度,会担心与别人合作的风险,会担心承担失败的责任。我们最大的不幸将是缺少了一批冒险家、开拓者,而多了一批当冒险的成果变成现实之后的维护者、守护者和评论者。

冒险需要智慧,冒险的目的是成功而不是受伤。我们需要的是在冒险中控制风险并取得成功,学习与实践是防范风险的惟一手段。

今天成功的事业,大多来自于当年一批冒险家在一块块荒芜的土地里种下的种子,他们确定了一个超越于他们自己能力的目标、超越了现实的目标,他们选择了许多人不能理解的路线,也承受了太多的非议和善意的提醒。他们在选择了远见的同时也选择了寂寞,在坚持中与自己开拓的事业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困难中拥有了一生中永远珍惜的同事与战友。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在冒过早或过晚、过界或不过界的风险,我们在冒险中有过失败和教训,但更多的是收获。失去了敢于冒险的精神将是我们变老的开始,也将是我们失去机会的开始,因为试图通过逃避变革和创新而获得稳定的事业和生活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激情是财富

拥有激情就是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可能的困难。现实的世界总是充满矛盾,社会从不存在真正稳定的公平。一个人可能会因为遇到一个困难、一件不高兴的事情而失去热情,或者唤醒了抱怨、愤怒的情绪;也可能会因为在克服和面对这些困难时变得更为成熟和睿智。

一个人的态度、心智决定了他的前程。创业者的性格是坚定的,他们将困难与挑战看成是学习与成长的机会;创业者的心态是平和的,他们不骄不躁,愿意与他人沟通,并创造一个与他人共同成功的环境;创业者很不自我,他们总是在理解他人时来认识自己,他们知道没有对个人行为和心智的不断修正,就没有快乐的工作与生活。

一家成长型企业每天都在面对问题,每天都有人在犯错误,我们不喜欢只知道抱怨而没有建议的人,我们希望每个人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那些面对问题只知道抱怨、退缩,没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将永远没有机会。

合作的艺术

获得成功的人往往是幸运者,他们成功的许多部分并不完全来自于他们个人的智慧和努力,而来自于许多外部的帮助。创业者精神包括了合作的精神、集成的精神。

合作是一种能力,许多人因为没有合作精神而没有朋友。合作是一种态度,做事情只想自己而不想别人的人永远不会赢得尊重和持续合作;合作是一种分享,当自己可以分享的价值多的时候,合作的机会也就更多;合作更是一种修练,通过“给予”而“获取”是合作的本质。

合作又最容易成为口号。每个人都期待着别人的合作精神改变,而自己往往是最不容易的合作者,指责是不合作者的基本特性。在内部,希望员工要学会在如何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快速发展自己;通过与别人分享知识与能力来收获更多的资源与能力;通过更多地在别人成功的结果之上创造新的进步而实现自己的成功、提高实现成功的效率。在外部,要更开放、更广泛地建设战略联盟,通过合作将合作伙伴的能力变成我们的能力,将合作伙伴的商业目标变成我们的目标。我们要学会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共赢的艺术。

永远在创业的路上,会让那些满足于稳定生活的人感到太累。事实上,如果不持续创业,就不再有机会享受成果。没有任何的积累可以支持我们活到永远,过去的成功经验也不会支撑我们未来的胜利。所以,创业将成为我们每一天要面对的话题,创业者精神将成为我们未来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本文作者系东软集团董事长,本文摘编自作者今年致全体员工信)

学习教育永远在路上 篇12

作为一名跑突发新闻的记者, 黑龙江晨报记者肖劲彪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 他的名字经常与最新的轰动性报道联系在一起。

在他的镜头下, 出现过英勇救火的消防战士, 见义勇为的热心的哥, 顽强求生的井下矿工……

今年年初至今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 他的镜头中又出现这样几个闪光的名字:郭肖岐、谢尚威、王世伟、荆百岁、高铁成、张丽莉。

艺术家罗丹说过,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随着草根英雄一个又一个见诸报端, 一场关于正能量的讨论深刻而广泛地展开, 很多媒体也都陆续开辟寻找大美大爱龙江人专栏。作为唯一一个对我省这几位英雄全部进行面对面采访的记者肖劲彪, 既是美的发现者、传播者, 也是美的领悟者、践行者。

1. 作为全天候记者睡觉都是睁着眼

同事们开玩笑说:“肖劲彪是睡觉都睁着眼睛的。”很多次, 半夜有人给他打电话报料, 他立即从睡梦中爬起来, 开车到现场。一夜未睡, 第二天还照常上班, 依然兴奋异常。

在黑龙江晨报, 突发事件和现场新闻, 没有人快得过肖劲彪。报社长期跑突发的几位记者都养成了习惯———得到新闻线索, 第一时间要问部门主任:“小肖去了没?”

肖劲彪的电话总是24小时开机, 从早到晚响个不停。有一次他去一位同事家住宿, 同事怕吵, 偷偷把他的手机关了。第二天一早醒来, 他发现手机被关机, 气得差点和同事吵起来。

“没办法, 习惯了, 每天晚上不被吵醒几次, 总觉得缺点啥, 一整天心里都空落落的。”肖劲彪说。

早在肖劲彪初涉新闻的头两年, 作为黑龙江晨报的通讯员, 他就是出了名的“马路骑士”———以一辆摩托车为交通工具, 经常能在记者之前赶到事故现场。时间长了, 他与一些处理事故的交警和参与救援的消防战士都成了铁哥们儿, 一些人也成了他忠实的“线人”。

由于他的勤奋, 5年前黑龙江晨报正式接纳肖劲彪成为一名记者。从当上一名正式记者那一天起, 肖劲彪就成了一位不分白天黑夜、没有节假日的全天候记者。为了采访方便, 肖劲彪用父亲准备给他买房子的首付款买了一台捷达车, 两年时间里程数已经超过5万公里。朋友和他开玩笑说, 你这车若是卖到二手市场, 写上肖劲彪的名字, 多便宜估计都没人要, 眼看都快造零碎了。还有同事说他不会算账, 为了采访不计成本, 有时候, 稿费抵不过油钱。但是, 肖劲彪从来不计较, 总是憨厚地笑着说:“有新闻不去采访, 还叫记者吗?”

对于肖劲彪的勤奋, 编辑都有些吃不消。有一天晚上23时, 肖劲彪兴冲冲地跑到报社交稿, 夜班编辑苦着脸撤稿换上他刚采回的车祸新闻。有时候版面已经清样了, 肖劲彪还在电脑前跟网友聊天找线索。编辑中心值班主任杨培桢问他, “小肖你咋还不走呢?”他回答说, “再等会, 也许一会还有突发呢。”话音刚落他的电话就响起来。他立刻背着他心爱的“佳能7D”上路了。当时已经截稿, 采来的新闻不可能当天见报了, 但这丝毫不影响小肖的深夜赶赴现场的热情。

肖劲彪喜欢用军人的作风来要求自己, 他说:“部队的号令一下, 任何情况都要冲锋, 我为什么不能?”就这样, 新闻报料成了他的冲锋号角。他经常拒绝应酬的一句话就是, “我去不了, 刚刚又接到一个新采访。”

作为一名全天候记者, 肖劲彪的采访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个采访的完结, 便是下一个新的采访开始。如果你给他打电话, 最可能听到的一句话就是, “我在开车, 请你快些说。”他常说, 新闻是否够新鲜取决于记者的速度, 以最快的速度将真相呈现给读者就是我的新闻理想。

有人说他永远在路上, 在那条赶赴新闻现场的路上。

肖劲彪忙得顾不上谈恋爱, 长辈们都为他担心, 先后给他介绍了好几个女朋友。事先订好的约会, 都因为突发新闻而爽约。女孩子约他晚上看电影, 他的回答是在采访, 人家根本不信, 新闻记者晚上还这么忙。

由于长期熬夜、紧张焦虑, 肖劲彪每天晚上都磨牙, 从睡下一直到醒来。这一点和他同租房住的同事们都领教过。让他张开嘴一看, 两侧的臼齿, 已经没了一半, 现在不得不戴上齿套睡觉。

根据2011年报社年终统计, 肖劲彪当年发稿900多条, 在报社名列第一, 其中80%以上是鲜活的现场新闻和突发事件, 也就是说他每天平均跑2-3个事故现场, 在全省跑突发的记者中也名列前茅。

《哈尔滨联部街塌楼》、《伊春鞭炮厂爆炸》、《“川品汇”使用口水油赚黑心钱》、《最美叔叔谢尚威接住5楼坠落少年》等稿件均是肖劲彪第一时间采访完成的, 报道被上百家网站转载, 肖劲彪采访中拍下的视频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采用。

2011年7月21日凌晨4时20分,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睡梦中的肖劲彪惊醒, 哈尔滨南岗区联部街一居民楼发生垮塌事故。肖劲彪赶紧从床上爬起来, 用冷水洗了一把脸, 匆匆赶赴现场。肖劲彪第一个赶到现场, 以最快的速度爬上附近的楼顶, 从各个角度拍下了现场。

事后有同事翻看了当晚qq群聊天记录, 3时40分, 肖劲彪在稿件交流的QQ群里留下一个晚安的表情, 也就是说那晚他只睡了40分钟。

2. 参与重大新闻报道彪哥是“拼命三郎”

几年里, 肖劲彪参与了许多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在众多记者中, 肖劲彪以“拼命三郎”著称。

2011年8月, 七台河勃利县恒太煤矿“8·23”透水事故, 26名矿工被困井下。肖劲彪与另一名同事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五天五夜蹲守井口, 困了就到车里睡一会, 每日三餐都吃矿上服务组送来的盒饭。

因为井下随时都有可能救人上来, 一有动静肖劲彪就跑出来看, 一宿爬起来十几次。矿区没信号, 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写完了稿子, 却无法传出去。就在所有记者急得团团转的时候, 肖劲彪却不见了人影。大约半小时后, 明净的月光下, 高高的矸石山上出现了一个人影。肖劲彪站在上面兴奋地挥舞着手臂高喊, “这里有信号, 我的稿子传完了!”等他下来以后, 队友发现他的腿一瘸一拐, 挽起他的裤脚, 左膝盖上有一条深深的血痕。原来他在沿着铁轨爬上矸石山的时候, 脚下一打滑磕在了铁轨上, 这道疤痕至今还清晰可见。

在采访伊春鞭炮厂爆炸事件中, 肖劲彪开车前去采访, 路上饿了就停下来啃口面包, 晚上住在20元的小旅店, 精彩详细的报道却并没有因此而耽误。

2010年8月, 吉林松原7000多只化工桶被洪水冲入松花江。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 肖劲彪立即驱车踏上了采访的行程, 到达松原事故发生地的化工厂时, 天都快黑了, 厂房的院墙已经被洪水冲倒, 现场一片狼藉。肖劲彪连夜采访, 用镜头记录下事发现场, 然后一头扎进一家网吧给编辑部传回稿子和图片。等他拖着沉重的双腿走出网吧时, 已经是午夜23时了。这时他才感觉到饥肠辘辘, 这一天他没吃饭。

第二天一早, 又传来消息, 一部分化工桶已经从温德河经临江门大桥流入了松花江。肖劲彪又和同事江追踪化工桶的去向, 与顺流而下的化工桶赛跑。

这一趟采访一共用了五天五夜, 待肖劲彪返回哈尔滨时, 整个人消瘦了一圈。见到熟人他就开玩笑说, 我既是司机, 又是摄影记者, 抽空还要举起手中的DV录一段。两个手机和一个小灵通交替响个不停, 有给他报告事件最新进展的, 也有向他打探消息的同行。最多的时候他同时接通三个电话, 调成免提, 一个放在操作台上, 一个捏在握放向盘的左手, 另一个拿在右手。这边说两句, 那边喊两声。多少次, 为了紧急更换车的档位, 不得不扔掉手中的电话。

“那时候, 真恨不得像哪吒一样生出三头六臂。”肖劲彪笑着说。

3. 成长最快的记者虚心好学练就新闻慧眼

从一名通讯员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新闻记者, 这与肖劲彪的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与其他年轻人不同, 肖劲彪对于球赛、网游、时尚并不关注, 更多的时候他一有闲暇就把自己闷在租住房里, 陪伴他的只有一本本新闻业务书籍。

肖劲彪的成长迅速, 充满了传奇色彩。刚进报社之初, 他写一个小消息有时候都会出现句法错误, 更不要谈新闻要素的5个W。从一点新闻知识都没有学起, 他靠虚心好学刻苦努力, 迅速成长为一名能够独挡一面的成熟记者。如今, 他可以一夜间写出数千字的长篇通讯, 还学会了寻找独特的新闻角度。

在哈尔滨南岗区联部街塌楼事故的报道中, 肖劲彪通过细致的采访, 从邻居们的讲述中得知是老刘和小夏两个人在危急时刻敲开了各家的门, 救出了全楼居民, 他没有简单地写塌楼的惨状, 而是成为第一个从塌楼事件中挖掘出人性亮点和英雄人物的记者, 写出了通讯《老刘小夏救了全单元》, 获得同城媒体和读者的好评。

这篇作品在2012年5月获得黑龙江省新闻奖通讯报道一等奖, 《大营救, 爱心创造奇迹》、《救助街头乞儿》、《记者探访桦川县东河乡九阳村村民收留智障人做“黑奴工”》等稿子先后获得黑龙江省晚报好新闻奖。

黑龙江晨报为了更好地抓好突发新闻, 特别成立了肖劲彪工作室, 肖劲彪成了领头人, 带着队友们成了报社采编队伍中的一只特种部队。队友受他影响, 也个个吃苦耐劳, 在七台河勃利县恒太煤矿“8·23”透水事故中, 肖劲彪工作室的记者王珣, 忍着心肌炎的病痛坚持采访, 从没有叫过一声苦。整个工作室的记者都按照要求保持24小时开机, 随时接受调遣。

肖劲彪本人除了负责采访外, 还承担着百度贴吧和腾讯微博的新闻报料平台管理。经常夜班编辑清样之后, 他仍旧在线。

4. 火海背人成名人恪守道德拒绝贿赂

作为记者, 肖劲彪是人所共知的美的传播者, 他的笔触和镜头一次又一次展现美。他也是美的践行者。

2008年8月的一天夜里, 哈尔滨市道外区承德消防中队对面的棚户区起火了, 接到电话后, 肖劲彪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 当时火势越来越猛, 屋顶的电缆被烧得劈啪作响, 如同放鞭炮一样, 燃起的火苗蹿出棚顶六七米高。消防水车一边灭火一边呼叫增援。这时一名30岁左右的女子站在屋顶的缓台上求救, 而此时所有消防队员都已经冲进火海。肖劲彪见状, 放下相机登上墙头, 小心翼翼地踏过缓台。走到跟前背起那名女子, 又小心地一步步走出火海, 只有十几米的距离, 肖劲彪的汗水已经打湿了后背。现场多家媒体的镜头都记录下了这一刻。之后, 肖劲彪又多次协助消防官兵火海救人, 但第一次背人的经历让他至今难忘。

还有一次, 一名出租车司机因为见义勇为受伤住院, 肖劲彪采访结束后, 硬是塞到他手里200元钱。像这样的例子在肖劲彪的采访中不胜枚举。

肖劲彪常采访各种突发事件, 有些人为了压稿, 往他手里塞钱。肖劲彪说, “在新闻报道面前, 如果没有起码的正义感与尊严, 那还有什么资格做新闻人。”每次肖劲彪都如数交到办公室备案, 他是黑龙江晨报上交红包最多的记者。

2009年, 某地市的一起特大交通事故, 造成多人死亡, 肖劲彪接到线索后, 开车赶赴现场进行采访, 采访刚刚结束正准备离开, 就被人堵住了, 拦他的人说负责人要和他谈谈, 强行将他带到了一个宾馆。进门后, 一个鼓囊囊的信封塞到他手中, 肖劲彪坚持不接受, 最后借上厕所之机跑了出来。

他回到报社还没坐稳, 对方就尾随而来, 一个戴墨镜的男子将1万元钱狠狠地拍在桌子上, 丢下一句话“你要是给大哥一个面子, 咱这朋友就交下了, 否则你就当我没来过。”然后扬长而去。

肖劲彪立即将这1万元钱交到了报社。第二天这篇报道出现在报端, 之后的几天里, 他接到很多个恐吓电话。事后有人问他害不害怕, 他说, 我相信邪不压正。

还有一次, 一家餐饮企业违价欺诈外地游客, 肖劲彪到现场进行采访时, 企业老板嚣张地告诉肖劲彪, 新闻圈他有许多朋友, 就是采访了也发不出去。见肖劲彪不为所动, 又掏出一沓钱, 肖劲彪义正言辞地拒绝了他, 第二天报道见诸报端, 黑心餐饮企业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处罚。

学习教育永远在路上 篇13

近几年,纪委“打虎拍蝇”行动愈发猛烈,既有效震慑了违纪违法分子,也暴露出来了大量问题,如“灯下黑”。山西“首虎”金道铭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与其他部门不同的是,纪委的“灯下黑”现象受到了群众“放大镜”式的解读。为切实做到正人先正己,黑龙江省纪委印发“八项纪律”,以醒目的八个“不准”,给某些思想动摇的纪检干部敲响警钟:不能正己,焉能正人?

纪检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着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有着为人父(子)、为人夫(妻)的儿女情长。但纪检人跟普通公务员就是不一样。如果军人是保家卫国的利刃,纪检人就是守护纪律的闸门。作为不能允许“蚁穴溃堤”的纪检铁军,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纪检人,就得像军人一样,以“八项纪律”作为廉洁从政的必备素养,努力成为敢于较真碰硬的爆破手,铲除“灯下黑”滋生的土壤,也让党员干部看到什么是身正为范。

俗话说:“亮丑不嫌丑,揭短短变长”。揭短是手段,治短才是目的。黑龙江省纪委印发“八项纪律”,向“灯下黑”亮剑,虽揭开了纪委的疮疤,但不是说明纪委积重难返,需要“推倒重建”,而是充分正视问题的表现。它表明纪委不是保险箱,不要以为进了纪委就万事大吉。面对“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座右铭,纪检人要“治病救人”,就必须以“百炼成钢”的心态,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成为党性原则的守门员,为党和人民守好纪律防线。

古语云:“正气直行,众邪自息”。作为纪检人,肩上的担子更重。如果自身不正,受惩处的党员干部自然不会心服口服,反而会激化矛盾,令作风问题日益严重,让作风建设寸步难行。因此,纪检人除了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敢于重典治乱之外,唯有坚持“八项纪律”,时时处处以身作则,通过勤学固本、正心“蓄气”,为群众做好表率,才有监察违纪人员的“底气”;才能抗得住干扰、抵得住人情、顶得住压力,“灯下黑”才难以死灰复燃。

上一篇:英文教学下一篇:施工组织设计包含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