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服务管理系统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服务管理系统(共8篇)

农业服务管理系统 篇1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突如其来的第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可成立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大厅,由农业部门和相关单位组建信息服务队伍,通过设置信息咨询平台、农业专家、语音电台等服务台,实现农业信息咨询的窗口化,为农民提供农技、市场信息、政策法规。建立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实现农民以信息为依托,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了解市场行情,指导农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建立远程视频网站,通过远程培训等应用系统,实现农民与农业专家的在线交流,接受技术培训,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病虫防御等专业化服务。

第二:提升农业信息网络化服务的管理水平。成立农业协会,在网络上建立协会专区,将从事种养殖业的农民信息录入到会员查询系统中,及时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化服务。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对各类包括农技、惠民政策等涉农信息进行广泛地收集,然后进行分类筛选并向农民发布,便于满足农民按照个人需求提供不同的专业化服务。大力实施农民网络工程,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现场示范等形式,重点对乡镇信息管理员、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进行培训,介绍农业信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各类知识。

积极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才能真正架起农民与政府、农

农业服务管理系统 篇2

一、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现实状态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为农业科技档案本身的重要性, 决定了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 领导应该给与应有的重视。然而, 在现实的工作中, 有些领导只是看到了眼前可以触摸的利益, 而没有嗅到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档案的管理工作只是一些工作人员的附加工作, 或者, 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工作变动频繁, 使得档案管理人员经常处在一个对工作的学习适应状态中。

档案的管理工作有一个原则, 就是集中整体保存管理。然而, 在现实中的大多单位, 他们的档案是分散管理的, 所谓的档案室, 只是一般的文书、实物、相片等等的集合地, 而真正重要的科技档案却并没有实施综合集中的管理。

由于科技档案自身记载了关于科技的一些实质性的工作问题和科学技术。所以在整理档案的时候, 就要对这一方面所有的有关材料都整理出来。但是, 在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中, 拥有此类资料的人员在被收集资料的时候由于其没有足够的认识, 而没有完全的配合工作人员, 导致了一些资料的最终流失分散。

因为领导的不够重视, 所以一些单位在选择档案管理人员的时候, 随意性和任意性很大, 导致了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工作素质偏低, 他们没有专业的档案知识和认识, 制约了档案的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针对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农业科技档案之所以具有很大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对农业科技活动的直接记录, 真实的反应了农业科技活动的第一情况, 所以要整理农业科技工作的档案时, 就必须寻找其第一时间下的真实资料, 而并非是, 搜集情况进行事后的编辑。

(一) 整合农业科技档案

保证其管理工作万无一失。截止到上次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发 (2012) 1号文件, 中央已经连续下发了9个1号文件, 对于农业的发展做了整体的规划。而且, 随着近年来, 针对这种情况所实施的一系列的工作如同:落实土地承包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生产、三农问题等等一系列的工作所形成的大量的原始文件, 都是农业科技珍贵的档案资料。要想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 就要做到以下的三点:1.在进行农业科技档案的整理归类时, 要做到农业科研工作和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同时进行。2.在文档归档后, 要重新进行文档的整理工作, 做到事无巨细都清楚明白。3.在以后的农业科技工作中, 要及时的参考以前的农业科技工作, 取其精华, 取其糟粕。

(二) 根据管理档案的要求

农业科技档案在系统的整理后, 应在单位档案室集中保管。在农业科技的项目工作开展之前, 首要的就是清楚负责归档人员的名单, 随后及时的进行文档的整理和保存工作, 在最后项目完成之后, 负责人要写相应的报告书, 并由签署意见, 在审查后经领导批准交由档案室归档。

三、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优势与作用, 服务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科技档案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道路, 对于加快农村的协调发展,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 我们可以利用农业科技档案, 来加快经济的发展, 创造经济效益。依照农业科技档案的概念而定, 农业科技档案代表着一种新型的农业科技成果, 近年来, 在各个地方, 都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他们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 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 对农业科技加以传播, 让农民真真正正的看到了科技给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例如:在2006年, 针对棉花病虫害这一问题, 农业部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关于棉铃虫的防治技术加以示范和推广, 最后把这项防止技术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最终当年的项目平均区域的农药量使用情况减少到将近40%, 防治成本, 也下降了多达30%, 最终的病虫危害损失减少10%多, 让总体的经济效益有了一个很大的增长。

其次, 让农业科技档案发挥它原本的价值, 及时的对其进行编辑研讨, 提高新的科研成果, 并为农业科技服务。都知道, 万变不离其宗, 农业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最初的发展理念, 不要让农业科技档案真正的存入档案柜中, 被“存封”起来, 要不时的进行整合研讨, 让农业科技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完美发展。例如:为了宣传“三农”政策而由农业科技档案汇编整理的《农业技术推广指南》, 实际上也就是指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工具书, 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个指导作用。

最后, 创新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理念, 一方面要强化档案工作的制度化, 坚持“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制度理念;一方面, 在原来的档案管理基础上, 进行新的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 利用现代的科技成果——网络, 加快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方便查询和享用。另一方面, 及时的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 让科技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四、解读中发 (2012) 1号文件, 为农业的发展寻找一条康庄大道

中发 (2012) 1号文件是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要旨, 把农村的粮食生产、金融服务、土地改革以及“菜篮子”供应、农业科技、生态建设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像糖葫芦一样串在农业科技这一根棍子上。它首先在解决“三农”问题上, 清楚的指出了“三大指向”, 从过去的“支农”, 到后来的“支农惠农”, 再到“强农惠农”, 最终到达这次1号文件提出的“强农惠农富农”, 这是一个战略思想的发展的精辟概括。其次, 文件也又针对“三农”的投入上, 再次要求“三个持续加大”。然后, 在关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上, 推出了“三条政策”。最后, 文件采取“三大举措”来培养新型农民。

关于中发 (2012) 1号文件, 要想真正的实施, 重中之重就是要解决好我国现在的一些体制问题和投入的问题。例如推广方面的体制问题和研发资金的投入问题等等。解决好了此类问题, 还要关注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农业科技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发展机遇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所有的人员一定要抓住时机, 珍惜并努力的工作。

五、小结

清晰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和优势, 并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一方面可以保证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则可以实现其对农业的发展的巨大帮助, 回顾全文, 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所以农业科技档案的工作者一定要切实的负起责任, 认真落实农业科技档案的每一项工作, 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档案的管理工作, 为农业的发展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文兰.对新时期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思考[J].档案, 2000 (3) .

[2]王兆华, 吕铁信, 盛颖敏.新形式下农工业科技档案工作现状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22 (1) .

[3]王晓华.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 服务农业科技创新[J].黑龙江档案.2011 (2) .

农业服务管理系统 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管理;基本特点;基本作用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在社会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农业的主要地位始终没有得到忽视,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利用技术的进步来突出各自领域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是进一步深化农业主体地位,优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社会的实践应用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当前的农业科技服务还存在众多的不足之处,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通过多方面的探索,加强对农业科技服务以及管理相关内容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内涵

首先,农业作为发展的根本,对于我国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农业科技服务中,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要素,一方面是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为农业发展创造出来的一些优秀的成果,这些都是以农业科技的自然原理为基础得以实现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途径将这些发展成果传递为接纳者,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生产操作方式水平的提高。另外一方面,在整个农业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农户自身,还有农业合作社以及相关的企业等,他们通过对科技的应用,将生产活动更加贴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效益,并将生产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向科研者得到反馈。这是农业科技服务中两点重要的内涵。

其次,在农业科技管理中,与农业科技服务具有一定的差异,在这一概念中主要是在科技流通的创新环节得以实现的,以参与主体为中心,通过特有的目标集合在一起,并且共同为这一目标作出努力,方式以及组织等相关的内容可以是多样化的,在整个过程中,都是由参与主体自行加以控制,对于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农业科技服务与农业科技管理的过程中,二者既具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不同点,例如前者更加注重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外向性的表现形式。而后者是对现有的权利与义务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与之相反,属于内向性的表现形式,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但可以有效的促进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还能使之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在崇尚生态化的今天,这一系统的形成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特点

将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一个特点就是主体复杂性,因为在整合的过程中,其中涉及了众多的单位,例如农业企业,又包含了农业企业中的科研单位,还有合作社等等,这些都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为农业创造了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其次是具有阶段明确性的特点,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贯穿在整个农业服务的进程中,尤其是在创新以及流通的过程中,这一变化极为明显。在创新阶段,主要是农业院校以及在企业中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通过对某一技术的发明与再创造。另外一个阶段是扩散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要对技术加以推广,使得更多的农户了解科技手段,应用科技手段。还有一个阶段属于接纳阶段,科技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还是需要得到应用效果的见证,只有农户看到了发展的希望,才能普遍的接受这一技术手段,所以在科研成果的接纳阶段,更加需要对某一科技的认知,为今后农业的创新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最后一个阶段是对信息的反馈,整个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只有发现不足并且改正不足才能实现农业的进一步优化发展,因此才要向农业科研机构反馈信息。

3、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作用

将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主要是为了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众所周知,在我国建设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十分显著,但是乡镇却在资源以及发展途径上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影响,这是造成城乡发展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如果城乡经济的差距不能有效的缩短,那么对于乡镇居民的生活以及收入等都会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基于这一情况,通过将科技服务与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得以实现。在内外兼修的发展契机下,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赋权”的方式激发其潜力,同时加大外部资金的投入,共同实現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来我国城乡之间的距离也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缩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理念以及资本。

另外,可分层性地为农民提供科技成果。农民按照其生产规模还可被分为大户与散户,兼业户与纯农户,他们之间由于生产规模与收入来源不同导致的风险承担的预期也有差别。相比而言,大户与纯农户对农业新技术更具有敏感性,但在采用新技术时具有保守性;散户与兼业户由于其生产规模较小,收入来源多样,因此对新技术的采用具有滞后性,但在模仿先进农户时又具有积极性。另外,按照农民新科技采纳的时间长短,又可将农户采纳者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纳者、中期采纳者与落后者等。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要求对不同的农户采取区分性原则,不能进行填鸭式的科技注入,必须依据不同的农户生产心理与生产模式去推广一项科技成果。

4、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和农民素质的普遍提升,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只有通过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宏观上的指导与微观上的观察来调各种体系内部的主体,从而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系统,各体系之间才能形成有效沟通与对接,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参考文献

[1]丁楠,周明海.科技非政府组织参与农业科技服务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5):133-138,144.

[2]梁敏辉,吴磊.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7(13):165-166.

农业服务管理系统 篇4

适用范围: 学术型硕士类别: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专业

一、知识考察范围

(一)考察范围

1、参考书目《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全部内容;

2、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二)重点考察内容

第一章 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理论基础

第一节 科技创新理论

第三节 农村科技接纳理论

第二章 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组织体系

第二节 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公共行政组织

第三节 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运行实施组织

第四章 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工具

第一节 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工具概述

第二节 政府管理工具类型及其选择

第三节 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基本工具

第五章 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推广模式

第一节 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推广模式概述

第二节 发达国家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主要推广模式

第三节 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推广模式创新与发展

第六章 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绩效评估

第一节 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绩效评估概述

第二节 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绩效评估基本理论

第三节 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绩效评估主要方法

第七章 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一节 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述

第二节 农村科技人力资源的规划与发展

第三节 农村科技人力资源的管理与服务

第八章 农村科技资金募集与管理

第一节 农村科技资金概述

第二节 农村科技资金的筹措

第三节 农村科技资金的分配和使用

第九章 农村科研条件管理

第二节 农村科技基础设施与基本条件管理

第三节 农村科研条件资源配置与共享

第十章 农村科技项目管理

第一节 农村科技项目管理概述

第二节 农村科技项目开发管理

第三节 农村科技项目招标管理

第四节 农村科技项目评估管理

第十一章 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第一节 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概述

第二节 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实施

第三节 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措施

第十二章 农村科技知识产权保护

第二节 中国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

第十三章 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管理

第一节 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管理概述

第二节 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管理发展

第三节 国外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管理发展

第十四章 农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展望

第二节 农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三节 农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二、主要参考书目

《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李燕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

三、考试基本题型

(一)题型

包括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

(二)试题举例

1、填空题

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2、名词解释

农村科技管理

3、简答题

简述公益性价值目标对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绩效评估的影响。

4、论述题

农业服务管理系统 篇5

【发布文号】青农机字[2002]50号 【发布日期】2002-12-20 【生效日期】2002-12-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青岛市农业机械服务中心、青岛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转发

农业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青农机字[2002]50号)

2002-12-20

各市(区)农机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现将农业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农机发[2002]7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市农机安全生产的实际,提出如下要求,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农机安全生产,事关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各市(区)农机管理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一定要从抓安全、保稳定、促发展的大局出发,提高对农机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各市(区)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各分管领导要靠上抓,把农机安全生产作为农机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常抓不懈;要认真履行市政府赋予的组织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运输车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督工作的职责,层层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目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奖惩到位,重点抓好责任制的落实和预防事故的措施,构筑预防事故、保证农机安全生产的防线。

二、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机手的安全意识

农机安全生产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机手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操作水平。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是提高机手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预防农机事故的重要手段。各市(区)农机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农机校和安全学习日的作用,组织广大机手认真学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安全生产常识和安全操作规程,充分利用《中国农机安全报》、《山东农机化》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全面提高农民群众和农机手的安全生产意识,从根本上消除潜在的农机事故隐患,构筑预防农机事故、保障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

三、抓源头管理,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整治活动,消除主要的事故隐患

开展“拖拉机无牌行驶,非驾驶员驾驶拖拉机”的整治活动,消除事故隐患,是我市农机监理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市(区)农机管理部门要结合组织开展“青岛市百日农机安全绿色行动”,把开展“拖拉机无牌行驶,非驾驶员驾驶拖拉机” 整治活动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一抓到底。要根据农机活动的规律和特点,组织监理人员进村入户,逐村逐户对“拖拉机无牌行驶,非驾驶员驾驶拖拉机”的行为进行全面整治。要严格标准,服务上门,对符合条件的组织培训、考核、核发牌证、补检、补审;对老旧机械,该报废的要坚决报废,从源头上消除主要的农机事故隐患,构筑预防农机事故、确保安全生产的第二道防线。

四、强化安全生产检查,消除遗漏的事故隐患

安全生产检查,是查堵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的主要措施。各市(区)农机监理部门要根据农业机械面广量大、分散作业的特点,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县及县以下乡村道路、田间、场院,大力开展农机安全检查,查纠“拖拉机无牌行驶,非驾驶员驾驶拖拉机”、超速超载、违章载人等违章行为,消除遗漏的农机事故隐患,防止重、特大农机事故的发生,构筑防范事故发生的第三道防线。

农机安全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市(区)要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健全法制,理顺关系,强化管理。各级农机监理人员要切实转变作风,正确、公开、公正地执法,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以执法为手段,以服务为目的,树立良好的农机行业形象。

农业服务管理系统 篇6

农业机械质量问题,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农业丰收、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武城县农业机械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现状

在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带动下,该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持续增加,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 55万千瓦,农机总值1654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10.3 %和11.4%。各类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2571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759台,同比增长12 %。粮食生产机械发展速度加快,联合收割机达到 936台,增长 10.4%,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 356 台,增长 38 %。小麦免耕播种机达到 107 台,增长55 %,田园管理机、电动卷帘机等设施农业机械达到300多台,增长了200%。为了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结合实际,我们开展了以农机维修点、农机生产经营企业为基础,以财政资金补贴购置的农机具为重点的全面质量监督工作。

(一)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县农机局将此项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机构明确、保证经费、责任到人。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到工作部署、人员经费和具体措施三落实。使全县农机部门形成共识,把这项工作作为保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树立农机部门良好形象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管理的重要手段认真抓好。

(二)广泛开展农机打假宣传教育工作。

我们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农机打假工作,宣传农机法律法规,及时曝光典型案件;每年积极开展农机普法下乡活动和现场咨询活动,广泛宣传政策法规,接受农民的投诉和咨询,普及农机识假辨假和科学使用知识,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和能力。

(三)强化执法,加强农机产品及配件质量监管。

1、开展农机产品及配件质量监督检查。结合春耕、三夏、三秋等农时季节会同工商、质检等部门开展农机产品及配件质量监督检查,从源头上保障农机产品质量安全。

2、完善了投诉举报制度。充分利用农机质量投诉网络,设立、公布了农机110举报、投诉电话,完善了举报制度,发动全社会参与。

3、开展了以购机补助农机具为重点的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我们开展了购机补助农机具用户评价抽样调查工作。2010年县农机局对150余户受益农户进行了质量监督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购机补贴操作程序是否规范、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补贴是否按规定标准发放、机具的质量、性能、“三包”服务是否按承诺兑现、购机户受益情况以及为贫困户服务等情况。同时也发现一些如“三包”服务、加强对经销商监管力度、部分购机户存在操作技能不熟练等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要求各经销商明确措施,及时予以纠正,杜绝此类问题再发生。

(四)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重点,规范作业服务质量。

在国家对合作社扶持政策作用下,该县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建立了2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

1、宣传引导,树立服务品牌。为提高农机合作社的作业质量,农机部门通过宣传引导,向服务组织灌输服务质量是农机合作社生存发展的前提的理念,要求合作社在成立之际,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同时制定各项农机作业标准。目前全县部分农机合作社的作业服务实现了统一作业价格、统一作业标准、统一作业服装、统一作业标志,不少合作社还专门注册了作业服务品牌。

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作业服务水平。针对该县先进农机具不断增加,农机具操作要求高的问题,该县通过召开现场会,邀请厂方师傅、有关专家对农田耕作机械、收割机械开展免费技术培训。

(五)规范农机维修网点,提高农机维修质量。

对农机维修点进行清查、建档,对不符合许可资质要求,达不到农业部有关设施、设备、人员、质量管理、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等条件要求维修点予以取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机维修点存在维修业务萎缩、人员老化、专业人才缺乏问题。

(二)农机配件积压情况较严重。由于部分厂家农机配件更新、改型较快,造成农忙时农机配件供应脱节,延误了农时。

(三)“三包”服务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三包”服务存在一定差距,个别农机具“三包”服务不及时、不方便。

四)维修技术水平跟不上新式农机具推广步伐。

三、意见与建议

(一)加强对农民机手的机械常识理论和安全操作技术培训,切实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作业质量水平。

(二)加大对农机维修网点的政策扶持。

农业服务管理系统 篇7

在我国, 农业推广指狭义的农业科技推广, 是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和能力教育的一种国家农业科技教育方式。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以“技术指导”为特征, 具有国家主导性, 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突出, 还仅仅是一种低水平、窄领域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关于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系统管理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此有许多新的深刻的见解。张萍认为我国农业推广模式在组织结构特征上存在双重性, 难以形成合力;郭海洋、吕雁琴等认为,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具有行政依附性, 缺乏有效的评价制度和竞争上岗等制度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认真履行职能。随着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日益重视以及市场经济的确立,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已经向多元化转变, 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也不断涌现。〔1〕从过去的政府行政管理为主的“单核心模式”向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并存的“双核心模式”转变。王济民、刘春芳、申秋红等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主要推广模式分为四大类型, 即推广机构主导型、政府科技项目带动性、市场引导型和第三方带动型;詹丽青认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主要存在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农林院校、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以培养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进村服务站、农村合作组织、农民技术协会为中心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四种农技推广模式。陈志娟、符少辉等学者立足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优势, 提出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用, 认为在服务“三农”中培育核心竞争力。姜绍静、罗泮则认为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可以整合各种科技资源, 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当前国家在一些农业院校中建立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就是一种发挥优秀高等农业院校优势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试验。〔2〕

二、我国当前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及其系统性评介

当前, 我国农业科技服务进入了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模式快速系统发展与创新的时代, 各种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百花争艳, 不断发展和创新, 形成一个互相作用的系统。近年来, 一些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服务系统不断形成和完善, 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例如“专家科技大院”、“科技信息互联网”、“农村科技合作社”、“农业科技核心示范户”、“科技特派员”、“农民俱乐部”、“双百工程”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等等。形成了我国当前的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系统, 适应了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需要 (如图1) 。

1. 首席专家示范基地模式

该模式依靠农业科技院校或研究机构的专家建立基地进行示范,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遵照以科技为先导, 以市场为导向, 以项目为载体的方针。坚持产、学、研结合和局部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原则, 主要形式有“专家+基地+公司+农户”和“专家+基地+协会”的两种模式。这种模式通过专家示范和技术指导, 有利于引进优良品种, 转化高新技术和推进高新科技成果运用。但是这种模式以专家为主体, 专家主动而农民被动辐射, 因而其缺陷是:一是首席专家数量有限, 辐射的范围受到限制;二是可能会产生农民与专家两张皮问题, 不能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没有形成专家与农民互动的推广系统。

2.“双百”科技富民工程

该模式为湖南农业大学首创, 湖南农业大学在湖南省不同的经济生态区域, 选择100个种、养、加大户, 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为示范基地;学校组织100个由专家教授牵头、中青年教师为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的大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服务小组 (简称“双百”工程) 。这些小组与示范基地一一对接, 制定3~5年的科技服务计划, 以动植物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的新型技术进行推广和示范, 组织农民培训等方式开展科技服务, 在促进基地做大做强的同时, 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 以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该模式推行以来, 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但是, 存在覆盖面和资源双重限制的问题。一是100个基地辐射有限;二是1个大学的人力财力和精力有限, 不能完全代替政府的公共推广组织;三是该模式依靠农业大学的“善举”而没有市场力量的参与, 其运行系统是封闭的, 其他非农大学也不能复制这一模式进行农业科技推广。

3. 专家大院模式

该模式通过基地或农户与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对接, 聘请一批专家, 建成一个科技培训基地, 孵化一批农业科技企业, 使广大农民“学有典型、做有模式、富有门路”, 把科技成果直接导入农村。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 高起点地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企业孵化的平台, 以提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但是, 专家大院需要学术资源和条件, 不是随便哪个山区都能够推广的模式, 如果当地没有农业院校或研究院所, 或者当地条件太差, 都是建不起专家大院的。因而, 本模式的运行系统的专家仍是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外生力量, 既存在专家资源不足的缺陷, 也存在专家利益激励不足的问题。

4. 农业科技工作站模式

本模式引入市场运行机制, 通过利益交换农业科技工作者与农户或农业企业联合建立工作站, 通过组建一个专家团队、建一处示范园 (场) 、办一所星火培训学校、孵化一批科技企业的行动, 实现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发展目标。形成了“专家+龙头企业+农户”、“专家+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农户”、“专家+农业科技园+农户”、“专家+中介机构+企业”等基本运行模式。农业科技工作站对于龙头企业是一种好模式, 但要涉及每一个农户, 农户不仅没有力量建工作站, 也成本高, 因而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农户。因此, 这是一种不适应广大农户的科技推广模式。

5. 科技特派员模式

该模式通过农村特派科技人员, 解决科技导入农村的问题, 对农村提供科技的相关服务。科技特派员下农村时必须带着技术项目, 同时鼓励他们采取资金入股或技术入股的方式与村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来增加双方的收入。尽管科技特派员是一种好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 但是农村地广人稀, 如果单靠政府下派科技特派员解决科技普及与推广问题, 政府的特派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科技特派员模式也是一种非系统性的模式。

6. 农民俱乐部模式

该模式以良种、信息、科技服务为主体, 发展经济效益农业为中心, 以会员为链接点推广农业科技, 提高农民素质, 帮助农民致富。从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着手, 建立良种农资服务部, 畜禽服务部, 市场营销部, 优质农产品开发部, 新品种开发部和农业技术咨询台, 初步建成集信息、良种、技术、农资、销售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组织, 形成一种加强合作、相互服务、共同发展的“俱乐部+农户”的运作模式。农民俱乐部利用俱乐部形式把农民联系起来, 发挥了农民的主体积极性。但是, 农民俱乐部的组织性散乱, 系统性不稳固, 农民与俱乐部之间的链接松散而难以成为一个推广系统。

三、农业科技服务合作社的管理系统

农业科技合作社是一种以科技服务为主的新型合作社, 是农民自发组织, 自愿入股, 以会员方式吸纳不同层次的群众参加, 并享有一定权利和义务, 以农业科技为主, 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的新型互助合作组织。2004年, 湖南双峰青年王运芳创建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合作社模式, 曾经一度成为科技部的典型。其成功经验和先进的服务模式得到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商务部及省、市、县各级领导和科技部门的充分肯定, 并在全国推广。农村科技合作社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以“民办、民管、民受益”、“连心、连体、连利益”为管理原则, 创新了农村科技服务体制;二是按照“总社、联社、分社、基地四级联动的全程化服务”模式, 构建了农村科技服务网络系统;三是按“全方位、一体化经营”的要求, 创新了农村科技服务的经营形式;四是按照“服务机制灵活, 责权利明晰”的标准, 创新了农村科技服务管理手段;五是建立科技发展风险基金, 创新风险管理保障体制。

1. 农业科技服务合作社的组成系统

农业科技服务合作社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 是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拓展和创新, 其以农业科技委为主线, 对包括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进行系统的服务, 成为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功能最为完善、管理最为系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之一。其主要由六个子系统组成 (如图2) 。

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供给系统。农业科技合作社通过县级设总社、乡镇设联社和村组设分社的管理体系, 分级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承包服务。总社为主体积极开展农资的供应服务, 并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 对各级农资经营店进行监督, 让农民真正使用放心种子、农药、化肥。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集体进货, 打破了农资、种子供给的垄断, 同时也为防止假冒农资、种子提供了力量。不仅是农业技术的推广, 而且也为农业生产资料的真实性提供了保障。

二是科技培训服务系统。农业科技合作社的总社、分社与联社建立了各种农业科技培训的机构, 如通过建立“星火学校”、“星火培训课堂”等形式, 采取师资教学、聘请专家教授授课、实地观摩等多种培训方式, 培养了一批发展农村经济的本土专家。特别是其现场培训和示范, 使农业科技服务与推广更加接近农民, 调动了农民的推广积极性。

三是信息服务系统。在信息时代, 农业推广信息化成为最重要的需求。农业推广合作社利用其管理网络和技术力量, 建立微机信息库, 实行电脑终端管理, 开通科技信息咨询短信、微信、QQ、电话等平台, 随时发布农业科技信息和销售信息, 开展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信息服务, 疏通了农民进行信息交流的渠道。

四是小额贷款担保贴息系统。农业发展资金作为农业发展的血脉, 成为当前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大难题。农业科技合作社以自身的财产和资本作抵押, 通过与银行信贷部门协调关系, 可以为农民的生产和开发争取小额低息贷款或贷款贴息, 为他们解决资金困难和后顾之忧, 成为当前化解农业生产融资难的重要途径。

五是市场营销服务系统。农业科技合作社通过产前与社员统一签订产品生产合同, 产中进行产品质量安全跟踪管理, 产后实行产品统一销售, 建立起了农产品市场营销的一头龙服务系统, 消除了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 也为农产品质量和品牌保障提供了平台。

六是农产品加工系统。农业科技服务合作社在与农民组织开展订单农业的同时, 通过与有关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伙伴合作关系, 把农产品统一推销给这些公司进行加工, 同时, 组织社员进行粗加工, 解决了农民农产品加工和贮运等困难。

总之, 农业科技合作社不仅把农业科技服务与推广功能嵌入传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而且通过系统组织化管理, 构建了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 成为农民科技服务与推广中较为完善的一种管理模式。

2. 农业科技服务合作社管理系统的特点

农村科技服务合作社模式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其创建了“县科技合作总社+专业产业合作服务社+乡镇科技联社+科技分社+产业基地+农户”的系统模式。完备的网络体系和规范化管理, 是其具有区别于其他模式的鲜明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是管理系统法人化。农村科技服务合作社注册为民营化的法人组织, 其管理制度是四级联网的总分垂直科层级制。农村科技合作社制订了完善的组织章程, 设立了权力机构系统———社员大会和社员代表大会, 通过社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出了执行机构理事会, 设有理事长或副理事长等法人代表。在总社按照合作社的业务分类和管理需要, 分设有多个事业部, 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构。在总社下设立乡镇区域的联社, 联社下每3个行政村设立分社, 分设下设立科技服务代理员, 通过代理员直接联系农户。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与传统的科技服务组织的管理相比, 明显的特点在于它是一个独立的民营法人组织, 而且建立了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和适应农村科技服务特点的分支机构 (如图3) 。

二是经营系统市场化。与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不同, 农村科技服务合作社不仅提供科技服务, 而且提供与科技服务密切相关的农产品经营服务, 并且严格按照市场化的管理原则提供服务。农业科技体系属于政府的公共产品范围, 由政府按照公共产品提供的方式进行供给也是当前的惯例, 但是, 当前我国的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不明, 机制不灵活, 缺乏具有活力和充满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阻碍了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农村科技服务的提供也是如此, 政府的传统供给模式缺乏活力, 当前市场机制没有完善建立, 使得农民对科技服务信不过。双峰农村科技服务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特点正好突破了这样的瓶颈, 因而取得了相应的成功。

三是服务系统网络化。农村科技服务合作社尽管是在信息不发达的农村提供科技服务, 但是在信息网络方面却走在时代的前面。他们依靠当前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 在总社率先建立了门户网站, 合作社依靠网站发布科技信息, 提供科技指导和培训, 建立了一个社员与专家、社员与外界的交流平台。同时, 合作社可以联合电信和省科技厅等单位, 实施“科技信息‘户’联网工程”, 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 搭建农村科技服务新平台。如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 有关部门建立了庞大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 建立了科技110, 选派科技人员全天候值班, 随时出动解决农村的科技难题。

四是风险系统多控化。科技服务有风险, 特别是农村科技服务, 由于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特殊性, 技术要求高而且风险不可控, 传统的科技服务组织往往难以应对风险, 有的甚至因为风险而失去信誉。如双峰农村科技服务合作社为了应对风险, 采取了一套完善的、多层次防范的风险化解管理体制。先在总社设立了科技发展基金, 在遇到科技风险时可以部分化解风险;再次是联合农业保险部门, 以农业保险来帮助农民化解经营风险, 防范科技推广中的风险。

四、农村科技服务合作社运行系统存在的问题

农村科技合作社在生存发展过程中, 尽管其管理上取得了鲜明的特色, 也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同时其管理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 内部治理科学性不够。农村科技合作社尽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 但是, 按照现代法人组织的管理要求, 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合作社组织体系的四级联网组织模式在形式上具有严密性, 但是, 在实际运作中还比较松散, 总社对联社和分社等层级的监管还缺乏系统性存在不能到位的地方。同时, 总社的事业部与联社的业务不能对应, 联社和分社与事业部的关系不很明确, 其事业部对联社的管理和指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此外, 总社与联社、联社与分社以及分社与村级科技服务代理员之间的管理关系也不明确, 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还不清楚, 在实际操作中, 还要借重总社个别人的权威进行管理, 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平衡制度。

其次, 政府监管缺乏系统性。农业科技合作社作为民间组织, 是在民政局登记为非营利性社团, 还是在工商部门登记为企业, 还是在科技部门登记为协会, 政府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尽管合作社法有相关规定, 但是农业科技合作社作为科技推广机构, 到底归属于哪个部门管理存在争议, 毕竟它还有科技推广的公益性质存在。同时, 因为政府的管理部门不明确, 因而对其监管也缺乏。随着合作社的壮大和发展, 其规模和影响在日益壮大。如果政府监管缺失, 其经营不当产生的风险也是很大的, 很容易引起社会稳定问题。因此, 政府对合作社的监督管理应该及时跟上, 对于民营化的合作社寻利性决定它永远会以自身的经济利益为重, 对社会的公共利益需要政府支持和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 对合作社的监管既要关注其特殊性, 也要时刻监督其合法运行和经营。

再次, 管理系统效率发挥不充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效率, 管理机制设计必须充分发挥管理效率。农业科技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具有其适应性和优越性, 但是, 按照现代管理理论的要求, 其四级联网的层级严密但层级太多, 管理命令的传递被各级截留, 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大, 影响了管理的效度。同时, 其网络化管理的幅度太大, 管理效果要受到影响。此外, 由于社员众多, 社员与管理层的信息沟通缺乏合适的渠道, 社员对总社和联社甚至分社的了解不够, 容易产生合作社治理不完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而影响合作社的管理效率。

最后, 管理文化系统发展缓慢。管理文化是组织管理系统化的重要标志。一个企业与单位的发展壮大, 其先期是结构和业务的扩展, 但是, 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时, 管理文化成为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如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号称万人合作社, 其规模与地域都有了相当的发展, 应该发展自己的管理文化。但是, 合作社对管理文化的重视不够, 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管理文化。

五、推进农业科技服务合作社管理系统完善的思考

农村科技服务合作社在十几年的风雨历程中, 走出了一条充满荆棘的成功之路, 我们当然不能对其求全责备。但是, 进一步完善管理, 提升合作社的生存能力和服务能力, 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要坚持科技服务的立身之本。农村科技服务是农村科技服务合作社的根本任务和存在的理由, 只有坚持以此为根本任务, 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才能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的管理。围绕农村科技服务的目标, 完善合作社的服务管理体系, 合作社才能做强做大,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是要坚持民营的市场化道路。合作社的管理要脱离过去农村科技合作社的官办气息, 坚持民办、民管的民营化道路, 才能提高管理效率。一方面, 民营化可以明确产权、分明责任, 完善权利和义务, 完善管理职能和管理体制;另一方面, 合作社的发展环境是越来越发达的国内与国际市场, 只有坚持走市场化的道路, 科技服务才能符合农村发展的大方向, 永远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是坚持依法管理。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 一切只有依法办事, 才能具有存在的合法性。农村科技服务合作社是农村社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 但是, 随着发展的日益壮大, 应该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管理和规范, 不能依靠饶幸或打政策的擦边球而生存与发展, 只有严格依法管理才能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增强自身的合法性生存。

四是培育科学的激励机制。单位要发展, 必须有一个好的激励管理机制, 激励管理机制是完善管理的重要内容。双峰农村科技合作社起初由创始人王运芳先生的热情和献身农村科技服务的精神创办, 尽管经历了多次的打击仍然生存和发展了下来。但是, 随着事业的发展, 合作社应该搞好激励管理, 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公平利益分配制度, 调动员工的潜在劳动能力和聪明才智。

五是作好远期的系统规划。农村科技服务合作社不是短期的行为, 而是需要长远发展的形式,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农村科技服务的要求会更加提高。因此, 必须树立长远发展的管理思想, 杜绝管理的短期行为。双峰农村科技服务合作社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但是, 要长远发展还必须作好长期的管理规划, 搞好远期的战略发展设计, 谋求合作社的长远发展, 以实现农村科技服务的可持续性。

摘要:农业科技服务合作社模式是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值得探索的形式。其特点是:一是组织管理法人化;二是经营管理市场化;三是服务管理信息化;四是风险管理多样化。但是, 农业科技服务合作社的运行与管理还缺乏系统性, 进一步创新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还需在坚持科技服务的立身之本、坚持民营的市场化道路、坚持依法管理、培育激励机制上加大力度。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合作社管理,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岳靓, 孙超.农民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4, (02) .

农业服务管理系统 篇8

创新农业信息获取技术,夯实农业监测预警基础

获取信息是利用信息的前提。农业信息采集就是利用多方法和多手段,获取所需农业信息的过程。我国传统的农业信息采集方法主要依靠手工填报、人工审核、逐级上报等方式进行,加上农产品数量大、生产地域广、流通轨迹多等因素,存在耗时长、投入大、成本高、效率低等突出问题,动态即时性信息获取难度更大。随着农业农村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信息调查采集方法已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和市场化改革对农业全产业链动态信息的需要。因此,加强农业信息获取技术研究,提高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最大限度地获取包含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市场等多维度的农业全息信息,既是农业监测预警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之一。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全面、及时、有效获取与农业相关的气象、生产、流通、市场和消费等数据,全方位扫描产业链过程提供了可能。传感器技术、移动数据采集技术、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等智能化数据获取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监测数据的海量爆发,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消费过程、农产品市场流通过程相关数据采集能力,获取数据的时效性、动态性、准确性、针对性增强,数据信息实现了由“传统静态”到“智能动态”的转变。

针对不同农业信息数据的特点,其获取的渠道和方法差异较大,要研发适应不同条件的数据获取技术与设备,创新农业信息获取技术,夯实农业监测预警工作的基础。如研究适应农业生产多变化过程环境的数据设备化采集技术,研究可重组、自检测、可容错、恶劣环境适应性强的数据采集技术与设备,实现连续高密度监测,获得待测目标空间、时间和环境的动态变化信息;大力研究自然环境高适应性、生命对象高适应性与应用条件高适应性的智能化采集终端技术,解决数据的系统性、操作的简便性与价格可适应性之间的矛盾。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发的便携式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设备——“农信采”,具有简单输入、标准采集、全息信息、实时报送、即时传输、及时校验和自动更新等功能。目前已在天津、河北、湖南、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市广泛使用,并在农业部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试点工作的价格监测中推广应用。

创新农业信息分析技术,增强农业监测预警核心能力

信息处理分析是监测预警的关键技术方向。农业信息分析就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数据处理、模型工程、关联分析等方法,通过基础信息与即时信息、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的揭示,对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业事件等研究对象作出评价、判断、推论、预测、预警的过程。

从国际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程看,创新信息分析技术是各国在农业监测预警领域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通用做法。如美国历来高度重视研究农业信息分析模型建设,通过持续创新发展,保证了研究模型的独特性和先进性,从而主导农产品国际贸易话语权。美国农业部开发的Baseline模型,综合运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技术等,能够分地区分产品对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进行预测,并覆盖率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在内的24种重要农产品;IFPRI运用GAMS软件构建的农业贸易局部均衡模拟模型,对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等中长期预测及政策效果进行模拟分析。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也建立了一些大型的农业信息分析系统。如农业部的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国家粮食局的粮食宏观调控监测预警系统,商务部的生猪、重要生产资料和重要商品预测预警系统和新华社的全国农副产品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等,在实际中均有较好的运用。要提升我国农业监测预警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采用当前国际先进的智能化、系统化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具有中国应用特色的农业信息智能分析系统,以实现对农业生产、市场行情、供求形势、突发事件等相关数据的处理分析,有效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市场风险等造成的危害。针对农业信息分析工作量大、影响因素多、多学科交叉等情况,需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数学建模等先进技术,构建大型系统分析平台,实现农产品监测预警信息处理和分析的系统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提高预警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中国农科院信息所近年来坚持自主创新,研究开发了具有短期、中期、长期分析的大型智能复杂模型系统——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在机理分析过程中实现了仿真化与智能化,具有监测、模拟、展望和预警等功能,系统覆盖农产品市场主要品种,可全天候即时性开展农产品信息监测与信息分析,能够基本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多类型分析预警需求。

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技术,拓展农业监测预警功能

信息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影响着现代农业建设的效率,某种程度上也左右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信息服务既是监测预警过程的重点,也是监测预警工作开花结果的重要途径。但从现实情况看,信息不对称一直是影响农产品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信息服务技术落后、服务水平不高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信息智能服务技术,大力提升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既是强化拓展农业监测预警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监测预警工作服务现代农业建设目标的必然选择。

农业信息智能服务技术,是在农业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紧密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助推现代农业科学化发展和兼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综合目标的有效技术系统,是针对农业生产经营的不同对象、不同需要,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服务而采取的有效技术。尤其是作物品种优化布局辅助决策技术、个性化推送服务技术、多源信息协同服务技术、普适性农业信息嵌入式服务技术、农业市场信息可定制服务技术、农业发展趋势展望技术等农业信息精准服务技术的应用,对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农业智能信息服务技术,将海量数据自动获取、智能预警系统自动处理分析形成的包括农产品流向、流量和农产品市场深度分析报告,准确、及时地送达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者,才能实现农业监测预警的目的和作用。当前,特别要针对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个性化不强、精准性不足的问题,建立农业用户个性化需求分析方法,根据区域、品种、对象等用户需求特征,利用网络、短信等建立个性化、专门化信息推送服务和信息可定制服务,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从而为广大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市场信息。同时,通过建立农产品平衡表制度和农业展望制度,运用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CAMES)等智能化分析技术,形成月季年度农产品供需形势展望报告,并以固定时间、固定内容、固定形式对外发布,不仅能有效引导市场预期、促进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更能为政府部门掌握生产、流通、消费、库存和贸易等变化、调控市场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撑。

上一篇:穿城中学教辅资料自查报告下一篇:技术服务人员转正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