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研究的论文(精选8篇)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既是一门重要的生命科学基础学科,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然而受传统的考试体系的影响,大多数院校的考核方式依然拘泥于传统的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一次考试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应对这种考试是靠临考前的死记硬背,即使能得到好成绩,也仅仅是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却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计划。传统的考试体系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提高考试的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科研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入形成性考核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为满足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临床医学医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核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形式
1)阶段性考试。当每个章节学习结束时,利用每个章节结束的最后一节课时间,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闭卷测试。测试结束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现场对学生答疑解惑,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师审阅测试答卷后,将答卷反馈给学生,充分保障学生对成绩评定情况的知情权,并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抓紧补正。
2)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实验课不仅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很好地煅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多站式实验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临床班授课主讲教师担任主考,设四个考点,每个考点设监考教师两名,负责考试过程及考场纪律;每个考点的考试项目满分为5分,总计20分:第一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第二站:721型分光光度计和离心机使用第三站:电泳仪使用电泳加样第四站:装柱,层析柱上样
3)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理论教学终结考试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旨在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考试的内容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各方面知识,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问答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等。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成绩评价
1)形成性评价(教师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学习的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研究所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控制学习过程,使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意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有效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吉林省精品课程的平台资源,建立生物化学师生交流QQ群、微信群,改变了只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见面、提问、交流的状况。利用多种平台,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反馈学生学习的评价,调整学生学习的状态,更加有利于接下来课程的讲授。
2)学生互评。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今后的医患交流打好基础。利用理论或实验教学的空闲时间,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话题进行分组讨论,组长负责记录讨论的内容、过程和结论。讨论结束后,组内成员相互评分,讨论记录和评分形成文字性材料交给授课教师。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分值设置学生的结课评价成绩由阶段性考试成绩(占20%)、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成绩(占20%)和理论教学期末考试(占60%)组成,形成性评价和学生互评不计入结课考核成绩。
2考核体系改革的效果与体会
形成性考核体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时间紧迫,紧张感加强,学习态度端正,兴趣增强,能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利用课外时间搜集各种资源对课堂上的知识及时消化,随时进行复习,灵活地将知识变成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对理论和实验技能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形成性考核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多项能力阶段性考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互评的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师生的沟通平台使学生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形成性考核体系同时也激发着学生对专业问题的质疑与思考,训练了科研思维及批判意识。形成性考核体系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形成性考核体系给教师带来更大的自由度,并且在考核体系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反复论证,不断地摸索、创新、查漏补缺,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形成性考核体系促进教师自身成长与以往的考核模式相比,阶段性考核体系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增强责任心的前提下,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来满足配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3讨论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 也是目前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 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是国内较早的隶属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 学院规模不大, 设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 2005, 2006, 2007级三个年级临床医学国内学生 (五年制) 人数分别是:41人, 36人, 40人, 三个年级临床医学境外生 (六年制) 人数分别是52人, 60人, 63人, 三个年级国际学院临床医学本科学生人数分别是49人, 79人, 59人。其中国内学生生源较好, 学生学习较为刻苦、自觉, 基础较好, 接受能力强, 但是思想不活跃, 个性不显明;境外生思想活跃, 动手能力较强, 学习方面表现出两极分化, 部分同学对理论课学习比较吃力, 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程学习兴趣较浓厚, 愿意动手, 愿意学习。近两年来我们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现报告如下。
1 改进实验教学条件
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直接关系到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块是实验教学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 实验课程的设置实际上是理论课程的延续, 实验手段大多是验证性实验。30年来, 教学实验室设备陈旧, 实验教学资源分散。
目前, 学院打破常规, 创建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和临床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下设5个综合性实验室,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属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室。新的实验教学模块的建立, 增加了实验经费的投入, 增添了实验仪器, 建立了多媒体教学平台, 安装了中央空调, 实验室具备了更好的开课能力, 比如开展综合性实验, 开放实验室, 指导学生实施挑战杯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等。
2 实验技术人才培养
教研室有实验技术系列工作人员3人, 其中1人2005年从中山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分配来教研室工作, 另外2人是本教研室的技术员, 她们先后进修了本科课程, 并分别与2003年, 2005年参加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考试, 录取为本教研室的在职研究生。由于勤奋上进, 不论是她们的理论课学习成绩还是硕士毕业论文的难度和深度、工作量, 都是本教研室本届研究生中最出色的, 毕业后均留在本岗位工作。她们在实际工作中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成为教研室实验教学的得力助手。例如基因组DNA提取实验, 由于提取的DNA要作为下一个PCR实验的模板用, DNA纯度要求很高。我们的一名实验员就引入研究生学习期间掌握的知识, 采用法医学中的微量DNA提取方法, 采用Chelex-100为主要提取试剂, 从微量 (100 μL) 人外周血中提取DNA, 经过两届本科学生实验, 实验效果很好, 所提取的DNA可以作为PCR实验的模板。同时3名实验员加入了教研室的科研课题小组, 协助指导研究生、协助课题负责人完成科研课题, 在科研实践中学习学科前沿知识, 提高实验技术, 而实验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近3年来, 实验系列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6篇。
由于3名实验员比较年轻, 电脑技术较好, 所以本教研室的管理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从本科和研究生实验的实验准备、实验操作流程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到实验试剂的双语标签等都已采用电脑管理。实验技术队伍精干有力, 令兄弟教研室羡慕不已。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对带教教师和带教研究生的教学规范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 保证教学平行班的均衡发展, 我们对实验教学任课教师的带教过程进行了以下的规范:所有的年轻教师所上的第一节课 (第一轮课) 均要试讲, 并有教学秘书作试讲记录;每个实验, 要求所有年轻教师、技术系列的教师、参加带教的研究生都要做预实验, 弄懂实验的每一个环节, 在上课时才能胸有成竹, 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并能结合理论解释实验现象。所有的带教教师、技术系列的教师、参加带教的研究生都要参加最后一个实验 (血清尿酸的测定, 作为实验考试内容) 的预实验, 统一实验的标准值。每学期每门课程都指定一名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 负责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及学期末的成绩统计、网上提交、成绩分析等工作。
每年春季, 本教研室的一年级研究生都要参加本科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带教工作, 按照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要求, 每名研究生要完成8学时的带教工作, 但我们要求研究生负责一门实验课程全部的带教工作, 这对研究生来讲是一种锻炼, 也是他们提高生物化学基本功的良好机会。对于每一名研究生, 我们安排一名研究生导师或资深教师进行指导, 要求每名研究生每次做好实验预习和预实验, 每次预实验都安排一名研究生试讲, 指导老师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一般要求实验指导老师负责主带3个实验, 其余实验由研究生主讲, 指导老师协助补充。
实验带教工作的规范, 可促进带教教师和研究生认真备课, 认真组织并上好每一节实验课, 减少和杜绝教学事故的发生, 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3.2 重视上好第一堂实验课
第一堂实验课要交待学生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介绍实验课程的大致内容, 实验报告的书写和评分标准;强调学生实验的出勤和请假制度, 对旷课的处理办法;强调课前要预习 (采用英文实验指导, 每次上课前必须预习) , 每次上实验课要检查预习报告;介绍实验的注意事项, 玻璃仪器的清洗。第一堂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将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3.3 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和网上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在有限时间内增加信息量, 使口头描述变得图文并茂。在预实验时, 将某些实验过程拍成录像, 把某些实验结果拍成照片, 如“饱食和饥饿对小鼠肝糖原含量的影响”实验, 我们将杀小鼠, 取肝组织, 称重, 制肝匀浆液等分别拍成录像片段, 将比色后的结果拍成照片, 插入实验理论教学的PPT中;如“转氨基作用”实验中, 将转氨基反应后的氨基酸点样、茚三酮显色过程分别拍成录像, 点样结果、层析状态、显色结果等拍成照片, 插入实验理论教学的PPT中, 实验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照片、录像资料, 抽象的实验过程就容易描述, 学生也就容易理解。
互联网上有制作精良的照片和Flash, 我们下载后插入教学PPT中, 或作为一段独立的教学视频片段穿插在实验教学之中。例如我们从网上下载了“层析的原理”, 插入“凝胶过滤层析”实验教学PPT中;“PCR的原理”, 作为独立的Flash片段, 在“PCR”实验过程中播放, 这些网上教学资源的利用, 使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经过2年的实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全部实验均已拍摄了录像和照片, 也积累了一些网上教学资源, 随着以后实验教学的开展, 这些资料将会越来越完善。
3.4 适当的板书和操作示范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 但是, 事物总有两面性, 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信息量过多, 重点不突出, 使学生无所适从, 同时无法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实验课理论教学中, 我们还要求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有适当的板书, 将本实验的主要过程、实验所用仪器、实验中要注意的地方 (易出错的地方) 写在黑板上, 讲完理论PPT后再以板书形式作适当的小结和提醒, 这样就使得理论教学条理清晰, 重点突出;二是某些实验的关键步骤, 除了有实验录像外, 带教教师还要作适当的操作示范, 如“层析”实验的装柱和上样、“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实验中的点样、纤维素膜光滑面和粗糙面的区分, 这些实验的关键步骤, 在讲授完实验理论后, 再由带教教师边示范边讲述, 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关键的实验操作步骤, 提高实验的一次成功率。
4 开设综合性实验
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们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常规的实验技术、方法和原理, 学会充分利用实验室已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 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 并通过实验, 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3]。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训练, 学生们能基本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常规的实验操作、能够在实验流程图的指导下完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随后, 在课程的最后安排2个综合性实验, 一是人全血DNA提取 (Chelex法) 及基因β-Actin的扩增 (PCR) ;一是细菌质粒DNA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综合性实验各分2个单位时间完成。实验步骤多, 操作难度大, 而且一直要等到实验最后一步才能知道实验是否成功, 实验有较大的挑战性, 也有较大的吸引力。综合性实验可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及查阅中外文文献的能力。
5 采用多元的考核模式
对于五年制临床医学 (内招生) 和六年制临床医学 (外招生)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都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开设, 课时数分别是54学时和72学时, 自然要求一个合理的课程成绩评判标准, 光凭实验报告的优劣无法客观公正地给出实验课程的考核成绩, 因此, 要采用多元的考核模式。经过实践探索, 我们最终确定本课程的成绩构成分为以下4个部分:预习报告和出勤共占10%, 平时的开卷小测验占10%, 平时实验报告占60%, 实验考核占20%。具体如下:
在平时实验过程中, 穿插2-3次小测验, 主要是关于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原理方面的问题, 如微量加样器的使用、刻度吸管的使用、离心机的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分子筛实验的原理、离子交换层析的原理、蛋白质和核酸溶液如何区分、如何在检测血清某种成分时消除血清蛋白的影响等等。将这些问题灵活地安排在课程中后期的实验中, 这些小测验占实验总分的10%。
实验考核占课程总分的20%。我们将最后一次实验:“血清尿酸的测定”作为实验考核内容, 考查学生实验操作、实验的准确性、实验报告的书写规范。具体评分标准为实验操作占6分, 实验的准确性占8分 (给出标准范围, 每超出一定范围扣2分, 直到扣完为止) , 实验报告的书写占6分。采用这样的考核标准, 基本上反映了学习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学习情况, 较为客观、公正。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两年来, 使教研室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氛围, 一方面教研室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都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投身到实验教学中来, 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 切实抓好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的财政投入, 使得实验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我们规范了实验教学内容和评分标准, 补充了综合性实验, 平时预实验中拍摄了较多的实验照片和录像, 收集了一些网上教学资源, 制作了精美的实验教学PPT, 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再加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课程中剥离出来, 成为独立的一门课程, 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增加;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处于生命科学的前沿水平, 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较为重视, 也较感兴趣, 学习热情较高, 这样就形成了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 形成了教好和学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合力。
我们相信, 随着实验教学的规范, 实验教学硬件和软件的提高, 加上师生的共同努力, 必将能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们能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 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较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洪勤, 李佩珍, 应俊, 等.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检验医学教育, 2007, 14 (1) :3-4.
[2]史海水, 高媛, 宋利, 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搞好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3) :488-489.
关键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形成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24-0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既是一门重要的生命科学基础学科,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然而受传统的考试体系的影响,大多数院校的考核方式依然拘泥于传统的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一次考试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应对这种考试是靠临考前的死记硬背,即使能得到好成绩,也仅仅是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却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计划。
传统的考试体系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提高考试的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科研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入形成性考核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为满足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临床医学医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核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形式
1)阶段性考试。当每个章节学习结束时,利用每个章节结束的最后一节课时间,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闭卷测试。测试结束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现场对学生答疑解惑,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师审阅测试答卷后,将答卷反馈给学生,充分保障学生对成绩评定情况的知情权,并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抓紧补正。
2)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实验课不仅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很好地煅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多站式实验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临床班授课主讲教师担任主考,设四个考点,每个考点设监考教师两名,负责考试过程及考场纪律;每个考点的考试项目满分为5分,总计20分:
第一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
第二站:721型分光光度计和离心机使用
第三站:电泳仪使用电泳加样
第四站:装柱,层析柱上样
3)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理论教学终结考试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旨在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考试的内容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各方面知识,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问答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等。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成绩评价
1)形成性评价(教师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学习的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研究所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控制学习过程,使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意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有效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吉林省精品课程的平台资源,建立生物化学师生交流QQ群、微信群,改变了只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见面、提问、交流的状况。利用多种平台,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反馈学生学习的评价,调整学生学习的状态,更加有利于接下来课程的讲授。
2)学生互评。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今后的医患交流打好基础。利用理论或实验教学的空闲时间,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话题进行分组讨论,组长负责记录讨论的内容、过程和结论。讨论结束后,组内成员相互评分,讨论记录和评分形成文字性材料交给授课教师。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分值设置 学生的结课评价成绩由阶段性考试成绩(占20%)、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成绩(占20%)和理论教学期末考试(占60%)组成,形成性评价和学生互评不计入结课考核成绩。
2 考核体系改革的效果与体会
形成性考核体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学生的学习时间紧迫,紧张感加强,学习态度端正,兴趣增强,能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利用课外时间搜集各种资源对课堂上的知识及时消化,随时进行复习,灵活地将知识变成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对理论和实验技能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
形成性考核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多项能力 阶段性考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互评的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师生的沟通平台使学生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形成性考核体系同时也激发着学生对专业问题的质疑与思考,训练了科研思维及批判意识。
形成性考核体系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形成性考核体系给教师带来更大的自由度,并且在考核体系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反复论证,不断地摸索、创新、查漏补缺,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形成性考核体系促进教师自身成长 与以往的考核模式相比,阶段性考核体系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增强责任心的前提下,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来满足配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3 讨论
形成性考核体系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考试模式,它不仅重视理论教学,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这种以“阶段性考试+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的考核体系取代传统的“一张试卷的终结性考试”定成绩的考核制度,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技能的动手操作水平和团队协作沟通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考核体系的改革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深层次变革,是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勇于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达到真正的教学考的统一,适应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临床医学医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巍,李妍,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06-112.
[2]曾凡才,陈琴,李洪.医学生物化学“口试+操作”实验考试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3):550-551.
[3]曲成刚,李晓梅,陆艳娟.多站式考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考试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8):1526-1527.
[4]纪慧,金海峰,刘富.高等学校形成性考核模式在基础医学课程中运用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
32(7):1131-1132.
摘 要:课堂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主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生物知识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初中生物教学的关键。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引起学生的观察、探究,便于初中学生理解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一直探讨的课题,也是我们教师在教研过程中最关注的问题。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促进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初中生物学课堂效率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员仍然在不断的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实效。忙碌在教育事业一线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在不断的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努力的完善新课改的精神和教育的实质性意义。专业素质培训、教学研讨会、公开示范课等一些活动的展开,促进了新课改的前进发展、进步及完善。在当前,初中生物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对生物世界有正确的认识,掌握一些的生物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树立为生物科学奋斗的意识,为我国未来的生物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努力。而作为初中生物教师,首先就必须要立足课堂,让学生从课堂上获取更多更有效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物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成了初中生物教师教学的首要目标。
一、采取直观教学,培养学科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学习。对于讲解生物的形态、结构和一些生理变化的过程,如果只用干巴巴的语言来描述,学生难以接受,即使你讲得再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不会太高。如果利用挂图、模型、标本、实物等直观教具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生理感官,将极大的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有效激发求知欲望,主动去探究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电视、VCD、因特网、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若只用语言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而做出一个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一看就明白,既节省教学的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生物,我们应选择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并且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生物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习生物学的乐趣、感悟生物学的作用。生活离不开生物,生物学无处不在,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对于初中生物学,更能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实例,使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让生物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
三、精心准备教学设计
精心准备教学设计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
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
1、集中备课。(1)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会上以“说课”的形成发言。
说教材、课标要求、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件准备、习题精选、教学
理论等。(2)合作:讨论发言人的内容。(3)交流:由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4)
整合:由备课组长整合大家意见,小结备课情况。
2、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本备课组教师听课,观察。让研究课真正回归到**常
教学中来。
3、教学反思。执教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不
足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形成新教案。由于生物教师一般都是任多个班的教学,因此同一教案多层次,多次
上课。多次教学反思,反复讨论。结合不同班级的实情,最终讨论定稿。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长期以往,实现螺旋式上升。
四、面向全体,分层教学
如何正确处理好个别差异与最佳发展之间的关系呢?教师应努力因材施教,创设适应学
生认知差异的课堂教学方法。首先,降低知识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和教
材内容把新知识通过降低难度,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或者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顺利的完成生物知识的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问题,使学生感到知识易学、会学、从而乐学。
其次,确定分层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征,本着“异步达标”的原则,制定
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目标。如在“生态系统”教学时,后进生能掌握最基本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就可以了;中等生能了解生态因素及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了
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认识食物链、食物网;优等生能够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以及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样设计目标,保证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
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再次,设计多层次练习。练习是学生创造性的劳动,是学生掌
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根据知识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多层次
练习,做到由浅入深、异要求、步步高、使之呈阶梯形,让学生顺“梯”而练,达到各自的高度。通过成功练习使学生树立信心,激励他们积极向上,争取跻身于优秀生的行列,让学
生在分层次练习活动中得到和谐发展,同步提高。
五、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关系
以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就要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如何学
好生物学?《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生物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
点和关键是要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
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作为生物学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
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这
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同学都参与了学习,都能充分发挥他
们每个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六、发挥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特色
1、加强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做好观察实
验,加强直观教学,上出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学科特色是实现生物学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首要途
径。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动学生,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搞好教材中所选编的每项观
察和实验的教学。通过这些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
性,养成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在《观察鱼尾鳍》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先设计这样一
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将小鱼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学生观察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不同血管内的血流速度,从而直观地让学生意识到不同血管的特点,这样就自然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为学生探究新知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2、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要使学生顺利跨入生命科学的殿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好奇地发问,大胆地质疑,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挖掘其可贵之处。才能创建一种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有机地融入生物学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卧室内为什么不能放过多的鲜花?为什么仙人掌不能浇过多的水等等。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列入课程目标,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探究式学习方法能在课堂上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由此可见,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总之,提高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整个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通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和谐课堂教学关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发挥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特色等,努力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我们的初中生物科学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每一位生物教师不懈的追求目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能够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坚信我们共同的努力生物课堂会越来越生动有趣。参考文献
1.杨九俊:《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左昌伦:《促进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 《中国教育书刊》 2003年
太原三十八中生物教师武云霞
文章摘要: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科教学中重视养成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健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健康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初中生的可塑性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初中阶段是进行养成教育的极佳时期。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科教学中重视养成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健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养成教育包括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两方面。
一、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1、矫正学生偏食的不良习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少年儿童的偏食问题日益突出,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在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中涉及饮食与营养、营养物质的作用、合理的膳食、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等知识,有关营养知识方面的资料室很多的。所以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掌握有关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2、矫正学生抽烟、酗酒等不良行为
初中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有些学生尤其是男学生喜欢效仿成人吸烟、喝酒以示成熟。对于这些不良行为,应该义不容辞地结合教学予以矫正。在讲解探究“酒精、烟草浸出液对金鱼呼吸次数有什么影响”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眼目睹吸烟、酗酒的危害,破除“吸烟室潇洒”等稚嫩的错误观念,从而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3、矫正学生早恋的不良行为
进入青春期,初中生的性意识悄然觉醒,他们开始关注异性并渴望与之交往,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缺乏正确引导,会发生早恋甚至早孕等严重后果。在人的生殖与发育的教学中,可以从生物学角度告诉学生:人和其他大多数生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发育成熟、繁殖后代、衰老死亡的过程,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讲青春期这节课时,通过对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分析,使学生明
白青春期由于大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不断分化、发展和完善,调节功能大大增强,兴奋性加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是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最佳时期,是人一生的黄金时期。从而使学生避免早恋的发生。
4、矫正学生破坏花草树木的不良行为
折树枝摘树叶、在树干上卢安克乱画、践踏草坪等既不文明又会影响花草树木的生长。所以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内容时想学生阐明不要破坏花草树木的道理;叶片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营养器官,同时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为运输作用提供动力;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深入浅出地阐述这些道理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培养学生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加强疾病预防意识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身体健康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在学习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传染病的预防时,应用PPT介绍常见皮肤病及传染病的案例,培养学生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吃不洁净水果等良好习惯。学习呼吸系统时,告诉学生痰的形成过程,气管和支气管表面的黏膜分泌黏液,黏液粘着的灰尘和细菌等经咳嗽咳出体外于是形成了痰,说明痰的危害。
2、培养学生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第学习和工作,但是如今的初中生大多数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以致体质普遍较差。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在学习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时告诉学生适度运动使关节囊增厚、关节韧带增粗,课加强韧带的伸展性,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从而使关节的牢固性加强;适度剧烈运动使全身骨骼肌的活动加强,呼吸加深加快,心跳加强加快,促进血液更快地循环,喂骨骼肌输送更多的养料和氧,同时运走更多的废物,从而使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得到加强。这样锻炼,促进神经系统的功能进一步完善,还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脑的营养,增强脑的功能,提高思维和记忆能力。
3、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
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必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明自然环境中各种
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通过讲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说明各种动物、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的有益作用一提高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爱护生物、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而实际行动中去。
12.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与旁胞是:A.CTL细胞。25.NK细胞表面的特有标志是:C.CD56.26.抗原提呈细胞不包括:37.与I型超敏反应无关的细胞52.与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直接相是
E.中性粒细胞 关的是
E HLA抗原 38.能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而持53.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有久收缩的生物活性介质是
关的是 B.抗原-抗体复合物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 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C环境因素。
2.对抗原特异性的描述错误的是:C 抗原决定基只能刺激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3.不属于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是:A水、空气和食物。
4.家庭成员间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物质称为:B.同种异体抗原。5.正常机体不会对下列物质发生免疫应答:D.胚胎期机体免疫系统接触过的物质。
6.免疫球蛋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是:B.Fab段。
7.以下哪项不是免疫球蛋白的功能:D.与抗原结合后直接杀伤抗原。8.在机体黏膜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的Ig是:B.IgM。
9.相对分子量最大的和结合抗原数目最多的Ig是:B.IgM。
10.可穿过胎盘的Ig是:A.IgG。
路途经比较,错误的是:A.激活物质相同。
13.具有免疫粘附作用的补体成分为:A.C3b、C4b 14.经典途径中激活不提能力最强的Ig是:B.经典途径。
15.在感染晚期发挥溶菌作用的激活途径是:B经典途径。
16.细胞因子的特点不包括:B.特异性。
17.不表达HLA-I类分子的细胞是:E.神经细胞。18.多次接受输血的病人所发生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与下列哪种抗体有关:E.抗白细胞和抗血小板的HLA抗体。
19.与强直性脊椎炎相关联的HLA分子是:A.HLA-B27。
20.对人而言HLA抗原属于:B.同种异型抗原。21.人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是:B.骨髓。22.T细胞主要分布于淋巴结的:D.深皮质区。23.T细胞表面识别结合特异性抗原的受体是:B.TCR。
24.能特异性杀伤细胞的细
E.肥大细胞。
27.B细胞作为APC可通过BCR直接识别结合:C.可溶性抗原。
28.可诱导B细胞活化第一信号的产生的是:E.BCR-Iga/IgB复合受体与抗原间的相互作用
29.再次应答抗体产生的特点是:E.lgG和lgM类抗体均显著升高
30.细胞间相互作用不受MHC限制的是:
D.NK细胞与肿瘤细胞 31.内源性抗原是指
D.在APC内产生或形成的抗原 32.T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CD28的配体是APC表面的 B.B7(CD80)
33.能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是 D.CD8+CTL细胞
34.CD4+效应Thl细胞通过下列那种作用产生免疫效应
E.释放IL-2,IFN-r,TNF-B等细胞因子
35.CD8+效应CTL细胞的作用特点是
E.可释放穿孔素,颗粒酶杀伤靶细胞
36.引起I型超敏反应早期相反应的生物活性介质是 A.组胺 B.白三烯 39.脱敏治疗可用于 D.血清过敏症 40.化工产品引起的疾病最常见的是
E.接触性皮炎 41.与Ⅱ型超敏反应无关的成分是
E.CD4+效应Thl细胞 42.主要表现为血管炎的超敏反应是
C.Ⅲ型超敏反应 43.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D.新生儿溶血症 44.Ⅲ型超敏反应的重要病理学特征是 E.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侵润 45.发生机制不属于IV型超敏反应的是
E.特应性皮炎 46.患传染病后获得的免疫称为 B.自然主动免疫 47.下列可用于免疫功能低下宿主的疫苗是
C.卡介苗 48.下列疾病不能用抗毒素进行
紧急预防或特异性治疗的是 E.脑膜炎 49.下列生物制品中为活疫苗的是
C.麻疹疫苗 50.临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免疫抑制剂和抗炎剂是 A.糖皮质激素 51.试验动物新生期切除胸腺后,淋巴结内 A.深皮质区缺乏T细胞 54.测细胞免疫功能的是 B.OT试验 55.患者,男,30岁,受到多种细菌感染,并发现缺乏C3成分,该患由补体介导的功能将不会受到影响的是 E.以上均不对 56.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 D.微米 57.细菌粘附细胞的解构是: E.菌毛 58.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 A肽聚糖 59.细菌的休眠体是: B.芽胞 60.关于质粒,错误的是: C.质粒丢失后,细胞不能生存 61.细胞的分裂方式是: A.二分裂 62.大多数细菌的分裂倍增时间(代时)是:
C.20-30min 63.若要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应培养细菌至: B对数期 64.关于热原质,错误的是: A.是细菌分泌的外毒素 65.对粪便标本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应选择: C.选择培养基 66.SARS流行期间,教室内喷洒过过氧乙酸的做法被称为: E.消毒
67.一般用于手术室、病房、实验室的空气消毒,常采用: B.紫外线消毒法
68.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为: E.灭菌
69.可以杀死细菌芽胞的方法是:
D.高压蒸汽灭菌法
70.对牛奶和酒类进行消毒,常采用:
E.巴氏灭菌法
71.细菌的侵袭力不包括: C.破伤风痉挛毒素
72.外毒素的特点不包括: B.作用没有选择性
73.关于内毒素,错误的是: D.抗原性强
74.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不包括:E注射疫苗后
75.正常菌群的作用不包括: E.合成抗生素
76.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一般呈局限化,是因为它们具有: D.凝固酶
77.关于肺炎链球菌,正确的是: A.产生自溶酶
78.A族链球菌的致病物质不包括:E.肠毒素
79.淋病奈瑟菌感染一般不引起: B.腹膜炎
80.关于脑膜炎奈瑟菌感染,错误的是:
E.产生外毒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81.卫生细菌学检测指标之一为:A.大肠菌群数
82.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病原是:
A.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83.胃癌的发生与何种病原体有关:B.幽门螺杆菌
84.粪便标本在镜下观察到“鱼群样穿梭”的细菌,可疑为: C.霍乱弧菌
85.引起霍乱病人出现剧烈腹泻和呕吐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E.外毒素
86能够使肌肉强直收缩的毒素是:D.破伤风痉挛毒素
87.抑制胆碱能 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是: C.A族链球菌
88.毒性最强的毒素是: C.肉毒毒素
89.引起气性坏疽的病原体是: E.产气荚膜梭菌
90.可以起感染免疫的细菌: D.结核分歧杆菌
91.结核分歧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D.菌体成分
92.结核分歧杆菌在罗氏培养基上出现菜花样菌落需要的时间是: D.4周
93.培养结核分歧杆菌的适宜培养基是:B.罗氏培养基
94抗酸染色阳性的细菌是: C.结核分歧杆菌
95.能够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的最小微生物是: D.支原体
96.有独立发育周期的病原体是:B.衣原体
97.沙眼的病原体是: D衣原体
98.可以引起反复隐状和再发性疾病的病原体是: E梅毒螺旋体
99.不引起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是:E.立克次体
100.病毒的测量单位是:E.nm 101.病毒的基本结构是: D.核心+包膜
102.病毒的增殖方式是: A.复制
103.病毒的感染的传播途径: E.以上都是
104.疯牛病的病原体是: C.朊粒
105.决定流感病毒亚型的物质是:C.血凝素
106.不影响流感病毒变异是: E.基质蛋白
107.经垂直传播常引起胎儿畸形的病原体是: B.风疹病毒
108.能引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病毒是:E.麻疹病毒
109.需要每年接种疫苗预防的疾病是:A.流感
110.我国计划免疫使用的脊髓灰质疫苗是: B.减毒活疫苗
111.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四肢迟缓性麻痹,是因为损伤了 D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
112.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之一是:C.柯萨奇病毒
113.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是: B.轮状病毒A组
114.具有乙肝特异性免疫力的指标是: B.抗-HBs
115.提示HBV在体内活跃复制的指标是: C.HbeAg
116.Dane颗粒是指感染HBV患者血清中的: A.大球形颗粒
117.能够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病毒感染是: A.HBV
118.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的病毒是:B.HBV
119.以蚊为传播媒介的病毒是: C.登革病毒
120.子弹型病毒是: E.狂犬病病毒
12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致病病毒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22.狂犬病的潜伏期是: C.3-8周
123.引起生殖器疱疹的病毒是: B.单纯疱疹病毒-2
124.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称: A.终宿主
125.寄生虫对宿主的机械损伤,除外:B.夺取营养 126.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有: E.既有地方性,又有季节性。127.寄生虫病的传染源,除外 A.感染的中间宿主
128寄生虫侵入人体后能继续发育或反之的阶段是: C.感染阶段
129.似引蛔线虫的感染阶段是: A.含蚴卵
130..似引蛔线虫对人体主要危害是:D.并发症
131.诊断似引蛔线虫感染最适合的方法:
B.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132.似引蛔线虫的感染途径是:A.经口
133.下列不是由似引蛔线虫引起的:
E全身性肌肉酸痛
134.诊断鞭虫感染最适合方法是: E.集卵
135.鞭虫的感染途径是: A.经口
136.虫卵两端有透明栓的寄生虫为:
B.毛首鞭形线虫
137.蠕形住肠线虫感染的试验诊断方法是: D.透明胶纸法
138.蛲虫卵的典型形态 A无色透明,不规则的椭圆形一侧扁平,一侧稍凸
139.华支睾吸虫的寄生部位是: D.肝胆管。
140.布氏姜片吸虫的感染阶段是: C.囊蚴。
141.感染后可以表现全生性寄生虫病的吸虫是;C.卫氏并殖吸虫。
142.人感染卫氏并殖吸虫的方式是:
E.生食或半食石蟹、喇蛄。143.以虫卵作为主要致病阶段的是:
B日本血吸虫。
144.人感染猪囊虫病的倾入途径、致病原因是:
A.经口食入、猪囊尾蚴。
145.链状带绦虫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阶段是 C.囊尾蚴。
146细粒棘球绦虫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阶段是 D.似囊尾蚴。
147.棘球蚴在人体最常见的寄生部位是;B.肝
148.引起人脑部病变的寄生虫是:
B.链状带绦虫囊尾蚴 149.医学原虫是指:
A.寄生于人体并能致病的原虫 150.溶组织阿米巴的主要感染方式是;B.经口
151.确诊阿米巴痢疾的主要依据是:
C.粪便中查到吞噬有红细胞的滋养体
152.可引起严重的腹泻有称作旅游者腹泻的原虫是:
B.蓝氏贾地鞭毛虫
153.可引起滴虫 性阴道炎和尿
道炎的原虫是
C.阴道毛滴虫
154.疟原虫的主要传播途径
是:
B.蚊虫叮咬后,子孢子随唾液进
入人体
155.疟原虫对人体的主要致病
阶段
A.红细胞内期
156.除了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
胞外,造成贫血的原因还有:
A.脾功能亢进
157.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部
位:
A.红细胞和肝细胞
158.寄生于人体,有致畸形作用
的原虫是:
B.弓形虫
159.蚊可传播的疾病为
A.流行性乙型脑炎
160.口器为舔吸式的昆虫是
B.蝇
161.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的间
接危害不包括:
A.过敏反应
162.可传播黑热病的昆虫是:
B.白蛉
163.属于蛛形纲的节肢动物是:
E.蜱
1.外科应用最广泛的病理学研究方法是
B.活体组织检查
2.下列不属于病理学研究范畴的是
E.疾病的治疗
3.关于动物实验,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C.动物实验的结果可以直接用于人体
4.器官病理学的概念提出人是 A.Morgani 5.细胞病理学创立于 D.19世纪中叶
6.下列病变不属于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变化的是: C.发育不全
7.消化道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常致
B.全身性萎缩
8.肉眼观察脑标本表面,脑萎缩特征性改变是:
A.脑沟加深、脑回变窄 9体积增大的肾萎缩鉴于 D.严重的肾盂积水。
10.下述不属于化生的是: E.成前卫细胞变为纤维细胞 11.气球样变的细胞最常见于: B.肝
12.细胞质内的脂肪可被下列染色染成红色的是: B.苏丹III染色 13.H.E染色时,组织中沉积的钙盐呈
A.蓝色粗颗粒状、14.最易发生脂肪变性的器官是: C.肝
15.细胞内玻璃样变性常发生于:
B.肾小管上皮细胞
16.液化性坏死常发生于: E.脑 17.内脏器官(如肺胀)的坏死组织经自然管道排除后留下的空腔称为: D.空洞
18.最能代表细胞坏死的三种改变是:
E.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9.凝固性坏死的组织学特点是:
C.组织结构轮廓仍可保存
20.以下疾病的特征性病变属于干酪样坏死的是: C.结核
21.下列细胞中再生能力最强的是:
D.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
22.下列细胞属于稳定细胞的是: D.肝细胞
23.随着肉芽组织演变为瘢痕组织可见到:
B.胶原纤维的数量逐渐增多 24.下列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的是: A.心肌细胞
25.一期愈合应具备的条件是: A.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
26.心衰细胞见于
A.左心衰竭时肺泡腔内
27.右心衰竭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
C.肝脾及胃肠通道
28.左心衰竭时发生淤血的部位是: C.脾
29.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时可引起下列脏器淤血的是: C.脾
30.“槟榔” 肝是指: B.肝慢性淤血
31.血液流入组织内并局限化称为: B.血肿
32.微循环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的出血是: C.漏出性出血
33.下列属于漏出性出血的是: E.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4.血液从心腔或血管内流出体外称为: C.外出血
35.血液从心腔或血管内流出,并积聚于体腔内称为: D.体腔积血
36.微循环小血管内的血栓属于:
D.透明血栓
37.由肉芽组织取代血栓的过程称为: B.血栓机化
38.下述血栓结局中错误的是: B.排出
39.与凝血块的机构相同血栓的部分是: D.血栓尾
40.下述有关血栓的叙述错误的是:
C.左心房内血流快不可能形成血栓
41.引起肺动脉血栓栓子主要来自:
D.下肢深静脉
42.栓子运行一般: E.顺血流运行
43.胸部肿瘤手术时最应注意防止:
C.气体栓塞
44.脑动脉血栓栓塞的病人其血栓栓子来源最常见: E.左心房附壁血栓 45.最常见的栓子是: A.血栓拴子
46.下列脏器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的是: B.肠
47.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 A.该器官的血管分布
48.脾动脉分支完全阻塞可以起脾:
B.贫血性梗死
49.梗死最常见原因: A.血栓形成
50.脑组织梗死属于: E.液化性坏死
51.渗出的最早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为:
A.小动脉短暂痉挛吧,血流减少 52.引起富含蛋白质的液体渗出的最主要机制为: E.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53.炎症过程中不利于机体的损害性反应有: D.血流停滞
54.下列关于纤维素性炎症的叙述最正确的是:
B.其好发部位是浆膜、粘膜和肺 55.假膜性炎是指: E.粘膜的纤维素性炎
56.下列疾病的病变是以变质性炎为主的是: C.病毒性肝炎
57.以中性白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一般为: E.化脓性炎
58.肉芽肿是指:
D.巨细胞及其演化细胞呈局部浸润和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59.炎症的概念下列更符合的是:
D.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的对损伤因子的防御反应。60.最常见的致炎因子为: A.生物性因子
61.能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有: A.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62.炎症介质的主要作用是使: D.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63.急性炎症局部肿胀的主要原因是:
A.充血及渗出 64.确定肿瘤的组织来源取决于:
C.肿瘤的实质
65.交界性肿瘤是指: A.介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
66.下列形态的肿块中癌的可能性最大的是: B.火山口状溃疡
67.下列不符合肿瘤性生长的是:
D.增生过程中需致癌因素持续存在
68.下列疾病不是真性肿瘤的是: D.动脉瘤
69.肿瘤的异型性是指:
D.肿瘤实质与起源组织在形态上的差异
70.女性,55岁,乳腺癌患者,已婚,检查见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质硬、无疼痛,应首先考虑为
D.淋巴结内有肿瘤转移
71.肿瘤的异型性主要反映了:、D.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
72.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主要有:
D.膨胀性、外生性生长
73.血道转移的确切依据是: E.在远隔器官形成同一类型肿瘤
74肉瘤的肉眼特点为:
C.多呈结节状,质软、切面淡粉红色似鲜鱼肉状 75.下列肿瘤中,属于良性的是: E.神经鞘瘤 76.肿瘤的生长速度取决于: E生长分数和肿瘤细胞的生成和丢失比例
77.上皮不典型增生是指: D.细胞异型性增生,可累及全层 78.良性肿瘤对机体影响主要取决于::
D.肿瘤发生的部位
79.癌和肉瘤的镜下区别是: A.实质与间质的关系 80.癌的镜下特点为: E.实质细胞形成巢,间质围绕周围
81.下列肿瘤是由上皮组织发生而来的是: C.乳头肿瘤
82.下列最符合畸胎瘤的特性的是:
C.由三个胚叶组成
83.下列不属于化学致癌因子的是:
A.5-羟色胺
84.下列是肿瘤抑制基因的是: D.rb基因
85.以下不属于物理致癌因素的是: A.红外线
86.染料工人发生职业性膀胱癌与下列物质有关的是: A.芳香胺类
87.患者,男性,52岁。腹胀,隐痛,乏力,消瘦,食欲下降4个月,最好的检查办法是: A.穿刺活检
88.动脉粥样硬化脂纹期泡沫细胞来源于: D.单核细胞、平滑肌细胞 89.动脉瘤是指:
B.动脉血管壁局限性异常扩张 90.动脉粥样硬化脂纹期有以下特征,除外:
B.镜下主要为大量胆固醇结晶 91.下列不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技法改变的是:
A.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持续走高
9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最常累及的部位是: A.左冠状动脉前支降
93.心肌梗死最常发生的部位为:
B.左心室前壁
94.对临床诊断心肌梗死最有帮助的生化改变是: D.血CPK升高
95.右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梗死区域为:
B.左心室前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
96.心肌梗死室壁瘤形成最多发生于:
E.左心室前壁近心尖处
97.高血压时心脏产生的向心性肥大指:
A.左心室心肌肥厚而心腔不扩张
98.恶性高血压病病变特点是: A.细动脉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99.原发性高血压最常受损的血管是:
D.全身细、小动脉
100.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
D.基底节、内囊
101.高血压病细动脉硬化的主要改变是: D.管壁玻璃样变
102.风湿性心内膜炎最常累及的心瓣膜是: A.二尖瓣
103.风湿性心内膜炎心瓣膜上的赘生物常发生于: B.二尖瓣的闭锁缘
104.风湿性心包炎病变的炎症性质为: C渗出性炎
105.关于风湿性心内膜炎的记述正确的是:
E.瓣膜上的赘生物主要由血小板及纤维素组成
106.风湿病变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其中最严重的器官是: A.心脏
107.二尖瓣狭窄时,早期代偿性变化表现为:
A.左心房代偿性肥大 108.最常见的心瓣膜病 A.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
109.慢性心瓣膜病一般不会出现
E.瓣膜断裂、穿孔
110.下列选项中与心瓣膜关闭不全无关的是
B.瓣膜根部粘连
111.二尖瓣狭窄可继发以下病变除了
B.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12.能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的病原微生物是
E.肺炎链球菌 113.关于大叶性肺炎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A.病变多累及一个肺大叶
114.下列属于大叶性肺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的是
C.咳铁锈色痰
115.下列病变能反映大叶性肺炎的本质的是
B.纤维素性炎 116下列叙述不符合大叶性肺炎的是
A.肺泡壁纤维样坏死 117.下列叙述不符合小叶性肺炎的是
A.病变多局限于一个小叶
118.下列不符合小叶性肺炎的是 D.纤维蛋素性炎
119.下列病变能反映小叶性肺炎的本质的是 C.化脓性炎症 120.下列叙述不符合小叶性肺炎的是
E.肺实变明显
121.下列关于小叶性肺炎正确的是
B.坠积性肺炎为小叶性肺炎
122.下列不符合小细胞肺癌的特点的是
C.多发生于肺的周边部
123.关于中央型肺癌的特点,应除外
C.多为腺癌
124.下列组织学类型的肺癌最常见的是
A.鳞状细胞癌
125.下列关于肺腺癌的发生部位说法正确的是 B.周围型多见 126.痰涂片阳性检出率最高的肺癌是 D.鳞状细胞癌
127.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合并症是
D.出血
128.下列关于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变及结局说法错误的是 E.少数可恶变
129.十二指肠溃疡最好发于 C.十二指肠球部
130.胃消化性溃疡不易愈合的局部因素主要是
E.溃疡底部增殖性动脉内膜炎 131.消化性溃疡最好发生于 C.十二指肠球部
132.急性普通型肝炎的病变特点是
A.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轻微 133.下列肝炎肝脏重量减轻最为明显的是B.急性重型肝炎 134.既有大片状肝细胞的坏死,又有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见于:
E.亚急性重型肝炎
135下列属急性普通型肝炎的特点的是
B.广泛肝细胞胞质疏松化、气球样变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 医学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以及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兴趣很大或较大者达80%以上, 希望教师在讲课时能突出重点, 注意联系临床, 使教学更加生动。为适应21世纪医学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受基于问题式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学习理念的启发,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尝试了病例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 增加与临床知识和生命科学最新进展的相互渗透。由临床问题或前沿知识引出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精辟的讲解,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目前, 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已将分子生物学从生物化学教学中分离出来, 单独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选修课程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出。在生物化学的基础上从更深层次探讨生命现象, 但是如何合理开展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 是医学院校及广大教师急需探索的课题。
1 关注学科研究进展, 改革教学内容
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生命本质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漫长的研究过程中。随着新知识、新理论的不断涌现, 新问题也不断被提出, 新问题的提出又促进了研究技术的发展。而这些又决定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快速发展, 使之具有前沿性的特点。因此, 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 又要注意学科的发展动态, 拓展知识面, 而且要偏重于临床应用。目前, 我们把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选修课程, 在教学内容上分为三部分:①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这一部分是在生物化学内容的基础上, 介绍基因与基因组、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等, 同时又要和生物化学内容衔接。在教学中要强调这些基础知识在生命科学与医学中的意义。②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与应用。包括基因工程、聚合酶链反应、核酸分子杂交、DNA序列分析、芯片技术等。阐述了这些技术对现代医学的贡献。③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关于基因诊断的介绍是以常用的基因技术为基础, 针对某种基因突变或表达异常, 结合典型的病例进行讲解, 充分显示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中的作用。对于基因治疗只介绍概念、方法及基本程序, 让学生理解基因治疗的前景。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 使内容衔接更合理, 并贯穿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加强心理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化、框架化,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根据学科特点,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如何根据学科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效率, 开发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生物学科是具有活力的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对生物学科的影响力, 如果单凭教师口头上的讲述, 是很难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 把书本知识转换为直观形象的、图文并茂的、情境交融的计算机辅助课件, 使理论知识的表达更加形象、直观、生动, 并且采用动画式教学, 变静态为动态, 使抽象难懂的微观生命过程具体化,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课时间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3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 加强网络教学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延伸教学空间,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加强课外学习。通过几年的课程建设, 教学网络资源丰富, 内容广泛。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大纲、电子讲稿、中英文课件、在线测试、习题集、试卷库、常用实验技术动画、在线答疑等, 此外, 还挑选合适的网络内容和典型事例向同学们介绍, 如添加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大事记、科学史话等, 根据学生的特点, 巧妙挖掘教材的趣味性、思想性、人性等人文内涵。通过网上师生的交流, 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将自己学习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 教师通过网络进行答疑解惑。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还了解到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和最新进展, 从学科的发展史中, 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发展到今天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艰辛和努力, 每一个学说的提出对生命科学来讲都是一次飞跃, 它对现代医学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将人文知识、素质教育融入教学中, 在授课过程中将传授知识与诱导启发结合起来, 以激发学生的科学进取精神。让学生参与探索知识、认识知识的过程, 养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 实现了新型的教学策略对教学过程的优化。
4 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和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知识内容, 提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的能力, 又能达到巩固理论知识、训练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学生只是被动地“照葫芦画瓢”, 按照实验指导的实验步骤, 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指定的仪器上, 机械地完成实验任务,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潜能的释放。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和科研性实验, 将相关的单一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 实现了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综合性。并加入了分子生物学实验, 如聚合酶链反应等。以往, 分子生物学实验仅在研究生中开设, 而本科生只能在书本上获得抽象的理论知识, 为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在实验教学中, 注重生物化学实验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的衔接, 将现代生物学技术融入基础教学中,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验教学体系。
5 将科研转化为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 将科研中积累的丰富实验经验有选择的传授给学生。科研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科研反哺教学, 一直是我们的好传统。从科研中提炼问题, 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近三年, 教学团队的研究方向之一是人类常见病、多发病的分子机制以及其防治, 而这些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分子基础, 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等等, 将这些研究成果融入理论教学中, 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 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进取精神。另一方面, 将现代科研手段和先进的技术引用到实验教学中, 如PCR、基因工程、核酸分子杂交是重要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 也是生命科学的通用技术, 目前, 已经将这些技术融入本科生、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中, 让他们体会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的学问与乐趣。
6 实行双语教学, 加强专业英语训练
由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前沿性,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汉语与英语交替进行的双语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对培养追踪学科发展动态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必要。在双语教学实践中, 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加强调查研究等, 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为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选用优秀的教材和师资, 在课堂上尽量创造较多的使用英语的语言环境。随着中国国际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培养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 又精通外语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是当今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7 优化教师队伍
教学改革永无止境, 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展望未来, 任重道远。然而, 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 重视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重中之重。依据课程发展和建设的需求, 不断调整教师队伍专业结构, 通过各种途径, 鼓励教师继续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冬民, 吕社民, 杨旭东.改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性医学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3) :513-515.
[2]连继勤, 何风田, 江渝.优化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10 (5) :540-541.
[3]蔡春尔, 沈伟荣, 何培民.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实践与展望[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10 (2) :150-152.
[4]连继勤, 何风田, 江渝.培养创新意识的分子生物学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2) :142-143.
摘 要 时间生物学是一门以研究生物节律,即生命活动的周期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与应用的新兴交叉性学科。合理利用人体生物节律规律对运动训练的质量和运动成绩的提高都很有益处的。本文阐述了生物节律的研究进展,生物节律在体育活动中的应用,提出了运动与生物节律关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 时间生物学 生物节律 择时训练
时间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随时空变动而出现的周期性节律表现和机理的学科[1]。运动时间生物学是研究在体育运动影响下人体时间结构的本质、特点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从概念上讲,运动时间生物学有别于其它学科,它主要研究在体育运动影响下,人体尤其是运动员体内机能变化与时间变量的关系,并将生物节律理论应用于体育实践[2]。
一、生物节律
在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生命活动均存在着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的、周期性的生命活动现象,这种生命活动现象称为生物节律[3]。1729年首次提出了生物节律(Sanctorius)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后,已将时间生物学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体育领域。目前研究的成果主要应用于运动员的训练过程调控,而运用于科学健身锻炼则很少。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利用人体生物节律指导运动训练,是可行且十分重要的[4]。
二、时间生物学在体育活动中的应用
(一)择时科学健身
人在一天中各种运动能力都有一定的时间节奏。前民主德国迪特里希·哈雷博士早在20世纪80年代时就在其主编的《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学导论》一书中就指出,人的竞技能力在一天中的白天呈现出“三高峰”、“三低峰”的规律:第1个高峰是08~12时,是一天中掌握技能的最高峰,适宜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第2个高峰是14~18时,这是一天中体力的最高峰,最容易提高体力;第3个高峰是19~21时,这是一个灵活性、协调能力最好的时间,这个高峰实际是第2个高峰的延续。人在一天中的白天中3个运动能力低潮期分别是:第1低潮在清晨(4~8点);第2低潮是12~14时,这是一天中白天的最低潮,尤其14时体力最差;第3低潮是18~19时,是一个小低潮,是晚饭前后,时间很短,晚饭后即开始进入高潮。
人的生物钟在一天中也表现出明显的由遗传因素造成的个体差异。前苏联学者沙勃施尼柯娃指出:人的生物钟类型可分为清晨型(也称云雀型);晚上型(也称夜猫子型),第三种为白昼型(也称鸽子型)。清晨型的人很乐意和习惯于清晨锻炼,而晚上型的人则感到不习惯早起进行早锻炼。有人曾对这两类人在早晨时间完成协调性测试中所出现的错误动作进行分析后发现,晚上型人的错误动作要比清晨型人多50%。但是,人的日生物钟也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通过人为地改变一天的生活、健身锻炼节奏的安排,并持续2周以上的时间,原有的日生物节奏也会发生变化。由于每个人由遗传决定的生物节奏类型不同,因而在不同人群进行健身锻炼时,不必刻意地勉强按不适合自己或不习惯的时间进行锻炼。例如对早上型的人来说,可以利用清晨的时间进行锻炼,对晚上型的人来说,则可以利用白天上、下午两个最佳时段,甚至利用晚上的时段进行健身锻炼[5]。
(二)生物节律与运动训练
人体交感——肾上腺系统对机体能量贮备和机体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兴奋可使肝糖元迅速分解,还有一些和人体运动能力有关的如心率、吸氧量、直肠温度、尿液中钾和儿茶酚胺等的排泄量等等。这些指标在人体内一天中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即夜间这些指标处于最低水平,凌晨4时左右开始回升,上午8时达到高值,以后逐渐下降。研究证明,人在一天中会出现两个功能高潮,一个是上午9~11时,另一个是下午5~6时。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人体的功能高潮,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训练,以追求更高的训练效果。
研究表明,人为地改变每日光照和黑暗的时间,可使机体某些功能的日周期位相发生移动,因此,在运动训中,可以根据比赛习惯时间的要求,有意识地安排平时训练时间,以达到调整人体的某些功能周期位相,以便使运动员在比赛时正好处于功能高潮时刻,为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充分发挥潜能,取得优异成绩创造生理学条件[6]。
竞技状态最重要特征是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高水平的运动成绩,按照生物学的观点,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获得阶段——相对稳定阶段——暂时消退阶段。这实质是以一种循环往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根据这一规律,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可把训练周期的划分分为准备期、竞赛期、过度期,并与竞技状态的获得,相对稳定,暂时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在这个过程中,准备期的训练为运动员在比赛前获得竞技状态奠定基础,比赛期的训练,保证已获得的竞技状态要维持一定的时间,相对稳定,不出现大的起伏,休整期的训练促进运动员在短时间内身心得到恢复和调整,以促进竞技状态的回升,为运动员进入下一个周期的训练和比赛奠定基础。在周期划分时应根据具体运动项目并结合运动训练规律,以某一种类型为主,并结合比赛的具体安排可做适当的调整[7]。
(三)生物节律与运动损伤
损伤发生与其人体生物节律有较大的联系。人体生物节律的综合影响力大于单一生物节律的影响力。损伤的种类与其人体生物节律具有一定的联系。生物节律的发生主要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扭、拉、摔伤的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在饮食结构和训练计划相同的情况下,体力周期处于低潮时,人体的吸收能远高于高潮期,运动能力却远低于高潮期。高潮期是机体能量释放阶段,各系统向外挥发能量,以保证机体正常工作。此时机体的吸收能力,储存能力处于低潮,即使饮食稍差,运动状态也保持良好。低潮期是能量补充,积累阶段[4]。
(四)利用时间生物学消除运动性疲劳
时相药法是依据时间生物学及生物钟理论的原理,借助机体生命运动的节律活动规律,在早晚不同时间段内服用不同功能的药物,以提高运动员体能,防治运动性疲劳发挥最佳效果的方法。其中时间、药物、治法三者之间关系密切。从中医的角度来讲,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变与昼夜的变化有关。所以,时相药法提出,清晨阳气初升,此时适宜补阳,而傍晚为阴,阳气已衰,此时则宜补阴,这样,利于疾病的恢复和正气的提升[8]。在对大鼠进行中药时相药法的研究证实,实验动物的内源性激素分泌和与运动疲劳密切相关的指标,存在明显的时间生物节律。“时相药法”影响的激素变化,不仅包含公认的与运动有关的睾酮,还影响皮质醇的分泌节奏,这说明,消除运动性疲劳不仅应重视肌肉力量型疲劳的恢复,更应注意中枢疲劳带来的一系列疲劳的影响[9]。
运动时间生物学己成为体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生物节律指导科学选材、运动训练,提高训练效率;科学地增减运动量,减少训练中伤害事故的发生,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挖掘运动员的潜能;根据运动员的生物节律特点,准确地调整运动员生理机能和兴奋状态,有效地克服时差反应,以适应重大比赛,对创造良好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允文.时间生物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66-167.
[2] 孙学川.运动时间生物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1-2.
[3] 王正荣,等.时间生物学研究进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6.19(4):309-312.
[4] 温美丽.生物节律与运动的关系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3(9):118-120.
[5] 肖平,徐本力.“择时健身”的提出与“同步生物节奏健身锻炼法”的确立[J].体育学刊.2006.4(13):131-134.
[6] 娄道舰,蒋先军.浅谈人体生物节律与运动训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23(2):169-177.
[7] 魏源.按照人体生物节律理论贯彻运动训练周期性原则[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7):101-103.
[8] 程昭寰,等.中医时相药法与运动性疲劳[J].中医杂志.2006.8(47):565-567.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研究的论文】推荐阅读: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表述与传递12-07
发育生物学教学与研究10-30
生物学教学中生物的进化例说09-10
优化课堂提问,促进生物学教学论文06-08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简历10-12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期末复习资料10-30
七年级生物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教案11-13
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