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分析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辛德勒的名单分析(精选11篇)

辛德勒的名单分析 篇1

学院: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学号:1020080101 姓名:李筱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反映犹太人遭遇及被拯救全过程的史诗电影。黑白胶片的拍摄手法使其具有浓重的纪实风格,并由此直观地体现了影片对生命价值和人性的严肃探讨,营造出了一种真实的、震撼人心的效果,给观众以视觉和心灵上的强烈冲击。

影片以灰白、暗淡作为基调,构成一种苍凉、森严和缺乏生气的时代感,与影片的表现内容和恐怖的氛围丝丝人扣。虽然影片的色彩基调是以黑白灰为主的冷色,但这并不妨碍影片中照样出现清亮和明朗的暖色。谁能忘记大屠杀之前出现的那个穿红裙子的小姑娘?那条红裙子花团锦簇、鲜艳夺目,足以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和对生命的由衷礼赞。然而,这美妙无比的小生命不是继续生长,而是在走向死亡的途中。此时,这个小姑娘虽然乘乱逃走,暂时躲过了枪杀,但是后来在堆积如山的尸骨堆上,我们还是看到了这件耀眼灼目的红裙子。它闪烁了一下,即刻被浓重的灰暗所吞噬。这一色彩的叙事意义不言自明。其巧妙更在于它的表现意义和象征意义:红色代表生机,代表活力和希望,它最终被黑暗所无情吞噬,这不正象征着人类历史上曾发生的那一幕是丧尽天良、泯灭人性的吗?不正深刻揭示了法西斯纳粹党所摧残的正是人类的生机和希望吗?可以说,影片中倏然出现的这点亮色蕴含着多重意义,它所产生的视觉张力特别是心理冲击力,是其他的艺术表现手段无法完成和达到的。值得一提的还有收尾:几十年以后,当战争的梦魇已经成为历史,辛德勒的犹太人从世界各地赶来祭扫救命恩人的陵墓。这时,影片恢复成彩色(与片头照应),并采用高调摄影的手法,以柔和、轻快的色彩变调衬托出片中人物的绵绵情意,整个场景也静谧安详。

影片的音乐和画面内容的契合的程度恐怕只有用“熨帖”两字作形容才合适。舒缓悲切的慢皈.挥洒自如的快扳,既真切细腻地抒写了历史上那惨不忍睹的一幕,也委婉动情地倾吐出艺术家心中难解的郁结和不尽的哀怨。

其中有二幅场景的音乐设计令人印象尤为深刻。其一:1943年3月,德寇终于对克拉科夫的犹太人挥起了屠刀。党卫军开着军车,带着成群的狼狗冲进犹太人集居区,克拉科夫一片肃杀之气,犹太人个个如惊弓之鸟。自知在劫难逃的人有的吞金自杀.有的钻人下水道求生,还有的把身体悬空反绑在床板底下以逃脱死亡;医院的病人早已喝下了毒药,以免遭纳粹的凌辱。然而,当丧失人性的德寇冲进病房后,对着尸体又是一阵狂射。当这一切罪恶都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生时,银幕上响起了悠扬的画外伴唱。舒徐清朗的童声与疯狂血腥的屠杀、激越明快的钢琴伴奏与惨不忍睹的凶杀场景的声画分立,造成视听的强烈反差,似涕泣,似哀叹,使人禁不住为之潜然神伤、悲愤不已。

其二:冬去春来,瘟疫流行。为了防止病毒扩散,更为了毁灭罪证,纳粹下令将陈尸全部火化。焚尸炉通宵达旦火光闪烁,高大的烟囱整日喷吐出呛人的浓烟。这时,舒缓动听的古典音乐声起,交响乐和画外男女声的伴唱契合在一起,声声传情,直冲撞人的心际。特别是当黑管吹出的颤音和小提琴提出的慢板重叠起来时,观众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正是音乐与画面的这种不即不离,将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之问的深刻内涵发挥到极致,既好像是在为亡灵作祈祷,也分明在对悲痛欲绝的观众心灵予以慰藉。

《辛德勒名单》强调对历史的真实再现,但又是艺术地再现。摄影师以逼真的光线效果和自然流动的运动摄影描绘了被占领的波兰犹太区、火车站、辛德勒的工厂、办公室、女工宿舍、犹太人的衣物分检处、焚尸场等等场景。光线的明暗处理、光影的搭配不露刀畦斧凿的痕迹,使人身临其境。那堆积如山的皮箱、衣物、照片、首饰、成群结队被驱赶的犹太难民,那随时可遭枪杀的劳动营等,无一不告诉观众这是二战的真实再现。摄影师对不少场景有意夸张光线的明暗对比,利用逆光的强反差烘托气氛;运用阴天拍外景,施放大烟雾;用橙黄红滤光镜压暗天空,突出焚烧尸体后骨灰像雪片纷飞的情景,以此渲染阴暗、压抑、动荡、恐怖的现实氛围和剧中人的心理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这样一幅画面:一群被辛德勒选去做工的妇女,曾以为绝处逢生,不料由于名单出了差错,她们又被送到死亡集中营。深夜,火车到站,仰角拍摄的镜头,车身在逆光中以庞大的剪影笼罩着整个画面,透过车厢的缝隙看到纳粹官兵驱赶着犹太妇女,等待着她们的是天上飘舞的骨灰。她们被剪光了头发、裸着身体,像牲口一样被赶到黑暗的毒气室。辛德勒发现后,单枪匹马赶到集中营去营救。瑟缩在黑暗中的妇女们突然被一道道强光照射,光线随着一个个淋浴喷头的打开,形成一束束强烈的逆光照射过来,妇女们呈现出剪影、半剪影的肖像,歇斯底里地吼叫、狂笑。毒气变成淋浴,她们得救了。光影、烟雾强化了这种残暴、野蛮、屈辱、恐惧的氛围,令人惨不忍睹。所有这些场景对光线予以夸张的处理,再次显示了摄影表现形态的艺术魅力,也宣泄了创作者的主观情绪。

辛德勒的名单分析 篇2

“导演斯皮尔伯格为了让本片呈现出一种真实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刻意采用了黑白胶片,并采用类似于纪录片的平实叙事手法”[1],利用特效惟独将大屠杀中一个红衣女孩影的像做成彩色,以此唤醒辛德勒休眠中的善良人性。全片可将辛德勒的心路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酒吧里的辛德勒、办厂中的辛德勒、马背上的辛德勒、救人时的辛德勒和逃亡前的辛德勒,依次对应着弗洛伊德心理和人格结构学说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相关层次,让观众看到了一个英雄人物的成长史。

1923年,弗洛伊德在其著作《自我与本我》中对原来的心理结构模式作了修正和补充,提出了“人格三部结构说”,并指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所构成的。“本我(Id),指人格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具有强大的非理性的无法意识到的心理能量”[2]。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行为规范,不考虑时间、地点、方式,唯一的要求是寻求即时的满足,获得快乐,避免痛苦。

在影片中,辛德勒作为一个商人,选择背井离乡,出来打拼,赚钱本就是他的目的;同时,作为一个相对成功的男人,贪恋女色也无可厚非,而这些行为动机的背后无不体现着本我追求即时享乐的原则。“本我不知道价值判断: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和什么是邪恶的,也不知道什么是道德。”[3]所以,酒吧中的辛德勒一身正装,洋洋得意,与纳粹高官攀附关系,利用金钱诱惑为自己求财铺平道路;生活中的辛德勒春风得意,风流倜傥,身边更是美女如云,而他则在其中游刃有余、乐不知疲;办厂中的辛德勒斤斤计较,视财如命,利用廉价甚至几乎是免费的犹太人劳动力,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无不体现着他作为商人的自私本性。休谟在《人性论》中公开承认:“人们有某种程度的自私;因为我们知道,自私是和人性不可分离的,并且是我们的组织和结构中所固有的。”[4]但人作为一种群居性动物,作为社会的一员,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外,还需融入社会大家庭,与他人接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论,将人的不同需求划分为五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5]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归属与爱的需要就会突显出来。辛德勒在工厂盈利、情场得意、人生顺畅的前提下,他作为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属性便开始萌芽成长,开始追求更高级的人生需要。当独臂老人被杀时,史顿误被装入火车时,尤其是在红衣女孩的尸体出现在焚尸场时,血淋淋的一记记重拳将他从巨大的喜悦中打回现实。他开始思考战争、屠杀的残酷性,内心受到折磨,并开始判断事情的是非对错,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自我开始回归。

“自我(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理和执行部分,指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6]自我的活动需要同时符合本我、超我和现实的要求,“自我一方面受到本我的驱使,另一方面受到超我的监视,此外还须面对外部世界的挫折”[7],在一仆不侍二主的传统概念的比较下,自我略显卑微,稍有不慎,便会形成神经官能症,但自我努力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力求与它们和谐共处。

在电影中,辛德勒被现实的一记记重拳打醒后,开始思索战争带给犹太人的伤害,开始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控制自己的私欲。他对史顿私自雇请犹太工人的行为由最初的容忍变为默认,开始让孩童为他打工,为他们提供避难所,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在当时严峻的战争环境下,他这样做其实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但这本就是自我所具备的功能,“将外部世界的信息传递给本我,而这种传递可以起到挽救本我的作用”[8],若本我对此置若罔闻,一意孤行,必将遭到灭亡的厄运。辛德勒是一个正面的教材,他的自我有效地调和了本我、超我和现实的矛盾,使得他在战争结束后继续存活,而纳粹军官葛夫则难逃于难,最终被击毙时仍不知悔改,大呼希特勒万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辛德勒准备离开,回乡办厂的前一夜,整箱整箱的钱财,床上身姿妙曼的美女,这些都不能让他甜美入眠,他一人在床下默默抽烟,纠结着,痛苦着,实则是自我在与本我作斗争,庆幸的是自我胜出。“人的本性并不像动物的本性那样,令人满意地适应环境,而是恰恰相反,一如在神话中被充分强调的那样,有望基于巨大的了解欲望,发展出高级得多的意识”[9],辛德勒在其自我充分展现权力之后,便开始寻求更高一级——超我的力量。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最文明、最道德的部分,处于人格的最高层”[10],是个体从孩童时代开始,在父母、老师、学校、社会的教导下,通过内化道德规范、主流价值观而形成的,“超我的出现解释了自我与本我向对象贯注的早期矛盾怎样会继续存在于它们的继承者——超我之中的”[11],这一矛盾在影片中体现为守财与救人的矛盾。

救人时的辛德勒不惜重金贿赂纳粹高官以继续拯救更多无辜的犹太人,此时超我已占据主导地位,守财与救人这一对矛盾已经解决。当他在制定最终的名单时,他对史顿不停地说:再多些,再多些,此时的他已不再看重金钱,而追求更高的道德准则。当一批女工被误送至奥斯辛威集中营时,他四处周转,寻求帮助,以重金贿赂官员,最终拯救了她们。工厂正式投入生产后,他命令大家不允许生产出一台个合格的武器,他宁愿花钱从他处购买武器冒充,也不愿从自己的工厂中生产出一台用于战争、用于杀戮的设备。战争胜利后,他给予工厂中的犹太人自由,并给他们相应的工具以便安家,而这些备受辛德勒恩泽的犹太人则纷纷自发签署了证明他并非战犯的证词,同时拔掉金牙,为他打造了一枚刻有“拯救一人,即拯救全世界”字样的金戒指,当辛德勒面对这些时,他泪流满面,哭诉自己原本可以救出更多的人。以上种种行为都表明辛德勒的超我已经形成,并逐步发展壮大,甚至由于自我无法满足过度追求完美的超我而产生了焦虑、自卑等情绪,但无论如何,至此,辛德勒的健全人格已经形成,成为了一个高尚的英雄人物。

母亲的辛德勒名单 篇3

母亲眼神不好,回来后让我把电话号码工工整整地挨个儿抄下来。长长的一排,算上母亲自己,一共12个危在旦夕的生命。

从此以后,家里的电话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有母亲的病友打来的电话。她们互相询问病情,嘘寒问暖,相互鼓励,俨然天底下最知心的莫逆之交。我真担心,如果有一天,那电话不再响起,母亲该会有多难过。

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害怕错过每一个病友的问候。我对她说:“电话上面都有来电显示,谁的电话没有接到,我们拨回去不就行了吗?”

母亲说:“不一样的。如果我当时没有接,她们会担心我先走了,会难过的。”

我们决定给母亲买部手机,这样她就可以随时随地接听病友的电话。我把那11个人的电话挨个儿存进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那是一群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人,她们共同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墙。这让我想起“辛德勒名单”。不仅仅是母亲,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有那样一本通讯录。那是她们要从死神手里抢回生命的人的名单,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要拯救的对象。

起初,母亲是悲观的,在治疗上也不大配合我们,总认为自己迟早会死,往自己身上搭钱是浪费。我们用尽办法使她振作,领她去听二人转,鼓动她参加秧歌队,都无济于事。后来,我们发现母亲和那些病友通过电话之后,就会心情舒畅,变得开朗许多。

我们为手机多备了几块电池,保证母亲的手机一天24小时开着。一部小小的手机,分分秒秒传递着生命的信息。

杨姨是12个人中最乐观的一个,也是病情最严重的一个。她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但每次母亲在情绪低落时打电话过去,杨姨都会兴高采烈地讲一些她的奋斗经历。通过电话后,母亲都会开心好一阵子,因为生命又有了希望。

一个阴雨天,母亲疼得厉害,心情变得很坏。我们赶紧替她拨通杨姨的手机。杨姨爽朗的声音很快传了过来:“喂,你好啊。我知道你是我的老姐妹。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昨天去医院复查,医生说我的癌细胞控制住了,活个十年八年不成问题。我现在忙着打太极呢,不和你说了,改天再聊吧。”杨姨的话像连珠炮一样,没等母亲问什么,那边就挂断了。母亲没说上什么话,但知道自己的病友又多了一次战斗胜利的捷报,心里顿时敞亮很多,感觉也不那么疼了。

一天,母亲打电话给杨姨,这次换成一个年轻人接的。他有些哽咽地说:“我妈妈已经去世半年了。在临终前几天,她让我们替她在手机里录制了几段录音,告诉我们不要关机,免得你们打不进电话。阿姨,我不能再瞒着您了。这半年来,你们听到的,都是我妈妈的电话录音……”

挂上电话,母亲的手抖了起来。她拿过通讯录,用笔轻轻地把杨姨的名字圈了起来。那堵生命的墙,忽然就裂开了一个缺口。母亲喃喃地说:“杨姐姐啊,你先走了,等些日子,我去陪你。”

我们的心跟着凉了。母亲一直依赖着的希望没了,她的心会不会就此沉进谷底呢?

结果完全相反,母亲的做法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惊讶。一辈子没跳过舞的母亲,让我们替她报名,她要参加秧歌队。

穿着大红大绿衣服的母亲,样子很滑稽,扭的秧歌也很生硬。但不管是在晨曦里,还是在夕阳下,我看到的母亲都是最美丽的。我知道,母亲不仅仅是为她自己活着,她也在为她的亲人们活着,为那些“辛德勒名单”上的病友们活着,就像杨姨一样。她们哪怕多活一天,都是一次成功的拯救。

病情又一次严重时,母亲虚弱得很,额头上沁出大颗大颗的汗珠。这时,母亲的手机响了。我们知道,肯定又是病友打来的。母亲颤巍巍地接过手机,看了看电话号码,马上示意我们静下来,然后清了清嗓子,用比平常高八度的声音欢快地喊道:“喂,老姐姐,你好吗?我啊,我好着呢,刚刚扭完秧歌,你看把我累得气喘吁吁啦,哈哈……”

我们含着眼泪听着母亲在病床上撒谎。我们知道,杨姨走后,母亲终于成了那堵生命的墙上一块最坚强的砖。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篇4

浅析:

这部影片以一个普通的犹太家庭在低声吟唱着圣曲,微弱的烛光渐渐熄灭后拉开了这部史诗巨作的序幕。故事发生在1939年9月,德军于9月1日对波兰发动闪电战,在两周内就击溃了波兰军队并且占领了波兰,侵吞了一半的波兰领土。影片的故事就发生在被德国占领的波兰城市克拉科夫,在这里纳粹把犹太人集中地到一个区域里之后边开始对犹太人残忍的下手了,影片的主人公辛德勒原来是一位想大发战争财的投机商人但在看到纳粹的暴行后看透了纳粹并且同情犹太人甚至开始努力帮助和拯救犹太人。

《辛德勒的名单》乐评 篇5

《辛德勒的名单》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这部电影成了电影里的经典,电影中扣人心弦的音乐同样成了音乐里的经典。长达3小时15分的电影有14段、总长为六十多分钟的配乐。配乐的作曲为约翰.威廉姆斯,一位曾获得过五次奥斯卡奖、十八次格莱美奖、三次金球奖的作曲家。在《辛德勒的名单》中,约翰·威廉姆斯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创作手法,不再以景,而是以情入乐,采取浪漫乐派的传统写法,用柔和简练的旋律将影片所要表达的一个民族复杂而沉重的内心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加上画面、情节的配合,套句俗话说——很煽情。

配乐中有着许多小提琴独奏的乐段,演奏者是举世闻名的小提琴大师——伊扎克·帕尔曼,一名犹太人,由他来演绎这样一部电影的配乐是最合适不过。钢琴部分由则作曲家亲自上阵,同时还有合唱团的声音。

这部影片的音乐无疑已经成为世界电影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这一段音乐取自该片片尾,当辛德勒的犹太人获得自由之后随着欢快的合唱,共同走向一个明朗的世界,影片渐渐变为彩色,字幕出现“辛德勒的犹太人活在今天”,紧接着旋律急转直下,小提琴奏出辛德勒的主题,画面是这些今天尚在世的犹太人轮流走过辛德勒墓碑堆砌石头表示纪念的镜头,与音乐相配,给人一种

回味无穷的感觉,尤其是小提琴忧郁低婉的音调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灰暗的生命不能自主的年代,愈发的感到今日的阳光是多么的可贵……

这部影片的配乐是近年来少见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音乐之一,作曲者约翰.威廉姆斯与斯皮尔伯格多次合作,深切体会这一位在身体中流着犹太人血液的导演在创作此片时的心情,因此吸取了犹太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采用了小提琴独奏的方式突出主题,将残酷战争阴影下犹太人凄凉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配乐中的两个主题旋律的小提琴独奏,编曲平实而情绪深刻。他们的演出温和细腻,哀而不伤,不是对人间悲剧的控诉,而是对历史错误的沉思,充满了省思和缅怀的温淳气质。威廉姆斯在交响乐的部分则善尽烘托陪衬的角色,让音乐成为深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历史独白。

读《辛德勒的名单》有感 篇6

读完这篇文章,我觉得辛德勒是一个很有同情心的人。虽然他的国家侵占了波兰,但他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那些受到战争伤害的人们,以致于用光了百万家产,最后只能靠别人的施舍来生活。虽然辛德勒在有些人的心目中是“恶魔”,他赞成发动战争,并从战争中获得了大量的钱财,但是他却是我心目中的“天使”,当他认识到错误时,表现出的却是一种神圣的人性美。

从“恶魔”到“天使”,辛德勒经历了怎样艰难的决择呀!也许他的钱会花光,也许他会被拘捕,也许他还会牺牲。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因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辛德勒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也要像他那样,做一个的同情心、有爱心的人。当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就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这样,不仅别人开心,我们自己也会很开心。有一次,我教会了同学一道题目,他很感激我,看见别人得到我的帮助而快乐,我的心里也觉得很温暖。

辛德勒的名单分析 篇7

弦支穹顶是由日本法政大学川口卫教授等[1]人将索穹顶等张拉整体体系与单层球面网壳相复合而研制成的一种新型的杂交空间结构体系。同单层网壳相比, 它具有更高的刚度和稳定性与索弯顶相比, 它克服了柔性结构在施工中的困难由张拉整体结构和球面单层网壳结构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互相藕合而得到的弦支弯顶结构, 在大跨度空间结构中扮演了更合理、更经济的角色。椭球形的弦支穹顶相对于球形的弦支穹顶具有更加实际的运用价值,例如,篮球馆、游泳馆、冰球馆等。所以有必要单独进行椭球形弦支穹顶静力分析。

1 计算模型

如图1所示,椭球形弦支穹顶结构计算模型以跨度长轴2a=100 m,短轴2b=50 m,矢高15 m,矢跨比1/7为标准值进行建模。上部为施威德勒型单层网壳(单斜杆),承受竖向均布荷载,上部网壳各节点刚接,支座条件为周边约束竖向和径向位移的支座。下部张拉整体采用7道环索,撑杆上端与网壳铰接。上部单层网壳杆件为圆钢管,径杆、纬杆和斜杆统一采用截面Ф219×7,撑杆采用截面Ф219×7,下部环向索采用钢丝绳Ф7,径向拉杆采用钢拉杆Ф8。钢管的弹性模量为E=2.06E+8 kN/m2,索的弹性模量E=1.8E+8 kN/m2。结构承受屋面荷载:恒载0.3 kN/m2,活载0.5 kN/m2,风载0.35 kN/m2,作用于上弦节点,折算到节点上,每个节点承受10 kN的竖向等效节点荷载。

本文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程序ANSYS为计算软件,对弦支穹顶结构进行特征值屈曲分析。采用梁单元BEAM4模拟上部单层球面网壳杆件,用杆单元LINK8模拟撑杆和径向拉杆,用杆单元LINK10模拟环向拉索。

2 特征值屈曲分析

特征值屈曲分析用于预测一个理想弹性结构的理论屈曲强度,也即弹性屈曲分析方法。由于初始缺陷和非线性使得很多实际结构的屈曲行为不是在弹性屈曲强度处发生,所以特征值屈曲分析的结构过于保守。经典的屈曲分析是采用特征值屈曲分析法,它适用于对一个理想弹性结构的理想屈曲强度(歧点)进行预测,主要是使用特征值公式计算造成结构负刚度的应力刚度阵的比例因子。特征值屈曲主要特点是在结构未变形位置建立结构总体弹性刚度阵和几何刚度阵,最后把稳定分析转化为求解矩阵广义特征值问题。在跨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5种矢高。分别计算了矢跨比为1/5、1/7、1/9、1/11、1/13的五种不同的模型(见图4),分别对弦支穹顶和单层网壳进行特征值屈曲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

2.1 弦支穹顶的特征值屈曲分析

对矢跨比为1/5、1/7、1/9、1/11、1/13的弦支穹顶结构进行了特征值屈曲分析,分别提取了前12阶特征值屈曲模态。从表1中可见,特征值随矢跨比变化不是非常明显,变化幅度相对较小,随着矢跨比的减小特征值也相应的减小,从而说明随着矢跨比的减小,弦支穹顶结构的线性极限承载能力相应下降。但是特征值的降低趋势,没有单层网壳那么明显,从而线性极限承载能力也没有单层网壳下降的快。

从弦支穹顶结构的特征值屈曲模态可以看出,随着矢跨比的减小,屈曲位置由腰部及顶部附近向网壳中心移动,且波峰和波谷的个数也相应减少。当矢跨比到达1/13时,屈曲位置在结构中心没有布置撑杆和钢索的较小区域,屈曲模态形状也不再呈现波浪型,而是呈现出中心点上下起伏振动。

2.2 单层网壳特征值屈曲分析

对矢跨比为1/5、1/7、1/9、1/11、1/13的单层网壳进行了特征值屈曲分析(见图5),分别提取了前12阶特征值屈曲模态。从表2中可见,特征值随矢跨比变化比较明显,变化幅度很大,随着矢跨比的减小特征值明显减小,从而也说明随着矢跨比的减小,单层网壳的线性极限承载能力明显下降。

从单层网壳的特征值屈曲模态可以看出,随着矢跨比的减小,屈曲位置由腰部及顶部向网壳根部移动,且波峰和波谷的个数也相应减少。

2.3 弦支穹顶与单层网壳特征值屈曲特性比较

从表1和2中可以看出,弦支穹顶结构的特征值一般都高于单层网壳的特征值,所以弦支穹顶的非线性屈曲能力远高于单层网壳(见图6)。

从图6中可以看出,第一阶和第二阶特征值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在相同矢跨比的情况下,弦支穹顶结构的特征值都高于相应单层网壳的特征值。随着矢跨比的降低,特征值也随着减小,但是减小的幅度越来越小。矢跨比对单层网壳的特征值影响很显著,而对弦支穹顶结构的特征值影响很小。

4 结 论

(1)施威德勒椭球形弦支穹顶在下部张拉体系的作用下,相对于单层网壳,在相同矢跨比的情况下,弦支穹顶结构的特征值都高于相应单层网壳的特征值。

(2)弦支穹顶结构与单层网壳结构相比,随着矢跨比的减小,单层网壳特征值下降的速度较快与弦支穹顶。的减小,单层网壳特征值下降的速度较快与弦支穹顶。

(3)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到弦支穹顶的承载力要高于单层网壳。

参考文献

[1]董军,唐柏鉴.预应力钢结构[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2008.

[2]董石麟,罗尧治,赵阳,等.新型空间结构分析、设计与施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陆赐麟,尹思明,刘锡良.现代预应力钢结构[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张明山.弦支穹顶结构体的理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

[5]窦开亮.凯威特弦支穹顶结构的稳定性分析及弦支穹顶的静力试验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6]Mamoru Kawaguchi,M asaru A be,Tatsuo Hatato,etal.On astruc-tural system“suspend2dome”[A].Proceedings of IASS Symposium[C],1993 523-530.

[7]崔晓强,郭彦林.Kiewitt型弦支穹顶结构的弹性极限承载力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3.24(1):74-79.

辛德勒的名单分析 篇8

在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有多少种蒙太奇,它们是如何发挥其艺术效果的呢?这是应该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笔者仅按一般蒙太奇理论的分类原则,试做一些探索。

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蒙太奇种类甚多,表现形态也错综复杂,但就其作用比较突出者而言,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关于杂耍蒙太奇

什么是杂耍蒙太奇?《电影艺术辞典》上说:“杂耍蒙太奇的含义是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以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理论。”①另外爱森斯坦在《杂耍蒙太奇》一文中对此解释得更为清楚,他说:杂耍蒙太奇“不是静止地去‘反映’特定的为主题所需的条件,不是只通过与之相关联的感染作用来处理这一条件,而是提出一种新的手法——把随意挑选的、独立的(而且是离开既定的结构和情节性场面而起作用的)感染手段(杂耍)自由组合起来,但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达到一定的最终的主题效果,这就是杂耍蒙太奇。”这种吸引力甚强的蒙太奇在《辛德勒的名单》一片中多处可见,如片中的党卫军头目阿蒙•哥特视察集中营金属加工厂时,怀疑做门铰的工人雅各长老偷懒,极为不满,于是把其拽出去枪毙,雅各跪在地上,哥特拔枪射杀,当我们认为雅各不能幸免一死时,却出现了让人揪心的情节,哥特的手枪卡壳了,一枪、两枪、三枪,子弹都没有射出,于是雅各乘机辩解几句,获得宽恕,只挨了一顿打,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这一组蒙太奇开始是哥特的枪口对准雅各,把观众的情绪引向高潮,继而出现一组杂耍性的动作——哥特几次扣扳机都打不响,把杀人的场面喜剧化,这是多么辛酸的讽刺啊!影片另一处是阿蒙•哥特早上起床在阳台上进行早锻炼时,看到所住别墅旁的操场上有一群集中营的犹太人在跑步。哥特便优雅、潇洒地将叼着的香烟放在阳台栏杆上,端起枪瞄准下边的人群。随着他的枪声,我们看到犹太人在工地操场上骚动,每开一枪倒下一人,其余的犹太人奔跑的速度就加快一些,而哥特却在阳台上,拿着枪扭扭脖子,像在做早操一样,做完又继续瞄准。这种毫无人性的残杀场景,能不让人触目惊心、胆颤心寒吗?以上两例的观赏效果,不就是由于导演选择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离开既定的结构和情节性场面而起作用的”杂耍蒙太奇手段所引发的吗?

二、关于积累蒙太奇

影片想要达到强化造型而又能很好地达到叙事效果,无疑不应是画面中的人物用嘴说话,而应是让画面中的影像“说话”。片中主人公辛德勒的出场,就用了好些积累式的特写镜头来交代这个人物形象——辛德勒的钟表、手上戴的戒指、衣服上的领带、领带上的别针,抽屉里的钱等等一系列特写镜头,首先给观众一个想象的空间,思考出场的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画面提供的信息可得出出场的人物应是一个上层人士,是个有钱人。从他听的音乐(黑色星期天),也可得出他是个优雅有品位的人;从他的大手和身体各个局部,还可想象出他是一个相貌标致的人。影片通过这些特写,既“说”出了辛德勒的某些特征,又不是很具体,让人产生种种猜测,给人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不禁想往下看。这一艺术效果主要在于导演巧妙地、恰当地使用了一组相关镜头的汇聚、叠加,如果以单个镜头来交代这些,就索然无味了,因为单镜头不能构成排比和联想。在辛德勒未出场前,还用了一组另类的积累式蒙太奇——犹太人被勒令登记他们的所有家庭成员,并集中到几个主要城市。当字幕上打出“每天上万犹太人涌入克拉少夫城”后,德军登记员来到登记现场,迅速打开笔盒,拿出订书机、印章,放下墨水,准备登记,这时画面中只有六七个犹太人向前走来,而当登记员询问姓名时,却出现“黑尔士•所罗门、曼德尔•玛丽亚”等一长串的回答声,继而又在打字机上打出“伊萨鲍曼”、“约瑟夫•克雷里”、“瑞克”、“斯坦娜•格鲁达”、“斯坦娜•希尔达”等一个接一个的长达13秒的名单特写。这几组画面通过声音的积累和字幕的积累,生动地展示出了众多犹太人涌入克拉少夫的情景。这种积累蒙太奇,不仅形式新,让抽象的声音与字幕代替具象的影像,而且实效大,让看不到的嘴巴“说话”胜似看得到的嘴巴“说话”,也比影像“说话”更具魅力,使观众能从中领悟出更深层次的意蕴。

三、关于声画蒙太奇

声画蒙太奇基本形态可大致分为三种:声画合一、声画对立、声画对位。声画合一长于叙事,它通过声音和画面同步结合,有声有形地完整表达一个动作,真实感强。声画对立和声画对位,这两者有相同之处,形式上都是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同步,互相剥离,即声音和声源不在同一画面上,声音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声画是分立的。功能上,声画对立和声画对位都长于表意,只是声画对立是通过画面与声音悖反内涵的组接来达到相反相成的表意效果,而声画对位则是通过画面与声音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的表意效果的。就这两种长于表意的声画蒙太奇在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实际运用的情况来看,声画对位是更为突出些。例如,在辛德勒开设公司准备阶段的一场戏中,他让下属去采购大量物品来赠送给占领城市的德国军官,以打通盈利的关节。这发布命令和执行命令本是一先一后的事,可导演斯皮尔伯格巧妙地把它们做同时性处理,让辛德勒的动作用语言表现购物行贿总意图之后,画面的时空马上转换,而声音确仍是辛德勒的,随着他所说的具体任务要购买的鞋油、水果、白兰地、罐头、女人的丝袜等,画面便出现他的犹太下属在各地匆忙采购这些东西的情景。这组声画蒙太奇含义丰富,声画对位的结果,产生了声画独立或声画统一、声画对立所不能产生的新寓意,通过观众的联想,给人独特的感受。这组辛德勒吩咐下属的声音与提前出现的犹太人执行任务辛苦干活的画面分离、对位,深刻地表现出了辛德勒迫切想要得到的是金钱,而犹太人迫切想要得到的则是生命的思想内涵。又如随后的画面,下属买的物品一一被赠送到军官手中,而这时伴随的声音却是辛德勒为自己公司开展贸易促销所发出的邀请信件的朗读声,开始是辛德勒的声音,随后变成了一个纳粹士兵的声音,他读着信里的内容,说这个公司是专为军官们生产这些东西的,且制作的工艺技术都非常精湛。这组镜头的信息量很大,意在突出辛德勒笼络德国军官们的独到手段。导演以简洁的镜头画面及声音语言,凝练地讲述了故事的过程,同时,又大大地扩展了深邃的思想,为影片增光添彩不少。另外,更为令人震撼的是纳粹屠杀犹太人却是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进行的。一个夜晚,纳粹士兵们往犹太人的楼上冲杀,而伴随他们行进的音乐却是节奏感很强的进行曲。一会儿,楼上传来女人被杀害的尖叫声、士兵的脚步声、枪声,这时画面呈现的却是两个德军士兵倚在门边,谐趣地讨论军官所弹的是什么曲子。接着伴随军官所弹的优美曲子的声音,画面上却是犹太人被机枪扫射的场面,再加一个横移镜头,出现无数的犹太人死尸堆积在马路上,而音乐仍是在轻快地进行着。这几个镜头里的声音与画面是对立的,它所起的作用同前边所说的声画对位又有些不同,它不从相同方向去助推画面的表意,而是从相反方向去反衬画面的表意,“以乐衬悲悲更悲 ”,从而达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这后一个镜头里的琴声与画面的对立碰撞,令人更加愤恨,因为这里的敌人已不单单是屠杀者,他们已成了毫无人性的残暴的化身,他们把杀人的过程当成优美的乐曲来享受,多么可恶、可悲呀!

四、关于色彩蒙太奇

色彩蒙太奇是电影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彩色与黑白交叉配置,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和迅速变化打破时空概念,把过去、现在、将来、幻觉交织在一起,能产生鲜明的情绪反差和剧情上的波澜起伏。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就是运用这一手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色彩配置有彩色也有黑白色,而且以黑白为基调,这是为了表达那段犹太民族不堪回首的劫难事件的真实性。因为黑白色具有压抑、深沉、凝重感,用它来反映那段令人骇人听闻的历史,可以发挥如泣如诉、令人悲痛欲绝的作用,不是简单地仅用以打破时空和形成对比,而是在表现残酷的战争年代的黑白基调中配置彩色,让彩色作为一种戏剧动机出现,巧妙地发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如影片中的“登高望景”这场戏里,辛德勒和妻子骑着马在一块高地上瞭望克拉少夫城的屠杀,看到从犹太人居住的房里走出来一个穿着红色毛衣的小女孩,穿过杂乱的人群,随着镜头的摇,小女孩又背对镜头而去,辛德勒对小女孩的命运十分关注,探头仔细往下看,本以为小女孩可以走过去,可她马上又转了回去。接着小女孩穿过纳粹杀人区时,纳粹拿起枪,一枪打死了五个犹太人,这更引起辛德勒的担心,这么一个单纯可爱的小女孩命运将会如何呢?这时,小女孩的那抹红色不仅仅是颜色意义上能指的红,更重要的是表意上所指的红,辛德勒人性已被这个小火种照亮一角,辛德勒的情感在发生变化。辛德勒的双眼一直呆呆地望着小女孩,小女孩走过杀人区,随着纳粹的枪声,辛德勒的马躁动了一下,这个动作不仅具有大屠杀的写实性,也具有影射辛德勒人性火种在燃烧的表意性。接着妻子求他快走,而他仍死死地盯着小女孩的行动路线,直至小女孩安全地进入一座楼房里,躲在床角后,辛德勒方肯离开。之后不久的一个镜头是,服苦役的犹太人推着一车一车的死尸朝镜头走来,其中一车尸体堆中,有一具冷冰冰的但却很夺目的红色小尸体,随着车距的靠近也越来越显眼。紧接着一个急速回摇镜头,摇向辛德勒的脸部特写,他惊呆了,放下捂着鼻子避闻周围燃烧尸体恶臭的手,他木讷地站着,满脸失落的神情。很明显,这一抹逝去的红色,唤起了他的良知,也坚定了他后面义无反顾地拯救犹太人的决心。此处的色彩蒙太奇非常高妙,万“绿”丛中的这一点红,既衬托出了小女孩天真无邪的可爱形象,又转换了辛德勒的整个禀性,而且寓意深刻,简直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上述论及的蒙太奇对影片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影片中的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隐喻蒙太奇等等,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因篇幅所限,也就不在面面俱到一一论述了。

注释

①《电影艺术辞典》修订版30页参考书目:①《电影蒙太奇概论》 邓烛非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7

辛德勒的名单 观后感 篇9

——观《辛德勒的名单》有感

曾被封建领主视为奴隶,曾被天主教徒四处驱逐。二战是他们挥之不去的梦魇,而就在这时,雅赫维的双臂,向他们伸来了……

——题记

雅利安人至上主义使德国这个国家为之疯狂。在二战期间,德军屠杀了650万犹太人,在犹太人心目中,纳粹成为了罪恶,恐怖的代名词,纳粹也乐意将坏人的形象一扮到底。辛德勒起初也是个纳粹党员,靠对犹太人横征暴敛发家致富,但随着纳粹越来越不人道的暴行,不断激起辛德勒的愤怒。他终于在1944年迷途知返,为一千一百名犹太人提供了避难所,最终,那些人迎来了解放的曙光,辛德勒也收到了犹太人的嘉奖。

其实,辛德勒并不完美。他好色,也曾囤积居奇,推诿产品质量问题。二战的前几年,他四处买通德国军官,只为求得资金支持,但历经了几次的军队犹太人的虐待后,他的商人本性被对犹太人的同情和保护所取代。之前,他反复申明“我的工厂只要技术人员,不是什么避难所”,还粗暴地将一位女人将自己的父母接到工厂的请求硬生生退回,但最后,他以自己的手表为代价,请回了这两位老人。他们和名单上的所有人一样,逃脱了纳粹的魔爪。同时,他也利用关系,对德国军官出面干涉,要求“不要射杀我的工人”,他的一千一百名工人的人身安全才真正得到了保障。

影片有两处细节值得深思。第一个是在黑白的画面中有一个穿红衣的小女孩,周围是一片嚎叫着的德国士兵和堆积如山的犹太人尸体,但她旁若无人得走着,好似脱离了战火纷飞的世界,这份超越生死的舞蹈打动了辛德勒,使他决心拯救犹太人。第二个是他戴上刻有“拯救一个,就拯救了世界“的戒指时,他哭着后悔为什么不多救一个。这使所有发战争财的人汗颜。同样的财富拿去杀死一个人或救活一个人,在战争年代又如何抉择呢?

人不应该有种族高低之分。就像这个时候的世界,我们分为了有色人种,白种、黄种、黑种三色人种,白种人很有优越感,认为有色人种他们要低贱。其实皮肤的颜色是所在的环境决定的,之所以白人有优越感,那只是建立在他们的经济上。而德国人如此的仇恨犹太人,是因为在犹太人进入他们的国家之后,依靠自己的智慧渗入到社会的各阶层,德国人认为他们的钱都被犹太人赚取了,希特勒就是利用这样的心理,对犹太人进行残酷的屠杀。战争的三大起因中就有”排除异己“。可这又能带来什么呢。毛泽东说:“共产党员不搞‘清一色’”,兼容才能最终成功,一味的人种大屠杀将最终失败,生物学告诉我们,缺少了生物多样性,人类也便很快灭绝了。更可恨的是,人类是在自己手中灭绝的。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篇10

辛德勒曾对妻子说,之前没有找到发财的机会,现在机会来了,这个机会就是战争,他无疑是想挣钱,他的出发点也只是挣钱,可能是纳粹军清洗居民楼时触动了他,也可能是焚烧尸体,那漫天飞扬的尸体灰震撼了他,厂子里慢慢多了学者、老人、妇女等,这群犹太人得益于他才不用每天担心是否挨上子弹,最终辛德勒用犹太人帮他挣的钱买了犹太人的命,从只为挣钱到倾家荡产,他拯救了太多,拯救了那些原本应该属于这个世界且应该被重视的生命。

作为二战主战场之一的中国,我们也承受过战争的磨难,日本法西斯在侵略我国的时候,留下了惨绝人寰的事件,历史是不能被遗忘的,只有牢记历史,记住那些曾经受过的苦难,努力奋斗。

战争是残忍的,战争是无法避免死伤的,唯有避免战争,才能世界和平。

这部影片不时地体现犹太人的聪明,这并不是天赋,而就像一个被抛进水中的人,必须挣扎着学会游泳求生一样。面对迫害,一个四分五裂的民族,别无选择地只好绞尽脑汁地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多逗留一秒。当我们说犹太人聪明事,我们更该佩服他们坚韧的求生的本能。对于一个时常听到别人称赞自己聪明的犹太人,背后的辛酸大概也只有自己知晓。

电影中最震撼我的是一个红衣小女孩。她并不显眼,那不是耀眼的红,红得深沉,但那黯淡无光的红却让整个画面变得遥不可及。这一抹红承载的实在太多,它是对历史的痛诉,对命运的挣扎,还有更多说不出的情感。

辛德勒,很难书写的一个人物。也许他一开始只是在思考如何赚钱,但在影片后半部他拼命地挽救无数犹太人的生命,甘愿为此耗尽一生的财富。他做了很多善行,但他拯救相对于德国纳粹残杀的,只如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他心里承受了太多,为自己民族犯下的错误感到痛心,1100人,对他而言远远不够。但是,在犹太人看来以及观众看来,他何尝不是拯救了1100个世界呢?

此片导演斯皮尔伯格也是一位犹太人,副导演是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斯皮尔伯格曾说:"这次我大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象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间,我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了,在拍摄中我哭了,我每天都留下热泪"。他以此片纪念600多万犹太人。

看到了真实版的《辛德勒名单》 篇11

我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探访的时间是2011年11月5日上午。老远看见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双腿开始打哆嗦,内心的恐惧在慢慢加剧,电影《辛德勒名单》里的那些残忍镜头在眼前晃动,令人不寒而栗。

1939年,波兰军队在进行最后的抵抗试图击退德国军队的九月战役失败之后,地处克拉科夫近郊的奥斯维辛及其周边地区被划归第三帝国的统治区域。年底,纳粹党卫军和宪兵总部提出建立一个集中营,理由是西西里地区的监狱十分拥挤,而德军下一步将大规模在西西里和波兰进行拘捕反对者的运动。为了商讨建立集中营的最佳地点,德国人还专门组成了几个特别委员会,最后选择了位于荒芜隐蔽的奥斯维辛的前波兰军队的一个废弃军营。奥斯维辛相对偏僻,地域开阔,易于进行大规模扩建且与世隔绝。选择奥斯维辛的另一个原因是近处有一条重要的铁路,可以通向波兰及欧洲各国,便于运输被关押人员。

1940年4月,建立集中营的命令正式发布,两个月后的6月14日,德国盖世太保将首批728名来自塔尔努夫监狱的波兰籍政治犯,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每天都有大批所谓政治犯被火车运来。1941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注册囚犯人数在1.3~1.6万人,1942年,注册登记的囚犯达到了两万人。当时,集中营只有20座房舍,随着囚犯越来越多,房舍也在不断建设,1942年增加房舍8座,达到28座。这还不够,但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内的地盘有限,德军便另辟新地,在周边建设一些新的集中营。1941年在三公里外的布热津卡村建造第二座集中营,被叫作奥斯维辛2号——布热津卡集中营。1942年,德军又在奥斯维辛不远处的德国化工厂修建了第三座集中营,名称为奥斯维辛3号集中营。此外,大军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外还建造了规模较小的40多个集中营,位置大都靠近冶炼厂、采掘场,主要是利用囚犯的劳动力,从事开采和制造业,为纳粹德国的战争服务。

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犯,每天被迫从事12小时以上的体力劳动,而他们必须经过的集中营的大门上写着:“劳动获得自由。”实际上,这是党卫军的谎言,劳动在这里也只是一部分人的“好运”。被押送者最远的来自2400公里之外的苏联,他们被装进用铅封和木条等密封过的火车货物车厢,途中不提供任何食品。车厢里拥挤不堪,从开始到抵达有的长达7天,甚至10天。当火车到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老人和孩子已是奄奄一息,青壮年也是疲惫至极,几近崩溃。党卫军军医在火车站对刚刚运送来的囚犯进行挑选,有劳动能力的被送往工厂,失去劳动力的老少病残则直接被送进毒气室,最高时竟有70%~75%被直接送进毒气室。

在进入更衣室之前,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被告知下一步是去淋浴,冲洗一下长途跋涉带来的尘土和疲劳。他们听信党卫军的谎言,进入毒气室时表情安静,甚至充满了期待。在更衣室脱光衣服后,被赶进一个类似大澡堂的房间。天花板上安置着喷头,实际上喷头永远喷不出水来,那是假的。在面积只有210平米的“大澡堂”里,强行塞进2000人,然后大门封闭,党卫军从天花板上预留的喷气孔注入剧毒气体,15分钟之后室内的人全部被毒死。之后,死者的金牙被拔掉,头发被剃光,随身的戒指、耳环及一些稍有价值的东西被摘掉,尸体被送进焚尸炉烧掉。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获得解放时,苏联红军在仓库找到了约7000公斤装在麻袋里的死者头发,这只是没有来得及运往工厂或卖掉的一小部分。当时,德国很多公司用人的头发加工合成毛织品,在市场上销售,也有的被加工成军服送到战场上使用。德军攻打苏联时遇到极寒天气,希特勒就下令用人的头发赶制御寒军衣,只是衣服还没运抵前线,德军已经被零下50多度的严寒冻死了。

从遇难者口里拔掉的金牙被德军重新炼制成金锭,运到党卫军卫生总署,经过各方面检查之后分发给德军的指挥官,有的也直接进入市场流通,换取现金,为纳粹政权支付开支。死者的骨灰当作肥料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周围河道、土地,堆积成山。而囚犯的个人财产被分类囤积,之后用火车转送到德国,供军队和平民使用。苏联红军逼近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前,党卫军对物品进行焚烧,尽管如此,解放后仍然找到上万双鞋子和衣服、眼镜、假肢等大批用品。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集中营内的幸存者有7600多人,其中包括130多名儿童。据不完全统计,从1940年6月奥斯维辛集中营建造,到被苏联红军解放的4年半时间里,共有7.5万名波兰知识分子、150万犹太人、1万名同性恋者、1.9万名吉普赛人、8320名苏军战俘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害。

德国人对于希特勒统治时期所犯罪行,一直持有深深的歉意,他们时常反思,不断忏悔,试图以此向全世界所有的受害者证明德意志民族的虔诚与赎罪。在波兰首都华沙城里有一个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周边是原来犹太人的居住地,现在每天都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这里,守着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生命和家庭的犹太同胞。

1970年12月7日,东欧地区最为寒冷的一天。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厚厚的积雪,迈着缓慢沉重的脚步,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勃兰特向纪念碑献上花篮,驻足垂首,眼里含着泪花。

突然,勃兰特双膝弯曲,向前一步,跪倒在纪念碑下,并大声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联邦德国总理以跪向“二战”中被纳粹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的悼念,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希特勒德国认罪,请求全世界的人们饶恕德国人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

nlc202309081808

勃兰特下跪的消息从华沙传至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为之称赞,1971年12月勃兰特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两年之后的1973年,勃兰特在接受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时,谈了当时自己的这一突然下跪的个人感受。勃兰特说:“我明确区分罪过和责任。我问心无愧,而且我认为把纳粹的罪过归咎于我国人民和我们这一代人是不公平的,罪过只能由希特勒等发动二战的战犯去承担。尽管我很早就离开德国(二战期间他流亡国外,从事反法西斯斗争),但对希特勒上台之后搞法西斯主义,我也感到有连带责任。出任德国总理后,我更感到自己有替德国认罪赎罪的社会责任。那天早晨醒来时,我有一种奇异的感觉,觉得自己不能只限于给纪念碑献一个花圈。我本能地预感到将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尽管我不知道是什么事情。献完花圈后我突然感到有下跪的必要,这就是下意识吧。”

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谢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之后的每一届德国总理都会到波兰,或者是去奥斯维辛集中营,或者是去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低头认罪,请求宽恕。德国还在首都柏林著名的勃兰登堡门左侧附近,建立由2700根方柱组成的纳粹大屠杀受害者纪念碑,此举一出,希特勒后人因为强烈的家族耻辱感,而决定永不结婚生育,让这个罪恶的家族从此断子绝孙,铲除祸根。

2005年11月1日,第60届联大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由104个国家共同提交的一项决议草案,决定将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苏联红军解放的那天,即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联合国秘书长在决议全票通过之后发表演讲,说:“这一天是特殊的一天。提醒世人牢记大屠杀的普遍教训的重要日子,对这一独特的罪恶,不能简单地让它成为历史并遗忘。”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六号楼一层五展室,有集中营幸存者和艺术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还原出的历史场景,叫作“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过去恐怖的一幕幕每天都要在这里上演。在被纳粹囚禁的日子里,囚犯们仍在集中营内展开了反抗党卫军的秘密行动。有的与住在集中营附近的波兰老百姓联系,以便能够“走私”带进集中营一些药物和食品,为一些即将死去的囚犯带来些许的生命希望。有的则将党卫军在集中营内犯下的灭绝人性的罪恶,写成消息传递出去,让世界人民声讨纳粹德国,解救集中营里的人。

这是我们看到的历史真相。在这里,到处都是世界各国的人们为祭奠死难者献上的鲜花,还有人们默默走过的脚印,每天,每天……但愿“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辛德勒的名单分析】推荐阅读:

辛德勒名单影评07-01

高中生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800字09-06

上一篇:父母让我感动作文下一篇:教会孩子独立范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