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企业改制程序(推荐10篇)
为保证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健康、有序、规范地进行,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市委(1998)16号文件及其他相关配套文件精神,特对原企业改制程序作修订完善如下:
一、调查摸底
(一)企业目前生产经营和资产负债状况;
(二)企业在职及离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
(三)企业干部职工对企业改制的思想动态;
(四)企业发展前景预测。
二、宣传发动
(一)采取各种形式宣传改制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
(二)分别召开企业党政班子,企业中层以上骨干和职工大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三、制订改制方案
(一)改制方案由改制企业制订,要吸收工会主席和职工代表参加,充分听取职工的意见。
(二)企业改制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企业概况及近三年资产和财务状况,改制基本思路和程序,资产处置和职工安置(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职工劳动关系转换、社会保障等)方案,改制后企业发展规划等。
(三)企业改制方案需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也可采取多数职工代表或多数职工签字形式审议通过,经企业主管部门审核,市企改办批准后组织实施。
企业改制涉及财政、劳动保障等相关事项的,应先报相关部门审核后,报市财政(国资)局协调审批;涉及政府社会公共管理审批事项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报经市有关部门审批。
四、清产核资
(一)成立由企业主管部门、改制指导组以及企业骨干、工会组织、职工代表等人员参加的清产核资小组。
(二)对企业各类资产、负债进行全面认真的清查,做到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帐物相符。改制企业法定代表人和财务负责人对清产核资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企业经营班子成员应对清产核资结果出具承诺书。
(三)清产核资督查由企业改制督查组(人员由市监察局牵头、市人大财经工委、政协经济科技工委、体改、财政、审计、国土、物价、总工会、房管等机构派人参加,下同)对企业资产清查情况进行督查,抽查面在10%以上,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督查组向企改办提交书面督查情况报告。
(四)由市企改办牵头召开清产核资汇报会,听取各部门对清产核资情况的意见,如无意见再进行公示。
(五)清产核资结果由市财政(国资)局、企业主管部门、企改办联合公示。
1、公示方法 在企业主管部门和改制企业两处以上醒目位置进行公示,时间为7日,在市财政(国资)局、企改办、监察局、企业主管部门等四个地点设立举报电话,接受职工群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举报。
2、公示内容
将货币资金清查明细表、应收票据清查明细表、应收款项清查明细表、存货清查明细表、待摊费用清查明细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清查明细表、债券投资清查明细表、股票投资清查明细表、其他投资清查明细表、机器设备清查明细表、房屋建筑物清查明细表、土地使用权清查明细表、在建工程一一土建项目清查明细表、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清查明细表、无形资产清查明细表、递延资产清查明细表、长(短)期借款清查明细表、应付票据清查明细表、应付款项清查明细表、预提费用清查明细表、长期负债清查明细表、应付债券清查明细表等内容进行公示。
(五)由市企改办牵头召开清产核资公示结果汇报会。如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核实和纠正,然后方可进入资产评估。
五、资产评估及审计
(一)资产评估和审计
1、企业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由企业主管部门委托具有相应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专项财务审计和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并分别出具资产评估报告、专 项财务审计报告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如系统整体改制,由市企改办委托)。
2、企业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必须纳入评估范围。无形资产评估结果纳入整体资产,并在评估报告中单独说明。
3、企业改制中清理出来的不良资产,在中介机构专项财务审计的基础上,按规定程序向市财政(国资)局、企业主管部门申报,经市财政(国资)局、企业主管部门审核认定后,予以核销并建立“账销案存”管理制度,同时视情况相应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二)评估督查
由市企业改制督查组(人员同上),对企业资产评估情况进行抽查,抽查面在10%以上。一经发现少评、漏评、低评的,应增加抽查面,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督查组向市企改办提供书面督查情况报告。
(三)由市企改办牵头召开资产评估和督查情况汇报会,听取各部门对资产评估和督查情况的意见,如无意见再进行公示。
(四)评估结果公示。由市财政(国资)局、企改办、企业主管部门联合将资产评估结果公示。
1、公示方法在主管部门和企业两处以上醒目位置进行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在市财政(国资)局、企改办、监 察局、企业主管部门等四个地点设立举报电话,接受职工群众、社会各界对评估结果进行监督和举报。如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核实和纠正。
2、公示内容
(1)将资产评估结果汇总表、流动资产汇总表及分类明细表、长期投资汇总表及分类明细表、固定资产汇总表及分类明细表、无形资产汇总表及分类明细表、递延资产汇总表及分类明细表、流动负债汇总表及分类明细表、长期负债汇总表及分类明细表、担保及连带责任关联情况表等内容进行公示。(2)企业专项财务审计报告。
(五)资产评估核准
1、评估机构对评估报告的公允性进行承诺,出具承诺书。
2、出具资产评估报告和企业专项财务审计报告。
3、涉及国有土地资产处置的,土地资产的评估结果应报国土资源管理局初审和备案,并出具《关于确认土地估价结果的批复》。
4、资产评估结果由企业主管部门、市财政(国资)局审核后,并联合出具评估结果核准书。
六、职工安置审查
(一)职工安置审查。职工安置审查由市企改办安置组会同企业主管部门负责。
(二)督查。由市企业改制督查组对职工安置审核情况进 行督查,抽查面在10%以上。其中对退岗休养人员须逐一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由市企改办牵头召开职工安置审查和督查情况汇报会,听取各部门对职工安置审查和督查情况的意见,如无意见再进行公示。
(四)公示。将审核后的自谋职业、退岗休养、离退休、特殊工种、遗属等人员情况,由市财政(国资)局、企改办、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企业主管部门联合在主管部门和企业两处以上醒目位置进行公示,时间为7日,接受职工及群众的监督和举报。在市财政(国资)局、企改办、监察局、企业主管部门等四个地点设立举报电话。
七、产权转让
(一)企业产权转让要进入指定的产权交易机构,公开披露有关企业产权转让的信息,广泛征集意见。产权转让公告期为20个工作日,其公告内容:
1、转让标的基本情况;
2、转让标的企业的产权构成情况;
3、产权转让行为的内部决策及批准情况;
4、转让标的企业近期经审计的主要财务指标数据;
5、转让标的企业资产评估核准或者备案情况;
6、受让方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7、其他需披露的事项。
(二)企业产权转让可采取公开转让(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股份制、破产等形式。
企业产权转让形式的选择,由企业主管部门召开企业职 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尊重职工意愿,民主选择。经企业主管部门同意,市企改办审核后,报市委、市政府批准。
1、公开转让。委托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转让,公开信息、竞价转让。具体转让方式可以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1)拍卖
采取拍卖方式转让企业产权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及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2)招投标
采取招投标方式转让企业产权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3)协议转让
①经公开征集只产生一个受让方的可采取协议转让方式。
②采取协议转让方式的,转让方应当与受让方进行充分协商,内部决策程序应进行审议,并形成书面决议。
③实行协议转让的,对受让主体的基本情况,交易价格的确定,受让股权的比例等实行公示。
④经过公示后的方案,经市财政(国资)局、企改办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2、股份制。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后,按市委[1998]16号文件规定,经营者持大股、骨干层控股,职工自愿参股。
(1)由企业领导班子、改制指导组在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后,制订股权设置方案,报主管部门同意后转报市企改办研究批复。
(2)由企业领导班子、改制指导组根据股权设置方案制订认购股方案(草案),企业章程(草案)及股权证管理办法(草案),股东代表选举办法(草案),董事会、监事会候选人选举办法(草案),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后,报主管部门认可。认购股方案(草案)、企业章程(草案)由企业报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转报市企改办审批。
(3)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不含改制前已退休、退职和改制期间退休及选择退岗休养的人员),讨论通过认购股方案、企业章程(草案)及股权管理办法(草案)、股东代表选举办法(草案),《董事会、监事会候选人选举办法》。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候选人(此程序为一人一票,拟采用举手或无记名方式选举,具体方式须在选举办法中明确)。
董事会、监事会候选人名单由企业报主管部门和市企改办备案。
(4)认缴出资:
①由企业改制指导组对要求认缴出资的职工按规定进行资格审查。
②根据认购股方案确定个人购股额度,并办理出资购股手续。
(5)根据股东代表选举办法,选举产生股东代表。(6)由企业改制指导组在广泛听取股东意见后,制订董事会、监事会选举办法(草案)。
(7)召开股东大会(或股东代表大会),按规定程序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实行一股一票进行选举,具体方法须在选举办法中明确)。凡企业实现股份制改造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不得参与企业改制的决策、财务审计、离任审计、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底价确定等重大事项。
3、破产
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由市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规定程序依法进行破产。
八、签订产权转让合同
九、职工安置
1、由企业主管部门发放安置费;
2、办理职工劳动关系转换、社会保险接转手续;
3、移交职工档案。
十、档案整理
有关部门须将改制过程中业已形成的原始文件资料,按时报送市企改办、财政(国资)局将原始记录全部进行归档整理,形成改制档案。
十一、属地管理移交
由企业主管部门按市委[2001]9号文件规定实施移交。制订企业改制程序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2、浙委办[2004]51号文件;
3、浙政办发[2004]80号文件;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3]96号文件;
5、市委[1998]16号文件;
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出售和发包就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竞价出售的原则, 防止村集体资产流失, 巩固村集体经济, 依据《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暂行办法》 (中纪发[2006]24号附件2) 文件、四部委《关于推进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监督经常化规范化的意见》文件的要求和《黑龙江省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政策规定, 出售和发包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时应有以下程序:
(1) 村级集体资产资源竞价拍卖的程序。对村集体拥有的资产资源竞价出售拍卖时, 必须履行申报、审核、评估鉴证、竞价出售的程序。申报:需要变买 (转让) 的大中型机械设备、房屋、林木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等资产;需要对外发包的村集体的土地、草原、水面、荒地、荒山、滩涂等自然资源, 必须由村两委会研究决定, 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后, 并确定资产资源拍卖的建议底价, 形成会议记录备案存档, 村委会向乡镇人民政府申报;审核:由“三资”代理中心对申报处理的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材料进行审核, 报乡镇长进行审批;评估鉴证:对经过乡镇审核后可以竞价出售的集体资产资源, 县农村经管部门实地勘查, 根据实际情况, 对资产资源价格进行评估、鉴证, 并出具评估报告和鉴证书:竞价拍卖:通过评估鉴证的集体资产资源, 由村委对其要采取电视广告、公开板、发通知单, 召开群众座谈会等多种方式进行公示宣传, 公示时间不少于七天。出售拍卖集体资产资源时, 必须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由乡镇经管部门监督, 村民代表参加, 村委会组织竞
价出售, 买主两人 (含两人) 以上, 可进行公开拍卖, 拍卖达成协议后, 方可签订协议书, 将相关资料及合同文本归档管理, 同时相关资料要及时公开, 并报县经管部门备案。
(2) 参加竞价拍卖的买主, 通过实地考查资产资源的基本状况, 同意参加竞拍的, 与村委会签订意向性协议书或交定金, 方可按时参加竞拍。
(3) 参加竞价拍卖者, 必须先交竞拍资产资源底价的50%以上的抵押金 (定金) , 中标后与村委会签订合同。对未中标的买主, 当场退回抵押金。竞价中标者, 三天之内或当场一次性付清成交的资产资源款项, 抵押金抵顶成交资产资源款项的一部分。中标者不交或不按时付清购买资产和承包资源的款项时, 所中标无效, 抵押金 (定金) 不予退还, 由村委会按程序重新组织进行公开拍卖。
(4) 参加竞拍者中标后, 必须以现金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一次性付清款项, 合同另有规定的除外。
(5) 参加竞价拍卖的达到2人 (含2人) 以上, 即可进行竞拍资产资源, 竞拍时每次加价至少伍佰元或单价每次至少10元, 不给加价者视为弃权。给价后, 问三次没有人再加价, 最后一次给价者中标。如果只有一人参加竞拍, 必须在部分村民代表和乡镇经管站监督下, 以不少于评估底价的价格进行协商, 达成协议后, 方可签订合同书。对村集体林权林地转让时, 参加竞价拍卖的达到2人 (含2人) 以上, 不准一人协商。
(6) 中标者在拍卖现场必须有工作人员做证的情况下与村签订合同。竞拍达成协议后, 在场的工作人员要在拍卖记录上签字。准确记录公开竞价拍卖的时间、地点、参加的有关单位和人员。
(7) 公开竞价拍卖成交后或一人参加竞拍协商达成协议后。签订的合同书中, 必须包括的条款:a.林权转让合同书中约定林木采伐时限, 超过林木采伐时限的, 按当地林地前三年平均价格缴纳林地占用补偿补。b.村办公室、校舍及村办企事业房屋公开竞价出售后, 在合同书中要签订房屋占用的土地归村集体所有, 不准私自变卖村集体的土地。c.在资产资源交易、经营期间和林木资产审批采伐等所发生的税费均由购买方承担, 村集体不承担任何税费。
(8)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限制或排斥其它组织和法人不得参与出售、租赁、承包, 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涉出售、租赁、承包活动。
(9) 未按规定程序拍卖村集体资产资源的处理。对违被程序拍卖的给予通报批评, 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 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0) 资产资源出售发包有成效。确保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合理开民利用集体资源。要有资产资源出售发包数量、合同份数、集体收入金额。有效控制偏亲向友、以资谋私。
摘要: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出售和发包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竞价出售的原则, 对村集体拥有的资产、资源进行竞价拍卖时, 必须严格履行申报、审核、评估鉴证、公开竞价出售 (转让) 发包的程序, 防止村集体资产流失, 巩固村集体经济。
关键词:集体土地;立法程序;失地农民;权益保护
我国的征地制度于计划经济时期产生,带有强烈的政府主导色彩,有很大的随意性,因而变革农地制度已刻不容缓。从土地征收的程序视角对征地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通过强化被征收人的参与程序,优化告知、听证及补偿款发放和监督等程序,笔者期望以此对缓解土地纠纷和完善立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我国土地征收程序的立法现状
从提出“三农”问题到现下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征地程序,解决农地问题依然是重要课题。
1.何谓土地征收程序
现今与土地征收相关并处于较高位阶的法律主要有《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但这两者都未对土地征收程序做出明确定义。因此,笔者结合土地征收和行政程序这两者的概念,得出土地征收程序指的是国家为了实现社会公共目的,在给予土地被征收人相应补偿的前提下,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取得原土地所有人土地权利时,所应当遵守的时限、步骤、方法和顺序的总和。
2.现行立法对土地征收程序的规定
2001年,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通知》规定被征地权利人如果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持有异议,有权提出质疑并可依法申请听证;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应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或截留款项。2004年修改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征地程序方面所做的规定简单又粗糙,不够精分,只粗略规定了“两公告一登记”和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同年,国土资源部在《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文件中具体化了征地工作程序:告知征地情况;确认征地调查结果;组织征地听证。2010年,国土资源部修改并发布《征收土地公告办法》,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告知方式、告知内容进行了细化,同时规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要以书面形式在被征地所在的村(组)内进行公告。
关于土地征收的程序虽有众多法律对其规制,但告知信息缺乏完整性、申请听证时限太短、被征地人参与不足等问题一直存在,如果我国不及时完善征地立法,这在实际操作上將会产生很大漏洞。
二、失地农民应被保护的权益内容
出于对增进公共利益的考量,国家按照法定权限可以合理恰当地行使征地权,但这并不代表国家能够肆意无偿地取得原为农民所有的土地。在国家征收土地的过程中,应当把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列入工作重点。
1.政府应扮演好保护者角色
在征地活动中,政府应鼓励被征地权利人积极充分地参与其中,他们在这一活动中的相关意见建议,政府有着是否予以采纳并解释说明的义务。他们对征收持有不同意见时,有权向有关部门申请听证,政府应当提供渠道帮助被征地农民解决异议。
2.政府应当保障失地农民的政治权利
被征地农民在丧失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后,政府更应注重保护他们在原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政治权利,例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行使。
3.失地农民应拥有取得合理经济补偿的权利
我国《物权法》规定,对公私财产应进行平等保护,因此,国家为实现公共目的而征收非国有财产时,对被征收人造成的损失应进行经济补偿。尽管征地行为具有强制性,但被征收人在这一活动中失去的仅仅是意思自治,即买卖自由,而并非是财产权利。
三、土地征收程序的立法完善
当前,我国立法在告知、听证、参与、补偿款的发放和监管程序方面依然存在诸多漏洞,失地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基于此,笔者试图从立法学的视角,针对实际生活中土地征收程序存在的弊端,在以下四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1.优化告知程序
政府应对征地报批前以及报批后行为中发布的征收土地公告内容加以完善。不公平的征地程序中有一重要特点那就是征地关系双方的信息不平等,整个环节由政府一方主导。明确告知内容可以使征收活动更加公开透明,使征地方与征地利害关系人之间地位更加对等,避免出现各种暗箱操作行为。此外,相关征收土地、补偿和安置方案等除了在被征地所在的村(组)或乡(镇)人民政府进行公布外,还应在被征所在地的有关媒体和互联网上进行公告,以保证大众获悉。
2.优化听证程序
为了使政府机关不滥用征地权,垄断土地市场,公告发布以后,要通过公众参与以及认同的方式,用对话的机制确保认证完成。只有经过公众利益认证的土地拟征方案才可以上报有权审批的机关,在进一步审核完成之后再给予通过。延长被征收人就征地补偿和安置方案申请听证的期限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3.优化参与程序
目前的征地程序之所以会在现实中引起许多被征收人的异议,主要原因在于被征地人作为征收行为中的重要利益人却被排除在征收环节之外,难以参与并保护自己的利益需求所导致。整个土地征收过程由行政机关单方主导,程序缺乏正义性,加之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不明确,集体土地由村委会少数人所把持。因此,提供渠道使广大农民参与到利益认定环节中来,能获得他们的普遍赞同。
4.优化补偿款的发放和监督程序
现行法律只在大体上规定了征地补偿费中的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等的赔偿标准,而缺乏明确的分配标准和分配程序。因此,设置必要的发放和监管程序必不可少,具体而言:其一,村委会要根据村民自治的要求,进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确保所有村民对款项的知情权;其二,要由村委会起草关于集体成员间分配方案的相关草案;其三,要以召开村民会议的方式确立和完善分配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村委会应及时公布方案的落实情况,书面告知村民享有的权利,合理处理好村民提出的不同意见等,进而达到整个补偿款发放过程平等、公开、公正的目标。
四、结语
土地征收的程序问题是十分复杂的。进行土地征收程序的立法研究,不仅要开展理论争鸣,还要潜心考察发达国家的此类相关制度,更需要对我国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和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集体土地征收程序立法建议。
参考文献:
[1]江平.《中国土地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曹宗平.《论我国征地制度的内在缺陷》[J].《经济学家》,2005,60-6.
作者简介:
音响调试完成,放暖场音乐;
20辆花车排列整齐;新人手拿手捧花挽手整齐列队,3、7:20新人、婚车全城巡游仪式开始
礼仪人员两侧站好,主持人举行出发仪式
新人按顺序挥手上花车。(鞭炮、礼花、两响)4、5、7:30集体出发,畅游龙城。9:00新人返回广场,工作人员指挥下车。男女各分一对站到指定位置
幸福门下、红地毯上面等待婚礼开始,花车按照秩序停放在广场周围。6、7、8、9:15(音乐迎宾曲)领导由红地毯挥手走到贵宾席入座,10位天使由红地毯走向舞台前,手拿装满花瓣的花篮,分列地毯两侧。9:30婚礼开始:
主持人上场致开场词。介绍到场的领导和嘉宾。
9、新人上场:
新人依次从红地毯经过幸福门,在喜帐下会合。(每对打礼花2个)在主持人介绍下,依次拉手走向T台,(天使在空中洒下花瓣雨)然后走上舞台,到指定位置站定。(仙女散花机喷洒礼花)
10、《天地为证 福满天下》市领导致辞
11、《情传天下 相约龙城》民政局领导颁发结婚证书
(礼仪配合颁发证书)
12、《交换信物 情定终身》新人交换信物。
13、《深情一吻 浓情蜜意》签订婚书,新人相互拥吻。(礼花、冷烟、泡
泡机)
14、《款款谢意 深情鞠躬》夫妻对拜。(礼花、泡泡机同时起)
15、《分享甜蜜 同吟交杯》
领导开启香槟,浇灌香槟塔。
新人同饮(礼仪拿托盘把香槟酒杯送给新人每人一杯,新人面对面挽
手同喝。礼仪站到两侧,等新人喝完把杯子收回。高潮音乐响起。泡泡机)
16、新人向台下所有的父母 家长 鞠躬答谢。
17、答谢所有来宾,向台下共同鞠躬致谢。
18、新人向希望工程捐款,(礼仪拿上捐款箱上台)赞助单位向希望工程捐款。
团委领导讲话
19、《共同合影》 新人集体大合影
20、《放飞梦想》(放飞800只气球)
21、10:30退场:
新人沿红地毯退场,赞助单位在鹊桥向新人赠送礼物。
新人上车(督导负责指挥安排车辆)。
22、10:50到达濮上园23、11:00开始认领爱情树仪式;
24、生态管理局局长讲话;
25、新人依次认养爱情树,并浇水培土拍照;
(组委会负责铜锁、安排照相人员)
(濮上园管理人员负责现场所用物品:场地安排、爱情树指定、背景桁架、音响、每棵树前一只盛满水的水桶、一只水瓢、一把培土用铁锨)
26、新人集体拍照。
一、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安排集体备课内容,并确定主讲人,主讲人对所负责的内容进行重点准备,其他人员也要提前对本课时内容进行考虑。
二、说课准备
1、熟悉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以及各年级的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2、钻研教材:熟悉所说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了解知识的系统性和延续性,对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掌握本科在本册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重点难点。
3、涉猎边缘学科的知识,扩展知识视野,使之具备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结构,这样才可以在本学科这个天地里游刃有余,使说课具有深度和广度。
4、理论准备:说课的理论因素很浓,说课一定要在理论指导下去研究教学内容的分析、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明确教育规律,掌握所教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本节课所要遵循的教学原则,掌握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方法及要求。
5、主讲人设计出详细的教案草稿、说课提纲,教案草稿要在集体备课前发给备课组全体教师。
三、主讲人说课内容
6、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要符合大纲、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2)知识、能力及情感目标要求具体明确。
7、教材分析
(1)在理解教材体系、理解编者意图的前提下,说明本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2)说明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以及本课时内容的取舍。
8、教法设计
(1)教学设计要符合目标要求、教材特点,符合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
(2)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重点说明如何突破重点、突破难点。
(4)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合理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具。
9、学法指导
(1)结合学生现状说明教给学生什么方法,培养何种能力。(2)说明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10、教学程序
(1)说明教学总体设计的依据。(2)设计思路要清晰有序,科学规范。(3)课堂结构要完整,密度要适当。(4)板书设计要合理。
11、教学特色
说明本课时设计的独到之处和创新之处。
四、在备课组长主持下,共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每个人必须提出自己的看法,重点谈不同的意见和改进之处。
一、提出要约(填写要约书和答复书)
以书面形式提出要约,另一方接到要约书后应当在20日内作出书面回复。
二、产生协商代表(填写协商代表资格认定书)
1、双方协商代表人数对等,每方为3至10人,并各确定1名首席代表,代表不得交叉兼任。
2、职工方代表由企业工会选派,首席代表由企业工会主席担任。
3、企业方协商代表由企业法定代表人确定,首席代表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担任,也可由其书面委托的其他管理人员担任。
三、协商前的准备
一是资料准备。包括内部资料和外部资料。内部资料包括年
生产总值、利税情况;职工工资总额、年均收入、加班加点情况。外部资料包括工资指导线(2012年辽阳市企业在岗职工工资增长基准线为11%、上线为18%、下线为4%。)、最低工资标准(辽阳县、灯塔市每月780元,每小时7.5元;其它地区每月900元,每小时8.5元)、以及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二是召开有关职工座谈会,征求职工意见。三是拟订协商方案。
四、召开协商会议(填写工资协商会议记录)
协商会议由一方首席代表主持。协商的重点是:企业最低工
资标准、工资调整幅度、劳动定额和工资支付办法等。实行岗位工资制度的,重点确定岗位最低工资标准。实行计件工资制度的,重点确定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以“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正常劳动
1条件下、90%以上职工能够完成”为原则。协商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后,形成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草案。
五、职代会审议通过(填写职代会决议、工资合同文本)每个企业职代会至少三十名代表,人数小于100人的要召开职工大会。三分之二以上职工代表出席,经全体职工代表半数以上同意,工资集体合同草案方获通过,并由双方首席代表在合同上签字,加盖公章。
一、产生协商代表。参加集体协商的双方代表人数应当相等,每方至少3人,并各自确定一名首席代表。用人单位工会主席和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分别担任职工一方与企业方的首席代表;因故不能担任的,应当书面委托一名代表担任。职工一方的代表应当由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选举产生。建立女职工委员会或者女职工占有一定比例的用人单位,职工一方代表中至少应当有一名女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一方的代表由用人单位确定。代表因故不能履行职责半年以上的,应当视为自动放弃代表资格,有关一方应当推举新的代表,并通知另一方。
二、提出要约并作出回应。一方提出签订要求的,另一方应当在20日内以书面形式给以回应,进而商定协商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有关事宜。
三、集体协商。就集体合同的内容,双方协商代表有义务向对方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并进行集体协商。涉及保密规定或者商业秘密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协商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0日。集体协商未达成一致或者出现事先未预料的情况时,经双方协商代表同意,可以中止协商。中止期限及下次协商时间、地点、内容由双方商定。
四、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经双方协商代表协商一致的集体合同草案或专项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集体合同草案或专项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有三分之二以上职工代表或者职工出席,且须经全体职工代表半数以上或者全体职工半数以上同意,集体合同草案或专项集体合同草案方获通过。
五、双方首席代表签字。
六、上报劳动行政部门审查。用人单位应当在集体合同签订后10日内,将合同正式文本一式三份及说明材料报送有管辖权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查,用人单位工会应当同时将合同正式文本报送上一级工会。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报送的集体合同或专项合同的下列内容进行合法性审查:签约双方主体资格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集体协商程序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集体合同或专项合同内容是否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
七、正式生效,公布于众。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15日内,将集体合同审核意见书书面通知签约双方;15日内未提出书面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提出书面异议的,签约双方应当进行协商、修改或者作出说明,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后重新报送。
八、经双方协商代表协商一致的集体合同草案(或续签合同草案),在职代会召开前需送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由其就合法性进行审查。
九、集体合同经职代会通过后,报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所需材料:
1、《集体合同备案申请表》一份;
2、集体合同文本一份;
3、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关于集体合同的决议原件一份;
4、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一份(依法设立的法人分支机构签订集体合同备案,同时应报送法人授权委托书)并加盖公章;
5、社会保险登记证号码复印件一份并加盖公章;
6、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一份并加盖公章;
7、工会法人资格证书复印件一份并加盖公章。
(一)农用地转用和集体土地征收办理流程
1、项目预审;
2、项目单位和耕保科提供征收申请及相关资料;
3、耕保科受理,初审后,转地政、统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办理相关资料;
4、相关科室办理完结后,资料交耕保科审查整理,并拟定一书四方案及请示文件逐级上报审批,材料齐全7个工作日内上报市局;
5、市国土局会审后上报市政府审核,再报省厅审核后,由省国土厅报省政府审批;
6、省政府批准后,下发批文至市政府(市国土局), 市政府批转至县政府(县国土局);
7、县政府发布征收土地方案公告(7日);
8、县国土局发布安置补偿方案公告(10日);
9、县政府按程序供地,或纳入土地储备库以招、拍、挂方式供地;
10、签合同、下发政府批文、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
(二)项目单位需提供资料用地上报时提供资料:
1.申请(原件)4份;
2.建设项目立项批准文件或备案表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原件)5份;
3.建设项目规划定点文件及规划部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规划设计图、表(原件)5份;
4.总平面布置图(原件)3份;
5.用地单位的资质文件;资质证书;营业执照;法人代码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授权委托书及委托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等3份;
6.市国土资源部门的预审批复3份;
7.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和勘测定界图(西安80坐标)5份;
8.省国土资源厅调剂建设用地规划指标的批复及调整前后规划图3份;
9.扩建项目应附具原用地情况的说明;迁建项目应附具对原使用土地的处置意见(原件)3份;
10.涉及单位、村民宅基地拆迁安置的应附具拆迁安置方案(原件)3份;
11.涉及文物、林业、环保、水利等有关部门审批内容的,应附具相关部门的批准文件(原件)3份;
12.用地单位与被征地村组的征地合同(原件)3份;
13.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审核表(原件)3份。
省政府批准后供地时提供资料:
1.土地估价报告及评估结果确认;
2.村组对公告内容的书面意见;
3.用地单位支付村组补偿的票据及村民领款清册;
4.缴纳国家相关税费票据或凭证;
5.补偿清册;
6.发改委立项或备案文件;
7.建设规划和住房保障部门出具的控制性规划指标文件;
8.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划拨凭证(加盖国土部门印鉴);
关于印发《大连市征收集体土地程序》的通知
大政发〔2009〕37号
(2009年5月13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现将《大连市征收集体土地程序》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大连市人民政府
二00九年五月十三日
大连市征收集体土地程序
第一条 为规范征收集体土地行为,依法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和保障经济建设的用地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 [2004] 28号)、《征用土地公告办法》(国土资源部第10号令)及《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通知》(辽政发 [2004] 27号)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程序。
第二条 本程序所称征收集体土地,是指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依法给予农村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第三条 大连市行政区域内征收集体土地适用本程序。
第四条 市、县人民政府代表国家统一实施征收集体土地行为。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征收集体土地的职能部门。受其委托的征地机构具体实施征收集体土地工作。
第五条 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农业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征收集体土地相关工作。
第六条 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村镇规划,结合当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确定征收集体土地范围。
第七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拟订征收集体土地方案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及安置途径,以书面形式告知被征地农村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
发布征地告知后,在拟征收集体土地范围内抢栽、抢种、抢建的地上附着物和青苗,征收集体土地时一律不予补偿。
第九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对拟征土地进行面积勘测,并对拟征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及地上附着物的权属、种类、数量等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应与拟被征地农村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地上附着物产权人共同确认。
第十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国土资源听证规定》将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征收集体土地方案向拟被征地农村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村民下达书面听证告知,并依据 1
申请组织公开听证。
第十一条 听证告知送达可采取直接送达、委托送达或在市级主要报纸上予以公告、召开村民大会等方式送达。
直接送达或委托送达的,送达日期以接收人签字盖章日期为准;在市级主要报纸上以公告方式送达的,送达日期以报纸刊登公告的日期为准;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送达的,送达日期以会议召开日期为准。
第十二条 征地补偿协议签订前,拟被征地农村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完成民主议定程序。
第十三条 征收集体土地应签订征地补偿协议。征地方案需调整时,应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再签订征地补偿协议。征地补偿协议在获得用地批准文件后生效。
第十四条 市、县人民政府按照征地报批有关规定组织材料逐级上报。征地报批前,需将征收集体土地方案中确定的征地总费用全额存入征地资金专项账户。
第十五条 市、县人民政府在收到征收集体土地批准文件10个工作日内发布征收土地公告。公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征地批准机关、批准文号、批准时间和批准用途;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位置、地类和面积;征地补偿标准和农业人员安置途径;办理征地补偿登记的期限、地点。
第十六条 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有效权属证明资料到指定地点办理征地补偿登记。在规定期限内不办理征地补偿登记的,其补偿内容以前期调查结果为准。
第十七条 在发布征收土地公告之日起45日内,乡(镇)人民政府根据依法批准的征地方案,指导被征地农村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内容包括征地补偿费用的标准、数额、支付对象、支付方式以及涉及农业人口的安置途径等。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并经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农业部门审核后,交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公告,公告期不得少于10个工作日。第十八条 被征地农村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或其他权利人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有不同意见的或者要求举行听证会的,应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农业等部门研究被征地农村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或其他权利人的不同意见,并依申请组织听证。确需调整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批准的征收土地方案进行调整,并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九条 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审批时,应当附具村民会议记录、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农业部门审核意见以及对提出意见的采纳情况,举行听证会的,还应当附具听证笔录。
第二十条 征地补偿费应当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获得批准后3个月内全额支付给被征地单位和个人。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有争议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申请协调和裁决。
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和裁决期间,不影响征收土地方案的实施。
第二十二条 征地申请未获批准的,由发布告知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时下发书面通知。影响耕种并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第二十三条 使用国有农用地参照本程序执行。
(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集体协商
第一节 集体协商内容 第二节 集体协商代表 第三节 集体协商程序 第三章 集体合同
第四章 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规范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第三条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 1 — 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一方与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社会保险与福利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的行为。
集体合同是企业全体职工与企业就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事项签订的书面协议,包括综合性集体合同、专项集体合同、行业性集体合同和区域性集体合同。
第四条 职工一方与企业进行集体协商和签订、履行集体合同,双方应当遵循相互尊重、公平合理、诚实守信、平等协商的原则。
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对企业和企业全体职工具有约束力。第五条
劳动合同中规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企业签订的集体合同中规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所在地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工作,全面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集体协商和签订、履行集体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并负责审查集体合同。
地方总工会依法组织、指导、督促企业工会开展集体协商和签订、履行集体合同。
企业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等企业代表组织和企业主管部门应当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集体协商— 2 —
和集体合同制度。
第二章 集体协商
第一节 集体协商内容
第七条 职工一方可以就下列多项或者某项内容与企业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
(一)劳动报酬;
(二)工作时间;
(三)休息休假;
(四)劳动安全与卫生;
(五)补充保险、福利;
(六)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七)劳务派遣人员权益保护;
(八)职业技能培训;
(九)劳动合同管理;
(十)奖惩;
(十一)裁员;
(十二)集体合同期限;
(十三)变更、解除集体合同的程序;
(十四)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时的协商处理办法;
(十五)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十六)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的其他内容。
第八条 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一方与企业就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集体协商的行为。
工资集体协商一般情况下一年进行一次,集体协商双方可以就下列多项或者某项内容进行协商:
(一)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
(二)工资支付办法、支付时间;
(三)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四)工资调整幅度和调整办法;
(五)津贴、补贴标准及奖金等分配办法;
(六)试用期、病事假期间的工资待遇;
(七)工资集体合同的起止时间,变更、解除职工工资集体合同的程序;
(八)工资集体合同的终止条件;
(九)工资集体合同的违约责任;
(十)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的其他有关工资事项。
第九条 工资集体协商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综合参考下列因素:
(一)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二)本企业上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发布的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四)统计主管部门发布的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五)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和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地区、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六)其他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情况。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工一方和企业均可以提出工资调整的协商要求:
(一)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变动的;
(二)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较大变动的;
(三)当地人民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变动的。
第十一条 行业性工会、区域性工会可以与企业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行业协会或者商会等企业代表组织进行集体协商,签订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
第十二条 依法订立的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对当地本行业、本区域的企业和职工具有约束力。
第十三条 涉及本行业职工切身利益的下列事项可以进行行业性集体协商,签订行业性集体合同:
(一)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
(二)行业工资调整幅度;
(三)行业同类工种的定额标准;
(四)行业各工种、岗位的劳动安全和卫生标准;
(五)行业各工种、岗位的职工培训制度;
(六)行业女职工和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劳务派遣人员权益保护;
(七)其他需要进行行业性集体协商的事项。
第十四条 涉及本区域职工切身利益的下列事项可以进行区域性集体协商,签订区域性集体合同:
(一)区域的最低工资标准;
(二)区域工资调整幅度;
(三)区域劳动安全与卫生标准;
(四)区域的女职工和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劳务派遣人员权益保护;
(五)其他需要进行区域性集体协商的事项。
第二节 集体协商代表
第十五条 集体协商代表(以下统称协商代表),是指按照法定程序产生并有权代表本方利益进行集体协商的人员。
每方协商代表三至九人,并各确定一名首席协商代表。双方可另行选派适当数量的列席代表。
第十六条 企业一方首席协商代表应当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企业法定代表人书面委托的代表担任,其他代表由企业法定代表人确定。
已建立工会的企业职工一方首席协商代表应当由工会主席或者工会主席书面委托的代表担任,其他代表由工会确定或者由职工(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或者企业工会不能正常履行职责的,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在地方总工会指导下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首席协商代表由参加协商的代表选举产生;因情况紧急不能经民主选举产生协商代表的,由地方总工会指导企业职工确定协商代表和首席协商代表。选举产生的协商代表人数可以适当多于参加协商会议的代表人数,以备需要时替补。女职工较多的企业,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应有适当比例的女职工代表。
第十七条 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企业的协商代表由本行业、本区域内的企业代表组织选派,首席协商代表由企业代表组织主要负责人担任;行业、区域内有几个企业代表组织的,以民主程序产生首席协商代表和其他协商代表;行业、区域内无企业代表组织的,由企业民主推选产生首席协商代表和其他协商代表。
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由行业性工会、区域性工会选派,首席协商代表由行业、区域工会主席担任;未建立行业性、区域性工会的,可由地方总工会行使集体协商职责或在行业、区域内企业工会主席中民主选举产生协商代表和首席协商代表。
第十八条 双方首席协商代表可以书面委托本单位以外的
— 7 — 专业人员作为本方协商代表。委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代表的三分之一。
首席协商代表不得由非本企业人员代理。企业协商代表与职工协商代表不得相互兼任。
第十九条 协商代表的罢免、更换,按照协商代表产生的程序进行,并以书面形式向对方通报。
企业工会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地方总工会应当责令企业工会改正。企业工会主席不代表职工履行集体协商职责或履行职责有困难的,三分之一以上职工或者职工代表大会代表提出更换集体协商职工一方首席协商代表,地方总工会应当指导职工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另行选举首席协商代表。
第二十条 协商代表履行职责的期限由被代表方确定,如无明确规定的,至集体协商达成一致所签订的集体合同期满时为止;因集体协商达不成一致或者未能签订集体合同的,至集体协商行为终止为止。
第二十一条 协商代表履行职责期间,企业未经本人同意不得调整其工作岗位、免除其职务、降低其职级,不得扣发工资及降低福利待遇。
协商代表在履行职责期间劳动合同期满的,劳动合同期限自动延长至完成履行职责时止。协商代表履行职责期间,除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企业不得解除协商代表的劳动合同。
第二十二条 协商代表的职责:
(一)参加集体协商会议;
(二)收集、掌握和提供集体协商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三)听取和收集代表方人员意见,接受本方人员对集体协商有关问题的询问;
(四)代表本方参加有关集体合同争议等的处理;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三条 协商代表有权要求对方提供与协商事项有关的资料,包括注册登记情况、章程、财务会计报告、劳动定额标准、工资支付情况、纳税和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等。但涉及国家秘密和企业技术秘密的资料除外。
协商代表应当保守在集体协商过程中知悉的企业商业秘密。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保障协商代表履行职责所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时间。
协商代表参加集体协商,以及为集体协商作必要准备,均视为提供正常劳动,其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不受影响。
第三节 集体协商程序
第二十五条 职工一方和企业均有权要求进行集体协商。职工一方或者企业书面发出集体协商要约书的,对方应当在二十日内给予书面答复,针对要求内容逐一作出回应,并就有关
— 9 — 事项进行协商。集体协商要约书应当包含协商时间、地点、内容等,并对其主张说明理由。
第二十六条 企业工会代表职工向企业提出集体协商要求。职工认为需要与企业进行集体协商的,应当向企业工会提出。企业工会可以根据职工意见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决定向企业提出集体协商要求,但经三分之一以上职工或职工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应当向企业提出集体协商要求。
企业未建立工会或者企业工会不能正常履行职责的,可以向上级工会提出。上级工会征集三分之一以上职工或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一致意见,应当向企业提出集体协商要求。
第二十七条 集体协商期限为发出协商要求之日起六十日内,遇特殊情况,双方协商同意可延长十五日。
第二十八条 集体协商一般采用会议协商的形式,也可以采用书面形式或双方认可的其他形式。一方要求采用会议协商形式的,应当采用会议协商形式。
企业应当为协商会议提供会议场地等必要条件。
第二十九条 集体协商采用会议协商形式的,由双方首席代表轮流或者共同主持,也可以邀请双方认可的第三方主持。
集体协商会议纪录应当由全体与会协商代表签字确认。第三十条 集体协商期间,企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拒绝或者无正当理由故意拖延集体协商进程;
(二)限制、干扰职工一方产生集体协商代表或者拒绝与职— 10 —
工进行集体协商;
(三)拒绝或者阻碍职工进入劳动场所、拒绝提供生产工具和其他劳动条件;
(四)限制、干扰工会履行职权;
(五)拒绝提供集体协商所需材料或提供虚假材料的;
(六)违法变更或者解除职工方的劳动合同;
(七)拒绝执行集体协商调解书;
(八)其他可能激化矛盾的行为。
禁止企业对职工一方协商代表进行威胁、恐吓、利诱、限制人身自由,或者进行侮辱、暴力伤害。
第三十一条 集体协商期间,职工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以停工、怠工形式拒绝与企业进行集体协商,或者以停工、怠工形式要求变更或者解除仍在有效期内的集体合同;
(二)捏造事实、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或者煽动、组织、挑拨、串联、威胁、胁迫其他职工参与停工、怠工;
(三)破坏企业设备、工具或者强行破坏、阻碍企业正常生产秩序;
(四)堵塞、阻碍或封锁企业的出入通道,阻止人员、原材料、货物等进出;
(五)威胁或者利诱对方协商代表;
(六)限制企业方人员人身自由,或者进行侮辱、威胁、恐吓、暴力伤害;
(七)企业已执行集体协商调解书、调停意见书仍组织、参与停工;
(八)其他可能激化矛盾的行为。
职工存在上述情形,严重违反企业的规章制度,或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害的,企业可以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其劳动合同。
第三十二条 职工一方协商代表在正常工作时间内依法组织、参加集体协商活动期间,企业应当支付正常工作时间工资。
集体协商期间,参与停工、怠工的职工未提供劳动期间,企业不支付劳动报酬。
第三十三条 集体协商达成一致的,由双方首席协商代表签订集体合同草案。
集体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或出现事先未预料的问题时,经双方协商,可以中止协商。中止期限及下次协商时间、地点、内容由双方商定。
第三十四条 企业发生停工、怠工事件,工会应当代表职工同企业或者有关方面协商,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并提出解决意见。对于职工的合理要求,企业应当予以解决。工会协助企业做好工作,尽快恢复生产、工作秩序。
第三章 集体合同
第三十五条 经协商一致的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应当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协商过程和集体合同草案内容。
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有三分之二以上职工(代表)出席。有半数以上职工(代表)同意,集体合同草案即获通过。
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草案可以召开行业、区域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民主程序表决或审议通过。
集体合同草案未获通过,双方代表应当重新协商修改。第三十六条 集体合同草案讨论通过后,由集体协商双方首席协商代表签字。第三十七条 集体合同签订后,企业应当在十日内将集体合同文本一式三份及说明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查,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双方首席协商代表签署的集体合同文本;
(二)双方协商代表的合法资格证明材料;
(三)集体协商会议记录;
(四)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集体合同草案情况的决议;
(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八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对报送的集体合同的下列事项进行合法性审查:
(一)集体协商双方的主体资格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
(二)集体协商程序是否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
(三)集体合同内容是否与国家规定相抵触。
第三十九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集体合同提出异议的,签订集体合同双方应当在十五日内对提出异议的条款进行修改或者作出进一步的说明,重新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查。
企业应当自集体合同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将集体合同向全体职工公布,并报地方总工会备案。
第四十条 集体合同生效后双方应当严格履行,并应当建立相应监督制度和定期检查制度。
第四十一条 集体合同期限为一至三年。集体合同期限届满或者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集体合同即行终止。
集体合同期满前,双方应当提前三个月协商重新签订集体合同。
第四十二条 集体合同有效期内企业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等事项,不影响集体合同效力。
第四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变更或者解除集体合同:
(一)双方协商一致;
(二)因不可抗力致使集体合同部分不能履行或者全部不能履行;
(三)企业破产、停产、分立、兼并,致使集体合同无法履行;(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四条 集体合同的一方就集体合同的履行和变更提出协商要求的,另一方应当给予答复,并且在七日内双方进行协商。
第四十五条 变更或者解除集体合同,应当经双方协商一致。变更或者解除集体合同适用本条例规定的集体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程序。
第四章 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
第四十六条 集体协商发生争议,双方无法进行协商,或者经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和对争议事项有管辖权的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地方总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及时介入,指导、规范职工与企业依法继续开展协商,协助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秩序,防止矛盾激化,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第四十七条 集体协商发生争议,双方未能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双方可以共同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书面提出调解申请或者调停申请。
第四十八条 集体协商当事人提出调解申请,人力资源社会
— 15 — 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开展调解。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决定开展调解的,应当及时组织同级工会和企业代表组织等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成员单位,从集体协商调解人员队伍中派员开展调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集体协商调解人员队伍,负责调解集体协商争议,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调解人员开展调解时,有权进入工作场所,向企业、工会、职工等了解集体协商有关情况,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并如实提供相关资料。
集体协商争议应当在30日内结束调解工作;期满未结束的,可以适当延长调解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5日。第四十九条 经调解达成一致意见后,由调解人员制作集体协商调解书。
集体协商调解书应当载明协商内容和有效期限,经集体协商双方首席代表、调解人员签署后发生法律效力,企业和职工均应当在集体协商调解书的有效期限内遵守执行。
第五十条 未经调解,或者经调解未达成一致意见,企业和职工双方可以共同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调停。双方申请调停时应当一并书面承诺接受和执行调停委员会的调停意见。
第五十一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调停申请和书面承诺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开展调停。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决定调停的,应当成立集体协商争议调停委员会,并在成立调停委员会之日起30日内完成调停。集体协商争议调停委员会由以下人员组成:
(一)企业和职工各指定一名调停员。调停员由企业和职工在集体协商争议调停员库中挑选。
(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的一名首席调停员。企业、职工未能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各自指定的人员名单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在集体协商争议调停员库中指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集体协商调停员库并向社会公开调停员有关信息。集体协商争议调停员库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代表、企业代表组织推荐的代表和工会推荐的代表,以及具有良好社会信誉和公信力、熟悉劳动关系协调、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付调停员开展调停工作的补贴及所需费用。调停员的选任、职责、工作程序、工作补贴、工作规则等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五十二条 调停委员会应当调查了解工资集体协商代表的基本情况、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职工工资水平、双方意见等。企业和职工双方应当按照调停员要求,如实提供其掌握的相关材料。
第五十三条 经调停,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依法签订
— 17 — 集体合同,或者依法修订企业规章制度、作出决定、变更劳动合同等。
经调停,集体协商争议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集体协商争议调停委员会应当在接到调停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调停意见书》并送达协商双方。《调停意见书》应注明执行期,并在企业内公示。协商代表应当将《调停意见书》有关内容告知职工。
第五十四条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职工开展集体协商,双方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其上级主管单位应当先行对争议事项进行调处。经调处仍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进入调解、调停程序的,其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协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调停委员会开展调解、调停。
第五十五条 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 供水、供电、供气、公共运输、广播通信、公共卫生、医疗等公共企事业单位及其关联企业发生停工、闭厂等情形,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下列后果之一的, 当地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布冷静期命令,责令企业、职工停止该项行为,恢复正常秩序:
(一)危害公共安全;
(二)损害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和居民生活秩序;
(三)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利益的后果。
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企业的上级主管单位、地方总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应指导和督促双方开展集体协商,化解矛盾。
有关单位和个人不执行所在地人民政府发布的冷静期命令,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五十七条 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县级以上总工会有权要求纠正,逾期不纠正的,予以通报或者公开谴责。
第五十八条 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四十八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
第五十九条 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超过规定时间未答复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协商,因此引发集体停工、怠工的,不得以职工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为由解除劳动合同;职工因此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企业应当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第六十条 企业有本条例第三十条、职工有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行为,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职工煽动、组织、挑拨、串联其他职工扰乱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应当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处理。
第六十一条 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和工会工作人员在集体协商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关主
— 19 — 管部门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六十二条 企业分支机构经企业法定代表人同意,与分支机构的职工一方就有关事项进行集体协商和签订、履行集体合同,依照本条例执行。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等单位,参照本条例执行。
【集体企业改制程序】推荐阅读:
集体工业企业07-04
供电集体企业发展09-29
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实施方案10-04
大中型集体企业改制的途径09-17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合同书07-28
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10-11
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程序10-25
企业债务人申请破产程序简介07-22
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条件和程序07-13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批准及程序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