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作室的作用(精选8篇)
摘要:现在,许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建有名师工作室,意图以名师带动教师队伍建设,以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实践证明,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充分发挥了名师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达到了资源共享、团队合作、全员提升的目的,培养了一批师德高尚、造诣深厚、业务精湛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各个方面,都发挥着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教师能力;教学水平
名师工作室由首席名师和许多骨干教师以及年轻教师组成,他们基于对相同学科为研究主题,形成研究共同体,在研究过程中集结资源、提炼经验、开展教学改革等活动,改善教师们的成长环境,探索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笔者通过三年县级名师工作室的组建工作,发现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对于教师各个方面能力的提升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一、有利于教师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
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指从教人员在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自我锻炼”,老师是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人物,不仅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老师的道德修养会对学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加强老师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是广大老师自觉完善自身人格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开展有利于老师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培养老师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只有热爱教师行业,才能在教育事业中尽心尽力地完成每一项工作,才能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计功名、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同时在名师工作室的交流中,也会不断培养老师对于学生们的爱心和责任心,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对“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能够做到关怀备至,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们的自信心。并能够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
二、有利于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
(一)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知识素养的高低极大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成效,老师要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内容熟悉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不断加强业务能力的进修和广泛的学习,紧跟时代前沿,全面掌握教育教学和学科学术动态,了解当下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知识库。
老师要具有系统的条件性知识,也就是教育形态的知识,其中包括教学与和心理学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知识等,科学高效的教学需要科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指导,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白要教什么,还要明白该怎么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还要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文化知识、思想教育知识、教师职业情感和教育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综合表现。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中相关经验的积累。
例如在中职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学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专业实践性强的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老师在名师工作室的交流探讨中可以不断吸取与其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名师团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丰富学生们的专业技能,要不断向同行学习,学习他们的教学方式、教育方法,来满足新时代学校教学的需要,切实推进创新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通过世界大学城、微信公众号等现代信息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深化中高职课程衔接,整合优化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名师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学生课后继续钻研学习的兴趣。
(二)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
老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与学生的交往能力、营造课堂气氛的能力、善于组织各种形式活动的能力、激励学生学习的能力、管理学生纪律的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老师的教育活动是在集体中展开的,对于一个能力水平各不相同、有各种性格学生的班集体来说,老师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组织能力,就很难实现班集体的合理化管理,使得班集体处于一个和谐向上的氛围中,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中施展才华,难以激发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开展高效教学。在名师工作室中的交流探讨中,老师们可以相互借鉴管理经验,学习高效的管理方法,从实际出发,调整和制订更加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不断积累经验,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温暖友爱的相处环境,构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谐氛围,使得班级管理效果越来越显著。例如在培?B中职学生的团结性时,老师可组织有趣的集体活动,鼓励学生们踊跃参与其中,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同学间的友爱。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对老师的各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个高难度职业。总而言之,名师工作室的开展建设对于教师们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积极影响,一个人能力的突出可能不足以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但是一个优秀团队能力的整合,同行中不断涌现出的积极向上的能量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措施,对于教育行业的发展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参考文献:
[1]李忠,陈明长.浅谈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道德修养建设[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10).[2]姜汉荣.浅谈中等职校名师工作室建设[J].江苏教育,2010(9):46.作者简介:
何祥林等对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状况进行了调研, 指出当前我国高校师德的总体状况良好, 教师有事业心和责任心, 发挥表率作用和育人意识不断增强, 但也存在着师生关系冷漠、团队精神欠佳、职业认同感较低、育人意识薄弱等现象。问题的产生有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有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乏力, 也有部分高校教师自身思想素质的欠缺。所以, 加强师德建设, 重视教师养成教育, 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已成为高等学校加强教师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 也成为学校开展育人工作新的着力点。
1.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旋律
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一要传承文明, 汲取精华, 要求青年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淡泊名利, 乐于奉献, 以人格魅力、渊博学识以及工作成效赢得社会的尊重。二要放眼未来, 与时俱进, 加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结合, 坚定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 增强教师职业光荣感和使命感,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三要注重养成教育, 发挥引领作用, 青年教师的思想敏感性和行为可塑性, 能够领悟资助育人工作的目的与要求, 不仅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增添了新活力, 而且能够在全员育人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 鼓励参加志愿服务, 提高资助育人能力
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指出, 志愿服务是无偿为社会及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的公益行为, 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要求广大教师大力弘扬志愿精神, 结合职业特点和岗位优势, 发挥教师志愿服务的示范效应和育人功能。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第一可以了解国情民情, 提高道德情操, 有助深刻理解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第二, 鼓励教师根据个人专长和爱好无私奉献, 用爱心奉献学识, 满足志愿服务的专业化需求, 并将在实践中提升的专业素质和社会服务能力运用于资助育人工作。第三, 青年教师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和资助育人都是服务学习的有效行动模式, 强调在服务中学习, 在学习中服务, 以实现人类公正公平之崇高理想, 这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 也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3. 倡导优秀学术风气, 促进学生心理认同
学术风气是高校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也是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标杆。学术风气既与当前的社会道德准则、学术评价机制有关, 也与教师个人的学术道德、思想修养有关。青年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高校应该注重加强青年教师的学术风气建设, 严格自律, 以德治学, 以优秀的学术风气促进高校优秀学术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以积极的育人氛围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潜心学问、严谨治学、学术造诣高的教师本身就是高校的品牌, 广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能够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青年教师通过不断追求真理, 致力科学研究, 以不断提高的学术水平, 感染教育学生。很多学生因为尊敬或崇拜, 能够自觉认同青年教师的教育方法, 将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内化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 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二、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资助育人工作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在学校里一种平衡有序、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状态, 既顺应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 又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有利于显现教育成效。青年教师作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生力军, 他们与学生建立平等、尊重、宽容、信任的人际关系, 将使学生在真诚和谐的氛围中接受资助, 积极生活, 感恩社会, 奋发向上。
1. 加强师生人际沟通, 促进大学生达成共识
人际沟通是指增强彼此了解, 易于达成共识, 有效化解冲突。由于一些原因, 如高校新校区的建设, 师生关系因为时空的距离产生了心理的距离; 高校连续扩招, 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师生比不断拉大, 教师对学生每个人的关注不到位; 大学生心理、生理不断成熟与稳定, 对师生关系的要求不断提高等, 使高校师生关系趋于疏远, 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满意度开始弱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给予贫困大学生经济帮助的同时, 应该更加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 引导他们心存感恩, 抛弃自卑, 健康生活, 这需要青年教师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经常深入学生, 促进大学生对资助育人工作的理解, 使资助育人的内涵在经济层面上不断延伸, 起到精神扶志、思想引领和品格塑造的作用, 发挥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2. 增强自我效能感, 激发大学生成就动机
科学研究证明,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 对教育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教育信念坚定, 教学方法科学, 师生关系良好, 教育效果显著。增强青年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从学校和教师自身两个层面来进行。学校层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教风、师风建设, 焕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 积极投入教育教学活动和资助育人工作之中, 以教风促学风, 以师风立威信。一方面, 青年教师自身要有意识地培养自信心, 完善人格, 提高素质, 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另一方面, 青年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给予学生肯定与支持, 特别是受资助的学生能得到教师的认可, 将增强成就动机, 把教师的期待作为一种激励与动力。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 既为广大师生认同, 也是师生的精神支柱, 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 其育人功效不可替代。高校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 思维敏锐, 既是优秀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又是先进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与发展者, 应当承担起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有效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重任。高校青年教师一要转变教育理念, 加深对资助育人内涵的理解, 将资助育人延伸到精神层面, 融入校园文化, 拓展文化育人的渠道, 以优秀的文化培育优秀的人才; 二要积极参与资助育人工作, 切实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实际需求, 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 使资助育人工作既能够凝聚人心, 又可以塑造健康人格,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通过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的辅导员年龄近90% 在40 岁以下, 是青年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高校新进的辅导员学历起点硕士, 政治面貌基本都是党员, 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特别是辅导员工作贴近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 直接面对学生, 便于交流与沟通, 能够及时把控学生的思想状态, 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条件得天独厚。
1. 培育岗位情感, 增强辅导员承担资助育人工作的责任心
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 面对的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的大学生, 需要处理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等方面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 工作繁杂而辛苦, 特别是随着学生人数的剧增, 时间和精力的有限, 使得不少辅导员对工作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下降。因此, 增强班主任的角色意识, 培育岗位情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 通过培训研讨、表彰奖励、榜样引领等有效方式, 提高辅导员对岗位职责的认同水平和协调角色冲突的能力, 使其善于发掘自身优秀品质和心理潜能, 找到辅导员工作的乐趣和价值, 使辅导员在充满肯定和快乐的氛围中工作, 乐于接受角色定位, 深刻领悟社会责任, 自觉践行角色规范, 以积极的心态和深厚的情感去从事资助育人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和奉献意识。
2. 加强辅导员文化建设, 提高辅导员对资助育人工作的引导力
辅导员文化是辅导员在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被辅导员群体认可的, 以价值观为基础, 以道德规范、精神风貌、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为内容, 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行业文化。其作为隐性的教育力量对辅导员具有思想规范引领、情感归属、激励凝聚的作用, 辅导员文化成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新视角, 也是资助育人工作新的着力点。一方面, 通过倡导辅导员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与时俱进, 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思想性和先进性, 用最新的资助育人理念促进大学生价值认同。另一方面, 鼓励辅导员文化的特色发展, 与各个高校的办学特点和发展目标相结合, 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特征和育人氛围, 增添资助育人工作的活力与引力, 以特色谋划发展, 以特色培育人才。
3. 选派优秀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 发挥辅导员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岗位优势
教育部要求把学生住宿管理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派足够数量的素质高、能力强的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 做到 “同住、知情、关心、引导”。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行, 高校公寓大多由后勤或物业公司管理, 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盲区, 公寓的管理急需采取新方法、新举措。辅导员进驻公寓既增进了师生情感交流, 体现了学校的人文关怀, 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 又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与空间, 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以学生公寓为阵地, 以进驻公寓的辅导员为主要力量开展资助育人工作, 便于辅导员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 能够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摘要: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经济资助可以缓解贫困生的压力, 而育人才是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青年教师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 通过加强师德建设, 和谐师生关系,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将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何祥林, 黄吴静, 徐丽.教师为本师德为魂——关于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上)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8) :85—87.
关键词:人格魅力;德育;素质,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要培养出具有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渊博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除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教育作风、科学的教育方法外,还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用自己模范的品行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不断潜渗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促进学生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其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整体的精神面貌(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特征)在学生心理上激起的一种积极的情感反映,是教师智慧和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呈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树立高尚道德情操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示范作用。“师者,人之模范也。”与学生朝夕相处、教书育人的老师自然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教师光明磊落、纯洁高尚的道德人格对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良好人格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的发展。
2,熏陶作用。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如同一帖粘合剂,能将每个学生紧紧地凝聚在其周围,使学生迷恋而爱听其教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3,激励作用。教师崇高理想、丰富的知识、兢兢业业的敬业态度、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开拓的无声召唤。教师的人格魅力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使其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
4,修正作用。行动是无声的教育,形象是有形的道理。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用榜样来引导学生,通过长期的教育熏陶,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学生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及时修正错误与不足,从而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对策
1,不断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其人格魅力,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教师要想保持人格魅力,就要不断地去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一是要提高道德素质。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来自其道德魅力,教师要以自己的浩然正气、以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豁达乐观的宽广胸怀,高尚的理想情操,崇高的敬业精神,坚强的意志品格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崇高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提高政治素质。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念。三是提高业务素质。教师必须要强化知识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新信息,及时掌握新技术、新理论,用最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相关知识,还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四是坚持敬业奉献的精神。教师敬业奉献精神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崇高职责,主动担负起传承文明、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培养社会栋梁,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受到学生的尊重,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为人师表,事事起模范表率作用。这是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人格魅力的教育功效的关键。教师的思想观点、治学精神、品德修养、儀表风度等等,都对学生起着示范影响作用,也都受着最严格的监督。作为教育学生的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首先自己就应是一个言行如一,风格高尚的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敬其师,信其道,并将德育要求内化为主观需要。这就要求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为师者平时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为人师表的要求,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和作用于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现实生活中,教师应该以其实际行动,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着学生,把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好学多思、审时度势的思想作风,正直诚实、任劳任怨的高贵品质传授给学生。
一、做法我们在开展关爱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1、运用宣讲团教育下一代。我镇有80多名离退休干部、教师,他们土生土长,深谙当地历史、社会风情,在社会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999年“法轮功”邪教猖獗之时,老同志个个痛心疾首,人人正气凛然。经镇关工委研究,请示党委同意,组织以关工委老同志和教育工作者10余人为主要力量的“唯物主义宣讲团”,深入各村巡回宣讲,旗帜鲜明地反对“法轮功”邪教,大力倡导文明科学。宣讲团每一次宣讲结束后就与当地的关工委小组举行座谈,交流工作经验,商谈教育方法,研究下步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宣讲团还把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阵地,把关心与教育青少年学生作为自己的崇高职责。我们根据政治形势和党对青少年工作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思想学习状况,及时编写宣讲材料,到各校演讲,对学生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五个热爱”、革命传统及普法等方面的教育。多次组织学生开展人生理想、信仰大讨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努力学习、诚实守信、奋发向上,实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当好接班人。近七年来,宣讲团走校下村,义务宣讲190多场次,累计听众5.5万多人次。其中向学生宣传演讲50余场次,受教育的师生超过2.2万人次,收到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2、强化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预防青少年犯罪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在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同志努力下,我镇建起四所青少年法制学校。我们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举办法制培训班,对青少年开展法律知识、遵纪守法教育。镇政法副书记、关工委副主任、派出所所长都亲自讲课,同时还邀请交警部门领导讲解交通安全知识。2000年暑假开始,我们每年组织小学毕业班学生及家长进行为期四天的“法律知识、遵纪守法、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有关知识的培训,并推广当地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科学地掌握家庭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此举效果确实不错,增强了青少年的法制意识,我镇的中小学生连续五年没有出现过违法犯罪现象,家长、学校、社会十分满意。每逢清明节,我们组织学生到屿山烈士墓、岔路上金宁海县委诞生地、福泉寺铁流纪念亭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还请老干部陈志良同志为中学生讲桑洲革命斗争史、发展史,教育孩子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爱家乡热情和学习热情。我们还专题为学生宣讲了《桑洲的小康之路》一课,坚定了青少年一代全面建设小康桑洲的信心,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多学知识,为今后建设家乡多作贡献。同时,我们还重视对学生的校外辅导工作和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全镇各校都聘请了校外辅导员,我们对受聘的50余名校外辅导员,经常进行培训,不定期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提高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我们要求全镇所有少先队辅导员、共青团工作的指导老师和校外辅导员,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要贴近青少年,做青少年的贴心人。我们还组织学生、青年学习吴仪同志的《人生自我完善三要素》讲话。发动学生为孤寡老人做好事,送温暖,参加清溪环境整治活动,经常教育学生爱护公物,爱绿护绿,为美化家乡环境作贡献。我们还牵头建立起由镇老干部、老教师、公安司法员、优秀村干部、家庭教育经验丰富的家长组成的帮教小组,对不良行为的学生、失足青少年进行重点教育帮助,引导他们好好做人,积极向上。近年来,全镇校园祥和稳定,社会秩序平安有序。
3、为困难学生排忧解难。我镇是县里经济欠发达镇之一,不但人多地少,而且土质贫瘠,贫困家庭多。为使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圆上就学梦,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老干部和校外辅导员积极配合镇、村、学校做好困难户的排摸工作,全面落实好“二免一补”政策,积极与市、县有关单位联系,争取困难补助。在镇党委领导的带头下,镇机关干部与全镇50余名特困生结对助学,使真正困难家庭的子女都能如愿上学,全体校外辅导也为车祸致残的特困户陈振快送去一笔爱心款,使其子女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坑口村有个孤儿叫王家前,在其伯父的资助下艰难地读满了小学六年,不打算再上初中学习。镇关工委得知情况后,一面上门做好其伯父的工作,一面帮助落实他的生活保障金,协调各单位做好学费减免、书簿费免交等工作,使这位将要辍学的孤儿又能高高兴兴地上了中学。桑洲中学初二学生葛伟琴,因患急病,医药费得不到解决,我们发动镇机关干部和部门职工捐款7000余元,使她及时冶好病,安心学习。
4、集资1500万改建希望学校。桑洲镇党委政府及关工委,下决心要为桑洲的下一代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如今,新颖别致的幼儿园、综合性的文化大楼,新扩建的桑洲中学、正在紧张建造的镇中心小学,无不体现“人民公仆、执政为民”。
二、体会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的体会是:
1、党委重视是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保证。我镇历届党委的党群副书记都兼关工委主任。镇党委、政府把关心下一代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年初工作有安排,平时镇主要领导常过问常检查,年终有总结评比。镇党委政府还为老干部、校外辅导员提供工作场所、学习材料。老干部与校外辅导员到村、到学校宣传教育,政府安排车子接送,并提前组织人员听课,落实讲课场所,调动了老干部和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及有关政企团体,镇党委政府总是积极协调、理顺关系,使关心下一代工作有序而顺利地进行。
反思是指人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本质是一种理解和实践之间的对话,它反映一个人对其身心状况的认识。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它包括引起思维的怀疑、踌躇、困惑及心智上的困难等状态,和寻找、搜索和探索的活动,求得解决疑难、处理困惑的办法。通过这一过程,在促进人类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创新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人类的进步也是一次次的反思的结果。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研究表明,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不断地反思这一重要环节。那么做“反思型教师”和“反思型学生”就非常必要了。
教学反思又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那么我们怎么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呢?
按教学的.进程,我们可将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进行反思,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结合各方面的教学信息反馈,对自己前一节或几节课教学行为及效果的分析与思考。分析判断在教学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形式,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是否适宜。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按反思内容,可分为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艺术的反思。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师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思考。也可以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如:“我以这样的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如:“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等;教学艺术的反思——“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全面、主动的发展为目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突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增进理解和应用。“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弗洛登塔尔),反思性学习是将学习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理解和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或帮助下,由学生主体把要学的知识去发展或再创造的过程;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使学习成为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反思性学习方式是学生得到发展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培养“反思型学生”呢?
1、帮助学生培养反思习惯。
让学生坚持经常反思,我们教师在反思的同时就要坚持经常引导学生这样做。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中的任何事,如:可以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形成反思性学习习惯。课堂是一个小型的教学共同体,它应当成为师生交流思想的场所。通过交流,启发学生思维和反思,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变换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将学生按男、女生比例、认知水平、学习态度、个性心理等,分成十个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按要求程序去操作,布置课前预习,提出要求,看书回答问题,组内循环检查与议论,并确定中心发言人,向全班交流学习结果。在教学交流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因果设问、比较设问、变化设问、正误设问、转化设问”等方法来引导反思,营造探求、反思的交流氛围。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反思与推理,以使达到理性交流层次。除了学习方面,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对自已做的某件事情、及对某物的认识等进行反思。注意从三维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而使其尽快形成反思的习惯。
2、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已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如:有一段时间,班里兴起了“假牙风”,很多学生都买了一种玩具叫“怪兽假牙”,戴在嘴里很不卫生,价钱也很贵,在一次自习课上,我就组织学生分析并评价了这种玩具,有的学生在写日记时就反思得特别认真。此外学生的反思还何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已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已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已的进步和不足等等。
3、帮助提高反思效果
在经常引导学生反思时,如每次只是这样简单地做一做,学生很快就会有厌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引导学生这样做的时候,给与其大量的鼓励、启示和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自已这样做的好处,使他们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和启示,并在后面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如:在平时,每次引导学生反思时,我都会大力表扬那些思考认真的同学,对一些同学能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就引导大家都向他学习。而在每月月底都会让学生对自已进行一次深刻的星级评价,组织其从各个方面对自已进行细致的评价、反思,然后通过同学眼中的你是什么样的?爸爸妈妈、老师心中的你分别是什么样的?再决定出以后的计划和行动。那么在下个月的学习生活中,如果这个学生哪方面进步了,我和学生们都会对对其进行表扬,告诉他这就是成功。我经常对学生说:只要是能在反思的情况下比以往有所进步,这就是最大的成功,那么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小勇士了,因为他已能战胜困难,获得胜利了。让孩子们感到自已在不断地反思后,能够不断地成功,能够经常地、认真地反思,那么学生就会在反思中真正领悟生活和学习的思想、方法,优化自已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一)从隐喻看教师的作用 安德森主编的《国际教学和教师教育百科全书》列举了关于教师的四个隐喻:教师是艺术家;教师是诊断师;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研究者或探究者。北京大学陈向明博士在《教师的作用是什么》一文中,把有关教师的隐喻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其中,涉及教师作用的,有正面和负面两类。正面的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路标”,“教师是摆渡工”,“教师是梯子”,“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是学生的拐杖”,“教师是乐队指挥”,“教师是导演”,“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等。负面的有:“教师是三大公害之一(其他两害是警察和医生)”,“教师是警察”,“教师是法官”等。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有三点含义:第一,教师的工作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高尚的,他影响的是一个人的灵魂。同时也说明教师的工作是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第二,影响人的灵魂,反映了教师工作的有机性质和生命本质,他影响的是活生生的人。第三,作为“工程师”,却带有工业生产的印记,用统一的标准影响一个人的灵魂似乎是不恰当的、矛盾的。因而,这个隐喻带有互相矛盾的性质。“园丁论”则带有农业模式的味道,是比较尊重植物自身规律的,教师起的作用只是创造生长条件。
“路标”、“镜子”的说法,强调的是教师的示范作用。
“摆渡人”、“拐杖”、“指挥”、“导演”等,比喻教师对学生所起的指挥、领导、组织作用,以及帮助、辅助的作用。
(二)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传递作用
教师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连接老一代所创造的人类文明和新一代之间的桥梁。
(三)教师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培养引导作用
(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和条件性作用
由于长期片面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直模糊的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指挥命令, 就是指教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教师是课上绝对的权威。这种模式的课与今天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格格不入、相互冲突、相互矛盾。这种思想、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改的进程和发展。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 导致不少教师在理解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过程中不知如何进行。有又将体育课上成“放羊课”的趋势, 教师的主导地位作用荡然无存。教师毕竟是课的组织者、学生的引导者。我们要在课上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让课中的两个重要因素配合的很协调。
二、有关概念及其内涵
主导性指的是教师的自主性, 主导性和创造性的总合。它是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
主导意识就是教师对自身的主导地位, 主导能力和主导价值的一种自觉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强, 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在练习中是自我表现的欲望就越高, 从而也就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因此, 要设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这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规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三、进一步加强、完善教师的主导作用
3.1教师更新观念, 转变思想
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必须摈弃过去的“守旧”思想。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 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与需要。永远记住自己的工作是因为学生的存在而存在。
3.2加强课的组织、设计
课的组织、设计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课没有好的构思、组织、设计, 必将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枯燥、丧失学习热情。课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让学生容易接受;课的组织要灵活、多变, 收放结合。如在授课中, 某些不必要的整队可以不作要求, 科学合理即可。
3.3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方法无非就是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 再示范、再练习, 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 大大的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 更谈不上创造性。
3.3.1抓住教材的魅力点
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点, 通过教材的魅力, 从一开始抓住学生的“心”, 使得学生“欲罢不能”, 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 在自由练习的基础上, 教师不失时机的进行点拨,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在足球教学中, 不要过多的强调基本技术, 要抓住足球教材的“射门”魅力点, 一开始就进行有球练习, 射门练习,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此基础上, 逐渐过渡到基本技术练习。
3.3.2改变竞技教材的规则
对于任何一名中学生来说, 要把竞技运动完全按照规则进行学习、练习, 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竞技运动的规则进行适当改变, 如初学篮球时, 教书不拘泥于“两次运球”, “走步”、场地大小、上场人数等等规定;在如排球练习中, 取消“持球”、“三次触球必须过网”等规定, 这样对于学生来说, 少了许多练习的框框, 练习的难度降低了、密度提高了, 促进了学生的练习热情, 随着学生基本技术的提高, 教师将修改的规则逐渐变少, 使之逐步达到规则要求。
3.3.3教师参与学生练习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调控者, 同时要求教师将自己“稚”化, 在教学中, 放下“架子”, 参与学生的练习之中, 与学生一起进行活动, 探究学习。教师参与学生的练习, 可以提高教师的亲和力;可以用优美的示范、精彩的表演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从而进一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产生“我要学”、“我要学的和老师的动作一样漂亮”的想法。
四、结语与建议4.1结语
4.1.1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两者是统一的, 是相互促进的。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更好的为学生的未来作好指路者。
4.1.2教学实践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要发生转变;教学的组织设计要灵活多样新颖;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变, 加强学法指导;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多采用积极性评价、差异性评价和即时评价;从多方面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4.2建议
4.2.1教师加强理论、业务学习,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 更新教学理念。将新的、有利于体育教学的模式引入课堂。
4.2.2教学计划安排中, 尽可能采用大单元教学。从整体上对学生的情况加以掌握, 让学生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4.2.3在教学中, 要有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练习、合作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 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高风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国学校体育》.2001.4 2001年4月
[2]田麦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体育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关键词】课堂 情感 滋润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不爱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还说:“教育工作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和温存,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爱,它体现了教育工作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沟通,可见,情感本身投入就是一种力量,师生之间一旦出现缺乏情感交流的现象,那么师生交往就会乏味,呆板,低效。事实证明,只有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严格要求他们,公平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全面成长,形成师生间的心里相容,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我们才会打动各种心灵,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实施“真爱”,让他们从课本中体验“情感”无处不在。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年龄越小,自控力越差,差生更甚。同样,老师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语文课的教学最富于情感,即使不能使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激情荡漾,但也大可不必严肃,呆板,循规蹈矩,否则学生就会感到无形的压力和压抑,进而影响听课情绪和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讲解和言语毫无感情色彩,学生领会这样的讲解就会感到吃力”。“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肌体中欢腾的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信念的部分”。由此可见,情感在课堂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对提高学生智力活动效率起着动力和补偿作用,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心理反映。愉悦的情感体验可以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语文课本身是有情的,它是通过优美的语言,高尚的形象,感人的事迹等感染、教育学生,即教学内容本身是以情感人的,这也是语文课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如果缺少情趣而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学生就会私下议论:和尚念经一样,真乏味,听不懂。其实哪里是听不懂,分明是不愿听嘛!所以,老师讲课时,必须是激情满怀,或喜或悲,或笑或怒,语调抑扬顿挫,用真情感染每一个学生,使之在课堂上如痴如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自觉不自觉中,轻松掌握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把听课当作难得的享受而喜爱有加了。记得我刚参加工作那年,讲公开课,是《记念刘和珍君》,讲刘和珍的微笑时,我是愉悦的,讲刘和珍惨遭杀害时,我是悲愤的……班内安静极了,连同老师和学生,下课后,平时叫闹欢腾的学生仍是安静的,听课的领导和老师给了我最好的评价……多年过去了,那堂课我仍记忆犹新,它给了我无限的信心,从那时我也知道打动学生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这样,那么无论学生自身的素质有何差异,他们再也不会不知老师在说什么,听不懂,所谓的差生们,也不会坐不住,身在教室心在外了。
一般讲,渊博的语文知识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其中,学生勤奋与否至关重要,而差生之所以差,关键是主动意识缺乏,课堂听讲不专注,课后巩固不深入等,绝大多数不是智力因素造成的,他们意志薄弱,一遇难关就当逃兵,因此就需要老师用爱心关怀他们,感化他们,使他们“先为老师学”,再为“自己学”,主动的积极进取。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托尔斯泰也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老师”。这话很有道理,因为老师付出了爱,学生才会回报以爱,而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又常常迁移于老师所教的学科,反之,亦然。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让爱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中成长,学生健康成长,不仅要靠知识的灌输、智慧的启迪、更要靠老师的关心和爱护,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是教师必备的修养,以“爱”为根基,以信任为桥梁,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所在。
学生在家中能得到家长的爱护,来到学校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和老师相处,需要老师的亲近和关心,渴望老师的帮助和爱护,作为班主任,应无私地、公正地、无选择地去爱每个学生,在和学生接触,了解学生思想性格时,应以温和热情的态度,不能让学生有一种“怕”老师的心理,使他们不敢亲近,平时留意学生的一举一动,摸透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一点一滴的困难,因为老师的爱是一种有特殊意义的爱,是老师发自内心的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特别是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密切,只有真诚地热爱学生,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才能具有亲和力,凝聚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觉得班主任可亲,有什么话都敢讲,有什么困难也敢讲,在爱意融融的氛围中才能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学生才能轻松自然地获取知识。记得在一次冬季越野赛上,我们班一位女生跑回来后瘫软在地上,我上前扶起她,把她抱在怀里,她无力地对我说:老师我尽力了。多好的学生啊,我当时泪水涌上来,说不出话,只用手拍拍她的背,她也读懂了我的情感,那以后,她上课非常注意听,眼神追随着我,学习上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就是情感的作用吧!班级工作中最难做的要数“双差生”即品质差、学习差的学生,他们一般缺乏坚强的意志、毅力和自控力。他们也想要进步,但又往往受不住外界的诱惑,容易动摇不定,甚至反复,对他们要建立感情上的联系,做知心朋友,对他们不嫌弃、不歧视、不疏远,要关怀、亲近,进行情感辅导、意志辅导、学习辅导并与职业前途辅导相结合。后进生往往缺乏来自于别人的温暖,如果你诚心地去对待他们,他们内心会产生感激之情,信任之感,这些感情的产生,是他们接受教育,我们实施教育的良好开端。
另外,在课外活动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设置话题,举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感到老师的可亲可近,在学习中寻求、发现闪光点,抓住时机进行教育、进行沟通,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使他们自尊自强的焰火永不熄灭,使其“自我实现"的欲望得到尊重和满足,产生学习上的动力。
做学生的朋友,倾听学生的心声,用情感实施教育,学生接受情感学习有了动力,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质量就会提高,这是一个情感互动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互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启智、怡心、育美、陶情”这一既教书又育人的最高境界之目的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教师工作室的作用】推荐阅读:
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09-13
浅谈教师的主导作用07-18
教师课堂评价语的作用06-30
教师人格力量在德育中的作用06-01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07-20
高中英语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的作用06-18
骨干教师发挥作用总结07-18
教师的工作压力06-08
扫盲教师的工作汇报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