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制度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制度(推荐11篇)

“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制度 篇1

为促进我校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经研究,我校决定开展“大手拉小手”爱心结队活动,每一名教师结队帮扶一两名留守儿童。为切实提高帮扶成效,特制定此帮扶制度,希遵照执行。

一、通过帮扶教师与留守儿童之间“一对

一、结对子”等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

二、帮扶教师要牢记自己帮扶的留守儿童家长、现监护人的联系电话,保证随时能联系帮扶对象的家人,每周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条件,和其父母通话一次。每月帮扶人员至少要和帮扶对象的父母通话一次,向其通报其子女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三、每周至少要和帮扶对象谈心一次,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是否有困难,并要及时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四、谈心、通话情况要有记录,每周上交学校备查。

五、帮扶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要从学习、生活、情感上帮扶,确保自己所帮扶的留守儿童生活上有人照料、行为上有人管教、学习上有人辅导、心灵上有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

“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制度 篇2

2015年6月, 一则以“贵州4名留守儿童集体自杀”为标题的新闻令人瞠目结舌。孩子的父亲于2014年年初外出打工, 母亲在3年前“被人拐跑”, 爷爷奶奶均已去世, 外公外婆因年老体迈, 无法照顾孩子, 于是孩子们独自留守家中。2015年5月8日始, 因无生活来源, 孩子们就留在家里未去上学了;平时也没有什么可吃的, 只有父亲在家时留下的一点玉米, 磨成面就吃了。2015年6月9日晚, 4个孩子集体喝农药自杀身亡。

近年来, 贵州省曝光多起留守儿童事件, 例如, 2012年11月16日, 5名儿童死于垃圾箱内;2014年4月21日, 贵州省毕节市12名女生被强奸事件等。然农村留守儿童事件是全国性的问题, 贵州只是一个小的缩影。

2013年, 全国妇联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展开研究, 发表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 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 占农村儿童37.7%, 占全国儿童21.88%。”“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 但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比例也很高。”

儿童关乎国家未来, 留守儿童亦不例外。留守儿童比例高, 增长速度快—“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 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同时, 频频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 使得我们不得不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的生存加以关注, 解决这个关乎我国国家未来的重大社会问题。

二、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 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①分析留守儿童的现实监护状态, 可将其监护类型分为自我监护、同辈监护、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

自我监护是指在没有父母或者亲戚帮助下, 自己独自生活, 实现自我监督和管理。自我监护一般情况下都是大龄 (15—17岁) 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 虽然这个比例不大, 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 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

自我监护状态, 理论上可以提高儿童独立生活能力, 实际上也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比如儿童自闭症、性格孤僻、敏感多疑等。

同辈监护是指各个年龄段的儿童生活在一起, 兄弟姐妹之间相互照顾, 往往由大龄儿童监护年龄较小的弟弟妹妹, 这种监护状态下, 儿童生活得不到保障, 且容易产生自闭、孤僻和自我矛盾的心理问题。

上代监护, 是指儿童的上一代完成对儿童的监督和管理, 包括单亲监护、亲朋好友监护。单亲监护是指由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完成对孩子的监督和管理, 另一方出外打工的情形。这种监护状态相对比较健康, 孩子的生活起居能够得到基本照料, 但是往往由于父或母一方忽略孩子心理健康, 未及时沟通及疏导, 孩子容易产生缺爱或者孤独感。在其他亲朋好友监护下, 儿童会有强烈的“寄人篱下”的落寞感, 容易产生心理孤僻和仇恨父母的心理问题。

隔代监护是指父母外出后, 由祖辈来抚养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②此种监护状态下, 祖辈于儿童的监护, 往往注重停留儿童的生活起居, 对于孩子往往以过于溺爱的方式去进行管理, 难以使儿童难以的到良好的教育和生存发展。

综合分析,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法定监护严重缺失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的规定,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只有在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情况下, 才由其他人担任法定监护人。然而从上文对我国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 法定监护缺位是影响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不利因素。

(二) 委托监护制度不能有效落实

委托监护是指通过合同设立的监护, 是法定监护的重要补充, 然而, 委托监护不仅立法上不完善, 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综合分析, 我国委托监护制度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护力度不足

在我监护中, 监护制度完全不发挥作用;在隔代监护中, 老人对儿童的照顾大多集中在生活起居上, 由于代沟太大, 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方面往往被忽视。此外, 因为老人本身的身体素质较差, 很多时候属于被监护人的地位, 很容易形成逆向监护, 老人生病时, 儿童往往会反过来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上代监护中, 监护人往往顾及儿童的物质需求和学习情况, 对其他方面如心理教育、行为观念以及道德教育往往采取漠视的态度;“同辈监护则弊端更多, 同辈监护中的监护人本身就是被监护人, 需要引导, 怎能引导别人?”③

2.监护职责不明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 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 然而对于委托监护的监护职责、监护范围以及设定程序等均未涉及。

3.监护方式不固定

现实生活中, 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的监护, 其方式一直处于变动状态。例如单亲监护中, 父亲与母亲轮流出外打工, 监护人在父与母之间变来变去, 甚至出现父母双方均出外打工, 儿童会自己生活一段时间;隔代监护状态下, 由于老人体弱、多病, 因此儿童往往会随着监护的老人病或逝而被交由其他人监护;上代监护情况下, 因为监护人个人事务需要更换的, 又或者因为被监护人与监护人无法建立感情沟通而要求更换的。更换监护人, 往往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不利影响, 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适应新监护人。

三、问题成因分析

(一) 社会因素

1.农民经济收入普遍低且经济来源单一是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三、问题成因分析

农民经济匮乏, 务农是农民唯一的经济收入来源;人多地少, 经济收入根本无法满足生存需要, 因此外出务工成了农民必要的生存之路。因为大多农民工一般从事劳动强度比较大、上班时间比较长的劳动事务, 无暇顾及孩子, 且薪资待遇低, 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或者委托他人照顾。

2.城乡二元结构及现行户籍政策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因为农民没有城市户口, 故无法享有城市市民享有的一系列政策, 包括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等, 其子女也不能在城市上初高中, 私立的初高中费用很高, 被排除在他们选择之外。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建立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限制了农村留守儿童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权利。④

3.国家责任、社会责任的严重缺位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中, 国家责任、社会责任是对父母监护、家庭功能缺失的有效补充。保护弱势群体是福利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重要责任, 然而, 在我国, 国家和社会对守儿童没有承担其理应担当的保护责任。自农民进城务工、留守儿童开始出现起至今, 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 留守儿童的数量呈日益膨胀的趋势, 然而关于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 国家并没有出台统一的法律。对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 然并没有引起国家的关注, 出现问题就问责相关人员,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社会责任方面, 虽然有些社会组织关注到了留守儿童, 但是他们给予的是短暂性的帮助, 通过节假日等对留守儿童给予照顾和关注, 假期结束, 留守儿童还要面临分别的伤感, 生活又回到孤单落寞的从前, 这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社区保护方面, 村委会人员少, 加之“清官难断家务事”的传统观念, 使得村委会对于留守儿童的监护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法律制度因素

我国《民法通则》第二章第二节规定了监护制度, 明确了监护人范围、监护人和被监护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但是我国监护制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有关监护制度的立法有待完善

第一, 规定的监护人资格太笼统。监护人的资格, 是指担任监护人应当具备的条件。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 却没有具体解释“有监护能力”的具体要求。《民通意见》第11条规定:“根据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 以及与被监护人在生活上的联系状况等因素来确定”。然而对于监护人的思想道德品行、文化水平、教育背景等关乎被监护人利益的因素并未提出要求, 因此并未从根本上保证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其次, 规定的监护人的范围过于理想化。我国《民法通则》规定, 除了父母、 (外) 祖父母、兄姐以及关系密切的其他人外, 还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的情形。然而, 无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落实, 对于具体可操作的条件、执行部门、执行程序均没有规定, 且监护责任的履行和具体落实依赖于单个“人”, 此项规定完全未提及单个“人”及其产生的程序等, 容易造成此项规定形同虚设、监护落空的情形;第三, 指定监护主体不适格。《民法通则》规定, 指定监护的指定主体是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住所地所在居委会、村委会。监护人的变动对未成年人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指定监护主体应当由国家公权力机关行使。村委会、居委会是一个自治性组织, 法律并未授予其裁决权。根据法律规定, 指定监护人的行为具有强制力, 与村委会、居委会性质不相符;第四, 我国基本诉讼规定不利于被监护人的权益保护。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7条规定, 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由他的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委托监护规定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 但未规定在委托监护的情况下, 受托人可以作为监护人的代理人, 以法定代理人的地位参加诉讼。换言之, 当留守儿童合权利和利益受到侵犯时, 必须由其法定监护人向法院起诉。该规定不利于及时保护留守儿童的利益、主张留守儿童的权利。此外, 忽略了法定监护人侵害留守儿童的权益的情形。在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侵害其权利和利益遭受时, 由谁来启动诉讼程序呢?又由谁代留守儿童参加诉讼呢?《民通意见》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了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时, 可剥夺其监护资格, 由新的监护人来代理进行诉讼。”且不论该规定更多流于形式, 无法落到实处。在法定监护人死亡或被剥夺资格之后, 新监护人确定之前的这段时间又该如何呢?法律并没有规定;第五, 委托监护制度不完善。目前, 委托监护是对留守儿童适用最普遍的一种监护方式, 是对法定监护的有效补充。《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规定, “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 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这是我国有关委托监护制度的规定, 然而其对监护人的范围界定为“有监护能力”的成年人, 试图通过扩大监护人的范围的手段来处理我国监护制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但是, 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其实施, 所以在现实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有关组织监护的规定不全面

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第4款规定:“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 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但是这一规定流于形式, 可操作性差, 往往导致村委会不作为, 留守儿童权益无法得到切实保护。目前, 我国还没有建立有关国家监护、学校监护等专门的监护体系, 也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由任何专门机构作为留守儿童最后的保障, 所以我国目前的现实利用公权力的监护处于空白状态。

3.监护权责规定不全面

首先, 过分强调监护人义务。我国民法上, 监护实质是一种权利, 然而实际上却作为义务来对待。《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于监护人的规定大多数是义务和责任, 对权利的规定甚少, 例如《民通意见》第10条就对监护人职责进行了规定。

其次, 监护人的监护责任不明确。《民法通则》虽然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 应承担法律责任”。但此规定过于笼统, 缺乏可操作性, 没有明确承担责任的方式以及什么情况下应当承当什么样的责任, 监护人最终不履行监护责任出于什么样的主观心理状态等。责任不明确往往使得相关制度规定被虚置, 因此, 立法目的也很难实现。

4.监护监督制度基本空白

《民法通则》第18条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自己侵害被监护人的利益时, 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的情形。”此规定可以看作有关监护监督的规定。但是对于监督主体、监督形式等规定过于模糊, 缺乏实际上的操作性, 使得该条款形态虚设。

四、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完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可得知完善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是必要且迫切的。有学者主张制定专门的留守儿童保护法或者福利法, 还有的学者主张在现有的立法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笔者认为, 不通过专门的立法不能解决这一重大社会问题。因此, 笔者主张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保护法》。在立法过程中, 可在我国现有基本国情的基础上, 借鉴美国法上的相关规定, 这一专门法必须解决上述的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明确监护能力的认定

在美国, 判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所要考虑的因素大致包括:父母监护的愿望, 子女对监护人的愿望, 未成年人与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影响子女最佳利益的人的关系, 未成年人对家庭、学校、社区变化的适应力, 所有有关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我国现行立法对于监护人监护能力的认定标准的规定局限于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 以及与被监护人在生活上的联系状况, 这不利于儿童权利的保护, 对于影响被监护人最佳利益的因素都应当全面考虑, 例如监护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

在美国, 进入第二十个世纪后, 公共权力机构已开始对家长的权利义务的行使进行监督, 要求家长充分考虑子女在管教子女的观点, 要求父母在管教未成年人时要充分考虑子女的意见, 对子女的惩戒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督和限制。我国现行立法对于监护监督制度的规定基本一片空白, 因此, 笔者主张建立监护监督制度, 使得公权力介入监护权行使的过程, 更加有效的保护留守儿童的权利。

(二) 完善委托监护制度

我国已建立委托监护, 但是对于委托监护的性质、范围、权利均无具体规定, 对被监护人的财产、教育标准等未明确下来。

委托监护首先应该明确委托监护的主体, 谁有权委托监护人, 笔者认为, 只有法定监护人才有权委托监护, 且委托的范围应当加以限制, 不得全权委托。在美国, 监护人的职责并不是一刀切的标准, 是一个弹性标准:即监护的职责以子女最佳利益原则作为衡量监护人职责多少的依据。我国立法可借鉴该规定, 因为委托监护职责的履行本身不该是一刀切的标准, 因为监护人的能力与条件总是存在差异, 因此, 应该具体案件具体分析, 以保护监护人最大利益为标准去衡量监护人是否全面履行监护职责。

(三) 发挥国家政府和社会组织职能

一方面, 完善国家监护制度的立法规定, 另一方面, 国家应当建立儿童福利组织, 配合相关法律制度, 维护儿童合法权利, 留守儿童福利机构的建立、性质、职能、权力以及职责都必须予以明确, 才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 解决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现有问题。同时, 指定监护的主体不应当由村委会、居委会等进行指定, 应当由国家公权力机关担任指定监护的指定主体。

(四) 建立相关配套设施

美国的监护制度有反儿童虐待忽视法、儿童福利法、儿童保护法等进行辅助才能运行如此之好, 法律制度的运行必须依靠其他法律制度, 否则功能无从发挥。我国在完善监护制度立法规定时, 在侵权法、民法以及婚姻家庭法等均应该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 才能保障其为司法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综上所述, 我国制定专门的《留守儿童保护法》时, 应当以“保护留守儿童最大利益”为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 完善我国现行立法的漏洞, 最大限度得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摘要:2015年, 贵州省毕节市4名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 留守儿童问题又再次进入国家和社会视野。笔者试图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分析原因, 从而解决问题, 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权益。

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权,问题,原因,建议

注释

1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中国经济网, 2013.5.

2叶敬忠, 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 2016 (3) .

3刘黎明, 魏岩.浅议民事案件中监护人监护责任缺失对策[EB/OL].中国法院网, 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07/id/1037321.shtml, 2013.

“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制度 篇3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镇中心学校及各中小学校分别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学困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各中小学校认真调查,摸清留守儿童的底子,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相关内容。

三是真情关爱,做到“三个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学困生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随时了解他们的疾苦,学校、教师做到有求必应,消除他们在生活、学习上的顾虑,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四是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学困生制度。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

五是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谈心交心制度。学校广泛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班主任、任课教师每月至少分别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

六是注重对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上好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这些有力措施,形成教育合力,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机制,不断提高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教育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两路中学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 篇4

1.根据摸底调查掌握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和措施。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一对

一、结对子”等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

2.爱心家长每季度至少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1次,了解掌握留守儿童家庭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

3.爱心家长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联系1次,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从心理上给予他们慰藉,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

4.爱心家长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了解他们在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5.爱心家长适时与临时监护人沟通,了解掌握他们在家学习和生活情况。

6.爱心家长每学期给留守儿童写信1次,与留守儿童之间架起一座友谊之桥,通过书信的方式,了解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

7.爱心家长要关注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妥善做好心理疏通,以诚相待,倾情相助。引导结对学生树立“自信、乐观”的心态。

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篇5

上饶县第八小学

余晓丹

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社会、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特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主要措施

1、制订具体工作计划

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各个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建立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留守儿童帮扶小结 篇6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和家教缺位,在学习、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为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班对留守儿童开展了一系列的帮扶工作。

一、开展“留守儿童”普查 在班级对“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的调查,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二、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氛围 以关爱留守儿童为出发点,将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内、班级内、社会上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在看似简单的“问一问”、“拉一拉”中营造了爱的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老师就是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在日常活动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班会上给留守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活动也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合力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定期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监护人(学生的爷爷奶奶)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儿童。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学这些时间段,争取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直接对话,互通信息,或利用电话访问的形式及时通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达到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增强“留守”学生教育合力。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篇7

校园成立留守儿童基金会,校园也将适当的钱存入这笔基金中,解决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问题。

二、留守儿童生活上的帮扶

1、父母外出,寄居在亲朋好友家的留守学生,让他们住得下、吃得香。及时沟通、了解。

2、父母外出,寄居在亲戚家的留守儿童,校园每周同其亲戚联系一次,关心其吃住生活问题。

三、学习上的帮扶

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欠佳,校园在每个班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的活动,要求班上成绩好的同学务必帮扶一个成绩差的留守儿童搞好学习成绩。各科教师也要利用必须的时间为这部分留守儿童“开小灶”,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四、心理上对留守儿童关心

1、班主任每周同留守儿童交谈一次,对他们的心理需要进行了解,并正确引导,给予关爱。

2、班主任每两周同留守儿童的家长通一次电话,汇报儿童的进步,增强家长和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3、我校党员,每个党员包扶留守儿童,经常了解,关照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心理状况,对症下药,正确引导,这项工作做得好的党员,将给予表彰。

五、留守儿童特长的帮扶

1、在留守儿童中多开展一些活动,如故事会,诗歌朗诵比赛,劳动实践活动,6・1联欢活动,手抄报比赛活动,夸妈妈活动,礼貌礼仪活动,爱少先队队旗活动等等,让他们在校园生活有乐趣,愿意与伙伴共成长。

留守儿童帮扶行动方案 篇8

通过几个月的“知行中国”班主任网络培训,让耕耘在教育一线的班主任大开眼界,收获多多。九月份,进入在岗实践活动的主要阶段,为更好地促进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积极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改变自身教育教学行为,改进班主任工作。特制定“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工作方案”。

一、发现问题

新的时代,新的学期,班主任老师们都发现:班级里留守儿童数目与日俱增,他们身上聚集的问题也比以往孩子多,新时期的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明确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背后是中国农民问题,反映出社会对农民的关心还远远不够。关爱留守儿童,关系到农民工权益的维护,甚至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青壮年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忽略了对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因隔代教养、亲朋搭帮教养等等,缺少亲情关爱和正确家庭教育,在安全、健康、品德、学业、生活以及心理素质方面面临诸多困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

三、解决策略

为了进一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真情服务,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要尽量在他们身上体现教育优先。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我们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上疏导,学业上辅导,言行上引导,生活上帮助,树立留守学生自强自立精神,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为留受儿童营造健康、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具体措施:

1、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成长档案。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情况深入了解,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

2、班主任每周同留守儿童交谈一次,对他们的心理需要进行了解,并正确引导,给予关爱。每两周同留守儿童的家长通一次电话,汇报儿童的进步,增强家长和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3、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中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主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

4、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欠佳,在班级开展“手拉手、结对子” 帮扶活动,让留守儿童与班级同学成为“手拉手”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小伙伴的关怀与温暖。

5、优先辅导。

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成果。

6、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7、在留守儿童中多开展一些活动,如故事会,诗歌朗诵比赛,劳动实践活动,联欢活动,手抄报比赛活动,夸妈妈活动,文明礼仪活动,爱少先队队旗活动等等,让他们在学校生活有乐趣,愿意与伙伴共成长。

四、预测评价

1、通过以上帮扶措施的实施,切实为留守儿童提供真情服务,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怀,使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困难和情感、心理问题,让他们得以快乐健康地生活和成长。

2、将”留守儿童”帮扶活动进一步延伸下去,并在这基础上开拓创新,深化活动。用双手传递真情,让爱心构筑和谐,让留守儿童及广大市民感觉到我们的真诚。

农村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篇9

一、指导思想

为了树立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的精神,激励留守儿童不畏困难,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我校将把帮扶活动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关心帮助留守儿童,架设起爱的桥梁。

二、情况分析

马山口镇是一个劳务输出大镇,很多青壮年劳力举村外出,留下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隔代抚养现象十分突出;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

老人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基本不作要求,导致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各学科基础薄弱,在摸底考试中成绩很差。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特制定教师帮扶计划,并引导进行一对一互助。

三、具体措施

1、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特别档案。学校德育组成员和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情况深入了解,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

2、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中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主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

3、在班级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让留守儿童与班级同学成为“手拉手”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小伙伴的关怀与温暖。组成帮扶小组。

4、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成果。每个留守儿童由教师牵头确定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5、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班级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篇10

班级留守儿童帮扶计划篇一

一、思想

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精神激励留守儿童不畏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强者将把帮扶活动地下去多样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架设起爱桥梁

二、情况分析

颍泉区劳务输出大区不少地方青壮年劳力举村外出留下庞大“留守儿童”队伍在留守儿童中父母去外省打工占88.65%绝大一年回家不超过2次;隔代抚养占44.41%隔代抚养;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初小和文盲合计比例高达41.17%上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留守儿童父母文化程度整体也偏低

老人溺爱孩子对孩子学习不作要求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各学科基础薄弱在摸底考试中成绩很差现状特制定教师帮扶计划并学生一对一互助

三、措施

1、摸底造册留守儿童档案学校德育组和班主任对留守儿童情况随时关注留守儿童

2、班主任要学生在家中学习、生活情况潜在问题帮助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真诚地、帮助们让们感受到来自老师温暖

3、在班级“手拉手、结对子”活动让留守儿童与班级同学“手拉手”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小伙伴关怀与温暖组成帮扶如1名非留守学生帮助1名留守学生使学生们在集体活动中养成互帮互助、乐观向上个性;节假日组织起来进敬老院干力所能及事、母亲节跟母亲说悄悄话使孩子们体会价值所在;寒暑假以村民组为留守学生三天一次互查作业情况激发大家学习兴趣;以周记谈心心理辅导让孩子们开朗。

4、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对留守儿童分类分组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分析学生学业情况制定出可行学习帮扶计划帮扶、内容和阶段性每个留守儿童由教师牵头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检查进步档案

5、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帮扶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留守学生思想们健康成长寄宿在校留守儿童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留守儿童思想、生活情况;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家庭教育补偿使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班级留守儿童帮扶计划篇二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上级领导部门对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确保我校留守儿童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下去,依据我校我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年度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我班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档案,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本班学生组织关爱小组,要加强关爱,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我班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关爱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乐于学习。

三、主要措施

首先成长关爱留守儿童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并努力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逐步使关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所有科任老师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促使更多的帮扶老师成为“代理家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情况;非寄宿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在校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教师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谈心两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问题”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6.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各种竞赛活动等,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7.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班级留守儿童帮扶计划篇三

一、指导思想

为了树立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的精神,激励留守儿童不畏困难,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我校将把帮扶活动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关心帮助留守儿童,架设起爱的桥梁。

二、情况分析

颍泉区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区,不少地方青壮年劳力举村外出,留下庞大的“滤布 留守儿童”队伍,在留守儿童中,父母去外省打工的占88.65%,绝大部分一年回家不超过2次;隔代抚养的占44.41%,隔代抚养现象十分突出;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初小和文盲合计的比例高达41.17%,其中上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整体也偏低。

老人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基本不作要求,压滤机滤布 导致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各学科基础薄弱,在摸底考试中成绩很差。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特制定教师帮扶计划,并引导学生进行一对一互助。

三、具体措施

1、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特别档案。学校德育组成员和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情况深入了解,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

2、班主任要了解学生在家中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主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

留守儿童“一帮一”帮扶计划 篇11

为了树立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的精神,激励留守儿童不畏困难,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本学期特制定留守儿童帮扶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做好关爱、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意义重大,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很好举措。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的特殊群体,必须特殊关爱。现在的农村留守儿童,将来大部分都是新型农民的后备军和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如果今天得不到应有的关爱、教育,不能健康地成长,将来就不可能成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就担当不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所以,关爱、教育农村留守儿童,也是培育新型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前期工作和基础性工作。

二、帮扶对象

赵晨晨是我班较为特殊的留守儿童,特将该同学定为帮扶对象。

三、工作目标

使留守儿童生活上得到关心,学习上得到辅导,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

四、工作措施、建立档案,多沟通

在实践中,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并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了动态专门档案。其主要内容为:家长姓名、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情况,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方便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联系网络。2、用心关爱,多引导

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在班主任工作中应把爱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针对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注重从平时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3、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作为留守儿童每个家庭环境、经济状况迥然不同,其情况也千差万别。笔者在全面把握每个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同时,针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欠缺的留守儿童,区别对待,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意识组织这部分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有益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4、利用活动,多鼓励

大部分留守儿童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班主任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留守孩子的生日等,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5、寻找机会,多表扬

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们变成了“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班主任要珍视留守儿童,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只要我们用真诚去面对,用爱心去感受,留守儿童也一样会拥有花样年华。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更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下,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三道沟小学张凤英

上一篇:集团资金支付管理制度下一篇:很有个性的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