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精选9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 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分析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
3.理解本文诙谐讽刺的语言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1. 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分析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
2.理解本文诙谐讽刺的语言艺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封闭守旧,胆小怕事,害怕接受新事物。在19世纪的俄国,也有一个这样的人,思想保守、顽固,害怕新事物,总喜欢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他是谁呢?他就是别里科夫。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学案反馈
呈现学案做题情况及答案
(三)检查预习
请同学起来读出字音:契诃( hē)夫 憎( zēng )恶 噩(è )梦
祈祷( qí)(dǎo )安然无恙(yàng )
字音拓展:和好(hé) 曲高和寡(hé ) 和面(huó ) 和稀泥(huò ) 暖和(huo )
(四)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 契诃夫 ,他是19世纪末 俄 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大多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采用诙谐幽默的笔调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契诃夫的代表作是 《变色龙》 、《装在套子里的人》 ,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与美国 欧亨利 、法国 莫泊桑 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之说之王”。
(五)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装在套子里的人身上有哪些套子?
2.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深入研读
1.望其形:别里科夫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表现?
文学是人学。小说是写人的, 写人的命运遭际, 写人的心理情感, 写人的生存状态。我们在小说教学中可能存在着误区, 那就是小说里所写的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方做着特定的事情, 有着特定的性格和命运的特定的人。加上了这么多“特定”以后, 这个人跟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这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时代背景”和“人物个性”的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他们虽然有着各自的经历、情感, 可并不是跟今天的我们和今天的生活毫无关系。通过小说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 从而能够追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一切症结的所在, 弄明白人类应该或只配得到什么样的命运, 由此产生一种悲悯的情怀———这种感情应该也指向自己和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
因此, 在教学这一课时, 我采用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我先在黑板上板书:自杀?他杀?副标题为: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这立即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 我用一段导语激趣,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然后, 我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死者调查报告的调查步骤,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合作, 如: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死者本人档案资料、特征、人际关系、死前状况、死亡日期、有关人士采访, 这一步把前面的氛围推向高潮, 是对课文理解的理性总结, 是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前奏。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前提工作的分工, 再加上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此, 讨论活动进行得热火朝天, 学生对该课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比教师单纯地宣读教参上的提示效果要好得多。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小说写作特点
2、能从环境描写中鉴赏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学习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及幽默讽刺手法运用对表现小说主题意义的促进作用
(二)能力目标: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结合现实,辩证看待“套子”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剖析别里科夫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
2、独特语言描写与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套子”产生原因、特征及时代意义
2、讽刺手法运用独特效果
【教学设备】
多媒体投影;PPT;稿纸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契诃夫的《变色龙》,小说中的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一个穿着警察外衣的沙皇政权的忠实奴仆。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这位人物——别里科夫,却是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在了解这位人物前,让我们先和作者契诃夫握下手,打声招呼。
课件展示:契诃夫,十九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一生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共创作47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十几个剧本。他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苦恼》《万卡》等。剧本《万尼亚舅舅》《伊万诺夫》《樱桃园》等。(俄)契诃夫与(美)欧·亨利、(法)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板书:《装在套子里的人》,引导学生思考:套中之人是指谁?为何如此的怪异?“套子”又有怎样的“言外之意”?(通过三个问题的层层递进,指导学生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结合预学,提出各自的疑难问题)
二、整体感知晓“梗概”:
(一)浏览全文,找出重点人物
(二)回答导语设计的前2个问题
(三)题目释义:小说塑造了“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具有怎样的鲜明特征?要求学生通过稿纸给别里科夫画像,不看教材中的插图。(上述设计: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带着质疑走进教材;二,借助画像对比,让学生从外貌描写中发现各不同;三,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激情)
三、探析要点找“问题”
(一)探析小说讲究三要素:典型人物、生动的情节、真实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别里可夫为什么要自愿装在“套子”里?本文的“套子”与小说三要素有何关系呢?(建议同伴思考:从教材中摘录相应的词汇、语句等)
(二)自我研读:别里科夫的套子是什么样的?(建议学生在精读第1段基础上摘录筛选出有关信息,圈划出:“晴天穿雨鞋、带雨伞、脸老是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着黑眼镜、棉花堵住耳朵眼、坐马车让车夫支起车蓬”等)
(三)小组探究:“套子”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画作与课文插图,通过对比,让学生加深印象。“漫画事件”和“自行车事件”给了别里科夫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合作发言,归纳“套子”的约束限制了他的发展,禁锢了他的思想,也使他必然走向灭亡。
(四)师生合作:探究“套子”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要求学生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查找相应的信息。自然环境:学校,小城市,处处可以隐藏、到处皆有套子的社会;社会环境:整个中学被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全城受着他的辖制。“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不知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运用幻灯片(PPT)展示1898年历史情形。帮学生了解一些小市民和一部分知识分子害怕和压制一切新生事物,形成了一股保守势力,适应了沙皇反动统治的需要,别里科夫正是其中的一员。(通过补充,让学生在知晓自己认知盲区后,有针对性探究,拉近了师生之间距离,使得课堂更加亲切、自然)。
四、百家争鸣话“不同”
(一)“别里科夫”确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人吗?(引导学生主动和作者契诃夫对话,摸清写作动机和意图,让学生通过借助“别里科夫”,揭示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批判像别里科夫这样沙皇政府的卫道士。)
(二)为什么柯瓦连科和华连卡不怕他?(引导学生拓宽思维:从代表的不同群体出发,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讽刺和鞭打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
(三)为什么别里科夫最终死亡了?(鼓励学生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角度出发,明白反动腐朽势力必将灭亡的道理)
五、画龙点睛挖“精彩”
(一)语言描写——拨动弦外之音。别里科夫的语言,让人难过,更是活现了其胆小怯弱、畏首畏尾、害怕变革的奴才性格,由此而领略了小知识分子特有的个性化语言。
(二)幽默讽刺——感受无声胜有声。夸张漫画的笔调,让人不可思议,突出怪像;对比反差,讽刺至极,褒贬之情跃然纸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放大了表达效果;细节描写更是入木三分。
(三)一分为二——留或灭自有造化。“套子”本意是限制、约束。但“套子”的分类不同,效果也就不一样:合理的套子,合理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等;落后的套子,逆流而上的落后,像封建社会繁琐的礼仪;反动的套子,愚民的各种法律、制度、观念。如课文中沙俄的各种反动法律、条令;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等,要善于挖掘出限制自我思想进步的套子,敢于打破思想深处的套子,健康成长。
(教学中,1、引导学生运用圈划找出相应的词汇、短语、语句;2、组织学生朗读互赛,挖掘人物内心性格、思想;3、建议学生讨论补充,让他们有更多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
六、刨根究底多“创意”
听说别里科夫死了,当地的警察来调查,假如你协助了调查,从别里科夫死因、经过、结果等方面写一份“调查报告”。(让学生从中获得必要的基础资料,帮助他们归纳整理学习心得)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小公务员之死》,体会讽刺手法的运用。
2、完成“调查报告”。
教学要点:恋爱事件。
我们上节课有一个问题没有讲DD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事件。
给同学们三五分钟的时间,自己细读这些文字,看看有哪些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
就在这个时间里,我穿插一些话语鼓励他们。
一、我们阅读文本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读出问题”。发现文本中你所不理解的地方,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撬起整个文本的杠杆。
二、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大半。另有俗语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等待之后,“读出问题”的学生不举手自己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思考,问题果然精彩,列举如下:
一、关于结婚。
1、别里科夫是否爱华连卡,如果不爱,为何要结婚?
2、校长太太为何要尽力的撮合他们的婚事?
3、华连卡为何会喜欢别里科夫?
二、关于漫画事件?
1、对于漫画事件,别里科夫为何非常气愤?
2、既然全城人都受他的辖制,为何还有人敢给他在他头上“动土”?
三、自行车事件。
看到华连卡骑自行车,别里科夫为何在第二天就心神不定,甚而病了?
四、谈话事件。
1、为何别里科夫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2、为何华连卡的笑声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她的笑声为何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其实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恰恰是理解文本的钥匙。课堂中最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智慧和积极性,让其它同学来回答问题,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予以补充和引导,把讨论引向深入。
一、事关撮合。
一学生说,校长太太之所以撮合别里科夫,是因为想借华连卡来改变别里科夫的生活,让他走出封闭的“套子”,从而不再辖制他们。
这时我补充到,其实不止是校长太太努力撮合,课文中提到“人人DD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DD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她们之所以如此做还是出于自私的目的,想让自己的生活摆脱辖制。
接着我就此提出问题: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别里科夫和华连卡恋爱成功,结婚了,你认为他们谁会改变谁?
“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里面打开的改变之门”,改变只能是别里科夫自己从内心改变,并不是借助外力改变。因此华连卡改变不了别里科夫。
而且大多数学生的意见都是华连卡的力量不够。
这时我补充到,结果有两个方面,一是华连卡使别里科夫走出套子;二是别里科夫使华连卡成为另一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从悲观和乐观两方面来分别对待。
二事关爱情。
可以肯定的别里科夫并不爱华连卡。那么为何要结婚呢,我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文本。从关键字词入手。
1、怂恿。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
怂恿DD鼓动别人做某事。
2、游说。
3、应当结婚。这里的应当很明显是说按照世俗的标准,而非出于爱而产生的自然想要结婚的念头。
而且根据未删节的原文来看,他们结婚的原因只是因为两个人都年纪大了。用我们的话说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三事关笑声。
为何别里科夫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碰到华连卡?这是违背生活常理的。
发现文本。很多时候,课本上的文字我们一扫而过,最重要的信息并未进入我们的视野,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对某一段文字的重点剖析首先源于对此文字的重新“发现”DD是的,这个词、句子、这段话本来就存在,但我们却没有对它表示足够的关注、重视。
似乎答案就在下面的文字中:
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1、华连卡和另外两位女士看到了滚下楼下的别里科夫,那么这件事将会被传扬出去DD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
注意别里科夫的口头禅DD千万别闹了什么乱子,而现在他DD最怕出乱子的人却成为一出乱子的主角。
2、漫画。
前一幅“恋爱中的人”事件已经让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嘴唇发抖”。那么此事件可能又要出现新的漫画,关于他的“恋爱”事件肯定会满城风雨。
四事关死亡。
虽然楼梯又高又陡,但是我们的别里科夫从楼上滚下来的时候却安然无恙,但为何在一个月后却死了,你认为他是因何而死?
1、郁郁而终。
2、恐惧而死。
3、被气死。他在这里辖制别人十到十五年,从来没有人反抗,而如今这个乌克兰来的年轻人竟然有人反抗他,真是气煞人也。
4、自杀。
学习一篇文章我们除了要解决一些问题,读懂之外,还应该从文章中找出和自己、自己的生活相关联的地方,此谓之“读出自己”。学完此文你有哪些感想?
因为离下课的时间很近了,而且我在后面布置学生把这些感想写在周记本上,最重要的是学校的管理一如一个完全封闭的套子,学生的生活除了强制的学习之外丝毫没有趣味可言,郁闷、无聊、乱糟糟的恰是高中生活的最形象的写照,所以课堂的这一部分主要是由我来讲解。
我简单的`举了几个例子,学校的管理,班主任的要求,家长的期望都是有形或无形的套子在束缚着我们。然后选择一学生周记本上的一段文字,与学生共同分享:
当今社会,学生的自由不复存在。除了固定的睡眠和吃饭时间,其它时间,学生都在听众于其他人的安排,由学校决定几点到校、读书、下课,由老师决定念这背那,这样学,那样做,由家长决定吃这喝那,穿这戴那。而由学生决定的只有服从命令。我们变成了没有选择权利的空壳。虽然人还活着,但自由的灵魂早已逝去。我们甚至没有决定买什么样的书的权利,更别提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了!
我们被训练成写作业的工具,念书的机器,听话的玩具。也许是有一些人整天在校园内嬉戏,打闹,但结果呢?一张罚单,一张钞票走了,一串责备来了,一张哭脸走了。我们是该哀叹啊!哀叹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现在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们机械地去提高模仿能力,而真正的人才遭禁锢,甚至被扼杀。社会在进步,但人的思想依然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
在一班,当我的朗诵结束时,当时就响起了掌声。
最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让生活自由、快乐。
一、关注文本。
整篇课文很是有些沉闷和压抑,文章中唯一的亮色就是华连卡姐弟俩人,其中华连卡的一段话深深的触动了我:
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是的,生活“可爱得要命”,我们有这样的感受吗,我们感受过这样“可爱的要命”的生活吗?或许我们可以抛弃别里科夫们的套子,抛弃怯懦与中庸,把一个自由快乐的自己展现出来。
二、三句名言。
1、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
DD富兰克林
我们是否可以如富兰克林一样说,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学校,哪里就是我的班级,哪里就是我所要生活的家园。
2、如果不能成为富兰克林,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做李敖呢?
李敖说:“这里是我的国家,我要使它自由”。我们是否可以说,这里是我的班级、我的学校、我们生活的地方,我要使它自由。
3、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DD傅雷《贝多芬传译者序》
9-23 18:30
《装在套子里的人》
1、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方法。
3、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4、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2、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领悟以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是我们非常喜欢的小说单元,前面已经学过几篇小说,相信同学们对鉴赏小说会有一定的心得,请同学们思考该如何去鉴赏一篇小说?
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分别为典型情节、典型人物、典型环境
本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们在本课前已经研究完成,关于典型环境文中很少涉及,所以这节课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物形象。
二、作者及作品相关内容简介
1、契诃夫(1860-1904)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是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利)之一。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但局限于表达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带着明显的抑郁哀伤的色彩。
2、写作背景
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作者写这种人的目的是揭露他们的本质,希望人们在与旧制度斗争的同时与之斗争。
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四、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正音:
契诃夫hē 削xiāo 丧气sàng qi讥诮qiào 安然无恙yàng 胆怯qiè 辖制xiá 谗言chán 怂恿sǒng yǒng 降服xiáng, 撮合cuō 怔住zhèng 战战兢兢 jīng 滑稽jī 憎恶zēng
2、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
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六神不安:心神不安。我国道家迷信说法,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叫六神。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斋期:有些宗教规定,教徒在一定时期完全禁食,或者部分禁食,或者禁食某种食品。禁食期间就叫“斋期”。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促狭: 爱捉弄人。
撮合:从中介绍促成(多指婚姻)。
战战兢兢: 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兢兢: 小心谨慎的样子。理所当然: 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令人忧愁的事。
五、分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速读课文,自读思考,抓住“套子”理出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38):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套子式的恋爱。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套子式的结果——别里科夫之死。
(二)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明确:作者主要从生活上和思想上描写别里科夫的套子。生活上又从穿着、用具、出行、住处等方面加以刻画。
穿着——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用具——晴天带雨伞,把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
出行——坐上马车,便叫支起车篷。
住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总之,他尽量使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
他思想上的套子则是憎恨现实,歌颂过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放心,而对允许什么则忧心忡忡,生怕闹出什么乱子。
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 隔绝人世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害怕刺激
有形的套子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惶恐不安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战战兢兢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害怕变革
无形的套子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顽固保守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维护旧制度 只求不出乱子
2、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3、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明确: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政府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
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心惊胆战。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埋于套子中。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反动制度;既是这种专制制度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真是既“套己”又“套人”。
4、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明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2、作者在小说中是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是“爱情”,我们能否用“爱情”两个词来替代“婚事”到小说中呢?为什么?试从恋爱动机来看,他与华连卡是否有“真爱”。
明确: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婚事,不是两个人自由恋爱而促成的,而是由校长太太撮合成的,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并不存在真正的爱情。看书中第六段的介绍:“??他昏了头了??” 仔细体会“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这句话。别里科夫决定结婚是因为他认为人人都应当结婚,而且华连卡是一个适合他结婚的对象,待他诚恳而亲热。而华连卡开始对别里科夫表示好感,并不是因为他自己喜欢上了别里科夫,而是因为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是要起很大的作用的”,这句话明确的表示了两个人之间毫无爱情可言。别里科夫的恋爱并不是自愿的,因此他与华连卡间是没有“真爱”可言的,是他一时“昏了头,决定结婚了”可见,别里科夫在“恋爱”中总处于被动。
3、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六、总结全文
1、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用讥刺和嘲讽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这种笔法,便叫讽刺手法,是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
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如用柯瓦连科兄妹朝气蓬勃、敢于向旧秩序挑战的思想性格同别里科夫因循守旧、仇视一切新生事物的丑恶灵魂形成鲜明对照,尖锐地讽刺别里科夫的“套子”。
(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2、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式“套子”? 明确:别里科夫走后,给世人留下一个“套子”的话题,这“套子”不仅过去有,现在也有,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虚荣是一种套子,名望是一种套子,金钱是一种套子,考试是一种套子,升学率是一种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与别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为维护一种秩序,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套子(规矩),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以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人一生下来,似乎就要落入套子,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各种套子之中。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套子: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鉴别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总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如法律规章制度),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
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作为阅读命题材料,在07高考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海南、宁夏卷的《林冲见差拨》,湖北卷的《日月行色》等。08《江苏考试说明》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列入了必考内容,且明确说明“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而江苏高考多年来一直以散文为阅读文本,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新高考中,小说阅读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知识链接】、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3、人物塑造方面: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4、情节结构方面
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懂得情节结构中的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等。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项链》出乎意料之外的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有力地突出了主题。理清线索(明线、暗线)。多数短篇小说都只有一条线索,但也有一部分短篇小说设置了两条线索。如鲁迅的《药》,为了表明群众的愚昧,设置了买药、吃药、谈药、药效这条明线;为了表现辛亥革命,又设置了革命者被杀、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成为闲人的谈资这条暗线。再以两条线的交织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革命者的悲哀。5、环境描写方面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烘托人物心情。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祝福》《阿Q正传》开头的环境描写,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作了明确的交代。6、主题内容方面
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7、语言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对象,出题者有时会让我们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有时会让我们领悟语言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有时让我们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三、规律点拨: 小说阅读训练题型(1)、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误区: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4)、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鉴赏评价小说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时的误区是,过分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哲理;偏激地看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一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的意见;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合自己口味的则说好,否则,就说不好。(5)、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与散文的阅读差不多,这里不再赘述。《装在套子里的人》
1、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方法。
3、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4、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2、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领悟以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是我们非常喜欢的小说单元,前面已经学过几篇小说,相信同学们对鉴赏小说会有一定的心得,请同学们思考该如何去鉴赏一篇小说?
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分别为典型情节、典型人物、典型环境
本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们在本课前已经研究完成,关于典型环境文中很少涉及,所以这节课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物形象。
二、作者及作品相关内容简介
1、契诃夫(1860-1904)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是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利)之一。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但局限于表达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带着明显的抑郁哀伤的色彩。
2、写作背景
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作者写这种人的目的是揭露他们的本质,希望人们在与旧制度斗争的同时与之斗争。
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四、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正音:
契诃夫hē 削xiāo 丧气sàng qi讥诮qiào 安然无恙yàng 胆怯qiè 辖制xiá 谗言chán 怂恿sǒng yǒng 降服xiáng, 撮合cuō 怔住zhèng 战战兢兢 jīng 滑稽jī 憎恶zēng
2、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
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六神不安:心神不安。我国道家迷信说法,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叫六神。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斋期:有些宗教规定,教徒在一定时期完全禁食,或者部分禁食,或者禁食某种食品。禁食期间就叫“斋期”。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促狭: 爱捉弄人。
撮合:从中介绍促成(多指婚姻)。
战战兢兢: 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兢兢: 小心谨慎的样子。理所当然: 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令人忧愁的事。
五、分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速读课文,自读思考,抓住“套子”理出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38):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套子式的恋爱。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套子式的结果——别里科夫之死。
(二)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明确:作者主要从生活上和思想上描写别里科夫的套子。生活上又从穿着、用具、出行、住处等方面加以刻画。
穿着——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用具——晴天带雨伞,把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
出行——坐上马车,便叫支起车篷。
住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总之,他尽量使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
他思想上的套子则是憎恨现实,歌颂过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放心,而对允许什么则忧心忡忡,生怕闹出什么乱子。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 隔绝人世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害怕刺激
有形的套子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惶恐不安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战战兢兢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害怕变革
无形的套子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顽固保守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维护旧制度 只求不出乱子
2、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3、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明确: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政府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
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心惊胆战。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埋于套子中。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反动制度;既是这种专制制度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真是既“套己”又“套人”。
4、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明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2、作者在小说中是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是“爱情”,我们能否用“爱情”两个词来替代“婚事”到小说中呢?为什么?试从恋爱动机来看,他与华连卡是否有“真爱”。
明确: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婚事,不是两个人自由恋爱而促成的,而是由校长太太撮合成的,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并不存在真正的爱情。看书中第六段的介绍:“??他昏了头了??” 仔细体会“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这句话。别里科夫决定结婚是因为他认为人人都应当结婚,而且华连卡是一个适合他结婚的对象,待他诚恳而亲热。而华连卡开始对别里科夫表示好感,并不是因为他自己喜欢上了别里科夫,而是因为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是要起很大的作用的”,这句话明确的表示了两个人之间毫无爱情可言。
别里科夫的恋爱并不是自愿的,因此他与华连卡间是没有“真爱”可言的,是他一时“昏了头,决定结婚了”可见,别里科夫在“恋爱”中总处于被动。
一、教学目的1、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2、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二、教学时数:二教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四.背景知识介绍
1、作家介绍: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 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契河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 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 《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等,再现了“小人物”的 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 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 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 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 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
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 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 征意义。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 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 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 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契诃夫以卓越的 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变色龙”和“套中人”)。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2、作品风格:
契诃夫是一位罕见的艺术家。列夫·托尔斯泰给了小说家契诃夫极高的评价,称他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家”,而且还说:“我撇开一切虚伪的客套肯定地说,从技巧上讲,他,契诃夫,远比我为高明!”谈论契诃夫的小说艺术,不能忽视他的笑、他的幽默和讽刺。列夫·托尔斯泰称赞契诃夫是“第一流的幽默作家”。
契诃夫的抒情心理短篇小说还有一个公认的重要特点,那就是紧凑精练,言简意赅,“内容比文字多得多”。契诃夫本人也说,“我善于长事短叙”。他认为,“越是严密,越是紧凑,就越富有表现力,就越鲜明”。为了使作品严密和紧凑,他主张“用刀子把一切多余的东西都剔掉”。他说:“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人脸的地方都剔除罢了。”他的另一个重要见解是:“在短小的短篇小说里,留有余地要比说过头为好”,“小说里所欠缺的主观成分读者自己会加进去的”。契诃夫在写作实践中认真贯彻了这些主张,因而他的中短篇小说总是紧凑和简练的,而形象又总是鲜明的。读他的作品,读者总有
1独立思考的余地,总会感到回味无穷。
3、写作背景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
这篇小说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名著。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之后,立刻在全俄强化各种专政工具,加倍疯狂地镇压人民的反抗,甚至对轻微的自由思想也采取高压手段,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在白色恐怖包围下,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极力维护沙皇帝国的统治,仇视一切新鲜事物,小说的主人公别里科夫便是这类人物的典型化——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套中人”。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这篇小说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名著。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之后,立刻在全俄强化各种专政工具,加倍疯狂地镇压人民的反抗,甚至对轻微的自由思想也采取高压手段,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在白色恐怖包围下,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极力维护沙皇帝国的统治,仇视一切新鲜事物,小说的主人公别里科夫便是这类人物的典型化——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套中人”。
质。
五、理清情节线索
本文围绕别里科夫的婚事写了“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以及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的交锋。
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从别里科夫的外表、行为、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性写他的“套中人”特征:古怪、孤僻、保守落后等)。
第二部分(6——37自然段):介绍别里科夫的婚事(写别里科夫同华连卡婚事的失败,进一步揭露“套中人”思想的腐朽和反动)。
第三部分(38——40自然段):介绍别里科夫的死(写别里科夫的出葬,指出现实里的“套中人”还 有许多)。
六、在师生提问与回答的互动中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一部分
1、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隔绝人世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害怕刺激有形的套子伞、表、刀装在套子里惶恐不安坐上马车,支起车篷战战兢兢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害怕变革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顽固保守无形的套子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维护旧制度只求不出乱子阻碍社会发展禁闭开除学生
2、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3、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4、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第二教时
七、讲析第二部分。
1、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几个相关事情?
(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2、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可预先设计板书表格)
教师讲析: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3、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4、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八、赏析第三部分
1、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2、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3.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守财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
同学讨论。
九、布置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选一幅较幽默的漫画让同学们写一段话,练习幽默讽刺的手法。
地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会议室
主持人:说到契诃夫, 学生并不陌生。其《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 堪称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很容易让人想到中国古代常说的“彀”和“瓮”, 还有今天我们说的“宅”。入套、入彀和入瓮可能更多是被请进去的, 但宅却更像是自愿主动的。我们该怎样来理解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产生呢?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算不算“宅男”呢?
刘永红:“别里科夫”在俄语里的词根是бел- (白…) , 如бельмо (白内障) , бельмовглазу (眼中钉) ;或белка (松鼠) , 如作家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苍白的小脸上的墨镜, 那张小尖脸跟黄鼠狼的一样”, 这种设计不仅表现出作家对这种人物的憎恶, 也流露出作家的同情, 因为, 别里科夫不是一个坏人, 他只是一个太过压抑自我的小人物, 一个藏在厚厚皮毛之中的胆小的可怜的松鼠, 一个喜欢条条框框的精神奴隶, 从这个角度来说, 别里科夫是有那么点“宅”的意思。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核心是恐惧。小说中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какбычегоневышло”) 。“какбыне……” (“可别……呀”) 在俄语里是一种虚拟语气, 一种假设, 一种无端的揣测, 这种语气, 表达的不是人物的礼貌, 而是人物的胆小怕事、沮丧和不安。其实, 现实中很多卑微的小人物都会日日念叨、时时担忧。那些“宅”起来的人, 大约也不排除那种畏怯、沮丧和不安吧。
王先海:今天主持人用流行时尚的“宅”来形容别里科夫, 真让我感到耳目一新!这篇课文平常的教法就是分析人物, 总结专制制度如何造就了一个可怜虫, 他如何害怕新事物之类, 学生也感到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但实际上经典作品的意义就在于他总是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总是能让他的读者不断从中自我创造和生成新的意义。其实这正是读经典作品的一个重要方法:要学会自己去引申、联想。
刘永红:契诃夫所生活的年代, 俄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工业在发展, 乡村俄罗斯的旧的秩序被急剧破坏, 各种丑恶的东西在泛滥, 生活像铅一样沉重, 人们无所适从。但契诃夫一生热爱生活, 追求真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他的创作着重批判和揭露现实中的丑恶现象, 引导人们向往自由, 热爱自由, 为自由而斗争。“啊, 自由呀, 自由!哪怕只有一点迹象, 哪怕只是一丝希望, 它也会给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 难道不是这样吗?”因而, 也可以说揭露鼠目寸光、市侩习气、低级趣味、害怕进步、懦弱委琐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正是他的内在理想的驱动。
周丽江:应该说今天我们的生活也有类似的特点, 也是处在一种大变革时期, 旧的秩序被打破, 新的理想和秩序又没有完全建立, 社会上同样充满着各种丑恶的东西。这些都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 觉得缺乏安全感, 所以“宅”文化在今天的兴盛真是有原因的。但是我们今天又是如何看待“宅”文化的呢?我们将它看作是一种另类的个性, 津津乐道, 许多人都爱自我标榜自己很“宅”, “宅”成了一种时尚。别里科夫如果生活在今天, 他那些标志性的打扮和谈吐或许也会成为一个时尚符号。但是契诃夫却没有这样简单化地对待这个人物。他所塑造的别里科夫, 不是一个类型符号, 而是一个完整的、丰富的人。正是在这样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中, 他深刻批判了笼罩在别里科夫身体与灵魂上的“套子”或者说“宅”, 如何毁灭了别里科夫的幸福与生命。
王先海:确实如此。我觉得小说最动人的篇章就是描写别里科夫的爱情的那一段, 其实这也正是小说情节的主干和高潮。但是很遗憾, 我们的教材在这里删去了很大一段。比如别里科夫和瓦连卡初次相见的描写:“我们忽地看到, 一位新的阿佛洛狄忒从大海的泡沫中诞生了:她双手叉腰走来走去, 又笑又唱, 翩翩起舞……她动情地唱起一首《风飘飘》, 随后又唱一支抒情歌曲, 接着再唱一曲, 我们大家都让她迷住了———所有的人, 甚至包括别里科夫。他在她身旁坐下, 甜蜜地微笑着, 说:‘小俄罗斯语柔和, 动听, 使人联想到古希腊语。’”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到别里科夫身上的生命力, 或者说对美的那种感悟其实没有完全泯灭。同时小说还大段描写了别里科夫对婚姻既向往又恐惧的心态———而他犹豫的核心是对两人性格差异的担心:瓦连卡太过外向:“她的性格太活泼。真要结了婚, 恐怕日后会遇上什么麻烦。”但同时他又“与此同时几乎每天都跟瓦莲卡一道散步, 也许他认为处在他的地位必须这样做。他还常来我家谈论家庭生活”。当然这一段教材里也没有。教材删节后给人的印象就是别里科夫之所以会考虑瓦连卡就因为她是五品文官的女儿, 家里还有地。其实在完整的小说原文中, 别里科夫是有着自己复杂内心世界的。他对婚姻的犹豫就源于对自己要承担的责任的怯懦:“结婚是一件大事, 首先应当掂量一下将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而身在套中的他早已习惯了依赖, 他过的是被动的生活, 他没有主动承担的力量了。
刘永红:王老师分析得很到位!作者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 从生活中表面的另类的“套子”里提炼出了“套子式的”思想方式、感情方式、存在方式, 它死气沉沉, 害怕新事物, 缺乏安全感。小说对这种性格的形成并没有多加说明, 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 那正是专制制度长期对新生活新思想的妖魔化宣传和残酷镇压所带来的结果。这种镇压不但迫害进步力量, 而且扭曲了大量普通人的性格。其实小说中其他人又何尝不是生活在套子里呢?
周丽江:确实如此。别里科夫的同事鄙视他, 城里的居民害怕他, 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压抑生活是源自他的“辖制”。可别里科夫只不过是总在忧虑, 总在唠叨:“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他一个小小的卑微的中学教员能有多大力量。厌恶别里科夫不过是其他人逃避自己对现状应负责任的一种借口。别里科夫是卑鄙的“告密者”吗?不是。全文有哪里写到他实际进行过“告密”行为呢?没有。他去柯瓦连科家, 其实是抱着忠告和规劝的目的, 因为就他的“套子”观念而言, 柯瓦连科姐弟的行为会引起乱子, 他替他们担心, 这是真诚的。别里科夫不过是生性胆小, 草木皆兵, 所以他严正申明自己要去报告。这是真正的“告密者”会做的吗?那位埋怨别里科夫压制了全城人的故事的讲述者其实也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他故意夸大别里科夫的“作用”, 巧妙地推卸生活的责任, 为自己的浑浑噩噩寻找借口。这些人看起来比别里科夫“新潮”、“开放”一些, 其实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当然由于中学课本删节得太多, 许多感受从课文中恐怕难以看出。所以我这里要郑重建议同学们看看完整的小说原文, 也恳请我们的中学老师能够结合原文进行教学。课本上的删节版, 尤其是对小说的掐头去尾完全破坏了小说的精髓!
王先海:别里科夫逃避生活, 正是出于他对世界的深深恐惧。我们现在很多时候也愿意宅在家里, 逃避外面的世界和他人的目光, 这种宅也未尝不是对套子的一种需要。但宅的心情却并不轻松, 相反, 是非常压抑的。只有躺在棺材里的时候, 别里科夫脸上的表情才是幸福的, 好像这才是他理想的住所。
周丽江:可以说, 当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 我们并不能认为宅就是一种快乐时尚, 宅男宅女可能也并不轻松。契诃夫起初是不问政治的, 他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到了他的声誉和地位日益增高以后, 他才逐渐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他必须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曾说过, “自觉的生活, 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 就不是生活, 而是一种负担, 一种可怕的事情。”所以, 到了创作的全盛时期, 《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显现出了比《变色龙》更为明显、更为深入的社会批判意识。
刘永红:如今在俄语文化中, “别里科夫”这个姓已成了一个普通名词, 代表“别里科夫性格 (беликовщина) ”, 具有集合意义, 即代表一种产生于俄罗斯警察制度条件下的对新事物的恐惧、对旧事物的庇护, 一种麻木和奴性的社会危险病。这样一群人在生活无望、生命无助的, 机械地, 麻木地执行成文的规矩和制度成为了主要的行为规范, 日常的无耻、无知和肮脏摧残着人们的心灵, 所有这些就是生活的“套子化”, 使人丧失神圣的火花, 丧失在各种形式中感悟生活的直接性和意愿。在这样的套子里, 人们没有自己的思想, 没有自己的判断, 没有人自己。对照今天我们对“宅”的理解和描述———究竟是将其定位为一种可怕的压抑和懦弱, 抑或将其看作一种时尚个性而已, 哪一种看法更利于我们的成长和幸福, 更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自由呢?
一、二位伟大作家生活的时代
鲁迅先生生活在由清末到民国的剧烈变革时代。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开启了共和的新纪元,然而由于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浸染,封建意识沉淀在人们的灵魂深处。尽管皇帝被推翻,辫子被剃掉,可是思想上的辫子却不是那么轻易就能除掉的。封建思想在广大农村依然根深蒂固,封建礼教依然严重束缚着人们。尤其是妇女,她们受尽了剥削与压迫,承受着精神与肉体上双重压迫,身心被摧残着。唤醒民众,启迪民智,解放妇女成了鲁迅探索与关注的主题。于是就有了《祝福》的诞生。
契诃夫所生活的十九世纪末期,沙皇统治更加残暴,警察众多,密探出入。在这个黑暗的时代里,沙皇政府竭尽全力维护专制统治,面对逐渐高涨的民主革命浪潮,实行白色恐怖政策,使陈腐没落的社会,更加阴沉鄙陋。契诃夫出身底层,怀着对沙皇的憎恶和对劳动人们的深切同情,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深刻揭露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反应社会的黑暗。《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这一历史条件下的杰作。
二、鲁四老爷和别里科夫
在《祝福》中,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虽辛亥革命已过去十多年,然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变化”,不仅“大骂其新党”,连保皇党的康有为也骂着。由此可见其多么保守顽固。他是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坚定捍卫者,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他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对于祥林嫂的再嫁不能容忍,“祝福”时不让祥林嫂沾手,耻辱祥林嫂的人格,从精神上摧垮祥林嫂,还骂死去的祥林嫂为“谬种”。可以说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化身,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人物。这类人在广大农村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左右着周围人物的命运。
别里科夫是教希腊文的教师,面对暗潮汹涌的社会变革,害怕多疑,惊恐万状,封建保守,妄图通过一个个套子将自己装起来,与这个变革的社会隔绝。他总是“穿着雨鞋,带着雨伞”,“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就连他教学的古代语言,也成为了他躲避现实的“套子”。他极力维护现行的社会秩序,思想上自觉的向专制政府看齐,“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即使官方批准的东西,他也觉得“包藏使人怀疑的成分”,总是担忧“闹出什么乱子来”。他把沙皇的一切看成是天经地义的,把沙皇的政令看成评价是非的标准。他胁迫学校开除学生,看不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华莲卡姐弟,恋爱失败,惊惧而死。他是沙皇的牺牲品,更是沙皇统治的帮凶。他狐假虎威,助纣为虐。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什么暴力手段,而是给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过气来”。可以说是沙皇专制毒化了他的灵魂,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
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何以能够辖制一所学校乃至一座小城?其根源就在于沙皇的专制统治。沙皇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族的专制,就是别里科夫这类人背后的依托。沙皇专制的毒化浸透了他的灵魂,使他保守封闭,既害了自己,又辖制着民众,这类人至使整个社会显得压抑沉闷。
三、两篇文中的“我”
两篇文中的“我”都是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祝福》中的“我”对祥林嫂充满深切的同情,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又对鲁镇冷漠麻木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我”虽有热血和正义感,然而面对封建意识依然浓烈的现实,却不能够与之进行坚决的抗争,想问鲁四老爷关于祥林嫂的事情而不敢问,表现了觉悟知识分子的软弱。“我”对祥林嫂虽然深切同情,但却无力挽救他的困境。小说深刻揭示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那种欲救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整篇小说浸透一股透彻骨髓的悲凉意味。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我”也是一个具有进步民主意识的知识分子。对别里科夫这类顽固不化保守封闭的专制代表内心充满无比的憎恶。开篇“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的城里去世”。一个副词“才”字,表达“我”的极端憎恶之情。接下来通过“我”的眼睛,以漫画幽默的文笔,讥讽的语调,调侃式的叙述,活化出别里科夫生活中的一幕幕丑剧、喜剧乃至悲剧。真实反映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情绪,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结尾处“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作为黑暗时代追求变革的知识分子,对反对新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的别里科夫的死,自然高高兴兴。“我”的内心活动,使人看到了俄国摆脱黑暗专制统治沉闷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别里科夫的死,使人看到了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的本质。“我”和华连卡姐弟的存在,正是那黑暗时代丝丝亮色,预示着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风暴即将来临。
四、别里科夫的死与祥林嫂的死
别里科夫与祥林嫂是不同类别的典型人物。他们的死揭示了不同的社会现实。别里科夫是受沙皇毒化的封闭保守害怕变革的沙皇统治者的帮凶。虽是小人物,但依托的是专制的沙皇统治,所以能够辖制着周围的人。然而19世纪下半纪的俄国虽然沙皇统治依然黑暗,可是民主的浪潮已然汹涌,追求自由变革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旧势力面对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外强中干,貌似强大实则虚弱。充满活力的华莲卡,敢于斗争的柯瓦连科,及同事们的疏远回避,使胆小多疑的别里科夫惶惶不可终日,忧惧而死。可以说,别里科夫的死预示着保守封闭落后专制的沙皇统治在进步与变革洪流中必然的命运,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而祥林嫂是中国农村广大妇女受封建摧残最严重的典型代表。辛亥革命虽然已经十多年了,但农村封建势力依然强大,封建伦理道德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依然严重。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命运依然悲惨。鲁迅本着“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怀着深切的的人道主义同情,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祥林嫂本性善良,勤劳朴实,与世无争,只求生存。就因为被逼改嫁后丧夫失子,就被鲁四老爷暗暗排斥,四婶严厉训斥,柳妈嘲笑奚落,众人烦厌唾弃……。吃人的封建礼教,冷漠的社会环境就像一张编织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其中,直到将她窒息而死。透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使我们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封建思想及封建礼教对农村尤其是妇女的严重束缚。皇帝虽然被推翻了,龙椅没人敢坐了,但是启迪民智的任务远没有完成,革命的历史任务依然艰巨而任重道远。祥林嫂的死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更加深刻,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通过对这两篇小说的比较,使我们对两位文学大师的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他们所描写的主题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封建礼教如绳索,禁锢人们的思想;沙皇专制是套子,约束人们的行为。两位大师异曲同工,都在启示人们:只有斩断绳索,解除套子,才能获得解放,得到幸福!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上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要摇摇头,低声说:“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或者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他说什么不管男子中学里也好,女子中学里也好,年轻人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吵吵——唉,只求这咱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他认为如果把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开除,那才妥当。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我们教师们都怕他。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别里科夫眼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恶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并排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
老师:我们刚才已经从整体上把文章分为了三个部分。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的仔细的阅读课文。先从第一部分开始,也就是1-4自然段,看看文章是从那几个方面来描写这个套中人的。
(给学生时间默读课文,约5分钟,找出关键的词语,然后展开讨论)
老师:现在我就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读到的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在外貌上,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老师;这是外貌上的描写吗?是生活习惯上的)
学生:在外貌上,还写到了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学生:他还喜欢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老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到了第一自然段别里科夫在外貌上和习惯上的“装在套子里”,那么文章有没有从其他方面来写他的呢?
学生:有,喜欢歌颂过去;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
列出板书:
装在套子里的人
晴天穿雨鞋,带雨衣
歌颂过去;
穿棉大衣,戴黑眼镜,用所教的古代语言
耳朵用棉花堵,脸藏
躲避生活;
在竖起的衣领里,伞、只信政府的告示和
表、刀装在套子里,报纸文章;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对不合规矩的事闷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
闷不乐
帐子
只求不出乱子 老师: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别里科夫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封闭。。保守。。墨守陈规。。没有情趣。。古板。。胆小。。杞人忧天。。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老师帮你们总结一下,就是因循守旧,保守反动,畏首畏尾,扼杀新思想。(添加到板书)
老师:同学们身边有没有这样一个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呢? 学生:没有
老师:那位什么别里科夫却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给同学们时间思考)
同学:因为他生性胆小。。因为当时时局**,他只有这样才能明哲保身。老师:我来给大家一点提示,看看能不能启发大家,契诃夫传里说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老师:确实是像刚才在的一位同学说的是时局**导致的,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他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学生结合背景知识分组讨论后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深藏在套子里,与时代有关。19世纪末期,行将灭亡的恐惧使沙俄政府及其代表的封建农奴主阶级更加残暴专制,实行高压统治,造成社会沉重压抑的气氛。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政府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自觉极力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心惊胆战。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套子中。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制度顺乎情理的产物,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专制制度;他既是这种专制统治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
老师:如果在生活中你们碰到一个别里科夫一样的人,你会有什么反应呢?
学生:不关心。。多看几眼。。会想这个人是神经病还是发生了什么事。。
老师:从同学们的反应中看出,如果我们身边也有一个别里科夫,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等等,可是为什么在第三自然段里却说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大家来思考一下,为什么就这样一个对我们没有影响,却在文章中连全城都要受到他的辖制呢?(学生思考,约2分钟)
总结:明确:教师们和全城的人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防范着人们对当局的冒犯,甚至公然宣布要向当局报告 他自觉地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跟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也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也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能够辖制全
老师:而就是这样一个全城人都受到他的辖制的人理应是非常威风非常霸气的,可别里科夫却终日六神无主、战战兢兢,这又是为什么呢? 同学讨论
【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06-23
《装在套子里的人》创新教学设计12-05
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06-28
熟悉的人高中作文12-08
熟悉的人作文500字高中10-03
偷影子的人读后感高中06-06
绽放在记忆里的那朵花高中作文05-28
高中语文《背影》教案设计12-09
高中政治教案设计10-08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设计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