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项目建设管理制度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镇项目建设管理制度(通用8篇)

镇项目建设管理制度 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石垭场镇建设管理,着力建设文明洁美场镇,推进新型城镇化,结合石垭场镇建设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指的场镇区域包括:石垭镇石平社区、温家堡社区、三块碑村、油坊沟村、双河口村。

第三条 场镇规划区内的规划、建设、卫生管理、园林绿化、镇容镇貌以及公共设施维护等均在本细则范围之内。

第二章 机构职责

第四条 石垭镇人民政府场镇工作组负责场镇建设管理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第五条 镇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等单位,在场镇工作组的统一协调下,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各自的职责,各司其职,协调工作。

第六条 涉及的村(居)民委员会及场镇工作组成员分片负责各自规划区内规划建设的监督、检查和执法管理等日常工作。

第七条 实行干部包街制度。镇区每条街道均由一名场镇工作组成员和一名村(社区)干部包片负责。共同抓好所包街道的门前五包、环境卫生、园林绿化、交通秩序及违规违法建房的监督检查。

第三章 建设管理

第八条 场镇所有建筑设施必须符合石垭镇场镇建设总体规划。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地乱堆杂物,不得搭建建(构)筑物、亭、棚和其他设施。如因建设需要,须临时占用路面,应向镇村镇建设办公室作出书面申请,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十条 场镇建房按照以下程序审批:

1、场镇规划区内村(居)民自建二层(含二层以下)住房,必须按照以下程序审批:

⑴本人书面向政府提出建房申请,签署《石垭镇房屋安全文明施工承诺书》;

⑵社、村(居)必须实地查看,签署初审意见后,建设单位或业主到村建办领取并填写由镇政府统一印制的《石垭镇场镇建房申报表》,并将申请和承诺书交由村建办、国土所存档;

⑶村建、国土等部门对申报建房户进行现场初审并在申报表上签署意见后,呈镇分管领导;

⑷镇长审批并在申报表上签署意见,镇党委书记加盖规划章; ⑸国土、村建、交通管理等相关部门凭镇主要领导签署同意建房的申报表按程序实地规划;

⑹建房户取得县住建局、国土局批文后,由镇政府组织国土、村建、交通管理等部门进行现场放线,方可开工建设。

2、场镇规划区内单位或个人建三层(含三层以上)房屋,必须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履行报质、报监手续,取得《建筑施工许可证》,由镇政府组织国土、村建等部门进行现场放线,方可开工建设。

3、旧房加层的审批。必须由国家认可的鉴定机构进行现场鉴定,出具《房屋质量安全鉴定书》,并按鉴定意见制定加层设计方案,再按程序审批。

第十一条 场镇建设用地管理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规划区内农(居)民使用集体土地已有一套住房或将在集体土地上修建的住房出售(出租)后,不得再申请和批准使用集体土地建房。

2、场镇规划区本村社农户自建自住房人均用地面积不得超过30㎡,单户用地面积不得超过150㎡。

3、对违反场镇规划或非法转让、倒卖集体土地用于非农建设和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逾期不拆除的,按《中 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规定,由镇政府组织强拆,并按司法程序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二条 场镇建房收费按照以下程序进行管理:

1、场镇规划区本村社农户自建房,二层(含二层以下)应当按照以下项目和标准缴纳费用:规划费500元/间(由规划单位收取);配套费按建筑面积35元/㎡收取(由镇财政所收取);利用场镇规划区域内土地插漏补缺建房的,土地出让金按建筑面积300元/㎡暂收(准确收费按地价评估报告全额收取)(由国土部门收取);占用场镇公路或街道施工的,镇财政按500元/间收取公路占道费;文明施工保证金按三层以上(含三层)20000元/户、三层以下(不含三层)6000元/户由镇财政收取。

2、报质、报监的房屋,在报批手续过程中,应缴税费按国家规定标准执行。

3、文明施工保证金必须实行由镇政府统一制作的专用票据统一收取,专户储存,房屋建好竣工验收后,凭村建、国土等部门的联合证明并经镇主要领导签批退还(扣除违章处罚相关费用)。

第十三条 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确保建设有序。

1、国土所

⑴协助政府做好土地征收、争取用地指标、协调做好招、拍、挂等工作;

⑵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出让土地,出售、出租集体土地,私自占用土地搭建、修建建筑物、构筑物等违法违规行为;

⑶根据规划条件,出让国有土地,收取土地出让金,协助村建实地放线、动态监管,竣工验收,及时办理土地使用证。

2、村建办

⑴管理辖区内建设行为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施工现场、建筑质量等;

⑵负责辖区内无证建设、违法违章建设行为的停工整改及上报工作,并执行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后的落实工作;

⑶协助对辖区内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整改和拆除。第十四条 城镇规划区内,临街建筑工地必须设置围墙封闭施工,施工现场材料、机具应堆放整齐,渣土及时清运,废弃物及污水不得污染环境。建设单位应在工程竣工10日内清理废弃物,拆除临时工棚,平整场地,申报验收。

第十五条 供水、排水、供电、通讯、建筑等单位不得随意破坏、影响镇容镇貌和交通,需要破坏路面的,要设置警示标志后方可施工,并在施工结束的当日修复路面,不得拖延。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规划部门的批准,不得擅自拉接过街电缆、广播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等,不得随意搭接接地斜拉线。违者按建筑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处罚。

第四章 交通管理

第十七条 仪华路、广高路场镇过境段两侧禁止停放任何车辆,禁止货运车辆抛撒滴漏,保证车道畅通和道路交通安全。从事营运的机动车辆应在指定地点有秩序停放,服从管理。发现乱停乱放的车辆,镇(村)工作人员(该区域隶属的村委(社区)、负责该片区的场镇工作组组员)有权进行教育、劝导、处罚。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镇区道路摆摊设点、堆物作业、搭棚盖房、随地拖拉钢筋。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交通、损害路面。

第十九条 机动车辆修理点不准占道经营;不得将洗车污水流向路面;及时清除因修车而产生的垃圾、油污,保证路面清洁。违者按交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五章

园林管理

第二十条 场镇街道规划区内的单位和个人负责其责任区域内的绿化:

(一)机关、学校和企业事业单位绿化地,由所属单位负责;

(二)居民自有房屋地界内,由居民自行负责。新建街道必须按规划设计绿化。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绿化地性质,不得破坏绿化规划用地的地形地貌、水体和植被。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绿化用地。因建设或其它特殊需要临时占用的,须经城管部门批准,用后负责恢复原状。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花草、树木和其它绿化设施。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动或者破坏路灯、消防等公用设施。

第六章 镇容管理

第二十五条 在场镇规划区内,未经批准严禁在道路及两侧堆放建筑杂物、柴草、粪堆以及其他生活用品。

第二十六条 规划区内道路两侧的经营业户一律进店经营,以街沿“滴水为界”;流动商贩一律进入农贸市场经营,严格执行“坐商归店、流商归市”政策。

第二十七条 镇区街道两旁经营店铺名称必须文明健康,书写规范,牌匾装饰美观大方,公共设施、户外广告、标牌的设置必须由场镇工作组指定建设、安装,否则一律拆除。

第二十八条 禁止在场镇建筑、公共设施或树木上乱画、乱贴、乱订、乱挂。单位和个人因工作或业务需要张贴、悬挂广告标语的,要向镇村建办书面申请,经镇主要领导审批并缴纳标语拆除押金后方可定点张贴、悬挂。

第二十九条 所有临街单位和个人必须执行“门前五包、门内达标”制度,即: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包整洁、包设施,店内整洁、清洁、美观、无尘。

第七章 卫生管理

第三十条 场镇主要街道环境卫生由环卫工人清扫,其他区域由街道居民自行清扫。

各单位的室内外环境卫生由各单位负责,室内做到窗明桌净、卫生清洁;室外做到整洁有序、阴阳沟畅通。

居民家庭,室内要卫生清洁,公用楼梯过道不得堆放杂物。严禁在场镇范围内散养散放鸡、鸭、鹅、狗、猪等家禽家畜。第三十一条 镇区划定镇机关干部职工、镇辖各单位、温家堡社区、石平社区、双河口村、油坊沟村、三块碑村各自的义务劳动责任区,每月每旬最后一个星期四组织上街开展一次义务清扫劳动,由场镇工作组分派人员负责督查考核,考核结果与干部职工年终绩效目标考核挂钩。

第三十二条 镇区规划街边垃圾箱和垃圾集中处理站设置,沿街各经营业户要随时清扫门前垃圾,将垃圾装于食品袋内,于每晚集中投放在道路两侧,以便与环卫工人次日一早清运。

第三十三条 环卫人员要及时清运垃圾池内垃圾,并保持垃圾池附近卫生。

第三十四条 环卫人员要随时清理道路两侧杂草,时刻保持环境卫生。

第八章 绩效考核

第三十五条 镇党委镇政府负责考核场镇工作组的工作绩效,场镇工作组负责考核工作组成员的工作绩效和石平社区、温家堡社区、三块碑村、油坊沟村、双河口村村干部参与场镇管理的工作绩效。

第三十六条 对考核成绩优秀的村(社区)干部和场镇工作组组员,镇政府给予通报表扬和绩效加分;对考核不合格的村(社区)干部和场镇工作组组员,相应扣减绩效考核奖金。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细则的处罚权限按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条例执行。

第三十八条 本细则自2014年1月10日起施行,本镇以前的有关规定与本细则不一致的,以本细则为准。

附件:场镇工作组成员名单

石垭镇场镇工作组成员名单

组 长:唐建林

副组长:王大军、梁 勇、黄新民

镇项目建设管理制度 篇2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采取行政、经济、工程、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进行土地整理的前提和基础[1],摸清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资源状况,转变水资源的利用方式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成为土地整理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传统的水资源供需分析即“以需定供”,是以水资源需求的多少来决定水资源的供给量和配置量[2],忽略了不断增大的水资源需求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可能对水资源系统以及相关的水生态和环境系统造成的危害。本文以魏县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为例,引入基于ET管理的水资源供耗分析,通过计算供水与耗水间的平衡,规划研究区域可供水量,并以此作为目标ET,达到一种“以供定需”的水资源配置模式,通过降低蒸腾蒸发量来达到“真实节水”[3],逐步实现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目标。

1 ET的概念

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为植物蒸腾、土壤蒸发和深层渗漏。一般大田旱作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为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合称为蒸腾蒸发或腾发,两者消耗的水量合称为蒸腾蒸发量或腾发量,即ET(Evapo-transpiration)。

2 基于ET管理的水平衡分析方法

基于管理的水资源供耗分析是可供水量和耗水量(即蒸腾、蒸发ET)间的平衡关系,其平衡方程为:

式中:P为多年平均降水量,mm;S入,S出分别为地表水流入和流出量,mm;G入,G出分别为地下水流入和流出量,mm;ΔT为土壤水蓄变量,mm。

这一平衡过程反映的是降水、地表径流、入渗、地下径流、蒸发和植物蒸腾等的自然循环过程,突出了降水、蒸发和径流3个主要环节。通过这一平衡式可计算蒸腾蒸发量(ET),并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ET,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改变地下水超采现状,逐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目标。

2.1 ET值的计算

ET值的计算内容包括单一作物ET值(记为ETi)、多种作物的平均ET值(记为E T)和综合ET值(记为ET综)的计算。

2.1.1 ETi的计算

ETi的计算方法有土壤水分消耗法和水量平衡法。土壤水分消耗法是依据项目区降雨情况和农作物灌溉情况,采用土壤水分监测法分别监测降雨前后(或灌溉前后)和播种前后土壤含水量,利用监测值求得次降雨(或次灌溉)后蓄存在土壤中的水量以及播种前后土壤含水量的差值,在此基础上求得单一作物的ETi。

式中:ETi为单一作物ET值;T前i,T后i为第i次降雨或灌水前后的土壤含水量;T播为作物种植前土壤含水量;T熟为作物收获后的土壤含水量。

不同类别的作物ETi有差别,同类作物不同品种的ETi也有差别,相同品种的作物,采用的农业栽培技术、灌溉方式、灌溉制度以及作物长势不同,ETi也会产生很大差异。所以,监测单一作物的ETi,是选择作物品种、调整种植结构和采取节水措施的基本依据。

2.1.2 E T的计算

由项目区耕地上多种作物各自的ETi,按该作物种植面积Fi占耕地总面积F的百分比的加权平均值计算得到。

式中:E T为作物平均ET值;Fi为该作物的种植面积;F为耕地总面积;fi为单一作物种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值。

耕地多种作物E T,是评价“真实”节水的综合指标。为使农民增产增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要增加经济效益高的作物种植比例;经济效益高的作物可能耗水量也高,在水资源不足的条件下,需要压缩经济效益低的作物的灌溉用水量。在这种情况下,单凭每一种作物ETi的增减,不能概括说明项目区综合节水措施的“真实”节水效果,需要以E T作为综合节水指标。

2.1.3 ET综的计算

ET综由耕地的ET值和非耕地的ET值两部分组成,其中非耕地的ET值(记为ET非)在海河平原地区可按0.6ETi估算。

式中:η为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E T为作物平均ET值;ET综为耕地和非耕地的综合ET值。

在项目设计进行水量平衡分析时,需要首先求出E T和ET非,然后计算ET综。E T由种植作物的ETi和fi进行计算。ET非则需采用条件相同或相似地区的经验数值;或以年降雨量扣除地表径流量和对地下水补给量,作为ET非。ET综是评价当地水资源余缺的重要指标。

2.2 项目区可利用水资源量计算

依据ET理念的水资源平衡计算方法,灌区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为多年平均降水量,mm;S入,S出分别为地表水流入和流出量(为简化计算以平水年代替),mm;G入,G出分别为地下水流入和流出量,mm。

水资源量计算公式中各项要素计算方法如下:

(1)降水量:降水量取多年平均降水量。

(2)地表水流入和流出量:地表水流入量包括过境水资源流入项目区的量和外调水资源量,流出量包括过境水资源流出量和当地产流量。地表水流入、流出量根据调查统计资料分析计算得出。

(3)地下水流入和流出量:地下水流入项包括降水入渗补给、地表水入渗补给、侧向径流补给,降水入渗补给为降水资源的重复计算项,不计此项。渠灌区和井渠结合灌区地表水入渗补给为地表水资源的重复计算项,只计侧向径流补给。纯井灌区,地下水流入包括地表水入渗补给和侧向径流补给。

地下水流出项包括侧向径流排出和潜水蒸发,潜水蒸发在埋深大于4 m地区忽略;埋深小于4 m地区,根据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结合项目区所处位置、地形地貌特点、水地质条件及占项目区的面积比例等综合分析确定。

地下径流缓慢地区可忽略侧向径流的补给和排泄。

2.3 ET综和水资源平衡分析

对一个地区的水资源评价应区分该地区的天然水资源量和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一个地区的天然水资源量,包括当地降水量和流入该地区的地表径流与地下水径流量。一个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包括可控制利用的降水量和地表、地下径流量;在有过境河流的情况下,由水资源管理部门分配给该地区的水量为该地区可利用水量。

判断一个地区水资源余缺,首先应当以当地的ET综与当地可利用水资源量对比,ET综小于或等于可利用水资源量,为不缺水;ET综大于可利用水资源量为缺水。在ET综大于可利用水资源量的情况下,应进一步以ET综与当地天然水资源量对比,若ET综≤天然水资源量,说明当地水源缺乏控制性工程,增加控制工程水源仍有潜力。若ET综>天然水资源量,说明该地区为资源性缺水。对资源性缺水地区而言,要多方面采取节水措施,使ET综降低到与当地可利用水资源量相等,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条件。

3 基于ET的水资源供需分析在魏县车往镇土地整理项目的应用

由于整理面积中不包括居民点,故此次水资源供需平衡仅为项目区土地利用面积下的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以项目区为基本单元,分现状年(2006年)和近期水平年(2010年)两个水平年,旱作物灌溉以多年平均地下水的采补平衡为标准,分析两个水平年有、无项目时水资源供需的余缺。

3.1 项目区基本情况

项目区位于河北省魏县车往镇,处于漳卫河流域的漳河及黄河的冲积平原上,黄淮海平原的中部,项目区总建设规模1 644.74 hm2,耕地面积1 538.96 hm2,占总建设规模的93.57%。项目区现状田块布局不够合理,道路交通设施标准较低,灌排不畅,农田生态系统脆弱,土地利用集约化经营程度底,土地生产效益较低。经全面规划、综合整治,完善项目区水利、道路、防护林网等配套的基础设施,土地整理后农田集约化、机械化、水利化水平得以提高,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51.34hm2,耕地面积达1 590.30 hm2。

3.2 灌溉水源

项目区处于漳卫河平原漳南区,尽管项目区有跃峰渠穿过,但近年来该干渠来水量特别小,尤其近十多年,连年干旱,跃峰渠已连续多年无水,通过调查核实近期无水供给项目区灌溉,故本次规划不考虑该水源。邯郸市生态水网建设正在重新规划跃峰渠作为输水渠,但是,这一规划近期内难以实施,即使实施后,供水量和供水时间也难以保障。因此,本项目仅考虑项目区在充分利用天然降雨的基础上,利用机井适度开采地下水对项目区农作物进行补充灌溉。

3.3 项目区可利用水资源量

3.3.1 降水资源

根据“魏县水资源评价与长期供求研究”成果[4],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17.5 mm,平水年份(P=50%)年降水量为505.1 mm(见表1)。

mm

3.3.2 地表水资源

本项目区无地表水资源。

3.3.3 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的流入主要为灌溉入渗补给量,流出主要为侧向径流。无项目时,地下水资源流入量36.73万m3,流出量3.85万m3。有项目后,地下水资源流入量、流出量均按不变考虑。详见表2。

万m3

3.4 需水量分析预测

农业需水量包括耕地腾发量和非耕地腾发量。

3.4.1 耕地腾发量

耕地腾发量为各种作物耗水量之和。无项目时各种作物的需水量根据项目区实际灌溉情况,并参照《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需水量及灌溉定额》、《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取值;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通过采取各种节水措施,并加强管理,可减少作物的ET值,有项目后2010年作物需水量参照有关节水试验资料取值(见表3)。

mm

项目区耕地耗水量为:现状水平年995.50万m3(646.55mm),有项目后,由于采取了工程农艺等综合节水技术,耕地耗水量大大减少,2010水平年968.83万m3(604.92 mm),与现状对比,节约用水量26.68万m3,节水效果显著。

万m3

3.4.2 非耕地腾发量

项目区非耕地腾发量ET非按不同水平年种植结构下的耕地腾发量的0.6倍折算。则项目区不同水平非耕地腾发量为:现状597.30万m3,2010水平年581.30万m3。项目区不同水平农业需水总量为:现状893.86万m3,2010水平年843.98万m3。

3.5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依前述可利用水资源量与农业需水量预测分析结果,进行项目区水资源平衡计算。计算结果详见表5。

万m3

3.5.1 现状水平年供需分析

项目区可利用水资源量864.05万m3,需水量893.86万m3,缺水29.81万m3。这主要是由于项目区供水工程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项目区输水渠道没有防渗措施,输水损耗较大;以及土地不平整,灌水技术落后,灌溉制度不尽合理,致使作物需水量偏高等。项目区农作物实行充分灌溉,水资源供需之间有一定缺口。

3.5.2 2010水平年供需分析

项目实施后,通过更新、维修机井,提高了淡水资源的保证率;通过低压管道等工程节水措施,以及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土地等农艺节水措施,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损耗,降低了农作物灌溉定额,项目区综合ET值由现状的893.86万m3,降低到843.98万m3,减少用水量49.88万m3。

综合分析,2010水平年,项目区可利用水资源量864.05万m3,需水量843.98万m3,盈余水量20.07万m3。

4 结语

(1)基于ET管理的土地整理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改变了传统水资源“以需定供”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实现了“以供定需”的水资源配置模式。

(2)通过对魏县土地整理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现状水平年下水资源缺口29.81万m3,2010年项目区采取措施后综合ET值降低,盈余水量20.07万m3,实现了水资源供需平衡。

摘要:以土地整理中水资源供需平衡为基础,引入基于ET管理的水资源供耗分析,为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提供一种依据。以魏县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ET理念的水资源平衡关系,分析项目区可利用水资源量及耗水量(即ET值),得出不同水平年下的供需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现状水平年下水资源缺口29.81万m3,2010年项目区采取措施后综合ET值降低,盈余水量20.07万m3,实现了水资源供需平衡。

关键词:土地整理,ET管理,水资源,供需平衡

参考文献

[1]刘斌.浅析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中的水资源平衡分析方法——以湖北省谷城县冷集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知识经济,2009,(1):81-82.

[2]赵瑞霞,李娜.基于ET管理的水资源供耗分析——以河北省临漳县为例[J].海河水利,2007,(8):44-46.

[3]杨薇,杨志峰,毕小雪.基于ET管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研究——以山西省潞城市为例[EB/OL].http://www.hwcc.com.cn,2009-04-08.

强化试点示范推动重点镇建设 篇3

目前,吉林省重点镇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大城市周边镇、中等城市市郊镇和区域中心镇。这类城镇大多属于城乡结合部和新城新区,既是吉林省城镇化发展活力最强的区域,也是因城市快速发展带来问题比较多的区域。二是特色城镇。吉林省有很多城镇都具有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特别是一些国内知名的旅游和生态资源城镇,具有其他城镇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两类城镇人口规模大、经济发展快,但大多责任大,权力小,存在着“小马拉大车”的窘境。

2013年在全省选择了22个城镇开展示范城镇建设,重点探索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多元化投资的建设模式、人口城镇化的有效方法、以城带乡协调发展的互动格局、破解城镇化难题的制度安排。

一是积极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着力解决“人”的问题。对进入示范城镇定居的农民,在户籍、社保、就业、教育、社会救助等方面享有与市民同等的政策待遇,其享有的农村政策优于城镇的,可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享受农村政策。敦化市江南镇建立失地农民保障体系,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鼓励兴办个体工商业,促进农民就业,调动了进城农民的积极性,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是创新用地供给方式,着力解决“地”的问题。利用土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等政策,拓展示范城镇建设用地空间。长春市合隆镇陈家店村批复挂钩土地80公顷,迁村腾地,完成拆迁147公顷,将整理出的土地挂牌到合隆镇,土地全部供出后,获得净收益约4亿元,用于农民宅基地拆迁、复垦以及弥补农民集中安置社区建设等资金缺口。

三是注重提高城镇承载能力,着力完善“城”的功能。推动省、市(州)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等部门重点实施与示范城镇连接的路网、宽带、电网、水利工程等省级配套基础设施新建或改建项目;将示范城镇符合条件的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林业棚户区改造项目纳入全省棚户区改造计划,享受国家及省等相关政策。

四是努力破解资金瓶颈,着力解决“钱”的问题。对符合政策支持范围的示范城镇建设项目,优先安排省级设立的各种专项资金;积极引导政策性贷款、社会资本参与示范城镇建设。长春市奢岭镇引进国信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采取PPP合作模式,建设总投资101亿元、涵盖现代农业、旅游业、养生产业和地产开发的国信乡村都市项目。

五是突出产业特色,着力解决“产”的问题。支持产业园区发展,将示范城镇产业园区纳入省级开发区奖补资金支持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与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联营、联建工业项目。长春市农安县合隆镇重点构建了以交通装备零部件、安全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以生物质能、轻工业为两大新型优势发展产业的“一带、四园”的集聚格局,园区现有企业494家,拥有旺旺乳品、中车集团、华正牧业等一大批知名企业。

同时,大力推动重点镇扩权,选择18个镇开展了重点城镇扩权试点,采取直接放权、委托授权和设立派出机构三种方式,赋予试点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赋予试点镇规划建设管理权,扩大试点镇用人自主权、财权和管理权。

某镇集镇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篇4

周年珍

摘要:加强集镇建设历来是学界讨论的重要课题,也是政府工作的中心之一。本文根据太平桥镇集镇建设的现状提出了集镇建设发展程度不高,总体规模偏小;缺乏产业支撑和区域特色;集镇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政策环境欠缺,管理水平滞后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要搞好集镇建设就要

高水平领导好集镇建设,高质量建设好集镇,高效益经营好太平桥镇,高标准管理好城镇。

关键词:太平桥镇 集镇建设 集镇管理

内容:

太平桥镇位于浏阳西郊,北枕焦溪岭与焦溪乡接壤,南临浏阳河岸与枨冲镇隔河相望,西连葛家,东接集里。交通十分便利,距市区仅6公里。全镇辖2个居委会,4个行政村,5704户,20456人。镇域总面积98.36平方公里。太平桥镇是以烟花鞭炮生产为主的工业重镇,也是综合性农业经济区。近年来,为把太平桥镇建设成为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我镇抢抓机遇,立足开发开放,紧紧围绕“领跑西区,融入城区”的发展目标,把集镇建设作为全镇经济发展的龙头来抓,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格审批,严谨管理,初步形成了建设规模化、设施配套化、环境园林化的新型集镇。为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规范我镇集镇建设与管理,提高集镇品味,不断改善集镇环境,我针对集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集镇建设对太平桥镇发展的现实意义

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集镇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的突破口,是扩大工业产品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集镇建设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企业的不断壮大,现有小集镇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基础设施滞后仍然是制约太平桥发展的瓶颈。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还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住集镇建设这个对全镇整体经济牵动力很强的点,科学发展,启动我镇新一轮经济增长。

二、太平桥集镇建设的自身优势

(一)思路更加清晰,思想更加统一。近年来太平桥镇立足浏阳市域发展第一方阵,奋力追赶跨越、崛起争先,保持了良好态势。一是加快土地开发,扩大集镇规模;二是打造专业市场,提升竞争力;三是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提升集镇品位;四是规范市场管理,树立集镇形象。这些举措既符合乡情实际,又切实可行。

(二)发展目标更加明确。今年人代会上我们就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镇党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领跑西区,融入城区”的发展目标,主攻产业提质、招商引资、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等四个重点,突出融城发展、强化队伍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建设富裕、精美、和谐的新太平。这个思路是党委政府反复研究提出来的,即符合太平桥镇实际,又科学可行,跳一跳,够得着。

(三)发展机遇更加凸显。一方面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机遇。当前,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资金主要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这些领域都与我们密切相关,可以说,只要我们找准上级政策与太平桥实际的结合点,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多份额的支持。另一个方面是产业加快转移升级的机遇。利用长浏高速发展机遇,我镇的区位、交通、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将进一步显现,随着绿化环保消费理念的进一步普及,太平桥在承接农业产业企业化方面也将处于相对有利地位。只要我们狠抓招商引资不动摇,着力在打造各类载体和平台上下功夫,在优化投资环境和服务上下功夫,必将迎来新一轮投资兴业热潮。

(四)产业支撑较强。我镇是以烟花鞭炮生产为主的工业重镇,也是综合性农业经济区。工业经济中烟花、豆豉、酿酒、竹地板制造逐步发展为特色产业,成为全镇主要经济支柱。目前镇内有工业企业105家,其中规模企业23家,已基本形成了以花炮、酿酒、竹地板制造三大产业为主体,豆豉、造纸、印刷、化工、黑火药、机械制造等全面发展的全新工业格局。

三、目前太平桥集镇建设取得的成绩

太平桥镇先后投资300余万元改造老街硬化村组道路12.4公里,完善了高家小区配套设施,启动了李家湾、唐家园龙背小区建设,在全市率先建成了垃圾中转站,实施了“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新建绿化带2800平方米,新安装路灯32盏,补植补种桂花,香樟等行人道树300余棵,安装景观石15处,街道交通井然有序,乡容乡貌得到了明显改观。已基本实现“四化”。即一是硬化。按照“政府投资一点、群众自筹一点、上级支持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修建集镇水泥道路,下水道等。使集镇主干路网形成,拉大集镇框架,改善集镇道路网络状况,解决行路难问题。二是亮化。就在在集镇主干路上安装路灯,每到夜晚灯火通明,方便群众出行和夜晚行走安全。三是绿化。目前已经在主干路段两旁植绿化树,镇政府内连片绿化带,改善了街道环境,随着集镇的发展还要不断的增加绿化范围和面积。四是美化。街道两旁安装垃圾桶,配备环卫工人,做到日扫日清。针对太平集镇目前存在的以路为街,街市拥挤的问题,我镇正着手在太平集镇旁建停车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太平桥街道交通拥挤,车辆停放无序的问题。

四、太平桥镇集镇建设

存在问题

经过几年的建设,太平桥集镇基本完成了新集镇的建设,浏阳城区西大门形象越来越美,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式形成。但由于投资不足,体制不顺,集镇建设技术力量薄弱,导致我镇集镇建设面临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一)发展程度不高,总体规模偏小。集镇人口数量和建成面积是决定集镇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人气旺才能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交汇,才能产生不断的商机。我镇的人口规模和人口集聚速度都偏低,而镇区人口集聚程度是衡量城镇化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专家调查研究表明,只有当镇区人口达到万人时,城镇的资源配置效益才能最佳发挥出来,人口规模过低,就会造成城镇资源浪费。

(二)缺乏产业支撑和区域特色。产业支撑不够,辐射作用较弱。产业是集镇兴旺的基础。近几年,我镇虽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够快、不够优,加快发展的任务依然紧迫。所谓小集镇仅仅是相对集中的居民点,虽然建了街道,但集市总是热闹不起来。门面使用率低,资源闲置,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升农村经济没有特别明显的作用。

(三)集镇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集镇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但集镇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越来越多,制约集镇的发展。靠财政投资,本身财力非常有限,难以拿出资金引导集镇建设;靠土地生财,有待于给予更优惠的政策扶持;靠银行贷款,银行怕担风险,对集镇建设放贷较少。运用市场化手段拓展融资投资渠道是加快集镇建设的当务之急。

(四)政策环境欠缺,管理水平滞后。这是调研过程中反映较大的问题,主要是:建设用地征用难度较大,成本过高;征地涉及的村组矛盾多,调处的难度大。所谓的管理仅仅停留于说教层面,没有一支稳定的管理队伍,导致集镇的脏、乱、差现象难以根本改变。把小城镇建设成绩与镇主要领导人的政绩乃至职务升迁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小城镇建设具有急功近利的色彩,而不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五)基础设施不全。基础设施建设是集镇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集镇建设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集镇的工商业活动和人们生活的需要。集镇建设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环保、排水等设施不健全,没有公共停车场、公共厕所较少,道路交通不畅,绿化程度不高。集镇街道上电信、广播、电力等线路纵横交错,形成了“线网”,既不美观,也不安全,不利于集镇形象的提升,不能满足集镇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六)集镇功能不完备,作用无法发挥。集镇在一定区域的农村发展具有“核心”作用。对于一个功能完备的集镇来说,它是一定区域内农村的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交通运输、财政金融、通讯信息、科技教育和政治文化的“中心”,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简单地商品交换集合地,集镇的“中心”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功能十分不完备,限制了集镇作用的发挥。

(七)集镇管理不到位

首先基础设施管理不到位。道路的破损加剧直接影响交通功能的正常运转,供水、供电管道、线路经常被破坏,造成水资源浪费和不安全隐患因素出现。其次城镇辖区公共设施受到破坏。垃圾箱、桶不是丢失就是被煤球烧成窟窿,广场灯具经常不径而飞。再次乱挖滥种现象严重,植被受到破坏和损伤。最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不严,建筑污染严重。

五、缺乏有效的城镇管理措施,影响了城镇形象。

五、对我镇集镇建设的建议

现代集镇建设与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建设与管理问题,而是一个集镇现代文明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外在体现,是一个集镇生产力发展水平、居民素质、政府作为的一个外在标志,它的意义已经超过了本身的工作范畴。对此,我们的回答是:必须清醒头脑,认真探索,坚持建管并重。只有不断加强城镇管理,才能使太平桥的集镇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有序化的轨道,才能不断提高太平桥新集镇的品位。

(一)高水平领导好集镇建设。

1、集镇的发展不能靠搞运动和行政命令,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集聚要靠市场吸引。但是,政府的引导作用不能放弃,镇政府要高度重视集镇建设工作,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要作为镇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形成制度,强化目标管理。要认真分析和把握乡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时引导农民新建住宅向集镇集中。

2、充分认识到集镇建设对于促进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的现实作用,树立多元筹资、多方启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新观念,切实把集镇建设作为发展经济、拉动投资、扩大就业、加速农民向集镇转移、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大事来抓。要通过舆论宣传、参观学习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加大对集镇建设的宣传和发动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集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支持配合集镇建设,自觉投身集镇建设,形成加快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高质量建设好集镇

集镇建设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

1、挖掘集镇内涵,彰显集镇特色,提高集镇规划和建设品位。每一个集镇的定位,应当充分考虑其自身的地理位置和特色产业优势,结合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准确定位,科学确定集镇发展目标和建设方式。注重挖掘人文、风俗、历史的底蕴,突出人居、建筑、景观的特色,使集镇文脉清晰、蕴涵丰富,最适宜居住和创业,成为人居福地。

2、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注意集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集镇发展不能以掠夺性开发利用资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通过集镇规划加强生态系统的有效建设和管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绿化美化集镇环境,搞好公共设施建设,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增强集镇自然环境优势和生态承载力。自然融于城乡、城乡归于自然,使居民、建筑物、集镇融入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生态氛围,为集镇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要把城镇化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来抓,严格制定工程建设方案,高质量管理好在建工程,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建筑工地施工现场运输道路要平整坚实、畅通;施工现场围墙应封闭严密、完整、牢固、美观;施工现场内应有排水措施;建筑主体必须实行围档全封闭施工,使用合格的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封闭;建筑工地内外的零散碎料和垃圾渣土应及时清理,减少扬尘。控制区范围内的建筑工地,现场搅拌混凝土必须在搅拌设备上安装除尘装置,方可进行现场搅拌,以达到减少粉尘等污染。严禁在施工现场排放有毒烟尘、气体和噪声作业。在现场洗石灰、熬沥青必须使用密闭和带有烟尘处理装置的设备。建筑垃圾的运转必须通过楼梯或垂直运输机械转运,禁止从建筑物高处流放污水、倾倒垃圾。凡在居民稠密区进行强噪声作业的,必须严格控制作业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扰民。运输建筑材料的车辆必须有遮盖和防护措施,防止建筑材料、垃圾和尘土飞扬、洒落和流溢;驶出工地的运输车辆,必须冲洗干净,严禁带泥上路和进入城镇区域。给居民一个安宁、清洁的生活环境。

(三)高效益经营好太平桥镇

是树立经营集镇的理念,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在我镇政府资金来源有限,不可能拿出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建设的情况下,只有靠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来增加资金的投入。

1、着力盘活城镇资产。坚持和深化“总量控制—政府收购—储备整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土地供应制度,对城镇土地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使城镇土地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良性循环,使土地资产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要善于利用城镇级差地租,实现土地增值。通过市场运作,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从中获取城镇建设资金。

2、努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的市场化。有选择性地出让部分基础设施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如自来水厂、下水道工程等。使城镇的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确保城镇建设资金产生增量。

3、全力筹集集镇建设资金。坚持内外并举,着力招商引资,以地生财,引进外面的钱;争取国债资金和项目资金,用好上面的钱;启动民间投资,用好身边的钱。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运作,用市场经济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和经营方法来建设集镇。镇政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广开门路,用活政策,从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建设转变为依靠政策,向市场、向社会要资金,逐步建立各种资本共同建设集镇的多元投资体制,使集镇建设步入自我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4、倾力打造优良的无形资产。对广场、雕塑、公路等形象工程,要精心进行整合包装,使之成为叫得响的集镇形象产品,提升集镇形象,打造经营环境,提高集镇的整体竞争力。做到政府引导、以地生财、激活民资、整合资源四措并举,要明确部门分工,规范工作程序,加强沟通协调,建立部门间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统筹协调把我镇建成“天蓝、水清、地绿、人和”的新型集镇。

(四)高标准管理好集镇

为了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我们必须以集镇建设为依托,创新工作机制,加强集镇环境综合治理,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搞好我镇高效能管理,实现集镇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1、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机制。

建议由镇财政、城建、国土、环保、公安、工商、交通等部门组成综合管理机构,建立有力的镇政管理队伍,镇政府授权行使镇政等部门规定的行政管理职能,减少管理程序,促进集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创新管理模式,完善集镇功能,不断增强集镇的发展后劲。加快集镇建设的关键是有人入镇,有人建镇,有人兴镇。集镇建设的三步曲是政策引人、环境迷人、生意留人。加快我镇集镇建设就应该把政策引人、引资、招商放在第一位。政府及相关部门尤其要在涉及集镇建设的关键环节上创造优越而宽松的环境,切实做到放权让利,为集镇建设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必须紧紧抓住集镇建设的重大契机,充分利用一切政策优惠条件和各种经济社会资源,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集镇建设,为实现我镇集镇建设而争取更大的作为。一是在管理中,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是管理”的理念。摒弃冷、横、硬的作风和简单粗暴、动辙驱赶、取缔的工作方法,教育引导镇政管理人员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强化服务,文明执法,把镇政管理工作做深、做细,卓有成效,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镇政管理由随意罚款向规范执法、依法行政转变,由简单的堵截向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转变,由执法扰民向服务优先、执法为民转变。二是强化激励机制,落实责任考评制度,增强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在管理中,镇政管理机构建立工作人员镇容和环境卫生辖区管理责任考评制度,责任到人,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检查验收,对责任履行不好的,责令其限期改正,达到转变工作方法,提高管理人员事业心和责任感的目的。

2、美化集镇。

一是做好净化工作。环卫工作是镇政管理的基础和重点,在清扫保洁,落实路段清扫责任基础上,设立环卫路段监管人员,搞好城区主次干道、人行道的日常清扫保洁,坚持不懈地开展对乱倒乱扔垃圾的监察执法。建立夜间巡逻制,强化工地管理,严格渣土运输准运制度,堵住脏源。加强集镇周边卫生整治,新建垃圾台,新增放垃圾桶,实行定点倾倒、定时清运垃圾。加强环卫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实行专人管理,提高环卫工作水平。

二是搞好绿化工作。突出生态环境优势,体现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集镇要发挥自身优势,在集镇绿化工作中,坚持哪里有道路,哪里就有绿化,在修道路时,就植好行道树。集中有限资金,合理利用有限土地,实施广场、游园、步行街的绿化改造。使广场、步行街和主次干道形成一条美丽的绿带。

三是搞好亮化工作。加强灯饰建设,主次干道安装路灯,将广场的灯饰进行改造,集镇以广场为中心,主干道为纽带,彩灯、射灯、霓虹灯等交相辉映,使城镇夜里格外亮丽。五是坚决取缔占道经营摊点,确保道路畅通,着力解决集市经营杂乱无序的问题。加强集镇容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的管理。加强交通秩序整治,强化管理措施,构建出有序、平安、和谐的集镇。

3、以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辐射能力,为做大做强集镇提供产业支撑。

1、集镇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农副产品流通的集散地,农民走向市场的桥头堡,镇企业发展的主战场。要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体、农业发展为支撑、房地产开发为经济增长点,引导集镇经济协调发展。

2、要以农业产业化为支撑,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农特产品贸易大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形成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这些链条以集镇为载体,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发展,而且可以推动集镇建设。近几年来,我镇水产养殖、禽类养殖、水稻种植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大力发展这些农副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等相关产业,逐步做大做强产业链条,将带来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集镇加快发展。

3、要以活跃商贸为基础,增强辐射能力。根据第三产业集聚性要求高、劳动密集度高和低资本构成的特点,较低的进入门槛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为集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就业途径,在集镇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发展交通、餐饮、商贸、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引导发展中介、家政服务、信息咨询、生态旅游等新兴服务行业,实现兴乡富民、拓宽就业、促进发展等多重效应。

4、提高居民素质。一是新闻传播媒体加大爱护镇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明卫生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部门和居民行为。禁止一切单位和个人占用、损坏、拆除各类镇政、环卫设施,扼制乱挖滥种现象发生。设置户外宣传品张贴栏,规范各种广告行为,规范设置停车场,落实好“门前三包”等责任制。通过门前三包(环境、绿化、秩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集镇“脏、乱、差”整治中来,努力形成人人维护集镇环境的良好风尚。三是实行专职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树立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的意识,杜绝随心所欲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

集镇建设是改变集镇人居环境,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保证;是贯彻集镇带动战略的具体体现;是发展太平集镇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缓解农村就业压力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推进集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基础设施和集镇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发挥集镇辐射作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建设太平桥镇现代化集镇。

六盘山镇行风建设工作制度 篇5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育行风建设,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和学校形象,努力实现教育让人民满意的目标,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和教育局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镇具体情况制定此制度。

一、校务公开工作制度

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科学、民主管理的进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教育行风建设,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就实行校务公开制定如下制度:

(一)加强学习,提高对实行校务公开的认识

实行校务公开是加强学校科学、民主管理的需要,是加强党风廉政和教育行风建设的需要,是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的需要,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为使这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每学期都要安排时间进行专题学习,尤其是学校领导班子组认真学习,把此项工作做实、做好、做出成效。

(二)校务公开的范围和内容

范围:校务公开的范围对内是向教职员工,对外是向社会和家长。内容:

1、学校工作的重大决策事项;(管理机制、重大改革、发展规划、工作计划、人事调动等)

2、资金使用,包括重要投资;(财务预决算,较大的维修、建设项目、较大金额设施、设备的添置等)

3、涉及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岗位聘任,福利、评优,职称评定等)。

4、学校收费;(公用经费的使用,两免一补资金的使用,收费依据,收费标准,应开具的票据)

5、民主评议干部情况。

以上内容凡可以向社会、家长公开的都应公开。

(三)公开的形式

校务公开要根据内容和对象采用不同的形式在相应的范围内公开。

对内采用校务会(每个月一次)、教职工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每学期一次)、内部校务公开栏(定期或不定期)等形式进行公开;

对外采用校务公开栏(每学期一次)、公开信、告家长书、家长会议(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等形式进行公开。

(四)公开的程序

1、由校务公开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决定公布的内容、范围和形式。

2、采用适宜的形式向内或向外公开决定公开的内容。

3、收集反馈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

4、对反馈信息中的建议和意见,提出解决的措施,并进行再公开。

(五)对校务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估

为进一步推动校务工作健康发展,确保校务公开工作的质量更好地发挥校务公开工作在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和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作用,必须对校务公开工作的质量进行考评。

1、认真接受教育局对学校校务公开工作进行的考核。

2、学校教代会对学校校务公开工作进行评评议并写出报告备案。

3、定期接受社会、家长对校务公开工作的评议。

二、学校收费管理制度 为加强和规范收费管理,严格执行教体局、物价局的有关规定,严格收费标准,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增强教育收费的透明度,特制定监督管理制度如下:

1、全校教职工应严格执行教体局、物价局颁布的各项收费标准,学校不准擅自乱收费。

2、坚持每月查阅财务处帐目,严格票据使用情况,发现不规范情况,及时批评纠正。

3、严禁学校办理代收费,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4、每学期对学生的收费项目及公用经费使用情况公示。

三、学校师德管理制度

1、认真学习,克己奉公。言行一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育理论修养,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深入钻研教学业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严格执行教育法规,廉洁从教。正确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不吃请,不收礼,严禁利用工作之便为个人谋求私利。

4、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基点,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5、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勤奋敬业,不做影响工作的事,不说影响工作的话,共同维护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6、同志之间和睦相处,取人之长,克己之短,共同进步。顾全大局,协调各种关系。

7、模范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不做任何违法违纪的事,敢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

8、党员、干部要做师德表率,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在师德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9、严禁教师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等行为,从严查处各种违规违纪案件。

镇项目建设管理制度 篇6

各党(总)支部,各村委会,各单位:

《袁庄镇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管理办法》经镇党政联合办公会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各村、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袁庄镇委员会

袁庄镇人民政府

二OO七年八月二十六日

袁庄镇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管理办法

(试

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依据《袁庄镇镇区总体规划》、《袁庄镇镇村布局规划》和《关于明确农民集中居住规划实施有关问题的通知》(东政办发[2006]90号)、《关于切实规范农民集中居住秩序的通知》(东政办发[2007]35号)、《关于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东发[2007]22号)等文件精神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袁庄镇镇域范围内农民集中居住建设,镇区内各类建设按镇区总体规划及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三条

镇政府负责全镇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各村民委员会具体负责本行政村村域范围内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的实施管理工作。

第二章

农民集中居住建设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第四条

农民集中居住建设规划由镇村镇建设办公室牵头,各村民委员会参与编制。提请镇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主席团审查同意报县政府(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五条

农民集中居住规划必须依据《袁庄镇镇区总体规划》、《袁庄镇镇村布局规划》,根据东发(2007)22号文件精神结合各村实际,农民集中居住点规模镇区周边为2500-3000人,一般农民集中居住点规模为2000-2500人,全镇从原来的43个农民集中居住点调减为20个左右,原则上每村开工建设一个点,特殊情况需增点的必须申请批准。各村必须以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通报由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确定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位置,并严格按调整后的农民集中居住点组织落实,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第三章

建设用地管理

第六条

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要严把农民宅基地审批关,同时要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新规划的农民居住用地统一调整为建设用地。

第七条

农民集中居住用地由各村按相关规定一次性规划,分期使用。首期农民居住点要调出15亩左右用于农民建房,以后根据需要逐年进行调地。

第八条

农民按规划要求到集中居住点申请宅基地的,在审批时应明确收回原宅基地,并坚持先拆除旧房,交出原宅基地再划拨新宅基地建设。原宅基地除可保留5m2/人的副业用房外,其余房屋应在建房之日起六个月内拆除退耕。若原宅基地在六个月内暂时交不出来的,由原宅基地使用户每年支付土地租赁费给村,标准为新占宅基地同等补偿标准的1.5倍,跨村进集中居住点建房的农户,在新建房屋建成后一个月内必须交出原宅基地,严控一户两宅现象,具体由所在村民委员会和镇农经、国土部门审核把关。鼓励农民规模养殖,各村应划定集中专用地,用地范围标准按相关产业结构调

整规定执行。

第九条

农户跨村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住宅的,原则上本镇内的农业户口可以跨村建房,但接收村必须经村集体讨论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待接收户口迁移后,按规定办理建房手续,并办理原宅基地房屋的拆除承诺,建筑配套费标准及相关费用由村讨论确定并报经镇村镇建设办公室同意。

第十条

对原规划线内居住房较好但急需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的农户,可与符合建房条件,但经济条件不许可的困难户,老龄户协商,在自愿、平等、互利且双方手续完备的前提下,进行宅基地交换,然后到农民集中居住点申请建房或购买商品房。

第四章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十一条

农户新建、翻建房屋必须按规划到农民集中居住点建房,农民集中居住点以外不得申请新建、翻建、扩建房屋。

第十二条

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凡农户新建住宅(包括楼房和平房),一律安排到农民集中居住点进行统一建设,对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确无经济能力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房的,可以在原规划线内建设过渡性平房,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方可批建:

1、现有住房经镇村镇建设办公室确认为危房;

2、该户属困难户,经济收入较低,人均年收入低于当年全镇人均水平的35%,且发生灾难性或特殊情况;

3、新建过渡性平房人均建筑面积不得大于25m2;

4、新建过渡性平房不得使用水泥、砂浆;

5、建房户要作出书面承诺,并按家庭人口每人2000元交足保证金,保证不扩大建筑面积、改变房屋的性质;

6、分工联系村的定村镇干,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及定组村干担保。

在符合以上6条规定的基础上,方可办理过渡性平房的建设手续,没有办理建房手续的均认定为违章建筑,如有违规现象,一律按本办法规定追究其责任,并限期纠正。

第十三条

农户新建住宅必须具书面申请,经村民小组签署意见,村民委员会审查同意后领取《如东县个人住宅建设工程规划选址申请表》、《如东县城乡居民建房用地审批表》、《如东县个人住宅建设规划许可证申请表》,如实填报,经村民委员会初审(必须现场勘察并绘制平面图、规划图,签署初审意见),报请分工镇干、片长审核签字后由村报送村镇建设办公室审核后核发《如东县个人住宅建设规划选址意见书》、《用地批准决定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再由定村镇干、村民委员会主任、国土所、建设站相关人员实施放线方可施工,并跟踪服务。

第十四条

农户新建住宅的造型由各村根据多数进区户的愿望,选用镇建设管理服务站提供的图纸按规划要求实施,做到“五统一、一保证”,即统一规划、统一样式、统一高程、统一区间道路、统一配套设施及绿化,保证按规划要求建设,农户自建的,并缴纳规划建设保证金(保证金由各村收取,交镇财政所保管,房屋完工后经验收符合规划要求如数退还,保证金不少于3000元)。

第十五条

农民集中居住点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由各村统筹解决,要充分体现自然村庄特色,利用自然河流种植绿化,村民休闲场地、村公共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等各类基础配套设施要基本齐全,并按规划要求由村统一组织施工、验收,凡上级下拨的各类农村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农民集中居住点的配套建设。

第十六条

农民集中居住点内建房户户型按人口数享受建筑

面积,其标准为:底层住宅的建筑占地面积2-4人户,每户94.5平方米;5-6人户,每户115平方米;7人以上户,每户125平方米、独生子女和大龄未婚青年可以照顾一人计算户人口数,每户最多可照顾一人。各村可根据村的实际,将农户进农民集中居住点的房型分为楼房两类,一类为190m2左右,一类为230m2左右;平房一类为110m2左右,必须统一规格类型,相对集中。

第十七条

农民集中居住点内建房及基础配套建设,各村可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市场化运作,或村组织农户自建的形式,但必须坚持“五个统一”的要求实施。

第五章

监督检查与实施

第十八条

镇政府统一负责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管理的监督与检查,各村民委员会负责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的组织与实施。镇建立督查小组,负责镇村范围内的违章建房、宅基地占用、规划执行行为的督查,对督查中出现的违规现象及时反馈到村,并监督纠正到位。镇国土所、建管站、农经站、司法所、调解中心、水利站、供电所、广电站、自来水企业、邮电等部门按各自的工作职责,做好服务协调工作。

第十九条

对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农户镇给予适当奖励,凡纯农户进入村指定的集中居住点(不包括集中居住点内改建户),且按“五个统一”要求建设,经镇村镇建设办公室相关部门验收合格,镇一次性奖励楼房户1000元,平房户800元。

第二十条

严格执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资金的管理。各村凡筹集用于农民集中居住点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或统一代建、农户分购的资金,一律进入村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

第二十一条

镇对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公益设施建设将给予补偿(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二条

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为加速我镇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实施,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确保我镇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健康有序发展,镇政府将建立工作领导组,领导组另文下发。

第二十三条

强化镇村干部的考核,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各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村主任为具体负责人,其他村干为到组的直接责任人,从即日起,若出现未经批准在非集中居住点新开工建房而未能及时得到有效处理的,一律逐级追究责任,在村干分工范围内出现一户,该村干当年报酬减半(若出现批平建楼的该村干停职待岗),出现两户及两户以上的,该村干予以下岗辞退;在所在村范围内出现一户,该村当年不得评为先进,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实行诫勉谈话,当年报酬减少三分之一;出现两户以上,该村不享受镇年终考核奖,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停职待岗;待岗期间不享受村干待遇。定村镇干在所分工范围内出现一户,年终奖减三分之一,出现两户以上,年终奖不享受,并由组织上实行诫勉谈话。

第二十四条

镇各部门都要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村镇建设办公室要严把手续关,不办人情、招呼手续,本办法第十七条涉及到的镇相关部门就此项工作列入年终考核主要内容之一。凡因组织不力,督查不到位,配合不协调,处理不彻底,发现一例涉及到的部门负责人年终奖励减一半。具体工作人员年终奖减少三分之二。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的将按级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的考核,由镇政府组织实施。

第二十六条

镇项目建设管理制度 篇7

1 理清思路、科学规划, 明确重点镇发展定位

该县李庄镇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 先后被确定为临沂市优先发展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 为李庄镇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为此, 该县按照省、市部署要求, 着力推进李庄重点镇建设, 倾力打造百亿级家电产业园, 努力把李庄镇建设成为“郯城县域次中心”、“临沂中心城区卫星城”。聘请同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 对李庄小城镇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和修编, 完成了《小城镇总体规划》、《李庄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济园区规划》以及各项专项规划。李庄镇的小城镇规划总体定位为“一城四园, 十大社区”的主体框架。一城即:镇驻地至刘道口村之间10平方千米开发建设李庄北部新城, 打造一片功能完善、建筑时尚的城市化聚集区。四园即:百亿家电产业园、新型建材产业园、万亩花卉品种园、万亩杞柳生态园。十大社区以沂河滨河区域为主线, 多点启动, 辐射带动周边村庄连片开发。“一城四园十区”规划, 重点体现核心区的城市化功能, 十大新农村社区的带动功能, 生态园、花卉园的美化环境功能, 家电园、建材园的经济和就业安置功能。通过规划, 确定了镇域空间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 解决了工业的持续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问题, 解决了公路与城镇布局的协调发展问题。

2 优化结构、培植特色, 强力推进重点产业快速发展

李庄镇把大力培植有特色、有潜力的支柱型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通过科学调整, 李庄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特色产业发展迅猛。目前, 该镇初步形成“家电主导, 建材兴市;南部柳绿, 北部花红”的产业化经济格局。一年来, 该镇累计实现镇域生产总值25.77亿元, 同比增长21%, 农民人均纯收入9 750元, 同比增长17.1%, 实现招商引资10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 012万元, 增长158%, 圆满完成了年度倍增计划。

2.1 家电产业初具规模

目前, 该镇已引进重点项目63个, 计划总投资177亿元, 到位资金29亿元。星科电子、丰收电器等24家企业已投产达效;侨兴能源、帝龙新材等30家入园项目正加快建设。近期, 又引进了沂达国际商贸物流城、万城商业广场、诺亚方舟水上项目、佩爱特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 (即:PET) 等总投资过百亿元的大项目。

2.2 建材产业迅速发展

新型建材是李庄镇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为适应产业升级需要, 2012年在家电产业园南部规划建设了10平方千米的百亿新型建材产业园, 目前, 园区已拥有华星铝业、百诺建材等6家建材企业, 其中, 新引进的宜华木业项目, 总投资达50亿元。

2.3 杞柳产业稳中有增

杞柳是李庄镇传统的支柱产业, 目前, 基地面积已扩大到3万亩, 全镇有9 000多户、3.2万人依靠种柳编柳致富。今年杞柳行情稳中有升, 每亩杞柳年纯收入可达5 000元以上, 是种粮效益的三四倍。现在全镇柳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0家, 其中具有自营出口权企业12家, 年产值达2.4亿元。2012年以来, 已有美国、德国、荷兰等多位外商前来考察、洽谈, 并通过广交会、京交会, 签订柳制品出口订单1 500多万美元。去年, 李庄镇杞柳产业实现外贸出口1 100万美元, 同比增长17.4%。 (1亩≈666.7m2)

2.4花卉产业转型升级

李庄镇青山、八里屯、唐庄等地已拥有海棠基地1万亩, 去年10月份, 又启动了南部白马河流域海棠 (市花) 品种繁育基地的开发建设。现已成功流转土地8 000亩, 并与70多家投资大户签订了花卉种植协议, 有力地保障了明年春季的海棠品种园区开发。全镇海棠已拥有西府、垂丝、冬红、北美、绚丽等五大系列30多个品种, 一些名贵的品种已经打入北京、上海等主流市场。

2.5 基地品牌建设再上台阶

以品质提升品牌、以品牌拉动市场, 李庄镇已发展道口甜瓜、凌庄蔬菜、蔡村香菇、青山花卉、沂河鲜桃5大品牌化农业生产基地, 目前, 全镇已流转土地3.5万亩, 占全部耕地总面积的30%, 获批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3 000亩, 注册农产品商标5个, 其中, 2个已通过无公害认证, 1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先后被市授予“省级食用菌生产先进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3 完善配套、增强功能, 努力提升重点镇建设水平

3.1 稳步推进驻地核心区改造

李庄嘉园、碧水湾、机关公寓三大驻地生活区建设进展顺利, 北部10平方千米的新城花园社区与驻地开发实现对接, 2012年累计完成公寓楼房建设1 100套, 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 安置住户1 026家。全镇新增建成区面积1.8平方千米, 新增城镇人口5 267人, 城镇化率达45.89%。同时, 该县按照“色彩明快的现代简约风格”加快实施小城镇改貌, 通过平改坡、立面貌等形式, 完成沿街楼房改造2 900米、2.32万平方米。

3.2 完善小城镇基础配套

新修、整修道路32千米, 硬化改造株沙路、海棠路、古园路等17条主要道路, 配套桥涵29座, 开挖排水沟13.6千米, 路边栽种各类绿化苗木56 400株, 安装景观路灯820盏, 新建垃圾中转站2所, 垃圾池120余处, 安放垃圾箱660多个。借临沂实施东线供水送气工程之机, 启动了20千米自来水管网工程, 完成了30千米中低压燃气管网入地工程, 总投资1.5亿元的110千伏变电站也已建成使用。去年以来, 用于李庄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2亿元以上。在城镇管理上, 创新了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模式, 通过面向市场竞拍保洁权, 将“政府不好管理、个人管理不好”的环卫工作, 承包给专业的物业公司, 实现了环卫保洁工作长效规范, 李庄镇城乡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4 加大投入、严格管理, 努力推进新型社区建设

4.1 着力建设10个新型农村社区

在设计上, 有五加二、四加一的多层住宅, 有两层的连体房、小康楼, 有老年公寓;在布局上, 沿沂河、沭河、白马河、国道, 形成条带, 连片开发;在建设上, 采用节能新技术, 新建建筑主要采用外墙保温和隔热断桥中空玻璃等节能措施;在供暖上, 因地制宜, 分别采用了天然气、地源热泵、太阳能加燃气壁挂炉等供热方式;在管理上, 按照“气上楼、水治污、环卫保洁市场化”标准配套进行。截至目前, 全镇已完成社区楼建设66栋, 小康楼1 120栋, 总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

4.2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配套

今年, 在青山社区、李庄嘉园、郯城四中等地新建成3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投资5 700万元, 完成了于泉、青山、唐庄、沙墩等8所小学的教学楼建设。全镇9所重点学校经改造顺利升级, 教育学习环境不断优化, 师资水平、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郯城四中、沙墩中学、李庄中心小学等3所学校建设相继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投资330万元完成了李庄镇驻地郯城第二人民医院升级改造建设, 为农村社区配套建设了3处医疗服务中心和5处花园式小学、幼儿园。

5 加强领导、扩权强镇, 全力保障重点镇建设顺利推进

5.1 机构改革落实到位

郯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扩权强镇工作, 全面落实“扩权强镇”政策。2012年7月, 李庄镇行政体制改革基本完成, 按照公开选拔、优中选优的原则, 为各机构配齐配强了8名副科级副职, 并通过优化组合, 对各机构岗位人员进行了调整。

5.2 权限下放到位

郯城县直有关部门一次性下放了46项管理权限, 并在李庄镇设立行政大厅服务窗口, 实现了行政审批服务前移。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 落实了财政税收激励机制, 对李庄镇上交的财政税收县级留成部分全部返还, 用于助推重点镇建设, 并优先将全县70%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李庄镇项目开发。

5.3 四个平台建设到位

建立综合执法平台, 成立综合执法大队, 配备执法巡逻车, 规范上岗;建立便民服务平台, 在李庄镇政府门前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建立土地储备平台, 成立李庄镇土地储备中心;建立投融资平台, 李庄镇政府独资5 000万元, 注册临沂三和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并投入运营。

6 通过调研, 对推进我县重点镇建设的建议

(1) 科学规划, 促进重点镇建设上水平。重点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立足现实, 着眼长远, 坚持高标准规划, 高质量建设, 高水平管理, 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重点镇建设上层次。基础设施是实现重点镇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3) 加大管理力度, 促进重点镇建设上特色。

排沙镇多措并举建设宜居特色乡镇 篇8

“经过历届镇委、镇政府的努力,目前,我镇经济发展跃升到了一个新台阶,宜居宜游特色乡镇建设已初见成效。”排沙镇镇长高艳春如是说。

近年来,排沙镇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不断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了生态和谐、宜居特色乡镇建设进程。目前,全镇发展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已形成了水电、纸浆为支柱的主导产业,农业以种植水稻、沙糖桔、养殖山地鸡为主的特色产业结构,镇域经济正走上快车道。排沙镇是如何取得这些新突破、新成绩的呢?

过去一年,排沙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发展的量质提升。2012年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6.57亿元,农业总产值2亿多元,农村人均纯收入6878元。

排沙镇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以广宁县广陶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产项目为代表的招商引资项目顺利落实到位。此外,排沙镇“十二五”重点项目之一,坐落在该镇扶罗村委的投资10.98亿元的龙湾国际旅游度假村项目顺利推进。正是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举措,促成了排沙镇薄弱的工业发展走上正轨,踏上快车道,助推排沙全镇经济快速发展。

2012年,排沙镇共创建省级卫生村6条,并全部一次性通过省检查验收,到去年底止,全镇共创建省级卫生村59条。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科学发展观念的树立。

排沙镇注重生态保护多管齐下,大力发展绿色宜居特色乡镇。“‘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一发展战略一直以来都是我镇的所坚持的,只有在注重生态、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经济,才是真正值得推崇的。”高艳春这样说道。

排沙镇创建“省级小型农田水利示范镇”项目于去年已全面动工建设,项目总投入1092万元,共计完成农田水利项目118宗,新做三面光渠道75.9千米,清理灌渠2.7千米,受惠群众2.28万人。该镇继续完善行政村到自然村的村道硬底化延伸工作,同时,完善圩镇、农产品贸易广场、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等管理工作。

“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广大城镇居民和农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是老百姓们最关切的民生工程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搞好。”高艳春说。

近年来,排沙镇把“教育创强”作为全镇重点工作来抓。2012年,该镇共投入1741万元创建广东省级教育强镇,教育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排沙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普九”各项指标达到省级考核标准。

排沙镇还深化医改政策,大力推进便民廉医工程,完成了镇卫生院大楼建设,医疗质量各项指标均达到上级的要求。2012年6月,该镇创建的“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广东省示范区”顺利通过省专家组的验收。今年,排沙镇全镇城乡医疗保险主要工作全面告捷,参合覆盖率达到了100%,连续7年率先完成县下达的参合任务。

高艳春表示,尽管排沙镇目前各方面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发展中还面临许多困难,但他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紧抓特色经济不放手,充分发挥排沙的地理区位优势,排沙的经济发展将会更好、更快。高艳春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抓好产业升级、卫生、教育以及水电开发等方面的工作,继续为推进排沙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把排沙早日建成宜居特色乡镇而努力。”

上一篇:高中作文:品味时尚下一篇:集团公司行政监察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