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方案(精选8篇)
校本课程是校本机制在课程上的重要表现,新课改顺应了国际上课程改革的趋势,为学校留有了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权利,校本课程便成了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和丰富,我校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需要,运用新课程理念,基于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兴趣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开发课程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而开展了校本课程的建设及校本教材的开发,从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出发逐步建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充满活力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校本课程目标
“以人为本,走近校本,三点平衡(学科、学生、社会),科学适切,丰富
内涵,强化管理,有效拓展”,努力务实基础型校本课程,着力拓展型校本课程,发展探究型校本课程是我们开发新思路。“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习成长,把校本课程的开发权交给全校师生,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总原则,从“发展自我”鲜明个性出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第一要素制定课程目标,宜小不宜大,要切合学生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符合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培养学生具备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新精神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艺术修养,科学涵养,知识学养,自主发展,自强励志,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的新一代合格的初中学生”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我们把课程目标细化为四个方面。
1、对知识探求的态度
七年级:能在教师指导下单独或与同学合作,以专注的态度开展拓展探究活动。
八年级:能自主对学过的知识或身边的事物进行思考,初步形成拓展探究性学习的态度。
九年级:有较强较广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关注社会与他人,关注自身发展的态度,对知识有积极的探求态度。
2、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年级:学会通过互联网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初步具有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在小组中与他人交流自
己所获取的信息,能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并作书面的阐述。
八、九年级:具有较强的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能通过书面或口头完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有价值的信息,完成专题研究内容。
3、思维能力的提高
七年级:多角度地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着力于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八、九年级:进一步形成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和推理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思维品质,进行逆向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
4、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七年级:在拓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及合作,增强自信心,形成虚心好学、积极向上、团结
合作的好品质。
八、九年级:形成坚毅、耐挫的品质;学会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以稳定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择业、升学打好基础。
二、校本课程组织
1、教学大纲
编写校本课程教学大纲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环节,它可以确保不同教师有效连贯,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我校校本课程教学大纲采取多种形式,如:简单扼要的课程说明,详尽的课程说明,一学期的大纲,多学年的大纲等。
我校校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内容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实验要求、参考书籍等。
2、校本教材
编制校本教材是一项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成败的科研工作,不论是改编、自编,都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应本着科学性、可读性、趣味性,注重教材的连贯性,顺序化走向系列化、多元化、多层化、在类型上从单学科(纵向)向跨学科(横向),多学科(交叉)发展,同时不断完善校本教材结构,使之包含前言、目录、章节、概要、提示、小结、插图练习、思考题、参考书、单元复习、总复习在内在符合教科书结构的基本框架。便于学生的理解、把握、记忆和应用。
3、校本课程内容
我校校本课程内容标准:有效性、重要性、趣味性、可学性、现实性和实
用性
我校校本课程内容范围:事实、原理、概念、技能、态度、价值观等
我校校本课程内容原则:三特原则,即:切合学生特点,发挥教师特长,体现学校特色
4、校本课程的类型
(1)纵向——单学科纵深式校本课程
立足本学科体系,在较少或不打乱原有课程及教材顺序的基础上,就一些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
(2)横向——跨学科横广式校本课程
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打破学科界线,不受传统学科制约,把视野从学校发展到社会、从书本发展到生活,大大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3)交叉——多学科深广式校本课程
将上述两类有机结合,有侧重点,拓展学生活动的立体空间
07~09年已开设了科学类、社会类、技能类、综合类、体艺类、专题类共328节校本课程(见附表2),呈现形式多为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和学科课程。
三、校本课程实施
1、实施原则
自主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学习、练习为主。
自愿原则——允许学生选择校本课程,选择教师,并能多次重新选择。
灵活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不一刀切,以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师特长而定。
开放原则——目标多元、内容广泛、方法可变、评价透明。
2、实施要求
(1)加强课程规划,系列化校本课程,在同一平面上形成不同高度
(2)强化过程管理,对不同类型课程可采用不同管理方法
(3)设计评价标准,针对课程、学生、教师进行评价
3、组织安排
双向选择——学生自主按兴趣、需要相近似或特长互补原则,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教师作为指导者可以选择学生按照原班级或走班制开展教学活动,允许教师自主安排时间,探索新上课形式。
4、实施程序
(1)组织学习、动员师生、制定规划
(2)以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学生需求
(3)根据学生需求,教师特长,全面确立校本课程内容大致结构,编写校本教材
(4)发征询表,学生选择课程
(5)根据学生征询反馈,调整课程
(6)任课教师申报课程,教导处审核备案
(7)最后确立校本课程内容,任课要求,授课名单
(8)分阶段实施,反馈小结,记入记录册
(9)质量评价
(10)设置校本课程网络平台,实现“我的课程我做主”
5、教学方法
(1)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讲座、讨论、视听等
(2)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教学系统设计、程序教学、操练等
(3)以培养品质为主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模拟等
(4)以参与社会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社会活动、小组调查、学习法律等
(5)以满足个人需求和兴趣为主的教学方法——独立研究、微型课程、头脑风暴等
依据办学条件,学生需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方法功能,自主选择。
四、校本课程评价
将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相结合,按不同课程分目标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除了其基本学力提高与否外,还基于其态度。良好心理品质和综合能力,鼓励冒尖,也允许暂时落后,决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将基础、拓展、探究型校本课程放在一起,综合评价。
2、主体性——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评互评结果。
3、开放性——注重评价的透明度,尽量创新机会,供学生展现自己的成果。
4、激励性——鼓励冒尖,奖励进步,允许落后,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注重每个学生自我发展的纵向评价,不与他人进行横向比较,特别重视发展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
(1)课程本身评价
内容: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符合本校、本年级、本班学生的需求,学生是否参与评价,是否选择了最恰当的课程组织形式与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模式,应注重及时纠偏,并把评价结论作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评价应贯穿于开发过程的始终等。
(2)学生评价
内容:是否达到校本课程预期目标,是否有了变化,与预期目标还有多大差
距,不同层次学生评价标准是否不同,是否体现学生个性,是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否参与了评价(自评、互评),是否注重诊断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评价标准是否预先让学生知道,是否注重质的评价,是否注重对学习态度,学时总量、参与状况的评价,是否进行成果展示等。
(3)教师评价
内容:选择学生的人数开设课程的数量,授课实际效果,是否令学生感兴趣,是否制定了足以达到课程目标,便于学生参与的多样教学方法,是否以学法为主,教学方法是否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是否把自我评价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教学是否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否能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否接受学生家长的评价等。
校本课程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可由学生、家长、社区、学校多方组成。
五、校本课程的保障
1、完善组织机制,明确管理职责
为了充分保证校本课程的落实与推进,学校建立了有效的课程组织机构,明确人员职责,权限和运行规则,有序推进课程建设。
校本课程组织机制:
组长:林毅
副组长:文培星曾迪如段斌
成员:叶瑞明李蔷薇邓丽萍魏志刚娄志凡
2、整合校本课程资源,彰显办学特色
把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发展方向,引进校本课程建设中去,把校内外课程资源投入校本课程建设中去,把艺教特色融入校本课程建设中去。
3、开展校本研训,提高教师课程能力
开展“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学习”,通过分层学习,理念引领,使教师明确校本课程开发职责。通过科研引领,课题研究,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通过聚焦课堂实践研讨,促使校本课程的实施,使教
师发展与校本课程紧密联系,共同成长。
4、保证校本课程建设所用的场地、器材、经费、时间。
5、及时交流、表彰先进,总结经验,建立档案。
一、《枫泾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中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程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英语时代、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每个地区都有它特有的历史文化、物产资源和风土人情,加之学生熟悉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故土,在学英语时也很乐意学一些关于自己本乡本土的东西。所以,将英语学科教学与乡土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我校地处枫泾古镇,这里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来此旅游。而作为枫泾的小主人,学生在说和写的时候都苦于无法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此背景下,我校围绕《枫泾英语》校本课程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思考。
二、《枫泾英语》校本课程建设过程
1. 调研阶段
在课程开发之前,我们经过大量的调研发现:在许多课堂,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的依然是学生对知识经验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受,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亲历性、过程性和自主性重视不够,学生主体意识淡薄,创新意识欠缺,为今后的未来发展带来许多障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真实任务的策略,通过情景的创设或开展一些拓展活动,努力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联系,但收效甚微。因为许多任务都是在教师控制下完成的,学生的主动性还是不能得到发挥,而且学生对本土文化特色或特产资源方面缺乏系统了解,也不知如何用英语来表达,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建设阶段
2008年起,我开始负责我校的师训工作和三类课程建设,围绕前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开设了《枫泾英语》拓展课程,采取自主拓展的形式,每周一课时,配备了固定的师资,教学内容由执教教师自主设计,但一年多实践下来,效果却依然不尽如人意。反思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三点值得思考:一是自主性拓展课程的开展有难度,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课,导致生源不稳定;二是没有固定的教材,也没有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教学形式单一;三是对课程、教师和学生都缺乏有效评价。围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校全体英语教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后来,我们接受了专家的建议——以科研引领课程建设。
2010年4月,由我领衔的课题组在对《枫泾英语》校本课程先期工作做了认真的梳理后,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申报了区级课题《体验学习法在上海郊区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该课题的特色创新之处在于运用体验学习的理念来开发校本课程,再围绕课程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逐步形成适合农村中学英语发展的体验学习范式。课题顺利立项后,我们按照既定的课题研究计划,分别在三类课程中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针对以往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制订了具体的研究方案,其中《枫泾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就成了课题组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英语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课程改革的物质保障。然而,校本教材的开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适应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等。所以,为了让教材更符合我们的学情、教情和校情,我们聘请了专家对教师进行指导、培训,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即“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结合本土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提高综合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师生发展,创建学校特色”。在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实践、不断完善,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枫泾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制工作,课题研究最难攻克的山头终于被拿下来了,课题组所有的教师如释重负。
3. 实施阶段
教材有了,该如何去实施?这是摆在课题组教师面前的又一大难题。课题组经过认真讨论后决定采取自主拓展和三类课程统整相结合的方式,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同时,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校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有了更为具体的规定:教学内容要分层,逐级递增,必须制订授课计划和写好总结,必须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必须有考核评价且关注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除此之外,我校鼓励教师充分发挥拓展课、探究课课型的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小小导游、英语节主题活动、知识竞赛、课本剧等,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育人,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我校的课程领导力得到了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学生的生存意识、自立意识、自主学习、自主研讨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由此可见,校本课程的建设真正促进了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校本课堂;参与;决策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37-02
1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新的理解。因而校长有责任让教师明白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的角色,并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从一个课程的消费者变成一个课程的开发者、课程研究者。此外,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一个意识转化问题,更具有现实价值的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就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教师们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许多教师(尤其是年长者)对课程开发还采取排斥的态度。年轻的教师虽容易接受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但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因而校长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以便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校长应鼓励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力所能及的课程开发研究,并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养成课程开发的意识,发展课程开发的能力,最后达到专业成长的目的。
2协调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因素
尽管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但它受到来自校内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来自国家课程机构的观点、地方政府的需要、课程组织的压力,地方工商业、各种专业协会、大专院校、家长、教师和学生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开发。校长也理所当然负有综合协调这些因素的责任。从课程开发的实践来看,校长主要有3方面的协调工作:一是协调好学校与地方政府、上级行政部门的关系;二是协调好学校与社区、家长的关系;三是协调好学校与科研部门的关系。
3建立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
一个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是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身教育哲学的产物,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过程,是全校人员合作的结果,这样就必然要求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呈民主开放状态才可能保证交流渠道的广泛和暢通。此外,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下,教师们真正接受领导的依据是基于专业能力的认同。由于校本课程开发赋予教师和学生一定的专业自主权和课程选择权,这就要求对权力进行再分配,否则就难以优质高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当然,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建设需要全校人员的协同努力,其中,校长是健全的学校组织机构建设的主要责任人。
4建立良好的校内沟通网络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就是说需要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广泛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因此各种人员之间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的说,校长必须考虑给教师与课程专家沟通的机会;给参与课程开发的各团体或小组之间的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要非常审慎地考虑和计划沟通与内容(例如可以采用中心布告栏的形式或简报的形式不断通报学校内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情况),让参与者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沟通的优先权必须审慎地设置,分享信息的各种方法也应仔细考虑(如可以设一个校长开放日,让涉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人员都有机会与校长直接沟通)等等。总之,要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沟通网络,让参与人员都能及时地获得相关信息。
5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合作的、民主的、开放的过程,强调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就是说这些人都有参与校本课程决策的权力。校长应该设法让这些人明白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始方面拥有哪些权力,并认真履行自己的权力。
首先,学生层面。学生在家长和社区的帮助下确定自己希望学习的内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定的学习项目。
其次,教师层面。教师在分析学生需求的前提下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希望开发的课程的具体项目,并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课程纲要的编写,最后交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审查。这里教师有权决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具体办法和课程评估的标准与手段。
最后,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层面。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对教师提交的课程纲要进行评估与审查,并交由教师和学生自行选择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与发展。
6确定明确的办学宗旨
校本课程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强调以学校为基地,并与校外教育机构合作,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开发出适合学校实际的课程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这样学校就不仅仅是课程计划的执行机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课程的开发机构。无疑,这会给校长增加一些新的职责。具体地说,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下,校长至少应承担如下一些职责。
从本质上说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满足各校的特殊需要,形成学校特色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如此就要求校长明确几个基本问题: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学校是什么?根据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应该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准备把学校实际上办成什么样子?也就是说首先要有一个学校发展的总蓝图,明确学校的远景追求和现实取向。没有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是不可能进行真正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即使进行也只是一种漫无边际的盲动。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实施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更好地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特制定此方案。
一、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基本理念
1、学生是校本课程的主体。一方面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依据;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创造课程。
2、“文明礼仪”是校本课程内容的范围。
3、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性、创生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反思和创造的环境、对象。
4、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本,旨在改变学生的单一学习方式。
5、教师和学生不是校本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校本课程的创生者。
三、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必修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可能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地做出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四、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要打破课堂教学固有的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拟采用以下形式:
1、个体式。如书法、计算机、学生阅读、棋类等。
2、集体活动式。如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体育竞赛、艺体节、科技创新大赛等。
3、团队式。如合唱、舞蹈、球类选项、学科竞赛等。
五、教学内容及目标
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经学校研究决定编制本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开发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人们对教育机会、质量的需求激增,全国统一的课程方案越来越难以顾及地方、学校、学生、教师的差异。在这种形势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至此,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被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快了,为了尽可能地满足社区、学校、学生间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课程决策权部分下放到学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这也成为我们弘扬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的新契机。
二、开发目标: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进一步凸显审美育人的办学特色,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学校管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三、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作灵活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四、开发内容与设想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成功教育,改革课堂教学,发现学生个性潜力,促进每个孩子全面发展。我校根据现有的师资情况、学生基础、校园环境条件和其他课程资源,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立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组 长:孟祥红 副组长:卓成安
成 员:刘传洪 崔加鹏 汪宗强
二、确定校本课程的依据
1、法律、法规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国家教育方针。
(3)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4)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5)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
2、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宗旨:播种善意、体验成功、收获自信、发展个性。
3、对学生需求的评估:学生的需求、兴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的倾向、趋势,以此确定校本课程的门类:人文素养类、学生行为习惯类、社会实践类。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1、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
2、考虑教师的专业特长。
3、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4、做到趣味性、基础性、普及性、延伸性和实用性。
5、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
6、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四、校本课程开发类型及课程名称
1、社会实践类:二十四节气
2、学生行为习惯类:培养良好习惯 实现自我管理
五、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
1、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兴趣爱好得到满足。
2、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
3、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4、学生善待自己,善待周围的人和物,学生逐渐形成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5、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六、实施步骤
1、前期论证
(1)由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组成人员共同学习、研讨、酝酿和构思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2)健全校本课程组织机构,依据学生实际,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评估,制定出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2、师资培训
(1)理论培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培训。
(2)专业知识培训:对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3、保障措施
(1)学校加大资金投入为课程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2(2)组长、副组长做好管理、测评,参与听、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七、课程实施的评价
1、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2、建立旨在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多元评价体系。
3、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4、注重过程评价,淡化结果评价。
5、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开发的项目、参与的学生数、学生参与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情感及兴趣、教案和课堂组织的效果等多方面进行,对教师的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目标管理、年度评优、职称评定相结合。
八、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校本课程的主讲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根据安排认真实施。
2、主讲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数与教学目标。
3、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展示课,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张庄镇松石小学
关键词:校本课程,实践与思考
一、温州第八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 并充分利用学校及所在社区和学生家庭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分析, 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我校 (注:这里指温州第八中学, 下文同) 把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新课程实施的新亮点、新发展点。
(一) 温州第八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我校校本课程实行“调查→组织→实施→评估→调整”的课程开发模式, 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循环往复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见下表) 。
1.课程资源调查分析。对开设校本课程的学校内部和外部各种课程资源、环境进行调查、分析、评估: (1) 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是首要因素, 因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2) 学校的态度与组织管理是前提, 学校要加强组织管理, 包括宣传、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评价等; (3) 学生的实际是出发点和归宿, 校本课程是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的, 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兴趣、爱好和已有经验出发, 从学生的个体发展、智力发展、身体发展及存在问题出发, 来确定目标并组织实施; (4) 学校的资源状况是条件和保障, 学校资源状况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经资源和信息资源等; (5) 当地的经济、文化资源是地域特色。
2.目标设置。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学习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 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在调查、分析、评估的基础上, 确定课程的宗旨, 设置具体的目标 (见下表) :
3.课程体系确定。根据课程目标, 依据我校的办学思想、教育教学资源状况、教师特长和学生需要, 将校本课程设置为五大系列: (1) 生命教育系列:课程目标是形成珍惜个体生命的意识并学会保护自己, 提升生命发展的质量。如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等。 (2) 科学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拓展学生科学知识视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如环境与资源、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信息技术、自然地理等。 (3) 人文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提升气质修养, 继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文学欣赏、戏曲欣赏、演讲与辩论、英语会话与阅读、民风民俗、法制教育等。 (4) 生活技能系列:课程目标是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施, 对常见的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 掌握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技能, 培养积极向上、情调高雅的爱好和特长。如手工、编织、剪纸、插花等。 (5) 身心健康系列:课程目标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与特长。如声乐、舞蹈、摄影、绘画、书法、球类、棋类、健康保健, 等等。
4.课程内容选择、组织。依据目标和体系, 选择温州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素材, 编辑具有地方特色和本校特色的课程 (见下表) :
5.课程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
6.学生、家长、社区、教师反馈。在课程实践中, 根据学生、家长、社区、教师的反馈信息, 不断改进、完善校本课程的内容, 调整课程的目标。
7.课程评价。确定课程评价的功能、评价的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方式等, 并组织评价。
(1) 教师评价。评价一是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恰当处理业绩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系;三是统一的评价标准与个体化评价相结合;四是加强评价中与教师的沟通, 促进教师对评价的积极参与。其评价原则有发展性、立体性、反馈性、互动性等, 其评价内容与方法见下表:
(2) 学生评价。评价一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发挥评价激励、反馈、调整功能;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课程相关的单位或社区评价等;三是评价内容全面化, 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 还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四是评价角度过程性、发展性,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因人施评, 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得到发展;五是开放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如观察、作品、项目活动报告、参与情感记录、学生日记、成长记录、指导教师的意见等。其评价原则有发展性、多元化、全息性、差异性等, 其评价内容与方法 (见下表) :
(二) 温州第八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特色
1.课程由师生共同参与构建, 校本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学生既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出发点, 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归宿。作为个性化教育的校本课程, 是直接针对学生的个性而开发、实施的, 学生本身就是其中的一个开发主体, 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校本课程才有实施的价值。因而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而组织的, 教材的编写是师生共同完成的, 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作品、素材等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教材的组成部分。
开发流程:学生自主参与设计→确定课题→社会实践→研究成果。
2.课程的开放性。
(1) 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内容来源于社会实际、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等。
(2) 课程目标的开放性。不再以掌握知识为唯一目标, 更重视“表现性目标”。
(3) 课程形态的开放性。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内, 使学习时间和空间得到拓宽和延伸。
(4) 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根据课程目标不同, 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
(5) 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 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 从而拓宽学习空间,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开发流程:确定主题→呈现目标→提出问题→师生合作设计。
3.课程联系实际, 凸现地域性。
(1) 校本课程面向现实生活, 联系学生实际。内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提取, 以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 达到自主学习。
(2) 联系教学实际。以问题为导入构建主题形式内容体系, 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 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
(3) 联系社会实际。内容的选择、组织密切联系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 关注社会问题和现象, 并做出自己的独立的分析和评价。
开发流程:呈现问题→社会实践→方案设计→评价总结→提出建议。
4.问题探究性。课程通过问题情景设计学习, 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 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开发流程: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实践准备→实践方案→项目设计
二、温州第八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后续思考
(一) 校本课程的定性、定位与属性问题
校本课程是非义务教育课程, 是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不能把校本课程当作兴趣课、选修课和活动课来对待;校本课程属非学科领域, 是基于生活, 实践领域的课程, 是“体验课程”, 即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与主体, 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过程, 它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课程。
我们将继续思考:
1.校本课程开发是过程而非结果。
(1) 结果的过程性。校本课程开发的精义恰恰在于过程, 在于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专业的成长、学生个性的张扬、学校特色的突显。
(2) 开发的过程性。校本课程开发从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到组织实施与评价不是一个单向一维的过程, 而是一个基于教师不断实践反思基础上的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 是随着开发实施而不断地修正完善的过程。
(3) 评价的过程性。校本课程的旨趣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个性的生长, 而个性的生长本身是一个过程;同时, 校本课程旨在学生的参与, 强调学习的过程。
因此, 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不能仅仅通过考试的结果来进行, 而更应注重过程的评价。
2.校本课程具有校本性、关联性、可选择性。
(1) 校本性, 是指校本课程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的特性, 这是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根本特征。校本课程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特别需要为主旨, 一方面, 校本课程的生成要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 为学校办出特色而服务;另一方面, 它又以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为依据, 即为满足本校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未能得到满足的种种合理需要而设置。
(2) 关联性是指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间具有相互依存、制约的关系, 形成一个整体。
(3) 可选择性是指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具有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可能性。学生要想充分发展自已的个性, 必然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 作为育人蓝图和育人媒体的学校课程应适当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
(二) 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问题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 校本课程是以资源开发为前提的。
我们将继续关注:
1.开展社会调查, 开发及利用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有形的、无形的资源。
2.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3.研究学生的需要和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
4.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 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 提高使用效率
5.鉴别和筛选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
(三) 教师队伍问题
师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虽然我校提出“人人都是校本课程的教师, 人人都有责任把校本课程上好”。这个口号听起来轰轰烈烈, 但从几年的实践看, 这种“人人皆师”的做法不利于专业化发展, 也难以支撑校本课程的长期和常态化开展。
我们将继续思考:
1.强化专业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引领人才。在“团体指导, 合作实施”的策略引领下, 需要建设校本课程的骨干教师队伍和专家群落, 否则就很难搭建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
2.开展校本培训, 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搭建平台。学校教研室或师训部门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 能够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和条件, 引导学生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活动主题, 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 保证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有效的实施。
3.建立教研组、备课组管理制度。师资合理配备, 教师工作量计算, 教师奖励制度, 教师职称评审等。
(四) 校本课程基地建设问题
基地建设是校本课程深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将继续思考:
1.根据校本课程特点, 创设配套基地。学校一要挖掘利用校内的资源, 包括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 建设校本课程校园基地;二要在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下, 积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营地等) , 建立校本课程校外基地 (社区基地、社会基地) , 实现基地、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建设。
2.完善校本课程基地。基地活动项目要结合社会现状、焦点问题、热点问题等, 体现时代要求, 符合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成长需求, 贯穿“教育性”, 突出“实践性”, 渗透“趣味性”, 体现“服务性”。活动基地建设要形成主题探究类、应用学习类、生活学习类、社会参与类、体验感悟类和民俗民艺类等基地活动类型。
(五) 评价体系完善问题
发挥评价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功能:一是直接功能:如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强化功能、自我教育功能、研究功能等;二是间接功能:如指导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等。
我们将继续思考:
1.评价活动是由评价方案、测量 (量的记述) 和非测量 (质的记述) 、价值判断组成, 如何在实施中公正操作?
2.对学生评价作为学生评选、升学考试组成部分;对教师评价与教师的业务考核相挂钩。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合作开发 校本研修
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起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新生事物。如果把上个世纪90年代在我国红极一时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选修课”开发热潮看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热身运动,那么在进入21世纪从2001年9月至今的遍及全国各地的新课程改革浪潮是否已经促进学校从“活动课程”、“选修课”的开发走向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2001年秋季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率先进入课程改革实验,之后直至2005年末,该省的大部分县市区的小学已基本上进入了新课程。为此,从2007年2月起,课题组充分利用陕西省小教中心承担的“全省小学校长培训”项目的有效资源,对陕西地区(涉及到陕南、陕北、关中)84所小学校长进行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现将本次调查情况分析如下,希望能对陕西省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支撑。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多数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校本课程开发,已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涉及面较窄,表现为课程门数过少、类型单一
表一,显示了84所学校现有校本课程的基本分布状态。在调查的84所学校中有10所学校没有校本课程,占学校总体的11.9%;已开发有校本课程的学校有74所,占学校总体的81.1%,校本课程门数从1~40不等。
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办学规模对“校本课程”的数量有一定影响。办学规模较大,开发的校本课程也较多,反之则少。其中只有两所学校的“校本课程”达到了20和40门,相应的他们也是办学规模较大的学生人数超过2000人的学校,它们分别是:陕西师大附小(在校生2300人)和洛川县北关小学(在校生2100人),其他均在20门课程之下,事实上更多的学校只有一到两门的校本课程,还有10所学校没有开发任何校本课程。
表一:各校校本课程门数与各校学生规模对比一览表
在问卷中,我们将校本课程的类型分为两大类:拓展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在拓展性课程下又分出:艺体兴趣拓展课与知识技能拓展课。在我们统计的数据里,大部分学校开发的课程属于拓展性课程,占开发课程总数的85.2%,探究性课程只占开发课程总数的6.8%。在拓展性课程中有53.2%的课程属于艺体兴趣拓展课程,如:绘画、舞蹈、电子琴、书法、笛子进课堂、体与韵律操、篮球、民俗艺术等等;有32%的课程属于知识技能拓展的课程,如:阅读、兴趣英语班、数学兴趣班、作文写作、科技发明等。
各校目前存在的"校本课程"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主要表现在:第一,大多数学校开发的课程内容范围较较窄;第二,校本课程类型缺乏学校与本地特色,更多地停留在"兴趣特长班"的水平上;第三,知识技能拓展课程具有明显的应试倾向;第四,探究性课程比例明显偏低。
2.大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水平仍处于经验性的课程管理阶段,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调查结果表明,有24%的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有56%的学校目前正在建设相应的管理制度;有17%的学校没有相应的课程开发管理制度。将后两项数据加总,目前至少有73%学校还没有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除此之外,为了印证以上结果的有效性,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你校是否编写过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或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等文本性的文件,有20%左右的校长回答编写过,这个数据与"有24%的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的结果比较接近,进一步说明了该问题回答的有效性较高。
也就是说有73%的学校并没有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但却开发了所谓的"校本课程"。在问卷设计时,我们对其中的三所学校进行了访谈、调研,这三所学校都开发有一定规模的校本课程,但却拿不出像样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再结合以上调查的结果综合分析,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开发管理还处于随意的、不系统的近乎经验的课程开发管理阶段,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开发管理机制。
3.半数多的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困难的归因倾向于教师及学校财力两个因素
表二: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困难的看法(多选题)
表二表明,多数校长认为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是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技术与课程意识、学校的物力、财力难以保证。而对于"学校管理制度不到位"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因认识相对不足,可以说这是目前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状况不良的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教师缺乏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技术确实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之一,大多数学校可以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等方式使教师的这些专业技能得到提升,但如果学校本身在校本课程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而校长又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反思,这才是学校要真正面临的困难。
对于强调学校财力、物力困难的学校,还是应当从开发校外课程资源的方面进行。如果将视角紧盯在校内的条件性资源方面,那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多个省市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告诉我们,有效利用校外具有地方性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是有效解决学校经费相对不足的有力途径。
4.大多数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
表三: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课程资源的认识(多选题)
表三显示,有超过半数的校长认为开发校本课程所需的课程资源主要集中在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包括:各种图书资料,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学科知识;有接近半数的校长认为网络媒体也是目前开发校本课程获取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事实上大部分学校在"两期义教工程"中通过政府补贴使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也确实具备了开发一定的网络课程资源的实力;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校长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要校外课程专家的介入,但仍有三分之二的校长并不认为需要课程专家的帮助;此外表三中显示的占比例较低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民俗名胜乡土资源、各种场馆设施等社会性资源"也与学校的物质条件有密切关系;家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是最不被重视的资源。
应当肯定地说,重视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忽视校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尤其是忽视课程专家的引领,则恰恰容易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停留在 "兴趣班"开发阶段,而对于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又能够促进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更进一步发展的"探究性"课程的不重视,则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
反思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进入新课程已近7年的陕西省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大都缺乏整体设计,零打碎敲,系统性不强,总体水平仍处于 "兴趣班"、"第二课堂"、"活动课"的开发阶段,尚未真正进入到校本课程开发序列中。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其既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也与学校的办学哲学、校长的教育理念,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课程资源等因素有关。我们仅就以上调查的结果,对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1.各校应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指导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减少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逐渐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1)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学校层面根据本学校的教育哲学、本校师生的特点、学校设施设备等情况而规划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方案,应当由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委员会提出,并通过全体教师、学生代表等的民主讨论之后,进行修改,然后进入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制定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没有远期和近期计划的课程开发,只能是随意的、应景的课程开发,有些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等看似轰轰烈烈,实际缺少内涵,这样的课程开发在喧闹之后必然走向衰落,最后销声匿迹。
学校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方案的设计,才能保证学校各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协调有序,课程的目标相互衔接、主题相互映衬,避免顾此失彼;其次,在学校统一规划下开发校本课程,能够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上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协调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形成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至少应当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内容结构;校本课程实施过程安排;校本课程的评价等方面。
(2)制定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是保障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有效实施的条件。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能够顺利实施,还需要有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条件,这些制度包括:校本课程的申报与遴选制度;校本课程质量评价制度(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教师实施课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学生选课制度;奖励与惩处制度;学校仪器设备使用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等等。一所学校要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就应当有一套好的管理制度,而校本课程开发要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就必须有一套好的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作为保证,只有这样,校本课程开发才能走上规范化、常规化的课程开发之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才能够不断的强化,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才能不断地得以提高。
2.发展多类型的丰富的拓展性课程,重视探究性课程的开发
过去大多数学校将自主开发课程划分为选修课、活动课,由于选修课与活动课之间的相互包容关系使得这种划分在理论上讲不符合逻辑。各校可以在原有自主开发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课程资源并开发出更多新型的校本课程。具体说可以按照课程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将其划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对于陕西省大部分小学而言应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放在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方面,而对于基础性课程则有待于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深入之后再进行。
(1)拓展性课程也可称之为丰富性课程,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
如果按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来划分,可以将其分成五个方面的拓展课程:健身课程、博知课程、怡情课程、励志课程、广行课程。其中健身课程主要是教给学生强身健体的方式,同时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保健观念;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广泛获取知识的方法,如查阅图书、网页信息浏览,诗词鉴赏等等。怡情课程是指愉悦性情,丰富情感体验的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如艺术欣赏、美术欣赏、舞蹈表演;摄影、插花、集邮等课程;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培养学生意志力的课程,。广行课程是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如英语会话、小记者、航模制作、演讲等课程。
拓展性课程也可以根据学科大类来划分,这种划分要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并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避免将课程开设成提高各科考试成绩的补充课程。具体的可以分成:艺体类;科学技术类;文学语言类;民间民俗类;数学应用类等等。
拓展性课程也可以不遵循以上两种分类,可以开发成以某一主题为核心的拓展性课程,例如可以开发以"诗教"为主题的系列拓展课程,包括诗与美食的探究、传统节日蕴诗情、寻找唐诗中的名山秀水、春天中找诗、诗与爱国、毛泽东与诗、诗的吟唱、诗与地理的探究等等。主题可以根据学校资源、学生需求的变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变动,这样既可以淡化课程分类界定不清晰给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带来的干扰,同时也可以充分的利用学校在某一方面优势的课程资源,稳扎稳打的开发校本课程。
(2)探究性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
探究性课程可以分为:小课题研究、社会生活调查、动手实验、项目设计等类别。
这一类课程目前在陕西省大部分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开发这一类课程有两种具体的做法,其一是开设专门的探究性课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已为校本课程设置了总课时的10% 12%课时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了总课时的7% 8%课时数。因此开发专门的探究性课程的政策条件是具备的。此外,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轻,这为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其二是将探究的思想理念渗透到日常的各类课程中。其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可以鼓励教师采用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而有些课程,如数学、语文等,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大胆创新。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获得进行探究活动必备的技能, 如学会围绕探究的问题收集资料、进行调研或实验、记录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由于这一类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它课程无法取代的,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当给予探究性课程足够的重视。
(3)基础性课程是使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可以进一步再增长的课程,其范围应与国家课程范围一致或重叠。
开发这一类课程通常的做法是对现有的国家课程进行局部或全部的改编或新编。但进行此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需要具备相对强的教育资源实力和课程政策上的自主权利,否则将难以进行下去。对陕西的大部分学校而言,校本课程开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不推荐开发此种类型的校本课程。
从全国近几年的校本课程开发运动看,总的趋势是江浙一带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水平要高于内地,但也仍然处在实践阶段,还未进入到较高层次的理论概括阶段,因此决不可随意扩大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避免使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延伸到所有的课程领域,从而使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脱离我国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实际现状。
3.在校际之间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共同体,在相对分工的基础上,合作研发校本课程,形成地区课程资源平台
在我国,学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在短期内很难解决的问题。由于校与校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其课程开发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鼓励学校之间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共同体,在相对分工的基础上,合作研发校本课程是较好的解决课程资源相对不足的途径之一。其结果就是要形成本地区的校本课程资源平台,使这个区域中的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在其中共享全部的校本课程资源。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即可以直接采用课程资源平台中现成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状况进行课程的改进、创新等等。这种校际之间的合作充分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尤其是对那些薄弱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无疑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
当然这种"联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也会有很多困难,有些实力较强的学校可能会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如果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技能比较欠缺的话,则很难在联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4.通过校本教研,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技能与课程开发意识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校本教研通常有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专家的专业引领三种主要形式。
(1)教师的自我反思,指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的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经常性的自我反思可以帮助教师走出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的盲区,克服在课程开发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提高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2)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是教师之间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专业切磋,是一个分享经验、互相借鉴、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可以针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或以开发某一领域的校本课程为载体,成立相应的研究小组或课题组,通过共同的学习与研讨来促进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技能水平的。
(3)专家的专业引领,包括校外课程与教学专业人员引领、校内骨干教师引领、先进经验引领、专业理论引领等形式。校外专家引领可以通过专题学术讲座、理论学习辅导、现场互动答疑等形式进行。校内骨干教师引领可以采用榜样示范、共同切磋、相互观摩的形式进行。先进经验引领可以通过外出调研、参观等形式进行,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其它学校的课程开发经验。专业理论引领,指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主动的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开拓教育视野等等。
总之校本教研的形式,并不局限在以上几种,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资源探索出更有效的,适合学校课程发展的多种形式。
本次调研,只反映出陕西省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一些局部问题。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开放性、动态性使得要全面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状况较为困难。我们将仍然致力于后续研究,并尽可能参与各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使我们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促进陕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是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06kj138)"陕西省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电芝,阳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M).北京:《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6月第3期,第50~51页.
[2]郭东岐.校本研修的实施与推进(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23、25页.
【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方案】推荐阅读:
校本课程开发怎样开发09-29
高中校本课程开发范例10-04
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10-05
校本课程硬笔书法方案05-25
校本培训课程方案模版10-01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1-01
校本课程考核实施方案11-10
小学书法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7-19
优质校本课程课程09-21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