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上册数学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一年上册数学(精选11篇)

北师大版一年上册数学 篇1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四单元——《分类》第一课时《整理房间》。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通过“整理房间”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物品进行分类,感受分类需要一定的标准,体会分类的作用,初步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悟分类的方法。本节课也是分类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分类”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分类”的基础。为让学生能比较直观地认识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教材安排的整理房间中的物品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所以,学生在进行整理时容易产生亲近感,也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分类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学好分类对学生学好数学有较大的作用。虽然本单元开展的分类活动十分简单,仅要求学生把原来无序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但却是渗透分类思想的一个启蒙教学,它对后续认识数、发现数的特征、认识图形的特征以及正确认识统计图都有重要的迁移作用。

三、学情分析

对于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分类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简单的整理过自己的房间、书包等,所以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大多数学生在对物品分类时分的不完整,或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分,这也就是对“分类是需要一个标准的,并且按照这一个标准去分类”没有清晰的感知;另外,学生几乎没有体会过分类的作用,这就很难形成分类的意识,也就很难在未来的生活中与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对动作思维占主导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教学应该顺应学生已有的经验,创造多层次、可操作性的活动去调动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才能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活动目标

1、知识技能:在观察、比较、交流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2、数学思考: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及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分类思想。

3、问题解决:让学生通过操作实物或实物图片,能够按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掌握分类方法。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形成分类的意识,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简单的分类。关键:感悟“分类”的方法。

六、教法:观察法、比较法等。

学法:观察、比较、交流等。

七、教具学具:课件、图片。

八、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房间里有什么?这些物品是怎么摆放的? 小结:你们的房间里有很多物品,有的同学房间收拾的很整齐,用起来很方便,有的同学房间有点乱,需要某样东西时,可能要翻箱倒柜。

(设计意图:有目的的实践观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二、引导比较,体会分类

(出示课件情境图。)

1、对比笑笑、淘气的房间,你有什么感受?你更喜欢谁整理的房间

啊,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说。

2、这样说来,如果想用数学书了,它俩谁会更快的找到?(笑笑)为什么?

3、你们真是会观察、会思考、懂生活的孩子!笑笑的房间整理的好,不仅美观,还可以节省空间,用起来更方便。

(设计意图:熟悉的情境图对比,一下子将学生的目光和思维聚焦到房间的“整理”上。把“整理”与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自然的联系到一起,并且还激发了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主动学习欲望。)

三、观察感悟

1、既然大家都夸笑笑的房间整理的好,那我们看看笑笑房间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

生1:她把书都放在了柜子的最上层。生2:她把衣服叠好放在一起。

生3:她把玩具放在一起,并且放在底层。

一位学生似有所悟的说:笑笑是把这些物品一类一类放的。

2、刚才这位同学一个词用的好,他说“一类一类放”,你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生1:把书都放在了一起,它们都是一样的,就是一类。

3、这一类都是书,可以叫做书籍类。

生2:最下面一层都是衣服、裤子,这一类都是穿的。

4、这可以叫做服装类。

生 3:把皮球和小熊放在一起,这一类都是玩的,叫玩具类。生4:还有把椅子放在书桌前面、被子……

5、我们看到笑笑是把有相同用处的物品一类一类来摆放的。分成了书籍类、服装类和玩具类。

6、如果笑笑妈妈又买来了图画书和布娃娃,应该放在哪一类呢?你是怎么想的?

7、看来同一类的物品都有相同的特点,玩具类的每一样,都是可以用来玩的;服装类的每一件,它们都是可以穿在身上的…...像笑笑这样把同类的物品放在一起,就特别的干净、整齐、方便。

(设计意图,在像榜样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探究笑笑“整理“房间的好办法。抓住学生“一类一类放”的课堂生成,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化成数学认识。并通过物品买回怎么放。逆向体会分类的特征。)

四、经验迁移

1、看了笑笑整理房间,现在你能给淘气提点建议吗? 生1:像笑笑一样把小熊、皮球还有魔方放在一起。生2:像笑笑那样把同一类的放在一起。

2、刚学到的方法就能用,真厉害!那你打算怎样帮助淘气整理这些物品呢?

3、现在请同桌俩人合作:拿出老师为你们同桌准备的学具袋。边讨论边整理,比一比哪个组整理的又快又好。

4、同桌讨论整理,教师巡视指导、倾听学生的想法。

5、汇报

(1)我请一位同学一边指屏幕一边来告诉淘气,可以把哪些物品放在一起?其他同学听,他这样整理合适吗? 生1:可以把这些球放在一起

(2)那你找一找,这个球应该和谁放在一起?请其他小朋友拿出小手跟着上面的小朋友一起指。(课件闪烁3个球。)(3)为什么把这三个球放在一起呀?

下面有同学和这位同学附和着:它们都是球类吗?(4)那我们把这些球放在柜子里。

(课件展示整理的过程。3个球依次移动柜子的中层,移动的过程中有学生不自觉的伸出小手,表示移动的动作。)

(5)刚才老师看到有些同学已经动手来帮助淘气整理。可有同学光动嘴不够真诚呦。(学生们笑着伸出了小手)(6)接下来整理什么呢?谁来带着大家整理。生1:把书都放在一起。

这时,全班同学都伸出小手和这位同学一起,伴随课件把书移到了柜子的上层。

(7)谁知道他为什么把这些东西放到一起吗?(8)还有什么需要整理的? 生2:衣服、袜子、放在底层。(9)还有吗? 生3:汽车、魔方放在中层。

(10)为什么不放上层呀?

生3:上层放的是书,而汽车和魔方是玩具,可以和球放在一起。(11)中层放的都是什么?(玩具)

(12)还有放中层的物品吗?(小熊、小兔.)(学生找到这些物品、课件依次展示移动整理的过程。)(13)整理完了吗?

生:还有铅笔。(追问:它属于哪一类?)

通过交流,最后把书包、椅子等进行了整理和移动。

6、揭题

刚才在整理淘气的房间时,我们把同一类的放在一起,这就是在对物品进行分类。(板书:分类。)

7、再次对比感受分类的作用。

(1)现在再看看,这是淘气整理前和整理后房间(课件出示淘气整理前、整理后的房间图片),你想说什么?

课件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学生看到房间逐渐的变化,不由得有种做了一件大事的成就感,是我们让这么乱的房间变的整整齐齐的。利用对比,强化学生体验整理的作用:原来整理房间还有这样的好处!

(2)如果我们需要铅笔,应当到哪一类去找?魔方呢?

小结:看来我们学会了分类,就能让我们的生活特别有条理、更方便。(设计意图:学生将整理笑笑房间所用的分类方法主动迁移到淘气的房间。并利用学具和多媒体,在自主操作和交流中,切身经历了

分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到分类的含义,获得分类的数学活动经验,并感受到分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五、巩固提升

1、大家帮淘气整理好了房间,我这里有一些图片等大家整理呢。(课件依次出示p58第1、2题图片素材。)

2、看下图,同桌互相说说都有哪些动物?然后找一找哪些是会飞的,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看看都有些什么你都认识吗?学生依次认读图片内容。(1)想一想,图片中的这些东西又该怎么分类呢?跟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2)汇报:学生倾向于分为2类:蔬菜、水果。(3)让学生自己做,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游戏是一年级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学时,教师能把巩固知识的练习巧妙地溶入游戏中,使学生在游戏中练习、思辨,这些习题通过大量卡通图片呈现,又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了学习状态,使每位同学都想试一试。)

4、课件出示课本第58页第3题图,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1)依照序号逐个认一认各是什么物品。(2)分类,填写好序号。(3)集体订正。

5、实践活动。

整理自己的书包,说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设计意图: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应用到生活中去。)

六、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么来分类的?(把相同的放在一起。)

2、分类有什么好处,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整洁、方便……)

3、看来,当我们以后再遇到要清理一堆杂乱的物品时,我们就可以用分类来试试,也许就好办了。

(设计意图:学生在回顾中抓住了分类的特点,回味着分类的好处,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七、板书设计

四、分类

整理房间

服装

玩具

北师大版一年上册数学 篇2

【 教学写真】

(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首先呈现“ 水龙头滴水”动画情境,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 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会浪费多少水? ”的数学问题。

( 二) 小组讨论, 制定方案

通过提问“ 想要收集实验数据, 真的能让水龙头滴一年吗? ”引导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来获取数据;利用小组合作形式,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实验具体需要哪些实验工具? 怎样进行实验? 实验的名称是什么? 实验人员如何分配? ”并最终将实验方案填入表格中。

( 三) 动手实践, 收集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选择纸杯插洞做实验, 有的小组选择水龙头滴水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一次性就做好了实验, 有的则反复调整实验方案, 最后也成功了;在收集实验数据时, 负责数的同学不知该什么时候开始数, 小组内就反复讨论;计时的同学和数的同学配合不当, 数据产生了偏差等等。

( 四) 交流反思, 分享成果

首先学生汇报实验的过程:1 分钟漏掉的水有多少? 如何推测出一年浪费了多少水? 等等;然后引导相互评价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讨论“ 各组数据为什么不一样呢? 那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数据更具说服力呢? ”最后启发学生将一年的漏水量转化为一年浪费掉了几瓶矿泉水。 于是, 学生需要推算出一时、一天、一个月直至一年浪费了多少瓶。

( 五) 自我评价, 积累经验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说一说自己每个项目都能得几个星, 理由是什么。 帮助学生回顾探索活动的过程, 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要积累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就要让学生全程亲身参与数学活动。

1.明确探究问题, 为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打下基础

明确探究问题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已有的活动经验, 去理解某一现实的情境, 并根据情境提出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所以, 我觉得要明确探究问题有两个难题我们需要攻克:一是, 如何唤醒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二是, 如何帮助学生自己提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课堂上, 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水龙头漏水的短片, 以直观的方式唤醒学生对浪费水资源这一现象的思考。 这个时候, 我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问题。 虽然学生可能无法一时半会提出老师想要的问题, 我就在旁仔细聆听, 适时进行指导, 最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明确提出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提出后我就再次强调本节课的课题。 所以关键是要直观和言语指导相结合, 在明确活动任务后为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2.亲历学习过程, 在思考和操作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经验和操作经验, 只是这些活动经验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学习需求。所以, 学生必须亲历思考和操作的过程, 在数学活动中改组和内化自身的活动经验, 去适应更高一级的学习。 本节课中, 学生已经知道水是如何滴下来的, 也知道应该如何来记录水滴下的情况。 但是, 如果没有水龙头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实验? 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时, 我会引起学生对着问题进行思考, 学生最后得出用纸杯或者矿泉水瓶扎洞来模拟水龙头。

3.改变学习方式, 在合作交流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合作交流作为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 一言堂”、“ 学生以个体学习”的学习模式。 合作交流就是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 在课上, 我以小组为单位,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制定滴水实验的方案;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大家一起想办法;在实验结束后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得出我们的结论等等。 这一系列的交流活动, 都能在小组产生不一样的火花, 加深了学生对这一实验的理解, 加强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4.注重自我评价, 在梳理探究过程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自我评价是学生主动的对自身的评价。 学生在进行完滴水实验后, 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你是否积极参与实验;你们的设计的实验方案可行吗;你们得到的数据真实可靠吗等等。 学生的回答过程, 其实就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在头脑中回忆着整个实验的过程, 回顾和梳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全过程。 最后, 在评价中总结出成败的经验。 而这一成败的经验就是已内化的了的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篇3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图形》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类的知识,本课时安排的内容是在巩固学生已有分类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空间观念。这节课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新课程理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观察、分类、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给这些物体分类。

4.教学难点:描述几何体的外形特点。

5.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各种实物图形、课件及学生的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我本着“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与直观教学原则,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采用情境法、游戏法、谈话法和实践法等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采用了能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等方法指导学生运用一系列活动去实现教学目标,以获得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建立学生空间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要把这些经验上升到清楚地知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会辨认几种物体和图形,应该通过大量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为此,在教学上我准备这样安排教学活动:1.问题指向、预习先行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互动探究、合作求解。4.小组活动、交流展示。5.适度拓展、强化训练。6.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请你们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然后让学生来说说都有些什么。如果让你来分一分,你会怎么分?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我将努力创设一个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拟这样引入:利用课件出示学生喜闻乐见的喜洋洋,并旁白: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喜洋洋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请你们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然后让学生来说说都有些什么。

第三环节: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分—揭示概念

可以用一句话引入:看,喜洋洋把爱思考问题的习惯带来了:他要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让你来分一分,你会怎么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一分,并说说这样分的原因。这样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组内分、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分的结果。我再着重讲解按形状来分的结果。先利用课件显示分类结果,让其他小组也这样分一分。再问学生: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它们都有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我按学生说的在电脑上出示实物名称。并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在黑板上。我再接着提问:为什么这堆是长方体?这堆是正方体呢?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区分大有好处。这里运用了多媒体手段,结合具体实物,揭示几种物体的概念。

2.摸—感知特点

喜洋洋真不死心,还有问题呢?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他的挑战?他要求大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件物品,仔细看一看,它长什么样,再摸一摸,看有什么感觉,并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学生充分体验完后,再来汇报,此时,汇报到哪种立体图形,我会让全班同学闭着眼睛摸一摸、感觉感觉。并强调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不同。

茶叶筒:有点长,有点胖,上下一样粗,它的两头是圆圆的、平平的。如果躺在桌子上,它就能够滚动,但是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了,摸起来滑滑的,圆柱横着放只能向前或向后滚动。

牙膏盒:长长的,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放在桌子上一动不动。

魔 方:四四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无法自由滚动的,它有6个平平的面而且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球:可以任意方向滚动,还可能在桌面上转动。

在刚才的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学习方法中,学生将触觉与视觉相结合,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特征。而在强调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不同时,学生既再次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又培养了观察比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小组活动、交流展示 1.找—图形抽象化

喜洋洋也把这些物体分类并画在了纸上,他带给我们的问题是:他画的分别是什么物体的立体图形?谁愿意上黑板上来贴一贴,其他同学静静看,当小裁判。贴在对应的位置。(评语: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小助手贴得也准确,这四幅图就是和实物对应的立体图形。)

这样让学生观察发现,经历从具体实物到抽象图形的变化过程。2.摸—再次感知

想一想:我说出一种图形,学生闭着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

摸一摸:我说出一种图形,学生摸出;说出一种图形实物,让学生闭着眼睛摸出,并说出它的形状。

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做基础,学生在想一想、摸一摸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这样宽松有趣的活动中能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形状,不同角度的认识物体形状,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五环节:适度拓展、强化训练 1.找朋友 2.填一填

3.说一说: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体现了其应用性和开放性。

4.搭一搭: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搭在一起不稳固;圆锥只有一个平面,不能叠在一起。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比较稳固。

5.找一找

以上练习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既加深了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做,用脑想的能力,在活动中还学会合作与创新。

第六环节: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跟着喜洋洋,你有什么收获呢?喜洋洋对大家的表现也十分满意。今天的作业是预习”

四、说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对应贴图)(对应贴图)

(对应贴图)

(对应贴图)

五、教学问题预设:

1.分类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混乱。

2.当出示概念后,学生可能会受原有平面图形的影响,将其说成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3.在让学生感知特点时,学生不一定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各种图形的特点。

北师大版一年上册数学 篇4

镇小学

李婷

教材分析:

“前后”是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的起始课。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从学生熟悉并十分感兴趣的运动会这一实际场景出发,通过创设赛跑的情境,把学生并不陌生的比赛结果分阶段呈现给了学生,使学生能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扎实的“前后”位置概念,明白面前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谁在前面或谁在后面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感知前后位置关系的经验,尤其是在生活中、在具体的活动中,基**确定前后的位置关系,但对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有限。所以课上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之体会前后的相对性。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在具体情境中观察、思考,认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能够联系生活中实际情境,用序数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体会前后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教学准备:课件、小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的好朋友小蜗牛又遇到难题了,你们愿意帮助它解决吗? 师:(愿意)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蜗牛遇到了什么难题。(教师播放小蜗牛的录音)“我总是忘记自己站队的位置,聪明的你能帮我想个办法吗?”

师:哪个热心、聪明的学生来给小蜗牛出个主意? 师:你想的办法真不错!(请一列学生到起立演示)师:**排在谁的后面?在谁的前面?

师:为什么**一会儿在后面,一会儿在前面?

(可能回答:**跟生1比,**在他后面;**跟生2比,**在他前面。)

师:哦!原来比较对象变了,前后也可以转换啊。引导说完整:()在()的前面,()在()的后面。(板书)师:原来利用前后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自己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就跟小鹿导游一起进一步认识“前后”。(教师揭示课题:前后)

二、新知探究

1、森林运动会——跑步比赛(多媒体课件)

(1)同学们,今天动物们正在举行一场热闹的“森林运动会”。紧张的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我们先来看参加跑步比赛的有哪些小动物?

(2)跑了一会,情况怎么样?谁跑在最前面?谁跑在最后面?(3)鹿跑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

(可能有两种答案:①松鼠在鹿的后面。②松鼠、小兔、乌龟和蜗牛都在鹿的后面。)

如果没有出现答案②,那么启发学生:鹿与小兔有前后的位置关系吗?鹿与乌龟、鹿与蜗牛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自己发现答案①是不完整的,并把答案补充完整。

(4)请一名同学先按比赛排名的次序介绍一下现在运动场上的情况。

小兔跑第几?乌龟跑第几......(教师讲解时,在黑板上贴上小动物的图片,从鹿的图片开始,依次写下1~5的数字图片对应。)

鹿 松 鼠 小 兔 乌 龟 蜗 牛 1 2 3 4 5

(5)蜗牛的前面有哪些小动物?蜗牛的后面有哪些小动物?

师:从数的序列1、2、3、4、5中,可以看到4的前面有1、2、3等数,所以在乌龟的前面有小鹿、松鼠、小兔;后面有5等数,所以在乌龟的后面有蜗牛。

(6)猜一猜 它在松鼠的后面,在蜗牛的前面,它是谁?(7)小白兔在这场比赛中排第几?谁得了第一名?谁最后一名?

(8)小结 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2、森林运动会——赛车比赛

师:紧张的百米赛跑刚刚结束,更加激烈刺激的卡丁车大赛就要开始了。

师:哪几号卡丁车参加这场比赛?

上面 ②④③① 是这些车的编号,瞧~他们往这个方向开箱终点!

(1)1号车排在第()位,是最后一辆。

推出:一共有()辆车,1号车的前面有()辆车。

(2)我现在排第几?我的前面有几辆车?后面呢 ?(3)指导看书,把课本中的填空补充完整。

3、生活中的“前后”

(1)找一找生活中的“前后”问题,说一说。

如:房前房后、瞻前顾后、鞍前马后,座位,排队....课前课后、饭前饭后、空前绝后......;

三、游戏巩固

教科书第63页“练一练”3~5题。

1、数学故事(教科书第63页“练一练”第5题)

师:认真观察图,想想能否用上今天所学的前后知识,编编故事。

2、乘车游戏(教科书第63页“练一练”第4题)

3、排队游戏(教科书第63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被叫到名字的同学自行排队:××同学站在最后面,××同学站在最前面,小红站在××的前面第几位,小明站在××的后面„„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自行排队,师生互动后,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要求排队。)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认识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今天所学的“前后”知识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用得到。同学们课后要多留心找一找。

六、板书设计

前 后

()在()的前面,()在()的后面。鹿 松 鼠1 2 3 4 5

北师大版一年上册数学 篇5

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 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 边,感受数学的乐趣。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 本课教学中,我充分给学生创造了观察、思考、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教材从 动物学校开学的情景入手,根据低年级学会僧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把孩子引入 神气的动物世界的童话中去,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数出动物的数量,再引导 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数一数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获得良好的情趣体验。

快乐的家园 1、2、3、4、5、6、7、8、9、10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通过一幅小山村的图画,把孩子引入一个硕果累累的乡土风味的情 景。这对久居城市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种新鲜。我适时的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 察图画,在叙述图中物体数量关系的同时,让学生理解“1”即可以表示1个个 体,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还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还可以表示很小 的物体 玩具

(1、2、3、4、5)

教学反思: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 “介绍新朋友”的情节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欲望。创设情境,让学生不由白主的数数,从而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随处可 见,应用广泛,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体 会数数的方法,感悟出数物体的数量时要一一对应,数更多物体数量进行渗透,同 时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逐渐产 生亲切感。先引导学生观察数的写法,有了认识之后再描,最后自己写,这样的过 程实际上在不知不觉的演示过程中学会了书写。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感悟到数 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增加学习的兴趣,从而感受 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1.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感悟一些数数的方 法,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参与 学习的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增强了应用意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 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

2.数学的学习不仅在课上、课下,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师的“引”与学生的 主动探索,还应该利用恰当时机进行拓展,如数数的方法,以及单数与双数的概 念,教师巧妙的设计,把他们引入课堂,通过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感悟、理解,可时也为今后的加减法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小猫钓鱼 0、1、2、3、4 教学反思

“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连环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 化过程.教师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形 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 评价中,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 确的进行互评。让学生观察图,找出“0”让学生说说“0”的含义,从而明确“0” 让学生不仅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其他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直观体 会“0型的实际含义。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 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教师让学生初步感知 “0”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注意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 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文具 6、7、8、9、10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上册数学 篇6

1.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认识左右并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左右。

2.使学生经历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解决有关左右的生活实际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培养主动与同伴交流的意识, 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

(二) 重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正确确定左右的方向。

难点:体验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三)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在活动中学习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左右, 因此教学时不用把认识《左右》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而是将体验《左右》以及《左右》的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通过教学证明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年级儿童年龄比较小, 好奇, 好动。因此教学时笔者根据儿童的特点以游戏活动为主线,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感受体验《左右》。通过活动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而不是无目的的活动。通过实践, 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 而且能发展思维,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 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 2009年11月13日那天你们加入了少先队, 成为了少先队队员, 你们向老师行个队礼好吗?

1. 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举起的这只手, 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这只手, 是你的——左手?

师:小朋友, 用你的右手 (或左手) 可以做那些事?

师:小朋友知道吗?左右手要多锻炼, 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开发我们的右脑, 使你们的小脑袋变得更聪明。

2. 体验自身的左和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 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看看我们的自身, 还有像这样“左右”一样好的朋友吗?

生: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腿、右腿……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3. (游戏) 老师说口令同学们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 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 拍拍你的右肩。

设计意图:前几天一年级学生刚刚加入少先队, 成为光荣的小队员。通过生活实例举右手行队礼, 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带入课堂。

4. 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关左右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左和右 (出示课题:左右) 。

(二) 组织活动, 探究新知

1. 摆一摆

同桌合作, 老师说口令, 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摆放文具。 (同桌合作。计算机演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五样文具。)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小刀。)

2. 数一数

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一数。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 排第几都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同样东西, 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 顺序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创设疑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说一说

师: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计算机演示印证:以尺子为标准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左边有铅笔和橡皮, 右边有文具盒和小刀。)

4.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星期天, 有位小朋友想去小明家玩, 他没到过小明家, 但他听说上楼左拐是小明家, 那么小明住在几号房呢?你们愿意帮助这位小朋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们讨论后得出结论:7号。)

生:小明住在7号房, 因为7号房在小明的左边。

师:可见, 学会了左右, 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 体验“相对”, 验证“相对”

1. 师:现在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同学们, (教师举起右手和大家面对面站着) , 你们说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生:右手。

生:左手。 (学生意见分歧。)

师:两边各选一名代表辩论, 分别说出各自的理由。 (学生间产生辩论。)

2. 师:谁能想个办法来证实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生:老师转过身去。

师:现在我就按照同学们出的主意转过身去, 看一看老师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呢? (验证结论:右手。)

师:为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原因。)

师:对, 因为我和同学们是面对面地站着, 也就是说我和你们的方向是相对的, 所以举的右手就会和你们刚好相反。 (教师再次举起右手。)

设计意图:先出现疑惑, 产生矛盾。通过学生辩论、表演验证, 解决矛盾, 从而得出结论, 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 生活中的“左右”

1. (游戏:

上下楼梯靠右行) 实践活动 (课本第61页第5题) 利用课件出示图, 指导学生认真看图。

师: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学生争执不下。)

师:下面, 我们来体会一下, (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 女同学从后往前是上楼梯, 男同学从前往后是下楼梯, 老师有个要求, 每个人举着右手走。 (女同学上楼后又顺势下楼, 男同学下楼后又顺势上楼) 体会一下你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 师小结:

方向不同, 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我们不仅在上下楼时, 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 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 按次序走, 以免发生事故。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左右。) 你知道了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什么? (靠右走, 遵守交通规则, 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六、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上册数学 篇7

得数是8、9的加减法和相应的减法、教材第34、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有关“8、9”的加减法,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能正确口算有关“8”和“9”的加减法,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重点难点

1、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有关“8”、“9”的加减法,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各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教具准备

电脑、彩笔、口算卡片、小正方形和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

(二)学习新知

1、说一说

(1)跳绳是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方式。同学们经过跳绳活动。看看照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共有几个同学在跳绳?他们最多能跳几个?)

(2)同学们提出问题大家谁来算一算一共有几个同学在跳绳?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甲:一共有8个同学,我是数出来的;

学生乙:跳绳的有6个,抡绳的有2个,6+2=8;

学生丙:有4个女生,有4个男生,4+4=8……(老师板书)

(3)说一说有关“8”的减法算式吗?(8-1=7,8-2=6……)

2、画一画

(1)小象最喜欢和红色和蓝色了,不管画什么,他都要用上这两种颜色(电脑显示)小象正在涂一个包含9个小正方形的大正方形,仔细观察他是怎样涂的?(1红8蓝)

(2)同学们就像小象这样,选出自己喜欢的两种颜色来涂的格,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说。(学生甲:2+7=9,9-2=7)

3、试一试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

(2)填空

7+2=□6+3=□5+□=8

9-4=□8-5=□□-4=5

(三)课堂作业

教材第35页“练一练”1-3题。

(四)思维训练

洲戏:8、9的组成。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通地有趣的情境,学会了有关“8、9”的加减法,又进一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能够正确地口算“8、9”的加减法算式,并能有条理地思考一表达了。

(六)板书

8、9的加减法

1+7=88-1=71+8=9

北师大版一年上册数学 篇8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体,并能结合学生生活积累,增强学生对几何体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认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教学准备:一套供分类的物体,教师有四个几何体模型。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情景。(全班参与)

教学时首先用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结合生活实际,记忆一些问题方法,为教学问题铺路。

老师要在班中找一个人,怎么办?

1、讨论一:找怎么样的人?(女→七岁→长头发→爱看书→红→姓?)

2、讨论二:怎么找人?(按规则找人)

二、进入教学情景,讨论问题。(小组讨论)

给物体分类。(黑板上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出示课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按照讨论得出的方法分一分各自的物体。学生分类(允许有不同分法,可以是4类,也可以是3类或2类,学生演示不同分法)。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比较规则的物体。

三、新授,让学生在讨论中求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www.xkb1.com

(1)、长长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从桌面上举起来。学生找到后,教师出示长方体。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给它起什么名儿?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2)、举起正方体,它的形状和长方体是不是一样?哪里不一样?找出来,再给它起一个名字。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3)、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图形,贴在黑板上。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P65

演示:长方体→割正方体→割长方体(6个面)

2、认识圆柱和球

(1)同桌互玩两种物体,让学生在玩玩想想中区分圆柱和球,两生扮演小老师,按研究结果,上来介绍圆柱的形状特点。(先在小组里互说,再请代表在班里说。)小朋友在小组里交流学习并反馈。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体。

3、小结

今天我们初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师生图名物三者分辨。说说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学生讨论并反馈。

4、找朋友

每组拿两件你最喜欢的物体,和讲台上形状相同物体放在一起,请两个同学做观察,谁找错谁帮他。

5、P64把今天认识的几种物体认一认,读一读。

四、巩固所学,游戏激趣

1、做课本上练习。

2、猜一猜,击鼓传球,一生在袋子里摸球,说形状,其余传球,球停在哪里,就由哪猜他摸的是什么。(或指定形状摸)

3、小小设计师:让学生用各种形状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五、总结,问题的延续声

北师大版一年上册数学 篇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24~26页“一共有多少”。

教材分析:

“一共有多少”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材上呈现的一个小朋友两手分别拿着3枝与2枝铅笔的情境,是他们生活中经常玩耍的一个动作,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数学加法的雏形,也是学生认识加法意义的基础,由于情景中的操作动作每个学生都可以演示、体验,所以学生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就有了一个体验的机会,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学生所喜欢的小熊猫吃竹子的情景,学生乐于接受并有兴趣进行探究吃竹子的小熊猫和没吃竹子的小熊猫一共有多少。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图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所以他们喜欢通过操作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从而获得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的不同,学生对加法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学生已经能够快速计算10以内的加法,可是有的学生还没有上过学前班,计算能力会稍差一些。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2.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铅笔情境)。

师:今天老师请到了咱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们大家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出示图1)同学们快看,大家还记得她吗?

生:记得,是笑笑!

师:恩!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 生:铅笔。

师:非常好!再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 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师:说得真好!(接着出示图2)同学们再看,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2: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

师:说得真棒!接下来请大家数数“当笑笑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生:一共有5支铅笔。

师:好!同学们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铅笔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

生:(师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小棒,另一只手里有2根小棒,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

师:恩!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都很棒!个个精神都很饱满!希望接下来同学们能够表现得更加好!

师: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同学猜到了,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的课题就是《一共有多少》 【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到公园去看一看,去看看那里的小熊猫们都在干些什么。

二、讲授新课。

1、观察情境图,描述图意(熊猫情境)师:同学们请看,熊猫们都在干什么呢?

生3: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师:恩!说得真棒!

师:老师接下来用圆片代替熊猫,把它们请到咱们的黑板上来好吗? 生:好!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公园里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师:这个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 生:一共有5只熊猫。

师:很好!咱们同学都很棒!一下就说出来答案。咱们现在就一起来看一看,是不是一共有5只熊猫。(将2个圆片移到3个圆片处,即把它们合起来,再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数一数)师:看来咱们同学刚才都答对了!真棒!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帮帮老师吗? 生:愿意!

师:恩!很好!看来咱们同学都很乐于帮助别人。其实啊!老师是在想,可不可以用咱们的数字去解决咱们刚才的那个问题呢? 生:可以!

师:恩!同学们很棒!首先咱们来看,吃竹子的3只熊猫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点名回答)生4:用数字3来表示。

师:恩!很棒!那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又应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 生5:用数字2来表示。

师:恩!说得真好!接下来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咱们是怎么做得呀? 生:把吃竹子的这3只熊猫和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合起来。师:诶,大家想想,该怎么合呢?(诶!对了,要用到咱们数学里的一个符号“+”)师:大家认识这个符号吗? 生:认识,加号(板书)

师:恩!合起来之后一共就有5只熊猫。(板书“=5”)

师: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加法算式,大家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学生齐读两遍“3加2等于5”)

师:好了!大家想一想,3+2=5这个加法算式,除了可以表示咱们公园里的熊猫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师:恩!同学们都很棒!看来咱们同学们刚才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下面老师可要出题考考大家了,请同学们看清楚哦。

2、摆一摆,算一算

师:(出示课本第24页“摆一摆,算一算”题目),让学生们用小棒结合图中的情境摆一摆,说一说。

二、练习巩固

(课本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请学生翻开书独立完成。

三、课堂小结

师:到这里,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就快要结束了,谁来说一说:“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哪些收获?”

北师大版一年上册数学 篇10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数一数

(共5题;共61分)

1.(15分)数一数,写一写。

(1)

_______

(2)

_______

(3)

_______

(4)

_______

(5)

_______

2.(20分)看数涂色。

(1)

(2)

(3)

(4)

3.(20分)小动物排队

(1)一共有_______只小动物。

(2)从左边数,排第_______,后面有_______只小动物。

(3)从右边数

排第_______,和

之间有_______只小动物。

(4)把右边的第2只小动物圈起来。

4.(4分)看图写数。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5.(2分)和

数量一样的是()。

A

.○○○○○

B

.○○○○○○

C

.○○○○○○○

二、圈一圈

(共2题;共30分)

6.(25分)看图填数.(1)

(2)

(3)

(4)

(5)

(6)

7.(5分)看图照样子圈数.

三、画一画

(共2题;共30分)

8.(20分)两个跳舞的小朋友是由哪些数字组成?(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填写)

(1)

_______

(2)

_______

9.(10分)猜一猜。

小明竖着写了4个数字,6上面的数字表示一个也没有,6下面的数字是最大的一位数,它们各是几,请你把这两个数填在方框中。

四、连一连

(共2题;共10分)

10.(5分)看图数数,连一连.

11.(5分)数一数,把同样多的用线连一连。

参考答案

一、数一数

(共5题;共61分)

1-1、1-2、1-3、1-4、1-5、2-1、2-2、2-3、2-4、3-1、3-2、3-3、3-4、4-1、5-1、二、圈一圈

(共2题;共30分)

6-1、6-2、6-3、6-4、6-5、6-6、7-1、三、画一画

(共2题;共30分)

8-1、8-2、9-1、四、连一连

(共2题;共10分)

北师大版一年上册数学 篇11

1、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发展初步的估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教学主题图。

1、看懂图意。

2、运用问题开展估算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鼓励学生浓度根据图意来提出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4、对于56-27+19,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将加减法的算式列在一起的写法,教师应给予肯定。

二、练一练

首先让学生明确图意,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下现在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还是少,并说说理由,最后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三、学后体会

上一篇:羽毛球赛简讯下一篇:求职面试需要应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