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春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共9篇)

2024春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1

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充分认识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我校从实际出发,加强了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为切实做好关注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这一工作,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我学校十分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干部进社区”的要求,我校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制定相关的措施,安排相应的教师进行帮扶工作,确保特殊群体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1.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学校的留守儿童,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并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2.建立代理监护人队伍,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 “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学校还多方面联系社会上的爱心妈妈,至今有四名留守儿童找到了爱心社会妈妈,社会妈妈负责孩子的全年的学习开销,还定期到学校看望,节假日领回到自己家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为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

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学校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对代理监护人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

三、取得可喜成效

通过各种关爱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护网络并取得较好成效,留守儿童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仅学会了自理、自立、自强、自律,还培养了坚韧、独立的个性,出现了广大留守儿童安心学习,家长放心工作的喜人局面。

四、今后工作打算

1.倡导全校师生,为留守儿童献出自己的爱心。开学典礼上,为贫困留守儿童搞一次校园爸爸妈妈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2.结合教师开展的 “教师帮扶”活动,在师生之间开展 “手拉手、同成长”为主要形式的结对互助活动。

3.各班组织本班 “留守儿童”开展 “两地书亲子情”活动,让学生把学习、生活中的乐趣和困难告知父母,能与父母更好地沟通。(学校免费提供信封)学校在五月份将开展一次 “给远方父母一封信 “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五、存在的问题

总之,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爱,我校在这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也感到这一工作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目前,“留守学生”人数增加,给学校,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其次,家庭教育观念错误,家长教育没有方法,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应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

2024春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2

近年来, 社会转型、城市化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城工作, 随之出现了留守问题, 留守儿童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段秀荣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留守儿童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 全国18岁以下留守儿童6973万人, 其中农村留守儿童高达6103万人。2月14日, 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文件,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被提上日程。儿童是家庭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 社会的和谐, 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 因此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保护。山西省属于中部地区, 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 本次研究就是以山西省JL镇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访谈、实地调查以及相关的实务介入, 了解该乡镇的留守儿童数量规模、生活状况、学习及受教育情况, 心理及行为问题和安全状况等,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留守儿童生活、心理、行为等, 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途径和方法, 总结经验并进行反思, 进而提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相关建议。

2 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

对于留守儿童的界定,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主要争议在儿童的父母是否是双方都外出、外出务工的持续时间、留守儿童的年龄这三个方面。范先佐: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 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属于留守儿童;段成荣和杨炯则以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务工来界定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则指其户籍所在地为农村的留守儿童;周福林与段成荣关于留守儿童的综述中对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长短, 不同研究有不同的标准, 有一年、连续四个月或六个月;政府文件中对留守儿童的定义: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综上, 对儿童的父母外出情况、外出务工的持续时间、留守儿童的年龄作出的界定, 故此本文将农村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中至少一方外出务工、不满十六周岁的、其户籍所在地为农村地区的儿童。

3 JL镇基本情况

3.1 JL镇概况

JL镇座落于山西省吕梁市, 是革命老区贫困区的集合体, 有14个行政村, 41个自然村, 分布在东西两山、南川河流域, 总面积70km2, 孝柳铁路、209国道、340省道贯穿南北, 交通便利。全镇总人口20639人, 总户数5667户, 耕地面积1128.47hm2, 总劳力7016人。山西人恋家, 常说“好出门不如歹在家”, 该镇也一样, 而且在当地还有本地的煤炭产业, 总体而言外出务工的人不多, 但是近些年煤炭行业的不景气, 陆续有人选择外出务工。该镇有9所小学及1所初中, 留守儿童数量近百余名。

JL镇的社会工作服务站是以民政部“三区”项目为依托, 于2013年成立, 推崇“社工引领, 志愿者辅助”的服务模式, 开展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三留”人员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其中留守儿童是工作站一类重要的服务人群。因JL镇的留守儿童人数不多, 所以在进行服务时并未做严格的划分, 驻站社工对该镇的留守儿童做了摸底调查、建档工作, 对有特殊需求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 截至目前, 社会工作站服务的留守儿童79名。

3.2 JL镇留守儿童概况

本次研究通过走访及问卷的方式对该镇9所小学的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 共有小学生1463人。其具体情况见表1。

首先, 由表4可知JL镇的小学生中有留守儿童约79人, 其男女比接近1:1, 只有全部人数的5.4%, 可见该地外出务工的人员很少, 留守儿童也较少。其次, 由表2可知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仅父亲外出约占75.95%, 仅母亲外出约占10.13%, 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占13.92%, 但这其中也约有22.78%单亲的留守儿童, 因此没有父母陪伴的占36.71%。有父母一方陪伴的留守儿童约占63.29%。根据其监护人是否在其身边可以把农村留守儿童分成四个类型, 即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朋监护、同辈监护。由表3可知79个留守儿童中, 63.29%是单亲监护, 32.91%人是隔代监护, 3.80%人是亲朋监护, 没有同辈监护的情况存在。

4 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分析

留守儿童“留守”不等于“问题”, 不应把他们“标签化”, 他们只是相对缺少亲情和关注, 在成长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高, 其生存现状也表明这一群体需要更大的关注力度和关爱保护。

4.1 监护不力, 影响营养健康

儿童时期是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 崔篙等人曾在文章中指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营养健康的负面效应大于家庭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在JL镇亦如此。首先, 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力, 缺乏科学的喂养经验,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是祖父母辈, 受祖辈饮食结构和勤俭节约生活习惯影响, 往往忽视孩子的营养状况, 忽视孩子的营养是否均衡、是否跟得上, 以致孩子的健康成长得不到保障。其次, 监护不力, 对儿童疏于管理。在机构服务的79名留守儿童中, 有66%的留守儿童有充足的零用钱, 并且自己管理;有22%的留守儿童有少量的零用钱;有5%的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 基本没有零用钱。留守儿童一般都有足够的零花钱, 但因年龄小、自控能力差, 并且缺乏甚至没有营养搭配的意识, 以及临时监护人疏于管理, 他们常常将自己的零花钱用于买垃圾食品, 用于玩乐方面, 无法顾及到自己的健康营养。最后, 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力, 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处于劣势, 卫生习惯方面尤为明显。与班主任的交谈中, 大部分班主任说“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衣着不能保持整洁, 长时间不能更换, 做不到勤换衣物、勤洗头洗澡、勤剪指甲、及时理发等”, 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留守儿童中大约60%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容易生病, 营养健康得不到保证。

4.2 家庭教育缺失, 忽视道德行为塑造培养

儿童时期是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 也是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养成的关键时期, 其中道德行为有探索性、模仿性的特点。家长和教师应当以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准则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生, 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诚实守信、自尊自爱、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规守纪、严于律己等良好道德品质。部分留守儿童因自律性差, 临时监护人的忽视、放纵或溺爱, 家庭教育及父母言传身教的缺失, 道德行为的塑造处于劣势。留守儿童出现道德行为问题, 常常会被临时监护人忽视, 即使意识到了, 也因无力管教, 使情况恶化, 出现个别极端行为。另外, 家庭教育缺失, 临时监护人的疏于监管, 使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尤其不良信息的干扰诱惑, 出现旷课逃课、抽烟喝酒、出入游戏厅网吧, 沉迷于网络, 甚至出现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抢劫、偷盗、赌博等现象。

4.3 亲子关系疏远, 心理脆弱

留守儿童基于生理的生长发育, 其心理也呈现发展性、依恋性、可塑性等特点。心理问题是内在和外在各方面交互作用而产生的, 留守必然会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但张帆曾在文章中说明, 大部分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 也有少数研究提示, 两组人群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留守儿童性别、年龄、父母外出时间、监护人类型、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父母与孩子的联系频次、家庭子女数、是否住校、人格特征、亲子关系等, 但毫无疑问的是亲子关系的疏远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造成影响。在JL镇的实地调研期间发现, 只有个别的留守儿童有些许不良的心理表现, 例如:冷漠、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自卑封闭、脾气暴躁、逆反心理等。JL小学的L老师证实留守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过生日。有父母陪伴的儿童会将蛋糕和小零食拿到学校, 或是邀请儿童一起过生日, 而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陪伴, 过生日不会去跟班里的儿童分享, 有的甚至不过生日, 出现被嘲笑、自卑等现象, 这有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创伤。类似事情都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 变得脆弱。

4.4 教育资源有限, 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2001年开始, 农村地区对中小学布局规划进行调整, 撤点并校, 近一半的中小学被撤并。JL镇受撤点并校的影响, 只有1所中学、9所个小学, JL小学的规模最大, 资源相对更多, 另外8所小学教育资源相对更加匮乏。79名留守儿童, 超一半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 有个别辍学现象, 但也并非所有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差, 大约10名成绩处于中上游, 也不乏特别优秀的。虽然成绩并不能说明一切, 但是它可以反映出一些问题的存在。留守儿童相对非留守儿童有以下几方面处于劣势:首先, 农村留守儿童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外, 家庭教育存在缺失, 临时监护人只注重学习, 缺少其他受教育的机会;其次, 父母因外出务工, 觉得亏欠孩子, 会留给孩子较为充足的零用钱, 孩子天性爱玩, 加之临时监护人疏于监管, 往往沉迷于游戏或网络, 影响学习;再次, 在JL32.91%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都是孩子的祖父母, 年龄普遍较高, 大部分都是文盲, 没有学业辅导能力, 影响孩子的学习;最后, 监护人对家庭教育忽视, 加之农村地区学校办各方面资源有限, 学校与家长交流沟通不力, 这都会对留守儿童的成绩产生影响, 通过与一线的教师交流发现, 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来开家长会的不到三分之一, 而且即使来开家长会也只是走过场, 不能解决问题。

4.5 隐患较多, 安全受到威胁

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通常是祖父母辈, 他们往往年龄偏大, 能力和精力有限, 无法给予孩子很好的照顾和监管, 导致留守儿童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溺水、触电等事故时有发生, 也容易遭受不法分子侵害, 例如人身伤害、猥亵、拐卖等。据安徽医科大学的相关调查, 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高达46.8%, 比非留守儿童高出13个百分点。在JL镇的实地调研中, 发现在该镇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排在第一位的是交通安全隐患, 这与该镇的特点有关, 该镇主要产业是煤炭产业, 在国道、省道以及平常的路段中有大量的拖挂式的卡车, 交通事故频发, 留守儿童安全受到威胁。另外个别留守儿童在家中有时用电磁炉或电锅做饭, 有触电的危险。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是家庭、学校及全社会的责任, 我们能做的是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 同时为其创造安全友好的环境。

5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需要留守儿童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关注, 其问题的复杂性也要求社会工作介入手段的专业性, 社会工作作为以助人自助为理念, 服务于弱势群体的专业方法, 在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及主体性的前提下, 运用专业的知识与技巧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缓解困难。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 无论从留守儿童自身、家庭还是社会层面, 无论是从儿童个人心理调适, 家庭支持还是社会资源的整合层面都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5.1 JL镇现阶段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JL镇留守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主要是依托JL镇社会工作站在JL镇开展的工作, 主要针对该镇留守儿童现存的问题, 对其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等层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5.1.1 留守儿童个人层面的介入。

留守儿童个人层面包括了个人的成长经历, 家庭生活环境, 个人的学习、生活习惯、态度转变、行为方式, 人格的塑造, 能力的提升, 个人价值观取向等, 针对留守儿童个人层面的介入, 可以采用个案或小组的专业工作方法。

留守儿童个人层面的个案工作, 社会工作者在进行工作时, 坚持案主自决, 个别化原则, 为不同的案主设置不同的服务方案。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案主链接资源包括经济的、物资的或精神的, 也可以帮其重建或丰富社会支持网络。例如可以帮助特别困难的留守儿童寻求社会救助等;在社区中招募高年级学生志愿者, 帮助学业困难的留守儿童辅导功课。留守儿童个人层面的小组工作, 可以建立手工小组、心理治疗小组、成长小组、学习互助小组、抗逆力提升小组等, 利用小组工作方法, 从朋辈群体中获得慰藉和支持, 彼此分享喜悦、分担烦恼、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5.1.2 留守儿童家庭层面的介入。

家庭层面的介入, 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都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要了解留守儿童家庭, 包括父母工作情况、替代监护人情况、监护状况、与父母的沟通状况等, 对其中的一些负面境况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利用个案、小组或社区的专业工作方法对家庭进行介入。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存在监护不当、疏于监管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聘请相关专家讲座培训等方式向临时监护人和父母传授有关儿童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的知识, 以提高临时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就亲子关系问题,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引导父母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 并强调沟通的方式, 建议采取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定时进行沟通, 最好定期进行视频聊天, 从而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度以及正常亲子关系的建立。同时, 社会工作者也计划在父母返家期间, 组织他们学习亲子教育、亲子沟通相关的知识以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改善亲子关系。在留守现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 父母对子女多一些关爱, 临时监护人更加尽责与父母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近似完整的家庭氛围和环境。

5.1.3 留守儿童学校层面介入。

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社会环境, 学龄期将近一半的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 因此学校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学校设立社会工作部门, 学习之外的一些工作可有学校社会工作者来承担, 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爱和关心。针对学校整体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不高, 留守儿童自我保护、维权意识薄弱, 安全、法律知识匮乏等现状,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讲座、小海报等宣传方式来增加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也可以通过“安全周”、“法律小讲堂”等小型活动去强化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维权意识, 同时丰富他们的知识。

学校中留守儿童工作相对开展较为顺利, 以班主任为主, 以班级为单位, 可准确把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并建档。班主任要全面掌握自己班级中留守儿童的情况, 对于需要帮助的, 应及时转介给社工, 寻求专业的帮助。班主任、社会工作者和临时监护人共同关爱保护留守儿童, 使他们的生活多一点关爱, 学习多一点辅导, 情感多一点交流。

5.1.4 留守儿童社区层面的介入。

儿童正处于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养成的关键时期, 自控能力差, 易受到周围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 保证留守儿童免受不良信息的干扰, 为其创造和谐友善的外部环境是必要的, 而社区是其生活的首要外部社会环境。现阶段对于留守儿童社区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 主要就农村留守儿童课业辅导, 在社区内设立“六点课堂”,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娱乐匮乏的问题, 可以在周末组织课外读物分享活动或组织观看电影等, 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

5.2 JL镇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实务反思

JL镇的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无论是从儿童的自身成长, 家庭关系改善还是从儿童的社会适应方面, 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得到JL镇师生、家长、村民及领导的肯定和赞赏。但对实践过程进行反思, 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 首先, 当地方言很难听懂, 交流有障碍, 与老人的交流尤为明显;其次, 当地群众没有意识到留守对孩子的影响, 不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再次,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低, 社会工作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 工作开展难度加大, 社会工作队伍较少, 工作量大等;最后, 在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方面父母的责任是最主要的, 父母即使不能陪在孩子身边, 也不能放任不管, 要尽可能地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6 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相关建议

6.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营造良好的环境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积极出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农民工、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 就是要让子女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副主任王卫东也曾提出,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键是推动流动人口子女随迁。例如: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增加就业岗位, 引导激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提倡父母进城务工时, 带子女一起进城学习、生活, 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帮扶, 创造平等接受教育的条件。

另一方面,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 需要政策上予以支持, 同时明确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职责。JL镇社会工作站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必须有当地政府的支持, 以及其他各个相关部门的配合。在许多地区还正处于探索阶段, 社会工作者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 社会大众会将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混淆。因此应设立专门社会工作部门, 并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 明确社会工作的职责义务。

6.2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 整合资源, 丰富留守儿童社区生活

通过当地政府支持或是其他捐赠等,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 在农村社区建立社区图书馆、体育馆、休闲娱乐馆等, 并安排专人管理, 让留守儿童在有安全保障的地方学习休闲娱乐, 在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的同时保证其安全。方便孩子在这里看书, 学习知识, 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同时也要加强农村地区的软件设施建设, 在社区里面组织各种各样有益于留守儿童成长的活动, 社区内设立“六点课堂”, 周末课外读物分享活动或组织观看电影等。此外, 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社区中动员居民,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 改善社区文化氛围, 让留守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6.3 提高社会工作认同度, 方便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

宣传社会工作, 提高社会工作认同度。加大农村社会工作宣传力度,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大型活动等媒介向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全面宣传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工作内容等, 从而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都了解、接受和关注社会工作, 提高农村居民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 并在工作上给以支持和配合。做好实务工作, 塑造良好的社会工作者形象, 提高社会工作认同度。在工作时, 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自己社会工作者的形象, 脚踏实地, 要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专业价值理念植入实务工作中。

6.4 加强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 提高其专业服务能力

中国是农业大国, 拥有近8亿农民, 农村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建设的重点, 以JL镇为例, JL镇属于中部贫困农村地区, 其社会工作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开展社会工作, 即使开展的地方还面临社会工作者数量少、专业服务能力低、难以胜任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等问题, 因此应该加强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 提高其专业服务能力。我们必须意识到农村社会工作现状有其客观的原因, 例如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 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总体偏低等。加强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 除专业社会工作者外, 也可以让部分基础农村社区工作人员、教师、社会志愿者等学习社会工作的知识, 壮大社会工作的队伍。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吕利丹, 郭静, 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J].人口学刊, 2013 (3) :37-49.

[2]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7) :78-84.

[3]段成荣, 杨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 2008 (3) :15-25.

[4]周福林, 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 2006 (3) :60-65.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DB].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 2016-2-14.

[6]叶敬忠, 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 2006 (3) :55-59.

[7]崔篙, 周振, 孔祥智.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的影响研究——基于PSM的分析[J].农村经济, 2015 (2) :103-108.

[8]张帆, 刘琴, 赵勇, 等.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 (8) :849-857.

[9]李艳艳, 范元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历程、反思与走向[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3 (3) :31-33.

[10]叶妮, 翁思洁, 朱云.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境况与关爱保护[J].今传媒, 2014 (6) :168-169.

县级团组织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研究 篇3

关键字:留守儿童 关爱 行动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

一、团组织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不足

(一)思想落后、动力不足。

团组织在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中思想比较陈旧,也没有动力坚持下去,这主要归结于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受益群众要求比较广泛的,工作内容又要非常有系统,而且还要考虑不同的留守儿童群体有一定的差异性,关爱行动的实施有着一定的困难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团组织发现受益群体的碎片化现象非常严重,所以大部人分只好借助往年的经验,缺乏创新,同时没有动力去完成这项工作。

(二)内容空洞、方式单一、可持续性不强。

团组织关爱工作的内容很空洞、方式比较单一且可持续性不强。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好多做的都是表面工作,无法真正的关爱到留守儿童。而关爱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只是象征性的关心一下,比如:一次性完成留守儿童的建档后却没有及时更新;“代理家长”出现工作调动等原因不能继续进行照顾孩子时,未能进行及时有序交接;大部分社会公益活动多为一次性捐助;志愿者活动仅仅集中在寒暑假等等,这些缺乏创新和空洞的关爱没有让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爱。

(三)覆盖面窄、影响力弱。

团组织的关爱工作行动之间缺乏协同合作,导致关爱工作覆盖面窄、影响力弱。各个行动主体分别开展着有着自己特色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但他们之间缺乏协同机制和合作。“代理家长”“一对一关爱”等关爱工作的人员多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特别是计生办、妇联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留守儿童的建档工作主要由学校开展负责;志愿者关爱行动的主要人员多为在校的大学生;慈善活动的贡献者大部分是企业家或个人。上面的关爱行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情感和物质支持。然而,这些行动主体之间缺少协同机制,开展活动缺少合作意识,没有实现人力和财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不能实现规模效应,从而使团组织的关爱工作效果覆盖面窄、影响力偏弱。

二、制约因素分析

(一)自身建设存在缺陷。

政府在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设中存在存在一定问题,政府的功能在于制定方案和解决问题以推进工作的政策措施,并通过整合和调整资源,促进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以加强和改善自身的建设。在面对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涌现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新问题,县级团组织虽然都有一定的关爱意识,但由于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大家基本上是处于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的氛围、相互没有沟通协作。表面上虽然看起来工作做了很多,成效却不是很理想。如果不能重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建设体系,改善自身建设存在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将会遇到很多阻力。

(二)社会发展带来体制性障碍。

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各地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各不相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和教育内容自然会不尽相同,这些不同也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不同的体制格局。因此,因地制宜、根据区域发展环境,将是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最好方式,也是最容易被教育对象接受的教育形式。但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农村留守儿童不管是在与父母沟通,还是在学校教育上,他们的需求都难以得到很好的满足,。外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意识不强,亲情培养缺乏时间和空间,临时监护人监护不能尽全力,学校各项基础设置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心理教育工作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这些都是是社会发展带来的体制性障碍,都是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三)资金匮乏,关爱诉求难以满足。

团组织在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资金问题。第一,大部分的关爱工作需要依靠当地政府的财力支持,然而事实上专项资金的投入却并不是很多,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主要障碍就是资金短缺。目前全国各地各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起步比较晚,新出台的很多相关政策还停留在文件上,计生办、妇联等部门经常面临资金能力不足的尴尬境地。其次,关于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各项资金投入还仅仅局限于市、县级拨付,没有做到省级统筹,省内各地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显著。另外,社会上其他资金来源也没有进行及时的补充。许多留守儿童并没有政府资金和设备上的支持,也没有社会上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由于资金的限制,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难以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的关爱诉求难以得到满足。

三、团组织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基本策略

团组织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这项工程需要各地区部门的共同参与,协力推进,紧密配合。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中心,动员社会广大力量,加强自身建设,破除体制障碍,创造开放格局,确保留守儿童亲情有护、安全有保。为保障工作顺利进行,团组织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职能,加强自身建设。

首先团组织要加快转型,打造服务型、枢纽型团组织。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加快开展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首先,要将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传授先进地区的先进成熟经验,使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能在关爱工作中获得一定的受益。其次,应对全面考查留守儿童的状况,为留守儿童逐一建立档案实行系统化的管理。其次,对待集中居住儿童和分散居住儿童要用不同的关爱方式。在相对集中的留守儿童地区,要完善儿童活动中心的机能;在相对分散的留守儿童地区,要充分发挥“代理家长”的功能。第二要加强自身建设,巩固和健全组织体系。团组织要探索建立由政府为主导组成的全方位留守儿童救助保障体系。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留守儿童给予较好的医疗救助;对符合临时生活救助条件的留守儿童家庭给予足够的生活救助;同时当留守儿童遇到需要法律解决的问题时,司法部门给予100%的法律援助。同时,政府需要发动慈善机构、企业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款捐献爱心,救助困难的留守儿童。

(二)破除体制障碍,创造开放格局。

首先团组织要争取党的重视,支持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主体之间要加强配合、协同合作以避免关爱工作的缺位或重复,从而实现人力、财力和物资的合理配置。在确定以政府职能和责任的前提下,由政府负责协调企业、大学生群体、社会自助组织、媒体等各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使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工作形成合力之势。加强参与主体的联系和动力,避免各个主体各自的盲目性,使关爱工作从单一性走向综合化,让留守儿童得到全面的关心和爱护。整合多方资源,完善关爱工作社会化运作机制。第二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要拓宽关爱行动资金来源的渠道,首先,政府应该安排好留守儿童工作的各项专项经费,并且纳入财政预算,为完善留守儿童体制等给予资金保证。其次,要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鼓励企业多多关注留守儿童困难的,设立专项基金,以此来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这样利于破除体制障碍,创造开放格局。

(三)创新关爱方式,完善关爱体系。

团组织的关爱不仅仅是从单一物质上的关爱,也要转向多维度关爱,而且要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关爱体系。建立长效性和灵活性兼备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进一步发挥教师、大学生等具有专业素质的志愿者的作用,对留守儿童进行日常学习指导、心理检查和健康教育。要鼓励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走向平常化,通过书信交流、见面等形式与留守儿童建立长期的关爱体系。同时,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假期支教、儿童夏令营活动、企事业单位募捐等短期有益身心的活动,为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长效体系做充分的准备和行动。我们还要充分开发各类资金来源的渠道,发动社会各界广大爱心人士为留守儿童捐赠电话、视频设备、学习用具等物资,这些措施有利于完善关爱体系,对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也是一大重要的举措。

四、结语

留守儿童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全社会应该共同参与关注留守儿童问题,要让留守儿童享受到和其他同学同样的关爱和教育,我们要用爱与关怀为留守儿童营建一个幸福的家园。团组织要继续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认真贯彻《新义务教育法》和上级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文件理念,认真切实做好“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引导和关爱“留守儿童”健康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何少峰.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完善[J]. 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8(01)

[2]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3]李丽辉,赵丽丽,张金峰,张成芳,曲海英.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 医学与社会. 2008(03)

[4]汤竟峰,汪宣浩.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导致的问题与对策[J]. 学习月刊. 2009(16)

[5]张磊.加强团建工作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03)

关爱留守儿童总结 篇4

共青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委员会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暖风飘万里实践团队

目 录

一、项目名称-------3

二、项目背景-------3

三、项目意义-------3

四、项目主题-------3

五、项目单位-------3

六、项目时间-------4

七、项目对象-------4

八、项目回顾-------4

九、项目总结-------5 附件

一、财务预算表-----

二、财务结算表-----

三、图片集锦-------

一、项目名称

关爱留守儿童暑期社会实践

二、项目背景

1、留守儿童的原因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成千上万的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涌入城市,因此有这样一群孩子,当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他们也被冠上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的现状

由于父母的外出打工,这些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子女亲情需求严重缺失。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年内仅在春节回来的占82.3%,还有17.7%两到三年才回来一次。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及沟通,使得亲子关系出现障碍。而95%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是隔代抚养,留守儿童往往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亲情关系的严重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后果。xx市有儿童250万人,占该市总人口的23.3%。父母长年外出打工,留守流动学生由于长期缺乏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呵护,普遍存在心里失衡、生活习惯和学习成绩差的情况

三、项目意义

今天的留守儿童问题就是明天的农村社会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让你不再孤单——一对一帮助计划”呼吁大学生群体和社会各界能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使不同境遇下的留守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都能成为有自信、有理想的留守孩子,让这些留守儿童不再孤单,还给他们一个幸福阳光的童年。

四、项目主题

“走进留守儿童,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五、项目单位

共青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委员会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暖风飘万里社会实践团队

六、项目时间

2013年7月23日至7月29日

七、项目对象

贺州市钟山县同古镇

八、项目回顾

1、项目准备阶段(1)前期:

7月18日,团队队长组织全体队员开会,经讨论,项目分成策划组、宣传组、后勤组、财务组,并且确定项目各小组成员。

(2)后期:

7月19日至7月22日,各项目小组分别开展本小组所需完成准备工作。策划组完成总策划,以书面形式确定形成安排,宣传组建立线上宣传渠道,准备课堂材料,财务组负责收集保管团队经费,后勤组购买车票和项目所需物资。各项工作有秩序完成,准备工作充分。

2、项目实施阶段(1)项目调查

7月23日,项目指导老师陈文斌、李美萱带领团队前往贺州市钟山县,经过整顿之后,当天下午团队立即开展“留守儿童”档案调查工作。团队到达钟山县政务服务中心找到团委老师,通过老师给的材料,队员们对项目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至此,项目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2)“大学生德育教育基地”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

7月24日上午,团队跟随指导老师以及钟山县团委老师一起参观党性教育基地———英家粤东会馆,在此我们进行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德育教育基地”的揭牌仪式。聆听了馆长叔叔对前人英勇事迹的详尽介绍后,我们感觉到前人的追求与信仰,是坚持与坚忍让先烈前赴后继,奋斗终身。下午,团队以及老师来到钟山县同古镇中心小学进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揭牌仪式,继而队员们与20多名儿童初次见面。

(3)装扮“七彩小屋”,开展特色课堂 7月25日至7月26日,7月28日,团队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七彩小屋”活动。期间,团队不仅开展了新颖生动的课堂,并且陪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课堂知识广泛,涉及普法知识、中国地理、安全教育、品德教育以及音乐,孩子们积极回答问题,上课氛围非常活跃。有趣的游戏把孩子们带进了无忧无虑的天地,欢声笑语充满整个“小屋”。

(4)走访留守儿童之家

7月27日,13名队员分为4组,分别对底寨、太平、塘尾、田冲四个村子的10多个留守儿童进行了家访。通过走访,团队了解到了更多优秀乖巧的孩子,建立了基本的档案,为今后继续实施此项目奠定了基础。团队通过自己的方式,给孩子们带去了一些物资,学习用品以及生活用品,陪他们玩耍,并且静静地聆听孩子们的想法,他们的梦想,他们想对身在外地工作的父母说的话。

九、项目总结

1、项目优势

(1)团队组成:团队具有强大的指导老师阵容,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开展。团队成员来自学校不同院系和专业,皆为校内优秀学生,都参加过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实践能力比较强。最重要一点即每一位成员都很有爱心和耐心,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心给那一群特殊的孩子们带去温暖和欢乐。

(2)宣传力度:团队的宣传组创建了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实时更新团队动态。钟山县电视台了解到本次项目,给予很大的支持,播报了活动消息。策划组每天完成当天的新闻稿,并且在学校官网发布,为活动宣传做了充分的准备。(3)建立长效机制:团队非常珍惜老师提供的关于留守儿童的资料,通过课堂上对每一位小孩子的了解,并且用书面形式建立了档案,我们掌握了有用的材料。在走访这一实施阶段中,团队根据走访表把聊天内容细化,使留守儿童的档案更加完整。

(4)“七彩小屋”作用显著:在以往其它组织实施“七彩小屋”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所发挥的作用很显著,加上团队通过新颖的方式把“小屋”装扮得更加温暖、有爱,让每一个在“小屋”里面学习和玩耍的小朋友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快乐,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但是能感受到其实自己并不孤单,因为身边的人同样爱自己,关心自己。

2、项目影响

(1)让留守儿童体验到社会的关心和温暖,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给他们带去了欢乐和温暖。新颖的课堂内容让它们更加了解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努力和坚持。

(2)通过前期的组织安排及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团队成员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团队成员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了当今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展示了大学生有担当、有责任感、有爱心的精神风貌。

(3)团队代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形象,为学校做了一个很好的宣传。有利于学校在同古中心小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长期建立,便于今后桂电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

(4)提高了当地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家长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使家长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想法,为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5)有利于号召更多的人参加到爱心公益行列中来,引起社会各界对公益事业的关注,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3、项目不足

(1)活动周期短: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虽然他们的内心不免伴随孤独,但是他们的的生活是很平静的。当我们这一群志愿者来到他们的身边,他们会感觉到新奇、开心与兴奋,但是当他们知道几天之后我们即将离开,心中的落差也会很大。

(2)“七彩小屋”内容有待丰富:经过多次实施表明,活动效果很好,但是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乏味的课堂只会让小朋友们厌倦学习,所以在这项内容中,仍需我们去琢磨和探讨。

(3)力量微薄:根据中国现状,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加,而只有我们这十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如果可以有更多地人参与进来,项目开展起来会相对顺利。在走访中的感受就是即使你知道他们很困难,需要帮助,但是那种无能为力又很无奈的心情让人痛苦。

4、小结

为期一个星期的“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结束了,但是关爱留守儿童这一 举措没有终止,因为留守儿童需要我们给予长期的关爱,呵护。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只能由爷爷奶奶陪伴在家中。由于时代的差异,不免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隔阂。久而久之,他们会感到世界的不公,心里的孤独,性格也会变得很孤僻。通过这样的了解,我认识到了“关爱留守儿童”这一任务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都付出了十足的努力,给孩子们带去我们最真诚的心意,争取他们对我们的接纳。最后我们成功了,我们能够和他们一起上课,一起玩耍,没有太多的想法,我们认真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他们的梦想,他们想对父母说的话。在那几天里我们成为了好朋友。项目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给孩子们带去了欢乐和温暖。通过建立档案,今后实行长期的帮扶机制,这需要团队坚持以及各方更多的帮助。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5

东高平联办小学

这学期,本校在 市教育局、镇教办的指导帮助下,在全体老师密切配合下,坚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整体推进、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深入调研,准确掌握全校留守儿童情况。

3月份,我校对联办村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系统排摸,并分别予以登记造册,做到了家底清、情况明。到目前为止,已为名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为切实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大部分儿童留在家里隔代看护,少数留守儿童寄托给亲戚看护,而隔代看护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如心理不平衡,常常感到自卑、孤独、忧虑、失望;生活无规律,生活习惯相对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厌学情绪严重;任性、自私、无组织、无纪律,自控能力差等。

二、制定方案,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

我校根据市教育局文件精神,开展了 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系列活动,并制定《 东高平联小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计划》,明确了职责,分解落实了任务,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学生,构建层层推进、齐抓共管的留守学生关爱网络,努力为留守学生营造健康、快乐、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多措并举,大力实施留守学生关爱行动。

一)、开展结对关爱系列活动。积极动员志愿者、教师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广泛开展与留守儿童结对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寻找“爱心妈妈”、“爱心姐姐”,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目前,通过关爱人员与结对儿童面对面交谈、与结对儿童家长交流、与结对儿童共同活动等方式,在生活、学习、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帮助。

二)、完善“留守儿童之家”。不断完善个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利用双休日开放留守儿童之家,并提供课余文化学习和组织课外活动。“留守儿童之家”常年有教师现场指导。

三)、开展贫困留守儿童帮扶结对活动。老师与贫困留守儿童结对资助,确保留儿学业正常。还组织一些老师慰问贫困留守儿童。

四)、建立“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联系制度。利用家长会、重大节假日家长回乡之机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开展对监护人专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切实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五)、开展“留守儿童”兴趣活动。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经常组织开展各类趣味活动,如“六一”期间组织留守儿童举办了一场文化演出等。

1、写字比赛:我校教室举行了 写字比赛,倡导“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办学理念,走特色办学之路。一二年级的学生以铅笔书写为主,三至 五年级学生以钢笔书写为主。他们坐姿端正,执笔方法正确,全神贯注地书写着规定的写字内容。

2、感恩作业: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要求全体留守儿童在 假期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1、给父母端一杯茶。

2、给老师或爱心爸爸爱心妈妈写一封生日贺 卡。画一幅表达感恩的画。

3、送给父母或爱心人士一份自己制作的感恩小礼物等等。班主任、老师和爱心爸爸、爱心妈妈利用寒假期间,亲自登门或用电话对所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进行家访,详细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留守儿童在家表现等。同时将留守儿童在校内的表现告知留守儿童家长,并辅导留守儿童做好“感恩 作业”。为进一步深化、引导留守儿童的感恩意识。

3、为留守儿童开设第二课堂。按照市教育局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要求,学校努力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开学以来,学校为留守儿童开设第二课堂,丰富留守孩子的课余生活。针对留守儿童数量较多这一情况,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利用双休日分批分期对留守孩子进行关爱帮扶。指定专人负责,制定行动计划,确立活动主题,精心组织活动过程。同时利用县教育局为学校留守儿童之家配置的电脑网络、安装的专用亲情电话,为全体留守儿童搭建与外出务工父母沟通的平台。这一举措,既使留守儿童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又慰藉了留守孩子思念父母之情,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4、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百米长卷书画活动。3月14日上午,学校操场上出现了壮观的一幕:“弘扬雷锋精神,共建美好全椒”百米长卷现场书画活动隆重举行。全校选 出的 60名“小画家”,以“弘扬雷锋精神,共建美好全椒”为主题,在百米长卷上舞动画笔,用他们灵巧的双手,书写下孩子们美好心愿的辉煌篇章,表达出他们最纯真、最深情的祝福与最崇高的理想。百米画卷书画活动,不仅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座艺术平台,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展示艺术天分的机会;也充分展示了古城小学孩子们活泼可爱、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成了学校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中一道极为亮丽的风景。

5、组织留守儿童祭扫烈士墓。4月5日上午,我校组织五年级留守儿童来到烈士园,祭扫烈士墓。烈士园绿树成阴,翠竹林立,烈士墓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9点整,祭扫开始。少先队员敬献花圈,留守儿童向王枫烈士庄严默哀。少先队员代表发言,表达了全体师生对王枫烈士的崇敬。少先大队辅导员蔡老师宣誓讲话,他号召我们深刻铭记:努力着,时刻准备着!全体学生虔诚地为 烈士墓进行祭扫,清除周围杂物。我校少先队每年组织部分师生与留守儿童清明举行祭扫王枫烈士墓的活动,这让大家真正懂得了烈士为了全椒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的无私精神。大家将以他为楷模,继承烈士遗志,刻苦学习,大展宏图。烈士功同笔峰,誉满襄水,名垂青史。

6、纪念5、12安全逃生疏散。为了提高全体师生防震避险能力,增强安全自救意识。我校在5.12来临之时,举行逃生疏散演练。5月8日早晨,随着“紧急疏散,紧急疏散”一声声口令响起,我校 190多名师生按照预定的方案,迅速、有序、安全地撤离教学楼,整个过程用时不到2分08秒,顺利圆满完成避震应急、紧急疏散和逃生演练。留守儿童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表现的尤为突出。

7、强化宣传。通过校园广播、学校网络、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报道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进展情况,抓好典型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动员引导全社会力量都来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和关爱氛围。

经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礼貌了,自立、自主、自强了……我们开展关爱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工作,也许现在还仅仅是起了个头。但是在那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对这项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下一年度工作思路:

1、继续深入实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工作。重点抓好留守儿童之家创建工作,力争到今年年底,“留守儿童之家”设施更齐全、管理更完备、活动更丰富。

2、继续推进留守儿童扶贫济困行动。争取各方支持,整合社会资源,深入开展关爱贫困留守儿童扶贫济困行动,解决其实际困难。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6

回族镇王西小学位于回族镇王西村,人口5000多人,耕地少,外出务工人员多,我校有574名学生,学生来源广,但其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留守儿童较多。我校开展了“留守儿童”专项调查工作,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校“留守儿童”总数为113人,占学校学生总数的19.7%,但这些弱势群体的成长与发展却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发展,牵动着广大教职员工的心。

“留守儿童”大致分为四类:一是祖辈监护型,即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形式,属于这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约占32%;二是父母单方监护型,就是由父亲或母亲一方监护,属于这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约占60%;三是亲朋监护型,即由亲戚(非直系亲属)朋友代为监护,属于这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约占5.3%。四是单亲或孤儿约占2.79、“家庭教育的缺位”、“父爱母爱的缺失”、“沟通交流的缺少”、“有效监护的`缺乏”,使得“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都出现诸多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公平。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成长的关爱,而且是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体现;不仅是对不断发展的劳务经济的支持,也是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更是学校“育人至上、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内在要求。

二、组织保障,构建网络

1、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工作小组”:由学校校长尚利军任组长、副校长薛果红、魏红军任副组长,政教处主任、各班主任任成员,广大教职员工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协调社会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为了让“留守儿童”安心学习、健康成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以教育科研为切入点,走特色办校之路,开始探索和尝试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模式,学校构建了立体育人网络:一是寻找代理爸爸和妈妈;二是学校政教处具体负责,各班主任具体实施,师生员工多位一体,创办了“留守儿童之家”。

三、健全制度,创新机制

学校先后出台了《留守儿童奖励制度》、《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留守儿童之家工作人员职责》、《留守儿童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与此同时,我校一直以来注重机制创新,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工作保障机制:

1、完善教育责任追究制,实施了“楼道值勤制”、“五分钟报告制”、“全员育人导师制”、“课堂督导制”,充分关注“留守儿童”,确保育人安全一流。

2、学生测评,学情调研,重过程,重竞争,重协作,确保育人服务一流。

3、校园、教室,净化、亮化、美化,确保育人环境一流。

4、每期召开“留守儿童”工作研讨会、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德育及安全工作现场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表彰会,评选“先进代理家长”、“先进育人工作者”、“先进班集体”,确保育人奖励机制一流。

四、拓宽思路,活动育人,开展“十个一”活动

1、建好一个“留守儿童之家”

学校建立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室内布置做到温馨、人性化、有文化品位,配置有档案资柜并分班存放本校留守儿童档案袋,有一部电话机、一台电视机和dvd机、一台计算机、有一定数量的艺体器材、有可供阅读的图书,每天安排一名老师轮流值班管理并接受学生心理咨询,并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留守儿童在“家”中开发活动。

2、开通一部亲情电话。

学校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将电话号码公开,为留守儿童在休息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

3、落实一名代理家长

每位留守儿童落实一名代理家长,每位老师必须作一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尤其是做无人监护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

4、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各班每月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识,让学生身心都健康。

5、参加一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各班要成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组织“留守儿童”至少参加一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

6、谈一次心。代理家长每周与“留守儿童”谈一次心,了解他们一周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7、读一本好书。老师或代理家长指导学生每学期读一本好书。三年级以上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并分年级段进行书评,陶冶学生的情操。

8、写一封亲情书信。代理家长监督、指导“留守儿童”利用传统节日、长辈生日、寒暑假等特殊日子给远方的家长写一封亲情书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9、过一个快乐的生日party。各班要建好“留守儿童”学生生日,记入档案(同生日的人数多时,开特别座谈会),要大力开展“留守儿童”赠一张生日卡、写一篇生日感言、送一句生日祝福(广播室)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简便易行、温馨祥和的活动,让每位“留守儿童”过一个快乐的生日。

10、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老师、代理家长引导学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为家庭、为学校、为班集体争光添彩,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

关爱留守儿童,提升本土教育 篇7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 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就业的数量不断增加,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 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 寄住学校或需要其他亲人照顾, 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他们没有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 而是被留在家里, 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

调查统计, 本地的留守儿童处于0~14周岁, 留守儿童占到了在校学生数的65%。面对这个惊人的数据,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得不深思时代赋予我们这一崭新的教育课题。父母外出打工后, 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 沟通少, 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 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心理、性格、道德等方面出现偏差, 学习受到影响。在当地留守儿童的调查中, 发现问题十分严重, 笔者将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以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 心理问题

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及时沟通, 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多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是不闻不问的寄住房东, 更有甚者, 周五回家面对的是紧锁的大门和冰锅冷灶的家庭。然而, 祖父辈的隔代教育, 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 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 关注不够。孩子们感到寂寞, 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 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 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祖父母的溺爱, 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 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由于远离父母, 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 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 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如忧郁彷徨、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2. 学习成绩差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 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 身体不好, 大多数是文盲, 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 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 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在我任教的班级中, 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 并取得中上游成绩的, 十个学生中难出一二个。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心态, 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3. 性格缺陷

通过调查发现, 在留守儿童中, 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 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 外出父母则管不到, 孩子们的思想就像海绵, 对精华和糟粕没有分辨能力。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 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 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 道德缺失

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 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 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 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 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 使用自由度提高, 极易形成孩子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人生是0, 道德是1, 无论你有多少钱, 多少学识, 多大权势, 没有道德这个1, 那有再多的0都是枉然。然而现在的学生,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浸染, 小小年纪便开始产生拜金、暴力、色情的负面情绪, 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和色情等诸多道德问题。如果说成绩差影响成才, 那么道德败坏将直接上升到做人的高度。这是四大症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一个。

二加强本土教育, 关注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避免的问题, 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 问题更加凸显, 因此, 我们必须从教育根本出发, 关注留守儿童, 能够标本兼治,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 社会教育

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 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解决困难的教育, 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邻里管护网, 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 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 及时沟通、及时了解, 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 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2. 学校宿管教育

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 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家长亲情教育

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使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 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 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虽然我们都爱这些孩子, 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 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

4. 教师自身教育

老师们做什么, 学生们学什么。老师的一言一行, 都可能被学生模仿, 因此除学校一直强调的专业水平提升外, 不仅是班主任, 各科老师也必须重视提升自身道德品行和个人修养。关爱留守儿童, 用爱心教育。高尔基说:“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她, 只有爱孩子的人, 才可以教育孩子。”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还要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意义, 端正学习态度, 最终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助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无愧于父母, 无愧于社会。

总之,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既牵涉到教育方面, 也关乎社会、法律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 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 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人力、物力的投入,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祖国的花朵含苞待放。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本文针对留守儿童问题, 在偏僻的农村教学生活中不断探索总结。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较突出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协同合作。

2024春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8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镇中心学校及各中小学校分别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学困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各中小学校认真调查,摸清留守儿童的底子,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相关内容。

三是真情关爱,做到“三个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学困生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随时了解他们的疾苦,学校、教师做到有求必应,消除他们在生活、学习上的顾虑,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四是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学困生制度。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

五是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谈心交心制度。学校广泛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班主任、任课教师每月至少分别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

六是注重对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上好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这些有力措施,形成教育合力,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机制,不断提高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教育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总结 篇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多维教育形式成为学生教育的必然趋势。留守儿童的出现也为学校教育增加了新的课题。为了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快乐地成长,在区教育局、区关工委的正确指导和关心下,2010年起,我校积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2年来成绩显著,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我校目前有1300左右学生,为了顺利的展开家长学校工作,我校在工作展开的前期,对学生家庭教育进行了详尽、深入的调查。经过我们的细致工作,调查结果显示为:

1、个别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盲目性太强。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能够出人头地,可又不知道怎样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平时忙打工,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很少过问。也有的家长平时让孩子信马由缰,但见孩子考试成绩不佳,便“一股脑儿算总账”,对其进行打骂。

2、部分家庭缺乏文明教育。家长们语言粗鲁、口无遮拦,即使在孩子面前,也是满嘴脏话、言语污秽;此外,部分家庭父母无正式工作,有的还经常酗酒、赌博,严重污染了家庭的育人环境。

3、我校目前“留守儿童”有36人,平时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叮咛,只能在隔辈或亲戚有心却无力的关爱中徘徊,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很多不利。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与相关领导的关注和极度重视。面对现状,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结合文件精神,我校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把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立为“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的工作宗旨,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关爱工程”中第一阵地的作用。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关于家庭教育

1、组建家长委员会。家、校、社会为一体的多维教育体系是最好的教育模式,我校在了解的基础上,在每班聘请了一位文化素质较高、在社会上威信较好的学生家长为家长委员会成员,与他们及时沟通、交流教育孩子的理念,并以他们为辐射点,对其他家长进行渗透教育。

2、进行家庭教育理论培训。我校按计划每学期进行两次家长会,除了介绍孩子在校学习及其他方面的表现情况,还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理论培训,目的是让学校家长互相沟通、不断交流,共同探讨教育的新路子,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衔接起来。经过几次的家庭教育理论培训,尤其是针对新入学的学前班和一年级新生的家长,家长们对待孩子的学习态度有了准确的定位,已完全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而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态度。

3、建立家校联系册。利用联系册向家长告知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并向家长和孩子提出相关的要求,家长也通过联系册告知老师孩子在家中的各种表现。一年来,我校利用这种无声的交流获得了很多家庭教育信息,如“孩子是否按时休息”、“孩子如何与家长交流,并有和交流困难”等,在这样的沟通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得到了有机结合,为健康培育每一个孩子奠定的基础。

4、开展教师例行家访活动。学校规定每位班主任每学期至少要对5名学困生进行家访,让每位班主任走入了学生的家中,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帮他们解疑。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感动了很多家长。

(二)、关于留守儿童

1、从“面”上入手,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⑴ 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⑵ 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每班推荐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2—3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⑶ 整合资源,加大宣传。利用队会、开设宣传栏和下组入户访谈、发放致“留守儿童”家长公开信等形式,广泛宣传有关孩子教育方式、方法等家教知识,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健全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认识,引导他们共同关爱、教育和帮助“留守儿童”。

⑷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全面掌握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业成绩等,为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⑸ 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为了切实加强这一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学校将对师生的结对情况过程跟踪和结果的评比考核,学校积极研究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2、在“点”上着力,致力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网络。

以“家”为着力点,以典型留守儿童为重点关爱对象,建立“德育工作站”、“健康管理站”,共同关注和参与留守儿童监护与教育,弥补其庭教育、监护盲点。

⑴ 德育先行,培养留守儿童健康人格。“德育工作站”大队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进行爱国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及时矫正不良习惯和行为,从而形成机构健全、网络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新体系。“德育工作站”还采取举办家庭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定期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进行科学育人、科学监护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监护水平,保证“留守儿童”受到良好的养育和教育。

⑵ 健康为本,提高“留守儿童”身体素质。设立“健康管理站”,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校将定期为他们安排免费体检,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及时了解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健康情况。做到有病早发现,及时治疗。彻底排除他们因病失学、因病至贫的隐患。建立个人健康管理档案,结合留守儿童各成长阶段的健康状况做以指导。

3、以活动为主,搭建快乐成长平台。⑴ 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社会活动。

通过开展“1+1”救助活动,结对20名贫困留守儿童,帮扶教师通过定期家访、交谈、座谈等多种帮扶途径,用心、用爱、尽职尽责关爱这些留守儿童。

⑵ 积极开展文体活动。

为了“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利用周五下午第二节课,由结对老师轮流值日在学生活动室和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问题活动。诸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等。

⑶ 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⑷ 弘扬精神,培养自信

学校结合留守儿童的情况,定期利用学校队会时间,观看爱国影片和学唱革命歌曲。让这些学生从影片中学习他人的精神,以鼓舞自己不断进取,激励他们从小立志。同时让这些孩子深深地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快乐。

三、还存在的问题

经过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礼貌了,自立、自主、自强了„„但对于关爱活动,学校还是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1、部分家长不配合学校教育,认为只管吃饱喝足为本份,学习成绩有学校,一遇到学生成绩下滑,直接指责教师。这种家长的片面认识还需耐心疏导。

2、留守儿童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3、学校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对学困生、留守儿童进行专业的指导。

上一篇:二年级班主任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上半年经济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