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药具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避孕药具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共14篇)

避孕药具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篇1

一、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合格药具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二、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部门必须严格监测本单位调入、调出、库存药具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一经发现可疑不良反应,需进行详细记录、调查,按附表要求填写并按规定报告。

三、乡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部门应随时收集本单位调入、调出、库存的药具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每季度向所在县计划生育管理部门上报,并由县及时向自治州药具管理站集中报告。

四、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部门发现严重、罕见或新的不良反应病例以及在外地使用药具发生不良反应后来本地就诊的病例,应先经医护人员就诊和处理,并在15个工作日内向县、地州计划生育药具管理部门报告。

避孕药具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篇2

1 临床资料

病例1:患者女性, 42岁, 因月经过多于2009年9月10日开始服用妈富隆, 1片Q8H×3, 后1片bid×3, 后1片qd×12。9月22日发现左下肢疼痛, 行走时加重, 未就诊, 至9月28日因左下肢肿胀就诊, 停用妈富隆, 在外院予以尿激酶、丹参等治疗, 10月3日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左下肢明显肿胀, 大腿中段见直径4cm的瘀斑, 轻度压痛, 无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双侧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正常, 浅静脉无曲张。腓肠肌压痛 (-) 。大腿中部较健侧周径大8cm, 小腿中部较健侧周径大5cm, 关节活动正常。余肢体无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左髂静脉血栓形成, 右侧下肢静脉血流未见异常。入院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入院后急查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心电图, 除血色素偏低外余结果均正常。立即绝对卧床, 抬高患肢, 以防血栓脱落。给予速避凝、巴曲酶等抗凝、溶栓、祛聚治疗, 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溶栓后第5日左下肢肿胀好转, 复测大腿中部较健侧周径大6cm, 小腿中部大3cm, 继续治疗。12天后出院治疗。出院后转妇科宫腔镜检查, 病理: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既往体健, 无血栓性疾病, 无心脏病、糖尿病、偏头痛、抑郁病病史, 无烟酒嗜好, 家族中无遗传性、先天性疾病史。使用妈富隆期间, 无其他合并用药, 无长期卧床休息, 无外伤手术史。

病例2:患者女性, 44岁, 因月经量多行诊刮术, 术后1天于2009年11月26日予以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 (达英-35) , 每日一次, 每次一片, 27日因流血增多改12小时一次, 每次一片。妇检子宫如孕2+个月大小, B超提示子宫多发性肌瘤。服药第5天感右腿肌肉酸痛, 行走时加剧。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右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 股总、股浅及腘静脉血流正常。体检右下肢周径38cm, 左下肢周径37cm.急查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心电图结果均正常。诊断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既往体健, 无血栓性疾病, 无吸烟嗜好, 体重正常范围。确诊后立即停用达英-35, 绝对卧床, 抬高患肢。给予速避凝等抗凝, 扩充血容量, 防止血小板凝聚治疗, 第二天行经右颈内静脉下腔静脉造影+腔静脉临时滤器植入术。第3天因阴道流血增多停用速避凝, 转妇科手术。术后第三天继用速避凝, 并加用华法林钠溶栓治疗。术后半月复查血管B超: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一周后再行经颈内静脉下腔静脉造影+腔静脉临时滤器取出术+永久滤器植入术。术后长期口服华法林。

2 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

此2例服用口服避孕药后发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不良反应报告均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的5个原则, 分析此2例药品不良反应如下: (1) 用药与不良反应的出现有无合理的时间关系?回答为“是”; (2) 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回答为“是”; (3) 停药或减量后, 反应是否消失或减轻?回答为“是”; (4) 再次使用可疑药品后是否再次出现同样反应?回答为“否”; (5) 反应是否可用并用药的作用、患者病情进展、其他治疗的影响来解释?回答为“否”。根据以上分析, 此2例口服避孕药与不良反应间的关联性评价为“很可能”。

3 讨论

妈富隆和达英-35是目前市场上广为使用的第三代口服避孕药, 妈富隆的主要成分为去氧孕烯0.15mg/片、炔雌醇0.03mg/片。国外资料表明, 妈富隆导致致死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约为8.6/100万[3], 虽然每片妈富隆中的雌激素成分 (炔雌醇) 含量较低, 但当机体合并存在致血栓形成的遗传缺陷时 (如凝血因子Ⅱ:A2O21O或者V:A1691基因的点突变) , DVT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4]。达英-35的主要成分为醋酸环丙孕酮2mg/片、炔雌醇0.035mg/片。国外资料也曾报道过服用达英-35后导致上肢深静脉血栓情况的发生[5]。另外使用口服避孕药后发生血栓的危险性并不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在使用的第1年危险性最大[6], 而醋酸环丙孕酮在第3代口服避孕药中引起血栓的危险性更大[7]。

因此妈富隆和达英-35所导致的静脉血栓栓塞的严重不良反应虽然发生率很低, 比较罕见, 但一旦出现必须积极抢救以避免发生生命危险, 以上2例口服避孕药致静脉血栓栓塞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将为我国口服避孕药品的安全性研究提供参考。

摘要:对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近期收集到的2例口服避孕药致下肢深静脉血栓不良反应的报告进行分析, 以期为我国口服避孕药品的安全性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避孕药,血栓,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李瑛.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与防治指南[S].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63.

[2]http://www.scars.org.cn

[3]Hedenmalm K, Samuelsson E.Fatal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s;A study of incidences and potential biases in spontaneous reporting[J].Drug Saf, 2005, 28 (10) :907-916.

[4]Martinelli I, Battaglioli T, Bucciarelli P, et a1.Risk factors and recurrence rate of primary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upper extremeitiesr[J].Circulation, 2004, 110 (5) :566-570.

[5]Kapur R, Stramrood CA, Schutgens RE, et al.Cyproterone acetate and ethinyloestradiol-containing oral contraceptive as a risk factor for upp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a case report[J].Eur J Contracept Reprod Health Care, 2009, 14 (2) :160-163.

[6]Kemmeren JM, Algra A, Grobbee DE.Third generation oral contraceptives and risk of venous thrombosis:meta-analysis[J].BMJ, 2001, 323 (7305) :131-134.

服用避孕药如何避免不良反应 篇3

1类早孕反应。类早孕反应是指女性在服用避孕药后出现的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头晕等为主的一系列类似妊娠早期的反应。此种不良反应是所有避孕药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出现此反应的人数约占服用避孕药人数的50%),多在女性服药后的第1一第2周内出现,可能与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刺激胃黏膜有关。

解决方法:服药者只需将避孕药的服用时间改为晚饭后或临睡前就可以很好地缓解类早孕反应。如果服药者的类早孕反应症状较重,可服用维生素B6(每次服20毫克,每日服3次)进行治疗。在服用维生素B6一段时间后,若症状仍无缓解,服药者可考虑改用雌激素含量较少的避孕药。

2阴道出血。不少女性在服用避孕药期间,会发生持续性的阴道点滴出血或突发性的阴道大量出血(出血量如同月经量一般)。这主要与服药者漏服、迟服避孕药或所服避孕药的药物浓度不足有关。服药者的阴道出血如果发生在其月经周期的前半周期,就说明其服用的避孕药中,雌激素的含量过少,不足以与其体内的孕激素含量相平衡。服药者的阴道出血若发生在其月经周期的后半周期,则说明其所服的避孕药中,孕激素的含量过少,不足以与其体内的雌激素含量相平衡。

解决方法:阴道出血发生在月经的前半周期者,可在月经结束后加服炔雌醇(每次服5~10微克,每日服1次,可连续服用22天)进行治疗。阴道出血发生在月经的后半周期者,可在月经结束后加服短效避孕片1号(每次服1片,每日服1次,可连续服用22天)进行治疗,阴道出血发生在其月经期的附近或阴道出血量较多者,则可停用避孕药直至其阴道出血后的第5天,然后开始服用下一个周期的避孕药。

3月经量减少或闭经。有些女性在服用避孕药后会出现月经量减少的症状,严重者甚至发生闭经。这主要是由于避孕药可使女性的子宫内膜增生不全、腺体分泌不足。当女性的子宫内膜不能正常增生时,便会出现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的症状。

解决办法:出现月经量减少或闭经的服药者首先应进行妊娠试验,若妊娠试验的结果为阴性且仅在当月出现了月经量减少或闭经,则可以停用避孕药直至停药后的第7天,然后开始服用下一个周期的避孕药。若服药者的妊娠试验结果为阴性但已经连续2个月出现闭经,则需要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4体重增加。有些女性不愿意服用避孕药主要是由于在服药后会出现体重增加的现象。不错,避孕药中的某些成分的确可以引起服药者的体重增加,如雌激素可引起女性出现水钠潴留(导致服药者在月经的后半个周期出现体重增加)、孕激素可促进女性体内脂质的合成。

解决方法:服药者应根据自己体重增加的具体情况进行处理。若服药者的体重增加仅出现在其月经周期的后半个周期,一般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减少食盐的摄入量即可。若服药者的体重在短期内增加过多,则应改用其他的避孕方法。

5脸颊部色素沉着(俗称“蝴蝶斑”)。一些女性,尤其是在妊娠期出现过色素沉着的女性在服用避孕药后容易在脸颊部出现色素沉着。这主要是由于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可刺激女性皮肤的基底层产生黑色素而引起的。

解决方法:服药者若想避免脸颊部出现色素沉着,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橙子、猕猴桃等)、避免强光的照射(可在外出时涂抹防晒霜)。若有色素沉着倾向的女性,可改用雌激素含量较低的避孕药(如单纯孕激素制剂)。

小常识

心脏病患者乘飞机时要小心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篇4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按规定报告所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1.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工作的组织、计划、实施和协调等工作。2.药事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召开全院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工作会议。3.药事管理委员会定期向上级药物不良反应监察中心报我院的工作情况。4.药事管理委员会及时通报上级药物不良反应监察中心的有关指示精神和要求。5.各科质量管理组负责本科室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工作。6.对发现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及时上报药事管理委员会。7.定期向院长报告病区 ADR监察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8.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办法

(1)ADR报告原则是“可疑就报”。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范围:上市五年以内的药品和列为国家重点监测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应。上市五年以上的药品,主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严重、罕见或新的不良反应。医生认为对人体有重要或值得注意的不良反应者。各病区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后应及时填写《 ADR报告简表》(见下表),报药剂科。如有紧急情况,请与药剂科电话联系:6423801。

避孕药具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篇5

1、为促进合理用药,提高药品、医疗器械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2、不良反应(事件)主要是指合格药品和医疗器械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使用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3、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应成立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站或设立监测员,并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4、全乡镇所有涉药单位应及时收集、分析、整理、上报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信息;

5、凡本单位使用的药品与医疗器械,如反映有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出现时,应认真进行核对,再按规定上报;

6、对辖区内发生严重、罕见、新的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病例,在核实后3日内上报;一般的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整理后1个月内上报;死亡病例知悉后立即上报;

7、辖区内涉药械单位发现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时,可以向乡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办公室、省市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中心或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篇6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部颁布的《药

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为了加强药品管理,做好药品的安全监测工作,保证病

人用药的有效和安全,建立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二、医院设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由业务院长任组长,医务科、护理部、药剂

科负责宣传、组织和实施。

三、医院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在医院各药品使用相关科室设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联络员,负责本科室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收集,及时认真地填写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四、每月由各科将本科室的不良反应报告表交药械科,并由药械科将每季度的报告情况

上报给有关部门。

五、药械科具体承办对临床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鉴别,负责

汇总本院药品不良反应资料,向河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六、药械科指定专人负责医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日常工作。收报员接到临床

医师填写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后,与医师一起共同进行因果关系评价分析,提出对药品不

良反应的处理意见。填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由药械科专人负责存档、上报。

七、药械科负责提供对本院全体医务人员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咨询指导,组织

对临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讨论、解答。

八、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范围:报告所有可疑的药品不良反应。应特别注重:1)临床试

验阶段的新药和上市5年以内的药品,报告由其引起的所有可疑的不良反应;2)上市5年

以上的药品,报告由其引起的严重、罕见和新的不良反应;

九、药品不良反应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制度,严重、罕见和新的不良反应病例,须用有

效方式在10个工作日内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十、发现群体不良反应,须立即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考核制度

为了及时掌握安全用药信息,全面提升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及控制能

力和应对突发、群发不良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严重的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确保医院

病人用药安全,现制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考核制度如下:

一、医院配备ADR监测工作需要的办公场所和相关的办公设备,地点设在药剂科,保障

ADR监测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各科室应成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小组。小组设立1名负责人、2名收报

员。负责人具体负责ADR监测的管理、协调、宣传、教育和培训等工作;收报员做好医院ADR

信息的收集、核实、评价、上报、反馈等技术工作;信息员主要负责医院临床科室的ADR

收集、评价、填写ADR报告表等工作,并将所填的ADR报告表上交到ADR监测办公室。

三、临床科室要加强对医院重点品种、新上市品种及普通药品说明书以外ADR的监测,有针对性地开展药品安全性再评价。

避孕药具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篇7

Norplant皮下埋植剂或国产的左炔诺酮硅胶棒、甲基炔诺酮埋植剂, 所用的药物均为单纯的左炔诺孕酮, 不含雌激素。一般单纯孕激素避孕药出现的副反应也可能在使用埋植剂的妇女中出现, 如月经紊乱、闭经、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体重改变、抑郁、痤疮和色素沉着等。但因皮下埋植剂所采用的缓慢释放系统是以恒定、低血药浓度为特点, 因此除月经问题外, 上述其他副反应的发生率低、症状轻, 仅有轻度不适, 极大部分在使用中逐步消失。

1月经异常

月经异常是单纯孕激素避孕药的主要副反应, 也是左炔诺孕酮皮下埋植剂的主要副反应及终止使用的主要原因。

1.1 月经异常的表现

使用埋植剂后, 孕激素引起子宫内膜变薄, 或容易脱落, 干扰了原有的月经周期。主要表现为月经频发、流血期长、经间点滴出血, 少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极少数当子宫内膜的变化引起基底部血管暴露时, 也可能出现出血增多。在使用第1年仅有30%的妇女保持较为规则的月经周期, 而约70%的妇女出现月经紊乱。闭经或月经稀发者, 仅占月经异常的10%左右。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会有所好转。

使用者如出现较规则月经后, 将增加妊娠的危险性, 而月经不规则或稀发、闭经者的妊娠可能性小。

1.2 使用者对月经紊乱的耐受情况

1.2.1 左炔诺孕酮皮下埋植剂使用者发生的月经紊乱, 虽然不造成明显的健康危害, 但是导致终止使用的主要原因, 占总终止的70%以上。在第1年、第2年时因月经问题而终止数较高, 第3年后, 年终止率逐渐下降, 5年内因月经紊乱的累积粗终止率为20%左右。

1.2.2 从出血类型分析, 因月经问题终止组中出血过长所占比例高, 而不规则出血 (以滴血为主) 的比例相对较少。通过良好的咨询, 能明显提高使用者对埋植避孕法所造成的各种异常出血的耐受性。

1.2.3 没有因月经稀发而终止。

1.2.4 闭经半年以内, 一般均能耐受。对闭经半年以上者有较大顾虑, 必要时通过咨询以解除顾虑。常在停经1年或更长时间后恢复了月经。仅极少数闭经者仍不能耐受而坚决要求取出。

1.3 月经紊乱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使用埋植避孕法虽有月经紊乱, 但总出血量不多。血红蛋白检验表明, 使用1年后平均值有所上升, 并可维持至5年末。

1.4 月经问题的处理

1.4.1 妇女接受埋植剂后, 可出现月经紊乱或闭经, 有逐步好转的自然规律。原则上不必过多干预。

1.4.2 对点滴出血时间较长者, 可给予维生素C、维生素K、安络血、氨甲环酸及消炎药物等治疗, 能起一定作用。

1.4.3 出血延长超过7天而不能耐受者, 可给以下药物之一, 可反复应用, 1年内不超过5次。①炔雌醇0.025~0.05 mg, 每日1次, 连服22日。②短效口服避孕药1~2片, 每日1次, 连服22日。③布洛芬 (异丁苯丙酸) 200 mg, 每日1次, 连服3日, 但消化性溃疡者不宜用。

1.4.4 对出血量多而又不愿取出者, 可以用复方甲地孕酮避孕针注射, 每周1针共2针为1疗程。作为一次性治疗, 但不能作为常规反复使用。

1.4.5 闭经者, 如无症状, 在排除早孕后, 可不必处理, 只须加强咨询。闭经时间长而有主诉, 或心理不能承受者, 可用长效避孕药1~2片顿服, 或炔雌醇0.05 mg, 每晚1次, 连服22日。

1.4.6 皮下埋植剂取出后, 阴道流血或出血会在几天内停止, 闭经者在1~2月后恢复月经。

2其他常见副反应及医学问题的处理

2.1 类早孕反应

如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症状发生率极低。必要时可给维生素B6口服。

2.2 乳房胀痛和小叶增生

由于体内雌、孕激素不平衡所致, 随时间延长能自行消失, 必要时可服用中药逍遥丸。

2.3 色素斑增加

常见于脸面部, 发生率低, 原有妊娠色素斑史者可能稍多见。可给予维生素E、维生素C治疗。

2.4 体重增加

左炔诺孕酮系19-去甲基睾丸酮的衍生物, 会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 使部分埋植者因食欲亢进而体重增加, 可适当控制饮食, 加强体育锻炼。

2.5 头痛

如一般头痛、间歇发生的头痛、头晕, 可以对症处理。如发生严重持续头痛, 应考虑特发性颅内压增高, 此病原因不明, 主要症状为持续不断的头痛、一过性双眼或单眼视力障碍、脉跳样耳鸣、闪光幻觉及动眼球时引起疼痛。如果使用Norplant皮下埋植剂者, 有上述主诉, 必须作眼底检查, 如果存在视神经乳头水肿, 需请神经科医师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国内至今尚未见报道, 但也必须警惕。

2.6 功能性卵巢囊肿 (滤泡囊肿、未破裂黄素化卵泡)

发生率不高。如在随访体检时发现卵巢肿块, 应首先排查卵巢良性和恶性肿瘤。可作B超检查, 如确诊为功能性卵巢囊肿后, 不须终止使用埋植剂。但需密切随访, 每3个月1次, 观察囊肿大小的变化。功能性囊肿常在发生后数月消失, 很少发生蒂扭转。如卵巢囊肿持续长大, 或疑为实质性时应行手术探查。

3并发症

3.1 埋植术后伤口感染

与手术器械的严格消毒和操作时的无菌技术有密切关系。虽发生率低, 如一旦发生, 应积极抗炎治疗。在埋植术后如出现局部红肿等感染初起现象或淋巴管炎, 可按一般外科常规处理, 局部热敷、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生素。如感染不能控制或处理不及时引起脓肿, 应取出埋植剂。埋植剂取出后, 按外科常规换药, 并口服消炎药, 感染控制后不留后遗症。

3.2 埋植剂脱出

由于操作不熟练或不当, 极少数情况下可发生埋植剂部分脱出, 硅胶棒一端裸露在表皮外, 造成局部不适或感染。遇此情况, 应将脱出的硅胶棒取出弃去, 重新在原切口附近埋植一根新的相同的硅胶棒。

4警惕和注意事项

避孕药具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篇8

1、企业应指定专人负责质量跟踪及不良反应监察、报告。

2、定期收集售出产品的使用情况及质量信息,并保持产品质量跟踪记录,质量管理人需定期查阅,对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和改进;

3、对三类植入产品要进行跟踪随访,销售时要详细记录最终用户及相关联系人的联系方式,以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

4、当用户使用产品发生不良反应时,要立即停止销售并封存库存的该批产品,并及时报告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并做好记录

5、对已售出的产品,要根据发生不良反应的程度,采取相应措施

不良事件报告记录

A.患者资料

1.患者姓名:2.年龄:

3.性别:□ 男□ 女

4.预期治疗疾病:

5.并发疾病:

6.既往疾病:

B.不良事件情况

7.事件后果

□死亡(时间)□危胁生命

□残疾□出生缺陷□其它

8.事件发生日期: 年 月日

9.事件报告日期: 年 月日

10.不良事件的发生地点:□ 医院

□ 门诊诊断 □门诊治疗□ 其它

11.事件的陈述:

报告人签字:

C.医疗器械情况

12.产品名称:

13.商品名称:

14.生产企业名称:

.生产企业地址:□家庭

生产企业联系电话:

15..型号:

规格:

注册证号:

产品编号:

批号:

16.操作人:□ 专业人员 □ 非专业人员□ 患者□ 其它

17.有效期至: 年 月 日

18.停用日期:年月日

19.植入日期(若植入):年 月 日

20.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21.企业采取补救措施:

22.器械目前状态:

D.不良事件评价

23.省级ADR中心意见陈述:

24.国家ADR 中心意见陈述: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报告来源:生产企业 □ 经营企业 □使用单位 □ 单位名称:

联系地址:联系电话:

报告日期:

医疗器械采购及首营品种审核制度

1、供方必须具有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且具有有效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2、采购的国产产品必须具有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及医疗器械产品生产制造认可表,同时该产品必须是在供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产品范围内。必要时对产品和企业质量体系进行考察。

3、采购的进口产品必须具有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及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登记表,同时该产品必须是在供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产品范围内。

4、首次经营的品种应建立质量审核制度。质量审核包括:索取产品技术标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并建立采购合同档案。

避孕药具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篇9

生效日期:2009年4月25日 修订日期: 2011年6月15日

7、各科室联络员每月底将一般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汇总报告给医院联络员。

8、医院联络员及时将各科室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调查、分析、评价、处理,对本院发现或者获知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15日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立即报告;其他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30日内报告。有随访信息的,应当及时报告。

三、药品群体不良事件报告和监测

(一)药品群体不良事件,是指同一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区域内,对一定数量人群的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造成损害或者威胁,需要予以紧急处置的事件。

(二)同一药品:指同一生产企业生产的同一药品名称、同一剂型、同一规格的药品。

(三)医院发现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迅速开展临床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必要时暂停药品的使用等紧急措施。

(四)医院发现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后,医院联络员应当立即通过电话或者传真等方式报济南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局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同时填写《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基本信息表》,对每一病例还应当及时填写《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报告。

四、药品损害事件的报告和监测

(一)药品损害,是指由于药品质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造成的对患者的损害。

(二)临床科室发现药品药品损害事件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立即向本科联络员和医院联络员报告,并做好观察与记录。

(三)药品损害事件的报告和监测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处理,医院联络员应当立即向济南市卫生局报告。

五、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损害事件预防再发生信息反馈的途径与时间

1、一般的药品不良反应医院联络员每月一次以邮件或书面的形式反馈给科室联络员,药品损害事件、严重的不良反应、死亡病例及时(24h-48h)反馈。科室联络员应向科主任汇报。

2、各临床科室收到反馈信息后,应制定整改措施,预防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损害事事件再次发生。

3、药学部每季度对本院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评价、总结,提出改进建议,交医务部审核,并将有关情况在药讯上公示。

六、监督管理

(一)发现了可疑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应报告而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报告者、未按规定报送者、隐瞒可疑药品不良反应资料者,由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确定责任人,给予罚款500元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据法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为完成不良反应监测任务,每个临床医疗科室每月上报可疑不良反应例数不低于(1例/20 YS—033:可疑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生效日期:2009年4月25日 修订日期: 2011年6月15日

张使用床位)标准,(不足1例的多月累积计算)。低于规定最低上报例数的医疗科室给予处罚,每少报1份罚科室当月奖金200元。药学部每月在办公网公布各临床医疗科室可疑不良反应上报情况,并按上述处罚办法报于计财部。

(三)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数量和质量纳入医院绩效考核的内容。

七、持续改进

(一)药学部每季度将各科室的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报告、考核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因果分析在《药讯》上公布。对不良反应报告多或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上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

(二)医院对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定期向全院反馈医院所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并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1.1.1 YS—034:病区备用药品管理办法

生效日期:2008年4月12日 修订日期:2011年8月1日

一、病区备用药品品种范围

抢救药品及部分临床常用药品,贵重药品一般不作为备用药品。

二、备用药品的管理

(一)药学部会同护理部每月对各病区备用药品的管理与使用进行一次检查,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二)护理部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各病区护士长,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整改。病区药品管理纳入护理质量考核内容,(三)各病区备用药品管理由护士长总负责,建立备用药品登记本,包括品名、规格、数量、效期等,并指定专人管理,责任到人。治疗护士对药品数量定期清点,每月全面检查一次,包括药品数量、包装、颜色、效期等,并由护士长填写病区备用药品管理表。

(四)病区备用药品实行动态管理,病区备用药品的目录、基数、交接班、检查、使用、补充、退回及销毁各环节均应记录,相关人员签全名。

(五)病区备用抢救药品根据不同护理单元的使用频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办法进行管理(详见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急救车管理办法)。

(六)各相关病区有急救等备用药品目录及数量清单,有专人负责管理急救药品,并在使用后及时补充,损坏或近效期药品及时报损或更换。

(七)各病区备用急救等备用药品统一储存位置、统一规范管理、统一清单格式,保障抢救时及时获取。

三、药品基数

(一)各病区应根据自身特点,以满足抢救和一般应急治疗为目的,制定药品目录及基数。

(二)备用药品目录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药品目录、抢救药品目录及常用药品目录,一式四份,分别留病房药房、药学部临床药学室、护理部及相关病区备案。

(三)备用药品的品种及基数不宜过多,且一经确定,将相对固定;若需修改,按规定程序审批。

(四)各病区备用药品的调整,经病区护士长签字,护理部主任签字后,送药房备案。

四、药品领取流程

(一)病区备用药品不用支票领取,各病区采用从药学部借用的方式领取。

(二)各病区凭填写的诊疗区抢救车(箱)药品备用目录到相应的药房领取药品, 填写病区抢救车(箱)药品备用目录时,药品的名称应使用通用名称。

(三)摆放药品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篇10

关键词: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监侧分析

儿童用药相对成人比较单一, 但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 其对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均与成人有差异, 且许多药物在儿童中的使用经验不如成人, 因此应重视儿童的用药安全[1]。我们总结了2008年牡丹江市妇女儿童医院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s reaction, ADR) 报告, 以了解牡丹江市妇女儿童医院ADR的发生以及上报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牡丹江市妇女儿童医院2008年ADR报告共57份 (怀疑药品均为1种, 关联性评价为可能、很可能或肯定) , 从患儿情况、ADR临床表现、引发ADR的药品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

2 结果

2.1 ADR与年龄、性别关系

共57例患儿发生ADR, 其中<1岁13例 (22.8%) , l~<4岁25例 (43.9%) , 4~<7岁7例 (12.3%) , 7~14岁12例 (21.1%) 。男孩31例 (54.4%) , 女孩26例 (45.6%) 。

2.2 ADR与既往不良反应关系

33例 (57.9%) 既往无ADR, 11例 (19.3%) 有药品不良反应史, 13例 (22.8%) 不详。

2.3 ADR主要临床表现

主要为损害皮肤及附件的不良反应。28例 (49.1%) 发生于用药后当日, 24例 (42.1%) 于用药后2~6d内出现, 5例 (8.8%) 为6d后出现不良反应 (表1) 。

2.4 ADR的最后结果

治愈19例, 好转38例。

2.5 ADR与药物关联性评价

ADR发生与药物肯定有关10例, 很可能有关39例, 可能有关8例。

2.6 ADR涉及药品种类

抗微生物药35例 (61.4%) 、抗肿瘤药l0例 (17.5%) 、抗癫痫药3例、促凝血药、解热镇痛药、抗组胺药各l例, 中药制剂6例 (10.6%) , 中药制剂中包括清热解毒类药3例, 调理脾胃药2例, 皮肤类药1例。导致严重ADR (共7例) 的药物为抗微生物药、抗癫痫药各2例, 抗肿瘤药、中药抗感染药、促凝血药各1例。抗微生物药物中, 第3代头孢菌素所占比例最高, 其次是第2代头孢菌素以及青霉素类。单药涉及不良反应最多的是头孢克洛 (表2) 。

2.7 ADR发生与给药途径关系

静脉滴注34例 (59.6%) , 口服21例 (36.8%) , 局部外用2例 (3.5%) 。

2.8 ADR报告上报人员情况

医师31名 (54.4%) , 护士2名 (3.5%) , 药师24名 (42.2%) 。

3 讨论

0~18岁人群占我国近1/3人口, 是一个处于生长发育迅猛时期的特殊群体。儿科患者包括新生儿期、婴幼儿期 (0~3岁) 、学龄前及学龄期 (3~12岁) 和青春期 (12~18岁) 患者。由于儿童各器官生理功能尚未成熟, 免疫功能低下, 对外界侵袭的防御能力较差, 因此比成人更易罹患疾病;又由于儿童的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缺少, 肾功能发育不完善, 药品清除能力差, 对药品的敏感性较高, 故极易发生ADR[2]。各年龄段儿童的身高、体质量、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内脏功能等差别很大, 其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过程极具特殊性。

本组57例ADR中, 年龄小的患儿比例较高, 男孩比例较女孩高, 与文献[3]相符;但性别与ADR的关系现尚无定论, 本次统计样本数少, 年龄性别的影响还有待观察。此次统计无新生儿的ADR报告, 应加强其监测。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为多, 其他类型的ADR较少。这与患儿主诉不充分有关, 临床上应注意观察用药过程中ADR发生情况, 尤其是说明书上没有标注的ADR。患儿家长也应学会看药品说明书, 配合医师观察随访, 以帮助降低ADR的损害。

抗微生物药中, 头孢克洛ADR报告数最多, 其血清病样反应较其他口服抗生素多见, 儿童尤其常见[4], 典型症状包括皮肤反应和关节痛, 临床应予以关注。文献[5]提示外用药物所致ADR中, 中成药类所致ADR仅次于皮质激素类, 位列第2, 此次ADR报告调查中有l例全身性的皮肤反应与中药外用贴剂有关, 因此对于皮肤娇嫩的儿童, 应慎用一些刺激性较大的中药外用制剂。

另外, 儿童的用药史大多较简单, 有些甚至是首次应用即发生ADR, 因此儿科医师及护士更应注重用药监护。

参考文献

[1]李荣.儿科用药与医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J].药物警戒, 2006, 3 (5) :289-292.

[2]张志华, 何周康, 吴浩.药品说明书中有关儿童用药内容的调查[J].儿科药学杂志, 2004, 10 (5) :41.

[3]Kimlaad E, Rane A, Ufer M, et al.Paediatric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ported in Sweden from1987to2001[J].Pharmacoepidemiol Drug Saf, 2005, 14 (7) :493.

[4]King B, Geelhoed G.Adverse skin and joint reactions associated with oral antibiotics in children:the role of cefaclor in serum sickness-like reactions[J].J Paediatr Child Health, 2003, 39 (9) :677.

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制度 篇11

一、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是指输血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及溶血反应等。对患者危害最大的是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二、临床输血后若发现有溶血反应或明显的发热反应,过敏反应,主管医师应详细填写“输血反应反馈单”报中心血库。

三、输血科工作人员应迅速查找原因,并将情况向值班或主管医师报告,以便采取相应抢救或治疗措施。同时应向上级技师及主任汇报。

四、接受“反馈单”的工作人员应将反馈情况,包括临床治疗情况登记存档。

五、严重输血反应,输血科向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医务科及主管院长汇报。

13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篇12

1 资料和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12月期间上报的ADR有效报告138例, 通过对其引起的ADR的药物类别、临床表现、用药途径进行统计分析。

2 统计结果

2.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分布

138例ADR中涉及的年龄分布情况, 见表1。

2.2 给药途径与ADR的关系

138例ADR报告中, 静脉滴注给药引起ADR 126例 (91.3%) , 口服给药12例 (8.7%) 。

2.3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

138例ADR报告中, 药品种类排首位的是抗菌药物有78例 (56.53%) , 其次是中药制剂有28例 (20.29%) 。引起ADR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见表2。

2.4 ADR涉及抗菌药物品种类及构成比

138例ADR中抗菌药物与构成比, 见表3。

2.5 ADR临床表现和涉及器官

138例ADR涉及的器官与系统及临床表现, 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资料显示在年龄分布构成比上, 1~10岁儿童占24.64% (34/138) , 居首位。这与机体功能状态有关,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各方面尚未发育成熟, 易产生ADR。表2显示不同的给药途径以对发生ADR的影响, 静脉给药是发生ADR的主要原因, 占91.3% (126/138) , 明显高于口服给药。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正确选择给药途径, 在保证药物疗效的前提下, 除特殊情况应首选口服给药。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占56.53% (78/138) 。这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关。在抗菌药物ADR中头孢菌居首位51.28% (40/78) 。其次为喹诺酮类占20.51% (16/78) , 与国内某些地区的ADR报告分析基本一致。表2显示中成药引起的ADR例数居第二, 占20.29% (28/138) , 注射剂比口服制剂引起过敏的概率要高, 因此临床上应用时要严密观察ADR的发生。表4显示ADR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 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 红肿为主, 这与相关报道一致。

摘要:目的:分析138例药物不良反应 (ADR) 报告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对临床合理用物分类, 以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38例ADR中涉及儿童 (1~10岁) 占24.64% (34/138) , 抗菌药物占56.53% (78/138) , 中成药占20.29% (28/138) 。结论:临床应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加强用药监测, 以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局令第7号, 2004.

[2]杨茂春, 杨哲.中药安全性评价与监护方法的探讨[J].中国药物警戒, 2007, 4 (1) :31.

[3]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7.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培训 篇13

(主动服务类)

一、办理依据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第十一条: 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技术工作,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承担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的收集、评价、反馈和上报,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的维护和管理。

第五十一条: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对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以适当形式反馈。

二、承办机构

蚌埠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中心)

三、服务对象

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

四、服务条件

五、服务流程

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动到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开展。

六、服务时限

即开即办

七、收费依据及标准

八、咨询方式

蚌埠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中心)

避孕药具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篇14

2015年07月17日 发布

为全面反映2014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编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2014年)。

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情况

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取得新进展:

监测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拓宽,报告数量进一步增长。2014年,全国已有24万余个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注册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用户,并通过该网络报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其中医疗机构仍是报告的主要来源。全国94.4%的县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全国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量达到991份,较2013年有一定增长,表明我国发现和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深入开展数据评价分析,提高风险信号挖掘能力。2014年通过日监测、周汇总、季度分析等方法加强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数据的评价分析,深入挖掘药品风险信号,对阿德福韦酯、胞磷胆碱钠、苯溴马隆等近50个(类)品种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并采取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和沟通措施。

建立全国联动工作机制,发挥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完善药品聚集性事件预警平台,建立预警信息全国共享、事发地和生产企业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协同调查处置联动工作机制,保证药品质量风险的早发现、早评价、早控制。全年重点分析评价137条预警信息,及时发现并处置了湖北同济奔达鄂北制药有限公司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安徽联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胞磷胆碱钠注射液、吉林省集安益盛药业有限公司生脉注射液等多起因药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不良事件,有效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推动企业落实责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2014年积极推进药品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工作,加强对企业撰写报告质量的培训,严格开展对报告的审核,促进企业落实风险管理意识;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共享平台,及时将监测数据和风险信号反馈药品生产企业,指导企业进行数据分析评价与利用,督促企业落实安全风险主体责任,持续提高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

(一)报告总体情况

1.及月度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

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32.8万份,较2013年增长了0.8%。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34.1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25.7%。1999年至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累计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近790万份。图1 1999-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增长趋势

2014年月度病例报告数量在整体趋势上与2013年基本相同,报告数量主要集中在10-12月,其中11月是报告高峰,但月度报告数量差距逐渐缩小,集中上报现象逐步缓解。

图2 2013-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月度报告数变化趋势

2.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

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新的和严重报告比例,尤其是严重报告比例是衡量总体报告质量和可利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341,300余份,与2013年比增长了17.0%;新的和严重报告数量占同期报告总数的 25.7%,与2013年比增加了3.6个百分点。

图3 2004-2014 年新的和严重以及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比例

3.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情况

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14年我国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数为991份,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0.8个百分点。

4.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县级报告比例* *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县级报告比例是衡量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均衡发展及覆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县级报告比例为94.4%,与 2013年相比增长了0.6个百分点。

5.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来源

按报告来源统计,医疗机构的报告占82.2%、药品经营企业的报告占16.0%、药品生产企业的报告占1.4%、个人及其他来源的报告占0.4%。与2013年相比,医疗机构报告增长明显,药品生产企业报告比例与既往持平,经营企业报告比例继续下降。

图4 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来源分布

6.报告人职业

按照报告人职业统计,医生报告占53.8%;药师报告占27.3%;护士报告占14.0%,其他报告占4.9%。与2013年的报告人职业构成情况基本相同。

图5 报告人职业构成7.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患者情况

按报告涉及患者年龄统计,14岁以下儿童患者的报告占10.5%,与2013年基本一致,65岁以上老年人的报告占19.9%,较2013年升高了2.1个百分点。图6 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年龄分布

8.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药品情况

按怀疑药品类别统计,化学药占81.2%、中药占17.3%、生物制品占1.5%。抗感染药报告数量仍居首位,占化学药的46.2%,较2013年降低了1.4个百分点,报告比例已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心血管系统用药占化学药的10.2%,较2013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且连续5年呈上升趋势。

图7 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药品类别分布

按药品剂型统计,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剂型分布中,注射剂占60.9%、口服制剂占35.2%、其他制剂占3.9%。注射剂所占比例较2013年升高了2.2个百分点,口服制剂比例降低了2.1个百分点。图8 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药品剂型分布

按照药品给药途径统计,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给药途径分布中,静脉注射给药占57.8%,其他注射给药占3.0%,口服给药占36.2%,其他给药途径占3.0%,与2013年相比,静脉注射给药的比例上升2.1个百分点,口服给药比例降低2.2个百分点。

9.累及系统及主要不良反应表现

2014年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7.8%)、胃肠系统损害(占26.3%)和全身性损害(占12.2%),前三位之和为 66.3%。化学药、中成药累及系统前三位排序与总体一致,但生物制品累及系统前三位与总体有所不同,依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和呼吸系统损害。

注射剂型累及系统前三位与总体报告一致,分别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2.9%)、胃肠系统损害(占18.9%)、全身性损害(占14.6%),口服制剂累及系统前三位为胃肠系统损害(占41.6%)、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17.0%)、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2.2%)。与2013年基本一致。

化学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多为皮疹、瘙痒、恶心、呕吐、胸闷、过敏反应、头晕、心悸、寒战、发热等,化学药口服制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多为恶心、皮疹、呕吐、头晕、瘙痒、头痛、腹泻、腹痛、口干、咳嗽等;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多为皮疹、瘙痒、胸闷、恶心、心悸、寒战、过敏反应、头晕、呕吐、呼吸困难等,中成药口服制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多为恶心、腹泻、皮疹、呕吐、腹痛、瘙痒、头晕、胃不适、口干、头痛等。

10.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体情况分析

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体情况与 2013年相比未见显著变化。在患者年龄分布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比例依然呈现小幅增高态势。在剂型和给药途径分布中,注射剂和静脉给药的比例依然呈现上升趋势,提示应加强相关宣传、教育工作。在化学药总体排名和按剂型分布的排名中,心血管系统用药所占比例均有所增加。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心血管系统用药尤其是口服制剂使用越来越广泛,应进一步加强心血管系统用药监测与评价。

(二)基本药物监测情况

1.国家基本药物监测总体情况

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国家基本药物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2.0万例(占2014年总体报告的39.2%),其中严重报告2.9万例,占5.6%。报告涉及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病例报告占 82.9%,中成药病例报告占17.1%。

2.国家基本药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情况分析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12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共分25个类别,约317个品种。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443,300余例次,其中严重报告28,400余例次,占6.4%。

2014年国家基本药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报告按类别统计,报告数量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抗微生物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抗肿瘤药、消化系统用药、镇痛/解热/抗炎/抗风湿/抗痛风药,占基本药物化学报告的74.1%。化学药品(含生物制品)报告数量排名前五位的品种均为抗微生物药,分别是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和青霉素。

2014年国家基本药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累及系统排名前5位的是胃肠系统损害(占28.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6.7%)、全身性损害(占11.1%)、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占8.4%)以及呼吸系统损害(占5.6%);前5位不良反应例次之和占80.5%。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皮疹、恶心、瘙痒、呕吐、头晕、头痛、过敏反应、腹泻、腹痛、胸闷、心悸、寒战、发热、咳嗽、潮红、乏力等。

3.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情况分析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12版)中成药部分涉及内科用药、外科用药、妇科用药、眼科用药、耳鼻喉科用药、骨伤科用药6大类共203个品种。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91,400余例次,其中严重报告4,670例次,占5.1%。

2014 年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部分六大类中,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内科用药、骨伤科用药、妇科用药、耳鼻喉科用药、外科用药、眼科用药。其中内科用药报告总数占到总体报告数量的 85.4%,内科用药占比较大可能与内科用药临床使用量大,且基本药物目录中中药注射剂都属于内科用药有关。内科用药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祛瘀剂、温理剂、开窍剂、清热剂、解表剂,此五类药品报告占到内科用药报告数的76.5%。中成药注射剂排名前五位的品种分别是: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血塞通注射剂、血栓通注射剂和丹参注射液;中成药口服制剂排名前五位的品种分别是:双黄连合剂(口服液、颗粒、胶囊、片)、鼻炎康片、复方丹参片(颗粒、胶囊、滴丸)、活血止痛散(胶囊)、清开灵颗粒(胶囊、片)。

2014 年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8.8%)、胃肠系统损害(占23.6%)和全身性损害(占13.9%)。不同剂型报告累及系统中,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1.0%)、全身性损害(占11.6%)、呼吸系统损害(占9.0%),口服制剂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胃肠系统损害(占16.8%)、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6%)、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占2.6%)。注射剂主要不良反应表现多为皮疹、瘙痒、胸闷、心悸、恶心、过敏反应、头晕、寒战、潮红、呕吐、头痛、发热、过敏样反应、呼吸急促、疼痛、斑丘疹、荨麻疹、高热、多汗等。中成药口服制剂主要不良反应表现多为恶心、腹泻、皮疹、腹痛、瘙痒、呕吐、头晕、胃不适、头痛、口干、腹胀、过敏反应、心悸、乏力、胸闷、嗜睡、消化系统反应、腹部不适、肠胃气胀、口渴等。

4.2014年国家基本药物安全性趋势分析

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风险信号,组织对胞磷胆碱钠注射剂、硫酸镁注射液等基本药物开展安全性评价,并采取了相应风险控制措施。总体上看,2014年国家基本药物安全状况继续保持平稳。

小贴士:什么是基本药物制度?现行基本药物目录包含哪些药品?

基本药物制度是全球化的概念,是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重点卫生保健需要,合理利用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合理而推行的国家药物政策。基本药物制度涉及药品的生产、供应和使用的每一个环节,是国家药物政策的核心内容。

现行基本药物目录为2012年发布,分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成药、中药饮片三个部分,其中,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317种,中成药203种,共计520种。

(三)抗感染药监测情况

1.抗感染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体情况

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0.6万例,占报告总数的38.2%,其中严重报告2.4万例,占4.8%。与2013年相比,2014年抗感染药报告数量同期下降2.0%,严重报告同期增长18.4%,均低于总体报告增长率。严重报告构成比与2013年(4.0%)相比增加了0.8个百分点。

2.报告涉及患者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

按报告涉及患者年龄统计,14岁以下儿童患者的报告占16.4%,高于整体数据儿童患者所占比例; 65岁以上老年人的报告占15.3%,低于整体数据老年患者所占比例;与2013年抗感染药物的年龄分布基本一致。

2014 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累及系统排名前3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9.3%)、胃肠系统损害(26.0%)、全身性损害(10.6%);与化学药总体报告相比,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比例偏高,胃肠系统损害和全身性损害比例基本一致。抗感染药口服制剂累及系统的前3位是胃肠系统损害(46.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6.3%)、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4.3%);注射剂累及系统前3位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2.9%)、胃肠系统损害(20.8%)、全身性损害(11.8%)。

抗感染药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恶心、呕吐、过敏反应、腹痛、头晕、腹泻、胸闷、心悸等;口服制剂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皮疹、呕吐、瘙痒、腹泻、腹痛、头晕、过敏反应、头痛、肝功能异常等;注射剂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恶心、呕吐、过敏反应、头晕、胸闷、腹痛、心悸、寒战等。

3.报告涉及药品情况

2014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9大类,328个品种,其中抗生素病例报告占66.7%,其排名前5位的是头孢菌素类(32.3%)、大环内酯类(10.7%)、青霉素类(9.7%)、β-内酰胺酶抑制药(5.6%)林可霉素类(3.8%);合成抗菌药病例报告占24.5%,其中主要是喹诺酮类(18.0%)和硝基咪唑类(5.6%)。药品构成比与2013年抗感染药物报告的构成情况无明显差异。2014年抗感染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事件数量排名前5位的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2014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前10位的品种为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克林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头孢噻肟、甲硝唑。

2014年抗感染药物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抗生素病例报告占66.0%,合成抗菌药病例报告占14.7%,与2013年抗感染药物报告的构成情况无明显差异。严重报告中排名前5位的是头孢菌素类(33.8%)、青霉素类(11.6%)、喹诺酮类(11.4%)、抗结核病药(9.9%)、β-内酰胺酶抑制药(6.9%),药品类别排名与2013年基本一致。2014年抗感染药物严重报告数量排名前十位的品种为: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青霉素G、头孢呋辛、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克林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利福平。

从药品剂型分析,2014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占75.9%、口服制剂占21.8%、其他剂型占2.4%。抗感染药中注射剂比例较总体报告中注射剂比例高出15%。

4.抗感染药安全性趋势分析

抗感染药的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仍居各类药物之首,但2014年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总数继续呈下降趋势,其中严重报告增长水平低于总体病例报告增长水平,说明我国对抗感染药采取的例如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措施得一定实效,建议临床医生继续按照合理使用抗感染药,降低使用风险。

小贴士: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包含哪些药物?药理作用与常见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分子中含有头孢烯的半合成抗生素。曾译先锋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7-氨基头孢烷酸(7-ACA)的衍生物,因此它们具有相似的杀菌机制。

到目前为止,头孢菌素类已出现第一至第四代产品。第一代产品常用的有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啶等。第二代产品常用的有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第三代产品常用的有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头孢克肟等。第四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匹罗、头孢吡肟等。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广谱抗生素,抗菌谱较青霉素G广,对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和流感杆菌等有效。临床上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及一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及心内膜炎等。

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常见皮疹、荨麻疹等,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四)中药注射剂监测情况

1.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体情况

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中药注射剂报告12.7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占6.7%。与2013年相比,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增长5.3%,高于总体报告增长率;严重报告数量增长26.0%,与总体严重报告增长情况基本一致。

2014年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排名居前的类别是理血剂、补益剂、开窍剂、解表剂、清热剂、祛痰剂,占中药注射剂总体报告的97.1%。报告数量排名前十名的药品分别是: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血塞通注射剂、舒血宁注射剂、血栓通注射剂、丹参注射剂、香丹注射剂、生脉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严重报告主要涉及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等,包括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寒战、发热、呼吸困难、胸闷、心悸、瘙痒、皮疹、恶心、呕吐等表现,与往年监测情况基本一致。

2.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合并用药情况

对2014年中药注射剂总体报告排名前20位药品(占全年中药注射剂报告88.7%)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涉及合并用药的报告占42.3%,严重报告涉及合并用药占57.0%,以上数据提示单独或联合其他药品使用中药注射剂均可出现不良事件,并且合并用药可能会加大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风险。

3.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趋势分析

总体上看,2014年中药注射剂安全状况与全国整体情况基本一致,严重报告增长幅度略低于全国整体报告增长幅度,提示可能与药品监管部门、药品生产及使用单位采取措施持续推动合理用药以及开展相关宣传培训有关。此外,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品联合使用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有可能增加安全风险。根据《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的规定,临床医师须注意单独使用中药注射剂,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要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慎重考虑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输液容器的清洗等问题。

三、用药安全提示

(一)关注儿童抗感染药用药安全

根据对201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的来自医疗机构0-14岁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结果,2014年全年共收到报告12.2万份,其中严重报告占儿童报告总数的4.4%。男童和女童比为1.5:1;涉及的怀疑药品以化学药为主,占84.0%;化学药中抗感染药比例为76.7%;报告累及系统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共占83.2%。

小贴士:为什么要重点关注上市后药品在儿童使用中的安全性?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特殊时期,从新生儿、婴幼儿、儿童直至青春期少年,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身体结构、器官结构与代谢能力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且为非线性变化,不同年龄段儿童对药物代谢能力的差别较大。儿童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童用药的复杂性,出于医学伦理等方面的因素,儿童用药上市前的安全数据比较有限,因此上市后的安全性数据分析尤为重要。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分析一直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

与总体人群相比,儿童使用抗感染药严重报告比例较低,涉及的抗感染药类别、品种排名以及不良反应表现与总体人群相比有所差异,其中阿奇霉素、炎琥宁、头孢硫脒、红霉素的风险相对突出,应引起关注;从引起的不良反应表现来看,胃肠道损害较为突出,口服给药更容易导致儿童胃肠道损害的发生。男性儿童使用抗感染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构成比高于女性儿童,这可能与儿童原患疾病的发病率相关。从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的患者年龄分布上看,呈现出年龄越小,不良反应报告比例越高的趋势,即年龄越小,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越高。

以炎琥宁注射剂为例,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9年发布有关炎琥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示关注安全使用问题。但是关于炎琥宁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数和严重报告数逐年上升,严重过敏反应仍然比较突出。据统计,6岁以下儿童的不良反应报告占总报告数的40%以上,不良反应表现以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为主。

儿童患者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抗感染药,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减少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低龄儿童谨慎合理使用抗感染药,使用时应权衡该药对患者的风险和效益。

小贴士:儿童如何正确使用感冒咳嗽药?

如果儿童有必要服用感冒咳嗽药,请在用药前阅读药品标签和说明书的所有内容。如果说明中未包含关于儿童用药剂量的相关信息,请勿给儿童使用。儿童服用的剂量请勿超过药品标签和说明书的推荐剂量或服用次数。请注意药品成分,尤其给儿童服用一种以上药物的时候。很多药品中含有相同的成分,混合使用会导致用药过量。用于治疗感冒和咳嗽的一些中成药和非处方药中可能也含有与其他感冒咳嗽药类似的成分,最好不要让儿童服用一种以上的感冒咳嗽药。

(二)关注老年患者合并用药问题

2014年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比例达19.9%。经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分析显示,自2009年以来,该比例持续上升;严重报告中65岁以上老年患者报告比例更高,占到27.3%,老年患者用药安全问题应引起格外关注。图9 2009-2014年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比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患者合理用药和用药安全日益受到临床和社会的关注。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逐渐老化,各系统功能降低,尤其肝肾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功能减弱。加之老年人多种疾病共存,临床表现复杂,用药种类也比较多,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有临床资料表明,服用5种以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在6%-8%,服用6-10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将增至40%。

老年患者使用药品尽量做到用药个体化、减少药品种类、注意给药途径和时间、加强用药前和用药期间监护与监测。

(三)关注基层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使用安全

通过对2014 年中药注射剂病例报告数量排名前20 名药品的用药单位情况分析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卫生院、卫生所、个人诊所等)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报告多于其他医院报告,例如清开灵注射剂相关的不良反应报告有75%来自基层卫生医疗机构。

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寒战、发热、呼吸困难、胸闷、心悸、瘙痒、皮疹、恶心、呕吐等。一旦发生药品不良反应需要紧急救治,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紧急救治环境、设备和医务人员救治能力通常较为有限。

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医疗机构应完善配备紧急救治基础设备,加强医务人员应急处置能力的培训,准确掌握使用中药注射剂患者的情况,发现可疑不良事件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药品生产企业应加强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宣传与培训,注意完善药品说明书,告知产品不良反应信息、禁忌与注意事项,有效控制药品使用风险。

四、相关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和评估结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及时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措施,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一)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7期,通报了头孢唑林注射剂、含羟乙基淀粉类药品、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曲美他嗪、丙硫氧嘧啶、阿德福韦酯、苯溴马隆等严重不良反应,及时提示用药安全风险。

(二)发布《药物警戒快讯》12期,报道了替莫唑胺的肝脏损害、静脉用铁制剂严重超敏反应等国外药品安全信息70条。

(三)根据监测评价结果,组织对细辛脑注射剂、硫酸镁注射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等12个(类)药品的说明书进行修改。

小贴士:药品上市后为何还要修改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是药品信息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其功能是向患者介绍药品的特性,是指导临床医生正确选择用药和患者自我药疗的主要依据,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药品说明书主要包含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科学数据、结论和信息,用以指导安全、合理使用药品。药品说明书应当充分包含药品不良反应信息,详细注明药品不良反应。

由于药品在上市前的安全性研究中存在客观的局限性,在药品上市前临床研究过程中,受到许多客观因素限制,例如,病例少、研究时间短、试验对象年龄范围窄、用药条件控制较严等。因此,药品不良反应发现上存在时滞现象,这也决定了药品说明书的修改是动态的、不断完善的。

药品生产企业应根据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有效性情况及时修改说明书,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可以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品再评价结果等信息要求药品生产企业修改药品说明书。

五、有关说明

(一)本报告中的数据来源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中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各地区上报的数据。

(二)与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集的数据存在局限性,如漏报、填写不规范、缺乏详细信息、无法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等。

(三)本报告完成时,其中一些严重报告、死亡报告尚在调查和评价的过程中,所有统计结果均为数据收集情况的真实反映,有些问题并不代表最终的评价结果。

(四)每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数量受到该药品的使用量和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故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的排名仅是报告数据多少的直接反映,不代表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高低。

【避孕药具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推荐阅读:

生殖与避孕(文字)05-24

上一篇:街道老年体协工作总结下一篇:洗袜子-三年级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