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级别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级别(精选8篇)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级别 篇1

大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工作规则

大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简称市编委)是市委、市政府授权具体负责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主要任务是调整职能配置、理顺职责关系、合理设置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及配备领导职数,为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的党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供保障。

市编委成员由市人民政府市长、市委分管党群的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市委组织部长、市委秘书长、市政府秘书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市财政局局长和市编委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组成。

一、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编委及省委、省政府和省编委以及白城市委、市政府和白城市编委关于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及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法规;研究起草全市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草案;统一管理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各人民团体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工作。

(二)根据中央、省和白城市的部署,研究拟订全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总体方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审核市直机

关、乡(镇)机关和街道办事处机关机构改革方案;指导协调全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及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三)协调市委、市政府各部门的职能配置及其调整;协调市委、市政府各部门之间以及乡(镇)之间的职责分工;参与、协调相关部门涉及机构编制有关专项改革事宜。

(四)审核市直党政各部门、市人大、市政协、市法院、市检察院、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机关的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审核经济开发区的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审核各乡(镇、街)机关的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五)研究拟订全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审核副乡(科)级以上事业单位的机构规格和领导职数并上报白城市编办审批;审核和审批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市直机关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和乡(镇)机关直属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与调整、人员编制、领导职数、人员结构和经费管理形式等事项。

(六)负责对全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问题进行查处。

(七)负责全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依法对全市事业单位进行登记管理;监督检查事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的情况,查处违规行为。

(八)承担机构编制的依法管理和对重要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及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应配套协调工作。

(九)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会议制度

(一)大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实行委员会制与主任负责制相结合的制度,重大问题由委员会讨论决定,特别重大的问题,经委员会讨论后,提请市委、市政府决定。委员会会议,由委员会主任或受主任委托的副主任召集并主持。委员会会议,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

(二)委员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编委及市委、市政府有关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审议全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方案;审议各部门的“三定”规定(方案);审议事业单位设立和撤并;讨论有关机构编制管理的措施、办法和规章制度;讨论主任、副主任或编委办公室提请审议和决定的其他重大事项。

三、办事程序和文件审批

(一)办事程序

机构编制委员会审议决定的有关事项,由委员会办公室研究提出初步意见或方案,列出议题,经委员会主任审定后,提请委员会会议研究决定。因情况特殊,也可书面分送委员会成员阅审,由委员会办公室汇总委员会成员阅审的意见,报委员会主任或其委托的副主任审定。

(二)文件审批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会议决定事项和重要文件,由委员会主任或其委托的副主任签发。需要以编委会文件下发的有关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的批复及职能调整等方面的文件,经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审核,由委员会主任签发。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处理日常工作的一般文件,由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签发。

大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规则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是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在市机构编制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全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工作。

一、主要职责

(一)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授权行使其职权

(二)组织筹备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会议,草拟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会议纪要和有关文件,组织实施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会议的决定。

(三)承办市委、市政府、市编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请示报告制度

(一)市编办实行市编委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主任领导全面工作,对市委、市政府和市编委负责。副主任协助主任处理日常工作,对主任负责。科(局)长对主任和副主任负责。

(二)主任或副主任对工作上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编委领导请示汇报。副主任处理工作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主任报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各科(局)长处理工作上的重大问题,应事先请示主管主任。遇有特殊情况可直接向主任请示报告。

(三)市编办各科(局)要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独立解决自己职权范围内的问题,不得超出职权范围答复或处理各部门请示事宜。

三、会议制度

(一)筹备市编委会议。

1、市编委会议的筹备工作,由综合科负责。会议议题由综合科根据工作需要提出,经市编办主任审核后,报编委主任确定。

2、提请市编委会议审议的文字材料,由机关或事业编制科负责起草。全部会议材料报编办主任审定后,由综合科负责统一打印分发。

3、市编委会议议定的事项,整理成会议纪要,按程序审批后分送有关领导和部门。需要催办的事项由综合科负责,并及时向编办副主任、主任报告情况。需要以市编委或市编办名义下发的文件,由机关或事业编制科草拟文稿,按发文程序办理。需请示市委、市政府审定或上级编办审批的事项,由机关或事业编制科起草文字材料,报编办主任审定。

(二)市编办办公会议。

市编办办公会议主要是主任办公会议,由市编办主任、副主任组成。主要内容是贯彻上级有关机构编制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定,研究提出具体落实意见;研究制定编办的工作计划,阶段性工作安排,及其、阶段的工作总结;讨论审议需提请编委会议审定的有关事项;讨论审议机关、事业单位报请的增设

机构、调整机构规格、变更机构名称、增减人员编制等事宜;需要办公会议讨论审定的其它事项。

四、文件处理制度

(一)收文。市编委、编办的收文,统一由综合科专人签收、登记,并送市编办主任阅批。

(二)发文。以市编委、编办名义的发文,由机关或事业编制科负责起草,送市编办、编委领导审批签发。

(三)会签文件。起草的文件需与有关部门会签的,经编办领导审签后,送有关部门会签。外单位与编办会签的文件,先由有关科(局)提出意见送编办领导审核签发。

(四)传阅文件。由综合科负责传递文件,严格登记手续,随时掌握文件去向,避免漏传、横传、误传和延误。

(五)文件承办。各科(局)按照编办领导的批示办理文件。对各部门、各单位报送的“请示”,各科(局)应认真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提出拟办意见。

五、印章使用管理制度

(一)“大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印章主要用于以市编委名义发文和审批业务。“大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印章主要用于以市编办名义发文和对外联络一般性行政事项的函件。

(二)印章由综合科保管和启用。经编办主任批准后方可使用。非经主任批准,不准将印章擅自委托他人代管,不得私自带印章外出。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级别 篇2

卫办医政发〔2010〕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配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实施,我部先后颁布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等配套文件,规定了我国医疗机构的类别和各类别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其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各分为三个级别,以有利于规划设置和分级管理。在医疗机构设置审批管理中,部分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未及时核定医疗机构的类别,影响了医疗机构功能任务的发挥和医疗服务的管理,部分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误认为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级别需经评审确定,因而在审批时未确定级别。针对上述情况,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范医疗机构管理,现对加强医疗机构类别和医院、妇幼保健院级别审批管理提出如下要求:

一、卫生行政部门在设置审批医疗机构时,应当同时明确其类别。医疗机构的类别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三条和卫生部有关文件确定。其中属于医院类别的,还应明确综合、专科、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或康复医院。

二、卫生行政部门在设置审批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时,应当根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该医院、妇幼保健院的功能任务、服务半径等因素,核定其级别,并在《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中予以明确。

三、医疗机构类别和医院、妇幼保健院的级别由《卫生部关于医疗机构审批管理的若干规定》(卫医发〔2008〕35号)规定的部门审批。

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根据级别和类别开展诊疗活动,合理发挥其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指导和管理。

五、对于已经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尚未确定类别的医疗机构和未确定级别的医院、妇幼保健院,有关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上述规定在2010年6月30日前予以明确。

二○一

○年四

月十二

我省召开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会议 篇3

2月7日上午,省委副书记、省长、省编委主任姜大明主持召开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会议,听取了省编办关于全国编办主任会议暨全国机构编制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精神、2011年全省机构编制工作情况和2012年工作安排意见的汇报,审议了我省关于贯彻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厅字[2011]22号文件精神,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意见。

姜大明指出,近年来,省编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完成了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解决了一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为促进全省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姜大明强调,当前,我省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很突出,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机构编制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研究,科学谋划,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要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更高的境界、更广阔的视野来谋划和推进机构编制工作,做到顾全局、抓大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要把深化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重点领域的体制改革。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22号文件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确保行政编制不突破中央批准的总额,事业编制不突破现有总量。同时,要积极创新管理办法,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原则,通过部门内部调剂、跨部门跨层级调剂和削减职能弱化单位人员编制等办法,充分发挥现有编制资源的效益。要进一步完善实名制管理、考核评估、编制使用审核、责任追究等制度,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姜大明强调,要不断强化对机构编制工作的保障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和编委要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要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越权审批机构编制、超编进人、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干部、“条条干预”等违规违纪行为,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要切实加强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干部队伍。

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省编委副主任刘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晓兵,省委秘书长雷建国,省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蒿峰,省编办主任李显升,省财政厅厅长于国安,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韩金峰等编委委员出席会议。

全国编办主任会议暨全国机构编制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召开

2012年1月10日至11日,全国编办主任会议暨全国机构编制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回顾总结了2011年的机构编制工作,隆重表彰了全国机构编制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安排部署了2012年的机构编制工作。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增强责任感,不断提高机构编制工作水平,加强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马凯指出,这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编委的领导下,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职责,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和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取得新进展,机构编制管理探索新路子,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取得新成绩,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体制保障。

马凯强调,机构编制工作是配置党的执政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做好机构编制工作,要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继续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凡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行业组织能够自律管理的,政府都不要设定行政审批;要不断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继续推进相对集中执法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要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着力推动公益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加有效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要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思路,加强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加快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马凯要求,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编委对机构编制工作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始终坚持一手抓业务,一手抓队伍,准确把握职责定位,当好党委、政府和编委的参谋助手;不断推动改革创新,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原则,严格把关,坚决防止机构编制膨胀;进一步强化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中央编办主任王东明作工作报告。指出,要通过学习讨论,深刻领会马凯同志讲话的精神实质,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认真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机构编制工作。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协调推进改革、管理和法制化建设各项工作,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执政资源配置,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王东明强调,2012年,机构编制部门要着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改革的基础性战略性研究,为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做好政策储备和方案准备。二是把事业单位改革作为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加以推进。三是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力度。四是进一步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切实推进管理创新。五是切实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加快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六是着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机构编制工作的境界和水平。

XX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工作规则 篇4

为适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和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需要,进一步促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运行,提高议事水平和工作效率,特制定本规则。

一、主要职责

XX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是县委、县政府主管机构编制的部门,负责全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与日常领导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方针、政府和法规,研究制定全县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规定。

(二)根据上级编委的规定和要求,统一管理全县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机关,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工作。

(三)按照上级有关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研究拟定全县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总体方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意见;审定县直机关各部门和各乡镇的机构改革方案。

(四)审定市县党政群机关各部门、事业单位的职能配置及调整;审定县直部门间的职责分工和县直部门与各镇的实权划分。

(五)审定县直党政群机关、直属事业单位、派出单位及内设机构的设置、调整和更名;审定县股级以上机构的设置、调整和更名。审定其他股级以上事业单位的设立、调整和更名。

(六)管理经省市下达的全县党政群机关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审定县直党政群机关各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管理县直机关和各类事业单位的人员结构和定编标准。

(七)负责全县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正科级领导职数、副科级领导职数的管理。

(八)审议行政区划调整和行政管理体制调整所涉及的机构编制调整事宜;协调管理中央、省、市在嘉垂直管理单位的机构编制工作。

(九)审定县直机关、事业单位新进人员用编进编。

(十)承办县委、县政府和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会议制度

(一)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实行委员会办公会议制度,重要问题由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涉及全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管和机构改革、机构编制工作等特别重要问题,经办公会议讨论后提请县委、县政府决定;日常工作授权编委主任按规定办理,由县编办承办。

(二)县编委办公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也可根据工 作需要,由县编委主任决定,提前或推迟召开会议。必要时,可就重要事项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一事一议。

(三)县编委办公会议由县编委主任召集并支持,出席县编委办公会议的人员为县编委全体成员;会议应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到会方能举行;县编委成员因故不能参加会议,会前应向编委主任请假,不能请人替代。

(四)凡属县编委办公会议审议研究的事项,先由县编办列出建议议题,报县编委主任审阅确定。会议一般不临时增加议题。

(五)涉及机构编制事宜,由县编办负责汇报;涉及干部人事事宜,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相关单位负责汇报。

(六)县编委办公会议审议决定问题,必须经过充分讨论;决定问题时,以赞成意见超过到会成员的半数为通过;如对重要问题在讨论中分歧意见较大,不能形成统一意见的,一般应暂不作结论,待进一步调查研究和讨论后,在一下次会议复议后再做决定。

(七)县编委办公会议讨论的内容,与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不得向外透露。会议形成的决定,由汇报单位按规定程序办理。

(八)县编委办公会议由县编办负责通知并做好会议记录,会后形成会议纪要。

三、办事机构

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县编办)是县委、县政府主 管机构编制的部门,是县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在县委、县政府和县编委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全县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机构编制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拟定全县机构编制管理政策规定并组织实施。

(二)指导协调全县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民主党派和人名团体机关(以下简称党政群机关)及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三)研究拟定执行管理体系改革、党政群体机关机构改革总体方案并监督实施;审核报批县(市、区)党政群体机关机构改革和副科级以上行政、事业机构设置调整事项;承担县级党政群体机关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含副科级以上领导职数)规定审核报批和日常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研究提出全县行政编制(包括政法专项编制)的分配、调整意见。

(四)研究拟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机构改革的总体方案、分类制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标准;审核审批县委、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县直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机构改革方案及机构编制调整事项;指导县(县、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审核审批县(市、区)副科级以上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职责配置和领导职数事项;负责对拟参照公务 员法管理事业单位职能审核提出意见。

(五)负责协调市县级党政群机关各部门之间、县级与各乡镇之间的职责分工,配合上级编制部门开展省直管县改革试点。

(六)负责县直机关、事业单位新进人员的用编进编管理。

(七)负责全县机构编制年报统计和专项统计工作;定期向县编委主任报告县直行政编制、政法专项编制和事业编制的使用情况。

(八)负责对拟提请县编委会议审议研究的机构编制事宜,提出初审建议方案及相关汇报说明。

(九)指导全县党政群体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总量管理、实名制管理和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

(十)指导监督全县机构编制部门的业务工作;监督检查全县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贯彻执行机构编制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及机构改革实施情况,协同有关部门查处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

(十一)监督管理全县党政群体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名称和中文网络域名的规范使用。

(十二)组织实施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负责县级登记管理范围内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日常工作、指导协调和检查监督全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十三)承办县委、县政府和市编办、县编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事项审批

严格执行编制审批制度,分类审批权限和程序具体划分为:

(一)由县编委会会议审议,经县委常委会会议审定,报市委、市政府或市编委审批的事项:

全县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总体方案,县级党政机构改革方案。

全县股级以上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的设置、升格、撤销。

(二)由县编委会会议审批,报县委常委会会议审定的事项: 全县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实施意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原则规定、意见。

全县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全县副科以上职数的核定和调整。

县直各部门与各乡镇之间重大职权划分及调整。

(三)县编委会审批的事项:

县直机关和县级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

全县副科级以上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的调整、更名和挂牌。县直各部门职能的界定及调整;县直各部门之间重大职权划分及调整。

县直各部门和直属事业单位内设机构的设立和增加。县直各部门和县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的核定和调整。

县直股级以下(含股级)事业单位的设立、调整、撤销,人 员编制、领导职数的核定。

县直各部门之间、同一性质事业单位之间人员交流,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安置军转干部及家属、招录公务员和工作人员、安排选调生、从外地和县市区调入县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从其他单位调入县直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从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调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的用编进编。

县股级党政机构设置、调整、撤销、更名和挂牌。全县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规定和办法。

(四)县编办审批的事项

县直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内设股级机构在不增加原有数额前提下的调整、更名和挂牌。

县直除直属事业单位外其他事业单位内设机构的设置、调整、更名和挂牌。

县直股级以下(含股级)事业单位的机构更名和挂牌。县股级事业单位的设置、调整、撤销、更名和挂牌。县股级党政机构设置、调整、撤销、更名和挂牌。县直机关、事业单位系统内同一编制性质的人员流动用编进编。

县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下编。

五、文件审批

(一)经县编委会议审议和审核、县委常委会审定的事项,以县委、县政府名义行文的,按有关规定程序办理。

(二)县直机关和县级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三定”规定、由县编委会审定,以县委办公室或县政府办公室名义行文。

(三)经县编委会议审定的机构编制事项,以县编委文件行文。

(四)凡是涉及到机构改革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事宜,统一由县编办按规定办文;以县编委名义行文的,送县编委主任签发;以县委、县政府名义或以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名义行文的,按相关规定程序送签。

(五)经县编办审定的机构编制事项,由县编办行文。

六、本《规则》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此前的有关规则,凡是与本规则不一致的,以本规则为准。

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述职报告 篇5

去年述职考评以来,市直工委班子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省直工委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积极履行岗位职责,牢牢抓住“党建、效能、发展”三个关键环节,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强化保障,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夯实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提效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下面,我代表市直机关工委班子述职,敬请评议。

一、突出主体,着力提高机关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通过理论辅导讲座、举办专题研讨会、开展“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在机关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好文章,献一条好计策”活动;各基层党组织立足岗位开展了科学发展主题征文、演讲比赛等,工委发放和收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征求意见表3900份。通过上述活动,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学习贯彻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总书记“三保一弘扬”的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和作出的决策部署上来,把行动落实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二是深化学习载体,拓宽党员干部的视野。着眼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创建学习型组织,在机关各级党组织中深入开展了“学习型党支部”创建活动,对改善党员干部知识结构,培养干部的政策水平和统筹能力,开阔党员干部的眼界和理论思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把开展现代金融、现代科技、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作为党支部的重要职责。在创建活动中,注重点上着眼,面上拓展,把点上好的经验及时辐射到面上,使党支部的整体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三是加强阵地建设,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了市直机关党校、鹰潭机关党建网、党建网络区等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其传递、引导和带动功能。自去年5月以来,工委党校举办理论培训班4期,组织理论宣讲12次,党建网络区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集中上党课33场。工委为市直党员干部购置理论学习书籍1.7万元,下发科学发展观读本5389册。

二、夯牢基础,不断激发机关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一是落实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以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为抓手,通过落实机关党建工作党组(党委)书记负总责的责任制;加强对县(市、区)工委的党建业务指导;强化党建网络区工作制度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健全了机关党建工作格局。截止底,市直机关共有党委29个,总支部41个,党支部397个,党员5488名。

二是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按照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四个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精神,我们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在对机关党建工作实施日常工作指导和重点工作督查的基础上,加大了典型的培育力度和广度,通过抓点带面,表彰了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务干部,审核命名了一批“基层党建示范点”和“学习型党支部”。坚持关怀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不断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和党员的归属感,春节前后走访慰问了市直机关25名特困党员和职工。加大了市直机关职工互助保险工作的力度,截止4月25日,完成互助保险2.4万元,职工互助保险的赔付工作也受到广大机关干部职工的好评。

三是注重机关党建研究工作。围绕机关党的建设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凝聚党员干部的智慧和力量为我市超常发展作贡献等课题,组织市直机关各基层党组织和县(市、区)直工委深入开展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形成一批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成果,召开了全市机关党建理论研讨会。

四是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以提升能力素质为核心,做好直属各单位党组织换届和党务干部调整工作,坚持标准,严格把关,选准配强专兼职党务干部。采取培训授课、考察学习、组织调研、督查交流等多种途径,加大对党务干部的培养力度。举办了2期党务干部培训班,培训了105名基层党支部书记和60名专职党务干部。

五是强化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坚持以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进一步支持群团组织依照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发挥群团组织在联系群众、构建和谐机关方面的积极作用。理顺了市直机关基层工会隶属关系,加大了基层工会的组建力度,举办了市直机关工会主席培训班。目前,市直机关共有基层工会76个,团支部23个,群团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显现。机关工会工委被市总工会评为重点工作目标管理优胜单位。

三、创新载体,积极拓展机关党组织实践平台,为优化发展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融入中心,完成各项任务。

市直机关工委克服人少事多的困难,积极承担“联建共创”、新农村建设、村建、防汛等中心工作任务,在联建共创中,所包的正大北路实现了“三无”目标;所牵头帮扶的新农村建设点上清镇桂洲富岗村是一个破旧的移民村,我们通过向省里争取扶贫资金31万元,与共建单位一起,整合资源,整体推进,把富岗村建为村容整洁、生态宜居的新农村示范点。为此,被市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帮扶单位。

二是主动服务,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联系群众的优势,引导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转变作风,为我市打造对内具有凝聚力、对外具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尽心尽力。去年,在全市开展的“政务环境优化年”活动中,我们组织了“优化政务环境,创建和谐机关”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机关服务意识;在今年的“机关效能年”活动中,我们又开展了“效能建设带好头,创优环境作表率”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十佳文明机关”评选活动等,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机关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实施方案》,促进了机关行政效能的提高。按照开展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的要求,从工委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减少会议、应酬、检查和评比活动。

三是重心下移,扩大活动领域。坚持以开放式思维创新党建工作,按照面向大格局、服务大趋势的思路,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以“百个支部结对子、千名党员手拉手”活动为载体,采取下乡“结对子”、进村“找亲戚”等方式,开展学习教育互动、组织建设互帮、党员群众互联和廉政建设互督等一系列重民生、解民忧、促和谐、求发展的生动实践,有力推进了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双向发展、共同提高。为策应“迎省运会,创文明城”活动,组织市直机关84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主动实施志愿者行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规范、文明市民守则、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宣传和卫生清洁、美化绿化活动,进一步创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居环境。

四是以人为本,陶冶高尚情操。以培育和谐文化、廉政文化为重点,推进机关文化活动常态发展。以“迎奥运、备省运——文明新风伴我行”为主题,组织市直机关多名干部职工参加“迎奥运万人健步行”活动;组队参加全省第二届机关运动会,摘取3金3银5铜,获设区市组体育比赛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主题,组织1100余名干部职工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歌咏比赛,激发了进取精神,展示了机关风采。以弘扬和树立正气为主旨,深入开展宗旨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和警示教育,进一步强化机关党员的党章意识和党员意识、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查处了1起违反计划生育案件。

四、务实高效,努力加强工委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抓班子带队伍。工委班子精干,要完成好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任务,领导好市直机关党的工作,指导好县(市、区)直工委工作,就必须身先士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注重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努力增强班子理清思路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有效决策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不断提高班子的软实力,以班子成员的团结、务实、高效,带领全委人员尽心尽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抓骨干促发展。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机关干部的培养使用。在工作上,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各部(室)骨干的自身优势。在培养上,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引导干部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加强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把“学”、“谋”、“干”融为一体,不断提升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力,以此推进机关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三是抓作风促效能。工委管辖86个单位党组织。面对人员少工作量大的状况,为提高工作效率,从工委领导带头,实行ab角工作制,落实首问负责制和分工负责制,做到既分工负责,又团结协作;工委干部分别挂点10个党建网络区,指导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各位代表、同志们,机关工委的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形势任务的发展还有差距。如市直机关党建工作的发展不够平衡,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这些问题都必须认真对待,加以改进。我们将以这次述职为契机,正视问题,锐意创新,团结奋斗,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省直工委的关心指导下,在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和指正下,努力学习各部门、各单位的好做法、好经验,为全面推进机关党的建设,做出不懈的努力。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级别 篇6

【发布日期】1989-01-24 【生效日期】1989-01-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大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

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工作的试行办法

(1988年12月25日大同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1989年1月24日山西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工作的监督,保证宪法、法律和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正确实施,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山西省市、县、区人民代表大会组织通则》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市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工作的职权;两院应依法接受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向它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三条 第三条 市人大常委会对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实行监督的主要内容是:

(一)国家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方针、政策和山西省及本市地方性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

(二)上级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关决议、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

(三)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交办的有关事项的办理情况;

(四)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可以监督的其他问题。

第四条 第四条 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采取下列方式:

(一)听取和审议全面的或专项的工作报告;

(二)组织市人大代表或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视察,委托工作委员会进行调查;

(三)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四)派员参加有关重要会议;

(五)委托主任会议或工作委员会听取重大案件办理情况的汇报,依法决定调阅有关案卷;

(六)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提出的有关监督的议案、质询案;

(七)检查、催办市人大代表的有关议案、建议和意见;

(八)受理、批转人民群众对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及其工作人员的申诉或控告;

(九)依法应当或可以采取的其他方式。

第五条 第五条 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应通知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院长、检察长列席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可以就本次会议的议题发表意见。

第六条 第六条 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应在会议召开的十五天以前通知报告机关。报告机关应在会议召开的五天以前,将书面材料报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第七条 第七条 市人大常委会议审议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时,报告机关及有关负责人应到会听取意见,解答询问。

第八条 第八条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委会提出关于监督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方面的议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

第九条 第九条 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常委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可以书面提出对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由主任会议决定交受质询机关向常委会会议作出口头或书面答复。决定口头答复的,应由受质询机关的领导人到会答复;决定书面答复的,须经受质询机关领导人签署。

第十条 第十条 市人大常委会根据需要,在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范围内,可以组织对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进行视察或检查,被视察或检查机关应如实汇报情况;对视察或检查中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应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时研究,依法办理,并按要求书面报告办理结果。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市人大常委会认为有必要对某一重大问题进行专题调查时,可以组织调查委员会或者委托政治法律工作委员会进行调查,被调查机关应积极配合,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调查后,市人大常委会可以提出处理意见,或做出决议、决定。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受理市人大代表和由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犯罪的案件,以及审理有关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中的违法案件,应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有关情况。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传达上级机关重要会议精神,应告知市人大常委会。市人大常委会可派员参加。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时,如果检察长在重大问题上不同意多数人的决定,可以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市人大常委会应及时做出决定。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文件和工作计划、总结、简报、信息、情况反映等资料,应一式三份报送市人大常委会;上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发给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有关司法政策、司法解释的文件、通知和批复应告知市人大常委会。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交办的有关事项,应认真办理,并及时报告结果;办理市人大代表提出的有关建议、批评和意见,除将结果直接答复本人外,应同时报告市人大常委会。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对市人大常委会转交的人民群众申诉、控告信件,应积极认真地办理,直接答复本人;要求报告结果的控告、申诉信件,应在三个月内办结并报告结果;如因案情复杂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如期办结的,应在上述期限内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办理情况和预计办结时间。

结案报告,应在认真查证核实的基础上,对申诉、控告人提出的请求和理由,依据事实和法律,逐项作出说明和结论,市人大常委会认为结案报告不当时,可以要求办理机关作补充说明。必要时,责成办理机关重新复查。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市人大常委会支持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对正确的裁定、判决、决定应予维护。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尊重客观事实,正确适用法律,严格依法办案。对违法乱纪或徇私枉法的,对人民申诉有理、控告有据故意顶着不办的,对明知是错案,拒不纠正的,经调查核实后,分别不同情况,按下列办法处理:

(一)责成院长或检察长作出负责的答复或检查;

(二)责成有关责任者作出书面检查,根据问题的情节、后果和本人的认识态度,建议有关机关给予适当的纪律处分;

(三)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任免权限,决定免去或撤销有关人员的职务;

(四)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建议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如果认为市人大常委会的某项决议、决定失当或有误时,可以书面申请,请求改变。

市人大常委会接到申请后,应及时作出改变或不改变的决定。在未作出决定前,原项决议、决定仍然有效,申请机关应当执行。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市人大常委会对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工作实施监督的具体事务,由常委会政治法律工作委员会办理。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级别 篇7

2005年市建委的党建工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市委四届七次会议精神和全市组工会议精神,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目标,认真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认真、扎实、有效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全党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我委分二批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一批是机关支部和机关离退休党支部,第二批是所属基层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市建委第一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已于6月份结束,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进行,预期11月底全部结束。

(一)第一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情况

参加市建委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党员有58名,在家党员56名,外地党员2名。对外地党员我们将学习资料及活动安排寄给本人,做到了全覆盖。党员累计集中学习时间达到59小时,学习笔记平均超过了15000字。经过反复酝酿,形成了建委县处级党员、科级党员和普通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全体党员认真查找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入剖析了存在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组织和个人的整改措施。

1、广泛动员、加强领导,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在教育活动开展前,委党委成立了市建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制定《市建委党委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方案》,确保了整个教育活动有组织、按步骤进行。领导小组分别于2月18日、4月11日、5月20日召开了三次动员大会。通过开展上述工作,为建委开展好先进性教育活动提供了领导、组织和思想保证。在活动中党委班子成员作为普通党员积极参加学习讨论和支部组织生活,并做到“七个带头”:带头为机关全体党员上党课,作辅导;带头征求意见;带头开展谈心活动;带头进行自我剖析;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制定整改措施;带头进行整改。起到了很好的表率和示范作用,推动了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2、学习培训、认真讨论,效果显著

进入学习阶段后,机关全体党员按照学习计划,认真参加学习,共组织集中学习17次,专题辅导讲座2次,上党课1次,组织观看电教片4次,许多同志挤出业余时间自学,并按照市委赵忠书记在全市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报告会上强调的“五个结合”来衡量学习活动开展情况,并联系实际开展讨论,讨论中每位党员联系党委工作职能和各自岗位的工作实践,各抒己见,踊跃发言,经过反复讨论酝酿,最终形成了市建委县处级、科级、普通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通过组织学习,提高了广大党员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和政治业务水平。

3、广泛征求意见,边查边改,务求取得实效

分析评议阶段,建委党委通过发放书面征求意见函和征求意见表,公布热线电话,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等形式,敞开言路,公开征求意见。为了突出征求意见的广泛性,委党委不仅征求了机关全体党员、二级单位干部职工的意见,而且征求了离退休职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用户代表的意见,涉及到了供水、供热、拆迁管理、城市公用事业、小区物业管理、居民公共厕所、排水、小街巷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窗口单位服务质量等八个方面的工作。通过对征求到的29条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的梳理,梳理后共有8大类意见,基本上与建委年初提出解决的问题相一致,对一些问题,边查边改,迅速解决,有的制定整改方案,落实了整改期限及责任人,认真整改。

4、认真整改,切实解决影响老百姓正常生活的问题

建设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委党委立足于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根本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整改。

一是认真解决信访突出问题,集中了4、5两个月时间,认真处理了信访问题,如:五一乡农民反映污水污染农田、浸泡住房的问题;公交公司家属区的污水问题;钻石广场回迁户的集体访问题;原内四建党委班子工资问题;缠访户杨永祥等问题,都已得到妥善解决,通过集中解决信访问题,来访群众明显减少。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年度总结 篇8

一、职能目标完成情况

1、主要指标争先进位。从增加值看,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2864.3亿元,增长11.4%,总量保持全省第4位。从产值看,规模工业完成现价产值12618.6亿元,增长11.2%,总量列全省第4位。从应税销售看,完成全部工业应税销售6273.2亿元,增长10%,总量列全省第5位。从工业用电看,完成工业用电量242.9亿千瓦时,增长3.6%,总量列全省第6位。

2、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从投资总量看,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046.8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2.5%,总量保持全省第3位。从投资结构看,设备投资达到1381.2亿元,同比增长9%,占工业投资比重达67.5%;工业技改投资达到1220.8亿元,同比增长23.6%,占工业投资比重达59.6%。从重点项目看,全市在手实施超亿元工业项目678 个,同比增加16个。

3、行业发展稳中有进。从重点行业看,全年共完成现价产值12604.2亿元,同比增长11.2%,呈现“二快四稳三缓”发展态势。其中,机械业和电子信息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比分别增长18.5%和16.8%。冶金业、化工医药业、轻工食品业、能源电力业增长基本平稳,同比分别增长10.9%、9.6%、8.9%、7.8%。建材业、纺织服装业、船舶制造业增长较缓,同比分别增长5.7%、4%、3.1%。从重点企业看,全市应税销售200强企业合计实现应税销售2380.9亿元,同比增长17.5%,高于全市平均7.5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达38%,拉动全市应税销售增长6.2个百分点。其中,保持正增长的有147家,合计实现增量527.4亿元;增幅超过20%的有86家,增幅超过50%的有52家,实现翻番的有30家。从总量看,应税销售累计超过5亿元的有183家,超过10亿元的有66家,超过30亿元的有15家,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嘉吉粮油、南通中远、中远川崎、南通醋纤、韩华新能源。

4、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从主导产业看,全年纺织服装等六大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11076亿元,增长11.6%。六大千亿级板块正逐步向现代纺织、绿色化工、智能装备、精密机械、海洋工程等新领域加速转型。今年6月份,马凯副总理来通调研了解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相关情况,对我市加快船舶产业发展、助推企业提档升级的经验和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称赞在南通看到了中国船舶工业的希望。从新兴产业看,全年全市海工、新能源等六大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产值突破4180亿元,同比增长20%,高于全市平均8.8个百分点。软件产业规模总量超过100亿元,增幅居全省第一,保持苏中苏北领先。从八项工程指标看,20xx年,我委涉及“八项工程”的相关指标共有4项。其中,单位GDP能耗约0.475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4%左右,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单位GDP能耗预计位居全省前列;年度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6家,创建数与增幅均位列全省第2位,富士通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工业技改投入占工业投资比重约为56.5%,较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83.2,较上年提高2.3个点。总体看,各项指标完成水平居全省前列。

5、重点工作取得实效。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全年信息基础设施投资突破32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市宽带城域网出口带宽达1324G,移动4G网络实现主城区及县城主要区域全覆盖,城市百兆光网络覆盖率达95%,每千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达890户/千人。机场、车站、主要公交线路等热点区域基本实现WiFi全覆盖,建成4G基站6017个、光纤到户小区总数达3188个。软通动力、浪潮、大唐、中创等知名企业已正式落户我市,中兴、华为等一批知名企业项目落地工作有序推进。生态建设方面,市区禁燃区52台4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工作已完成94台任务,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第三轮化工整治各项省定目标任务,入园率在全省化工8强市位列第3,完成化工企业关搬并转任务38家,提前实现全年目标,预计全年完成关搬并转50家,全市6家沿海化工园区综合整治方案在沿海三市率先通过省审核,力争率先全部通过省验收。环境打造方面,研究出台20xx年保增长政策和《关于提升服务效能减轻企业负担的若干意见》,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中小企业节、知名中小企业南通行等活动,为扩大产业影响、争取各类资源,打造关键平台、提升发展内涵营造了浓厚氛围。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始终坚持聚焦创新、聚力转型,以改革增动力,以创新促发展,突出抓好9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引导研判。科学组织引导。调整完善《20xx年度新型工业化评价办法》,简化评价指标,突出重点工作,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对相关指标进行了科学量化调整,适当淡化对经济总量和增速的要求,为推动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组织召开形势分析会、运行座谈会、季度点评会等专题推进,认真剖析发展中的矛盾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应对举措,形成鼓劲加压,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细致研判分析。不断调整完善全国、省、市三级监测网络平台,多层次、全方位开展监测,动态把握工业经济运行趋势。继续做好全市九大重点行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以及全市百强企业、亿元企业、应税200强企业的动态监测工作。突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行调研,充分掌握经济运行现状和实际情况,完成全市工业经济增量、减量情况分析、地方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研究初探、南通市平台经济发展情况简述、南通市发展中小企业的实践和思考等多篇调研分析报告。

2、提升发展质量。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发展。加快纺织服装、轻工食品产业装备提升和产品升级,重点在家纺、服装、丝绸、粮油深加工和电动工具等几个板块前延后伸、抢占市场上做文章。全力推进船舶配套产业向核心领域延伸,6家企业列入“白名单”,占全国十分之一。能源及装备制造业形成了以火力燃煤发电为主,风力发电、生物质(秸杆)、垃圾焚烧发电为辅的多元化电源结构,全市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657.6万千瓦,发电总量达332亿千瓦时。丝路咖精机、人民电器集团、东源电器、中天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进入产出期,为主导产业高端攀升提供了新动力。力促新兴产业量质并举。海洋工程产业发展不断加速,前三季度,船舶完工量与海工综合吨之比为1:2.1,与20xx年的2.1:1比例对调。加快推进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项目建设,会同市财政局研究制定光伏产业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对接用电大户、寻找光伏屋顶。种子产业方面,南通科技与中航集团重组,围绕航空产业和新材料项目战略布局即将展开;德奥公司直升机、无人机亮相珠海航展,苏通园区项目全面启动;海门振康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项目受到业内关注,为机器人国产化提供重要支撑。全力打造产业集聚高地。出台下发《关于以“四个一”建设为重点加快特色产业基地提档升级的意见》,对现有的33个市级特色产业基地,通过招商引智、产业链打造等举措,尽快壮大规模、提升档次、彰显特色。南通家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年初获工信部命名,启东电动工具特色产业基地正在申报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预计全年全市33家特色产业基地实现销售收入超3800亿元,增长13.5%。建成标准厂房150万平方米,获省土地指标奖励587亩;新建市级特色园区11家;培育100亿元工业园区23个、100亿元产业集群13个,其中2个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第四批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提升企业发展质量。鑫源茧丝绸获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奖,海安县供电公司获全国电力行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全国仅3项一等奖),中集罐箱等4项获省级管理创新成果奖,评定年度市级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和优秀企业16家。中远船务海工平台合拢技术专利获中国专利金奖荣誉(全国205个),实现南通零的突破。

3、着力项目推进。夯基础。紧紧抓住119个在手实施超5亿元重大工业项目,完善重点项目挂钩服务制度,及时会办项目建设困难和问题,力促项目快竣工、早达产。以超5亿元重大工业项目为重点,对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落实属地责任,做到“打包落实”,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减少推诿扯皮,提高推进效能。围绕培育新增长点,在初步排出271个续建项目、265个新开工项目的基础上,抓紧完善20xx年超亿元工业项目计划,合理确定明年工业投入导向指标。强导向。在全市范围内选取了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编制重点技术改造示范项目计划,定期进行跟踪,重点加以推进。针对最新修订的工业强基专项重点方向,推荐上报江苏汤臣汽配公司制动器与悬架结构件高强度轻量化汽车产品生产线技改项目,在工信部专家评审中获得全国同行业第三的好成绩。主动与南京对接,谋划承接南京产业转移事宜,研究形成专题建议意见报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马凯副总理批示精神,梳理当前需要阻碍船舶海工产业发展的有关难题并通过市政府会议纪要形式下发有关部门给予重点突破和向上争取政策,目前,有关工作正在推进当中。解难题。主动向省经信委汇报,帮助招商局重工向南京海关出具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免税申报证明文件,企业据此部分设备得以免税进关。主动向省电力公司争取提前实施三马线电力线路抬高工程。牵头协调解决中远川崎LNG船资产转让后续问题、中远船务土地证延期问题和远洋配套港池审批手续补办问题。帮助醋酸纤维补充出具锅炉烟气脱硝除尘改造项目核准意见,帮助蓝星化工调整项目备案通知书。

4、优化要素保供。资金保障,大力促进融资担保发展,全年新增担保总额159.8亿元,增长11%。积极打造3大融资平台:“票据融资”平台为企业提供票据贴现及流转信息等票据融资服务,今年以来共为80家中小企业解决了92笔共计4.2亿元融资;“应急互助”平台帮助会员企业解决一个月以内的临时资金周转问题,全年帮助82家会员企业促成155笔互助资金5.29亿元;“小微企业业务”平台依托“金融超市”和建行南通分行,推介了“助保贷”、“税贷通”等创新业务,多途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电力保障,超前谋划、周密部署,在夏季全省7个市限电的情况下南通未参与错峰限电。组织20家企业7.35亿千瓦时电量参与江苏省电力直接交易扩大试点,节约企业电费成本2304万元。创新多种电费缴纳方式,对市区11家重点企业实行后缴电费结算方式试点,缓解企业现金流7707万元。加强协调推进,江苏南通电厂2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一季双投,1000千伏淮上线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完成80%土建工程施工量,竣工投产第四座500千伏变电站,实现了南通电网分片区运行。物流保障,以发展产业供应链物流为主线,以先进物流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加速推进全市物流业发展。预计全市社会物流总额18688亿元,增长13%,社会物流总费用850亿元,增长11%,物流业实现增加值366亿元,增长12%。全市公路货物运输量11129万吨,增长9.8%;铁路货物运输量91万吨,增长5.1%;水路货物运输量7185万吨,增长4.6%;航空货物运输量3.2万吨,年均增长29.8%;南通港口货物吞吐量220xx万吨,增长7.4%;集装箱吞吐量71.1万标箱,增长18.4%。南通供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我市第二家国家5A级物流企业,全市A级以上物流企业突破70家,省重点物流企业新增4家,列全省第二。新增省重点物流基地1家。南通电子口岸建设正式启动。无线电保障,主动为重点单位、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频率、选址、测试等需求提供保障和服务。完成了春运、全国两会及党的xx届四中全会等重点时段的重点频率保护和无线电应急值班。积极参与南京青奥会期间无线电保障工作,保证青奥会期间所负责的3个赛事场馆和南通地区的无线电安全。查处电信等单位无线电干扰12起,查处率100%。煤炭保障,加强煤炭经营运行情况监测分析,全年实现煤炭购进3500万吨,销售3650万吨,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2.9%和110.6%。推动煤炭交易中心建设,鼓励企业横向联合。

5、注重内涵提升。科技创新促转型。富士通微电子企业技术中心成功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数分别为36家、46家。104个项目列入省重点技术创新导向计划,其中,质量攻关项目数、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项目数分列全省第一、第三。新增国家级工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6家、知识产权应用能力培育试点企业6家。创建省级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产品企业5家。节能降耗促升级。及时对各地节能指标进展情况发布预警晴雨表,实施万家行动企业节能动态管理,预计全年完成节能量25万吨标准煤。20xx-20xx年,南通市单位GDP能耗预计累计下降16.6%,完成序时进度的97.3%。建立南通市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计划库,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20xx年,全市实施节能项目102项,实施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161项。淘汰落后优结构。全面完成省下达和自定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24家企业落后生产线已关停拆除并通过验收,其中16家企业承担省级以上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计划,在全省领先。累计淘汰落后印染1.07亿米,纺织3.14万吨、3875万米;电镀1.81万吨;铅酸蓄电池36万千伏安;钢丝绳500吨。

6、持续优化服务。搭建平台促产业对接。先后组织百余家企业参加江苏产品万里行杭州展、昆明展、江浙企业领袖圆桌会议、昆山国际进口交易会、“转型升级、香港博览”、船舶海工产业供需对接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海洋工程装备分会等重大活动。牵头举办软件产业供需对接会,帮助全市32家软件企业与北航软件学院南通研究生基地195名研究生进行双选,达成意向求业42名,有效化解部分企业人才需缺问题。深入基层促难题化解。建立企业服务“直通车”,出台了《市区重点工业大企业(集团)服务“直通车”实施办法(试行)》,建立22个部门组成的服务大企业(集团)发展工作联络员队伍,对大企业实行“问题收集梳理、任务分解交办、过程跟踪服务、办结满意度调查、每月总结分析”,每周对企业问题进行汇总梳理,提出解决方案,商请相关部门办理,每月对问题办理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做到“周事周清、月结月进”,全年共召开座谈会4次,专题会办会2次,函件协办2次,办理了嘉吉粮油项目环保分段验收、启东中远土地证办理、南通中集“黄标车”逐步淘汰等大企业(集团)发展问题28件。每月跟踪石港科技产业园推进进展并形成专报,多次深入石港调研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企业,及时了解有关情况。协调解决企业厂房上方高压线加高、融资瓶颈、电费标准等问题,为开发区转移至石港的江华纺织项目争取市级财政扶持资金125万元。目前,石港科技产业园已有8个项目投产,6个项目在建,8个项目新签约。简政放权促活力释放。为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项目审批效率,研究制定《20xx年南通市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南通市工业产业技术改造负面清单》,在管理上下放权限的同时提高服务效率。探索制订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对下放各县(市)区的审批事项,整合优化审批流程,实行并联审批,各县(市)区平均项目备案核准办理时间下降至1.7天,广受企业好评。多措并举促环境优化。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收集汇总20xx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和重点经济部门扶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汇编成册,发给广大企业。组织开展20xx年南通市经济年度人物和民营经济三名年度人物评选表彰活动。组织推荐江苏省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联发纺织等11家民营企业以及薛济萍等3位民营企业家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着力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全年共培育市级科技小巨人45家,培育市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20个;创建数字企业100家;获得省经信委认定省级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产品企业5家。

7、推进两化融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光速南通”、“无线南通”工程,制定出台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完成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初稿。推进惠民重点工程。基础设施类、综合平台类、民生服务类、智慧政务类等17个智慧项目有序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实现信息化普惠民生。全面启动市民卡工程建设,形成建设总体方案、经济效益估算方案、管理办法。推进企业两化融合。江苏中天科技等四家企业列入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全年共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1家,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3家,创建数与苏州并列全省第一。创建省级转型升级示范企业5家,试点企业51家。培育创建市级示范企业20家,试点企业20家。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加快推进微纺电子商务“中国家纺.cn云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电商发展项目建设,推进罗莱家纺“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平台”等电商平台普及项目建设,“淘商情”大数据分析系统已正式启动,“中国家纺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正式挂牌。崇川科技园电子商务基地、南通开发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天安数码城等一批电商载体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已吸引阿里巴巴、安歌环球等知名电子商务、软件企业进驻。跟踪家纺产业电子商务发展,南通家纺网上零售额占南通网上零售额的四分之三。双11,南通家纺天猫网上销售额3.71亿元,占全国家纺天猫网上销售额的26.7%。罗莱家纺当日网上销售1.88亿元,列家纺类第一,列全行业第八。推进信息安全建设。完成27家单位35个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目前,我市受训合格的党政机关信息安全员已覆盖到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机关,在13个省辖市中位列第一。

8、健全诚信体系。立规建章规范运作。根据省政府信用管理三个失信惩戒办法,起草南通市具体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及南通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与市邮政管理局联合出台《南通市快递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办法(试行)》,开展快递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左右联动形成合力。联合相关部门,在南通信用网发布诚信“红黑榜”,十月份以来共发布“红榜”企业2604个,个人138人次;“黑榜”企业31101个,个人152人次。在全省率先开展文明交通信用等级评价系统建设与评定工作,已完成规划设计、方案制定等工作,第一期即将公布交通肇事罪违法名单。完善数据突出特色。完善42家单位和部门的“红黄绿”预警系统数据征集工作,做好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电子监察预警纠错督办工作。从20xx年1月起电子监察正式运行以来,共归集信用数据393万余条,本年增加330万余条。其中,重点人群的9.19万条信用信息,食品安全信用监管信息1万余条,信用涉诉信息450条,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信用信息共享专栏发布9.69万条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企业贯标壮大规模。组织实施第四批南通市企业信用管理贯标工作,全市共350余家企业接受集中培训宣贯,共有342家企业通过了贯标验收,完成第45家市级示范企业创建工作。

9、强化队伍建设。按照中央、省、市委关于教育实践活动工作部署,认真抓好教育实践活动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突出目标导向,以教育实践活动带动机关作风提升。紧紧围绕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突出“双创双争”、创新“三服务三破解”,紧密结合经信工作实际,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全委每位领导干部分别挂钩1个县(市)、区和1个三解三促挂钩联系村(居),先后深入基层企业120家,走访基层企业职工和群众320人次,梳理各类意见和建议89条,委领导班子查摆“四风”问题15项,制定整改措施19条;11位党组成员个人查摆的“四风”问题共107项,落实整改措施109项,出台完善相关规章制度6大方面24个。突出群众观念,以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机关队伍凝聚。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开门广泛征求意见,在教育实践活动期间开展了“五个必谈”活动,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分管处室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中层正职与副职、支部书记与党员之间进行了深入谈心谈话,推心置腹、敞开心扉,交换思想、指出问题。在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各位党组成员坚持动真格、有辣味,批评与自我批评抛开面子、放下顾虑、直指要害、坦诚相见,真正做到了“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达到了“洗澡”、“治病”的效果。突出整改落实,以教育实践活动带动法治机关建设。把整改贯穿活动始终,针对征集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民主生活会上查摆的问题,委党组多次召开会议逐项分析、逐项研究,明确整改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先后确定了14条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即知即改,其中4条在南通日报头版进行了公开整改承诺,另有10条当月即做到了整改落实到位。同时结合我委的实际,围绕科学民主决策、厉行节约、党务政务公开、提升优质服务、加强廉政勤政、强化政务管理等6大方面,制定修订《党组议事规则》、《机关“三公”管理规定》、《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等24项制度,进一步强化了机关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成效。

三、20xx年工作思路

20xx年是收官之年,也是经济发展适应新常态、创造新优势、做出新贡献的关键一年。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抢抓国家一系列叠加发展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增长“新常态”,准确把握区域产业新特征,以稳中求进为基调,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围绕扩量提质增效,正确处理增长与结构、增速与质态、增量与存量“三项关系”,加快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进、服务经济与绿色制造统筹“三大发展”,着力实施新主导产业培育、新特色载体打造、新增长点带动“三新工程”,精准发力,定向施策,保持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20xx年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力争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10%左右,工业应税销售增长10%左右,新兴产业现价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投入增长10%左右,技术改造占工业投入比重提升2个百分点,设备抵扣额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信息基础设施投入32亿元,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600G,城市百兆光网覆盖率达到98%,农村20兆光网覆盖率达到50%,4G站点达到8000个,WiFi热点达到3600个,每千人互联网用户数达到930人。万元工业应税销售电耗下降1%,七大高耗能产业产值占比下降0.2%,完成省下达节能目标任务。培育创建融合创新示范企业30家。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15家、市级40家。完成企业信用管理贯标300家,培育市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30家,完成国家信用助理管理师培训75人次。新增规模企业250家,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0家。完成物流业增加值400亿元,增长10%左右,社会物流总额2万亿元,增长10%左右,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降至15%。

围绕主要工作目标,重点做好6个方面工作:

1、着力于“稳”,确保工业经济稳中有进。改进经济运行调节的方式方法,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协调服务,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全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质效提升。培育增长点。围绕全市省、市级工业经济新增长点,结合项目投入情况,加强跟踪协调服务,及时发现协调新增长点的矛盾和问题,加快产出进度,以增量发展带动存量调整,以优质项目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全年排出全市5000万元新增长点不少于200个,新增销售收入不低于500亿元。巩固支撑点。加强对全市应税销售200强企业、销售亿元企业、180家用电大户进行动态监控,坚持“一企一策、特事特办”,对大企业(集团)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实行个案处理,加快协调解决,确保健康运行。止住出血点。重点关注船舶、纺织等低迷行业运行走势,关注受欧盟双反和人民币升值影响较大的外贸出口行业,密切关注应税销售和用电增幅下降的骨干企业。加强政银企配合,开展企业风险点的排查防控,指导企业加强库存积压产品和呆坏帐的处理核销制度,努力把两项资金占用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持续健康发展。

2、发力于“攻”,推动重点项目达产达效。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努力化解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企业投资意愿减弱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增长的发展后劲。强化项目管理。做到在建项目“全程跟踪”,紧紧抓牢当前招商局重工、恒科新材料二期、甬金金属、达美特种车、陆地方舟等117个超5亿元重大工业项目,建立投资项目建设信息线上跟踪和线下督查制度,及时了解和督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问题,重点关注“有数据、没形象”的现象;竣工项目“分析效益”,掌握项目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后产能释放情况,重点关注“投的下、产不出”的现象;储备项目“提前介入”,建立新开工和储备项目落地开工最新进展情况反馈机制,定期更新新开工项目库和储备项目库,重点关注“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突出技术改造。将工作重心从投入总量向投资质量、效益上进行转变,在确保工业投入运行于合理区间的同时,更加注重技术改造的支撑,更加注重设备投入的支撑,更加注重竣工产出的支撑。围绕“四新应用”,推进技术改造再上平台。鼓励企业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支持“机器换人”,打造10个市级“智能车间”示范项目。优化项目服务。整合用好财政扶持资金,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兑现效率,进一步激发项目业主投资动力。谋划建立南通市产业投资基金,采取财政牵头、社会募资、市场运作的方式,针对重点发展的产业链技改关键项目,给予“送上马、扶一程”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清理和减轻项目建设负担,在面上推广市级重特大项目零收费政策,重点梳理和降低在项目建设领域的规费,调动项目业主的积极性。对照法律规范,研究下放行权前置关系,对技术改造备案、核准前置的能评、环评等事项进行梳理,该取消前置的取消前置,该并联审批的并联审批,进一步理顺流程,提高效率。

3、倾力于“转”,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创新智造和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推动高端化发展。研究编制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电子信息等六大主导产业高端发展规划,继续推进双倍增、双突破、双提升工程,加快形成一批百亿级龙头企业集群。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发展“310工程”,加大对“种子产业”领域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培育通用航空、机器人、智能建筑等“种子产业”壮大规模,尽快形成集聚效应,提供有力支撑。大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力争在国家级产业集群区品牌建设示范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知识产权应用示范企业以及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培育上取得突破,积极开展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推动服务化发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助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向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推动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加速聚集。充分利用铁路、航运、空港等枢纽节点,构建集疏运体系,重点推进11家省、市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在市区形成以南通综合物流示范园、南通综合保税区、南通空港物流园区、南通火车西站物流园区四位一体、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空间布局。推动绿色化发展。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推广应用低碳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继续深化化工园区环保专项整治工作,扎实推进园区外生产企业专项整治,继续做好市区禁燃区内4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工作。强化节能目标约束,及时公布各区县工业能耗动态、用能大户能耗情况、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走势等数据,及时发布节能预警晴雨表,采取综合措施,强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确保完成年度及节能任务。推动特色化发展。坚定不移以“四个一”为主要着力点,下大力气引进和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及项目,一批技术研究中心,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一批高端人才及团队,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加快培育一批示范特色基地。把做强做大特色产业板块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特色产业基地、特色“区中园”和配套园、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特色载体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中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壮大区域特色板块经济的规模。对已命名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招商引智、重要载体建设、产业链打造等举措,尽快壮大规模、提升档次、彰显特色。继续推进园区提档升级,推动智慧园区建设,选择1-2家园区开展智慧园区建设试点。深入推进市区工业经济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市区工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引领作用。推动集聚化发展。推动开发园区、区中园、集群和集聚示范区等产业园区载体建设,促进开发园区功能提升,建设标准厂房150万平方米,继续争取省经信委和省国土厅关于标准厂房建设土地指标奖励。力争培育百亿级工业园区2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14个。全面开展化工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生态园区创建工作,力争创建生态园区5个。

4、合力于“融”,打造智慧城市服务民生。围绕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及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立足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重点实施信息化提升七大工程建设。实施顶层规划落地工程。进一步理顺智慧南通建设顶层设计规划中编排的167个项目与《国家智慧城市建设任务书》明确的17个项目的衔接关系,重点健全上下联动、部门协同、企业参与的推进体系,进一步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和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实施智慧设施提升工程。以建设“光纤化、宽带化、广覆盖、深覆盖”接入网为目标,全面实现城市光纤化,加快农村地区光纤宽带建设。大力建设以3G/4G为主、以WLAN为补充无线高速宽带网,力争4G网络主城区、县城及重点乡镇全覆盖,市区20个公共场所免费wifi覆盖;重点加大苏通产业园云计算中心项目推进力度,推进浪潮、中兴云计算中心、如云科技“建筑云”等重点云计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施智慧产业培育工程。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信息化投融资机制,引进社会资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探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奖励补贴等市场化方式运营智慧城市公共服务项目;加快推进中兴、华为、软通动力、凯捷、神州数码等智慧产业项目有序落地,积极引导中兴公司重点开展4G网络研究和应用,发展大数据及云计算产业,推动软通动力打造南通市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大力推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力争全年实现销售150亿元,确保苏中、苏北领先。实施智慧民生普惠工程。加快建设智慧公众服务、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17个重点智慧应用项目,重点推进市民卡工程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政府事务、企业管理、百姓生活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公共服务均等普惠水平。启动建设城市公共数据库和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打造城市级大数据中心。实施智慧政务优化工程。统一部门数据资源技术标准,实现部门信息资源“连连通”;整成相关部门业务应用和数据服务系统,集中构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智慧应用体系;大力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向社会逐步开放,支持社会力量应用信息资源发展便民、惠民、实用的新型信息服务。实施融合创新示范工程。推动信息网络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开展工业企业融合创新示范培育工程建设,提升制造业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强化互联网思维,加大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品牌创新、营销网络和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在嫁接与融合中增添实体经济发展新动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统筹布局大数据、云计算等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电商换市”,推动一批重点电商发展项目和电商平台普及项目建设,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示范点,积极创建国家第二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重点开展信息化服务企业及走进园区、行业活动,提升企业、园区信息化应用水平,力争培育创建融合创新示范企业30家。实施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健全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要害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安全防护。建设南通市党政机关信息网络监测平台,摸排确定全市100个重要信息系统并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力争在通建设电子商务数据保全中心和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安全研究与服务中心(南通)分中心。

5、致力于“优”,提升服务水平优化环境。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打造区域发展“暖环境”。服务发展培育新优势。认真落实市政府提升服务效能减轻企业负担意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契机,在精政简权和服务转型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企业能力水平的提升,完善服务企业“直通车”制度,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培育一批省、市级管理创新示范和优秀企业,积极落实企业减负工作。研究探索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更优途径,为广大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招工难、市场开拓难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政策扶持拓展新模式。在抓好现有政策及时兑现的同时,研究出台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产业扶持政策,注重定向发力、有的放矢,强化政策的聚焦性、撬动性和催化效应,着力解决交叉重叠、使用分散,重分配、轻管理、轻绩效等问题。创新政策资金使用方式,逐步转向以创投、风投、贷款风险补偿等有偿使用为主,补助奖励等无偿拨款为辅的方式,切实发挥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修订中小企业扶持资金实施细则,使专项资金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落实好中小企业相关扶持政策,深入重点园区、特色基地宣传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扩大中小企业政策知晓率。要素保供落实新举措。电力保障上,加快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全年完成电网建设项目投资17亿元;保持电力供需平衡,力争全年完成工业用电量250亿千瓦时;优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进大用户直购电;总结推广重点用电企业电费预结算试点经验,力争更多企业得到实惠。资金保障上,组织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服务产品,积极开展新型互联网金融服务,探索推介P2P产品;引导各地设立中小企业应急周转和应急互助基金,为正常经营企业提供应急周转服务;做大融资担保平台,积极发挥国有资本增信功能,引导各地财政或国有企业加大资本投入,力争全年新增担保贷款150亿元;健全再担保基金运作模式,突出再担保基金的政策导向作用,修订市区再担保基金管理办法,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初创型、科技型、税源型、成长型企业,采取再担保分摊风险方式,鼓励担保机构进行担保;加强银企矛盾协调,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资金链等风险。煤炭保障上,积极做好保供工作,以市场为手段、企业为主体打造区域煤炭交易中心,力争全年煤炭购进3300万吨,煤炭销售3200万吨。无线电监管上,根据无线电应用的新趋势和用户需求新变化,科学合理地配置有限的频率资源,满足重点行业、重大项目需求;严格落实重要时期维稳、重点频率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情况处置任务;加大打击查处伪基站、黑广播、卫星干扰的机器和考试无线电作弊力度,及时查处有害干扰,切实维护好我市无线电安全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平台建设打造新空间。充分发挥南通市中小企业合作促进会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做到更新正常化,扩大平台对外影响;依托中小企业服务大联盟,整合招行小贷中心、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南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市总商会人才培训中心、人社局创业服务中心、南通律师协会等多方资源,力争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进一步延伸拓宽服务空间。信用体系营造新气象。制订信用管理失信惩戒办法实施方案,促进诚信体系建设长效化、制度化;完成信用平台升级改造,建设平台数据清洗、整理质量保障系统;完善文明交通系统,扩大公示范围;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做好南通信用网“红黑榜”发布工作,利用媒体集中宣传企业信用管理贯标及示范企业,宣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计划措施和典型案例;开展企业信用管理贯标和国家助理信用管理师培训工作。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安全,联合安监、质监、供电等部门加强监管督查,确保电力、早修船行业安全生产。

6、聚力于“实”,强化机关作风履职尽职。积极打造机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新常态”,不断提升机关组织能力和履职尽职水平。组织教育常态化。强化党组抓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纪检监察的监督责任,坚持与中心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继续结合中央、省以及市委关于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做好整改到位、回头看等工作。扎实开展三解三促活动,深化“三家两员”服务品牌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围绕一评五制、创先争优,推动公务员管理工作规范化,上水平。监督管理常态化。加强效能作风建设,着力在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根据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进一步拓展廉政风险查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对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持之以恒抓好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十项规定的贯彻执行,进一步强化三公经费使用管理,防止“四风”问题复发反弹。法治建设常态化。加强依法行政,强化制度硬约束。围绕执行规章制度狠抓落实,不断增强制度执行力,制度执行到人到事,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做到按章办事、令行禁止,推动权力在制度的框架下阳光运行,维护制度的刚性约束。

上一篇:物业公司的小品下一篇:三类人员网上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