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通用10篇)
2021年全县社区矫正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紧扣新时代社区矫正工作新要求,继续开展社区矫正执法规范深化年活动,练内功、抓创新、补短板、强保障,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着力加强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教育矫正、社会帮扶机制体制建设,不断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水平,逐步实现由“管得住”向“教育好”的治本安全观转变,为平安、法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全力构建安全防范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1.严格落实日常监管措施。根据社区服刑人员不同的管理等级,积极组织社区服刑人员集中学习教育和社区公益劳动。严格落实劳动和学习时间,依法依规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分类考核,考核必须严格按照《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试行)》有关规定执行,不得将组织学习教育和公益劳动以及分类考核流于形式。摒弃录个指纹就完事的思想,应注重学习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效果,真正实现由“管得住”向“教育好”、“矫正好”的治本安全观转变。
2.加强定期走访和随机抽查。定期走访和随机抽查是了解社区服刑人员最新动向的最直接方式,各基层所必须加强随机走访,并普遍建立随机走访和手机GPS定位抽查记录机制。要积极探索建立微信报到机制,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群,施行社区服刑人员每日早中晚位置实发制度,全面提升管控效果,推进安全防范由点状向线性控制转变。
3.积极提升摸排研判能力。加强重点时段管控能力,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涉毒、涉枪、涉黑等重点高危人员管控,适时开展重点时段、重点事项专项整治。各基层所对辖区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必须了如指掌,综合研判其矫正情况及社会危害性,制定矫正个案,实现精准矫正。对排查出的重点人员及时与公安机关建立动态通报制度,拉起司法行政机关与公安机关的横向法网,努力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二、全力构建执法规范体系,提升公正执法内功
1.进一步规范日常执法事项。紧扣规范执法生命线,在调查评估、衔接报到、矫正宣告、监管审批、考核奖惩、解除矫正等各个执法环节按照法治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目标,确保执法全程留痕,尤其要严把调查评估和外出审批关,对涉嫌主观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等情况的,要求各所只陈述调查情况,慎用具备社区矫正监管条件等明确意见和建议;重大节假日期间一律不准假。各基层司法所在调查取证环节要苦练内功,对于调查笔录、证据截图、法律条文的引用等应熟练掌握。县局抽查中发现无故离线(关机、超出限制区域、请假不符合规定等问题),相关所应当及时处理和反馈,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今年,县局将进一步发挥社区矫正监管中心作用,积极开展工作督查,将组织公、检、法、司相关工作人员开展不定期、不打招呼的随机突击检查。实行日常监管、档案完善情况与工作经费直接挂钩制度。从今年开始,以安全顺利解矫为基数,半年以下(含半年)矫正期的接收一人工作经费100元,半年以上至一年矫正期的一人200元,以此类推。重新违法犯罪的不在基数范围内,工作经费应当以此项工作据实报批。每发现一例脱管的,扣3分;无正当理由被省厅、市局通报的,每人次扣5分,并取消评优资格。
2.全面加大惩处力度。不断强化各项监管手段和措施,对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不服从监管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开展训诫谈话,下达书面警告,加大提请治安管理处罚和收监执法力度,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和法律性,守住监管安全底线,不出现脱管漏管,最大限度降低潜在风险,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坚决避免重大违法犯罪发生。
三、全力推进业务执法平台建设,大力提升社区矫正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
业务执法平台管理是做好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一是全面落实重点人员“手机+电子手环”双重定位模式。各基层司法所要积极配合县局对辖区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摸排研判,对社区服刑人员中的重点对象采用“电子手环”定位,强化实时监管。二是全面落实“人脸识别+指纹”双重识别模式。有效防止业务执法平台中“不需指纹签到”一栏成为个别社区服刑人员的“避风港”。今年,县局将对所有社区服刑人员的人脸信息进行首次采集,各基层所要落实专人对人脸识别仪和指纹仪进行管理,并熟练操作。
四、继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
一是组织2021年的社区矫正优秀工作档案评比活动,改变以往自荐模式,采取县局指定抽查模式,真实反映基层所监管情况,进一步提升全县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水平;
二是在全县各基层所中开展社区矫正创优评先活动,结合日常监管考评和档案质量评比情况,年底评出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工作经费三千、二千、一千,并在目标管理考核中分别加3分、2分、1分。根据考评情况,确定一个社区矫正重点监管乡镇(街道),扣除工作经费500元,并在考核中扣减2分。在矫正监管期间监管到位但仍重新违法犯罪的扣1分;因监管不到位重新违法犯罪的扣5分,并取消评优资格。本项工作将和全县各(乡、街道)综治工作考核直接挂钩。社区矫正工作将积极挖掘典型,不断实现以点带面,以先进促后进,不断树立全县典型标杆引领作用,不断推进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纵深持续发展。五、继续创新适应性帮教帮扶工作,积极凸显社区矫正宽严相济暖人心的刑罚执行效果。
2003年,上海和江苏成为全国首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省市,2006年,安徽成为全国第二批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省份。三省市成为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省份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社区矫正教育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信息化、实战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社区矫正工作先后经历了有限试点、全面试点、深化试点和提升规范四个阶段,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1、党委政府高度支持,组织体系充分保障
一是积极推进组织机构建设。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均自上而下建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司法厅(局)。三省、市、县(区)司法厅(局)全部设立了各个层级的社区矫正管理机构。比如,上海设立市社区矫正管理局,级别为副局级,内设综合处、刑罚执行处、教育矫正处、安置帮教工作指导处。上海各区县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处(科)。安徽按照“队建制”的模式,全省所有市县全部单独设立社区矫正机构,一半以上的市县社区矫正机构设置为社区矫正局或支队(大队),增强了社区矫正机构的执法和实战功能。
二是大力加强工作队伍建设。三省市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逐步建立了以执法人员为主体、专职社工为补充、矫正小组成员为支撑、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上海共有四支队伍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包含民警、专职干部、社工、帮教志愿者、单位会员等。江苏市、县、乡三级矫正机构执法人员平均已达3.6人/市,3.4人/县和1.5人/所,专职社工与社区服刑人员平均配比已达1:14。三省市还大力推进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将心理矫正、教育学习组织、社区服务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培训和推介等项目,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比如上海现有“中途之家”21个,“中途之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做好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安徽全省已有近20家社会组织承接了社区矫正教育和服务项目。江苏拓展社会参与渠道,明确社会参与途径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形成了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的工作格局。
三是工作经费充分保障。三省市认真落实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将社区矫正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充足,充分保障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安徽合肥为例,合肥市政府2012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内容,将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经费、业务费和装备费等纳入市财政预算。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文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合肥市辖区的巢湖市、长丰县、蜀山区等按社区服刑人数每人每年2500至1500元不等列入财政预算。
2、制度完善,确保社区矫正运行机制顺畅
一是建立健全矫正工作规范流程。三省市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实施以来,先后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细则、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管理暂行办法、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奖惩办法、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办法等配套制度。编印社区矫正工作指导手册、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学习大纲等。设计社区矫正基础台账及资料格式,对社区服刑人员档案盒和基础台账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二是建立健全矫正衔接工作制度。三省市相关部门联合下发《加强社区矫正衔接工作若干规定》、《关于适用社区矫正调查评估暂行办法》、《关于社区服刑人员收监执行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假释案件审理与社区矫正工作对接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优化社区矫正工作运行机制,严格过程监管。
三是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协调保障机制。三省市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制定社区矫正工作重大政策性文件,作出决策部署,及时通报和座谈研讨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社区矫正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江苏自2003年试点以来,先后召开省级相关部门协调会议10余次,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召开全省社区矫正工作会议6次。社区矫正工作成员单位之间建立了信息通报机制,信息共通互享,及时互通社区服刑人员交付、监管、处罚等信息。
3、严格执法,社区矫正工作管理规范
一是以平台建设促进执法统一化。三省市积极推进社区矫正中心建设,社区矫正中心一般按照“五个统一”标准建设,即:统一项目名称、统一场所建设、统一功能规划、统一面积要求、统一规章制度。运行和管理实行“六个规范”,即:规范组织评估、规范接收建档、规范集中宣告、规范教育培训、规范考核奖惩、规范检查指导。上海现有社区矫正中心22个,江苏98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安徽108个县(市、区)社区矫正中心全部建成使用。社区矫正中心充分发挥了整合社会资源、协调调度监管、落实教育帮扶的平台作用。
二是以信息技术促进执法标准化。上海已建成社区矫正信息管理平台和社区矫正办公自动化系统,并于2013年开始推广使用电子脚环定位,并建立了社区矫正师资库、资料库、个案库,开发、推广使用移动执法仪、微信等载体。江苏、安徽自主研发了全省统一的社区矫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和社区矫正定位系统,将社区矫正各个流程工作全部纳入系统管理模块,建立了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等基础信息数据库,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全程信息化管理,形成社区矫正教育管理“信息网上录入、流程网上运转、执法网上监督、质量网上考核”的工作新模式。
三是以监督检查促进执法规范常态化。安徽省社区矫正相关成员单位每年开展联合的社区矫正执法专项检查活动,一手抓执法过程规范,一手抓执法突出问题整改,对检查发现的各类问题,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整改到位,并出台了社区矫正执法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社区矫正执法质量考评办法等规章制度,促进执法规范常态化。
4、教育帮扶措施多样,社区矫正质量高
一是推进教育帮扶基地建设。三省市充分利用政府投资,依托企业,积极推进教育帮扶基地建设。上海建立社区服务基地区级19个,街镇218个,“中途之家”21个,过渡性就业基地312家。江苏建立社区服务基地2535个,教育矫正基地1304个,帮扶就业基地1430个。安徽建立就业基地422个,教育基地481个,社区服务基地1293个。这些教育帮扶基地为社区服务、警示教育、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同时,在县(市、区)社区矫正中心普遍建立了心理矫正工作室,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三个层次的心理矫正模式,使心理矫正逐步实现固定化、常态化,提升矫正方法的专业性。
二是健全社区矫正帮扶机制。三省市积极推动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建立社区服刑人员的就业、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社会保险等保障机制,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呈常态化。三省市还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按照司法部等六部委《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制定具体贯彻执行的实施意见,推动各地孵化培育社会组织,构建社会力量参与工作机制,逐步实现社区矫正教育帮扶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机制化。上海现有21个“中途之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做好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上海还成立了“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上海洪智城市小区管理服务中心”是协会的经济实体,又是刑满解教人员的主要安置基地,专门负责刑满解教人员的安置工作,帮助曾经失足的“浪子”重新找到了人生坐标。安徽也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引进社会组织,开展社区矫正非执法类辅助性事务。
二、对我省社区矫正工作的启示
我省社区矫正工作于2005年开始试点,2009年全面铺开。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和《海南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要求,我省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省的社区矫正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借鉴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的做法和经验,我省应当在如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和改进:
1、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要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建设。上海、江苏、安徽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从省级到基层,组长一般由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横向、纵向工作联系,贯彻落实各种政策,协调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我省从省到各市县虽然都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但领导小组从组长到成员组成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联席会议不能徒有其名,江苏在这方面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成员单位联席会议,自2003年试点以来,先后召开省级相关部门协调会议10余次。借鉴上海、江苏、安徽的做法,建议省政府及各级政府成立由主要分管的党政领导挂帅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突出司法行政部门在联席会议中的牵头和组织作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由司法行政部门及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需求,提出社区矫正机构设置、人员队伍建设、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建议,提交联席会议研究和部署,并检查、督促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抓好落实。
二是要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建设。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全部设立了社区矫正局,社区矫正各项工作非常规范。我省从省级到基层大都没有单设的社区矫正机构,建议在省司法厅要单独设立社区矫正局,在市(县、区)司法局单独成立社区矫正局(处、科、股),专业指导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社区矫正工作运行机制。安徽围绕监督管理、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帮困扶助、心理矫正等五大板块工作内容,先后建立健全了22项制度,形成了具有安徽特色的社区矫正制度体系。我省在社区矫正制度建设上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及流程,认真执行审前评估制度,严格执行交付、接收程序,规范操作,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协调保障机制,确保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进行。
2、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硬件设施建设
我省目前还没有建立一所社区矫正中心,社区矫正工作基本由基层司法所完成。建议引进上海、江苏、安徽的做法,在全省范围内根据条件、区域建立多个社区矫正中心,统一名称、统一标牌、统一用色、统一设施、统一功能进行建设,建立监管矫正、教育矫正、心理矫正等功能区,并在每个功能区设若干功能室。建议逐步在居委会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室),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两级管理网络作用,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快速、全面、高效的信息。
3、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
一是要大力提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专职化,依照《社区矫正法》,协调推动选派民警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专职干部资格准入标准,进一步提升专职干部的执法水平。二是要加强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发挥社区内离退休干部、法律专家、心理专家、律师、学者等人员的作用,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的矫正帮教工作,做到每一名社区服刑人员都有人帮教、有人监管。三是要大力发挥社工机构的作用。我省目前还没有社工机构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而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的社工机构已经充分参与到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诸多方面。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将大量非执法类辅助性事务打包或分项由政府出资请社工机构承担,社工机构的工作人员大都具有社工资质或心理咨询、法律知识,对社区服刑人员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教服务工作。建议我省大力培育孵化社工机构,打造社工机构特色服务项目,强调优质服务内容,提倡创新运营模式,鼓励社工服务机构由“政府造血”到“自我造血”的运作模式转变。
4、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教
一是要创新管理理念。社区服刑人员是比较容易影响社会稳定的敏感人群,也是需要给予特殊关爱的重点人群,不能单纯“管制”,要量身定做“帮扶”措施,帮助其走出阴影,在阳光下生活。二是创新管理手段,将刚性执法与柔性治理紧密结合,将思想教育与亲情感化有机结合,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觉地矫正行为恶习,渐渐地修复社会关系。三是建议我省尽快建立一批社区矫正帮扶基地。上海、江苏、安徽各建立了1千多家帮扶教育基地、就业基地、社区服务基地,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就学、临时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实际困难。我省目前没有建立类似的帮扶基地,社区服刑人员帮教方式单一,帮教质量不高。建立帮扶基地,可以为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社区服务、监管教育、就业辅导提供载体,各项帮教措施更容易实施到位,使社区服刑人员尽早融入社会。
摘要:为借鉴兄弟省市工作经验,做好我省人大社区矫正调研工作,进一步促进我省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东军同志带领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委政法委、省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委和省司法厅的同志,于2016年4月中旬,赴上海、江苏、安徽三省市学习考察社区矫正工作,本人作为政法委代表参与了此次的调研。本文主要介绍了上海、江苏、安徽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和对我省社区矫正工作的启示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区矫正;制度化;法治践行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34-02
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社区矫正是一种现代化且更加人性化的刑罚执行方式,旨在使罪犯不脱离社会并利用社区资源对其教育改造。社区矫正的对象有5种人,分别是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罪犯。这几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小,易于进行社区矫正实现刑罚的目的[1]近几年来,国内各项工作逐步进入法治轨道,行政处罚中劳教制度因涉及限制人身自由被广受诟病,亦因其的确缺乏现代法治的科学和严谨性而被全面废止。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其体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成效亦是指日可待。
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法治现状
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四部门联合确定在京、津等6省(市)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式启动。2005年河北等12个省(区、市)被列为第二批社区矫正试点。2006年,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规定,同时提出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此基础上对社区矫正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这对于我国的司法改革的推进有了明确的指引。[2]2009年7月底,为进一步深化社区矫正工作,中央政法委同意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2009年10月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正式纳入社会治理轨道。社区服刑人员一直保持着比较低的再犯罪率,表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实践证明,开展并完善社区矫正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在教育改造罪犯方面的积极作用,促使因一时失足而留终生恨的犯罪人员早日回归社会,亦有利于降低刑罚执行成本。这样,可以形成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相辅相成的刑罚执行体系,推动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完善,更充分地实现刑法的社会效应。
然而,社区矫正工作几年来虽然成效十分显著,在法治践行方面确也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在社会矫正工作的实践中,我国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法,更也没有统一的刑事执行法典。有关社区矫正的法律规定散见在《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监狱法》里,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四部门为促进和规范试点工作而联合发布的用以具体指导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如2003年7月《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比较详细地规定了社区矫正的概念、性质、适用范围、任务、工作分工等;2005年1月《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内涵、性质、主要任务和要求,又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这两个通知明确将社区矫正的实际监督、矫正和服务职权交给司法行政部门,对刑事(罚)执行权或司法权作出了重大调整。
2004年司法部出台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比较详细地规定了社区矫正的性质、任务、目的、原则、适用对象、工作机构、人员及职责、具体接收与终止工作内容、程序以及各种社区矫正的措施及要求,是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性依据。
二、现存困难与主要问题
社区矫正的立法依据不充分、不具体,导致法治实践中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工作内容、矫正程序等方面规定不够明确,而工作人员配备不足、经费欠缺,亦是在法治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愈发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执法主体不够明确。根据我国现行刑诉法的相关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对象是公安机关。如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在缓刑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力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执行等。而按照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街道、乡镇司法所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和考察。该规定符合行刑权统一行使原则,但司法行政部门缺乏刑罚执行的法律授权,作为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对监督管理工作执行力度肯定无从深入,权力资源供应缺乏,行刑权力资源无法产生最佳效益。这种立法与实践工作的脱节造成社区矫正工作程序繁琐,难以顺利开展。因缺乏应有的强制力,一些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和教育矫正手段难以落实,效率低下,甚至个别地方还出现对部分矫正对象的脱管,这对犯罪分子所在社区生命与财产的安全也造成了威胁。不利于对非监禁性服刑人员的改造和社会的稳定。
(二)工作内容不健全。社区矫正的工作内容不仅要有行刑,同时还要有教育和服务。然而我国社区矫正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较为迟缓,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考察规定不够完善,监督考察的规定过于原则、笼统,可操作性差。例如仅注意了执法主体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考察的有关程序的规定,缺乏社区矫正所需要的教育矫正与帮助服务等项目内容;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定义务不明确;也明显忽视了对社区服刑人员应有权利保护方面的规定。再如增加和健全社区矫正的激励机制是激发社区矫正对象积极改造的一项重要手段,但一些限制性规定却制约了社区矫正激励机制的建全和作用发挥,导致社区服刑人员亦缺乏足够热情来积级改造自身。
(三)矫正程序不完善。目前由于对于社区矫正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流程与职责衔接均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社区矫正工作程序上、部门之间工作衔接上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衔接不力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法院、检察院、监狱系统在对社区矫正的配合、制约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工作人员及经费配备不足。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社区矫正的质量。而目前,我国尚缺乏一支专业化的社区矫正队伍,在矫正资源和矫正力量的利用上社会化程度也不高。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权利义务不明确。从全国社区矫正试点中工作人员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与社区矫正工作的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例如思想观念亟待进一步转变,工作方法亟待进一步改进,专业化程度亟待加强,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待遇需提高。高素质、专业化、相对稳定条件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配备明显不足。近来,虽有一些从事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的科研人员也加入到社区矫正这一行列,一方面强化了自身专业架构的搭建,同时对社区发展、改造罪犯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各地的志愿者的组成成分要依赖于各个地方的文化教育水平以及公民接受程度等。[3]另外,社区矫正工作从公安部门往司法部门的转接亦造成了实践中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的严重不足,大大制约了矫正工作中特别是教育、服务等活动的开展。经费配备不足,没有保障,与社区矫正工作没有法律依据有着直接的关系,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区矫正的效果。
三、法治践行的路径选择
笔者认为,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最终应当采取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法典,当下可以以出台相关立、司法解释或者相关部门联合发布法律法规的方式,用以指导现行工作。
社区矫正立法内容的重点都集中在四个方面,即确立司法行政机关的执行主体地位、健全社区矫正的工作内容、完善社区矫正的工作程序,以及配足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等。
首先,要明确法律主体。明确司法行政机关作为社区矫正执行机关。这是解决目前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最大法律障碍,即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问题。在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中,一旦被矫正对象拒绝接受社区矫正,不服从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甚至出现违反监管规定及脱管失控、违法犯罪情形的,应当由执行机关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对其予以治安处罚或者进行通缉、执行逮捕。同时在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帮困扶助方面,还需要得到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工商等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基层组织、罪犯所在单位、学校的积级配合。
其次,要健全工作内容。要完善社区矫正的具体激励机制,对缓刑罪犯的减刑作出具体规定,对有期徒刑罪犯附加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减刑作出规定,对主刑执行完毕后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残余期限仍可酌减,建立缓刑的“延长考验期”制度等。同时,不能只停留在监管层面,还要体现在教育和矫正层面,建议增加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人员的法定义务的考察内容等。
再次,要完善矫正程序。社区矫正的立法要坚持实体和程序并重的原则。社区矫正作为一项刑罚执行活动,必须要保证它的严肃性。因此社区矫正的适用、接收、解除等都需要有规范的工作流程和衔接程序。通过这方面的规定,为社区矫正的具体操作提供依据。必须在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实体内容的同时完善社区矫正的程序内容,既赋予社区矫正机构在程序上的一定强制权力,作为做好矫正工作的保障,又对其矫正行为进行程序的制约,保证矫正工作中的公正执法,防止滥用权力、保护人权。因此,需要对试点中工作程序的好的做法予以研究和借鉴,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予以明确规定,以在宏观上更好地指导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设立法院判决与司法部门的社区矫正相对接的工作站,以完善矫正程序。
最后,要配足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并确保足够的矫正经费。需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矫正人员配备机制。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应当由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以及一定的警力组成。社会工作者可以被聘为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也可以作为社会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为体现行刑的严肃性和强制性,除了专职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会力量以外,还要配备一定的警力。对专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素质要求。要有必要的教育背景、品质和心理素质,要有良好的专业业务素质,还要有创新能力。国家要建立社区矫正工作者的资格认证、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社区矫正的经费监督与考核机制,设立专门经费用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合理使用,并对该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和考核。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配备问题上升为法律的规范,会进一步增强社区矫正内容的可操作性。
对社区矫正制度予以进一步全面而具体的规范。根据实际制定社区矫正法的专门立法。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配备方面的具体问题,可以在社区矫正专门立法时作出明确规定,以进一步增强社区矫正制度的可操作性。最终建立起社区矫正法律制度体系,以便为社区矫正的稳步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础,确保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在法制化轨道上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仲书.北京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情况[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7(1):15-16.
[2]王顺安.社区矫正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88.
[3]王饪.中国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概述[J].法律适用,2005(10):24.
宣威市社区矫正工作于XX年开展了社区矫正试点,今年以来,在全市26个乡(镇、街道)全面推开社区矫正工作,进入矫正实施阶段。通过近三年的社区矫正实践探索和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的情况,目前的社区矫正取得了初步成效,可慨括为三个基本,一是基本上构筑了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组织,具体表现为全市26个乡镇街道都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上对社区矫正工作给予保障;二是基本上按照中央、省、市上级部门的要求,认真贯彻宣威市社区矫正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三是基本上制定了工作流程、职责、制度,部门衔接、队伍建设、保障措施等制度框架,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了有效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奖惩考核、帮助服务。但由于社区矫正立法滞后,目前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管理和工作程序等方面的规定比较原则,责权不够明确,实际操作性不强,在社区矫正推进过程中,时常会在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二、现阶段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执法与执行上分离。现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目前适用社区矫正的“五种对象”即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由公安机关执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则要求,司法行政机关具体承担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和帮助教育工作。由此,社区矫正从过去的公安机关单一管理改为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共同管理体制。从形式上说,作为执法主体的公安机关不再是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的具体承担者,但仍然是“五种对象”监督管理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责任单位。而从事社区矫正具体指导、管理、组织工作的司法行政机关在法律上却没有刑罚的执行权。这种状况既影响了社区矫正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也影响了刑罚执行工作的严肃性和实际效果。
2、监督管理措施乏力。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五种对象”的监管规定存在一定缺失,导致当前的社区矫正工作缺乏应有的强制力和必要的工作手段,一些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和教育矫正手段难以落实到位。一是奖惩考核乏力,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五种对象”能够获得减刑、假释奖励的实际上只有管制和暂予监外执行对象。至于缓刑对象必须要“重大立功表现”才可以获得减刑,假释对象“一般不得减刑”,剥夺政治权利对象则没有减刑奖励。二是监督管理手段乏力,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五种对象”违反监管规定可予以收监执行的只有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对象。对判处管制、缓刑、剥夺政治权利的对象就没有相关规定,实践中,外出打工或下落不明时,见档不见人的,见人不见档的,占有相当比例而无相应处置措施。三是部分矫正手段乏力,现行法律法规对“五种对象”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的相关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参加劳动的内容。虽然刑法第46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但在实际执行中,该规定是否适用社区矫正对象以及目前适用社区矫正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对象是否属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
3、衔接工作缺乏有效机制。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涉及国家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具有相对复杂性。实际运作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难度较大。目前,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法律文书的传递、社区服刑人员的交接、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等衔接工作,经常出现不到位、不合拍、不重视等情况,特别是乡镇司法所与派出所的协调、沟通,由于职能转变还存在思想认识上偏差,以及司法所人员装备上的严重不足,脱管、漏管对象还占相当大的比例,部分乡镇街道至今还没有移交档案,更不用说对下落不明的矫正对象的跟踪查找,影响了刑罚执行的效率与质量,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也常常比较被动。
4、社区矫正队伍素质不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不仅要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管理考核、奖惩及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公益劳动,还要帮助矫正对象解决心理、生活、就业、上学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这就要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才能较好地胜任工作。但从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结构看,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司法所因为受编制限制工作人员较少,部分工作人员学历、业务能力和文化素质较低;公安机关仍为执法机关,负有协助义务,但常因人员、经费等原因,工作衔接时常脱节;有的街道、乡镇领导思想不重视、派人不积极,组织领导、经费安排也存在问题,尤其是村(居)委会治安调解员的素质急待培训提高。
三、关于社区矫正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1、明确社区矫正执行机制,构建统一的行刑权。目前,我国的刑事司法体制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行使公诉权,公安机关行使侦查权,司法行政机关行使部分刑罚执行权。但现行法律又规定“五种对象”由公安机关执行,这种状况不利于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的互相监督和制衡,也不符合国际上刑罚执行一般统一由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的惯例。从执行权的属性和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的分工负责和相互配合的司法体制看,社区矫正的执行权交由司法行政机关统一行使较为科学合理,有利于政法各部门的相互监督制约,符合执行权的本质属性,符合我国刑罚执行的原则要求。因此,应当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社区矫正立法,将行刑权赋予司法行政机关行使,逐步规范我国行刑权的运作,形成监禁刑措施与非监禁刑措施良性互动的、统一的刑罚执行机制。同时,应在司法行政机关建立与社区矫正工作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统一协调的专门工作机构。可在司法部设立社区矫正管理局,负责全国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管理和协调;在省级设立社区矫正处,县级设立社区矫正科,管理社区矫正工作;街道、乡镇司法所直接负责社区矫正工作。具体地讲,就是要修改现行刑事法律,将“五种人”的非监禁刑罚权由司法行政机关行使。
孙浩波一行来茶调研社区矫正工作
3月22日,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工作处处长孙浩波,率省厅社区矫正处工作人员到茶陵调研社区矫正工作。陪同调研的有省厅黄瑛副处长、市司法局政治部主任程建梓等领导。
这次调研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相关档案资料、走访司法所等形式。
县司法局局长尹焦乐从三个方面作了汇报。一是茶陵县司法局基本情况。二是茶陵县社区矫正工作。三是茶陵县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工作。在座谈会上,平水司法所所长对社区矫正工作在开展中,社区矫正对象要求外出务工问题难以解决;管理方面产生压力大;经费保障和人员保障跟不上,下东司法所所长谈到下东处在城乡结合部;矫正对象多;司法所工作人员少;乡镇中心工作、维稳工作占用时间多的情况向工作组进行了畅谈。
市局政治部主任程建梓对茶陵县社区矫正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是社区矫正工作是司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新的职能;二是茶陵县社区矫正工作底子清、起步稳。但在开展工作中也存在三个不足:一是认识不足。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对社区矫正工作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将这项工作充分认识到是在执行刑罚;二是工作规范不足。社区矫正工作是司法行政一项新工作,去过没有统一模式,尽可能按照要求去做;
1三是保障不足。各级财政要预算一定经费保障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最后他要求茶陵县司法局针对存在不足搞一次回头看,加大宣传力度。
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工作处处长孙浩波对茶陵县社区矫正工作给予了表扬。一是茶陵县社区矫正工作全面推开走在全省的前面;二是建立了社区领导机构;三是保障了一定的经费;同时对茶陵县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工作也给予了肯定。孙处长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茶陵县社区矫正工作也提出了不足之处:一是社区矫正人员监管不到位;二是对社区矫正对象没有实行宣告程序;三是社区矫正对象没有主动汇报思想情况;四是司法所长不能专职专用,基本上都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最后他对茶陵县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加强社区矫正管理保障、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二是司法行政工作中具有强制职能的就是社区矫正工作,司法所一定要加强日常管理,防止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三是加强司法所人员素质,增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四是加强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五是加强对司法所矫正工作指导,确保矫正工作落到实处。
茶陵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股
莅临佛山调研社区矫正帮扶工作
为进一步推动青少年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了解掌握基层工作情况,12月22日至25日,团省委派出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同志赴佛山开展了为期四天的驻点调研。通过调研,团省委重点了解了我市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情况等权益战线重点工作好的做法和面临的困难与建议,也积极推动了我市青少年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工作和青少年普法维权工作的进程。
调研第一站:三水区。12月22日下午,团省委驻佛调研组的同志来到三水区,调研摸底了三水区青少年社工矫正教育帮扶情况,并与三水区11名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一起,亲身参与体验音乐治疗培训和小组成长沙龙培训活动,共同度过了一个温馨而快乐的冬至节。该培训活动在主持人的调动下,首先通过舒缓的音乐,使青少年逐渐放下抵触和陌生;随后在一系列的破冰环节中,随着音乐的变换,大家击掌、交谈、欢笑,慢慢建立信任;最后分小组团队表演节目,这些有着怪异发型和独特脾气的青少年共同协作,圆满的完成了《阳光总在风雨后》的团队表演。这种特殊的成长沙龙培训,能更加有效地帮助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认识自我,走出心灵困境,重新融入社会。
调研第二站:顺德区。12月23日上午,调研组一行来到顺德区,调研摸底了顺德区青少年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工作情况,并参与体验了绘画治疗培训和小组成长培训等活动。均安镇全体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帮扶志愿者代表共30多人参与了活动。培训活动在主持人的调动下,首先通过舒缓的音乐,使青少年逐渐放下抵触和陌生,开始冥想;随后,让每个人画一张自画像;这些有着青春活力和独特个性的青少年怀着好奇参加了活动,听了老师的点评。最后,杜老师带领大家唱《感恩的心》,在温暖而有力量的过程中结束了上午的培训。这种特殊的成长沙龙培训,能更加有效地帮助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认识自我,学会自我鼓励,培养好的行为习惯,走出心灵困境,重新融入社会,创造美好的明天。
调研第三站: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佛山市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很荣幸被评为2014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单位,在推动我市青少年维权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2月23日下午,团省委驻佛山调研组一行来到市法院,调研摸底了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情况,并就佛山市青少年权益工作进行交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落实青少年权益工作,自行组建一支成员来自全市五区近200名志愿者的“佛山护航志愿服务队”,首家出版了《佛山市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报告(白皮书)》以及自主编印《佛山护航》青少年权益工作系列丛书。同时为维护未成年人权益,法院特设少年法庭作不公开审判,也开辟了亲情会见室用于未成年罪犯与家人接触交流,挽救因家庭问题而失足的未成年人。最后,调研组参观了市法院新建的少年法庭审判室和亲情会见室,法律虽无情但法官有情,威严中透着温馨!
调研第四站:佛山市人民检察院。12月24日上午,团省委驻佛调研组来到佛山市人民检察院,调研佛山市检察系统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情况,并就佛山青少年权益工作进行交流。佛山市人民检察院按照《佛山市关于合适成年人参与刑事诉讼的规定》、《附条件不起诉实施细则(试行)》、《佛山市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工作的规定》要求,认真做好未成年权益保护工作,组建了检察机关扬帆心理志愿者队,在禅城,南海,顺德区建立观护基地。近两年来,佛山市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从2012年959件下降到2013年873件,成效显著。
调研第五站:禅城区。12月24日下午,调研组来到禅城区樱桃心智文化有限公司。该组织承接佛山市青少年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工作项目,他们率先使用社区矫正人员心理检测量表,现已全部完成全市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评估。接下来,他们将作长久的成长曲线记录,从心理专业角度上对社区矫正人员的人格建构进行帮扶,可以更专业有效地了解青少年需求和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融入社会。调研组同志还与禅城区4名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共同参与体验OH卡牌体验营、沙盘治疗培训、小组成长沙龙培训等活动。
调研第六站:佛山市公安局。“佛山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第八大队”很荣幸被评为2014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单位,在推动我市青少年维权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2月25日上午,团省委驻佛调研组来到佛山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第八大队,就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情况开展了座谈会。市公安局组织部部长邓建勋首先向调研组介绍了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情况和“法进校园”宣传活动情况。市公局从教育、防范及打击三个方面做了大量青少年维权和预防犯罪工作,并强调下一阶段将重点做好“农民工二代”及青少年学校教育工作。其次,刑警支队八大队教导员、副大队长分别介绍和汇报了大队的整体情况及创建青少年维权岗的事迹材料,展示了青少年维权岗工作的相关图片。最后,团省委调研组人员与与会人员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对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情况等权益战线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议。
自2003年7月, 《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颁布后,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试点正式开始试行。随着试点工作的逐步发展, 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并于2009年在全国全面开展。2011年《刑法修正案 (八) 》明确规定了社区矫正制度。2012年, 新《刑事诉讼法》正式通过。2015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 将制定《社区矫正法》。
江苏省作为首批试点省份之一, 通过摸索实践, 取得了显著成效, 并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社区矫正地方性法规——《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有资料显示, 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重新犯罪率一直保持在0.2%的超低水平, 绝大部分人不管是在接受矫正期间还是结束矫正后都可以正常地生活和交往。这些矫正成果表明,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虽然目前社区矫正在各界的努力之下取得了较大成效, 但是此项工作仍然面临着困难和风险。
二、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困难
(一) 监管机构衔接不完善, 管理困难
我国相关部门在社区矫正工作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衔接配合机制, 致使现行的制度不能对所有社区矫正人员都有成效, 尤其对接受3个月至半年矫正时间的人几乎起不到严管作用。例如短期刑社区矫正者不服社区工作者的管理、教育, 而工作人员没有强制的执法权力, 只能给予警告, 使得社区矫正工作无法开展, 而几次警告之后, 短期社区矫正者已经解除矫正, 但是社区矫正工作并没有对他们起到作用。
(二) 制度不健全, 难以落实具体工作
现行的制度规定过于死板、不健全, 使得多项工作难以执行, 且浮于表面。例如规定社区矫正者一个月接受8小时的集中学习和8小时的劳动, 而各个社区矫正机构对于这些时间的组织并没有统一具体的规划, 致使在规定的时间里所进行的活动比较形式化, 不能有明显的效果。再有判处社区矫正的条件是要有固定的住所和监督人, 而法院会对一些居无定所的人判处社区矫正, 这使得家访工作的执行困难。
(三) 社区矫正机构人员不专业, 难以保证矫正质量
绝大多数地区的社区矫正机构都只有2—3名专业人员, 并且这些人大多只从事管理工作, 还有可能身兼数职, 对矫正人员矫正的质量无法保证。例如南京市江宁区的东山街道, 这里工作人员比较少, 专业素养不高, 积极性不高, 主要从事管理工作, 不从事教育矫正工作, 但是多数社区矫正者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是比较满意的, 主要由于工作人员给了矫正者足够的尊重。
(四) 矫正方式单一, 矫正者参与热情不高
多数地区矫正工作的形式主要是开展讲座式教育课程, 有些课程比较枯燥, 难以激发矫正者的参与积极性, 矫正人员注意力不集中, 很难起到较好的教育矫治效果。在社区矫正中, 矫正对象随意请假、走过场、不按规定完成任务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因此, 目前社区矫正方式的单一性严重影响了矫正效果。
三、针对解决社区矫正问题的建议
(一) 建立衔接机制, 各部门协作工作
社区矫正的主要工作由司法机关组织与开展。除此之外, 还应协调其他机关共同管理进行社区矫正工作。公安机关应该作为保障司法机关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保障部门, 人民检察院对司法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各机关协调配合, 有序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二) 完善法律法规, 细化具体条例
立法部门应当提高工作效率, 加快《社区矫正法》出台的脚步。同时根据江苏地区的社区矫正实施情况与问题, 细化符合实际情况的具体制度, 例如对社区矫正的具体内容、措施、机构设置等。
(三) 加大财政投入, 培训专业人员
社区矫正工作进行需要场地、工作人员、专家等各种资源, 因此, 国家应积极为社区矫正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培训相关专业人员的力度, 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效果提供有力保障。许多社工都因为工资低, 工作危险性大, 经常要外出调查, 单位又不配备车辆等, 所以为社工人员提供好的工资福利待遇, 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是很有必要的。
(四) 矫正形式多样化, 多多与第三方机构合作
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开展形式大多单一枯燥, 应该丰富矫正活动的形式, 不要仅仅进行教育性的课程讲解, 多多增加一些家常式沟通交流、公益劳动、矫正奖励措施等。而调查显示, 许多矫正者对第三方机构参与矫正的评价都非常好, 认为其有正面积极意义, 所以有必要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例如社工事务所等, 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更为多彩的教育活动形式, 并且第三方机构拥有较多的专业人员, 而且对开展这样的活动有丰富的经验。
社区矫正工作不仅可以实现教育矫正功能, 而且可以体现人文关怀, 使矫正者获得知识, 提高生存能力, 降低行刑成本。因此, 国家要重视目前社区矫正工作所呈现出的问题, 并且积极解决以将社区矫正工作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董杰.我国社区矫正若干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 2015 (06) .
[2]武卫军.社区矫正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治人生, 2013 (12) .
[3]张姝.社区矫正工作现状及推进发展之策略——以西北地区为例[J].公安研究, 2012 (11) .
关键词:社区矫正;问题;解决途径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体现人类文明的刑罚执行方式被引入我国不过十余载,尚处于探索前进,追求创新,寻求突破的蹒跚学步时期,其作为新生事物正经历被认识、接受、改进、发展的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一、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部分社区矫正机构形同虚设
由于各乡镇、社区之间工作发展不平衡,对社区矫正认识也深浅不一,导致了一些社区对社区矫正工作不重视,没有能真正发挥社区矫正的作用,社区矫正对象也没有真正得到教育和改造。同时社区矫正工作由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管理,本来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就比较琐碎,繁杂,人员配备不多,经费有限,加之需要社区矫正的对象与日俱增,司法行政机关根本没有办法投入太多的精力到管理当中,导致社区矫正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二)社区矫正职责不明确
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公检法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应给予积极配合,明确权责。但实践当中还是存在社区矫正的机关之间职责不够明确。在有些地方因为公安机关对非监禁刑的管理具有丰富的经验,而且在资源和管理上更有优势和权威,因此社区矫正机关虽是名义上的执行机关,但仍是愿意让公安机关承担大部分的社区矫正工作。而有些地方明确了法律的规定,由司法行政机关实施社区矫正工作,而公检法机关也随之成为甩手掌柜,对社区矫正工作也不上心,全部由司法行政机关自己处理解决。可见对社区矫正工作,各方既要明确权责,又要相互配合协调,共同做到社区矫正工作。
(三)社区矫正实施过程受到太多因素制约和干扰
由于硬件软件资源缺乏,对于矫正对象的电话报到、谈话教育、学习培训工作、公益劳动者有些地方只能流于形式,即使配备了一定的场所、设施,培训学习也不能经常性的进行,加之部分矫正对象为了生活要外出务工、经商,对于集中学习和公益性劳动根本就没办法参加,社区矫正部门又不能跟踪实施矫正,无法真正实现矫正教育和监管。其次社区矫正的威慑力度不够,社区矫正并不如公安机关执行那样有威慑力,公安机关备有武器装备,可以采取强制措施,而司法行政机关只是一个监督和帮助机关,而且宽松的社区坏境也不会使矫正对象意识到犯罪的危害性,从而放松警惕,没能达到社区矫正所要求的矫正效果,严重破坏了刑罚执行的严肃性。
(四)社区矫正在农村的实施不容乐观
现在对于农村的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矫正困难重重,我国的农村人口绝大多数还是居住在农村,有些还住得很偏远,这对于司法行政机关来说是一种考验,要有熟悉本地情况的人员,还要具备法律知识的专业人才,会用本地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进行交流。还有司法行政机关一般都设在城区,而农村的社区矫正对象住得偏远,又要承担家庭重担,养家糊口,让他们定时到司法行政机关报道、学习培训,开支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这也导致他们对社区矫正态度不积极,导致司法行政机关无法有效地完成社区矫正任务。
二、解决途径
(一)加强社区矫正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因为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建议在社区中挑选一些既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又熟悉矫正工作,而且对矫正人员比较了解的人员参与到其中,为使这些人员专心从事矫正工作,应建立起一整套的工作体系,将他们纳入矫正人员编资,同时给予工资、福利待遇等奖惩制度,以配合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提高人民群众的认同度
人们对社区矫正的认识上的偏差、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制约着社区矫正的进一步开展以及深化和完善,因此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认同度、认知度非常重要。首先应在观念层面上使人们对社区矫正的认识有待进一步的端正;其次通过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等形式,采用图文并茂以及群众熟悉的语言向群众宣传社区矫正制度,加深群众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中相关部门的配合
社区矫正工作仅靠一两个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它需要相关的部门积极配合、共同操作运行,才能更好完成,而这些部门当中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的配合协调尤为重要,法院应在严格适用法律和法规的前提下,依法充分使用非监禁刑刑罚鼓励服刑人员改过自新,符合条件的都应该用,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适用,同时审理阶段邀请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罪犯的家属一同参与,帮助服刑人员真诚悔过,为其回归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要履行监督职能,加强交付执行、执行变更、执行终止、监督措施的监督,确保执法活动的合法性,同时应协助监督检查社区矫正工作的落实情况,对出现的工作漏洞及时提出司法建议,使社区矫正不断得以完善。公安机关曾是非监禁刑的执行机关,对于非监禁刑的执行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做法,他们有利用社會资源的优势,在社区矫正中加入一定警力,对发展社区矫正工作有促进作用。监狱管理机关更是与社区矫正相互衔接,有机结合,两者的刑罚目的是一致的,在手段和管理上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应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社区矫正的本质就在于对犯罪人进行治理、修复,为犯罪人架起再社会化的桥梁。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社区矫正在矫正犯罪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行矫正制度,不断改革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使社区矫正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潘逸鹤.论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3
[2]魏凌霜.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3
[3]程乾.浅议社区矫正工作现状[D].南京大学,2013
[4]汪景洪.社区矫正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3
[5]叶秀丽.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及其完善[D].浙江海洋学院,2013
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可行性调研报告
莘县司法局妹冢司法所
积极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努力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执行制度,是当前司法行政机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针对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走向,笔者认为我县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立足于司法行政机关的新职能,扎实做好接受在我县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的准备工作,切实强化司法行政职能。
一、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符合法制建设的需要
第一,将社区矫正工作移至司法行政机关,是对现行法律制度的补充完善。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将被判处管制、缓刑、剥夺政治权利、裁定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的5类非监禁刑的执行与监督考察权力统一交给公安机关,即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法定执行主体。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公安机关既没有专门的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也没有时间、精力开展教育矫正工作,社区矫正职责基本上形同虚设。为此,“两高两部”的《通知》明确将社区矫正工作交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实施,这既符合刑罚原理、行刑权统一行使观念与公、检、法、司各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刑事诉讼原则,也符合《联合国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第60条第2款“监督不可委于警察”的要求,必将促进现行法律制度 1 更加准确完善。
第二,将社区矫正工作移至司法行政机关,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司法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政法各部门的职能体制,确保司法公正,有利于与国际司法体制对接,更符合国际司法理念。有人说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法部门职能的一次“洗牌”,更是政法部门之间的一场利益“斗争”。我认为,无论是“洗牌”也好,还是“斗争”也罢,我们均应该以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为契机,采取洋为中用的“拿来主义”,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公安机关“管天管地管空气”的局面,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向既定目标发展。
第三,将社区矫正工作移至司法行政机关,是强化司法行政职能的现实需要。尽管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点多面广,但由于职能较弱,工作往往得不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由于认识上的差距,人们常常将政法机关理解为公检法,导致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处在政法机关的边缘。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司法行政机关,不仅增强了县、乡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而且有利于纠正各级党委政府对司法行政机关只有普法职能的错误认识。以我县为例,借助社区矫正工作,今年县委政府已经两次召开会议研究关于将社区矫正工作移交司法行政机关管理工作。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发扬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的精神,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利于司法行政形象的提升 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少数部门和个别同志客观存在三种错误倾向:一是存在“畏难情绪”,认为风险太大,以前公安机关都没有管好,把这项工作交由司法行政部门来管,肯定不是什么好差事;二是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试点毕竟是试点,成功了是“政绩”,失败了全当缴“学费”;三是存在“应付行为”,认为应该选择监外服刑人员较少的乡镇进行试点,同时只要一切按上级要求办,不出差错、完成任务就可以。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可以借鉴已经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市、县司法行政机关的做法。他们严格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明确提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必须按照“高标准定位、规范化运作、高质量管理”的要求推进,从而提升司法行政机关的整体形象。对此,他们重点抓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责任网络。在县、镇、村(居)委三级分别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了县级由县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司法局,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镇级由镇长任组长,由镇党委副书记及司法所所长具体负责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同时,村(居)委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网络,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管有人、做有责。二是明确试点对象。由县社区矫正办公室牵头,组织调查组,集中时间,分赴全县各镇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逐一摸底,全面掌握矫正对象的分布情况、现实状 3 况;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选择矫正对象多、代表性强、工作难度大、且地处县城所在地的乡镇做为社区矫正试点乡镇。三是充实工作队伍。为推动工作开展,对试点乡镇矫正办充实人员,调整充实专业矫正队伍。同时,还在试点工作中致力于基层队伍建设,聘请村(居)三职干部、老党员、老干部、退休老师为社区矫正志愿者,并给每一位社区矫正对象落实一名近亲属为监护人。四是落实矫正经费。筹集大量资金作为社区矫正工作启动经费,用于改善办公条件和前期启动工作开销;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五是健全工作制度。结合实际,出台《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等既符合上级要求、又有操作性的指导性文件;制定了工作例会、衔接管理、教育考核、请示报告、档案管理、教育培训、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健康有序。六是强化工作方法。在矫正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感染性,为矫正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坚持分类管理,突出针对性,为每位矫正对象制定不同的个案;坚持攻心教育,突出有效性,做到对矫正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入心入脑。七是注重矫正质量。提出了以“能否认罪服法、遵纪守法,客观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是否建立起较好的家庭关系、和谐的社会关系、较稳定的生活基础和一个好的生活类型”为矫正质量标准。目前,他们的社区矫正工作进展的都非常顺利,首批 4 接收的矫正对象思想情绪稳定,都能严格按照规定接受社区矫正,无违规违纪现象,从新犯罪率为零。实践证明,司法行政机关能够胜任社区矫正工作,各级领导关注社区矫正工作,社会知晓社区矫正工作。
三、开展社区矫正试点,需要不断探索完善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这就需要我们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总结。针对其他市县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提升以下五个方面的认识:
(一)深化思想认识是前提。作为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所体现出来的发动社会力量来矫正改造罪犯的特点以及在矫正过程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使其成为我国刑罚执行工作的一大亮点。但由于社区矫正工作起步较晚,人们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不深。在绝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中,“罪犯”就意味着“坐牢”,认为只有把罪犯关在监狱里才是最安全和最使人放心的,担心把罪犯放在社会上不保险,容易造成管理失控或者罪犯会因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改造而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认为犯罪分子被判刑后却仍然留在社会上就等于没有受到刑罚处罚,或最起码是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且根深蒂固,导致民众对社区矫正难于认同。在试点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强化宣传发动,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矫正工作氛围。
(二)加快立法进程是根本。根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非监禁刑和非监禁措施的执行与监督考察权统一由公安机关行使,基层组织或罪犯原所在单位仅有配合和协助监督的权利。但目前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省市都按照“司法局组织实施、政法各部门协作配合,司法所具体执行,相关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协作”的模式运作,实际上已改变了公安机关作为非监禁刑及非监禁措施执行主体的地位。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讲,这种运作模式虽然合理但不合法。因为社区矫正机构作为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可,专业矫正人员的身份并没有充分的法律依据,社区矫正机构及其人员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也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现行法律对社区矫正的若干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社区矫正工作的流程,各个阶段的衔接、管辖,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效果的评估程序等都缺少具体的法律规定。从法理学的角度讲,法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社区矫正制度如果没有完善的程序来保证,不仅会造成执法成本的浪费,更会给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有鉴于此,社区矫正的立法刻不容缓。
(三)加强机构建设是关键。按照“两高两部”的《通知》规定,社区矫正是“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实施的。这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合理与否,是社区矫正工作能否 6 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两高两部”的《通知》仅仅从原则上规定了公检法司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的原则,没有规定社区矫正机构的具体组成。目前,全国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地方,绝大多数成立了党政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这种联合执法模式固然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挥作用,收到良好效果。但是,要将社区矫正作为制度确立下来,这种管理模式就会暴露出它的弊端。首先,这一机构的成立缺乏法律上的依据,工作人员的执法活动就会缺乏权威性;其次,这种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极易导致各部门的推诿扯皮或争权争利;第三,从发展趋势来看,监外罪犯数量将会超过监所罪犯数量,矫正工作任务将会越来越重。因此,加强机构建设迫在眉捷。
(四)加大经费投入是基础。根据有关资料统计,2011年我国一名在押犯人的管理成本每年平均为1.3万元左右,相当于培养一名大学生的费用。在以往监狱关押的时代,资金直接拨归监狱机关,经费尚不存在太大问题。然而实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市县,国家并没有将相应资金拨归市县司法局。如果按每名矫正对象1000元的经费计算,这将会出现几十万元工作经费缺口。笔者认为:既然罪犯纳入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和乡镇司法所来管理,上级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尽快协调工作经费,这是保证社区矫正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障,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强化协作配合是保障。从目前开展试点工作的市、县、乡三级政府的人、财、物投入来看,远不能满足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需要。建议我们要增强管理力量,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同时,社区矫正工作对我县各乡镇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相互交流心得,不断改进社区矫正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这就需要在县局的统筹安排下,定期开展工作交流例会,以此推动社区矫正工作良性发展。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区矫正自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区矫正自查报告1根据市局统一部署,并结合《关于对全部市司法行政系统20xx绩效管理工作进行考核的通知》,我局对20xx全县基层及社区矫正工作全面展开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今年我局将辖区内所有司法所立户列编,司法员编制收归局里管辖,实行司法局和乡镇(街道)双重管理、以司法局为主的管理体制,并配备了司法所长(副科级)。司法所工作档案整理规范,部分司法所完成统一外观及内部设置工作,大部分村级调委会达到“六有”“六统一”标准。
基层工作总分10分,自评8分。
我局在临街租赁一套房屋,用作社区矫正中心建设,内设有心理矫正室、宣告室、教育培训室、档案室、谈话室等,配备办公电脑4台、办公桌7张、电视机1台、档案柜4个、电话1部、打印机4台,同时将社区矫正各类规章制度全部上墙,从硬件上保证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需求,同时县司法局安排2人固定在矫正中心办公,另外,县法院、县检察院各抽调1人、县公安局各抽调2人到中心工作。公检法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截止目前,累计完成社区矫正人员422人的基本信息录入工作,并及时更新新入矫人员的信息从未发现任何遗漏现象。对所有正在社区矫正人员及时进行GPS手机定位管理,定位率91.5%,以确保对其进行有效监管,防止脱管漏管。11月份有一名社矫人员脱管,走访家属得知其因再犯罪被山东淄博警方收押,社矫股已与办案民警取得联系,密切配合警方下步工作。
今年我县累计接收刑释解戒人员133名,本省刑释解戒人员衔接率、补助经费发放率及安置率均为100%,未发现有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完善了远程视频会见制度,远程会见成功率为100%。
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总分10分,自评9.5分。
在临街店面成立了医调中心,内设调解室、接待室、谈话室等,成立了医调工作领导小组和医学、法学专家库,制定了各项制度、工作职责、工作纪律和受理案件范围。今年累计调解医疗纠纷7起,调解成功6起,调解成功率85.7%,没有因医疗纠纷引发的严重影响医疗秩序的大型医闹时间。
医调工作总分5分,自评5分。
社区矫正自查报告2按照达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精神,根据达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的要求,结合我乡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认真进行了自查自纠,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是我乡收到达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后,及时组织召开了村(社区)三职主要干部、乡级各单位负责人、政府全体机关工作人员会议,就通知精神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领会、贯彻。
二是乡成立了以分管政法的副书记任组长,乡综治办、乡司法所、乡调解中心、乡政府办等相关人员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小组,负责全乡的社区矫正工作,并明确了专人具体抓。
三是乡综治办年初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了20xx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目标内容,并分别与相关单位签定了责任书。
社区矫正自查报告3为全面落实市局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各项规定,更好开展社区矫正规范化管理,根据乐清市司法局通报的《乐清市社区矫正协理员第一季度考核成绩统计表》,结合分局社区矫正工作实际,5月7日,分局召开协理员教育整顿暨自查自纠动员会议,传达贯彻各级文件精神,部署教育整顿自查自纠的工作任务。分局重点从七个方面规范自查整改。
一、规范调查评估。
分局指定一名司法助理员与一名协理员专门负责实施审前调查评估,采取面谈、走访等方式,做实做细调查工作,确保调查笔录、被调查人签名、盖章或捺手印等内容完整、规范。
二、规范报到接收。
严格接收程序,新增矫正人员必须经规范流程予以接受,一次性告知报到所需的法律文书,有效解决矫正人员多次奔波和材料不全问题。在接收中,为避免见法律文书不见人现象的发生,及时校对,对未按时到分局办理入矫手续的社区矫正人员,协调社区和派出所组织查找,杜绝脱、漏管。
三、规范入矫衔接。
社区矫正人员到分局报到,在分局负责人主持下办理入矫手续,进行入矫宣告,确定矫正小组和签订矫正责任书,同时对新增人员由司法助理员开展初次谈话教育工作。
四、规范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社区矫正人员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须达到每月8小时,分局每季度制定教育学习和公益劳动方案计划,对矫正人员因故不能参加的要提前请假,并限期补足。
五、规范走访制度。
根据《温州市社区矫正人员分类管理办法》组织走访,了解矫正对象实际表现情况,走访谈话后及时向矫正对象反馈并现场进行适当的教育,并要求矫正对象鉴字确认。加强协理员谈话技巧,提高谈话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规范档案管理。
组织协理员对自己管辖内全体矫正对象的法律文书、纸质档案开展全面自查,对缺件的要求及时补充完善,分局组织复查和评比。
七、规范登记统计。
各社区协理员根据社区的工作规律与实际,每月要制定工作计划,每日登记工作日记。
社区矫正自查报告4为了更好地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达到强化责任需要。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根据县综治办的要求,我乡认真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中的脱管人员、涉嫌重新犯罪和重新犯罪案件进行自查工作,认真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有效监管。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社区矫正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动我乡社区矫正工作全面开展,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召开机关干部、村社区干部专题会议,传达文件精神,并安排部署、落实责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对矫正对象的后期监督管理。加大对矫正对象的后期监督力度,是规避治安风险、降低矫正对象再犯罪率的有效手段。对矫正对象的后期监督,采取 “多方协作、联合布控、周闻其声,月见其人”的办法,防止矫正对象脱管漏管和再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二、强化责任、落实措施
加大对走访工作的人员投入,努力构建以司法所为领导,村委会、社区矫正工作小组为参与主体的联合矫正工作机制,加强同各级单位的联系,做到信息畅通、行动一致,拓宽同矫正对象的联系渠道,及时掌握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积极寻找同矫正对象进行思想交流的机会和平台,通过电话、当面、汇报等相结合的方式详细掌握矫正对象动态,方便对矫正对象进行得当的思想教育。同时,密切监督,严防死守,避免因信息反馈不及时而引发的矫正对象再犯罪情况。在矫正工作中,我们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以真情感动矫正对象,以此搭建相互信任的桥梁,大大的增强了矫正成功率。
通过宣传发动,组织了社区、配合公安派出所、综治部门为主的工作机构,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一是了解矫正对象最新工作情况、生活情况和思想状况,掌握他们的改造效果和改造中存在着的问题。二是通过自查自纠,严格社区矫正工作要求,查找矫正执行期间矫正工作存在的不足。三是针对以上不足,切实整改,通过开展活动提高矫正工作水平和矫正质量。
截至目前,社区矫正对象共6人,没有1人脱管、漏管,没有1人重新犯罪。
社区矫正自查报告5在20xx年5月13日区司法局召开的《社区矫正监管措施专项整治活动动员大会》上,各家所在下周的任务之一是自查自纠目前所里的社区矫正三大措施。以下为我所通过梳理、走访、自查自纠总结出来目前我所在社区矫正请销假、公益劳动和书面汇报三大措施的工作情况:
一、请销假
目前我所共有在册社区矫正对象35人,其中长期在外务工的有三人,分别是在盐城的矫正对象王某、在新疆的矫正对象蔡某和在无锡的矫正对象詹某。这三名矫正对象都办理了长期在外务工的手续,有其社区、家属签署的保证书,单位开具的工作证明,还有矫正对象本人写的保证书。长期外出务工人员请销假手续的履行率达到了100%。另外,我所目前24人有稳定的工作,其中因为工作关系需要经常出差的矫正对象有两人,司法所专门在个别谈话教育课上对这二人反复重申社区矫正请销假制度和相关规定,一旦发现有违规乱纪的行为,司法所会严格按照社区矫正日常考核办法对违规社区矫正对象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近期,我所还将再次印制社区矫正请销假制度手册,确保发放到每一位矫正对象手中,强化矫正对象遵守请销假制度的概念,同时让矫正对象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二、公益劳动
我所目前的公益劳动基地已有两个,分别是组织交通协勤活动的迈皋桥地铁站华电路口,和组织为老人献爱心关爱老年人生活的迈皋桥真善美敬老院,目前即将新增的公益劳动基地还有区司法局与区市容局联合建立的迈皋桥华电北路环境保洁公益劳动基地。可以说,迈皋桥所的公益劳动基地还是很丰富的,结合迈皋桥社区矫正对象人数多、犯罪类型复杂、年龄差距大等众多特点,丰富的公益劳动基地为不同类型的矫正对象提供了合适的公益活动平台。
我所目前参加公益劳动的矫正对象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其他因为年纪大、脑疾病或躯体性疾病的矫正对象虽然不能参加司法所统一组织的公益劳动,但大多都能在自己所在的社区或住家附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并拍下照片交到司法所来。
三、书面汇报
书面情况汇报是社区矫正对象每月要交到司法所的一份反映其近期矫正改造,生活、学习、工作、家庭、思想状态等多方面情况的书面报告。目前我所的社区矫正对象中除一人因为精神性疾病没有书写能力以外,其他人都能够按照规定完成书面汇报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矫正对象写的书面情况汇报内容简单,字迹潦草,完全是应付差事。就这个问题,我所已经多次对个别写书面汇报有困难的矫正对象进行个别辅导和教育,或者向其发放法制宣传书籍、报刊,但仍然收效甚微。矫正对象说,到司法所来写的时候就能写好,回家后事情很多,忙这忙那的,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写书面汇报,所以写不好。下一步,我所还将继续就矫正对象书面汇报的有关问题做一步探索和研究,也会多多学习和借鉴其他司法所好的工作经验和办法,希望能够完善和改进我所在社区矫正书面汇报工作上的薄弱部分。
社区矫正自查报告6社区矫正工作自开展以来,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一直在不断地摸索前行。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管理格式化,教条化趋式,司法所的固定管理模式已在一定程度上被服刑人员所了解,逐渐开始出现“服刑人员今天到司法所参加活动,明天出现重新犯罪”的现象。社区矫正工作需要改变管理模式,创新多元化管理,避免让社区矫正矫正工作流于形式。
xxxx年初,xx区xx司法所依据省司法厅开展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巩固年”活动的意见,明确社区矫正安全监督管理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对辖区内x个社区村推行了网格化的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方法。所谓网格化管理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地区划分成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内部的管理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结合的形式。根据雄州的地域特点,司法所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网格管理工作:
一、建立基层管理组织,定时定期开展检查
司法所根据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从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建立有组织的网格化管理阶层出发,通过社区划分网格,完善社区矫正监管的稳定体系。
1、设立社区管理办公室,落实社区矫正管理人员。司法所联合社区民警对街道辖区内xx社区的警务接待室内加设一间社区矫正管理办公室,落实了基层的办公地点。各个社区的一把手书记是本社区内社区矫正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具体从事综治工作的.分管负责人和村官作为社区矫正网格片区管理人,与社区民警和社区志愿者共同开展对网格内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社区矫正方面的管理工作。
2、基层联合办公,定期开展检查。对于社区服刑人员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重点人员与重大问题,司法所联合社区网格管理责任人、社区民警共同开展工作,作好对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社区网格管理责任人、网格管理员每月对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自查自改,及时发现和督改管理隐患。街道司法所定期组织人员对网格片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监管安全检查。对于社区服刑人员多的、重点人员多的社区加强检查力度,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认真记录,及时开会研究处理。
二、落实管理制度,监管工作直接进入家庭
对社区的网格管理制定相关的制度,要求网格管理责任人严格遵守并实际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对于在城社区地方大,人员多的现象,各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将网格片区分级划分,一级片区为社区书记总管理,二级片区为综治主任负责,三级区详细到各小区的各幢楼,由社区内的社区矫正志愿者负责,以便真正将监管工作开展到实处。
1、落实分级包干责任与工作例会制度。社区责任人、社区综治主任对所属社区矫正安全责任网格片区进行定期监督管理检查。司法所矫正责任人直接负责指导社区矫正监管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与社区民警、社区综治主任、社区志愿者共同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每季度召开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将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汇总、通报阶段性社区矫正监管工作情况,研究和解决本网格社区矫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对社区矫正监管安全重要活动、重大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
2、实行定期报告与严格考核奖惩制度。各个社区矫正监管网格管理员、社区内部社区矫正责任人必须切实掌握本网格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基本情况,定期向街道司法所所长或社区矫正责任人汇报。社区矫正监管安全网格管理员每月配合司法所社区矫正责任人、社区矫正专职社工对社区内所有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走访、谈话,了解相关工作、生活情况,掌握服刑人员的心理状况,并汇报网格化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对于发现的重大监管安全问题,需及时向司法所汇报并落实整改。将社区矫正监管安全网格化管理纳入街道、社区村综治工作考核范畴,做到同部署、同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于社区矫正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成效显著的社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造成重新犯罪等严重后果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取消综治考核评先评优资格的奖惩措施。
3、落实管理人员组织社区服务。社区网格片区根据每名社区服刑人员的具体情况落实网格管理责任人,成立由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矫正管理责任人、社区民警、社区志愿者、家属在内的“五帮一”社区服刑人员帮教小组,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网格管理社区每月组织本单位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内的社区活动中心开展有益的社区服务,如在各社区“xx广场”等大型广场活动中担任志愿者为民众服务,进入各个小区为小区居民除小广告等公益活动;对于在城社区的服刑人员,由三级网格管理员安排“户对户,点对点”的社区服务形式,即一个服刑人员定点对一户困难家庭定期进行上门帮助。这种方式让很多服刑人员觉得很有意义,他们在服刑期满后也能主动对定点的家庭继续帮助,这些多样化的社区服刑,让他们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并从服务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提高矫正管理的实效性。
4、联合司法所进入家庭走访谈话。司法所联合社区网格管理员每月对本社区内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走访、谈话,进入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对其本人、家属或邻居了解在服刑期间的生活情况,排除不安定因素。为个别心理存在问题的服刑人员进行单独谈话,了解存在问题的原因与困难,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对一些生活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司法所主动联系社区为他们介绍工作、落实低保,保证他们在社区服刑期间生活有着落。瓜埠红光社区服刑人员孙某因病无法工作,了解情况后,司法所与社区网格责任人一同上门走访,并送上了慰问金,孙某非常感动,表示一定服从管理,病好后努力工作,不给国家和组织添麻烦。
三、丰富教育形式,强化重点帮教
1、建设教育设施,组织志愿宣传。网格片在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中加入法律法规教育学习,确保学习教育形式多样。利用社区法制宣传栏、法制学校宣传法律教育内容。依托各社区的法制学校、社区服务中心建没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等群众性组织的作用,开展经常性法制宣传活动并配发标识、旗帜等,增强法制宣传效果。
2、针对重点人员,强化多样帮教。对于重点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针对他们实际情况,专门制订相关帮教措施,要求他们每月两次书面活动情况汇报,每周两次口头汇报,并对他们进行xx小时手机定位监控。每个重点管理人员都进行“五帮一”重点帮教。三级网格管理人员利用社区便利条件时时关注相关情况,司法所每月走访他们的家属、村居、民警等至少两次以上,了解在服刑期间的生活工作情况,保证他们认罪服法,积极生活,不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除此之外,对重点人员单独开展专项法制学习并定期进行考试,让他们能够将社区矫正管理规定铭记于心,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某县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某县行政审批工作调研报告12-18
某县医院干部下基层工作开展情况自查报告06-11
社区矫正立法调研问题11-27
社区矫正工作方法06-09
社区矫正工作理念11-03
关于某县粮食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12-17
年度社区矫正工作总结06-10
关于某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报告09-19
社区矫正个人年终工作总结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