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学研究(精选7篇)
[摘 要]影视和文学是社会文化传播的两大主要媒介,二者在体现时代背景、表现人物精神存在方面,有着类似的使命。同时我们也看到,多数电影,尤其是优秀影视剧在创作过程中吸纳了文学的很多元素,因此文学与影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文学与影视制作的融合使文艺创作中分离出文学作品影视化和影视制作文学化两个创作方向。本文拟以西方文学的发展史为主线,探讨文学作品对于电影创作的影响,希望该研究对文学作品电影化的理论起到补充作用。
[关键词]西方电影,文学,关系
一、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是文本思维的领域,电影是视听思维的阵地,二者看似互不相关,但是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并且一直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我们也发现最优秀和最有影响的影视剧,大多出自文学改编和作家改编。那么,文学具有哪些优势,使得它成为影视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资源?首先,文学对影视的贡献之一在于它的故事性。众所周知,故事性是影视剧的核心。影视剧要用故事的艺术性、情节的严密性,生动鲜明地将故事要素以视听的叙事方式呈现给观众。而文学作品在叙事方面与影视创作有着相通之处。其次,文学对影视创作的贡献在于它为影视剧提供了人物素材。文学作品以或是虚构、或是真实刻画现实主义的人物的形式对人物进行塑造,这与影视剧创作人物形象的诉求一致。影视剧中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常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过目不忘,久久回味。再有,文学作品的语言对于影视创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来源。文学的语言由描写语言、心理语言和对话语言组成,影视创作通过镜头和画面来取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语言,但是生动并富有特色的心理语言和对话语言在影视制作中通常会被保留和利用。由此看来,电影源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甚至一些影视评论者认为“电影是文学的”。
二、西方文学在影片制作中的体现
西方电影的文学源泉来自于西方文学。西方文学有两大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学和以《圣经》为代表的古犹太文学,两者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刻、全面的影响。
古希腊文学产生于公元前8~5世纪,其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戏剧。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代诗歌的杰出代表,电影《木马屠城记》就是根据《伊利亚特》改编的反映古代特洛伊战争的经典之作。而取材于神话的悲剧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学的顶峰,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更是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电影《玛莲娜》中,一个西西里岛的青春期男孩讲述了一段美丽又残酷的初恋故事。真正优秀的电影总有着丰富的意蕴,不尽的解读空间,《玛莲娜》也不例外。在这个有着纯净风景的世外桃源般的小岛上,在一群活出了人类各种原罪的小镇居民中,沉淀着《圣经》带给电影作品的想象力。众所周知,《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对世界各民族尤其是欧洲文学艺术产生了无可比拟的深远影响。《圣经》的叙述与意象遍布欧洲文学艺术的各个角落,如果没有《圣经》,一部西方文学史要重新编撰。欧美各国几乎所有重要诗人、作家都与《圣经》中的观念和意象紧密相关。而《玛莲娜》的导演托纳托雷正是出自意大利这一有着深厚的基督教传统的国家。因此,若在《圣经》的观照中来审视这部电影,用来自《圣经》中的原始意象解读这部电影的人物与叙述模式,能使这部名片的内涵得到更清晰的阐释。这一时期的戏剧除悲剧还有喜剧,最优秀的是阿里斯朵芬的《阿卡奈人》等。古罗马文学主要继承希腊文学而逐渐发展起来,在戏剧、史诗、小说、神话、散文、文艺理论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
《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组成,合称《新旧约全书》,与古希腊罗马文学一道形成了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两大源头。
5世纪,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入侵改变并重绘了欧洲的版图,也给西方文化和文学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他们的无知和野蛮一时间使欧洲的历史倒退了几百年。罗马帝国衰亡,欧洲历史进入了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会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教会文学成了正统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主要有宗教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例如,美国电影《埃及艳后》,反映了“奥古斯都”时期的历史:恺撒与埃及艳后之间的浪漫爱情,恺撒的被刺,屋大维对埃及的征服。影片中埃及艳后极具民族特征的美艳、华贵与狮身人面像相映衬的宏大场面,使它成为一部世界经典之作。另外,一部《加勒比海盗》成功地反映出该时代诸多的骑士文学特征。作为电影中两位男主角之一的威廉特纳因其社会身份的矛盾,在内心深处有成为骑士的愿望。通过威廉的行为分析,可以得知威廉具备骑士的多项特征。具体来说,威廉具备谦逊文雅、英勇正义、保护弱者等骑士应该具备的精神。同时,以这种精神作为指导,威廉的.行为也符合骑士行为的准则。从威廉参与的战斗的特征来看,导演有意突出了“骑士比武”这一模式,而电影的主题也和骑士文学关于冒险和考验的主题一脉相承。综上可以发现《加勒比海盗》具有浓厚的骑士文学色彩。这一时期还有《神曲》《罗兰之歌》《贝奥武甫》《亚瑟王之死》《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代表作品。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开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先河。作为对中世纪黑暗的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的反抗、复兴古典主义、张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文艺复兴运动,于十五六世纪在意大利兴起。这一运动的到来标志着欧洲文学继古典文学之后的又一高峰,使西方文化经历了空前的变化。它提倡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使长期被禁锢的人的与生俱来的品质和特性得到解放。解放人、解放思想、以人为中心是文艺复兴的主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巨匠众多,成就辉煌。意大利的文学三巨头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等最伟大的代表作家将这一运动推向了最高峰。银幕上的莎剧,光是无声电影时期就有近400部影片,电影进入有声时期后,也有近50部莎剧改编片。1955年美国在电视上播出劳伦斯奥立弗主演的《理查三世》,一夜之间的观众,就超过了这出戏当年首次演出以来在英国剧院中看过它的观众的总和。据估计,这次观众达6 250万人之多。《罗密欧与朱丽叶》被19次搬上银幕。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三部《奥赛罗》的有声片,两部《哈姆莱特》(再加上一部由英国克里斯托费普吕默主演的英国电视片),两部《李尔王》。第一部莎士比亚影片是18赫伯特比尔博姆特里爵士扮演约翰王签署《大宪**》的一个简短记录,拍摄于伦敦堤岸上。1929年,玛丽壁克馥和道格拉?斯范朋克在《驯悍记》中扮演凯瑟丽娜和彼特鲁乔,该片发行了无声和有声两种版本。从莎士比亚的全方位传播不难看出,处于不同的异质文学圈和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人和群体的社会化,很难设想不需要经过文学传播来进行。
情节继续发展, 埃丽卡在浴室中用剃须刀片把自己的下体刮出血。笔者认为, 埃丽卡这样做是在惩罚自己, 因为她在母亲极度的控制下迷失了自我, 她认为自己不应该有性欲, 有了就要克制自己, 惩罚自己。随后镜头又转为埃丽卡上课时的情景, 不管学生琴弹得好不好, 她都要责备, 并且她的话伤人自尊, 侮辱学生人格, 她多次重复“你只配替脱衣舞伴奏”, 以低俗的话语挖苦学生, 足以见得埃丽卡的师德并不高尚。克雷默尔在上课时向埃丽卡表达爱意遭到拒绝, 但下课后埃丽卡一直跟踪克雷默尔, 说明埃丽卡并非不想恋爱。
接下来在节日演奏会排练时, 埃丽卡的学生安娜在上台前因紧张而腹泻, 克雷默尔安慰安娜, 故意装作很关心安娜的样子使埃丽卡嫉妒。随后, 埃丽卡把玻璃瓶踩碎并放到学生的衣兜里, 使安娜的手严重受伤, 三个月不能弹琴。从这可以看出埃丽卡极度的自私和变态的报复心理, 与前面批评挖苦学生遥相呼应, 更加反映出埃丽卡的无德。埃丽卡在使坏之后迅速躲到洗手间, 一是为了逃避责任, 二是因为她心里获得了满足感, 想去小便, 这与前面埃丽卡蹲在车边小解的镜头再次前后照应。
克雷默尔看出埃丽卡是罪魁祸首便去追问。男女主人公在卫生间亲热了起来, 但埃丽卡的动作很粗暴, 使克雷默尔很难受。他请求埃丽卡温柔一些, 但埃丽卡拒绝, 本来是恋人之间美好的事儿却使克雷默尔非常痛苦。埃丽卡还说, 她会通过口头, 书信, 电话向克雷默尔传达必须服从的命令。所以可见埃丽卡只想控制别人, 而并不想被人控制, 这又一次表现出埃丽卡的病态。随后埃丽卡又假惺惺地去安慰受伤的学生和其家长, 并表示愿意顶替学生上台演奏。多么虚伪的人!
在与克雷默尔第一次亲热之后, 埃丽卡受到了爱情滋润, 从打扮上显而易见, 满是雀斑的脸上擦了粉底, 一直绾着的头发也披散开来, 着装的颜色更加鲜艳。她想与克雷默尔进一步交往, 但她拒绝和克雷默尔郊游以及进行一切恋人之间正常的活动, 仅仅给了他一封信, 不是情书, 而是一封命令书, 并且命令克雷默尔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能看。克雷默尔作为一个正常人很想与自己喜欢的人单独面谈, 所以尾随埃丽卡到她的家里。这使埃丽卡的母亲很吃惊, 也很反感。
在房间中, 埃丽卡一再命令克雷默尔先读那封信, 信中埃丽卡命令克雷默尔对她施虐, 并拿出用以捆绑、殴打、蒙眼的一系列工具, 以使自己在受虐中得到满足。多么变态的想法!
第二天, 埃丽卡主动去找克雷默尔道歉, 并说要与他在公共场合性交, 她不怕被别人看见。两人在做爱时, 埃丽卡竟然剧烈地呕吐, 说明她内心还是厌恶性欲, 对自身的欲望感到恶心, 这与前面她刮下体以遏制自身的性欲又一次呼应。埃丽卡的行为使克雷默尔怒发冲冠, 他夜闯埃丽卡的家, 按埃丽卡的那封信所说, 殴打辱骂并强奸了她, 这是克雷默尔对压迫的反抗。会之前, 在音乐厅埃丽卡和母亲遇到了被她弄伤的学生和其家长。学生的母亲对埃丽卡大加此时埃丽卡的母亲无力阻止克雷默尔的行为, 无法保护自己的女儿, 只能在一旁苦苦哀求, 这又说明母亲是爱着女儿的。这一次埃丽卡的欲望被满足了, 但却是被迫的, 这让一直抵制欲望的埃丽卡感到很耻辱。不正常的心理使她想在节日演奏会时杀害克雷默尔。演奏赞赏, 而埃丽卡的母亲态度比较冷淡并且漠不关心地说, 埃丽卡仅仅是顶替一个学生罢了, 足见母亲的高傲, 瞧不起别人。演出开始前的最后五分钟克雷默尔终于出现了, 但他身边又有了其他女人, 没有杀掉克雷默尔并且他离开了自己, 这让埃丽卡心灰意冷, 她拿出随身携带的尖刀扎向自己, 但她没有刺向心脏, 而是稍稍偏上, 想死却又不想死, 这又可以看出埃丽卡的矛盾心理。带着胸前渗透的血迹, 埃丽卡独自离开了音乐厅。影片就在埃丽卡离开后的空镜头里戛然结束, 留下一颗破碎而变态的心让观众心惊心凉。
整部影片通过刻画埃丽卡的病态行为和变态心理意在揭露社会对人的控制及对人性的压迫。片中一直没有出现埃丽卡的父亲。她的母亲说, 她的父亲死在精神病院, 只用这样一句话就把她的父亲一笔带过。一般来说, 在一个家庭中, 男人是户主, 也是家庭重大事务的决策者, 影片根本没有给埃丽卡父亲出场的机会, 而是直接让象征着权威的父亲和丈夫死去, 所以埃丽卡四十几年来生活在一个不正常的家庭中。
《钢琴教师》呈现的是一幅畸形的变态人生图, 它是一个冷酷的现代寓言。
摘要:《钢琴教师》是一部叙述简洁流畅的怪片。影片一开始就给观众以不正常的感觉。女主角埃丽卡仅仅由于逛街买了件新衣服回家晚了, 母亲就与她争吵并撕扯, 但之后又相互道歉。从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 她的母亲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 但母女之间还存在着亲情, 她还是爱着母亲。母亲的控制欲在随后情节中更加得到印证。
关键词:影视文学作品,《钢琴教师》,研究
参考文献
[1] (美) 华莱士·马丁 (WallaceMartin) 著, 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关键词:六六;严歌苓;改编;女作家
中图分类号:I206;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167-02
时下,影视剧作品比文学作品对大众更有吸引力,人们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很多都来自电影和电视剧。其实,文学与影视都是人类表达的一种方式,文学表达的媒介是文字,而影视的表达方式是语言、画面、声音和色彩。对于抽象的文学语言的理解需要有规范化的语言素养和将文学语言转化为文学形象的思维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涵养、生活阅历以及情感体验等。影视作品用将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并且在影视作品中用受众喜闻乐见的绘画、音乐、舞蹈等方式直观地播放出来,从而使得影视作品比文学作品更能快速地得到受众的关注和喜爱。中国的影视剧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大众叙事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且充斥于大众的话语空间。不得不承认,影视剧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丰富着大众的生活,影响着大众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影视剧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受众的群体性特征,比如受众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心理特点等,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媲美的。
当今的影视剧作品纷繁多姿,它们用自身的话语方式反映着现如今大众的生存状态和情感诉求,承载着越来越厚重的文化意义,其地位是别的文化产品无法取代的,在给予受众精神娱乐休闲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呈现责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的转型,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多元的文化正充斥着大众的精神领域,传统思维方式受到一次又一次冲击,影视剧中那些高大全的英雄式人物也逐渐转变为看似平庸而极为温暖的小人物。在国产影视剧的排行榜上,人们惊奇地发现点击率居于前位的是女性编剧们创作的作品,她们的作品一方面顺应了影视剧的文化消费品的本质,迎合了受众的收视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品位、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需求。在当代众多的女性编剧中,不得不研究的就是作家六六和作家严歌苓。
女作家六六是安徽合肥人,她出生于安徽大学的教授之家,大学毕业后在外贸公司工作,同时开始写作,之后她的作品被搬上荧幕,她的家庭题材电视剧成为我国影视剧成熟期与繁荣期的代表作品。她的影视剧主题、人物类型、价值取向和艺术风格都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六六的三部代表作品——《双面胶》、《王贵与安娜》和《蜗居》都是根据时代大背景而创作的,这几部作品也顺应了我国影视剧文化的消费倾向,也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要,在当今影视剧日产量达到1000集的情况之下,仍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而女作家严歌苓出生在上海,但年幼随父母迁居安徽马鞍山,成长于知识分子家庭。她从18岁开始写作,是位多产的作家。她的小说被多次改编后搬上影视剧荧幕,从最先的《天浴》夺得台湾电影金马奖的七项大奖一鸣惊人开始,严歌苓的文学作品引起了国内外各大导演的广泛关注,从而以2012年国师张艺谋导演演绎的《金陵十三钗》达到顶峰。严歌苓的小说之所以在影视圈能够不断掀起被改编的热潮,和女作家六六相同的是,她的作品都顺应了我国影视剧的消费文化的倾向,更迎合了观众们的审美需要。
女作家六六和严歌苓同为皖籍作家,她们文学原著的走红和文学改编影视的兴起都不是偶然发生的,其中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如她们年纪相仿,又不是早期以写作为生,也都是在成名前旅居国外,从事写作职业之后,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在华语界广受好评。
首先,她们的创作题材都是从怀旧题材开始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起于80年代的文化寻根文学浪潮开启了民间文学的新纪元。而在城市化如火如荼的21世纪初,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引发了作家的思考,成为作家写作的热点。作家们关注的越来越多的是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这拓展了当代文艺的民间视野。而城市化的进程的轰轰烈烈,关于城市中底层民间的发现和书写也成为文艺表现的新热点。六六和严歌苓的作品,关注的是自己熟悉的身边人们的生存现状,这使得她们对自己的作品拿捏得游刃有余。表达上的怀旧情感也正暗合了当代大众心理情绪。其实,怀旧是一种现代都市集体无意识的文化行为。六六作品中的父亲母亲,严歌苓作品中的田母等,他们作为一种“向内转”或“向后转”的情感追溯形象,都是把过去的事情作为最深刻的情感,通过对其进行回顾式的表述,抵达观众的内心深处[1]。
其次,六六和严歌苓的叙事手法都具有影视的特质。无论从她们的叙事手法、叙事角度、叙事题材来看,他们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影视化特质,也就是说在小说中有着和影视剧相近的元素。六六和严歌苓的叙事风格就好比一台摄像机,随着摄像机的推进,带着读者像看影视剧一般去看她们笔下的人物,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悟他们的生活世界。在六六和严歌苓的小说中,经常用影视镜头的表达方式去传达人物的动态,有的是铺陈叙述交代故事的发生背景,相当于影视剧中的长镜头;有的是对主要人物事件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相当于影视剧中的特写镜头。除了镜头式的叙事方式,她们的小说还具备相近的叙事顺序,作品中都用到了多元的叙事手法,比如“倒叙”、“插叙”等,让小说本身充满了文学张力,转化成影视剧就是“闪回”和“画外音”的平行叙事的手段,这些让读者感受到得都如同观看影视作品一般。此外,六六和严歌苓既是她们原作的作者也是她们影视作品的编剧,长期跟影视剧行业的接触又潜移默化地影响她们的小说创作,从而使得小说充满了影视特质。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她们无论在小说销量還是影视剧作收视率上都获得了丰收。
再次,影视剧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纵观六六和严歌苓的创作,人物的形象都遵循着“扁平人物圆形化”的创作原则。英国小说家福斯特说过,人物分为“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圆形人物的“每次出场都要有新意”[2],要给人一种不确定性,但扁平人物则是一种漫画式的人物,具有“最简单的形式”。扁平人物通常比较容易辨认,绝大多数影视剧角色都是扁平化人物。但是在六六和严歌苓的作品中,无论是海萍、海藻,还是王贵、安娜以及玉墨、多鹤、张俭、小环等,他们看似是扁平式的人物,拥有人物惯常的特点,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会发现这些人物都有不确定性,他们的表现和走向都不按照我们的意愿进行,有的甚至是出乎我们料想的。由此可见,两位编剧以非常平易的眼光观察社会中的人情世故,把众人物形象凝结到自己的创作中,用最温和的方式叙述每个人物不平凡的人生。观众在品味这些影视剧的人物时,可以很迅速地找到自己期望的角色,产生亲切感,并随情节的发展一次又一次地被人物的出人意料所吸引,从而体会到人物性格的核心意义。这就是“扁平人物圆形化”,也是两位女编剧赢得收视率的关键所在。
最后,笔者在梳理六六和严歌苓作品时,发现她们同大多数优秀女作家一样,喜欢从个人视角出发,感悟自身的生命体验,从而将这些个人化的感受内化于她们的作品之中。六六的《王贵与安娜》是把她的父母亲作为人物原型来进行创作的,作品中许多场景都是她父母真实的生活场景。而严歌苓的作品虽然没有直接将自己的家人作为人物原型,但是她的作品大多都有移民的痕迹,有外国人士的出场,这和她的个人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据安东尼·吉登斯分析:“自传是对过去的校正性干预,不仅仅是逝去事件的编年史。”[3]其实,自传式的思维方式在多数作家生涯中是不可避免的写作思维方式,这一方式贯穿于他们的作品,任凭作品主人公姓名如何变换,不变的是作家依据个人生活阅历体现出的情感。六六和严歌苓二位女作家那深入骨髓的思维方式,都和她们童年感受到的徽风皖韵分不开,她们生活在文化积淀极其雄厚的文化厚土之上,其细腻敏感的情思及感悟能力和安徽的钟灵毓秀是分不开的,她们作品中的人物真实而自然、现实而避俗都是安徽民风所造就的。总之,她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人生感受去书写芸芸众生,给观众带来的是一部部上乘之作。
——————————
参考文献:
〔1〕董雪.六六电视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2〕林壤华.西方文学批评语辞典[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63.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戏剧影视文学
编剧在大学开设的课程叫做“戏剧影视文学”。是负责写剧本的。比 如电影电视剧的故事构思,都是由编剧写成剧本,然后转交到导演那里进 行二度创作。戏剧影视文学又分为两大类专业,如理论类的(影视文化与 传播)和创作类的(电影电视编剧)等。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编剧是 自己进行故事创作和构思,限制性很小。而导演则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最终能使电影和电视剧呈现给广大观众。
戏剧文学系本科学制四年。设有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创作、电视 剧创作方向)、戏剧学专业(戏剧史论与批评方向)。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创作方向)培养有较强的艺术感受能力、扎 实的文字表达能力及有一定剧本创作技巧、能够从事戏剧及影视剧本创作 的编剧人才。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电视剧创作方向)培养有较强艺术感受能力、扎 实的文字表达能力及影视思维能力的电视剧专职编剧人才。
戏剧学专业(戏剧史论与批评方向)培养有较强的艺术感受能力和坚 实的戏剧艺术史论基础,能从事戏剧艺术理论研究、编辑工作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 作能力,能在剧院(团)
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 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的 文艺、政策,系统地掌握戏剧、戏曲影视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有 较强的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有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及较强的 文艺编导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戏剧、戏曲、影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戏剧、戏曲影视创作的基本能力;
3.了解我国的文艺、宣传、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戏剧、戏曲、影视理论和创作的现状和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理论 批评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新闻学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创作、电视剧创作方向)和戏剧学专业(戏 剧史论与批评方向)的主要课程有: 中国文学、外国文学、阅读与鉴赏、中国话剧、外国话剧、电视剧创
作、作家作品研究、中国戏曲、戏剧理论专题、戏曲剧本写作、影视写作、戏剧概论、艺术概论、戏剧作品鉴赏与批评、影视作品赏析、中外戏剧史、中外文学史、中外电影史、表演导演艺术基础、视听语言、舞台美术基 础、音乐欣赏、美术欣赏、公共必修课等。
文艺影视基础知识
001 艺术 被广泛认同,专门化水平发展很高的媒介表现手段。其特点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 态,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 想、意念等心理活动的产物。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 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根据表现的时空性质,艺术又 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综合艺术。
002 艺术风格 艺术家或艺术作品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个性。它受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艺术思想内容的制约。它的形成标志着艺 术家的成熟和作品艺术上的高度成就。研究和探讨艺术风格,有利于促进 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发展。
003 艺术形式 指作品得以具体表现的内部结构和表现手段,又指作品完成后的具体表现形态。它由艺术结构、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段和题材等因素组成。艺术形式是艺术内容的表现,它和艺术内容紧密相连,但有具有相对的独 立性。艺术内容决定艺术形式,艺术形式表现艺术内容。
004 文艺批评
又称文艺评论。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运用一定的观点,对文艺家、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运动所作的探讨、分析和评论。是文艺学的组 成部分。它以文艺作品为对象,以文艺鉴赏为基础,按照文艺的特点和规 律,对文艺作品进行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美学的诸多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它随着文艺创作的繁荣而发展深化,有反过来作用于文艺创作。005 艺术典型 又称“典型形象”、是以鲜明独特和丰富对才的个别性,深刻地显示出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并达到了较高艺术成就的艺术形象。它是艺术家把不够典型的生活材料,按照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规律,经过艺 术的加工改造,构思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意象的过程。生活的点滴影响我 们的点滴生活
006 艺术欣赏 亦称“文艺欣赏”、“艺术鉴赏”。是读者或观众主观接受艺术作品是的一种再创造的审美活动,是艺术家的艺术实践活动在欣赏作者方面的延 续,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联系的 纽带,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群众性;同时它也是进行艺术批评的基础。
007 艺术流派 指在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在创作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在 一起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自觉结合的流派有一定的组织方式、共同的活动 阵地和组织的刊物。反之,不自觉的结合只有相似的创作见解和艺术风格。
008 艺术冲动 又称“创作冲动”。指作家、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的心理需要或动机,是作家、艺术家在生活实践中由于某种事物的启发和激励而产生的强烈的 创作愿望。通常产生于创作活动的开始阶段,其特征表现为作家、艺术家 处于强烈而焦躁的情感状态,内心充满着要把某些体验通过一定的形式加 以表达的紧张和努力,艺术冲动要到艺术作品最后文成才能完全释放。
009 艺术技巧 是作家、艺术家提炼素材,揭示题材意义,安排作品结构,运用语言、线条、色彩、体积、音响等材料虚造形象、进行艺术传达的手段和能力。是艺术作品内容得以有效表现、作品艺术性得以产生的重要因素。它受作者教养、观点、感知生活的方式以及创作实践的锻炼等综合性因素制约。
010 艺术手法 又称“表现手法”。指作家、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主题思想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不同种类的文学艺术作 品有不同的艺术手法,如文学手法、音乐手法、绘画手法等。生活的点滴 影响我们的点滴生活
011 创作手法 指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作家、艺术家采取什么创作方法,是受它的世界观,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和心理 特征等因素制约的。创作方法往往是文艺思潮或流派的重要标志。世纪和 18 世纪前半期欧洲君主专制时期的文艺思潮或文艺 流派。其特征为:在创作实践和文艺012 古典主义 流行于
理论上,把古希腊文学艺术作品视为 必须仿效的最高典范,从中吸取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古 典主意崇尚完整、和谐、提倡类型说,过分的强调理性主义、普遍性和情 节的集中、单一,忽视个性,突出类型,不少作品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代表人物莫里哀、维吉尔、拉辛、瓦洛、普桑等。
013 现实主义 又称“写实主义”。指一种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思潮。产生于 19 世纪 50 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 面貌精确细腻地进行描写,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从而自然地表现作家、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代表作家有巴尔扎克、狄更斯、司汤达、托尔斯泰、果戈里等,代表剧作家有易卜生、契科夫、萧伯纳等,代表画 家有列宾、门采尔等。
产生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欧洲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浪漫主义与现实014 浪漫主义 指一种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思潮。
(姓名: XX学号:07576031班级:07戏文)
题目:
《中国“十七年”电影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
摘要:
从1949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共十七年,这一时期的电影简称“十七年”电影。“十七年”由于特殊历史时期的客观原因,电影在风格样式上主要是革命的正剧,由此,影片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这一个时期电影的突出特点,“十七年”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英雄”形象塑造的典型时期。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英雄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
一、这一时期的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特征是什么?
从“十七年”电影创作的现状、历史现状出发,搜索集中十七年电影的例子,归纳总结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类型,总结特征。
二、对剧作的叙事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集中“十七年”电影中的典型影片,以几部为例,从剧作角度分析所关注的英雄形象在叙事发展中所作用,进而总结英雄人物形象在故事叙事发展中的作用。
一、戏剧冲突型故事
戏剧性冲突时影视作品中的传统结构模型。影视作品在选择故事安排、情节叙述的内容上面充分吸取了戏剧艺术结构中的重要元素就是使用戏剧中的冲突来组织影视故事的情节。无论在影视作品当中涉及到哪个类型的题材, 任何影视作品都离不开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这两个关键性要素, 他们是影视作品推动故事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条件。人和人、人和环境、人和自身这三者之间的矛盾会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的每个角落。戏剧作品就是利用了生活当中一直存在的矛盾焦点, 经过很多人的加工和创作, 和长期不断的舞台摸索, 再配合演员的表演是这种生活中的矛盾变现在作品当中, 影视剧的创作方式也如此。例如, 著名的家庭伦理影视剧:《空镜子》和《当天真遇到现实》, 这两部影视作品就是利用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婆媳矛盾、夫妻矛盾和长幼矛盾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开展的剧情;在青春剧中比较突出的矛盾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代沟矛盾。但是在戏剧冲突型故事运用到影视剧的使用当中就具备相对稳定的特点。影视剧作品当中安排的矛盾问题是有一定固定模式的, 通常都使用夸张的手法对现实当中一些矛盾扩大化, 使剧情在不断剧烈的矛盾当中进行开展, 通常剧情都是因为一些误解性因素存在, 向人们展现出来。
二、小说铺展型故事
喜剧中的矛盾不可能像小说等文学类作品中的那样通过作者的讲述体现出来, 它是需要导演的精心安排和演员的精湛演技表现出来的。小说作品在突破戏剧束缚的过程中, 能够更加灵活、自由的进入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整个故事叙事的核心地带。影视作品创作吸收了文学小说这一优点, 完成了完整的影视故事模型的创造, 这就是在有些影视作品当中存在一些小说进行铺展的故事。这种类型的特点改变最多的小说就是金庸武侠小说, 目前改编金庸小说进行影视创作的有很多:《鹿鼎记》《倚天屠龙记》《射雕英雄传》《连城诀》等等非常经典的武侠作品, 这些作品被人们所熟知, 也被广大影视导演所看重, 此类经典小说被翻拍的次数是最多的, 在影视作品当中, 很难完全按照金庸先生所写的小说那样开展情节, 因为技术和演员的限制, 一些场景和心里状态不能完全展现出来, 这些就需要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 事故时情节顺利的开展下去, 同时, 为了更好地吸引广众关注度, 有些导演还加进去一些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使得这些作品别有一番滋味。
三、散文串联型故事
散文串联型的故事必要难以把握, 这类模型的故事通常比较讲究要从作者所具备的独特体验中的真实经历进行取材, 因为这种结构方式很像是吸收了散文创作的特点, 所以通常都成为散文串联型故事。在影视剧当中的故事素材不用像小说情节中的那样要有明显的因果和依存关系绪。例如:著名作家林海音所创作的系列散文作品《城南旧事》, 经过电影创作改编之后它就是一个具备典型的散文串联型故事电影作品。这部影视作品是通过小英子这一主人公的视角讲述了具有独立情节但是又充满着温情和怀旧气息的三个故事, 为广大观众营造出了一个海外游子思家、思乡、思国的强烈抒情氛围。
四、时空交错型故事
时空交错型影视作品往往给观众一个乱的感受。由于在此类的故事情节中采用多种的视角和叙事手段对整个故事情节进行叙述, 如果观众不能观看整部影视作品, 很难了解影视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 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和影像作品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在调整影像和影像之间存在的联系, 进而理顺整个故事的情节, 这种故事模型是现代影片的重要特征。很多现代导演借助这种模型结构来表达自己眼中的自身思绪和复杂凌乱的不解和矛盾。例如:《盗梦空间》这部影片就是采用时空交错的方式进行开展故事情节的, 一个一个梦境的重叠, 相同的人物, 不同的环境和背景, 如果观众没有全部观看此片的话, 很难把握这部影视作品的内涵。
五、总结
随着我国影视事业的飞速发展, 我国的影视作品逐年增多, 群众对影视作品的创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满足观众的需求, 才能算是成功的影视作品。影视故事模型大多数都是通过小说作品进行改编的, 小说作品中的任务形象和故事情节很难全部不动的移植进入影视作品, 这就需要导演、编剧和演员共同合作, 既要充分表达作者所要体现的精神和内容, 还要在影视作品中保持故事的可看性和作品的完整性。随着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水平, 对影视作品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 这就要求影视作品要不断的提升档次和品位, 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苗壮.影视文学之影视故事模型分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1 (27) :55—57.
[2]王慧才.让理论之花在实践中结出丰硕之果——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研究[J].音乐探索, 2009, 25 (04) :825—826.
【关键词】影视文学 共性和个性 艺术塑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57-02
影视文学利用影视艺术构架结合文学的表达形式,实现了艺术形象的塑造和展现,同时也是电影与电视文学的统称。在影视作品当中,人物塑造往往是其灵魂,同时会辅以不同的展示形式,这也是影视文学当中的共有特点。但是在实际表现形式上又有着很大差异,从而体现出不同的表现效果,使影视作品的个性更加鲜明。
一、影视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性格是人物的灵魂,看到了性格,就看到了人,抓住了性格,人物就活脱了。所谓性格,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一个人对待周围环境的一种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其特征有三:第一,性格是一种心理态势;第二,性格相对稳定;第三,性格是个性化的。以上三点恰好是艺术描写的重点和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性格刻划不但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而且是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与否的最终衡量标准。
一般来讲,人物是影视作品的核心,对于人物塑造的评价,往往对影视文学价值产生巨大影响。在人物塑造当中,其共性与个性的表现又在哪里呢?首先从历史层面来看,在早期的影视文学当中,地主恶霸等反面形象最终必然被人们消灭,对于反面人物的塑造善恶分明,而且硬性划出黑白。例如在《红旗谱》中冯氏父子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观众的影视审美也在不断变化,地主这一形象定位也出现了变化。与之相对应的《亮剑》,其中女主角的父亲就是地主,虽然这个形象并没有作为正面形象来塑造,但是已经与以往苦大仇深的角色定位出现了明显反差。他的身份是读书人,虽然思想有些迂腐,但是也有一颗报国之心。这样立体化的人物塑造改变了以往非黑即白的人物定位,从而给受众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对于人物的塑造形式、表现重点也有着较大差异。例如在早期的抗日影视文学如《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作品中,日本人统一定位在“逢战必输”、“呆头呆脑”、“好色轻薄”的形象上,但是在现代抗日题材的影视文学如《亮剑》、《雪豹》当中,对于日本军人的塑造更接近真实和生动的原型,他们一样有着智慧和追求,而且人物形象也不再过分丑陋。这样的人物塑造能够使受众感受到其中的真实性,在看到其残酷无情一面的同时,也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历史环境、政治环境的影响作用,从而对人物价值、艺术表达效果等进行重新定位。
同样的人物塑造只要切入点不同,角度不同,就能够体现出推陈出新的效果,从而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这就是影视文学当中人物共性与个性的不同。人物性格的源于现实,文学艺术中人物性格的生命,正来源于人的这种现实性,来源于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多样统一而又独特的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离开了这种矛盾运动,人就失去其现实性,人物性格的生命也就宣告终止。人物与周围环境的矛盾运动,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结成的现实关系,其内涵和表现形态是丰富多样的,由此所决定的文艺作品中的性格描绘也是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但是,无论什么个性特质,都必须深植于社会生活的土壤,有其充分的现实依据。人物性格的情感渗透,人物性格的塑造,从来都不是停留在现实中某一类人物的机械模仿或纯客观的再现,影视剧作者愈是能把自己的理想、爱憎感情和对生活意义的审美思辩,渗透于形象的血液之中,则银幕上的性格愈富有独特的感染力。
因此,影视剧作中的人物性格,无不是剧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并且是用自己生命的乳汁所哺育出来的。凡成功的影视艺术形象,都是剧作家把自己的理想和对生活的思考以及热烈而深沉的感情,融汇于性格的艺术描绘之中的。只有剧作家把自己对生活的剖析和思考及其炽烈的感情与人物形象的血肉交相融合,才能赋予人物性格以独特的生命和意蕴。
二、影视文学中的表现手法
小说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近年来甚是流行,这也使影视文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在小说作品向影视文学过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变化,尤其是对于文学个性的弱化。但是这一变化并不代表其思想价值被贬值。例如前些年反响较为强烈的电视剧《空镜子》,一直同时上线的还有《永远有多远》。前者原著为万方,后者是铁凝。作为两部小说来对比,铁凝的作品反响更为强烈,但是在改变成电视剧以后,《空镜子》收视率更高。这一点恰好说明影视改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更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影视文学的表现手法中,不能仅凭个人主观意识去编写,同时还需要考虑市场受众的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双赢。如果将影视文学做通俗解释,也可以将其视为“剧本”,是构成影视艺术的基础所在,而且本身可以独立成章,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在影视文学的表现手法当中,核心在于利用蒙太奇方式体现动态视觉画面,这是影视文学所共有的一个特点。蒙太奇实现了镜头与镜头的切换与衔接,从而使影视作品当中不同的时空、叙事场景得到链接,而且不会使受众产生脱节感,从而建立起全局统一的艺术衔接氛围。利用蒙太奇进行表达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以对话或者场景的变化为主线,第二种则以隐喻或者对比等手法進行转换。虽然影视文学当中并没有镜头切换这样的直观印象,但是这一手法应用却是真实存在的,进而体现出影视文学创作的个性。
三、善于群像式人物塑造
为特定的题材内容所规定,剧作者有时需要群像式人物的设置来完成其艺术构思,即以扇面展开的方式,揭示其社会矛盾,以显现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一般情况下,这种群像式的结构还是有主次的,但是,其中着墨较多的人物仍属这个群体,离开这个群体则难以显示其本来的审美价值。人物关系的设置,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作为社会生活反映的影视剧作的人物关系设置的方式自然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最基本的是从性格对比的角度设置人物关系,为人物设置好特定的情境。情境,是一个包括环境又大于环境的概念。环境一般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情境除了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外,还包括事件的情势。因此,所谓情境,就是指由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事件的情势等因素构成的境地。作为现实主义艺术所描写的人物,应当是活生生的人,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现实关系中的人。也就是说,剧作者只有把他的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关系中加以表现,才能使之成为活生生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剧作者在构思过程中,情境和人物性格常常是同步进行、同时成熟的。它决非剧作者随心所欲地凑合起来的,因此,情境应成为人物行动的必然依据。描写好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动作,通过外部动作,一般可分为形体动作和言语动作和内部动作(内部动作,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即包括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相互渗透、交融在一起所构成的内心状态。对人物的这种内心状态揭示得愈充分,其性格愈有其艺术魅力。凡成功的艺术典型,都得力于剧作者对其内心世界的深入开掘)。通常①运用“闪回”镜头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包括回忆、联想、想象、幻觉、梦魇等)直接造型化。②以内心独白即“画外音”的形式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③以人物的外部动作(包括形体动作、语言动作等)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果说前两种表现方法有较大的假定性的话,那么,这种方法能更真实、更确切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能给观众以思考、想象的充分余地。
四、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相辅相成关系
影视艺术如果没有影视文学的内涵,再有魅力也不会得到人们的持续关注,所以说影视艺术是需要影视文学的存在。影视文学也需要影视艺术的衬托。文学剧本如果具有了吸引力,就像一座房子有了坚实的地基,但是只靠牢固的地基是不能吸引眼球的,还需要为其不断的添砖加瓦、描龙画风,让其穿上漂亮的外衣、充满光彩,让人处处感受美的存在。无论怎样,有意义的文学内容需要影视艺术的烘托,这样才不会显得粗糙干瘪。影视艺术通过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使影视文学彰显了更强的表现力,让人们进一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领悟。只有将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會使作品丰满,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和艺术感染力,并具有历久弥香的力量成为一部优秀作品。许多奥斯卡金奖获得影片,在这方面就运用的非常精彩。只有具备令大众震撼的文学剧本,加上饱含深情的角色演绎、非一般的情节设计、不同寻常的手法创作,才能达到大众在鉴赏时产生自主地被感动效果。
五、影视文学中景、物表现
当前,影视文学创造热潮持续升温,而且影视文学的创造与影视拍摄有着直接关系,也就是形成后期的影视剧。为了进一步迎合观众口味,不少作者在影视文学创作中加入了大量的虚构场景描写,尤其是在古装影视作品中,虽然场面宏大、语言生动,但是受众却能够从中发现很多与历史、时代严重不符的景、物、语言等描写,进而造成新奇过后受众的普遍质疑,这一问题并不在少数,甚至成为当前影视创作领域的一大共性。而影视文学中景物描写是其重要内容,也是突出人物个性、推进情节发展重要元素。例如经典作品《红楼梦》中就有丰富的景物描写,从而展示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遭遇变化等。这些个性化的景物描写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从而使剧情更加丰富感人。影视文学转化为影视作品后,由于编剧、导演、演员的表现风格不同,因此在景、物设施上也会体现出较大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影视艺术个性。例如陈凯歌侧重于还原影视文学的审美价值,突出其思想性;而冯小刚则更善于利用冷幽默展示任性和社会;张艺谋则擅长利用宏大的场景及人海战术表现影视个性……这些各有千秋的表现风格也成为了当今影视文学领域的个性经典。
六、了解影视的艺术特色
影视艺术是指在影视作品中,使用空间、时间等多种手段来彰显银屏形象的表现力、感染力,通过这种时空融合的艺术效果,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等。影视艺术讲究的是意境、意象、和神韵相融合的美学效果,能让人产生视觉、听觉、感觉和心灵上的美感,并起到净化心灵。影视艺术的最早应用是在电影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的普遍和升级,在电视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影视艺术主要通过空间的营造、叙事要求及发展方位、场景再现、人物表现等方式来展现。只为提高作品的收视率,去拍摄具有迎合性质的商业片,这是不课能会代表影视艺术价值的最高标准和最高境。降低艺术标准,具有通俗化、暴力化、低俗化的影片,虽然迎合了观众的趣味,但与影视艺术相比是一定不能同日而语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大发展造就了特技效果,为特技效果提供的平台,但这并不是等同于影视艺术,特技效果的运用虽然为观众带来新鲜感,提升视觉效果,但也只能给观众们带来一时的视觉刺激和冲击,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影视艺术的真正意义上是能够满足大众的精神生活并为他们带来眼心相融合的艺术。因此,我们在使用中要把握好度。
综上所述,在影视文学的演进当中,由于政治环境、历史环境、文化环境的不同,在人物表现、情节构架、展示手法中都会产生一些共性和个性。这些特点并不能生硬的区分孰优孰劣,而应当以客观的角度分析其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影视文学成为优秀影视作品的大本营,为受众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总之,要把人物写成功,关键在于刻划人物性格。要刻划人物性格,就要为人物设置一个特定的情境,让人物在这个特定情境中说他应该说的话,做他应该做的事,思考他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这样,人物形象才能塑造成功。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但在辉煌成就的背后隐藏着对女性的摧残和压抑。在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就是我国传统女性的代表。影片设置了多个女性形象,她们各自代表着一种时代和一种生活方式。而那些小角色的设置只是为了衬托影片的主角。也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摧残和压抑下的颂莲最终由一个有文化的青年变为一个疯子,导演张艺谋通过讲述颂莲的一生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精神的吞噬。颂莲的人生境遇是整部影片主题的表达线索,导演对颂莲做了细致的塑造,为观众充分了解影片深刻的内涵做了铺垫。颂莲的一生注定会以悲剧收场,在中国传统礼教的束缚下女性是不存在希望的。无论是<<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千里走单骑>>、甚或是<<秋菊打官司>>……或许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久以前看的,但是我们今天再回想起来的时候,依旧可以记得颂莲在那个院落里苦苦的眼泪,依旧可以记得父亲高田在海边的那个背影,依然还会记得秋菊挺着大肚子到处奔走的形象。我们被这些形象所感动,也被这样的电影所震撼。
于是,我们发现了人物在电影中的核心作用。人物的关系、人物的性格都决定了影片人物的塑造,而与此同时,人物也决定了影视作品的成功与否。可见,成功的人物设置才是影视文学及影视作品成功的关键呐!
参考文献:
[1]刘依依.对影视文学的影视故事模型的探析[J].大众文艺.2005.
[2]张洪亮.大众文化视域下影视文学的审美价值研究[J].大众文艺.2009.
【影视文学研究】推荐阅读:
影视文学概念07-16
戏剧影视文学试题07-04
影视文学的特点10-18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校06-07
文学与影视的表现手法11-02
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0-18
影视特效论文07-02
影视字幕翻译07-06
影视创作总结09-15
影视音乐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