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哈哈与变奏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哇哈哈与变奏(精选4篇)

哇哈哈与变奏 篇1

一·战略上的“变奏”----多元化

多元化是美国战略专家安索夫在其所著的《公司战略》一书中提出的四大基本经营战略之一,其含义是指开发新产品进入新市场,也称为产品线扩张战略。多元化战略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基本战略,它能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品牌延伸与多元化的关系:通常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伴随着品牌的不断延伸,这时多元化的经营的风险也就常常表现为品牌延伸的风险。品牌延伸对于成功的企业总是充满诱惑:如果企业在某个市场上大获成功,那么将这种成功延伸到另一个市场便是企业所希望的,同时也是企业开拓市场时最廉价的方法。娃哈哈就是在这一诱惑下不断前进和成长的企业:不断延伸,不断拓展。同时,品牌延伸也是非议最大的品牌战略。

(一).娃哈哈的多元化经营与品牌延伸之路

娃哈哈企业的成长之路,就是一条多元化道路就是不断产品扩展和品牌延伸之路。

1. 从营养液到果奶

“娃哈哈”品牌诞生于1989年。宗庆后在当时发展迅速的营养液市场上发现了一个市场空白——儿童市场,遂开发出“给小孩子开胃”为诉求的儿童营养液产品,并起名为“娃哈哈”,同时企业也更名为“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得益于那首“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著名的儿歌以及娃哈哈品牌天然的亲和力,在强力的广告宣传下,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的销量急速增长,1990年销售额便突破亿元,1991年更是增长到四个亿。娃哈哈在两年之内也成功成长为一个有极大影响力的儿童营养液品牌。1992年,娃哈哈进行了初次品牌延伸。当年娃哈哈集团决定诊断儿童市场投放自己的第二个产品——果奶。虽然当时市场上已存在不少同类产品,但凭借娃哈哈营养液的品牌影响力,再加上前两年建立的销售渠道和规模生产的优势,娃哈哈果奶上市并没遇到什么困难,一度占据市场的半壁江山。虽然,这次品牌延伸,由于目标市场没有变,但是它毕竟是娃哈哈进行品牌延伸的第一步,是一个成功的开端。

2. 突入纯净水

1995年,当娃哈哈集团决定对品牌进行第二次延伸。这次延伸的跨度比第一次的跨度要大多。娃哈哈这个儿童市场的品牌首次进入到成人饮料市场。尽管当时受到了很多的非议,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那次品牌延伸是成功的。

3. 挑战“两乐”

1998年,娃哈哈制定的销售目标是1996年的十倍。市场日渐饱和竞争日趋激烈情况下的纯净水和正从成熟期迈向衰退期的儿童饮品都无法实现这一宏大目标。这时候,娃哈哈在又义无返顾地杀入被“两乐”把持的碳酸饮料市场,在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同时,娃哈哈也把品牌延伸到了这一领域,向市场强势推出了“娃哈哈非常可乐”。自98年5月投产,非常可乐异军突起,2001年非常系列碳酸饮料产销量达到59.5万吨,约占全国碳酸饮料12%的份额。至此娃哈哈的品牌已经被成功的延伸了三次。

4. 拓展童装市场

为了拓展利润来源,娃哈哈在业务上又进行了一次大胆地跳跃。2002年8月,娃哈哈决心进军童装市场,并宣称要在2002年年底在全国开2000家专卖店,完成跑马圈地,为塑造一个儿童服装品牌奠定基础。

5. 进入其他市场

一直以来,娃哈哈也在尝试进入其他市场。并开始依托娃哈哈的品牌创建新的品牌。例如,娃哈哈集团生产的大厨艺牌方便面等。

(二).娃哈哈品牌延伸的好处

1.拓宽了产品线,化解风险

集中化经营战略的教大风险是企业将所有的鸡蛋放到了同一个行业的篮子里。如果市场变得饱和,或者缺乏吸引力,或者新技术、新产品因快速转移的购买者偏好而过时,那么企业的经营前景会很快的暗淡下来。娃哈哈集团通过品牌延伸走多元化经营的战略使得公司的经营范围逐步扩大,避免了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风险,有效的降低了因产品过分的集中某一行业所带来的风险。通过产品线的扩展和品牌延伸,娃哈哈旗下已拥有含乳饮料、瓶装水、碳酸饮料、热灌装饮料、罐头食品、医药保健品等六大类30多个品种的产品,其中瓶装水、含乳饮料、八宝粥罐头多年来产销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2001年娃哈哈饮料产量250万吨,约占全国饮料总产量的16%,占饮料十强企业总量的38%,完成销售收入62.3亿元,实现利税13亿元、利润9.14亿元,继续名列中国“饮料十强”之首。

2.巩固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

娃哈哈集团通过不断的产品扩张和品牌延伸,极大的巩固了企业的形象,提升了企业的品牌价值。通过品牌延伸娃哈哈从儿童营养液市场扩展到了成人饮料、童装等市场,在扩展的过程中企业的产品线扩张了,同时品牌的内涵和外延也扩大了。这种扩大使得娃哈哈这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更完美更鲜明。同时,品牌价值的提升使得品牌更具有规模效应更容易被消费者识别和记住。

3.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掘自身的资源,降低成本。通过品牌延伸的方式,企业在进入新的行业时就不需要重新开发新的品牌。使用原有的品牌不仅有利用企业将其已经拥有的良好形象传播到新的市场和行业中,同时就成本方面讲,通过品牌延伸的方式开发市场是最廉价的,它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

4.单一的品牌战略便于企业对品牌进行管理和维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不断的对品牌进行维护以提升品牌的形象和价值。单一的品牌战略与多品牌战略相比较有便于管理和维护的好处。

(三)多元化的负面影响

1.对原有产品核心价值的影响

企业的核心产品是企业品牌的核心价值,它是在企业发展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因此,企业每进进行一次品牌延伸,必然会影响一次企业的核心价值。品牌延伸会面临在新市场失败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一般的大企业不愿意或不敢轻易进行品牌延伸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对品牌形象的污染

当一个企业面对发展的渴望,面对资源的局限,品牌延伸就是最节约成本,短期效益最明显的手段,然而,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品牌的滥用。如果企业在进行品牌延伸时对市场定位准确,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品牌的市场定位出现模糊,从而对企业在原有行业里已经形成的良好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二·企业使命

企业的使命决定企业的发展远景。娃哈哈集团宗旨:“健康你我他欢乐千万家”。娃哈哈提供的是满足千万家庭日常所需的大众化产品,经营的是“健康、欢乐”的事业。娃哈哈集团总体战略:发展发展再发展,食品饮料业专业化为主,跨行业多元化为辅。

三、外部环境分析

(一)一般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

食品工业是与实现国家“三农”政策息息相关的产业,饮料行业被列为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其未来将更加辉煌灿烂。我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重点发展饮料制造业。在十一五期间继续提高饮料生产总量,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茶饮料等产品,适度发展瓶(罐)装饮用矿泉水,降低碳酸类饮料的比例,发展并规范功能性饮料的生产;鼓励通过兼并、重组、融资等手段,培育大型饮料企业集团,实现产业升级。“十一五”期末,建立一个产品结构更趋合理、产业集中度更高的现代饮料加工体系。到2010年,全国软饮料总产量达到5700万吨,年均增长率约11%。其中,果蔬汁饮料产量达到1140万吨,瓶(罐)装饮用水产量达到2250万吨,碳酸饮料产量达到1140万吨,茶饮料、功能性饮料和蛋白饮料等其它饮料产量达到1170万吨左右。这些利好的产业政策有利于饮料行业的蓬勃发展,但三鹿毒奶粉事件再次让食品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我国政府加大对食品行业的监管力度,饮料在生产、包装方面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及公众的关注。

2、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三十年里,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统计显示,1979年至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长9.8%。2007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运行态势。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值为2495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连续五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30年的里,我国人均GDP成倍增加,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2007年的18934元。2007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同比增长1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同比增长15.4%。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软饮料行业稳步健康发展。软饮料行业需求不断提高,产能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在产销规模继续扩大的同时,饮品不断推陈出新,将衍生出更加广阔的细分市场空间。中国饮料产品的消费市场之大,是任何国家不能比拟的。

但2007年以来,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2008年4月份,CPI同比上涨8.5%,创12年以来历史新高。对于广大的投资者来说,原料成本的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食品饮料行业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形下,食品饮料行业的成本压力,将会越来越大。成本上升,商品加价在所难免,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商品价格上涨必然或多或少影响其消费量,这将影响饮料的销量,对饮料业而言是个不利的经济环境。

3、技术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饮料产品的生产与包装技术不断升级。PET无菌冷灌装包装、HDPE(中间有阻隔层)奶类包装,以及无菌纸盒包装在饮料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方便、绿色的包装不仅保证了饮料存放的安全质量问题,而且也为同质化的饮料产品带来了差异化,带动了饮料业的发展。

4、社会文化环境

最近的几十年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们更加注重“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使饮料市场不断细分,饮料企业推陈出新,果蔬饮料和茶饮料贴近消费者生活理念,满足消费者的口味。消费者追求更健康、更天然、更好喝的饮品使饮料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产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图 1:波特五力模型

1、现有竞争强度分析

(1)、现有竞争企业的数量和力量对比

中国饮料行业已经进入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康师傅、统一等国际企业,还有娃哈哈、达利园、农夫山泉、红牛等国内企业群雄逐鹿。整个饮料市场正孕育着激烈的品牌竞争和市场瓜分。跨国公司凭借其深厚的品牌资源和雄厚的资金支持以及在国外市场拓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大陆本土饮料企业构成合围之势,使我国本土饮料企业陷入“四面楚歌”的尴尬境地。在这个众多食利者争夺的市场中,不同企业往往以其不同的战略和策略赢得一份市场。2007-2008年,尽管深受达能并购事件的困扰,宗庆后领导的娃哈哈,用业绩向世人证明他非凡的经营能力:年集团营业额超250亿元(可口可乐在中国仅销180亿元),自1998年以来,娃哈哈已经连续10年在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雄居中国食品饮料行业首位。2008年一季度,娃哈哈饮料销量增长更是高达41%,远远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娃哈哈曾经的主要竞争对手,完全由达能控股经营的乐百氏早已成昨日黄花,日薄西山;曾因差异化营销而被业界津津乐道的养生堂无生无息,增长乏力;娃哈哈仍然风华正茂,业绩高歌猛进。(2)、成本结构和产品差异化

饮料行业的资本投入低,产品差异化程度低,所以目前这行的竞争相对比较激烈。娃哈哈20年来,始终如一的坚持总成本领先战略,无论从价值链理论中的基本价值创造活动(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等)到辅助性价值活动(财务管理、人力成本、行政管理等),还是从财务损益表中的销售(营销)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成本角度,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时刻,娃哈哈人都不知不觉中贯彻实施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3)、退出障碍和转移成本分析:

饮料产业的资产专业性较低,成本转移容易,一旦企业要退出市场,会面临较低的退出障碍和退出成本。

2、潜在进入者

目前我国饮料行业的卖方集中度很高,企业兼并力度加大,行业垄断进程加速,但由于饮料产品差异化程度不大,行业资本投入量要求较少,转移成本低,没有政策和技术壁垒,所以其退出和进入壁垒低。经过10多年的运作,饮料行业已经成为高度市场化的行业,碳酸饮料方面可向“国际两乐”学习,茶饮料可向台资企业“统一、康师傅”借鉴。最近几年果蔬饮料、花茶饮料以及功能饮料不断兴起,对于这个广阔的市场空间,潜在进入者都想分一杯羹以牟取利益,这是需要娃哈哈警惕的地方。

3、供应商分析

目前,国内食糖供不应求,再加上以前年度全国结存食糖较少,导致了食糖市场出现了阶段性的供应紧张局面。糖价的上涨使食品饮料业及制药业等下游产业生产成本快速增加。对于食品饮料企业来说,糖价上涨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很多大型企业已经开始逐步调整内部架构,由于糖价持续上涨,许多企业已经预计到了高糖价情况的出现,所以大多提前有了消化成本的措施,企业成本仍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属于“合理成本”,企业可以通过内部消化的方式来解决。但很多中小企业成本消化能力不大,因此更是苦不堪言。

4、买方分析

消费者消费口味的多元性,消费方式的多样性,给软饮料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空间。虽然不同饮料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但由于消费者口味偏好的千差万别,使得不同饮料品类之间并不能绝对被替代,即不可能所有的消费者都仅仅喜欢某一种饮料。况且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场合、不同生活方式下对饮料需求也有所不同,这样就使得饮料企业市场发展空间多姿多彩。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美国果汁消费量达到年人均50公升左右,德国人均年消费果汁40 升,而中国还不到1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天然产品的青睐,果汁的消费正在上升。所以未来几年,饮品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中国饮料市场空间之大,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哇哈哈必须关注市场动向,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这样才能保持其地位并在潜在的市场空间中立足。

5、替代产品分析

达能并购哇哈哈案例 篇2

案例回顾:

1996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了5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当时,娃哈哈持股49%,达能与百富勤合占51%。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使达能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当时,达能在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公司未果后,双方改签了一份商标使用合同。其中一款称“中方将来可以使用(娃哈哈)商标在其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而这些产品项目已提交给娃哈哈与其合营企业的董事会进行考虑。”即“提交合资公司董事会考虑”是中方使用娃哈哈商标的前提。也正是这一条款,引发了今年的强行收购**。合同签订后几年中,娃哈哈集团在西部、革命老区和三峡库区等地投资了多个相关产业公司,到2006年,这些公司的总资产达56亿元,当年利润10.4亿元。

1999年,宗庆后和中方决策班子商量决定,由职工集资持股成立的公司出面,建立一批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公司。这些公司建成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或许是良好的业绩让达能觊觎。几年后,达能突然以商标使用合同中娃哈哈集团“不应许可除娃哈哈达能合资公司外的任何其他方使用商标”为由,要求强行收购这几家由娃哈哈职工集资持股成立的公司建立的、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公司。

法国达能公司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1987年,宗庆后带着两名退休老师,靠着借来的14万元起家。到了1996年,经过几番投资和收购,娃哈哈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已经初具规模。怀着“市场换技术”美好愿望的宗庆后选择战略性引入世界饮料巨头达能。当时,娃哈哈以部分固定资产作为投入与达能合资成立5家公司。其中,达能获得合资公司51%股权。

达能成立于1966年,最初是一家玻璃制品公司。这是一家擅长并购的公司,转入食品饮料行业后,并购就成为达能重要的战略和经营手段。除了娃哈哈,达能在中国的合作伙伴还包括乐百氏、光明乳业、蒙牛等。其中,乐百氏和娃哈哈在公司类别上最为接近。然而,晚于娃哈哈两年成立的乐百氏远不如娃哈哈幸运。2000年3月,达能一举拿下乐百氏92%股权。仅仅一年后,乐百氏原有的何伯权、杨杰强、李宝磊等5位高层集体辞职。不仅如此,2006年,乐百氏亏损一亿多元,其大股东达能开始大规模展开“架构调整”。业内有消息称,乐百氏有30%的销售人员被裁,工厂方面裁员幅度达40%。尽管达能持有合资公司51%股权,但整个娃哈哈集团经营、生产的决定权都集中在宗庆后手里。在与达能合作近10年的时间里,宗庆后凭借自身在娃哈哈多年累计的威望、强硬的工作作风,一直牢牢地掌控着娃哈哈的控制权。据了解,达能曾派驻研发经理和市场总监,但都被宗庆后赶走。据悉,在与达能合作之初,宗庆后还与达能“约法四章”:第一,品牌不变;第二,董事长的位置不变;第三,退休职工待遇不变;第四,45岁以上职工不许辞退。然而,合作近10年之久,宗庆后坦言其“市场换技术”的梦想并没有实现。达能提供的“好处”仅是合作之初,作为收购合资公司51%股权代价的4500万美元。这4000多万美元对娃哈哈而言似乎也意义不大。

并购结果与反思:

哇哈哈的营销策划书 篇3

哇哈哈集团多年来形成的一套扁平而又集权的管理构架,使集团内部相对和谐,人才流失率相对很低。由于多年的妥善经营和其“销地产”策略,哇哈哈集团已拥有广阔的销售网络,在全国各地拥有上千家实力强大的经销商,广告投入密度也比较强,知名度较高,市场渗透率较高。

(2)竞争者

哇哈哈集团在全世界饮料行业中排名前五,竞争对手主要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康师傅和统一,这些品牌也都已渗入中国内地市场,但是哇哈哈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却远远不如这几个品牌在中国内地的影响力,因此,哇哈哈集团想要稳住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领头地位,逐步走向世界,必须采用多元化战略。

(3)消费者需求的特点

矿泉水瓶巨头哇哈哈发展史 篇4

杭州娃哈哈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饮料生产企业。公司董事长宗庆后18岁起在浙江农场中度过了15年,1979年返城在一家校办工厂工作。1987年,他和另外两人借款14万创立了一个小食品厂,从卖冰棍起步,靠一种儿童营养液迅速走红。而今的娃哈哈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生产企业,宗庆后持有娃哈哈集团29.4%的股份。去年,娃哈哈又进入了童装领域。

纵观娃哈哈的发展之路,可以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企业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很关键因素。第一,创新的最主要问题是做人家做不到的;人家有的,你要比人家更好,企业必须有这样的竞争意识。第二,在创新中,要适应企业的实力和需求,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否则慢人家一步就会处处受限制。

娃哈哈这十几年的技术创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初是什么都没有,在别人产品打开市场、消费者接受的基础上,做一些初级的创新。人家做牛奶,我们做AD钙奶,这种技术的创新,也使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之后是引进创新。国内还没有,世界上有的我们引进过来再创新。现在,国外有的产品国内几乎都有,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自主创新,创造世界上没有的。同时,管理的创新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娃哈哈诞生于计划经济的年代,因为国家是没有投资,公司是计划外的企业。我们实行领导体制的改革,总经理负责制,一个人说了算。当企业规模扩大了,开始执行第二步,采取分级授权制度。现在规模更大了,娃哈哈决定今年下半年开始流程再造、依法治厂。

宗庆后说:“娃哈哈不能松懈,不能后退,要一直向前,非但如此,还要挺立潮头,勇当先锋”。

14万借款筑就霸主地位

1987年,宗庆后率领两名退休教师靠借款14万元开始创业。成立之初的娃哈哈是一家小学校办企业,可以说一无所有,靠代销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起家;第二年为别人加工口服液;第三年,宗庆后瞄准中国儿童营养品市场的空白,欲开发这个项目。当时,众多朋友善意劝他不要冒险,宗庆后却显得异常固执,“你能理解一位47岁的中年人面对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此后,宗庆后带领他的小团队以“两口锅子、三个罐子”开发了中国第一支儿童营养液,较好地解决了儿童厌食、偏食造成营养不良的难题。凭着“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产品一炮打响,走红全国。

娃哈哈到第四年就形成了年销售收入4亿元,利润7000多万元的规模,完成了娃哈哈的原始积累。1991年,娃哈哈创始产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问世三年,以其明显促进儿童食欲的特有功效风靡全国,销量飞涨,市场供不应求。宗庆后考虑,如果不及时扩大生产规模将失去市场机遇。在杭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毅然选择了充满风险的兼并劣势企业之路。当时仅有140名员工,几百平方米生产场地的娃哈哈以8000万元代价有偿兼并了有2200名职工(近600名退休职工),亏损积压产品6000万元、占有6万多平方米厂房的资不抵债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以‘小鱼吃大鱼’的改革举措在全国引起轰动。实践证明宗庆后的决策是正确的,三个月后,杭罐厂扭亏为盈,第二年使娃哈哈销售收入、利税增长了一倍多。可以说,1991年的兼并,为娃哈哈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96年,娃哈哈集团与法国达能集团开展合作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取得“合资不合品牌”,利用国外资本、壮大自己品牌的巨大成功。

1998年,娃哈哈集团推出娃哈哈“非常可乐”系列碳酸饮料,成为碳酸饮料界的一匹黑马,振奋了中国饮料工业挑战世界品牌的信心和决心。娃哈哈集团在发展中不断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2002年,在主营业务稳定且具有相当优势的前提下,娃哈哈集团进军童装,迈出娃哈哈跨行业经营第一步,在全国建立了800家品牌专卖店和15个配送中心,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童装品牌之一。至今,娃哈哈集团仍保持着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娃哈哈集团历经17的年努力,在全国23省市兴建了34个生产基地和50余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在全国除台湾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销售分支机构,成长为中国最大并充满发展潜力的现代化饮料企业巨人。宗庆后也因娃哈哈集团的发展而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经营大师”、“中国饮料工业突出贡献奖”、“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2002CCTV中国经济人物”等荣誉称号。

娃哈哈的实力来自于宗庆后17年来精心编织的营销网络。宗庆后被西方媒体称为是市场网络的“编织大师”,遍布全国的48家公司,2000多个一级批发商以及数目更为庞大的二级、三级批发商和销售终端,共同筑就了娃哈哈在中国饮料行业难以撼动的霸主地位。

事无巨细 大权独揽

谈起自己的经历,宗庆后说,他曾下乡15年。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造就了他吃苦耐劳、勇于进取的性格和良好的素质。宗庆后在参加的一期央视《对话》中,面对主持人对其“事无巨细大权独揽”的管理风格提出疑问时,很自信地回答:“大权独揽我承认,但我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我认为在中国现阶段要搞好企业,必须专制且开明”。在管理方面,娃哈哈形成了一套超级扁平而又绝对集权的管理构架:不设置副总,总裁之下直接就是“中层干部”。宗庆后将副总的职能分散到不同环节上,更便捷了工作流程的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娃哈哈不设副总,也减少了高层领导之间权力纷争的可能。宗庆后在管理体制上推崇毛主席的“民主集中制”,强调民主是手段,集中是目的。他认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须是一个“开明的独裁者”。所以他对自己的“事无巨细大权独揽”并不认为不妥,用他的话来说是“独裁但要开明”。做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

娃哈哈17年来的发展,是社会诚信累积的17年,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17年。现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发展潜力巨大的饮料企业。这些年来,娃哈哈始终重视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贡献。其中,对教育事业和各种公益事业无偿捐赠就达1.5亿元。2003年非典期间,娃哈哈一次性捐赠商品价值达900万元人民币;与韩国韩信贸易株式会社联合开展资助5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赴韩免费治疗活动;每年重大节庆日,娃哈哈集团公司的领导就亲自到驻浙空军、陆军部队慰问人民子弟兵。10多年来,娃哈哈通过在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革命老区建12家分公司,投资7.48亿元,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2.97亿元,上交税收2.07亿元,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也带动当地水电、包装、运输和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当“非常可乐”在1998年推出时,人们都认为它撑不了多久,但几年过去,宗庆后扭转了人们的看法。“如果中国13亿人,每人买一件我的产品„„”,这个容易遭到嘲笑的梦呓,宗庆后做到了。在中国,娃哈哈产品已达到全国年人均消费10瓶以上。2003年,公司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成为全球第五大饮料生产企业,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吉百利、柯特这4家跨国公司。

宗庆后很早就认识到:要搞国际化、学习跨国公司,最彻底的办法就是资本国际化。1996年,宗庆后拿出盈利最好的5间工厂,以4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达能、百富勤51%股份。引进外资的时候,宗庆后强硬的是坚持主导权。在外资要求控股时,宗庆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牌子不变,董事长位子不变,退休职工待遇不变,45岁以上职工岗位不变。

在对跨国公司管理模式、营销手法的学习问题上,宗庆后很注意结合娃哈哈自身优势的运用。娃哈哈高层团队极其稳定又十分开放,十多年来随着环境的改变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新鲜血液,但很少有海归空降或猛然改革机构,也没有实行被不少中国企业奉为经典的品牌经理制度。

在中国称得上企业家的人群里,宗庆后可能是最勤奋的一个。一年365天,他有200天奔赴市场一线考察。2002年8月,为新建分厂考察选址,宗庆后创下了12天跑遍大半个中国的纪录。

上一篇:感动芳心的经典爱情名言下一篇:老年人输液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