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的言辞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吸血鬼的言辞(精选7篇)

吸血鬼的言辞 篇1

我们常听有些人提及某某人时会说他不善言辞,或者听到某某人总是自称不善言辞。大概是由于天赋和内存(指人的知识储备量和对生活的感悟程度)的原因,许多人确实是不善言辞,总是寡言少语。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人虽然不善言辞却还一直装作口若悬河,结果说出话来前言不搭后语,而且没完没了,听了之后令人大捣胃口,换而言之就是口无遮拦,自己也不知所云。这种人非常让人头疼,有时候反驳也不是,不反驳也不是。但更多时候还是对其采取了谅解的态度。我想这类人应该归于不善言辞的行列,因为他们不是言辞,而是发疯、发狂。对这种人最好是远离,把他们隔离在一片狭小的`天地里,任其自演自赏。

我性格内向,一般不愿在人前滔滔不绝地谈话,所以很多人都以为我不善言辞。其实他们错了,我并非不善言辞,而是不愿言辞。在三种人面前我是最沉默的。第一种是那些喜欢夸夸其谈的人,自吹自擂无休无止,我不忍心打击他们,所以我总是笑而不言。第二种就是那些大脑容易短路的人,或者是喜欢窥探别人隐私的人,在这类人面前我既觉得很无奈,又感觉很可气,所以淡然视之,沉默以对。第三种人就是遇见比我境界高的人,聆听他们谈话获益匪浅,所以不去打断,仔细听好好回味。当碰上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我当然不会沉默,相反会敞开心胸,无所不谈。或许有人会觉得我很高傲,如果非要这么理解我也不表示反对。我之所以表现的“不愿言辞”,是因为觉得说假话说废话实在太累。当然了,必要的情况也必须得说假话和废话,没办法,为了生存。或者说,人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那天我跟妻子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我们每说一句违心的话就在强上楔一个钉子,那到最后恐怕会将好几间屋子都钉得密密麻麻,还未必能钉完。她听完看了看我,说我光胡思乱想。我叹了口气,苦笑了一声。

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看过一个故事——有一天大街上来了一个卖人皮面具的,戴上之后绝对可以以假乱真。人们纷纷奔上大街,将那些面具抢售一空。从此以后,人们都戴上了面具,相互欺骗,世风日下。后来领导们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前来整治这种现象,把那些人皮面具全没收了。但是最后发现,少了一张,怎么查也没有查出下落,只好作罢。所以故事的结尾告诫人们要小心,因为世界上总有一张面孔是假的。

难道真的只有一张脸是假的吗?我对此表示深深质疑,实际所见到的面具可不仅仅是一张啊,难道是那张“漏网面具”又繁衍了无数后代吗?不知道是不是如此,姑且这么认为吧。

很多人本来没有戴面具,可是涉世之后就学会了戴面具,戴来戴去就摘不掉了,成了真实的面孔,先前的样子面目全非。这种悲哀令人无奈。

吸血鬼的言辞 篇2

2015年1月19日晚间, 格力电器发布2014年度业绩快报。报告显示, 公司201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400.05亿元, 同比增长16.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1.14亿元, 同比增长29.84%,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在此之前的1月9日, 格力电器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二等奖。

董明珠从来就不是一个靠和蔼可亲走天下的女性, 也不是人们传说中的霸道总裁, 她只是一个把规矩讲到骨子里的企业家, 一个把创新产品搬回家亲自试验的细心人。

从基层业务员做起

董明珠是做销售出身的。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是, 30多岁的她在丈夫去世后, 为了养活家庭和孩子, 忍痛把年仅两岁的儿子留在家乡, 只身赴珠海工作。

当时已经36岁的董明珠, 进入格力公司, 从一名基层业务员做起。不知营销为何物的她凭借坚毅和死缠烂打, 40天追讨回前任留下的42万元债款, 令当时的总经理朱江洪刮目相看, 成为营销界茶余饭后的一则传奇。

董明珠的故事也是从那时开始的。靠着勤奋和诚恳, 她不断创造着格力的销售神话, 她的个人销售额, 曾经飙升至3650万元。

然而光阴荏苒, 20多年后, 她站在雷军对面, 与雷军做了10亿元对赌。这一年, 她已届花甲。

虽然她依然一头乌发, 妆容得体大方, 但仍然不能令世人改变的怀疑是, 董明珠作为坚定的制造业拥趸, 能否在整个新的时代到来之际, 带领格力创造新的辉煌。

董明珠的答卷很有意思。2014年, 格力第一次与天猫合作, 在当年的“双十一”购物节上, 格力一款主打的爆款型号在“双十一”零点大促开始后的7分钟内即卖出一千台;14分钟后, 全国20个仓库的备货就被抢购一空。格力天猫官方旗舰店在“双十一”的销售额轻松破亿, 占据空调类销售首位。

对于格力为什么这么晚才触网, 董明珠给出了她的解释, 我要卖的不光是产品, 而是服务, “经过线下的筹备和布局, 时机已经到了。”

把家当作产品试验场

致力于创新的格力, 对于未来的定位有着自己的设想:“我们今天卖空调, 但你有没有想过, 将来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空调的?我们不卖空调卖什么?”

实际上, 董明珠的思维正是产业革命的思路, 当互联网替代了平面媒体, 当移动互联颠覆了传统网站, 在家电领域, 如果出现一个飞跃, 将会在哪里。

董明珠说, 她的家现在就是一个试验场, 所有格力试验的新品都会在她家先试用一遍。“现在我家用的是格力试验的光伏空调。”她解释说, 很有可能有一天, 大家能用上这种不用电的空调。

但这只是第一步, “雾霾那么大, 万一太阳不好, 空调怎么办?”董明珠说, 我们还在试验第二代的光伏空调。希望能够通过一个空调, 即使是在雾霾天, 也能将家里其他电器的能耗都解决掉。当然, 最根本的是, 通过减少用电的努力, 从根本上解决雾霾的问题。

董明珠说, 在她的概念中, 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 只是一个定位。她认为, 技术要不断升级, 所有的动力来自于发生改变的生活环境, 格力发展的动力应该是给人们带来更加舒适的变化, 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董明珠认为, 现在生产的电器产品, 虽然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便捷, 却耗费了大量能源, 是不可持续的。因此, 格力未来的发展之路, 一定是要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的。

“为了盈利而盈利会使人急功近利”

格力目前大约有8000人的研发团队, 且这个研发团队还在不断扩充。董明珠表示, 她不会将研发力量人为地控制在一个比例, 只要需要, 格力员工人人都可以创新。

包括新成立的健康技术研究院在内, 格力已经有6个研究院, 8000人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是29岁,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力的年纪。报告显示, 硅谷创业者团队的平均年龄在26至29岁之间。

格力这一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基于掌握核心科技的自主创新工程体系建设”项目, 是格力第三次获得国家级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 也是格力首次以创新体系而不是单一技术获奖。

“从2008年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就专门设立了一个奖项门类叫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 这个奖项是专门奖励那些从战略层面进行系统的技术创新谋划且形成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格力电器科技管理部部长助理刘怀灿介绍说。

董明珠说, 她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项目:格力每一天所坚持的, 最后就形成了这一项目。“这是格力自己打造的系统性的自主创新平台。”自2002年起, 格力电器致力于这一体系的建设, 经过12年, 建成了行业一流的掌握核心技术的全面创新系统, 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研发出了5大核心系统, 并转化应用于一万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上。

对于技术, 董明珠有很多想法, 甚至出乎意料。她不认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我觉得我们给生活带来改变, 这个创造了利润的空间。为了盈利而盈利就会使人急功近利。”她举例说, 过去, 用户每平方米付出的能耗成本是27元, 现在格力把这个成本降为11元。用户肯定会自发选择使用成本低的产品, 这就会给格力带来盈利空间。

“所谓的吃亏就是我一年要拿几十亿元用来研发, 虽然可能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益, 但却可以支撑格力100年的持续发展。我不是做一个短命的企业, 一年赚10个亿、20亿, 再后年没有了, 企业要有能量, 要有竞争力。我理解的竞争力, 是要能挑战自己, 突破自己。真正的竞争对手是你自己, 你永远要给自己挑战, 希望自己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这不是你喊出来的, 也不是你说出来的, 更不是你跟别人打架打出来的, 而是你跟自己挑战出来的。”

未来的设想

对于未来, 董明珠有很多设想。她甚至兴致勃勃地给记者看了一段她手机中的视频, 是格力全自动生产线上机器人生产的过程。这是她构想中未来的格力, 一个孜孜不倦的探索新技术的企业。

零售后。最好的售后服务, 是没有售后服务。通过格力在珠海本部的系统, 格力可以监控到所有格力中央空调的运行情况, 并且可以先于用户发现问题。如果这一系统应用到所有的格力产品, 将为消费者省下不少的维修等待时间。

零操作工。董明珠计划三年后, 格力将不再有操作工。现在的操作工, 将通过公司系统的培训和创新平台, 升级为有技术含量的技术工人。董明珠预计他们将来的年收入应该在十万左右。

自动化研究院。董明珠认为, 人口红利已经在消失, 即使人口红利没有消失, 也应该让劳动者更幸福, 要提高待遇和收入, 要提高劳动效率。自动化研究将带来一个新的突破。董明珠梦想, 三年后将格力电器的生产体系带进全自动化时代。实际上, 格力电器现在已经尝到了改变带来的成果。2011年时, 格力的人均产值90多万元, 现在人均产值已近翻番。

蕉风椰雨中的言辞之旅 篇3

关键词:80后;留学生;南洋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6)3-0107-07

1982年出生的张悦然,和韩寒、郭敬明等人一样,是“80后”大陆新生代作家的领军人物,被认为代表一个时代群体发声。她少年成名,从14岁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2001年获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①一等奖。2002年被萌芽网站评为“最富才情的女作家”,“最受欢迎女作家”。2003年在新加坡获得第五届“新加坡大专文学奖”②第二名,同年获得《上海文学》“文学新人大奖赛”二等奖……她作品等身,2003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葵花走失在1890》;2004年出版小说《樱桃之远》《红鞋》《十爱》以及小说图文集《是你来检阅我的忧伤了吗》;2005年创作长篇小说《水仙已成鲤鱼去》……从是个人知名度到作品销量,甚至遥遥领先于诸多文坛老前辈。

然而在整个80后作家群体中,张悦然是特殊且幸运的。她有数年的留洋经验,在海外接受了完整的大学教育,其影响不仅限于中国大陆,甚至扩展到了东南亚;她是莫言最喜爱的青年女作家,多次亲笔为她的文集做序,白烨、残雪等也在不同场合公开表示过对她的赞扬;许多大陆主流文学期刊,如《花城》、《小说界》、《上海文学》、《青年文学》等对张悦然的小说也相当关注,曾在重要栏目中隆重推介她的作品;她甚至一度是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对比她的同龄人们,张悦然的文学禀赋最早为学院派精英所接受,其作品的文学性、严肃性、唯美性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同时她文学之路,又不可谓一帆风顺,始终被贴上“80后”、“消闲文学”的标签,冠以“玉女作家”的头衔。作品究竟有多少文学价值的含金量问题,一直遭到人们的质疑与诟病。

2006年出版的小说《誓鸟》,是迄今为止张悦然耗时最久、精雕细琢的一部长篇。她将这部作品视为自己告别“80后”成人礼。《誓鸟》的文本,有着哪些不可被复制、通约的特点;作家吸收了哪些文学理论和写作手法,并将其融会贯通于自己的文字中;又秉承着怎样的动机和态度来进行创作;她是否凭借这部作品,成功摆脱了所谓的“80后”作家群——一个华而不实的被商业包装得过于耀眼腐化的喧哗群落。本文将以六个关键词,从《誓鸟》作品本体出发,进行诠释和解答。

南洋——海之彼端,雨林的故乡

中国的“80后”无疑是特别的一代,国门的敞开和财富的累积,使得中国留学市场由小众的“精英留学”,转为大众的“自主留学”。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截止2013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达到了305.86万人,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③与陈嘉庚、詹天佑这样的前辈们相比,在走向世界、出国深造的过程中,他们不再背负背井离乡、挣扎求生的压力,也无需承担在民族存亡之际用学识改变中国命运的重责。他们有更多时间充分感受异域的风土人情,掌握世界的潮流和方向,在文化的交融对撞中,达到彼此了解。

张悦然就是其中一员,她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却机缘巧合地通过SM3④项目从家乡的山东大学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在计算机学院接受了长达五年的高等教育。其间积极融入当地华文文坛,荣获第五届“新加坡大专文学奖”小说组第二名,担任过新加坡《联合早报》特约撰稿人。《誓鸟》的创作时间是2006年,此时她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就读。张悦然并不避讳这段真实的留学经验给她创作造成的影响,在谈到对移民和文学之间关系的看法时,她认为:“作家与环境之间的摩擦使作家产生警觉感,从而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⑤因此,虽然张悦然现已返回北京从事写作与杂志编辑,并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担任讲师。但她特殊的经历使得该作品不仅属于留学生文学,也在新加坡华文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部《誓鸟》,是张悦然最具东南亚地方特色的作品。作为一个留学新加坡,游历过南洋诸岛,直面过印尼海啸的死亡威胁,有着独特审美经验的年轻小说家。在恰逢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时,她大胆地将笔触伸向了滋养了自己青春岁月的南洋,把故事舞台搬到了南来北往的商船里,搬到了东南亚的群岛上,雨林中。

《誓鸟》的传奇发生在大航海时代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张悦然以她在新加坡直接的生活体验和丰沛非凡的想象力,孕育了一个绚烂华丽的故事,诠释了关于爱与死亡的主题。大海、贝壳、宝船;雨林、种植园、曼陀罗,这些极富东南亚特色的意象组成了充满热带异域风情的场景,“海盗、歌女、宦官、部族首领、西洋牧师,他们的命运在南洋魔幻旖旎的风光里交汇。”⑥这是一个中国大陆小说家很少涉及的题材,中国的本土作家群,曾经描述过黄土高坡、抒写过白山黑水、歌咏过烟雨江南……但无论在想象或是经验中,却鲜少有人提及大海之滨的东南亚,这曾遇见过郑和的船队、流传着汉宝丽公主的传说、接纳过一代又一代的华人移民的神奇土地。因而仅凭这一点,《誓鸟》就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张悦然一反黄土地的地理局限,将自身的生活经验发挥到了极致,把想象的时间精度和空间维度,扩展到了东南亚这片海之彼端,雨林的故乡。不仅延展了中国小说家的故事边界,更拓宽了叙事里的华人经验。

精卫鸟——燃烧灵魂的是爱

《誓鸟》的主角是春迟,一个嘴唇苍白、脚掌赤红、酷似精卫鸟的中国姑娘。待嫁之年与母亲远下南洋,寻找奉朝廷之命出海后失踪的父亲,却在途中遭遇海盗劫持。巫族青年粟烈为了爱情偷偷放走春迟,他的背叛招致海盗间的互相残杀。紧随而来的海啸却带走了春迟对于这段短暂爱情刻骨铭心的的记忆。土著首领骆驼偶然发现春迟保留着粟烈的项链,为了找出弟弟的下落,他从难民营里骗走了春迟。春迟相信了骆驼的谎言,相信他“待你记起那些,再带着短刀来找我”⑦的承诺。为了寻找被波涛埋葬的过往,挽回被遗忘的爱情。她不惜剥掉指甲、刺瞎双目,在黑暗中阅读贝壳里藏有的、无数个被大海埋葬的亡灵的记忆。抛弃、背叛、孤独、失望,丝毫不能动摇春迟精卫填海一般骇人心魄的执着。“命运真是残忍,仿佛举行一场又一场祭奠,一次次将她的希望与爱恋挖出来,又埋上。”⑧宛若衔微木填大海的小鸟,于无常潮汐中,打下记忆之桩。⑨

nlc202309040902

春迟的一生,都在为找回爱情而活。为了一段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爱情,她献祭了一生,基本上辜负了书中其他所有的角色。而书中其他的角色,又何尝不是一只忠于自己的“爱之誓鸟”,骆驼、钟潜、婳婳、宵行、淙淙、牧师,他们各自执着地爱一个人,那个人却永远对他们封闭内心;他们自己又被另一个人痴迷地爱着,却完全不为所动。爱与被爱之间,了无干涉。女作家笔下的爱情,有着杜拉斯式的疯狂,“爱之于我,不是一蔬一饭,肌肤之亲,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颓败生活里的英雄梦想。”⑩也有着歌德般的虔诚,“你是我内心崇拜的神祉,我对你无比信赖在我心中筑起祭坛。如果我爱你,这与你何干?”

在这个爱情越来越利益化、快餐化的时代,张悦然始终坚持以宿命的态度描绘人世间美好的情感,那伟大的爱的天分令人感怀。张悦然敏锐地意识到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现代社会一方面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诱惑越来越多,所以古典式的忠贞和坚守,在有些现代人身上就看不到了,缺乏起码的敬畏之心,没有了道德的底线。忠实、持之以恒,能够随时被美好的事物感染,是我们这一代人最稀缺的真性。”《誓鸟》可以说是张悦然对自己所属的“80后”心灵状态乃至整个现代社会人性的关注和反思。在女作家看来:“痴情的女人是天下最美丽的动物。”与现实世界相对,《誓鸟》是一个情感的乌托邦,这里的爱情脱离了繁华嗷嘈的俗世喧嚣,以一种宗教信仰的面目虔诚地彰显。让读者相信,无论世事如何沉浮,始终有一种感情在燃烧着灵魂,它有着向死的寂寞、如火的绚烂,为世人凉薄,只为你隐忍地痴狂。

圆——当先锋已不再先锋

1980年后出生的一代人,当他们开始接触文学和文艺理论时,西方原著的译介、先锋作家的作品已汗牛充栋,文学形式的革命基本完成。相比于冯骥才初见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时那“好像在空旷寂寞的天空,忽然放上去一只漂亮的风筝,多么叫人高兴!”,意识流、魔幻现实、女性批评、后现代等对他们而言都已不是什么新鲜名词。张悦然更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她的父亲张华现为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是中国现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这种家学渊源的浸润下,她对现代小说技巧的运用,比起前辈们,有着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娴熟。

《誓鸟》写作手法非常有特点。首先是对传统叙事手法的反叛,作品不是常见的线性小说模式,没有用时间作为讲述的轴线,而是将整个故事拆分为8个命名极具唐传奇风味部分,从《贝壳记》开始、历经《投梭记》《磨镜记》《纸鸢记》《种玉记》《香猫记》《焚舟记》,最后又回到了《贝壳记》。8个章回的讲述者不是同一个人,时间和空间也被切割成片,任意穿插。每一重视角都受到限制,只能从自身出发,讲述自己认为的,整个故事的一部分。博尔赫斯那种模糊真实时间和虚构空间界限的本领被发挥到了极致,情节像藤蔓一样分开地延伸,最终合拢为一个环形结构,从而带给读者一种新颖眩目的阅读效果。因而本质上,《誓鸟》不是一部传统的“独白小说”,它更像是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实践。如交响乐一般,《誓鸟》中有多个独立的叙事主体。在不同的部分,每个声音从自己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对其他角色给出不同的评判。这些多重的音调各抒己见,并不受限与一个统一的意识。每一个章节都如同一块拼图,只有将全文读完,才可以将不同线索串联在一起,窥得小说的全貌。

其次是风格中呈现出魔幻现实主义与哥特小说的结合,《誓鸟》学习了很多魔幻现实主义的技巧,“储藏人类记忆的贝壳”,“酿出美酒的奇异花朵”,“带着诡异香味的咖啡豆”,神奇怪诞的人物与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但《誓鸟》通篇的氛围,又不似《百年孤独》那样的瑰丽磅礴,而是凄冷且低沉,死亡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血腥味弥漫诸多细节。这种阴郁的色调和神秘的气氛,切合的反而是“哥特式小说”美学标准。

在语言上,即使再挑剔的批评家,似乎也很难否认张悦然的文采风流。当代著名作家阎连科曾为张悦然出色的表达能力惊叹不已:“《誓鸟》欲以此唯情唯美的叙述和卓绝细碎的语言珠玑,为读者建构了前辈作家难以理喻的文本。”在《誓鸟》之前,张悦然已出版了《葵花走失在1890》《水仙已乘鲤鱼去》《红鞋》等短篇及长篇小说集,稳定地展现出极高的文字悟性和游刃有余的词汇驾驭能力。《誓鸟》更是对语言充满自信,凭借华丽的段落铺陈和精巧的句子修饰,支撑起一个文字世界的瑰丽大厦。

“她的眼睛已瞎了多年,眼珠塌陷,人们却在其中看到十分锐利的光芒;她那干裂的嘴唇永远都是苍白的,不知多久没有人吻过;不穿鞋子,她素来赤脚走路。因为曾从血泊中趟过,她的脚底是红的,永不褪去的鲜红色,雨水冲刷后愈加明艳;她的长发,如蓄养的动物一般,一直默默伴随着她,一天天,由乌黑转为花白,还在不断地长,不断地长,像根须一样深深地植入大地,每次死神想要将她带走的时候,发丝总是纠结缠绕,绊住她的脚。死神只好放开她,让她多活了十年。十年又……”

这是《誓鸟》全文的开篇词,诡异、华美、精致、阴森都可用作形容。她自信地调动丰富的文学积累,古典诗词、西方传说、宗教典籍均信手拈来,无论在描摹写实还是剖析灵魂抑或是哲理解说,都无搜索枯肠的捉襟见肘。意象新颖,长短句富于变化且相得益彰。在张悦然建构的言辞之旅中,读者一方面被她想象的奇崛所震惊,另一方面又为她语调的优美所安抚。

幻想——成人的女权童话

“我是呓人,卖梦为生”,张悦然显然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作者。大多数时候,现实与幻想在她的笔下是交叠傍生的,但我们往往觉得行云流水,毫不突兀,甚至很难划分出一条明晰的现实与幻想的分界线。原因大概在于她独特的童话表现手法,能够敏锐地抓住一些人类共通的母题,譬如永恒的爱情,珍贵的记忆。这些超越时空、能够引发集体共鸣的元素衔接了两个世界的断裂,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坚持用想象讲述关于爱的故事,使张悦然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童话的意味。《誓鸟》是有着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这一点,同张悦然最推崇的女作家残雪有异曲同工之妙,即童话式的永远孩子气的荒诞感。

nlc202309040902

张悦然创作中不时流露出童话的口吻,不过《誓鸟》却不是写给孩童看的王子与公主的幸福故事。男性征服世界、女性依附男性,传统童话所呈现的这一两性关系,其实是漫长的男权社会所形成的对男女角色的不同期许。从这个意义来讲,童话便不只是讲给小孩子听的梦幻故事,而是一种“天真文本与男权社会杂糅之后的产品”。而在《誓鸟》中,张悦然既不避讳自己强烈的女性意识,也不选择伍尔夫那样淡化性别特征的表达方式。女主人公一改经典童话里女性“他者”的完美形象,不再谨慎地生活在社会为她们划定的“藩篱”之内,戴着“假面”舞蹈,极力压抑和避免类似张扬、独立、锋芒等被认为女子不应具备的特质,而是变成命运的主导者,并且毫不掩饰对情感和性的渴望。配合春迟和淙淙这对双生花的主线,张悦然还设计了其他几个男性角色,钟潜是太监,霄行是儿子,一个意味着“无性之爱”,一个彰显着“绝对臣服”。它所透露出来的,是对男性统治的反抗;是对弗洛伊德“阉割情节”的讽刺;是一张“美杜莎”的笑脸;是一场女权的狂欢。一些批评者对此深感不满,认为她对男人一无所知——宁可让自己身上的饰物环佩叮当,也不屑于去了解他们。这些批评似乎从未影响张悦然的创作,让她重回男性话语之下温情脉脉的女性叙事,反而是用尖锐、偏执、甚至是疯狂,抒写了一部属于女性的残酷童话。

自闭——文学观的碎裂与改写

在中国,80年代出现了“文化热”,而90年代则向着另外的历史坐标移动,发生了“向内转”的潮流。据陈晓明的概述:“在文学方面,最鲜明的就是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再起绝对主导的作用,文学更倾向于去表现个人的琐碎故事,或者是没有深度的现象表象,甚至是个人欲望的想象……。”

其中尤以女性作家的创作更为突出。从池莉、林白、陈染等女性作家的代表作名称《烦恼人生》《私人生活》《一个人的战争》就可以看出,她们不再热衷“重大”的题材,也不喜欢重复前辈们感时忧国的精神传统。陈染与林白等作品的出现,宣告了中国女性“私小说”的到来。在此之后,作为70后女作家代表的卫慧和棉棉,更加注重以独特大胆的话语,来表现女性的个体生存状态,在“躲避崇高”的口号下,摒弃文学过去被认为应当具有的,为人有益、针砭时弊的启蒙精神。选择用封闭的自我指涉的写作,对女性个人体验进行极端化的描述,讲述绝对自我的故事。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认为:“从根本上看,这种新向度是一种着重于表现女性自身特征,并且更加个人化的写作倾向。”

张悦然继续将这种女性创作的个人化推向了高潮。虽然时间背景设定在明朝大航海时代,但《誓鸟》绝不算是一部历史小说。作家曾经这样解读自己的创作动机:“我很向往大航海时代,明代的君主和宫廷颇有争议,但从一些世情小说中可以看到这个王朝的繁荣,一些人群的生活也很闲适。我很喜欢这种闲散的感觉。不过,历史不是我的小说的重点,只是个点缀,就像是一条裙子上的亮片。”她把这种创作的转型突破归因于一代人积蓄的感情和强烈的诉说欲望。但是和前人不同的是,想象力没有被厚重的现实阻隔,经验、阅历又尚未补给,于是她把这些情感和想象都放在了历史里。

咋看起来,与同样是“经验匮乏的一代”,把历史作为想象载体的台湾中生代小说家骆以军如出一辙。实际上正如梁文道所言:“‘西夏’在骆以军笔下成了一切历史中曾经灿烂登场却又终归灰灭的记忆之象征,‘旅馆’乃是容纳无穷故事但又不可一一说完的迷宫装置,其奇诡复杂让人叹为观止。如果这是台湾中生代作家对小说提出的疑问和挑战,大陆这边又有哪一个同代人愿意去接应回答?”即便创作背景、写作手法,乃至对记忆书写的重视都颇为相似,可《誓鸟》还是不能作为《西夏旅馆》的隔岸应答。主要原因在于,《西夏旅馆》疯癫和妖艳的背后,是大陆离乡背井移民到台湾小岛的一代人的创伤与救赎、离散和追寻;是王德威教授概括的“外省第二代的漂流经验”;是“寓言中的台湾”。而《誓鸟》,也许可以按女作家自己所说“把这些零碎的亮片连起来看,就变成了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南洋的历史风貌”,但其中以女性为主的角色群仿佛跳脱了鲜活的历史;个人已不再是传统的、时代的奴隶;每一次悲欢离合,似乎完全脱离了社会现实的操控与影响;张悦然惯常描绘的“生猛的爱”,依然是小说最高的主题。谈及《誓鸟》,作者从未声称自己做的是一部的抽象“南洋华人史”,她并无用魔幻的笔法再现大航海时代历史的野心,也未想借文字去理解东南亚华人移民的命运和身份认同。这种用纯粹想象完成“反史诗的史诗性写作”,核心已不是对时代的重现,对历史的思考,对今人的启示。而是女作家自我的倾诉欲望与个体的情感表达。

《誓鸟》秉承一种改写过的文学观,它拒绝承担文学的一切宏大使命,比如对历史的关照;比如对人性的剖析;比如延续五四以来文学的启蒙传统;比如深化现代女性写作的理性救赎。作者的言语只被爱情牵引,而与爱情身后的时代并无多少关联。不似魔幻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百年孤独》,借隐喻抨击现实,以事实为基础。《誓鸟》呈现的是对现实的逃避和对个人情感的过分推崇,因而总令人感觉缺乏一种恢弘的气势,压抑却不厚重,尖锐并不深刻。所以在《誓鸟》中,即便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运用得相当娴熟,许多句子跳跃着才情洋溢的爆发力,组合在一起却缺少一种发人深省的震撼力,及历史的广度和社会的深度。过分依靠才情而缺乏意义是张悦然一直难以摆脱的写作困境,也成了《誓鸟》的某种缺憾。

残酷——“80后”是一场“奥斯维辛”悲剧

张悦然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并不是所有黑暗的地方都需要光明。”《誓鸟》便是这种主张的践行。除了唯美而感伤的修辞以及对细节的精巧把握,《誓鸟》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便是其悲剧书写的“残酷”之美。张悦然是一个热爱悲剧和迷恋残酷的小说家,几乎每一部小说中都写过令人发怵的死亡、折磨和杀戮。《誓鸟》更是达到了步步是悲剧、人人有悲伤的病态程度。伤痛、死亡、孤独、离别、绝望、背叛,都是她为自己的小说精心挑选的字眼。《誓鸟》一直透着凄凉的韵味和氤氲的伤感,伤口和冰冷,静静地蔓延在语言照亮的世界里。爱的追求一意孤行、不计代价,每个人都伤痕累累、一无所获。南洋歌女淙淙海难中救回春迟并悉心照料,春迟因为骆驼背弃了淙淙,淙淙为了报复春迟,征服了骆驼,却又悲哀地怀了骆驼的孩子。英国牧师年长淙淙36岁,却痴迷地爱上淙淙。淙淙在教堂里受洗时坠楼而死。春迟心怀仇恨收养了淙淙留下的孩子,用孤傲决绝的态度对待不离不弃的钟潜和养子宵行,却不能阻止他们对她畸形的爱恋与日俱增。钟潜的养女婳婳对宵行一往情深,宵行的冷漠却是杀死她和他们孩子的凶手。每一个角色都在疼痛中狂欢,没有人得到了他们祈望的结局。整个故事没有盲目的乐观,没有廉价的圆满,有的只是残酷的得不到和已失去,是人们不愿意承认却必须承担的宿命和秩序。

陈毅机敏而风趣的言辞名人故事 篇4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有人问他。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著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竞标会发言辞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们是参与此次竞标的安徽中快餐饮有限公司。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参与贵校的这次竟标答辩会,感谢学校给予我们这次机会!下面请允许我代表公司向各位在座领导评委介绍我公司的概况:我公司隶属于中快餐饮集团下属分公司。中快餐饮集团成立于1994年5月,在全国目前共设有十八家分公司,并成功经营了200余家分店,员工达7000余人,业务遍布上海、深圳、浙江、江苏、湖南、福建、安徽、江西等地。资质上,集团在十七年的经营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科学优质、高效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相关制度,如员工股权激励、技术创新机制、内部竞争上岗等,并于2006年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认证体系,获得《中国团膳满意品牌》和中国团膳著名品牌企业》等荣誉称号。

秉承着“天道酬勤,厚德载业”的企业精神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关键在于每一个细节”的集团经营理念,安徽中快于2007年进入安徽市场以来,一直以为学生提供安全、卫生的食品及优质的服务为经营宗旨,以坚持顾客第一,全心全意为顾客提供优质餐饮服务,提高企业和学校后勤餐饮管理水平推动安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促进安徽餐饮行业发展和进步为目标,成功经营了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合肥学院,合肥师范学院,高校公寓小区(教育厅主管),合肥一中,新华学院,三联学院,阜阳师范学院,蚌埠医学院等共计16家高校食堂,其中包括有中科大,安大,安财大,高校小区等8家省批A级食堂。并于2011年年初获全国高校优秀餐饮服务单位荣誉称号。

公司的优势:1.在餐饮制作方面坚持以食品安全第一,社会效益优先为原则,统一采购、集中加工、统一配送。时刻以安全为第一生命线,重视安全生产,并与安邦保险联合推出了“餐饮场地第三者责任险”,现经营的每个分店投保200万元。2.公司具有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配有蔬菜、调料、粮油等厨房用品的配送中心,确保原材料的新鲜、卫生、物美价廉。3.在售卖过程中进行自检、互检、专检的检查程序从第一环节杜绝食物中毒现象的发生。3.在经营方面,公司根据高校不同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采取“多价位,多品种”的人性化经营模式以满足师生不同消费档次和不同口味的需求。4.在员工培训方面,公司每年都会安排一定数量优秀员工前往中快集团的总部,天厨商学院进行进修,保证各个安徽中快经营的高校食堂配备有专业优秀的高级餐饮从业人员,公司内部技术处也积极定期对各分店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让所有在中快餐厅消费的师生享受真正专业的、全方位的优质餐饮服务。

今天,我们满怀激情,带着一颗诚挚的心而来,希望我们这颗真诚的心能打动在座各位评委的那颗“一切为了学生”的心。真诚期盼能与贵校合作,为我们学校后勤餐饮发展尽绵薄之力。在此,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后勤部门对食堂的相关管理,经营的餐厅按照高标准化学生食堂的要求进行改造。最后,我们真诚的邀请学校各位领导,到我们现已经营的分店参观指导工作!再次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样一次机会。

谢谢大家!

吸血鬼路易的符号性 篇6

文化符号学是文化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 它主要用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化, 把文化视为由各种符号和象征组成的体系。前苏联, 在形式主义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 开始研究发展文化符号学。在目前的俄罗斯, 这门学科还在继续发展。其中, 莫斯科-塔图学派 (Moscow-Tartu School) 和巴赫金学派 (Bakhtin School) 所作的贡献最大。

莫斯科-塔图学派的创始人洛特曼 (Yury Lotman) 是爱沙尼亚塔图大学教授, 1964年任塔图大学《符号系统研究》杂志编辑, 以他的著作On the Delimitation of Linguistic and Philological Concepts of Structure (1963) 闻名, 成为第一位苏联结构主义学者。他在文化符号学领域的研究颇深, 从分析具体的文学文本出发, 将符号学方法推广到艺术、文化、历史乃至社会现象的各个层面。与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那种脱离内容的抽象逻辑的分析方法相比, 洛特曼更为关注具体而现实的文化符号研究。本文着重探讨洛特曼关于电影符号系统的一些论述, 在此基础上, 尝试运用部分相关理论来分析具体的电影文本。

二、洛特曼关于电影符号系统的论述

洛特曼在《电影符号学和电影美学问题》一书中, 专门从符号学的角度阐释电影的本质和构成要素。

洛特曼把电影看成是一种交际系统和符号系统, 因此电影也有自己的语言, 它由离散式的符号——镜头组成。这意味着, 和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现实世界不同, 电影世界被分割成镜头, 每一个镜头具有相当于词的自由;可以把它们按照意义的相似性 (聚合关系) 和搭配性 (组合关系) 与其他镜头组合搭配, 还可以进行转义 (隐喻或转喻) 使用。镜头的切分创造出一种严格的、单义的阅读次序, 即句法。所以看电影就相当于阅读文本, 不仅要懂得镜头是电影意义的基本承载者, 还要学会解读镜头组合切分的规律。

虽然镜头是电影意义的基本单位, 但它并不是最小和唯一的单位, 因为镜头内部的每一个画面都具有意义, 负载信息, 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符号;而由镜头前后连贯起来组成的镜头链更可表达象征、隐喻等附加意义。

电影具有综合性或多声部性, 它不仅是“借助于活动的画面的讲述”, 还包括了言语的叙述、音乐的叙述以及各种文本外关系, 附着了各种意义结构, 吸引多种类型的符号, 把它们组织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电影的符号性体现在许多方面:银幕上人物形象的符号性, 演员表演的符号性, 电影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社会习俗的符号性, 电影的技术因素——照明、布景、音乐、服装等——的符号性, 镜头剪辑组合的符号性等等。洛特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

其一, 在电影中演员的表演不能像戏剧演员那样过于夸张, 而要追求生活化、自然含蓄, 同时他又比舞台演员更依赖表演上的一些成规、模式、比如固定化的表情、手势, 所以银幕上人的形象在远离戏剧性和人为性的同时, 充满了符号性, 具有各种补充、附加意义, 是作为一个符号或符号链展示在我们面前的。而且演员自身所具有的神话效应也加强了他所塑造的角色的符号性, 使观众可以轻易地把它归入到某一种类型中。

其二, 电影能够把日常生活中人的各种行为无一遗漏地呈现在银幕上, 为此电影文本善于从日常生活的各种关系、民族和社会传统中吸收其最典型的东西, 把它抽象为符号, 反映出时代、民族和社会特征。例如电影中的服装就是特定时代的符号 (出于审美考虑) , 而不完全是对历史的再现。

其三, 在导演层面上, 通过剪辑和特写镜头等惯用手法, 使画面和事物的形象具有隐喻和象征的意义, 电影文本因而也成为一个前后连贯的符号链。比如电影镜头的隐喻, 就是把两个相似或类比的画面并列在一起 (其中一幅是用来对比的内容, 另一幅则是对比的对象) , 而产生一种心理的冲击力。

此外, 由于电影叙事主要使用混成式的符号, 即画面, 而且电影镜头具有能将一切都定型记录下来的特点, 所以在银幕上再现出来的形象具有高度的具体性和真实性, 想要表达某种程度的抽象就会与电影的本性相冲突。为此洛特曼指出, 要想使电影符号摆脱直接表物的意义, 成为具有更普遍内容的符号, 可以通过一些固定的手法来达到目的。比如重复, 这种手法对于言语作品或一般的造型艺术来说是司空见惯的, 但在电影艺术中却具有非同一般的表现力。还可以使用电影特有的手段, 比如特写镜头可以被视为一种隐喻, 将镜头剪辑也可将事物的形象变为抽象概念的语言。

下面将运用洛特曼电影符号学的部分相关理论, 对电影《夜访吸血鬼》中主人公吸血鬼路易的符号性进行具体分析。

三、吸血鬼路易的符号性

影片《夜访吸血鬼》改编自安妮·赖斯的同名小说。1976年, 小说刚刚出版, 其影片拍摄权就立即被人买走。然而直到1994年, 小说才终于被尼尔.乔丹搬上了银幕。这期间, 足足经过了20年的时光和无数次的修改与完善。影片一经推出, 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可谓好评如潮。

影片向我们描述了非现实世界中吸血鬼的人生:一个是历尽沧桑活了二百年的吸血鬼, 一个是专门访问真人真事制作节目播送人。这一晚吸血鬼娓娓道出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吸血鬼路易在1791年时24岁, 那时他还只是个平凡人, 但妻子难产死亡让他产生寻死的念头, 这时莱斯特选中了路易作为吸血鬼的伙伴。但善良路易始终只吸取动物的鲜血。莱斯特试着开导、激励路易改变, 但只换来俩人的争执。后来有天, 路易看见一位遭父亲遗弃, 母亲得黑死病死去的小女孩克劳蒂亚, 也许是帮助她解脱的心, 也许是一时饥饿的冲动。路易竟咬了小女孩。发觉自己的行为, 路易惊异不已。为了留下小女孩的生命, 只好让她也变成了吸血鬼。此后, 似乎天生流有杀人血液的小女孩克劳蒂亚加入了路易和莱斯特二人的行列。听完了故事……男子感到十分神奇, 向往路易的力量, 但他终究未能体会路易作为吸血鬼的痛苦, 路易感到失望, 愤怒地离开。男子为得这样一个神秘真切的故事题材而得意。不过在回家的路上, 莱斯特出现了, 并给男子选择的机会, 就如同当初路易一样。

在影片中, 导演以吸血鬼的世界这一独特的层面为出发点, 将真、善、美与假、丑、恶进行了比较, 并以此来影射当代社会中的许多潜在的危机和罪恶。通过主人公路易的吸血鬼人生, 揭示了现实世界中人的孤独和生的矛盾。路易是在无法忍受人生痛苦、寻求一死时被变为吸血鬼的, 但吸血鬼的杀人、吸血之鬼性并没有完全取代他的人性, 他不像其它吸血鬼那样杀人成性, 麻木不仁, 而是依然保留着人类所具有的爱与恨, 有着强烈的情感, 无论是对同类还是对人类, 都满怀柔情与关爱。虽然吸血鬼的特性决定了他也必须和其它吸血鬼一样以人血为生, 但每一次的杀人都给他带来很大的冲击。他在痛苦中思索, 不断探求吸血鬼的本性, 渴望了解这一魔鬼世界的本源, 从而寻找一条出路, 能与人类为伍, 重新回到人间, 去体验过去身为人时没有充分感受的美好。然而他无能为力, 无法再回到现实社会。这就是路易的痛苦和矛盾, 他既有鬼性, 又具有人性, 但既与其它同类格格不入, 又与人类无法相通, 这种双重性便使他处于极端的孤独之中。路易的矛盾折射出现实社会中的一部分人, 象征着那些游离于社会之外、努力追求自我的“边缘人”, 他们无法融入身处的时代和环境。正如路易要了解吸血鬼的本性, 了解那看不见、摸不着, 但又时时制约和支配他的超自然符咒一样, 人类也总是在不断地探索人类心灵深处使人相互隔膜、血腥争斗的无形魔力。但个人的奋斗往往被无边的空虚和失望所包围, 使他们感到无可奈何的苦闷与孤寂。

故事中的吸血鬼能长生不老, 但永生的生命使路易陷入生不如死的境地, 对生命的迷惘与困惑使他感到灵魂的毁灭与生存意义的全部丧失。路易的悲哀也是人类的悲哀。现实世界中的人因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生命的意义而在不断的彷徨与等待中挣扎, 那些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人, 如路易一般与世隔绝, 因而倍感孤独, 人与人之间筑起无形的墙, 关系冷漠, 相互疏远, 缺乏共同的思想和相通的感情。影片就是通过描述吸血鬼的心态来揭示现实社会中的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深陷孤独和绝望的境地。

四、结语

电影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社会现实的投影。电影艺术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符号体系。把文化符号学的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运用到电影文本的阐释和分析当中, 会为我们创造出一个丰富而多义的电影解读空间。

摘要:近年来, 把各种文化现象当作文本来分析研究, 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通过洛特曼的电影符号学相关理论, 阐释了电影文本《夜访吸血鬼》中的主人公吸血鬼路易所蕴含的象征, 从而显示了电影作为整个文化符号系统的一部分所具有的重建现实的能力。

关键词:文化符号学,电影,符号性,象征

参考文献

[1]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陆扬, 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 2000.

[3]吴克礼.文化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吸血鬼的言辞 篇7

[关键词]吸血鬼文化;《惊情四百年》;《吸血鬼日记》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45-02

“鬼文化是文化学的一个分支,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是伴随着人类文化出现而出现,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奇特的历史现象。”吸血鬼文化则在西方鬼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都是很多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的主题,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说的风靡,掀起了一股吸血鬼热潮。“2009年,如果你不是生活在南极,一定会注意到吸血鬼影视作品的全球升温。”美国《时代周刊》中的这句话足以说明吸血鬼文化在全球的流行程度。为什么吸血鬼现在如此备受欢迎,今天影视作品中的吸血鬼与过去相比又有何不同,下面我们来作一比较与分析。

一、吸血鬼的诞生:由“恨”到“爱”

公元1462年,土耳其人举力侵袭君士坦丁堡,德库拉伯爵受命踏上了讨伐土耳其军的征程。他以果断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高超的战术打败了土军。而当时的国内,却传出一个噩耗,其实是个谣言,疯传德库拉已战死疆场,败落成灰。一个谣言被无数人传说无数次后,就成了不得不相信的事实。他的妻子伊莉莎白悲痛欲绝,毅然选择了投河自杀。班师凯旋的德库拉只看到了妻子的尸体。牧师告诉德库拉,伊莉莎白是自杀而死的,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她的灵魂不能升入天堂,只能堕入地狱。因此他愤怒地责问上帝,为什么他一生都为主而战,最终却遭到这种结局。他用长矛刺穿了十字架上的耶稣,鲜血四流。德库拉从此投向了魔鬼,以鲜血作为生命,成了一个不死的吸血僵尸。

这是《惊情四百年》所诠释的德库拉伯爵是如何成为吸血鬼的。因为恨,他恨世人,是他们的谣言拆散了他与妻子,使他们阴阳两隔;他恨上帝,他为上帝效忠,却没有得到上帝的眷顾,反而让他痛失爱妻。于是,仇恨带领他走向了黑暗,走向了邪恶。他开始报复,开始残忍地杀戮,成为世人所惧怕、痛恨的吸血恶魔。

而在《吸血鬼日记》中,吸血鬼之所以诞生则是出于爱,出于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们的爱。剧里的吸血鬼祖先迈克尔森家族由于家乡发瘟疫,从欧洲搬到美国的神秘瀑布镇,与狼人为邻,和睦相处20年。在一个月圆之夜,克劳斯带着最小的弟弟去看狼人如何变身。为此付出的惨重代价是小弟弟被狼人夺走了生命。为了保护家庭成员的健康长寿,克劳斯的妈妈利用自己女巫的力量,将自己的家族成员都变成了长寿且拥有超强能力的吸血鬼。尽管吸血鬼嗜血的本性使他们变得残暴,杀害无数无辜的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他们是出于母爱,出于一位母亲想要保护孩子的本能。

历史上,吸血鬼的传说则起源于最古老的希伯来文《死海古卷》中提到的莉莉丝与该隐的传说。相传,莉莉丝是亚当的第一任妻子,因为追逐超越亚当的力量而离开了他。后来亚当与第二任妻子夏娃在一起有了亚伯、该隐两个孩子。该隐因为嫉妒亚伯得到了上帝的喜爱而将其杀害,上帝将他驱逐到黑暗的荒野,他在荒野之地遇到了莉莉丝,莉莉丝将自己的血给该隐喝,从而唤醒了该隐的黑暗力量,他回到世间建立了自己的城市,并制造出了其他吸血鬼,因而,该隐被认为是吸血鬼的祖先。

但据《圣经》记载,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将他出卖给了敌人,致使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上帝为惩罚犹大,在他死后将他变成吸血鬼,永世孤独。因为犹大是在夜晚被变成吸血鬼的,所以他无法见阳光,只能游荡在黑暗之中。

可以看出,吸血鬼的诞生总是与罪恶相连,是因为在那时吸血鬼根植于人们心中的即是恶魔的形象,《惊情四百年》产生的年代亦是如此,因而吸血鬼是由恨而生。但如今,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人们更能接受及包容“他者”,由此才会出现《吸血鬼日记》中因爱而生的吸血鬼。

二、吸血鬼的发展变化

(一)吸血鬼的形象:由“丑”到“美”

《惊情四百年》中的德库拉是一个长得既像老鼠又像蝙蝠的魔鬼伯爵,尖尖的耳朵,锋利的牙齿,苍白的面孔,吸血时双眼泛红。尽管他可以幻化成年轻时的俊美模样,还是会让观众对他的原形感到战栗。而且,德库拉伯爵的出现总伴随着恐怖而恶心的老鼠,令人无法不心生厌恶及恐惧。

而《吸血鬼日记》中的吸血鬼们则全都是俊男美女,他们与常人无异,只是面色稍显苍白,只有在吸血时才会露出锋利的尖牙和血红的双眼。即使是能量超群、让同类都闻风丧胆的吸血鬼祖先们看起来都是极度优雅高贵,颇具贵族气质。这些形象靓丽、迷人非凡的吸血鬼们正是其吸引观众眼球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众多吸血鬼影视作品都倾向于逐渐美化吸血鬼的形象,从《惊情四百年》到《吸血鬼日记》,我们可以看到,吸血鬼的形象无疑是变得更加能为大众接受甚至说是喜爱,当然万变不离其宗,他们仍然具有传统概念中吸血鬼形象的特点:面容苍白,牙齿锋利。这也有其现实基础。在中世纪的特兰西瓦尼亚(位于现在罗马尼亚境内)有一种常见的疾病——卟啉症,卟啉症患者由于贫血而多半面色苍白,且因为该症患者体内的毒素有腐蚀性,他们的嘴唇常被腐蚀,露出红红的牙根,看起来很血腥,当时不了解此病症的人们便认为他们成为了吸血鬼,这也是吸血鬼传说由来的一个现实基础。

吸血鬼形象的转变使得观众由最初对其单纯的恐惧而变为既迷恋又恐惧,而这种形象的转变不仅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也符合现在的社会环境,迷人的外表下隐藏着的嗜血的本性,正影射了那些表面是谦谦君子,背地里是无耻小人的伪君子。“当代的吸血鬼已经从18、19世纪的‘他者’的恶魔形象转化成一个具有人类情感的值得同情的形象,是当代美国社会生活的折射”。

(二)吸血鬼的本性:由“鬼性”到“人性”

相对于吸血鬼最初的恐怖、残忍、嗜血成性的恶魔形象,《惊情四百年》中的德库拉伯爵已略显人性。尽管,他会把“情敌”扔给他手下的妖女们,让其备受折磨;他引诱无辜的少女,将其转变成与他一样的嗜血狂魔;他呼风唤雨,给人类带来无尽的苦难;他杀人如麻,连刚出生的婴孩都不放过……但是他的心中仍然残存着爱,他的爱甚至比常人更加炽烈:“我穿越时间的瀚海来找你。”此般深情又有多少人能敌。“我什么也不是,没有生命,没有灵魂,别人憎恨我、厌恶我,对世人来说,我死了,我是人人得而诛之的魔鬼,我是德库拉。”不难看出,他的这段话中带有深深的悲哀和无奈,而这种悲哀和无奈正是他的“人性”带给他的。只是他的“人性”被“鬼性”所抑制,直到最后他因为爱而得到救赎,恢复了人的面貌,才真正得到了安息。

而《吸血鬼日记》中的吸血鬼们则更具人性。他们与人类一起生活,过着与常人无异的生活。他们与人类一样有着强烈的七情六欲。更有些善良的素食主义者只喝血袋里的血或是动物血。整个剧情也是围绕吸血鬼与人类之间的爱情而展开。令观众对吸血鬼更是有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情结,甚至期盼自己能遇到如此人性又有超群力量的吸血鬼或渴望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对于吸血鬼本性的这一转变无疑也体现了当下人们的价值观。凡事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事物,没有绝对的善恶和好人、坏人之分,即使是魔鬼也有其人性的一面。

(三)文化:由“单一”到“多元”

正如其他的影视作品,《惊情四百年》和《吸血鬼日记》中也包含了很多相关的文化元素。

与同时代的其他吸血鬼题材的影视作品一样,《惊情四百年》当中的宗教色彩比较浓郁,处处都体现着“主”的强大影响力。德库拉幻化成魔是为了报复上帝,他一生为之战斗,却没能得到他的庇佑。以范海辛教授为首的驱魔队伍所运用的主要驱魔工具也是十字架、圣水等被上帝赋予灵力的物品。且在最后,德库拉被剑刺中以后说道:“我们的上帝在哪里?”可见当时“主”的影响力之大。而当今的吸血鬼影视中宗教的影响则越来越被弱化,在《吸血鬼日记》中,基本上没有出现与宗教有关的元素,曾经惧怕十字架的吸血鬼现在所忌讳的却是马鞭草。

除此之外,过去的吸血鬼小说及影视作品受到阶级的影响较大,那时的吸血鬼给人的印象都是神秘且气质高雅的贵族,意欲揭露当时的统治阶级“吸血”的恶行。《惊情四百年》中的德库拉伯爵则是很传统的贵族形象。而随着吸血鬼文化的发展,阶级影响也越来越被弱化,吸血鬼中不乏平民形象,如《吸血鬼日记》中众多的高中生吸血鬼。

与《惊情四百年》相比,《吸血鬼日记》当中涉及到的文化元素更广,不再单纯地讲吸血鬼与人类之间的爱恨情仇,还掺杂了女巫、狼人等元素,而且对感情的描写也不仅仅局限于吸血鬼与人类的爱情上,更有吸血鬼与狼人这两个死对头之间的爱情故事上演,这一变化完全符合了当下“和谐社会”的主旨。

通过对两部影视作品的比较,可以看出“吸血鬼”这一西方鬼神文化中的经典影像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化。而吸血鬼文化的发展正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并迎合了随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的人们的观念。正是因为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多元,人们对“他者”更能包容,才造就了今天更加“人化"的吸血鬼。

[参考文献]

[1]魏小燕. 路易与李氏女:东西方文化中的“鬼”形象——《夜访吸血鬼》与《聊斋志异·莲香》之“鬼”比较[J]. 今日科苑,2008,(18).

[2]李慧慧,肖学农. 以《夜访吸血鬼》为例分析欧美电影中的吸血鬼文化[J]. 影视文学,2011,(22).

[3]李跃峰. 吸血鬼文化为什么植根于西方文化如此之深[J]. 疯狂英语:教刊版,2011,(3).

[4]姜雪,颜晓川. 解读吸血鬼文化的历史演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吸血鬼的言辞】推荐阅读:

吸血鬼日记09-17

上一篇:影视协会活动总结—4.2下一篇:工厂能源管理制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