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法律常识教案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法律常识教案(推荐8篇)

小学法律常识教案 篇1

安全用电

一、教学活动目的

1、让学生明白电的来源,了解电力常识。

2、贯彻学生正确用电常识。

3、远离高压电以及明白与掌握如何触电急救方法。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二、教学活动重点

电力安全常识,自救常识。

三、教学活动难点

掌握如何正确使用家电,掌握救助方法。

四、教学方法

自主参与实践、合作探究式

五、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讲述电的来源以引起学生兴趣。

——了解电的基本作用,掌握电的现象;(2)电从何来?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并以予纠正

教师总结:电从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产生;新能源下,还可以风力发电与太阳能发电。(3)观看各个发电站的精美图片

(4)教师介绍绝缘体与导体的种类,让同学对绝缘体与导体有所认识,能正确辨别、区分。

——(注意: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在某种情况下绝缘体也会变成导体)

(二)讲授电力安全常识

1、教师提问:我们身边有哪些家用电器?学校常见的和电有关的相关设备有哪些?——同学相互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2、讲解不同情况下的用电安全

(1)不玩插座、电线、灯头、开关等电器。(2)要知晓电力安全标识含义。

(3)严禁攀登变压器台架。

(出示视频,学生直观了解)(4)严禁攀登、跨越电力设施的保护围墙或遮栏。

(出示视频,学生直观了解)

(5)严禁往电力线、变压器上扔东西。

(6)不得在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两侧各300米的区域内放风筝。

(出 示 案 例)

(7)不得在电力线路附近打鸟玩耍。

(8)发现落地的电线,应离开落地点八米以上,绝对不要去捡拾,并请电工来处理,同时设法看护落地电线,以防他人走近而发生触电。

注意:如果已在导线落地点8米以内时,不得跨步离开,应将双脚并立按导线落地点反方向跳离或单腿蹦出,防止受到跨步电压伤害。

(出 示 案 例)

(9)不要摇晃电力拉线。

(10)在未断开电源的情况下,不得用湿布巾擦拭灯泡

——教师提问:为什么不能用湿布巾擦拭灯泡?

——学生自由回答,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因为水和人都是导体,在没有断电的情况下,用湿布巾擦拭电灯泡,如灯头有漏电情况,电流就会通过人体,形成触电,伤及性命!

(11)不得拽电线拔插头,否则容易造成插头、电线绝缘损坏,引起触电事故。

(12)不得在电力线附近钓鱼。

教师解释原因:因为如果是碳素纤维钓鱼竿,就是导体,一旦触

碰到高压线,就会导电,造成人员伤亡!

(13)移动电视机、风扇等电器时,应先断开电源。

(三)救助办法

触电急救——首先要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越快越好。因为电流作用的时间越长,伤害越重。

脱离电源——就是要把触电者接触的那一部分带电设备的开关、刀闸或其他断路设备断开;或设法将触电者与带电设备脱离。在脱离电源中,救护人员既要救人,也要注意保护自己。

 1 触电者触及低压带电设备,救护人员应设法迅速切断电源,如拉开电源 开关或刀闸,拔除电源插头等

 2 触电者未脱离电源前,救护人员不准直接用手触及伤员,因为有触电的危险。可使用绝缘工具、干燥的木棒、木板、绳索等 不导电的东西解脱触电者

 3 可抓住触电者干燥而不贴身的衣服,将其拖开,切记要避免碰到金属物体和触电者的裸露身躯。

 4 也可戴绝缘手套或将手用干燥衣物等包起绝缘后解脱触电者  5 救护人员也可站在绝缘垫上或干木板上,自己进行救护。 6 在发现有人被电击伤后,应及时拨打 120采取积极的救治;如有漏电起火现象还应拨打119。

(四)安全知识反馈

1.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了,下列哪些措施是正确的?(C D)

A 迅速用手拉触电人,使他离开电线.

B 用铁棒把人和电源分开.

C 用干燥的木棒将人和电源分开.

D 迅速拉开电闸、切断电源.

2.如果自己在导线落地点8米以内,应该如何自救逃身?(B)

A 快速逃跑离开导线落地点

B 单腿背向蹦出导线落地点

C 双脚并立跳向导线,将导线拾起并缠绕在电杆上

D 坐在原地等人施救 3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B E)

A 可以再电线杆附近钓鱼或放风筝

B 不能踩在湿木板进行电业操作

C 可以进入变电站里面玩捉迷藏

D 可以把铅笔插入插孔里

E 在没有断电的情况下,不得用湿毛巾擦拭电气设备

(五)教师总结,结束课堂

通过对电力知识的简单学习,同学们是否掌握电力安全知识,对一些突发情况能否及时处理呢?对我们的安全用电有所了解吗?请同学们在用电时一定注意自己的安全。请注意触电!请注意安全!请珍惜生命!

单位:黑坪小学

小学法律常识教案 篇2

(一) 教案的定义及其表现形式

目前, 由于法律、法规、规章没有对教案的法律性质作出规定, 暂时还没有对教案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义。笔者认为,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状况, 经过教师的思维活动、为完成教学任务经教师撰写、绘制、电脑录入等操作而形成的智力成果, 它属于科学 (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领域创作的一种。教案一般是以语言文字、图形、表格、电子文本等有形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案可以复制、观看、多次利用。

(二) 有关作品的法律规定

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的规定:“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 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 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因此, 在我国, 构成作品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 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的智力成果; (2) 具有独创性; (3) 能够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

(三) 笔者认为, 教师备课完成的教案具备作品的构成要件, 教案是作品的一种

教案是教师为进行教学活动所撰写的, 它属于科学领域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时教案一般是以语言文字、图形、表格、电子文本等有形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它也是能够有形复制的, 所以教案符合作品的第 (1) 、 (3) 构成要件应不存在太大的争议, 因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案是否作品的第 (2) 个构成要件, 即教案是否具有独创性。

认定“独创性”的标准是什么我国理论界尚有争议, 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独立完成”标准, 所谓独创性就是指作者独立的创作活动赋予其作品不同于他人作品的独特的表达。作品只要是作者独立完成的, 而不是抄袭、剽窃他人的, 即使与他人的已有作品相同或类似, 也具有独创性。另一种观点是“创造性程度”标准, 作品的独创性必须达到一定的“创造性程度”或“创作高度”, 只有达到一定“创作高度”的创作才能构成作品[1]。

有关“独创性”的认定, 笔者赞同上述的第一种观点, 教案是一种作品。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 因为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品作者具有各体特性的表达形式和思想观点, 虽然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平庸, 如果是作者独立完成的、具有特定的表达形式, 即使它的“创造性程度” (即“创作高度”) 不高, 它也是作品并且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这种认定标准已被TRIPS协议、伯尔尼公约所肯定的, 而对于“创作高度”的要求实际上是把工业产权中的“创造性”标准引入了著作权法, 不合理地提高了著作权的保护标准, 有违著作权法的立法精神。当作品没有抄袭其他作品并且是其所有者所创作时, 该作品即可以被认为具有独创性;只要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涉及到脑力工作和相关技巧, 这种表达形式即可被认为具有独创性[2]。因此, 教师撰写的教案只要是自己独立完成的而不是剽窃、抄袭他人的现有成果, 不是照抄教材内容, 就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更何况, 某些教师撰写的教案不仅具有独创性, 而且可能具有很高的创造性。

其次, 在实践中我们都会感到, 不同教师对同一门课的讲授内容多少、讲授风格、讲授次序、讲授深浅程度等, 往往不同。而老师授课则主要是依据其课前准备好的教案进行的, 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4条之 (二) 规定:“口述作品, 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形式表现的作品”。在我国司法判例中, 已经明确肯定了教师授课是口述作品。授课是作品, 教案是将口头授课的内容写在了纸面上或记载在其他载体上, 授课的作品属性并不会因为教师的撰写行为而发生改变。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不论是从法理上看, 从教案形成过程来看, 还是从我国的法律法规来看, 教案具备作品构成要件, 教案应该是作品的一种。

二、教案所有权的法律分析:教案的所有权人是谁

(一) 教案所有权归属的几种观点

教案虽然可以成为作品, 但是教案的所有权属于谁, 不仅学校与教师之间有不同的认识, 法律人士同样也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教案所有权归教师。另一种观点认为, 教案所有权归学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教案所有权不应该单纯归属于某一方, 应该由校方和老师共同享有或进行事先约定。

(二) 笔者认为, 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所有权归属没有约定的情况下, 教案所有权应该归教师拥有

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 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所有权归属没有约定的情况下, 无论从教案形成和保管的常规做法来看, 从教案在教师工作的价值体现来看, 还是从教案的物权归属来看, 教案所有权都应该归教师拥有。至于学校教学管理和教案的有效利用问题, 可以通过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来保证, 从法律上讲, 与教案的所有权问题无关。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 从教案形成和保管的常规做法来看, 学校一般都在放寒暑假前布置教师写教案, 在开学前夕检查教案情况, 然后返还给教师, 教学中途还会随时检查教案执行情况。学校例行检查后, 教案一般保存在教师手中, 并且, 与教案有关的责任也是由教师本人承担, 教案所有权理所应当归教师拥有。

其次, 从教案对教师工作价值的体现来看, 教案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 真正写好教案不是那么容易的, 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教案都是教师多年的心血凝聚而成的;教案包含着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参考资料的筛选、认定, 是教师智慧的结晶;从教案上可以看出不同时代教材的变化、教学改革的痕迹;教案真实地记载着教师一生的教学成绩、各阶段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积累的过程;教师不同于科研工作者, 许多教师或许一生都没有发表过论文, 而体现他们多年价值的或许只有教案了, 老师应该享有教案所有权。

再次, 从教案的物权归属来看, 教案所有权归教师。《教师法》第9条规定:“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 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二) 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 (三) 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四) 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由此可见, 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学校向教师提供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及必需的图书、资料和其他教育教学用品 (包括作为低值易耗品的空白教案纸) , 是学校应尽的义务。学校提供给教师的是空白教案纸, 从法律上讲, 空白教案本是属于种类物, 可以被替代。学校对空白教案纸享有所有权, 但是, 当学校将其发给教师的时候, 就意味着学校已将其所有权转让给教师, 教师取得所有权的方式在法律上为继受取得。教师在空白教案纸上写上教案后, 已附上自己的脑力劳动成果, 这一情况下, 此教案已非教案纸, 此时的教案在法律上已成为不可替代的特定物, 教师对附载有教学方案的教案应享有所有权。另外, 部分教师已改用电脑备课, 教师不一定需要学校提供相关用品, 教师可以制作各种电子教案, 教案所有权理所应当归教师拥有。

三、教案著作权的法律分析:学校与教师各享有哪些权益

(一) 作品著作权的相关法律规定

1.著作权的一般规定

《著作权法》第11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 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主持, 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意志创作, 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 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如无相反证明, 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为作者。”可见, 一般的创作作品应归作者个人所有, 只有由单位主持下, 代表单位意志进行的创作, 其著作权才归单位所有。

著作权的内容包括作品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权、许可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等17项权利。

2.职务著作的权属规定

《著作权法》第16条“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 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 著作权由作者享有, 但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 未经单位同意, 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作品, 作者享有署名权, 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有, 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可以给予作者奖励: (一) 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 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 (二)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有的职务作品。”显然, 职务作品著作权虽归作者个人所有, 但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 未经单位同意, 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作者使用外) 。另外一种情况, 作者只享有署名权, 而其他权利则归属于单位所有了。

(二) 学校、教师可享有的权益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 教案著作权的归属取决于该作品的性质。

首先, 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 法人对其法人作品享有除作品署名权以外的全部的著作权。教案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撰写的一种作品, 是教师思想的结晶和人格的体现, 它不是在学校的主持下完成的, 而是教师根据个人对教材及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往的教学经验, 以个人思维方式形成的, 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

其次, 教案应属于职务作品。《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1条第1款规定:“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中的‘工作任务’, 是指公民在该法人或者该组织应当履行的职责”。教师撰写教案是其本职工作之一, 所以教案是职务作品。但是按照《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 职务作品的著作权的归属依然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由合同约定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但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尚没有明确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一般情况下, 学校和教师之间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事先也没有合同约定, 事后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 教案的作者即教师享有著作权。

第二种情况: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 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 作者除了享有署名权外, 著作权的其他权利归法人所有。法律之所以将上述作品的著作权归法人所有, 按照当时的立法意图, 主要是因为上述条件下产生的上述作品不适宜由公民个人享有著作权。教师仅仅是使用了学校发放的空白教案纸, 显然并非“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 故教案不属于这类作品, 教案的著作权不属于学校。

第三种情况:其余情况下的职务作品的著作权都归个人所有。由于教案属于普通作品, 不能归入上述两种情况, 不属于《著作权法》第十六条“但书”规定的两种情形。因此,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 教案的著作权只能归教师本人所有。

因此, 笔者认为, 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 教案的著作权应归撰写该教案的教师所有, 根据《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 学校在其实施教育教学范围内有优先使用该教案的权利, 并且, 在教案完成两年内, 未经学校同意, 教师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其学校相同的方式使用该教案。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教师经备课完成的教案具备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构成要件, 教案是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所有权归属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 无论从教案形成和保管的常规做法来看, 从教案在教师工作的价值体现来看, 还是从教案的物权归属来看, 教案所有权都应该归教师拥有;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没有约定的情况下, 教案的著作权应归撰写该教案的教师所有, 相应地, 教师享有教案著作权中的全部权利, 同时, 学校在其实施教育教学范围内也有优先使用该教案的权利。

摘要:本文论述了教案是一种作品, 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所有权归属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 教师享有教案所有权和著作权。

关键词:教案,著作权法,作品,教案所有权,教案著作权

参考文献

[1]谭雨.解读高丽娅的“教案官司”[EB/OL].顺德容桂中学网, 2004.6.21.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法律地位 篇3

教育法学研究领域对教师的法律地位的具体定义虽因人而异,各有己见,但是概括起来,大都认为教师的法律地位的核心内涵是教师的权利与义务。而本文所讨论的教师的法律地位主要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教师的权利、义务以及其在各种教育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与教师有关的主要三种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师与政府、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1教师与政府的关系

公办中小学教师与政府之间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这种固有的行政法律关系的内涵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政府对公办中小学教师实行的是行政管理,两类主体构成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服从的关系。虽然在1980年代以后教师聘任制逐步推行,政府对教师的行政管理权限相对减弱,教师不再隶属于“国家干部”身份,但公办中小学教师与政府之间依然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举办各级各类的师范教育与继续教育以控制教师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在教师资格准入方面,公民须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认定合格后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进入教育领域。教师的职务升迁必须遵照国家规定的教师职务制度实施办法进行,政府负责表彰、奖励教师;公办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均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教师医疗享受国家公务员的同等待遇等。

民办中小学教师与政府之间也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主要是一种宏观管理)。《教师法》第五条明确规定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民办中小学教师也必须经过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考试才能进入教育领域,与公办学校教师一样同属于国家教育事业的建设者,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所以在此法律关系性质上,公办学校教师与民办学校教师的地位无太大差异。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无论是公办学校教师还是民办学校教师,他们与学生之间都应该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关系。教师应当爱护学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知识教育,合理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不断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勇于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学生应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与指导,尊重教师及其劳动成果,对教师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

3教师与学校的关系

公办中小学教师与学校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还带有契约性(劳动合同关系)。由于公办中小学校是政府拨款筹建的公共教育机构,代表国家对学生实施义务教育,并对教师进行行政管理,因而公办中小学教师和学校的行政关系是固有的,它是国家教育权力的一种下移,公办中小学教师服从学校的行政管理是其作为国家工作人员的内在要求。由于1980年代的教师聘任制的实行,使得公办中小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又带有劳动合同关系性质,学校与教师是在平等的地位上通过双向选择达成合意,进而签订聘任合同。但是从立法意图上看聘任制的实行是为了限制政府和学校对教师的行政管理权限,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利。因而公办学校与教师之间的行政管理关系并不能被合同关系所掩盖,教师依然是为国家履行教育公务的公职人员,并须接受学校的行政管理。

民办中小学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则是一种平权型的民事法律关系。两者在平等的法律地位上,按照平等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签订聘任合同(合同的内容也基本符合劳动合同的要求)。合同规定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这对民办学校和教师都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比如民办学校须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自主对教师进行管理等,教师有自主进行教育教学的权利,也有服从学校管理的义务等。但是,同样是实行教师聘任制,为什么民办学校与其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同公办学校与其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性质不同?原因是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性质不同。民办学校的法律性质问题一直以来存有很大的争议(公益性与营利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在法律性质上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产权问题。公办学校的产权归属于政府,而民办学校的产权既可以归属于某一个体或团体,也可以归属于若干个体或团体。我国的公办学校是由政府举办并管理的,因此在教育权由政府掌控的现代社会中占有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优先权,并且在与民办学校的竞争中占有传统优势。

二、民办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2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其中第27条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这使得民办学校教师的地位得到了法律的保障。该法案在第31条具体规定了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权利。由于社会地位是法律地位的具体体现,因此民办学校教师法律地位的确定应有利于其社会地位的实现。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法律地位的平等只是一种由政府保障的程序公正,结果的平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得到保障,因为机会影响着结果,也就是说民办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与公办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平等,并不能代表两者的社会地位也相等。我们可以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民办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与公办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相比也是处于弱势的,相关的法律规定还没有得到贯彻落实,民办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因此也得不到切实保障。在许多人眼中,民办学校及其教师是处于公办学校之下的“二等公民”。即民办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处于弱势。

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性质不同是民办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处于弱势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以下几方面制约民办学校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

1社会偏见的束缚

民办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我国穷国办大教育之重任。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社会民众对民办教育有着深刻的偏见;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民办学校与教师,有的政府部门对民办学校要求苛刻,管得过死;有的政府部门对于民办学校不闻不问,任其自身自灭,对于民办学校教师也不给予适当关注,导致民办学校教师由于缺乏政府和学校的双重保障而流动频繁。

2制度保障的缺失

由于民办学校的性质不同于公办学校,加之历史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民办学校在其发展初期受到社会的轻视,而国家亦没有创造出完善的制度环境以确保民办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公办学校教师无异。这表现在:一方面,《教师法》作为确定教师法律地位的主要依据,对于教师法律地位的规定却含糊不清,引人争议。另一方面,《民办教育促进法》只规定了民办学校的教师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却没有对确保民办学校教师权利实现的责任主体以及相关程序进行具体规定。由于民办学校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办学校有差距,体制不完善,使得许多教师宁愿待在低收入的公办学校,也不愿去民办学校从职任教,从而影响了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关于民办学校教师法律地位的立法,总的来说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其社会地位的保障却没有相应地,合理借鉴国外公立学校教师与私立学校教师的法律规定以解决尚存有争议的问题。

3学校自身的运营

由于民办学校的产权归属于某一个或若干个体、团体,因而在经营权上就应该是自主经营,自主管理。根据《劳动法》与《教师法》的规定,教师待遇由举办者自行确定并予以保障,这表明民办学校教师的待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学校的发展和运转。现今民办教育的发展尚未成熟,比如资金的运转、管理体制、办学模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导致民办学校的运转情况差强人意,而民办学校教师应享受的权益,例如评定职称、医疗养老保险、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等方面也因此受到制约。

大树坳小学生命与健康常识教案 篇4

第七课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目标: 了解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体,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学重点: 了解多彩的生命世界,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教学难点: 学会与动植物和谐相处,将身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共享生命家园。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一些动植物知识。

2、准备一些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的图片。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1、讲故事,引课题。

2、通过图片,带同学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和一些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的图片。二:提问:

(1)走入大自然,你会发现哪些美丽可 爱的生命呢?(2)多彩的生命世界,你还认识哪些有趣的生物朋友? 让学生边学习课本第三自然段。

(3)请在你家附近先一棵树,仔细找找有哪些生物朋友生活在它周围,你的发现一定会有很趣!

(4)与从不同的生存本领,许多生物朋友会用巧妙的方法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5)你认为动植物也有情感吗?说说你所了解的故事吧!(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你希望生活在这样的家园里吗? 解决问题:

1、植物:树木,花草等;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猫,狗等。

2、在花草树木中穿梭的小昆虫等。

3、小鸟,小昆虫,蚯蚓,蚂蚁等.4、鸟类用飞行的方式来躲避敌人的捕食,有些小虫子用集体生活的方式来捕食,生存等。

5、各自发表意见,动植物有情感或者没有情感。

6、我希望生活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中。三:阅读与拓展 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水污染的问题

3、水土流失的问题

4、生物多样性破坏的问题

提问:

1、你对自己居住地区的环境质量满意吗?

2、环境污染对儿童,青少年的危害有哪些?、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提问:看了这些规定,你们觉得这对于中国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什么作用?

思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第八课 走进绿色生活

教学目标: 了解绿色生活的定义和意义。教学重点: 了解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对我们的好处。教学难点: 怎样维护我们的环境,提高环保意识。课前准备:

1、我们生活中出现的“绿色”的例子。

2、准备一些中国主要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图片。三:大自然的视频。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自然吗 ?(喜欢)大自然中的绿色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同走进绿色世界,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板书:走进绿色世界

二、明理 :绿色生活 性的时尚生活方式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丽吧!(播放视频)生:观看

师:(再听一遍,感受身临其境)现在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五一放假时,你来到了刚刚我们看到的这个世外桃源,这里没有汽车的蜂鸣声,也没有随处可见的塑料袋,有的只是小鸟在歌唱和小草散发出的淡淡清香,你慢慢的走在丛林的小路上,去感受暖暖的春风,呼吸着小草散发的香气,聆听小鸟那天籁般的声音,山间的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儿,哗啦啦的奔向远方,同学们,你能说说你此时感受吗? 生:(空气清香,心情好)

师:是啊,正如大家所感受的那样,大自然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好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也给我们带来了健康和希望。通过刚才的欣赏,谁能告诉老师,你都看到了哪些绿色植物?

师:那你们知道这些绿色植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呢? 师:可见,绿色植物是我们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他们保护了地球,更保护了人类,它们无怨无悔的为我们人类做奉献,然而我们人类的这些朋友,现在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什么会这么说?你们看看就知道了。(播放桂林山水视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中出现的是什么地方吗? 生:桂林

师:是的,人们都说桂林山水天下,置身于桂林山水之中,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实社会中,绿色已不单是对一种颜色的称呼,人们已经赋予它更多,更新的含义,那谁来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绿色名词? 生:绿色食品、绿色能源„„

师:也就是说绿色生活使我们不仅省钱和实惠,同时也可以使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

三、怎样建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师:现在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发出了警告,比如:沙尘、地球变暖等自然现象,如果不及时治理,最后糟糕的还是我们人类。环境问题:水污染:水是生命之源,健康水的标准。大气污染:生物都离不开空气,空气质量状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室内空气污染:我们每天生活的场所。怎样提高环保意识。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建设我们的绿色生活呢?

总结:

1、森林、植被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它生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人们砍伐、践踏的速度,让我们从珍爱脚下的一棵小草做起,共同携手保护绿色,保护我们的地球。

2、多多亲近大自然,去野外享受阳光,呼吸大自然清新的空气。

3、日常生活中药吃的健康,购买食品的时候注意质量安全标志。

第九课 参与绿色行动

教材目标:

1、举例说出森林与人类和动物生存的关系。

2、学生明白绿化是我们共同的行动,并自觉地投入进去。教学难点:用自身的行动来回报森林 教学重点:说出森林与人类和动物生存的关系

教具准备:有关森林的光碟,拒绝污染的行动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大家知道哪个星球是我们人类目前唯一能够生存、繁衍的星球? 生:地球

师问:为什么说是地球呢? 生讨论:地球上有阳光、空气、水气、土壤、各种动物、植物等。植物与人类、动物关系尤为密切。

师:下面我们来关注一下森林,看看森林与人类和动物的生存有哪些关系。板书课题《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

二、新授

1、看光碟:光碟上有一片大森林。有石油、木材、有一群人捂着耳朵,带着防毒面具从浓烟、沉埃迷漫、吵杂声特大的街道上奔向一片葱绿的大森林中,最后的一个画面是一只小鸟孤独地站在一片沙漠上的一个小树桩上,下面有一句话是“请给我一个家吧!”再后面就是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量等数据。

看完光碟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大概归纳出六个小问题

1、森林为人类提供了什么能源?

2、那些人为什么要奔向森林?

3、小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

4、为什么小鸟会变成这个样,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状况?

5、我国的森林面积的人均占有量是多少,覆盖率又是多少,这说明了什么?

6、我国的“植树节”什么时候规定的,对于保护森林资源在法律上有什么规定?

7、为了环保,我们应该做到哪些方面? 解决问题:

1、森林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木材、石油、煤)

2、森林是氧的天然加工厂,是有毒气体的天然解毒器,是尘埃的天然吸尘器,是噪声的天然消声器。

3、小鸟想要一个温暖的、安全的、有生息的家。有许多树木、花草、虫鱼、同伴和邻里等各种动物。

4、小鸟无家主要是因为人类的破坏,还有自然灾害(火灾)。要改变现状,我们必须共同行动进行绿化,植树造林。

5、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说明了我国土地面积大,生态环境类型多样,但人口众多,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少。目前,植树造林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行为。6、1979年起把每年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84 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7、环保你我他,植树造林,珍爱生灵,节约资源,地址污染,是我们青少年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参与绿色行动的指南。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森林对人和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知道我们当前的任务、职责──绿化。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三:活动:同学们制作卡片宣传环保。

目标:通过校园绿化设计的学习,充分肯定学生进行校园绿化的能力,缴发他们热爱校园,热爱祖国的情感,并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积极地参加到绿化、护绿的工作中去。四:作业

简答:有人认为一次性筷子又方便又卫生,应该提倡使用,防止过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对森林造成破坏,可以鼓励回收一次性筷子,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明理由。

第十课 生命中的风雨彩虹

教学目标: 明白我们的生命中有各种坎坷与磨难,也有快乐和幸福。教学重点: 人生中要经历的各种考验和磨砺。教学难点: 我们怎样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课前准备:

1、学生试着说说自己心里烦恼的事和开心的事。

2、哲学家的人生观的语段。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心里烦恼的事和开心的事,然后交流有什么收获。

二、新授

1、让同学们阅读诗歌:生命的曲线美。

生命是一条潺潺的小溪,流淌不息;

生命是一片管阔的草原,生机盎然;

生命也是一个探索者的旅程,曲曲折折。提问:同学们你们阅读了这首诗歌,对于生命有哪些了解与感悟呢?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生命的诗歌吗?

2、人生风雨相伴:

师:在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不可能凡是都一帆风顺,有起有落,有得有失,有快乐也有痛苦,人生就是风雨相伴的历程。提问:

1、从你们呱呱坠地的时候开始,经过小学,中学,你们有哪些困惑呢?

2、有些同学是在“超级温暖”的家庭中长大的,在你的身上有“蛋壳心理”的反应吗?

3、针对青少年身上的“蛋壳心理”你有什么看法?

4、问问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他们的生命中有哪些快乐的时光,有遇到过什么样的磕磕绊绊?

3、风雨折射彩虹:

师: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

看书阅读:给同学们看有关学生的日记,看看他们是怎样处理一些烦恼与困惑的。

做题书26页:回个自己的生活,你曾经遇到过下列哪些困难或挑战?你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提问: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在你经历的困难和挫折中,那一次给你带来的收获最大?

第十课 为生命减压

教学目标: 正确的认识压力,掌握调控压力的科学方法。教学重点: 怎么把烦恼的事说出来,让心情变得轻松? 教学难点: 说出心里话有哪些好处?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心里烦恼的事,然后交流有什么收获。教学内容与过程:

1、讲故事,引课题。

2、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些开心事,烦心事,你愿意把它们说出来吗?必要的时候,说出自己的心里话。(1)说出来,好处多教室里的悄悄话 把烦恼的事说出来,心情会变得轻松;把高兴的事说出来,快乐的心情会感染更多人。(2)心里话儿向谁说?小虎的心事,猜猜看,以下的倾诉对,小虎会选谁,为什么?

(3)把全班同学的说心里话的对象统计一下,你能发现什么?(4)有些心里话不想对身边的人说,怎么办?

(5)心里话是不是对谁都能说呢?动动脑筋,想想再回答。(6)心里话儿怎么说?需要倾诉时,你会用到哪些物品? 面谈、网聊、打电话、写信、写日记......说心里话的途径有很多,你最喜欢哪种方式呢,为什么?

2、成长需要压力:

师:在人的一生中,压力是在所难免的,即将初中毕业的我们不仅要面对学习,考试的压力,而且还要面对升学等各种事关个人前途命运的压力。

提问:最近,你最担心的事是什么?为此你的感受如何? 你面临着哪些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他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过度压力的影响:

阅读书上压力曲线示意图:同学们你们对于压力有哪些了解?

师:过度的压力不利于人的成长。它会降低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打击我们的信心,摧毁我们的斗志,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过度压力的影响:生理方面,行为方面,认知方面,情绪方面。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压力呢?

做一做:

1、针对自己面临的考试压力,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反思,你认为正确还是不正确?

2、面对压力,你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来放松和释放?

3、通过网络,报章杂志等途径,了解养成生活方式与缓解压力之间的关系。

总结: 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些开心事,烦心事,你愿意把它们说出来吗?必要的时候,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正确的处理压力。

第12课 化解生命危机

教学目标:

1、生命是宝贵的,我们没有终止生命、毁灭生命的权利;

2、珍爱生命,永不放弃;

3、化解心理危机的方法途径;

4、了解人生是一个风雨相伴的历程。教学过程:

一、前堂知识回顾:

1、生活中面临的压力可以分为哪几类?

2、简述应对压力的5R策略。

二、新授:

(一)珍爱花季生命

1、青少年选择自我毁灭的直接原因、主观因素:

成长的困惑、学习的压力、情感挫折、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家庭变故以及社会媒体的影响等。

心理承受能力弱、不良情绪、性格障碍、缺乏责任感等。

2、我们没有终止生命、毁灭生命的权利

(二)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1、坚守生的希望,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汶川地震蒋雨航奇迹

2、挫折与痛苦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三)寻求援助 化解危机

1、什么是心理危机

2、出现心理危机是正常现象

3、化解心理危机的方法、途径

(1)热线咨询是危机干预的方式之一

(2)到心理咨询门诊进行咨询,接受心理和药物治疗。

(3)向他人寻求帮助。

(4)化解生命危机,最关键的还在于自己。

四、风雨过后是彩虹

1、人生是一个风雨相伴的里程

2、生活中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跨越不过的坎坷 布置作业:

1、青少年选择自我毁灭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

3、化解心理危机的方法、途径主要有哪些?

第13课 生命是一种责任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意识到生命来之不易,感悟生命的美好,并热爱生命;树立自救自护和防毒的安全意识,初步树立珍爱生命就是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2、行为与习惯:生活中注意安全;遇事能预测危险,防范危险;遇险能采取自我救护措施,自觉抵制毒品、邪教等社会因素对生命的伤害。

3、知识与技能:了解生命孕育、诞生、成长、的艰辛,初步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有关的安全常识,知道毒品与邪教的危害,有初步的危险预测能力和关于毒品、邪教危害的判断能力,有初步的自救能力。

重点: 理解我们人生中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难点: 我们应该怎样来承担责任。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婴幼儿时的照片;询问父母哺育、牵挂孩子的故事以及对孩子生命的希望。

2、教师准备:歌曲《摇篮曲》。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你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吗?

2、集体交流:说一说生命是怎么来的。

3、读教材提示语。生命是可贵的,它就像二月的鲜花一样,是那么的美丽却又短暂。今天过去了,就不会有第二个今天。六年级过去了,就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六年级。所以我们必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美好时光,珍爱生命。在懂得生命的脆弱与宝贵的同时,还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于承担生活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具备责任意识。以阳光的心态,健康成长,愉快生活,让生命的清泉永流不息。

4、集体活动,看教材照片说感受:分别看一看书中四张照片和下面相应的感悟语,请同学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感受。

5、讲述交流:请同学上台把婴幼儿时期的照片展示给大家看,把听父母讲的那时怀孕、分娩、喂奶、照顾的事讲给大家听,同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6、集体感悟:请同学概括地说一说对生命的孕育、诞生、成长有什么感受。

7、过渡语:生命从孕育到长大,很不容易,父母不仅为我们的生命付出了心血与艰辛,而且他们时时把我们牵挂在心中,所以我们要付得起我们在生命中对父母对社会对自己的一份责任。

8、图片分析:请同学们讲教材图片表达的意思,再说一说从这里我们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9、唱一唱:跟着录音唱《摇篮曲》。

10、写一写:爸爸妈妈对我们生命的希望,我们的责任。

11、教师总结:生命来之不易,包含父母心血,与父母的心紧紧相连。生命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目的。再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我们也许会一帆风顺,也许会经历坎坷,什么样的人生我们应该再有限的生命中建立起一些永恒的东西,让生命更有意义!生命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生命的存在 是为了更多生命的存在----也就是说----生命是一种责任!

第14课 用美德滋润生命

教学目标:

1、明白什么事荣辱观。

2、用美德点亮人生。重点: 学会八荣八耻。

难点:怎样做光荣的事,拒耻辱之举。

课前准备: 关于不同荣辱观的例子,八荣八耻的视频,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八荣八耻的内容吗? 集体讨论: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

2、新授:

师:荣辱观是人生的道德标杆。不辨是非难处世,不知荣辱不成人,荣辱观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反应,他明确的告诉我们什么事光荣,什么事耻辱,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事应该提倡,什么应该摒弃。

提问:

1、同学们 你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被道德礼仪所褒奖的行为,而又遇见过哪些被人们引以为耻的行为呢?

2、同学们你们做过哪些好的行为,有做过哪些不好的行为呢? 阅读与思考:

1、我国坚决禁止和打击的社会丑恶现象: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利用封建迷信骗钱害命;聚众赌博;吸食,制作,贩卖毒品。

2、我国表扬和宣传的道德行为:知荣明耻,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助人为乐。

提问思考: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面对唾手可得的金钱诱惑,他的选择展示了一种什么样的荣辱观? 提问: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已被判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用美德点亮人生:

师:善良,诚实,正直,宽容,勇敢,勤劳,爱国,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没好词汇,都是用以歌颂和赞扬美德的,也表现出对美德的崇尚和向往。

阅读与思考:

提问:阅读空间的内容,思考这些内容主要描写了人类的那些良好的美德?

活动天地:

在学校或班级开展“美德银行”的活动,比一比,看谁在活动中积累的精神财富最多。

第15课 塑造最好的自己

教学目标 :是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习惯,树立美好的梦想。

教学重点: 梦想的美好与不好的一面。

教学难点: 怎样树立美好的梦想,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课前准备:

1、课前了解学生的理想。

2、准备一些拥有美好梦想并且实现其梦想的例子。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师: 年前的8月28日,即1963年8月28日,在美国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天,美国25万人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集会,浩浩荡荡地从华盛顿纪念碑出发,分两路游行到林肯纪念堂。在林肯纪念堂前,一位30多岁的黑人汉子被众多黑人簇拥着,站在高高的石阶上演讲,这次演讲就是举世闻名的《我有一个梦想》。这个黑人就是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梦想呢,或者说你们将来想从事怎样的职业呢? 二:讲授新课

师:梦想可以成就未来,可以使美好化为现实,梦想是人类产生动力的源泉,任何人的成功和任何奇迹的产生,都是梦想发挥作用的结果,都是苦心经营,追求奋斗的结晶。

阅读与思考:阅读活动天地的内容。

提问:

1、同学们你们在这则材料中能总结出哪些道理呢?

2、同学们你们自己都有哪些梦想呢?

3、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梦想成功的例子呢?

师:既然我们都知道有好的梦想才能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树立了明确的目标,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桥梁,有了目标我们才知道要往哪里去,去追求什么,面临初中毕业的我们,选择正确的目标,做好人生的规划非常的重要。

提问:

1、你对自己的未来的生活有没有目标?目标是否清晰?

阅读与思考:哈佛经营的人生轨迹

提问:你现在是属于27%,60%,10%,3%中的哪类人?现在决定将来要属于哪一类人?

小学法律常识教案 篇5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什么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公民应该享有哪些法律权利和承担 哪些法律义务,如何行使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如何尊重别人的权利,当自己的法律权利受到侵害后如何依照法律途径寻求保护和 救济,以及滥用去律权利和违反法律义务后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只有了解相关的去法律知识,才能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 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个人修养。

课堂讨论:请同学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享有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务?

第一节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一、法律权利

(一)法律权利及其特征

法律权利可以概括为,权利主体依法要求义务主体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资格。特征:

1.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2.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3.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4.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二)法律权利的分类

1.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基本权利是指宪法以及宪法性法律规定的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受教育权等;普通权利是指宪法以及宪法性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如民法规定的物权、债权,婚姻法规定的婚姻自由权等。

2.政治权利、人生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权利。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人身权利包括人身自由权、生命权和人格尊严权等。财产权利包括财产所有权、继承权等。社会经济权包括劳动权、休息权等。文化权利包括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

3.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和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是指全体公民普遍享有的权利;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是指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特定人群专门享有的权利。

4.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实体性权利是指实体法所确认的权利,如经济法中的经营权,商法中的股权等;程序性权利是指程序法所确认的权利,如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权、上诉权和辩护权、代理权等。

(三)法律权利与人权

人权:指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萌芽于古希腊哲学、罗马法及基督教改革运动,发展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人权是法律权利的内容和来源,法律权利是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法律权利只有符合人权保障精神和要求,才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人权只有上升为法律权利,才能得到有效的尊重和保障。

二、法律义务

(一)法律义务是历史的。法律义务的内容和履行方式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权保障的进步而不断调整和变化的。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免除了农民缴纳土地税的义务;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国家足部调整个人所得税的起征标准,收入在起征点以下人群缴纳所得税的义务也随之被免除;随着信息社会和汽车时代的到来,人们维护信息安全和遵守交通规则的义务则相应增多。

(二)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性质、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安全形势等因素,会对法律义务的设定发生重要影响。如,有些国家出于安全的考虑,法律规定每个身体健康的成年男子必须服兵役若干年,否则就要受到法律惩罚;在有些信仰宗教的国家,规定宗教义务也是法律义务,违反宗教义务的要受到法律惩罚。

(三)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法律义务必须由具有法律职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程序设定,其他国家机关不得对公民违法设定法律义务。坚持义务法定,是法治国家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方面。

(四)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三、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互利共赢。没有权利,义务的设定就失去了目的和根据;没有义务,权利的实现也就成为空话。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了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公民权利与义务,大体可分为政治权利与义务、人身权利与义务、财产权利与义务、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义务。这些权利与义务具有广泛性、公平性和真实性,表现在:权利与义务的主体为全体公民,权利范围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权利与义务为公民平等地享有或履行;国家从制度上、法律上、物质上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实现。

一、政治权利与义务

(一)选举权利与义务。

选举权利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我国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规定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二)表达权利与义务。

表达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表达自己对国家公共生活的看法、观点、意见的权利。典型的表达方式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

(三)民主管理权利与义务。

民主管理权利是指公民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的权利。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公民行使民主管理权利主要通过选举和监督人大代表,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活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民主管理,选举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主任以及参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管理活动等方式而获得实现。

(四)监督权利与义务。监督权是指公民依据宪法法律规定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的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二、人身权利与义务

(一)生命健康权利与义务。生命权是指维持生命存在的权利。拥有生命是人最基本、最原始的权利,享有生命权是人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命权包括生命安全维护权、防止生命危害权、改变生命危险环境权等。健康权是在公民享有生命权的前提下确保自身肉体健全和精神健全、不受任何伤害权利。

【案例】:武昌岳家嘴夜市旁,一男子偷盗电线败露后,被人戴白帽示众。

(二)人身自由权利与义务。人身自由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搜查、拘禁、逮捕等行为侵犯的权利。人身自由,首先是指人的身体不受拘束,其次是指人的行动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必须依法行使,滥用人身自由权利,构成违法犯罪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三)人格尊严权利与义务。人格尊严权利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人格尊严的基本内容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

(四)住宅安全权利与义务。住宅安全权也称住宅不受侵犯权,是指公民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不受非法侵入或搜查的权利。住宅安全包括以下内容:任何公民的住宅不得非法侵入,任何公民的住宅不得随意搜查,任何公民的住宅不得随意查封。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必要时可以对住宅安全权进行限制。如国家机关为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依法对公民住宅进行搜查;国家机关可依法查封公民的住宅;在紧急状态下,特定国家机关和人员可在事先没有办理必要手续的情况下,强行进入公民住宅,但事后须办理必要手续。

(五)通信自由权利与义务。通信自由通过通信秘密,是指公民通过书信、电报、传真、电话及其他通信手段,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通信自由的基本内容是公民何时何地、采取何种方式、与何人通信不受非法干涉,其所保护的利益是私生活秘密和表达行为的自由。

三、财产权利与义务

财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劳动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的权利。对个人而言,财产权是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自由与实现经济利益的必要途径。

(一)私有财产权利与义务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公民一切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不管是生活资料还是生产资料,不管是物权、债权还是知识产权,都应当受到保护。其中包括:第一,公民自由战友、使用、收益、处分其财产,排除他人的干涉;第二,国家征收、征用公民财产须为公共利益,且依法给予合理补偿;第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侵犯公民财产权的,应负赔偿责任;第四,公民不得侵犯他人财产权,否则应负相应的民事、行政或刑事责任。公民在其财产权受到侵犯时,有权要求侵权行为人停止侵害、返还财产、排除妨害、回复原状、赔偿损失,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继承权利与义务

继承权是指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资格。法律所规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考试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第一顺序继承人丧失继承权利的,将丧失继承权。

四、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

(一)劳动权利与义务

劳动权是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劳动的机会和适当的劳动条件和报酬的权利。劳动权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行使其他权利的物质上的保障。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

(二)休息权利与义务

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付出一定的劳动以后所享有的休息和修养的权利,是劳动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休息权和劳动权是密切联系的,休息权是提高劳动效率、保障劳动者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所必需的。

劳动者的休息权主要通过国家规定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予以实现。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我国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4小时。子

1995年 5月 1日 起,国务院进一步将职工工作时间缩短为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休假制度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暂离工作岗位,进行休息和度假,同时继续领取这一阶段的工资的制度。休假支付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公休日制度、法定节假日制度、带薪年休假制度。

(三)社会保障权利与义务

社会保障权是指公民享有国家提供维持有尊严的生活的权利。我国高度重视公民社会保障权的实现,努力履行国家承担的义务。我国宪法第44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

(四)物质帮助权利与义务

物质帮助权是指公民在法定条件下获得国家物质帮助的权利。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除宪法外,社会保障法、社会救助法等法律法规具体规定了物质帮助权的内容及其实现方式。

五、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

(一)宗教信仰权利与义务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具体内容包括信仰宗教的自由、从事宗教活动的自由、举行或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等。我国宪法规定,宗教信仰权利与义务主要包括:第一,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第二,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第三,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反对外来势力支配和干涉中国宗教的内部事务。

(二)文化教育权利与义务

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在文化和教育领域享有的权利。文化权利有个人的文化权利和集体的文化权利之分,前者如由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受到保护的权利;后者如少数民族群众享有保留和发展其文化特性及其文化的各种形式的权利。

第三节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只是写在纸上的条文,要让他们成为现实中的权利和义务,让全体公民都积极行动起来,依法充分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让法律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在现实中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果实。大学生应当正确把握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基本要求,既珍惜自己权利又尊重他人权利,既善于行使权利又自觉履行义务,为未来的发展和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依法行使权利

1.权力行使的目的。公民在行使法律权利时,不仅要在形式上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也要符合立法意图和精神,不得违反宪法法律确定的基本原则,保障权利行使的正当性。此外,行使权利不得破坏公序良俗,妨碍法律的社会功能和法律价值的实现。

2.权力行使的限度。任何权利的行使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其相应的限度,必须依照法律规定法人限度来行使权力。如果因行使自己的权利而损害了国家、集体的利益或他人的利益,超出了国家法律所许可和保障的范围与界限,则不再是行使权利,而是侵权,会受到法律追究。

3.权利行使的方式。权利行使的方式分为口头方式、书面方式和行为方式,有时口头方式和书面方式可以兼用。如,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但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4.权利行使的程序。由于一个人行使权利的过程可能就是另一个人履行义务的过程,所以程序正当原则同样适用于权利行驶过程。通常情况下,行使权利的程序是法律规定的。如,我国选举法对选举程序作了规定,包括确定选民资格、选民登记、发放选民证、推荐候选人、选举投票、确定当选人等流程。

二、依法救济权利

1.司法救济。公民可以通过行使诉权,依据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实现权利救济。司法救济一般由人民法院主导并通过公正的审判来实现。相对于其他性质的救济,司法救济在职能上具有其他救济不可替代的终局性地位。申请国家赔偿也是司法救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由于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国家或公共权力时给予违法行为而导致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可以申请国家赔偿。

2.行政救济。公民可以通过行使听证、复议等权利,要求国家行政机关裁决的形式实现对权利的救济。如公民对行政机关的决定不服,可以向其上级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要求重新处理。公民或其他权利主体由于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合法行使国家或公共权力而导致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可以请求国家赔偿。

3.政治救济与社会救济。政治救济主要是公民依法以游行、示威、结社、请愿等方式要求或实现合法权益的权利救济模式。社会救济主要是公民通过人民调解、行业调解、民商事仲裁、劳动人事仲裁等渠道对受到损害的权利施以救济,其特点是第三方参与、当事人自愿和程序便捷等,在我国的权利救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力救济。自力救济是指权利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实施救济行为。如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民事法律规定侵权人和被侵权人就侵权行为达成的赔偿或和解协议等。我国法律鼓励当公民的权益受到损害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合理表达诉求,维护自身权益,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不管采取什么诉求,不管运用何种方式,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进行。

二、尊重他人权利

1.尊重他人权利是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

2.尊重他人权利既是一项法律义务,也是一项道德义务

3.不尊重他人权利,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利

三、依法履行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与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5.依法纳税的义务。

课堂教学小结: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只有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 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个人修养,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有青年。

复习思考题及作业题:

民族常识教案 篇6

第一课

多民族的大家庭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掌握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并记住主要分布在哪些省自治区。

2、让学生知道我国的5个自治区及首府所在地,能说出自治州、自治县(族)、民族乡的数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民族常识》的第一课——多民族的大家庭。(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56个民族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共有11.31亿人口,现在也称12亿。世界上大约有53亿人口,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也就是说,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在我们的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他们占中华民族人口的大多数,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10.39亿人,占据了整个中华民族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共有9120多万人,仅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因为这55个民族的人口相对于汉民族来说数量很少,我国习惯上把他们统称为少数民族。

1、认识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⑴请同学们看彩色图,我们来辨认一下55个少数民族。

⑵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熟悉这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我们编了一首顺口溜,下面就请同学们看幻灯片。

2、在各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生活在广西的壮族,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总人口有1555万人。

(二)少数民族的居住分布状况

少数民族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虽小,但他们居住的地方却很辽阔。

(三)国家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制政策。

三、总结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友爱,保卫祖国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第二课

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

教学要求:

1、让学生了解我国东北、北方、西北及西南地区各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

2、了解各族人民为开发祖国边疆和共同抵御外来侵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

①我们中国共有多少个民族? ②其中多少个少数民族?

③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祖国哪些地区?今天,我们学习《民族常识》的第二课——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

二、讲授新课:

(一)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二)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

(三)西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

(四)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三、总结课文,深化认识

四、总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少一个也不行。

希望同学们继承他们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盛。第三课

多种多样的语言和文字

教学要求:

1、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特点。

2、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正式使用的19种少数民族文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各族人民在交流中使用的重要媒介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语言、文字)

第三课

多种多样的语言和文字(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多种多样的语言

1、汉语

世界五大通用语言(英、法、俄、西班牙、汉语)

2、少数民族语言

(二)多种多样的文字

1、大都为拼音文字

2、书写有所不同

3、标点不同

三、党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政策。

(板书:自由)

四、总结:

这堂课我们简要了解了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的情况。作为汉族的同学,应尊重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并努力学习中国辉煌灿烂的语言和文字,争做民族团结的楷模!

第四课

风味独特的饮食

教学要求:

1、了解少数民族的饮食特点、尊重民族的饮食习惯。

2、学做几样民族食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少数民族人民又有怎样的饮食习惯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民族常识》的第四课——风味独特的饮食。

二、讲授新课:

(一)牧区的饮食(板书)

放录像(藏族的酥油茶)

(彝族的砣砣肉)

总结:牧区的少数民族吃肉、喝奶的饮食习惯,都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形成的。

(二)农区的饮食

(三)同种食物,吃法各异

(四)风味独特的小吃 ①你吃过那些民族饭菜和风味小吃吗? ②你会做哪些民族饭菜和风味小吃?

(五)尊重民族饮食习惯

三、总结。

四、出示小黑板,做练习题

第五课

缤纷艳丽的服饰

教学要求:

1、了解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使学生能分辨部分少数民族服饰。

2、了解南北少数民族服饰的差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服饰

1、蒙古族、藏族、满族服饰

⑴有许多少数民族,从服饰上就能区别他们的民族。⑵下面进行现场表演,组织学生分辨。⑶概括服饰特点。

2、朝鲜族、维吾尔族、回族服饰

(二)认识南方少数民族服饰

三、总结课文,深化认识。

①你能了解到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特点?

②你能分辨哪些少数民族服饰?

四、总结 希望同学们今后在看电视、电影及课外读物要多注意观察各族人民的风土民情,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第六课

别具一格的住所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各式各样住所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2、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住所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学习《民族常识》的第六课——别具一格的住所。

二、讲授新课:

(一)介绍住所:

1、蒙古包

2、帐篷

3、仙人柱

4、平房

5、干栏式建筑

(二)补充其他住所。

三、练习。

请同学们把住房和响应的民族用线连起来。

四、总结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少数民族的住所,能分辨有代表性住所的特点。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收集各种图片、资料,这能够不断丰富我们的民族知识,帮助我们把民族常识课学好。第七课

享有盛誉的工艺

教学要求:

1、认识几种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工艺品,从而加深对少数民族的了解。

2、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出示实物)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精美的工艺品:有修着鲜艳图案的小坎肩、做工精细的小背包、编有花纹的藤编小提包和竹编小花篮。这些都出自心灵手巧的少数民族人民之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七课——享有盛誉的工艺。

二、讲授新课:

(一)介绍桃花、刺绣、编织工艺

(二)介绍蜡染工艺

(三)介绍藤编、竹编工艺

(四)介绍雕刻工艺

(五)介绍地毯、挂毯工艺

(六)介绍建筑工艺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第八课

灿烂辉煌的文学和艺术

教学要求:

1、让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人物。

2、让学生了解部分少数民族的独特乐器,欣赏部分少数民族的优美舞蹈。

3、组织学生学跳部分少数民族舞蹈。教学过程:

复习: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享有盛誉的工艺”,请同学们说出几个代表性的民族工艺品。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辉煌的文学和艺术。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诗歌、传说故事及传说人物:

1、诗歌

⑴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 ⑵蒙古族叙事长诗《嘎达梅林》 ⑶纳西族史诗《创世纪》 ⑷彝族长诗《阿诗玛》

2、传说故事

⑴高山族《日月潭》 ⑵壮族《百鸟衣》

3、传说人物 ⑴壮族刘三姐 ⑵维吾尔族的阿凡替

(二)戏剧

各民族的传统剧种有藏剧、白剧和土家族戏,还有布依族的地戏、花灯剧,彩调戏、朝鲜族的歌舞剧和壮族戏。

(三)歌舞 ⑴歌曲

蒙古族的“赞歌”;哈萨克族的“牧歌”;壮族的“排歌”; 藏戏的“谐”和“鲁”。⑵舞蹈

(四)乐器

马头琴、冬不拉、芦笙、象脚鼓

三、总结。

我们应热爱、继续并发扬它,为全国民族团结、统一、繁荣和昌盛尽我们一份量。第九课

多姿的传统体育活动

教学要求:

1、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特点。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热爱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我们到祖国各地去博览更精彩的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看书中重点介绍了哪几项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板书:摔跤、赛马、划龙船、抛绣球)

(一)摔跤

(蒙古族)

(二)赛马

(藏族„„)

(三)划龙船

(苗族„„)

(四)抛绣球

三、总结。

还有打竹棍、操杠、铲老鼠、舞龙灯等,我们要利用体育课、课外活动,多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发展民族体育事业,为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9— 第十课

丰富多采的节日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纪念日以及这些节日和纪念日的意义。

2、说说当地回族、满族的节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哪个同学能举例说明传统节日。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丰富多采的节日。(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火把节

⑴哪些民族的节日? ⑵彝族人民过火把的盛况 ⑶学生回答

⑷火把节是怎么来的呢? ⑸教师小结

(二)泼水节

1、泼水节是云南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2、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呢?

3、放录像

4、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

泼水节有辞旧迎新的意义,希望把过去一年中的疾病和灾难送走,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三)那达慕大会 下面该介绍哪一个?(那达慕)

(四)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五)洛萨节

三、看课本

四、总结

五、作业

(一)收集一些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二)访问当地满族家庭,了解满族有哪些节日。第十一课

富饶美丽的地方

教学要求:

1、掌握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物产,包括农产品、优良牲畜、珍贵的植物和主要矿产。

2、知道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部分旅游胜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富饶美丽的地方。

二、讲授新课: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物产

板书:

一.物产丰富

二.山河秀丽

1、农副产品

2、畜牧业

3、森林资源

4、地下矿产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景

三、总结:

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加强民族团结,来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第十二课

著名的少数民族人物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部分著名的少数民族人物,了解他们为祖国作出了哪些贡献。

2、了解我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发奋图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二课——著名的少数民族人物(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人物的?(板书:

一.政治名人

二.科技文化名人

三.民族革命志士

(一)政治名人

1、松赞干布

2、成吉思汗

3、海瑞

4、康熙、乾隆

(二)科技文化名人

1、郑和

2、曹雪芹

(三)民族革命志士

1、邓恩铭

2、马本斋

三、形成性测试(连线)

郑和

《红楼梦》

马本斋

七次下西洋

成吉思汗

体操王子

李宁

回民支队

曹雪芹

古政权

四、总结

回 满壮 蒙古

建立蒙

搜集一个少数民族人物故事,准备参加“我最佩服的一位少数民族人物”故事会。第十三课

知我民族,爱我中华

教学要求:

1、要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

2、牢固树立“两个离不开”的思想。

3、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三课——知我民族,爱我中华(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民族团结

(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总结

小学法律常识教案 篇7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常识教育价值的认识也有所改变。综观各国自然科学教育的改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从小学生抓起。确实,小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中国要实现经济高度增长的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整个国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提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初等教育阶段的自然科学教育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为中学阶段进一步的系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旨在调查中日澳三国小学科学教育的现实情况,通过多国间的比较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为我国的小学自然常识改革提供现实依据和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共选取中国、日本、澳大利亚三国的四年级小学生2943名。其中中国学生(上海地区)766名(男生405,女生361);澳大利亚学生1065名(男生537,女生528);日本学生1112名(男生556,女生556)。

(二)研究工具

《小学生自然常识学习情况调查问卷》(Elementary Students'Schooling in Science),共有24个题项,每个题有多种不同的选择项,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常识的学习情况、在校参加自然常识活动的情况、课外辅导与作业布置情况以及课余活动安排情况。问卷经过严格和准确的翻译,确保施测的标准化。

(三)统计分析

使用SPSS11.5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处理,主要通过卡方检验进行多国数据的比较。

二、结果与分析

(一)自然常识的学习情况

1. 自我评价

调查显示,中澳学生比日本学生对自然成绩的评价更高。中国和澳大利亚分别有81%和8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然常识成绩很好或较好,但在日本学生中仅有56%的人这么认为。另外,中澳分别有77%和80%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自然常识的知识较快,而日本仅有58%的人这么认为。同时我们还发现,日本学生对自我的评价不如中澳学生明确,选择项集中在“有点好”或者“不太好”上。这可能缘于日本学生相对保守和谦逊,使得他们的自我评价相对较低。

2. 学习兴趣

在对自然的学习兴趣上,三国大部分的学生都表现出喜欢学习自然。然而通过比较发现,澳大利亚学生的学习热情最高。其中,66%的澳大利亚学生认为很喜欢学习自然常识并以此为乐,而中国和日本分别只有41%和46%的学生这么认为。另外,81%的澳大利亚学生很喜欢或者较喜欢做自然习题,而中国和日本的比例分别只有68%和76%。

可见,澳大利亚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方面下了不少的工夫,澳洲的科学教育强调把知识传授与探索活动、研究方法应用相结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这值得中日两国学习和借鉴。

3. 使用电脑学习

调查显示,三国的学生都不太经常使用电脑写实验报告,超过75%的学生选择“每月一两次”、“一年几次”和“从不”。这与小学的实验次数不多和学生用电脑的习惯有关。但是在使用电脑搜集知识和信息方面,日本的学生比中澳学生更少上网。其中,61%的中国学生和48%的澳洲学生“每周至少一次”和“每月一到两次”上网搜集信息,但是仅有36%的日本学生这么做,同时有40%的日本学生从来不用电脑搜集自然知识。可见日本小学生比中澳两国学生要更少使用电脑的上网功能。

(二)在校参加自然常识活动的情况

1. 课堂实验

观察事物和做实验是自然常识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虽然澳洲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中日两国都高,但是他们在观察、设计和做实验或调查比中日学生要少得多。中国和日本分别有89%和86%的学生“每周至少一次”和“每月一到两次”观察老师做自然实验,而澳大利亚仅有61%的学生选择这两项。另外,在做自然常识实验或者调查方面,中国和日本分别有78%和77%的学生选择“每周至少一次”和“每月一到两次”,而澳大利亚的比例仅为53%。

2. 课外观察

科学教育除了课堂学习外,课外的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巩固知识同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调查结果发现,日本学生经常观察事物(比如天气变化或者植物生长)并作下相关记录,有82%的学生选择“每周至少一次”和“每月一到两次”观察自然事物。但是中国和澳大利亚分别只有60%和53%的学生选择这两项,远远低于日本的比例。

2002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新小学指导要领,理科(即自然科学)的教育目标将“亲近自然”放在了第一位,他们的科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亲近自然的习惯。此题显示日本和中澳两国存在的显著差异便有了事实根据和政策背景,同时表明日本的新教育大纲开始突显它的作用。

(三)课外辅导与作业布置情况

1. 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属于课堂教学外的额外课程,调查显示61%的澳大利亚学生“几乎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额外课程或者辅导。而中国和日本的学生选择此项的比例分别为45%和46%,与澳大利亚的差异明显。可见,中日大部分的学生会参加课外辅导。

从总体上看,三国学生均较少参加自然常识的课外辅导,“每周1或2次”参加的人数比例均低于20%。

2.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是体现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部分,作业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课余安排和生活质量。调查显示,有54%的中国老师“每周1或2次”留一次自然常识作业,但是日本和澳大利亚的相应比例仅为16%和13%,中国和日澳形成了显著的差异。另外,54%的日本老师和40%的澳洲老师选择“少于每周1次”留一次作业。由此看来,中国学生的作业负担仍然比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学生重。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阶段,作业的布置在巩固知识方面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作业过多会使得学生失去对自然探索的原始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查结果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在规定多久时间完成作业方面,三国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的学生选择“少于15分钟”和“15~30分钟”。

(四)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在平常上学的一天当中,中国学生比日澳学生更少时间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而花更多的时间看书和写家庭作业。

中国仅有36%的学生看电视和录像的时间为“少于1小时”和“1~2小时”,但日本和澳大利亚分别有60%和50%的学生选择这两项。另外,还有59%的中国学生看电视和录像的时间为“从来不”和“少于1小时”。在玩电子游戏方面,84%的中国学生所花时间为“从来不”或者“少于1小时”,但日本和澳大利亚分别有68%和61%的学生选择这两项。

在看书(出于兴趣)方面,日本和澳洲分别有71%和61%的学生所花时间为“从来不”和“小于1小时”,而中国只有26%的学生选择这两项。同时,有63%的中国学生选择“1~2小时”和“2~4个小时”。

最后,在做家庭作业方面,中国与日澳的差异仍然很明显。日本和澳洲分别有62%和59%的学生每天做作业的时间“少于1小时”,但中国仅有24%的学生选择此项。同时,中国有59%的学生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为“1~2个小时”和“2~4个小时”。

三、结论

根据以上的结果分析,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基本认识:

1.中澳学生在对自然成绩的评价上比日本学生更加自信,日本学生的自我评价相对较低,这可能与日本文化有一定的关联。

2.澳大利亚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中日学生高,他们喜欢学习自然并以此为乐,但是在观察课堂实验和做实验上比中日两国学生要少。

3.日本的理科教育目标崇尚亲近自然,日本学生在课外观察(比如观察植物生长)上做得比中澳两国学生多。

4.三国学生都较少参加自然的课外辅导,澳洲学生比中日学生参加的次数更少。

5.中国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比日澳两国重,教师留的家庭作业要比日澳学生多。

6.在一天的课外时间里,中国学生比日澳学生花更少的时间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而花更多的时间看书和写家庭作业。

当前国际中小学的自然教育已从重视科学知识和方法转变到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调查结果显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扎实性,诸如学生将更多的课外时间花在课业上等,但同时也反映出我们现有教育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诸如学生课业负担相对重等。我们建议将自然常识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观察练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孩子们更快乐而充实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郝京华.当代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其启示[J]..小学自然教学, 2000, (7~8) :24~27.

[2].阮晓青.简析澳大利亚中小学科学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0) :57~58.

[3].樊琪, 赵骏.小学生科学素养透视[J].小学自然教学, 2002, (6) :16~18.

[4].孟令红, 包殿国, 藤岛弘纯 (日) .中国小学自然和日本小学理科教育之比较[J].小学自然教学, 1999, (7~8) :57~59.

[5].王幼琴.中国上海地区小学自然学科与日本小学理科课程标准的比较[J].上海教育, 2001, (4) :57~64.

[6].Wu, Angela.Japanese Education System:A Case StudySummary and Analysis.1999, 1.Form the web site:http://www.ed.gov/pubs/researchToday/98~3038html

[7].A.Bartoli.Demand and suppl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school teachers in Australia.2001, 7.From the web site:http://www.curriculum.edu.au/mceetya/public/pub326.html

[8].Liu Yongbing.The Construction of Pro-Science andTechnology Discourse in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Language andEducation, 2005, v19n4:304~321.

小学法律常识教案 篇8

一、 教师资格认定行为中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要素之一,既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自然人或单位。在教师资格认定行为的法律关系里,其主体是申请教师资格证书的自然人和实施认定教师资格行为的行政机关。

1.申请教师资格证书的自然人(以下简称申请人) 根据《教师法》,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的,”都可以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此,教师资格证书申请人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即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

(2)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3)具备相应的学历:《教师法》对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提出相应的要求。

(4)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对于申请人教育教学能力,认为“应当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另外申请人还需“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

(5)限制规定:由于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使命,对于“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人”,不能取得教师资格。

2.实施认定教师资格行为的行政机关(以下简称认定机关):1995年《教师资格条例》第13条指出“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二、 教师资格认定行为中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在教师资格认定行为中,法律关系的客体就是教育行政机关作出的是否授予相对人教师资格的行政行为决定。

三、 教师资格认定行为中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行政主体,依法受理、认定申请者的教师资格,并向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者颁发资格证书,在这一过程中,认定机关与申请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存在明显的非对等性和行政主体实体上权利与义务重合性的特点。因此本文在介绍申请人的权利和义务后,着重论述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许可的法定义务。

1.申请人的权利和义务

(1)申请人的权利

①符合条件的,有依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权利。

②认为行政机关应受理而不受理或应颁发而不颁发证书的,有提起复议或诉讼的权利。

③认为行政机关侵害权利的,有提起国家赔偿的权利。

(2)申请人的义务

①申请须在法定的期限内提出。我国法律规定,申请教师资格证书的,必须在一定期限内提出。这是基于行政效率的要求,督促申请人及时行使申请权利的重要措施。

②申请必须具备法定的形式要件。行政机关认定教师资格是一种要式被动行为,需要申请人提出申请时附以许可机关要求的材料和证明,而且这些材料的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和要求。

2.行政许可机关的义务

(1)及时受理: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对相对人的申请文件进行程序性审查,认为申请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予以受理;申请人提交的材料不齐全的,教育行政部门有告知补充的义务,未履行告知义务的则视为受理;认为申请不符合法律规定,依法作出不予以受理的书面决定。教育行政部门作出不予以受理决定的,应说明理由,并告知当事人享有复议或诉讼的权利。

①受理的期限教育行政部门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应当自收到符合法定形式的全部行政许可申请材料后5日内作出”。

②受理的标准 申请人只要提交了齐全的且符合法定形式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申请材料的,行政机关就应予以受理。教育行政部门接到行政许可申请后,应当审查:“申请人是否提交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申请材料;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是否齐全和符合法定形式。”如果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或者材料不全的,根据《行政许可法》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行政机关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综上,申请人的所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行政许可机关就应当受理行政许可申请。

③受理与否应做出书面决定是否受理当事人的申请,是行政许可程序能否启动的关键性一步,所以“行政机关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均应当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2)依法审查:教育行政部门在正式受理申请之后,还须进一步对申请人及申请事项进行全面审查、考核,主要考核其实际情况是否与书面文件所列情况相一致,属于一种实质性的审查。在法定期限内对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初步审查后,组织专家审查委员会对申请人的教学能力进行考察,根据考察的结果决定是否准予行政许可。

①审查内容:2005年教育部《实施教育行政许可若干规定》第12条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但是“申请人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也就是说,行政机关只做形式上的审查。但是不排除“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共同进行”。在进行初步审查后,行政机关组织成立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按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测试办法和标准组织面试、试讲,对申请人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考查,提出审查意见。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意见,是行政机关作出是否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

②审查期限: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对不予以行政许可的应说明理由,并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根据国务院《教师资格条例》教育行政部门对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对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将认定结论通知本人。”

③作出行政许可的决定: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行政机关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教育部《实施教育行政许可若干规定》中进一步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的,除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外,还要“告知申请人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3)准予行政许可的,颁发教师资格证书。教育行政部门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后,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向申请人颁发行政许可证件。

(4)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做到平等、公开、及时、有效。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资格认定行为的实质是在一般禁止的基础上对特定相对人解除禁止,赋予申请人从事教学活动的权利。所以认定教师资格行为特别要求平等性。而要做到平等许可,教育行政部门就应当公开办事程序和制度要求,以便当事人了解和掌握。公开的方式可以是提供咨询也可以是公告,即将许可的有关事项广而告之,使申请人能够了解。教师资格不仅涉及申请人的社会评价、经济收入等一系列权益而且还关系到国家行政管理能否顺利、高效地实施,表现为较强的期限性,所以教育行政部门还必须贯彻效率的原则,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期限。

上一篇:千万别自寻烦恼美文下一篇:观最美孝心少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