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音乐教案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教案 篇1

学校:永靖二中 年级:七年级 教师:蒲瑞卿

第一单元

中学时代

课题:

1、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

2、配乐诗朗诵。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准备:电琴、录音机、磁带、三角铁、小铃鼓。

教学目标:学会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并有感情的演唱,能够用三角铁、小铃鼓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能够选择适当的音乐为诗朗诵配乐,并勇敢的即兴表演。教学过程:

1.播放《新世纪的新一代》的歌曲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热烈,充满活力的情绪,学生进入学习的情绪。

2.学生讨论:对刚刚听到的歌曲进行初步的分析,如: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歌曲的速度为什么用“中速稍快”而不用慢速,很慢来表演?歌曲演唱有什么特点?等等。

3.第二遍播放歌曲录音,结合讨论的问题再次聆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力度、速度、演唱情绪。4.学生听录音学唱《新世纪的新一代》,边唱边体会歌曲的意境。注意轻声哼唱。

5.请学生仔细观察,找一找、议一议、谈一谈,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如:第一乐段四句节奏完全相同;歌词与旋律结合紧密,一字一音;旋律的2、4、6、8小节第三拍处标有拍击节奏的记号和“小过门”;第二乐段1-12小节的第一拍和13-14小节的一、三拍都标有“三角铁”记号。让学生知道和理解歌曲第一、第二曰短的桀纣有什么变化和特点,这些手段都为表达歌曲意境、情感服务的。6.在教师的电琴伴奏下,进一步联唱歌曲,直至熟练演唱。

7.按照教材要求,在拍手处拍击节奏,在“三角铁”出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师电琴伴奏,学生自信的演唱1-2遍。

8.将学生分成两组,比一比哪个组演唱的声音洪亮,情绪饱满,音高、节奏准确。9.学生讨论:这首歌曲还可以采取哪些演唱形式?(独唱、领唱等)

10.教师可以按照学生讨论的意见,采用多种方法和演唱形式练唱,边唱边拍手打节奏,还可以有学生自主设计其他方式进行表演。

11.学生转入下一内容的学习------配乐诗朗诵:

(1)学生认证阅读材料上的诗歌,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播放《中学时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曲录音,学生安静的聆听,感受作品的情绪;(3)教师在为学生播放几段音乐,用学生自主选择乐曲给诗歌配乐;(4)教师宣布:小小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5)学生自荐、自愿为老师和同学表演诗朗诵;(6)教学评价:生生互评、师生共评。

课题:欣赏《飞来的花瓣》 课时: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认真聆听两首欣赏去,比较两首歌曲在演唱力度、速度、情绪、意境等方面的异同。教学过程:欣赏《飞来的花瓣》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教师节是那一天吗?为什么要为教师给定一个节日?教师节这一天你们准备做点什么?你能为大家讲一个你身边的老师最令你感动的故事吗?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2.学生活动:与同学一起讨论,互相启发、提示,发表见解。3.播放录音:《飞来的花瓣》(合唱),认真聆听,感受作品的意境。4.教师引导:你从这首歌里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5.学生活动: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谈一谈欣赏后的体会。

6.师生互动:老师要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向学生讲一个自己当老师的故事,或自己老师 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7.寻声活动:再次听录音,认真聆听,进一步思考并感受作品的力度、速度、情绪、情感的对比和变化。学会可轻声哼唱,熟悉旋律,感受歌曲的旋律美、歌词美、演唱形式美、风格美。8.学生活动:展示才艺,为老师唱一首心中的歌,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热爱与祝福。

9.师生互动:老师为学生弹唱《校园的赵晨》,请同学认真欣赏,然后将听到的歌词记写在书上相应的乐谱下面。

教学反思:本单元的教学在让学生感知音乐的基础上,得到了情感的共鸣,第一课时注重了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是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仅、得到美的熏陶,同时受到美的感染。第二课时进一步让学生聆听音乐,在音乐中受到启迪,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运用让学生也感到演唱形式的不同也会给学生带来愉悦。

第二单元《祖国颂歌》

课题:歌曲《歌唱祖国》 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学会歌曲《歌唱祖国》;感知音乐结构;掌握歌曲演唱风格,复习乐谱知识。重点:通过在课堂上学唱这首歌曲达到会背唱的目的。

难点:在学唱这首歌曲时,要与唱谱联系。第一,用首调唱名法,了解D大调的音位;第二,掌握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从理论上理解时值关系,从感觉上体会节奏。教学过程:

1、学生伴着歌曲的录音走进教室,体验歌曲的行进节奏和雄壮的风格。

2、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学唱这首歌曲。教师进行乐谱分析(如果学生音乐基础较好,可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分析),并做练习。

(1)调式、调性(D大调)和唱名;(2)节拍及其特点(四二拍子、弱起小节、附点音符);(3)典型节奏型;(4)旋律进行特点;(5)音乐结构,乐段和乐句;(6)词曲关系。

4、教师引导学生唱乐谱,然后边听录音(或跟琴)边唱乐谱,直到唱熟。

5、再听一遍录音,在课堂上讨论歌曲的演唱风格,包括力度、速度、节拍、节奏、旋律线等。同时,说出这首歌曲的音乐结构——三段体,以及它们所造成的“陈述——对比——再现”的艺术效果。

6、按照讨论出的音乐演唱风格,以自然、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并背唱。

课题:歌曲《祖国颂》《祝福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祖国歌》。课时:第二课时 课型::欣赏

教学目标:欣赏《祖国颂》《祝福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祖国歌》,体验出每一首歌曲在表达热爱祖国、歌颂祖国情感时的不同方式;认识旋律线;了解民间曲调和前辈的歌。重点:辨别不同歌曲的不同演唱形式;感受不同歌曲的风格、音乐效果;感知歌曲的力度变化、旋律起伏的音高变化。难点:(1)本课音乐材料比较多,要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2)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各项任务;画旋律线,填写表格,制作小插图。教学过程:

1、教师用语言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欣赏4首歌颂祖国的歌曲,或复习歌曲《歌唱祖国》 “热爱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心声,在这一课,我们能欣赏到不同的歌颂祖国的歌曲,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感情”。

2、请听第一首歌曲《祖国颂》。简单介绍作曲家刘炽、词作家乔羽。

3、提问:(1)在这首歌曲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样的音乐形象?它们是如何表现的?启发学生用恰当的音乐表情术语描绘各段音乐。(歌颂的、辉煌灿烂的、欢跃的、抒情的、热烈的、流畅的、气势宏伟的等等。感知歌曲各段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线等音乐表现要素,及其与音乐表情的关系。)

(2)在这首歌曲中我们听到了什么演唱形式?

(3)在这首歌曲中我们听到了几个段落?各表现什么?启发学生感知音乐结构,说出歌曲的音乐段落;简单表述各不同段落音乐的对比与变化(包括节拍、速度、力度、调式、旋律线、音色等)。第一段:四句,男高、女高、男声、女声音领唱接合唱,表现朝阳普照大地的灿烂。第二段:合唱“啊”为背景,男声朗诵,表现祖国江山美如画和人民的号脉。第三段:合唱,表现祖国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四段:分为三段词。第1、2、3段词分别为女高音领唱接合唱;男高音领唱接合唱;男、女高音领唱接合唱,以抒情性和叙述性表现对祖国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的歌颂和赞美。第五、六段:合唱,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烈的赞颂和祖国的光辉前景。

4、再听一遍《祖国颂》,同时要求学生画出旋律线,并思考上述问题。

5、课堂讨论上述问题,并填写表格。

6、请听《祝福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

7、提问:(1)这两首歌曲在音乐形象上与《祖国颂》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用恰当的音乐表情术语描绘各段音乐。(《祝福祖国》抒情的、叙述性的、歌唱性;《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欢快的、热烈的、充满想象的。感知并简述每一首歌曲及其各不同段落音乐的对比与变化;不同段落的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线等音乐表现要素,及其与音乐表情的关系。)

(2)这两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各分为几段?(《祝福祖国》女声独唱,分为两段;《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女声领唱和混声合唱,分为两段。)(3)这两首歌曲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祝福祖国》为民族风格或民歌风,bE宫调;四四拍子;《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通俗风格,E宫调;四四拍子。而《祖国颂》为美声风格,以F大调为主,变化拍子,包括四四拍子、四二拍子、八六拍子。)

(4)在歌曲中是怎样歌颂祖国的?以歌词为线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为这两首歌曲制作小插图。如《祝福祖国》有民歌风格,可结合我国农村的景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可与“国庆”的主题相结合。

8、再分别听一遍这两首歌曲,同时画出旋律线。

9、请听《祖国颂》。

10、介绍这首歌曲的产生背景和民间乐曲《老八板》,调式(A调式)、节拍(四二拍子)、分句。强调这是前辈们唱过的歌,前辈们在这首歌的激励下,努力学习,许多人成为国家的栋梁,我们同样要有前辈们的这种精神。

11、小结:我们已经学唱和欣赏了5首歌唱祖国的歌曲,它们各有不同的演唱风格、演唱形式、各具不同的艺术感染力。《祖国颂》为领唱、合唱包括朗诵形式,气势宏伟,是一首歌颂祖国的颂歌;《祝福祖国》为女声独唱,音乐更加富于时代感,接近青年的生活;《祖国歌》自20世纪20年代广泛传唱于校园,这首歌曲把我们带入了另一意境,由于曲调取自民间乐曲《老八板》,形成了特殊的音乐风格,词曲都带有时代的烙印。请学生们想一想还有那些歌唱祖国的歌曲?

课题:交响曲《伏尔塔瓦河》 课时:第三课时 课型::欣赏

教学目标:掌握《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听辨西洋乐器;启发学生形象思维;了解捷克和伏尔塔瓦河(音乐与相关文化)。

重点:掌握《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体会主题旋律中所蕴含的深厚爱国热情 难点:听辨乐曲中不同乐器的音色。教学过程:

1、导入:在上一课,欣赏了四首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中国歌曲,这节课欣赏一首以歌颂祖 国为题材的外国交响乐作品,体会一下器乐曲表达情感、形象的不同特点。

2、介绍捷克和伏尔塔瓦河。在欧洲有一个国家叫捷克,捷克有一条美丽的河流是伏尔塔瓦河。(出示地图)

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是一部著名大赞美祖国的音乐作品。(出示斯美塔那的画像,简介交响套曲和《我的祖国》。)

其中的第二曲《伏尔塔瓦河》是最著名的,它的主题旋律优美、宽广,形象地描绘了伏尔塔瓦河,充满了对它的歌颂和赞美。

3、欣赏主题旋律(摘录乐曲中的主题旋律)。请同学们跟随录音,看着乐谱哼唱。

4、介绍乐曲内容,分段听赏。启发学生感知在这个作品中典型的音乐形象是以什么乐器表现的?如伏尔塔瓦河的源头——小溪是以长笛和单簧管等表现的;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是以小提琴为主表现的等等。

介绍每段中的主要乐器,引导学生听辨乐器音色。

(1)伏尔塔瓦河的源头1 源头2长笛、单簧管,后弦乐器加入,大提琴音色明显。(2)伏尔塔瓦河主题旋律:小提琴为主,还有管乐、三角铁等。(3)林中狩猎:圆号的狩猎号角节奏型,小号上行分解和弦等。(4)乡村婚礼-波尔卡舞曲:弦乐为主,乐队全奏(有三角铁)。

(5)月亮、水仙的舞蹈:长笛吹出流水的波纹(水仙主题),弦乐奏出平静的旋律(月亮的主题),竖琴间插琶音如水波。(6)伏尔塔瓦河主题旋律。

(7)圣.约翰峡谷:木管组和长号奏出和弦长音,大管奏出长音和上行级进旋律,圆号和小号奏出连续一拍的和弦音型,弦乐组奏出各种不同音型,大鼓和定音鼓奏出长音,以较快的速度和很强的力度描绘河水波涛汹涌。

(8)伏尔塔瓦河的滔滔流水和“谢维格拉德”动机;乐队全奏。

5、听赏全曲。随音乐画出想象的图画。在听赏音乐时,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听音乐时在头脑中产生的画面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6、小结:

通过今天的欣赏课,我们了解了“捷克及其境内的伏尔塔瓦河”。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交响套曲《我的祖国》及其第二首《伏尔塔瓦河》和“交响套曲”。在听辨作品的过程中,了解了各种乐器的音色,了解了《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体会作曲家通汇在作品中的对祖国的深情。请同学们列举其他中外歌颂祖国的音乐作品。(《我爱你,中国》、《芬兰颂》等。)在本单元中,我们学唱了歌曲《歌唱祖国》,欣赏了歌曲《祖国颂》《祝福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祖国歌》,交响乐作品《伏尔塔瓦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不同的作品、不同的声乐演唱形式、交响乐,体验了不同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希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同学们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唤起同学们热爱自己祖国的热情。

教学反思: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受到教育,不是让学生去说,而是通过歌曲的演唱,表现形式的变化是学生在不同程度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第一课时注重用歌声的美赞颂祖国,让学生在演唱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升华。第二课时通过欣赏不同的歌曲再次让学生受到染,通过线条的勾画让学生也得到锻炼,实践中感受乐曲的感染。第三课时又一次感受民族的不同风采,再次感受歌曲的内涵,受到爱过主义教育。

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

课题:唱歌《西风的话》、欣赏《金色的秋天》、《四季――秋》 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小提琴曲《金色的秋天》、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秋》,了解、感知音乐如何描绘秋景,体会其抒情性,在教学中享受音乐审美的愉悦。

2、学会演唱《西风的话》。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西风的话》,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教学难点:小提琴曲《金色的秋天》和协奏曲《四季――秋》的区别和不同感受。教学方法:讲解法、体验、欣赏等。教学用具:多媒体、录音机、磁带、电琴等。教学内容:

一、歌曲《西风的话》

(1)黄自的这首儿童抒情歌曲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在青少年学生中广为传唱。歌曲表现了作者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珍惜时光,热爱生活和对光明的憧憬。(2)G大调:四四拍;音域为d1――e2。(3)歌曲为大调式,一段体,由四个规整的乐句采用了相同的节奏,但旋律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对比。第一乐句以属音为基础,经过主和弦的分解,旋律的先扬后抑,奠定了全曲舒展、宽广的风格;第二乐句曲调的级进上行,渐强处理,与第一乐句形成对比;第三乐句在高音区展开,完成了全曲的转折,式全曲力度最强的乐句;结束句以下行的旋律结束于主音,作渐强渐慢的处理,表现了悠远、余味无穷的意境。

二、协奏曲《四季――秋》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是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作曲,约作于1725年。《四季》是由“春夏秋冬”四首乐曲组成,每首乐曲均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乐章组成,巧妙地运用全奏与独奏的交替,一乎一应,绕有情趣。每个乐章前附有短诗,表现乐曲的意境。《秋》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F大调,四四拍。表现农民们载歌载舞、喜庆丰收的场面。合奏组所奏出的粗犷的舞曲(3 3 3 4 3 3 3 │3 3 3 4 3 3 3 │3 2 3 4 3 2 0 ∣)与独奏小提琴活跃快速的旋律、颤音交替出现。第二乐章独奏小提琴在乐队的衬托下奏出歌唱性的舒展旋律,描绘秋天的美景。第三乐章描写秋日狩猎的过程。乐队奏出附点音符为特征的曲调表现猎人狩猎的情景。教学过程:

1、采用提问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说出描绘秋景、对秋天的感受及与之间相关的主题词。如“金色”“收获”“红叶”“谷穗”“登高”“旷远”“赏荷”“狩猎”“载歌载舞”“凋零”“萧瑟”等。

2、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描写秋天的?

3、介绍维瓦尔第与《四季――秋》。出示三个乐章的主题片段谱例并播放乐曲,请同学们伴随音乐朗读每个乐章前的附诗。启发学生讨论乐曲表现了哪些生活场景(如村民的舞蹈、酒宴、狩猎、枪声、犬吠、野兽的恐惧、奔逃、死亡等)。

4、请同学们思考并举出其他描绘大自然和生活场景的音乐作品的例子,调动学生个人的音乐经验,引发其对于音乐具有描绘性功能的认识和兴趣。

5、介绍黄自和《西风的话》。教唱《西风的话》,教学生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这首抒情歌曲。

6、设计提问:该曲寄予了作曲家对青少年怎样的殷切希望?该曲的音乐风格、节奏特点、力度记号的表情作用是怎样的?

7、经过讨论总结,再次由表情的演唱,可分为男女声轮唱,着重要求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

课题:《庆丰收》、《丰收锣鼓》、《扬鞭催马运粮忙》 课时: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庆丰收》、《丰收锣鼓》、《扬鞭催马运粮忙》,感受、了解音乐如何 描绘秋景以及表现与之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

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打击乐合奏、节奏律动训练等活动,实现音乐实践创造活动。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八分休止符节奏进行打击乐合奏训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讨论总结音乐与相关的表现特点。教学方法:讲解法、谈话法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多媒体光盘、相关风景图片等。教学内容:

1、《庆丰收》著名打击乐合奏曲。

2、民族管弦乐曲《丰收锣鼓》,彭修文、蔡惠泉编曲,1972年创作。乐曲借鉴了我国民间吹打的鼓点和旋法,充分发挥民族打击乐的表现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气息。乐曲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G大调,用由慢到快的鼓声,引出雄壮的引子,随之出现的情绪热烈的旋律展示了一幅开镰收割、你追我赶的劳动缠绵机。主题中音程的大跳,使乐曲形成活跃、明快的风格。第二部分:C大调转b小调,清亮的竹笛声吹出质朴优美、富有民族风格的旋律,表现金秋田野的美景,抒发劳动者欢快的心情。这部分的抒情性与前后两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部分:全曲的高潮。打击乐器的演奏气势磅礴,节奏不断加快,高亢明亮的打击乐器的音色、力度与管弦声部形成强烈的对比,乐曲情绪愈益激昂,表现欢庆丰收的热烈场面。乐曲在快速强烈的全奏中结束。

3、笛子独奏曲《扬鞭崔马运粮忙》,魏显忠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乐曲表现丰收后的农民,不忘国家、喜送爱国粮的情景。

乐曲为三段体结构,引子:用笛子演奏长颤音,模仿马的嘶叫声,表现一队满载粮食的马车在大路上疾驰。

第一乐段:四二拍,快板,模仿马蹄的节奏频繁出现,音乐情绪欢快热烈。第二乐段:中板,速度上与前后段落形成对比。音乐主题是第一段主题音调的变奏。旋律富于歌唱性,舒展明朗,表达了送粮群众的喜悦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赞美。第三乐段:为第一乐段的再现,音乐情绪更加欢快热烈。全曲充分发挥了笛子的表现特性,旋律风格鲜明,深受听众喜爱。教学过程:

1、采用提问导入新课。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音乐作品是如何运用多种体裁形式表现人们欢庆丰收的喜悦呢?

2、播放乐曲《庆丰收》,介绍讲解乐曲;再次欣赏。分组训练:讲解八分音符;学生与教师合作进行打击乐训练。

3、介绍、欣赏《丰收锣鼓》,注意打击乐主奏乐器的演奏。

再次欣赏,做填空练习。下列乐器作为主奏乐器依次出现的顺序如下:(3)笛子(1)堂鼓(2)唢呐(5)云锣(4)二胡(见教材中的练习)

4、介绍、欣赏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讨论乐曲中反复运用典型节奏模拟、象征什么?(送粮车队的马蹄声)乐曲表达何种音乐情绪?

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律动动作,扮演角色(如赶车人、送粮人等),全班分组,一组用打击乐模仿马蹄声节奏,为乐曲伴奏;另一组随音乐做律动。要求调动学生以热烈欢快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

课题:配乐诗朗诵《秋》、欣赏中国画《深秋》 课时:第三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竖笛吹奏《秋声》、《秋收》两首小曲。

2、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比较、总结音乐与美术、文学等姊妹艺术在表现“秋天”同一题材时艺术特点上的相同与不同。

教学重点:用竖笛演奏音乐,注意音乐的表现情绪。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讨论总结音乐与相关的表现特点。教学方法:讲解法、谈话法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多媒体光盘、相关风景图片等。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配乐诗朗诵《秋》

1、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秋的私语》,引导学生默读抒情散文《秋》,体会音乐与文学作品 的意境。

2、以提问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二者在表现秋天主题时的共性与特点。如艺术范畴:听觉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区别。艺术形式:电琴与乐队、散文。

表现特征:【文学】以语言为媒体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抒情散文具有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为主的特点,要求作者把浓郁的思想感情融入生动的生活画面中,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常采用托物言志、借镜抒情等手法,运用比喻、象征等技巧,在含蓄蕴籍中启迪读者,引入深思,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音乐】以有组织的声音表现事物和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通常认为,音乐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由此奠定了不同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

3、播放背景音乐《秋的私语》,组织集体表演配乐诗朗诵。

4、请有表演基础的学生表演配乐诗朗诵,并组织其他同学观赏中国画《深秋》

(二)欣赏中国画《深秋》(让绘画好的学生做一些作品展示)

1、介绍画家傅抱石简况。

2、组织讨论:观赏《深秋》(作品表现内容、情绪、形象、色彩等)。

美术作品的特征:【美术】属于视觉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具有造型性、空间型、构成性特征的表现手段,创造出直观形象的艺术。绘画借助于线条、明暗、色彩、解剖、透视等造型手段,创造反映事物审美属性的图像,表现其内容和社会意义。中国绘画的特征是融绘画、书法、篆刻、诗词为一体,强调意境的表现。

3、请同学们讨论、为本单元的各音乐作品构思画面、造型形象、色彩等。

4、讨论完成教科书中的表格。

5、请全班同学以组为单位,写一首咏秋的小诗或散文;画一幅秋景图;选一段背景音乐,在下节课上展示(亦可自选文学作品、美术作品)。

教学反思:本单元主要是以秋为主题,通过歌曲歌词的描述让学生感受歌曲对秋的赞美,赞美秋的美景赞美,秋的收获,同时也隐含了含义:收获的季节我们学生也应该努力学习,让自己有很大的收获。

第四单元 神州大地(1)辽阔的草原

课题:

1、唱歌教学《牧歌》(民歌)

2、欣赏教学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准备:音响、CD唱片、影碟;电琴、打击乐器(木鱼、铃鼓、双响筒、三角铁等)

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所选的歌曲和乐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难点:音乐材料比较多,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 1.学会唱《牧歌》。

2.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3.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教学过程:

(一)唱歌

1.请学生从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描绘颜色的字词,提示学生讨论这些美好的视觉形象是如何通过音乐来展示的。

2.请学生从谱例上找出相近的旋律片段。(比如:

1、2小节,于5、6小节,9、1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最后四小姐基本上是5-8小节的低五度变化形式。)

3.采用跟随录音(CD唱片)哼唱、教师范唱、随琴教唱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唱《牧歌》。4.组织学生演唱。可以采用全班齐唱、小组唱、上下巨结肠等方式进行。5.跟随录音或电琴伴奏放声高歌。

(二)欣赏 1.《牧歌》

(1)向学生介绍:《牧歌》已经被概念为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独奏、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下面我们听听由作曲家瞿希贤改变的无伴奏合唱《牧歌》。(2)播放录音。

(3)提出问题:无伴奏合唱《牧歌》与原民族的表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4)根据学生回答,介绍无伴奏合唱的有关常识:无伴奏合唱曾经被认为是合唱的最高艺术形式之一。顾名思义,他没有伴奏乐器,但有人生不同音色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同样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

(5)请学生结合教科书中的画面(教师也可另外提供一些图片)和蒙古族民歌的介绍文字,谈谈欣赏这首作品时的感受。2.《万马奔腾》

(1)向学生介绍:马头琴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因为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故称之为马头琴,马头琴的音色比较独特。马头琴的演奏也比较有特点,虽然它与二胡一样是两根弦,但演奏时琴弓像大提琴。(2)播放录音

(3)参看教科书第33页的两幅图,用语言描述你听这首乐曲的感受。

(三)小结

课题:

1、欣赏教学---《我们的新毡房》《北京水草茂盛的家乡》、冬不拉弹唱《金色的阿勒泰》。

2、集体表演《北京的金山上》。课时: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准备:音响、CD唱片、影碟;电琴、打击乐器(木鱼、铃鼓、双响筒、三角铁等)

重点与难点:本单元的重点是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所选的歌曲和乐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难点是音乐材料比较多,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了解哈萨克族,藏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冬不拉乐器的音色。

2.通过排练、表演《北京的金山上》,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以及表现音乐的热情和能力。3.结合中国地图上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区域以及本单元涉及到的几个少数民族(蒙、哈、藏)风土人情方面的文字材料和照片,让学生讨论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欣赏 1.欣赏《我们的新毡房》

(1)让学生结合乐谱,分析这首歌曲的结构。

(2)根据学生分析,总结:这首歌曲旋律节奏自由,音乐情绪活泼、奔放,具有较强的动感。结构为带再现的二段体。2.《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

(1)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雪域高原的图片。

(2)让学生讨论:这首歌曲在演唱风格上有什么特点(高亢、嘹亮、装饰音多)?这首歌曲的后三局旋律上有什么异同?

(3)让学生说说以前还听过哪些藏族歌曲?(《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等)这些歌曲于雪域高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联? 3.冬不拉弹唱《金色的阿勒泰》

(1)让学生画出这首歌曲的旋律线,看看是否呈延绵起伏的山峦形状。

(2)提问并分组讨论:看课本上的图,哈萨克族少年边弹冬不拉边赞美家乡的歌,对你们有什么触动?你们想去哪儿旅游吗?如果去那里,需要做哪些准备?你们会有哪些准备?(四)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环球之旅》(1)——亚洲之声

课题: 亚洲之声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欣赏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音乐和朝鲜音乐的主要形式与特征。背唱日本著名民歌《樱花》,并体会其独具特色的五声音阶的音调特征。

2、了解亚洲不同地区和国家音乐的主要特色,并能以歌唱和语言形式作不同的表达。重点与难点:

1、各国音乐特征。

2、日本及朝鲜音乐。教学过程:

(一)结合本单元开头的图片,简说亚洲和亚洲音乐。导入本课的方法,可以教师说,也可以师生共同参与。

(二)介绍《樱花》

1、由歌名——花名——名花——日本国花;春日赏樱的民俗,民间名歌、国之名歌;歌词内容与风格。对樱花的喜爱与赞颂、赏花的欢乐。

2、旋律特色。都节调式的特色:五声、两个半音,三种级进:大二度67(76);小二度34(43),71(17);大三度64(46),31(13)。音与音连接的特色:乐句内各音级进的连接;乐句之间连接要么级进式连接,要么大跳连接。C大调,4拍子。

3、一字对一音为主。质朴的语言与简单的词曲结合、从容不迫的节奏。

(三)学唱《樱花》

1、教师播放《樱花》的录音和VCD,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介绍或想象春日赏樱的户外活动。

2、学生可边打拍子边听唱,注意句末长音的长度。

3、可以让学生先自由地朗诵诗歌,启发形象,注意情景;而后注意诗歌与旋律对应的长度、念读。

4、可先由女生唱旋律或唱歌,清澈的女声与这首歌的情景更吻合。然后,全体同学合唱。也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先后歌唱组合。歌唱熟了,尽量在课内背唱。

(四)听赏《春之声》

(五)欣赏朝鲜半岛音乐

听歌曲《清津浦船歌》。注意这首歌的6/8拍特色,采用这种节拍起到描写行船、渔业劳动的具体形象的作用。歌曲中的衬词模仿锣鼓乐的声响,使歌曲增添了民间生活的情趣,反映了渔人的快乐的劳动生活与乐观精神。

组织学生配合歌曲打出其中的锣鼓乐节奏。让学生听伽倻琴音乐片段。

(六)小结朝鲜音乐。

(七)以“小竞赛”内容做练习,看谁做得更快、更准确。

课时: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准备: 1.播放音乐的设备:影碟机或三用机或多媒体教室的有关装置等。2.投影设备,投影仪、幻灯机、以便把地图、图片等投放到屏幕上。3.更具不同学校的情况作相应的准备。重点与难点:1.各国音乐特征。2.印度音乐。教学目标:

1.了解印度尼西亚音乐会的主要形式与特征,学唱《划船曲》。2.了解印度音乐的主要特征。

3.了解亚洲不同地区和国家音乐的主要特色,并能以歌唱的语言形式做不同的表达。教学过程:

(一)间接印度与印尼音乐。听印尼民歌《划船曲》,体会海上行船的情景,并作相应的舞蹈,表演动作。

(二)听甘美兰音乐。

(三)欣赏泰国民间乐曲竹板琴合奏。

(四)欣赏孟加拉民歌《祖**亲让我上前线》,从中体会优美的歌乐声与上前线的情景之间的联系。

(五)间接印度与印度音乐。

看图听乐。听西塔尔琴音乐、印度古乐。谈印度音乐特色独特的律制、异常丰富的旋律、即兴演奏在表演中的重要性、弹乐器在乐器与器乐中的突出地位。

(六)小结南亚音乐、亚洲音乐的特点。

(七)组织学生进行“小竞赛”活动,从竞赛中增强对亚洲音乐的进一步了解与记忆。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旋转舞台

教学目标:

(一)、监测与评价本学期学生学习音乐的实际效果

(二)、反馈与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存在的不足,作为调控和改进教学的依据。

(三)、为学生展示其艺术才能,参与音乐艺术实践,创设空间和舞台,同时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组织才能。教学重点:新星擂台

教学难点:新年音乐会的个人准备,音乐会集体节目的组织和编排 教具: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1、向学生说明举办“擂台赛”的目的、意义和参赛办法。组织和指导有关选举及参赛的工作,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竞赛轰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为此项活动做好赛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出节目主持人和评为

3、全班学生分成五个组,每个小组若干人组成

4、全班学生分工合作,布置好“擂台赛”的各项设施

(二)、赛前提示

1、教师参与赛前准备工作

2、主持人宣告竞赛贵俄和具体要求

3、选手按序号入座

4、评为及有关成员入座

5、会场要求做到秩序严明,井然有序,生动活泼

(三)、竞赛开始

1、演唱

① 教师参与组织,观察和评价活动 ② 节目主持人提示演唱要求 ③ 歌曲要完整,由表情的演唱

④ 唱完后,评委评价学生参与,宣告得分 ⑤ 监测评价学生的表现能力

⑥ 分数不得低于80分,满分为100分

2、听音乐写曲目

① 节目主持人提示竞赛内容和要求 ② 教师负责播放本册课本中的五首欣赏曲的音像

3、听辨演奏乐器的名称和序号 ① 节目主持人提示竞赛内容和要求

② 参赛队选派一人抢答和填写序号及相应乐器的名称

③ 教师负责不按课本安排的顺序,任意播放五首器乐曲的一首印象,请学生抢答

4、看剧照答表演形式

① 把课本的八幅剧照,制作成软件和图片 ② 提示抢答的项目和要求 ③ 参赛队抽签 ④ 开始答题 ⑤ 宣告得分

4、点平总结

①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和总结活动

② 在点评和总结中肯定成绩,鼓励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进步 ③ 对教师自生进行反馈和自我评估

课题 《新年音乐会》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综合 教学目标:

1、通过《新年音乐会》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锻炼和开发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群体合作意识 重点:新年音乐会

难点:音乐会集体节目的组织和编排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① 教师向学生说明举办“新年音乐会”的目的、意义,以及具体组织办法。主持有关选举活动。② 学生选举产生“支持人”“组委会”和“评委”,要求做到分工合作

③ 组委会负责节目报告表、节目单编排,排练的组织,以及有关乐器、音响和音响设备,服装、道具、舞美设计、摄影等工作。④ 学生分别排练节目

2、新年音乐会开始

① 组委会、评委、演员按指定座位就座 ② 学生按节目顺序依次登台演出 ③ 摄影师拍摄演出剧照 ④ 评委进行口头评价,等级评定

⑤ 节目形式与内容范围广泛,自选体现特长的内容和形式

3、采访

① 节目主持人面向全体学生采访参加音乐会的感受

② 采访教师,谈音乐会取得的成果,表扬优秀演员和节目,进行活动小结

4、音乐会结束:全体齐唱《新年好》

课时:第三课时 内容:期末考核

教学准备:

1、视唱谱20条;

2、节奏谱20条;

3、每个学生准备一首拿手的歌曲。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教案 篇2

一.“经验”是否应该补注

【原文】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 第一次动手做饭, 第一次坐火车, 第一次坐飞机, 第一次看见雪, 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但新鲜而刺激, 使人回味无穷。 (周苏珊《第一次真好》)

《现代汉语词典》对“经验”的注释有两条: (1) 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 (2) 同“经历” (1) (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体验) 。明显注释 (1) 属于大众心理, 如此“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就动宾搭配不当了。注释 (2) 虽不合大众心理, 但就全文内容而言, 它就是“经历和体验”的意思。这种意义罕见的词语, 如果不补注, 学生可能会一头雾水。

二.真的“毫无疑问”吗

【原文】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 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 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 而蝈蝈则相反, 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 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 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法布尔《绿色蝈蝈》, 黄亚治译)

众所周知, “毫无疑问”就是一点疑问也没有, 用在这里有悖常理。为了说明绿色蝈蝈的捕食技能, 文中先拿体型很大的鹰追捕体型很小的云雀作比较, 云雀的命运当然“毫无疑问”;但说到绿色蝈蝈“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 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 按常理, 其结果理所当然是绿色蝈蝈被蝉捕获, 而这又与“蝉没有武器, 只能哀鸣踢蹬”的结局相违背。此处是否将“出人意料”误译成了“毫无疑问”?

三.该谁“妒忌”谁

【原文】我扔入一片梨, 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谁要是来咬这块美味的食物, 出于妒忌, 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 (法布尔《绿色蝈蝈》, 黄亚治译)

妒忌,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占有了梨片的那只蝈蝈的境遇要好, 它怎么会忌妒“来咬这块美味”的蝈蝈呢?我认为, 改“忌妒”为“愤怒”更符合这只占有梨片的蝈蝈的心态。

四.是“他们”而不是“他”

“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 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 他们白天全有工作, 要他熬夜, 是不合情理的。” (鲁迅《社戏》)

如果是“要他熬夜”, “他”指代谁?上下文不但没有交代, 相反这一分句的前面是“他们白天全有工作”, 看来这里的“他”确实是应改为“他们”。我对照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里面也是这样写的。这并非编者的失误, 而是鲁迅先生的笔误。

五.“有几点火”通而不妥

“他们换了四回手, 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还有几点火, 料想便是戏台, 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鲁迅《社戏》)

“歌吹”属于听觉范畴, 可以与“听到”搭配;“几点火”则属于视觉范畴, 与“听到”不能搭配。而“还有几点火”又是不可删去的, 否则“料想便是戏台, 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便没有着落了。因此要在“还”与“有”之间加上“仿佛看到”或者“望见”, 如此就通而且妥了。

六.语序需调整

“有一次, 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 很活泼, 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的, 取了一条红带, 或一根绳子, 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 它便扑过来抢, 又扑过去抢。” (郑振铎《猫》)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教案 篇3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酝niànɡ()黄yùn()抖()衣()

2.填空。

①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

③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④开轩面场圃,__________。

⑤《观沧海》中表现曹操博大胸襟、宏伟气魄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与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②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

③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4.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②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③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5.对何其芳《秋天》中的第二节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A.这节诗描绘了一幅“霜晨归渔图”。

B.“冷雾”一词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相吻合。

C.“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节诗中的“清晨”相呼应。

D.“游戏”一词暗示了渔人劳而无功的惆怅。

6.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__________①__________,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__________②__________!

A.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7.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语句。

春天不是一种气象和景象,它是一种生命状态。正如 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的安闲,都是生命的状态。春天是生命的勃兴。

二、阅读理解

(一) 阅读选文,完成8-11题。

①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8.景物本身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许多景物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请你列举一例,并陈述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中三个分句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选文第④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春风的?描绘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古诗词中描写春景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你较为熟悉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春到瘦西湖》,完成12-16题。

春到瘦西湖

傅晓红

清晨,踏着青麻条石砌成的石阶,从御码头登上古色古香的画舫,向瘦西湖驶去。

窄窄的湖道,漫溢着春天的桃花碧水,宛曲逶迤地前行。两岸远近的楼台亭阁隐现在水洗般的翠色新叶中。烟花三月,我来到扬州,有幸感受最美季节里的瘦西湖。

临水的“冶春”茶社,是最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那是座“茅屋”茶楼。弯翘的飞檐突入湖道,半架坡面用银黄色的茅草苫顶,下面当然是古旧的板壁和花窗。花窗朝着常年飘动着氤氲水汽的湖水,依窗而坐的应是位乌髻上插着珠簪,粉脸上描着娥眉,着绿袄红裙怀抱琵琶的扬州美人。

如今,从洞开的花窗朝里望去,扬州百姓世俗生活的场景呈现眼前:三两围坐的布衣百姓,以老年人为多。临窗的桌上摆放着碗盏茶具和冒着热气的蒸屉。人们吃着点心品着茶,有一搭没一搭地谈古论今。人声、茶香与蒸饺鲜味同从窗口逸出,那是叫人欢喜的鲜灵灵的世俗气息。这里是扬州百姓早晨“皮包水”常到的地方。

画舫缓缓前行,两岸一步一景。光看看各景点的匾额题名,就能体会出它们的秀美与典雅。“香影廊”“绿杨城郭”“问月山房”“卷石洞天”“西园曲水”——美景目不暇接,我却更多地留意观察扬州人。

树丛中有遛鸟的大爷,花圃前有打拳的大妈,神态举止、肤色衣着都能让人感觉到他们生活的闲适与安逸。

瘦西湖的特色在于它的纤细窈窕,周边绿地也极少开阔,园中小道大多顺坡迤逦,绕树穿藤。扬州市民的晨练就少了我们南京大广场人多的气势,却有了别样的风韵。

画舫过了虹桥,湖面豁然开朗。湖水波光粼粼,两岸桃红柳绿,瘦西湖的美妙春景此处最能体现。右边有鹭岛,岛上树林茂密,植被丰盛,只只白鹭在树丛中自由自在地翻飞、歇息;左边是瘦西湖著名景点“长堤春柳”。沿湖一道长堤,逶迤数十里。三步一桃,五步一柳。一桃一柳,相间成行。刚抽芽嫩绿色的柳枝随着微风,拂过湖面,婆娑起舞。白、粉、朱各色桃花间或其中,艳丽缤纷,色彩强烈得让人兴奋。

五亭桥是瘦西湖最热闹的地方。湖面上游船穿梭,载着古装艺人的表演船,吹拉弹唱着与我们擦肩而过,飘进耳的是欢快的《杨柳青》曲调。许多小划子停靠在湖边,等待生意。船娘们全都穿着蓝印花布袄裤,都年轻,脸上红扑扑的,保留着些许纯朴的乡土气,据说她们都来自水乡宝应。我仔细地打量她们,她们也好奇地观看我们。

坐在“熙春台”喝茶时,天空飘起了春雨。最美的雨中湖景竟有幸让我们在一天中见到。

推开“熙春台”的八扇大窗,窈窕、袅娜、妩媚的瘦西湖尽入眼帘:湖上起雾了,迷迷蒙蒙的烟雾与片片雨丝,网成一遍,宛如水天一色。细雨中的柳更翠,花更艳。莲花桥、白塔、四桥烟雨楼——全都笼罩在烟霭薄雾之中,朦胧、缥缈、空灵,极似一幅清幽淡雅的中国水墨画。我看得痴了、醉了,完全迷失在画中了。古人夸赞瘦西湖的种种美与妙,此时我方能体会。

1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游览瘦西湖所见的景色?文中哪些细节能表现出时间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写景一般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本文作者看来,瘦西湖的特色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为什么认为五亭桥是瘦西湖最热闹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任选一角度,对文章末尾一段的画线句略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17.题目:家乡的________(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要求:①从括号内的四个选项中任选一个填到横线上,补全作文题目。

②以写景为主,但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③字数在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酿晕 sǒu suō 2.①风正一帆悬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 ③稻花香里说丰年 ④把酒话桑麻 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⑥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3. ①肥硕: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②玄奥:玄秘深奥。 ③落地:指婴儿生下来。 4.①对偶②比喻③反复 5.D 6. A 7.示例:夏天的张扬秋天的成熟

二、(一)8.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举例正确、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在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的意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草人格化,使它富有动感和情趣。9.不可以调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中的三种颜色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一一对应。10.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写春风,分别描绘了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 11.答案符合要求即可。示例: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二)12.时间:烟花三月(春天)的清晨。“树丛中有遛鸟的大爷,花圃前有打拳的大妈”及人们在茶社喝茶等细节表明是早晨;“刚抽芽嫩绿色的柳枝随着微风,拂过湖面,婆娑起舞”“白、粉、朱各色桃花间或其中,艳丽缤纷”等都是春天特有的风景。 13.以作者游览瘦西湖的行踪为序。 14.瘦西湖的特色在于它的纤细窈窕,周边绿地也极少开阔,园中小道大多顺坡迤逦,绕树穿藤。 15.湖面上游船穿梭;表演船上的古装艺人吹拉弹唱着与我们擦肩而过;许多小划子停靠在湖边,等待生意。16.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出细雨中的瘦西湖的美丽景色。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教案 篇4

教与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运用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观。教与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刻画人物的写法。

2、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教与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可以细心聆听到什么?(生答:如潺潺的水声、清脆的鸟鸣、呼呼的风声„„)(师归纳:声音是那样的奇妙动听)假如有一天你突然失去了听觉,你将如何面对这事情:下面我们同桌两人做一个小实验:(一个捂住自己的双耳,一个大声给提几个问题,然后两人交换做法。共同体会没有声音的感受。)(让学生交流感受。师归纳总结:进一步理解了残疾人的痛苦,作为一个正常的健康人是多么幸福!)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去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一下耳聋后的他是如何面对生活,如何面对自己的事业的?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提示: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

(提示: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提示:学生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一: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要求: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如:贝多芬名曲创作时间与双耳失聪时间;其侄儿情况;其演奏会盛)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学法指导: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2)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二: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1、出示贝多芬画像

2、精读6——9段,找出关于贝多芬外貌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读第9段,揣摩这些描写的作用。

提示:

两肩极宽——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命运的担子。

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脱着失效的助听器——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性格。外貌描写:(神情、脸、头发、鼻子、嘴)——是一位具有刚毅、顽强、善良、执着的人,透出坚强无比的意志。

两处描写,一是远处,一是近处,也就是先概括后具体、逐渐描绘了贝多芬的形象。作用:为下文更好地写贝多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作了铺垫。

学法指导: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点点俱到,忌“脸谱化”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触动心弦的句子。提示:四个人合作讨论、理解、然后明确,师适时点拨与补充。例如: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棵树也比一个人好”?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脱出来。”你如何理解。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是指什么?

5、“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以上问题仅供参考。课堂中还出现其他问题恰当处理。

三、课堂练习

用学到的人物外貌的写法,5分钟片段作文,刻画同班同学,不说出姓名,然后交流,由大家根据所写的外貌来判断是谁,最后学生点评,论其写法的得失。

四、拓展延伸

听《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内容,你从一代音乐大师的身上学到什么,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

五、教师总结

贝多芬是伟大的,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也因为他是一位能勇敢与命运作斗争的人。

我们今天学习了如何抓住特征来描写人物外貌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也学习了贝多芬那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顽强精神。因为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会有许多挫折与不幸等着我们去面对,我们要以贝多芬那样顽强的精神去战胜他们。

六、布置作业

将自己在课堂上的外貌描写整理好,写在作文上。

七、板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

形象:独立而骄傲 沉郁而坚强 严肃而善良 热爱自然 献身音乐

心理历程:苦闷绝望——不甘——抗争——超越——领悟

主旨:顽强意志 执著追求 献身精神

八、学后记:

初中英语人教版七年级教案 篇5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教育

姓名:单坤妍&曹慧仙

学号:114050282&114050281

2013年10月19日星期六

Teaching Plan

Name : Shan Kunyan & Cao Huixian

No: 114050282 & 114050281

Teaching Materials: Go for It(Unit 6 : Do you like bananas ?)(period: 1)

Students’ level : Junior 1

1:Teaching content :SectionA(1a-1c)(1)Vocabulary: food, hamburger, tomato, ice-scream, salad, strawberry, pear, milk, bread, ,apple, banana

(2)Structure : Yes/No questions and short answers

Affirmative and negative statement

Examples : Do you like bananas?

Yes , I do./No , I don’t.Do you like salad ? Yes , I do./No , I don’t.2:Teaching aim :(1)To learn to use words about some foods.(2)To enable students to ask and answer easy questions about likes and dislikes.3: Function : Talk about likes and dislikes about foods.4: Teaching methods : 3P model

5: Teaching aids: pictures , real objects , stick figures

6: Teaching Time: 45 minutes 7.Greeting(2minutes)T: Good afternoon ,class, how are you today ? Ss : I am fine ,thanks.T: how is the weather today ? Ss : It’s sunny./ It’s rainy./ It’s cloudy.Presentation :(17minutes)

1.Teaching new words and structures(15 minutes)

T: Ok ,all right.Last unit , we learned some words about sports and some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the topic.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unit 6 , yesterday I gave you a guidance case ,I believe you have previewed it.And now ,I’ll give you 3 minutes to have a quick look of first page.And you need to tell me the topic.Ok ,begin.T : Blackboard : Do you like bananas?

banana tomato ice-cream ?(when Ss read the book.)T :Tell me what the topic is ? Ss : Foods /Bananas/Do you like bananas ?(Different answers)T : Very good!today we will learn something about foods.T : Now ,look at the blackboard and read after me.T :Do you like bananas ? Ss : Do you like bananas ? T : Do you like bananas ? Ss : Do you like bananas ? T : Ok ,great!T : Now ,I will show you something and you need to tell me what are they.T :First ,what’s this?(Show the real banana to Ss)Ss : 香蕉/banana.T : Yes , you’re right.This is a banana.Now look at the black board and read after me ,banana.Ss: banana T : banana Ss : banana T : banana Ss : banana T : Excellent!T :Let’s spell it together.Ss&T : b-a-n-a-n-a T : banana Ss : banana

T : Can you tell me what’s the Chinese meaning of “ do you like banana?” T : Volunteer , any volunteer.T : Ok ,the girl.S1 : 你喜欢吃香蕉吗?/a wrong answer

T : Very good!/ Thank you!And tell him or her the answer.T: So if you like to eat it ,you can say “yes ,I do.”/if you don’t like it ,you can say “no ,I don’t.”

T: Ok, next one.what’s this ?(Show a real tomato)Ss:西红柿/tomato T:Great!This is a tomato.And also,这是一个西红。T: everyone , read after me, tomato.Ss : tomato T: tomato Ss:tomato T: tomato Ss: tomato

T : Do you like tomatoes ? S2(随机叫):Yes ,I do./no ,I don’t.T :Good.T:Let’s move on.T: Look at this beautiful picture ,boys and girls.What’s this? Ss:冰淇淋/ice-cream T: You are so smart.This is ice-cream.冰淇淋.T: Now read after me, ice-cream Ss: ice-cream T: ice-cream Ss: ice-cream T: ice-cream Ss: ice-cream T : Do you like ice-cream ? S3(随机叫): Yes ,I do./No ,I don’t.T : Do you like ice-cream ? S4(随机叫): Yes ,I do./No ,I don’t.Use the similar way to teach the other words.(老师在叫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顾及到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基础好和差的同学,男生和女生)

T: Well done.Let’s read these words 3 times together.Ss: Read th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3 times

Practice :(14minutes)1.Group work :(6minutes)T : Now let’s do group work : Everybody , look the picture in 1a ,there are many foods on the picture.You need to match the left words with the picture , you can talk to your partner.I will give you 4 minutes.T : Walk around in the classroom and listen to students’ conversations.4minutes later

T : Who can tell me the answer, any volunteer.S:/ T:Thank you.2:Listening practice(5minutes)T:Ok ,class.Now ,let’s do a simple listening practice.T: Look at 1b ,there are 3 conversations.You need to listen and number the conversations.Do you understand ?(In fact ,there is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e title in the book.)Ss: Yes.T: Are you ready? Then play the type the first time.2.Listening material :1.Do you like salad?

No I don”t.2.Do you like oranges?

Yes ,I do.3.Do you like bananas?

Yes ,I do.T:Do you all get your answer ? Ss: Yes/No T: Let’s check it together.Play the first conversation and then stop.So the first one is….Ss: 第一个

T:Ok,go on.Play the second conversation and then stop.So this is …..Ss: 第三个

T:Ok.Play the third conversation and then stop.T: Ask a student to tell the answer.(Right :thank you!/ Wrong : ask another student for help)T: Ask 3 student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s Words review: read all the words together including Chinese three times.3: words review(3minutes)T: everybody , now I will check your words ,let’s do an exercise , I will say Chinese and you tell me the English T: 香蕉/冰淇淋/梨/西红柿/草莓/牛奶/汉堡包 Ss: banana/ice-cream/pear/tomato/strawberry/milk/ Hamburger T: well done!

Production(10minutes)1.Learning case:(4minutes)T:class ,now take out your learning case and we will do some practice.look at practice number 3 ,I had took some letters from the words ,you need to complete them, I will give you 3 minutes for this._ppl_

b_n_n_ _r_ng_ t_m_t_

m_lk

br_ _d

str_b_rry s_l_d

ic_-cr_ _m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鼓励人们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二、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三、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六、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七、巩固练习

课文下的习题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二、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四、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五、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六、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八、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课后记】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两项创新性学习:一由同学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加深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组织学生进行小范围内的辩论赛,辩题是《逆境一定成才》,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学生们快速反应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①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四、教学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五、教学设计

1、恰当导入

①可以由“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导人,也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②也可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课题:山市

3、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4、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自学课下注释。

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自主学习

①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②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③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5、探究想像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①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④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5、拓展练习

①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③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6、信息反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教学目的:

理解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热爱生命和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过程:

导入:神话动画片导入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作者简介:袁珂,神话学家。

关于神话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探究品味

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对女娲形象的认识:她哪里是神,她分明是人。

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想像是神话的亮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放《女娲造人》动画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拓展运用:

读神话《盘古开天地》后回答问题。

放神舟五号飞船记录片: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神话,讲给别人听。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想像出一种女娲造人的新办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难点。“山”、“海”的象征意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决好这三个学习重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设想】

1、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⑵、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共读课文,理清要点,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欣赏配乐朗诵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

1、“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2、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3、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导入: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重点字词。

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诗的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和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第二节诗写我追寻心中的海和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2)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3、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1)、哦,山那边/是海吗?

提示:“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2)、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提示:“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总结: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4、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作者。

2、解释词语:

隐秘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努力奋斗

爬过了山看到了海

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教案 篇7

1 新课标解读

1.1 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 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学生能够开阔视野, 丰富生活经历, 形成跨文化意识,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发展创新能力, 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2 课程基本理念

1) 注重素质教育, 充分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2) 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考虑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3) 整体设计目标, 体现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4) 强调学习过程, 体现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5) 优化评价方式, 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6) 丰富课程资源, 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1.3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促进心智发展, 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详见表1)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的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4 分级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各个级别的的目标是指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应达到的综合行为表现。鉴于本文我们主要分析的是七年级的教材, 那么根据表2可以看出, 七年级的英语学习要达到三级, 而且在这个级别的有这样一些要求。首先, 在七年级英语课程学习完之后, 能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其次, 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短的故事。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 (如学校、家庭生活) 交换信息, 能听懂小故事及其他文体的简单书面材料;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 编写简单的故事;能根据提示简要描述一件事情, 参与简单的角色等活动。最后;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 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2 教材分析

2.1 教材理念层面的分析

新目标英语以任务型语言教学为编写理念, 采取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以任务为中心, 在运用语言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掌握语言。编写的思路是以话题为主线, 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 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

我们用课标的理念来分析, 有以下四点。第一, 从目的来看, 主要是运用语言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掌握语言,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这一点充分体现注重素质教育, 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另外强调学习过程, 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第二, 从编写思路看, 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 这种思路充分把握英语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为目标的整体设计提供一种标准;第三, 从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来看, 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以任务为中心, 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 充分体现课标中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 使得英语课堂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发展个性的过程成为可能。第四, 从评价来看, 此理念中没有明显提到, 我们知道, 课标要求要优化评价方式, 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而且提出评价体系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尽管说评价是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 和教材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是仍然需要提供一些这方面的指导, 不仅有利于新手老师的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评价, 从而树立起对英语学习的自信, 进一步积极地学习英语。

2.2 教材特点的分析

这部分我们从课程目标五个维度, 进一步对教材的特点进行剖析, 以此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第一, 采用“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编写思路。以“话题”统领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语法结构为表述话题内容和实现内容相关的交际功能服务。为此, 教材采用不同层次的“任务”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用语言做事情”来学习和使用英语。这一点恰恰体现课程目标在语言知识方面的要求, 即语音、词汇、语法 (结构) 、功能、话题。

第二, 单元教学结构层次分明、循序渐进。每个单元主要分为Section A和Section B两部分。Section A是基本的教学内容, 着重于听说练习, 兼顾语法学习;Section B在Section A的基础上将话题进一步拓展, 除听说外着重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 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语言进行口、笔头输出。主要是以“先听说、后读写、再评价”的结构来安排的。这一点体现课标要求的发展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语言技能。这一点也符合三级课程目标对语言技能方面的要求, 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第三, 重视学习策略指导,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各项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训练中都渗透了学习策略的培养。我们都知道,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那么在本教材中, 一些活动的安排正体现这一点, 如听前、读前的预测, 听中、读中的推理和判断、词汇猜测等。其次, 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加以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行动和步骤, 这一点体现在, 教材优化了的Self Check部分的活动, 除了提供单元学习成果检测活动外, 更侧重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 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行动, 教材中设计了很多结对活动和小组活动, 不仅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操练新语言, 还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平台, 让学生使用所学语言交流信息、分享学习成果或共同解决某个问题, 并在此过程中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第四, 重视文化的渗透, 开阔学生文化视野,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教材既介绍了英语国家的文化, 又介绍了我国民族文化, 同时还介绍了其他非英语国家的文化, 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扩大视野, 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对世界文化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 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 教材力图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培养学生用英语介绍我国文化的能力。此外, 教材也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 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 注重对学生品格的培养, 这在每一单元学生所围绕的话题情境就可以看出, 并不是简单的会说会听几句英语, 而是要明白要表达的目的, 这样不仅合理的运用语言, 而且在这个交流的过程, 互相传递着彼此的思想。

2.3 对预备篇第一单元的具体分析

本单元将字母学习和功能学习相结合, 第一页和第三页循序渐进地呈现了问候的表达法, 并主要通过听、说活动让学生巩固、运用, 还介绍了8个常见的英文名字。第二页和第四页侧重于字母教学, 要求学生能认读字母A至H的大小写, 掌握它们的先后顺序以及书写规范, 并结合本单元字母和单词, 了解元音字母A和E的常见发音。最后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融入本单元功能结构的歌谣, 帮助学生巩固本单元的目标语言。

1a-1c部分的作用是热身教学。活动1a通过图文导入整个单元的语境、话题, 并呈现表示问候的语言功能, 以及8个常见的英文名字。活动1b通过听力输入的方式呈现问候的表达法Hi./Hello./Good morning.活动1c让学生模仿录音, 进行控制性的口语输出。2a-2e部分的作用是字母教学。本单元让学生在熟悉8个英文名字的基础上, 学习8个名字的首字母A至H。其中2a-2b关注的是字母的发音和顺序, 2c-2d关注的是字母的写法, 以及大小写的匹配。活动2e呈现了字母A至H构成的首字母缩略词, 要求学生了解这些字母在生活中的含义, 激发学生学好字母的兴趣, 同时让他们认识到字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3a-3d部分的作用是拓展第一页的功能结构。本部分通过图文及听力的形式导入新增的语境和问候表达法, 即下午、晚上等其他时段使用的问候语及应答方法: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活动3a-3b) A:How are you?B:I’m fine, thanks./I’m OK. (活动3c-3d) 通过3a、3c的听力练习和3b、3d的对话练习, 让学生综合运用本部分的核心句型和重点词汇, 进行互致问候的语言交流活动。4a-4d部分的作用是复习字母以及语音教学。活动4a让学生为学过的8个名字排序, 从而复习字母A至H的顺序以及8个英文名字的拼写。活动4b让学生通过熟悉的字母和单词解决新问题, 学会根据刚刚总结的字母A至H的发音规律, 试着读出第二栏生词。本部分要求学生先感知单词的发音, 再去总结, 然后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活动4d通过听唱活动来梳理和总结本单元所学重点句型和功能。

本单元的重难点在于熟练运用问候他人的多种表达法, 包括Hi./Hello./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A:How are you?B:I’m fine, thanks.本单元还介绍了8个常见的英文名字, 学生需要区分男名和女名。在后面的学习中, 学生还会接触到更多的英文名字, 虽然教材不要求学生记忆这些名字, 学生需要熟悉它们, 以免它们成为学习的障碍。此外, 本单元在学习8个英文名字的基础上, 总结了元音字母A和E的发音。掌握元音字母的基本发音是后面英语学习的基础, 在随后两个预备篇单元中, 教材还将继续总结其他几个元音字母的发音。

3 总结

通过以课标为基准, 对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材的分析, 我们看出, 此教材在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 其理念和主要特点基本与课标的理念和要求相符, 但是在评价方面本文认为还需要再做一点改进, 尽管每个单元的Self Check部分编写了检测活动, 以此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合作完成对单元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自我评价。但是本文认为, 最好在每个单元的听力和阅读方面的活动里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评价小建议。具体应该是什么还需要再以后的实践中继续探讨, 但首先要体现评价的多元化和全方位, 避免说空话, 要提实实在在的有助于学生学习, 教师教学的建议。

摘要:该文通过对初中英语新课标中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分级标准进行研读, 从而对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材从理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 其理念和主要特点基本充分反应了课标的理念和要求, 在评价方面认为还需要再做一点改进, 这也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新课标,教材,理念,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道义, 郑旺全.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点亮心灯500字周记下一篇:2024年六年级期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