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的忧伤作文900字(精选2篇)
在三百年前的西藏,有个男子非同凡响。
――题记
初见,你就是那样的不同寻常――――白天,把佛祖供养;黑夜,将激情释放。你卸不下负累,也争不脱情网。眉眼,皆是你俊逸不羁的模样。从雅鲁藏布江,到达红山之巅的高墙,一袭僧袍将你捆绑,**的头衔,却又令你至高无上。你的余生,皆是孤妄,初见,尽是忧伤……
那个本该是雪域高原上,自由翱翔于天际的雄鹰,却被世俗束缚于经殿前,余生,都在充满着孤独,寂寞,忧伤,还有无尽的思念的灵魂。你爱自己,爱自己所爱的一切,生命到不了的神堂,是你用一生来向往追悼的自由。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再见,你是世间最美的情郎,多少人因你的名字而走向追求佛道的光辉之路,你代表的,是一代一代因情而受困无数的少年少女,你的诗给了多少人以心灵的慰藉,因为你,多少人情愿相信:佛给我们两只手,就是叫我们,以一手向佛,另一手抓爱。
或许,你就是那样的不同寻常,你的诗魂已化作风幡飘扬;你的清泪,已化作镜湖流淌。情愿,你的世界没有枯黄,轮回中,再不沾染世俗的凄凉。
命运最悲哀的绝不是被囚困在寂寞,而是自由的`大门被落上了长锁,那是你无论怎样,都改变不了的命运的苦果。从来,你都被尊称为**,可是,天上人间,真正懂你的,又有几个?
看似,来来去去,你都能是潇洒的过客;所有的国度,都有专属于你的恋歌。但是,却又像,连天上星河,都溢满了你的寂寞。
那一世,你翻遍了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能与你心之所期相遇。
那一天,你写到:与有情人,做快乐事。可所谓有情人,所谓快乐事,你,有奈何了几个?你放下过天地,放下过万物,却从未放下过你的渐悟、顿悟。
世人跪在佛前求渡,但却泅渡不了,你那颗苦苦求索的孤心。
梵音,白云,梦绪,心痕。静修止,动修观。跏趺一座,入禅出定,早已是千山万水,千年万年。禅蜕后,眼前的山不再说是山,水也不再是水……
莲花开了,满世界都是菩萨的微笑。圆满的人生,有了无尽的爱在支撑。一颗心与一颗心相印,一支魂与一支魂重叠,流浪就变成了回家,破碎就变成了完整。若能在一滴眼泪中闭关,这一刻便不再怅惘,这一生便不再枉度。
可道:
风吹过,雨来过,仓央你可懂自己的寂寞?云飘过,雪也来过,寂寞你可懂此时的嘉措?
或许世人不懂你的寂寞,也许寂寞亦看不清你的轮廓。
你的爱化作了格桑花,开满了流年山坡,是以,你无论出场退场,浑身都散发着无限光芒。
可有谁记得,那个周身都是寂寞的仓央嘉措?
可有人理解,仓央心里的格桑花飘落?
一个老套的故事传到现代,各种cosplay玩不出新意了,于是《相见》一书呢,就把毫无生意的主人公搬上了青藏高原,一个套上“**”的套装,供进布达拉宫;一个呢,披上白色氆氇,送去深山老林里做个美丽的牧女——这种故事的真实性我懒得多说了——但发生在万里之外的雪域高原,多少是能平添几分地域特色。这样,也就蛮能赚人眼球了。
好了,吐槽完毕。
正式回到《诗传》的讨论上来。
从民族学的角度,本书的作者态度很认真,翻看作者简介,两位都是有信仰的人,这就和普通的译者有很大不同了,至少能看出来,作者写书译诗,心里是供着一尊神像,尊重了历史证据,没有辜负自己的信仰,也不会添油加醋胡说八道。这可能就是信仰的力量吧。文字虽然相对平淡,没有花里胡啥的卖弄,但也足以让人动容——本来历史就是很好的故事,反嫌脂粉无颜色。真正做历史做民族学的人,若有这份文笔写作,肯定好卖!
由此也突然想起嘉宾老师询问我的论文时说,你可知冯象先生是否入过教?我杂七杂八说了一堆,但是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恍惚有些理解了,宗教文本的翻译,译者如果没有信仰,很容易走入歧途——我一直以为这已经是老掉牙的哲罗姆式观点——可现在在想,似乎也有道理。
当然,这也是双刃剑,受得束缚太多,钻的太深,经院气息太重,反而不会做出好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讲,冯象译经,《诗传》译诗,对信仰的把握尺度不多不少,刚刚好。
从专业的翻译角度,我真心的佩服作者的苦心。仓央嘉措的原作必是藏文,但是我目前在其他书中,几乎没有看见对译本译者的介绍,似乎对仓央嘉措熟稔得仿佛是其人其诗就是本族人本族语,不会有一丝歪曲的理解。本书很详细地考证了仓央嘉措的“真正”诗作——排除了许多伪作,并且介绍了每位译者和他们译本的特色。
目前市面上能看到的仓央嘉措的诗歌诗集基本都是汉语版本。因为我们读到的都是译本,那么从专业的角度我们至少要考证一下译本对原作的忠实和准确性。
任何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一种重写或者改写。诗歌因为其文字的简约深邃韵律等特征,其翻译的难度更是成倍加大。即使是在同一个语系之内的汉语、藏语的互译,也是很有难度的。
君不见,德语和英语不仅是同一语系还是同一语族的呢,学习德语照样跟学习英隔了十万八千里,欧洲语言的互译问题也是欧美翻译家历来思考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肯定比英汉翻译这样跨山隔海的语言容易一些了。
插叙回来。简单阐述仓央嘉措的诗歌翻译,目前几个流传较广的译本:
于道全(首译):最大程度上尊重了藏文原文,游弋在两种文字之间向来不是件简单事情,很容易顾此失彼。太倾向源语,在源语文化和语言的笼罩之下,很容易迷失在译入语中——俗话说,不像人话。
再次插叙,做翻译起码的要遵守一点,按我们一个老师的说法:做翻译有三个字是最高原则,我们都竖着耳朵等他老人家羽轮纶音,可见他摇头晃脑,轻飘飘的吐出仨字儿:说人话!本以为是什么铿锵有力的文字,一字一顿,字字锥心泣血呢,结果听到这样毫无花头的三个字,于是所有人顿时沸腾的如同被扎了的气球——但是现在看来这样大巧若拙的话,是真的有道理。
刘希武(转译英语):这个版本很神秘,不是从藏文翻译过来的,也不是修改“重译”于道全版本的,而是从一个现在已经无迹可寻的英语译本中转译回来的。“二传手”的翻译一向不是很可靠,但作为翻译文化的研究对象,也是很有意思。这个版本的宗教性明显下降:删掉了几首宗教诗歌,而且诗歌翻译过程中选词秾艳,很有民歌大胆豪放的风格,是不是符合藏语原文,我不得而知,但是这个版本对奠定现代人对仓央嘉措“风流少年”的印象很有影响。
曾缄(修改于道全版本):曾缄的诗歌目前流传最广,采用传统汉诗的七言的格律,尺度比“于道全”原文更大。由于文字优美,格律清晰可颂。译者主体性发挥之下,还添加了许多原诗没有的含义,让诗歌更加升华。不足之处呢,就是他的译本不是从藏语直接翻译过来的,而是修改整理于道全的诗歌“翻译”过来的。没有第一手的资料,也只能说,这些诗都是好诗,但是作为译作,我只能保留观点了……
总而言之,和一大堆畅销传记塞在一起的《诗传》是一部严肃题材的传记。繁花渐欲迷人眼的书架上,真正想了解仓央嘉措的人啊~莫要迷了你的双眼。
我们每个人都是最最平凡不过的,而那些高高在上的伟人,因为远离平凡的生活,所以让我等小民各种好奇有之,羡慕有之,鄙视有之,偷窥有之——一个生平模糊,语焉不详的高级僧侣——极端的高级——六世的--喇嘛,绝对的精神领袖,平时不仅钻研佛学歌颂佛祖——这个方面大都被忽视了,仿佛他做和尚,天生就是六根不净的,平时居然还写写诗歌,歌颂“爱情”——这些“淫诗”居然还很优美,直抵人心——真挚的感情和纯粹的表达向来都有这种力量。这样一来,自然让三百年后的我们削尖脑袋也要偷窥个明白了啦。
于是这个**走下圣坛,在各个版本的以讹传讹中,来到俗人身边,给我们讲述了他一生如何追求爱情但是苦苦不可得的心路历程。
【仓央嘉措的忧伤作文900字】推荐阅读:
仓央嘉措情诗集07-15
仓央嘉措诗歌赏析10-03
忧伤还是快乐作文700字12-31
没有微笑的忧伤作文700字09-22
秋的忧伤的作文12-12
忧伤的白开水作文06-01
青春一道明媚的忧伤作文01-01
我们一起品味过的忧伤作文09-24
牵挂是一种美丽的忧伤的作文07-16
失恋忧伤句子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