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精选8篇)
看到一篇讨论圣诞节送什么礼物的文章,想起了去年圣诞节的一段事情.去年,5岁的女儿受教于南阳一家知名的幼儿园,这所幼儿园管理规范,有较高的教育水准,孩子入园两年多来,我们一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感到欣喜.可是,前年到去年,幼儿园连续举办的圣诞庆祝活动,却让我心生担忧.前年,幼儿园在园内设置了圣诞树和圣诞老人,里面放了许多小玩具,活动开始后,幼儿园关闭了所有电灯,让家长带着孩子用小手电寻找“圣诞老人的礼物”.记得前年圣诞节晚上女儿跟妈妈回到家,兴致勃勃地展示她的礼物:小熊,小天鹅,小长颈鹿,冻得红扑扑的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去年,幼儿园改为以班为单位举行圣诞晚会,女儿要在班上演奏钢琴曲,提前好几天就在家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12月25日早上,送女儿去幼儿园时,一进大门,女儿抬头看见满园的圣诞树和圣诞老人,惊喜地睁大了眼睛,自言自语地说:“圣诞节真的来了.”就在那一刹那间,一股忧虑之情在我心中油然升起.我不知道,是幼儿园教育的偏差还是我跟不上形势.我知道,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后来演变为欧美一些国家的全民性节日.记得上大三,大四那两年,一些低年级的师弟师妹已经热衷于过圣诞节,愚人节,其实,很多人只不过是跟着赶赶时髦.我觉得,对已经长大成人,但思想还未定型的大学生,完全可以允许他们对生活作出一些无害的尝试.但是作为幼儿教育,这完全是另外一个概念了.记得一篇文章提到,有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时问他:“您觉得什么对您的一生影响最大?”这位美籍物理学家毫不迟疑地回答:“是幼儿园.”幼儿园教育是培养一个人生活习惯,学习规律,做人道理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时期,人生观,价值观,文化心态都在这一时期形成雏形.在幼儿期的教育中,教会孩子怎样认知世界,应该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基本课题.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讲的是德国纳粹为了从文化上,心理上彻底改造占领区的法国人,强行让小学生丢弃法文,全部改学德文的故事.而今天,我们的幼儿教育是在自发地向孩子灌输所谓的“西方文化”.其实,就节日而言,西方节日也各有不同: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表达了人们对亲人,爱人的思念,愚人节是一种情绪的渲泄,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则是一种宗教性,纪念性的节日.西方国家过圣诞节,对于我们来说,就象马路对面楼上一户人家给祖父庆祝生日,人家祖父的生日,我们去凑什么热闹?我不知道,在幼儿园所谓的“西方文化”熏陶下,孩子长大后会是什么样的文化心态? 这个问题恐怕连热衷于传输“西方文化”的幼儿园老师也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的误区到什么时候才能走出来?
误区一:严多爱少
学困生一般成绩较差,又缺少自控力,教师们对他们往往会忽视,甚至歧视,只知一味地“约法三章”,却没去走近他们的心灵,没有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不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也缺少热情关怀的态度、亲切温和的语气、关注体贴的爱心,最终只会使师生之间的距离越严越远。
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的确,教育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真理的过程,更是一个师生在精神上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只有当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气氛和谐的时候,一切教育活动才能取得成效。如果师生之间互相对立、矛盾重重,教育就会非遭失败不可。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善于用真诚的爱去开辟通向学生的道路,架起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教师对待学困生,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就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通过“望、闻、问、切”找出病因,以便对症下药一样。对于每一个学困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该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道路上站住脚,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不要让他感到自己是个不够格的人。我们应该谨记:教鞭下可能有瓦特,冷眼中可能有牛顿,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对任何一个学困生都不轻言放弃。
误区二:罚多教少
学困生违犯了校纪校规时,有些教师不是细心去教导而是简单粗暴地进行惩罚:一是语言或挖苦打击,或冷嘲热讽。二是劳动惩罚,如罚打扫教室,冲厕所等。这样以惩罚代替教育,不但对学困生的转化收效甚微,反而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作为受教育的学生,犯点规、违点纪是很正常的,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要善待孩子,最大限度地宽容他们的缺点。对于学困生,宽容是冬日里的一缕暖阳,是荒漠里的一泓清泉。成绩差的,多辅导,坚信他们会及时弥补,迎头赶上;调皮捣蛋,屡犯错误的,多引导;作风懒散,行为习惯欠佳的,多帮扶,循序渐进,一点一滴帮他克服。“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学困生之所以是学困生,就因为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社会、家庭、学校各方若是动辄打骂、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长此以往,学困生便滋生了与家庭、学校、老师、家长越来越强烈的对立情绪,兴许就此走向堕落,教育也就宣告失败。
误区三:抑多扬少
不少教师总喜欢将学困生作为反面材料来教育学生,点名批评,指责教训,很少表扬和鼓励。长此下去,他们会觉得努力了还是没有进步,情绪低落,甚至自暴自弃。
教师最大的缺点就是整天盯着学生的缺点。对于学困生,我们要用显微镜来寻找优点,哪怕只是找到了一丁点,要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哲人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莫不例外。对孩子来讲,表扬就好比是“阳光”“雨露”“甘霖”,它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表扬之于学生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好办法。
误区四:堵多疏少
学生犯点错,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不必大惊小怪的,但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对犯错的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要么对他们定要求、限自由,要么动辄写保证书,即保证今后不再犯事。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堵”,其结果屡禁屡犯,因为学生的心结未打开。
近日读了一则故事,颇有感慨。说的是一位圣者带众学生来到一片空地上,对着旷野长满的杂草说:“想想如何才能除掉这些杂草呢?”学生们或曰用铲子铲,或曰用火烧,或曰挖其根……圣者笑曰:“你们回去吧!按各自的方法除去一些杂草,没有除掉的,一年后再来。”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先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一片长满累累果实的庄稼地。学子们豁然顿悟:要想除掉旷野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对学困生的教育也同理。
童话嘛,不外美丽公主、英俊王子之类,女主角即使不是公主,也必然长得漂亮娇俏。然而,这类“麻雀变凤凰”的故事听多了,甜甜的小心眼里就渐渐有了“公主”的影子:穿裙子喜欢带蕾丝花边的“公主裙”,亲戚送给她一双半高跟的公主靴,明明穿着憋脚也舍不得脱。
小女孩爱美本也无可厚非,可后来发生的事却让我犯了嘀咕。一次,我带甜甜外出,碰上几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小乞丐,对行人又拉又抱强行乞讨,吓得女儿抓住我衣角就跑,嘴里连声说“讨厌”。我愣了愣:“甜甜,他们要能上学就不会这样了。”怎料,甜甜却厌恶地撇撇嘴回道:“他们又脏又难看,学校才不会要他们呢。”当时,我心里就有些看法了。
没过多久,电视上播一个美容专题节目,甜甜瞪大双眼,全程目不转睛地盯着看。看完就说:“妈妈,等我长大了,也要美容。”老爸逗她:“甜甜这么漂亮还要美容?”“我哪有‘小燕子’(赵薇)漂亮!”女儿委屈地抗议道,“做了美容才漂亮呢,还可以拍好多好多电视、电影。王子不都喜欢漂亮公主吗?”听她振振有词地说出自己的“远大志向”,我和老公不禁面面相觑:看来,唯美式童话教育,“后遗症”的确不小呐。
一次,我偶尔在网上看到,美国的幼教学家现正倡导改写传统童话,因为不少研究发现:94%的童话故事中,女主角的外貌都被标榜为漂亮、可爱、迷人,或诸如此类,而故事的结局更是千篇一律的“漂亮姑娘嫁给了王子或富翁,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结果,无形中似乎在告诉孩子,靓丽的外表是女孩走向成功的唯一捷径,只要长得漂亮就万事皆顺了。于是,我和老公商量,干脆也学学美国人,来个童话新编吧。
打那以后,再给女儿讲故事时,我就会让她先开头,然后我来续尾;或者由我开头,讲到一半时故意打住,再让她发挥想象力,自编结尾。例如,一次讲灰姑娘的故事,当女儿讲到王子向灰姑娘求婚时,我就故意打岔道:“甜甜,灰姑娘拒绝王子的求婚,是不是她觉得王子太笨了,除了骑着马到处找女孩子外就什么也不会呀?”“那灰姑娘一个人怎么办哦?”女儿一听,急了。“嗯,灰姑娘多能干哪,她既勤劳又善良,小鸟和小松鼠都被她感动了。怎会过不上好日子呢?”“对,对,”闻言,甜甜兴奋地拍着小手附和道,“她可以请小动物帮她一起盖房子,然后搬出去住,那后妈就不能打她了。”
又一次,讲白雪公主的故事,我存心捣乱道:“王子觉得白雪公主在树林里待得又老又丑的,就不喜欢她了,怎么办呀?”女儿马上义愤填膺地大叫道:“臭王子,‘拽’什么?我们还有七个小矮人和猎人呢!”“那甜甜重新编一段吧。”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请君入瓮”。于是,可爱的小甜甜用她那稚嫩的童声,朗声接道:“白雪公主在七个小矮人的帮助下……”
除此之外,在为女儿“改编”名著的过程中,我也非常注意经常给她补充些童话素材,例如“怪物史瑞克”、“金刚葫芦娃”之类不是由俊男美女唱主角的故事,借此,让孩子慢慢懂得,美丽的外表,并非开启“成功”的金钥匙,勤劳、善良、勇敢才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
现在,甜甜的故事编得越发头头是道了,我和老公常常听得津津有味,大加赞赏。与此同时,我们的认同无疑也大大刺激了女儿的创作欲望,她时不时会心血来潮讲上一段:兔公主为了拯救部落,学会了骑马……长发妹解救了家乡百姓的饥渴后,又回到人间,成了当地最美的姑娘……我们以前给她讲过的故事,现在几乎都已被她改得面目全非了。其中,最有趣的当数那个青蛙王子的故事,经过甜甜的“窜改”,“青蛙王子”成了勤劳勇敢的“青蛙姑娘”,只要脱下蛙皮就无所不能。有时听女儿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她”如何呼风唤雨,极尽能事时,我就会逗她道:“‘青蛙姑娘’漂亮吗?”这时,女儿会机灵地应道:“和甜甜差不多啦。”“哎呀,原来甜甜就是‘青蛙姑娘’啊!”我作恍然大悟状,和她爸爸相视而笑。
白银区第九小学曾海科
内容提要:本文指出当前家庭教育方式的三种误区,并分析了溺爱型、专制型、忽视型的教育方式导致子女性格的种种异化后果,从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教育
随着社会的转型,教育理念的变化,教育形势的发展,时代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全社会必须重点关注的课题。然而毋庸讳言,在对青少年教育的问题上,相当一部分家长有着不少糊涂甚至错误的认识和做法:有的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专利”,自己只要保证子女的吃穿住用就行了;有的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名次,分数高了,笑容满面,分数低了,便没有好脸色,轻者责骂,重者棍棒;有的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要啥给啥,电脑、手机、MP3一应俱全;有的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父母子女无法沟通,子女或动辄离家出走,或在外惹是生非,或沉溺网吧不能自拔„„青少年的种种不良表现和怪异性格,究其根源,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溺爱型教育方式导致子女的任性自私性格: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早就说过:“以溺爱对待儿童,只会造成儿童的不诚实、虚伪和自私自利。”确实,现在大多数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普遍觉得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子女过于溺爱,事无巨细家长一概包办,不让子女做一点家务事,唯恐孩子遭受挫折、委屈,致使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缺乏体验生活、锻炼意志的机会,也缺乏生存能力,无形中给子女埋下了只会享受的种子,等到将来步入社会,他们就只会索取而不愿奉献;有的父母对子女过于迁就,宠爱无度,千依百顺,今天“肯德基”,明日“多美丽”,要什么给什么,天长日久,欲壑难填,越惯越坏;有的父母竭力护短,包庇纵容子女的缺点和错误,致使子女放纵、嚣张;有的父母对子女出手大方,时时用金钱物质“激励”„„上述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导致子女在家里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出了家门就成了“低能儿”,或任性、骄傲、利己,或缺乏独立精神和社会性,依赖、被动、胆怯,情绪不稳定。
二、专制型教育方式导致子女的孤僻粗暴性格:
受中国传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影响,家长把自己凌驾于子女之上,经常有自我中心式的管教语言——“你给我滚”,“你是我的儿子(女儿),就该听我的”;命令式的——“不许你去郊游”,“考试没考好不准踢足球”;翻旧账式的——“你又打碎了一个碗,去年你就打破了一个,今年上半年你又丢了一辆自行车„„”;更有置人死地式的——“我看你这个人没救了”。长此以往,子女要么与父母产生心理交流障碍,做事束手束脚,生怕遭到父母训斥责骂;要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而到了外面,就会把平时的压抑和不愉快全部发泄出来,在同学或同事面前唯我独尊,形成粗暴、孤僻、顽固、冷酷的性格,或怯弱、盲从、不诚实、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忽视型教育方式导致子女的冷漠放荡性格:
父母因公务繁忙或忙于赚钱,对孩子不闻不问,根本不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心上,更不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或因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感到灰心而放弃了对孩子的要求;或生活上只管给钱而不给关爱和亲情;更有甚者,有的父母热衷“砌长城”、泡酒吧;有的父母“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闹离婚,对子女“踢皮球”或在子女面前互相诋毁对方;这种“养而不教”的家庭,导致子女妒忌、情绪不安、冷漠无情、放荡不羁的性格,或有两面讨好、投机取巧、好说谎的坏习惯,甚至有厌世轻生的情绪。
上面列举的都属于青少年性格的异化,扭曲的人性会给青少年未来的人生带来难以估计的不良后果。如何走出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地成长,亟须所有的家庭充分重视并身体力行之。
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话的原意是为了说明择友之道,笔者觉得把它借用来说明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形象地阐明了家庭教育方式的特点:父母的理想、追求、品格、行为等等都可能对子女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有意还是无意,家长的素质对子女的思想、性格,乃至自制力、思维灵活性等都会产生影响。
因而,每一个家长都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首先是社会观:孩子不是私有财产,而是社会的公民,未来的人才;其次是长远观:孩子的幸福不在于眼前的好吃好穿,而在于长远的发展;最后是综合素质观:孩子的发展靠综合素质的提高,仅有高分数是远远不够的,仅有智力的发展也是不牢靠的。只有从社会的、长远的、整体的观点出发,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才会从“学会做人”这个根本性的基础着手去培养孩子,亲子双方的互动才能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走出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生活和学习的安静、舒适的环境。让孩子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充分地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个性,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养成美感。让良好的家庭居室环境不仅为孩子提供学习、休息的场所,也使孩子获得与自己的亲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所在。
走出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安心学习、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它的作用巨大而深刻。法国思想家卢梭对此曾有过经典的论述:“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因此,为人父母者必须创设互敬互爱、温暖和睦、爱而有度的教育氛围,在深沉的爱中对子女要有要求、有期望,并巧妙地渗透着督促和鞭策;创建健康向上的、良好的家风,在思想道德、学习劳动、生活休闲、信仰理想、是非价值、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身教重于言教”,作子女的表率,因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身心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家庭教育的成功会给一个家庭带来幸福,所有家庭教育的成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希望。愿所有的家长及早地唤醒自己的理
智,走出误区,回到家庭教育的良性轨道上来。梁启超曾说:“少年兴则中国兴,少年强则中国强。”移用一下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说:“家教正则人才正,人才强则中国强。”
参考书目:
家长要走出中职教育误区
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准备教育,以培养各类型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因此,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联系。
但是,由于对教育方式认知角度不同,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对职业教育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所以对中等职业教育不重视,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上中职校是考不上普高的一种无奈的选择。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这种观念至今影响着许多人的择业观,认为只有在管理岗位上才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作为技术工人就低人一等。做父母的都把考大学当作孩子的唯一选择,很少有人愿意让孩子学技术、当工人。
《全球制造业白皮书》预测:
中国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400万人,这严重动摇了“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声誉,且现有制造业工人中,基本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更制约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而作为输送制造业高级人才的中职教育,任重而道远。
社会要给中职校生以信心
中职校学生学到一技之长毕业后,创业即为骨干,入厂成技术能手,下乡是新型农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
入读中职校的许多学生,他们大多因没有得到正确的学习引导而经历“失败”的中考,社会总觉得他们不如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优秀,因此不会太关注这些人群,把这些人无情地挡在了社会优秀人才的行列之外,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制约了中职校培养大批社会高素质型劳动人才的进程。因此,纠正社会对中职校学生的错误看法尤为重要。福州商贸职专丘琰校长解读:中职专学生跟普高学生没什么本质区别,他们一样很聪明,不论是学习理论知识还是动手能力都能跟普高学生媲美,甚至学得比他们更好。社会不能因为一次失败而无情地拒绝这些聪明的孩子,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各自的用武之地,社会要用平等的眼光关注这些孩子。中职校学生自己一定要打开自身莫须有的心结,敞开身心地展示自己,张扬自身的优点。职教老师要用善意期待的目光去发现学生的亮点,培养学生能有一技之长、能一专多用,让学生自己认可自己,从小事感受到自身的成就感。
中职校正积极重塑社会形象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中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它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要使劳动力市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步伐,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是重要的基础保障,而作为社会与学校“中间站”的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
因为社会各界对中职专校的认知存在误区,导致目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进程不能很好地如期完成。
幼教小学化误区的建议
现在,很多家长们从孩子一出生就进行了赛跑,学什么都想超前。有的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尽早学习读、写、算。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们在一岁以内开始认字,三岁以内开始学外语,3到6岁的孩子85%以上参加各种培训班。家长的这种心态和行为,致使有些幼儿园以读、写、算为幼儿主要活动内容,拿教一年级课程等小学化的东西来吸引家长送孩子来园。有些为了迎合家长的意愿或者进入小学考试,必须开设幼儿写字、算题等。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愈演愈烈……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必然造成恶性循环——孩子因学习的压力而少有了天真、烂漫与快乐;孩子应有的认知过程被严重破坏,导致孩子的“知识消化不良”,到上小学时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并出现了厌学症等症状;许多孩子在疲于学习中抹杀了自己的想像力,长期处在机械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束缚了孩子的独立个性的发展。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长缺乏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不能以幼儿为本,不能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更没有重视教育方法上的统筹兼顾,也没有以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和育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形成。很多家长所说的那种让孩子一味接受书本知识的狭隘的教育,是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的。幼儿园阶段主要是让孩子学习感性知识,发展形象思维。在小学阶段,才是学习理性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而要形成理性思维必须要有感性思维做基础,感性思维越丰富,理性思维越好。可现实是,很多幼儿园连孩子的形象思维都没有锻炼好,就对他们进行理性知识的灌输。这样做,虽然能取得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打乱了孩子的学习规律,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十分不利。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纠正和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承担起开展幼儿家庭教育咨询、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此,各幼儿园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家长工作。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让整个社会走出幼教小学化的教育误区,让幼儿的自然天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1、让家长看清隐性危害
每学年开学前,通过召开关于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专题家长会,帮助家长了解《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懂得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向家长介绍各阶段幼儿的培
养目标和班级教育教学计划、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等;并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带给孩子一生发展的危害性:
2、认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为家长树立新的教育观。社区文化活动多增设一些家庭教育理念更新栏目,多举办育儿经验交流,积极引导家长更新幼儿教育理念,正确理解幼儿教育。
3、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园教育内容,转变家长的育儿理念。幼教专家指出:幼儿园这个阶段该学的东西有这几个方面:一是要学会说话,学会口语。二是要教幼儿懂得一些规矩,行为规范,礼仪礼貌等;三是要学习一些能力,具体就是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学会自己穿衣服什么的;四是用大量的时间去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父母要抽出时间带孩子去逛公园,让他们感受大自然,或者带他们去街道上,熟悉社会等等;五是让他们学会交往,学会相处。
1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
目前, 人们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 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很多, 其中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基础知识、软件应用以及程序设计这三大部分, 它们在整个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对这三大部分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1.1 基础知识
所谓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也就是指学生在初次接触到计算机的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而在中职院校中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以及软硬件的相关知识等。
1.2 软件应用
在计算机软件应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有很多, 其中包括了软件系统的操作方法、文字处理方法, 数据软件系统的应用等方面。
1.3 计算机程序的设计
在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 对其程序的设计内容比较简单, 主要包括了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相应语言的应用。
可见, 在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其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 这就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但是, 大多数学生在对其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 急于求成这就使得他们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从而使得学生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 进入到了计算机教学的误区。
2 中职学生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在对中职学生进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到自身因素和教学环境的影响, 因此导致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会受到教师的影响, 而缺乏自信心, 这就使得他们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 总是和老师的思维一致, 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 出现错误, 那么学生就会对自己的正确操作产生怀疑, 这就对计算机教学的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
第二, 学习缺少主动思考的意识。认为只要把课堂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就算完成了任务。特别是在学习程序设计课时更明显, 根本不会将老师所讲的内容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第三, 死记硬背老师的操作步骤。学生认真做笔记,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 但如果学生是在不理解的情况下, 一味地按照笔记中的步骤操作那就失去做笔记的意义了, 还会使学生养成依赖性。
第四, 没有刻苦钻研和创新精神, 一些创造性的学科, 如网页制作等学科是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 学生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设计具有自己特色的网页, 但因为学生缺乏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 导致设计出来的网页和老师的示范网页几乎一样。
3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第一, 老师教学的目标不明确。认为只要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便算完成教学任务, 故在讲课时把每个操作步骤都讲的很详细, 让学生完全不用自己摸索、不用思考完全参考老师的操作便可以完成全部作业。
第二, 教师没有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 经常喜欢遇到一点不懂的就问老师, 不自己思考如何解决, 而教师不应该只是教会学生操作, 而是应该更深入的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并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习出来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比如说我班有一个已经通过全国高新技术办公软件高级考证的;比如我们的网页制作科目, 在教学中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网站, 大部分同学能依葫芦画瓢能做出来。可在求职找面试时, 能按照单位要求做一个中小型的企业网站出来的同学又有几个。
所以我们的计算机教育者们对于以上提到的问题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虽然计算机课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 但不要只是停留在教会学生怎样操作, 而应该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
4 怎样走出中职计算机教育的误区
第一, 记忆能力。准确记住并再现计算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的能力。
第二, 观察能力。能察知常见的各种计算机软硬件问题。如应能处理常见的死机问题。
第三, 操作能力。十分熟练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计算机上机实践能力。
第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能正确、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更高的深度上讲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强化学生思维训练,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
电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上机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形成的强烈的专注, 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 将所学知识高效内化。在电脑语言学习中, 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指令的功能、分析程序运行过程、及时验证与反馈运行结果, 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 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逐步地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自学能力。通过程序模块化的思维方式, 习惯于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来逐个解决, 久而久之, 从根本上形成了良好的结构思维的品质。此外,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结束语
由此可见, 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的误区, 这不仅对计算机教学有着一定的影响, 还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因此为了使得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得到进一步, 让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走出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误区, 我们就要采用相关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 使得学生的自身能力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摘要:在中职院校中, 计算机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功能有一定的了解, 还能让学生对计算机相关技术进行掌握, 从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不过我们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 由于其部分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使得学生在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误区, 这就使得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对中职院校中计算机教学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讨论了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提出了相关的处理措施, 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误区,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翟悦, 牛文颖.关于高职计算机教学方法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 .
误区一,家庭教育仅仅是辅导孩子学习。调查显示,对“孩子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情绪比学习还重要”这项调查,完全同意的家长仅占5%,有32%的家长完全持反对态度。这种只关注学习,而忽视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培养的家教方式,不利于孩子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
误区二,父母缺少科学系统的家教知识。我们的家长,读过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方面书的,少之又少;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教育知识是从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获得的;近四分之一的家长在这方面是空白。由此可见,目前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虽有较高的积极性,但还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处于盲从状态。
误区三,儿童消费过高。现在经济富裕了,生活条件好了,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护,都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消费额占家庭总收入的35%、甚至超50%以上。即便是生活并不富裕的家庭,家长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奢求。
走出误区,建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1、“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内核”。智育抓不好会出次品;体育抓不好会出废品;美育抓不好会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就会出危险品,这四名话高度概括了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困惑是“知行脱节”,家长们老是抱怨,他们一直把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告诉孩子,可社会上的干扰太多,总把他们设想的计划毁掉。在家庭教育中,与其把一大堆孩子无法理解的道德训条灌输给他们,还不如培养孩子的道德选择能力,让他们自己去辨别,去比较,去批判。
2、“凡是孩子喜欢的,家长也要适当涉猎。”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初中女孩迷上了言情小说,母亲知道后大加贬斥。女儿反问:“妈妈,你看过言情小说么?”母亲一时语塞,女儿立刻顶了一句:“你没看过怎么知道不好?” “相近的思想易于沟通和交流”,孩子喜欢的东西如果家长一点都不了解,就很难与子女沟通。建议父母们应适当走进孩子的世界,就他们关心的东西展开交流、探讨甚至争论,在亲子互动中引导孩子明辨是非。
3、“孩子提十条要求,最多只能满足七条。” 现代社会诱惑太多,竞争太激烈,要鼓励孩子竞争,但不要攀比,要教会孩子“节制欲望”。现在的孩子容易狂妄,家长要让他们知道,世界上不是什么都可以得到的。因此,家长给孩子设定的目标也要适当高一点,让他们伸手摸不到,跳一跳又能够摘到。
4、“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笔者主张对不听话的孩子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在道德问题上不听话,要坚决反对;如果是因为淘气不听话,家长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是思维上不听话,则要予以支持和鼓励,甚至允许标新立异。总的说来,对于孩子听话的问题,应遵循“行为上严,思维上宽;小时候严,长大了宽”的原则。
5、“教子弟求显荣,不如教子弟立品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不光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感染着孩子,同时在家庭教育方面也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马克思从不勉强自己的孩子去做什么,而只是劝说他们不要去做什么;毛泽东同志更是严于教子。毛岸英年少时,毛泽东规定儿子每天要清扫一块院子,凡是自己能做的都要自己做,不准让警卫员帮忙。有时毛泽东还带儿子打扫厕所,并要求儿子坚持下去。
由此可见,培养公民高尚的道德情操,贵在从家教做起,从小行为养成。有道是,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将决定今后的社会道德状况。因此,教子弟立品行,家庭承担更大的责任。只有“合格的小公民”越发多了,国民的整体素质才能够提高,十七大为我们确定的宏伟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推荐阅读:
走出技术批判的误区10-16
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走出教学中的四大误区07-08
如何走出人生的困境07-23
关于走出困境的作文500字05-27
让我们走出自己的精彩作文07-23
走出迷惘作文07-20
走出自卑高三作文05-31
走出校园走进社会06-17
走出瓶颈教学反思06-23
走出课堂-投身实践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