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和计算机在日常办公工作中的普及,各类以电子版形式存在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进而使信息的收集、分类、保存和管理工作也变得复杂繁琐。如何对这类信息做到有效管理,便于检索,易于使用,而且保证安全,是每一个企业和个人都要努力去思考的事情。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日渐繁盛的今天,信息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没有一个健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制度,就意味着企业的信息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对于像我公司这样一个有着50多年发展历史的传统老企业,对计算机信息实行有效地管理,势在必行。本文就我公司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精细化管理对信息管理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重要性
计算机信息管理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同时也是企业信息管理中的一个分支,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行各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新型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融入传统型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也被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具有的专业性和时代性,曾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制约企业向前发展的阻力。对计算机信息有没有实现高效有组织的管理,已成为评判企业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对计算机信息实行有效管理,对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办公自动化水平、实行先进的管理模式、防范信息安全风险、充分有效利用现有计算机资源,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也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定义和作用
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从广义上讲,是指企业管理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现有的各类计算机资源,完成企业运营过程中各种信息的存储和管理,使信息有序安全的存储,实现有组织,有管理,便于浏览检索,快捷传播,同时要使各类计算机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狭义上讲,是指对存储在计算机中的电子信息,按需要进行一定的组织和编排。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作用在于帮助企业实现各类信息高效有组织的利用,提高信息浏览的效率和利用水平,对于信息的不法利用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使企-1-
业员工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得到全面认识。
二、我公司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公司这样一个有着50多年发展历史的传统老企业来说,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方面,无论是人员素质还是软硬件配置,都赶不上信息时代企业管理对信息技术的要求。目前我公司正在逐步向办公自动化迈进,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但是相比一个有成熟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体系的现代化新型企业,我公司还要继续深入的开展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一系列工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寻求新的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方法和思路,成为我公司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的必要之举。在这一点上,我们首先要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公司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我们才能针对问题,确定管理的思路、方法。
1.由于我公司的发展历史原因,在办公自动化建设、计算机软硬件配备和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比较滞后,在发展的各个时期,计算机信息管理没有明确的方法和管理思路。更没有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或是制度建立不全面、不完善,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的要求。
2.公司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较低,对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了解掌握欠缺,导致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方面的安全意识淡薄,风险防范意识差;对于信息备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信息存储备份的习惯;对于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分类存放和组织管理不到位,致使在用到某个信息或资料时,查找检索困难,效率低下。
3.计算机相关的各类软硬件资源的信息未能实现有效记录,没有建立细致全面的计算机软硬件台账和统计信息,这样就在无形中为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具体化带来了一定困难,甚至会在计算机软硬件出现某些问题时,追溯困难,给工作带来一定麻烦。同时,在计算机中存储的信息没有实现有效管理,从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和复杂网络环境角度来将,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实行有效地计算机信息管理,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最为基础的一项便是计算机信息管理,可以说它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不过硬,再好的信息化建设也会是空中楼阁。再者,没有好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做保障,信息化建设也就失去了它的根基,失去了固有的意义。同时,信息化建设也给计算机信息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管理思路,指明了管理方向。
2.实行有效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能使企业办公自动化水平和效率更高。企业管理要上新水平新台阶,必须使日常的各项具体管理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信息的传递交流成为一项非常系统的工作。计算机在这一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进一步来说,如果使计算机信息有组织、按需求高效传递,那么办公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就会得到大的提升。
3.实行有效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能使企业信息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提高信息管理水平。目前,我公司的信息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粗放式的管理阶段,特别是近些年计算机办公的普及,计算机信息管理可以说是信息管理工作中的一片盲区,一方面没有明确的思路方法来指导计算机信息管理,另一方面没有相应的制度做依据,来规范计算机信息管理。所以确定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思路方法和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制度,是实现信息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的两个必要措施,也是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必经过程。
4.实行有效地计算机信息管理,能防范企业运营过程中来自信息安全方面的风险。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和计算机的全面普及,来自网络的各种威胁也越来越多,诸如涉及商业机密的信息被盗、被劫获、被篡改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给企业经营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麻烦。这些都是由于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不到位、工作人员信息风险意识淡薄和企业网络管理工作不到位所造成。计算机信息和纸质信息,其安全工作不能一概而论,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才能使信息安全的风险降低。
5.实行有效地计算机信息管理,能使计算机资源更好的应用到企业信息管理的方方面面。我公司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较迟,发展到今天,计算机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满足发展的需要,但是其应用还不够全面和不够细致。表现在建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不全面,应用不完善、不规范。这就需要企进一步去组织企业各类信息,使其以电子形式存在且加以传递,加强管理,这样就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现有计算机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了应用范围,也使信息管理工作更加方便和智能化。
四、企业精细化管理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需求
综上所述,公司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使企业发展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和同行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适应社会分工精细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的趋势,增强企业的创造力,就要加强企业的计算信息管理。
计算机信息管理在精细化管理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互联网为企业的各个部门(单位)在法规、技术、资料的查询上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手段;局域网中根据各个部门业务特点有效传递的信息,减少了大量人工工作,使公司运营更加顺畅,效率更高;专业软件的应用,使个别部门的工作更加轻松简便;最后,计算机信息管理更有利于企业及时获取外部信息资源,实现战略调整与转移,也为企业发现内部优势与弱点,提供参考依据。
精细化管理模式中,有效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中存储的信息将更多的承载着企业的各项专有技术、管理思想和理念、管理方法和机制,还承载着企业文化。精细化管理的最基本要求是专业化、系统化、数据化、信息化,它的实施,必须要依托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科学的方法,再造管理流程。所以从这个
意义上说,计算机信息管理是精细化的平台,精细化是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来实现的,并且计算机信息管理为精细化提供技术支撑。只有将精细化管理和计算机信息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且具体的管理制度能使两者的默契程度达到最佳,使各种信息经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分析汇总,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这样,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就能真正的成为一体,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增添活力。
五、结束语
实施计算机信息管理,对于我公司日渐增加的计算机信息量和计算机资源的大量应用,无论是从管理角度还是发展角度,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制度,对计算机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做到全面规范的应用,方便快捷的浏览检索,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工作。开展好这项工作,将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产生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 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由于现代企业所实施的各项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信息, 因此企业就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提炼, 以使其符合企业的不同需要。但就当前来看, 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依然还存在着信息不透明、不对称, 缺乏整合或加工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 企业的各级部门为了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将本部门或下级部门的信息进行有意的截留, 从而使企业的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因此从这个角度看, 会计核算不准确, 各级报表缺乏真实, 虚假信息泛滥等现象的出现也就难以避免了。
(二) 监督机制的滞后性
从理论上说, 任何监督工作都会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这是由于信息无法及时传送给监督者, 监督者在得到信息时对某种状况的发生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控制所导致的。就目前而言, 尽管国内的许多企业已经设置了一些相关的监督制度或手段, 但是其监督者还是无法获取反映企业财务资金全面状况的必要信息, 从而导致了其监督制度或手段沦为空谈。另外, 对于一些拥有众多子公司的企业而言, 其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也缺乏及时的了解, 无法从根本上对子公司的运作状况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控制。因此可见, 由于这种滞后性的存在, 会极大的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 资金使用存在矛盾
目前, 许多企业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所滋生的矛盾已经成为了其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这主要表现在总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与子公司资金的分散占用上, 总公司由于受到所获取信息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 无法对下属子公司的实际资金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 从而导致了子公司所开设的账户过多、投资随意性较大、资金沉淀现象严重、资金分配不合理等种种不合理现象的出现, 大大降低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 使企业整体的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 极易陷入财务危机之中。
(四) 预算信息缺乏分析
从理论上说, 预算即为对于资金使用的先期筹划或计划, 其在后期执行时须遵照该计划预先设定的内容进行, 除遇特殊情况, 一般不得随意调整或变更;由此可见, 预算的编制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其必须对下级单位的预算信息进行实质性的整合, 并对其不合实际之处进行合理的纠正。但是, 当前许多企业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 根本不对从各个途径所获取的预算信息进行整合或分析, 另外从根本上说也缺乏对其进行必要分析或判断的手段和工具, 因此严重影响了预算的编制质量。
二、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方案
(一) 大力推进网络技术的开发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行各企业所使用的财务软件一样, 其都是信息化过程的产物之一;两者不仅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工具, 更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因此两者的结合是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企业在对网络技术的开发应用过程中, 要通过对国内外一些先进企业成功经验的引入, 并结合自身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本单位和下级单位的生产、采购、销售、仓储、财务、管理等子系统进行一体化的开发和运用, 并从最大程度上保证各子系统之间的兼容性, 防止其发生由于所导致的网络堵塞。
(二) 建立全面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
在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上, 也务必要坚持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财务软件的充分结合, 以实现对会计数据的全面加工和分析以及对下属单位财务信息的实时监控, 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质量。例如, 某些监督制度可以被“固化”至财务软件之中, 增加了约束机制的强度, 减少了人为因素所导致的违规现象的发生, 因此可以从技术上解决由于信息不及时、不对称所导致的监督过程存在滞后性的问题。再如, 通过网络技术和财务软件, 总公司可以实现对子公司财务行为的实时监控, 从而大大增加了管理的效率, 减少了管理的层次, 增强了信息的对称性, 并还可降低管理的成本。
(三) 实现企业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
从理论上说, 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是财务和业务的完美结合, 即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因此, 运用统一的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 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体化, 并对国外先进的ERP系统软件进行引进、吸收和再开发是国内企业财务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为此, 国内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积极引进、运用和开发统一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软件, 逐步实现对生产经营全过程所产生信息的集成和数据的共享, 以达到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的目的, 从而充分保障了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以及财务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数据共享, 管理统一。
参考文献
[1]、赵军.穆秀翠.李明文, 谈如何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06)
[2]、赵明丽, 加强财务信息化管理, 搭建财务管理和谐平台.[J].财经界 (学术) , 2009 (11)
[3]、吴志红, 集团财务信息化的管理.[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 (819)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企业预算管理;重要性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将信息技术和预算管理相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企业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和资源有效配比的重要手段,现阶段企业都已经认可了预算管理,并加入到企业的管理体系中,视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企业对庞大多样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与利用。能够促进企业产业扩展,提高企业信息传递和信息流通。能够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这就使得信息化建设对企业预算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化建设下的预算管理
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预算管理的信息技术操作,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率先进行预算设置,通过预算设置能够简化预算管理的操作流程、减少人工操作。完成预算设置之后,需要展开预算编制,预算编制能够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账目的清晰透明,实现成本、总账、现金等多个资源模块的合理分配。预算编制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进行的。通过管理系统将预算编制的结果进行汇总和修改,形成预算方案。再由信息系统下达到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在下达之前需要通过相关领导的审核批准,批准后在进行下发)。在方案下发完成之后,需要相关部门针对制定的预算方案进行执行。而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有预算控制这一环节,并做好预算警报,信息化建设下的预算警报会在超出预算值时,自动做出警报,从而降低人员操作反应不及时的情况。最后通过信息技术展开预算分析,管理系统能够自行的对企业的各项活动发生的数额和预算进行收集,实现预算执行的跟踪监控。信息化建设使预算管理更为准确、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而且具有透明度高,操作简单的优势。
二、信息化建设对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建设的不断加快,各种类型的预算软件系统也不断的应用到企业预算管理中去,例如:BSC系统、ERP系统等应用软件。管理系统软件能够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相互结合,优化企业内部资源分配,简化原有的财务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能够有效的促进预算管理工作的进行,能够促进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和精细化管理。
1.构建面向全企业的网络化集中管理
通过构建面向全企业的网络化集中管理能够实现业务的协同运作,实现集团的信息化统一的预算管理平台;通过预算管理平台的建设,能够实现业务的协同运作,能够实现预算的科学合理。建设相应的采购预算管理系统,针对物质的采购进行网络化管理,实现物资的科学采购,并具有相关的警报系统,一旦采购份额超出预算值,系统就进行自动报警,通过系统能够对采购的明细进行分析,从而确保采购的透明度和清晰度,从而确保不会出现超预算的情况。
信息化建设实现快速信息、市场反应机制的建立,通过建设相关的信息系统,实现对市场信息的及时采集,促进预算编制的信息更新,使预算编制能够更为贴近市场,使企业经营能够满足市场要求,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通过预算管理能够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促进集团企业发挥其规模效应。形成企业自身的品牌效应,使用预算管理系统,将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汇总,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比,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预算管理的资源配置更为科学合理,能够简化实际配置的操作过程降低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准确性。
2.构建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系统
绩效考核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也是预算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在实施绩效评价时,需要遵循科学规范原则、公平公开原则、分级分类原则等。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的完善。在实际的操作中将每个人的绩效情况上传到预算管理操作平台上,并严格做好数据的筛选工作,确保数据具有完整性、一致性和追溯性。从而做到绩效考评的科学性和公平公开性,并将经营结果和个人的绩效考评相联系,有效的将预算和经济责任制结合起来。从而促进绩效考评的准确性,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认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多方面的预算管理
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企业的多方面预算管理,并对企业业务进行预算编制,针对经营进行预算编制、资本支出预算等等,并将预算目标进行分解和汇总、平衡与合并。还能对企业日常业务进行事中控制,对实施过程中的费用、成本、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控制,从而促进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在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预算管理的及时反应能力,实现预算管理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预算,从而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多方面的预算管理能够实现企业预算管理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4.信息化建设降低预算管理工作量
传统的预算管理工作,需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整体分析,而这样的预算分析情况下就必然会拥有极大的数据计算,而这些庞大的计算必然会给会计人员带来冗杂的工作量,而这些庞大的数据计算,通过人工进行,必然会使数据计算存在误差,也就导致预算管理不够准确。而在信息化建设,建立相关的预算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由预算管理系统自动收集整理、计算,从而降低了预算管理的工作量,提高預算管理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5.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通过信息建设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并通过预算管理系统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比,服务于企业发展,从而形成企业自身的预算优势和信息优势,从而增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能够促进企业横向和纵向产业扩展,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6.信息化建设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企业预算管理水平,(1)可以促进预算体系的完善,通过预算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工作,实现企业的预算管理,并对企业相关预算管理的执行进行有效的跟踪管理。(2)能有效的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能够将企业的事前计划和事中控制及事后分析协调起来,确保预算执行的有效性。(3)提高预算管理的可行性,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预算管理的可行性,将数据在企业内部实现共享,解决信息不够均衡的问题,实现企业资源的配置优化,提高预算的可行性。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不断加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预算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企业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与预算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从而增加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能够实现预算管理的多方面管理,确保绩效考核的公平公开,完成企业全面网络化集中管理建设,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艳丽,信息化环境下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06:(20).
[2]陈丹凤,薛南枝,信息化环境下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构建[J].信息化建设、应用及管理,2011(07).
[3]王能海,浅议信息化软件对企业预算管理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12).
摘要:
从创新的角度出发,依次从管理创新的四个重要领域(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进行相关理论阐述,并举出相关事例,深入浅出进而得出四大创新领域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对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它是企业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作出的相应的改进和调整。一般地讲,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既有自然的工具属性,又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可以近似地认为,管理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过程。1战略创新
在企业管理中,经营者对自己的目标没有明确,各行其是,没有想到合作对他们生存的重要性,也没有好好想想他们所面临的是一个怎么样的环境。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不论是新进入市场的企业,还是致力于拓展自己经营领域的发展中的企业,都需要一种新的有效的发展思路指导企业的前进,而这些工作都得仰仗战略创新。
战略创新就是一种能力,就如管理大师哈默尔所说,战略创新是一种分析和重构企业和行业现有的资源配置方式为顾客创造新价值以及为所有股东创造新财富的方法的能力。战略创新也
是新进入厂商在面对巨大的资源劣势时赢得成功,以及现有厂商继续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战略创新的核心问题是重新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确定的经营目标会决定企业如何确定自己的顾客、竞争对手、竞争实力,也会决定企业对关键性成功因素的看法,并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策略,成功的战略创新者会采用与所有竞争对手完全不同的竞争策略和经营目标。
在竞争策略上,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从你死我活的竞争理念向竞争与合作和统一的竞争理念的创新。其实,这是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目前,国际上原来竞争对手的企业之间,纷纷掀起合作浪潮。例如:电子产品领域中美国的IBN与日本东芝的联盟;汽车行业中美国的福特与日本丰田公司的联盟;电器设备制造业中美国通用电器与欧洲西门子联盟。当今世界出现的这种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现象,不是个别企业的经营战术,而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所具有的竞争观念创新的表现。
在经营目标上,从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发展到对社会发展、环境的责任和对用户的责任的经营目标多元化理念的创新。从国际企业发展上看,经营目标多元化已成为趋势前不久,在美国国际性评选优秀企业时,采取九项指标,其中企业的创新能力、长期投资价值;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指标在整个指标中占了相当份量,所以在经营目标上我们要进一步地拓宽思维,超前发展。
2组织创新 在企业中,战略已经改变的组织需要创新,以实现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典型的组织变革和创新是通过员工态度、价值观和信息交流,使他们认识和实现组织的变革与创新。GE总裁韦尔奇执政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革GE这部老机器。有一个部门主管工作很得力,所在部门连续几年盈利,但韦尔奇认为可以干的更好。这位主管不理解,韦尔奇建议其休假一个月:放下一切,等你再回来时,变得就像刚接下这个职位,而不是已经做了4年。休假之后,这位主管果然调整了心态,象换了个人似的。组织创新是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通常意味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变化。然而从更深的层次上看,组织创新意味着企业资源的重组,因而这里的组织创新涵盖了组织治理、结构、流程等多个方面。组织创新应当以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资源积聚和杠杆效应的扩大,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持续的价值创新为目标。
组织创新也是组织所进行的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变革过程。通过企业的组织创新,可以改变人的行为风格、价值观念、熟练程度,同时能改变管理人员的认识方式。
3制度创新
企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合理地配置其内部资源,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而做到这一点,需要科
学的制度安排。
制度创新是实现企业制度的变革,制度创新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空间,通过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不断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修正完善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使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发挥最大限度的效能。中央党校有位教授在总结深圳特区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首先归功于制度的创新。当今意义上的企业制度创新主要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它是企业产权制度(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利和责任)、经营制度(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目标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分配制度(企业内部资源如材料,资金,设备,劳动力等的取得和使用的规定)的综合创新。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指企业文化的创新。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平安新价值管理文化就是创新。平安厦门分公司(寿险)传经送宝,帮助厦门地税部门创建税务文化。
一个企业需要自己的文化,有人说,战略加文化等于卓越。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内部共有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一系列行为准则,其实质是企业内部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对于其员工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并成为先进企业增强活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了形成支持持续价值创新、战略创新的组织氛围并影响员工行为,企业需要通
过文化创新使人们重新认识环境,认识企业,更好地把握和创造变革,同时有利于资源整合方式和价值创造系统的不断更新。台湾电子巨头宏基公司,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建立了一套人性本善的人性管理,平实务本、顾客为首、贡献智慧。
文化创新就是改进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将文化管理与企业的物质精神环境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文化管理活动,培养和发展新的合适的企业文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创新的新趋势有以下几种:①确立双赢价值观的趋势。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崛起,在使非赢即输、你死我活的狭隘价值观受到致命冲击的同时,也催生出与新的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双赢价值观。一个企业只有奉行双赢价值观,才能不断地从合作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等创新资源,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
②选择自主管理模式的趋势。这种模式以先进的文化理念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注重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主精神、创造潜质和主人翁责任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巨大凝聚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并通过制度安排,实现员工在企业统一目标下的自主经营和自我管理,进而形成企业创新的动力和创新型管理方式。
③提高企业家综合素质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科技知识与人
文知识的综合,需要古今中外多种科技文化知识的综合;要打开国际市场,还需要有对各国生活习惯和民风习俗的综合性了解与把握。实践证明,企业家只有具备了融通古今中外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管理经验与民风习俗,善于应对各种市场变化的智慧,才能具备不断创新的实力,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谐发展;双赢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1.1 保险主体的增加使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为行业人才带来了莫大的机遇。保险市场新主体不断增加,保险业的“人力资源争夺战”越来越激烈,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也开始与国内保险公司一起“逐鹿中原”,已经成为国内保险业这场争夺战的又一支“主力军”。外资保险公司诱人的发展前景、培训机会、先进的管理体制和较高的薪酬,对保险业内人才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调查显示,保险业已成为金融人才流动最频繁的行业之一,这对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在稳定人才队伍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保险业经营环境变化对队伍素质提出挑战
政府人力资源观趋于全局化和结构平衡。未来政府将以更加全局的方式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人力资源发展和投入。保障弱势群体并限制垄断部门,在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中寻求公平与正义。以《 公务员法》 和新《劳动合同法》 为代表,政府为推动宏观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正在加紧建章立制。未来政府将为各方利益主体提供一个公平且规则明确的博弈空间。在此背景下,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将面临从内部制度建设到外部法律规范的转变。在“法制管理时代”,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加强自身的法律理解等能力。同时在现行的保险教育观念、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师资状况等有待实现根本性转变。
1.3 人才竞争向专业化和复合型的竞争趋势发展
其特点有二:一是人才的需求趋向专业化,市场竞争必然使经济、管理的技术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人才发展本身也朝专业化方向提升。二是专业人才的竞争朝高新科技信息、保险营销、精算、理赔、保险法律等专业转移,使人才专业的门类更加齐全,专业之间相互融合、渗透,人才向一专多能发展。据调查,我国目前保险从业人员大概有120 万人。但就全国而言,整个保险从业人员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跟不上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保险行业的精算、核保、投资、理赔、展业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而我国保险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仅仅是近几年才起步的。目前,我国各方面的保险人才都严重不足,尤其是保险精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了解国际保险市场情况、熟悉国际保险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市场严重缺乏高学历、懂管理、重服务的高级管理人员。保险公司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较多问题
(1)目前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各级领导干部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人力资源观念及人力资源制度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公司仍有部分领导干部还停留在把人仅仅视为成本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因事择人、重事不重人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在管理上多采用“管、卡、压”的方式。
(2)公司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在人力资源层次方面,若以塔型来形容保险公司人才队伍的结构,那么目前公司不仅缺乏构建“塔尖”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而且需要大力加强铸造“塔基”的多类型、素质优良的整体人才队伍。一方面,优秀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十分短缺;另一方面,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做强做大战略需要的低层次员工却形成了较大的冗余。在员工岗位结构方面,管理岗位员工远远多于业务岗位员工。人才短缺与人员“富余”的现象并存,管理、业务岗位倒置现象严重,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3)员工激励机制效果不明显。在竞争激励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岗位与岗位间的竞争、职位与职位间的竞争作用,致使保险公司岗位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偏低;在考核激励方面,员工绩效考评机制还不完善,考评办法缺乏量化指标,在操作上仍有感情的因素;在长期激励方面,尚未完全建立员工的长期激励体制,使员工对个人未来的信心缺失。虽然天安保险公司在员工激励措施方面作过不少的尝试。但总体效果却不明显。
(4)人力资源储备明显不足。现下公司内部各岗位均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或“一个萝卜几个坑”的状态,一方面迫于人力成本的压力,一方面苦恼于人力储备的严重不足。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还采取组织安排的做法,对部分员工“一岗定终身”,从而制约了公司人力资源潜能的充分发挥。
(5)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种种不足导致员工信心的衰退;另一方面,市场新主体的不断进入使员工的选择趋于多样化;再一方面,保险公司现有员工有一部分考虑问题感性化,认人不认同公司的情况还存在。这些,对公司现有员工的忠诚度均有较大的影响和考验。对构建保险公司内部和谐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3.1 重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立大人力资源管理格局
不同的管理理念,导致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管理方式,导致不同的管理结果。在和谐环境下,重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础。
(1)公司系统上下,尤其是各级领导要真正树立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人才先行”、“快乐工作”的理念.不是仅停留在口号的层次上,而是真正将员工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公司的重要资源,将员工视为工作的合作伙伴,充分尊重个人价值。(2)各级人力资源管理者要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和发展,真正扭转人力资源管理“重要”但不“主要”的尴尬处境。(3)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培训纳入培训日程,将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纳入人力资源课程培训范畴、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是所有负责人的第一工作”的理念,形成了以各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主力,以公司各部门共同参与为推动的“大人力资源管理”格局。
3.2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素养,塑造人力资源管理新形象
(1)建立在工作中提升的机制。以前,公司各机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多数出身于行政、文秘、人力资源等专业,还有一部分是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社会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业务经验普遍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公司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其在岗位历练方面进行特别处理,建立一套符合公司实际的使其在工作中提升的机制。有效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2)建立外部提升鼓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公司人事专员参加外部较长期的教育培训,接受比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公司在制度政策上给予了必要的费用和时间的支持;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在于系统化、规范化,极大地提升了各人事专员的理论修养。
(3)将人力资源专业培训列入公司短期培训课程。定期由公司组织各级人事专员参加较短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题性的培训,提高其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和技巧。短期培训针对性非常强,是及时“充电”的有效方法。
3.3 实行差异化人力资源处理,实现公司与员工双赢
(1)树立全员人才观,根据员工个人情况,将公司现有员工进行科学分类。把员工分为领导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营销人才、辅助人才等5 类人才,实施激活管理,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2)根据人才分类和岗位的特点以及专业属性,对公司现有岗位序列进行重新划分。(3)针对各级各类人才、各岗位序列特点,构建差异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差异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差异化的绩效薪酬体系,逐步实施分类、分层的员工发展通道差异化管理,最终实现员工与公司的共赢局面。
3.4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公司自己的后备军
(1)保险公司必须重视人才梯队建设。明确人才梯队建设制度的重要性,明确后备人才的任职资格、培养方向、培养过程,将后备人才体系视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公司领导班子必须亲自参加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参与制订后备人才的培养计划,并亲自宣讲企业文化、战略发展规划、后备人才职业发展规划等内容,充分显示公司对后备人才制度的重视.并让后备人才有较多机会接触公司高管,以强化后备人才对公司的认同和对公司发展目标的理解和领悟。
(3)公司必须为后备人才的培养设计有效的培养计划和考察计划。既注重对后备人才能力和知识的培养和考察,又注重个人品行和公司文化认同方面的培养和考察。
(4)对待后备人才要真诚和开放。公司高管和培养计划具体执行人定期与后备人才沟通,帮助后备人才分析知识、能力、经验方面的不足,并校正后备人才对公司不良的理解和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
(5)对后备人才采取定期考核制度,采取高管面谈和书面考试或者按照培养方向的业绩考核,考核结果在后备人才中公开,使每位后备人才有压力和动力以提高业绩。
(6)给后备人才确定合理的薪酬,至少达到培养方向的职务最低限工资水平。合理的工资可以吸引高素质的后备人才,也可以增加其他中高层经理的压力意识。
(7)大胆起用后备人才。按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岗位空缺、人才需求进行储备,同时敢于放手让后备人才担任实际管理职务。
(8)后备人才不仅从外部招聘,更注重在内部培养.尤其是各级机构领导班子职位,应从有经验的骨干员工中选拔培养对象,使原有基层员工有机会成为中高层管理人员,从而带动基层员工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文/张鹏
周明明
2百丽事业部宿州计划组
摘要:一个企业的整体运营绩效,与企业设定的目标,制定的战略密不可分。但更具体的表现却是与员工个人的日常工作绩效息息相关。试图通过人力赢得竞争优势的企业必须要能够管理其员工的行为表现及其结果。通过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考核。实事求是地发现员工工作上的长处和短处,并保持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推动员工的潜能开发与能力提升,这样企业就能激发起每位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并在实现员工成长的同时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 企业 绩效考核 对策
1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1.1绩效管理能够有效推进企业战略目标实施
绩效管理是通过将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相结合,提高员工绩效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载体。1.2绩效管理能够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持续沟通的过程,能够促使管理者对员工进行指导、培养和激励,不断提高管理工作水平。1.3绩效管理能够充分发掘员工潜力
通过绩效管理,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扬长避短,提升员工工作能力,促使员工不断进步。
2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完整的绩效管理思想
没有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没有理清绩效管理的流程,只抓住了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即绩效考核,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简化为对考核表格的设计、填报和认定工作,而进一步的绩效分析、绩效反馈与沟通、改进与提高等工作并没有展开。2.2绩效管理定位不准
绩效管理定位的偏差主要体现在绩效管理目的定位过于狭窄,往往把目的仅仅停留在给员工分级、发奖金、搞分配上,忽视了绩效管理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绩效的改进与提高,导致绩效管理的真正目的无法实现,从而大大降低了绩效管理的功能和作用。2.3员工主动参与度低
认为绩效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各级管理者和职工的参与度不够,成为绩效管理的被动接受者。人力资源部门在绩效管理中的任务是将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效地分解到部门和员工,组织和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员工参与和支持的程度才是绩效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2.4绩效指标设计不当
绩效指标与企业战略目标脱节,二者之间没有实现有效的承接。员工的绩效指标不是从企业的战略目标逐层分解得到的,而是根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出的,不是自上而下的分解。实际的操作中大多采用一些无准确定义的指标来考核员工,导致绩效管理流于形式。2.5绩效考核标准不规范
考核标准模糊,没有做到对具体岗位进行具体分析,定性化指标太多,难以准确量化,考核执行难。考核者在考核时往往以个人的主观感觉为主,通常根据自己对被考核者的主观印象来进行,以致考核不公正、考核结果指导性不强,影响了绩效考核的科学性。
3构建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企业绩效管理必需走出传统人事管理方式和认识的误区,实现从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的提升,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建立起完整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推动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企业实行绩效考核,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企业奖勤罚懒,扬优抑劣,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目标联系起来,以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在求生存、求发展中不断壮大。但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在实行绩效考核时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存在一些误区,主要反映在如下方面:
(1)对绩效考核的作用认识不足,结果为了考核而考核,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2)过于迷信绩效考核结果,完全以绩效考核来衡量职工的能力。
(3)制定考核标准时生搬硬套,偏离本企业实情。
(4)看数字,重结果,轻过程,淡合作,难以发现影响工作正常开展的问题。
3.1加强宣传培训,确保绩效管理实施
企业绩效管理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各级人员的观念、技能跟不上。必须对上至高层领导、下至基层员工进行各有侧重的引导和培训,努力促成考核者、被考核者观念的转变、态度的端正、理解的正确和执行的有效。对企业管理者而言,需要更新绩效管理观念,提升绩效管理能力,充分理解绩效管理方案,组织员工实施绩效管理。对基层员工而言,通过绩效管理,要及时了解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和目标,从而让个人的能力随着绩效考核的推行而不断得到提高。3.2准确定位绩效管理,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绩效管理的定位即绩效管理的目标与方向的问题。绩效管理以评价当前工作业绩为重点,兼顾未来绩效改进与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持续改善个人和组织的绩效,最终实现企业目标。因此,企业要根据自己发展的阶段和业务的特点、企业文化等来组织实施绩效管理,努力确保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3.3科学设计绩效指标,客观制定考核标准
绩效指标的制定必须是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将企业的各项指标由企业到部门,由部门到个人,层层分解下去。首先要根据个人的工作目标,结合岗位的工作内容、性质,初步确定该岗位绩效考核的各项要素。然后要综合考虑个人在工作流程中扮演的角色、责任以及同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来最终确定各个岗位的绩效指标和考核标准。
3.4有效运行绩效循环,建立完整绩效体系
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应该是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价与反馈和绩效结果应用四个步骤的循环。制定绩效计划时要结合部门工作重点和目标,设计考核体系,确定岗位绩效指标。实施绩效辅导阶段,要帮助员工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技能,随时纠正员工行为与目标的偏离,并对目标进行跟踪与修改。绩效评价要客观公正,并及时反馈,使员工了解自己的绩效状况,明确下一步的奋斗目标。完成考核后,要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用于薪酬、晋升、调配、辞退等各项具体的人力资源决策中,同时还要为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提供建议等,形成有效的绩效激励体系。
3.5绩效管理与激励体系
绩效管理体系必须获得激励体系的良好支持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但是绩效不应仅与工资和奖金挂钩,这样会使员工认为实行绩效管理就是涨工资或减工资。应使激励的手段多样化,如员工个人能力的发展,承担更多的工作责任,获得职位的提升,以及获得公开的精神奖励等。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和规范,还可以尝试股票期权等激励方式。3.6提升绩效管理水平的措施
(1)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运用人才考评系统,发掘员工的发展潜力,按个人特长、意愿安排适当的工作,使绩效考核标准更能真实全面地考核员工的“德、能、勤、绩”状况。
(2)发展企业文化,平时多激励员工端正工作态度,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前些年经济界流行“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素质,比素质更重要的是态度”的观念,但在一些企业,员工普遍存在为领导、为老板工作的错误观念,而没有意识到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工作,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其他的人或他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才干和生存本领、发展空间。
(3)各级领导和行政管理部门以身作则,避免绩效考核成为对一线员工“管、卡、压”的工具。如果各级领导和行政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只准官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甚至绩效考核中对管理人员的考核过于模糊,就容易导致一线员工阳奉阴违,难以充分提高其工作积极性,难以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科学考核制度,制订符合企业自身特色的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做到考核内容、方法、指标等公平、公正、公开、可行。根据“德、能、勤、绩”的考核要求,合理考量业绩在绩效考核中的比例与权重,对于业绩之外能量化的可尽量予以量化,对于不能直接产生业绩的行政管理部门员工,其业绩与相应的业务部门挂钩的,没有对应的业务部门的则与企业的整体业绩挂钩,促进各管理部门员工纠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现象,避免管理部门员工缺乏服务观念和合作意识,因管理、服务不到位而影响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和业绩。
(5)提倡全局意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使各个部门、各个员工都遵守“下一道工序是客户”的规则,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和相互“踢皮球”的不良现象,清除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些死角和积弊,避免因个别员工工作上不合作导致其他员工业绩不佳。
(6)把绩效考核作为提高员工素质的契机。每个组织绩效考核前,不但要集中培训绩效考核的执行者,使他们能真正客观、公正地对每个被考核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减少或避免考核误差,同时对被考核者也要进行相应的中国培训,使更多的被考核者熟悉与自己有关的考核内容、方法、指标等,主动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纠正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素质,减少失误,不断提高自己的绩效,从而为提高部门绩效、企业绩效奠定坚实的基础。(7)全员参与,实行上级考核与自我考核、下级考评上级相结合。绩效考核通常只是上级考核下级,有些员工对自己的感性定位与绩效考核的结果有些差距。只有让员工自己对照考核标准来考核自己,找差距,才可能加深对考核内容、方法、指标等的认识,日后尽可能提高自己的绩效。同时下级对上级部门、领导采取不记名考评的办法,更能促进管理人员以身作则,加强合作,搞好服务,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奠定基础。
4效绩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
4.1绩效考核是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人员任用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人员任用的原则是因事用人,用人所长,容人之短。要想判断人员的德才状况、长处短处、优点缺点,近而分析其适合何种职位,必须经过绩效考核。对人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业务素质、工作作风、工作态度以及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员工的能力和专长进行判断。而事实上员工能否融入新的工作环境,能否在新的岗位上做出优良的绩效,以及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具备新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尚需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绩效考核来进行评价。也就是说,绩效考核是“知人”的主要手段,而“知人”是“用人”的主要前提和依据。
4.2绩效管理促进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优化
企业管理涉及对人和对事的管理,对人的管理主要是激励约束问题,对事的管理就是流程问题。所谓流程,就是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业务如何运作,涉及因何而做、由谁来做、如何去做、做完了传递给谁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上述四个环节的不同安排都会对产出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极大的影响着组织的效率。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各级管理者都应从公司整体利益以及工作效率出发,尽量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应该在上述四个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优化,使组织运行效率逐渐提高,在提升了组织运行效率的同时,逐步优化了公司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4.3绩效考核是薪酬分配的重要依据
按劳分配是公认的企业员工分配原则,不言而喻,准确地衡量“劳”的数量和质量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目前,很多企业是采用浮动的岗位薪点工资制,也就说在员工的工资中,有一部分是浮动工资,这部分工资与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和岗位直接挂钩,绩效考核为优秀或考核积分达到一分者,可以晋升一薪岗位薪级工资;绩效考核为不合格者,则降低岗位薪点工资;员工岗位的变动也直接与其岗位工资挂钩。因此,没有绩效考核,报酬就没有依据。没有以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的报酬,就不能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也就提高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
4.4绩效管理保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一般有比较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有远期发展目标及近期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外部经营环境的预期变化以及企业内部条件制定出经营计划及投资计划,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经营目标。企业管理者将公司的经营目标向各个部门分解就成为部门的业绩目标,各个部门向每个岗位分解核心指标就成为每个岗位的关键业绩指标。
4.5绩效考核是平等竞争的前提,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手段
在企业内部,由于某种原因,可能存在高岗低能或者低岗高能的现象;而且同一职位的不同员工之间的绩效可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而且越是在高层次知识和技能的工作岗位上,这种差别越明显。为使员工能够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开展竞争,实现内部人才合理流动以及人与岗位的最佳匹配,提高各自的绩效。因此,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只有进行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才能为员工搭建公平、公正平等的竞争平台,让员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5提高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具体措施
5.1制订科学的动态绩效考核体系
不断发展的企业要求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为企业的未来发展保留充分的余地,另一方面应该逐步调整,使得指标体系的设定紧跟企业的发展,一般来讲,绩效考核体系应具有以下特征:(1)业绩期望与考核标准,考核期前就必须清楚地对下属说明其业绩期望和如何考核。(2)公开交流和信息反馈评价体系应对员工想知道自己业绩的渴望提供持续反馈。通过考核可以让管理者了解员工,也可以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身努力的方向,所以业绩考核结果的持续反馈十分必要。
5.2绩效目标的制定与分解要合理
谈起绩效管理大家并不陌生,很多公司都在尝试或者已经推行绩效管理。但凡是推行过的HR经理,都会陷入一种困境:一方面,绩效管理是个法宝,能够通过客观考核、评价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使得员工加薪、升职以及培训等都有据可依;另一方而,绩效管理如果应用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降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出现“该走的不走,该留的却走”现象,优秀员工大量流失,个人的绩效好而部门的绩效差,考核不公平……这种困境造成的原因不外乎一种认识的误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重点在于如何考核打分,而相对忽视了绩效目标管理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绩效管理的关键在于绩效目标管理而非绩效考核,绩效目标是否有效制定、是否与公司的战略相结合、是否合理的从上到下分解都会影响到最终绩效管理运行的效果。
5.3激励和奖励员工,并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组织环境中分配资源
首先,激励和奖励员工,这是绩效考核的主要目标之一。当资源是可见时,容易监控;人力资源及智力是不可控的,管理的难度增加,激励变得尤其重要;只有通过考核,才有激励和奖励员工的依据,通过一个增强的环路回馈,使高绩效员工保持高绩效,令后进者向往和主动改善绩效。其次,为了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企业需要发掘高绩效的员工或团队,以便将更好的组织资源倾斜分配,才能获得最大效益的产出。若是将资源平均分配,势必造成资源浪费或低效益回报。5.4培训和发展员工,并给予员工有关工作情况的反馈
首先,通过考核了解员工的“短板”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实施培训改善计划,帮助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同时,通过考核,了解员工的潜质为储备后备干部或人员配置建立库源。其次,我们考核不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而是为了改善,绩效考核关键在于过程监控。员工如果能定期得到其工作情况的评价反馈,才有可能探讨改进之道。
6结束语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企业的绩效考核应该逐步规范化。因此,企业家对绩效考核工作投入大量精力的同时,应能清楚地知道当今绩效考核所存在问题的根源。只有正确的了解绩效考核的实质,才能真正走出传统绩效考核的误区,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在企业经济效益,员工激励机制,企业文化体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有序运转,实现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目标,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应该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如何正确认识和实践绩效管理,增强企业科学发展能力,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仲理峰,时勘.绩效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南开管理评论,2002,(03):21-22 2 R·韦恩·蒙迪,罗伯特·M·诺埃,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 李永红,杨鹏.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对策分析.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7,02 4 郭莉丽.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浅析.辽宁经济,2009(04):21-22 5 宋一, 周凯.中国古代绩效评估思想及启示.东疆学刊,2009(01):15-16 6 任丽红.对现代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思考.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7 刘少平.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科技和产业,2004(07):31-32 8 王红艳.如何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河北企业,2008(08):27-
企业信息化建设 (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 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 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 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从企业管理层面来看, 企业信息化建设, 即为企业应用信息技术, 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于企业实践中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不断挖掘企业核心的管理理念, 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手段, 整合企业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 为企业发展的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
通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使得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得以流程化实现, 使企业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提高信息的价值和传递效率, 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变更, 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 从本质上加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企业信息化安全建设, 至关重要
一个企业的成功经营, 离不开信息的有效传递和获得。企业所拥有的数据信息, 不但涉及到企业的内外资源以及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工作的各项标准, 还包括了企业的各项重要业务数据, 例如客户资料、供应商资料等。企业的信息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企业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同时, 也应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予以重视, 确保企业信息安全、以便企业不受损失。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应该成为企业内部各级人员的共识。建立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和规范, 为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奠定基础。
三、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存在问题
公司近几年根据企业自身运营特色, 定制了客户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SCADA系统、GIS系统等几大信息系统并成功投入使用。这些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工作人员使用的必要工具, 对于企业的有序工作和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纵观公司的信息化建设, 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对观念的认识误区
(1) 信息化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工程。
信息化只是企业提升管理的辅助工具, 随着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 信息系统建设也应当作出相应的调整。简言之, 如果缺失了企业管理机制在信息系统中的再现环节, 信息化系统没有任何意义。一个系统化方案的实践, 尤其是定制的大型系统, 系统建设完成往往只是个开始, 后期的维护建设和功能升级是不可避免的。
(2) 对信息化要求过于理想化, 重系统建设不重后期维护。
信息化系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要求软件系统无所不能, 是不切实际的。“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实施”, 系统建设固然重要, 但实施才是关键。过于要求功能完备, 产品成熟, 将造成在软件定制开发阶段迟迟无法确定需求方案, 一拖再拖, 无法实施。
2. 企业信息化的成本和效益
作为一个以经济效益为主导的企业, 任何投资都会用成本和效益两个概念来衡量。我个人认为, 以成本和效益来考量信息化建设是不科学的。“成本有限, 效益无限”。试想若员工离开了现有的信息系统, 对其工作将会造成严重影响, 甚至个别工作无法开展, 类似此类隐形效益又如何用定量数据来表示?
3. 对信息化建设人才的认识存在误区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是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各方面资源的优化整合, 它不但需要IT的技术支持, 更需要人力加以启动、运作、实施和维护。信息化建设成员既要懂得IT技术,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相关管理经验, 两者缺一不可。作为信息系统管理员, 要懂得操作系统、网络及远程配置、应用系统本身等, 对相关业务有一定的了解, 以便客户端系统有问题时能及时解决和处理, 避免拖延问题, 扩大影响;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管理系统, 辅助应用系统的二次开发。
企业的信息管理人才, 是复合型、综合性人才, 单纯以IT技能来培养信息化人才, 不重视综合技能的培养, 势必会给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造成瓶颈。
四、未来的战略发展
提高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性的措施,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加强对企业信息系统的投入, 加强对新技术的使用。不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 降低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成本, 而且能够减少企业信息系统对工作人员的需求, 减轻了员工的工作压力, 极大地提升工作流程的安全系数。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1) 决策层 (企业领导层) 对信息化建设予以重视。 (2) 执行层 (企业信息化建设人员) 要主动向相关职能部门了解需求, 向领导汇报工作, 做到上传下达, 争取领导的大力支持;在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的同时有效的减少网络侵害的发生, 在企业信息系统发生危险时能够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 (3) 执行层 (信息系统的使用人员) 主动的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合理使用企业信息系统, 避免系统使用不当, 减少对企业信息系统的不利因素;对于信息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有了这三层人员的共同努力,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才会越跨越大。
五、结束语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提出适合的信息化建设方案, 落实执行, 真正实现企业的管理信息化。
良好的装备是能够打胜战的前提。我们获得了优秀的工具 (获得了优良的武器装备) , 配合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员 (训练有素, 军纪严明的队伍) , 企业才能战无不胜。
摘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已经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企业信息系统是工作人员使用的必要工具, 对企业的有序运作和安全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我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为主要内容, 主要论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推动力和影响力, 从而阐明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冉.浅议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 2011, 48:20
【关键词】企事业单位;资金管理;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85-01
(1)企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一家企业,一家事业单位,立足于资金管理为发展之根本大计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一项管理决策。资金管理如若做到位就会像是人在饥饿的状态下,通过饮食给自己增加了足够的能量,不再致使自己体弱无力,反而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处理当下的事情。换句话说呢,资金是对企业、事业单位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里起到保驾护航作用的,如果没有管理好资金,将会为长期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严重的话将会增加风险,贻误发展契机,使其陷入危机,而后的最终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2)企事业单位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企事业单位体制的转度,企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日趋明显,对于一些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的企事业单位,其财务风险日益显露,下面作者就资金管理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详尽的阐述:
2.1监管力度不足。企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的问题上严重缺乏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在现如今经济大发展的势头之下,会有很多新兴的项目源源不断地被引入,这为企事业单位的新发展义工了良好的契机。但是,由于企事业单位在资金的流动使用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共同的弊病即资金监管力度不足,更重要的是资金流的运动环境并没有引起过管理人员的重视,其后果将会严重造成企事业单位的资产流失,若想要防患于未然,而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在资金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建立健全资金的监管机制,切实地将投资与效益纳入监管机制的范畴内,以保证资金管理的有效、明确、科学合理地利用,并节约不必要的开支。
2.2资金利用率差。资金利用率差的问题,多数情况下出现在企业当中,因为企业的资金管理受企业管理者的作用,利用率往往较差,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存在多个法人,资金管理分散占用,最终形成了资金利用率差的现象。这种多法人的企业还存在着一个公司多户头的现象,造成来往账目混乱,资金管理失控。当然,在事业单位当中,资金占用率差的问题也是常常会出现,由于不同的部门所负责的项目也是不同的,在资金利用方面亦是较为分散占用或闲置占用,从而导致大量资金不能够集中进行高效率地利用。
2.3信息失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全球化大发展,无论是在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之中,在其财务方面信息失真的现象频有发生,且是屡禁不止。由于资金管理的滞后,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核实,才致使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影响甚至是威胁到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决策和经营生产。而在现阶段个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无交流,缺少相互间的往来,这就造成了各自为政且只考虑自身利益的局面,每个部门都形同一座座独立的房栋,于是在经营管理者获取财务信息的时候,会因为资金信息整合的不准确性,导致战略失误、发展缓慢。
(3)为了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和控制:
3.1实施资金集中管理,规避财务风险。完善结算中心制度。建立结算中心制度,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保证资金管理的集中统一。下属单位除保留日常必备的费用账户外,统一在结算中心开设结算账户,充分发挥结算中心汇集内部资金的“蓄水池”作用,并使下属单位资金的出入处于集团的严密监管之下,减少银行风险,营造新型的银企关系。
3.2加强现金流量分析预测,严格控制现金流出,保证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有的企业树立了“钱流到哪里,管理就紧跟到哪里”的观念,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严把现金流量的出入关口,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
3.3推行全面預算管理,严格控制事前、事中资金支出,保证资金的有序流动。建立预算编制、审批、监督的全面预算控制系统。预算范围由过去单一的经营资金计划扩大到生产经营、基建、投资等全面资金预算,由主业的资金预算扩大到包括多种经营、二级核算单位在内的全方位资金预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也为资金的全面预算和及时结算提供了可能,从而使资金的集中管理成为可能。预算编制采取逐级编报、逐级审批、滚动管理的办法,预算一经确定,即成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不得随意更改。
(4)探索多种监督方式,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4.1实施“会计委派制”,实现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有效监督机制。委派的财务人员既对企业总财务负责,行使所有者会计职能,又对经营者负责,行使企业内部会计职能。委派财务人员在行使所有者会计职能的同时还承担着内部审计的职能。该项制度的实行,强化了事前、事中的及时监督,同时确保企业内统一财务政策的有效运行,有利于资金管理和运用。
4.2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加强内审机构的权威和职能,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控制制度,对企业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贯彻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把监督关口前移,将更多的精力放到管理审计中去,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都在严格的程序下进行。
4.3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减少人为因素,实现高效率的信息化管理。有些管理基础比较好的企业在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采用了当前较为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达到了“统一计算机平台,统一规章制度,统一信息及业务编码,统一管理,统一监督”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要求,实现了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通过企业内部局域网或直接利用国际互联网,使企业可随时汇集财务会计信息,查询子公司资金流向,避免了传统手工填制报表的弊端,保障了财务会计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提高了管理决策的水平。
摘要:企业信息化就是实现企业决策职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商务运作电子化等,而实现这些都不能离开计算机技术。现代科技发展迅猛,网络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资讯和信息,企业决策者仅仅靠自身判断是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的。本文主要是描述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为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企业信息化 科学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已经逐渐与国际社会接轨,各行各业企业管理都开始走向现代化和正规化,并逐步实现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全面集成,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从而实现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决策智能化,商务运作电子化等,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营销论文“ target=”_blank“>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1、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信息化其中要实现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企业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率。企业信息化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和员工面对面交流的平台,能具体了解到员工的想法和工作情况,有效的保证了管理的规范化。
(1)企业通讯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从而缩短了企业空间距离,实现了各部门“近距离”联系和控制。许多现代企业管理中运用了腾讯通和OA系统等一些计算机技术,大大拉近了公司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距离。这种管理不但使公司更加的和谐,还是决策层的决策更加的正确。企业实行这种管理和监控有效的保障了公司的运作,加快了公司的管理结构的优化,甚至是加快管理层次的转变,从而实现企业的扁平化管理。公司会议有传统的人人到场转向现在的视频会议和网络会议,这样不但节约了参与者的时间,还加快了整个企业的运行效率。网络会议正逐渐的代替传统的会议模式成为企业会议主要方式,它的出现不仅为企业节约了成本,还在很大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管理的进步以及提高员工自身素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各行各业的企业使用的通讯软件也不断更新,这些软件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快速传递信息的软件使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2)计算机技术能够准确而快速的分析企业信息。对信息的准确把握和分析是企业决策层做出正确决策的可靠依据。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内部信息量也会逐步扩大,各层的信息汇集量也会越来越大,而大量的信息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和分析。传统的信息的汇总和分析都是依靠人力来解决的,但其效率和效果都不能让人满意。此外,通过人力来汇总会导致信息丢失和信息失真,进一步导致企业决策层做出错误决策,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计算机技术具备运行效率高,计算准确等优点,真好弥补了人为的不足。
计算机技术的这些优势真好符合企业对信息的处理。企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利用大量计算机技术,将会是企业介绍大量的成本和人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给企业决策层提高可靠的依据。使决策更加的科学和合理,这也是现代企业健康发展的具体表现。
2、计算机技术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
(1)企业财务数据监控
利用计算机技术,从而保证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的核心部门就是财务系统,其对企业起着着重要的作用,财务系统的数据准确性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决策和发展方向。计算机技术的集成性能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全面监控,从而决策层能够随时的获取正确的财务数据,并能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
(2)企业的财务分析
运用计算机技术,从而保证了企业财务分析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计算技术利用其自身的逻辑性,用于财务分析,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分析数据和分析结果,实现财务分析数据的科学化,避免人工误差,帮助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3、计算机技术在企业运营方面的应用
(1)计算机技术的集成性使得企业人力管理更加安全和顺畅。
企业的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本因而备受企业关注,计算机技术通过集成人力管理的各个模块,实现人力的动态管理和数据化分析,保证企业可以及时得到企业人力的状况和前景分析,提高企业对于人才的预警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从而使得决策层可以快速做出反应,保障企业人力安全。计算机技术在人力资本管理上的应用还表现在其先进的信息收集系统,可以为企业收集和储备大量的备用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人力资本输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大规模的减少工作量,从而减少人力管理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和企业人力资本储备的最大化以及人力资本运用的科学化。在人力成本核算上,计算机技术可以集成财务与人力的双重功效,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从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提高人力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计算机技术为企业采购及物流储运提供有序的保障。企业的采购及物流储运系统需要顺畅的流程和密切的协同才能发挥其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计算机技术通过各类系统集成,可以实现采购、储运、物流的最优化配置,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低化,从而在保障企业产品供应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科学的计算机技术在运营调配中起着以往人力无法达到的作用,强大的运算能力保障了其作为调配中心的作用,安全快速的调配方案保证了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降低自身成本,获得客户认同。
4、结语
我国企业正在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进程中,需要大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计算机技术是加快我国企业快速发展的垫脚石和可靠保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在建设信息化时比较顺利。计算机技术运用在企业信息化中,企业的发展速度将大大提高,经济利益和营销论文” target=“_blank”>市场竞争力也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论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云计算对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影响论文07-12
企业管理概论计算07-11
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07-20
论企业管理创新与信息技术应用10-05
浅论企业文化建设对餐饮业发展的重要性11-05
论企业营销策划重要性06-11
论政治思想工作在企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11-0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求职简历07-22
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行业企业调研报告12-20
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