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用架构模式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应用架构模式(精选8篇)

企业应用架构模式 篇1

主要说明的问题

 企业级程序分层

 构建领域的业务分层

 构建用户界面 将内存模块影谢到关系型数据表 在无状态下处理会话状态 分布原则

系统架构:

架构是专家级项目开发人员对系统设计的一些可以共享的理解。这种理解可以表现为系统主要部分组成部分及这些部分的之间的交互关系。

企业应用的特点

1.数据持久:程序多次运行都必须用到他们。

2.大容量存储:巨大的数据量导致数据的管理成为系统的主要工作

3.多人同时访问:要确保多人正确的访问数据就一定存在问题。即使人数不多要确保2个人同时操作同一数据项也可能存在问题。(事务管理工具可以处理以上问题但对开发者不透明)

4.存在大量用户操作界面

5.很少有单独存在的一般与其他周边系统相互集成关于性能

1.响应时间:系统完成一次外部请求的时间。响应性是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明系统响应请求的速度。如果响应性太慢用户难以忍受。尽管响应时间不慢。如果在处理请求期间系统一直处于等待状态,则系统的响应时间与响应性是相同的,然而如果在处理完成之前给出一些信息表明系统已经接受到请求则响应性会好些

2.等待时间:是获取系统响应的最小时间。

3.吞吐率:给定时间内能够处理的最大的请求数。对于企业应用来说通常用每秒事务数(tps)来度量。该指标依赖于事务的复杂的程度

4.负载:系统当前负荷的表述。可以用当前有多少用户连接来表述。负载也可以作为其他指标的参造。

5.负载敏感:响应时间随负载变化的程度.(可用衰减来表述)

6.容量:最大有效负载或吞吐量的指标。它可以是一个绝对最大值或性能衰减至低于一个可以接受的一个值之前的临界点

7.可伸缩性:度量向一个系统中增加资源(一般理解为硬件)对系统资源的影响。一个可伸缩的系统允许在增加新的硬件后能够提高若干性能。垂直伸缩性指的是提高单个服务器的性能。水平伸缩性指的是增加服务器的个数。在企业应用中关注硬件的可伸缩性比关注容量和效率更重要。

系统分层

用分层观点来考虑系统时可将各子系统按多层蛋糕的形式来组织,每层都依赖其下层之上。在这种组织上上层使用其下层定义的服务,下层对上层一务所知。宁外每一层对其上层仍长 其下层的细节。

分层的好处:

1.在无需了解其他层次的基础上可以将某一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理解。

2.可以替换某层具体实现。只要提供服务相同即可。

3.可以讲层次的依赖性减低到最低。

4.分层有利于标准化工作

分层的缺点

1.层次不能封装所有的东西有时带来联级修改。

2.过多的层次影响性能

3.很难决定建立那些层次及层次的职责

分层的历史

20世纪90年以前没有分层

20世纪90服务器|客户端系统:这种系统2个层次客户端包括用户界面和其他应用代码。服务器端基本上为关系型数据库。这种方式将业务逻辑写在客户端显得十分笨拙不易重用。其二:将业务逻辑写到服务器上作为存储过程。但是存储过程只提供有限的结构化机制这将再次导致结构笨拙。关系型数据库重要特点是标准sql,允许更换不同的关系型数据库。单存储过程是各个数据库厂商私有的不能兼容。在服务器|客户端普及的时期出现面向对象方式。面向对象为领域逻辑的问题找到答案:转向多层结构。在这个结构下表现层表现为用户界面。在领域层表现领域逻辑,在数据层存取数据。这种方式将复杂的业务逻辑独立出来单独放入中间层可以加以建模和组织。

三个基本层次

1.表现层:提供服务、显示信息。处理用户与软件的交互。主要职责是向用户显示信息并

从用户那里获取信息理解解释为领域层或数据层上的动作。

2.领域层:系统业务逻辑。它是应用必须做的所有领域工作:包括根据输入数据或已有的数据进行计算。对从表现层输入的数据进行数据有效的认证以及根据从表现层接受的命令调度那些数据层资源。

3.数据源层:与数据库、消息系统、事务管理器及其他软件通讯。主要关注与其他系统的交互。这些系统将代表应用完成相关的任务。对大多少企业应用来说就是数据库。主要永久存储数据。

层次的表现形式:

1.领域层对表现层完全影厂。

2.表现层对数据源层直接操作。

表现层可以解释用户的命令通过数据源层将相关数据从数据库中提出来让领域层在向用户显示前作相关的处理

表现层可能与数据源层一样出现很多接口。因为他们都是可能是系统的外部接口它就是

【wiki】模式的背后逻辑:它将任何系统都视为由到外部系统的接口。

分层的普遍原则:领域层或数据层绝对不依赖于表现层。也就是说在领域层和数据层代码中部要出现调用表现层代码。这条规则简化在相同基础上替换表现层的代价。也使表现层的修改带来的连锁反应尽可能的小。

如何区分领域逻辑: 假想向系统中新增一个完全不同的新层次,如果需要重复实现某项功能则说明该功能是本该在领域层实现。

领域逻辑的组织

组织领域逻辑的三种模式:事务脚本、领域模式、表模块。

1.事务脚本:保存领域模式的最简单的方式。它从表现层获取输入、进行校验证、计算处

理、将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以及调用其他系统的操作等。然后该过程将更多的数据返回给表现层。基本的组织方式是让每个过程对应用户的可能做的一个动作。

优点:大多数人都能理解的简单过程

能够使用行数据入口或表数据入口

很容易表述事务的边界

缺点:

当如干事务需要做相类似的操作时通常脚本里包含相同的代码。通过这些相同的代码可以组成公共函数可以消除次现象,但在很多时候消除副本或检测副本都困难这样使得程序结构不清晰。

领域模式:在整个过程中不是由一个过程来完成某一业务逻辑,而是在过程中产生若干对象由每个对象都承担一部分相关逻辑。

企业应用架构模式 篇2

从软件技术角度理解SOA,即一切以 服务为核 心 , 其对外部提供一个统一契约 ,而服务由 组件构成 ,组件是若干操 作的集合 ,操作对应 具体实现 程序模块[1]。 服务是在识别业务过程的基 础上 ,分析 、实现业务 过程前后逻辑性 。 该应用来 自需求用 例 ,展示逻辑 也即为业务的一 部分 。 在某些具 体实践上 ,只要能提 供服务手段都可实现SOA。

SaaS本身是一种软件服务提供模式,但与以往 软件服务不同,其完全基于互联网资源和技术,类似于国外按需软件ODS或应用服务提供商ASP,对软件和应用进行服务托管。SaaS供应商不再为企业搭建网络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平台,也不再向企业提供除咨询以外的实施服务。 企业可根据实际业务需求,通过Internet网络向SaaS供应商采购或租用基于Web的软件,企业软件监管可全权委托SaaS供应商,并且SaaS供应商还提供软件代码离线控制及数据便捷存储,以便用户根据自身实际业务需求开展系统实施和应用。就企业而言,SaaS既可节约 自身采购成本、降低管理风险,还可利用互联网共享行业最先进技术和应用。

SOA作为一种软件架构,将软件模 块化、分区化后, 可简化软件模块单元,定制其接口方式、接口协议及接口数据服务;SaaS模式中的“服务”本质是服务提供商向使用方提供的某种 意义上的 增值,是一种产 品外延。换言之,SOA和SaaS两者的“服务”实际上是两 个范畴,但若从更高层角度理解两者间的联系,发现两者在不同层面上相互影响。本文从企业应用角度,探讨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利用SaaS模式所带来的服务在数据层、存储层和访问控制层上进行SOA架构优化和部署。

1SaaS软件服务下SOA数据层架构

SaaS模式中,数据被分成不同构件,公共资源用来配置、管理和存储共性资源,可释放用户本地空间,以便执行个性化程序。而个性构 件会根据 企业业务 变化而变 化。 当业务发生变化时,企业会产生许多独特数据需求,要求SaaS软件服务既可满足特定客户数据需求,又可保证客户业务数据隔离,以实现SaaS模式的安全性、高效性[2]。 SOA架构下数据层管理,需既保证实用性,又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可有效结合SaaS服务供应商所提供的网络空间进行大规模存储。如果将数据划分成共性和个性两个部分,那么数据库分类处理所形成的架构更能满足SOA要求。本文比较和分析不同类型数据架构,分析数据架构针对特定需求的可扩展性及安全性。实现动态数据扩展,既满足用户对数据模 型的特定 扩展,又不影响 其他用户 使用,从而节约资源,降低存储成本[3]。

1.1SaaS软件服务下数据层架构设计

如图1所示 ,SaaS软件服务 下的数据 层分为3层: 1类型数据 库 。 包括公共 数据库和 客户数据 库 。 其中,公共数据库保存公共资源 ,企业可向SaaS服务商申请使用该资源 ,但无权修 改 。 然后利用SOA服务将共 有数据进行切分 ,不断划分为 更小粒度 ,实现数据 存储解耦。剖开数据与应 用界面 ,使程序只 能通过接 口访问数据,以满足企业客户对数 据服务度 量的需求 ,且可根据实际定制服务 进行付费 。 客户数据 库保存企 业自定义配置数据和应 用及相应 程序 。 基于细粒 度划分构 件则可划分不同 数据级 。 用户在该 架构的基 础上 ,不断拓展其应用面 ,深入开发自 定义需求 ,满足企业 个性化业务 ;2业务逻辑层 ;3数据访问 层 。 数据访问 层只对数据库的数 据进行访 问 ,基于逻辑 层所提供 的接口代码,尤其是公共 数据库中 共享信息 。 但数据访 问层无法对公共数 据进行更 新或删除 ,只能创建 用户个性 化业务数据 ,对客户数据库进行读写操作 。

1.2SaaS软件服务下数据存储架构设计

SaaS模式的目的是共享与个性化。共享可使企业节省资源,访问同一个应用实例。而个性化则可使企业具有私密信息与定制,使数据直接产生隔离,个性化不仅能提高企业效率,而且也为企业减少成本。基于上文分析的数据层架构,若要设计存储数据方式,主要考虑实现既有共享又有隔离耦合。通常,存储架构被划分为以下类型:

(1)单独隔离数据库。该类型最安全,使每个用户都拥有独立且隔离的数据库。利用核心数据定义、建立与实际应用关系。该设计使用户定义需求可在最优前提下得到保障。用户可在该类型数据模型下,方便实现业务和流程扩展,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从系统运维角度,单独隔离数据库发生故障时,系统可以非常便捷地恢复备份数据, 已达到高级别安全程度,但缺点是在该数据架构下,由于数据库有限,能支持的用户数也有限,相对其它数据架构, 只有当用户自身数据 具备很强 独立性时,才会采用 该类型。

(2)将用户数据库共享,采用独立的可扩展标记语言。 该模式是半共享模式,开放数据库,每个用户都具备不同数据表架构。一个数据库存储多个用户信息,每个用户均有所属的表,在同一个可扩展标记语言描述表组中包含所有的表。在该数据架构下,用户采用半开放式方法,既能共享数据,又能保留核心部分,也使得在硬件上可容纳更多应用。SaaS服务商可节约一部分资源,降低运营成本。 但维护性不如单独隔离数据库,即使表里数据并未完全损坏,但仍需大量时间恢复用户表。该架构并不适用于多种用户数据表,但安全性较高。

(3)用户数据库与可扩展标记语言均共享。该模式具有互联网模式架构特点,将用户数据在一个用户数据库上进行存储和记录。全部共享架构下,用户通过名称和属性划分不同数据记录,数据隔离程度相对较低,相应的安全级别低,但该模式具有较好的共享性、经济性等特点。

就用户数据安全性而言,全部共享则意味着若系统异常将导致用户数据 泄露,这对系统 安全性提 出了更高 要求。数据运维和备份也需要相应的额外支出。如果不对共享数据进行处理,一旦出错,数据将难以恢复。该架构比较适合用户数据存储量小、安全性要求低的企业,如图2所示。

2SaaS软件服务下SOA访问控制层架构

云计算使SaaS软件模式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安全性不容忽视。本文从SOA角度研究SaaS信息系统体系架构中的访问控制层,提高SaaS信息系统体系架构安全性, 增强其系统架构可行性。

2.1原有RBAC访问控制模型

授权策略作为访问控制重点,其主要目的是为确保信息系统中某些敏感 数据和信 息只限定 于特定用 户访问。 在基于SOA的信息系统体系架构中,多数访问控制模型采用RB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BAC将角色作为用户与权限的中间层,通过将权限赋予角色,再将角色授予用户的模式实现用户权限分配。RBAC模型图如3所示。

RBAC访问控制模型 在实际应 用中不断 成熟,但在SaaS信息系统架构下,SaaS模式多用户特性决定了传统RBAC管理模型仍然存在许多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传统软件架构中访问控制权限是以管理员和其他应用用户为基础,通常用户数量和岗位数量较少,用户角色划分和管理较为简单。在结合SOA架构下,访问不能仅存在于部分用户上,由于SaaS具有多用户特性,决定其具有庞大的用户数量,继续使用传 统RBAC访问控制 模型,只会增加用户维护难度,难以到达控制要求,RBCA已不再适应于面向多用户的SaaS信息系统。

(2)SaaS模式内,不仅用户数量庞大,而且每一 个用户内职位划分也各不相同,角色定义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角色具体权限 在不同情 况下有不 同定义。 因此,传统RBAC访问控制模型不能为用户提供角色权限灵活管理。

(3)传统软件架构中访问控制是单一。对于SaaS体系机构而言,传统软件架构面向单用户,但在SaaS信息系统中,如果直接使用传统访问控制模型,将导致角色名冲突。在多用户环境 下,角色定义 存在交叉 等特点,传统RBAC模型无法解决此问题。

(4)SaaS模式是资源分布式的云计算模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如何解决异构用户跨级管理访问控制,由于传统设计架构中不存在多用户这一新特性,所以传统RBAC模型需进行改进以适应SaaS应用新需求。

2.2SaaS模式下新型访问控制架构设计

传统SaaS访问控制模型对权限管理不完善,通常将所有对象权限归为一个权限集合。然而,数据是SaaS信息系统核 心,SaaS实现依赖 于元数据。 因此,在传统RBAC模型基础上,针对上述 数据存储 模型和用 户业务流,提出MRBAC(基于角色多用户访问控制模型)权限管理方案。MRBAC用户层次访问控制模型,如图4所示。

用户首先进行身份认证,采用“用户名+ 密码”方式, 考虑到SaaS网络服务性质,用户名和密码传输时需采用加密算法保 证信息安 全。 用户成功 认证后,方可进入MRBAC访问控制流程。

根据获得用户选择登录角色,如果用户角色为固定角色,判断用户角色是否符合动态和静态互斥原则。如果符合,判断用户登录时选择的角色中是否有活动角色,若有, 则获取活动角色,判断活动 角色是否 符合委托 机制和动 态、静态互斥原则;如果不符合,则失败退出,否则获取用户元数据角色对应对象权限集合T1和用户需要访问元数据对象权限T2,比较T1和T2。如果T1≥T2,则成功获得访问权限,然后可获取值数据信息,否则用户将因权限缺失而无法访问。用户结束本次访问后,判断用户是否继续访问,如果继续,则获取其需要访问对象的权限与用户权限相比较,否则结束访问。

当然,在MRBAC模式下,也可继续利用缓存以使存储用户登录后具有所有权限。待用户再次访问数据时,无需重新获取用户角色信息和权限信息,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访问时间。

3结语

将SOA模式与SaaS服务进行整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既能利用SOA所提供的接口和契约,将软件模块交互,通过松耦合进行升级或替代,以降低定制成本,又可发挥SaaS规模化优势,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快速便捷服务,两者有机结合,互补互利。利用该整合,不仅可满足企业现场设计、生产、服务的需求,也可基于不同供应商提供不同服务,对企业展示和运行提供全方位支撑,推动企业应用创新突破。SOA的意义在 于其自身 具有模块 化服务,可使企业信息化工作变得更具灵活性,企业根据自身实际业务需求拼接软件服务,使IT与业务保持同步。而SaaS模式结合SOA模式则更进一步使企业能快 速适应各类系统,既满足企业自身业务特殊性要求,也结合SaaS共享服务和运维保障,对企业各方面运营管理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SOA是一种面向特定服务体系结构的组件模型,其主要功能是将应用程序中开发的不同功能模块(服务),通过已定义接口联系应用程序平台,而应用程序平台及底层实现对于用户是可见的,用户可通过这些中立接口和契约开发协议,获取相应服务。SaaS是目前流行的一种软件服务模式,该模式基于互联网,为终端用户提供软件服务。探讨如何在SaaS模式下定制企业SOA应用架构,如何使两者在不同层面互相发挥作用,企业如何更好推动该架构建立。

基于企业架构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篇3

【关键词】企业架构;信息化;建设模式

引言

企业中无时不刻都在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管理以及实践活动,在公司企业中实行信息化规划,对企业的的业务发展、企业的战略咨询越来越重要,信息规划的工作到底怎么样来做呢?怎样才能更好的知道我们的信息化的实践建设呢?下面就基于企业架的信息化建设模式进行分析,为企业架构提供建议。

1、信息化企业架构的重要性

(1)对企业生存和成功至关重要。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同行业间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成功的重要手段,当今各企业的CEO认识到通过企业架构信息化对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做用,通过建立企业架构信息化的模式来应对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使企业创新得到管理。企业架构信息化能够平衡IT效率与业务创新之间的关系,对创新进行管理。公司的各个模块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创新,来获得自身竞争优势。同时对公的战略发展提供保证,实现在自己企业范围内最紧密的协作。

2、企业架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

(1)公司处于高速发展和不稳定期,企业战略和IT战略也都不明晰,没有核心理念做支撑,不能有效指导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开展。

(2)缺乏方法论的指导,没有明确的架构规划与架构管理,系统建设缺乏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3)信息化建设和业务脱节,缺少统一的规划,缺乏整体性和前瞻性。IT部门完全听命于不同业务部门的需求,无规划的分别建设,陷入无穷的系统集成的陷阱。

(4)系统功能边界不明确,还未通过信息化建设打通产业链,促进产业链的整体增值,实现价值最大化。信息化本位主义,部门化现象严重,造成烟囱式的应用系统建设,信息孤岛。

(5)浪费资源,重复建设,对于具体的系统采用外购系统还是自建不明确,或者规划工作交由某一特定软件供应商完成,依产品定制规划。

(6)现有的系统不足以满足日常业务的需求,由于快速变化的环境,未来系统建设任务不明确。

3、企业架构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1)分析企业业务战略导向,只有我们明确企业战略朝哪方面走,才能确定IT方面的投资在哪方面是重点,才能避免没有必要的环节,减少人力、物力、财力,使决策时更加高效,不然的话,可能某些部门业务上比较简单,但是这个部门对公司来讲,是一个利润的主要来源或业务的主要制造点,有的部门是信息系统,它所支撑的面非常繁杂,非常琐碎,业务复杂度非常高,它可能是公司2-3年要抛弃的一个业务,如果要支持到它这个业务的一个开展,要投资很大的成本,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主要是要看我们企业业务战略的导向。

(2)分析企业组织与流程,分析信息化需求,在了解我们企业业务导向的前提下,分析业务流程跟我们企业的组织,才能真正的了解到需求到底在哪里,从而为我们后续的IT在架构层面上打下基础。

(3)分析企业业务能力与业务模式,确定业务架构。也就是说我们在战略组织流程能够把业务架构组织起来,更好地服务于客户,提高服务质量和反应速度。

4、企业架构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下面就根据企业架构项目介绍具体过程:

(1)做好准备工作,制定架构愿景,预备阶段,做好组织、方法、流程的准备,制定架构的愿景蓝图。

(2)定义企业整體的架构蓝图B业务架构,描述总体业务目标、流程、组织C信息系统架构,描述总体的系统、数据D技术架构,描述平台、网络等基础设施。

(3)根据蓝图,制定迁移实施计划E机会与解决方案,明确总体实施战略F迁移规划,制定详细的迁移项目计划。

(5)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治理G实施治理,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治理H架构变更管理,对业务、技术变更进行控制。

企业架构的信息化建设都有一定的模式,一个企业的成功都需要建立符合自己的架构,才能高效、正确的做事。可以根据上述步骤建立自己的企业架构,使信息化建设成为自己企业的法宝。

结语

企业架构的信息化建设都有一定的模式,一个企业的成功都需要建立符合自己的架构,才能高效、正确的做事。可以根据上述步骤建立自己的企业架构,使信息化建设成为自己企业的法宝。信息化如果要成功的话,组织结构、企业现状、企业目标、业务流程、人员、信息技术应用都需要逐步的、相匹配的发展。企业架构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公司成功的重要保障,需要每一个企业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制定企业架构。

参考文献

[1]萧展辉.电网公司企业架构建设及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2(11)

[2]韦建华.云环境下的企业级信息化基础应用支撑平台架构设计研究与应用[J].福建电脑,2015(09).

[3]许海清,王纪军.基于企业架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3(08).

海尔的采购模式与销售架构 篇4

海尔采取的采购策略是利用全球化网络、集中购买、以规模优势降低采购成本,同时精简供应商队伍。据统计,海尔的全球供应商数量由原先的2336家降至840家,其中国际化供应商的比例达到了71%,目前世界前500强中有44家是海尔的供应商。

对于供应商关系的管理,海尔采用的是SBD(Suburban Business District)模式:共同发展供应业务。海尔有很多产品的设计方案直接交给厂商来做,很多零部件由供应商提供今后两个月市场的产品预测,并将待开发产品形成图纸。这样一来,供应商就真正成为海尔的设计部和工厂,加快了开发速度。许多供应商的厂房和海尔的仓库之间甚至不需要汽车运输,工厂的叉车直接开到海尔的仓库,大大节约运输成本。海尔本身则侧重于核心的买卖和结算业务。这与传统的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不同在于,它从供需双方简单的买卖关系成功转型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共同发展的双赢策略。

1999年海尔的采购成本为5亿元,由于业务的发展,到2000年,其采购成本为7亿元,但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的优化整合,2002年海尔的采购成本控制在4亿元左右。可见,利益的获得是一切企业行为的原动力。降低成本、与供应商双赢关系的稳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促使众多企业以积极的态度引进和探索先进、合理的采购管理模式。

与胜利油田相似,由于企业内部(尤其是大集团企业内部)采购权的集中,使海尔在进行采购环节的革新时,也遇到了涉及“人”的观念转变和既得利益调整的问题。

然而,与胜利油田不同的是,海尔在管理中已经建立起适应现代采购和物流需求的扁平化模式,在市场竞争的自我施压过程中,海尔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有关“人”的两个基本问题:

据调查显示:海尔在连续16年保持80%的增长速度之后,资金周转达到一年15次,实现了零库存、零运营成本和与顾客的零距离,突破了构筑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瓶颈。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海尔有如此骄人的成绩呢? 答案就是:近两年来海尔悄然进行著一场重大的管理革命—这就是在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程再造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物流体系,使企业的运营效益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海尔物流成立于1999年,依托海尔集团先进管理理念及海尔集团强大资源网络构建海尔物流核心竞争力,为全球客户提供最具竞争力物流集成服务,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海尔物流注重整个供应链全流程最优与同步工程,不断消除企业内部与外部环节重复无效劳动,让资源在每个过程流动时都实现增值,使物流业务支持客户实现快速获取与满足定单的目标;海尔物流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物流技术应用,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首家“中国物流示范基地”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也先后获得“中国物流百强企业”、“中国物流企业50强”、“中国物流综合实力百强企业”和“最佳家电物流企业”等殊荣。

1、内向物流:

海尔市场链流程再造与创新过程中,JIT采购配送中心整合海尔集团的采购与配送业务,形成了极具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的JIT采购及配送体系。

海尔物流JIT采购管理体系:

实现为订单而采购,降低物流采购成本;推行VMI模式,建立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与供应商的双赢合作。目前,JIT采购面向包括50余个世界500强企业的供应商实施全球化采购业务,在全面推进实施寄售采购模式的同时可为用户提供一站到位的第三方服务业务。

海尔物流JIT配送管理体系:

提高原材料配送的效率,“革传统仓库管理的命”,通过建立两个现代智能化的立体仓库及自动化物流中心及利用ERP物流信息管理手段对库存进行控制,实现JIT配送模式。从物流容器的单元化、标准化、通用化到物料搬运机械化,到车间物料配送的“看板”管理系统、定置管理系统、物耗监测和补充系统,进行了全面改革,实现了“以时间消灭空间”的物流管理

目 JIT :原料配送成品配送

目前,JIT配送全面推广信息替代库存,使用电子标签、条码扫描等国际先进的无纸化办公方法,实现物料出入库系统自动记账,达到按单采购、按单拉料、按单拣配、按单核算投入产出、按单计酬的目标。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看单配送体系。先进的JIT采购及配送管理体系、丰富的实践运作经验、强大的信息系统,海尔JIT采购配送中心将打造出新时代的采购配送流程。

2、外向物流:

海尔物流使用SAP LES系统进行全球物流运作管理,包括: 资源管理: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降低物流成本;订单管理:订单信息同步共享,提高订单响应速度;运输管理:配送、运输系统监控,在途库存监控;仓库管理:库存信息共享、实时查询,库存报警。

另外,海尔物流使用HLES系统,进行产品先进先出、窜货、超期库存等管理.红色是每一个扫描点。

3、物流服务:

海尔物流在一级配送网络、区域内分拨网络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间配送体系。各配送中心的网络,除了能满足区域内配送外,还建立了直接送达其他配送中心的区域间配送网络,使以前的单点和线,形成星罗棋布的网,形成完善的成品分拨物流体系、备件配送体系与返回物流体系。

生产物流

同时配合海尔集团家电销售网络到三四级的推进,将形成一个深度和广度覆盖的综合物流服务网络。通过海尔物流网络(区域配送+干线运输+城市配送)构建的客户业务模式。

销售物流

4、VMI业务简介:VMI:Vendor ManagedInventory,即“供应商管理库存”是目前国际上领先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其以用户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或第三方管理库存,并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改进的合作性策略。这种库存管理策略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在大型制造企业中的作用尤其重要。VMI-HUB :是海尔物流为了集中管理供应商的库存而建立的原材料中转集散中心,供应商大批量、少批次入库,需求方小批量、多频率订单采购出库,集中物流配送既减少供应商的供货成本又提高供货及时率,既减少需求方仓库面积又提高其生产灵活性。

VMI HUB功能与价值

给海尔供应商带来的好处

1、提高运作效率。供应商送货到VMI-HUB,剩下的全部由海尔物流来做,减少了送货环节、实现送货零等待,更重要的是避免了T-1不到位索赔。

2、减少运作环节。物流VMI是独家可代理供应商向外检报验的机构,把最头疼的报验环节外包,省却供应商无限烦恼。

3、降低运作成本。当供应商在VMI的库存低于安全库存时,系统自动报警通知供应商补货,按批次不必按定单集中送货,减少送货频次,降低供应商成本。

4、提高管理水平。通过VMI的信息系统,供应商不但可以随时查询自己的库存和出入库情况,同时实现了JIT一直要求的T-2备货共享信息,成为真正合格的供应商。

“一流三网”的同步模式

“一流”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三网”分别是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配送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三网同步流动,为订单信息流的增值提供支持。

海尔物流“一流三网”的同步模式的优势:为定单而采购,消灭库存;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的整合使海尔获得了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JIT速度实现同步流程;计算机连接新经济。

海尔供应链管理

海尔以SST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实质上是根据供应链的核心管理思想为基础的。业务流程(BPR)是企业以输入各种原料和顾客需求为起点,到企业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终点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采购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几个方面。

流程再造市场链SST模式

海尔集团销售策略的调整和完善

蒙牛企业文化的基本架构 篇5

百年蒙牛 强乳兴农 ◆企业精神

学习沟通 自我超越

(1)学习沟通:每一位蒙牛人都要致力于在团队中减少相互之间的误解和被误解。

(2)自我超越:勇于跟自己较劲儿,把每一件小事情都要做完整、做到位。◆企业宗旨 对用户:提供绿色乳品,传播健康理念 对客户:合作双赢 共同成长

对股东:高度负责 长效回报

对员工:学习培训 成就自我对社会:注重环保 回馈大众 管理理念--科学化、市场化、系统化 人才理念--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 质量理念--产品人性化、标准全球化 ◆蒙牛的使命

为国家创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企业;

为民族创建一个具有百年发展力的世界品牌;

为提升消费者的健康品质服务;

为员工搭建人生价值的实现平台。◆蒙牛的核心竞争力 以成功经营人心为终极目标,以双赢利益机制和学习创新的方法,整合全球有效资源,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

◆蒙牛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

(1)诚信:百德诚为先,百事信为本,诚信是蒙牛文化的核心。

(2)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报恩是蒙牛做人的原则。

(3)尊重:建立相互尊重的蒙牛拇指文化,让人人都感到伟大和崇高,在工作中感受生命的意义。

(4)合作:二人为仁,三人为众,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在合作中共赢是蒙牛人做事的原则。

(5)分享:一个人最大的智慧就是与别人分享的智慧,只有分享的思想才有力量,没有分享,就没有团队的成长。

(6)创新:创新是旧的资源新的整合,创新是蒙牛事业发展的灵魂,与时俱进是不断创新的关键。

◆蒙牛的独特节日

学习节:7月19日

将学习成果与半年工作成果总结相结合的一次团队分享共赢的节日。感恩节:11月份的最后一个周五

11月份的最后一个周五是国际通行的感恩节。蒙牛将这一天做为一

个特别重要的节日,对我们的合作者、支持者、消费者进行真诚答谢和感恩活动。

◆蒙牛企业文化的综合表述

企业应用架构模式 篇6

摘要:

文章针对目前单机课件容量大、学习氛围差不适用于网络教学的缺陷,提出了以C/S(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模式开发网络教学课件的构思。把课件中常用的、经常调用的知识性内容放在客户端,服务器端只保存与客户端相关的接口模块和教学方法、教授艺术等内容,以便在客户端接口程序的配合下,提供一个群体协作化的“学习氛围”,以达到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创新、求异,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C/S模式的网络课件,克服了客户端需先下载大容量教学课件后再运行的缺陷,避免了网络堵塞,节省了大量的信息传输时间,可以把较多的精力放在教法的研究和教学环境的优化上。文章提出了以C/S模式实现网络教学之课件C端和S端的基本组成。

关键词:C/S模式;网络教学;课件;模块

弥补常规教学之不足,使常规教育无法完成的教育,在网络教学上变的容易、方便、快捷。网络在为教学提供便利的前提下,也要求我们去开发更多的教学课件,以适应网络教学的需要。本文针对目前单机课件容量大,不适用于网络教学的特点,提出了以C/S(客户/服务器)模式开发网络教学的构思,并提出了在该模式下其课件的基本组成。

一、计算机教学课件的发展趋向及网络教学要解决的问题。

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CAI)课件层出不穷。多媒体技术与课件的结合,可提供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形成良好的交互功能,这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网络通讯技术与课件的结合,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探索性,可实现课件的智能化,使课件能自动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自动纠错和实现智能化信息反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群体协同化与课件的结合,可为多个学生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交互活动,以达到获取高级认知能力和弥补个别化学习的不足。课件的这些发展使课件容量越来越大。课件在单机上运行容量大的特点尚不明显,但运用于网络教学,显然不能照搬。否则,会使有限的网络带宽不堪重负。网络教学改变了教学模式,但其有独特之处,一是网络教学覆盖面大。网络通向何处,网络教学就可以在该处实施,相应也就实现了远程教学;二是在网络教学中,受教育者层次虽可多样化,但就目前的课件而言,在教学方式及方法上却是被动的.,学习者在学法上感到不够主动,教学方式也单一固定,很不利于新时代对新一代的发展要求,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建立和发展。

这样,目前的教学课件的发展,使其容量越来越大,课件有的是几十兆,有的达几百兆,要把这么大容量的课件从远端服务器下载到本地主机再运行,对远程用户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如何解决网络传输速率低与课件数据量大的矛盾,是目前网络教学面对的第一个难题;第二个难题就是如何利用网络教学这一现代手段,培养出有创造能力、探索能力、开放式思维能力的知识大军。

二、C/S模式实现网络教学的构想。

面对网络教学遇到的两大难题,在既要充分利用网络实现教学又要收到较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教学课件必须充分吸收现有课件的多媒体化、智能化和群体协作化的优点,这就必然导致课件容量较大,在这种状况下,采用目前流行的Browser方式,像浏览主页的方式进行,显然不太现实。这样必须对课件做相应调整,我们构想采用C/S(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方式,把课件的大部分放在客户端,而把用于实施教学的方法等放在服务器端,既节省了下载课件的时间又防止了网络堵塞,还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教法与学法的改进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方面。这样基于C/S方式的课件应是一个智能化、宜人化的软件。

三、以C/S方式实现网络教学的课件组成。

以客户/服务器方式开发的网络教学课件,其基本出发点是在减少网络数据流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手段,尽可能的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一个完整课件分为两大部分:即客户端(C端)课件和服务器端(S端)课件。把大量的经常调用的内容均放在客户端,服务器端只保存与客户端内容相关的接口模块和教学方法、教授艺术等模块,也即服务器端只有少量的协调程序,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学习氛围”。

1、客户端课件的基本组成。

知识库:这是客户端存贮容量最大、课件最基本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课件的大量图象数据、声音数据和组成课件的知识性数据均放在这一模块中。学习者在调用学习内容时,无须从服务器下载,只要从服务器端调用极少量的应用程序和相应的接口模块,从知识库中选择响应的内容即可。

接口模块:该模块完成与知识库、服务器端的连接,在相应的学法导引下启动服务器端的相应功能,配合相应的网络通信技术,顺应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的连接。

学法模块:该模块为学习者提供一个选择学习方法的途径。模块中提供:预习、复习、首次学习、主动式、探索式、启发式、激励式等学习方法。通过选择学习方法,激活服务器端“信息协调模块”中相应的学习环境。

2、服务器端课件的基本组成。

服务器端至少应有以下几个模块:

(1)知识库接口模块。

该模块完成与客户端知识库的连接,以便为服务器端其他的模块提供一个连接通道和相应接口,以便能为客户端提供一个适当的学习环境。

(2)教法模块。

该模块要对学习者提供学习途径和手段以及相应的学习氛围,目的是改变以前课件(类似于电子图书)使学习者处于被动状态的局面,让学习者在学习中不至于感到知识是灌输给自己的。课件必须根据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动态修改学习环境所涉及的值,使课件能根据学习者状况协调教法与学法的关系,最终使学习者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主导者、导演者。

(3)群体协作模块。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间的手势、表情、动作、体态等都成了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方式。甚至在问题重重之时,教师与学生间的一个小小的暗示或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声音变化或许是眼睛的一眨,都会成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同学间的互助性、彼此不服气的好胜心、相互间的竞争,都会成为启迪思维的火花。要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主动,学习者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学为提供这样的环境已准备好了物理上的链路,只要软件有相应的功能就可充分发挥其优势,这就是群体协作模块的作用。

(4)创造探索、开发诱导模块。

我们中国的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创新、求异上显得手足无措。这与长期的教学模式有关,即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网络教学提供了一个自我能力与群体能力相融合的大舞台,在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同时,网络教学在其发展的初期就必须注重创新、求异的探索。建立创造探索、开发诱导模块的用意也在于此。

这个模块的开发其指针和指向应是智能化的,指针对应的过程和结果的值应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动态取得的。同时,这一模块应留出相应接口,对课件设计人员想象不到的过程和结果应允许学习者能部分修改课件的相关内容,修改结果保存在该模块,这样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自己有作为的同时,能有新的启发思维,能有更多的创新和更多的协作。

(5)反馈信息采集和处理模块。

网络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教与学一对矛盾的过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反馈信息的采集至关重要。这就好比教师上课,只顾自己讲,不顾学生的反映和表情,恐怕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网络教学的课件,必须注重反馈信息的质量。课件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教学原则,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今后的发展。要通过课件,使学习者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感官刺激得到心理满足后,把这些积极因素能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潜在的创新能力。

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课件,必须能对反馈信息进行全方位的采集,并能给以智能处理,即把反馈信息智能分类化,反馈回相应模块以作适当处理,使学习者感到自己在与课件(老师)交流,通过交流而获得知识,得到启发。

(6)智能导航诊断模块。

该模块是一个动态指针的集合,它可不断地动态扫描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方法、学习习惯并根据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求异、人机交互等信息产生相应的动态指针。根据动态扫描的结果,去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学习手段、学习方法,去修改教法及相关的协作环境,使课件始终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

(7)讲评鼓励提示模块。

在学习者结束学习之前,课件应有结束语和讲评的提示。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归纳总结,并提出思考线索;对学习中采用的学习手段提出改进方法;对创新、求异的探索过程作出讲解和鼓励,并提示怎样做、怎样思考效果才会更好,以启发思维,激发探索开发能力 。

(8)信息协调模块。

基于C/S模式的网络教学课件,由于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传输的都是教法、学法及各种协调数据,信息的传输都是围绕着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而流动的,故各种信息的流动是多方位、多节点的,该模块的设置主要是对信息流进行协调,对各种指针数据进行管理,使指针数据能正确指向相应模块,不至于产生错误而误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和探索。

企业应用架构模式 篇7

1 MVC架构模式与Java开发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各种企业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也越来越复杂, 这也给企业系统的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同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这更给企业系统的运行增添了技术上的难度, 所以MVC模式与Java语言应运而生。而且由于Java语言对于融入网络环境的使用比较容易, 所以发展空间与潜力也变得越来越大, 深受很多企业的青睐与好评, 而且正在广泛的被引入到各种类型的企业中开始应用。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 MVC架构模式与Java系统的开发相结合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因为, 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 它自己本身就要有一套不仅具有高科技水平、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开发系统, 而且还要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来维持企业正常的发展与需要。而维持企业发展的系统目前正广泛使用的就是Web开发系统, Web系统的开发主要就是基于Java开发与MVC构架模式的结合来从整体上提高Web系统的运作水平与技术。而且对于MVC构架模式来说, 它是基于本身的一种“分治”的思想, 所以将MVC构架模式应用到Web系统中, 使得其具有了其他开发系统所达不到的优势, 从而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2 MVC架构开发过程

MVC构架模式全称“Model-View-Controller构架模式”, 也就是“模型-视图-控制器”。这种构架模式开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来研究的, MVC主要就是希望能够开发出一套使用方便、快捷、技术水平高的软件系统。同时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能够为了企业的发展来提供多种视图, 从而为企业的发展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MVC构架模型能够有效的实现将应用程序进行划分, 使其核心部分能够分层、分阶段的进行程序的操控, 使其每一个核心的部分能够独立的进行问题的处理, 并且完成自己本身需要完成的任务。简单的来说就是MVC模式的三个组成部分既能相互合作完成复杂的工作, 又能分开进行独立的工作。其具体的开发过程如下:

2.1 MVC关系以及web层模型

2.1.1 MVC关系

在MVC构建模式中, 其核心模式是由其三个核心的部分来组成的。主要包括控制器、模型、视图, 而且MVC构架模型的运行主要就是通过这三个核心部分相互配合来完成的。这种MVC构架模式首先可以通过控制器来进行模型的更改来形成新的模型。然后再通过这种新形成的模型进行状态查询, 将查询的结果传递给下一个部分-视图, 从而通过视图的功能使用户进行相应的操作, 从而完成MVC架构模式的整个工作过程。同时, 需要注意的是, MVC架构模型是一个具有双向反馈功能的信息流动程序, 在控制器对模型进行操作的同时, 控制器也在对视图的种类进行相应的选择, 视图再将形成的最后结果传递给模型, 从而也间接的促进了MVC架构模型的形成与应用。

2.1.2 Web层模型

Web层模型是在MVC架构模型的基础上的完善, 在Web层模型中新添了游览器与数据库两个对于Web层模型图来说极为重要的部分。在此Web层模型中, 除了MVC架构模式的控制运行之外, 也实现了游览器作为外界传入信息的部分的应用, 也实现了数据库在传出过程中的应用, 这样通过这五种核心零件的组成, 就使得Web层模型的运行更加快速、方便。所以说, MVC关系是组成Web模型的前提与基础, 要充分重视MVC架构模型之于Web模式以及整个企业生产运行的重要, 不断地促进与发展MVC模型的发展进步。

2.2 创建一个或多个视图

在MVC架构开发的过程中, 创建一个或者多个视图是整个架构开发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对于所创建的每一个视图来说, 要求每一个视图都要相应的实现Java、util、observer接口, 从而使其这些视图可以独立的应用update方法来进行相应的模式的操作。这种创建一个或者多个视图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一旦此模型中某一个数据发生变化时, 由于视图的增加以及接口的增加, 就可以将变化的数据通过别的接口和视图传递过来的信息来完成模型的使用, 这就排除了变化的数据给MVC架构模型的具体运行造成太大的影响。同时也更加有利于企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MVC架构模型的运行过程中, 视图进行监测数据变化的方法一般都是利用update方法, 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在视图向模型传递信息的过程中, 随时的保留曾运行过的数据, 这样就方便在今后, 一旦需要以前的数据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查找, 极大的方便了企业的运行程序。这样也能做到视图与模型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是双向的, 所以, 当视图中的数据发生变化时, 模型就会及时的感应到, 并且传递给视图, 以便视图及时有效的做出改进, 提高整个MVC模型的水平的发展与进步。

但是, 对于MVC模型中视图与模型的运行过程中, 必须要保证模型的接口要拥有Java、util、observer这三个核心的部分。因为对于模型来说, 要想充分的将视图中的数据以及数据的结构完整的保留下来, 就要利用observer自身所独具的功能, 也就是observer拥有一个模型在信息交流与反馈过程中所需要的所有基本方法, 这才保证了MVC模型的准确运行, 所以这些的方法根本就不再需要企业本身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实现。这也说明了一个企业要想在MVC模型上取得巨大的突破, 一定要在系统的开发功能上下够功夫, 这样MVC模型就可以随时能够掌握最新的数据信息, 来促进企业在系统开发中占据优越的地位。

而且需要我们注意的是, MVC架构的开发与Java的结合的应用, 除了提到的Web中间层的方法, 还包括一种客户层的方法。客户层顾名思义就是应用到用户界面, 能够对用户信息进行接收的使用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充分的解决用户的需求, 从而提高整个MVC模式的应用水平。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我们在以下的介绍中详细的指出。

3 基于MVC架构的设计开发

在前文的MVC的关系中我们可以了解, 在MVC模式系统面向用户投入使用的时候, 就必须保证视图模块已经通过模型模块注册完成, 这样才能保留下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数据, 并且在运行过程中, 模型模块可以随时将数据产生的波动及时的传递给视图模块, 从而使得视图模块能够及时的做出调整。同时我们知道MVC模型的整个系统是一个双向交流反馈的系统, 所以用户也可以通过视图模块来直接的输入相应的信息, 这样控制器就可以通过视图模块来进行注册, 从而就使得传递的信息可以及时的通过这一模块的功能进行有效数据的筛选与查询, 最后在传递给模型模块高效率的信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模型模块的状态在这个MVC模型运行过程中是受到信息传递的影响的, 这种影响会给用户在使用程序的过程中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 所以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 一定要及时的通知用户, 这样就可以保证信息数据的及时更新, 从而将系统的最佳状态展现给用户, 有利于用户使用的方便与提高MVC模型的整体发展进步的水平。

MVC模型应用到具体的设计与企业的日常工作中, 是当前大多数企业的首要选择, 因为对于MVC模型来说, 它有着其他模式视图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这个模型系统中, 组成它的三个部分, 包括模型、视图以及控制器是可以进行分离的, 因为它们虽然是联系到一起来进行工作的, 但是却是彼此独立、互不影响的。这也就说明了这三个部分之间是各自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视图的, 这样在整个MVC模型的运行中, 无论是哪一个环节的视图亦或者数据出现变动, 出现变动的那一部分视图都会将信息传递给相应的接受者, 从而及时的更新显示屏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既然视图与模式是彼此独立的, 那么也就是说, 视图可以单独作为一部分从一个模型上移植到另一个模型系统上, 只需简单的改变一下控制它的开发系统的运行就可以自由的应用该视图的功能。

一般情况下, 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等大多都会采用关于图书馆信息查询系统中“用户登录”的这一环节来作为MVC模型的设计实例, 在此模式下, 应用在查询语句条件下最常用的Java语言以及其他一些比较关键的信息, 从而实现整个用户进行登录主界面的过程。

3.1 数据库的连接

在进行数据库的连接时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的就是, 数据库是我们在进行信息存储中最常用的存储媒介, 也是企业或者企事业单位进行存储数据最常使用的存储单位。所以在连接数据库中用户相应获取的信息的过程中,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 一般图书馆的信息系统所采用的连接数据库的标准都是JDBC提供的标准API, 这种标准是可以比较准确顺利的进行数据库的连接,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数据库连接的高质量。而且这个环节的实现主要就是通过condb、java这两个部分的功能来起到主要的作用。

3.2 视图的实现

在视图的实现过程中, 最重要的部分就是update方法的应用。在MVC模型的运行中, 视图会通过update方法对每一个已经注册过的相关用户发送一个update消息, 这个消息最后将传递给视图, 视图再通过验证信息的变化程度来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相应的修改, 从而在利用模型与视图的双向反馈功能来将已经修改的最佳信息进行相应的传递。值得注意的是, 在视图的实现过程中, 视图并不是主动的去改变信息, 而是通过update方法的督促来被动地接受与传递相应的信息, 从而实现显示的更新。而且在视图实现的过程中, 普遍使用的都是JSP技术来实现通过用户名以及密码的用户登录过程。

3.3 模型的实现

在模型的实现过程中, Java Bean软件是实现其过程最为重要的关键因素。Java Bean软件是Java的一种, 所以它具有Java的部分功能, 所以在MVC模式中应用此软件, 可以有效的实现对于某一具体的对象或者业务的处理。而且在这一过程中, Java Bean技术与JSP技术相结合是模型实现的关键步骤与因素。因为在模型的实现过程中, Java Bean就相当于一个存储与传出一体的软件系统, 可以实现数据读取的过程。同时模型的实现主要应用Java Bean软件, 也是因为Java Bean软件可以对用户的合法性进行准确的验证, 从而提高了模型实现的层次与水平。

3.4 控制器的实现

对于控制器来说, 它则是连接模型与视图最主要的关键环节, 也是处理与实现模型与视图功能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而且控制器主要的功能就是专注于处理通过控制器本身传递的信息与结果。可以说控制器对于整个MVC开发的设计中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工厂的作用, 也就是能对整个程序中存在的信息进行高质量的加工与处理, 最后传递给下一个环节进行处理与应用。

在MVC模式的开发与设计中, 控制器能够通过Web游览器将信息传递给处于客户端的视图, 这样视图就可以将可视化的界面传递给使用者。对于一个用户的使用过程来说, 只有这个呈现在用户面前的可视化界面才是用户清晰可见的, 而那些控制器以及Web服务器的控制与传递信息的过程, 对于用户都是看不见的。同时, 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用户接收到这些可视化的视图之后, 是可以进行输入相应信息的处理的, 也就是用户需要用他可以看到的视图来进行相应工作的处理与完成。所以这就需要JSP及时有效的发挥其自身的功能, 包括检验用户输入信息的请求是否合法以及通过相应的控制器进行传递信息的功能等等。最后该程序要做的是要通过JSP再将形成与达到的最后的结果返回给用户, 也就是对用户工作请求允许与不允许的最终结果与回答。

结束语

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 将MVC模式应用到Java程序的开发过程中, 不仅是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 更是时代发展, 企业进步的必然选择。运用MVC模式的“分治”思想, 可以有效的实现模型、视图以及控制器的合理分工以及必要的联系。从而促进更好的分工合作, 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同时, MVC模式正在凭借自身可以减少编程的复杂性这一显著的优越性而深受各大企业的欢迎, 所以说, 将MVC模式应用到Java程序的开发过程中是企业未来能够在时代发展大潮中立足的根本选择。

摘要:随着MVC架构模式逐渐被应用于Java开发与应用中, 有效的提高了系统开发的水平, 给系统的开发以及企业的生产、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 企业开始更加重视MVC架构模式之于Java的开发。所以本文从MVC架构模式的开发过程入手, 在理解MVC架构模式的基础上, 再将与Java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再通过对于MVC加工的设计开发实例, 来充分的展示MVC架构模式在Java开发中的应用与发展进步。

关键词:MVC构架模式,Java开发,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任晓敏.钟宝荣.MVC模式在Java程序中的应用及实现[J].信息系统工程, 2011 (6) :23-26.

[2]侯丽敏.杨俊红.杨志献.MVC设计模式在Java实训项目中的应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7) :14-17.

[3]郭.基于Java Web的MVC架构模式分析研究[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2013 (05) :45-47.

[4]杨新艳.苏爱玲.Java设计模式在基于MVC模式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 (12) :23-26.

SOA技术架构在企业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SOA架构;企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09

1 SOA架构的概述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作为架构和组织IT基础结构及业务功能的方法,能通过对已有服务的重用,达到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优化业务流程的目的。服务目录主要用于收集和整理已有服务的信息,从而达到发现已有服务的目的,服务总线是用松散耦合的集成方式连接不同服务调用者和服务,服务接口定义了服务间相互调用的接口协议,是服务能否正常运作的关键。

2 大型企业面临的典型问题

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前期一般重点是完成各项业务信息化的全面覆盖。在这个逐步扩展的过程中,容易缺乏统一的技术框架和规范,加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信息化应用系统大量分散与孤立,标准不统一,软件接口和数据共享难度大,系统的维护难度和成本偏高,资源难以共享的现状。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应用系统条块分割,缺乏业务关联;(2)各业务系统的基础数据自成体系,为集成造成障碍;(3)面向用户的层面缺乏集成,用户权限、密码管理多样复杂;(4)对业务流程优化缺乏有效技术手段。

因此,面临这种状况大型企业迫切需要建立具有较强的整合能力、具备先进技术,能够高效快速实现的信息集成平台,实现业务协同。

3 SOA应用解决大型企业典型问题

SOA是一种应用框架,主要针对日常的业务应用,还可将业务应用分解单独的业务功能和流程,形成所谓的服务。SOA使得用户能构建、部署和整合这些服务,不用依靠应用程序及运行平台,就能业务流程的灵活性提高。这种业务灵活性能促进企业加快发展速度,降低总体成本,实现及时、准确信息的访问。SOA可以帮助获得更多的信息资产重用,更轻松的管理和更快的开发和部署。

为解决大型企业业务应用,建立SOA的企业信息集成平台不仅能有效同步信息技術支撑能力,而且有利实现业务应用需求,并合理有效地动态配置各种资源目的。SOA是一种架构模型,该模型能够通过网络对松耦合的应用组件,按照需求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及使用。此外,SOA能帮助企业完善“信息弧岛”问题,为企业提供应变的服务需求。SOA把应用和资源转变为标准服务,企业按照自己的策略定制流程即可。同时将应用服务化,并对底层集成透明,达到信息技术和企业业务的同步。

4 SOA企业应用方法

4.1 信息化现状评估

根据国际上成功SOA的经验,以SOA能力成熟度标准和关键里程碑评估企业信息化现状。能力成熟度标准是指SOA平台的建设应达到的能力要求,涵盖技术、标准、架构、组织保障、管控、应用效果等方面。关键技术要求是指SOA平台的建设应采用的关键技术和标准。

4.2 业务服务域设置

建立业务服务域的意义在于为SOA提供业务分层、细分管理;为划分服务的责任归属提供依据;是对信息化规划中相应内容的执行、具体实施和实践;满足共享和交互需求。SOA可以提供一个可被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通过Web服务平台调用的转换服务,这有助于两个服务层数据模型间的数据转换。XML Schema是目前表达SOA服务层数据模型的最好的技术,因为它开放、基于标准,可以扩展。

业务服务域功能:业务服务域在SOA整个架构体系中应该发挥的功能有借助平台实现管理服务功能,提供不同服务域之间的服务访问交互、转换及控制功能。来自不同的服务域的服务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数据模型,也可能采用类似但又不同的数据类型进行通信。要实现业务服务域的核心功能定位,一方面要明确业务服务域所涵盖的核心数据,另一方面也要明确通过哪些核心业务活动才能实现这些数据的产生,因此业务服务域也必须具备对这些核心业务活动的流程支持。

4.3 SOA技术架构

SOA技术架构从IT技术实现的角度,描述了支撑SOA所需的技术组件、技术服务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技术架构也描述了这些组件和服务如何互动来实现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应用集成平台的技术架构可进一步分为开发环境、执行环境和运维环境,分别描述在开发、执行和运维时所需要的技术组件和服务。

SOA目标架构对组成SOA架构的各功能模块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目标架构应该是一个全面的、成熟的SOA架构,它提供一个可以促进和简化服务设计、管理和部署的环境。每一个设计出来用于被整个企业共享的服务都应该发布至这个SOA架构中。SOA目标架构应该被用于指导未来所有的应用开发和改造的一个重要的指南。当然,此目标架构也应该随着企业需求的改变和业界标准的演进而变化。

SOA架构的核心模块包括企业服务总线、业务流程管理、数据交换平台、企业门户、数据仓库、服务管理和监控工具、安全基础设施和服务开发环境等。该架构中的每一个组件均支持一个企业SOA环境中的特定需求。

4.4 SOA部署模式

SOA平台负责应用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和流程流转,因此SOA平台的建设模式与应用系统的建设模式紧密相关。更近一步的说,应与应用系统的部署层级紧密相关。在未全部实现“应用系统大集中”的情况下,存在两类部署模式,即集中式部署和分布部署。此种在应用部署模式上的差异会直接导致SOA平台建设所选择的部署模式的不同。对应这两种应用建设模式,SOA平台建设也可以分为两种模式,即集中部署模式和分布部署模式。下面以分布式部署模式进行说明。

对于分布式部署模式来说,其特征是一、二级都有自己的数据交换平台、企业服务总线和业务流程管理模块,分别处理一级应用系统间和二级应用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流程交互;此外,通过一、二级企业服务总线的互连实现跨业务层级的集成需求。

一级服务总线保存所有二级服务总线的信息,并可向二级服务总线请求部署在二级服务总线上的服务;二级服务总线仅保存一级服务总线的信息,可以请求一级服务总线上部署的服务,但其不与其他同级进行交互。因此,总线间的连接拓扑可以视为以一级服务总线为中心的辐轴结构。

服务目录的管理可考虑采取“统一部署、分级管理”的方式实现。一级提供统一的服务目录管理平台,供一级和二级发布其服务使用。二级仅有发布和管理部署在二级服务总线上的服务的权限。此种方式简化了服务目录管理,实现服务高度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消除了服务目录间互相更新同步的复杂性。通过服务目录的统一部署和同步,所有服务信息在内部共享,从而使得跨组织的集成成为可能。

5 结束语

总的来看,采用SOA面向服务架构的业务将在效率、响应和适应上得到提升,采用SOA架构的企业IT可以实现复杂性降低、重用增加和遗留集成。SOA带来的开发的高效率、服务的高可靠性和服务的高质量,都会最大限度地提升业务机会。当然SOA的建设也应该在遵循规范有序的架构方法之外,结合企业本身业务和信息化特点进行自己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银胜.面向服务架构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王紫瑶.SOA核心技术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上一篇:2023学年第一学期第15周国旗下讲话下一篇:浅谈初中数学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