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蔬菜产业工作总结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市蔬菜产业工作总结(精选6篇)

全市蔬菜产业工作总结 篇1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农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蔬菜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发展蔬菜产业,深入推进现代蔬菜园区建设,着力提升蔬菜种植业科技水平,不断强化各项服务措施,全市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市蔬菜生产基本情况

今年我市蔬菜种植面积32万亩,较去年增加了2万亩,总产65万吨,产值30亿元,圆满完成了年初蔬菜规划的各项任务。蔬菜品种多样,形成了以蒜苔、豇豆、花菜、白萝卜等露地蔬菜为主的大面积大宗产品和以“水果型黄瓜”、“樱桃西红柿”、“彩色辣椒”、“迷你南瓜”等为特色的高产高效栽培产品。另外,我市今年水生蔬菜面积达5000亩,西甜瓜面积6万亩,食用菌5000平方米。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开展全市各乡镇蔬菜种植状况调研。一是对全市50家蔬菜种植大户开展生产销售调查,了解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和核实,帮助解决生产技术及市场销售等难题;二是开展各乡镇产业化调研,摸清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形成《枝江市萝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枝江市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等多篇调研报告,为我市蔬菜产业发展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

(二)抓基地建设,夯实蔬菜产业发展基础。一是着力建设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2017年市蔬菜办积极争取宜昌城郊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资金34万元支持明新、美合、袁华兴等蔬菜专业合作社创建高产高效蔬菜产业示范基地,每个示范基地规模都在千亩以上,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常年开展农残检测,建生产档案,建设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系统。二是强力支持萝卜产业发展。枝江萝卜产业已进入发展盛期,2017年萝卜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种植区域从七星台鸭子口、石套子蔬菜产业园区域向上扩展到沿长江一线都有种植,年总产量达到18万吨。三是大力发展特色蔬菜。“水果型黄瓜”、“樱桃西红柿”、“彩色辣椒”、“槟榔芋”等特色蔬菜品种,正在不断跟进。

(三)抓品牌创建,培育蔬菜产业发展后劲。依托蔬菜合作社、龙头企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截止目前蔬菜产业先后获得5个无公害、绿色食品识标以及荣获“七星台祘薹”、“董市甜瓜”等两个地理标志称号,使得我市蔬菜快步、健康进入市场,直供武汉、长沙、广东、北京等城市大超市、大型宾馆,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抓质量标准,促进蔬菜产业发展安全。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从生产源头保证质量安全。一是开展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编写《无公害食品·蔬菜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印刷5000份发放给种植大户。二是加强菜园投入品管理,积极开展蔬菜标准园、蔬菜板块基地和无公害蔬菜基地创建,全市蔬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已达40%。三是加强“三品一标”认证指导,实行蔬菜食品认证稳中求进,七星台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万亩,百里洲和董市建设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各2万亩。

(五)抓科技推广,强化技术培训。一是做好蔬菜新技术新品种进村入户指导工作,定期针对30个蔬菜种植专业户进行上门技术指导,并以蔬菜种植专业户为核心带动小户菜农学习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蔬菜新品种5个。二是集中办班开展培训,全年举办20期培训班,完成了1200人次的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1万余份。三是与省农科院协作举办试验示范样板,7月初在七星台镇成功召开了西甜瓜优质品种示范现场会,11月初举办了萝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现场会。四是全年我办技术人员下乡100余次,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蔬菜种植的技术难题,及时传达蔬菜销售信息。

三、存在的问题

(一)蔬菜品牌建设落后。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努力,在三品一标建设上虽有了新的大突破,登记了七星台祘薹、董市甜瓜等地理标志,但全市分区域显示品种特色不突出,品牌亮点少。设施蔬菜品种对外依赖度较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二)基础条件与现代农业生产不相符。一是生产基地电、路、水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等问题突出。被宜昌市纳入城郊蔬菜基地的七星台鸭子口、明新蔬菜基地,主干道狭窄,道路拥堵,运输条件恶劣;灌溉设施缺乏,农民需打井灌溉因田间无生产用电线路而无法满足。二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信息网络建设相对滞后;菜农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蔬菜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生产需要。除蔬菜办外,各镇蔬菜种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三)经营方式与市场营销不相符。经营方式比较粗放,小规模分散经营依然占居绝对主体地位,农民把田头当市场的多,出去找市场的少;蔬菜专业合作社数量虽有较大增加,但能带动产销协调发展的还不多。

(四)蔬菜技术推广经费没有保障。目前,承担蔬菜产业发展技术服务的主要力量在市蔬菜办,蔬菜办人员工资有保障,但是指导蔬菜生产、技术攻关、产业调研等方面资金捉襟见肘,新品种新模式试验示范等方面经费缺口大。

四、2018年工作打算

(一)制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各镇实际情况,按照“交通便利,布局合理,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原则,认真制定发展规划,在七星台、董市等城郊蔬菜基地发展萝卜、菜心、辣椒、豇豆、甜瓜等蔬菜瓜果,对百里洲重点发展标准化无害化蔬菜生产基地,其他各乡镇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原则,构建全市蔬菜信息共享网络,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

(二)搞好产业服务。一是切实加强领导,成立蔬菜产业领导小组,将蔬菜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把蔬菜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积极争取省、市蔬菜基地建设资金,为枝江蔬菜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开展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推广标准化生产、“两减一增”施肥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培养科技种菜带头人,助推蔬菜产业发

全市蔬菜产业工作总结 篇2

蔬菜是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公共产品。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工作, 各地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 全省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精神, 充分发挥我省蔬菜生产的优势,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 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近日, 四川省农业厅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全省蔬菜生产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

当前, 全省蔬菜产业还存在菜田基础设施薄弱、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难度大等问题。为进一步促进蔬菜产业发展, 今后一段时间, 全省农业部门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整合涉农资金, 加强以耕地质量、农田渠系和路网等为主要内容的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改善菜地基础设施条件。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 发展蔬菜设施栽培。二是大力推广“三新”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 加强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突出抓好生产源头和市场准入两个环节, 完善农药等投入品、档案管理、质量追溯等全程质量管理制度, 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三是大力扶持蔬菜专业合作社, 充分发挥其在产前信息收集, 产中指导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 产后商品化处理、贮藏、销售中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蔬菜产销服务组织建设。四是打造蔬菜知名品牌, 拓展促销渠道, 扩展销售市场;大力发展蔬菜加工, 延伸产业链条, 拉动产业发展。

为深入推进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会议提出了推进产业基地实现“五个转变”的工作思路, 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由布局分散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规模开发转变, 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 由初级产品交易向品牌产品销售转变, 由单纯农业生产向三次产业互动相融转变。各地要重点抓好百千万生产示范工程、生产经营机制创新、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市场服务与产品营销等工作, 突出效益, 抢抓机遇, 奋力推进“三个跨越”,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蔬菜产业发展体系健全工作措施 篇3

切实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为进步加快全县蔬菜产业发展。蔬菜生产稳步增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全县年蔬菜生产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供给、助农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质量安全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面向大市场、推进大生产、搞活大流通,加速实现蔬菜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努力将蔬菜产业打造成为我县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优势特色产业。

二、总体目标

年全县建成蔬菜基地20万亩,蔬菜播种面积30万亩,实现蔬菜总产量30万吨,蔬菜产值6亿元,蔬菜商品率达70%。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10个,蔬菜基地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实现全县人均蔬菜占有量达360公斤,蔬菜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达600元。

三、重点任务

(三)优化蔬菜生产品种结构。按照不同梯次海拔区域,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坚持“突出重点产品、丰富花色品种”,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布局。利用浅丘平坝区早春、晚秋特色,重抓早春马铃薯、番茄、辣椒、茄子、四季豆、豇豆、黄瓜、菜玉米、生姜等蔬菜和晚秋马铃薯、莲花白、花菜、莴苣、青菜、萝卜、青菜头、白菜等大宗蔬菜;在低中山区抓好应季大宗蔬菜和食用菌、辣椒、萝卜、青菜等加工蔬菜生产;发挥高山地区夏秋优势,发展夏秋萝卜、娃娃菜、莲花白、青菜头、莴笋、菜玉米等反季节蔬菜。着力开发利用我县阳荷、薇菜、蕨菜、洋姜、魔芋等特色蔬菜品种。

(四)加大蔬菜“三新”引进推广。扎实推进渝东南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蔬菜标准园、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和蔬菜专家大院建设,努力搞好蔬菜“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推广,示范带动提升全县蔬菜生产科技水平。一要狠抓名特优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实现全县蔬菜基地良种覆盖率达100%。二要推广使用微耕机、起垄机、滴管带、机动喷雾器、频振式杀虫灯、防虫网、遮阳网、可降解地膜等蔬菜生产新设施,提高我县蔬菜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三要培训推广蔬菜集约化穴盘育苗、设施促成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无公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提升我县蔬菜单产、质量安全水平和周年均衡供应能力。

(五)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和完善县、乡(镇)两级蔬菜质量检测监管体系,积极强化全县蔬菜生产投入品监管,在重点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建立完善生产档案和开展蔬菜产品例行检测,逐步形成可控的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和监管能力。大力推行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积极申报认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精心打造“放心菜”品牌,实现全县新增无公害蔬菜基地2个、面积1万亩,新增“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品种10个,蔬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

(六)提升蔬菜流通加工能力。积极扶持和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着力培育蔬菜营销公司、经销大户、销售经纪人等流通主体,建立县外市场销售窗口和网络,搞活市场流通,及时迅捷地将县内蔬菜运销出去,努力延伸和扩大我县蔬菜的销售半径和销售份额。同时,鼓励蔬菜基地、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与超市、学校、企业等蔬菜需求大户建立直接供应关系。狠抓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培育蔬菜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贮藏、保鲜、精选、包装及速冻菜、脱水菜、泡菜、腌菜、酱菜等蔬菜精深加工,重点突出“泡菜系列(辣椒、萝卜、青菜、生姜等)、速冻鲜食玉米、盐渍食用菌”三大蔬菜产品加工。力争全县新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5个、年经销蔬菜300吨以上的营销大户10户,新引进建立蔬菜加工企业1家,使全县蔬菜年加工量达到5万吨以上。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和部门要高度认识发展蔬菜生产对保障我县城镇居民“菜篮子”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户万元增收的重要性,把蔬菜生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抓队伍,制定生产方案,层层分解落实指标和责任,细化各项措施,确保蔬菜生产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实现。

(三)搞好指导服务。县农委和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要下派技术人员深入田间,负责对蔬菜生产开展全程技术指导,及时解决蔬菜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要切实抓好蔬菜基地农民技术培训,提高菜农素质。要搞好蔬菜生产、流通、价格等信息的采集、汇总、分析和发布,以精确的市场信息指导蔬菜的生产和流通。

(四)加大宣传引导。全县上下要加强对发展蔬菜生产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蔬菜生产发展的良好氛围。要通过电视、报刊、网站及专栏等传播平台,加大市场信息和蔬菜种植技术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蔬菜种植户、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稳定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市场预期,推动蔬菜生产健康发展。

(五)强化督查落实。蔬菜生产将作为农户万元增收的重要内容和项目纳入年度考核,县督查巡察办要加强对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菜篮子”基地建设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和督查督办,确保全县全年蔬菜生产目标任务得到圆满完成,确保城镇居民“菜篮子”均衡有效供给和实现农户增收。

全市蔬菜产业工作总结 篇4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化工产业整治工作动员部署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以及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暨“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动员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化工产业整治工作,深入推进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和“263”减少落后化工产能行动,切实加快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刚才,XX三地分别作了发言,讲的都很好,希望在具体工作中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化工产业整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市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连续开展了三轮化工专项整治行动,关闭了一批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安全隐患多的化工企业,全市化工企业的安全环保水平和产业层次有了明显提升。一是产业规模和质态进一步提高。2016年,全市化工行业实现开票销售XX亿元,是2011年的2.3倍;占全市工业开票销售比重XX%,比2011年提高1.04个百分点。至2016年底,全市累计关闭、搬迁化工生产企业XX家,占整治之初XX家化工企业总数的XX%。目前全市XX家化工生产企业中,园区内企业XX家,入园进区率达XX%。二是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各化工园区污水集中处理、集中供热、危废处置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数字化在线监控中心正逐步完善,初步实现了污水专用明管以及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控和图像监控。三是企业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各化工企业积极实施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项目层次水平和安全度不断提高。XX项目在全市率先建成了应用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和自动智能控制系统三个层面的智能工厂框架;XX项目采用德国先进的连续化生产工艺,成为国内H酸行业标杆企业和清洁化标准体系起草单位。

尽管全市化工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企业规模层次仍然较低。2016年,全市XX户化工企业中,开票销售2亿元以上企业XX家,占比仅7.18%;5亿元以上企业XX家,占比仅4.25%。化工中间体企业占比较大,不少企业是间歇法为主的“小化工”,达到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要求的企业比较少。二是安全环保隐患仍然较多。部分企业安全、环保、能耗不达标,安全环保设施运行不正常;部分企业负责人缺乏化工专业知识,生产管理经验不足,生产现场混乱,“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部分园区环保安全管理水平不高,监测和应急能力较弱,区域内异味气体浓度较高,群众反应比较强烈。三是违法违规现象仍然突出。去年中央环保督察期间,发现我市XX家企业的XX项目存在国家明令淘汰的“铁粉还原”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这些企业都是规上企业,个别企业规模还很大,这些企业都存在落后产能,其他企业生产状况可想而知。去年8月份,市经信委对四个化工园区XX个违法违规化工建设项目,组织了专家现场核查,发现XX个项目未通过化工联合会审,占比近XX%,有些项目与园区产业定位明显不符,有些项目明显属于落后过剩产能,严重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健康发展。

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化工产业整治工作十分重视,省委XX书记在全省“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动员行动动员会上强调,要认真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把补齐生态短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高度的共识、高度的警醒、高度的自觉,全力打赢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攻坚战;市委XX书记明确要求,要在全市实施新一轮化工行业整治行动,通过“关停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重组一批”,实现全市化工产业落后产能压减、集中度提升和产业布局结构性优化目标;XX市长明确要求,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拿出更实措施,坚决淘汰化工落后产能。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委战略决策部署上来,以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和“263”减少落后化工产能行动深入实施为契机,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深入推进化工产业整治,促进化工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聚焦产业强市、推进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二、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准确把握化工产业整治工作重点

近期,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部署安排减少落后化工产能、推进化工产业整治工作,各地要认真贯彻、狠抓落实,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开展化工企业专项排查。

做好化工生产企业排查是做好整治工作的基础。各地要组织专门力量,逐个乡镇、逐个园区、逐户企业、逐个项目深入排查,查明辖区内所有化工生产企业,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经营、运输、仓储企业,以及在港区规划范围内的危化品仓储企业和危化品码头的底数,摸清生产企业规模、工艺、装备、产能等情况,以及危险化学品企业种类、生产、储存、使用、应急处置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各地要严格对照产业政策和省市相关要求,按照“关停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重组一批”四种类型,逐个企业、逐个项目制定整治计划和工作方案,落实工作班子,明确时间节点要求和工作推进责任,确保无一遗漏、不留死角。XX月XX日前,各地要将化工企业“四个一批”排查情况及整治方案分别报市经信委、安监局、交通运输局以及港口局预审把关。XX月XX日前,四部门要将预审情况反馈各地,各地根据预审情况进行调整完善。XX月XX日前,各地要将化工企业排查表及整治方案上报市政府。

(二)坚决关停淘汰化工落后产能。

在专项排查整治过程中发现化工生产企业存在落后产能的,各地要责令企业立即停产相关产品,拆除相应工艺装备,完善基础台账资料,并组织专家验收;1个月内未通过验收的,由属地政府依法强制采取彻底断电断水、彻底捣毁生产设备、彻底清理厂房、彻底没收生产原材料、彻底没收产品“五彻底”措施,确保今年底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化工落后工艺、落后装备全部淘汰完毕。同时,按照省市专项排查工作方案要求,各地要坚决将以下企业列入关停计划,并依法尽快组织关停:一是通XX两侧1公里范围内在规定时间内(2018年底前)无法搬迁的化工企业;二是无备案、许可、环评、安评、用地等法定手续或手续不全的非法企业、非法项目;三是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四是环保不达标、风险突出且无法有效控制的企业。

(三)加快推进化工企业转移重组。

一要推进园区外企业搬迁转移。各地在制定化工企业整治方案时,对其中规模较大、市场前景好、技术工艺水平较好、安全环保压力较小,或有条件实施工艺技术升级改造的,要推动企业尽快向化工园区搬迁转移,除重点监测点外,其他不具备搬迁条件化工生产企业一律关停。要积极支持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危化品码头、危化品仓储企业转型发展非化产业。二要推进园区内企业合作重组。各地要鼓励支持化工园区内有条件、有实力、管理能力强的企业兼并重组周边小化工企业,在减少化工企业数量的同时,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三要积极承接市外重大化工产业项目。要抢抓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机遇,主动赴沿江地区上门对接,通过兼并重组、腾笼换鸟等方式,全力突破重特大化工产业项目。要强调的是,招引市外化工产业项目,必须要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绝不允许承接低层次产业转移项目和影响破坏生态的项目。

(四)扎实推进企业升级改造。

一要推进现有企业自动化升级改造。所有计划保留的化工生产企业,都必须对现有生产装置进行密闭化自动化改造,对改造完成的企业,由市经信委牵头,组织市级以上专家逐户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企业,不允许申报新的技改项目。在推进企业自动化改造升级基础上,要重点围绕智能装备应用、车间设备互联互通、生产过程实时监控等环节,每年推进30户以上化工生产企业建成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进一步形成示范引领效应。二要做好化工企业分档管理。由市经信委牵头,每年对化工生产企业进行滚动认定,实行分档管理。对认定为一档的企业,要在政策、要素、资源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对认定为三档的企业,除提升环保安全水平的项目外,一律不再新批任何涉及新增品种和产能的改扩建项目;连续两年被认定为三档的企业,属地政府要将其列入关停计划,并依法组织实施关停。三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由市环保局牵头,对所有保留的化工生产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到2018年底,全市所有化工生产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并向社会公布企业名单和审核结果。对不按规定公布污染物排放情况、不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不如实报告审核结果的企业,要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要依法从重处罚;对单位产品能耗超过限额标准的企业,要责令企业限期实施工艺改造、设备更新。

(五)规范提升化工园区专业化水平。

要加快推进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水、电、热、气、公共管廊、污水处理等公用工程,园区污水必须采用明管输送,并全部安装在线自动监测装置。要严格管理污水排放口,一个园区原则上只能设一个排污口。所有化工园区都要配套建成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填埋、综合利用设施,对新产生危险废物,当年内要实现规范处置,安全处置率要确保达到100%,对积存的危险废物,要规范管理,加大处置力度,确保每年消减量超过20%,今年年底前,由市环保局牵头,逐一组织验收。XX要加快推进化工园区500米卫生防护范围内居民搬迁工作;XX要加快推进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内化工生产企业转型转产;XX等地要加快化工园区综合智慧管理平台建设进程,确保今年年底前建成运行,实现对辖区内化工企业装备、人员、生产、仓储、车辆、物流的实时管控。

(六)切实强化危险化学品监管。

所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必须按要求实现自动化监控和视频远程传输功能,储存场所(设施)监控信号必须传送至化工集中区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系统。对重大危险源中的毒性气体、剧毒液体和易燃气体等重点设施,要设置紧急切断装置。市安监局要适时组织检查,对构成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但未设置紧急停车、紧急切断装置的危险化学品罐区,以及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生产储存设施,但未设置自动化监控措施的,要责令企业立即停止使用。要扎实抓好“打非治违”工作,严格查处危化品未批先建、未批先产等非法违法行为,对超许可范围生产经营的,一经发现,立即予以查处,并列入黑名单。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和储运企业,一律予以关停。

三、强化组织,落实责任,不断凝聚推进化工产业整治工作合力

全市化工产业整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需要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配合,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整治工作顺利推进。

(一)强化属地责任。

各地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按照省、市统一部署,认真摸清化工企业底数,分类列出清单,找准存在问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详细的整治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办结期限和标准要求,相关内容要列入政府工作重点,逐企逐户抓落实,不出成效不松手。各化工园区要发挥整治工作主阵地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升级、兼并重组、关停淘汰等重点工作,确保省市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各地要深刻吸取“地条钢”事件教训,坚决杜绝敷衍应付、隐瞒袒护、瞒报漏报、执行不力、查处不到位、效率低下等现象。

(二)强化市县联动。

市级层面将成立化工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市经信、发改、环保、安监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全市化工产业整治推进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市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责,明确专人对相关重点工作任务实行目标化管理、节点式推进。市财政每年在市工业和信息化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化工产业整治组织推进工作。各地要参照市里的模式,明确相应的工作机制,成立专门机构,明确责任分工,推动工作开展。各地也可结合实际,专门出台激励政策,支持企业改造升级、兼并重组,实现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三)强化督查推动。

市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及办公室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大对各地各部门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情况。由市政府督查室牵头,会同市经信委、环保局、安监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每季度组织一次专项督查,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要加大化工产业整治工作在工业转型升级考核、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中的权重,未完成任务的,要责成当地政府向市政府书面说明情况,并严肃追究责任。各地也要结合实际,研究建立化工产业整治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不断加大工作督查推动力度。

全市蔬菜产业工作总结 篇5

我市是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大市,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经营水平也比较低。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突出地抓了龙头企业建设、基地规模扩张、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培养、市场开发等几方面的工作。从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效果看,出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8月23日开始到10月20日共销往南方市场西红柿700万公斤。这两个市场的运行,不仅改变了我市多年来蔬菜生产有市无场的局面,而且提高了市场周围保护地蔬菜的交易价格。凡河的蔬菜由于有了市场,有了本地和外地经纪人大户的大量收购,效益就好于腰堡和新台子。平岗蔬菜批发市场从3月18日6月20日运行3个月,黄瓜平均价格达1.36元/公斤,菜农比去年平均每公斤多卖一毛钱,平均每个暖棚纯收入可达8000到10000元。

5.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氛围初步形成。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特别是农民自发积极性的内在动力的增强,应该说大家的认识越来越高,越来越贴近农民,越来越贴近市场,越来越贴近实际。

总之,从我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上看,在发展动力上,正从单纯的行政推动向行政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转变;在资源配置上,正从无序向有序转变;在增长方式上,正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在利益联结方式上,正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总的看,我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健康的。但是按我们目标要求,同发达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5亿公斤以上。但繁种单位众多,而且各公司规模小,市场占有份额低,难以有效牵动种子产业深入发展。即使市种子公司和市农科院铁研种业两家较有规模的公司,也亟需做大做强。三是大龙头,小产业。近年来我市相继开工建设了几家较大规模的乳品加工企业,如市县依露乳业有限公司、调兵山市冰山乳业有限公司、市市东羽乳业有限公司和燕京明光乳业有限公司等。依露乳业有限公司年设计加工能力就达10万吨,需要4万头奶牛供奶,而全市现在奶牛饲养量3.3万头,产奶的仅为1.6万头,产奶量6.5万吨,远远不能满足依露一家公司的需求。冰山乳业和东羽乳业年加工能力也各达1800吨,同时还有伊利、蒙牛、辉山等在我市抢夺原料牛奶。因此,奶牛饲养业亟需发展壮大。

第三,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产品加工花色品种,提高精深加工能力的关键,而全市在此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在种植业上,除北绿和川顺以外,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也只是初级加工。在养殖业上,肉鸡加工只有200多个品种,肉牛加工品种也只有30几个品种,而且只能进行简单的牛肉分割,未能在骨、血、皮、鞭和内脏等全面利用上搞综合开发。美国仅肉鸡加工企业的加工品种就已达2000多个,我们的差距是很悬殊的。在新品种引进和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程度上还需要加强,近两年来在种植业上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尤其是在蔬菜新品种引进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上可以说力度是比较大的,但在普及率上还跟不上发展的要求。畜牧业也是这样,目前全市肉鸡、奶牛的良种普及率较高,但数量不大,继续引进优良品种要做大量工作。尤其是对优良品种的科研力度是很不够的。肉羊的良种普及率还较低,只有30%的水平。其他如种草养畜、秸秆青黄贮、科学饲养管理知识在实际生产当中应用、高产奶牛胚胎移植技术推广等工作还有许多需要加强的地方。

第四,品牌意识差,出口创汇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近两年来,我市农产品的出口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和发展较好的地区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出口的产品也多是粗加工的,没有出名的品牌。比如,付家的花生自己不能出口,而卖给山东省后换上了人家的包装后就能出口。蔬菜出口量也只是占有非常少的份额。全市的畜禽加工产品虽已注册了大成、宏大、宏福等品牌的商标,但从总体上看,畜禽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小、销售范围有限、知名度不高。主要是由于品牌意识差,开发手段少,保护力度低,舆论宣传不够等因素造成的。由于没有品牌效应,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就弱,去年全市畜禽加工企业只创汇549.5万美元,仅占全市畜禽产品加工总产值179017万元的3.1%。

第五,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放任自流现象比较严重。像昌图的头道和西丰的平岗那样把服务放在重要位置的基层政府不多,在一些地方政府指导不到位。金融部门对企业虽然给予了很大支持,但按实际需要提供及时和足额的贷款数量较少,政府贷款贴息补助也不多;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基本解体,新的中介组织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和健全,对基地建设的技术服务跟不上。同时,根据产业化经营发达地区的经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需要向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转变,使中介服务组织承担起龙头企业和农户有效对接的载体,降低企业和农户的市场风险,我市尚需积极探索这方面的经验。

总的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尤其是今年接近一年的奋力拼搏,全市农业产业化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也是有目共睹的。完全可以说,发展势头是健康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我们必须充满信心,为既定目标的实现而积极工作。

二、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一主三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一主三化”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一主”是推动“三化”的主体,而“三化”在内容上相互关联,在作用上相互促进。一方面,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纽带,在吸纳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业领域的同时,加快农业资源向工业部门和城镇转移;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是工业的一部分,是工业化了的农业,他不光体现在龙头企业,还体现在基地的建设与经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就是通过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也就是工业化速度不断加快,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分离和农户数量的减少,进而推动乡村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的扩展又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新的空间,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更是我市实施五大战略的具体行动。为此,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按照“一主三化”发展农村经济的总体思路,全面实施我市五大战略,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化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围绕这一指导思想,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认识,增强抓好农业产业化的责任感。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重要手段,他综合地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产销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规模化、质量标准化、营销市场化等诸多优越性,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矛盾的问题、解决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的问题、解决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业科技含量低的问题、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农业深层次矛盾的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农民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户小规模生产,主体分散,经济实力脆弱,难以抵御双重风险的压力。而采取农工商联合的形式,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同集中的市场需求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各种中介组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这些中介组织或龙头企业,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帮助农户屏蔽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农户经营的效益,促进农产品走向专业化和商品化经营,引导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向市场。

第二,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农业在相当程度上是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在比较利益规律作用下,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必然向比较利益高的非农产业流动,使农业处于投入严重不足、发展后劲乏力的困境,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难点所在。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业专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并将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使农产品实现重复增值。特别是通过“公司+农户”、“专业协会+农户”、股份合作等组织形式,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均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一体化经营体系内部进行利益互补,农民除了可以得到种植业、养殖业的收入外,还可以分享加工业和服务业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

第三,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是构筑在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基础之上的,随着产业化的发展,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分工越来越明显,原有分散的、细小的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并且经济的发展使农民迫切地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保证,而目前农业生产所必需的信息、技术、物资、加工、销售等社会化服务明显滞后。因此,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而这种组织不是政府强制,而是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由政府引导,农民的自发组织行为,他是有生命力的,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进程中一种组织上的创新。

第五,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

一方面,由于农业超小规模经营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造成农业吸纳新技术的边际成本高,使一般农户通过采用新技术、发展高产优质农业以实现增加收益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这种超小规模经营因土地分割细碎,作物品种布局不统一,也难于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和农业科学技术。而实行产业化有利于解决这种小规模经营与采用科学技术的矛盾,形成一种新型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不仅适应了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也必将对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六,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贸工农、产加销一体的经营模式是联系城乡的纽带,他把农村生产与城市市场联系起来,既保证了农产品的销售,也保证了城市的供应,是城乡间一种现代化的流通方式;在空间上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向农村乡镇的扩散,加快了农村小城镇的建设,推进了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在小城镇的相对集中又吸引了城市先进的技术、资金、人才和设备,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经济交融。这种经济联合,可以使城乡优势互补,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传统体制,缩短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基本说明了农业产业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5.科技领先,提高产业化水平。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科技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只有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坚持标准化生产才能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要抓标准化生产。质量是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要率先执行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主动把质量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尽快推行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农产品出口会受阻,在国内市场销售也会受到很大限制。二是要抓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这是提高企业市场开拓能力的关键。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或企业集团。要加·快技术推广步伐,围绕主导产品,广泛采用先进技术,通过多种形式,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三是要培育品牌。没有质量和科技就不会有真正的品牌。所以,要把做品牌的力量放在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上。

6.培育市场,拉紧农业产业化链条。市场发育不成熟,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展。特别是目前农产品市场短缺的情况已经得到彻底解决,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以后,农业生产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民普遍反映,现在种什么,什么不好卖,这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既是考验也是机遇。因此,大力开发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及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不断推出新产品、新花色,开拓市场、引导消费已经成为“龙头”组织不可回避的任务。产业化组织形式有多种多样,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要建立一种能够紧密连接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协调各环节利益关系的组织载体,并且有保证组织运行的配套制度。因此要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逐步建立“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户”等多种利益连接机制,真正拉紧农业产业化链条,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连接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新格局。

三、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

加快农业产业化,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无论是项目的选择、种养结构的调整,还是生产要素的组合和集聚,都应该主要靠市场来决定和选择,最终结果都得靠市场来检验。所以我们应遵循经济规律,尊重企业自主权,尊重农民意愿。但是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是不能放手的,而必须尽到我们的责任。各级政府要在制定规划和政策,营造投资、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等服务上下功夫。

一是建立目标责任制。各县(市)区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加强领导,把产业培育和发展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要一个产业一个产业的研究,一个产业一个产业的抓落实;要注意龙头作用的发挥,实施好一个龙头项目、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抓到底的工作思路和办法;要以优势农产品为依托,建立项目库,开展农业项目招商;建立产业化重点项目市、县(市)区主要领导和业务部门承包责任制,实施全程包扶;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对全市现有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开发好的县(市)区、乡镇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对绿色食品开发、蔬菜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以调动农村干部和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建立和健全农业产业化工作机构,市里已经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并下设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各县(市)区都要成立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并在农委内部设立相应机构,上下形成系统;要抓好规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划制定和落实工作,做到布局合理,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重点突出。及时总结成功经验,找出规律,搞好引导;要改进领导方法,转变工作方式。随着农村“两工”的取消和费改税、税也要免掉的实际情况,逼着我们的工作方式、方法必须有所改变,由传统计划经济领导方式向现代市场经济领导方式转变,由简单的政府发号施令向侧重政策引导和搞好服务转变。

范文网【】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市里出台了《市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讨论稿)。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件,是从政策上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举措。一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现在起建立农业产业化基金和担保中心,扶持重要基地、重点龙头企业的建设,各县(市)区也要这样做,帮助龙头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政府要对支农资金进行统筹整合,尽可能向农业产业化项目倾斜,集中力量扶持重点龙头企业。二要强化信贷支持力度。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要将重点龙头企业纳入信贷重点支持范围,选择一批企业给予特别支持。农村信用社要针对产业化基地农户,积极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农发行也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扶持,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三要落实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对已出台的税收政策要一项一项落到实处,适当扩大税收优惠的覆盖面,并结合国家和省出台的新的优惠政策,如用地政策、用电政策、市场准入和管理登记政策等,要统筹安排,做到全面、系统、充分发挥政策的支持功能。

三是加大环境建设的工作力度。企业竞争市场,政府竞争环境。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关键是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关键是招商引资;而招商引资能否成功,关键是环境建设。一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就是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等,在土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足够的支持。二要提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服务水平。要转变工作方式,理顺管理体制,搞好统筹协调,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农业产业化经营营造优质、宽松的行政服务环境。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的政治环境的问题。三要加大“绿色通道”的贯通力。搞活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我们要站在保护生产、创造就业岗位、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和增加农业效益与农民收入的高度,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一卡制”管理、“零收费”等成功做法,公安、交通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共同构建我市农产品加工、流通的“绿色通道”。

四是加强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挥各种服务组织对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作用。以国家专业经济技术部门和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农民自办的各种服务组织为补充,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并引导农业服务向实体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要采用合作制的方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打破行政区划和所有制、行业的界限,发展跨区域、跨行业的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引导涉农企业实体采用股份合作制的方式,与农民或农民经济组织结成一体化经济合作组织。要健全以初级重点专业小区市场为基础,以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龙头,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设施完备的商品市场网络。要继续加强和完善市场管理与服务,建立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要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沟通信息、协调生产、调控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要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形成以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物流为中心,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以保障市场体系的有序运行。

关于加快全市果产业发展的思考 篇6

一、静宁县发展果产业的基本经验

平凉市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这一宝贵的资源优势,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静宁县作为全市果业大县,发展势头强劲,成效显著,在全市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排头兵”和典型示范的作用。目前,静宁县苹果面积达到49万亩,果品总产量24万吨,分别占全市的53%和37%;建成各类认证基地34.1万亩,占全市的50.9%;兴办各类涉果企业28家,年出口创汇355.8万美元,分别占全市的69%和100%;果品总产值4个亿,占全市的28.6%。

(一)突出主导地位,倾注全县之力,锲而不舍地“抓”

静宁县从九十年代开始,历届领导班子始终把果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摆上全县工作重要位置,心无旁骛地抓、倾心尽力地抓、持之以恒地抓,牢牢扭住果业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加快发展不停步,从领导力量、项目资金、科技支撑等方面,举全县之力攻坚破难,实现了果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8年,全县果品总产值已经占到全县农业增加值的64.4%,农民果业收入达到8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2%;涉果企业产值达到1.88亿元,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有14万人从事果产业,是全县劳动力总量的70%,果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

(二)精心谋划布局,突出规模经营,整村整乡地“扩”

多年来,静宁县依托区位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明确提出中南部苹果北部梨的发展战略,重点实施了葫芦河流域果产业开发,下大决心压粮扩经调结构,拿出好地建果园,川水、谷台、山地梯次发展,联村跨乡连片规模栽植,组织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攻坚会战,逐村逐乡抓落实,近两年又以每年10万亩的速度发展,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目前,全县果园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30%以上,户均5.3亩,人均达到1亩以上,有7个乡镇全面实现了果园化,建成了60个专业村。

(三)依托科技支撑,主攻质量效益,坚持不懈地“管”

静宁县坚持把科技应用和精细管理,作为果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和核心,以聘请知名专家现场指导、院地联合、外出参观学习、市县技术人员进村入园、农户传帮带等多种形式,每年培训果农5万多人(次),持证农民技术员已达到1200名,每户果农基本上有1名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果农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收入都用在了购买肥料、农药、果袋等生产资料上;新植园一栽就管,挂果园落实了树形改良、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果实套袋等关键技术措施;广大果农还总结创造出了旱地果园覆膜压砂种草、树穴注水等实用技术,形成了县乡村科技人员跟踪指导抓管理、果农一年四季务果园的喜人景象。目前,全县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果园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幼园保存率达到95%以上,基本上实现了三年挂果、五年丰产,优果率达到70%以上,果品收入上百万元的村71个,上万元的户1.1万个,上5万元的户500多个。

(四)延伸产业链条,狠抓产业升级,想法设法地“推”

静宁县在加快基地规模扩张的同时,始终把拉长拉粗产业链条,作为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规避市场风险的有效办法,狠抓果产业深度开发,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本,大办龙头企业。先后建办了储藏、销售、加工、包装等28家涉果企业,抓建了500多人的经纪人队伍。目前,全县年果品贮藏量达到15万吨,有75%以上的果品实现了贮藏增值;果品销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和东南亚、俄罗斯、欧盟及港澳地区;果品直接出口企业达到5户,出口创汇达到355.8万美元,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和周边县区果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了“产、加、销、贮、运、服”一体化经营格局。

(五)夯实目标责任,从严督查考核,一级一级的“促”

静宁县始终坚持把发展果产业纳入年度目标考核,靠实任务,强化责任,加强督查,严格考核。县上建立了领导包片、部门包扶、乡镇包建责任制,推行了“行政+技术”双轨承包长效工作机制,建立了定期督查和不定期督查、点上督查和面上督查相结合,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的督查考核机制,褒扬先进,鞭策后进,并把督查考核结果作为识别评价干部、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一门心思办产业,集中精力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静宁县的成功经验,是包括泾川县以及其它县区果产业发展好的乡镇经验的集中体现。静宁县的经验充分说明,果产业完全可以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我们必须顺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尊重群众意愿,毫不动摇地大力推进,努力促使果产业真正成为覆盖全市的特色优势产业。

二、关于当前全市果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从我市果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来看,既存在着不利形势,又有着许多有利因素,我们必须科学地判断形势,准确地把握大局,坚定信心,因势利导,科学谋划,更加扎实有效地推动果产业发展。

(一)从国际国内市场形势看,我们既面临着严峻挑战,又存在良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对果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出口加工型企业影响较大。公开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浓缩苹果汁海外订单接近100万吨,而2008年订单不到30万吨;2008年1月~9月,我国对欧盟27国出口浓缩苹果汁数量为9万吨,同比减少了58%;果汁价格及市场销量一再下滑,导致我市残次果收购价由原来的0.7元/斤~0.8元/斤,降低到0.1元/斤~0.2元/斤左右,果汁加工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严重下滑。但金融危机对鲜食果销售市场影响不大,精品优质果市场前景依然看好。据《中国果品网》报道,目前全世界果品年均消费需求量约2.5亿吨左右,而实际果品产量不到7000万吨;从国内市场看,果品年均消费需求量约4550万吨,而年产量不到3000万吨;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市的65万吨水果,仍以较高的价格基本销售,尤其是优质精品果市场走俏,出口数量继续增加,近期又有75吨的“平凉金果”出口到了欧盟市场。因此,在当前世界经济严重下滑的大背景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刚刚起步、以发展鲜食果为主的产区来说,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从全国、全省果品主产区发展看,我们既面临着竞相发展的压力,又具有自身的发展优势

从全国来看,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果品主产区并未受到影响放慢发展速度,而是都在继续加大力度和投入,山东明确提出,缩减非适生区面积,提高质量管理,将果业发展的重点瞄准国际市场;陕西提出一手抓规模、一手抓质量,将果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整体效益上;新疆提出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果产业。从省内来看,省委、省政府把果产业列入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六大行动”计划,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天水市每年以20万亩~30万亩的速度扩张规模,并通过各类措施提升果品质量和效益;庆阳市也不甘落后,每年以30万亩的规模迅速扩张。全国各个果品主产区以及周边地区的竞相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压力,与其他地区相比,我们在面积、产量管理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但我们的日照、海拔、温差、降雨最有利于苹果生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全市果品适宜区内尚有近一半的耕地可以用于发展果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平凉金果”品牌已经打响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就一定能够赶上和超过果业发达地区。

(三)从全市果产业发展的现状看,既存在着差距和不足,更具有发展潜能和动力

用建设全国优质果品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的目标来衡量,目前我市果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在规模总量上,全市的面积和产量与陕西的延安、咸阳、山东的烟台有差距,静宁作为全市面积、产量最大的县,与栖霞、洛川等县市相比,也有很大的距离;在果园管理上,先进产区已经在大力发展有机园、观光园,管理精细化水平日臻成熟,而我们的果园标准化管理措施还没有得到普及,示范园、精品园很少,万元园、丰产园数量也不多,果园管理的水平亟待提高;在开发层次上,产业链条短,产后商品化处理程度低,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少,终端产品开发比较薄弱,不能适应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商品优势,产业效益还不高。但我们也有许多有利的方面,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果产业作为全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实施适宜区全覆盖战略,将为果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物财、财力保障;经过平凉历届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实践探索,加快发展果产业已经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共识,将为果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内在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果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格局,将为果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只要我们能够正视问题,攥紧拳头,集中在“扩量、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就一定能把果产业做大做强,真正成为富民强市的主导产业。

三、关于加快全市果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果产业的发展思路是:立足区位优势,抢抓发展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以创建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为目标,科学制定“一个”规划,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强力推进“三化”进程,着力加快“五个”转变,不断强化“四个”体系,努力促进全市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12年,全市以优质红富士为主的苹果达到150万亩,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国家认证的各类基地9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00万吨,优果率提高到70%,全市果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以上。再经过3年~5年的努力,苹果面积发展到200万亩,实现适宜区全覆盖,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各类认证基地达到15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55万吨,优果率提高到75%,出口创汇达到1500万美元以上,果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以上。

工作重点是:

(一)以制定“一个”规划为前提,促进果产业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是实现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市林业局和各县(区)要围绕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果产业适宜区全覆盖和2015年苹果面积达到200万亩的目标,抽调精干力量,深入实地进行认真勘察丈量,在摸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确定适宜区域,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和工作实际,精心制定全市和县(区)、乡(镇)果产业发展规划,将果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地块和年度。规划完成后,要采取提交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和人代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修改完善后以正式的文件印发,以规划指导和衡量县(区)和乡(镇)的工作,切实增强规划的强制性和有效性,提高果产业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减少人为因素和随意性。

(二)以实施“四大”工程为重点,推动果产业发展高潮

实现果产业集中突破,关键是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突破。要牢固树立有规模、有质量,才会有客商、有市场的理念,围绕实现适宜区全覆盖的战略目标,迅速掀起新一轮果产业建设高潮。重点要实施好四大工程:一是双百万亩基地建设工程。用5年左右的时间,依托三个果业高效集中区,内扩外延,在六县(区)65个乡镇建成以优质红富士为主的苹果基地200万亩,实现规模翻番。二是百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通过3年的努力,对现有100万亩苹果基地,全面落实标准化管理措施,集中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栽培模式创新、果农培训、提质增效等方面下功夫,促使果园管理大转型、大提升。三是50万亩有机园创建工程。对现已认证的50万亩绿色苹果基地,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增施农家肥和有机肥,促其向优质、高产、有机迈进。四是30户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加大对现有30户涉果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改造扩能,壮大实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基地、联农户、拓市场的作用,加快果产业集中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三)以推进“三化”进程为关键,提升果产业开发水平

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是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必须加快推进“三化”进程,不断提升果产业开发水平。一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照“平凉金果”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要求,抓好“三园”管理。幼园,主要是落实好通带扩盘、合理间作、水肥管理、整形修剪等技术措施,确保早挂果、早丰产。挂果园,主要是推行“大改形、强疏株、巧施肥、无公害”四大技术,消灭低产园,提升中产园,扩大优质园。丰产园,主要是结合各类基地认证,集中实施精品工程,主攻质量效益,扩大万元园,建设一批高规格、高档次的市级示范基地、县级样板园、乡镇示范点、村社示范户。二是大力推进产业化发展。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果产业,始终把建办龙头企业作为提升果产业发展层次的切入点,着力在增加果品附加值、开发终端产品、提高产业效益上下功夫。针对目前我市果产业发展的短腿和薄弱环节,集中新建一批新型罐头、果片等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突出抓好苹果产后清洗、分级、打蜡、包装生产线建设,提高果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对现有包装、加工等关联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扩大产能,提高效益。三是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坚持用品牌促发展、提质量、拓市场,在保护好现有七张名片的基础上,力争在一两年内把平凉金果培育成全国驰名商标。同时,要强化品牌监管,全市对内对外打“平凉金果”一个品牌,强力推行外销果品防伪标识保护措施,建立“平凉金果”可追溯制度。积极在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四川、云南设立“平凉金果”直销窗口,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巩固东南亚市场,开辟国际高端市场。

(四)以“五个”转变为核心,提高果产业整体效益

一个产业的形成,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培育过程中,要不断转型、调整和提升,才能发展壮大。我市果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初步具备了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的雏形。当前,提高果产业整体效益,重点要加快“五个”转变。一是在发展阶段上,要由小农式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专业化生产、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转变,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和果品强县,培育一批果产业新农村示范典型,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在发展方式上,由粗放经营向注重质量效益、集约化经营转变,把果园当工厂,把果品当商品,实施单株、单果精细管理,增加科技投入,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果园管理档次。三是在技术应用上,由发展常规品种、应用常规技术,向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积极推广高新技术转变,重点抓好矮化密植、高光效树形改造、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畜沼果循环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果业发展科技含量。四是在生产环节上,由注重产前、产中常规管理,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规范化管理、突出产后商品化处理转变,重点解决目前存在的粗放采收、混装贮存、低劣包装、以次充好的问题,塑造“平凉金果”良好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五是在产业结构上,由注重生产初级产品的第一产业,向以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业为主、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五)以健全“四个”体系为保证,推动果产业发展壮大

上一篇:初中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师的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背诵默写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