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之传统节日篇

2024-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素养之传统节日篇(精选8篇)

文化素养之传统节日篇 篇1

文化素养之传统节日篇

如今洋节日正在中国大行其道,年轻人都热衷于过洋节日。在刚刚过去的圣诞节,就有学校规定不允许过洋节,对于这一举措,有赞成的,也有反对。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不能一味的抵制,有所取舍,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但对于我们传统文化,我们要不断的继承和发扬积极面,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的传统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

中公教育

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寒食】

清明节前一天,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

中公教育

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端午节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阴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要在江河湖海上举行赛龙舟,还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这些活动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在沿续着。

若说到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相传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佞,屈原因仗义直言遭革职放逐。秦国趁机进攻楚国,楚地千里疆域毁于一旦。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罗江而去。当地百姓闻听屈原投江,纷纷前来救助,他们顺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寻见屈原的尸体,湖面上舟船往来穿梭百舸争游的场景蔚为壮观。这一日正是阴历五月初五日。后来,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

【乞巧】

农历七月初七,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

中公教育

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中公教育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荣萸节,菊花节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庆祝风俗。唐代把重阳正式定为节日。在唐代,重阳节人们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代。屈原在《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人帝宫兮”。到了汉代,重阳之俗逐渐在民间流行。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威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于是,重阳之俗便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并逐渐盛行。

【腊日】

农历腊月初八,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公教育

【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除夕】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文化素养之传统节日篇 篇2

掌握必备的体育理论与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习惯,结合体育精神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以及体育能力,是现代体育工作者所承担的重要责任。面对现代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积极研发新的教学方法,引入新的教育理念,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增加学生品行以及道德方面的教学比例,陶冶他们的情操,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能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保障身心健康的可持续性,为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在这其中,传统茶文化对体育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通过学习茶文化,开发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以具体的实例分析茶学思想,给予学生启迪。

1 传统茶文化对现代体育素养回归的积极意义

1.1 传统茶文化在现代体育中的表现

从现代体育教学中文化传承的情况来看,传统茶文化的比例相对较少,因此合理地引入茶文化,以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促进现代体育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是现阶段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现代人饮茶,在意境方面不会过多的在意,所以饮茶行为中也少了一些文化底蕴。但是随着近些年来,茶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复兴,各种以地域特色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也逐渐从哪些被遗忘的角落中浮现出来,很多茶叶名字也是就地取名,比如普洱、信阳毛尖等等,为了拉动旅游内需,以茶文化为主题所开展各种绿色、生态旅游项目也不断出现,更多的人开始了解自己国家的茶文化以及茶文化的历史,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沏上一壶好茶,细细品味,好像这样就可以暂时逃离城市的喧嚣,回归心灵的净土。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体育运动中也开始逐渐引入茶文化,由于我国体育教育长久以来在学生体育素养方面的培养都比较欠缺,在茶文化引入以后,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茶文化的人文价值与带动效果。很多学校中开始定期开展一些与茶文化相关的演讲或者活动,传递茶文化中的礼仪道德以及和谐思想,结合茶文化中的体育运动智慧,推广体育精神,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因此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

1.2 传统茶文化与现代体育运动相结合

从茶叶本身的功能来看,它能够促进肠道吸收,补充人体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还具有消炎,醒神,减肥等多种功效,是中国人最热爱的饮品。而体育运动,同样能够帮助人们提升身体素质,恢复体能。因此两者具有明显的契合点。

从文化与教育的功能来看,茶文化与现代体育运动相结合,是多年来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它具体表现在,采茶舞的改编、茶文化传统民族项目在体育课堂上普及,茶道、茶艺与体育赛事的结合等等。在引入了这些茶文化形式以后,我国体育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学生通过欣赏各种茶艺表演,或者是进行茶文化相关的体育运动,会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体育精神,教学环境更加轻松,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不管是身体素质还是道德品质都会得到提升,这就是现代体育素养的回归。学生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教师而参与体育活动,而是发自内心,源于兴趣和热爱去参加体育运动,并能够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获得心灵的感悟,只有做到了这些,才算是实现了体育教育的意义。比如:我国很多学校开展的由采茶舞改编的健身操,它融合了传统采茶舞的各种动作技巧、文化内涵以及现代体育特点,学生们非常喜欢,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高涨,通过传统茶文化与现代体育的集合,实现了寓教于乐,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学效率与质量明显提高。

2 传统茶文化如何唤醒现代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素养

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丰富,经过4700多年的历史沉淀,茶文化的思想深远,意境绵长,这里我们以一则广为流传的“三杯茶”的故事,来对茶文化之于体育教育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

这则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比武归来的英雄,他的仆人给他泡了三杯茶,每一杯茶都是不同的,有的浓、有的淡、有的凉、有的温热。

第一杯茶:是清淡的凉茶,主人比武归来,一身疲惫,接过凉茶一饮而尽。

第二杯茶:是香温茶,这杯茶主人分成了两口喝完。

第三杯茶:最后一杯茶,主人疲惫的身体以及紧张的心情得到了缓解,此时能够坐下来慢慢品味这杯茶,因此仆人为他泡的是浓厚而温热的茶。

通过这三杯茶,这位比武英雄对自己的仆人赞赏有加,而我们通过这三杯茶的故事也能够领悟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掌握好“力度”与“火候”,过犹不及、浅尝辄止,都是不可缺的,这对现代体育教育工作者启发非常大。

2.1“茶”要能“解渴”

从故事中可以看到,比武归来的主人一身疲惫,汗流浃背,第一杯茶的作用是为主人解渴,因此仆人准备了凉茶,这是主人此时正需要的,不仅缓解了主人的疲累,也使主人得到了享受。将这个道理与体育教学结合在一起,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为什么现代体育教育中很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但是却没有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缺乏体育素养,从这个故事中教师可以领悟到,也许是将教学的顺序弄错了,教学的方法不对,如果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或许就能够更加热爱体育活动,并能够逐渐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态度,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同时,体育教师还应该考虑,要如何通过茶文化思想,来感化学生,提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茶文化与体育活动的有机整合,正如“茶水”,而学生就是这杯“茶水”的主人,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能够增加体育课堂趣味性,使体育教学摆脱传统单一、死板的形式,教师依据学生兴趣、爱好,设置一些茶道、茶舞等内容,所作为投其所好,就是“解渴”的作用。

当代大部分的学者认为现代茶道精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和”,它与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契合,具体来说这个“和”可以理解为“和谐”,也可以立即为“天、地、人三者合一”,象征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而这种“和”的精神,在当代的内涵十分广泛,包括祥和、共和、人和、政通人和以及内和外和顺等等,所以说一个“和”几乎涵盖了茶道中的各方面思想,也包容了“敬、怡、真”等内涵,将其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也不为过。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阶段,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情况,设置不同的传统茶文化活动,尽量做到将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同学。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更高。

2.2“茶”要有“度”

第二杯“茶”是要从学生生理需求入手,故事中的“第二杯茶”是温的,主人是分两口喝下去的,这说明此时茶除了解渴之外,还拥有了其他的功效,那就是供主人“品味”,将这个道理放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发现,学生在奠定了一些体育技能、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自由活动之后,对其他方面也有了需求。这个时候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有了主动参与的热情,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十分期待。根据这个情况,教师要讲教学重点放在考察学生对新运动技巧的掌握,以及接受新挑战的方面。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学习需要充分的动因,否则教学活动是很难开展的。这就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掌握“度”这个方面,学生需要一点一点地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体育运动的步骤和顺序,还需要帮助他们体会到挑战,在完成挑战之后,他们才会体会到成就感,进而有了更加浓厚的学习欲望。比如:进行足球教学,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自由活动,接着让他们进行射门比赛,通过比赛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后,教师再传授一些有难度的动作。

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在教学中,教师不一定非要引入茶道或者茶艺,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将茶文化中的思想融教学于无形,也可以将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故事讲解给学生,也可以进行一些传统的茶文化表演等等,总之,丰富的茶文化形式,能够提升体育课堂的趣味性,拓展体育教学外延,实现了人文、品德、文化的综合型教学。

2.3“茶”还要“香”

第三杯茶要能够给主人带来“回味不穷”的意味,主人从中得到享受,身心舒畅。这是在前两杯茶之后,一次质的飞跃。同样的在学生经历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学生创造力、人文修养、体育精神方面的培养和塑造。课堂上既要巩固旧知识,又要学习新技能。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现代体育素养。激发学生创作力,要建立在学生学习兴趣之上,比如,教师在传授足球技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由练习,在技巧熟练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以此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这就是第三杯“茶”的作用,学生在比赛之余体会了成功喜悦,感受到了体育对自己身体以及心灵的陶冶,使他们回味无穷。

结束语

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传统茶文化与现代体育之间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这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诸多契合点,所以越来越多的现代学者开始研发茶文化的体育教育价值。本文就是以这个热点问题为内容,对传统茶文化和现代体育素养回归以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创新与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白亚兵,柴静.论茶饮料对体育运动员运动功能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1):28-29.

[2]纪岩.茶理论与实践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5(6):177-178.

[3]金东涛.传统茶文化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作用探析[J].福建茶叶,2016(1):247-248.

[4]张彦斌,郭娇.“茶道”融入体育精神——以足球运动为例[J].福建茶叶,2016(2):191-192.

传统节日文化谈——春节篇 篇3

春节(正月初一),最早确立于汉朝。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我国沿袭了这一历法体制。正月新年成为举国上下共享的盛大节日,“官有朝贺,私有祭享”。在朝贺与祭享的各种仪式活动中,增强与更新着各种家庭、社会关系。

萧放表示,春节作为中国人数千年的核心节日,有着丰富的节俗内容。

春节首先代表着温暖和亲情。“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不赶,赶三十晚”……这些话,道出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从漫漫羁旅风雪夜归,到春运期间滚滚人潮,构成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景观。“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

“其次,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萧放说,不能回家过年的中国人,哪怕不孤单,却总有一种“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漂泊失落感。旧时北京人过年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新年亲人必须齐全。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这顿饭无论如何一定要在家里吃。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已经被广大人民充分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萧放认为,正因为春节这些特质,确定了它在中国人生活中第一大节的当然地位。现代化的进程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是,改变不了春节返乡的汹涌人潮,改变不了天下游子的一片归心。“节日文化一旦成为传统,就具有它特定的社会意义,这种意义适应了人性的需要。春节尤其如此。”萧放说。

他表示,春节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需要经营。它是中国民众一年一度情感、愿望的释放日,应该努力使充满活力与温情的传统春节永远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多样性中闪现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传统婚俗之五——迎娶篇 篇4

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婿(招郎——男到女家)则反之。

一切准备就序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礼盒队。

女家在花轿到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轿。

花轿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凶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好,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贴。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少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乡下俗称“贺新客”)。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特别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虽不妨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不能生气、发火,甚至同主客吵闹、扭打。

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娇了。上轿时,新娘不妨哭几声,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

新娘上轿后,即奏乐鸣炮,启轿发亲。乐队在前,乐队后面是新郎(有条件的要骑马),接着是花轿和其他送亲的人员。新娘在启轿时,往往要塞个红包给轿夫,以免花轿摇摆得过于厉害。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8篇 篇5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魂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剪纸艺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神的剪纸文化。

例如:十二生肖剪纸中的子鼠。它的脑袋圆圆的;鼻子尖尖的;还长满了许多胡子;身子活像一颗大瓜子;它的尾巴弯弯的,很像英文中的“S”;眼睛黑黑的、小小的,好像小黑豆;手和脚像书法中的一点;两只耳朵竖起来,直直的,好像是怕别人发现它上桌偷油吃。

民间艺术剪纸,是它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与灿烂。它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多了!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泥塑……有独特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元宵节、春节……还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杂技……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剪纸。

剪纸是一项考验你细心的事情。上面所刻的图案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先看看这张《年年有余》吧!瞧,画上的孩子站在池塘边,手里捧着两条又肥又大、长着两对短须的鲤鱼,那个孩子高兴得不得了,还不时朝我们笑呢!再看看这幅《葫芦兄弟》,更生动了!七个头顶着不同颜色的葫芦,穿着荷叶衣裳的葫芦娃,和他们的爷爷正坐在石凳上欣赏月色呢!

剪纸还流传着丰富的民间故事。这幅《东郭先生与狼》就是讲一位名叫东郭的先生和一只狡猾的狼之间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东郭先生遇到了一只狼,狼装着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救救我吧,后面有一个猎人在追我!”东郭先生心里暗暗地想,它是狼啊,是一种非常狡猾的动物,而且会吃人的呀!我不能相信它。说完,他趁狼不注意,一下子把它装进袋子里,“扑通”一声扔进河里,淹死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啊!我们这代人更要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篇三:中国的传统文化——剪纸作文

最近,我们班开展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项活动。我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是剪纸,现在,就让我把它详细地介绍介绍给大家吧!

民间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来历是很久以前的西周时期,周成王突发奇想,将梧桐树叶剪成了玉圭图像,赠送给了他的弟弟姬虞,表示了封他于唐国(今山西西南部)去当诸侯的意图。于是,当时便逐渐产生了剪纸。

剪纸真正昌盛的时间虽然是在清朝中期以后,但其它朝代出土的剪纸也非常多。比如湖南省的黄泥矿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过五福团花剪纸;还有“人胜”剪纸……中国古代出土的各种朝代的剪纸遗迹非常多,可以分成过年窗户上贴的窗花、当成礼物送给亲朋好友的礼花、门上贴的门签等。剪纸大多数用纸作为主要材料,除了用剪的方法外,还能用雕、刻、镂空的方法做成。记得小时候,我在学剪纸时,经常把一幅剪纸作品弄“分家”,最后在我的坚持不懈下,终于学会了剪纸。

通过这次查找,不仅让我明白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还让我懂得了许多关于剪纸的知识。剪纸是中国独有的,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

【篇四:剪纸】

你知道吗?我们祖国有很多的民间文化,今天我们的小队活动就是具有民间特色的剪纸。

活动开始前,老师先给我们欣赏了她的一些剪纸作品。因为今年是猴年,所以老师剪了一组小猴子,他们个个活灵活性可爱极了!瞧,这副“海底世界”还是套饰画呢,彩色的小鱼在浩瀚的大海中遨游。看,还有十二生肖,个个栩栩如生,有活蹦乱跳的小兔子;张牙舞爪的老虎,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这些都是老师一年的剪纸成果,我们都赞叹不已,也跃跃欲试。

接着老师当场给我们表演了一番,只听见剪刀咔嚓咔擦清脆的响声,老师灵活的转动着纸,不一会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不由得鼓起了掌。终于轮到我们了。因为蝴蝶是对称的,我们把纸对折,先剪蝴蝶的头部,就像一个小山坡;然后再剪两根细细的触角,接着就是眼睛,老师说眼睛可是最重要的部分,一定要剪的圆,可是我控制的不够好,剪出来的圆不够光滑,看来我小看它了,老师帮我进行了补救,蝴蝶炯炯有神的眼睛出现了,看来要剪好也是需要花时间练习的。最后一步就是剪蝴蝶背上的花纹,我用了老师教我们的方法:镂空,剪出了月牙纹和水滴纹,给蝴蝶穿上了漂亮的外衣,终于我也剪出了一只漂亮的蝴蝶。

短短的一小时过去了,让我领略了剪纸的魅力,一张纸加上了一把小小的剪刀就能变幻出无穷无尽的图案,在每个美丽的图案后面都有着无尽的付出,我为我们中国的民间文化喝彩、赞叹。

【篇五: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最近,我们班开展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项活动。我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是剪纸,现在,就让我把它详细地介绍介绍给大家吧!

民间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来历是很久以前的西周时期,周成王突发奇想,将梧桐树叶剪成了玉圭图像,赠送给了他的弟弟姬虞,表示了封他于唐国(今山西西南部)去当诸侯的意图。于是,当时便逐渐产生了剪纸。

剪纸真正昌盛的时间虽然是在清朝中期以后,但其它朝代出土的剪纸也非常多。比如湖南省的黄泥矿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过五福团花剪纸;还有“人胜”剪纸……中国古代出土的各种朝代的剪纸遗迹非常多,可以分成过年窗户上贴的窗花、当成礼物送给亲朋好友的礼花、门上贴的门签等。剪纸大多数用纸作为主要材料,除了用剪的方法外,还能用雕、刻、镂空的方法做成。记得小时候,我在学剪纸时,经常把一幅剪纸作品弄“分家”,最后在我的坚持不懈下,终于学会了剪纸。

通过这次查找,不仅让我明白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还让我懂得了许多关于剪纸的知识。剪纸是中国独有的,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

【篇六: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文化的精髓体现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上。当我看到那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时,我不禁感叹,中国的传统文化真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今天,我们要完成一幅剪纸作品。”老师说道,我顿时一愣,高难度的剪纸,要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完成,岂不是比登天还难?

可是我的想法却大错特错了,在老师的诀窍讲解和示范剪纸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完成一幅剪纸竟然也是易如反掌之事。大部分剪纸是轴对称的,只需要简简单单在用剪刀“飞舞”四分之一甚至八分之一个图案便能整整齐齐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不能纸上谈兵。我急不可耐地开始“行动”了。我先在纸上勾勒出半个蝴蝶,然后再用剪刀小心翼翼地赋予它“生命”。可是这只蝴蝶仍然死气沉沉的,没有一点点活力。

我决定在它的翅膀上加以点缀。我在蝴蝶翅膀边缘剪了一条花纹。不料,我在剪的时候,一不小心边缘剪破了,留下了一道刺眼的“伤疤”,我便用一点胶带帮它“疗伤”。尽管如此,那道“疤痕”仍然清晰可见。我更仔细地为蝴蝶“化妆”。

很快“装扮一新”充满活力地蝴蝶在我的眼前“亮相”。看!美丽精致的花边,仿佛给蝴蝶穿上了一件新衣。一颗颗如明珠般的圆点,仿佛给蝴蝶戴上了一件件靓丽的首饰,在空中翩翩起舞。

通过这次的剪纸,我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剪纸这门技艺一直在流传着,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体会到剪纸这门艺术的魅力,体会到剪纸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篇七: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咱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传统文化——剪纸啦!

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门筏、湾州布影、斗香花、剪纸团花、剪纸旗幡、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我次就只介绍介绍剪纸图画、剪纸汉字和剪纸旗幡。

剪纸图画就是在一张纸上剪出一副画来。你先看看这幅“书生”,上面有一位正在拿着书在读的先生,一看他的样子就是一位书生;再看看这幅“凤凰戏牡丹”,上面有一只凤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活像一个小孩在玩耍……

剪纸汉字也是先拿出一张纸,然后在上面剪出一些汉字,还可以剪艺术字呢!我也曾经剪过,非常的漂亮,不信,你自己试试!你看了准会说很好看,因为这是以前传下来的吗!

剪纸旗幡我也做过,(是照自己的方式做的)我先拿来一条1分米的棍子,再拿来一张纸,吧之间成一个三角形的形状,(自己看一下该剪多大)最后再把纸粘上去。就做成了,你试试吧!

中国还有很多传统文化,比如:书法、刺绣等等。怎么样,咱们中国是不是有很多传统文化?

【篇八:中国的传统文化——剪纸】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的舔着地上的灯油,那滑稽的样子真是逗人喜爱!

剪纸艺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文化素养之传统节日篇 篇6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下面是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曾看到过这样一篇短文《决定命运的两小时》“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10点之间。每晚推出两小时的时间来阅读、进修、思考或者参加有意义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

阅读、进修、思考、讨论什么,我觉得这是很关键的。近期,学校开展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活动,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该阅读、该思考、该讨论的。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第一是”传统经典“,”统“这个字从字典里查,是蚕茧的头,传是从头传下来。所以”传统文化“顾名思义,是一个很早以前就有的,一直传到今天。我们历代祖先都为了这个文化而添砖加瓦,共同繁荣、共同兴旺起来的一种文化,所以它是不间断的,不割裂的。”经典“就是说它是被前人证明过是正确的,被前人证明过它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它是能够给我们带来实际利益的。所以传统文化经典是最伟大,是最值得骄傲的。该学习、该思考!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第二是传统文化的”文“,是我们学习的内容。文是怎么形成的?都是那些古圣先贤,那些有境界的祖师大德,他们不是一般人,他们是圣人,他们的心量、他们的境界、他们的人品,那是我们一般凡夫做不到的。他们明心见性,明白心的作用,知道人的性质,知道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怎么做,怎么做就是对的,怎么做就是错的,他们对人的性质、对人的本质充分的了解、充分的明白。他们把他们所明白的东西,用文字记载下来,形成今天这个文,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文“的形成。我们该学习、该思考!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第三是 ”化“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我们学习这个文要达到什么目的?变化自己、转化自己、教化自己。怎么能够把这个文,通过学来变化我自己,达到文的要求?这个文就是道,你符合这个道,你做的、想的、说的你符合这个道,你就得,得什么?得幸福的人生。所以,我们该学习、该转化!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第四是,我们老祖宗说要”学“,学是手段,我们通过学习掌握经典,掌握文化,明白道理,我们对圣贤先人的教育,对这个文有一个从头到尾、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通达明了,我掌握,我清楚了。那么幸福之门的金钥匙我也就找到了。我不学,我就拿不到这把金钥匙,我就亏了!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第五是”习“。”习“上面一个羽毛的羽,下面一个白颜色的白。这是关键,你学了这么多东西,文有了,你通过学你掌握,你也知道学习的目的是变化自己。怎么才能变化?怎么才能得受用?你怎么才能够得到这个文的真实利益?关键在习。习就是真干,你真得拿古圣先贤的教育,你真得拿经典当回事,要把它融在你的生活当中,融在处人待事接物当中,那这要练,学而时习之这个习。而习当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改正自己的错误,否则的话,没必要习。学习传统文化这五件事最关键的,我的体会就是要习,习就是改过,改谁的过?改我们自己的过,不是改别人的过。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对人性圆满的、至善至美的表述,所以做为中国人非常值得骄傲!而我们做为中国人,我们除了骄傲之外,我们还有一分责任,这分责任就是要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传承下去,学好它、用好它,指引人走向成功。

篇二: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篇三: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义工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多见于港台,在大陆称为志愿者。义务工作的四个特征即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义工或者自愿服务者行动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学雷锋、树新风“了。

然而从生活层面去理解它,在我记忆里,最早的并不是学生时代的”学雷锋“活动。因为那时的我不仅不知道”自愿贡献“是什么,而且也没有想过用自己的行为去”促进社会进步“,正相反,”学雷锋“做好事可能更多的是出于完成任务或换取夸奖吧。倒是有一回,现在想来有点近似于义工。记得那是在刚参加工作不久,一次足球赛后回宿舍,看到了沿途两旁的花草因员工疏于浇灌,经夏日的暴晒后一簇簇耷拉着头,窝在地上垂头丧气、奄奄一息。本来赛后身体很累,很想喝茶、休息,可就是放心不下那些花,稍微犹豫了一会还是拿起脸盆走了回去。。大概一节课的功夫,花草们喝到了水,我流着满身大汗,欢悦地回了宿舍。第二天再看到那些花草时,它们似乎向我唱着豪歌,开始小觑起那炽烈太阳了。后来只要看到上述的情形,我都会少一分犹豫,多一分行动,直到我没有住校也就渐渐淡忘了。

这次到峨山酒店学习传统文化,临了才通知我由学员转为义工,我没多想就欣然接受。之前的多次学习中,我曾获得过无数次义工同仁给予自己的服务,也有幸做过两次半路义工(就是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的义工),所以这一次有了成竹在胸的感觉。

文化素养之传统节日篇 篇7

关键词:声乐教育,民间传统文化,音乐素养

当今社会, 我国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已不适应于我国声乐的发展了, 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太少。只有将我国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到我国的声乐教育中, 我国的声乐才能更进一步发展。

一、关于民间传统声乐与民族声乐的联系的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 一定的民族声乐依赖于一定的文化背景, 对于传统民族声乐而言, 其与传统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但在当今社会,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传统文化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 在民族声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越来越少。我们不应该完全抛弃传统文化, 而是取其精华、去其槽粕, 开拓创新, 更好地推进我国声乐的发展。

二、声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现状

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 主要包括读、看、 听、节奏、和声、写作、音乐欣赏等多方面。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人, 音乐素养是尤其重要的, 它可以使你的音乐作品更加的人性化, 使你的演唱道路更加一帆风顺。 对于当代学生而言, 音乐素养在他们的演艺生涯中, 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还能够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 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三、传统文化对音乐素养的影响

在流行音乐普遍盛行的背景下, 对传统民族音乐的理解可谓是少之又少, 这种对于西方文化的重视高于民族文化的观念是不可取的。我国传统文化更加提倡教养的学说, 由于年轻人更加重视西方文化而忽视本土文化, 所以他们很多都对音乐素养不太重视, 认为自己的行为与理解是一种个性。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优秀品德对于音乐教养而言, 是十分重要的。其主要影响有:

(一) 提供良好的知识积累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几千年来, 有着十分丰富的知识体系。对于当代学生而言, 他们的音乐作品中往往缺少一种传统知识的精华, 所以, 对于学生而言, 传统文化能更好地为自己的音乐作品提供知识积累, 使自己的音乐作品蕴含更多的内容。

(二) 提供更好的演唱技巧

声乐的发展, 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而成的。 在传统民族声乐的发展中, 我国声乐的演唱技巧也随之变化。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演唱技巧, 可以给当今社会的声乐以借鉴, 使其演唱技巧更加多样化。

(三) 提供更加充沛的感情

当代的许多音乐都是根据高低音来表达一种感情, 这对于文化作品本身而言, 内在感情比较缺乏。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积累, 可以为音乐提供更多的文化信息, 使他们的音乐不仅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 还具备十分浓厚的感情色彩, 可充分提高当代声乐学生的音乐素质

四、当代声乐学生如何利用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一) 充分的学习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深奥的道理以及思想, 是十分值得当代学生去借鉴的。作为当代的声乐学生, 不断学习民间传统文化, 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很有必要的。 传承民间的优秀文化, 才能创作出新的、美好的音乐, 才能极大地提高当代学生的音乐素养。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多的体现在课堂上, 此时就需要老师耐心的教导、创新式的教学, 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带着兴趣去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为自身的音乐加入创新的元素,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开启我国民族声乐的新篇章。即使在课堂外, 学生们也应该认真地学习与了解中国民间传统文化, 发掘这其中的优点并加以利用, 你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而开启自身音乐的全新篇章。

(二) 在实践中学习传统文化

音乐素质主要分为听、唱、读、写。对于大多数声乐学生而言, 课堂机械式的教学难免会让学生们枯燥无味, 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小型活动, 使学生们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提升, 从而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譬如, 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歌颂接龙的游戏, 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 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思维, 并且能使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以及理解更加深刻, 更有利于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以及音乐的学习。

(三) 通过设立传统文化科目考试

我国现如今也十分重视声乐的发展, 并且开设了专业课。音乐素养这门课程是我国各所艺术大学的入学基础考试课程, 教师们可通过在考试过程中加入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来推动学生学习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提高当代声乐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成都, 使他们在音乐道路上的发展范围更加广泛, 能更好地学习演唱技巧及关于声乐的各方面知识。

(四) 通过书本上学习

对于学生们而言, 课堂书本是他们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但是课外书本知识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充分。俗话说, 活到老、学到老, 对于民族传统文化, 我们一定要抱着一种坚持的态度, 不断通过课外书本了解民间习俗、文化等优秀的传统文化, 更好地学习并且运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本着“取其精华, 去其槽粕”, 扬弃的原则, 不断地继承发展, 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运用到今后的声乐作品以及演唱技巧中去, 更大程度地发展音乐, 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知识积累丰富, 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格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的总的特征, 由各地区人民创造而成。每一个时期的传统文化都不一样,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历史悠久, 内容上也博大精深, 且具备优良的文化传统。音乐素养是在一定的经济文化背景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 是一种将个人的情感表达出来的方式, 每个阶段的文化素养都是极其不一样的。对于当代声乐学生而言, 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优秀的文化知识、说唱技巧, 是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 声乐学生将传统文化资源很好的运用, 取其精华, 去其槽粕, 并且加以当代的音乐色彩, 加以改良以及创新, 是自身的演唱风格、技巧、及其写作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不但对于当代声乐学生的音乐素养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 更是对我国民族传统声乐有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声乐学子而言, 我们不仅仅要充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更加重要的是通过自身音乐素养的提高为我国民族素养作贡献, 此时就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传统文化运用到提高文化素养中。

参考文献

[1]林妮.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舞台, 2013, (03) :229-230.

[2]赵金霞.论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3) :159-160.

[3]董彦刚.传统音乐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J].科教文汇, 2011.

文化素养之传统节日篇 篇8

关键词:宗教文化;音乐风格;指法技巧

一、旋律取材之比较

佛教文化是人类历史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博大精深。自流传入我国后大量经典翻译,更加上历代各宗派祖师和佛教学者的著述发扬,对我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都影响颇深,丰富了祖国文化宝库。有关于佛曲的定义尚有争议。向达先生在《论唐代佛曲》中说其特点为:“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乐曲,有宫调可以入乐,内容大概都是颂赞诸佛菩萨之作,所以名为佛曲,大约为朝廷乐署中所有,不甚流行民间”。无论是刘德海先生创作的《白马驮经》,亦或是传统佛曲《白马驮经》均源自“汉明感梦,白马东来”这个历史典故。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不畏万里风沙牵着白马、驮着佛像和贝叶经典来中国传播佛法,回京都洛阳直至白马寺建成,这标志着佛教的正式传入,以及它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百花因包容而齐放,文化因交流而繁盛,佛教的传入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听刘德海先生创作的《白马驮经》不难发现其创作风格,这个时候的创作他已经慢慢跳出了江南丝竹的范围,在过去的琵琶曲中都没有跳出江南风格这个大框架。虽然取材于五台山佛曲《白马驮经》,可里面的音调却有诸多恰似二人转、山西风格等北方的元素,全曲舒缓,不疾不徐,张弛有度。画面感强烈,好像更偏向述说,娓娓道来一个传奇的故事,在人生的夕阳之时,一种人与生活的和谐心态,生命至上的审美眼光。步入晚年,当生命又回到了起初的样子,像小时候的嬉戏,甚至是懵懂天真。他现在的创作更像是一种轻松生活的从容人生态度,返璞归真的心境,类似于儿童音乐、催眠曲这样带着童趣的内容。原五台山佛曲《白马驮经》悲凉萧条、具有明显的山西风格。与佛家经典原型极贴切,在曲风处理时神圣且庄严,与刘德海先生的改编有着明显的区别,带有明显的佛学宗教色彩。

刘德海先生创作的《喜庆罗汉》以佛曲《普庵咒》为素材,又融入了昆曲曲牌《收江南》。谈起传统佛曲《普庵咒》,对于佛家而言,它是普庵禅师以度黎民百姓为主所传之《普庵咒》更可消灾解厄,令虫、鼠、蚊、蚁远离,凶神恶煞走避。常予持诵可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繁殖、万事如意。对比《喜庆罗汉》在句式工整上有异曲同工的意思。大家熟知的是广为流传的古琴版本,全曲不矜躁,不疾骤,不漂浮,不滞涩。初听《喜庆罗汉》,并不觉它是一首传统意义上的宗教音乐,在刘德海的取材中,他经过对琵琶传统曲目十三套最后一套《普庵咒》和佛曲《普庵咒》进行比对,发现竟一字不差。而在他创作之时仅一小部分是有关于宗教的空灵之感,更多的是他对佛教的一种理解,或者是对罗汉整个形象的想象。首先是对罗汉形象的刻画。乐曲旋律线条明朗,音色偏坚实有力,又有波澜不惊之势。其次是人生的感悟,生活的本质是平淡可却又有让人猜不透的深邃,刘德海先生此时澄澈随缘、豁达通俗的境界展露无疑,然后达致生命本体,这也是道与佛的相通境界。

不难发现,每首乐曲都有着一个具像,白马、罗汉、观音,而《晚霞情趣》更是一首意义深远的总结。乐曲部分旋律采用重庆佛曲《香花情》,并融入了江南丝竹《雨雪》为素材。追寻刘德海先生的琵琶演奏艺术之源,容括了民间音乐的至美至纯,是千百年人民的文化智慧的结晶,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多样性。由于成长在上海,所以他的创作中充满了江南丝竹乐的文化精髓,曲子中细腻的音乐风格均来自于江南水乡秀丽的民俗风情,不仅有江南人的含蓄清秀还有江南丝竹演奏时的灵动精细。细细听来,在他的创作中还揉入了戏曲的元素,即兴发挥似的创作演奏方式成就了曲子的生命力。他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既要淋漓尽致的表达感情不被技巧束缚,又要尊重书本。

其实刘德海先生的旋律取材的多样化,完全来自于他幼年时起多种乐器演奏经验的积累和得天独厚的长期舞台经验。年幼时他就开始学习琵琶、笛子等乐器的演奏。出于对音乐的喜爱他大量涉猎艺术门类的资料,后又做过评弹、越剧、沪剧等各种业余剧团的伴奏员,学并学习了胡琴和板胡,后来在中央音乐学院深造主要研习琵琶演奏,他还同古琴演奏家吴景学习了古琴演奏。这样加深了他对细腻音色的表现力,使得创作出的文曲凝重厚远、意韵绵长。为了加强低音略学习了低音提琴,广泛的汲取各类艺术,留校后还专门请教戏校的老师学习板鼓和京剧锣鼓。从中训练找出了演奏中的‘松、‘紧规律。由于长期出国演出,登上国内外大大小小的舞台,频繁的举行交流演奏会,并与国内外知名交响乐团进行合作,这为他总结创造出自己的一套独有的演奏风格。有如此深厚的人生阅历、传统文化的累积、和宗教信仰的熏陶,才有了这样一段乐章,它集众之所长,是琵琶演奏与文化发展的又一突破。

二、指法技巧之比较

琵琶的基本指法技法无外乎左手和右手两大类。左手和右手有着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技法组合,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在琵琶演奏过程中技法多达六十种之多。系统来分,右手分为:弹挑、轮指。左手分为:按音、推位。在《宗教篇》的创作中,无外乎沿袭了这样的传统指法技巧。刘德海先生揉入了自己的内心感悟、审美。手型控制等实践积累,从而形成了自己成熟的独特的一系列演奏技法。‘弹挑这看似简单的却富含深奥哲理的技法,在他‘抛开复杂弹简约的定位中体现无疑。《易传》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丰富的指法,是琵琶中的基本指法,大指和食指一来一往变化多样。时强时弱,时快时慢,时紧时松,单就弹挑他就总结了“正弹”、“偏锋弹”、“侧锋弹”、“反弹”、“提拉弹”五种。在乐曲《喜庆罗汉》中,各式各样的弹挑被发挥到了极致,全曲别具一格的从头到尾都采用了弹挑一种指法,听起来简洁又不失层次,既表达了罗汉简单坚挺的线条,又用丰富的变化使乐曲生动。他强调美好的声音一定只有一种特定的方法姿势弹出的,右手的轮指,他归纳出了三种:“龙眼轮指”“凤眼轮指”“江南丝竹轮指”。“凤眼轮指”右手握空心拳,手腕放松,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然弯曲,大拇指放于食指第一个关节处,这样的轮指舒缓醇厚,适合文曲或较为抒情的段落。“凤眼轮指”一般多为快速轮指时使用,手型不变,食指中关节自然前伸,大指放于食指中关节处,这样的声音颗粒感更强,声音集中,有激情,适用于快速急促的段落或充满激情的乐曲。“江南丝竹轮指”是手腕不动,手指动,手腕稍平,声音娟秀轻快,动作灵活。宜表现戏曲评弹或江南丝竹。左手在传统琵琶演奏中可以用的是按、打、带、勾、抹等一些列技巧,可刘德海先生独特的将每个手指都充分的发挥了作用,不仅用大指按弦,更尝试了左手勾泛音等使音乐结构更多变的指法。在传统琵琶曲中指法的单一性一直都是演奏技巧无法突破的一个局限。《白马驮经》开头便大胆的借鉴了大提琴的演奏指法,采用大指按音,这是传统乐曲里面所没有的,这种技法最早出现在1960年刘德海先生的《月关变奏曲》中。使得左手扩大了在演奏高音音域的距离将音程与和弦宽度增加。在乐曲《白马驮经》、《滴水观音》中还出现了一反常态的轮里弦挑外弦的特殊技法,这不仅增加了乐曲的旋律层次形成了新的琵琶音色,也改变了传统的听觉效果,来表达音乐情感时更加的细腻贴切,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除此之外,还多次出现无名指反向弹和大指正反弹。刘德海先生称此为‘反弹法,这样的技法在《宗教篇》的四首乐曲中被运用的淋漓尽致。虽然反弹没有被广泛的推广开来,但是正反结合一说恰如阴阳调和之理,‘有正无反或‘有反无正都将有失平衡。乐曲终将苍白无力,这一尝试不仅是技巧与技法的革新,也是现代琵琶灵活多变的一个启蒙和预示。他还强调“反弹用的恰当,起点睛之效,滥用则失去意义矣。”“技巧之反弹为小道,艺术之正本求源为大道,学艺者当务大道,旁及小道,不可本末倒置。”他的这一理论为我们揭开了对艺术的困惑,更在做人的原则上指明了方向。不仅如此,在乐曲《喜庆罗汉》中的‘中指反弹泛音,以及樂曲《晚霞情趣》中‘由外及里的滑弦轮四弦等技法也是运用到了反弹法。这一创新标志了琵琶演奏上的一大突破。

上一篇:招商加盟协议合同下一篇:校园里的新鲜事五年级优秀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