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措施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护士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措施(精选13篇)

护士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措施 篇1

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1、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2、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3、①、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②、接触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③、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二、医疗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1、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伤的措施。

2、①、锐器及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②、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③、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定要单手操作;④、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⑤、禁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⑥、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⑦、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

三、化疗防护工作规范

1、①、护理人员到岗前进行岗前教育,并定期接受防护知识培训,增强化疗科室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和防护知识。

②、接触化疗药品及做好相关处理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防护衣,戴好口罩、帽子、眼罩、手套等,摘掉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2、①、配置化疗药须穿隔离衣,戴双层手套、口罩。②、掰安瓿时用纱布包裹防止药液外溅,融粉剂时,溶酶沿安瓿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搅动,注入药瓶中的负压不宜过高,以免拔针时药液外溅。③、使用较大注射器抽取药液,药液不宜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防止药液外溅。④、操作时应确保空针及输液管接头处衔接紧密,以免药液外漏。⑤、在配制化疗药、输入化疗药物时,如药液接触皮肤或溅到眼内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⑥、化疗药物应专人、专柜保管。药瓶有损坏时应及时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3、①、废弃化疗安瓿、小瓶。用完后立即放入带盖密闭的桶内,并及时处理。②、安瓿中如有剩余药液不可直接丢弃,应放入密闭容器后丢弃。③、配制化疗药物后的垃圾应按有毒垃圾处理装入黄色垃圾袋,盛垃圾容器要加盖并及时处理,防止化疗药物蒸发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4、①、加强病房通风换气次数。②、对洒在桌面或地面的药液,应及时用纱布吸附并用清水冲洗。工作台面、治疗车,盘等用后及时用清水擦拭,防止残留药物挥发到空气中。

③、加强宣教患者呕吐物、排泄物要置于带盖容器中,如有遗洒应及时清理,并用清水反复擦洗。④、处理化疗患者的尿液、粪便、呕吐物或分泌物时必须戴口罩、手套。

四、护士医疗保健服务相关规定

①、护士享有与其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相适应的卫生防护、医疗保健服务,医院无条件为护士提供卫生防护用品,并采取有效卫生防护措施。

②、医院在防范护士职业健康危害的同时,还为护士提供医疗保健措施,以减少职业健康危害的程度。如:在易感染传染病的工作岗位或者传染病高发期,给予必要的免疫接种或者采取提高免疫力的其他措施。

③、医院对从事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有感染传染病危险工作的护士,按照法律、法规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津贴补助。

④、护士工作中患职业病的,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得赔偿的权利。

护士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措施 篇2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护士共发生过针刺伤35名, 其中工作1~3年护士24名, 3~5年6名, 5~8年3名, 8~10年2名, 10年以上1名。患有风湿症、皮炎、颈椎病、高血压、腰间盘、失眠、冠心病等44例, 其中35岁以上37例, 30~25岁5例, 25岁以下2例。

2 危险因素

2.1 针刺损伤

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有发生锐器损伤时有发生, 特别是低年资护士, 由于技术、心理方面都不太成熟, 各种穿刺、注射针头、刀剪、缝针都会发生刺伤。护理人员危害性意识模糊, 缺乏职业防护的培训, 对锐器伤的防护意识薄弱, 导致临床操作过程中锐器伤的发生。如工作中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注射时发生意外, 不慎被针头刺破手指, 肝病患者分泌物或血液意外溅入工作人员的眼、鼻、口中等。

2.2 物理因素

有时由于职业性质和较特殊的工作环境, 有些护士不太重视自我防护, 医护人员在日常诊疗护理活动中, 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排泄物、血液、分泌物, 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等不注意个人防护, 增加了被感染的机会。各种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操作过程中使用的电动吸引器噪声、紫外线照射消毒时产生的臭氧、电刀释放气体等, 这都是对神经、眼睛、皮肤和肺最危险的刺激剂之一, 护士双手如有破损更加大感染的危险。

护士的工作比较琐碎繁忙, 由于各家医院的护士编制不足, 护士三班倒, 难免患者多时过度劳累, 工作中有时需要搬运一些重物如氧气瓶、静点瓶箱导致腰部损伤等。

2.3 化学因素

医院使用的各种化学消毒剂多会给护士造成一定的影响, 医院使用的如戊二醛、过氧乙酸、甲醛、含氯消毒剂、环氧乙烷等可引起皮肤红疹、皮炎、鼻炎、哮喘、脱发, 重度可致癌。患者使用的一些化疗药物, 护士在对药过程中如不在意将会药物溅到皮肤、眼睛等。

2.4 心理压力

护士由于工作性质常年值夜班, 生活缺乏规律, 经常饮食不规律, 加上护士的普遍缺乏, 导致工作超负荷, 工作中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很多患有风湿症、皮炎、颈椎病、高血压、腰间盘、失眠、冠心病等, 护理工作者的社会压力、患者压力、以及家属的不理解等多会造成心理负担疲劳综合征, 使身心受到损害。

3 防护措施

3.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医疗机构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出相关防护制度, 建立各种操作规范, 在日常护理活动中, 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 把理论培训、书面考试和技能演练相结合, 注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进行职业防护教育、遵守操作规程已被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

3.2 避免针刺伤

护士是医院中发生职业损伤最多的高危人群, 被刺伤的潜在风险随时存在[2]。在工作中使用锐器尽量避免针刺伤、刀割伤、玻璃锐器损伤, 重点是在前、中、后正确操作, 被HBV、HCV、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锐器伤后的相应病原感染率分别为:6.0%~30%、0.4%~6.0%、0.25%~0.4%[3],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合理建立锐器用后的处理办法, 护士严格执行各项操作, 抽血或注射后禁止双手重新盖帽, 禁用用手直接从使用后的注射器上移去针头, 在操作采集、传递锐器器械运送保存过程时不要直接传递, 以免互相误伤, 废弃物丢弃放在锐器盒中, 不能乱放, 锐器盒装有的不能超过2/3, 无锐器突出, 容器应加盖, 安全的销毁。

不慎发生针刺伤后应尽早报告, 及时进行专门指导处理, 在伤口处理完毕后立即抽损伤者和患者的血液, 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抗原、丙肝抗体、乙肝二对半的检测。对于乙肝患者针刺伤的污染, 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 被HIV针刺伤污染的伤口, 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点报告, 确定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 必要的进行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风险评估, 处理情况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 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进行血液检测HIV抗体。

3.3 预防物理因素污染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体液、分泌物污染主要经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 其危险程度取决于:接触血液/体液量的多少、造成表皮损伤皮肤与感染物接触时间长短、所接触物的病毒浓度、受伤护士的免疫力等。预防措施:①加强预防观念, 操作者树立操作时必须衣帽整齐、戴手套防护标准, 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其他污染物时, 尤其是皮肤或黏膜破损时更应戴双层手套采取防护措施, 减少黏膜或皮肤直接接触患者, 如果操作可能会溅到面部时, 应戴面罩或防护镜。严格执行六部洗手法,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操作前后按六部洗手法认真洗手, 避免患者间感染和医疗环境污染, 一旦发生污染时及时处理, 按规定的要求上报并应配合进行各项检测, 由医院组织对受伤者跟踪指导, 做好护士健康保护。

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合理安排护士的工作班次, 主动关心护士身体健康状况, 弹性排班, 护士长和院领导应按防护标准配备设施, 尽量争取投资增加一些儿防护工具设施, 做到工作劳逸结合。

3.4 化学污染的防护

化疗药物和消毒剂对人体器官、组织、细胞都具有一定的毒性, 配制化疗药物时应穿隔离衣, 戴口罩、手套, 抽吸药液时, 尽量减少药液外溢, 必要时戴防护镜, 如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上, 应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清水冲洗, 若溅入眼内, 应到眼科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5min, 打安瓿需用无菌纱布包住, 以免刺破手套或刺伤皮肤;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 应放入含氯消毒剂中浸泡统一处理, 含氯消毒剂禁止用热水配制, 以免引发灼伤。使用紫外线灯管照射消毒时, 应戴墨镜, 减少在室内逗留时间以减少对身体损害。

3.5 心理防护

院领导要重视护理工作的发展, 提高护士的地位和待遇, 多组织护士参加一些娱乐及文化活动, 5.12护士节组织一些儿护理技术表演, 表彰优秀护士, 鼓励护士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护士自身价值的体现平台。平时应减轻工作压力, 充分休息, 增强锻炼体质, 提高自身免疫力, 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护士长要了解、关心每一位护理工作者的生活、工作情况, 不要让护士带着情绪工作, 减少负性心理, 使护士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

提高对工作的承受能力。加强, 勤洗手, 只要坚定爱岗敬业的信念, 坚持不懈地努力与追求, 从更深层次看待自己的护理工作、关爱患者, 定能得到更多患者的支持与理解。

4 结果

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护士共发生过针刺伤35名, 年轻护士较多, 经过提高护士的自身防护意识、职业性培训、心里护理指导等措施, 感染率降低, 护士的负担心理减少。

5 结论

在医院中, 有很多工作环节对医务人员构成较高的或特殊损害的危险性, 这种危险性与其承担的工作有关[3]。提高医务人员自身职业防护意识, 加强护士的职业风险培训, 社会、领导重视护士的社会地位和防护保护, 能够使护士的安全系数提高, 保障职业安全, 护士只有身体、心理健康, 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金辉, 安玉萍, 肖望.手术室护士锐器意外伤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 2005, 7 (2) :66-67.

[2]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710-712.

护士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措施 篇3

关键词:护士;职业防护;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64-01

护士从事的职业充满了责任与风险,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进步,护理人员越来越认识到临床工作中存在着很多职业暴露感染的隐患,尤其是奋斗在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者,面对不同疾病的患者,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的生命而来不及采取有效地防护措施,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随着不断更新的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化学药物、高技术应用等,各种现存的潜在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的、慢性的职业危害已经成为职业暴露中的高危群体,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在不断提高,从而使护士的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加强各种职业防护措施,保证护理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已成为护理工作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1、存在的危险因素

1.1洗手不规范;按照院感规定,护理人员在为不同患者进行各种治疗操作时,都应进行洗手或卫生手消毒,但由于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工作量大,大部分护理人员尚未做到[1]。

1.2针、锐器物刺伤;护士每日的工作多数是各种的注射、静脉采血等损伤性操作,操作后将所有的污染物均放人弯盘,回治疗室后按污物的类别再次处理,常导致针头的刺伤,玻璃碎片划伤。操作者有伤口继续工作,暴露的机会就更多,若不慎与患者的血液、污染物品等接触,就存在暴露的危险。

1.3手套佩戴不规范;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发生手套破损、未立即洗手,及时更换手套,手部皮肤破损时,不能尽量避免接触血液、体液或黏膜,如必须接触,但又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2]。护理人员在消毒物品及接触化学消毒剂时,未戴手套进行有效保护。

1.4电离辐射:多见于放射科、介入导管中心,仪器的辐射,而长期的辐射导致身体的损伤[3]。

1.5化学性因素;化学药物主要通过护士在准备药物时由呼吸道吸人、皮肤接触直接吸收、污染后经口摄人等3种途径而进人护理人员体内,虽然每次接触药物的量不多,但日积月累可在体内蓄积,造成远期毒性作用[4]。

1.6不正确执行使用医疗防护设备;有些医院的防护医疗用品配备不齐,使护理人员对防护用品的认识不足,不能正确的使用。

1.7噪音;经常被各种监护仪器、治疗仪器的噪音、病人的呻吟声,供应室压力灭菌等噪音干扰,长期在噪音下工作,可造成护理人员疲劳、影响护士的机体分泌系统功能,对护士的身体健康嗽到危害。

2、职业防护预防措施

2.1医院严格落实医护工作者在对每位患者进行诊疗、操作前后应严格洗手或进行卫生手消毒,护士应遵守规范七步洗手法,提高规范洗手的依从性,规定医护人员不得留长指甲、涂抹指甲油,待戒指、手镯。

2.2医院应从保护护理人员角度出发,改善护理基本设备、器材,在病房、治疗室提供洗手设施(洗手液、擦手纸)和一次性手套方便护士使用;在静脉穿刺室、治疗室及治疗车上配置

特殊的专门盛放利器的容器,用来放置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用过的头皮针及其他穿刺针[5]。如有针头暴露在外,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尽量避免徒手分离针头,为不合作躁动不安的病人进行操作注射时,应共同协作完成,注射结束后禁止回套针帽,如需回套针帽,应徒手进行,预防刺伤。

2.3护士每天都要从事损伤性操作,工作中必须集中注意力,防止锐器损伤,是防止职业暴露伤害最重要的措施。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对已知有感染性的血液、体液,必须加强防护,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防护镜,必要的屏障作用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

2.4 护士在配置化学药物和消毒液前必须做好防护措施,穿长袖防渗透隔离衣,带帽子、手套、口罩、护目镜,操作结束后应擦拭操作台面,脱去手套后彻底清洗双手,以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

2.5 健康体检和疫苗接种,医院应定期为在职的医护工作者进行定期检查,接种疫苗示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

2.6 减少噪音,完善设备仪器,改变环境,对有异常噪音的仪器及时进行维修

2.7 从事放射介入工作的护士,必须加强放射防护的意识。首先导管室必须有完善的环境设施,其次,必须有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工作中要合理安排,按照操作规范实施,尽量减少放射线辐射暴露时间和机会。

2.8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加强标准预防知识的学习 标准预防中明确规定在所有能暴露于血液,体液的过程中应戴手套,因戴手套可有效减少锐器伤手的血液接种量,把每一个针头都当成感染针头对待,纠正受伤后的侥幸心理,从思想上重视和配合锐器伤的处理,提高预防针刺伤的自觉性[6]。

3、结论

职业防护是一门新兴又迅速发展的专业,涉及学科较多,其中预防感染知识和防护措施是重要内容,护理部要制定职业防护计划。通过宣教、讲座、知识测验等增强护士的防护意识。

特别要认真学习执行2000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还要取得医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添置必要的防护设施,利用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职业危险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护士是护理事业的主体,是护理改革的承担者,各级管理人员应爱护护士,關心护士的身心健康,以促进护理事业发展,发挥护理工作在维持人类健康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六亿,刘玉村 . 医院感染管理血.北京人民出版社

[2]王昱洁 .浅谈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与防范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

[3]张铁松.护士职业防护的问题及对策.内蒙古中医药

[4]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3

[5]草智玲 我院护理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医学文选,2005年2月,24卷

护士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措施 篇4

摘要:手术室护士是一群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工作的人群。手术室的特殊环境使得手术室护士经常暴露在一些危险的因素当中,从而威胁手术室护士的自身健康。因此,作为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手术室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强化自身的防护工作,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1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性危害因

1.1.1射线的危害:有资料证实:射线可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致癌或致畸。

1.1.2紫外线及臭氧的危害:紫外线是手术室空气消毒的常用消毒方法。紫外线能将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皮肤黏膜和肺组织都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期接触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等。

1.1.3噪声危害:噪音对人体的听觉有明显损害:听力下降;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增加。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对内分泌系统也有影响:烦躁、判断能力和持续记忆力减退,降低灵活性,导致精力分散,工作易出错。噪声超过50分贝可影响人的休息和睡眠,声级达到7090分贝,会使人感到厌烦,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噪音长期刺激可引起耳聋,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手术室平均噪声应是60-65分贝,这是机体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但常达到90分贝。所以,手术室属于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手术室的噪音主要来自于监护仪、高频电刀、超声清洗机等的噪音等。

1.2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各类化学消毒剂的危害:如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长期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等,急性大量接触可致肺水肿、同时能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等。

1.2.2麻醉气体的危害:微量的麻醉废弃可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

射线的照射。对于怀孕的手术室护士应避免接触射线;在手术室进行紫外线消毒时,手术室护士应回避;在手术间内限制不必要的交谈,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对于手术室的医疗电器,要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淘汰陈旧的设备,引进性能好,声音小的设备。(2)预防化学性危害:对于化学制剂应妥善保管,放在阴凉通风处,易挥发毒剂要密封保管。消毒剂现配现有,剂量应准确,避免大剂量使用,使用时做好防护措施;手术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使麻醉废气等有害气体及时排出;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做好防护措施,使用后的物品及时焚烧处理。(3)预防生物学危害及意外损伤:对于手术病人,术前做好乙肝三系检查和HIV测定等相关检查,查明为阳性患者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让手术室工作人员能够早知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手术室护士应定期自我检查,及时发现破损的皮肤及粘膜,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措施;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套管针;做静脉穿刺时或与患者的血液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时,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地戴手套操作,如果没戴手套,在操作后要及时洗手,简单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部90%以上的微生物,重要环节可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等消毒液浸泡。参加手术者一律戴手套最好戴双层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减少50%。根据国外报导,双层手套穿孔率为4.7%,其中外层8.9%,内层<0.5%,而单层手套的穿孔率达11.5%-50.0%;洗手护士在安装、准备手术刀片时,应使用工具,不要徒手安装,防止误伤自己;手术刀、穿刺针、缝针、刀片,注射针头等锐利物品放在手术台上的小碗里,不可随意丢弃;手术中,缝针、手术刀、注射器针头应放入弯盘内传递,防止误伤他人和自己;不要重新给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戴保护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针头、穿刺针、刀片、缝针等用后应放人锐器盒内,并加盖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使用锐器盒后,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在尖锐物被丢弃前,应检查锐器盒以确定未装满或针头未突出,以防止运送时造成锐器伤等。

护士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措施 篇5

【摘要】 目的:总结精神科护士执业防护现状与离职原因。方法:对我院71例精神科护士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职业防护现状,并分析其离职原因。结果:精神科护士存在针刺伤史的有51例,遭受过患者攻击的64例,被刺伤后能够正确处理的52例,操作过程中护士的戴手套率为22.53%。理化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为主要的离职原因。结论:医院应重视并加强精神科护士的防护教育,确保处理流程规范化,同时给予必要培训,给予护士心理支持,稳定护士队伍。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职业防护现状;离职原因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508-01

精神科护士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需要在特殊环境下对患者实行特殊护理,实际操作过程中,护士人员不仅受到来自消毒剂、某些药物或者病毒方面的威胁,而且还有可能遭受患者攻击,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久之萌生离职念头,对护士生活品质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加强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防护并总结其离职原因,以针对性的采取防护措施至关重要。为进一步分析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防护现状,我院对71例精神科护士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分析其防护情况,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精神科的护士71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女性,平均年龄为(33.14±8.29)岁,平均工龄为(5.79±3.82)年。纳入标准:均有专门核发的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在精神科的从业工龄为3年以上;不存在意识障碍或精神病史。排除标准:返聘护士或进修护士;年龄在48岁以上。学历:大专及以上护士44例,中专护士27例。所有患者在年龄、工龄、学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所有护士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家庭背景、年龄工龄、学历职称、是否婚育、是否遭受过患者攻击、被针刺伤史、针刺伤后处理方法、操作中戴手套率等。同时发放护士离职意愿量表与离职原因调查表,量表共分为6个维度,各维度相加之和为总分,分值越高说明护士离职的意愿越强,对总分进行换算,总均分低于1分表示离职意愿非常低;分值在1~2分之间表明离职意愿相对较低;分值为3~4分表示离职意愿相对较高;分值在4分以上表示离职意愿非常强烈[1]。

1.3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护士职业危害情况:51例(71.83%)有针刺伤史,主要是在对患者注射药物或静脉采血时所伤,64例(90.14%)护士遭受过患者的主动攻击。

2.2 针刺伤后的危害性认识:65例(91.54%)护士知道患者体液、血液或者分泌物中可能存在结核杆菌、乙肝病毒或HIV并极有可能造成自身感染或疾病传播,31例(43.66%)护士认为患者的精神病不具传染性。

2.3 针刺伤后处理流程的认识:52例(73.23%)护士会采取正确的冲洗、挤压并且消毒的方式处理,5例(7.04%)护士未做处理。其中44例护士接受过乙肝疫苗的接种,与患者接触前双手进行消毒的执行率为35.21%(25/71),操作过程中戴手套的执行率为22.53%(16/71)。

2.4 离职意愿分析及原因总结:护士TIQ评分中,总均分为(2.41±1.03)分,离职医院强烈的有40例(56.33%),而离职意愿非常低的仅为5例(7.04%)。精神科护士离职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针刺伤与患者攻击致伤等理化因素;②工作压力与社会支持等社会心理原因;③病毒感染等生物因素。讨论

手术室职业安全与防护制度 篇6

(1)全院医务人员每二年定期体检一次,重点检查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疾病相关指标。

(2)医务人员工作中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做好自我防护。

(3)医务人员采取标准预防的措施:

①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应洗手。

②戴手套:外科刷手后;接触任何病人的血液和体液、粘膜、破损的皮肤、处理和清洁带血液或体液的物品和平面时应戴手套;手套被撕裂或刺破时要立即更换;接触了每个病人的血液或体液后,或者接触了被血液污染的物品或平面后要更换新手套;在离开手术间或其他工作区域前脱去手套。护理不同的病人之间要脱手套,更换新手套。

③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带护目镜,注意保护口鼻部,必要时戴面罩,并穿防护服,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粘膜和衣服的污染。④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在病人使用前进行清洁和消毒。

⑤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⑥医务人员进行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⑦被污染的环境或特殊感染的病人应在指定隔离手术间进行操作。

护士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措施 篇7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230例患者, 年龄6~82岁, 男162例, 女68例, 主要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肺结核、柯萨奇病毒、支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2 职业的危害因素

2.1 环境的因素影响

传染病房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体液、开放性肺结核、呼吸道传播的病种都是直接的传染源, 不可避免的病房直接接触患者。消毒要求严格, 挥发性消毒剂甲醛、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等挥发性消毒剂可使病室环境充满刺鼻的味道, 室内空气用紫外线消毒, 护士在接触各种消毒剂可引起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的一些影响, 我科医务人员发生皮炎、黏膜、鼻炎、哮喘的占30%左右, 有报道挥发性含氯消毒剂可发生变态反应、致癌等。尤其是人类遭受SARS危害后, 传染病职业危害因素被广泛重视。

2.2 生物感染的因素影响

工作中乙肝、丙肝、艾滋病等传染患者的血液可因锐利伤血源性感染直接接触到病房护士, 传染科护士受感染概率较高, 有报道证实, 通过一次性针头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BV平均感染率为6%~30%[1]。传染病科收治的各种类型的患者大多具有传染性, 护士在护理操作中不可避免接触注射器、针头等锐利器械, 一旦发生针刺伤会造成危害, 80%以上的临床护士都有被针刺伤的经历, 而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2]。通过呼吸道传染的疾病如开放性肺结核、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等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病房护士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做治疗或护理操作时都是近距离的操作, 甚至是患者打喷嚏、张口呼气时直接面对操作人员的脸部, 因此病房护士受感染的危险概率明显提高。

2.3 心理因素的影响

感染科护士整天接触传染患者, 处于职业感染的高危环境, 在接触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的情况下, 她们往往紧张、恐惧, 害怕在工作中造成自身的感染, 护理工作又忙碌、琐碎而繁重, 频繁倒班打破作息的正常规律, 一旦接触传染病患者护理人员的情绪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对传染患者们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心理, 护理人员在院外和家里亲朋都不愿和大家交谈工作环境, 害怕他人嫌弃, 甚至有些说不足上别的好疗区当护理员工友好, 她们身心疲惫会造成更严重的心理伤害。

3 防护方法

3.1 加强监管力度

医院领导首先要加强职业防护的安全意识, 加大对传染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引进职业防护的最新研究设备成果。安装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用于空气每天定时消毒改善环境因素, 制定消毒隔离制度, 推行实施标准预防技术, 加强感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和监管力度, 增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和职业安全理念, 组织学习一旦发生护士锐器伤等职业暴露后的应对措施教育活动演练, 树立护理人员深入持续的在执行日常护理活动中防护意识[1]。

3.2 防止锐器伤

临床护士80%以上的都有被针刺伤的经历, 特别是新护士, 由于心理紧张、操作不熟练、不按规程操作等原因极易造成锐器伤, 因此要制定和完善避免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安全使用锐器, 预防职业暴露, 工作中专注细心, 勿直接传递针头和锐器, 用过的针头和锐器应用针头帽扣上放入锐器盒, 避免损伤。操作中戴无菌手套, 避免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 一旦发生针刺伤应尽可能在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 挤出损伤处血液, 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伤口, 再用碘伏进行消毒。立即报告护士长, 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填写意外损伤事故报告单。24h内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 根据各自不同情况注射乙肝疫苗等。抽血化验, 提取乙肝血清标志物, 做好登记以备随访依据, 注意饮食和休息, 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3 增加自身防范意识

严格执行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的规章制度, 做好消毒隔离, 尽量给患者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及用物, 如一次性吸痰管、一次性止血带、一次性吸氧管、一次性导尿管、一次性枕头套、一次性床单被罩等, 不能一次性的物品如体温计、雾化器应专人固定使用, 不用后彻底消毒。特殊感染的患者应穿隔离衣, 戴防护面罩, 操作前后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洗手制度, 增加自身防范意识。临床护士在接触患者操作中应戴手套和口罩, 如患者的血液、体液不慎飞溅到面部、眼中、皮肤黏膜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 应用抗菌眼药水滴眼。工作服上溅血液、体液时, 立即脱下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清洗。物面地面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均按规定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严格消毒, 限制探视防止交叉感染[2]。

3.4 心理支持

院领导应针对危害因素制定防范措施和检查力度, 关怀医护人员的工作和生活, 护士长要细心对待病区护士, 体谅一线护士的辛苦, 适时请专家针对感染科专业特点讲解传染病感染的预防知识, 对感染科护士给予进行心理疏导, 注意护士的心理调节, 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好的心情能够使护士在操作中积极、乐观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不断加强组织学习新技术、新理论, 提高与患者沟通的能力与技巧, 让他们正确认识传染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习惯, 提高自身的专科和技术水平。护士长要做到管理人性化, 排班合理化, 使护士保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有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

4 结论

传染病科是比较特殊的工作环境, 传染病科护士容易受到职业危害, 预防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已经逐渐得到社会支持和管理层的重视, 医院给予相应的制度支持, 建立健全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防护流程, 护士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科室防范措施制度化, 专家定期给予技术指导培训, 护士长管理中合理化、人性化排班, 保障护士合理配置, 日常做好护士的思想工作, 关心护士, 注意他们的身心健康, 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 让护士们爱岗敬业, 保持良好社会关系, 为护士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减轻压力, 能够有效的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丽军, 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5) :386-388.

护士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措施 篇8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285

手术室是为患者提供手术和抢救的重要场所。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及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加上手术室护士的工作量不断增加,繁重的工作、快节奏而无规律的生活,手术室护士常处于多种危险环境中,若不注意自我防护,会造成严重的职业危害。因此,充分了解手术室护士潜在的职业危害,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手术室护士遭受职业危害的关键。

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物理性危害:①锐器刺伤:在手术配合中,针刺伤是护理人员直接损伤的直接原因之一,感染的针刺伤是导致血液性传播最主要的因素。有报道称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中针刺伤80%[1]。有资料显示只需0.004ml带HBV的血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的HIV的感染率30%,HCV 1.8%[2]。②噪音污染:医院病房的国际噪声标准允许声压级35~40分贝,手术室的噪声高于国际噪声标准允许声压级,噪声污染严重。手术室噪音污染来源于多种仪器设备运作声、工作人员的对话和患者呻吟声等,影响着工作人员的正常思绪和交流,使人处于高度紧张,导致精力分散,影响手术关键时刻的注意力。③电离辐射伤:为增加手术定位准确,X线机在手术室的普遍使用,护士不可避免接触射线,如不进行有效防护,易造成植物神经造血功能低下,甚至发生肿瘤。手术室护士在消毒灭菌时,紫外线对皮肤和眼睛也会引起损伤。④温度性损伤:常见的高压灭菌锅所致的烫伤,易燃易爆品,如氧气、酒精等所致的各种烧伤;各种电器,如高频电刀等所致的灼伤。

生物性危害: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接触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经呼吸道、消化道及血液等多种途径传播的疾病,护理人员通过与传染患者的直接接触或接触污染的物体、分泌物、组织、体液等导致感染。最常见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HIV),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率最高,有时一次就导致感染。

化学性危害:①化学制剂:在手术室工作中常常会接触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制剂,如各种消毒剂、标本固定液、及有害物质等,可以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针刺伤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疾病,对护理人员身体产生危害。②有害气体:挥发性麻醉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氨氟醚、异氟醚对人体有害。手术室中存在残余麻醉废气,长期接触可在机体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健康的浓度。麻醉废气直接影响机体的抗氧化系统,可能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生育、心理行为及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另外手术中电刀切割、电凝肌肉、脂肪产生烟雾焦味。关节置换术中的骨水泥产生异味。长时间吸入有害气体,可引起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应变能力差、心情烦躁等。

运动功能性危害:因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长期超时站立,可导致下肢静脉回流不畅,易产生下肢瘀血,甚至可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长期不规律就餐,可引起胃部病变;手术过程中,洗手护士术中手术配合上身前倾,颈部偏转,相对固定在20°~30°,长时间失调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形成组织水肿;严重的可压迫椎动脉和脊神经根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心理、社会因素危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全球性技术革新,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竞争力、适应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所致就业状态的不稳定性、角色更迭和人际冲突,使得职业人群出现职业紧张。另外,源于专业及工作本身,如社会地位有限,晋升少,报酬低,工作繁重,医疗纠纷逐渐增多等,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护士压力较大。

职业防护措施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①锐器刺伤的防护:严格管理各种锐器,洗手巡回护士在手术中谨慎操作,用过的针头置于耐刺防漏的容器,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毁形处理。规范手术器械台的摆放,如手术刀、剪、针等锐器,必须放在弯盘内进行传递,并且使用后放在固定的位置。规范手术患者术前检查项目,准确了解其肝炎和艾滋病携带情况,对术前无法确定其情况的患者和急诊手术患者一律按传染病患者处理术中用物。如不慎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挤出伤口血液,禁止伤口的局部挤压,流动水冲洗伤口,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根据暴露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②噪音的防护:对手术室的仪器、设备及时维修,定期给活动的部件上润滑剂,加强维护,噪音大的仪器应尽量淘汰,吸引器即用即开,手术室工作人员应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请、开关门轻。在手术室安装防噪音设施,避免医护人员手术时分心失误。③电离辐射的防护:对需要X线透视的手术,在指定的手术间进行,放射前注意关闭使用的门,确保穿戴个人保护设备,提示所有工作人员,尽可能远离X线射线管。工作人员定期检查身体,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定期进行辐射安全检查,在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暂时回避,以免受射线的危害。术后,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对消毒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健全和规范操作与防护制度,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④温度性损伤的防护:建立职业防护教育和培训制度,积极参加相关知识的培训,掌握高压锅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各种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电刀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关知识的培训与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规范手术患者术前生化检查项目落实术前患者的访视制度,做好HBV、HCV和HIV常规检查,特异性感染应作特殊记录并安排在固定的手术间,按感染手术进行防护。在进行各种操作时,严格按标准预防进行防护,必要时可注射疫苗以增强抵抗力,降低交叉感染危害。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①化学制剂的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准确掌握各种消毒剂的正确配制和使用方法,取放物品时加盖,避免毒液挥发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做好个人防护,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应使用手套、口罩、防护衣,加强自身防护。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尽量选择对空气污染小的化学消毒剂。如不小心溅入眼内或皮肤上,应在流水下反复冲洗。②有害气体的防护:对麻醉剂污染,采用在手术结束前停止使用麻醉机,防漏气,重视废气排放管理,麻醉机废气出口安装废气集中回收器。术中保持吸引器通畅,及时抽吸电刀使用产生的焦味及骨水泥所散发的异味。

运动功能性危害的防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站立过程中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轻微的活动,有助于下肢血液循环,减轻下肢静脉瓣膜承受的压力。站立时,可让双腿轮流支撑身体重量并可适当做垫脚动作,促进小腿肌肉收缩,减少静脉血液瘀积。在休息时应尽量抬高下肢,睡觉时可在小腿部垫一小枕,使下肢抬高15°~20°,减轻下肢肿胀。也可穿弹力袜,预防静脉曲张。加强自我保健,对日常工作和家庭生活进行合理安排调整,均衡饮食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尤其是腰部和颈部,操作时注意节力原则,手术室要树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妥善安排班次。

心理、社会因素危害的预防:加强护理人员的配备,适当调整工作强度,采取弹性排班、减轻护士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创造和谐的工作范围,以利于恢复疲劳;业余多组织集体活动放松情绪,及时释放工作压力,使心理职业损伤降低到最低程度;加強对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的学习,提高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情况也比较复杂,不可预见的新情况时有发生。要降低职业危害对手术室护士的威胁,必须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正确的自我防护技能,通过医护人员的协作配合,尽可能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把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让每位手术室护士更好地服务于手术患者。

参考文献

1 王方.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09-212.

护士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措施 篇9

为规范员工劳动防护用品计划、采购、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报废等环节的监督管理,解决从事有害健康作业工种的特殊营养需要,增强员工抵抗职业性毒害的能力,保障员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制定本制度。2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属各部门。3 职责

3.1 行政部负责制定、修订劳动防护用品的配置标准;负责特种劳动防护用品采购计划的审批;对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发放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3.2 相关采购部门负责劳动防护用品的计划、采购、保管、发放,并建立员工劳动防护用品领用登记卡。

3.3 财务课负责劳动防护用品的资金供给。

3.4 行政部负责岗位核定,当员工岗位发生变动时应及时通知行政部和物资采购部门,以调整该员工防护用品标准。

3.5 各单位负责教育监督本单位员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4 内容

4.1 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与发放

4.1.1 行政部根据国家有关劳动防护用品标准结合公司生产实际情况,制定劳动防护用品的配置标准,确定劳动防护用品的种类、使用周期及数量。

4.1.2 行政部每年年末根据劳动防护用品配置标准及实际需要,制定下劳动防护用品费用计划及、月度采购计划。计划由主管副总审批,行政部组织实施,行政部负责人监督计划落实情况。

4.1.3 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规定,在政府指定的定点经营单位采购,经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认定有生产许可证厂家的合格产品。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必须具有安全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和安全鉴定证。

4.1.4 入库的劳动防护用品质量应符合国家和省市劳动部门的有关规定,库房账目清楚。4.1.5 劳动防护用品实行定置存放、分类保管,做到帐物卡齐全。

4.1.6 各工种、各类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发放周期,按照行政部制定的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执行。领用劳动防护用品应及时登记。4.1.7 禁止发放质量下降或损坏的劳动防护用品。

4.1.8 职工岗位变动时,本着不重复发放的原则,按新工种标准领用劳动防护用品。

4.2 保健津贴(含防暑降温费)

4.2.1 保健津贴的发放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规定,行政部及有关单位不得任意扩大发放范围和提高等级标准。新增加工种需要建立保健食品津贴的,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4.2.2 保健食品津贴发放按每月30天计发,工作不满20天的按天计算。4.2.3 员工已调离享受保健食品津贴工作岗位,自调离之日起停发保健食品津贴。如因患职业病调离本工种,可仍继续享受保健食品津贴,离退休人员按国家有关标准规定执行。

4.2.4 员工临时参加享受保健食品津贴工种作业的,可享受同等待遇(按天算)。4.2.5各单位会计人员每半年编报本单位享受保健食品津贴人员名单,汇总金额,经本单位负责人审核、行政部审批后,报财务课。夏季防暑降温费由财务课按照标准审核,随职工工资发放。

4.2.6 外单位来公司培训的人员、公司临时用工从事有保健食品津贴工种的工作时,其保健食品津贴费应根据劳动条件、劳动环境确定,并根据劳动合同纳入所从事的工种的岗位工资内,不再另行发放,由委托单位自己解决。

4.2.7 劳动保健津贴将随着员工劳动条件、环境的不断改善,逐步减少发放范围,并逐步以岗位工资的方式替代原有的分配制度。4.3 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

4.3.1 劳动防护用品为安全技术防护措施的重要补充,员工在工作中必须正确使用,穿戴整齐,注意爱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各相关单位对劳动护具穿戴及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3.2 使用前,使用单位应按照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要求,对其防护性能进行检查。4.3.3 员工上岗前必须按规定正确穿戴好劳动防护服装和防护用具。

4.3.4 各单位应教育员工按照劳动防护用品使用规则和防护要求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4.3.5 劳动防护用品只适用工作现场使用,并有专门存放处。特殊劳动防护用品,不得穿带出工作场所。

4.3.6 超出劳动防护用品标准范围或因科研生产需要领取特殊劳动防护用品时,由单位提出申请,经行政部审核后,报总经理审批。

4.4 本制度与上级有关规定标准有抵触或有未尽事宜,按上级有关规定标准执行。5 记录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新进展 篇10

夏桂红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职业危害对护理人员的影响及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对手术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有了增强。结论:通过加强防护知识和技巧的学习,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规范操作,从而维护和保障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安全。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进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新的化学物及高科技技术有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新的职业危害,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性质使其成为职业损伤的高危科室。环境中的各种有害因素如锐器伤、放射线、化学消毒剂、麻醉气体等的存在对手术室工作人员造成潜在的健康威胁。手术室护士的特殊工作性质如进食不规律、注意力高度集中、长时间站立或走动等使得这一群体成为职业损害的高危群体,如何加强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正确的应用标准预防模式来保护护士的职业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现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1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性危害

1.1.1锐器伤针刺伤是造成护士职业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1

与其它科室护士比较手术室护士每天都要从事损伤性操作,接触到锐器的机会更多,直接暴露于传染源的几率更高,因此受感染的几率很高,我国是HBV、HCV感染高发区,0.004ml污染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I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率为0.3%,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机率为1.8%[1]。

1.1.2辐射危害手术室的辐射多来源C型臂X光定位照片和心电监护仪,手术室护士常暴露于小剂量放射环境中,应警惕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等职业性损伤。小剂量暴露及长时间接触会因蓄积而致癌、致畸[2]。

1.1.3噪音和触电手术室各种监护仪、电刀、吸引器、电钻、空调、推车声等噪音均可影响工作人员的内分泌、听觉系统的生理变化,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中工作可出现头痛、失眠、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症状,手术室的电器非常多,引起触电的原因有操作不当,吸引器损坏漏电,电插座接触不良,线路老化,无安全用电知识等,有时能给医护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1.2化学性危害手术室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尽管层流净化系统正常运作,但空气中仍弥漫着各种低浓度的挥发性物质如乙醇类、碘伏等,化学灭菌剂如甲醛、戊二醛、84消毒液等,吸入性麻醉剂如异氟醚、废气(CO2)和骨科手术中应用的骨水泥等,它们以气雾状或分子形式漂浮与空气中,引起皮肤黏膜,呼吸道及神经系统的损害[3]。

1.3手术室超负荷工作强高及心理危害因素:洗手护士经常超时站立,不能按时进食,易产生下肢淤血、低血糖甚至造成下肢静脉曲张、胃溃疡。搬动各类器械包及搬运病人易产生腰腿痛、颈椎病和腰肌劳损等,心理危害主要是精神紧张,压力感所致,主要表现为疲劳,手术室工作繁忙、节奏紧张,思想高度集中,工作不定时,急症危重患者多,晚夜班勤,经常加班加点。护士,长期处于应急状态,如果长期下去,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则可产生焦虑、抑郁等紧张情绪或出现其他病理征象[4]。

2防护措施

2.1充分认识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应树立全面防护感染的管理理念,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与培训,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对职业接触的感染防护给予高度重视,提高手术室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和规范操作。护士应重视术前洗手和戴手套,正确洗手是医院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2.2采取有效的防护

2.2.1锐器伤的防护护士在进行各项穿刺操作时应集中注意力,尽量避免针头的分离与重套,规范手术器械台的摆置,如手术刀、剪、缝针等锐利器械须放在弯盘内进行传递,并且使用后放在固定位置,手术刀片的安卸必须用持针器,术中及时撤去手术台上不必要的锐利器械,术后处理锐器时,应格外小心,应放置在专门的利器合中,不要随意丢弃,防止意外刺伤,一旦刺伤

皮肤,用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压创口,挤出部分血液,再用肥皂水流动水冲洗,擦干并用碘酊、乙醇消毒后包扎创口。根据患者情况采取合理预防性治疗,手术室护士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必要的预防接种。

2.2.2辐射的控制术中需行X线透视的手术应安排专用手术间,要穿戴防护用具,尽量减少摄片次数,尽量减少暴露时间,除必需人员外,其余人员处于2m以外的地方,护士长要合理排班以减少个人接受射线的几率和射线量,孕期和哺乳期护士暂不参加此类手术。

2.2.3噪音的控制正确认识噪声对人体的危害,采用防噪声措施,合理布局,如使用中央空调、中心吸引等,及时淘汰陈旧的设备,选用噪声小、性能好的仪器设备,使用中的仪器尽量调低音量,暂不用的仪器及时关闭,定时检查和维修发生噪声的设备,必要时上润滑剂,手术间内保持安静,防止或减轻噪声污染,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

2.2.4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护士配置使用消毒剂时要戴上防护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熟悉化学制剂的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室内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每天定时通风,定时检测空气质量,盛装的容器严密加盖,以减少消毒液挥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标本要放入密封的标本袋内。不耐热器械尽量选用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灭菌。手术室消毒剂的使用尽可能以新型低毒、无毒的产品为主。手术室护士要提高防污意识,减少污染源的产生,定期检测麻醉机的密闭性,麻醉机应增加排污管道,管道出口应加装过滤装置,减少排出气体的毒害性。

2.2.5生理、心理因素的防护器械护士为了改善下肢静脉回流,术中可使用弹力袜,同时左右两腿轮换支撑身体。如果是坐姿手术要保持背部生理弯曲。为了减轻视觉疲劳及颈部酸痛,可以利用几秒钟时间转动眼球,颈部前后摆动。护士手术前应访视患者,了解患者情况,平时加强业务学习,熟悉手术医生习惯,手术中做到心中有数,配合默契。平时适当参加运动、娱乐、休闲活动,尽量保持有规律的生活,注意每天的营养,养成坚持每天吃早餐的习惯,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为主,如条件允许,手术时间超过6-8h,应考虑更换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轮流吃饭,保证护士有充足精力投入工作。为减少护士心理压力,术中可播放一些轻音乐,有调查报告[5]显示医护人员对手术时播放背景音乐的认同趋势是明确的,比较一致的,认为边工作边听音乐不但没有影响正常工作,而且感到心理压力明显减少。

3小结

在医学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高度重视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问题,制订可行的科学的管理方法。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面临影响健康的多种因素,首先要从观念上加强自身防护意识,制定切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各种防护措施。在工作中严格执行防护制

度,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避免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性危害与感染[6],维护了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从而保证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戴青梅,王立英,刘素云.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2]周春琴,杨小立.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及护士的自身防护[J].护士进

修杂志,2002,17(3):230.[3]淡莉,邵继红.增强手术室护士自我防护意识[J].中华临床护理杂

志,2003,7(14):2156.[4]杨玉莲.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

册,2000,19(9):434.[5]任黎.背景音乐在手术室的应用[J].吉林医

学,2009,30(4):376-377.[6]边海燕,任玲爱,刘燕萍.手术室护士的自身防护[J].护理管理杂

志,2004,4(4):38.工作单位: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5224301

夏桂红,女,本科,主管护师

E-mail:1650026921@qq.com

ICU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 篇11

关键词 ICU 护士 职业防护

危害因素

生物因素:机械性损伤,如针刺伤,ICU护士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各种分泌物,使得ICU护士感染几率增加。

化学因素:①环氧乙烷:研究表明,环氧乙烷不仅具有急性毒性,还具有致突变和致癌变作用。②水银、戴奥辛:水银具有一定的神经和肾毒性,研究认为戴奥辛与子宫内膜异位、内分泌失调及癌症相关。③其他化学因素:各种消毒剂、固定剂和紫外线照射产生的臭氧。

物理因素:①X 线:长期过量照射,严重时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和造血功能损害,甚至致癌。长期接触放射线,易产生放射性白内障;长期小剂量的慢性辐射对心血管的影响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②职业性腰背痛:有研究表明:护士的职业性腰背痛大约2/3发生在搬台患者时。③噪音:主要来自生命监护仪、呼吸机等抢救设备。

社会心理因素:①身心危害:女性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家庭的重担、工作压力等,是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中的社会心理因素。ICU护士是在应急得情况下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的,工作持续紧张刺激,导致一定的精神压力,甚至出现抑郁。还有報道,ICU护士患甲亢及流产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②领导的重视程度、管理力度不够。

防护措施

生物因素的防护:入室前认真查阅患者资料,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及其他传染病者要做好防护工作,严格终末消毒处理。完善相关的检查项目,减少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的发生。操作中若不慎受伤,则必须立即用消毒水冲洗伤口,由伤口挤出少许血液后再用碘酒、酒精消毒、包扎。事后进行血生化检查确定是否感染。

化学因素的防护:①环氧乙烷的危害是可以避免的。试验证明,环氧乙烷岁温度升高,解析作用加快。产品上残留环氧乙烷量随放置时间延长而下降,14天下降99%,30天下降99.9%。根据以上报告,护士在使用经环氧乙烷消毒灭菌的物品时,要注意生产批号、消毒日期。如果日期很近,可将物品在高温、通风、干燥的环境中放置半个月后使用,使环氧乙烷对人体的毒性损害降到最低程度。②配置各种消毒液前先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配置时选择宽敞通风的地方,剂量要准确,配置动作要熟练,取用戊二醛浸泡的物品时动作要迅速。

物理因素的防护:①做好X射线的防护,减少辐射损伤。利用现有防护用品减少不必要的过量照射。照射前尽量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可充分利用活动屏蔽装置。②掌握正确的搬抬患者方法,协调用力,防止腰扭伤。对已发生的腰背损伤者要防止再度受伤,并积极治疗。③规范医护人员的言行,严格ICU管理制度。接听电话注意规范,同时要求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将各种仪器的报警音量调到适宜分贝。

护士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措施 篇12

1 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1.1.1给患者诊疗时, 为了方便操作, 护士与患者要相对近距离地接触, 当镜管插至患者咽部, 多数患者将出现恶心、呕吐反应, 导致患者的唾液、胃内容物及血性分泌物从口中喷溅出, 含有一定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的气体从呼吸道、消化道随之排出, 极易使护士感染呼吸、消化系统的疾病, 如:感冒、胃炎。

1.1.2镜下取活检做治疗是胃镜室护士常做的工作, 工作中不慎被患者血液污染的活检钳或镊子刺破皮肤, 将会导致感染机会增多。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感染高发区, 锐器伤后发生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高。0.004 m L污染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为0.3%, 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为1.8%[1].

1.2 化学因素

戊二醛、含氯消毒剂、乙醇是胃镜室常用的且具有一定挥发性的化学消毒剂, 不加防护地长期接触, 对人的皮肤、黏膜、眼睛、胃肠道、上消化道都有刺激作用, 易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过敏、气喘、头痛等。

1.3 物理因素

1.3.1寒冷刺激, 清洗消毒是胃镜室护士工作的重点, 护士的手长期反复浸泡在冷的自来水和消毒液中, 极易引起手指关节的酸困、疼痛、僵硬, 严重的易患类风湿性关节炎。

1.3.2紫外线照射消毒是胃镜室内空气和镜柜内空气消毒的首选方法, 1次/d, 1 h/次。长期与此接触, 眼睛、皮肤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另外, 紫外线在空气中形成的臭氧浓度过高时, 可引起恶心、呕吐。

2 防护措施

2.1强化屏障保护

2.1.1掌握戴手套指征, 规范洗手。标准预防程序明确规定, 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均应戴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根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减少5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 2002年卫生部颁布《消毒技术规范》, 指出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应采用六步法洗手[2], 我们应认真执行。

2.1.2戴口罩、面罩、护目镜。具有过滤作用的合成材料制成的口罩可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及各种不良刺激性气体直接侵入上呼吸道、消化道。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甲肝等传染性强的患者做检查时, 为防止唾液、胃内容物、血性分泌物溅入眼中, 还应戴面罩及护目镜。清洗消毒需使用和更换消毒剂时要戴长袖橡胶手套, 穿防水围裙。

2.2规范工作行为, 预防锐器伤护士应熟练掌握活检钳操作技术, 工作时注意力要集中, 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的活检钳和镊子。

2.3环境处理

2.3.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诊疗室、消毒间每日要适时开窗通风, 必要时配以排气设备, 以减少紫外线、化学消毒剂及经患者呼吸道、消化道排出的不良气体在室内蓄积。

2.3.2胃镜室要专设清洗消毒间, 对刺激性强且有一定挥发性的消毒剂如戊二醛、乙醇、含氯消毒剂使用时要放在密封好的容器中, 每次消毒后要及时将盖盖好, 室内温度尽量保持最低以减少挥发。

2.3.3取活检的标本应放在密封好的专用容器内送病理科, 所有废弃的医疗废物, 包括一次性材料、纱布、治疗时取下的组织应放在双层黄色塑料袋中, 密封后送规定地点进行焚烧处理。吸引器瓶中的体液在500 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后倒入污水处理系统处理。

2.4基础设施有保障消毒间的自来水水量要充足, 水流速要适宜, 酶洗剂质量、浓度要保证, 清洗过程中时间观念要强, 最好安装定时器, 避免不必要的反复冲洗, 尽量减少手在水中浸泡的时间。

2.5认真对待监督检查要配合院感科对胃镜室的监督检查, 如:每月一次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消毒液、细菌培养, 半年一次的紫外线强度监测等。

参考文献

[1]李可萍, 庄英杰, 文翠容, 等.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6) :571-573.

护士对化疗药物的认识和防护措施 篇13

【摘 要】化疗药物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其细胞毒性使其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产生了抑制作用。而护理人员作为化疗药物使用的一线人员,健康问题尤为担忧。化疗药物不但使患者出现毒性反应,同时进行护理操作的护士也暴露于职业危险中。所以护士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也要加强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增强职业防护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降低职业危害性,达到职业防护的目的。

【关键词】化疗药物;护士;认识;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213-02

肿瘤是人体正常细胞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引起细胞遗传物质基因表达失常,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根据肿瘤的生长特征和对身体危害程度分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介于两者之间的交界性肿瘤。目前肿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危害生命的常见疾病。化疗是综合治疗肿瘤病人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多数化疗药物在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会对正常细胞造成危害,尤其是增殖力强的骨髓细胞,胃黏膜上皮细胞等【1】。化疗药物的危害还有它不但可以引起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口腔溃疡、脱发等,而且还会产生远期影响如致癌、致畸、致染色体突变、孕期护士职业性接触化疗药物可致流产【2】等 目前护士对于化疗药物认识和防护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1 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燕素珍等【3】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对化疗药物的防护意识极低,除了客观上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及统一的防护措施外,护士自我防护的主动性很差,甚至有些最简单的防护措施也不能够自觉地执行。庄玉君等【4】调查后发现,72%的护士未接受正规培训,77%的护士知道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带来的不良反应,还有化疗药物未独立存放、未密封运送占57%。这些调查表明,有些护士对化疗药物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理意识不强,自身健康未能得到较高的重视。而且许多国家职业防护机构和卫生管理部门制定的《执行静脉抗肿瘤药物治疗人员操作规定》中明确规定:护士在配置化疗药物时必须戴口罩,穿防护衣,戴手套,护目镜,有条件戴面罩,但以我在临床上所见还是很少做到,顶多只是戴口罩,手套,其他保护用具科室里甚至没有。

1.2 医院防护设备不健全:好多医院的科室没有专门配置化疗药物的治疗室,化疗药物的配置都在普通的治疗室里进行,而且化疗药物的安瓿及所用的配置器等没有统一放置的地方,导致化疗药物接触人群和空间的扩大化,增加了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性。

1.3 护士操作的不规范:护士在配制、操作和处理化疗药物以及处理病人排泄物时都有可能接触到化疗药物。由于护士工作繁忙,不能固定专门的化疗药物配制人员,在配制化疗药物时没有特殊对待,往往与普通药物一起混配,也增加了危险性。溶解粉剂时由于瓶内负压容易造成针头松动药液外溢,进行静脉注射时排气及分离接头或推注过程中药液外溢,或换液时接头药液自瓶塞露出等都可能导致职业危害的发生【5】。

1.4 管理者重视程度不高,管理力度较弱:目前在管理上尚未形成有效的约束管理体系和化疗职业卫生保障体系,没有在护理行业中形成科学的职业卫生观念和职业防护氛围【6】。管理阶层对护士接触化疗药物的防护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护士未进行过专业化培训,化疗药物配制设备欠缺,从而导致护士的职业暴露危险性增加。化疗药物对护士的身心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护士自身要提高警惕,做好职业防护:

2.1 强化教育,提高防护意识:护士要加强岗前培训,提高对化疗药物及危害的认识。科室里可以举办专题学习,利用护理查房时间学习化疗的基础知识、化疗潜在的职业危害,以强化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在配药及给药过程中,能自觉执行防护措施。

2.2 完善防护设备,设置合理的配置化疗药物的环境:医院应从护士职业危害及净化环境角度考虑,有条件的医院最好设立专门的化疗药物配置室,并有空气净化装置。无条件的医院可以使用垂直抽风式密闭柜,及时排除含有药物微粒的气雾,防止操作环境被污染。若两者均无配备的医院,自己配药室和走廊应安装抽排风扇设备,保证空气的流通,以降低化疗药物配置过程中对护士的损伤和环境的污染。国际上普遍使用抗肿瘤药物的集中管理,即建有中心配药室,管理规范严格。而我国仍以分散管理为主,不利于防护工作。因此,要取得医院领导的支持及药剂科人员的配合,提高对集中管理的认识,与护理人员共同进行改革【7】。

2.3 护士要严格执行规范操作规程:

操作前:穿防护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必要时护目镜,带双层手套,内层戴聚乙烯手套放在防护衣袖口下,外层带乳胶手套放在防护衣袖口上,手套与防护衣交界处无皮肤暴露。操作台应铺一次性防护垫,以防止药液外漏而污染操作台。

操作时:化疗药物由专人负责配置,其他工作人员要距离远些,并严格遵守操作规则。为防止安瓿划破手套,可以用无菌纱布包裹打开。抽吸药液时要防止瓶内压力过高,防止药液外渗。如果有少量粉末溅到皮肤祸首眼睛,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操作后:遇药液溢到桌面或地板上,应立即用吸墨纸吸尽,再用肥皂水擦洗。化疗药废安瓿及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放进密闭带盖化疗物品弃置箱或特制的红色密封塑料袋里(以防止其中余液蒸发污染室内空气),按放射性物质处理【8】。

2.4 有关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并加强管理力度,为护士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在我国,规范抗肿瘤药物的管理程序、建立抗肿瘤药物卫生管理法规势在必行。管理者应充分重视专科防护教育,加强防护管理,提高防护意识,创建安全的工作环境。对长期接触化疗护理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做好健康体检,护士每年抽血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及免疫功能等,并做好记录,以监测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调离和治疗,定期更换岗位,配药护士每周轮换1次,合理安排休假,给予卫生津贴,并注意保护孕妇和哺乳期的护士,暂时调离岗位,避免直接接触化疗药物【9】。

只要有比较健全的防护措施,化疗药对护士身体的损伤是可以控制的【10】。对已经步入临床工作的我们来说,尤其要加强自身的保护,提高职业素养,不仅给患者减轻痛苦,也给自己带来健康。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学语文名师教学方法下一篇:一个叫做家的地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