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设计论文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村景观设计论文(共8篇)

乡村景观设计论文 篇1

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留乡村聚落景观是我们近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乡村旅游规划发展的方向,探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与乡村聚落景观保护的关系。

一、乡村聚落景观的特质

1、田园山水:由田园景观、气候、水体、生物等要素有机组合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其中田园景观是乡村聚落景观的本底,是乡村聚落景观的基本特质。

2、乡村聚落:乡村总体布局形式以及街巷、民居、水系等物质要素构成的多功能的空间活动网络,是容纳人们居住生活、邻里交往和游憩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与田园山水是营造乡村意境的主体元素。

3、乡土建筑:这些建筑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元素,正是这些幸存的乡土建筑弥补了当今普遍存在的建筑形式过于单调的缺陷。

4、民俗文化:以语言、礼仪、仪容、服饰、节日庆典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景观,涉及乡村的社会、经济、宗教、政治等各方面,是乡村聚落景观中重要的文化特质。

二、农民新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规划

1、现代农民新村或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

现代化农民新村构造了以小区家庭为单位的居住生活格局。通过统一规划和建设的农村社区,改变了人畜共处、房屋破旧、垃圾乱放的“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完善的公共设施提供了便捷的社区服务。但在农民新村规划中,往往只强调了社区的功能,而忽视了乡村社区的景观规划与乡村风貌塑造,导致了“千村一面”的社区建设,破坏了具有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因此我们认为,乡村景观规划与风貌塑造应该保持乡村的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坚持景观乡土性与建筑功能现代性的统一。对于传统的乡村聚落塑造,应按地脉肌理合理布置,依林就势,宜藏忌显,错落有致,与环境有机融合。在乡土建筑风貌的塑造中,建筑风格应结合当地乡土建筑特色,宜少忌多,遵循小体量、分散化的原则。在建筑材料上应充分体现自然、休闲、朴素、简洁的风格,用料突出环保化和生态化。

2、保留乡村意境,还是城镇意境?

由于城镇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积累程度、产业复杂程度等方面比乡村发展高,因此在城镇意境中更多渗透了城市景观要素。目前的农民新村规划建设,已出现城镇化小区的倾向,这不利于营造乡村旅游中应有的景观环境。

而乡村意境的规划以自然意趣、诗化田园为灵魂,挖掘农耕文化所承载的“以农为本”思想及人与自然和谐、政治秩序与自然规律和谐的思想,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物化到规划之中。乡村旅游规划中应该保留自然和谐的乡村意境。其总体格局应该呈现出田园聚落分散式的居民点体系布局、适度面积的农业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景观体系布局,同时有河流、湖泊、湿地等乡村典型的景观要素镶嵌在景区中,以保持生态的多样性,达到自然循环的稳定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细部处理上,应充分挖掘田畴、林盘、农舍、篱笆、沟渠、湿地、河塘、水磨、水车等众多乡村景观要素,从多层面、多角度共同维护农村生态的自然环境,保留传统的耕作技术,保护人与自然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优美独特田园风光,营造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

三、乡村旅游规划的方向

1、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

根据乡村旅游特点,统筹规划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在规划的过程中,要根据农业的地域性、自然性、专业性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独特的农业旅游项目,把旅游产品贯穿在具有高科技含量,高环境质量,高价值效益的“三高”农业生产中,使传统粗放型农业转变为集精致性、系统性、集约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这对于吸引城镇游客到农村观光,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再分配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的收入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

乡村人居环境是整个乡村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体现,是乡村社区的成长性和可持续能力的综合标志。以乡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合理的乡村旅游规划,保证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保证人居环境空间布局的高效性和合理性、保证人居环境的功能设施建设的便捷性和全面性,以营造出和谐、自然、优美的乡村整体人文景观生态系统。

3、提供乡村体验式旅游模式

乡村景观设计论文 篇2

乡村美化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美好的生存环境,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观点、生活习惯,以及具有时代意义的生存空间。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乡村美化设计的基本要求,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创造出乡村所特有的生存环境,来维护生态环境,改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2 近几年我国农村居住区环境的现状

近几年,农村住宅建设迅猛发展。广大农村居住区环境有了显著的改观,农村居住条件亦有了很大的改善。有的地区,特别是沿海大城市的近郊村镇的新农居,其标准甚至超过了城市住宅,而且造型也相当丰富多彩。多年来,我国农村住宅的发展经历了经济型、温饱型到小康型,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富裕型阶段。但是,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等不尽相同,经济的发展也不平衡,因此全国农村住宅的建设必然呈现出有快有慢之势——有些扶贫地区改变不大,仍处于原有状态;有些地区徘徊在经济型阶段;有些地区进入了温饱型;靠近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近郊的农居发展较快,有很多的地方建有小康型的别墅式住宅,达到了富裕水平。总起来说,当前我国广大农村生产力发展很快,农民收益增加了,这为村镇建设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从而加快了农村住宅建设的步伐。同时,亿万农民对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观念上向现代城市生活的舒适、美化转化,这对农村住宅设计提供更高的要求,需将城市住宅现代化设施的部分内容在新一代农村住宅中体现出来(比方说汽车车库问题,农村新住宅中比城市住宅占有土地方面优势)。

3 农村居住区环境美化的目的和意义

居住区环境美化是对人们周围居住生存环境的美化。它要求建筑必须将居住工程、休憩、交通、公共服务、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要求,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和谐相结合。因此,在设计中需要设计出环境优美、安静、舒适、卫生、美观的生活小区和住宅来,为民造福,使人们安居乐业、健康长寿。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渴望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要求居住环境实用美观、开敞明亮、温馨、幽雅。居民希望能有体现出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具有民族风貌、地区特色的居住环境。因此,居住区环境的美化,日益被人们的重视,在环境美化设计中应考虑一切影响因素,创造出既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美观而且具有地区特色的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4 我国农村居住环境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居住条件已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农村建房往往无明确的设计意图,只考虑盖多大,多高的房屋,内部空间如何分隔很少考虑,往往布置不合理,不讲究比例尺度,有的房宽深比超过1:2,形成“带”式房;也没有从功能上安排空间,常常动静空间、脏洁空间、生活空间混于一室;房间数少、面积大。根据规定,控制当地住房面积和建筑面积,需吸取传统农居的优点,布局合理,功能明确,面积合理,空间序列符合生活、生产和行为要求。其次,近几年,由于没有正确引导,许多房屋越造越大,越造越高,超红线,超面积,超标准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在设计中要严格按照由当地政府颁发的用地指标和建筑面积指标,力图使农民建房从盲目追求面积引向追求功能,实行标准化、商品化住宅。最后,农村居住区环境美化不统一,乡土树种虽多,但有较大经济、生态作用的常绿树种太少,在环境美化方面很少从物理环境、人文居住环境、生态环境方面考虑,因此在新一代农居里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解决以往农居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组合居住区的功能结构,形成高效和谐、自养自净,生活舒适的理想居住模式。

5 农村居住区环境美化的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的污染问题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使建筑适应时代挑战。

根据“为争取持久未来的相互依赖”的宗旨,根据当今世界哲学主流———以生态为中心的世界观,根据中国“天人合一”的哲理,认为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既“生态建筑”或称“绿色建筑”的建筑观应确立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遵循自然,回归自然;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生态综合平衡,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居住区建筑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使人造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生态的良性循环,要采取多学科、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其建筑设计超越单一建筑建造的范围,走向设计的整个环境。

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创造和改善居住区、住宅和居室的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善其不利因素。同时,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满足人们的艺术爱好与邻里的社会活动。要善于继承地方传统建筑的宝贵经验,并善于学习和吸收外国建筑先进和科学的设计手法与具体措施,敢于改革与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

6 结束语

乡村居住区环境美化设计是乡村美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园林规划师以及建筑设计师都应在以后的乡村美化设计中考虑一切有利与不利因素,因地制宜,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安静的生存环境,设计出美观、舒适且具有现代气息,又符合当地地形、地貌以及风土人情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朱保良.新世纪农村住宅设计与施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面向21世纪的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林其标,林燕,赵维稚.住宅人居环境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乡村景观设计论文 篇3

根据“十八大”中提出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新体系,促使农村环境中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要求。根据这一发展规划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改变传统农村环境中“脏、乱、差”的现状,积极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重点完善交通、医疗、教育等相关设施。其二为精神文明建设,改变农村文化落后、愚昧迷信等现象,促使文明、法制精神的落实;换句话说,农村整体环境在认知程度上要满足与城镇的一致性,而标识系统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已经成为城市系统中的标配,是缩小城乡功能规划的重要设施。

标识系统设计概述

标识系统(SIGN System)是现代城市中的标配,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它的建设主体为政府部门,通过标识系统可以明确的传递城市中的功能体内容、位置、方向等内容,在表现形式上包括文字、图像和符号等视觉元素;其功能类似于城市地图,在城市交通道路体系中有大量的体现。但标识系统存在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具有鲜明的系统性,而这种系统性又形成了较强的独立特点,例如在交通系统中的标识系统设计,与写字楼内部的标识系统设计,就存在显著的区别。

事实上,标志作为一种信息传递象征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代意义上所强调的“标识”与“标志”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不同的是,前者更强调指示的作用,而后者则强调指示物本身,前者具有一定的趋势性,后者则仅仅表明立场;相比较而言,标识不需要刻意的记忆,依靠丰富的形象化内容,可以快速的让人理解并应用。所以,标识系统设计的目的,要满足系统构成物的信息传递功能。

标识系统的发展过程与文字学、信息学、材料学等有密切的关系,早期人们并没有标识系统化的概念,但基于对环境了解的需求,会采取一定的主动认知方式。如标志性建筑、自然环境等,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以树木、庙宇、山体等作为识别环境的参照物,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早期的标识系统,但是无法进行大范围的传播,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共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作为一种功能集合体出现,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等所形成的新型空间,在满足人们生活生产需求的同时,也提出了便捷性的需求。换句话说,城市功能越多,人们对环境的了解就越困难,需要一种可以将人与环境联系起来的信息传递系统;而这正是标识系统设计出现的前提。

发展至今,标识系统设计已经广泛地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发挥作用,例如在公共场所中的禁烟标志,其设计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识别性,其他诸如交通标识、警告标识、指示标识等,其应用范围也更加宽泛,如公共环境(机场、车站、广场)、机构内部(企业、单位、政府),通过有效的标志系统引导,可以避免人们浪费时间和资源,提高生产生活的效率。

我国乡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的必要性

虽然国家整体经济在不断发展,但农村市场的经济形势却不容乐观,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导致教育发展缓慢,就目前来说,我国农村基本消除了贫困人口,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已经为改造农村环境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质上说,农村与城市属于不同的社会生产力体系,农村从事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而城市则为第二、三产业为主,土地资源是主要的区分依据。城市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的完善,而我国农村在长期的封闭状态下,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经济体”,在小农思维的影响下,往往只关注自身家庭环境的完善,而不关心生存环境的改善。分析之下不难发现,这与农村缺乏组织性有很大的关系。

在城镇化建设的前提下,农村与城市的交流日渐频繁,硬件设施的缺失是最明显的差距。相对应的,硬件是实现环境功能的基础,农村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好生态自然环境的改良、卫生防疫能力增强以及建筑整体规划设计水平的提升,还要加强公益性投入,引入标识系统,以加强乡村优势的对外传播,因此在农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美丽乡村”的另一层含义是对社会公众的开放,如各地的生态旅游、生态采摘等新型农业发展,已经构成实际的旅游产业格局。如果缺乏标识系统,人们进入乡村环境会很容易迷失方向或不能及时找到功能设施(如厕所、车站、餐馆等),减弱了对美丽乡村的认可度。

我国乡村环境中标识系统设计现状分析

构建“美丽乡村”是一项庞大的社会性计划,也是城镇化建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乡村环境进行改造,并引入社会共识度较高的元素,提高文明性。结合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中乡村环境现状,在标识系统设计方面并不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统一的标识设计,这也是乡村环境中最主要的问题。例如墙体粉刷后简单的书写标语,绘制图案,相同功能的标识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方式,给人一种凌乱、临时和碍眼的感觉。

其次,标识设施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在一些乡村环境中的标识设施大多是随意建设的,材质多种多样,如木料、塑料、石材以及其他废弃料,长时间缺乏维护清理,字迹模糊甚至腐蚀、破坏。

再次,标识设计不够很好的体现项目的内容,与实际的内容脱节,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好多人觉得标志就是一个图形而已,只要好看就可以了,但是有时候却不能很好的体现核心的内容。

农村环境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而乡村作为农村环境的有机构成部分,主要通过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关系实现功能连接,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局限性。简单地说,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陌生感,与信息传递的中断有直接关系。

在农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不同乡村之间可以根据文化特点、习俗信仰展开统一的规划设计,使其在区域中独树一帜,增加乡村自身的魅力。这不仅符合“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同时也是一种主动开放的姿态,标识的出现对人们的引导作用很大,尤其在城乡交流的过程中,城镇人口进入农村环境才不会有陌生感,优秀的标识系统设计也是直观的视觉吸引元素,促使游览者有更好的体验和记忆。例如近年来不断开放的生态农村项目,优美的乡村环境游览在标识的指引下更有特色和效率。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环境标识系统设计方案构建

1.突出系统化

系统化是标识设计的核心特征,严格地说,并没有一个单独的“标志”可以构成标识的作用,系统是侧重于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的,无论以固定空间为对象,还是以某一动态体系为对象,整体性都是设计的最主要依据。例如,在乡村环境中往往存在较为复杂的道路,如果按照城市交通标识系统的设计形式展开,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但可以将整个村落看作一个整体,在道路分歧点通过服务内容、方向指示等形式,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系统化就是将标志设计科学地引入到乡村环境建设中,通过色彩、形态、字体等统一形式,提醒人们空间位置。

2.体现个性化

当下是一个重视个性发展的时代,如果仅从标识系统的功能性去考虑,很难实现被大众认可的效果。而农村环境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不同的村落中散落着文化传奇和自然美景,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该避免千篇一律的标识系统设计现象,要根据区域特色、丰富习惯、物产特点等综合思考。

首先,从色彩角度去选择。色彩是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元素,在对感官产生刺激的同时,会形成不同的心理情感。通过正确的“色彩语言”描述,可以更加突出乡村的特点。举例说明,在古建筑较为丰富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标志设计可以采取古朴质感的色彩,并配合个性化的古建筑形状指示牌、休息厅等内容,增强人们都感受,强化认同感,仿佛置身与一个与世隔绝的古代村落;此外,还可以根据乡村文化特点、农产品、风景特色等进行个性标识设计,如主要的草莓种植区,可以将标识设计为草莓形状,选择卡通字体等。

总体而言,标识系统设计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设施,也是乡村环境改良的“催化剂”,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篇4

1、学习前两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资料,老师准备相应的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老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随作者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再来走进古代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田园美景,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务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三、学习第一首诗《乡村四月》

1、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阅读诗文:

⑴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⑶ 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诗文,纠正字音。

⑵ 理解诗词的意思: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子规:杜鹃鸟。

句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种田。

4、读诗文,想画面,说感受:

(播放音乐带,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展示四月的乡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画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四、学习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

1、作者简介:

范大成:苏州吴县人(今江苏)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宁四大家”。他的诗忧国忧民,多有佳作,晚年隐居,写了《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他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民生疾苦。这里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学习,了解诗意。

3、汇报交流,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句意:夏季农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间锄地,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⑵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孩子,虽然他们不懂的耕种与织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5、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的感受:

(配乐朗读)

诗文描绘了乡村大人耕织,孩子也学耕种的情景,展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是一副具有浓浓生活气息的农家耕织的图画。

五、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课堂作业设计〗

1、把诗句补完整:

⑴ 绿遍山原( ),⑵ 童孙未解( )

子规声里( )也傍桑阴( )

2、请你说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篇5

1、学习生字“蚕”。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

3、能领会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德育美育目标:

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学习古诗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美丽的田园风光,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吉他弹唱录象、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乘着四月的暖风去看看江南乡间的美景,好不好!

二、配乐欣赏图片,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美。(田园风光图片和农民忙碌耕种的图片)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因此我让学生观赏乡村美丽的风光,领悟乡村生活的美好,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

三、学习赞美。

多美的田园风光呀!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自己看到景或人吗?(学生练习赞美自己看到的景色或人)

四、愉快学习古诗。

1、诵读古诗。

多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呀!宋代诗人翁卷还为此写下了一首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示范→学生练习读诗)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因此指导学生读诗时注重节奏和音律的指导,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做到抑扬顿挫,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灵秀之美。)

2、品析诗中字词,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即写景又写人的诗,仔细读读,看看哪句写景哪句写人。

(1)指导学生品读前两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理解诗句并读感情诵。

仿写练习:春雨如烟 夏雨如( ) 秋雨如( ) 冬雨如( )

(2)总结学法:我们以读、品、诵的方法学习了1、2句诗。请同学们用这一方法自学3、4句诗。(提出自学要求:读准生字、通过品字词理解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诗句。)

3、学生合作自学3、4句。

4、反馈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巧记生字“蚕”;学习多音字“了”。

(2)检查学生对关键词及诗句的理解。(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纠正)

(3)检查诵读。(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纠正)

5、总结全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另一位先哲也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都说明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先扶后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欣赏能。)

五、多种形式展示古诗,感受学古诗的的快乐。

同学们,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是用读的方法,今天大胆改革创新,用唱、演、画等方式来再现古诗,表达诗意、诗情好不好!(生:好!)

1、老师弹唱古诗,引领学生进入快乐的境界。

2、学生自由组合,通过喜欢的方式练习再现古诗。

3、学生通过喜欢的方式展示古诗。

组1:我们用唱歌的方式展示,用《刘三姐》的曲子配上古诗演唱。

组2:我们用朗读配合动作的方式表演

组3:我们用表演小品方式表达诗歌的。

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通过各种形式表演把乡村四月田园风光的美和人们忙碌的生活景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仿佛也置身于诗中,与诗人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真是棒极了!

(学生唯有将自己所有的感觉、情绪、智慧投入学习的过程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我让学生采用各种喜欢形式来重现古诗的方法比较新奇,学生的兴趣一下就上来了,有了兴趣,学生动脑的积极性就高了,思维就活跃起来,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的参与,学生化物为我,入情入境,将古诗的内容转化为有声有色的情景,让人如身临其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快乐挑战。(古诗字词填空练习)

同学们,那么快就能把古诗学会了,敢不敢老师的挑战?(生:敢!)

(学生在兴奋中复习古诗字词,理解古诗)

六、课外积累。(以诗配画的形式积累课外田园诗)

师:同学们真棒呀!要想更棒的话,除了学好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善于学习课外的知识。老师想知道你在课外还积累了哪些田园诗。(学生展示课外收集的田园诗)

师:多美的诗配画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展示一位学生的诗配画)同学们喜欢这幅诗配画吗?(生:喜欢!)课后我们进行古诗配画展,好不好?(生:好!)(课上完了,学生还沉浸在古诗的意境中。)

美式乡村风格应该怎样设计? 篇6

美式乡村风格摒弃了繁琐和奢华,并将不同风格中的优秀元素汇集融合,以舒适机能为导向,强调“回归自然”,使这种风格变得更加轻松、舒适。美式乡村风格突出了生活的舒适和自由,不论是感觉笨重的家具,还是带有岁月沧桑的配饰,都在告诉人们这一点。特别是在墙面色彩选择上,自然、怀旧、散发着浓郁泥土芬芳的色彩是美式乡村风格的典型特征。美式乡村风格的色彩以自然色调为主,绿色、土褐色最为常见;壁纸多为纯纸浆质地;家具颜色多仿旧漆,式样厚重;设计中多有地中海样式的拱。

美式乡村风格主要起源于十八世纪各地拓荒者居住的房子,具有刻苦创新的开垦精神,色彩及造型较为含蓄保守,以舒适机能为导向,兼具古典的造型与现代的线条、人体工学与装饰艺术的家具风格,充分显现出自然质朴的特性。美式古典乡村风格带着浓浓的乡村气息,以享受为最高原则。

(1)美式家具虽有不少的流派,但一般给人的印象是体积巨大厚重,非常的自然且舒适,充分显现出乡村的朴实风味。

(2)摇椅、小碎花布、野花盆栽、小麦草、水果、磁盘、铁艺制品等都是乡村风格空间中常用的东西。

(3)布艺是乡村风格中非常重要的运用元素,本色的棉麻是主流,布艺的天然感与乡村风格能很好地协调;各种繁复的花卉植物、靓丽的异域风情和鲜活的鸟虫鱼图案很受欢迎,舒适和随意。

美式乡村风格搭配

美式风格家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实用性比较强,比如有专门用于缝纫的桌子;可以加长,或拆成几张小桌子的大餐台。不过,无论是欧洲家具还是美式家具,都重视装饰。除了风铃草、麦束和瓮形装饰,在美国还有一些象征爱国主义的图案,如鹰形图案等。它们常用镶嵌装饰手法,并饰以油漆或者浅浮雕。

美式乡村风格的空间特色

美式乡村建筑风格主要依据于四个主要时期的建筑风格:古典时期的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风格,中世纪时期或是现代风格。它没有过多的装饰,外部效果简洁诚实,新的结构技术的应用使其空间有了变化的余地。因此,美式建筑风格实际上是一种混合风格,不像欧洲的建筑风格是一步步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它在同一时期接受了许多种成熟的建筑风格,相互之间又有融合和影响。具有注重建筑细节、有古典情怀、外观简洁大方,融合多种风情于一体的特点。在中国发展进行的北美风格,更多地体现在别墅这种业态上,北美别墅发展成为既简约大气,又集各种建筑精华于一身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了简洁大方,轻松的特点,居住非常具有人性化,在装修市场非常受欢迎。

美式乡村风格的色彩运用

1、大地色,大地色通俗的讲就是泥土的颜色,所有褪色的黄、白、黑均是营造大地色场景最好的元素,代表性的色彩是橡胶色、蜂蜜色以及旧白色。大地色体现秋季收获时的场景。分以下两种感觉:

2、比邻乡村色彩搭配,比邻产品最初的设计灵感来原于美国国旗三原色,加之创始人对家居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积淀,由感而发创造了今天的比邻乡村。

一种体现的是沉稳大气:具有历史感、丰收的喜悦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不由得让我们对品味、爱好和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乡村景观设计论文 篇7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农耕社会, 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乡村承载了人类厚重的文化。乡村景观并非仅仅是农业和林业生产的伴生物[1], 还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中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家庭组织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反映, 是珍贵的景观财富。近几年, 随着世界城镇化浪潮的推进, 中国的城镇化步伐也在加快。乡村景观被城市景观所吞噬和取代, 逐渐凋敝, 甚至面临死亡。欧洲的田园景观和日本的里山自然, 都是经过城市化进程的洗礼之后而定型并保留下来的[2]。如何在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中保留乡土气息、重现乡村景观的活力, 从而营建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 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四川成都三圣花乡、山西阳城县南安阳村和北京密云石城镇捧河岩村为作为近郊乡村、历史文化乡村和现代农业型乡村的代表, 对三个案例地的景观建设情况进行分析, 提出旅游导向型景观建设模式 (以下简称旅游导向模式) , 建议在具有良好的生态、文化基底和政府及企业外部推动力的乡村中, 景观建设应将旅游作为先行产业, 针对乡村自身的特点适度进行。通过发展旅游可以有效地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和生活方式, 形成地域特征明显的景观, 从而避免“千城一面”、“万村一面”的现象发生。同时, 旅游的发展可以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起到提升作用, 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美化环境, 即使乡村未来有其他产业选择, 旅游所形成的基础都不失为良好积淀。

根据乡村景观的不同特点, 本文又将旅游导向模式细分为三种具体形式, 分别为近郊产业景观建设模式、历史文化乡村景观建设模式和现代农业景观建设模式。希望通过旅游传承地域文化并启动景观建设, 将景观作为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载体, 并反哺产业, 推动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人的收入水平, 形成文化、产业和景观的和谐综合体, 促进乡土景观的建设和乡土文化的传承, 最终完成乡村景观的城镇化改造和建设, 恢复其原有活力。

2. 案例地选择及概况

本文选择了三圣花乡、南安阳村和捧河岩村作为旅游导向模式的研究案例地。首先, 这三个乡村都具备良好的景观资源基底, 包括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是确定发展旅游的前提和基础。其次, 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 三圣花乡与南安阳村距离城市和县城较近, 近程出游市场为其提供了客源保障。捧河岩村毗邻北京市几处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依托景区推动其自身发展。第三, 成都市、山西省和北京市在城镇化规划建设过程中, 对上述三个乡村进行了政策上的扶持, 对旅游产业的定位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 针对这三个案例地的景观研究对旅游导向模式的推导和提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2.1 近郊乡村 (代表地:三圣花乡)

2.1.1 社会环境、景观特征及面临问题

城市郊区是城市的外缘地区, 是城市环境向农村环境转换的过渡地带[3]。城市近郊为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城乡交错带、城市的乡村 (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 。近郊区既有沿公路分布的带状建成区, 也有交错分布的农田、林地[4]。城乡两种景观相互渗透和影响, 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相互混杂, 丰富了城市近郊区的景观类型, 却也表现出了巨大的景观异质性、紊乱度和破碎度[5]。同时, 城市近郊是城市功能向农村功能扩散的地带, 具有相邻两侧城乡单元的特征, 即双重属性[6]。二者相互结合、相互协调的程度还不够大, 彼此之间却又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7]。因此, 这里也是城市矛盾最突出、问题最多、最复杂的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近郊区是在动态过程中最先被城区蚕食和接触变质的区域[8]。城市对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辐射为其提供了多种产业发展路径, 这既决定了景观建设的易操作性, 也容易造成景观的无序性以及对乡土特征的破坏。

2.1.2 三圣花乡概况

三圣花乡原叫三圣乡, 隶属于锦江区, 在成都市东南方向, 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三圣花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雨量充沛, 土壤肥沃[9]。三圣花乡的景观是川西传统农业景观——林盘景观。随着快速城市化的发展, 成都市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 城市边缘迅速扩张, 周边的耕地渐渐变成规划的新城, 林盘景观逐渐衰落。此外, 传统林盘中的建筑大多为多年失修的老房、危房, 功能不全、使用不便;院内人畜混杂、缺乏污水处理设施, 环境污浊不堪;内部道路不成体系, 多为土路, 雨天易积水或泥泞不堪;基础设施不完善, 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家庭结构和当代生活方式的物质功能要求[10]。传统林盘景观亟需改造。

2.2 历史文化乡村 (代表地:南安阳村)

2.2.1 社会环境、景观特征及面临问题

历史文化乡村, 一般被称为古村落, 是由历史遗留下来的古民居建筑群、艺术表现、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一种抽象的文化内涵、风格、古韵氛围等组成的综合景观体[11]。历史文化乡村形成时间较早, 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 现状能基本呈现原始空间格局。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导致历史文化乡村传统的建筑风貌和淳朴的人文环境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有的甚至面临瓦解和消亡的危险[12]。再加上人们对于历史文化乡村的保护意识较弱, 同时也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支持, 致使历史文化乡村没有形成统一的保护规划, 出现土地功能混乱、建筑风格不统一等现象。

2.2.2 南安阳村概况

南安阳村位于阳城县城东六公里处, 与阳济公路隔河相接, 土地肥沃, 雨量充沛, 适宜居住。坐落在村东的潘家十三院占地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 共有房屋390余间, 其建筑是我国北方清代罕见的九间头四合院形式, 具有极高的古建筑研究价值。村中部分建筑墙体倒塌、木雕腐朽, 还有的被居民自行拆除并重建, 或是因改造而遭到破坏, 例如墙上贴瓷砖、院内盖楼房、铺院被翻修成幼儿园等。许多院落无人居住, 杂草丛生、暮气沉沉。大部分村民移居至新村, 空心化现象出现。

2.3 现代农业型乡村 (代表地:捧河岩村)

2.3.1 社会环境、景观特征及面临问题

此类型乡村具备良好的景观基底, 包括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主要由地形、水文、气候、土壤以及动植物等要素构成, 是景观建设的基础, 为农业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营造提供自然条件。农业景观主要指的是大面积的农田, 农业是乡村的支柱产业, 农业景观具有生产功能。人文景观既包括聚落形态、民居建筑、农具、传统服饰、特色饮食等具象因素, 还包括农事活动、生活方式、历史沿革、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抽象因素。现代农业型乡村虽然景观基底良好, 但乡村景观建设缺少鲜明的特色, 人文景观被忽视, 乡土特征没有得到挖掘, 展现出的往往是千篇一律、平淡无奇的乡村风貌。

2.3.2 捧河岩村概况

捧河岩村位于石城镇中部, 距密云县城25公里, 属浅山区, 总面积8.16平方公里。村中公路与村西镇级公路相接, 交通便利。捧河岩村由五个行政村组成, 分别为捧河岩村、张家坟村、二平台村、贾峪村和四合堂村。村落分布于白河两岸, 基本保留了传统建设形态, 民居建设依山就势, 布局合理。然而近些年, 村内传统建筑逐步消失, 新建筑风格不一, 对村落的整体氛围冲击较大。白河两侧有带状农田, 主要种植玉米等常见农作物, 形成了一定的景观, 但是缺少季相变化。村落周边有北方典型的旱梯田, 主要种植板栗、核桃, 未充分利用空间, 缺少层次性。

3. 案例地城镇化景观建设研究

3.1 三圣花乡的景观建设

2009年, 成都市确立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全新定位, 明确中心城区的生态网络发展模式是“环状绿带+楔形绿地”[13]。三圣花乡恰处绿带之上, 是成都市的通风口, 不允许对其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和开发。锦江区政府利用红砂村长年种花、售花的习俗, 借助区位优势和周末巨大的近程出游市民市场, 将以花卉、蔬菜的大田种植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与农家餐饮、乡村酒店带动的休闲旅游结合起来, 并按照城镇标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创造性地将原有的五个村子打造成“五朵金花”, 形成乡土气息浓厚的新林盘景观。

新林盘景观是对传统林盘景观的选择性继承, 具体设计手法包括:新林盘和传统林盘共享景观结构和景观元素;改造后的农家乐建筑的色彩、材质, 以及装饰细节与传统川西民居保持一致;保留并大量种植乡土树种和适应当地环境的外来种, 比如小叶女贞 (Ligustrum quihoui) 、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 、黄葛树 (Ficus virens) 、红花檵木 (Loropetalum chinense) 、山茶 (Camel ia japonica) 、蜡梅 (Chimonanthus praecox) 、杜英 (Elaeocarpus decipiens) 、八角枫 (Alangium chinense) 、构树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麦冬 (Ophiopogon japonicus) 、和八角金盘 (Fatsia japonica) ;不破坏农田, 在不减少原有耕地面积、不改变用地性质的前提下, 实行了经营权转让, 由投资公司统一管理和经营。除上述传承手法之外, 根据现代生活的需求, 新林盘设计时还采用了更新的手法, 修正原有林盘景观元素的不足之处, 包括丰富院落的空间层次和游线组织形式、考虑新旧建筑的组合形式、植物与景观构筑物和场地的结合和布局形式、增加农田的观赏性和道路的视线引导作用等。

3.2 南安阳村的景观建设

南安阳村于2006年11月23日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 将旅游产业的开展与景观的保护、恢复、再利用与景观整体氛围的营造相结合, 解决历史文化乡村活性丧失的问题, 使之得到重建与再生。

将潘家五十三院、祠堂、贞洁牌坊等物质文化景观进行建筑质量、历史风貌和建设年代方面的评价, 依据评价结果将其分为四个等级, 依次采取修缮、修复、恢复和拆除四种改造建设手段, 对保存完好的双层九间头四合院、文物古迹和院落结构等进行重点保护。街巷保持庄园原有的布局肌理, 保护传统街巷空间环境, 使用传统材料对院墙、台阶、匾额、木雕石刻、上马石等元素进行保护和修复。另外, 结合古井、石碾、石磨等物件营造休憩空间, 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休息和游赏的场所。对村中的节事活动、饮食文化、民间故事和手工艺等进行发掘、抢救和整理, 建立专门的民俗文化传习馆或民俗博物馆, 加强乡土文化的传承。通过展示、解说教育和设置参与体验活动的方式来丰富景观内涵, 加深游客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理解。展示包括静态展示和活态展示两种类型。静态展示的主要是潘家十三院等核心资源, 辅以科普教育;活态展示则是针对外围院落, 通过保护村民的生活环境, 向游客展示南安阳村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淳朴的民俗民风。体验活动主要是通过规划具有本地特色的民宿和蕴含儒商文化内涵的商业街, 为游客提供住宿、儒商观光和旅游购物的体验。

3.3 捧河岩村的景观建设

2012年1月,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委托北京乐活生态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事务所编制石城镇农田景观综合示范镇建设规划, 对规划区内的乡村景观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 将其分为了农村生态景观、农民生活特色、农业生产资源三大类并作出评价。同时, 对游客感知的景观重要性和满意度也进行了调查。评价和调查结果显示, 捧河岩村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林木覆盖率较高, 水质良好。游客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最高, 对乡村风貌整洁度和乡村旅游服务设施的满意度较低。因此, 规划对捧河岩村的旅游设施加以完善, 结合村内的本土资源和实际情况, 挖掘特色的乡村景观, 从生态、生活和生产三个方面进行景观建设。

生态景观:采用挺水、沉水、浮水植物搭配, 打造白河两岸野趣、多样的湿地景观。白河是北京的重要水源, 水质优良, 捧河岩村为水源地的保护做了很多贡献。同时, 白河作为捧河岩村特色的水文景观, 颇具代表性, 在游客感知的特色景观中排序第一。生活景观:结合石城镇的传统民居形式和整体氛围, 提出“石头小镇”这一村落建设主题。从各村落历史文化、优势资源出发进行设计, 达到一村一景的景观效果, 开展不同的旅游活动。其中, 捧河岩村的旅游活动是情侣观光、婚纱摄影, 张家坟村是红色旅游、户外运动, 二平台村是果园采摘、民俗体验, 贾峪村是商务会议、休闲度假、文化交流, 四合堂村是养生度假、健康膳食、健身医疗。生产景观:在原有农田的基础上, 通过大地艺术的手法营造特色农田景观, 包括农田迷宫和五彩农田等形式。迷宫主体是“石城”二字, 由玉米和向日葵种植而成, 游客站在新大关桥上可以俯看迷宫, 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五彩农田主要选用小麦、玉米、荞麦等农作物进行配置, 既有景观艺术效果, 又有经济产出。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上述三个案例地景观特征和建设情况的研究和分析, 本文提出旅游导向模式, 这种模式形成于旅游先行的大背景之下, 旨在通过开展旅游带动景观建设和改造。实现乡村的综合发展, 其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析场地特质, 确定旅游导向。在正确分析乡村自身条件和客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依托有经济实力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带动乡村旅游的适度化发展, 并将这种产业选择作为景观改造建设的切入点。

第二步:传承乡土文化, 塑造特色景观。以传承乡土文化为原则, 以景观为载体, 充分挖掘和提炼传统乡村文化内涵和乡土景观的主要特征, 并将其转变为景观符号, 用具体和形象的方式向人们传达地方文化的相关信息。

第三步:景观反哺产业, 增加经济收入。景观提升后具备了旅游服务功能, 美好而独特的景观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形成人群聚集和消费聚集, 为乡村增加经济收入。旅游产业的发展促使农民完成就地市民化的转变, 从而引起工作性质改变、生存环境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 不用离乡进城就享受到了城镇化的文明成果。

第四步:三者良性互动, 实现综合提升。景观建设、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之间是相辅相成、交互前进的关系。旅游带动文化发掘和景观改造, 形成地域特征明显的景观风格。特色景观成为旅游吸引物, 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景观改造过程中, 乡村环境和风貌得到改善,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提升, 乡村整体建设水平提高, 城乡差距缩小。

但是, 由于近郊乡村、历史文化乡村和现代农业型乡村具有不同的场地特征, 在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操作时, 细节上会存在不同之处。针对这个情况, 本文又提出旅游导向模式的三种具体形式, 分别为近郊产业景观建设模式、历史文化乡村景观建设模式和现代农业景观建设模式。这三种模式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并指向同样的目标, 第三步和第四步是可以共用的。而在操作前两个步骤, 即进行旅游形式的选择和定位, 以及景观营建时, 需要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在第一步中, 近郊旅游偏重于以乡村田园风光为依托, 以生态、度假、娱乐为主题的农家乐形式, 以及以成片花园或果园为依托、以农事体验、科普教育、亲子活动为主题的参与型旅游形式。历史文化乡村旅游则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特色, 以展示观光为主要功能, 以体验和科普解说为亮点。现代农业型乡村以农田景观为核心, 以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 融合运动、体验等多种功能, 形成较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休闲区。

在第二步中, 近郊产业景观注重将传统文化特征转化成景观符号, 在对破旧的建筑、院落、道路等进行整修和增设新景观元素时展现这些符号。同时, 保持乡土树种的数量和比例, 并通过售卖结合式、水景结合式、展览结合式、庭院结合式和农园结合式等方法增加农田的观赏性和参与性。历史文化乡村景观是从修缮、抢救建筑景观着手, 恢复传统村落空间格局, 重视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进而实现产业发展、社区发展, 最终达到乡村的整体复活, 使乡村景观持续保存。现代农业景观在保留农田面积的基础上, 将大地艺术的设计手法融入农田景观, 形成开阔、淳朴且富于现代特色的乡村大地景观。

乡村景观设计论文 篇8

关键词 乡村空间;乡村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9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农村的建设方面,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建设方案。在新农村建设中除了要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美丽中国战略构想之中。“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建立不仅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也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 乡村空间资源化的基本内涵

资源,就是以被人类开发的,且对人类自身或对人类发展有益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总称。相对于我国的城市占地面积相比,我国农村占地面积相对较大,占据了很大的自然空间。因此,合理地对乡村空间资源进行配置,对乡村经济发展有很大意义[1]。对乡村规划设计“资源化”,就是将乡村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过去十几年,由于受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就相对于落后,其潜在巨大的空间资源也没有被充分挖掘。

2 乡村空间资源的分类体系

各种发展要素是乡村发展的基本条件,从我国农村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农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性产业,近几年,乡村又出现旅游行业等附属产业。从某一方面讲,又可将乡村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类。从而构建乡村空间资源的分类体系,并根据不同资源体系对乡村资源寻找不同的资源途径。乡村资源的资源化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在上文笔者也有提及相对于城市,一方面,农村对于自然生态的开发还有所欠缺。但另一方面,乡村也了保留了生态的原状性和原真性,对于这一类资源,在对乡村规划时给予保护。另外,对于一些遭到破坏的原生态资源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对于不同的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注入新的文化元素,以使其更具有特色[2]。简而言之,对资源进行活化。

在传统的买卖贸易中,其交易大都体现在集市,在此基础上,乡村可以建立生态园,可以根据不同需求为买者不同的服务性功能。例如,到生态园体验农业等服务。在发展农业等支柱性产业的同时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3 基本原则的阐述

根据不同需求,对于乡村空间资源化,应遵循3个基本原则:特色化、本土化及生态化。下面对其进行一一阐明。

3.1 特色化

只有特色,才能够更好地发展。简而言之,特色化是乡村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于乡村一些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加入一些人工“佐料”,使景观更加引人入胜,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其进行特色化建设的过程中,应以自然资源为主,以人工添加为辅,否则将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达不到应有效果。

3.2 本土化

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将城市一切复制粘贴到农村,不应保留农村原有的农耕物件等,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简而言之,城乡一体化,就是在保留乡村本土化的基础上适当发展工业、旅游业等。其中,本土化是发展各个产业的核心[3]。现阶段,有些乡村资源在城市工业的创击下逐渐消亡,各种生产资料本土化特征也极不明显。为此,在乡村发展时,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外部因素对本土资源的影响。

3.3 生态化

随着城市工业的饱和以及土地资源的日益匮乏,乡村又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因而大量的工业从城市搬迁到乡村,相应的,其乡村环境也就受到一定的破坏,大气遭到严重污染,另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这一系列污染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其既与乡村空间资源化的基本原则中的生态化背道而驰又违背了“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为此,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建设。简而言之,就是乡村建设时注重生态化建设,生态建设也是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

4 基于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的规划策略

4.1 总体思路

对于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的规划策略,笔者从制作一张全域覆盖的空间资源管控图和制作一套针对空间安排的核心行动项目2个方面阐明其总体思路。然后针对现阶段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策略。

4.1.1 制作一张全域覆盖的空间资源管控图

要想从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探讨全域乡村规划设计,就要充分了解全域空间资源,而制作一张全域覆盖的空间资源管控图十分有必要,在此基础上经过对资源的系统的梳理、评估,进而开发可开发的空间,保护可保护的生态园林。使其空间开发达到最合适的程度。

4.1.2 一套针对空间安排的核心行动项目

在一个小区域,要想使旅游行业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要充分考虑所在的地理位置,选择其优势和特色进行强化,例如,靠近山的地方,可以在山上建立索道,让人们坐缆车观光山景,或者开发过山车旅游项目;在有陡峭山壁的地方,可以开发一些刺激项目,如蹦极、攀岩等。对于中间地势稍微平坦的,气温相对较高的,可以开发温泉,花卉展等。根据地势不同,发展不同的产业。根据地形对项目进行“合理搭配”,达到全域的全面发展,进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但同时,在进行以上项目时,必须要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将生态文明建设彻底落实到每个细节,进而到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2 策略分析

一是对于乡村旅游业,应根据民族差异性,结合当地特色,发挥本土化,体现民族特色为基础开展旅游业。但目前,其实际发展状况与规划大不相同:各个地区的发展类型雷同十分严重,如无论是少数民族地区还是内陆汉族聚居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行业是大都开展农家乐代替具有当地特色的风俗习惯,民族舞蹈及当地小吃。面对这一现象,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在当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行业加以引导。另外,应根据不同乡村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对其主导产业进行分类,如资产经营主导型、生态旅游主导型以及现代农业主导等类型[4]。进而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门各司其职,使旅游行业蓬勃发展。

二是在建立乡村旅游产业时,可以将农活融入其中,让游客们切实的感受到农耕生活;再次,可以进行游村活动,根据历史古迹,结合现有的生态资源,引导游客参观游览,进而对乡村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最后,闲居,结合当地特色衣食住行,开展特色饮食文化。通过乐农、游村和闲居三部走,带动“产、村、景”一体化联动发展。

5 结语

以上便是笔者在本文所阐明的观点,以期为读者和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灵燕,贺勇,郎大志.基于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探索[J].建筑与文化,2012(4):62-63.

[2]王玉玲,汪惠萍,桂凯,等.“三农”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基于乡村旅游产品视野[J].中国农学通报,2013(11):208-212.

[3]杨岳刚,郑国全.基于“三生”理念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分类研究:以浙江省苍南县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4,12(4):10-13.

[4]胡静,许贤棠,谢双玉,等.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6):723-726.

上一篇:黄帝内经是哪个朝代的下一篇:感到绝望时励志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