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宣讲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匠精神宣讲(精选8篇)

工匠精神宣讲 篇1

在航天的这片沃土上,有一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航天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可以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的检测手感甚至堪比X光,令人叹服。那我们今天就走进

2017年3月下旬开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7416厂国家高级技师、航天特级技师徐立平就成了全国最热门的名字之一。

上一次他走入公众视野,是2016年初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一次,他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他的精神被凝练为9个字“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

这9个字也是对全体航天技能人才的概括。近几年,一大批航天大国工匠通过媒体为大众熟知,徐立平、高凤林、曹玉玺、王曙群……他们的人生故事里蕴含了爱国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淡泊名利等种种精神品质。

在工匠精神越来越被推崇的当下,一个问题浮现出来:为何大国工匠在航天企业里群星闪耀?

行走在美与险之间

在高精尖的航天领域,“工匠”并非一个与粗笨、简单、体力活联系在一起的词,它代表着高技术含量、高质量追求和高成就感。这是一个自带光芒的存在。

2004年9月30日晚上9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29厂电子装联中心技师郝春雨接到电话,让她连夜赶往发射场执行紧急任务。她长途奔波9小时后,赶到发射场。原来,科研人员在对即将发射的卫星进行事故预想时,发现了一处隐患。如果将设备拆下进行返修再重新做试验,最少也要耽搁7天,而发射窗口近在眼前。型号“两总”叶培建院士决定采用一种最省时间的解决方案,但这一方案对操作人员的能力要求极高。谁能当此重任?很多人向叶培建推荐了一个人:郝春雨。

需要维修的设备在离地2米多高的星体上。操作人员要在一个没有任何防护栏,没有任何支撑的高台上悬空焊接,而且舱板最大只能打开约40度的小缝,操作空间十分狭小。当时已经进入整星测试阶段,各种星上设备已经安装完毕,稍微发生触碰,哪怕是焊接时产生的一丁点儿火星落入星体内部,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

看到这种情况,车间领导不无担心地嘱咐道:“小郝,不能操作的话千万要直说,别硬来。”郝春雨回答:“放心吧,领导。”跟技术人员商定后,她从容地走上高台。

此时,卫星周围围满了观众,甚至二楼的窗户都挤满了人,但偌大的大厅里竟然安静得没有一丝声音。巨大的压力让围观的人手心直冒汗,郝春雨却好像丝毫不受影响。她像往常一样把干活的要点想一遍,然后深吸一口气,轻轻拉出电缆插头,开始焊接。一个点、两个点、三个点……慢慢地,她进入忘我的状态,焊接的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

几十分钟后,焊接结束。经过检测,焊接质量毫无瑕疵。直到这时,第一次看郝春雨干活的叶培建才放下了担忧,啧啧赞叹:“看郝春雨干活,是美的享受。”

在西安,已是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6厂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一把好手的杜鹏还记得,17年前刚到秦岭深山的厂房上班,他就听说整形组有个徐立平是“一把刀”。

“形状异常复杂的发动机药面,徐师傅拿刀削削铲铲,很快一个符合设计要求的带圆弧锥面就出来了。”杜鹏至今都非常佩服,“很漂亮。”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徐立平整形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相当于2张A4纸的厚度。为了达到这个精度,他年轻时练秃了30多把刀,才逐渐找到感觉。同样令人叹为观止的绝活儿,出现在航天各个单位的厂房里。航天产品各个零部件精度要求极高,误差常常以微米计,需要技能工人用焊枪、用刀片、用手去触摸、去感觉。每一个小小的零件、接口、焊缝,都依赖于一位技能大师花费多年光阴打磨的手艺。

火箭、卫星、探测器……越来越庞大、精致的航天型号产品,最终都是通过技能工人的双手制造和组装成型。技能工人的水平决定了航天产品的质量,继而影响航天任务的成败。

“火箭从我们的手里出去,一点点失误都会让整个系统奔溃,”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23车间有色装焊组组长朱艳杰说,“我们一定要始终怀有敬畏之心。”

万千制度助推成才

据航天科技集团人力资源部统计,目前集团公司共有技能人员近6.6万人,占总职工数的40%。其中国家高级技师1200余人,航天特级技师185人,12人先后获中国技能人才最高奖——中华技能大奖,位居央企前列。

航天高技能人才在航天企业享受着令人称羡的待遇和地位。曹玉玺,毕业于西安航天技工学校,现为航天六院焊接大师。每当他回忆起在秦岭深山度过的青春岁月,特别自豪。那时,工人的地位很高,厂里谁的活儿干不好,连对象都不好找。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曹玉玺一门心思练技能,几十年来乐此不疲。看到如今社会上一些单位不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年轻人不愿当工人,他觉得很痛心。

优秀技能工人还能获得出国学习机会。集团公司每年都组织优秀技能工人赴俄罗斯、乌克兰、德国、英国等国家学习,有些学员甚至常驻一年,与外国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研究。

朱艳杰10多年前去过德国培训,印象颇深,“人家用的先进方法,我们一看就明白了,启发很大。”下个月,他将随集团公司组织的优秀班组长队伍去日本考察,主要围绕“精益生产”。10天的行程十分紧凑,只有一天休息。

高技能人才是航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企业采取打造成长环境、感召爱国精神和航天精神、认知和趋同发展文化、搭建交流和展示技能的平台、实施技能培训、依托重大工程实践锻炼、鼓励参与高端前沿课题和关键重大技术攻关等方法,引领技能人才成长。

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力资源部门近年来潜心开展各项课题研究,针对技能人才实施了多元评价、通道延展、劳动竞赛等举措,铺平技能人才成长之路。以多元评价为例,通过理论、工作业绩、综合素质、潜能开发4个维度对技能人才进行评价与考核,促使技能人才全面发展,“不仅低头干活,也要抬头看路”。

211厂拥有多达81名高级、特级技师,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老牌军工制造重镇,不断探索着新的技能人才培养方式。该厂进行校企定制培养,与职业学校合作,批量化培育技能人员;广泛开展车间、厂级竞赛,积极参加各级国际国内技能竞赛,以赛促培。近年来,该厂更是以世界技能大赛和国内技能大赛等标准为标杆,选派优秀技能人才到重点院校、知名企业、世赛培训基地学习进修。

211厂人力资源处处长张亚楠表示,该厂在扩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的同时,还努力提升他们的价值感和幸福感。“他们通过重大航天任务锻炼了能力,价值感得到提升。”张亚楠说,“我们也完善激励机制,让薪酬向一线重要技能岗位和技能带头人倾斜,对成绩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实行政治待遇、荣誉奖励、举荐专家、培训学习、等级提升‘五优先’。”

“十二五”以来,八院积极开展航天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搭建“一个中心、九个分中心”“一个平台、三个领域”的实训体系,基本实现了通用工种和航天产品制造关键重要工种的技能实训全覆盖,大力推动了技能队伍建设和生产制造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八院创新技能竞赛模式,2016年承担上海市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选拔赛和全国数控大赛的集训工作,成绩显著。通过竞赛和组织工作,八院奠定了航天数控专业在上海市的领先地位,将争取成为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促进该院技能人才培养再上台阶。

精神魅力代代传承

对于职业的敬畏和热爱,是航天高技能人才身上共有的特质。谈及这份感情从何而来,他们大都归功于师傅和前辈。朱艳杰参加工作3年后,从民品自动焊的岗位上被选中,调去从事军品手工焊。他被送进211厂第一届高级焊培训班,脱产8个月专心学习。他的同学中有高凤林这般已经很有名气的“大牛”,而他充其量算是个中级工,“只懂皮毛”。

高凤林对技术的痴迷让朱艳杰深受“震撼”。“已经是让人仰视的高手了,对技术还那么执著,有任何不懂的,一定找老师问个清楚。”他感受到技能高手身上的“人格魅力”。

在苦练技术的氛围影响下,朱艳杰白天认真上课,下课了就回车间,从废料堆里找材料,再练几个小时。据他回忆,那时人普遍勤奋,晚上有不少年轻人跟他一样在默默练习。

培训班结束后,朱艳杰正式跟师傅学艺。他的师傅是个不苟言笑、脾气有点急躁的老技师,对他倾注很大心血。师傅言传身教,连清洗铝合金这样的事都亲自盯着,一片一片仔细检查。有时候装配组长送来产品,师傅一量,产品间隙超过了标准范围,立刻打回去,“不符合标准,就不给你焊!”

多年以后,师傅传授的技艺很多已经被淘汰了,但师傅的严谨和执拗,却影响他至今。“我取得的这些成绩,都是授业老恩师带出来的。”

在航天,“师带徒”几乎与航天事业有着相同的历史长度。早先,徒弟3年出师,师徒如父子,朝夕相处,传授技艺的同时也传承下了对职业的敬畏。“焊接是讲究脸面的,合格率没有别人高,你就应该感到惭愧。”师傅的话一直回响在朱艳杰耳边。

后来,朱艳杰也把合格率当作激励徒弟的方法。徒弟刚上手,他让徒弟把干的活做上记号,检验后一看,合格了,徒弟特别开心。有时候,徒弟心思有点散了,他又用合格率来敲打,激励徒弟努力挣回脸面。

五院529厂焊接成形制造中心电焊工、高级技师张铁民的徒弟小郑特别强调说:“我口中的‘师父’,是父亲的‘父’。”

年轻人,没问题 新一代航天技能人才都是“90后”了,“80后”已经成了骨干和中坚力量。年轻的技能工人对新知识、新理念更敏锐,“但投入感和吃苦的精神差一点”,朱艳杰说。

培养方式也不一样了。“以前型号任务少,可以一个师傅3年只带一个徒弟,现在新形势下必须要快。”张亚楠说,211厂以企业为本,构建“分层级、分阶段”培训管理体系,利用内外部资源形成了快速培养模式。

新型的“师带徒”模式在其他企业也建立起来。在529厂王连友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N+1+M”培养模式下,N代表多位高技能人才师傅,1代表一名接受培训的徒弟,M代表徒弟要学习的多种操作技能。徒弟能够博采众长,成为多能工。

郝春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则采取“四级育徒法”,将技能人才培育分为四个阶段:大师带徒的“团队育苗”期,各自分配师傅后的“成长”期,独立操作的“成熟”期以及能够独立参赛、独当一面的“成才”期。

时代变了,但有些东西没变。朱艳杰用产品合格率激励年轻人时,发现他们依然会为自己产品一次性合格欣喜若狂,就像从前的自己。“就算他们平时表现得不在意,心里其实也是在意的。”

在意的,是名声。朱艳杰发现,凡是出色的技能人才,无一例外都非常重视名声,活干差了,抬不起头。

“一个人成长成才,外因和内因都起作用,”张亚楠说,“可能内因更重要。”

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激发技能人员追求卓越的性格提供了机会。事业孕育精神,精神成就事业,航天事业为大国工匠培育了丰厚的土壤,使他们有了奉献自我的机会和成就自我的舞台。

曾有很多企业试图高薪聘请高凤林,甚至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但高凤林说,每次看到自己生产的发动机助推火箭把卫星打到太空,“那种成功以后的自豪感,你说金钱能买到吗?”

直到现在,忙起来的时候,朱艳杰依然好几天住在厂里,3天只睡几个钟头。一生牺牲了太多自己的时间,他并不觉得遗憾。“工作不能懈怠,尽量兼顾工作与家庭,如果不能兼顾,”他毫不犹豫,“家庭要做些让步。”

年轻一代可能不会像他这样不计代价地奉献了,还能扛得起未来的航天重任吗?“只要一代一代把精神和本事传承好,年轻一代也没问题。”他说。

远的不说,咱们就说说我们学校培养的优秀毕业生。某某某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工匠在生产实践中凝聚形成的务实严谨、专注专一的可贵品质。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慎独者曹玉玺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6/06/27 字体:【大】【中】【小】

——一位国家特级技师的故事

《礼记·大学》有云:“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治学态度。正所谓,儒风五行,仁义礼智圣,诚于中,形于外,内外道德品行兼修慎独。

尽管集诸多荣誉于一身,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7103厂焊接大师曹玉玺言行之间尽是谦虚,只是当用“慎独”来形容他的时候,曹玉玺停顿了片刻,难得爽快地接下来:“我觉得可以这么说。”

数十年来,“慎独”是曹玉玺内心的法则,也是他工作的标尺。

机缘巧合出大师

曹玉玺与焊接结缘有点机缘巧合。

1978年,初中毕业的曹玉玺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由于成绩优秀,他被当时的067基地红光技校挑中,还处在“爱玩阶段”的曹玉玺只是从父母的言行中感受到,这仿佛是一件好事——因为被选中者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

入学之时,曹玉玺想学的是钳工专业,但由于身材瘦小,14岁的他身高不到1.6米,而钳工是一个体力工种,最后,曹玉玺被分配到了焊接专业。颇具戏剧性的是,工作后曹玉玺个子却“蹭蹭蹭”地长起来,最后长成了一米八的大个子。

1980年,曹玉玺技校毕业,16岁的他进入7103厂从事发动机焊接工作。一晃就是数十载。这份需要用脑动手的工作倒也能够发挥曹玉玺的特长。平时曹玉玺就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同时,他也爱动手,小时候经常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把家里的老式闹钟、缝纫机给拆了再装回去。

正是因为这种爱琢磨、爱动手的特性,曹玉玺在工作中迅速成长起来。自参加工作以来,曹玉玺没有落下六院任何一个型号,他如同一位熟悉人体骨骼的外科医生,熟悉发动机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类材料、每一种焊接方法甚至是焊接温度间的细微差别。

在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曹玉玺解决的技术难题和质量问题,确保了我国新一代大推力绿色环保液氧煤油发动机的顺利研制;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工艺、新材料、新问题,曹玉玺组织开展了先进焊接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实现了多种新型焊接工艺在预研、液氧煤油等型号产品生产中的应用,部分新焊接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先进性;曹玉玺组织完成的运载型号发动机推力室、燃气发生器自动化焊接工艺研究,不仅提高了运载型号产品焊接质量的稳定性,更提升了发动机质量的可靠性。

2003年,他考取国际焊接协会(IIW)颁发的国际焊接技师(IWS)资格证书,随后以“异种有色金属焊接”获得六院首批绝招绝技、技能名师称号,这也使得他成为了六院唯一的国际焊接专业技师人才。2013年,集团公司批准成立了“曹玉玺焊接大师工作室”。

7103厂5车间装配二班班长程喜文依然记得2003年第一次见到曹玉玺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厂房内的人却已如热锅上的蚂蚁,当时产品出现问题需要补焊,在尝试数次以后,一堆人束手无策。“找曹玉玺来。”有人提议。

不久以后,逆着阳光,程喜文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从远方走来并出现在厂房门口。衣服干净,不像个一线工人,一言不发,绕着产品转了几圈,又蹲下看了看,随后变换角度又仔细观察了一番。稍后,帽子往旁一搭,衣服袖子整齐往上卷好,操起焊枪,开始焊接。产品上弧光闪烁之后,曹玉玺停下来观察了一番,进而放下了焊枪,“焊好了。”他淡淡地吐出了三个字。

“原来他就是‘曹特技’。”程喜文在心中默默念道。2002年,曹玉玺被评为国家特级技师,私底下,厂里的同事们都称他为“曹特技”。

初次见面让程喜文觉得,这个“曹特技”不一样。后来,他们成为了工作中的搭档,也成为了生活中的朋友。一晃十几年过去,那个明媚的下午与“曹特技”的首次相见场景,一直烙在了程喜文脑海中。他的印象仿佛就是曹玉玺的形象素描,一个技术精湛,不喜空话,看起来很“稳”,而又带点知识分子范儿的焊接工人。

“可能一半的时间是常规工作,另外一半的时间是在做‘修补工作’。”曹玉玺介绍。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已经数不清创作了多少化腐朽为神奇的点睛之作。作为国家特级技师,很多时候,曹玉玺是同事们一筹莫展之时的救星。“修补”,是当产品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时进行的抢救。在曹玉玺看来,修补一个产品如同“进行一台手术”,能够变不可能为可能,收获到的是极大的成就感。

《阿甘正传》有句经典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曹玉玺说,“修补”带给他最大的快乐,就是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病号”是什么样子,因此当修补成功的时候,那种收获和愉悦感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对于产品与挑战,曹玉玺有一种偏执般的执著,又有着一份睥睨一切的自信。“我相信,如果我不能做好的话,世界上也没人能够做好。”这种自信,既有时间的积累,又有工作的历练。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自动化大型设备进入车间,国家特级技师也要与时俱进。每当有新设备进车间以后,就能看到曹玉玺趴在设备上,有时候一趴就是大半天。“他在研究新设备。”徒弟胡海刚介绍,曹玉玺对新技术总是很兴奋,如果过几天在新设备上看不到他了,就表明他已经把新设备摸透了。

师徒之情代际传承

对于曹玉玺而言,师傅王光明对他的职业生涯甚至人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王光明出生于高干家庭,话不多,但是技术过硬也爱钻研,喜欢读书,骨子中又带有文人的清高。在厂里活不多的时候,师傅爱一个人琢磨事情。

作为六院的航二代,曹玉玺的成长期是在秦岭深处的红光沟度过的。那里除了山还是山,曹玉玺从小也养成了对着山发呆的习惯。他坐得住、不聒噪,因而也得到了师傅的欣赏。在数十年共处之间,他和师傅既是师徒,也是朋友,而师傅的爱好、个人修养、治学态度等也深刻地影响着他。在他看来,师傅有着老一辈知识分子独有的风骨。这些“不可名状”的特点与气质,让他终身受益。

在22岁的时候,已进厂6年的曹玉玺也有了“师傅”这一新的身份。对于手艺人而言,一代代传承的不仅有技术,还有为人之道、个人修养。

“不见其人,先闻其名。”几乎每一位徒弟在见到曹玉玺之前,都知道在7103厂5车间有一位国家特级技师,因此,他们都是带着些许的忐忑投于曹玉玺麾下的。经过接触,徒弟们发现,这位师傅不仅技术精湛,还很细心,人也很随和,徒弟们本以为大师的脾气都很大,最后发现师傅难得跟大家红脸。

徒弟们不知道的是,为了当好一名管理者,这位爱看书的师傅又去书中寻找了不少经验。“批评人的时候要尽量在人少的时候,夸奖人的时候要尽量在人多的时候。”这是曹玉玺的一条心得,努力用最善良的方式去管理徒弟们,尤其现在“80后”“90后”的徒弟越来越多,曹玉玺也在努力去跟上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工作之中,曹玉玺是师傅,生活之中,曹玉玺是徒弟们的“保姆”。每天要是看到哪个徒弟脸色不好了,他要关心地问个原因;徒弟们特点各异,他要想着因材施教,给每个人规划职业生涯;徒弟们家庭困难了,他要想办法帮助一把。

对于曹玉玺而言,徒弟的成长是对他最大的安慰。目前,在他的徒弟中,已有2人晋升为高级技师,多人成为车间技术骨干。

像风一样自由 曹玉玺的办公室有一个简易书架,书架上和《焊接工具》等工具书做伴的是《民国国文课》《中国哲学简史》《古罗马与汉长安》等书籍。

小的时候,曹玉玺就经常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书。在他看来,书籍除了能给人以知识外,还是他人生活体验的一种浓缩。

对于书籍,曹玉玺甚至有着某种偏执般的膜拜。当遇到困顿或者无助的时候,曹玉玺总是习惯去书籍中寻找力量与答案。

在学校刚当上班长的时候,面对如何当好一名管理者,曹玉玺翻看了书本;工作后开始学踢足球的时候,师傅赠送的一本发黄的《小足球》教材,成为了实际上的启蒙;当在专业上遇到难题的时候,书籍就是他的另一位老师。

王国维曾概括人生三个境界。对照之下,在曹玉玺身上,读书也可分为四个阶段。在书籍匮乏的时候,对于书没有选择,有书就看;工作以后,只要进城,就必去书店买书,并且每次要把书店里为数不多的焊接专业书都买光;后来,对书有了甄别能力,先前买的很多书被曹玉玺扔了;如今,逾知天命之岁以后,曹玉玺又迷上了哲学,从哲学里锤炼心性,提取管理和创新之道,应用在焊接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上。

胡海刚说,每次下晚班回家的时候,师傅办公室的灯都还亮着,告别白天的喧嚣,晚上是曹玉玺读书和琢磨问题的时间。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是曹玉玺的另一大爱好。年轻的时候,一有时间,曹玉玺就坐着绿皮火车去旅游,如果说读书是从纸上感受他人的生活的话,那旅行就是近距离观察他人的生活。

空闲的时候,曹玉玺就独自骑着心爱的摩托到处转,他并不是轰着油门在马路上狂飙的刺激派,而是信马由缰地慢慢骑下去。曹玉玺说,他享受这种独处的时间,也喜欢这种像风一样自由的感觉,这是他放松的方式,正如他喜欢的西安籍歌手许巍唱的那首《像风一样自由》,骑行带给他的不是血脉贲张,反而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他可以在骑行的时候,头脑安静下来思考,正如幼年的他经常面对着连绵群山发呆一般。

曹玉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兴趣广泛,足球、排球、篮球、围棋都是他擅长的项目,他也时常鼓励徒弟们多参加体育锻炼,“他说体育好的技术一定好。”胡海刚笑着说。

王光明曾借阅过一本徐悲鸿作品素描集给曹玉玺,集子中一句“尽精微致广大”对曹玉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并成为了他的座右铭和QQ签名。作为一名普通焊工,曹玉玺一直在普通岗位上极尽精微,最后也成就了一番大事业。“真没觉得自己多高尚,只是觉得乐在其中。”曹玉玺淡然道。正如每一个奉献的航天人一样,曹玉玺奉献事业的背后,是对家庭的亏欠。

“作为父亲是不及格的,作为丈夫也就打60分左右。”曹玉玺如是评价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

每天一大早去上班,晚上8点多回家吃饭算是早的,家里的事情全交给了爱人袁军。他只参加过两次孩子的家长会,陪孩子玩耍的时间“屈指可数”,有一次骑摩托带孩子“兜了次风”,把孩子乐坏了。

孩子曾问他,怎么就这么喜欢焊接,有意思吗?曹玉玺回答道:“这是我的爱好,就像你们‘80后’‘90后’喜欢网络一样。”

工匠精神宣讲 篇2

其实,“工匠精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理解起来也是见仁见智。做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应该都算得上“工匠精神”。这样说来,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具备“工匠精神”的人。

我的同学大李早在十年前就开了一家蛋糕店。大李做事很认真,他的口号是“做世界上最好吃的蛋糕”,当时大家还嘲笑大李“野心太大”。“世界上最好吃的蛋糕”如何界定呢?人们口味各异,再说了,蛋糕无非就是那几种口味,还能做出花儿来?大李却说:“很难说世界上有没有最好吃的蛋糕,我追求的是一种做蛋糕的境界,永远朝着最好奋斗!”

有一段时间,大李致力于做出一种怀旧风味的蛋糕,说是要让人们回忆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蛋糕的味道。他四处走访,不仅拜师学艺,还记录那个年代的故事,后来做出了“最有故事的蛋糕”,受到大家欢迎。那味道,真的是纯正的旧时风味,有质朴纯粹的味道。大李做蛋糕,特别注重细节,精心打磨、力求完美。他继承传统又积极创新,所以做出的蛋糕口味独特,大受好评。很快,大李在小城里开了一家分店,生意越来越红火。

就在大家以为大李会把分店一家家开下去时,大李却宣布:“此生不会再开第三家分店。”他说:“以我的精力和实力,打理好这两家店已经很不容易。如果分店遍地开花,势必会形成多而滥的局面,蛋糕的质量很难保证。”

十年时间很快过去了,大李做蛋糕依旧精益求精,不会因为有那么多顾客光顾而有丝毫马虎。大李的两家蛋糕店,依旧在小城里屹立不倒。大李没有发大财,却也生活殷实,他说这是他最想要的生活状态。

我理解了大李的追求,他真的是在努力做“世界上最好吃的蛋糕”。他享受的是做蛋糕的过程,在追求尽善尽美的过程中,付出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从而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所以,利益的获取已经不重要了。

在我的生活中,还有不少像大李这样的人。美发师小张曾是我的学生,高中毕业就去学美发。如今他虽然没有自己的店面,是在为别人打工,但他在技术上的追求却是令人敬佩的。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做“一丝不苟”,我很欣慰有这样的学生。还有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小孙,能把单调枯燥的工作做得有滋有味,有时我觉得她点钞的动作都那么富有韵律感。小孙工作起来非常专注,连续多年零差错,受到大家的好评。她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单调的工作,你觉得单调,只是因为你还没发现其中的趣味。

你的身边,也一定会有不少这种有着“工匠精神”的普通人吧?他们专注、敬业,即使从事最平凡的工作,也会把每个细节做到最好;他们对待工作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能把最简单的事做到完美、极致。我觉得,工匠精神,其实是一种品质。当一个民族拥有了这种品质,这个民族就是了不起的民族!

工匠精神,不应止于“工匠” 篇3

狭义上来看,工匠精神是工匠对产品的精雕细琢、持之以恒;广义上来讲,则是人们对任何事都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从浅来看,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一次革命。深究其里,重点却不仅在“工匠”,更在于“精神”。这种精神不能止于“工匠”,而当深植于各行各业,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提起工匠精神,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起严谨的德国人。青岛原德国租界的下水道在高效率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青岛城建公司的员工四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的相关企业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根据这个提示,果然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一个“相关”企业,之所以能够推断出百年前的公司会在老化配件周围存放备用件,正是基于对严谨德国人“工匠精神”的信任。

然而,在德国,严谨的“工匠精神”并不止于制造业,它深植于每个德国人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位中国人到德国留学,几天后,中国人厨房四溢的香气馋坏了德国邻居,于是德国人拿着小本子前来讨教,中国人大显身手一番后,德国人还是摸不着头脑,追问着:“盐放多少克?油放多少克?水放多少毫升?”中国人瞠目结舌,无以作答。后来他到德国人的厨房去指点,发现厨房像个实验室,量杯、量筒一应俱全,还有厨具刀具井然排列,俨然一个“兵器库”。尽管这故事有些调侃的意味,但德國人的工匠精神植入之深,却也可见一斑。

回到中国,工匠精神也是一种传统精神,并不止于制造业,更不止于工匠。庖丁解牛如此,鲁班的传说同样如此。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襄阳供电公司的娄先义,在外线工这个最苦最累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由于立足岗位专注于技术改造,获得了十余项国家专利。

不论是古时的庖丁、鲁班,还是身边的娄先义,他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匠”,然而他们身上都有着精益求精与创新的工匠精神实质。

今天,我们将工匠精神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这种精神却不应止于工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人都有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只要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做到持之以恒,将这些智慧和能力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可以料想,不远的未来,我们不仅会为“Made in China”自豪,更将为“I am Chinese”骄傲。

工匠精神宣讲 篇4

2021年全国工会劳模工匠宣讲活动心得体会1

世界上最勤劳的动物是谁?牛?猫?狗?不是不是,最勤劳的应该要数蜜蜂了。它不仅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地劳动,而且还不图回报,人们都常常用蜜蜂的精神来作为模范。

蜜蜂头上有两只玲珑的触角,两只可爱的小眼睛,穿着一身毛茸茸的衣服,整天嗡嗡的叫着。蜜蜂虽然个头小,但是它们劳动成果会让你大吃一惊。

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也是蜜蜂最忙碌的时候。它们每天都会在天空刚刚才翻起鱼肚白的时候,就开始到处寻花采蜜。它们一开始的时候只有几只飞行的,随着太阳慢慢升起,很快就形成了一片龙飞凤舞的奇观。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壮观极了。

蜜蜂可以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采蜜,而且嗅觉很灵敏,只要有蜜的花,都不会放过。更为神奇的是它们还不会迷路。别小看蜜蜂,虽然他们个头小,但自卫能力可是很强的,只要你做出要威胁它的行为或者窃取它的劳动成果,它就会用屁股上的针蛰你。这样的痛可让伤害它的另类长记性!同时它也会付出它的生命,它就是舍己救家无私的精神!

蜜蜂采蜜可并不是全部为了自己,它不仅可以得到香甜的蜂蜜,还干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儿——为植物授粉。如果没有了蜜蜂,许许多多的植物就只能开出美丽的鲜花,却不能结出可口的果实了。所以说蜜蜂不仅是劳动模范,而且还是一位无私奉献的榜样。

蜜蜂还是一种可以养活人类的动物。养蜂人为蜜蜂提供舒适的环境,蜜蜂就可以更好地采蜜,从而让养蜂人得到更多的蜂蜜,可以得到养活家人的收入。

有的人做什么事都要看对自己是否有利,要不然什么也不做。而蜜蜂给植物授粉,给人们蜂蜜,却不图利益。所以蜜蜂是我们的劳动模范。它是无私的,勤劳的,是我们赞扬的小精灵。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蜜蜂不辞辛苦,不图回报的精神!

2021年全国工会劳模工匠宣讲活动心得体会2

童年那段美好的记忆,虽已朦胧但那个人我一直记得!

记得家里因为忙不过来把商店卖给了我大姨。店里招聘店员时,有一个年轻、漂亮的人来找工作,大姨做决定要她第二天就来工作,她便成了店里的雇员开始工作了。商店清静下来的时候她便来辅导我,她不像别人那样讨好老板的儿子,而是真心的愿意跟我玩!大约还能记得,她告诉我:“一个人为什么存在,因为他有未实现的理想去完成!去实现!如果没有理想,那他的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可惜!那时我小,她说的我不太懂,但那句话我都记得而且现在有些懂了。

那时我非常的淘气,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玩起来不管不顾,有一次骑车,突然车一滑,滑稽的摔倒在地,手臂划开一个“小嘴巴”“小嘴巴”正吐着鲜血,十分/恐怖!我不知如何是好,正好他正要去搬货看见了我,吓的脸色发白,立马扶着我去医院包扎伤口。我受伤她比我还难受,她多么心地善良啊。

有一回,我被老师批评,心理十分郁闷,她用温柔的眼光看了看我,坐在我的身边对我说:“鹏程,被困难与挫折挡住,你是选择逃避或者以勇者的勇气面对?鹏程?”“嗯。”我坚定的站起来,说:“我会以勇者的勇气来面对挫折或困难!”这句话在我心中占了无法改变的地位,让我以“勇者的勇气”了面对!坚持我的信念!

可惜!她只在这里工作了一年,过完年后我再也没有见到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五年后,我站在院子里,手中拿着她留下的日记,望着蔚蓝色的天空,想起她的话,只觉得她的心和蔚蓝的天空一样纯真美丽。

2021年全国工会劳模工匠宣讲活动心得体会3

劳模精神是什么?这是我听完劳模报告后脑海里蹦出的一个问题.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先进的精神,这种精神源于我们身边每一个身份普通、岗位平凡、业绩突出的劳动者,这种精神成为了推动社会前进的源动力,引领着无数人战胜苦难、不懈创新、勤勉开拓.这就是劳模的精神.近年来,80后的我们都逐渐步入而立之年,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要在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创造价值的同时,懂得用劳模精神指引前进的方向,要学习劳模,做服务社会的先锋.每个时期的劳模,都是时代的精神符号和力量化身.随着时代的发展,劳模被赋予着越来越多的时代内涵和元素,但无论是生产者还是创业者,无论是比表现还是比贡献,无论是讲精神作用还是讲经济效益,劳模的核心价值都是始终不变的:一种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一种对职业、对社会、对国家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新时代的劳模精神”既包于其中,又彰显之.学习劳模精神,就要学习他们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习他们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不断追求一流的技术水平,干出一流的工作业绩,创造一流的工作效率;学习他们勇于攀登、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用新技术创造新业绩;学习他们互帮互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用真情凝聚人心,用实干激励人心,用先进思想鼓舞人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2021年全国工会劳模工匠宣讲活动心得体会4

劳动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是每个公民的根。劳动是人的进化。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

生活中,劳动必将是一笔难得的人生资源和财富,人生的绚丽和精彩都是在不断的劳动中,并勇于创造的过程中写出来的!凡是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猿人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古猿人之所以能够直立行走,能够最终走出森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是劳动给予的。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劳动史,是劳动创造了历史,是劳动改变了世界。

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世界上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

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勤劳的民族。没有劳动,就没有现在的人类;没有劳动,社会便得不到发展;没有劳动,人类将变得一无是处。正因为如此,“八荣八耻”,才会被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指出了一个问题两个方面的道理: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凡辛勤劳动者都是光荣的,都应当受到大家和社会的尊重;无论是谁,任何轻视劳动、蔑视劳动、贪图享受、不尊重劳动的人,都是错误的、都是可耻的,都应当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责。

朋友,让我们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起来,用劳动来感受生活中的所有美好,用甜美的歌声去唱劳动的歌谣。

因为——劳动最光荣!

2021年全国工会劳模工匠宣讲活动心得体会5

我们应该学会劳动,学会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财富。

现在我在家里,什么事情、家务活,父母东抢着做,从来不让我干家务,因此,使我都养成了一个坏习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为了改正这个坏习惯,我在心底暗暗地下定决心:我要自立。但是,当我每次去收拾碗桌的时候,看见碗、盆里,筷子里,勺子里的油腻时,我就会觉得非常恶心,丢下碗筷,让爸爸干完活后再洗!

今天,我一个人在家,爸爸妈妈都出去应酬了,我心里暗暗自喜:嘿嘿,今晚是我大展身手的时候啦!我跑到消毒碗柜前,拿出碗筷,勺子,汤匙等用具,跑到厨房里去了。随即,厨房里响起了一阵碗、勺交响曲——“乒、呤、乓、啷”。初始洗碗时还没有,觉得挺好玩的。可是吃完饭后……

吃完饭了,电视也看完了,为了早点洗澡,写完作业,我“唰、唰、唰”两下子就把碗桌收拾好了,我把它们都搬到了厨房里,正当我兴高采烈想把碗洗干净时,我的眼睛又意外地看见了那些在灯光下显出五颜六色,像彩虹似的油腻。我再想:“呸,我一个堂堂男子汉,洗碗那么一小件事也能难得到我吗?没可能,油腻吗?能碰到我可算你倒霉了,你的死期到了!”想完。我打开水龙头,水“哗啦啦……”地冲着,我用手使劲朝油腻擦呀擦,没想到的是油腻怎么擦也擦不掉,反而缠在了我的手上,怎么洗也洗不掉。我束手无策,只好坐在地上,想了一会儿,突然想起了妈妈当初是先往碗里倒了一些洗洁精,然后再用清水冲了冲,我试了试,果真把油腻消灭得干干净净。我按照这种方法把碗、勺、锅、锅铲还有汤匙都洗得干干净净,看着这些一油不染的碗筷,我心里甜滋滋的笑了!

“开门。”肯定是妈妈回来了,我连忙去开了门,妈妈一进来,第一时间来到了厨房,一看,一个个碗碟还会反光呢。妈妈高兴地说:“小钊,你真是一个乖孩子,能学会自己洗碗了,爸爸妈妈不在,自己能自觉洗碗,你真长大了!”

工匠精神宣讲 篇5

(一):工匠精神解读与培育的思考

工匠精神的精神是指什么?a

A、极强的专业特性、强烈的专业追求、坚定的专业操守

B、极强的利益追求、强烈的专业追求、坚定的专业操守

C、极强的专业特性、极强的利益追求、坚定的专业操守

D、极强的专业特性、强烈的专业追求、极强的利益追求

E、极强的专业特性、强烈的专业追求、坚定的专业操守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哈贝马斯提出什么理论?c

A、实用主义

B、科学理性

C、技术理性

D、功利主义

工匠精神的教育价值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a

A、工匠精神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精神成果;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

B、工匠精神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

C、工匠精神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精神成果;工匠精神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

D、工匠精神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精神成果;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工匠精神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

当前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必须站在新的生产工具应用(高度动化)、新的生产方式实施(普遍智能化)、新的产业进步(全面网络化)的高度上去把握,这是认为工匠精神需要哪种特性的观点?d A、艺术性

B、人文性

C、科学性

D、时代性

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教书,而轻育人的倾向,这说明什么的误区? c A、认识上的误区 B、思想上的误区 C、教育上的误区 D、工作上的误区

“任何世俗的工作都是为上帝服务的。一个人可以在任何行业中得到拯救;在短暂的人生历程中,一味计较职业的形式没有任何用处。人们坚信,上帝安排给他们的工作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适合他们的。如果上帝安排他做一名官员,他不能拒绝,安排他做屠夫,他也得欣然接受。”是谁的观点?d A、柏拉图 B、萨特 C、康德 D、马丁?路德

工匠精神需要通过德育解决的伦理问题有哪些?()

A、倡导利利益最大化;倡导尊重劳动,逐步消除职业歧视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倡导优雅生存,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B、倡导尊重劳动,逐步消除职业歧视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倡导优雅生存,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倡导爱岗敬业,充分做到人尽其才爱岗敬业不仅是职业道德的首要规范,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C、倡导利利益最大化;倡导优雅生存,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倡导爱岗敬业,充分做到人尽其才爱岗敬业不仅是职业道德的首要规范,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D、倡导利利益最大化;倡导尊重劳动,逐步消除职业歧视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倡导爱岗敬业,充分做到人尽其才爱岗敬业不仅是职业道德的首要规范,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在萨德的努力下,将本来不具有任何神圣意义的世俗性工作提升为一种至高的道德义务,给工作披上了一套神圣的面纱。b A、是 B、否

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寻找技术发展哪些德的要素? A、真、善、美 B、体、善、美 C、真、体、美 D、真、善、体

一、单选题(共 7 小题,每题 5 分)

1、“宾客主恭,祭祀主敬,丧事主哀,会同主诩”出自哪里?(a)A、《礼记?少仪》 B、《左传?文公十八年》 C、《辞海》

D、《孟子?尽心上》

2、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教书,而轻育人的倾向,这说明什么的误区?(c)A、认识上的误区 B、思想上的误区 C、教育上的误区 D、工作上的误区

3、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哈贝马斯提出什么理论?(c)A、实用主义 B、科学理性 C、技术理性 D、功利主义

4、日本国内有多少家超过100年的企业?(c)A、10000 B、1000 C、21000 D、2000

5、在早期工业化时期,经过长期积累的工匠传统及其技术经验的总结提高,逐渐上升为理论科学,这个过程称为(b)。A、科学技术化 B、技术科学化 C、技术理性 D、科学理性

6、什么是新教伦理的核心部分?(b)A、责任观 B、天职观 C、义务观 D、实践观

7、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是谁?(d)A、康德 B、席勒 C、马克斯?韦伯 D、马丁?路德

二、多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

1、工匠精神培育上的缺失有哪些?(abcd)A、专业精神培育的缺失 B、良好职业态度培育的缺失 C、人文素养培育的缺失 D、科学精神培育的缺失

2、理性缺失的工匠会有哪些表现?(bcd)A、缺乏利益支撑 B、缺乏专业精神 C、缺乏良好职业态度 D、没有人文素养

3、哪些因素是职业教育的“软技能”?(abcd)A、敬业爱岗 B、质量意识 C、实践能力 D、情绪管理

4、技术理性是(abcd)。A、一种特殊的实践理性

B、在技术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 C、在技术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把握世界的行为准则

D、是技术规则作为一种目的理性的(或工具的和战略的)活动系统

5、技术理性无限扩张后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abcd)

A、会导致人们将只能把“物质享受”当成体验幸福生活的唯一方式 B、技术规则会影响人类价值观,使价值观标准化、同一化 C、人的本性会无法控制技术理性的扩张,使社会走向两极分化 D、会产生普世价值

6、技术问题解决会受下列哪些因素的影响?(acd)A、政治环境 B、个人信仰 C、社会管理 D、人的工作环境

三、判断题(共 7 小题,每题 5 分)

1、没有被赋予了“工具”和“手段”意义的东西也可以称为技术。b 对 错

2、工匠精神的工匠一定是与工业文明的发展、熏陶和浸润联系在一起的。a 对 错

3、海德格尔曾认为技术理性的负面效应是人性永远无法克服。a 对 错

4、价值理性是人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及其追求的自觉意识。a 对 错

5、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就是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张扬必然导致价值理性张扬”。a 对 错

6、柏拉图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超越于一般的规则应用的能力”。对 错

7、《考工记》曰“匠,木工也。从巳,从斤。斤,所以作器也。” 对 错

工匠精神宣讲 篇6

“从发现问题到找准原因,无非是靠多学、多练、多研究。”不久前跻身重庆十大“巴渝工匠”之一的张永忠说。

10余年前,张永忠依据经验与钻研创造出一套修理汽车发动机的“四诊法”:“望外观、看点火;闻尾气、判隐患;听声音、分异常;调切部件、把原因”。上万台发动机经他的手“治愈”了,他却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维修工。

从木工岗位走出的汽修达人

1983年,张永忠从部队退伍,进入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分配到当时的31车间成为一名木工。

一年后,公司正值研究发动机之初,人才紧缺,踏实而又勤学好问的他被领导看重,从木工岗位调去参加汽车发动机的组装调试工作。

20岁的他刚进维修厂,看着满地的零部件,“就像进了菜市场,却不认识地上都是些什么菜”。于是,他从辨识零部件学起,装配、调试、维修,不分工种,什么都干。张永忠说,那时候经常是白天黑夜连轴转,靠的就是一股韧劲。长安汽车第一台“江陵”发动机的成功点火,也有他的一份心血。

“做这一行久了,看发动机就像自己的孩子。”张永忠说,因为喜欢,所以会花很多时间在研究发动机上,因此大部分时间都在车间里和工人们在一起,也就对发动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张永忠告诉记者,他与发动机打交道已有30多年的时间了,现在他已经离不开发动机了。“习惯成了自然,现在每天不看到发动机,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在某一行业里有所成就,必须付出心血和汗水。”张永忠告诉记者,十余年前,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双腿股骨头坏死。

30多年来,经他手调试、维修的发动机数量早已突破万台大关。他也获奖无数:工厂十佳妙手、公司一级手艺师、重庆市劳动模范、中国兵装团体手艺人、中华手艺大奖……

发动机维修的“老中医”

“‘望闻听切’维修法是张永忠左右开创出来的,后被命名为‘重庆市职工经典操作法’,并在全国汽车行业迅速推广。”张永忠的同事介绍说,张师傅的耳朵很灵敏,听声音就能察觉出质量问题。

有一次,张永忠巡查发动机生产车间,从工人们身边走过时,发现工人在撞击打力过程中,撞击声音和标准力度下发出的声音好像不完全一样。他赶紧查看显示仪器,果然,工人操作力度不够,有可能会导致连杆螺母力矩偏小,也就会导致发动机不合格。就在当天,车间内立即对问题进行了调查解决,及时避免了1500台不合格发动机流入市场。

“张永忠是中国汽车发动机维修的‘老中医’。”同事说,一次,张永忠发现即将发往南美洲的上千台发动机排气管状态错误,第一时间反映了问题,从而避免了工厂更大的损失。

凭借一手绝活,张永忠已先后诊断出国内外各类汽车发动机“疑难杂症”800多例,挽回经济损失上千万元。他参与完成离合器压盘分离不彻底、发动机拉瓦等攻关项目,独立发明G系列气门发动调整螺钉瓶颈工具,将发动机生产30%报废率降低为零。>>>>返回

“拿起扳手,心里就欢喜、就踏实”

“既做事,更做人”,是张永忠一直在心中遵守的准则。每当有人求助时,他都毫无保留地指导。带徒弟,他不仅将技艺倾囊相授,更注重以自己的行动给徒弟上好职业道德这一课。

“技术这个东西保留是没用的,技术要给别人解决实际困难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张永忠坦言自己的愿望就是,把自己多年掌握、练就的维修技巧传授给更多的青年员工,培养更多的工匠。为此,他与公司数十名年轻员工签订了“名师带高徒”的配对协议,亲手带出了一支熟练掌握发动机调修技术的国家级全能团队。

如今,他的全能团队中,有公司二、三级技能师5人,高级技师25人,技师100余人,在兵装集团技能大赛中屡获发动机装调项目一、二、三等奖。长安汽车现在的发动机调修一线技术骨干中,有80%接受过他的指点。

,张永忠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设立,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选拔并命名为“张永忠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全国首批5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张永忠被评为全国劳模。近日,他又以最高票数被重庆市总工会、市质监局等单位授予“巴渝工匠”称号。

信息技术成就工匠精神 篇7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 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人们将焦点更多聚焦在供给侧, 供给侧改革——这个在两会前夕就被热烈讨论的话题, 再次成为热点。

在3月5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明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 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既做减法, 又做加法, 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虽然对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供给侧改革都有所涉及, 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重点还是在制造业, 更是对制造业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思路。

工匠精神打造极致性价比

工匠, 曾是中国人数千年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职业, 如今工匠虽已淡出现代人的生活, 但他们代表的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精神却永不过时。

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政府报告里第一次出现工匠精神4个字。

报告强调工匠精神, 关照当下, 切中要害, 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现状。

参加两会的一些企业家代表委员表示, 中国制造必须做到极致性价比, 只有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供给, 才能赢回国内消费者的信任。

倡导工匠精神是树立起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的负责, 精益求精, 追求完美。老子说过“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 而能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精益求精。以瑞士手表为例, 小小机械表壳里, 能有744 个零件, 最小的细如毫发。一个顶级表匠全身心投入, 一年只能制造出一块。这样的一丝不苟, 让瑞士手表成功地从日用品变身奢侈品, 百年不衰。

供给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萨伊定律”指出, 供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需求, 更可以创造需求。智能手机就是典型例证, 没人怀疑是苹果公司创造了智能手机的巨大市场, 而不是人类对智能手机的渴望成就了苹果公司。

当前经济环境下, 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 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在低端过剩的情况下, 唯有向高端发展才符合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目标, 才能够满足中国居民消费升级形成的巨大购买力。《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重点领域, 均为高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的加速发展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的主要动力之一。

制造业融合服务化

向高端发展不仅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信息技术也是确保“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 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正在推动传统产业实施以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流程绿色化、制造智能化为手段完成制造业新一轮技术改造。

提起智能制造, 在生产环节, 物联网、大数据、认知计算等将为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提供信息基础设施保障。在价值链的延伸环节, 信息技术也成为帮助制造企业转型的全新途径,

近两年来, 中国工业增长值增速一直低于GDP增速, 主要源于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 服务业增长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大。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 制造业将会继续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研发服务、设计服务、售后服务取得的利润将会超过组装制造本身,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下降, 服务业的比重则会提升。一部分传统制造将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传统的“生产——库存——销售”模式将被“个性定制——订单生产——售后增值服务”模式取代。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生产按照国家的指令性计划, 未来则需要按照网络订单数量排产, 有人将此称作“新计划经济”时代来临。

同时, 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设计、总包、定制、服务外包、售后服务等将成为制造企业未来获取更高利润的主渠道。从过去看, 乔治亚罗创立的意大利设计公司不生产一辆汽车, 全球数千万辆车出自该公司设计;耐克、阿迪等大公司靠设计和品牌就占据了多数运动项目鞋服市场的垄断地位。从未来看, 部分制造商转为服务商是大势所趋, 比如部分汽车生产商将变为汽车租赁商和物流服务商。国务院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各发表了一个指导意见, 值得企业认真研究, 从中寻找商机。

与苹果、通用等知名跨国公司相比, 我国企业的普遍差距在于研发和服务环节。而在制造业服务化的转型道路上, 信息技术也将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助力。首先,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进程的加快。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高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能够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从根本上改变了服务产品无形性、不可存储性、生产和消费同时性等传统属性, 使得服务变得有形化、可存储、可贸易, 极大地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性和协同性, 成为制造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推动了制造业服务化进程的加快。其次, 如果把信息技术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环节。发展数字化设计、网络协同研发、现代化供应链管理、个性化定制、在线检测、远程诊断和维护等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创新, 将大大加快制造业服务化的脚步。

让“工匠精神”落地 篇8

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在“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极致追求中努力求索,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国家制造整体实力。

“工匠精神”上了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透露出,在现实中,眼下社会地位卑微的建筑工、焊工、木匠、车床工等的发展,真的不能小觑,只要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精尖和优秀程度,同样是一种卓越的社会贡献。

在百度上键入“工匠精神”浏览一下,立即搜索到约2,470,000个相关结果,可见其已成为“网红”,文章大致可分成这么几类:

1.诠释何为“工匠精神”的;

2.称赞德国和日本,介绍德国和日本工匠精神的;

3.批评或嘲笑国人缺乏“工匠精神”的;

4.呼吁大国崛起,阐述工匠精神于中国之重要的;

5.……

笔者认为:造成一个强大的舆论氛围,促进“工匠精神”的回归或重新崛起应该是好事,但如果大量的文章只是从上述几个角度奔走呼吁,其实是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的。

阐述笔者系统观点之前,先解释一下为什么用了“回归”这两个字,因为从历史上看,中国并不缺乏“工匠精神”,中国的“工匠文化”源远流长。

今天引发思考的应该是:为什么中国的工匠文化断流了呢?为什么中国的工匠精神消失了呢?如果要重新弘扬“工匠精神”重要的又是什么呢?

“工匠精神”源远流长

中国“工匠精神缺失论”可以休矣!纵观中国历史,中国的“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可谓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我们的祖先以他们的创造记录着历史,以他们平凡的伟业书写着人类的文明。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忠心耿耿”。早在《诗经》中,作者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在论语中亦对此十分肯定,朱熹《论语》注中称赞其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孙中山先生扩展到整个近代工业,将其白话化为“精益求精”。这种对工艺精细程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99%到99.99%的追求”完全一致、高度吻合。

中国古代美妙绝伦的珠宝、玉器、陶瓷、木雕、丝绸、青铜器等生活用品,震惊世界的故宫、天坛、长城、都江堰等伟大工程,都是最好的明证。善于解牛的“庖丁”,木匠的“祖师爷”鲁班等能工巧匠,以及更多优秀人才、技术从业者,不胜枚举,都是中国工匠精神杰出代表。

汉语,是世界上词汇量最丰富的语言,对中国工匠也不吝溢美、赞誉有加:

有赞扬其敬业态度的:惟精惟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益求精、精雕细刻……

有赞扬其高超技艺的:神乎其技、取精用宏……

有赞扬其作品成就的:超群绝伦、绝无仅有、巧夺天工、空前绝后、美轮美奂、栩栩如生……

可见中国的工匠先师,是很受古人尊敬的,最著名的工匠更貌似受到神的待遇,至今木匠学艺,还是要拜鲁班祖师的。

举世对决,中国工匠巅峰成就毫不逊色 。

故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故宫始建于1420年,距今600多年,作为木质结构建筑,历尽满清入关,西方入侵等却仍然保留完好。相比西方石材建筑使用泥浆钉子,中国木匠的榫卯结构棋胜一着。此外中国苏州园林、徽式建筑、万里长城、敦煌石窟,都屹立百年,名满天下、享誉全球。

至于常被拿来说事、现在还能用的所谓青岛德国下水道,中国也棋高一着啊!且看中国赣州的福寿沟,始建于北宋,工程由数度出任都水丞的水利专家刘彝主持,是罕见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历经元、明、清,外敌入侵,共900多年至今保持排水排污作用,2010年赣州降水超百毫米,足以造成洪涝,却什么事都没有,此皆得益于福寿沟巧妙设计和超高的工程质量。

笔者乃姑苏人士,苏州的丝绸、刺绣、木雕、宫扇等工艺品……其精美名动天下,但另有一宝世人却可能知之者不多,那就是位于苏州西南郊东山镇以西的紫金庵内的泥塑彩绘罗汉群像。

紫金庵又称金庵寺,始建于梁陈时期,唐贞元年间废后复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世人称紫金庵泥塑彩绘罗汉为“天下罗汉二堂半”之一堂,是我国雕塑美术史上的文化遗产。

大殿左右两壁十六尊泥塑彩绘罗汉像,相传为南宋雕塑名手雷潮夫妇之作品,罗汉姿态生动、容貌各异,神情表现淋漓尽致,被世人赞为“精神超忽,呼之欲活”, 让人体验到“鬼惊神诛”的含义,实为国内外罕见,亦堪称古代雕塑艺术精华。

不可否认,对待工匠的态度中国自古以来是具有双重性的。我们的文化一方面认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黄道婆、庖丁、鲁班、欧治子之类的能工巧匠大放异彩;另一方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类的价值观,又对“士农工商”阶层划分形成了稳定维护。

这种矛盾认知,一直延续到工业化时代效率追求与“工匠精神”的典型追求彻底背离,工匠及其代表的精神隐退到社会非主流的角落,成了特殊的职业坚守或者是日常生活的补充,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特殊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工匠精神彻底销声匿迹。

nlc202309081557

过去三十年,中国工匠精神近乎消亡

中国跑得太快了。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给世人的形象是急速奔跑。从零开始,到2015年,中国有106家企业挤进了世界500强,我们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从吃糠咽菜到健身减肥,这个发展速度和规模,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令全世界难以想象。

一个飞速奔跑中的巨人,他怎么可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呢?就像博尔特跑出9秒58世界纪录的同时,若你还想让他保持优雅的姿态,认真欣赏沿途的风景,这怎么可能呢?

这个发展阶段,中国人狂热追求的不是工匠精神,而是“速度为王”,快速扩张。

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在某一个发展阶段,采取“速度为王”的策略,快速追赶发达国家,好像也可以理解、无可厚非。

反观德意志民族,搞工业化也开始得比较晚,英、法完成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个农业国。德国进入工业化后急于赶超,也经历过与今天中国类似的“山寨阶段”:向英、法学习,偷人家的技术,仿造人家的产品,产品质量很差。为此,英国议会还特别在1887年8月23日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在当时实质上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与当下“Made in China”的处境类似。

中国的机会太多了。因为这三十多年的急速奔跑,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就是新旧两个时代的并存。我们这一代人既看到了新时代的朝阳,又感受到旧时代的黄昏。

80年代投机倒把变成了商业流通,90年代股票交易恢复,一夜暴富成为可能,00年代房地产暴涨,炒房成为时髦,2012年互联网+袭来,又是一波风起云涌。电脑、手机、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人工智能……让人应接不暇,稍有不慎就被会时代落下。

这三十多年,中国从工业1.0飞速奔向工业4.0,不断有新的更有价值的社会分工出现,套利机会太多,制度建设却跟不上,漏洞太多,这个阶段的中国成为冒险家的乐园,而不是工匠们的伊甸园。

当社会的机会多多的时候,大家自然是追逐新机会,不可能把时间浪费在一件产出低又可能随时被替代的事情上,工匠精神的式微就此发生。

企业家的原罪感所致。愈来愈多的富人移民国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不容忽视。

当改革开放大潮汹涌而至的时候,在中国的市场从封闭到逐步开放的过程中,阶段性的双轨制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制度套利机会。中国老一代企业家的崛起,普遍依赖于这种制度套利,想套利,就需要找关系,有了关系,就需要打点关系。这个企业主群体多多少少都是有点原罪的,说不定哪天因为哪个官员的事就被清算了,自己也就泥菩萨过河了。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群体,难有心思来精雕细琢、完善产品和打理企业。工匠精神匮乏也无以为怪了。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时至今日,改革步入深水区,社会从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企业各种经营成本高企,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速度已经减下来了。

与此同时,高速增长期所积累的弊端也日益显现,中国号称有3.69万亿元的贸易顺差,却不能为国内百姓创造出值得信赖的产品和服务,国人对中国制造缺乏品质的感受深刻,喝新西兰奶粉、抢日本马桶盖、开德国汽车……皆为无奈之举,供给侧改革因而提上议事日程,工匠精神回归或再度崛起的呼声也应运而生。

但是真做起来,你会发现,这还是一件挺难的事情!仅靠道德感化和形象宣传无济于事。

别重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覆辙。中国企业优秀文化缺失,极大阻碍了企业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关键还是在制度和路径的缺失,仅是“讲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美好。

当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我们要重振“工匠精神”,让它为中国腾飞,做出积极担当。若能成长起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员工,“中国智造”、中国品质,自然就能更上一层楼。

然而如何让“工匠精神”实践落地,却是眼下的当务之急,学习德国和日本,与其说是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倒不如说是借鉴他们的工匠养成路径,如何将“工匠精神”的理念变成必要的养成制度,即: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考核要求,和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体系来构成。然后经由制度的导向,让参与者形成工匠习惯。

且看当年仅一墙之隔,西德以高品质闻名于世,而东德却乏善可陈,故以主观的“德”为社会标准,人治大于法治,立法不严,选择性执法,是建立不起工匠制度的,没有严格的制度体系就不会有工匠习惯,更不可能有工匠精神。

制度——习惯——精神,这是中国制造复兴的必经之路,这条路不能靠儒家(说教),必须靠法家(制度)。

借助于李克强总理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我们躲开喧闹,回归宁静;拒绝追风,坚守内在;避免盲从,坚守独立,在技术方面默默坚守,在形成制度方面苦心探索,让工匠精神变成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实践,从而得到时代传承,让中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

(王慧中:上海自主创新工程研究院院长、知名企业文化建设专家)

上一篇:监狱领导讲话材料下一篇:校园礼仪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