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启示阅读题答案(共9篇)
浇花
①阳台上的双色杜鹃开花了,终日里,妖娆的红色与雅洁的白色争艳,静静的阳台显得喧嚷起来。
②妈妈提来喷壶,哼着歌儿给花浇水。她在看花儿的时候,眼里漾着笑,她相信花儿们能读懂她这份好感,她还相信花儿会在她的笑容里开的更欢——她用清水、微笑和歌声来浇花。
③儿子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拎了喷壶来给花儿浇水——呵呵,小小一个男孩子,竟也如此懂得怜香!
④一天,妈妈仔细端详她的花儿,发现植株的旁侧生着几株株装的杂草。她笑了,在心理对那杂草说:“几天没搭理你们,偷偷长这么高了?想跟我的杜鹃抢春光,你们的资质查了点!”这样想着,俯下身子,拔除了那杂草。
⑤儿子回到家来,兴冲冲的拎了喷壶,又要给花儿浇水。但他跑到阳台上,却忍不住哭叫起来:“妈妈,妈妈,我的花儿哪里去了?”
⑥听到哭闹,妈妈一愣,心想莫非杜鹃插翅飞走了?带她跑来,却发现杜鹃举着笑脸,开得好好的。妈妈于是说:“儿子,这花儿不是在这儿吗?”|
⑦儿子哭得更厉害了:“呜呜……那是你的花儿!我的花儿没有了!”
⑧妈妈见儿子绝望的指着原先长草的地方,顿时就明白了。说:“儿子,那哪儿是花呀?那时草,是妨碍花儿生长的草!妈妈把她拔掉了。”
⑨不想儿子却说:“我天天叫我的花儿,它都开了两朵了!呜呜……”
⑩妈妈疑惑地把那几株在草从垃圾桶里翻检出来,发现那蔫蔫的叫不上来的植物确实开着两朵比叶片颜色稍浅的绿色小花儿。妈妈心想:原来这样不起眼的植物在孩子心中也是花儿,我怎么们有意识到呢?她的心温柔的动了一下,俯下身子抱起孩子。
⑾“对不起,妈妈不该拔掉你的花儿。儿子,你真可爱!妈妈要替这两朵小小的花儿好好谢谢你,谢谢你眼里有他们,谢谢你一直为它们浇水;妈妈还要替妈妈的花儿谢谢你,因为你在为你的花儿浇水的时候,妈妈的花儿也占了光!“
⑿后来,妈妈惊讶的发现,这个世界上被忽略的花儿的真多!柳树把自己的花儿编成一个个结实的绿色小穗,杨树用褐色的花儿模拟虫子逗人,狗尾草的花儿就是毛茸茸的一条“狗尾”,连蒺藜都顶着柔软精致的小花儿于春风逗弄……上帝爱他的花园,大概,他也会用清水、微笑和歌声来浇花吧?并且,他会和孩子一样,不会忽略掉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一株植物的一株浅笑……
1、从文中提炼出妈妈对儿子的“花儿”的“称谓”分别表明了妈妈对儿子的“花儿”怎样的态度?
称谓:、、态度:、、2、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她在看花儿的时候,眼里漾着笑……
②待她跑过来,却发现杜鹃举着笑脸,开得好好的。
3、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4、作者在结尾借“上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案:
1、称谓:杂草 植物 花儿
态度:否定(忽视)认可(接受)肯定(尊重)
2、①妈妈相信花儿能感受到自己的爱,并茁壮成长。
②映衬出妈妈看到杜鹃花还在时的愉快心情。
3、她的心被孩子触动了。她理解了孩子的做法,体会到孩子对弱小生命的呵护。她明白了孩子在照顾自己心爱的花的同时也呵护了她的花。
一、务必审好范围
做好哲学主观题, 审准范围是必须和首要的。范围规定了用什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者基本观点来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这几年高考题中, 哲学主观题的范围大约可以总结如下:
1. 按照考查范围的明确与否可分为限定性设问与开放性设问。
(1) 限定性设问知识范围具体、明确, 一般难度较小。在解答时通常采用演绎法, 即通过先列出范围内知识点, 再依据对材料的分层、提炼、概括后实现理论与材料的一一对应。例如, 2012北京文综40 (2) 一题中, 设问为“结合材料, 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作用”。范围明确, 考查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只需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与归宿”与材料中相关内容一一对应便可。限定性设问又可分为大、小两种切口。一般大切口的主观题对答案的要求综合性强, 主要考察考生抓主干知识的能力。例如, 2011福建文综, 39 (4) 一题中, 设问为“在分析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经济信息的过程中, 你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知识?”, 答案设置就须考生综合运用好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来作答;小切口的主观题对考生来说往往是块儿难啃的骨头, 它需要考生对教材细小知识作详细解读, 难度往往较大。比如, 2011新课标, 39 (2) 一题, 设问为“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 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答案设置就须考生要明确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内涵。既要掌握社会意识的相对稳定性, 又要了解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也是相对独立性的内容之一, 考生往往忽略掉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以致失分严重。 (2) 开放性设问一般来说知识范围较宽泛、笼统。在解答时一般采用归纳法, 即先对材料进行剖析, 然后调动教材相应内容预制对应, 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 2009浙江文综, 30一题, 设问为“结合材料, 就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从答案设置来看, 列出的两条分别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考生须对材料进行高度概括后, 在哲学范围内任选两条恰当的方法论建议并言之有理即可。
2. 按照考查范围的角度可分为理论结构性设问与教材结构性设问。
(1) 理论结构性设问要求考生熟练掌握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基本构架。如下图。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辩证唯物论 (物质、意识、规律) 、认识论 (实践、真理、认识) 、唯物辩证法 (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历史唯物主义中相对应的知识点。例如, 2013江苏单科, 37 (1) 设问为“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发展的观点, 分析说明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走的是怎样的发展道路”, 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过程, 是一个事物发展的过程, 是对传统制造业辩证否定的过程, 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所以要求考生在组织答案时, 应从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曲折性、发展的实质以及辩证的否定观等角度综合考虑。 (2) 教材结构性设问的特征一般是引用教材中单元、课、目的标题,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教材“单元—课—目”的结构, 熟知每个框架下原理以及方法论。例如, 2013重庆文综, 13 (4) 设问为“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 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从答案设置上, 要求考生反映出唯物史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中与居民收入相关联的内容, 即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民群众的地位、党的群众路线, 及正确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并将其整理即可答好本题。解答好此题的关键就是考生能否熟练反映出“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框架下的哲学道理。此类题要求考生注重教材结构的整理与记忆, 最近几年高考教材结构性设问试题出现的频率呈上升趋势, 值得引起每位备考的师生的重视。
二、审好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即答案的服务方向。方向不明, 无论你怎么走都是逆风行驶, 可见中心思想的重要性。每道哲学主观题都有自己的中心, 对它的剖析是解答好哲学主观题的关键所在。例如, 2013新课标1, 39 (2) 设问为“结合材料, 运用认识论知识, 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 本问考生应该紧紧抓住争论与认识发展的关系, 以分析“争论”为核心, 答出认识形式的主观性、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以及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等。如果学生忽略了中心思想或者分析不深刻, 很容易生搬硬套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 造成答案组织的混乱。
三、审好材料
高考试题所提供的文字背景材料都是经过仔细筛选整合的, 命题者会在背景材料中设计有效信息。考生答题时一定要注重对背景材料进行认真的审读, 将材料分解, 注意句号、分号甚至是逗号的价值, 并提取关键语句, 这些做法将有利于扩展考生解题的思路, 提高考生答题的速度, 也有利于答案整合的逻辑性和全面性。建议考生在调动和运用知识过程中, 一定注意审好材料, 千万别依据设问中提供的范围照搬照抄, 以至于答非所问, 这是毫无意义的。例如, 2011山东文综, 28 (2) 一题中, 设问为“结合材料, 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认识, 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 如果仅从设问范围入手的话, 答案应该设置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从高考给出的参考答案上看, 命题者是将材料分成三层并加以概括提炼, 第一层是山东省通过调研获得了认识;第二层是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 推动了认识的深化;第三层是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并分别根据这三层材料一一结合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归宿的原理。
一个人的认识毕竟有限, 我的几点体会, 其中必有不详尽之处, 难免片面。我想说的是, 哲学主观题千差万别, 并不断变化创新, 但只要我们立足基础知识, 提升能力, 逐步探究其中的规律和技巧, 就可以规避不必要的错误, 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摘要:高考哲学在考查考生应具备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 也考查考生对所学哲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 学生在开始解答高考哲学主观题时, 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因此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应该先从研究高考哲学主观题的答案设置开始, 从中总结出高考题的特点和规律。
(2) 以身作则 (或“身正令行”)
【示例】 我认为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待人接物的重要原则。它有利于提高个人内在修养,从而远离他人无谓的抱怨和指责。同时,它还能增强个人行事的外在影响力,以最小的阻力达成影响他人的目标。
2. (1) 显示隐者生活之乐。
(2) 同意前者。理由要点:讲丈人自己年老体衰,两眼昏花,没有看到夫子,有自嘲意味。
同意后者。理由要点:批评孔子不务实,只知道宣扬没有实际作用的政治理论。
3. (1) 管仲是仁人,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有功于民。但他生活奢侈,行事多有僭越,违背了礼制。
(2) 孔子肯定管仲的“仁”,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使百姓生活安康。可见孔子的“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4. (1)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 “温而厉”指孔子个性中既有温和的一面,也有严肃的一面。孔子在生活上与人平等相待,待人温和有加、谦恭有礼。如在“侍坐问志”时,孔子与众学生平等对话,畅所欲言,平易近人。但孔子对人性卑劣、道德缺失等情况又常不假辞色,予以严厉批评。如对季氏“八佾舞于庭”一事,孔子深恶痛绝,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5. (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
“三”指的是得知学《诗》对于外交应对的重要性、学礼对于立身的重要性以及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2) 有教无类。
【示例】 我赞同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虽然人的身份地位、先天条件是有差别的,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等。但人人都应该接受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不应该对不同的对象有歧视或偏私。
6. (1)传述前人成说,使之流传而不进行创造。
(2) 对待古代文化(或传统文化)的主张。
【示例1】 孔子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示例2】 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7. (1) 赞同孔子的观点。中行之人世上鲜有,但是“道”又不可无所寄托,因此,退而求其次,求其可教之人。狂者虽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但立志是做人做事的前提。狷者自爱其身,守节而不违法,这是人最基本的品德。如果使狂者脚踏实地、躬行践志,使狷者树立远大理想,那这两类人将能继承大道。
(2) “中庸”不等于“折中主义”。“折中主义”是指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各方的思想观点;而“中庸”是指做事适度,恰到好处,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调和与协作。
8. (1) 以人废言 (或“因人废言”“群而不党”)
(2) 君子应爱憎分明,憎恶、反对任何不合道义、礼仪的人或事;君子待人行事应客观公正,举人察言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君子为人处世的态度应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善于团结人而不营私结党。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
9. (1) 反对战争 (或“讳言战争”)重视战争
(2) 孔子认为,如果统治者迷信、依赖武力而不重视教化,势必引发局势动乱,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所以他坚决反对战争,对统治者讳言军事之术。孙子认为,战争关乎一个国家的存亡,任何一个统治者都应充分重视军事之术。两种观点各有侧重,但孔子没有了解军事之术具有阻止战争、保障和平的作用,孙子没有阐明和平是军事之术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两者各有偏颇。只有两者互相补充、合为一体,才是辩证、科学的军事观。
10. (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或“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 孔子认为,和谐的亲情关系是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礼仪规范的基础,亲情毁弃,则道德、礼仪不存。因此,虽然父亲偷羊违背道德、违反法律,但为了更好地维系作为道德、法律根基的亲情,儿子应该为父亲隐瞒。惩罚罪恶,不能付出泯灭亲情、沦丧良心的代价。但是,过分倚恃亲情、人情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会破毁法律、规范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孔子的直道观还没有在情、理、法三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11. (1) 以法治国(或“法治”)以德治国(或“德治”)
(2) 儒家学说认为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
一个好的统治者不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12. (1) 纲:粗大的绳索,此处作动词,意为“使用粗绳”。
宿:栖宿,此处作名词,指栖宿的禽鸟。
(2) 孔子问人不问马体现他重人贱畜;不用粗绳捕鱼、不射杀栖宿的禽鸟,体现他着眼于人类长期、持续地使用渔猎资源,从这两方面可看出孔子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丰子恺则爱人及物,希望世人关爱世间一切有生命的物体,比如被我们垂钓的鱼儿。丰子恺的思想在当今这个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保时代,更具普世价值和现实意义。
13. (1)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或“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 【示例】 我同意子贡对“徼以为知者”的批评。剽窃他人见解而自作聪明的做法,损人害己,既不利于见解的正确传播,也不利于自己的成长进步。现实生活中经常见诸报端的论文抄袭事件,其实就是这种“徼以为知”行为的具体化。这种做法违背了学术道德,妨害了知识创新,有百害而无一利,理应遭到大家的唾弃。
14. (1)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或“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 【示例】 上述理解不正确。“安贫乐道”的本意是安于贫困恶劣的环境,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安贫”指的是人生可以经得起贫穷、艰辛的考验,处于贫困的境地不怨天尤人、不颓废、不消沉,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而不是指安于贫困的现状。“乐道”则在于以坚守理想为乐,能在“人不堪其忧”的艰难生活境况中“不改其乐”,坚持自己的追求,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所以,“安贫乐道”不但没有一丝不思进取的含义,相反,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取。
15. (1) 等级制度 (或“尊卑秩序”)。
(2) 【示例1】 我认为“礼”在现代社会中拥有巨大价值。因为“礼”是社会道德的外在表现,是社会普遍遵从的社会规范。有了“礼”,大家才能各司其职、各乐其业,才能使各种竞争处于有序状态。假如社会无“礼”,人人各行其是,生活秩序就无从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将被动摇。由此可见,“礼”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作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文化。
①说起花的风骨,人们都要说梅花。在江南,也处处有梅花。梅花开在严寒之时,使无花的冬天提前有了春意。少年时代,在上海郊区的一所寄宿中学念书,学校附近有一个小花园,花园里有一片小小的梅林。冬春之交时,梅花盛开,我和几个同学经常相约去看梅花。这时,天气已经不怎么冷,看不到冰雪,风中已有几分湿润的春意。记忆中那片梅林是湖畔的一朵温柔的红云。它们并没有使我联想起什么傲雪斗霜的铮铮风骨,那一片红云,只是春天来临的象征。
②在江南,还有什么花像梅花那样,也能预报春天的来临呢那大概总是有的。
③很多年前在崇明岛上,我曾在一片荒凉的海滩上认识一种奇妙的小花,至今无法忘怀。那时,我在崇明岛临海的东端上参加围垦。在海滩上用泥土垒起一条长堤,挡住海水,被长堤圈住的海滩便成了农田。人的奋斗,使大自然千万年才形成的沧海桑田变成了几个昼夜之间的事情。然而这些新围出来的农田却无法耕种,播下粮种,常常是颗粒无收。为什么因为被围垦的海滩是盐碱地,不适宜种庄稼。连生命力极强的芦苇在那里也无法生存。于是人们便在这些盐碱地里放入淡水,水可以冲淡田里的盐份,又可以养鱼,一举两得。我被留在海边守鱼塘,度过了寂寞的一年。面对着荒芜的盐碱滩,难免联想起那些艰难孤独的人生,也难免顾影自怜。在大地的同一纬度上,只要春天一到,江南的大地上便花红柳绿,生命繁衍得轰轰烈烈,而这里,光秃秃的土地上只有白森森的盐花。寒冬尚未结束,但也已进入尾声。
④有一天,我发现盐碱滩上星星点点长出一些绿色的嫩芽。它们的叶瓣细小,却翠碧清秀,令人欣喜。海滩上寒风呼啸,这些翠绿的嫩芽似乎毫不在乎,迎着凛冽的风一点点伸展蔓延,没有什么力量那阻止它们的成长。有时候,从海上卷来的风猛烈得能把树连根拔起,能将屋顶整个掀掉,然而对这些贴地而生的绿草,它们显得无可奈何。这些扎根在盐碱地里,冒着严寒生长的植物,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看着它们一天天大起来,高起来,长成了一蓬蓬小灌木似的绿球。它们为荒凉的盐碱滩铺上了一层斑驳的绿地毯。
⑤当地的`农民告诉我,这是一种只在盐碱地上生长的野草,叫盐碱草。初春时,寒意未消,大概就是梅花开放的时节,盐碱草也开花了。这是一些淡紫色的小花,它们的蓓蕾小如米粒,乍开时并不显眼,要留心看才能发现。可是,等到所有的蓓蕾一起怒放时,盐碱滩上便出现了美妙的景象,只见一片片雪青的轻云,在风中飘摇。这时,风依然刺骨,盐碱滩上白花花的盐渍仍在,而笼罩大地的荒凉却已经不复存在,是这些活泼动人的小花驱逐了荒凉。这些小花,还引来了成群的蜜蜂。蜜蜂欢叫着在花丛中飞舞的情景,使我感动,我在当时的日记中这样感叹:世界上,有什么花比这些盐碱花更坚强更美丽呢若论坚强,它们不会输给冰山上的雪莲,也不亚于在肥沃的土地上报春的梅花。它们是有着独特风骨的花。
⑥我曾经采下一束盐碱花,养在一个杯子里。在一间简陋的茅屋中,那束盐碱花使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无穷魅力,它们向我展现了江南万花争艳的春天。
⑦我想,只要春天如期降临人间,花是不会灭绝的,即便是在最贫瘠的土地上。
16. 阅读③-⑤段,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的变化。(4分)
17.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中画线的句子。(3分)
18.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文章开头梅花写,表现出它傲雪斗霜的铮铮风骨, 象征着的春天来临。
B.“毫不在乎”,“迎着凛冽的风一点点伸展蔓延”,看出盐碱花不惧困难,顽强的生命力。
C.盐碱花不仅能在寒冷之时开放,还能在荒芜贫瘠的环境中坚强地生长,美丽地盛开。
D.“我被留在海边守鱼塘,度过了寂寞的一年”,可以看出,作者和后文中的盐碱花是有共通之处的。
E. 作者通过盐碱花和冰山上的雪莲、报春的梅花作类比,表现对雪莲、梅花的贬斥。
19.“只要春天如期降临人间,花是不会灭绝的,即便是在最贫瘠的土地上。”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6.(l) 在海边守鱼塘,盐碱滩一片荒芜,感到孤独寂寞,顾影自怜;(2) 盐碱滩长出嫩芽,感到欣喜,引起极大兴趣;(3)盐碱花怒放,引来蜜蜂飞舞,使作者感动,于是发出了人生的感叹,赞美盐碱花独特的风骨。(每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17.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怒放”的盐碱花比作“在风中飘摇的”“一片片雪青的轻云”,(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盐碱花凌寒盛开、充满生机的景象,(1分)表达出作者对盐碱花由衷地赞美之情。(1分) (答出“比喻”,意思对即可,共3分)
18. A E (A项“文章开头写梅花”,是为了引起下文写盐碱花身上独特风骨,“并没有使我联想起什么傲雪斗霜的铮铮风骨”; E项应该是“对比”,没有“对雪莲、梅花的贬斥”。每一个2分,共4分。)
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爱是一朵无声花的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①二十三年前,我在乡里邮局工作。
②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邮局外,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天一夜,整个世界都是白色的。风,更是一刀一刀地呼啸而过,寒意侵入每个人的骨子里。而邮局里,我和几个同事也被冻得叫脚不停跺着地。
③雪太大,来办业务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我一个人呆在办业务的窗口,其他几个同事一边偎依着火炉搓着手,一边聊着天。而我,因为最后一个办业务的人也离开了,索性就伏在桌上看起了报纸。
④近四点的时候,外面突然挟风裹雪地刮进来一个“雪人”,一进门便噼里啪啦地拍打着身上的风雪。我被响声惊动,抬眼一看,原来是一个年龄在六十上下的老妇人。如此冷的天气,老妇人的衣着竟颇显单薄,铁青着脸色,双手一边不断搓着,一边哈着气。
⑤老妇人走近窗口,轻声问:“拍电报是这里吗?”
⑥我点点头。
⑦ “多少钱?”老妇人弱弱地问。
⑧ “一毛五一个字。”我说,然后看她一身颇为寒碜的衣服,又追问了一句,“你要发电报?”要知道,那个年代里,若非太紧急的重大事情,一般老百姓是舍不得花钱拍电报的。
⑨ “嗯,”老太太点点头,听了我报的价格,短暂的一愕。接着,又一边絮絮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纸包,慢慢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纸,才露出里面躺着的平整的毛票子,一边说,“我儿子在东北当兵,好久没联系了哩。现在我们这里都这么冷,东北怕是更冷了。我想发个电报,给他提个醒儿。”
⑩我心里一暖,放下了报纸,听着外面风雪的呼啸声,便细细端详起眼前的这个老妇人。老妇人满脸的皱褶,像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过无数次,有的地方因为皮肤干裂,都裂开了巨大的口子。我突然想起家中的老母亲,和眼前的她竟是如此相像。
“大娘,您要发什么内容?”我问她,“字数越少,越省钱。”我提醒了她一句。
老妇人低下头,思索了一阵子才说:“您就告诉他,天气变冷了,要记得多穿衣服。并且告诉他,妈妈很想他。”老太太说完,自己又在心底核算了一下,补充说,“十七八个字,是吧?”
我按照她要表达的意思,在心底默算一下,还真是。但是觉得语言不够简洁,便对她说:“大娘,您看“天冷,多加衣”这几个字可以不?简洁,意思又表达了出来,而且省钱。”
老妇人一听,显得很高兴,刚准备点头之际,突然
又想起了什么,说:“您得告诉他,我这个当妈的很想他。例如,在后面加四个字——妈妈想你。”
我笑了:“看您说的,这世上哪有母亲不想儿女的呢。您哪,不说这四个字,您儿子也知道您想他,何必浪费这四个字的钱呢,六毛呢。”我特意地把“六毛”两个字加重了语气。
老妇人稍微犹豫了一下,显然她似乎被我说的“六毛钱”给打动了。但转瞬间,她又改变了主意。
“不!”老妇人坚持要加上这四个字,还说,“我就怕他不知道我想他呢。”老妇人一边说,一边把钱数好了,颤巍巍地从窗口递给我,在我接钱的那一瞬间,老太太忽然轻轻握住我的手,说:“同志,我真的好想我儿子呢。”
我猛然感觉到,整个冬天的寒意好像蓦然就没了踪迹。只觉得,老太太那略微硌人的手掌间,传来的是一阵又一阵的鸟语花香。温暖,瞬间就在我心头铺展开来。
原来,我们一直都觉得父母对我们的思念,是理所当然的。却很久都没有明白,母亲对我们的思念,却一直在我们的理解之外,像是一朵潜滋暗长的花儿,一直在无声中惊艳,于沉默中盛放。
21.老妇人面对“我”告诉她电报价格时,其心理变化很微妙,但作者都通过特定的词语巧妙的.反映出来,请你在文中圈点勾画并写下面。(3分)
答:一愕、犹豫、坚持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由于概括能力试题突出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答题时,一定要仔细研读上下文,从整体入手进行宏观分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述。由于概括能力试题突出了对文章的首尾句、中心句、关键句、意蕴丰富的文段等方面的考查,答题时,一定要反复品味和揣摩,准确把握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并且要联系文章的主旨进行高度概括。同时,概括能力试题还突出了对个性化表达的考查,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准确剖析等,给考生联系、想像的空间非常大,答题时,要认真揣摩题意,结合文章内容,调动生活积累,进行简洁明晰地表达。【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小说有三处环境描写,分析第②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
答: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常见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或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或下文)作铺垫;⑤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或品质;⑥象征或暗示;⑦突出、深化作品主题。本题环境描写的作用属于第④类。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表达方式的辨析与理解。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作者以“爱是一朵无声花”为题,请你赏析其作用。(4分)
答:以“爱是一朵无声花”为题点明了文章主旨,赞美了母爱的平凡而真挚伟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恰当理解小说标题的作用。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有: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②概括小说主要事件;③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④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⑤具有象征意义;⑥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⑦寄托作者情感;⑧展开情节,前后呼应;⑨对比讽刺,强化效果;⑩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本题属于第⑥类
【考点定位】考查对文题的理解,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D
24.结合全文说说:老妇人是怎样一个人?(3分)
答:老妇人思子心切、爱子心切。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请根据小说内容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对母爱的认识。提示:要求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一段完整的话.(4分)
答:母爱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但有时你可能感受不到母爱给你的快乐,也许你嫌妈妈的唠叨,认为她的每一句话都是无聊的、烦人的,可我们要学会用心去看待母亲的每一句话,用宽容的心去面对母亲,有时,母亲也需要我们的爱,化解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做一个开心的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
腻歪
冯骥才
锅店街上靠近瑞蚨祥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个男的,光头,光棍,四十多岁,名叫腻歪。腻歪当然不是大名,是外号。这外号“腻歪”两字真绝,不仅把这人的性情叫了出来,连模样也叫出来了。一个人,无缘无故整天皱着眉头,满脸不高兴,无论嘛事也招不起他的兴致。多好吃、多好看、多好玩、多稀罕的事,他都不多看一眼。反过来多凶、多坏、多惨的事,他也不瞅一下。好赛他心里只有自己那个解不开、撂不下、摆不平的事,是嘛事?没人知道。
没人知道的事,人人想知道。
瞧瞧他——整天眉心总像个馄饨那样揪着,脸盘总像块瓦片那样板着,眼珠子像死鱼眼,哪儿也不看,这眼神儿可是学都学不来的。
他到底为嘛腻歪真费猜。就像一根绳子上的死结,谁都想解,没人能解开。
有人说是因为他死了爹妈,光棍一个,闷得慌。有人说是娶不上媳妇,愁得慌。其实都不是。他爹是打江西来的大瓷器商,专卖上品青花瓷,把景德镇成色最好的青花瓷,用车用船弄到天津,再往紫竹林租界里送,还在锅店街上开了一个挺阔气的瓷器店。他家靠瓷器发家发财,一家子人只穿绫罗绸缎,从不穿布衣裳,虽然爹妈一去,家里没主心骨了,瓷器买卖没人做了,店铺也关了门;但现在他还住着一套带前后院的瓦房呢,只要他招亲,谁家有闺女不笑着脸往他家送?他为嘛腻歪?有人说他打小就腻腻歪歪,没高兴过。“腻歪”这外号打小就有。如果天生腻歪,这就没治了。
天津卫人比人厉害,没有没治的事。
陈六原本不是锅店街人,他在西头卖糖炒栗子,栗子炒得又甜又香又鼓又亮又好剥皮又好吃,可是西头的人穷,口袋里只有铜子,锅店街这边的人阔,口袋里全是银子。人跟着钱跑,他就跑到这边摆摊赚钱。谁想到锅店街寸土寸金,划地称王的混混儿多,能在这边插腿立足的全不是一般人。比方陈六,打他在锅店街上露面那天,就没人跟他找过茬,他看上去并不横,为嘛没人敢招惹他?这里边的缘故都在后边的故事里。
一天有几个土棍儿跟他说闲话,说到了腻歪。人们说腻歪,总绕不出这个题目:他腻歪个嘛?
谁料陈六说了一句:“哪天把他那个狗窝烧了,他就不腻歪了。”
那几个土棍儿笑道:“那不就更腻歪了,说不定一头扎进南运河。”
笑话说完就过去。可是一个月后,锅店街忽然着火,冒黑烟,大火苗子窜上天。紧跟着远近水会敲着大锣,唿喇喇全赶来。人们瞪眼一瞧,竟是腻歪家。只见腻歪光着膀子,穿一条睡裤,从家跑出来,浑身黑烟子,像从烟筒眼儿里钻出来的野猫,连蹦带跳,连喊带叫,腻歪很少说话,他是嘛嗓音,谁也没听过。这回听到了,有人说像谦祥益扯布的声音,有人说像夜猫子叫。
据说大火刚起来时,一些小混混趁火打劫,钻进屋里火里,一边喊救火,一边偷东西。珍稀细软准都叫混混儿们掏去了。腻歪从头到尾一直像只黑猴子在他家门口又蹿又跳又喊又叫。可是转天,没一点动静,烧焦的房子冒着缕缕蓝烟儿,却不见腻歪的影子。他在世上孤单一人,无亲无故,能去哪儿?有人说,这一场大火叫腻歪活到头了,准扎河了。
有人把这话说给卖糖炒栗子的陈六。陈六却说:“又不是三九天,河里没盖盖儿,谁想跳谁跳。他要是想活就死不了。说不定这场火救了他呢。”
陈六的话没头没脑,没人当事。只有一个小混混儿听出点东西。究竟这场火来得蹊跷,前几天说闲话时,陈六刚提过把腻歪的“狗窝”烧了,就真烧了。烧这把火能是谁呢?为嘛烧他家?想趁火打劫?
半年后,有人说看见腻歪在租界那边的码头上扛活。这话没人信,他平常连买两西瓜都雇人抱回家,肩膀子哪放得上东西?
自从这个谎信过去,再没腻歪的消息。
四年后,瑞蚨祥斜对面那个药店叫洋药顶的干不下去了,关门歇业,铺面挂牌转租。没几天,一个干净利索的中年人把这店面接了。这次开的是瓷器店,专门营销景德镇的青花瓷。这店一开张就像模像样:青花瓷青花瓶青花罐青花缸青花碟子青花碗,从里边货架一直排到当街;一对一人高、画满刀马人儿的青花大瓶,像门神似的,一左一右守在大门两边。这铺子只三个人,一个掌柜两伙计。掌柜的姓杨,名光正。人说是江西人,口音却带点天津的腔调。他一身短打,更像个伙计的领头。人勤手勤,和伙计一起里里外外,很快就把买卖干得热乎起来,连紫竹林的洋人也跑来买货。这叫人们想起当年腻歪他爹那个瓷器店。
有个脑筋转得快的人忽然说:“腻歪他爹姓杨,他也姓杨,他爹不是江西人吗?这人是不是前几年一把大火烧跑了的腻歪?”
他叫杨光正。可是这里的人们只知道腻歪那个外号,谁也不知腻歪的大名。
再说猜归猜,看模样却半点看不出来他是腻歪。瞧他眉清目朗,哪有腻歪眉头上揪着的那个大疙瘩?再看他这张脸多活分,整天挂着笑,腻歪那脸——总像别人欠他五吊八吊钱。
怎么看,他都不是腻歪;可怎么想,他都和腻歪连着一点什么。
于是小混混们想出一些坏招,打算探个究竟。陈六知道了,就把炒糖栗子的炉子搬到杨家瓷器店的对面。还放出话来:“谁敢欺侮人家老实人,叫我看看。”
这一来便相安无事了。
一天,一个小混混与陈六扯闲话时说道:“我不管这人到底是不是腻歪。只想知道有的人为嘛好好的总腻歪呢?”
陈六明白这小混混套他的话,他笑道:“那你这就不明白了,人的腻歪都是不愁日子不愁钱——闲出来的。穷了犯愁,富了才会腻歪。”
(摘编自自冯骥才《俗世奇人》)
文本二: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
(摘编自冯骥才《俗世奇人·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三段塑造腻歪这个人物形象时用到了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同时这三段在结构上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人们猜测杨光正是腻歪,是因为二者有很多联系,比如:两家都专卖景德镇的青花瓷,且瓷器都受到紫竹林洋人的青睐等。
C.陈六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靠劳动谋生,有一种敢说敢做、仗义安良的侠义之气,在小说中起到了推进情节发展作用。
D.“解不开、撂不下、摆不平的事”,语言短小精粹,节奏感强,一气呵成,类似相声的“贯口”,文中多处用到此类语句。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沫若说:“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冯骥才的`《腻歪》就是从民间听来,通过文学加工成为了经典。
B.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都是短篇小说集,写的都是市井传闻的小人物,讲的都是奇闻异事。
C.小说发生的地点是解放前的天津卫,主要通过人物带有浓重天津味儿的语言来体现,比如:“为嘛烧他家”“他腻歪个嘛”。
D.小说对杨光正是不是腻歪这个人,采取了模糊化处理,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与小说《边城》的结尾异曲同工。
8.人们为什么不理解腻歪的“腻歪”性格?他的这种性格是怎样形成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祖国的山川大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都感到亲切,值得我留恋和爱抚。
我们游头顶( )的珠穆朗玛峰,有( )的黄土高原,有( )的西双版纳,有( )的华北平原,有( )的黄河,有( )的扬子江,有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有大西北的广阔无垠的青青牧场,还有说不尽的江湖沼泽……祖国的大地山河哟!哪一个地方不经过劳动者苦心的经营,哪一个地方没有流过劳动者的汗淌过战士们的血!
我爱我们的祖国的土地!狂风曾经扫荡过它,冰雹曾经打击过它,霜雪曾经封锁过它,大火曾经烧灼过它,大雨曾经冲刷过它,异族奴隶主铁骑曾经践踏过它,帝国主义的炮火轰击过它。不过,尽管受了这些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存在着。一到春天,它又苏醒过来,万卉(huì)争荣,满怀信心地表现出盎(àng)然的生意。
这是祖国大地对劳动者的回答: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长袍,冈峦变成了翠绿的堆垛,沟谷变成了辽阔的田园,长满了葱绿的禾苗,沼泽变成明镜般的湖泊……
我爱祖国的劳动人民,是他们种植庄稼,挑来河水,把我哺育成长。
我怀念我的乳母。她用她的乳汁哺养我,他用宽厚的手掌抚摩我的头。直到今天,我的身上还能感受到她怀里的体温。
我爱祖国的语言。它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同我的生活血肉相连,同我的心一起跳跃。
从最简单的一句话中,我可以联想到一长串的人和画廊,联想到一系列的山川、树林、村舍、田野、池塘、湖泊。
我曾远离祖国几年。那些日子,我对祖国真的说不出有多么怀念。这怀念既痛苦又幸福。痛苦,是因为远离了祖国的同志、祖国的山川风物;幸福,是因为有这样伟大的祖国值得我怀念。
《祖国颂》阅读题目
1、选择下面合适的词语填入第3自然段的括号中。(每个词语只能用一次)(3分)
一泻千里 浩浩荡荡 千年积雪 莽苍 一望无际 草树蒙密
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哪一个地方不经过劳动者苦心经营!( )
(2) ……满怀信心地表现出盎然的生意……( )
3、读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1分)
(1)文章是从( )、( )、( )、( )等4个方面写出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4分)
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了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阴沉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循着被雨水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个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倘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早就听说石榴花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的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落花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昨天,也许它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
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它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成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躺在地上,它还在翘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替代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了,落而无憾。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惋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己,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如同这缀着晨露的石榴树,花果同枝,生机蓬勃。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朵花,该开时,尽心竭力地开,该落时,坦坦荡荡地落,无论是翘立枝头,还是俯身泥土,都不忘培育新生的使命。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会新陈代谢,永葆青春的活力。
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枝头上再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落花枝头》阅读题目:
1、文章开头对江南梅雨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两个角度回答。(4分)
2、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意蕴,请按要求分析下面两个句子:(8分)
(1)“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作者用这个比喻,突出石榴花的什么特征?(2分)
(2)“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这种控诉和抗争为什么说是“曲折”的?(3分)
(3)最后一段有“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一句,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落花嘱咐的内容。(3分)
3、同是落花,今天作者的感受是“壮丽”,而旧时文人怨女的感受却是“伤感、哀惋”,这两个时代的人为什么会有这不同的感受?(4分)
4、文章热情赞颂了落花的“美好情操”,根据文章的描写,分三点概括落花的美好情操。(6分)
《落花枝头》阅读答案:
1、(1)为写“水珠洒落”、“花果洒泪”作铺垫
(2)以天气的阴沉反衬(衬托)石榴花的火红
2、(1)开得十分繁茂
(2)落花喻指(象征)被摧残的人才、被践踏的新生,用诗文表达对落花的哀惋叹息,不是对黑暗社会的直接控诉,所以说“曲折”。(意思对即给分)
(3)明年春天必“繁花硕果”,生机蓬勃。(答案在最后一句上)
3、因为今天的“落花”是为求得新生,为新的生命出现而主动离开树枝,而旧时的“落花”是风雨的摧残,是“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天谢”。(只答“时代的不同”不给分)
4、(1)它曾为花蕊挡风遮雨,孕育新生。
(2)它不曾留恋枝头的繁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它让位于新生之果,让其更好地成长)
(3)它落而无憾,又准备滋养明年的花。
①A秋风在大地上游荡。夏日的酷暑像一群惊惶失措的野兽,在悄然而至的秋风里一哄而散,逃遁得不知去向。
②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年轻时代生活在乡村的那几年,我真正理解了成熟和收获与秋天的关系。在高旷澄澈的蓝天下,等待收割的稻田金浪起伏,长江边的芦花银波荡漾,迁徙的雁群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远方,天地之间回荡着它们的鸣唱……这是无比美妙的景象。在城市里,看不到成熟的秋林和原野,也闻不到成熟的果实和稻谷的清香,你只能从气温的变化中感觉秋天。高楼大厦一年四季以不变的姿态屹立在你的视野里,它们决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动。
③好在城市里有树。树,向城里的人们报告着秋天的消息。
④从我书房的那扇西窗中望出去,能看到三棵树,一棵樟树,一棵月桂,还有一棵枇杷树。也许,在一年四季中,吸引我的目光时间最多的是这几棵树。在休息的时候,在思索的时候,我总是凝视着窗外,欣赏它们婀娜多姿的绿色身影。它们向我展现着生命轮回的过程,向我昭示着自然和兴衰起伏的生机,使我联想起我在大自然中曾经有过的种种美妙经历。
⑤春天,它们最早把清新的绿色送入我的眼帘,使我感受到生命的蓬 勃和多彩。夏天,它们用浓浓的绿阴遮挡炎阳,在酷暑中带来些许清凉。这三棵树,引来了很多飞鸟,每天早晨,都能听到鸟在树阴中快乐地唱歌。此刻,那棵月桂树上已经蓓蕾满枝,再过些日子,空气中就会飘漾起桂花的清芬。空气中如果有树的气息,世界也会变得清新亲切。
⑥我知道,随着秋风的加剧,随着气温的下降,很多大树的绿叶会枯黄,会从枝头脱落。
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衰亡和没落。冬天,那些常青的树木依然用绿色证明着它们的存在。而那些脱尽了树叶的树木,同样使我感觉到生命的顽强。B在寒风和霜雪中,光秃秃的枝杈就像无数伸向天空的手臂,它们似乎是想拥抱什么,召唤什么。凝望这些冬天的树,我的心里不会有枯萎的联想,冬天是无法消灭这些树木的,等春风一来,它们马上会萌芽长叶,把绿色的春消息传遍人间。苏东坡说:“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我想,这松柏,应该是所有树木的代称。
⑧是的,此刻,我想为树,为这些人类的朋友说几句感激的话。它们默默地屹立在我们身边,给我们绿,给我们宁静, 给我们清新的空气,却从来不会要人类回报它们。在这个世界上,树是人类最重要最可靠的朋友,我们理应对它们满怀感激之心。在我们这个城市里,有不少年龄比我们上一代的老人们还要老的大树,它们目睹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也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这座城市。它们不但没有使我们的城市变得衰老,还使一代又一代人从它们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我们的城市因为它们而显得年轻。树是沉默的,面对自然,它们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然而面对人类的摧残,它们却无可奈何,只能逆来顺受。很多年前,我曾写过文章,为城市里的那些大树担忧。我曾经担心我们这个城市最终将会变成一片没有绿色的水泥森林。现在,人们终于认识到树的重要,体会到树的可亲可近和可敬。这些年,上海到处出现新的绿地,大树和高楼一起生长着。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⑨很久以前,读过一位四川诗人的诗集,书名是《伐木声声》,诗人用一种豪迈骄傲的态度对砍伐大树、毁灭森林的行动大唱赞歌。长江流域的森林,就是在这样的赞歌声中消失的。这样的诗,现在再读,当然是触目惊心了。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书桌上也有一本旧诗集,作者是19世纪的法国人拉科姆。其中有一首诗,题为《栽树》,我忍不住要把它抄在这里:
⑩谁栽下了树,谁就栽下了希望。正如人的生命,必须扎根于时间的泥土才能爬向上帝的天堂。小树啊,谁能预料长大后,它们将会多么壮观。
赵丽宏《秋天的树》阅读题目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多处对树作了形象细腻的描绘,它们有的写出了秋天美妙的景象,有的写出了树对人类的恩惠,有的写出了树的顽强。
B.第⑤段写树采用了虚写的手法,把秋天的月桂树描写得既富生气又富美感。
C.文末引用两本诗集,两相对照,显示了人们对待树木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D.本文通过对秋天的树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树的感激、赞美之情,也表达了 作者对人们摧残树木的强烈不满。
15.文章第②段写了乡村秋天的哪些自然景象?请简要概括。(3分)
16.书房的窗外只有三棵树,但在一年四季中却能吸引“我”的目光时间最多,这是为什么?(4分)
17.通过生动形象的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是散文作品描写景物的常用手法。下面是《济南的冬天》中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请你对此句作出自己的赏析,然后再从文中画线A、B语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题共6分)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18.本文的作者对城市里的树情有独钟,感慨良多,从中获得了许多人生感悟。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4分)
赵丽宏《秋天的树》阅读答案
14.(3分)A(此句应为“虚实结合”)
15.(3分,每一点1分;概述不准确或过于啰嗦者,酌情扣分) 稻谷成熟,芦花盛放,雁群迁徙
16.(4分,大意对即可,如有其它分析,可酌情给分)它们向“我”展现着生命轮回的过程,昭示着自然兴衰起伏的生机,使“我”联想起在大自然中曾经有过的种种美妙经历,(见第④节,2分) 使“我”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和多彩,(见第⑤节,1分) 使“我”感觉到生命的顽强。(见第⑦节,1分)
17.(6分,两处赏析各3分,分析修辞手法、具体体现、表达效果,各占1分)
(1)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 把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比作花衣,把想象中春天满山花草覆盖的景象比作国美的山的肌肤,而肌肤、穿花衣又具有人的情态,(1分) 将济南冬天雪后小山的美景表现得生动形象。(1分)
(2)示例1:A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 将酷暑比作野兽,(1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酷暑被秋风驱散的情状,把季节的 更替表现得具体可感。(1分)
示例2:B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 将光秃秃的枝杈比作伸向天空的手臂,赋予枝杈以人的情态,(1分) 生动地展现出了枝杈生命的顽强。(1分)
【花的启示阅读题答案】推荐阅读:
爱是一朵无声花的阅读答案09-19
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得到的启示06-23
傲慢与偏见阅读启示读后感05-31
花的精神作文12-21
《花的勇气》导学案05-28
描述花的诗句05-29
花的哲理句子唯美06-12
花的作文500字09-18
养花的乐趣范文09-21
写花的句子摘抄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