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有感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热爱生命》有感

《热爱生命》有感 篇1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而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正好完美的阐释了这句话。《热爱生命》主要是讲去北极圈内淘金会来的主人公在遭遇同伴抛弃,周围环境的威胁,自身的饥饿,恐惧„„等一系列因素的阻碍,凭借自己“生”的意志活下来的故事。作者用细致而逼真的方式描述了一个具有强大感染力的故事,其恶劣环境的描写与主人公内心强大的生存意志形成了强大的对比,让主人公完成了一个几乎不能完成的征程,更加突出他对于生命的珍视,对生命的热爱。文章最后写考察船发现他的时候,已经看不出他作为人的样子了,但我们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坚持终于获得了回报.那么什么才叫做了解生命呢?首先我们要感激我们存在与地球之上,这个神奇的球体给了我们生存所需的光,热,水,空气„„等。在这个环境中人类以及其他一切生物得以生存与繁衍。其次,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先,经过大自然的打磨、筛选;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各种社会的的锻炼才将生命的火种延续至我们这一代,并且给了我们优良的基因。再次,我们应该感谢自己的父母,假如没有他们,我们也不可能存在。所以,生命本身就是一件伟大而神奇的事。它的存在也是一种奇迹。

在存在的基础上,我们时常探讨,时常反思,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说是为了生活,为了吃饭,为了繁衍下一代;也有人认为活着是为了名利,让自己流芳百世;还有人说是为了把想做的事都体 1

会一边遍;有人说是为了爱情、亲情、友情而活;更高尚的人则是为了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而活„„其实,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所有一切存在的条件都是以活着为前提,所以,活着就有希望,活着有意义。著名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经写过一首很著名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与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其实,我并不是很赞同他的观点,假如生命都没有了,何谈爱情与自由呢?相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中国的一句古话:留得青山在,不派没柴烧。只要生命的星星之火得以存在,那么其他的理想才得以燎原。

生命是如此的可贵,就好像一名言所讲:“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热烈的或者温柔的生命。”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当生命逝去,所有的一切也随风而逝了。所以,在了解完生命以后,我们更要热爱自己的生命。

那么,什么是热爱呢?词典的解释是一种强烈的爱。其程度肯定要大于喜爱的一切表示爱的词语。在《热爱生命》一文中,我们就能深深的感受到、甚至震撼于这种锲而不舍的爱,无论是严酷的自然环境,还是其他食肉动物的威胁;无论是自身非常糟糕的身体条件,还是内心无助与恐惧,都没能打倒他。这篇文章对人的震撼是难以想象的。闭上眼睛,似乎还能想到主人公裹着破烂的毯子,拖着破烂的身体,爬行在寒冷的荒原上。身边还跟着一条时刻虎视眈眈的老狼。他又冷,又饿,又累„„但是这些他都感受不到,他只知道:要爬到海岸边去,那里有一艘大船带我离开这里„„这个故事残酷的有些不真实,但所有的一切又那么合情合理。因为:人对于生命的追求与热爱

所激发出来的意志是强大得无法形容的。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我记得高三复习时老师常常安慰我们所讲的一句话就是:“学习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学习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红军过草地沼泽,雪山荒原,吃树皮草根的年代离我们并不久远,在那个年代,那个背景下,生命更是可贵。在总结长征的意义时,其中的一条就是:保存了中国革命的火种。这就是生命。近一点来说,我们都还记得2008年的汶川地震,那些在废墟中埋了几天、靠吃作业本,靠喝自己的尿存活下来的就是热爱生命。那些埋在废墟中,感觉到同伴一个个死去但依然撑到最后的就是热爱生命„„那些,我们将其称之为奇迹,那是自己为自己创造的奇迹。现实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

那么,我们所说的热爱生命,是不是只热爱自己的生命呢?当然不是。我们看到在汶川地震现场那些冒这生命危险抢救别人生命的官兵也是热爱生命;那些为拯救伤者日夜劳作倒在手术台上的医生、护士也是热爱生命;那些将学生保护在身下,而自己却献出生命的老师也是热爱生命„„只是他们热爱的是别人的生命,是更高一层次的热爱。

那么,我们所说的热爱生命是不是指生命本身呢?当然不是。大多数情况下,正常人的生命是没有受到严重威胁的。这时,我们就需要爱惜时间、热爱生活。一个著名的设问是:“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珍惜时间吧,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的确,人短短的一生就是有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组成的。划分得越

小,就感觉生命流逝的越容易。就好像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中写到:“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时光易逝,容颜易老,一不小心,我们就老去;一不小心,我们就将步入坟墓。所谓浪费时间就等于慢性自杀,我们回首往事,发现我们一事无成,那将会是多么的无奈与遗憾。而热爱生活本身就属于热爱生命的一个方面。生命的存在产生了生活。无论是困窘的生活,还是贫苦的生活,我们都应该去热爱,俄国诗人普希金那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告诉我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忧郁/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这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终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将会变成亲切的怀念„„热爱生活,并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有意义就是在热爱生命,热爱生命存在的形式。

然而,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不断进步的今天,在大多数人都在追求美好的生命,但却有人主动走向死亡„„而这些人群中,高校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据媒体的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到2005年,全国共有281名学生自杀,共集中在90多所高校;2006年,在某机构的调查中,有25%的高校学生表示曾经有过自杀的想法;而在2007年,仅5月的某一周,北京就发生了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人民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四所高校学生连续自杀。这一周在北京

被称为学生自杀周。有人在网上用一副对联写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生生不息;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楼楼可跳。横批为:空前绝后。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我们可以从内因与外因两各方面来找原因。首先,这种现象与大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背景这些外因是分不开的。但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大学生的自杀行为与其自身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面对的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差,很多人立刻就想到了死。或许,在他们看来,死是一种解脱,但是,这些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带来的痛苦他们却永远无法体会。在我身边也发生过这种事:一个邻居家的大学生因为不满意自己的工资而自杀了。后来妈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你以后可别干这样的傻事。圣经中,神在圣经里给人类颁布了神圣的永远有效的十条诫命,其中第六条是“不可杀人”。违背神的诫命就是犯罪,就是得罪神,只要自己是人,杀自己就是故意杀人。自杀这种行为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是对神所造的最高级生物的自我破坏,是人对自己的陷害,是自己谋杀自己,因为不爱惜自己而罪孽深重。其实,那些所谓的为爱情而自杀的人是最自私的,爸爸妈妈养了自己一二十年,自己毫无感恩的心。但却可以因为交往了几年甚至几个月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死。既没有爱心也没有责任感,让父母,亲人,朋友为自己的死买单,自己轻轻松松的走了,留下一群人为自己痛苦„„

除了自杀,当代社会中也存在着各种视别人生命如草芥现象,我们最熟悉莫过于近年来发生身边的一系列车祸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河

北大学飚车车祸案件,那句“我爸是李刚”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这其中也间接揭示出大学生对生命轻视,以为权利与金钱可以解决一切。网上还有一句流传较为广泛的话是:“驾校是最大杀手培训基地。”现在看来,这句话一点也不假,一个没有责任感的驾驶员在路上飚车就是在犯罪,对生命的漠视是这一切发生的重要原因。

《热爱生命》有感 篇2

读过杰克·伦敦作品的人, 都能够很自然地体会到他作品中那种自然的野性, 雄性的阳刚。伦敦的视角是独特的, 他都是通过对细节的刻画, 展现出一个个野性十足、生机勃勃的主人公形象;这些主人公无论是人或者动物, 身上完全摒弃了柔弱怯懦的温情, 但都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追求幸福的勇气。

《热爱生命》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淘金者在荒原上迷了路, 最终顽强活下来的故事。我们由此展开分析:

1. 主人公顽强的体魄

通过对伦敦作品的赏读, 我们不难发现, 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塑造了狼的形象, 就算是《野性的呼唤》里的巴克, 虽然只是一条狗, 但也赋予了狼的气息:“它的嘴是长长的狼嘴, 甚至比任何狼的嘴都要大;它的头有点宽, 是个大型的狼头。”为什么伦敦刻意把巴克的形象往狼上“打扮”呢?这也许是细心的读者才可以发现的问题, 通过日常观察, 我们不难发现:狼在人们心中是凶残、坚忍、有智慧的一种动物, 具有强者的风范和气质。很显然, 伦敦注意到了这一点, 他心中的强者、征服者的代名词非狼莫属。所以他把主人公的形象向狼靠拢, 意在彰显主人公强悍的体魄、夺人的智慧。

2. 主人公坚强的意志

在小说中, 文明社会的人和野性的动物, 站在同一地平线上, 同样面对“食物”和死亡。在自然面前, 社会赋予他的一切特性都失效了, 只有“活着”, 才是生命的最终意义。“因此, 这个人已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 而是作为一种思想的象征物, 他没有名字, 狼也没有, 他们只是两个生命, 平等的, 为了活下去的信念, 展开了一场残酷的生命追逐。”

伦敦细心地描写主人公强悍的外表, 更描写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巴克是用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困难的, 《热爱生命》的主人公也是用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 他们无疑都是生命的强者。由此我们不难发现, 伦敦细心的刻画下透出的是对顽强生命意志的肯定。

二、细节中再现强者本色

我们在伦敦的文字里看到的是很少的情节, 甚至有的情节是单调的。也许伦敦明白情节和技巧都是表象, 而文学的本意不是靠表象来支撑的。这也显示了伦敦的与众不同之处。

1. 精神上的追求

(1) 自由

伦敦的作品大多数背景都是森林、大海、沙漠等。这些背景的共性就是空间上的辽远与空寂, 有一种无拘无束的性质,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自由的象征, 暗示人或动物在其中可以恢复野性, 之后通过它挣脱社会的羁绊。伦敦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思想在这样的荒原上展开, 在塑造强者形象的同时, 展现出对自由的追求。

(2) 智慧

要做强者, 首先应具备超人的智慧。伦敦读了很多书, 终于在尼采的著作中发现了超人的理论:“人有强者和弱者之分。真正的强者, 或者说最理想的人就是超人, 他们有超越常人的特殊的意志、品质和个性。所谓超人比一切人更高大、更强壮、更聪明, 超人能克服一切障碍, 统治奴隶大众。”就是这样的一个理论, 使伦敦看透了社会———弱肉强食, 勇者胜。然而他更清楚地知道, 智慧在“超人”身上是不可替代的力量。在《热爱生命》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打开包袱, 他数了数还有多少根火柴。共六十七根。”“然后把这些火柴分成三份, 用纸分别包好。第一份放进空荷包里, 第二份放进帽子的衬布里, 第三份塞进了衬衣口袋。”这里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智慧。

2. 生活中的憧憬

杰克·伦敦是一位有个性而且很大胆的作家。在1899年, 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给猎人》, 二十四岁时出版了小说集《狼之子》, 在此之后, 他还写了很多作品, 然而在1911年, 他公开声明, 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也许就是这样一个赤裸裸的目的, 使伦敦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坑, 为了得到更多的钱, 粗制滥造, 写出了一些完全背离自己信念的低劣之作。然而我们从伦敦的作品中, 发现他还是清醒的:《热爱生命》中一再出现的鹿皮口袋, 应该是淘金者装金子用的, 主人公早已丢弃, 但比尔居然到死也不放弃, 最后只剩一堆有红有白, 被啃得精光的骸骨与之相伴。这是伦敦又一细节刻画, 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出伦敦的立场。这种辛酸而残酷的讽刺, 正说明了对于大自然来说, “钱”不成其为钱, 而它在社会中的存在则往往造成人的异化。伦敦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拖累, 走上了自杀的绝望之路。

由此可见, 创作灵感的细节来源于生活的细节。伦敦憧憬自由, 憧憬有钱人的生活, 有了钱, 有了家庭, 生活渐渐稳定, 然而他又不愿受家庭和金钱的束缚, 他渴望海洋、森林, 渴望自由自在。鲁迅对此有议论说:“欧洲的著作家往往是平民出身, ……所以也同样的感受到平民的苦痛, 当然能痛痛快快写出来为平民说话, ……但是他们既受此荣誉, 地位就增高了……钱也多了, 房子东西都要好的, 终于与平民远远的离开了, 他享受了高贵的生活, 就记不起从前一切的贫苦生活了。”

三、细微之处见真情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类不喜欢孤独, 喜欢在家庭生活之外的社会的生活, ……孤独幽居, 是人类承受的最厉害的惩罚之一。”而伦敦却在金钱富足时离开了社会, 独自居住在自己的豪华牧场里, 最后在极度的矛盾中, 自杀而终。这样就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口口声声说“热爱生命”的伦敦怎么自杀了呢?他没有真爱吗?如果不爱, 那为什么从他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那血浓于水的真情?如果爱, 那自杀又该作何解释呢?

1. 孤寂的主人公

由孤独的主人公到由爱而生的伟大力量, 这些都是伦敦带给我们的值得思考和警醒的东西。从这些细微的描写之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伦敦的热烈的情感———他心中是有爱的。又如《马丁·伊登》中的马丁为了赢得罗丝的爱, 而发愤学习, 跻身上流社会, 摆脱他原来狭窄的、贫贱的生活环境, 只是因为他爱罗丝, 想配得上罗丝。爱是马丁的精神支柱, 是它给了马丁无穷的力量, 引导他进入文明社会。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伦敦内心深处对爱的价值的肯定, 对爱的高度重视。

2. 现实世界中爱的缺失

伦敦为什么如此重视爱的作用和价值呢?这也许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是不可分割的。

伦敦在很小的时候就居无定所, 作为一个私生子, 他在原本缺少父爱的情况下, 也缺少了儿时的玩伴。可以说他的童年是孤寂的, 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孤寂非常地相似, 这样的童年造成了他孤僻的性格, 他不愿意或很难容身于社会的氛围之中。他的生活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甚至还坐过监狱;他总是一个人在风雨中漂泊, 他的生活充满了辛酸, 缺少爱的滋润。就算是他的生身母亲也从未真心关心过他。

成年后的伦敦, 婚姻也并不美满, 离婚后又只能靠金钱来诱惑子女与他相见。他的一生中缺少亲情, 缺少爱情, 当然也没有友情。他的心灵是一片空白, 他需要爱来填补心灵上的缺憾, 然而他一直未能如愿。当一个人得不到什么东西时, 就会将其寄托于自己的梦幻中。“过去、现在和将来便被串在一起, 正如愿望贯穿之线。”于是伦敦把自己对爱的渴求寄托在自己小说的人物身上, 却一直以尼采的“超人”哲学来麻痹自己, 极度地表现了他对爱的渴求。

经过反复的阅读与思考, 我们知道:伦敦只有成为精神上的强者, 拥有克服一切困难的意志力, 才能打败环境与社会对人的重重束缚。然而, 精神上的过度追求自由使他走向了个人主义的深渊, 使他的精神世界变得孤寂空虚, 而人间真爱则能填补这一心灵上的空白, 使伦敦在精神上得到救赎, 所以他极度地渴求真爱。

强悍的外表, 坚强的生命意志, 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真爱的渴求, 贯穿伦敦作品的始终, 通过精心的安排和细致的刻画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品中精细传神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孟庆枢《外国文学名著鉴赏》, 吉林文史出版社。

《热爱生命》有感 篇3

关键词:猫族 人族 生命

《猎人们》是朱天心的经典文集,描述了她及家人与猫族共处的生活。作者笔下的猫不是专业卖萌的宠物,而是独立自在的“猎人”,令人对不同生命种族共处于地球这件事,有了全新的看法。猫世一如人世,其中自有甘暖,亦自有凉薄。不过因为它们是猫,勉力在占尽全球资源的人族当中栖身,故此凉薄的成分就要更多些。朱天心写猫,全然不是在写宠物,却是在讲荒寒城市中,一个族群是如何遇见另一个族群。而他们彼此间又应有怎样含蓄的好意跟温柔的对待。而一个好的城市一个好的国家,是应该连其中的猫,也有活路,也有尊严。

本书虽是散文随笔集,但也可以视为小说家「都市人类学」式的台湾社会「畸零族群」观察,只是凝视对象从人转移到了猫,作家用情更深,在她自己的人生与时间中的刻凿痕迹也就越深。在本书九篇作品中,作家述写自己与屋里屋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领域里众猫族的邂逅与相处,她给他们自由,却赚得了羁绊;对他们的生命尊之重之,自己的生命也得到丰富。在作者的笔下,猫已经不是宠物、不是朱家男女老小的玩偶,而是一群独立自在的主体,各逞其能在人类支配的环境里寻找空隙,争取一份存活的空间。这种视猫为自由主体的猫书,应该与人类英雄的传记归于同一类文体。正如作者在后记“书背后的字”中所言,“这本书,妄想写下在人族占尽一切资源的世界里试图生存的猫族的生涯处境(甚至传奇),最终,它也许不过见证他们的匆匆来去一场。”

朱天心写猫视角独特,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引人入胜,精彩纷呈,许多评论都从各个角度加以评述,然而,读到这本书,笔者被作者对待生命的绝对平等态度所折服,这与作者在在该书新版序言中所说的观点一致,“因为若我们习惯以清除垃圾的态度对待有生命的“无用之物”,早晚,资源匮乏时,我们一样会以此态度对待“无用的”(无力缴税、只占用社会福利)老人?残疾?工伤?穷人?……剥洋葱似的一层边缘弱势或非我族类。“残酷是轻易可养成的,同样,同情心亦非不能培养练习,究竟,我们打算向下一代展现示范哪样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呢?“所以,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写猫,它是关于生命,关于文明,关于道德,正如同作者所言,这是在中国内地出版的我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在意能否出版的书,因为它记录了曾经我们一代之人摸索前行、试图找出一条如何文明地对待流浪动物出路的努力,缘此,也妄想它或有机会提供经验给“在路上”的内地,也许,一切原本再简单不过,简单如印度圣哲甘地早在大半个世纪前说的“一个国家的强盛和道德程度,端看它如何对待其他生灵“。

一.人族与猫族,平等的生灵

朱天心写猫,到底身手不凡,区区几笔白描,已使猫之形貌跃然欲出,可揉可抱。而最动人的,却是她读懂了猫族在与人族交往时的勇敢骄傲,甚至是对人的“不屑”。好比她写初遇一只名叫辛辛的流浪猫,“花坛的深处端坐一只发着白光的超小猫,我趴下地,伸手等待并叫唤他,辛辛(咬咬牙)考虑三秒钟,施施然走出来”,其实一只猫决定投靠人族要有多么勇敢,而其实它又有多么骄矜。又好比她写一匹猫叫做APEC性情木讷严肃,面对天文的逗弄,它“从不为所动,只缓步退到远远的窗台上蹲踞,忧虑地注视着天文,断定她是个疯婆子”。这里,作者写到猫对人猫关系的思考和猫对人的评判,作者并没有将猫看作宠物,而是与人并存的一类生灵。宠物一词,原本是单指人们为了消除孤寂或出于娱乐目的而豢养的动物。但究其本质仍是占有,而这本书所描述的与街猫(亦是流浪猫)的相逢与相处,则能被称得上珍惜与付出,留出关怀与尊重的的空间,深层次地体现了对待动物的基本原则,然而这原则实际上同人与人共处于地球有多大出入呢?猫生与人族,孰重孰轻。也许在猫生的世界里,人族是占据着资源的强势异族,他们决定着它们的生杀大全。在人族的世界里,没有大自然的优胜劣肽,唯有喜欢与厌烦。孤单了,携只猫狗充填一下空白的时间,嘴里不停地叨唤着“狗宝宝、猫宝宝”的名字,這只不过是高踞在生态链中的最顶端的占有与霸权,究其本质仍是占有。

那么猫生呢?它们希求什么?它们只希望成为宠物吗?马克.吐温说过,神造万物,只有猫不能用链子奴役。凸显了猫作为一种独立生物的特性,即便是猫邀人宠,却绝对不可能化为宠物。不仅猫是具有独立品质的,人更应把它们当作同人类一样的主体去尊重与关怀。宠物一词,原本是单指人们为了消除孤寂或出于娱乐目的而豢养的动物。朱家的天地,猫生与人族并行不二。于是,有了捕猎高手“花生”“纳莉”,为了赢得喜爱的猫饼干,花生可以轻易地衔回蜥蜴、麻雀、青蛙、蚱蜢,以及邻家抹了盐酒待下锅的生鱼片,终至闯下大祸唤来朱家老小的冷处理;于是,还有了聪明绝顶,懂得审时度势会唤“大羚羊大羚羊,麻烦出来一下”的麻瓜;于是,更有了未招至天心全心而终相待有情有义有骨气的李家宝;还有费尽朱家老小心力的辛亥猫;只要爱情不要面包的辛辛。

困窘、贫厄、残酷的猫生,与天心相逢换得了人间的慰藉,她是要告诉猫咪,我们同是大自然的生灵,本应互为关爱,在生命的路途中交唤一些心得,勾沉出一些内底的情愫吗?还是如天心对本族人等所说,“一个见到受苦的生命会心热眼热不忍的人,不会对另一种同样受苦的大型哺乳生命无所感的:至于惜情如金的后者,老实说,我倒没什么把握。”如天心一样爱猫惜猫的猫天使们,是永远也不会正义凛然地把那份心热眼热的同情心当作祭台前的法器对待。因为,在他们心里眼里,猫生与人族并行不二。

二.尊重,文明地对待生命

生命,该如何被对待?作者虽然写的是猫,关注的却是:我们人类该如何文明地对待与我们共处的其它生命?作者提到台湾目前“以绝育取代大多数国家、城市采用的“捕捉扑杀”对待流浪动物,不谋而合其实是一些欧美城市已行之有年人道、文明也有效控制数量的方式。”而这本书所描述的与街猫(亦是流浪猫)的相逢与相处,则能被称得上珍惜与付出,留出关怀与尊重的的空间,深层次地体现了对待动物的基本原则,然而这原则实际上同人与人共处于地球有多大出入呢?正如同作者所言:这,重要吗?我以为重要透了,因为若我们习惯以清除垃圾的态度对待有生命的“无用之物”,早晚,资源匮乏时,我们一样会以此态度对待“无用的”(无力缴税、只占用社会福利)老人?残疾?工伤?穷人?……剥洋葱似的一层层边缘弱势或非我族类。残酷是轻易可养成的,同样,同情心亦非不能培养练习,究竟,我们打算向下一代展现示范哪样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呢?

文明是什么?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s”,有“城市化”和“公民化”的含义,引申为“分工”“合作”,即人们和睦地生活于“社会集团”中的状态,也就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人族与其他族类共处于地球这个”社会集团“之中,“分工“”合作“可以理解为相互独立与依存,人族与其他族类是休戚相关的。朱天心说自己的这本书是“给不喜欢猫和不了解猫的人”。然而,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乐趣。书中的每一个猫都可爱,都有个性,让人感叹不已,心生怜惜和尊敬。最让人佩服的是她对于“猎人们”(她称猫为“猎人”)的关切中带着疏离和尊重的感情。她从来不说“养猫”,而说“与猫相处”,她将每一只猫都视作一个独立完整的生命。她并不是带着施舍者的居高临下去施予,而是出于对一个生命的感同身受和关怀。我喜欢她笔下的猫,每一个身后都带着特别的故事,各种传奇和历险,等着我们去发掘。天心始终是这些故事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不愿去干涉猫们的意志,而是让他们选择自己的生活。

作者身为人族,甚至会羡慕猫族的独特本领。说到猎人们的冒险,作者总是好奇又羡慕,但终归不可能和他们一同去历险。于是她总是幻想他们出去打猎的情形。“我每每努力为想象重的细节再再增补更多的小细节,惟其如此,才能平衡我们这一场人与野性猎人在城市相遇,注定既亲密又疏离的宿命。”类似地,猎人们也无法体验人的生活。“相处到这个地步,便会有很多惆怅时刻发生,”所以她说:“与亲爱的人不能分享同一种经验、记忆、知识、心情(当然此中最剧烈的形式就是死亡吧),我不免觉得悲伤,也深感到一种与死亡无关却如何都无法修弥的断裂。”作者对于生命的体验不仅关乎人,同时也关乎到其他族类,并感叹这种”亲密又疏离”的关系如此相似,都令自己 “觉得悲伤”。在作者看来,学习如何对待生命是如此重要,指出:我不知道那些不惜花费无数让小孩勤于穿梭在各种才艺班补习班“学习”的父母为何如此不在意如此无价的生活教育,学习如何平等尊重善待弱小生命并及于其他弱势,我相信,对这价值的轻忽,日后早晚会反噬到哪怕是也会老也会弱的父母身上。

除了作者对猫族的温情,书中还表达了对于自私的人类的不满和愤恨。城市中有那么多人嫌弃猫,厌恶猫,甚至不愿意给他们留一点生存空间,他们堂而皇之地搬出“种族论”——人还没吃饱穿暖,哪轮得上这些流浪动物——试图干涉“猫天使”们的活动。说那些话的人只是为对猫赶尽杀绝找个托词,往往对于人类的疾苦也很冷漠。正如天心在书中所说:“一个见到受苦的生命会心热眼热不忍的人,不会对另一种同样受苦的大型哺乳生命无所感的;至于惜情如金的后者,老实说,我反倒没什么把握。”她还说:“我一直不认为那只是他们的受屈辱(指随处可见卑弱、病残、受饥受苦的猫族),也根本是在同一个时空生存的我们人族的耻辱。”在书中,作者体现的对于生命的尊重是一种文明的态度,尊重其他族类的独立,对于其他族类的关爱也仅仅只是一种”合作“的态度,一种和睦相处的态度,而非施与,这就是一种真正的文明。

善待生命,就是善待自己。像天心在书中那样说的,可以“借此把自己的心养得软软的、烫烫的、火红的”;又能让这些猫狗“能在他们生命中有限的和人的接触中,至少,至少有那么一次,是温暖的,和善的。”既然我们和猫共处同一个空间,就有责任为他们付出一点点尊重和关怀。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生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法做到天心所说的积极的那些做法,甚至连“留一口水”都做不到,他们太忙碌。但,也许,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去打扰和伤害这些生命——不只是猫,还有所有其他对人类无害的生命,不要去破坏他们生存的环境,文明地与他们相处,给他们一些生存资源和空间,泽被其他生命,其实也是造福我们自己。

三.结论

地球上的人们一直在寻找出路,我们在路上;搬运砖瓦砌成天梯,通往向往的乌托邦,虽然乌托邦似乎是完美与不可能的象征,但它何尝不是人类对美好世界的一种向往。怎样的世界才是美好的呢?这一切也许再简单不过,强盛与文明是我们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然而,人类,作为一种处于优势的生灵,我们的强盛与道德程度,不在于占有了多少资源,而在于我们如何文明地对待其他共处于地球的族类。否则,人类的结局,将是不难想象的,“若我们习惯以清除垃圾的态度对待有生命的‘无用之物’,早晚,资源匮乏时,我们一样会以此态度对待‘无用’的老人、残疾人、穷人……”

无论是人类相处,还是与其他族类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原则来自社会氛围、教育体系,这些都需要筑基并不断建设,正如同作者所言,“残酷是轻易可养成的,同样,同情心亦非不能培养练习,究竟,我们打算向下一代展现示范哪样一种對生命的态度呢?“每一个世界都会有强与弱的生灵存在,在一个不文明的社会,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似乎是大行其道的真理,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明”将会是人族共同的追求,平等尊重地对待每一个族类和生灵,所有的族类都和睦相处,既独立又相互依存,人类才有可能抵达美好的乌托邦世界。否则,一个只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人类终将毁灭于不断地清除那些“无用”的弱的生灵。

参考文献

[1]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

/11580824/

[2]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朱天心,《猎人们》,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4][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读《热爱生命》有感 篇4

热爱生命讲述淘金人在荒野中绝望求生的故事。主人公“我”在淘金结束后在荒野中穿行,在食物吃完,弹药也用尽以后,被伙伴无情地抛弃,独自闯过了沼泽地、丘陵、荒原。

作者用细腻的笔法,一次次地貌似给了主人公生存的希望,貌似能够能够吃一点东西,补充一些能量,却一次次顺理成章的让主人公的计划失败,戏弄着主人公让其狂躁不安又没有力气去反抗,读者的心情也随着主人公的境遇起伏。

如此手法,作者体现出主人公对生命的极度热爱。主人公对生命不抛弃,不放弃,即使生命最后一刻也还与一只病狼抢夺生存的权利!在失去了意识以后,仍然继续在地上蠕动着,虽然几乎是在 原地踏步,不能前进。主人公的逃亡没有成功,却在最后戏剧性地被船上的人救起。给了我一点安慰。

生命诚然可贵,大家从小就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必须珍惜。但是我们不会和主人公一样在极端的环境的下求生,遇到危机生命的可能也是小之又小。更多的情况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热情,孤独地行走在人生的荒野,我们的锐气被平淡的生活所磨砺,渐渐倒下,不知道走到哪一天,我们还能在茫茫荒野中找到它吗?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勿忘初心。

我也注意到一个开始的情节的细节,在荒野的小溪边主人公被比尔抛弃,显然比尔的做法是一般道德所不容的,但是从比尔的角度出发,他这么做也是热爱自己生命的一种表现,他如果帮助受伤的主人公,自己也极有可能走不出这片荒漠,虽然比尔最终以悲剧结尾。在极端环境下人性表现出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常常是文学影视作品探讨的范畴。

我想起前段时间一位信基督教的同学和我的谈话。她说,人都是有罪的,这个罪不是我们犯法犯罪,而是人性当中存在很多缺陷,并不完美,而上帝犹如父亲引领我们。他们承认人性罪恶的一面,不害怕面对世界最丑恶的一面,也不是因此而悲伤绝望,对生活失去希望,反而更加虔诚地生活着。我们自然期望着比尔做出高尚的选择,但是即使他没有,主人公依然自己带着受伤的脚踝走过了那条溪流,走出了荒漠,走进我们的心里。

读《热爱生命》有感 篇5

《热爱生命》是杰克伦敦留有的更为灿烂的文章内容。它叙述的是一个淘金者在回到的中途被盆友抛下了,他独自一人跋山涉水在辽阔的荒原上。冬季,严寒夹着小雪花向他扑面而来,]有一点食材,腿受过伤,靴子破了,脚在出血。他只有歪歪扭扭地趔趄在铺满沼泽地、丘陵地形、溪流的荒原上,十分艰辛地向前着。就在他的人体十分孱弱的情况下,他碰到了一匹狼。他发觉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背后,舔一舔他的血渍尾伴随着他。就是这样,2个濒临死亡的苍生托着垂危的驱壳在荒原上相互之间捕获另一方。为了活着回来、以便击败这匹令他反胃的病狼,最后在人与狼的作战人士得到了获胜,他咬去世了狼,喝过狼的血。最后他得救了,使生命释放出夺目的光辉。

这一悲痛的小故事超越了几十个秋春,营造了一个颇具坚强不屈自控能力的淘金者。读罢全篇,最让人令人难忘的,莫过原文中的淘金者不畏艰险,不惧身亡的品牌形象了。在孤寂的北方地区慌野里,在寒冷和猛兽的威协下,淘金者孤身一人,极端化疲惫和衰微,根据自身的行樱找寻着求生之路。即便他的躯体早已形如丧尸,他本质的生命却不肯去世而逼着他向前。

生命是啥?生命怎么会这般之顽强?我又一次地念完这篇小说集,缓缓的合奏疏,深陷了深深思索。

热爱生命,就需要有一定的信念。淘金者尽管被比尔抛下了,可他仍信赖比尔。他确信,比尔会在正前方附近等他,她们会汇合,随后一直往南走着。这类信念是一直支撑点着淘金者的精神寄托。或许是对生命自身的渴望,熊在淘金者高昂的生命的怒吼中褪去了,病狼在他恐怖的细心中倒地了。另一方面而言,我很敬佩淘金者在无奈的危急关头仍能保持为人处事的自尊。他不愿意取走抛下他的比尔的那袋黄金,也不肯吸吮比尔的骨骼。确实让人感佩!

还记得有那样一个精彩片段,患者一路爬着,病狼一路坡行着,2个苍生就是这样在荒原里托着垂危的驱壳,互相捕获着另一方的生命。读到这儿,我忽地想到爱因斯坦的《物种起源》中的优胜劣汰。大家并不是最强者,演变使大家失去爬树避开的工作能力。大家仅有挑选和恶虎猛兽一决高矮,才还有机会存活出来。

死是非常容易的。有时,死是幸福的,挣脱在痛苦中,死通常展现出美丽动人的引诱,容光焕发着摆脱的清香。为之是身心疲惫,是遍体鳞伤,是疲惫的O限和痛楚的端点。存亡只在一念之间!

那N,以便让生命越来越更有意义、有使用价值,是使我们热爱生命吧!使我们的生命释放出夺目的光明,使我们给自己有着顽强而漂亮的生命而引以为豪!

大家一丝不挂地赶到这世界,总不可以又一丝不挂的走吧?大家总该为这世界留有一些更有意义、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吧?

读《热爱生命》有感 篇6

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这本书中描写了一个淘金者在返回美国的途中跨越一条小河时扭伤了脚腕,他在伙伴比尔无情地抛弃他,独自在荒原上寻找出路。脚伤让他的身体非常困难,更可怕的是难以忍受的饥饿。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只生病的狼。他发现这只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身躯,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他战胜了这只令他作呕的病狼,咬死它并喝掉它的血。最终,他获救了。读完这本书,我被书中的淘金人在自然困境中所展示的顽强的生存意志和惊人的生命力所感动。

淘金人活下来了,到底是什么让他活下来的呢?是他对生的渴望和对生命的不放弃。让我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人生路上有鲜花和掌声,也有荆棘和挫折。你能勇敢的面对就能战胜一切困难了。我是一个小学生,我在学习上常常被一些难题所吓倒。碰到难题时,我自己不动脑筋往往是去问爸爸妈妈,也经常遭到爸爸妈妈的批评。我现在想想学习成绩上不去的原因是缺乏对困难意志力。读了《热爱生命》后,淘金人顽强的毅立激励着我,我以后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勇敢面对,决不放弃克服一切困难,成为胜利者。

让我们拥抱生命,热爱生命吧!

《热爱生命》有感 篇7

读了《昆虫记》《小女孩儿和小海豹》,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呢?你平时读书是不是也有许多想说的呢?让我们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写成读后感。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5单元”)

合上《无字书图书馆》,我心里仍是久久不能平静。掉落的字母、枯死的书本、消失的文字……最后,它们终于复苏了。

书,因悲哀而死去

书,有灵魂,有心脏,有生命,有感受。如果长时间没有人翻阅它们,它们就会干涸、枯死。这是一个悲哀的小镇,一夜之间,图书馆的书全部变成了无字书。为什么?一年多再没人读过书啦!书是什么?装饰品?几张纸?增高桌角的工具?不,书是真理,是梦想,是现实,是幻想,是知识,是愉悦,是平静,是生命。书,是活着的!那么,你有多久没读过一本书了?

书,因希望而重生

幸好,玛嘉登场了。她是一个可爱的女孩,也是镇长的女儿,但却是整个镇子的救星。玛嘉独自一人夜探图书馆。她爬上窗户,跨过一个个柜子,推开一堆堆字母,自己把字母按到了书本上,试着编写了一本书。果然,她成功了!字母们又像从前一样被印了上去。她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字里行间,种下了—颗满怀希望的种子。玛嘉和她的朋友们用最大的想象力和热情编织着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故事,重新给书注入了希望,给予了它们新的生命。

书,因梦想而耀眼

大人们每天都为繁复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图书馆事件,在他们看来就是天大的灾难。但,孩子们已将自己的作家梦植入了书本,付诸了行动。在被大人发现的时候,玛嘉则用一番激情澎湃的演说震撼了所有的听众。“那些无字书就像没有花朵的花园,它们需要新的种子再次生长。我们给它们的书页上植入了新的梦想,它们又复活了!”玛嘉清澈纯洁的梦想,点燃了大人们微弱的灵感火花。那个梦想,被大人们激情地谱写在书页上,这梦想因为书本变得更绚烂夺目。书,因梦想而耀眼!

阅读能让你感受到优雅、隽永的文字之美,还能陶冶情操,修身养心。朋友,想想吧,你有多久没读过一本书了?书是有生命的,千万别让你的书,因悲哀而死去。

(指导教师:王纪金)

教师点评

热爱生命 相信未来 篇8

约定采访的这天在时令上虽然正逢立春,但北京的天气仍然寒风刺骨。原想着食指会晚一些来,不想上班刚坐下不久,就见他穿着破旧的深蓝棉大衣,匆匆地走进了编辑部。

爱写诗的少年

食指从小就爱读书、喜欢写诗。这和他妈妈有关。还在上小学时,母亲就给他读很浅显的诗,“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之类的,一读就懂。诗语言的神奇,诗语言的美,让食指觉得非常神奇,充满幻想。

这样的好诗,书里有许多许多,书也因此成了食指又一个须臾离不开的朋友。

食指小时就显现了诗歌天分。还是在读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他就开始无意识地学诗了,对诗行的抑扬顿挫和押韵很在意。处女作是一首打油诗。说起这首处女作,食指禁不住当场朗诵起来:

鸟儿落在树梢,

三八节就要来到。

在老师阿姨的节日里,

问一声老师阿姨好。

尽管食指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但朗诵起来还是显得那么有活力,有节奏,有感情。虽是自己的作品,但年头过去这么久了,我惊讶他还记得那么清楚。

中学时代的食指,在学习之余,经常和爱好诗词的同学们在一起,谈论古典诗词,有时还用各种诗体互相唱和。“文革”中,食指又师从贺敬之、何其芳,在诗的形式、发展等多方面深受教益。这种学诗的经历,让食指终生难忘。

食指的诗名开始是以诗歌“手抄本”的形式在小圈子里被传开的,但那时他写诗纯粹是写着玩的,并没有作大诗人的理想,反而对成为天文学家怀着强烈的希望。

读书改变心灵

长大了虽然想当天文学家,但食指写诗、读书的兴趣却越来越浓。那个时候他最爱去的地方是图书馆,常常一去一整天,连饭也忘记了吃。但食指成长的时代,读书环境是极其恶劣的,几乎没有什么书可读,除“红宝书”(指毛泽东著作)外,一切图书都是“毒药”。年少的食指就只有到处偷偷打听好书的消息。所以谁一有什么好书,立即会在同学中掀起借阅风波,大家轮流着读,有时一本书只读几个小时,就要传阅给别人。

回忆起自己少时读过的书,40年后的今天,诗人说起来仍然如数家珍,眼睛闪亮。初中时曾读过法国作家雨果的大量作品,深深的被雨果笔下的“冉阿让”“关伯伦”“蒂”等形象感动,他们那种博爱的心胸曾让他激动得浑身颤抖。还有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金融三部曲》,美国创业者的吃苦精神、科学态度、胆识和气魄,也让他大为吃惊,引发了他极大的思考。

“我以前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民族和国家。这和我读过的中国作家茅盾的《林家铺子》比较,主人公同是生意人,可美国人一出监狱,就凭着他良好的信誉,参与重建了大火燃毁的大城市芝加哥,之后成为大金融家;而我们中国人只会做点“一元货”的买卖,赚点小钱。中美两国人民所思所虑的巨大差距,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还有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一书中美国人敢于歌颂苦难的精神与中国作品《红楼梦》中所写的“公子”“小姐”的生活相比,也使食指对中国人“宠爱娇贵”的民族心理早就有了感性的认识。这让他从此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阅读从此在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的心中扎下根来,以至形成了自己的灵魂世界。

关心孩子的诗人

现在的食指生活深居简出,朴素度日,但他的精神世界无时不在同世界联通。对祖国的下一代,他有着许多的思考。他说他对中学生、对中学教育一直很关注:“我感到我们的教育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心’的滋养和培育。一个人的心很坏,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我们不能培养自己社会的敌人。我们的教育必须要培养孩子有一颗诚实、善良、正直、勇敢的心,这是责任。今天的学校就是明天的社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为接受这次采访,食指准备了很久,他说这次采访是有备而来的,前些天他翻阅了申荷永先生的《心理学心要》,有一段对他很有启发,就是解读“思”字。

食指说,他查字典,思,小篆作“思”,从囟,从心,隶书写作“思”,这说明“心”和“囟”是贯通的,汉字中和思考、思绪、情愫有关的字都离不开“心”字。申荷永先生说,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囟”代表脑子,“心”代表良心和良知。教育就是教学生“思”,即老师和学校既要教授学生知识(做事)又要培养孩子的心灵(做人),也就是培养教育出既有知识,又是心灵高尚的人。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基本上用在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上,而忽略了另一个而又是特别重要的“心”的教育。

对这种教育现状,食指有许多的话想说。他说,对语文教育来说承担着知识和爱心教育等多种责任,特别对在成长之中的中学生,心的教育和培养,则更是重中之重。“语文一方面对孩子的心灵有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在培养文学功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学时代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不仅学知识,陶冶心灵,还要长身体,这就要求教师给孩子推荐一些好书,并做些辅导,使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在中学时代好好读读《史记》《古文观止》,这对学好写文章,学会做人一生都有用。”

写作需要良心

我们的采访,写作当然是绕不开的话题。

食指说,对于时下我们的写作情况,他有个感觉,少时读翻译作品,如西班牙文学在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时代是不明快的,甚至有点冗长,而到了伊巴湟斯的《血与沙》和现代获得塞万提斯奖的作品,已经极清晰明快,我们古代也讲究“文约意广”,但现在我们的白话文说半天都说不明白,太多的是言之无物的琐碎的东西。为什么?食指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作家对所考虑的问题自己都没有弄明白,搞清楚,但出于功利的考虑就急于发言,另一方面也和作家的文字功底有密切的关系。

近几年来,其实他完全可以利用他的知名度,和其他的作家一样,用稿费、版税生活得很好,但事实上一年下来,他没有几篇东西发表。在这个浮躁的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种坚守让人肃然起敬。记者想请他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内心要求?

食指说:“这是因为从小读书,受作品中高尚的情感的熏陶,养成了一颗‘心’,我认为一个作家应有社会的良知,作家应成为社会的良心,所以写作一定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要对社会发展起到好的作用,因此就要能坐冷板凳,能耐得住寂寞,真正地静下心来弄清社会上的问题,再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绝不能浮躁。现在吃吃喝喝,吹吹捧捧的社会风气是要不得的,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就是针对这种不良风气的。”

看着他那双明亮深邃的眼睛,我能读到他的忧虑。

读《生命生命》有感 篇9

每当我高呼“生命”这一个词时,我就会常常想,生命到底是什么呢?自从我读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后,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震撼。

本文作者杏子从12岁起就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好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然而,残而不废的她仍然凭她坚强的毅力,成为了台湾着名的大作家,也成为了我们的榜样。

文中那只有着强烈求生欲望的飞蛾今我震惊,因此也使我明白了,无论人还是生物,都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都极其珍惜和重视自己的生命。

还有那些在没有阳光和泥土的砖缝中长出来的一截小瓜苗,它有着不屈向上,茁壮成长的精神,使我明白,有些人或生物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使只有可以活几天,它们也不会放弃享受生活的权力。

你看!生活中的每个生物都很顽强。如:那一次,我做完作业,望着窗外,看见楼房上有一片绿绿的东西,我凝神一看,原来是一丛小草生长在那砖缝中。这一丛为起眼的小草,竟然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就因为它有这股力量,才可以使它以后活得这么顽强。

其实一个人的生命属于自己,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更精彩。

在生活中,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如那次我要去考舞蹈8级,为了能考上,我每天坚持练习下叉、下腰等基本功一个小时,虽然很苦,但我为自己的坚强而感到高兴。

就像文中杏子说的:“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阻的价值。”让我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让我们的人生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读《生命生命》有感 篇10

“即使化为流星,也要让美丽的光芒划过天际!”这是我坚信的一句话。而当我读了杏林子的《生命生命》这篇文章之后,我更加坚信这句话了!杏林子,又名刘侠。12岁时,她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但是她却忍着病痛为自己,为社会创造了无数的奇迹。这篇文章表达出了她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她希望每个人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文章中,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源于对生活的热爱。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的小苗,展示出生命的顽强和力的拼搏。“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呼唤自身的生命意识,促使人们严肃地思考人生。这些本来是寻常的小事,但作者却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我能吗?”我时常这样问自己,但也会片刻后自信的回答“恩,我能!”

记得,我读过一个故事,名叫《小泥人过河》文中讲的是一个小泥人为了得到一颗金子般的心,不屈不挠的,用自己的意志跨过了一条湍急的河流,最后当它发现自己上岸的时候,它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然而他的身体却因此被河水冲走了,它的心长在它的心上!

我明白,它作为一个小泥人,只有以一种奇迹般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够让生命的激流荡清灵魂的浊物,然后,照到自己本来就有的那颗金质的心!我们人也是如此,就象刘侠,她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后,强烈的呼喊“生命生命”并以顽强的毅力,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找到了她那颗金子般的心,我们也可以,我们也有一颗金质的心,只是我们想不想去获得,敢不敢去获得,会不会去获得,并怎样理解和认识这种获得而已。

热爱生命——写在末日之后 篇11

白居易诗云:莫对月明思往事,损君颜色减君年。而此时此刻,思绪却如同开闸的洪水一样不可遏制,所有的过往的回忆和一瞬的感慨潺潺流动起来,异常明晰而深刻。就这么所谓的世界末日过去了,什么事都没有发生,有点庆幸,也有点遗憾。事实上,自从三年前看了《2012》之后,心底便对这传说中的世界末日有了一种奇特的感觉:惊异而并非畏惧,因为只是好奇到底是何等的天罚之力能让我们这个辉煌的世界毁灭;激动而并非期盼,因为说到底人之本性深处那种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忧。生之一途,何其短暂?流年飞逝,孤鸿不惊。古人又叹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此夕间,情深三千,一转眼,浮云万里。而我却对这稍纵即逝的辉煌情有独钟,就好比在这个季节,枯叶纷飞,和着北国的初雪浅吟低唱。人们仰望着天堂坠落的泥土,心里却在期许着在下一个春天,新生的一草一木就会长出盎然的味道--这便是生命的伟力!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命绽放那瞬间的曼妙动人,都是这个星球上不可多得的精彩,都是种与无尽的时间在斗争的别样乐章!

好在,这个冬至,并没有传言中的末日,这个世界仍然按照既定的轨迹周而复始。然而这些年来,多少个自杀轻生的案例却让我们触目惊心,不时地感受到生死一线的矛盾。每每在新闻媒体上看到这样那样生死离别的报道,总会想许多许多:生,让人感受生命之坚强;死,却让人体悟生命之脆弱……

肝肠寸断的世界毁灭没有上演,然而观一叶而知天下秋,譬如2008年天府之国那场惊心动魄的劫难之后本该是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但总有一些人,他们活在痛苦的灰烬里不能自拔,以为结束生命便是最好的解脱。这些如花般的生命,难道就这样因一时的冲动凋零在青春飞扬的时刻?

热爱生命,不仅仅是因为其短暂之灿烂,也正因这不屈的抗争。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精母血,绝不可弃,自戕则是对父母的不孝;西方宗教里同样说,自杀的人是上不了天堂的,所有的罪过都得不到上帝的饶恕。

思绪飘飞,我想起了多年以前的学生时代,那时非典肆虐,日日担惊受怕之中,却益彰显生命之可贵,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巧合的是,正是在那个时候,学习了冰心的《谈生命》一文。先贤已逝,然其思想却跨越百年时空,于今日依然震聋发聩、令人深省。

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然而却并非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任何生命,莫不是都由卑微弱小进化到成功长大的过程。在寒冬冷硬的冰雪下孕育、在早春湿润的泥土中勇敢地破壳而出、在盛夏狂暴的风雨里漫舞吟唱……直到最后的修成正果。"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种旷世佳境,便正是生命不屈抗争的姿容!

菩提泪,洒碎轮回,天雨花,说末世的慈悲……2012年12月22日,跟往常的所有日子一样,就这样匆匆而过,并没有传说中末日降临、佛陀泣泪、众生尽灭的场景,却仿佛劫后余生一样,留给人们无尽的生之感悟--在安然度过了已等待数千年的末日之后,生命的力量,经过涅磐之火的淬炼愈发光芒夺目!

逝者已矣,我们的生活仍然有条不紊地继续,或许也多了一点对生命的敬畏。

"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我们常说,患难见真情,我们也常说,多难兴邦。世界末日这样的"云翳"并不可怕,相反还会成为我们锻打生命坚韧度的催化剂,只要永不放弃心中那份热爱生命的激情!

末日过后,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一首小诗继续我们的人生之路吧: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怎样回敬我。

报我以平坦吗?我是一条欢快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我是一座大山庄严的思索;

报我以幸福吗?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我是杆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

上一篇:心系学生 乐于奉献下一篇:怀念奶奶的亲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