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心得总结

2025-0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基础心得总结

中医基础心得总结 篇1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中医基础心得总结 篇2

1﹒绪论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

《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称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方法。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称为补土派; 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称为滋阴派; 5.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对温病的病因学是个很大的发展。清·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清.吴鞠通,创三焦辨证。

6.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等理论。在治疗上如“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与此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四时的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如“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又如“春善病鼻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地方区域对人体的影响: 2.辨证论治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辩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辩证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 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2.精气、阴阳五行

一、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二、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2.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 另一方面体现在阴阳的无限可分性。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映了阴阳的制约关系。又如“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明了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2)阴阳的互根互用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3)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4)阴阳的消长平衡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 “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4)用于疾病的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5)用于疾病的治疗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的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阴阳偏衰的治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阴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即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阳虚:“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即所谓“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归纳药物性能:指药物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特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三、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的特性及其引申含义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调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清洁、肃降、收敛;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运行;(2)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3)五行的相生和相克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子”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4)五行的相乘和相侮:

相乘:有两种情况(太过和不及);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 相侮:反克有两种情况(太过和不及);按五行相克次序相反方向发生; 《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 之,己所胜,轻而侮之”。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说明五脏的关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方面;其中母病及子的病情交浅,《难经经释》:“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子病犯母时病情较重,《难经经释》:“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比甚”;

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方面;其中相乘时的病情较重,“所不胜,克我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扶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相侮时的病情较浅,“所胜,我可也。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3)用于诊断和治疗

用于诊断:色脉相合:为顺证;即青弦赤红,黄缓白浮,黑沉乃平;色脉不合:为逆证,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用于治疗:按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按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按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抑强,扶弱;

按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抑木扶土、培土治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3.藏象

一、概述

1.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一是古代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

3.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五脏与形体诸窍连接成一个整体;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

4.五脏的生理特点:生化和储藏精气,“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的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满也”;

奇恒之腑的特点:藏阴精而不泻,异于腑。二、五脏

(一)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方面;

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脉为血之府”;“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其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2)主神志:即心主神明,心藏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2、心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1)在志为喜:“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2)在液为汗:“阳加于阴谓之汗”。(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4)在窍为舌: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二)肺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首先体现于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其次体现于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

肺主呼吸之气,指肺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2)主宣发和肃降: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即“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的开合,将津液化汗液排出体外。

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吸入清气;二是将清气和精微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洁净。(3)通调水道:“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4)朝百脉,主治节: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与皮毛。”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二是调节全身的气机;三是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2、肺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1)在志为忧:忧和悲同属肺志;(2)在液为涕:涕有润泽鼻窍的作用;(3)在体和皮,其华在毛:(4)在窍为鼻:“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三)脾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

运化水谷:“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运化水液: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水肿的发生均与此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2)主升清:

一是将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而是维持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3)主统血: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

2、脾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1)在志为思:思虽为脾志,但与心主神明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2)在液为涎:唾液中较清晰的称作涎。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主身之肌肉。”“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治痿独取阳明。”

(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四)肝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表现在四个方面;

调畅气机:有肝失疏泄和肝气生发太过两端病理变化。“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协调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分泌和排泄胆汁。调畅情志:是调畅气机所派生出来的。

对男子排精,女子月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理冲任二脉来实现。(2)主藏血:包括两方面;

贮藏血液:制约肝阳升发太过;防止出血。调节血量:特别是外周血量。(3)肝藏魂:“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2、肝在志、在液、在体、在窍(1)在志为怒:“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飧泄,故气上矣。”(2)在液为泪:

(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主筋,“爪为筋之余”;“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4)在窍为目:“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五)肾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生之来,谓之精。”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 “天癸”即是随着肾中精气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

(2)主水:指肾在津液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津液的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肺的宣布、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送至全身。

《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3)主纳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2、肾在志、在液、在体、在窍:

(1)在志为恐:恐为自知,惊为不自知。

(2)在液为唾: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称作唾,唾为肾精所化。(3)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脑为“精明之府”,脑为“髓海”;“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指肾中精气主骨生髓的具体体现。“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4)在窍为耳及二阴: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附】命门:《灵枢·根结》:“命门者,目也。”《难经》提出“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有元代滑寿及明代虞和张景岳的两肾据称命门说、明代赵献可等两肾之间为命门说、明代孙一奎的命门为肾间动气说。“命门之火”即肾阳,“命门之水”即肾阴。三、六腑 1.七冲门:《难经﹒四十四难》:“七冲门何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2.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主疏泄控制和调节。

胆汁直接有助于消化,故为六腑之一,因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的功能,且藏精汁,与胃肠有别,故又属奇恒之腑。3.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为太仓,胃为水谷之海;胃必须与脾的运化功能配合方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2)主通降,以降为和: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4.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受盛和化物:“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泌别清浊: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将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三是吸收大量的水液,故曰“小肠主液”。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

5.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的传导功能是胃的降浊功能的沿伸,亦与肺的肃降有关,还与肾的气化有关,故有“肾主二便”之说。

6.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功能。膀胱的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

7.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三焦“有名而无形”、三焦为“孤府”。(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2)为水液运行之道路:三焦气化。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3)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上焦:“上焦如雾”、“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中焦如沤”、“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下焦如渎”、“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四、奇恒之府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1.脑的主要生理功能:

“脑为髓之海。”、“诸髓者,皆属于脑。”、“头者,精明之府。”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谓“脑为元神之府。” 清代汪昂《本草备要》:“人之记性,皆在脑中。” 王清任把忆、视、听、嗅、言等功能节归于脑。中医学将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2. 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女子月经的来潮和胎儿的孕育主要有三方面的生理因素:(1)“天癸”的作用:天癸的至与竭是月经来潮与否的前提条件。(2)冲任二脉的作用:“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3)心肝脾三脏的作用:心主血,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统血。

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主要是心主血和肺主气、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是积于胸中的“宗气”。

(2)心与脾: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故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两方面。(4)心与肾:主要是水火阴阳之间的关系。“心肾相交”、“心肾不交”;肾的阳虚水泛,能上凌于心,而见水肿、惊悸等证,称为“水气凌心。”

(5)肺与脾: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方面:“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上病及中”“培土生金”

(6)肺与肝: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对于全身气机的调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7)肺与肾:主要表现于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此外,肺与肾之间的阴液也是相互滋生的。

(8)肝与脾:首先是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其次肝与脾在血的生成、贮藏 机运行等方面有密切关系。

(9)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以相互化生,故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之说。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亦有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排精方面;此外,肝肾阴阳之间也有关系。

(10)脾与肾:“脾阳根于肾阳”,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2.六腑之间的关系: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

“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

3.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1)心与小肠:心火下移小肠,小肠有热上炎于心。(2)肺与大肠:肺的肃降与大肠的传导相互影响。“气虚便秘”(3)脾与胃:概括为“脾为胃行其津液”。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4)肝与胆:胆汁的排泄与肝主疏泄有关;此外,肝主谋虑,胆主决断。(5)肾与膀胱: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

4.气血津液

一、气

1.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2.气的生成:来源于并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3.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2)温煦作用:“气主煦之”、“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3)防御作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4)固摄作用: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5)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4.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1)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包括升、降、出、入四种。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2)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如平衡失调,即叫“气机失调”。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有: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结、气闭。5.气的分布与分类:

(1)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其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2)宗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又称膻中。宗气以清气和谷气为主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有二: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二是冠心脉以行气血。

(3)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常常营血并称。营气主要来自水谷精气之中的精华部分有营养和化生血液两方面作用。

(4)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主要有水谷精气之中的慓疾滑利部分组成。其主要功能有三: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控制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

二、血

1.血的基本概念: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2.血的生成: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3.血的功能: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1)营养和滋润作用:“血主濡之”。(2)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4.血的运行:

血液的正常运行,决定于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血液循行的动力通过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肝主疏泄而体现出来。固摄由脾统血和肝藏血的功能调节。此外,血液充盈,寒温适度,脉道通利,心气充沛均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三、津液

1.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使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和液的不同:“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其液。”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来源于水谷,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于全身。3.津液的功能: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1.气和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概括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和血为气母。

2.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和津能载气 3.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5.经络

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2.经络系统的组成:

(1)经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2)络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3.十二经脉:

(1)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少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2)走向和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与其相为表里的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与其同名的足三阳经交会;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与其相为表里的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腹、胸,与手三阴经交会。

故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3)分布规律 :在四肢部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4)表里关系:按脏腑表里关系配属。

(5)流注次序:手少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

(6)循行部位:《灵枢·经脉》记载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 4.奇经八脉

(1)含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2)生理作用:一是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二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三是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的关系较为密切。

(3)督脉、冲脉、任脉均起于胞中,称“一源三歧”;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围腰一周,犹如束带,能约束纵行诸脉;阴跷阳跷脉均起于足踝下,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阴维脉维络诸阴,阳维脉维络诸阳。5.经别

(1)循行特点:离、入、出、合。

(2)生理功能: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位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加强体表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加强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加强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与心的联系。

6.别络

(1)含义: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共十五条即十二经脉,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络脉,称为“孙络”;分布于皮肤表面的络脉,称为“浮络”。

(2)生理功能: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体表联系,同时加强人提前、后、侧面络脉的统一联系。

7.经筋: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的体系,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8.皮部: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9.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3)感应传导作用。(4)调节机能平衡。10.经络学说的应用:(1)阐释病理变化。

(2)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药物归经理论和“引经报使”理论。

6.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

1.病因分类的发展(1)《内经》首次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2)《金匮要略》指出疾病发生有三个途径;(3)陈无择提出了“三因学说”。2.中医病因学说的特点:辩证求因 3.六淫治病的特点:

(1)多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2)可单独致病,也可相兼致病。(3)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4)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4.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3)风为百病之长。

5.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

6.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3)暑多挟实。(4)易扰心神。

7.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湿性重浊。

(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3)湿性粘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8.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

9.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易耗气伤津。(3)火易生风动血。(4)火易致肿疡。(5)火易扰动心神。10.疠气:“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11.七情内伤

(1)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2)七情致病的特点:

一是直接伤及内脏;二是影响脏腑气机;三是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怒则气上:“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临床见二便失禁。

惊则气乱: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12.饮食

(1)饥饱失常:“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高粱之变,足生大丁。”(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

《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 《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咸„„” 13.劳逸损伤

(1)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2)过逸:“久卧伤气” 14.外伤 15.痰饮

(1)基本概念: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无形之痰”(2)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及三焦关系密切。

(3)病证特点:痰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故有“百病皆有痰作祟”。饮有“痰饮、眩饮、溢饮、支饮” 16.瘀血

(1)基本概念: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2)形成:一是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致血行不畅;二是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致血离经脉。

(3)病证特点:疼痛、肿块、出血。17.结石

二、发病原理 1.邪正与发病: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2.内外环境与发病:(1)外环境与发病(2)内环境与发病

7.病机

一、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的概念:“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2)虚实错杂:因虚致实、由实转虚。(3)虚实真假:“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包括正胜邪退及邪盛正衰。

此外,若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邪去而正气不复等,则是疾病转为慢性或留有后遗症的主要原因。

二、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

(1)阳偏胜:阳盛,其病机特点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阳盛则热”、“阳胜则阴病”,即阳盛则阴虚

(2)阴偏胜:阴盛,其病机特点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即阴盛则阳虚。2.阴阳偏衰:

(1)阳偏衰:阳虚,其病机特点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

(2)阴偏衰:阴虚,其病机特点表现为机体阴液不足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气相对亢盛的虚热证。

“阴虚则阳盛”、“阴虚则热”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 3.阴阳互损:包括阴损及阳及阳损及阴。4.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即真寒假热证。(2)阳盛格阴:即真热假寒证。5.阴阳亡失:(1)亡阳:“阳者,卫外而为固也。”(2)亡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三、气血失常 1.气的失常:

(1)气虚:指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状态。(2)气机失调:指气的升降出入异常而引起的病理变化。

气滞:即气机郁滞不畅;

气逆:为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气陷:是气虚病机的一种,以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常称为中气下陷。气闭:是出入异常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厥证。气脱:是出入异常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脱证。2.血的失常:

(1)血虚: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2)血瘀:指血液的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

(3)血热:指血分有热血行加速的病理状态。其临床表现以既有热象又有耗血动血及伤阴的特征。

3.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包括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和气血不荣经脉。

四、津液代谢失常

1.津液不足:是指津液有数量上的亏少,包括伤津和脱液两种病理变化。伤津时并不一定兼有脱液,在脱液时则必兼有伤津。2.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3.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包括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

五、内生“五邪” 1.风气内动(内风):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1)肝阳化风:见筋惕肉瞤,肢麻震颤,眩晕欲扑,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发为闭脱之证;

(2)热极生风:见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等;(3)阴虚风动:筋挛肉瞤、手足蠕动;

(4)血虚生风: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5)血燥生风: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皮肤瘙痒或落屑。2.寒从中生(内寒)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内寒与外寒的区别与联系 3.湿浊内生(内湿):脾虚生湿。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浮肿。” 4.津伤化燥(内燥):

“燥胜则干。”

“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内燥病变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5.火热内生(内火、内热):(1)阳气过盛化火:“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一是外感六淫从阳而化热化火;二是病理性代谢产物和食积、虫积等郁而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为“五志化火”;(4)阴虚火旺:此属虚火与阴虚内热有区别。

六、经络病机

1.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

《灵枢·经脉》在论述足阳明胃经的精气虚实时说:“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2.经络的气血逆乱:如《灵枢·经脉》在论述足太阴之别的功能逆乱时说:“厥气上逆则霍乱。” 3.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是某一经络气滞、血瘀的主要成因。

4.经络的气血衰竭:指由于经气的衰败而至终绝气血也随之衰竭而出现的生命临终现象。由于各经循行部位不同,所属脏腑的功能各异故各经的气血衰竭时所出现的证候亦各有特点。

《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瞏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清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噫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七、脏腑病机

1.心的阴阳气血失调:

(1)心的阳气偏盛:即心火,有虚实之分,由于邪热痰火内郁而致者为实;由于劳心过度心阴暗耗者多为虚。对生理功能的影响有三:一是躁扰心神;二是血热而脉流薄疾;三是心火上炎与下移。

(2)心的阳气偏衰:包括心气虚和心阳虚,多由慢性疾病的持续损耗发展而成。对生理功能的影响有:一是心神不足;一是血脉寒滞;一是心阳虚衰与肺肾病变相互影响。

(3)心阴不足:即心阴虚,多由劳心过度,久病失养,耗伤心阴或情志内伤,心阴暗耗;或心肝火旺,灼伤心阴所致。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4)心血亏损:即心血虚,多由失血,或血液生化不足,或情志内伤,耗损心血等所致。(5)心血瘀阻:即心脉闭阻。阳气不足,血脉寒滞;痰浊凝聚,血脉瘀阻不畅;劳倦感寒;情志刺激常可诱发或加重。2.肺的阴阳气血失调:

(1)肺气不宣:肺气失于宣发;多由外邪袭表犯肺,或因痰火内阻,或因肝升太过,气火上逆犯肺;也可由于肺气不足,或肺阴虚所致。

(2)肺失清肃:肺气失于肃降;多由外邪袭表犯肺,或因痰浊内阻,或因肝升太过,气火上逆犯肺;也可由于肺气不足或肺阴虚所致。

(3)肺气虚损:肺的功能减退;多因肺失宣肃,日久不复,发展而成;因久病气虚,或劳伤过度,耗损肺气所致。

(4)肺阴亏损:肺脏的阴津亏损和阴虚内热;多由于燥热之邪灼肺,或痰火内郁伤肺,或五志过极化火灼肺,或久咳耗伤肺阴所致。3.脾的阴阳气血失调:

(1)脾气虚损:即中气不足;多由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或禀赋素虚或久病耗伤;或劳倦过度损伤所致。

(2)脾阳虚衰:多有脾气虚发展而来,或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3)水湿中阻: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湿停聚于内。(4)脾阴不足:指脾不能运化津液,津液亏少而形成。4.肝的阴阳气血失调:

(1)肝气郁结:多由精神刺激,情志不遂,气机郁滞而成。

(2)肝火上炎:多有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暴怒伤肝,肝气暴涨;五志化火,引动肝火等而成。

(3)肝血亏虚:失血过多,久病耗损,脾胃虚弱,生化无源所致。(4)肝阳上亢:肝阴不足,阴不制阳;精神情志失调,耗伤肝阴。(5)肝风内动:邪热炽盛;肝阳化风。5.肾的阴阳气血失调:

(1)肾精亏虚:老年精亏;先天不足;久病耗损;后天失养。

(2)肾气不固:幼年精气未充;老年精气衰竭;早婚、性生活不节、久病肾虚。

(3)肾阴亏虚:五脏之火、五志过极化火、邪热久留化火致肾阴耗伤;或失血耗液;或过服温燥壮阳之品;或房劳过度而致。

(4)肾阳不足:心脾阳虚,日久及肾,房劳过度,耗损肾阳。6.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1)胆的功能失调:胆汁的分泌、排泄障碍,多由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或中焦湿热阻遏肝胆气机等所致。

(2)胃的功能失调:

①胃气虚:饮食失节,损伤胃气;禀赋素虚;久病元气不复。②胃阴虚:热病后期,邪热久留,消烁阴液。③胃寒:过食生冷;过用寒凉之剂;素体中寒。④胃热(胃火):嗜酒、过食辛辣之品;气血痰湿食郁积化热化火。

(3)小肠的功能失调:湿热下注或心火旺盛循经下移小肠所致小便淋浊、刺痛等病理表现,称作小肠火。

(4)大肠的功能失调:可因胃失通降、肺失肃降、燥热内结、肠液枯涸、阳虚不运、气虚而无力推动等因素而造成;亦可因饮食所伤、食滞不化;寒湿或湿热下注等因素所致。

(5)膀胱的功能失调:多为湿热蕴结膀胱或肾阳不足而见尿频、尿灼、尿急、尿痛、血尿等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 或肾气不固而见遗尿、小便失禁等。

(6)三焦功能失调: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表现为心和肺、脾和胃肠、肝和胆、肾和膀胱等脏腑气机不利,气的升降出入异常导致;二是概括了肺、脾、肾等脏腑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异常。

7.奇恒之府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1)脑的功能失调: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失调均可引起脑的功能失调,出现精神意识思维异常,视听嗅味觉异常及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异常等。

(2)髓和骨的功能失调:可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养;或因邪热久留,消烁阴液;或因下焦虚寒、精血不足,均可导致骨髓空虚、骨质软弱等病变。

(3)脉的功能失调:津液枯涸、痰浊内阻、寒凝瘀阻均可引起脉道不利。

(4)女子胞的功能失调:主要表现在经、带、胎、产的异常方面。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气血不和;二是心肝脾肾功能障碍;三是冲任气血不足。

8.防治原则

一、预防 1.未病先防

(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调摄精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加强锻炼、生活起居应有规律和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2)防治病邪的侵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2.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和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二、治则

1.概念: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法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治则是指导治法的总则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

2.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本和标是相对的概念,有多重含义,可以用来说明病变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主次关系。(1)正治与反治:“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①正治:又称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逆,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正治法适用于疾病征象与疾病本质相一致的病证,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②反治: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从,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2)治标与治本:

①急则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②缓则之气本:对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有重要意义。③标本兼治:标病本病并重时用。3.扶正与祛邪

(1)扶正与祛邪的概念及关系:

扶正即是扶住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多用补虚之法;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多用泻实之法。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2)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 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而且两者同时兼用则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先祛邪后扶正用于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耐攻或兼扶正反会助邪之证。先扶正后祛邪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者,因兼以攻邪反更伤正。4.调整阴阳

(1)损其偏盛:治热以寒(热着寒之);治寒以热(寒者热之)。(2)补其偏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5.调整脏腑功能:根据各脏腑生理上的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的道理,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其功能协调,才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6.调理气血关系

调理气血关系的原则为:“有余泻之,不足补之”。气虚致血虚或气血两虚者,治以气血双补,以补气为主;气虚血瘀,治以补气行血;气滞血瘀,治以理气活血化瘀;气虚不能摄血,治以补气摄血;血脱者,急以补气固脱。7.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选择制定适宜的治疗用药原则。“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选择制定适宜的治疗用药的原则。“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3)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的不同特点,选择制定适宜的治疗用药的原则。

六淫的基本概念

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当温而反寒,冬季当凉而反热),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能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固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是异常的气候变化,并非使所有的人都能发病。有的人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不发病,而有的人不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发生疾病。同一异常的气候变化,对于前者来说,便是六淫了。反之,气候变化正常,即使在风调雨顺,气候宜人的情况下,也会有人因其适应能力低下而生病。这种正常的六气变化对患病机体来说又是六淫了。由此可见,六淫无论是在气候异常还是正常的情况下,都是客观存在的。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体质的差异、正气的强弱。只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就这一意义来说,六淫是一类因六气变化破坏了人体相对动态平衡,能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六淫又称六邪。

中医针灸学习心得总结 篇3

以前在培训机构,我带过浮针,董氏奇穴,毫刃针,毫火针,八字针,每次都是把学员送到会场我就走了。这些课程我都可以免费学习,但是是真的怕针。所以都没学。去年10月份开始接触李老师的滞动针。

有不少学员跟我说李振全老师的滞动针效果立竿见影。到底怎么个立竿见影,它能治疗什么病?这都是谜。那会来学习的很多,每次课程结束的时候都听到学员在抱怨。培训机构服务不好,课程人数太多,学不到东西,某针效果不好,或者是远期效果不好,某老师上课水平太一般。等等。那会有几个学员让我去找下李振全老师。我百度了一下。这老师真的没啥大名气。不过我注意到一点,滞动针的临床案例特别多,网上很多关于滞动针的学术论文。之后我拿着滞动针的老学员名单挨个电话问,出乎我意料的是这帮人都推荐我好好跟李老师学习下。我当时是以一个学员的身份咨询这些老学员。后来在我的一些课程学员里也有很多学过的,有些是学了7.8年的,现在一直用的,而且做了很多案例。这个针真有那么神奇,那么好?我还是不太相信。那会学费是2200.刚好有几个朋友要学针灸,我让他们去试听下。其实那几个是我找去的考察人员。试听一天,如果不行,不缴费走人。课程结束的时候这几个人老打我电话,我以为怎么呢,我推荐的不好不是有一天试听吗?试听不满意你可以不交钱啊。结果这几个人是打我电话是请我吃饭表示感谢,有个是老师在课堂上把他病治好了另外几个也觉得不错。其实我也是很怕推荐的课程学员不满意的。一次不能算,又过一个月我又找了几个人去试水,不过那一次他们都是来一个带一个。其实我那会心里也没底。所以我让他们又试听一天在决定,然后让老师给他们优惠200,打车的费用又给他们报销。好家伙那一期12个,学完后我挨个问,都给我打个满分。有了这么一次后我就比较放心的推荐这个课程了。等我想好好推这个课程的时候。李老师说他不出来做培训课了。那会有几个学员报名的,让我们请李老师出来讲课,李老师年龄确实有点大了,想退休了。中间停了几期,不过还是把他请出来了。

4月9号这期来了有10多个。我的想法是最好在15个左右。10个新学员,5个老学员。提前一个星期安排老学员给新学员辅导。分组老学员带新学员。你这个新学员不会,就找你这个师兄师姐的麻烦。这样可以保证教学质量。每个学员准备一个大硬盘,出来一趟大家都不容易,大家相互分享手里的视频资料。现在的培训班太多了,我虽然不懂中医,但是我听了很多课程,每个课程的学员我都接触不少,所以每一种疗法的基本情况还是知道的。我不想像别的培训机构那样,做完了不管他们。我的想法是,先技术交流,开店的可以做个宣传片,然后有个完整可行的营销方案,然后把别的技术植入到他这个店。这样技术有了营销有了,他这个店就可以盘活了。

9号这天我邀请了不少北京的来我们办公室,我告诉他们我电脑有很多正骨针灸手法的视频,你们可以免费拷。大家都是做这行需要的话可以免费给你们,有些觉得这肯定不可能。附近的有几个朋友过来了。

有个朋友印象很深刻。学的是计算机通讯,做的是警察,休息的时候放一张按摩床在家就开始做。但是做的很好。他给我们分享了很多他的东西和经验。

10号的时候有个外地的学员已经到离我们附近的地铁,他说太累了,要我去接,我打个车去接他,他说太累了要回去。其实这是他的损失,他的胸闷李老师很快都可以给他解决。10号早上8点半我们开始上课。3天的课程是一次特别愉快的人生之旅。

滞动针疗法的应用原理

滞动针疗法,包括滞针和手法两种基本技法。滞针是前提,施针者将针刺入病变、穴位、经络部位后行捻针使之形成滞针;手法是关键,当滞针形成后再行提拉、颤抖、摇摆、旋转等手法来完成治疗。这样,既可以使粘连组织得到松解软化;也可以增加穴位针感强度。从而改善和提高病变组织、穴位、经络气行血运速度,达到舒筋通络、散瘀止痛、恢复功能之目的。

该疗法适用于因软组织急、慢性损伤导致的血肿、粘连、条索及颈、肩、腰、腿痛的治疗,还适用于内外科、妇科及相关疾病的治疗。

(我这次学习对自己的要求放的很低。我只要学会扎颈椎病就行。这期有个跟我一样零基础的,针对这样的学员李老师很耐心。先简单说下理论的,然后手把手教。针对一些年轻的学员他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教导我们。那天我颈椎很难受,主要是风寒着凉引起的。以前也找个好几个老师正骨,但是老反复,大硬块怎么也软不下去。我怕针,李老师给我做了一个心理辅导,他什么时候下的针我不知道。几秒钟的时间我的大鼓包下去了,周围的大硬块也软了,我的脖子活动起来不在疼痛。之后的一个小时有点酸胀。没多久就好了。上次打针还是我十多岁的时候。一直怕针。大家一提到针灸就觉得肯定会很疼。但是真的不疼,效果却是如此神奇。

后来老师给每个学员都做了检查治疗。有个学员往那里一堂。典型的长短腿,另外一个短了有2厘米。李老师选了三个穴位针下去让其摇摆,不到5分钟,好了。

我们分组练习。颈椎的,腰椎的,膝关节的,美容减肥的,男科妇科的等等。都是老师手把手教后,我们就练习,练完旁边的师兄师姐开始辅导。老师是个军医,很严格的。课程是要考核的。我当时想,作为学员遇到这么个老师真是挺幸运的。其实整个治疗过程就是几秒钟的时间。关键的是你的望闻问切,你判断准确了下针很快就可以搞定。这个经验很关键。我们课堂上来了个模拟,人往那一过,你就得快速判断出他什么毛病,快速给出治疗方案。治疗的过程中得让病人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这得要医者有基本的心理学素养。

问题来了,几秒钟的或者几分钟就把人毛病解决了。这收不起钱啊。李老师弄了个小幽默。你可以在帮他揉揉,在整点别的。很佩服李老师的这种不争不抢老为别人着想的处事方法。学他的课不单单是技术,还有他的人格魅力。

滞动针疗法的优势

滞动针刺疗法,是对传统毫针针具和传统针刺疗法的改良与创新。操作简便,固定针体迅速,便于动针操作;使用针具少,一般一次只用一根针;治疗选点少,一次治疗选点1~5个;“即针即出”,不留针;完成一次治疗时间短:进针、滞针、动针、出针,完成一次治疗只需5~10秒钟。

(颈椎和腰椎的我看就是选了三个穴位,针出疗效到,判断正确了,看准了就是几秒钟的时间。)

滞动针疗法的技术特点

滞动针疗法既可以产生直接又可以产生间接效应。

(1)直接效应

是指在某一穴位、经络或某一病变部位、痛点行滞动针疗法治疗时直接产生的作用。如腰椎管狭窄症,颈椎管狭窄症在其狭窄部位的两个椎体间隙(椎管内、神经根内外出口)或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直接进行滞动针治疗。其临床效果直接快速。

(2)间接效应

是指在取得直接治疗效应的同时,又能对其相邻的穴位、经络,病变部位起到刺激、调理、治疗作用。如松解颈部粘连、挛缩、结节、条索组织时,心慌、胸闷憋气得到调理;咬牙、尿失禁得到控制。

滞动针疗法对美容的效果

(这次来了个姐姐,我以为她30来岁,她告诉我她65年的。回家的时候我跟她一起打车走,我说你以后别说自己是65年的了,你就告诉她们你是77年的人家不会怀疑。她跟李老师学习三次了。用滞动针从中国扎到日本又扎到新西兰。每个星期她会给自己扎一次。这次她回来复习辅助女学员做面部美容针法。另外一个姐姐是上期的学员,用滞针做面部面容。我跟别的学员都不相信她们说的。拿了一个大姐在练习。给她扎一边,另外一边放着。

扎第一针鼻梁很快就挺起来。后来做鱼尾纹的,消除眼袋的,提升面部肌肉的,打造V字脸型的,减肥的……真的就是针下去结合手法,马上就看到很明显的效果。我们开玩笑说,她不相信的,就给她做一边,另外一边不做了。这个效果可以维持一个星期,一星期后在做三回基本可以定型。不到5分钟,就那么几根针,美女出来了。我们围着他们转。这比埋线减肥美容强多了。我们学员中有个动过手术的,有个大疤痕,针一过,疤痕颜色立马变的很淡,这个修复能力太强了。这会我跑到李老师身边说,把你的绝活都拿出来吧。这可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廉价的美容方式!!我之后的几十年的美丽就靠它了。

滞动针驻颜美容是通过针灸的养生保健和治疗影响美容的相关疾病两方1.针具独特

滞针,保持传统毫针样式、应有功能;使用安全、可操作性强;滞针快、针感强,瞬间即可产生“得气”;针感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或数天;松解粘连迅速且不易损伤组织,动针效应明显。其功效是其它针具所不能替代的。

2.技术优良

操作一根滞针,既可以可产生针刺效应;又可以产生滞针效应;同时还可以产生动针效应以及刃针效应、松筋针效应、钩针效应、埋线效应、深层按摩效应,穴位注射等效应。

3.疗效显著

可以达到“针出结节散,痛消失”的治疗效果;颈椎病,一般治疗3~5次临床症状即可消失。

4.以针代刀

滞针,既不同于“刃针”,也不同于“针刀”,但可以产生“以针代刀”效应。

(1)滞针,是以毫针为母体的一种针具,针体细、无刃。

(2)滞针过程,是通过瞬间捻转针体使肌纤维缠绕针体实现的。因为操作时间短、速度快患者几乎感觉不到疼痛。

(3)动针过程,滞针过程与动针过程是同步进行的,即刻滞针,即刻提拉(切忌提插)。此时针体是相对固定不动的,而是通过提拉针体等动作使组织产生“间接运动”。动针最显著特点是,“运动中消除肿胀,松解粘连、解除卡压,软坚散结、行气除瘀、疏经通络”,而不是通过“切、铲、拨、捣、钩”等操作完成治疗取得疗效的。

动针治疗,不仅可以产生“以针代刀”效应,而且在整个施治过程患者一般不会产生疼痛感,不易损伤组织,不易产生渗出水肿,不易产生后遗症。

5.针刺效应

面发挥作用的。具体说来,它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美容的目的的。

1.调理经络以调气养气

用针刺方法疏通经络,行气以活血,维持人体各部分功能活动的协调和相对平衡,使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有序。而气机是气的根本运动形式,气机正常,人的生命活动就正常。

2.调理脏腑功能以调精养精

中医认为,五脏藏精而不泻,六腑传导而不藏,通过经络、穴位调理脏腑功能,做到收藏有节,使精血各有所藏,精足而养,才能精足而化气。

3.调理性情以调神养神

中医理论把颜面气色、性格情志和脏俯功能做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即面色本身可以反映人体脏俯功能以及性格特征,这也是中医针灸用于驻颜美容的深刻原理所在。

4.通过刺激面部经络腧穴

可以使局部组胺和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增加,刺激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增加局部营养供应,替皮肤各层组织补充充足的营养和水分,达到袪病养颜﹑保健美容的效果。

5.针刺还能促进局部肌肉收缩﹑增强肌肉弹性﹑预防肌肉松弛,用于防治皱纹。

6.同时针刺对于皮肤的状态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通过神经的调节,既能抑制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油腻,又可以促进油脂分泌防止皮肤干燥,使皮肤处于健康、正常的生理状态。相对手术拉皮其优点是费用低、痛苦小、疗效好、疗效长、可持续性。

滞动针疗法应用现状

滞针疗法临床应用,治疗各类患者63000余人次,尤其是对因软组织损害引起的颈、肩、腰、腿痛类疾病显效率及治愈率均在95%以上。而且,大部分患者首次接受治疗即显效,一般情况下治疗5次即可痊愈。

滞针疗法,开始应用于临床,推广普及于。几年来,经全国各地2000多名医师的临床应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引起专家、同仁及患者的广泛关注。

北京军区军白求恩医学院平衡针灸学终身成就奖、温海涛教授评价说:“滞针疗法与内功点穴,平衡针灸、平衡正骨相互密切配合,将是最值得推广和首选最佳的非手术疗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疼痛科主任、丁榆生教授评价说:“滞针疗法,是对传统针灸技法的创新,扩大了针灸的适应症特别是在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上明显的提高了疗效,是对祖国医学的一大贡献”!

中医基础心得总结 篇4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我们上一个单元讲述了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这一节我们接着讲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是与现代医学相比较而言的,那么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七、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

(一)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

第一个优势和特色表现为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我们昨天讲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整体医学模式,这个整体医学模式反映了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基本观点。其

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特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背景的,与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现代医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这是第一点。其

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朴素的、系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它从整体、矛盾、运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来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这种科学思维方式与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仅仅它是朴素的而已。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也比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要科学,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代表着现代科学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其

三、表现为天地人三才一体的认识论。就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认识生命、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把人同自然、同社会放在一起来考察,把天地人三者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人是这个系统之中一个子系统,放到这样一个大的系统从整体上来认识问题,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来处理疾病的问题。这是第一个优势和特色,与现代西医学相比较而言表现在中医学的一个整体医学模式。

(二)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第二个优势和特色,中医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也是同西医学相比较而言的。其

一、表现为这个理论体系将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我们在上一节中讲到,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作为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应用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来阐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将哲学的概念转化为医学自身的概念,使气、阴阳、五行这些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和医学融为一体,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现代医学所没有的。这是第一点。

其二、中医学表现为它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这样一种医学。既承认人的生物学属性,又承认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生命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特别是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考察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时候,从自然、社会这个整体来考察人的生命运动过程,这和单纯的生物医学有本质的区别。这一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科学的发展,中医学这种优势显得越来越突出。当今世界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情感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那么,近几年现代医学提出了心身医学的概念。就咱们国内现在翻译过来的几本著名的心身医学的著作而言,这些医学家按照他们现在的观点,用西医的观点来看,现在西医所有的疾病都和人的精神因素有关,无一例能除外的。那么西医现在认识到社会环境、人的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样一种认识我们中医学从构建理论体系开始就已经认识得很清楚。几千年来中医学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从不把治疗疾病的手段限于唯一的药物和针灸,每个实施治疗过程中都把调整人的情绪、调节七情作为一项重要手段,医生在施诊过程中同患者进行交流的同时进行感情的交流,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人的精神状态的调节,咱们中医的古书叫人事疗法,活套疗法。中医生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实际上在进行着情志的治疗,这一点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生活行为方式、精神因素在疾病过程中对人的健康所产生的作用越来越重,所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特色优势显得越来越明显。所以,二十一世纪在国家制定中医药发展纲要里面有一个重大的命题就是中医对情志疾病的干预,用西医的话说就是心身疾病的干预,这是咱们中医学的重大特点。其

三、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咱们中医学认识生命的运动、认识健康、认识疾病不是源于解剖学。我们在上一单元讲过,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是有形态学基础的,特别是古代的解剖学,但是中国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考察生命健康的问题不是仅仅取决于解剖学,而是从生命运动过程当中,从生命的现象,无论是正常的现象还是异常的现象,从这些现象入手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对于正常的生命过程主要是从功能状态,从生命现象来考察,不是追究于它的解剖形态结构发生哪些改变,由内而外,由形态来决定它的生理功能,这个思考方法由中医学这个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所决定,我们现在所建立的这些概念都是从外至内,从功能状态来进行考察的,这一点也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的。现代医学是以解剖学为基础,随着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等多个学科的发展而形成现代医学的医学体系,它是以解剖形态学为基础的,结构和功能是个线性关系。而中医学在认识问题的时候,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时候,恰恰与这个思维方式相反,也正是这一点恰恰反映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符合现代科学的系统科学思维方式。系统科学思维方式考察问题的立足点是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系统的结构,来考察系统的功能,而不是先从系统的结构来说明系统的功能,上面所讲的表现为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三)诊疗体系

第三个优势和特色,它的诊疗体系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叫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我们前面讲了,中医学考察问题是从功能状态入手,不是仅仅从解剖形态的变化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因此在四诊过程中强调四诊合参,内外相袭。中医学建立任何一个概念,特别是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以后,它采用的思维方法《内经》已经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了,我们今天把它总结成为“内外相袭”,由内至外,由外至内,那么既有解剖学基础,又不完全囿于解剖,而重在由外及内。那么“四诊合参,内外相袭”这种诊疗思想就体现出全面、系统、整体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所以中医在看病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这个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一定要坚持四诊合参。望、闻、问、切这四者是互补的,任何一个诊疗过程,望、闻、问、切任何一个都不能全面地来对疾病的现象得出一个全面的结果,所以从古至今非常强调“四诊合参”。“四诊合参,内外相袭”这个诊疗思想也反映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强调“辨证论治”。那么“辨证论治”这四个字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是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在实施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但是中医学在强调系统整体地来调节人的疾病状态的同时并不仅仅是如此,而且更重视因人而治,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叫个体化治疗,强调个体的差异性。那么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中医既从宏观注意系统整体的变化,同时又注意局部的变化,把局部和整体统一起来。这就是中医理解系统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表现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特色。

(四)治疗体系

第四个优势和特色,在中医学的治疗体系上,它的特点表现为整体的综合调节。具体可表现为:其

一、中医学治疗疾病采取的是内治和外治相结合。那么内治和外治有多种手段,基本思想是内外结合,这是从古至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其

二、药物和非药物结合。尽管我们中医学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是药物,但是常常是还并不忽视非药物的治疗手段,比如针灸、按摩、心身的调节,以及不仅是学术界而且老百姓都知道的养生各种手段,都属于非药物治疗措施。常常是非药物治疗措施在保障人的健康、预防疾病过程中起的作用要比药物作用更大,这也是中医学一个特点。其

三、方剂的综合调节。尽管方剂有大小、奇偶,有单方,有复方,针灸的处方也好,药的方剂也好,它是由若干个药物、若干个穴位所构成的,那么它构成的思想是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上。几个穴位,或者是几味药物形成这个方剂的结构,体现了辨证论治这样一种思想,那么辨证论治的思想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的治疗思想。所以这个“方”是中医学治疗疾病采取的具体措施,方剂的构成上反映为整体的综合调节。它的思想基础是中医学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在方剂上、在选用治疗措施、治疗手段、方法上的集中体现,这也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我们研究中医学治疗手段,为什么我们国家特别重视复方的研究?方虽有大小奇偶,有单有复,我们强调复方,因为复方更能够集中体现中医学的学术思想。

(五)养生保健体系 第五个优势和特色,它有自己独特的养生保健体系,这也是与西方医学相比较而言的。在养生保健上一个基本观点强调天人合一、动静互涵、形神合一。特别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这是中医养生的最基本的观点。至于动静,那是具体措施,也是西方医学所不及的。那么养生其中也强调把人放在天地之间来考察,放在环境之中来考察,强调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人养生的时候采取不同的措施,人的机体的阴阳平衡要和环境的阴阳相一致,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样人才能够健康长寿,这是其一。其

二、具体的保健方法丰富多彩,这是全世界所有传统医学都所不及的。印度医学在世界传统医学当中仅次于咱们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治疗方法也丰富多彩。中医学在养生保健上丰富多彩的方法是目前世界著名的几大传统医学所不及的,又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

上述这些就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总之,在思想方法上,中医学是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个思想方法决定了中医学来考察生命、健康、疾病的时候它的基本观点,贯穿在中医学对健康、疾病的认识和预防保健整个过程当中。这些特点和优势表现为和现代医学它们之间有显著的差别,这也是我们现在积极地要继承中医,要发展中医,要促进中医现代化的原因。实际上就是要进一步弘扬中医的优势和特色。

八、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下面讲最后一个问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前面我们讲了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为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体现了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那么本门课程是什么样的课程呢?它有哪些内容呢?怎么来学习呢?下面介绍一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第一、它的性质

(一)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各个学科当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二)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基础学科或者临床学科,所有的学科的理论基础都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

第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我们把它归纳出来以下几个特点:

一、哲理性。我们刚才讲中医的特色已经讲到了,讲到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时也讲到了,它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医学观和方法论,体现为在中医理论里面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中医基础理论里面一些概念和术语有的是从哲学移植来的,比如后面我们讲的气、阴阳、五行、气化、气机都是哲学的概念,但是这个哲学概念移植到医学里来以后,用它来论述生命、健康、疾病等基本的医学问题,又转化为中医学自身的科学术语。这个特点告诉我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要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具体说来至少要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常识。

二、全面性。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把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全面地、概要地介绍出来,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哲学、生理、解剖、病理、天文、数学等。

三、系统性。这门课程表现为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整体从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病因病机、预防和治疗,整个体系每个部分都是非常系统全面的,而每个系统知识当中下面还有不同的层次。比如脏象学说还有五脏,有六腑,有奇恒之腑,有脏腑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层次性,就是它的结构非常清晰。

四、表现为它的逻辑性。中医学的逻辑是按照气、阴阳、五行中国古代哲学所构建起来的逻辑思维方式,它按照这个逻辑层次来论述自己的体系,说明医学的基本问题,这个结构层次也是非常清晰的。但是有个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的汉字是多义字,就是义项是多的,也就是说每个汉字里面它的内涵有若干个内涵,用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叫多义性。中医学的术语是用汉字这个符号来表述的,可以是单字,单音字,也可是多音字,也可以是一个词组,最基本的是一个单的汉字。因此汉字的多义性决定了中医学的概念的多义性,这是在概念上、在内涵和外延上和西方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为基础来进行表述概念定义的方法是截然相反的。汉字的多义性表现为医学的时候,每个概念也是多义的。它有若干含义,每个含义又都是独立的。但是中医学历代的书里都说得很清楚,这个含义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舍此条件这个含义就是不存在的。比如说,将来讲到气的时候,大家可能提出的问题最多了。“气”,它可以表述功能,在特定条件下,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以表示为物质,是有条件的。按照西方形式逻辑来说,每个概念用定义的时候,概念的内涵、意思、义项是唯一的,是线性的,不可以是多义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它截然不同,这一点并不是中医学不科学,是中医学的概念有若干个义项,是中国的文化所决定的。这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过程中必须过好这一关,否则得出结论中医不科学,怎么说怎么有理。所以讲到这里也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学习一点逻辑学,基础是西方的形式逻辑,现在叫做传统逻辑,就是亚里士多德建立起来的那个线性思维方式,西方欧洲文化为中心的自然科学就是建在这样的一个逻辑基础上的。它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此,西医学尤其是近代的西医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思维方式,直到今天在临床医疗中人们仍然这样进行操纵。那么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叫做现代逻辑学,从形式逻辑到辨证逻辑到数理逻辑、符号逻辑,从线性思维进入到非线性思维,由清晰到模糊,现在提出叫模糊学,从现代科学看,它的逻辑思维也不仅仅停留到形式逻辑思维方式。而中医学,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逻辑基础是非线性的思维,那么表现为中医汉字的多义性,中医术语的多义性。所以这既是它的长处,思维的长处,又是非常难学的一点。讲到这里,讲到它的逻辑性,所以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大家就严格地遵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到每个术语,它有几个义项,在什么条件下它有这个含义,在另外条件下它又是什么含义,把它搞清楚,这样才能够把中医基础理论学好,也就是说才能够把中医学好。克服把中医的多义性,把中医术语的多义性误认为中医不科学。要想克服这一点就是要加强逻辑学的学习,要遵循中医的思维方式去学好,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把它学好。

上一篇:写给姐姐的一封信下一篇:2019年医院职代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