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古镇发展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平乐古镇发展(共7篇)

平乐古镇发展 篇1

姓名:黄立丽

专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生态旅游)实习地点:街子古镇平乐古镇 实习时间:2011.5.3—2011.5.4游憩(生态)专业实习报告

一 实习基本情况实习时间:2011年5月3日至2011年5月4日实习地点:四川街子古镇、四川平乐古镇实习主题:旅游·生态·文化实习主要内容:作为游客去游览并体会古镇的文化

调查游客在古镇的旅游体验

寻找并辨识古镇的树木

观察古镇的生态环境实习目的:通过实践,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结合;锻炼自己的口才,使自己能更好的和别人

交流;了解旅游行业知识和导游讲解技巧;了解古镇的开发模式和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的生态环境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要在实习中学有所得。

二 实习具体过程和内容

2011年5月3日早上8点整,我们整个系的所有同学都做好了准备,在二区乘校车向我们此次的实习地点第一站街子古镇进发。

街子古镇位于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凤栖山下,与青城后山连接,依山傍水,是被誉为“一瓢诗人”的唐代著名诗人唐求的故里。街子古镇五代时名“横渠镇”,因横于味江河畔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我们到达街子古镇时已近上午11点,所有人经整顿后集合,在听取了李梅老师对此次实习任务的再次强调后,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此次的街子古镇游览。在其他陪同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各个小组初步制订了实习调查的主题,然后各自行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我们小组经商议,决定先大致了解一下街子古镇。首先看了街子古镇的局部地图和规划图,弄清游览路线。然后找了一家颇具古镇特色的餐馆,各自点了餐后,一边品尝食物一边商议我们实习调查方案的实施内容和方法。

用完了餐,有了体力,就根据我们商议的结果开始展开我们的实习调查方案。

首先我们小组的所有成员一起体验了街子古镇几条正街的风情。在银杏广场,游览了字库塔;在古镇街上漫步,大家看了具有民风的各种饰品和生活用品,品尝了当地的特色—麻饼和其它风味小吃,看了大戏台,体验了民风民俗;在游览的同时,大家也没有忘记寻找并辨识古镇的树木,并向在古镇游览的其他游客了解他们的旅游体验。经过一个小时的小组游览,我们对街子古镇有了初步的了解。

然后,我们小组再根据各自的意愿分头行动。我和另一同学深入到古镇的老街,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古玩的简易交易,看到了品种繁多的兰花,还看了一些野生草药的贩卖。沿着味江,发现味江边上还在进行古镇的开发规划和兴建。整个味江边上,建好和正在兴建的是休闲区,多是茶馆酒吧,还有很多的休闲设施。有大片的花海,在微风的吹拂下泛着绚丽的光彩。还欣赏了“诗境”,品味到了诗那独特的韵味。沿着味江,我们漫步了整整一个半小时,所观所感让我们获益良多。

再次回到银杏广场,我们很幸运的遇到了一个旅游团,在专业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和旅游团的游客一起体验了一次街子古镇的独特魅力。

下午15:30整,我们所有学生再次集合,结束了街子古镇的游览和实习调查,开始向我们的第二站平乐古镇进发。平乐古镇位于成都市西南93公里、邛崃市西南18公里处,素有“一平二固三夹关”的美誉。平乐是国务院六部委2004年2月命名的全国重点镇和四川省命名的十大古镇之一,也是成都市30个重点镇之一,邛崃市2000年实施的“一山一城一镇”中的“一镇”。平乐古镇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及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

平乐古镇,古称“平落”,史前蜀王开明氏时期,平落四面环山的绿色小盆地即因修水利、兴农桑而起聚落而得名。平乐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其中集镇区面积1.28平方公里,古镇区有明清时期建筑面积达23.54万平方米,保存完好程度达85%。

平乐古镇历史悠久,人文鼎蔚,青山层叠,竹树繁茂。发源于省级风景旅游区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经古镇,碧水萦绕,鸥鸟出没,四季风景如画。白沫江两岸古木参天,众多树龄上千年的榕树,远远望去如云盖地。老榕树、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脚、青石铺成的街道,一望无涯的竹海,千百年来共同培育了古镇人田园诗般的山水情怀,涵养着古镇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平乐之神奇,弹丸之地演绎了中国丰厚而灿烂的历史文明。

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很快的到达了平乐。在那里,余勇老师早已等候多时。根据安排,我们很快住进了老师为我们准备好的客栈。在客栈中,大家各自做了短暂的休整,开始了我们的平乐之旅。

我们小组依然秉承着先吃饭后办事的原则找到了一家餐馆,大家饱吃了一顿后,在古镇小街上漫步了一会儿,就去参加我们系的白沫江晚会。整个晚会,大家难得聚在一起,老师和同学互动,欢声笑语一片,最后还一起放天灯,热闹非凡。

晚会散了后,就是自由活动。我们十几个来自不同班级的同学和余勇等老师一起找了一家小酒吧,在游戏和欢声笑语中度过了短暂的两个小时。

然后,我和几个同学散漫的欣赏了一会儿平乐古镇宁静而美丽的夜色,回到了温馨的客栈。

2011年5月4日早上7:30,在鸟语花香中,我从安宁中清醒,洗漱后和同学一起品尝了古镇最具特色的奶汤面。在享受完美味的早餐后,我们的平乐古镇游览及调查再次展开。

首先,我们在平沙落雁里感受到了休闲娱乐的最简单体验。在那里,有最具特色的小商铺和产品,所有小组成员都买到了自己满意的商品。

随后,我们又去逛了古街,看到了最传统的手工制品和民俗文化,绚烂多彩,大家见识良多,收获颇丰。

逛完了古街,我们就来到了平乐古镇非常具有浪漫气息的私奔码头。在传承着司马文君的浪漫爱情的白沫江水中,我们光着脚,沐浴着阳光,聆听着轻柔的风声,感受着古镇千百年凝聚的文化底蕴。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已近正午12:00,在不舍中,大家离开了私奔码头,远离了那片洁净的白沫江水。

为纪念这次课外实习调查,也为庆祝我们小组课外实习调查的成功完结,我们的午餐异常丰盛,吃得很开心,更加满足。

2011年5月4日下午13:30,我们乘校车离开平乐古镇,在所有人的回味中回到了学校,这也代表着这次课外实习调查最终结束。

三 实习结果

此次实习调查我们一共历时两天,大致走了一遍街子古镇和平乐古镇,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作为一名游客,在街子古镇里,我们踏足了银杏广场,看了文字库并了解了它的深厚历史;在古镇中还品尝到了麻饼、酸枣等当地特色食品;逛古镇街子买到了很具民风民俗的饰品和用品;漫步味江时感受到了它带给人的宁静,在诗境中品到了它的文化底蕴,在花海里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在平乐古镇里,我们在平沙落雁中逛商店,淘商品,嬉闹,吃当地特色奶汤面和钵钵鸡,在酒吧中用酒精挥洒青春,在这里我们充分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在白沫江边,我们唱歌玩游戏,我们放天灯祈祷生活更美好,还在私奔码头感受到了司马文君的浪漫爱情,并用身心去体会白沫江江水的轻柔和古镇深厚文化的传承。

在玩乐的同时,我们也没忘记自己的任务。

通过对街子古镇的初步了解和对其他游客的调查,我们初步掌握了游客在街子古镇的旅游体验。

在街子古镇里,游客对古镇的食宿还算是相对满意的,认为交通也还算便利,景点不少但文化底蕴不够深刻,休闲程度很高,他们也很乐意在古镇里度假,享受安宁的生活。但是,也许是因为古镇还正在规划开发中,味江的水质不太好,有些环境破严重,古镇风情不够浓厚,破坏了古镇整体的美感,影响到了游客的游览心情,使游客的旅游体验不够完美。

在街子古镇中,我们寻找并辨识出古镇的树木有:泡桐(Paulownia)、银杏(Ginkgo biloba)、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乌桕(Sapium sebiferum(L.)Roxb)、石榴(Punica granatum Linn)、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Ait)Willd)、天竺桂(Cinnamomum pedunculatum)、桂花(木樨)(Osmanthus fragrans)、大叶榕(Moraceae)、大叶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on(Jack)Nees)、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女贞(Ligustrum lucidum)、山茶(Camellia japomica)、油柿(DiospyrosoleiferaCheng)、鸡爪槭(Acer palmatum Thunb)、垂柳(Salix babylonica)、旱柳(Salixmatsudana)、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C.DC.)迎春花(Jasminum nudiflorum)、南洋杉(Araucaria cunninghamii Sweet)、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芭蕉(Musa basjoo)、桉树(Eucalyptus)、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桢楠(Phoebe zhennan S.Lee et F.N.Wei)、杏(Prunus armeniaca)、柑(Citrus chachiensis Hort)、紫叶李(Prunus ceraifera cv.Pissardii)、紫荆(Cercis chinensis Bge)、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等。

大致游览了街子古镇,发现现在的古镇在生态环境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

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水,因为前几年地震和正在规划兴建的原因,使水较浑浊,并有浓重的水腥气。再加上兴建时不注重对水的保护和对垃圾的处理不当,乃至游客行为习惯较差,使味江水中含有一些垃圾和废建筑材料。所以现在街子古镇中味江的整个水体状况很差,希望在街子古镇开发完后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是植被破坏严重。古镇里有很多植被,有土生土长的,更多的是后期栽种的园林观赏植物。很多植物都遭到了破坏,其中的木本植物状况相对还好,但是很多的草坪和花卉被人们践踏破坏严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味江边上那大片的波斯菊,被践踏的极其严重。在实习当天,我们发现花的外围有被圈上了,很多园丁正在被践踏过的地方重新种植花束,可有些游客还是要迈进花丛拍照。真的很希望所有人都能自觉爱护古镇里面的花草树木,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古镇的美景。

不过古镇里面在生态方面还是有做得好的地方,比如街道很干净,环卫工人很尽职。至于其他方面,因为是古镇,有山有水,所以整个古镇的环境很青幽,不显嘈杂,而且空气很好,赏心悦目不为过。

因为我们游览了街子和平乐两个古镇,所以就产生了很强烈的对比。

从开发规模上来说,由于街子古镇正在规划和开发,所以现在的规模相较平乐还是小一些,不过街子古镇完成规划后就可能会比平乐大上不少。

从开发程度上来说,平乐古镇的开发程度远远高于街子。2004年9月,邛崃市实施区划调整,开始整体规划平乐,而2008年7月街子古镇灾后重建初步规划方案才确定。所以,在时间上的差距就造就了开发的程度的差异。

从古镇的布局上来说,现在平乐古镇的布局优于街子古镇。平乐古镇根据城镇的性质,形成了一城五功能片区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团式布局结构:位于旧镇区内,白沫江两侧,以现存古建组筑为依托的古镇观光区;位于古镇观光区、竹海风景区之间的旅游服务区;旧城区东南的以商贸、行政服务、居住为主的商贸居住综合服务区;城镇以南的特色旅游产品加工区;城镇东北方向的远景发展综合服务区。街子古镇的布局从总体规划上来说就是九街两区,即朝阳路东段为好吃嘴一条街,西段为珠宝玉器工艺品一条街;金鱼街业态定位为山货、特色果蔬一条街;真武街的业态定位为服装古摄影一条街;磨坊街、真武东街的业态定位为兰花休闲一条街;井水街的业态定位为古玩古家具一条街;闸子巷、粮站街的业态定位为古镇客栈一条街;江城街、魁星街的业态定位为特色旅游纪念品一条街。此外,味江河畔的业态定位为休闲酒水吧一条街的“时尚动感区”;下银杏广场的业态定位为高档餐饮区。但是街子古镇现在才开发两年,还处在建设的初级阶段,所以它现在的布局相对平乐古镇还是差上一节,但是前景值得期待。

从开发的主要内容和内涵上来说,街子和平乐各有特色。街子古镇初步定位为“以美食、休闲、文化为一体的具有浓郁川西风味的特色城镇”,并以“田园古镇,养生街子”为宣传口号面向大众。而平乐古镇着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四川省十大古镇、成都市重点镇”五张名片,打造“金华佛山、卢沟幽谷,秦汉驿道、千年古镇、乡土人家”,树立“南方丝绸第一站、茶马古道第一镇”的品牌。它们的主要方向不同,街子古镇

注重休闲,而平乐古镇则凸显文化内涵。

从发展前景上来说,平乐古镇在以后可能会次于街子古镇。因为平乐古镇开发较早,很多景点已开发比较成熟,想要突破就更加不易。而街子才开发两年,又是灾后重建,还是“青城后花园”,又同怀远、元通两个古镇相邻,所以旅游价值较明显;而且街子还是成都市重点发展小城镇,受到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有良好的机遇;再加上街子镇党委和政府的重视,群众积极的态度,街子的明天必将更美好。

从旅游者的感受上来说,在平乐比在街子更显愉悦。在街子古镇时,对街子古镇的基础服务设施很不满意,比如厕所,收费很高;还有它的旅游产品种类不够多,不够有特色。而在平乐这种情况就会相对好一些。平乐的住宿和休闲很完备,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选择的可能性更加宽广。在一系列的条件下,能更好的使游客享受到旅游的乐趣。

总体上来说,此次实习的两个古镇街子和平乐,我更喜欢平乐古镇。因为游客到一个地方旅游,都希望在食、住、行、游、购、娱整条旅游链上都能得到享受,而街子现在在某些方面做的还不是很到位,平乐要好很多,所以平乐带给游客的美好感受就多一些。

四 对实习地点的建议与评价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了解到街子古镇和平乐古镇各景点景区的优势与劣势,其中有些古代建筑物的后期人工渲染太过分,例如街子古镇中有些建筑持现代的牌子,反而使景色显得庸俗;古镇的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不够,古文化不够鲜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让人很失望,但也很期待它规划开发完成后的情况。当然也有做的好的一面,如休闲区的打造很合理,整体环境很清静等。对平乐的评价相对高很多,在平乐的大致感受是比较满意的。看到了美景,体会到了朴实的民风民俗,达到了休闲的目的,愉悦了整个身心,让人难以忘怀。

五 实习心得体会

这次的实习,不论我们当它是真正的实习还是只当它是一次旅游,我们都增长了许多见识。在整个实习活动中我们学到了如何去观察,如何去发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如何与别人交流等。在实习中,我们是作为游客的身份去进行的,所以我们将来不论是做导游,还是从事其它旅游工作,或者仅仅是作为一名游客,都能清楚的了解游客的想法,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旅游景区有较深刻认识,对四川古镇的旅游有了一定的了解,还使我对旅游的构成,旅游条件和旅游资源等内容有更深一层的认识。经过这次实习,使我注意到食、住、行、游、购、娱六方面在旅游中的体现,通过旅游理论结合实际,对旅游有了更深的体会,不仅对旅游景物有深刻了解,对精神意识也有所磨炼。譬如我们在游览平乐古镇的时候,不但看到了景区内的景物,对景物的形态美,包含历史底蕴,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都能体会之外,最好的是也能体会到如诗如画的意境。

平乐古镇发展 篇2

截止07年, 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先后颁布了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85座, 这些古镇集中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域的城镇布局理念和民族文化。如何平衡这些古镇的保护与发展, 一直是学者们努力解决的问题, 无疑这样的问题目前仍未得到最终解决。寻求一种兼顾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有必要从保护什么、发展什么、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等问题入手。“触媒”的作用方式——自身不变与延续中不断刺激外界事物的发展, 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

二、触媒与古镇产业发展

(一) 城市触媒理论概述

城市触媒理论是由20世纪末美国城市设计师韦恩奥图和唐洛干提出的, 认为城市中的各元素都是相互关联的, 如其中一个元素发生正面效应, 它就会像化学反应中的“触媒”一样, 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影响其它元素发生变化。在化学里, 触媒被定义为在反应中自身不发生变化, 但能显著加快反应物反应速度的物质。触媒理论的目的是使城市规划师和管理者积极地利用城市中的优势因素, 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最重要的是触媒本身并非仅是单一的最终产品, 而是一个可以刺激和引导后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触媒理论是实现古镇保护与发展可持续的有效思路

古镇向来面对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大多经常在保护抑制发展与发展破坏保护的怪圈中彷徨。特色空间和传统文化是古镇核心魅力所在, 是吸引游客的主要感召力。所以, 保护特色空间及其承载的文化, 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 单纯的保护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甚至会带来副作用。以保护求发展、以保护促发展, 使特色空间及传统文化持续焕发生命力, 是古镇保护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保护不能脱离发展经济的视角, 目前保护中最现实的限制就是政府拨款和相关基金不能填补修复与维护的资金缺口, 在此背景下, 旅游可以从附加的经济收入转变为保护的强有力角色。对于这些保护与发展双重目标势在必行的古镇, 一味强调保护或者激进的发展思路都是不可取的, 如何找到“平台”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协调呢?如何实现保护对象本身不发生改变, 又能为古镇发展起到催化剂作用呢?触媒理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 既能保护古镇的原真性, 又能促进发展, 最大程度化解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需从古镇保护中的触媒选择、延续方式和在此基础上的发展思路着手。

三、特色空间是古镇发展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触媒

从一定程度上讲, 虽然古镇有着社会、文化、空间等多方面形象要素, 但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色空间尤显重要, 它是原有居民生产、生活空间演进的物化, 也是古镇人文精神延续的表达, 古镇的社会、文化都需依托特色空间的承载方能体现出价值, 如果这一唯一性的要素都失去, 那古镇就毫无价值可言了。故此我们把特色空间作为触媒, 让自身不受到损坏, 同时具有延续性, 使它在古镇建设尤其是在旅游发展中起催化剂的作用。但就目前来说, 大多数古镇的特色空间也就是“触媒”本身已经遭受到破坏, 如古镇核心区高强度开发、“盆景化”现象蔓延、街道格局发生变化、新旧面貌混乱等现象司空见惯, 以致在古镇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化学”反应中, 特色空间不但没有起到引导发展加速的作用, 反而被这个“化学”反应中其它物质冲击出现危机。特色空间是古镇发展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触媒, 保护特色空间成为目前的迫切需要。

(四) 触媒引发的旅游产业发展

实际上, “触媒”理论包含了保护和发展两方面的统一, 目前主要是古镇特色空间保护和旅游发展的统一。特色空间是古镇核心魅力所在, 本身具备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同时旅游业也正是古镇现今最重要或未来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古镇的经济可以建立在旅游业基础上, 只要古镇特色空间还在, 便对游客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便能承载古镇的社会文化延续, 便能持续刺激和引导旅游产业的发展, 所以选择特色空间作为触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一切的发展都需基于保护和延续触媒, 使其持续发挥健康的刺激效应。故此这样引发的旅游也应具有相应的形式和内容:发展战略强调渐进性;发展模式强调混合性;空间强调保护与发展的分离;产业开发强调可持续性;同时保护机制强调全面性, 保持“触媒”的真实性和延续性。任何形式的激进发展、单一模式、保护与发展空间的重叠、欠缺可持续性的产业选择都势必造成特色空间 (触媒) 的损坏, 都是不可持续的发展。

三、平乐古镇的触媒 (特色空间) 分析和保护

(一) 古镇特色空间格局

古镇位于成都市西南93公里、邛崃市西南18公里处, 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素有“秦汉古镇, 川西水乡”之称。古镇的特色空间格局是平乐最重要的核心魅力所在, 主要由建筑、院落、构筑物、簇群、街巷和自然景观等共同组成, 表现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融合, 构成典型的“山水镇”、“田园-水网-街巷-民居”自然渗透的空间格局, 宛如一幅天然的“清明上河图” (见图1) 。古镇选址依山傍水, 继承发扬了山地城镇选址的传统特点, 布局因地制宜, 沿江自由生长, 街区呈鱼骨状, 周围保留着大片田园和密集水网。

(二) 触媒 (特色空间) 的保护途径

平乐古镇特色空间 (触媒) 在近年发展中受到多方面压力而出现危机, 主要表现在:古建筑保护欠佳;特色水系退化;公共空间衰落;重要节点空间消失;风貌不协调;开放空间受到威胁等方面。为保证古镇的持续发展, 重构和保护迫在眉睫。

1. 整体构建“显山亮水、秀城容绿”的山水空间形态

明确划分古镇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范围。先底后图, 生态优先, 确定城镇主要向北发展, 保护古镇两翼的自然山体和田园风光。疏浚河道, 搬迁镇区内的工业至下坝场, 清除污染源。在新的建设中维护“一江分三水”空间廊道和田园水网, 同时做好“引水入镇、引水入街”工程。在山与水间营造生态廊道, 控制新建区的空间形态, 使古镇在整体上构建出“显山亮水、秀城容绿”的空间体系 (见图2) 。

2. 居民原生态的生活形态

古镇原住民社会形态是特色空间形态保持的原动力, 没有生活、社会形态的支持, 古镇特色空间也仅成为缺失灵魂的虚壳。近年平乐人口呈增长趋势, 但外流现象严重。需完善镇区内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 整合优化产业, 发展本土手工业、旅游业, 挽留和吸引住原住民, 避免“空心化”, 保护好原生态社区就是保护好古镇“场所感”, 营造出归属和认同感, 从根本上保持古镇的特色空间形态。

3. 整治公共空间, 延续开放空间

公共空间是古镇特色空间的核心部分。整治主要集中在街道 (见图3) 、滨水区域 (见图4) 和重要地段节点空间 (如古码头) 。对传统建筑进行整体修缮, 清理出开敞空间或绿化空间, 在重要地段恢复或者重建公共建筑, 重点营造古镇外部空间环境, 再现历史场景;还原滨水公共空间, 保护岸线、沿江湿地和视线通廊, 恢复码头等重要节点空间;划定增长边界, 保护古镇两侧的田园风光与水网, 保持其延续性、渗透性。

4. 延续古街区形态, 保护与更新古建筑

为了延续传统街道格局, 对核心区内的建筑提出明确的整治规划。整治共分为6类:保护, 指文物保护单位和传统民居, 外貌除了修缮复原外, 一般不进行改造 (如戏台) ;保留, 指现状质量较好的旧建筑或新建但风貌协调的建筑;改善, 指有一定保存价值、风貌较好, 但质量稍差、功能使用不适的旧建筑;拆除重建, 指对无保留价值的危旧住宅, 重新进行设计;整饰, 指质量尚好, 但建筑形式与古城风貌不相协调的, 对其外观加以整饰;恢复, 指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曾是人们活动中心的场所 (如古码头、禹王庙) , 根据史料进行复原。

四、“触媒”刺激的平乐旅游产业发展

(一) 发展现状

古镇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镇区尤以古民居、古街、古寺、古坊、古道、古桥、古堰、古树等“九古”著称, 镇区外还有芦沟风景区、唐代摩崖石刻雕像群的金华山风景区、康熙御赐的“天下第一圃”茶园的花楸风景区、水天一色的齐口风景区以及“南方丝绸之路起点”的秦汉古驿道五大风景区。但目前的旅游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1.接待能力严重滞后。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面临极大压力, 缺少足够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设施。2.项目开发滞后, 资源整合不够。游客主要集中在核心区, 与周边旅游景点串联较少, 项目缺少多样性, 游客滞留性不强, 旅游形态以初级观光为主。

(二) 发展策略与模式

特色空间是古镇的核心竞争力和保证发展能持续进行的关键所在, 作为发展的触媒, 一切的旅游开发皆需围绕在保护和修复它的前提下进行。故此势必需要循序渐进式地发展而不是任何形式的“推倒重建”、混合式地开发而不是单纯地更新改造、及时分离空间而不是一味地过度开发核心区。这样的发展策略与模式方能使触媒得到延续的同时发挥创造的作用。

1.“保护-修复-强化-创造”的扩散发展策略

“触媒”思路在于强调渐进的策略: (1) 保护。首先整体保护特色空间, 保护原住民生活形态和原生态社区, 形成特色, 为发展起到奠定作用; (2) 修复。在保护的前提下修复正在衰败但又具有一定活力的历史街区、河流水系等特色空间, 改善环境表现, 恢复文化内涵, 这样温和的更新能保持发展的延续; (3) 强化。为使特色空间保护和修复过程不被在不合理的发展中消耗掉, 需寻找适合的开发模式和产业项目, 实现合理的发展转变为保护和修复得以持续的强有力角色, 强化古镇核心魅力; (4) 创造。以特色空间为触媒, 持续发挥“保护-修复-强化”的扩散反应, 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路子。

2. 以“原住民保护为主”的织布开发模式和“跳出旧城建新城”的开发模式

(1) 以“原住民保护为主”的织布开发模式

古镇旅游开发模式一直以“原住民保护模式、使用更新模式、功能置换模式”为主。三种模式皆有优缺点, 保护需要原住民, 发展需要使用更新、功能置换, 如单选其一势必难以全面兼顾。为吸取三种模式的优点, 对平乐提出以“原住民模式”为主的织布混合开发模式, 强调结合古镇不同保护级别灵活选择适合的开发模式, 强调保护和发展间的对话。原住民模式主要集中在风貌保护最好、街巷尺度宜人的核心区, 保留原住民生活形态, 发展具有传统生活形态, 又能服务居民生活的项目, 如:以传统手工业为主的作坊生产活动, 以传统商业服务业为主的古街老铺如中药铺、银器铺等;使用更新模式主要集中在风貌保护较好的古街、古宅, 以发展面向游客富有特色的购物、餐饮业为主;功能置换模式主要针对一些风貌不协调的建筑, 对其立面进行修复, 或拆除重建, 以发展娱乐、住宿为主。

(2) “跳出旧城建新城”的开发模式

旅游发展势必需要新的空间, 长期以来大多古镇的发展一直徘徊在古镇内部, 保护和发展在空间上重叠, 致使保护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受到过度商业化的破坏, 同时旅游的潜力也由于受到保护约束未能充分发挥。故此保护与发展在空间上进行分离尤为重要, 触媒 (特色空间) 仅作为保护的对象, 古镇主要承担游览功能, 新的开发跳出旧城, 承担相关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需求, 购物、住宿、餐饮、娱乐、休憩、民俗活动等旅游内容主要集中在新城, 主要开展一些古镇区内部空间难以提供的项目, 成为古镇旅游新的亮点。

(三) 产业开发与发展效应

产业开发重在强调持续性, 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将大量商业引入核心区, 造成特色空间的破坏, 同时良好的发展效应是古镇保护和维护的坚实力量, 进而强化特色空间和延续历史文化。

1. 产业开发强调本土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古镇的产业开发首先需重点深化和延续传统工艺产品的生产, 与旅游产品挂钩;同时针对不同客源开发不同的项目, 形成内容专注而又多元化的局面。主要发展以体验、休闲度假为主的后工业产业如创意文化、饮食文化、文化体验、旅游配套服务业、生态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宗教旅游业、旅游商品服务等 (见表1) 。

镇区内部主要发展精品购物、时尚画廊、手工业创意作坊等休闲娱乐体验产品, 辅以古街夜市、古宅客栈、老街花灯节。镇区外主要发展度假酒店、会议会展、风情园、博物馆、剧场、漂流探险和探幽访古等为核心的休闲区。

注:平乐总体规划项目负责人:李秀主要参与人员:周有军完成时间:2009

2. 良好的发展效应是保护和维护古镇的坚实力量

古镇旅游人数从04年的8.1万增加到08年的212万, 旅游收入从650万元增加到3.02亿。在触媒 (特色空间) 效应下, 根据一般良性发展规律, 平乐旅游陆续将经历高潮和稳定阶段 (见表2) 。旅游发展势必对古镇人文生态系统带来冲击。为此需要从古镇社会发展、古镇利用方式、古镇物质空间格局、古镇生活场景四方面形成全方位保护机制, 一切围绕延续触媒 (特色空间) 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展开。同时旅游收入为古镇的保护与维护、特色空间的延续和强化提供了资金来源, 形成良性循环,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平乐古镇在处理保护与发展的问题时, 强调以特色空间为触媒引导发展, 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目的是希望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 古镇能寻找到一种兼顾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但这样的思路仍需完善。无疑古镇的保护发展方式不存在固定模式, 需依据各地实际情况方能找到适合的途径。

摘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平乐, 拥有“山-水-镇”、“田园-水网-街巷-民居”交融的特色空间, 形成了古镇魅力的核心,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其特色空间格局受多方面胁迫而面临破坏, 亟需重构和保护。本文基于“触媒”思路, 以既要保护古镇特色空间又要促进发展为前提, 把特色空间作为旅游业运作的触媒, 探索古镇旅游发展的策略和模式, 通过触媒 (特色空间) 持续刺激引导古镇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特色空间 (触媒) 本身在得到充分利用的过程中实现持续性的维育, 形成良性循环, 试图找到一条实现历史文化古镇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参考文献

[1]韦恩·奥图, 唐·洛干.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王劭方译.台北创兴出版社, 1994.

[2]蒋朝晖.保护, 发展的“触媒”——探索古城保护方法.国际城市规划, 2009 (1) .

[3]李秀.平乐总体规划.四川攀枝花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9.

[4]史永丽.保护“原生态”社区守护古镇古韵.小城镇建设, 2008 (8) .

[5]李翅.平乐古镇历史街区保护详细规划.清华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5.

[6]邛崃市平乐镇镇政府.镇内镇外皆有景——平乐.小城镇建设, 2004 (8) .

平乐古镇发展 篇3

将古镇“水韵”的优雅与刺激,和山水田园清新的自然景观相融。中途风景漂亮,水流时缓时急,是别具一格的古镇怀抱中的观光型漂流。

漂流时间:

全程4公里多,漂流时将穿越6座大桥。不限时间,一般要两个小时,中途停到河中睡觉都行。

刺激程度:

属于比较休闲的漂流,衣服基本上都不会打湿,可以带相机上船拍照;刺激指数评定:★★★

平乐古镇的漂流,属于休闲的那种,漂流全程长达4.2公里,沿途经过多个风景点,在青山绿水中既享受漂流的快感,又欣赏美丽的古镇风光。这种休闲式的漂流,恰好与古镇整体的水乡风情是相互融合的。

试想,在平乐这样一个著名的水乡古镇,哪里来的飞瀑般的急流险滩?平乐的这种休闲式的漂流,很适合一家老少玩耍,只要操作得当,就不用为安全操心。其实在体验古镇水韵过程中,对都市里的人而言,并不会缺少刺激的新鲜感。

平乐古镇漂流项目是2010年5月1日兴起的水上旅游项目,起点是位于古镇西向的金华山倒石桥,经金鸡谷,最后抵达风情园下方。漂流橡皮艇采用全进口材料,参与此项目的游客享有20万的意外保险。

平乐自古便成为“茶马古道第一镇、南丝绸之路的第一驿站”,在今天的平乐,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历史的足迹——九古:古街、古寺、古桥、古树、古堰、古坊、古道、古风、古歌。发源于天台山玉霄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经古镇。白沫江两岸古木参天,众多树龄上千年的榕树,远远望去如云盖地。沿江而建的吊脚楼、青石铺成的街道,一望无涯的竹海,千百年来共同培育了古镇田园诗般的山水情怀。

在古镇区内,人们可以尽情享受都市以外久违的那份古韵和恬静。剔除了现代文明的浮躁,看到那充满灵气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忘记烦忧,纵情山水,任时光流淌……要是在平乐古镇过端午,还机会的话,还可以参加漂流比赛和投壶游戏。

你要是到了平乐古镇的话,建议先找好住宿的地方,以免地势好的客栈酒店会人满为患。我们在找好住的地方后,就去后马路,漂流接待点买好票,有免费的车子接我们去漂流。漂完了可以去金鸡沟爬山,那里风景特别好,但是没有什么吃的卖,需要自己带点水果点心之类的。下山来就去芦沟竹海兜下风,再去紧挨着的花楸山耍下,这个地方我觉得太经典了,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一定要到山顶哦,千万不要忘记了相机,去了一定有惊喜。耍完了有时间的话,就去漂流起点的金华山逛下,慢慢地就收拾回古镇了。晚上品尝古镇的美食,然后到河边看夜景。

TIPS

开放时间:08:00--17:30

漂流票价:120元/人,在旅行网站预订,或购买团体票,都有优惠。我们在金鸡谷那里跟拉客的人砍价,四个人200块搞定,他们还负责送我们去码头。

交通:在成都新南门汽车站有车开往邛崃市,可以在邛崃市长途车站门口坐面包车到平乐镇;新南门汽车站也有车直达平乐古镇。

住宿:喜欢夜景的话,建议就住在河边,喜欢吃的就住街上,50元到处都可以住,不要不好意思讲价。当然,这是一般私人旅店的标间,要住平沙落雁之类的地方就是几百元了。

关于平乐古镇导游词 篇4

看完八店街就到了糠市街。中华为农耕古国,养猪业已有数千年,传统养猪主食以米糠喂之,平乐古镇建镇即在这里形成糠市,足见农耕养殖之繁富。此街为木板铺面,全部为明清风格建筑,保存完好,是平乐古镇保存最完好的13条古街之一。

拐到右边,我们看到的码头叫八店街码头,因处八店街当口而得名。当年这儿水运发达,货物的吞吐量是很大的。当地人也叫它是私奔码头,据说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月夜私奔时,为了躲开他父亲卓王孙在各个路口设置的关卡,就绕道从我们平乐水路顺流而下逃到成都的,从此演绎了一段千古爱情佳话,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仔细看看。

四川平乐古镇风景导游词 篇5

继续前行,前方看到的是平落酒肆。酒肆是古人喝酒聊天之场所,相当于现代人的酒吧,古人也会消遣,虽无酒吧之闲情,但在这样一个简单的环境下,三五朋友围八仙桌而坐,几两小酒足以畅谈人生,风月无边。看完酒肆,我们不妨看看酿酒的过程,邛崃是酒乡,也是中国最大的白酒原酒基地。我们平乐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现今有大大小小的酒厂、作坊近百家。这个酿酒作坊只要是向游人展示当地酿酒的工艺流程。酿酒的原料主要有:高粱、大米、小麦、大豆、糯米、玉米等,经蒸煮后加入酒曲,放入发酵池进行发酵。发酵后,再放入甑中进行蒸馏。蒸发的酒汽经过弯管进入冷却桶冷却成液态,从小管流出,这就是酒。刚生产出来的叫原度酒,60多度的酒,酒量的您不妨上前品尝一口。

穿过酿酒作坊,就来到了土法榨油作坊。平乐当地榨取油脂的原料是油茶籽,榨油坊一般都建在村落集中、水源充沛、绿树掩映的小溪岸边。榨油开工日,榨坊老大带领榨工和在场的榨油客户,点亮蜡烛,燃起红香,虔诚地在赵公祖师神位面前,三跪九叩,诚请他从天上下来“指导”一年的榨事。第一道工序:将焙干的油菜籽投放到碾盘上碾碎。碾盘的动力或用水车带动,或用牛、马拉动,碾盘为石材,其余的构件都由木材制成,做工精巧,既实用又颇具审美价值,转动时,咿呀作响。第二道工序:油菜籽碾成粉末之后必须用木甑蒸熟,然后用稻草垫底将它填入圆形的铁箍之中,做成胚饼,胚饼装入由一根整木凿成的榨槽里,在油槽右侧装上木楔就可以开榨了。第三道工序:手工榨油坊的“主机”是一根粗硕的“油槽木”,它必须是一根百年以上的松木,或是百年以上的红凿木,长度一般在4米以上,切面直径不能少于0.6—1米,树中心凿出一个“油槽”,油胚饼填装在“油槽”里。开榨时,掌锤的老大,执着悬吊在空中的撞锤,唱着节奏性特强的山歌,在两个助手的和应下,将长达5米有余的撞锤,悠悠地撞到油槽中的“进桩”上,于是,被挤榨的油胚便流出一缕缕金黄色的清油。

榨油季节结束之日,榨工将油坊洗扫干净之后,摆一桌丰盛的完工酒,像开工时一样,众人先在赵公神位面前顶礼膜拜,将祖师送回天堂,然后划拳行令,不醉不散。榨油坊,这个诗意浓浓的民俗事象将永久传承着一种文明,传承着一种古老的农耕文化。

平乐古镇发展 篇6

三河古镇历史悠久, 遗存丰富。据《左传》记载, 公元前582年, 吴楚相争, 在此发生“鹊岸之战”, 至今仍保留“鹊桥”、“鹊亭”等遗存。当年赵匡胤逃难于此, 饮用的“黄水井”完整如初。发生于太平天国时期的“三河大捷”载入了历史教科书, 其指挥部 (英王府) 、古城墙仍佐证着当年惨烈的战争。至今, 三河古镇原汁原味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街区肌理, 街区两边的木格镂窗、飞檐翘角的房屋店铺、高高挑起的马头墙, 无不展示着独具特色的“皖中徽派”建筑风格。光滑溜圆的青石板街道, 蜿蜒十华里, 古韵十足。而古街上悬挂的“前有姓氏, 后有郡堂”的油纸姓氏灯笼, 更鉴证了古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河古镇是独具魅力的“徽韵水乡”。大别山的淙淙清泉汇集的两条河流——丰乐河、杭埠河在古镇交汇流入水光潋滟的巢湖。清澈的小南河, 横贯全镇, 连接着丰乐河、杭埠河。两岸的婆娑柳枝, 临水而建的茶楼、水阁展示独特的水乡韵味。古镇河塘相连, 形成了江淮之间“三环水系”。古镇外, 有万亩湿地, 千亩荷塘。平静的水面, 映衬岸边依依的杨柳, 倒映着洁白的荷花倩影。“柳树”“荷花”被分别定为“镇树”“镇花”, 昭示古镇质朴敦厚的民风。

三河古镇人文景观丰富。“杨振宁旧居”展示着杨振宁的科学人生, “刘同兴隆庄”展示着古镇商业文化的繁荣, “国粹楼”的二百多幅牌匾, 古人镂雕的家具, 透露着古镇浓厚的文化底蕴, “孙立人故居”展示孙立人将军赴缅远征的戎马倥偬的人生。同时, 古镇里有灵巧别致的仙姑楼, 规模恢宏的万年禅寺, 还有古娱坊、古城墙、土地庙, 正在建设中的庐剧博览园、英王府。三河古镇又是“淮军故里”, 李鸿章的粮仓座落于此, 淮军名将、“镇海之战”的总指挥刘秉璋的旧居——鹤庐, 现已成为淮军文化展示馆。

三河古镇民俗文化丰富独特。这里是地方戏——庐剧的发源地, 被称为“庐剧之乡”, 节假日、双休日的庐剧表演备受游客的青睐。而传承多年的芦花船、渔蚌舞、车上轿、赛龙舟等民俗文化活动, 体现了古镇融南汇北独有的民俗。自2009年以来, 连续举办的“民俗文化节”、“水文化节”、“庐剧文化节”、“美食文化节”, 使古镇文化更熠熠生辉。三河古镇更是“美食天堂”, 别具风味的土菜, 让游客回味无穷, 留连忘返。

近年来, 三河镇党委政府树立了“一切以旅游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 完成古镇内的立面改造工程, 完成了小南河的治污系列工程, 实施小南河沿线灯饰亮化工程, 建设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旅游生态停车场, 完成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 古镇内形成循环的旅游线路和水上游线路。旅游线路上建有三星级旅游公厕, 有与古镇文化相配套的旅游标识系统。景区内成立了“三河古镇景区管理委员会”, 下设办公室、游客接待中心、景点管理处、营销处、水上游管理处, 形成一批专业的管理队伍, 导游队伍, 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 培训制度, 制定了有序推进的营销方略。2008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 其中境外游客3万人次, 今年市场进一步拓展, 接待量同比大幅增长, 前四个月, 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

平乐古镇发展 篇7

一、新城镇化与旅游

城镇化是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二、三产业等非农产业转型,再向人口职业、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城市转变的过程。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工业化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增加了城镇数量,扩大了城镇规模,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赋予了城市新的活力,成为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使新城镇化建设达到更高层次。在工业基础上,第三产业的发展构成了新城镇化向纵深跃进的后续动力。

旅游业必然带动人口、资本和物质等生产力要素向城镇聚集和扩散,可推动城镇地域的不断推进和延伸,扩大城镇规模;旅游业就业门槛相对较低,需求面广,能直接或间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劳动生产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建立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一体格局,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与“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力量,促进新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古镇旅游方兴未艾。古镇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淳朴的民风、多彩的民俗,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也带动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新城镇化建设契机下,古镇与旅游产业融合,开拓市场,创新产品,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村地区新城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也是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中的新亮点。

二、黄桥古镇新城镇化建设现状

1.黄桥古镇旅游的发展现状

黄桥镇地处长江北岸的冲积平原——苏中平原,素有“北分淮委,南接江潮”的水上枢纽之称。它位于长江三角洲北,是苏中、苏北地区通往苏南的重要口岸,是国内闻名的红色旅游基地,是苏中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镇,也是泰州市重点小城市,江苏省“扩权强镇”试点镇。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有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工字楼、陶勇指挥部、明清建筑群、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丁西林故居、粟裕同志墓、牛皋洗马池和“致富”“文明”二桥等知名景点。多年来,黄桥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乡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14个国家荣誉称号。

2.黄桥古镇旅游在新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开发不够。黄桥镇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2005年4月就被国家确定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2007年,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入选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然而,据《黄桥年鉴——2013》显示,2013年全年来黄桥古镇旅游人数超过120万人次,与周边周庄、同里等古镇相比差距较大,黄桥古镇旅游的发展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古镇旅游发展动力明显不足。黄桥古镇的特色是什么?是古镇还是红色文化?对古镇的特色认识不清,带来的是对古镇旅游的定位不明,发展就容易失去方向。与周边古镇相比,黄桥古镇旅游开发力度不够,资源利用也只停留在观光层面,产品较为单一。随着古镇旅游的深度发展游客更注重体验,更愿意感受古镇的古朴与宁静,风俗和生活。近年来,黄桥古镇旅游发展中虽明确了“古”“红”特色,对古街巷、古建筑、黄桥战役纪念地等旅游线路进行了开发改造,老街巷道也保留了典型的明清及民国时期建筑风貌,但大多停留在建筑与场馆新建与维护上,对文化的挖掘,尤其是游客的参与体验开发仍显不够。游客虽对红色文化、古镇魅力充满好奇,但参观众多有特色的房子,容易造成审美疲劳,不会延长游客停留时间,重游率也不会太大。

(2)市场营销乏力。黄桥决战期间,黄桥人民号召镇内60多家烧饼店日夜赶制黄桥烧饼,千家万户,男女老幼用车推肩挑送往前线,并参与救助伤员,不仅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的感人篇章,还成为黄桥战役胜利及新四军建军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1949年开国大典国宴菜单上,黄桥烧饼入选;1952年4月,毛泽东主席盛赞:“黄桥烧饼好出名的。”黄桥古镇家喻户晓,历史文化深厚,知名度、美誉度起点较高。然而,黄桥古镇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与周边的苏州周庄、同里。嘉兴乌镇、湖州南浔等几个古镇相比,在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上,均落后甚远,离旅游名镇的差距较大。多年来,黄桥镇为进一步提高黄桥烧饼和黄桥知名度,采取了不少政策,通过举办“中国黄桥烧饼节”“小南湖牡丹节”等节庆活动宣传黄桥,扩大了黄桥的知名度,然而,营销策划渠道、宣传力度仍显不足,导致黄桥镇旅游经济效益较低。

(3)旅游功能不全。黄桥古镇旅游接待设施薄弱,镇政府重视旅游活动六要素中的“游”即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对食、住、行、购、娱五要素重视不够,对景区与城镇系统开发的认识有待提高。景区内购物商铺较少,景区周边餐馆、旅馆卫生条件较差,环境治理工作不到位,西姜黄河、季黄河、老龙河等河道绿化不够,且脏、乱现象常见,古镇内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停车场、消防设施未能全方位保障,旅游舒适度不够,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外加景区旅游活动内容单一,参与项目较少,游览时间较短,无法吸引大量游客,尤其是过夜游客,在非节假日里游客较少,未能长时间、有效带动古镇相关产业发展。

(4)居民参与度较小。黄桥古镇旅游发展至今,由于古镇景区规划与古镇新城镇化建设发展未能较好融合,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景区的发展及古镇整体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也因此未能较好地尝到旅游业带来的甜头,未能广泛深度地参与到旅游中。他们资源保护、环境爱护、旅游接待等意识淡薄,尚未意识到古镇的文化与旅游价值。由于用现代装修风格及大量现代装修材料修整老房屋,不少古建筑遭到破坏;此外,当地居民对恢复民俗活动、展示风土人情等核心旅游产品项目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古镇的文化及旅游魅力。

三、黄桥古镇新城镇化发展对策

1.转型升级,明确古镇旅游发展定位

旅游业因低碳环保、关联性强、生态和谐与新城镇化建设生态宜居、城乡统筹、文明和谐的内涵和谐统一,已成为古镇发展旅游的优势路径。通过旅游的多元化发展来引导古镇的新城镇化建设,让游客在体验古镇建筑风貌的同时,充分整合周边资源,突出以古镇、名人、红色为主要特色,利用周边泰运河、姜黄河、季黄河旅游观光带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旅游,并利用周边农业资源、饮食文化、提琴文化发展体验旅游,从目前单一的观光旅游为主模式逐渐转变为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的多元模式,是新城镇化建设中黄桥古镇旅游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其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

2.产业融合,重建古镇旅游产业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着力培育特色农林业等对群众增收带动性强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积极有序推进能源资源开发。加快推进革命老区劳动力转移就业。”镇是介于市与农村之间,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其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均区别于农村,承担着联系城乡经济的纽带作用。基于黄桥古镇城镇化现状及旅游发展模式的滞后性,可从区域产业融合视角重构古镇旅游的产业模式,将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旅游新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古镇的古朴与风情源于自然,来自生活,将古镇旅游与农副产业融合发展,如大力融合果园生态体验、生态休闲美食体验、农业科技园观光、乐器文化、传统手工艺等,打造旅游业和其他产业交叉的新兴产业,既能满足游客亲近自然、体验生活的需要,也能使旅游业成为新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3.深挖文化,塑造古镇旅游核心竞争力

文化是古镇的灵魂,是古镇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黄桥是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千年古镇。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建镇以来,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宋孝子顾昕、明太仆寺少卿何棐、清音韵家何萱、辛亥元老朱履先、中国现代地质学之父丁文江、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著名生命科学家王德宝等都诞生于黄桥。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指挥震惊中外的黄桥战役,留下了不少革命历史遗迹遗址,黄桥烧饼歌传遍大江南北。对著名的红色文化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化予以重视,深度挖掘,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开拓旅游市场,让游客体验古镇独有的魅力。镇内有2000余间保留完好的明清建筑,古街巷、古寺庙、宗祠较多,并保留大批唐宋明清石刻、木匾。保护开发古建筑、古街巷,通过引进打铁、捏面人、酿酒、纺棉花、饮茶、木偶戏等传统老行当,不断丰富古镇内涵;进一步围绕烧饼文化、琴乐文化、古镇民俗等旅游品牌,加强文化宣传与推广,塑造古镇特色文化氛围,提高黄桥古镇旅游市场竞争力。

4.营销运作,推进古镇旅游品牌化

品牌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黄桥古镇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完善旅游景点外,还需通过市场营销把古镇的形象、知名度、良好的信誉等展示给游客,使游客对古镇的景点、文化及服务等有所认知,从而树立古镇的品牌形象。

近年来,黄桥镇注重旅游产业打造,与中青旅、康辉等近200家旅行社及同程网等全国知名的旅游网站建立合作关系,较大程度地提高了黄桥古镇的知名度。此外,黄桥旅游主管部门还应牢牢树立品牌意识。首先,应“走出去”,与泰州市及泰州市周边的旅游目的地共同开展营销,最大化地发挥营销的作用;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营销手段的运用,比如,通过开发景区APP、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及微博等开展营销,同时利用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如黄桥战役策划节庆活动,对黄桥镇进行全方位营销。当然,黄桥古镇的发展还离不开依靠合作企业、本地居民、媒体等的营销宣传,打造全民营销的良好氛围。

5.完善功能,提高古镇居民的参与度

当地居民是古镇旅游发展的参与人也是古镇旅游的受益者,其态度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满意度和新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当地居民是古镇文化的载体,其民居、风俗习惯、语言、服饰等均是古镇重要的吸引力要素。黄桥古镇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在不断加大旅游景点建设力度,积极做好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地、丁西林故居、西片历史文化街区等景点打造的同时,还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比如,通过建设客栈,开设特色旅游商店、餐饮店、咖啡店等,不仅全面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需求,还能为当地居民提供不少就业岗位,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此外,还可结合黄桥古镇的传说和黄桥战役等历史事件设计演艺表演,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娱乐活动和文化盛宴,促进居民职业身份的转变,参与到表演工作中,使其成为黄桥历史文化的传播者。旅游功能的完善,可以提高古镇居民及农业转移人口的旅游就业能力,为古镇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深度发展提供人员保障。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新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黄桥古镇可围绕其自然宁静、民风淳朴、文化内涵深厚的特质,明确定位,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集观光、休闲与度假为一体的复合模式转型升级,以延长古镇旅游的生命周期;将古镇旅游与区域农副产业结合的形式,发挥旅游的乘数效应,深度开发古镇文化,增加市场运作力度,完善旅游功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促进黄桥古镇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2014-2020年)》.[EB/OL].(2014-3-17).http://www.sdpc.gov.cn/gzdt/201403/t20140317_602980.html.

[2]张占斌,等.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

[3]颜敏.历史文化名镇黄桥的旅游开发设想[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12):39-51.

[4]陆林,於冉,朱付彪,等.基于社会学视野的黄山市汤口镇旅游城市化特征和机制研究[J].人文地理,2010(6):19-24.

[5]李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15-21.

[6]罗雪莉.旅游开发与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以四川省西昌市城镇化建设为例[J].农村经济,2011(9):52-54.

[7]吴文刚.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古镇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以广东省洪阳古镇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2):51-53.

上一篇:刘强个人简历下一篇: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