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动计划(精选8篇)
——嘉定二中学校家长委员会2009工作总结
学校家长委员会是代表在校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主要机构,其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学校、家庭、社区共建力度,是促进学校、社区沟通与联系、增强学校公信度和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嘉定二中学校家长委员会在我校“文化立校、格物修身”办学理念指导下,以“办让社会满意的公信教育”为追求,积极开展工作,在促进家校联系,整合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领导重视、组织完善
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是进一步拓展家长委员会功能,深化现代学校制度实践、探索的保证。嘉定二中学校家长委员会在2008年工作基础上在学校家长委员会工作中,学校领导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学校为家长委员会专门设置了独立的办公室。学校领导多次参与家长委员会例会,家长驻校办公期间热情接待家长代表,学校有关评议、决策等充分重视、尊重家长意见,邀请家长参与。
目前已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制度。在班级家长委员会成立的基础上,逐次成立年级家长委员会、学校家长委员会。学校家长委员会2009年上半年成员34名,由于班级编制变动,2009年下半年成员为32名。原则是每班都有一位家长代表参与学校家长委员会工作,班班都有发言权。学校家长委员会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主任1名、副主任2名,分布在每个年级,实现每个年级都有发言权。随着嘉定区“创建行风建设达标学校”工作的开展,学校家委会又增设了学校行风建设监督员这一岗位,由学校家委会主任兼任。学校家长委员会严格按照学校家长委员会章程和相关工作办法开展工作。
二、工作有序,共建和谐
积极发挥学校家长委员会机构功能是学生家长履行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评价权和参与决策权的充分体现。学校为每位家委会成员制作了工作证,除日常工作外,家委会成员持工作证可以随时进入校园,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实行学校家长委员会工作例会制度,及时沟通,保证家委会工作顺利运行。
1、以家长督学制度为主体,发挥家长对学校管理、监督权。学校在2009年初正式实施家长驻校办公制度。每周二下午为固定家长驻校办公时间,家长持工作证到岗,通过巡视一次校园、听一节课、与老师、学生、学校领导进行一次交流、向学校提一条意见或建议,同时做好《工作记录》。驻校办公工作也因此上升为家长督学。到目前为止,2009家长督学共计13次、27人次。在家长督学过程中,家长有机会了解学校高三学生的复习迎考状况、学校教学工作思路、校园改建工程等,家长也能够及时反馈学校管理中的存在的一些不足或向学校提出学生管理上的一些合理性意见。例如学校在期中安排高三家长会时就经过了与驻校办公家长的商讨,听取了驻校办公家长的意见。许多家长在参与家长督学后纷纷表示此项工作为家长了解学校提供了充裕的机会。而且在家长督学过程中家长们也有意外的收获,如认识了不同行业领域的朋友,聊聊“社会经”、“生意经”;相互切磋家庭教育经验等。
此外,学校家委会还借助家委会例会的机会共同了解、研究学校收费问题、困难学生资助问题、学生校车问题等。结合学校家委会“行风监督员”的设置,推动学校行风建设有序进行。在09年下半年学校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亦邀请家长委员会代表参加了动员大会和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2、家长履行评议权方面。学校家长委员会组织实施了家长对学校2009工作评议工作,由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组成考核评议小组,家长委员会主任赵芳同志任组长。2009年11月22日至12月5日,利用双休日陆续召开三个年级的家长会,落实评议工作,并有学校家委会成员负责回收统计。此外,2009年初,在对学校校长、中层干部2008年年终述职评议中也有家长代表参与。
3、家长履行决策权方面。学校充分尊重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邀请家长参与制定学校规划。在2009年每学期初的家委会工作会议上,家长代表都会向学校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也及时做好反馈工作。在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家长代表积极参与“我为学校科学发展献一计”家长建言献策活动,共收集家长意见建议近20条。2009年3月,在学校推荐评选“嘉定区三好学生、优秀班集体”工作中,尽管没有上级要求,我们在每个年级都邀请了家长代表参与,共同研究讨论制定评选标准、监督评选工作。
4、家长履行知情权与参与权方面。60周年校庆期间,10月14日,学校开展了“激活学生思维、提升课堂效益”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亦作为“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加,18位家长前来观摩。此外,学校还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其他的教育教学活动,如2009感恩活动、高一年级学生期中总结大会、嘉定二中“安全教育周”系列活动等。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促进者,同时也是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者,是联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纽带。学校家委会不定期向家长引发《家校交流之窗》,转载杂志、网络等刊登的家庭教育指导文章。在每学期期中考试过后,学校家委会便筹划组织分年级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全年共组织家长学校学习活动8次,约3100余人次参与活动,一方面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一方面也对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进行指导。2009年上半年,学校分别邀请了李志红、赵芳两位家长走上讲台,与其他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经验;下半年,高三年级潘嘉家长《怎样帮助孩子振作起来》一文被录入《最令家长头疼的教育问题——家庭教育指导问答》一书。家委会成员殷丽娅同志为学校牵线搭桥,邀请到孔庙工作人员为我校高一年级学生进行嘉定乡土历史讲座,使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激发热爱家乡之情。还有部分学校家委会成员将家校联系工作深入到班级,例如就任课教师安排问题研究上,他们在班级其他家长和学校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及时解除家长们的担心和顾虑,同时也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序稳定进行。
三、循序渐进,求索进取
学校家长委员会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是现代学校管理机制的体现,是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的督查机构,是能为学校更好发展出谋划策的智囊团,是提升学校办学知名度的重要力量,是实施公信教育的广阔平台。
我们将继续努力,在注重自身积累的同时也积极借助他山之石,探索更好的方式和途径来充
分发挥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使家校合作更加有序、有效。例如加强学校家委会工作的宣传力度,增进学生家长对学校家委会工作的了解,并吸引他们参与到家委会工作中来;适当扩展家长督学的参与面,创设更多的机会和活动平台使家长了解学校工作、监督学校规范办学;促进家长委员会与班主任老师的联系沟通、调动班级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使家委会工作重心下移到班级,在班级“温馨教室”创建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另外在挖掘家长教育教学资源上,希望也能有机会邀请家长参与到学生社团活动指导中来。
嘉定二中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工作在稳步推进中将不断成长,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提高、日趋成熟。但是在家长委员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上级部门的关心下,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全体家长的配合下,我们嘉定二中的家长委员会工作,一定会越办越好!
嘉定二中学校家长委员会
为了畅通家校沟通互助渠道, 我校建立了“家校恳谈会”制度, “家校恳谈会”不同于家长会, 其核心是沟通, 最终目的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从而与家长们协力对学生实施科学合理的人性化教育。“家校恳谈会”一般来说都选择素质高的家长参加, 但也有必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家长。一味地追求学历高、素质高的家长, 反而容易导致信息的片面化, 缺乏整体的关照。只要是关心教育、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 都可以作为代表出席恳谈会。“家校恳谈会”实现家庭和学校的有效互助沟通可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实现。
一、听建议、作总结
为使家长们在恳谈会上能够畅所欲言, 所谈内容有价值, 在召开“家校恳谈会”前一周左右, 学校以信件或电话通知家长, 让家长提前了解恳谈会的主题。在会议召开之前, 精心布置会场, 用心营造自然和谐的对话氛围。不仅在气氛上感染与会家长, 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家校恳谈会”的重视程度, 同时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认真做记录。当然, 有的问题可以现场作答, 有的问题在分析梳理的基础上表明态度, 以期在下一次恳谈时做出更全面的答复。通过这样的沟通交流, 家长逐渐开始换位思考, 有什么事情也能够站在校长、教师的角度去想问题、解决问题, 使家校关系趋向和谐。
二、抓落实、听反馈
学校注重倾听家长的心声, 注重家长的评价, 更注重解决问题, 这是开展“家校恳谈会”必须具备的工作态度, 只有这样, 恳谈会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英国当代教育家伊丽莎白·劳伦斯曾说:“多少世纪以来, 教育的车轮在缓慢地移动着。当读着过去年代里所提出的精湛理论而又不将其实施时, 却是令人灰心沮丧的。”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 对待精湛的教育理论应该如此, 对待家长们提出的实实在在的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同样不能掉以轻心。“家校恳谈会”能不能收到家校共育的效果, 关键靠落实。
“家校恳谈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家校联动”的管理制度便自然形成。自此, 学校每学期召开两次学生家长会、举办四次以上讲座, 组织家长参观校园, 收看学校各种活动视频等。这一阶段, 家长们的意见明显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赞美之声。家长的赞美进一步鼓舞和增强了老师们的自信心, 也提升了老师的工作激情。
三、赢信任, 谋和谐
沟通是双向的, “家校恳谈会”是个互助的平台, 应全面利用, 充分发挥它的互助作用。学校在听取家长意见, 及时解决问题, 创办群众满意校园的这个过程, 就是取得学生和家长信任的过程, 同时“家校恳谈会”这一平台也必将提升家长配合学校工作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做个好家长的信心和热情。学校可依托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结合班级实际或个体学生情况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带动家长支持配合老师工作, 做到理解老师、宽容老师, 让老师放下思想包袱, 愉快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这里要注意的是会议内容设定时要注意多加斟酌、周全考虑, 谈话时更要做到中肯、坦诚、实在, 深入浅出, 易被家长们接受。学校也可以借此机会邀请家教专家、知名人士或典型优秀家长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讲座, 提高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水平, 普及家教知识, 从教子的方法和支持学校工作的好做法两方面出发, 以点带面形成影响力。
一、及时成立家委会,组成大家庭
为了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充分发挥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参谋和监督作用,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增进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了解。在我任班主任的班级中,孩子入学不久就迅速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原则是以家长自荐为主、我推荐为辅。挑选关心教育事业,自愿为学校教育管理出谋划策、献计出力,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家长为家长委员会委员,并要能代表大多数家长的意愿。家委会成立后,家委会成员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和我一起讨论六年发展规划以及班级管理理念等,让他们去搜集其他家长的意见。为了让家委会成员更好地参与学校班级管理,我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讨论班级重大活动方案、反馈其他家长的意见,家委会成员踊跃参与其中,班内大大小小的活动家委会成员一清二楚,切身感受到已经是大家庭中的一员。家委会成员为增进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家长与社会各界间的联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有利于家长对学校、班级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定期召开家长会,交流好经验
家长会是家长了解学生的教育现状、教育手段和培养目标的桥梁,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手段的延伸,也是学校、家长双方相互交流学生情况、共同寻找最佳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更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和班风建设的有效拓宽。每学期,我都定期召开全班家长会,还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召开小型家长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内容和环境不同,但是目标一致,为了达成共识,我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促进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生的三维互动,使大家对因材施教、科学施教、德育教育形成共识。会前,我会精心准备,搜集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大的家庭教育经验与家长分享。我也会让优秀家长准备某个方面教育孩子的经验,请他们给大家介绍自己教育孩子的好经验,探讨家校合作教育学生的好方式、好办法。我还会让家长交流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困惑,其他家长现场作答或者讨论出有效的办法。长此以往,家长对孩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懂得了教育孩子的一些更好的途径,更乐于与学校密切联系,与学校共同营造教育孩子的良好氛围。组织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帮助问题家庭化解矛盾,使家庭与家庭、家长与家长之间形成共识,改善了家庭教育环境,而且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学校教育渠道不断拓宽,教育优质资源得到整合,教育合力逐渐形成,有效促进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
三、合理利用众平台,传递多信息
为了进一步增进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我合理利用多种平台与家长交流。当孩子刚进入一年级时,由于孩子很多字还不会认,更不会写,我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小作业本作为家校联系本,每周对每个孩子的情况做一个小结,然后反馈给家长,让家长签字反馈,有时候遇到孩子的某些习惯一直难以纠正,我会把帮助孩子的表现写上,需要家长怎样配合,然后让孩子把家校联系本带回家,请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家长会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配合老师教育孩子;我还会通过电话,以发信息或者打电话的形式与家长交流,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通过众多平台,家长与老师互通信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
四、主动走进学生家,掌握新动向
去年暑假,我告诉孩子在假期里至少要取得两个方面的进步,
就电话联系我来家访,检验孩子的进步。很多孩子纷纷打电话让我去他们家做家访,我全方位掌握了孩子暑假里在家的表现。我家访时给每一位孩子买了笔记本,写上鼓励的话和“如果某方面做得更好些就最棒了”。平时班里总有几个表现比较差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教育起来比较困难,老师只有争取到家长的密切配合,才能尽快使这些孩子进步。于是我抽出时间主动到孩子家里进行家访,坐下来慢慢和家长交换有关孩子的表现状况。我在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多报喜,巧报忧,家长听了很高兴,使家长觉得老师是真心为了自己的孩子好,对老师更加信任,主动配合对孩子的教育管理,使家庭教育经常化、具体化。通过家访我重点了解到孩子的家庭环境及父母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地指导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帮助家长做孩子生活上的朋友、心理上的医生、学习上的伙伴、社交上的向导,同时班级管理改善了,家庭环境优化了,学生成绩进步了,家长素质提高了,实现了教育高效、家校共赢。
当然,教育好孩子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努力创造良好的家校协作格局,提高家校协作能力,以互动凝聚教育合力,以互动营造和谐环境,以互动促进家校教育同步,从而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定会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效果。
参考文献:
解静蓉.搭建家校联动新平台,促进家校共育新理念[J].卷宗,2014(11).
五(4)家校联动会议发言稿
我的题目是:家校联动,形成合力,为孩子的成长导航。本学期,学校针对学生当前的生活实际,希望通过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学校重点抓八个方面的习惯养成:文明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健身习惯、说普通话习惯、劳动卫生习惯、守纪习惯、唱歌习惯,安全自护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需得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每个家长都要关注和督促自己孩子习惯养成的情况并在每个孩子的养成日志上签上家长的名字和实事求是的意见。家长要通过养成教育的系列活动,了解自己的孩子,并抽时间学习有关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的资料、书籍,和自己的孩子交朋友,与自己的孩子一同成长。如果自己的孩子具有的是一棵小草的基因,就要让她愉快的绽放绿色,如果自己的孩子具有的是大树的基因,就要让他今后能够成为栋梁。
良好的习惯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家长从生活细节上加以关注。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孩子有进步一定要鼓励,孩子有过错,一定要指出、要批评、要纠正。家长一定要切实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这个责任绝不仅仅是满足于孩子有饭吃,有衣穿和有地方住。否则,那才是真正让自己的孩子输到起跑线上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支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过滤器,是自我教育的增长点。只有家校同步,才能形成对孩子教育合力,只有家校联动,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许多家长为了生计,为了事业,人在外地工作,家里常常只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照顾孩子,希望这些家长要通过电话等方式定期与班主任老师和自己的孩子沟通,并把自己的联系方式主动给班主任,便于班主任与家长及时交流孩子的在校情况。我相信,有广大家长的全力配合,我们实小一定能够把我们的学生培养得更有发展潜能。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浙教基[2010]127号)精神,进一步增强教育效果,加强学校、家庭联系工作,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共同做好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工作,制度东红校区学生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家校联动机制。
一、实施目的
建立“减负”家校联动机制的目的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激发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减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减负”的共识和合力。
二、实施内容
(一)建立甲方评价制度。教师家访率是每学期教师考核评价的必要内容,期末采用教师自报次数、学校查阅家访反馈单、电访抽查或向家长发问卷收集教师与家长联动的次数和质量。
(二)建立家校会议制度。每学期固定以此的“家长委员会会议制度”和“随机性班级家校会议制度”组成,家长委员会主要听取、讨论学校学期工作计划,组织家长学习教育理念,讨论学校办学思想等;班级家校会议是指在处理有关问题是,由学生家长、教师、学生集体讨论决定,这也是倾听的手段之一。
(三)定期召开家长会。学校每学期初召开“减负”宣讲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国家及省的法律法规与有关政策,介绍学校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分享家长配合“减负”的成功做法,开展孩子身心发展专题辅导。学期中召开“减负”反馈家长会,向家长反馈学校推进“减负”情况和教育教学质量现状分析,探讨“减负”背景下提升孩子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生活幸福感的家长行为与策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四)多形式建立家校联动平台。通过校讯通、QQ群、家长访校、校报、家长沙龙等形式,构建“家校进步共同体”,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领导、家校合作指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师要积极参加“家校进步共同体”,及时传达学校和家庭的相关信息,宣传“减负”的新政策新措施,讨论家长关心的问题,反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减负”背景下的新情况新问题。
(五)建立学生课业负担情况家庭抽样反馈点。在全校学生和家长中随机抽取样本,每周提供一次不记名的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所在班级、晚上上床睡觉的时间、早上起床的时间、班主任要求到校的时间、完成不同学科家庭作业分别需要的时间、晚自修的情况等。调查表由家长或学生填写后直接投入学校的校长信箱。校长通过每周师生集会时间对“负担”调查情况进行反馈,每月定期召开家长——教师“减负”碰头会,研究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学校把建立“减负”家校联动机制作为实现“减负”目标的重要措施切实加以推进,持之以恒,不断提高家校联动“减负”成效,切实把过重的家庭课业负担和学校课业负担减下来。
一、指导思想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校联系,广开社会育人渠道,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要点:
1.定时间、定内容,对家长进行家长学校讲座,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
2.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宣传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明确为国教子的责任和义务。
4.传授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指导家长科学教子的方法。5.帮助家长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家长自身的教育行为,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6.聘请专家讲课。
7.形式多样性、开放式,提倡家长共同参与,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帮助家长克服“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倾向。
8.创造条件让指导者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家长教育的方法。9.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指导者队伍。
10.充分发挥优秀家长的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培养家长的先进典型。
三、工作措施
1.家长委员会管理扎实有效。本学年,我校将在上学期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委员们的联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研究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动态,商讨办好“家长学校”的措施和方案,及时反馈家教信息,收集并反映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协调并参与学校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实效。
2.落实“家长学校”的上课时间。原则上每学期举行1~2次,每次上课时间不少于2小时。并有计划、有层次的开展活动。每次课后,均安排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家长见面,交流教育子女的信息,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协调。
3.精心挑选“家长学校”的上课教师。学校将精心挑选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相当教学经验,并热心于教育科学的干部和教师担任家长学校的老师,保证师资质量,而且上课内容提前确定,认真备课,力求课上得精彩、实用,并形成系列化。
4.保证“家长学校”的学员的参与率。每次上课前一周以内,由校方发出书面通知,并及时信息反馈,家长可提前请假或调休,保证出勤率,并加强签到和点名制度。为进一步推进家校联系,开家长会时,学校还将下发调查问卷,来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与建议。
5.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
①.本学期初,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及工作的连续性,周密制定好教学计划,做到有序实施。
②.按计划认真实施。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来加强调查研究,进行客观分析,并将改进措施落实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③.开展咨询服务,对家长提出的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较好的解决或号召大家共同研讨,提高研究水平。
④.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在家长中广泛征集家庭育儿经验论文,并评奖择优刊登在学校《家校园》上,并积极向各专刊推荐。
6.抓好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全体教师及家长的家教理论水平。①.每一位家长学校的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理论,了解新信息,掌握新知识,形成新观念,使我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②.本学年,我们将组织家长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向家长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使家长了解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当今的孩子有哪些迫切的需要,从而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从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7.抓常规管理,切实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
①.继续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做好家长学校的常规工作,健全家长学校档案、奖励、考核、教学等各项制度。
②.丰富授课内容及活动形式,加强授课内容的针对性。为使家长学校的授课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本学年,从学生的需要、家长的需要出发丰富授课内容和活动形式。家长学校基本课程:
以家长学校的基本课程为基础,向家长们传授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办法,使家长们在提高家教理论水平的同时,提高家教水平。本学年的基本课程为《家长必读》,从孩子的需要出发,关注孩子的生理及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从家长、学生需要灵活安排的课程:
只有想学生所想的、讲家长想听的,家长学校的授课内容才能贴近家长,吸引家长,提高授课的质量,达到授课的目的。为此,本学年我们将利用家长学校的授课及回执了解家长的需求,而后针对家长们的热点意见相应设置授课内容。
宣传教育上的有关法规、大事的课程:
安排一些课程,继续向家长们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澄清家长法律上的一些错误错误观念,大力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使家长们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目的、内容等。
③.加强家校联系,注重信息反馈。信息的反馈将直接影响到授课的效果。家长学校的教师要密切和家长的联系,通过家访、校访、分析回执等了解授课的情况,为以后的授课改进提供依据。
一、背景
在家校联动的研究中,无论是美国的家长教育培训、家庭支持计划和学生家长交换日[1],英国的家长担任教师助手措施[2],日本的PTA(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父母与教师联合会)[3],还是国内的家校联动研究[4],其研究对象多是中、小学生群体。由于我国高校学生具有崇尚理性、追求新潮、尊重知识、乐于交往和心系国家等特点[5],明显异于中、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因此我国高校家校联动机制既不能将国外的项目和措施生搬硬套,又不能用对国内针对中、小学生的做法照猫画虎,否则,只会水土不服,事倍功半。
按家校联动中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划分,我国高校中实施的家校联动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解决问题型的家校联动,主要是针对学业困难、心理问题和违纪等特殊学生群体而开展的联动,学校老师与家长通过电话、QQ、微信、E-mail、面谈、寄发家长信等方式沟通和交流,告知学生在校的实际情况,期待家长能协助学校共同帮助学生解决暂时性的困境。这是各高校普遍采取的联动模式,其具有积极性高,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等优点。由于其联动的对象往往是特定的个体,亦存在联动对象过于狭窄,内容较单一,对家庭的参与依赖性强等问题。另一种是体验建言型的家校联动,它是以学校作为主导方,邀请家长参加校园开放日、家长观察员和地区家长会等活动,家长通过参与活动,了解并体验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教学工作、安全保卫及后勤保障等各方面情况,为学校更好地发展积极建言献策。鉴于家校联动对育人工作的积极作用,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实施上述两种联动模式的结合体,以南京医科大学实施了十多年的家长观察员制度最具代表性。南京医科大学自2003年以来,已邀请49批近600位家长观察员进驻学校,围绕学校教学、后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建设等方面提出累计1800多条意见和建议,家长观察员制度受到家长、学生的欢迎和肯定,也让辅导员感受到家长的信任和期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2年教育部第1007期简报中,以《南京医科大学建立学生家长观察员制度,构建“家校联动”校园》为题对其家长观察员活动进行了全面报道,并在全国高校推广。
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按照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层次划分,分为低层次参与和高层次参与[4]。我国高校中,无论是解决问题型的联动,还是体验建言型的联动,家长在联动中更多的是享受知情权,均属于低层次的参与联动,难以实现高层次参与中的决策权。
二、意义
1.家校联动是满足家长望子成才的需求平台
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显示,半数家长仅以“学习”为亲子沟通的主要内容。当问及小学生“你最不喜欢的沟通方式”时,从高到低的排序分别为:“总把大人的想法强加给我”(28.43%),“不认真听我说话”(28.00%),“总是打断我”(24.69%),“总把我当小孩”(18.66%)。而那些缺乏亲子沟通方法技巧的家长们觉得,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好的沟通方法”(28.51%),“孩子不愿对家长说心里话”(12.25%)[7]。长期缺乏有效沟通交流,使得家长难以抵达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无形的、难以跨越的鸿沟。学生进入大学学习阶段后,大多寄宿在学校并开始群体生活,期间的种种摩擦与调适,都需要其独立面对。与此同时,离家距离变远、与父母相处时间变少等因素客观存在,学生虽然通过电话和网络等沟通手段与父母交流,但往往反馈的信息是“报喜不报忧”,父母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孩子在校情况,仅靠孩子反馈的只言片语去推测。父母内心望子成才的期望更多的是鞭长莫及。
家校联动为学校和家长搭建了交流沟通的平台,高校能借此及时向家长提供学生在校较为全面的情况,家长能向学校老师介绍小孩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过程,在彼此间的深入联动中,家长的角色不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关注者,而是转化为孩子成才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者,家长陪伴孩子的成长,参与孩子的培养,见证孩子的成熟,拉近了家长与小孩之间的距离,家长将会收获更多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其望子成才的期望必然指日可待。
2.家校联动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平台
如果将大学阶段作为学生人生时间轴的临界点,大学之前的阶段定义为“过去”,大学阶段为“现在”,大学毕业以后的阶段为“未来”,高校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现在”情况,对“过去”的情况只能是通过学生档案中老师评语、担任学生干部、荣获奖励及家庭成员信息等记录去追溯,往往呈现的信息较零散且缺乏系统性。因此,需要高校老师,特别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获取学生“过去”的信息。根据心理学中自我暴露和自我防御相关理论[8],学生向辅导员自我暴露层次,取决于师生间亲密程度和暴露回报的匹配性等。由于高校管理体制不顺,高校辅导员要完成各部门下派的事务性工作,形成了“万根线一根针”的工作状态,“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疲于奔命,对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要求难以达到,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交际等方面潜在的危机无法及时一一发现预防和干预化解。
在家校联动中,家校间提供并分享学生“过去”与“现在”的信息,共同指导和帮助学生制订“未来”的发展规划,融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绘制出一张学生成长发展路线图,家庭继续发挥其感性、细腻的育人优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形成立体化的育人模式,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其形成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3.家校联动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平台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随着高考生源数量萎缩,高考优质生源争夺战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高校深刻意识到人才培养质量才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统筹和协调好学校改革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人才培养对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上下足工夫,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高校改革带来的发展“红利”,共同分享高校改革的成果,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从而实现高校和学生双赢的局面。
从江苏省教育厅每年发布的《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已不再是高校自说自话的自我评估“独角戏”,而是引入具有专业性和独立性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外部评价与其他多种评价于一体的“多角戏”,其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的特点,被社会广泛接受与认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打破了过去的高校“一言堂”,让多方力量共同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服务,其中来自家庭的力量尤为重要。家长对孩子成长成才期待的落脚点在于孩子就业力的培养,即是拥有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这是家校联动能够提供的平台,家长在联动中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将会经历了解、认识和重建等过程,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诸多具有实践价值的意见建议,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探索实践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建议
1.建立“以家庭养成为根,以学校德育为本”的互动理念。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以“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三不朽的评判准则,以立德为根本;《礼记·大学》中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心环节是修身,以完善、丰富自我修养为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立德修身与教育发展要求中的立德树人,乃一脉相承,表明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德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不仅仅体现在中小学时期,同样也体现在高等教育阶段。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和行为方式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孩子的品行养成,良好的家风家教,为孩子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其具有强烈的生动性和具体性,在平凡的生活中,通过点滴熏陶,进而加强孩子的养成教育。
大学是大学生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它既是学生时代的延续,又是社会历程的铺垫;既有品行历练,又有冲突调适。由于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具有波动性、矛盾性、可塑性,对未来憧憬往往无法迅速找到现实的答案,因此大学又是学生成长的“危险期”。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把学生道德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把德育工作作为根本,以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家庭养成教育相互辉映,相得益彰,进而形成立体化的德育模式。
2.建立“以共识目标为干,以个性目标为枝”的互动目标。
高校家校联动制度的设立实施,决定其成效最关键的因素在于高校和家庭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而能将两者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是科学、合理、可行、可实现的互动目标。家校间对家校联动的理解可以不一致,但对互动目标的认识必须一致,并落到行动中,唯有如此方能切实发挥家校联动的功效。
对于互动目标,家校间的要求不尽相同。家庭以自己孩子的个体需求为中心,吐露出具体现实但片面的诉求;高校则以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更多地关注于全校学生群体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家校间保留分歧,求同存异,实现家校共同促进孩子(学生)成长基本发展的共识目标,以及学校满足家长对孩子个性化发展的个性目标,建立“以共识目标为干,以个性目标为枝”的目标体系。
此外,千万不要忽略孩子(学生)参与个性目标定制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家长与学校仅仅是目标设定的参与者,孩子(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其参与将会增强目标认同感,增加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目标的执行者———孩子(学生)缺位,那设定的目标只是家长与学校的一厢情愿,孩子(学生)就会感觉自己被忽视,缺乏存在感,进而对设定的目标产生消极情绪和抵触心理,既定的目标必将难以实现。
3.建立“以学校活动为面,以家庭活动为点”的互动形式。
当前,家校联动开展的互动活动均是学校为主导,家庭为辅助,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惯性思维所致。学校承担学生的教育培养职能,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家长便将其在家庭中主动角色转变学校内的被动角色,久而久之,学校主导家长配合的模式在家校双方达成共识,这种思维惯性沿用到家校联动的互动活动中。第二,信息不对称所致。学校是教育政策的落实者,是教育理念的传递者,是教育方案的制订者,是教育目标的执行者,这些教育信息是家长所不具备的,家长的辅助角色定位也证明了这一点。第三,资源不对等所致。学校既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又能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这是家庭无法获取的。
高校开展家校联动“以学校活动为面,以家庭活动为点”的互动形式,家庭活动作为学校活动的有益补充,点面结合,遵循教育规律,符合时代特征,体现先进育人理念。
由于弱势家长与精英家长之间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差距,必然转化为弱势家长与精英家长在与学校互动中行为上的差距,进而影响双方子女在学校中的表现。研究表明,弱势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已经处于不利地位,而家校联动模式,只能是雪上加霜,拉大阶层间差距,让他们的不利地位更加难以改变[9]。因此,社会精英阶层家长和处于不利处境的家长在互动活动中地位公平性的问题值得注意。
4.建立“以学校组织管理为主,以家庭参与监督为辅”的互动保障。
确保互动活动正常开展,要建立家校联动保障体系。首先,学校要建立家校联动组织保障。按照“谁开展,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建立以主要校领导为组长,其他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学校家校联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日常性工作挂靠学生工作部门。
其次,学校要建立家校联动制度保障。制定家校联动实施方案和细则,明确互动重点,建立完善的“家校联动”工作责任,把家校联动责任分解,做到学校各级层面与家长都能互动互通。
最后,学校要建立以家长为主体的监督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除了接受上级机关部门监督和管理之外,高校在运行上离不开外部力量的社会监督,尤其是家长。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对象———学生的监护人,有权利了解、监督学校的办学状况。
高校实施家校联动制度,不是简单的“1+1”,而是要融学校、家庭和学生三个“1”合而为“一”,在互动中实现共同的“一”目标。因此,在互动理念、互动目标、互动形式和互动保障的设计上,学校要充分倾听家长和学生的心声,凝心聚智共育英才。
摘要:家校联动有益于学校和家庭间形成育人合力,在中小学中常见,实践发展也较成熟,但在高校中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建立家校联动机制时,要认清其需求意义、育人意义和实践意义,厘清家庭、高校、学生三者在互动中的职责,从而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互动理念、目标、形式和保障。
关键词:高校,家校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周月朗.近年来美国家校合作研究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学科学学报,2006,5(4):81-83.
[2]王艳玲.英国家校合作的新形式——家长担任“教学助手”现象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7):52-57.
[3]南丁.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日本的PTA给我们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11-14.
[4][6]刘衍玲.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30(2):400-402.
[5]赵迎欢.“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08-112.
[7]晋浩天.你的家庭教育“缺位”了吗?[N].光明日报,2015-01-14(06).
[8]俞国良.社会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家校联动 教育补位 托起太阳
完整温馨的家庭是儿童成长路上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对于留守儿童来讲,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在学习、心理、生活中容易出现偏差,一些儿童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产生各种问题的根源是缺乏家庭教育,或者说缺乏好的前期家庭教育。积极开展家校联动教育,不断提高家校互动水平,搭建亲子教育平台,同时发挥学校效能,及时转换教师角色,进行教育补位,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家校联动教育,体现在两个层面的联动上:一是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和谐沟通,二是留守儿童与外出工作的父母之间的亲密交流。具体办法如下:
学校要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管理机构,建立专门的家校联动教育方案和制度。全体班主任都要参加并成为主要工作人员。
家校要与时俱进,采取多种形式交流。学校要改变一张《通知书》交流的方式,为了提高家长认识和育人水平,可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民工返流契机,组织好家长学校和家访,对家长进行专题培训,倡导科学育人,鼓励亲子互动。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学校要了解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工作性质、地点和本人及应急联系方式,他们也须了解学校、班主任的联系方式。双方可通过QQ群、飞信平台、打电话联系,学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和临时监护人反映,同他们一起制定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计划和方案,及时针对留守儿童成长变化,一起做好留守儿童的引导和教育。对在家的临时监护人,还须通过《联系卡》家访交流。
学校要善于搭建亲子教育平台,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状况,及时教育;更重要的是也让留守儿童了解父母状况,消除挂念,解除“亲情饥渴”。此间形式很多,视条件而行,因人而异。让电话传情,学校与电信部门协商,为“留守儿童”设立公共电话,开通“亲情热线”,让亲子间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交流。让鸿雁传情,组织学生开展“与远方的家长说说心里话”和“提倡写思念日记”等活动。此外,有条件的时候,学校给可为留守儿童建立了一个“QQ群”式的交流平台,安装在计算机室。然后给每个学生申办一个QQ号,每周定期晚上开放与父母交流,视频聊天,很多平时电话里不好说的话,这时都会得到了好的交流。当然,QQ聊天要注意网络安全,老师和网络管理员要自始自终陪护,及时防范沉溺其中的危险,防范不文明上网和网络陷阱,理性上网,文明上网。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使用计算机和写作能力,解决了他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又给了家长们自身教育和亲子教育的机会。
家校联动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要及时进行教育补位,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具体的方式有:
一、开发校本课程,扭偏救失
生命化和生存能力主题教育如生命健康常识、安全教育、躲避自然灾害教育、野外生存能力训练、自卫能力训练、体能训练等等; 亲子和感恩主题教育如专家“亲子和感恩教育”讲座、“走进父母,感恩父母”主题班会、家长为孩子的生日校园点歌、孩子给父母生日写一封信等活动;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如《一日、一周、一月、一期生活常规》养成教育、理财教育、折被子洗衣服洗鞋子比赛、内务整理比赛、文明礼貌教育、勤俭节约教育等活动;心理健康指导,如学生开设《校长信箱》、《知心姐姐信箱》、成长加油站、青春期心理健康指导,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尽可能及时救助;群众性活动如军训、爬山活动、跳绳比赛、运动会、拔河比赛、小组趣味活动等群众性活动,让学生体验成长与成功的快乐,加强了心理素质训练;学校展开的各种特长教育,尽量多让留守儿童参与,让孩子体验成功,丰富生活和培养特长;面对部分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班主任应组织学生、师生之间结对帮扶的活动,重在态度和方法帮助,重在定期考核和激励,帮助其学习上路。
二、建立有效的“代管家长”制度
面对留守学生,教师应及时进行角色转换。转换成留守儿童“学习上的良师、心灵里的益友、生活中的父母”,使他们时刻感受到师爱的温暖。情感的空白需要用爱心来充实,让老师充当“无人监护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让老师把好每个“留守儿童”的脉,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辅导,特别要侧重于生活上的关心指导、思想上的教育引导、情感上的启发诱导。针对留守儿童所犯的错误或不良苗头,“代管家长”不能简单的处理,而应在全面了解情况、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
与此同时,班主任应采用合理的手段和措施引导学生与监护人或“代管家长”进行勾通与交流,使他们能不定期地向监护人或托管人倾诉自己的心思,反馈自己的动态、生活和身心发展状况。也应主动与学校和监护人、“代管家长”加强联系,及时通报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和学习动态,争取多方面的力量来加强对孩子的监护、管理、教育和心理辅导。
当代的独生子女普遍感到孤独,也可让留守儿童与条件好、父母教育能力强、有爱心的非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成为伙伴,让其他家长充当“无人监护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共同得到其家长的教育和温暖。
在节假日,尤其是学生的生日,对无亲友可依靠的留守儿童,“代管家长”们还要安排他们过“家庭团圆”生活,以弥补他们的亲情缺失。
关心爱护每一个“留守生”,是我们全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责任。我们通过家校联动、学校教育补位,架设心灵沟通的桥梁,最终实现学生乃至家长的自主教育,那么我们的“留守生”将会和其他的孩子一样,拥有一个健全的生命,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家校联动计划】推荐阅读:
联动09-09
联动工作机制方案06-10
公安联勤联动工作机制05-29
三调联动实施意见06-10
消防控制联动系统汇总06-26
三社联动社区自治07-22
学校安全工作联动机制07-22
3安全防范联动机制06-06
防震减灾应急联动机制06-21
应急联动协议书内容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