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食品安全信息网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浙江省食品安全信息网(通用8篇)

浙江省食品安全信息网 篇1

浙江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第7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省长 吕祖善

二○○六年九月三十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促进信息化建设,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建设、运营、使用信息系统的单位,均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指按国家规定对需要实行安全等级保护的各类信息的存储、传输、处理的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等级保护,对信息系统中发生的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实行分等级响应和处置的安全保障制度。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信息,是指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存储、传输、处理的语言、文字、声音、图像、数字等资料。

本办法所称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信息网络及其配套的设施、设备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存储、传输、处理的运行体系。

第五条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应当遵循分级实施、明确责任、确保安全的原则;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各类信息的安全性和信息处理的连续性。

信息系统应当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实行同步建设、动态调整、谁运行谁负责的原则。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领导,把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建立必要的资金和技术的保障机制。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国家安全、保密、密码、信息化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办法规定,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的责任,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第二章 等级保护的分级与实施

第八条 根据信息系统承载的信息的重要性、业务处理对系统的依赖性以及系统遭到破坏后对经济、社会的危害程度,确定信息系统相应的保护等级。

信息系统的保护等级分为以下五级:

(一)信息系统承载的信息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后,业务可以直接用其他方式替代处理,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有一定影响,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为一级保护,由运营单位自主保护;

(二)信息系统承载的信息直接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后,会影响业务的正常处理,并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一定损害的,为二级保护,由运营单位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监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保护;

(三)信息系统承载的信息涉及国家、社会和公共利益,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后,会严重影响业务的正常处理,并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较大损害的,为三级保护,由运营单位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监管部门的监督下进行保护;

(四)信息系统承载的信息直接涉及国家、社会和公共利益,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后,业务无法正常处理,并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的,为四级保护,由运营单位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监管部门的强制要求进行保护;

(五)信息系统承载的信息直接关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和运行,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的,为五级保护,由运营单位在国家指定的专门部门、专门机构的专控下进行保护。

第九条 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营、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和本办法第八条规定自行选定其信息系统相应的保护等级。

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保护等级,建设单位应当在信息系统规划设计时,按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报经审定。

第十条 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保护等级,实行专家评审制度。

省、设区的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分别建立省、市信息系统保护等级专家评审组,并分别组织对关系全省和关系全市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保护等级进行审定。申报与审定的具体细则,由省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公安部门制定,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一条 对于包含多个子系统的信息系统,应当根据各子系统的重要程度分别确定保护等级。

第十二条 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其运营、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安全测评,符合要求的,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三条 信息系统投入运行或者系统变更之日起三十日内,运营、使用单位应当将信息系统保护等级选定或者审定情况报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部门备案。备案的具体细则由省公安部门制定。

信息系统涉及国家秘密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按照有关保密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制度,落实安全保护责任,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切实保障信息系统正常安全运行。

第十五条 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建立信息系统安全状况日常检测工作制度,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和安全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信息的安全和系统的正常运行。

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每年对系统的信息安全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测评,也可以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测评。

第十六条 信息系统发生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时,应当根据事件的可控性、地域影响范围和信息系统遭到破坏的严重程度,实行分级响应和应急处置。分级响应和应急处置按照省有关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的规定执行。

通信基础网络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应当按照省有关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部门依法对运营、使用信息系统的单位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做好下列工作:

(一)督促、指导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二)监督、检查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的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

(三)受理信息系统保护等级的备案;

(四)依法查处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和个人的违法行为;

(五)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其他相关工作。

第十八条 保密工作部门依照职责分工,依法做好下列工作:

(一)督促、指导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二)受理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保护等级的备案;

(三)依法查处信息泄密、失密事件;

(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中涉及国家秘密的其他相关工作。

第十九条 密码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做好相关工作,加强对涉及密码管理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查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中违反密码管理的行为和事件。

第二十条 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服务、协调和管理,并做好下列工作:

(一)指导、协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二)组织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规范;

(三)组织专家审定信息系统的保护等级;

(四)为相关单位提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有关资讯和技术咨询;

(五)根据预案规定,组织落实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六)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其他相关工作。

第二十一条 信息系统建设、运营、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办法有关规定,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接受有关部门的指导、检查和监督管理。

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在运营、使用中发生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泄密失密事件的,应当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并立即报告有关主管部门,配合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 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不建立信息系统保护等级或者自行选定的保护等级不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由公安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逾期拒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 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公安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二千元罚款。

第二十五条 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未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制度、落实安全保护责任和措施的,由公安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

逾期拒不改正的,对经营性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非经营性的处二千元罚款。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未建立信息系统安全状况日常检测工作制度的,由公安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逾期拒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基础信息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未定期对系统的信息安全状况进行测评的,由公安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逾期拒不改正的,对经营性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对非经营性的处二千元罚款。

第二十七条 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经营性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非经营性的并处二千元罚款;涉及泄密、失密的,按照有关保密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八条 有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或者纪律处分。

(一)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二)违反国家和本办法规定审定信息系统保护等级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和权限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在履行监督管理职责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五)其他应当依法给予行政或者纪律处分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条 在本办法施行前已经建成的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建立相应的保护等级。

浙江省食品安全信息网 篇2

1、金融网络信息安全现状

1.1 我国金融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近年来, 我国一些银行机构也相继出现过系统主机和网络瘫痪,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银联系统瘫痪事件。2006年4月银联官方网站首页被黑客嵌入恶意程序, 银联全国跨行交易系统瘫痪数小时, 国内大部分商户的POS机无法刷卡, 所有银行的ATM终端无法进行跨行操作, “停刷”阻断交易量246.6万笔, 金额1287.7亿元, 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影响。这一事件给金融信息化的信息安全带来警示:银行业对信息科技的高度依赖, 使得信息技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银行业的安全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于2008年初发布的《2007年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显示, 在2007年调查的10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中, 使用网上银行服务的个人仅37.8%。安全性是导致大家不敢使用网上银行的主要原因, 在那些没有使用网上银行的网民中, 有71.7%的用户认为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偏低, 这一比例比2006年上升了1 0%。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的金融系统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呈现出经营集约化、数据集中化、用户个人化等三大趋势。而随着金融网络信息化的迅猛发展, 我国的金融信息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随着金融信息化的加速, 将使金融信息系统的规模逐步扩大, 同时金融信息资产的数量也将急剧增加, 如何对这些大量的信息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 使不同程度的信息资产都能得到不同级别的安全保护, 将是金融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面临的巨大挑战。

1.2 我省金融系统计算机网络基本状况状况

省内各大行网络情况基本相似, 银行网络总体是一个银行内部业务系统, 采取省行到地市分行的二级网络结构。整体网络分为二级节点:省行网络中心为一级的节点;各地市银行网络中心、各支行网络中心为二级节点。满足基本的安全要求, 是该网络服务器成功运行的必要条件, 在此基础上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是网络系统安全的重要原则。银行网络内部部署了众多的网络设备、服务器, 保护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行, 维护主要业务系统的安全, 是银行网络的基本安全需求。对于各种各样的网络攻击, 如何在提供灵活且高效的网络通信及信息服务的同时, 抵御和发现网络攻击, 并且提供跟踪攻击的手段, 是一项需要解决的问题。

2、黑龙江省银行网络安全基本要求

2.1 网络正常运行。在受到攻击的情况下, 能够保证网络服务器继续运行。

2.2 服务器网络管理/网络部署的资料不被窃取。

2.3 具备先进的入侵检测及跟踪体系。

2.4 提供灵活而高效的内外通讯服务。

3、金融业务系统服务器应保障安全实施的重点

3.1 访问控制, 确保业务系统不被非法访问, 业务系统资源不被其他应用非法占用。

3.2 数据安全, 保证数据库软硬件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3.3 入侵检测, 对于试图破坏业务系统的恶意行为能够及时发现、记录和跟踪, 提供非法攻击的犯罪证据。

3.4 来自网络内部其他系统的破坏或误操作造成的安全隐患。

3.5 对业务服务器信息流应有相应的审计功能。

4、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性解决方案

针对我省银行网络状况, 提出以下几点安全方案:

4.1 考虑对地市网络与电信线路的不可信任性, 省行业务系统通过防火墙与VPN加密设备与下级地市行连接。

4.2 在保护与电信、证券、税务等系统连接的中间系统时, 需要对本地网络适度保护, 所以需要安装防火墙。

4.3 在网上银行系统中, Web服务器需要配置在有防火墙保护的DMZ区中, 并且安装入侵检测系统的主机检测探头;如果需要网上交易和结算业务, 还应使用应用系统密码安全服务平台来实现正确的访问控制, 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4.4 在省行的中心交换机上, 可以采用入侵检测系统监控网络和服务器, 有必要时可以在员工的微机中安装主机探头, 防止违规操作 (例如拨号上网) 。

4.5 对于内部办公网, 除了对办公服务器加装应用系统密码安全服务平台外, 还要考虑整体的防病毒体系。

4.6 整个网络可以使用漏洞扫描工具定期检测网络主机的漏洞。

除去上述必要的安全技术外, 还要建立严密的计算机管理规章制度、运行规程, 形成内部各层人员、各职能部门、各应用系统的相互制约关系, 杜绝内部作案的可能性, 并建立良好的故障处理反应机制, 保障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网络层安全可从防火墙, 入侵检测系统, 网络设备和传输加密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

参考文献

[1]井彬建.金融信息安全现状.模型.措施.金融电子化.2000 (9)

浙江省食品安全信息网 篇3

浙江省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浙江医疗卫生信息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医院信息化、医保信息化、农村医疗信息化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

(一)“数字化医院”逐步深化

按照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要求,浙江县级以上医院全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其中:门急诊挂号、住院收费、药房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率达到100%,财务、设备、病人查询信息系统应用率达到90%以上,临床检验、手术麻醉、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应用率达到38%以上。浙一医院、浙江人民医院等医院正在建设数字化医院,建立了互联网网站,开展了网上挂号、预约就诊、信息咨询、健康教育和远程服务。全省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正从以财务管理为主,以医院工作为中心的第一建设阶段迈向了以临床业务为主、以病人为中心的第二建设阶段。

(二)区域性医疗卫生协同开始起步

区域内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卫生服务站等机构的协同是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重要趋势。2009年6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软件通过国家级评审,并已在浙江部分示范区投入使用(杭州市医疗卫生协同平台结构图如下图所示)。已有6家省级医院组成的省级医疗专家团队,与省内76个市县级医院及15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面紧密合作;针对社区和农村的“远程健康服务”开始在常山、江山市等地试点。建立了覆盖全省的“医联远程医学教育平台”,已经开展了350余次基于临床案例的远程教学讲课,实现2017名全科医师学员报名并参加网上学习,共开展16万小时课程。

(三)“新农合”广泛惠农

全省基本统一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100%的县(市、区)已实行新农合医疗信息化管理。有74个县(市、区)做到了县级医院出院实时结报,有27个县(市、区)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也可刷卡当场报销,有8个县(市、区)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也可刷卡当场报销,大大方便农民结报,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资金安全。

目前,全省新农合医疗虚拟专网和省级新农合数据交换平台正在建设中,计划实现全省新农合异地就诊实时结报、资金监管、费用查询和信息汇总,实现构建新农合业务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科学化,提高新农合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数字医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浙江省数字医疗产值逾5亿。随着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个人健康服务需求的兴起,浙江信息服务型企业正在逐步成长起来,一批系统集成企业以满足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出发点,构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在产品方面,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和市场营销网络,拥有数百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如医院信息化应用软件和公共卫生信息化应用软件,临床信息系统、移动门诊输液系统、移动临床助理MCA、电子病历集成视图、综合数据浏览等;在技术方面,拥有了一批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开发平台技术、行业应用分析技术、医疗数据融合技术、医疗卫生信息集成技术、医疗设备与IT设备终端整合技术等。浙江的信息服务型企业在全国树立起浙江企业的品牌形象,如杭州创业以13.8%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成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用户数量最多、最具竞争力的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08-2009医疗卫生应用软件主力厂商竞争力分析报告》中将其评价为“目前国内医疗卫生行业应用软件领域的龙头企业”。

浙江省医疗卫生信息安全隐患分析

(一)医疗信息安全标准缺失,服务外包存有安全隐患

医疗卫生信息安全标准是医疗信息系统数据安全性的重要保障。目前,省内只有部分政府卫生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实施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医院、卫生站等公共医疗卫生机构没有实施,大多数医疗机构对信息安全缺乏意识和防范能力。在数据接口方面也缺乏规范,特别在区域性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的趋势下,数据接口关系到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存在被黑客入侵、网络攻击等安全隐患,将严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行和病人的正常就医。在服务外包方面,医疗机构委托专业服务机构进行内部信息系统开发,开发过程中,往往忽视对信息安全的管控,没有对开发人员和访问范围进行有效约束,为日后不法分子通过系统本身的原始漏洞窃取数据埋下了隐患。

(二)医疗机构网络结构不合理,内部信息系统不够稳定

规范的网络结构是信息安全的基本保障。对于多数医院来说,网络一般都被物理或逻辑上隔离划分成内部网和外部网,但内外网划分不清、交叉混用等现象屡见不鲜,医院的核心信息资源可能通过互联网外泄。另一方面,局域网内的网络拓扑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如杭州某三甲医院因为核心交换机使用不当,且将部分终端直接接在核心交换机上,造成HIS系统瘫痪三小时,导致就医患者长时间排队,医院秩序混乱,临床检查和治疗遭受巨大影响。

(三)网络化协同致使信息外泄,医疗信息数据保护不够

信息数据是医疗卫生机构的核心机密,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统方”等重要信息进行有目标的窃取,信息数据安全性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目前,医院大多通过用智能网络来共享重要的医疗信息,对于医院而言,网络化协同可以使不同的医疗机构共享重要的医疗信息资源,减少重复投入;对于医护人员而言,网络化协同意味着他们能够以方便、有效的方式,存取患者的电子信息,包括化验结果、处方信息、医嘱和健康状态等。但是,网络化协同带来医疗便利的同时,也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缺少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和审计机制,就会存在账号滥用、业务数据被非法读取的风险。如我省就发生多起“统方”外泄的事件,某“统方”医药代表花费40万买下三家医院的“统方”资料,定期到医院的药房统计或计算机管理部门收取“统方”;海宁一名医院职工利用职务之便将药品销售统方泄漏给医药代表,从而为自己谋取私利。这些“统方”外泄事件对医院信息数据的安全保护敲响了警钟。

(四)电子病历即将推广应用,患者隐私安全问题突出

推行电子病历是“十二五”期间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重要方向和主要任务。电子病历将记录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所有医疗记录,属于个人的隐私信息,也属于医院医疗级的保密信息。而电子病历的数据集中存储、频繁交换以及与其他公共服务集成使用等特点,使电子病历的信息安全防范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省部分地区开始推行电子病历,虽然采用了密码处理,但综合防御措施还很不到位。杭州等地电子病历还处于初级应用阶段,联网机构和应用范围还很有限,信息安全问题还未充分暴露,但随着电子病历的公共服务功能逐渐丰富,数据交换的机构增多,信息安全隐患将逐步升级,患者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将成为医疗卫生信息安全的又一大难题。

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安全的对策

(一)建立标准体系,强化行业监管。以国际行业标准为参考,研究制定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规范,对信息安全建设和管理提出具体要求。学习上海等地区经验,推行医疗卫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对涉及民生的公共领域信息安全加大检查力度,按照“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对信息安全不符合要求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从体制机制上建立信息安全的重要防线。

(二)加大安全投入,完善安全制度。各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大安全投入,增加信息安全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重,积极采用安全审计、漏洞扫描、IDS等工具提高安全防御水平;同时,加大安全“软实力”的投入力度,配备专职的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制定信息安全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系统操作制度、数据库访问制度、外部设备使用制度等。

(三)加强宣传教育,明确安全责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职员的宣传教育工作,在信息化培训过程中结合信息安全培训,开展形象生动的信息安全宣传,增强职工信息安全意识。明确信息安全责任,树立“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对信息泄露等严重信息安全事件要严肃追究当事人、部门负责人及分管领导的责任。

(四)规范外包管理,确保数据安全。规范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服务外包管理,特别是在实施HIS等重要信息系统过程中,应对外包企业严格审核,在签订外包合同时要增加有关信息安全的条款,对外包服务人员要进行规范管理,限制操作范围;在验收阶段,要对系统实施信息安全检查,避免系统漏洞及设置后门等情况的发生,从源头上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五)发展与安全并举,提升数字医疗水平。以《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为契机,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发展数字医疗产业。在理念上,要明确以病人为中心,提高为病人服务能力,并将专业的医疗服务落实到每一处细节;在产品上,广泛推行电子病历,同时加强电子签名、病人隐私保护等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在管理机制上,建立完善的医疗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医院信息化投入,严格实施医院信息系统管理规范化,通过数字医疗实现医疗服务现代化,医院管理精细化和人性化,真正体现造福于民。

浙江省2009年高考方案信息 篇4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正式出台。

从该方案看,高校招生的选拔模式,将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这一方案也将分步实施,平稳过渡。方案说,“为使中学和社会对分类测试的选拔模式有一个适应过程,确保平稳过渡,决定分步实施分类测试选拔模式,2009年起先实施二类和三类考试科目组,待条件成熟时再启动实施一类考试科目组。”

所谓一类二类三类考试科目组,指高考的考试科目与内容的分类。具体内容是:

一类:考试科目为 3(语 数 外)+X(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自选模块。其它评价项目为综合素质测试。

二类:考试科目为 3(语 数 外)+X(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其它评价项目为综合素质测试。

三类:考试科目为 3(语 数 外)+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其它评价项目为综合素质测试。

方案中特别说明:2009年起先实施“二类”和“三类”考试科目组,报考本科院校的考生参加“二类”科目组考试,报考高职高专的考生参加“三类”科目组考试。

艺术、体育考试科目,将在文理两科的框架内,根据艺术、体育类院校、专业对考生专业技能的特殊要求,分两类科目和内容考试:

本科:考试科目为 3(语 数 外)+X(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艺术专业/体育术科。其它评价项目为综合素质测试。

专科:考试科目为 3(语 数 外)+艺术专业/体育术科。其它评价项目为综合素质测试。

方案中对具体的各学科考试内容也有说明,其中,文科综合主要内容如下:文科综合考试内容为政治、历史、地理3门科目必修模块和指定选修模块(IA)的内容;自选模块考试内容将在包括历史在内的9门学科的18个自主选修模块(IB)的内容中,每个模块编制1道试题,共18题,每题15分,由学生任意选答6题。

高考时间是每年的6月7日和8日。7日上午语文,下午数学,8日上午综合,下午外语。每年3月和9月为英语听力考试;每年4月和10月进行技术考试。

高考的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满分为300分。高考命题各学科依据教育部《考试大纲》和浙江省《考试说明》公布的内容范围命题,不超出《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相应科目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IA)的范围。自选模块和技术考试亦同样要求。方案提出,高考命题工作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旨,以准确、规范、科学、公平为目标,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体现能力立意,确保质量。

浙江省食品安全信息网 篇5

2月27日上下午各有四位专家作了报告,2011年浙江省高考信息会议语文汇报材料。

首先,是陈建新(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连续11年至今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教授以“高考作文评卷”为专题的报告。他分析了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指出:1998年前后全国统一出卷的时候,教育部考试中心曾经发过一个作文评卷的分项标准。这个分项标准分为基础等级分和发展等级分两部分,基础等级分又分为内容分和表达分两个部分。内容分有题意、中心思想、内容和感情四个方面,表达分有文体、结构、语言和字体四个方面,再加上发展等级分的深刻、丰富、文采和创意,也是四个方面。加起来,就是十二个评分大点。这几年来,我们基本上是按照这样的规定评卷打分。但是,在阅卷的时候,对这些要素还是有一定的侧重的。

阅卷教师首先关注的是审题。因为,从审题上能够看出一位考生写的作文,到底是看到题目后在考场上当场构思写作的,还是事先准备好的(这种准备包括“套话作文”的事先准备材料和抄袭作文的背诵)。强调高考作文是应试作文,这是一个本质性的定义。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遵照考试方的要求,由考生本人当场完成规定题目和要求的作文。如果违反上述限定,不管使用何种方法,都是作弊作文,而让作弊作文获得高分,是高考过程中最大的不公之一。高考应该公平合理,有什么水准,在考场上发挥得如何,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分数。然而,抄袭作文和套话作文的出现,严重影响了高考的公平性。并进一步指出话题作文的主要弊端在以下两点:

一、放宽对审题的限制,让一个题目可以写很多种主题,容易被某些考生套作;

二、对作文的体裁不做限制,令高中语文教学放弃了对学生的体裁教学,学生也放弃了对各类文体的学习和练习,造成了所谓的文化作文--套话作文满天飞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作文能力。让人欣慰的是,2010年的作文命题,充分注意到了作文阅卷组的立场和观念。出题组放弃了话题作文那种对审题的过分宽松的要求,改出新标题作文--既给出作文的标题,又给予适当的材料,让考生一定要写当下的社会生活。

接下来分析阅卷老师关注的作文语言问题。他认为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其实语言是最见功力的事。高考作文语言的评判标准,就是这样四档:流畅、通顺、基本通顺和不通顺。审题准确,语言流畅,这样的作文,一般都会在40分以上,一般都能得到45-48分。但是,如果要想使自己的作文分数超过50分,仅仅做到这两条是不够的。这里,立意就显得分外重要。所谓立意,就是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前提下,给自己的作文确定的一个主题或主要观点。同样一篇命题作文,立意高下,会使文章的档次差别很大。最后陈专家强调要加强议论文的训练。写议论文,首先必须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讲到这里,我们能感觉到,高考作文,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写作的问题,这是一个提高考生的整体人文素质的大课题。

第二节课是包建新(临海市回浦中学,特级教师)老师针对考前90天如何提升作文成绩进行了独到的分析。首先分析了高考作文的特殊语境和写作实质,提出高考作文是用笔来写,电脑阅卷:屏幕上看与纸上看不同。对书写应认真对待。阅卷老师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读者。平时训练应要求学生标题尽量显示审题成果;行文线索、层次要清楚,明晰而不含蓄,把得48分作为最高追求目标。在写作能力结构上要侧重于写作的能量和文章的生成。所有类型的题目的审题只让学生做一件事:形成准确而理性的判断。写作的线性结构就是会折腾:(1)拉长真实的时间。(2)让笔下的人物做事总不成功。(3)改变事情发展的常规方向。最后对学生进入考场准备也提出具体的建议:(1)背诵10篇精美短文。(2)整理10个生活细节。(3)熟记50句有点陌生化的名言警句。(4)记住10个典型事件。(5)理出核心判断独立一段放在开头或写在草稿上给自己思维定势。(6)不要把试卷中的材料抄入作文,也不要模仿试卷中阅读文章的构思。(7)认识教师群体富有同情心。(8)写作时,假想一个读者。

第三节课沃建中(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高考心理学家)教授讲的考试心理。首先从高三学生的心里现状和我们的困惑入手进行分析,这对高考前的学生心里现状,通过大量的事实和自己的指导事例及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进行了指导:(1)明确目标是激发孩子动力的关键,(2)心理资产是家长留给孩子的真正财富,(3)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孩子学习成功的保证,(4)帮助孩子了解潜能是成功的捷径,(5)高考成功就要让孩子超常发挥,思想汇报《2011年浙江省高考信息会议语文汇报材料》。

第四节课是王大绩(北京陈经纶中学,特级教师)老师讲的“作文命题预测”。重点提出一个“细节”,一个“感悟”,是作文成功的两大柱石。以此为基础,写作备考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对题目的认识与信心;(2)自我充分有效的准备;(2)构建联想想象的桥梁。

强调任何作文题目都无法限制思想解放的头脑;体现“新课标”精神的高考作文题目更是如此。当然,任何作文题目,也都无法开启认识闭塞的心灵。考场作文,不取决于题目,而取决于思维品质。其实,历年作文同一题。这道题目就是“生活”,“生活的运动”,生活中“传统与时尚的交融、碰撞与承递”。低碳,只是生活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任何作文题目都带有生活运动--发展变化的基因。在自我充分有效的准备方面,提出用“感悟生活法”取代“死背素材法”㈠感悟生活,逐渐形成熟悉的领域,㈡充实细节,“专攻”熟悉的领域。在构建联想想象的桥梁方面,提出用“完整创造论”取代“空想创造论”。分析说创造的本质就是使荒谬合理化。中学生写作创造性思维的要义是超越--对“旧我”的超越,对“群体”的超越。重点不是产生创意,不是“提出问题”;而是“坚持性”,是实现创意的努力过程,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努力。“衣带渐宽终不悔”,我们需要用“完整创造论”取代“空想创造论”。有了对题目的认识与信心,打开思维的大门,就有了认定自己“立意和选材”坐标点的前提。有了自我充分有效的准备,自己“立意和选材”的坐标点就不再空洞苍白,就有了盈盈绿意、盎然生机。如是,构建作文题目--对其立意选材的开放性已经有了充分认识--与写作素材--既有充实细节又有充分感悟--之间的桥梁,就成了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

第五节课是钱增兴(杭州第二中学,特级教师)老师基础知识部分。首先对2010年浙江卷考情分析(1)浙江卷第1-7题命题特点(2)考情分析,各题的难度系数与失误主因分析接着是对2011年考纲分析:稳中求变,主要剖析样卷体现的命题趋势。第三、提出2011年复习重点(1)立足于近两年高考浙江卷命题的特点及考生失误的重点分析,找出应对的策略。(2)各题突破的重点与方法。

四、2011年高考备考策略:针对性:知识性备考和思维性备考;系统性:知识网络与木桶理论,阶段分类复习到总复习;实效性:校本资料团队精神。第五、基础知识考点取胜的要诀,突出做好五个一工程:一个周密的方案,一套合适的资料,一份优质的试卷,一个系统的整理本,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

第六、提出基础题得高分的三大基石:扎实系统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的攻关提高,最后冲刺的综合训练。

第六节课是羊刚(湖州中学,特级教师)老师讲的《把握动态优化对策》,主要谈了2011年高考阅读复习备考方面的问题。

(一)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2010年是两个选择题,两个主观题。2011年将是两个选择题,1个主观题。赋分从12分减为9分,分数减下来了,可复习的难度不会降低。(1)学生做题,特别是做小阅读题,有轻阅读重题目的倾向,而且不太注意即时记忆,看到后边往往忘了前边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阅读本身,首先把文章读懂。集中精神、细读文本,标注段落、圈圈点点,生疑解疑、上下联系等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要注意强化。另外,引导学生养成即时记忆的习惯也很重要。(2)学生进行信息筛选、语言比对、归纳概括往往比较粗糙,教师讲题时注意培养学生理解性筛选和进行语言深度比对的意识,培养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概括的习惯。(3)主观题训练要特别强调审题和表达的全面和简明。(4)全国卷中推断题命制比较成熟,可适当选用作为训练材料。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跟其他省市高考卷比较,小说选用的频率较高。以后选文阅读理解的难度,有可能高于《魔盒》和《静流》。(1)将《外国小说欣赏》的知识列入复习范围,讲题时要特别花力气讲清试题选文跟课内作品的练习,帮助学生打通课内外的联系。(2)学生读不懂作品的原因之一是考前没有读过类似的作品,因此训练选文一定要精心,不同体式,如散文、小说,散文中的典型散文和非典型散文,小说中的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东方小说和西方小说要尽可能覆盖。不同主题的文章也最好兼顾,让学生见多识广。(3)引导学生体会读懂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的过程。(4)归纳答题方法要避免简单化。

(三)古代诗文阅读。逐渐回归纪传体主流,但也可能像09年那样,选议论性文字较多的语段,而议论文字一多学生理解就会增加困难。设题上,文言文:常态化--实词、虚词、内容赏析、断句、翻译。诗歌:趋于朴素简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是怎么表达的。(1)适当选用议论较多的文段做训练材料,上海2011春季卷选文可作参考。(2)多训练学生的“裸读”能力。不借助工具书,不依赖教师讲解,自己根据语境读懂作品。在读懂的基础上做题。(3)回答“表达了什么”的题目,要尽可能考虑全面。2011考试说明上的那道诗歌题还不够典型,在尾联中读出感慨功名岁月都随岁月流逝这一点意思比较牵强。

(四)《论语》阅读。2011年考试说明的实质性更改都跟《论语》有关。表述: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理解和批判继承。这种表述不仅给了《论语》阅读以法定的依据,而且进一步明确了考查的定位:重点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批判继承的能力,而不是考查一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赋分:分值由四分增加到七分。(1)加大《〈论语〉选读》复习力度,使之与赋分相应。(2)进一步认识课本特点。《论语》思想博大精深,9个要点内容都很丰富,由于编选的关系,各课内容有交叉,而这正是命题者可以发挥的地方。(3)分课梳理课文要点。课文10课书,其实仅9个要点:为政以德、礼治、入世态度和奋斗精神、价值观(仁)、修养观、交往观、教育观、师生关系、中庸。(4)花大力气促成学生对论语精髓理解的融会贯通。(1)课内外联系,(2)古今联系,(3)各课贯通。

第七节课是程继伍(浙江大学附中,特级教师)老师讲的《凸显浙江特色,提升文化品位》,主要谈了2011年浙江省语文卷考试说明择要解读及备考导引。从浙江省新高考之路,考纲的三级化定位,考试说明择要解读,高考语文难易推测,关于试卷特点风格,今年备考策略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解读。

第八节课是王小潮(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参与浙江省该考阅卷已逾10年)副教授讲的《与语文学科互动》,主要讲自选模块语文部分的复习。

浙江省食品安全信息网 篇6

(浙财建〔2006〕104号)

各市、县(市)财政局、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宁波市不发),省级有关单位:

根据《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05〕18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浙政发〔2001〕2号)、《浙江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关于加快我省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信办〔2005〕38号)的精神,为推进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数字浙江”建设,省财政在原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设立了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支持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为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我们制定了《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2006年该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时间截止9月20日,逾期不予受理。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

二○○六年八月七日

附件:

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更好地支持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数字浙江”建设,根据国家有关财政资金管理制度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以补助或奖励的方式,主要用于支持:

1.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项目。重点扶持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与关键技术手段的配备、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技术攻关及对外技术合作等项目。

2.具有高技术优势的软件开发与产业化项目。重点扶持具有或争创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基础软件、软件出口与外包,以及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工艺和产品技术水平或替代进口设备、材料研发与生产相配套的嵌入式软件、重点行业应用软件等项目。

3.数字内容产品开发与服务项目。重点扶持为公共管理和服务提供的重大数据库开发、网络增值服务等的项目。

4.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重点扶持信息服务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服务平台、面向区域或行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的开发、建设等项目。

5.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试点、示范项目。

第三条 专项资金安排的原则:

1.鼓励创新。通过专项资金的支持,提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解决产品生产和产业链中关键技术“瓶颈”问题,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

2.扶优扶强。重点扶持骨干、优势企业的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品牌的企业和产品,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链。

3.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形成有利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壮大的环境;

4.公平竞争。规范项目申报、评审和项目管理,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条件下择优选择,提高项目资金安排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第四条 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在浙江省行政辖区内(宁波地区除外)依法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主营软件和信息服务的企事业单位。

2.具有从事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业务所必需的技术装备、专业技术人员、质量保证手段和专门场所;

3.产权明晰,管理规范,遵纪守法,有严格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良好的业绩和社会信用。

4.其他应具备的条件。

第五条 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须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国家、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导向;

2.符合第二条规定的重大技术方向,项目技术含量较高,创新性较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方案切实可行,具备较好的实施基础;

3.项目资金来源可靠,自筹资金落实;

4.市场前景广阔,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六条 符合申请专项资金条件的项目,按以下程序申报:

1.省级以下的项目实施单位,向当地财政、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告,经当地财政、信息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于每年6月底前联合行文上报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

2.省级单位经可向省级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告,经省级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于每年6月底前上报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

申请报告须附以下有效材料(按A4型纸张尺寸制作,装订成册):

(1)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请表(格式见附件1);

(2)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见附件2);

(3)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地税、国税登记证复印件;

(4)有银行贷款的项目,需提供相关银行贷款合同和贷款承诺书等凭证;

(5)省级以上部门(含省级)颁发的相关资质证书及荣誉证书等复印件;

(6)其他要求提供的材料。

第七条 当年已列入国家或省有关财政资金扶持计划的项目,不得重复申请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同,一个单位原则上只能申报一个项目。已得到专项资金补助的单位,在该项目尚未完成前,不得申报新的专项资金项目补助。第八条 专项资金的审定与下达

1.省信息产业厅对申报项目进行汇总、初选,并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在此基础上,按照专项资金安排的原则,由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共同审定补助项目和补助(或奖励)的具体资金数额,并联合行文将预算指标下达给各有关市、县(市)财政部门和省级有关主管部门。

2.市、县(市)财政部门和省级有关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和项目进度将专项资金及时拨付给项目单位。

第九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1.各级财政、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督促项目单位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严禁截留、挪用或转作他用。

2.项目单位应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严格实行专款专用,控制开支范围,努力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3.专项资金的使用,应接受财政、信息产业、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4.使用专项资金的项目完工后,项目单位应及时将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实施效果、项目工程决算等材料(编写题纲见附件3)报送同级财政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各市、县(市)财政部门和信息产业部门对完工项目材料审核后,于每年12月底前将有关情况汇总上报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

5.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将不定期地对项目实施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施跟踪问效。对违反本办法规定使用专项专项资金的,将督促有关单位限期整改;如发现有弄虚作假骗取补助资金或违规使用专项资金情节严重的,省财政厅将责令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追回补助资金,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负责解释。

浙江省食品安全信息网 篇7

问卷调查作为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学术调查研究中[1]。为分析气象预报公共信息服务状况,气象部门多采用问卷调查法来搜集气象服务信息。近年来,王新生等[2]、李峰等[3]、刘甜等[4]、罗艳等[5]先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安徽、山东、湖南和江苏4个省份的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进行分析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为客观地了解社会公众对海洋预报公共信息服务的满意程度及服务需求,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科学制定公共信息服务发展规划提供信息支持,2012年7—11月,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开展了一次海洋预报公共信息服务的问卷调查,本研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得到一些有意义的信息和结论。

1 调查方法与内容

1.1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通过“网络调查”“委托调查”“现场调查”等形式向涉海行政主管部门、涉海企事业单位、捕捞渔民、养殖户、滨海旅游从业人员、游客等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其中“网络调查”通过在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门户网站设置调查专栏,请网民在线填写问卷;“委托调查”通过委托沿海平湖、定海、普陀、嵊泗、岱山、镇海、象山、宁海、洞头、玉环、三门、乐清、平阳和苍南等14个县级海洋与渔业局的工作人员,深入渔港码头、滨海旅游区、海水浴场等场所的售票厅,以及涉海企事业单位、渔村和养殖一线发放;“现场调查”一部分通过浙江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发放;另一部分在“国庆黄金周”旅游旺季期间,省中心派专人到舟山朱家尖南沙海水浴场现场发放。

调查范围覆盖浙江沿海一线,调查对象基本涵盖各类海洋预报公共信息服务的预设对象,调查共收回问卷2 053份,其中有效问卷2 028份,调查具有代表性。

1.2 调查内容

根据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6,7,8],调查问卷设计成“结构型问卷”形式,共设置了22个问题,其中“封闭式”问题21个,“开放式”问题1个。

“封闭式”问题分为6类,形式为单选或者多选题。第1类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职业等;第2类是调查对象对海洋预报信息的关注情况,包括海洋预报关注度、海洋预报信息需求、海洋科普及灾害防御信息需求、获取海洋预报信息的目的等;第3类是调查对象对海洋预报信息的了解情况,包括对已发布的各类常规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预警报知识的了解程度等;第4类是调查对象对海洋预报信息的获取情况,包括海洋预报信息的用户到达率和获取渠道情况等;第5类是调查对象对海洋预报信息服务的评价,包括预报信息的理解难易度、预报的准确率、预报信息是否有用、预报信息服务的满意度等;第6类是调查对象对海洋预报信息服务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开放式”问题,形式为简答题,用来征求调查对象对改进和提高海洋预报信息服务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涵盖了各年龄段的人群,其中18岁以下的有125人,18~35岁的有815人,35~60岁的有1 021人,60岁以上有67人,绝大部分调查对象的年龄在18~60岁之间,属于年富力强的年龄段,代表了社会中坚力量。调查对象的职业覆盖面较广(图1)。同时,由于调查活动在沿海一线开展,调查对象中所从事职业与海洋有关的有1 184人,约占总数的58.4%。

2.2 海洋预报信息关注情况

从调查结果上看,在浙江沿海地区,海洋预报信息的普及率较高,有57.4%的调查对象表示日常非常关注或关注海洋预报信息,表示不太关注或完全不关注的只有12.4%。其中,海水养殖户、海上捕捞渔民及其他海洋工作人员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其他群体,分别达80.6%、84.8%和71.4%,其他群体的关注程度在40%~50%之间,学生群体的关注程度最低,仅为39.7%。

调查中,70.7%的调查对象表示有了解海洋预报信息的需求。其中,海水养殖户、海上捕捞渔民及其他海洋工作人员的需求尤为强烈,有需求的分别达92%、95.7%和88.9%,事业单位职工也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71.8%),其他群体有需求的在50%~65%之间,学生群体则仅有45.4%表示有需求。

而海洋科普和海洋灾害防御信息的需求则更强烈,近90.5%的调查对象都表示愿意免费获取。从不同群体看,98%的海水养殖户和95.4%海上捕捞渔民表示愿意免费获取,其他群体的愿意人数约在90%,并且前两项数据表现不佳的学生群体也有78.5%表示愿意。

在获取海洋预报信息的主要目的上,选择海边游玩和海上交通的最多,分别有43.6%和41.7%,另有35.3%的调查对象选择养殖或捕捞,31.7%选择海洋灾害防范,22.6%选择用于日常工作。从不同群体来看,除了海水养殖户、海上捕捞渔民获取信息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养殖捕捞,其他海洋工作人员用于日常工作外,别的群体主要用于海边游玩,其次是海上交通和海洋灾害防范。

以海边游玩为目的人群对各种海洋预报信息的关注度也有侧重,其中61.9%的调查对象关注海浪预报,55.4%和49.5%的调查对象关注潮汐和海水温度预报,而关注滨海旅游适宜状况预报的有33.6%,游泳适宜状况的有29.3%,海雾的有29.3%,仅有16.2%的调查对象关注海钓适宜状况预报(表1)。

%

注:表1中的数据按不同职业人群中关注不同预报信息的人数,除以有效问卷总数2028得出.

2.3 海洋预报信息了解情况

对于浙江省现已发布的各类常规海洋预报信息,调查对象对如海浪等水文气象要素预报的了解程度要远高于如旅游适宜度等的衍生预报信息。其中了解程度最深的是海浪预报,有70.6%的调查对象表示了解,接下来是潮汐、海水温度和海雾,分别有60.7%、50%、34.2%的了解率。而衍生预报信息的了解程度则较差,滨海旅游适宜状况有21.6%的了解率,游泳适宜状况有15.1%,海钓适宜状况仅有8%(表2)。

%

注:表2中的数据按不同职业人群中选择不同预报信息的人数,除以有效问卷总数2028得出.

调查对象对于海洋灾害预警报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要远低于他们的求知需求。在回答是否了解海洋灾害预警分为“蓝、黄、橙、红”4个级别的问题时,只有67%的调查对象表示了解,和前面90.5%的求知需求相差甚远。其中,海水养殖户、海上捕捞渔民的了解率最高,分别达82.1%和82.9%,其次为事业单位职工,达74.2%,其他群体在55%~70%之间,学生群体则仅有44.2%表示了解。

2.4 海洋预报信息获取情况

从调查情况上看,浙江沿海地区的海洋预报信息到达率情况较好,有70.9%的调查对象表示收看或者收听过海洋预报节目。从不同群体看,海水养殖户、海上捕捞渔民收看或收听率最高,分别达84.8%和86.7%,政府机关雇员、事业单位职工、其他海洋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的收看或收听率在70%~80%之间,企业职工、个体经营户则在60%~70%之间,学生群体则只有47.1%。

从海洋预报信息的获取渠道看,有75.7%的调查对象是从电视获取信息,45.9%是从短信获取,另有29.9%、25.2%、22.1%分别从报纸、广播和互联网获取。而针对希望从哪个渠道获取海洋预报信息的问题,电视依然领先,短信紧随其后,分别有57.8%和53.8%的支持率,接下来是报纸、互联网、广播、户外显示屏、微博、朋友转告和公交站牌或公交车载移动电视(图2)。从不同群体上看,海水养殖户、海上捕捞渔民和其他海洋工作人员由于工作性质,最希望从短信获取,其他群体则最希望从电视获取。

2.5 海洋预报信息服务评价

从调查结果看,目前浙江发布的各种海洋预报信息并不难以理解,调查对象中有18.3%表示容易理解,66.5%表示可以理解,6%表示过于专业,1.8%表示难以理解。从不同群体看,海水养殖户、海上捕捞渔民和其他海洋工作人员表示容易或可以理解的达91.3%、93.5%和90.5%,其他群体也有近80%表示容易理解或可以理解,政府机关雇员有75.9%表示容易或可以理解。

在海洋预报信息的准确率方面,有15.7%的调查对象表示准确,60%表示基本准确,10.7%表示不稳定,2.7%表示经常不准,10.9%表示不清楚。从不同群体看,有85.9%的海水养殖户和87.5%的海上捕捞渔民表示准确或基本准确,其他群体表示准确或基本准确的,政府机关雇员有75.9%、事业单位职工有75.8%、企业职工有71.3%、个体经营户有71.9%、其他人员有70.2%、其他海洋工作人员有66.7%、学生有61.6%。

和预报准确率相比,预报信息是否对公众有用则更为重要。调查中,有51.3%的调查对象表示浙江省发布的海洋预报信息有用,35.1%表示一般,6.3%表示不知道,7.3%表示没用。从不同群体看,有74.9%的海水养殖户和66.6%的海上捕捞渔民表示有用,其他海洋工作人员中有52.3%表示有用,其他群体则基本在40%~50%之间,学生群体仅有33.9%表示有用。这个结果表明,现有的海洋预报信息尚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除了养殖捕捞等特定领域,对其他方面的生活生产指导意义较为有限。

相似的结果也反映在调查对象对海洋预报信息服务的满意度上,调查对象中约有17%表示非常满意,约44%表示较满意,约29%表示基本满意,不满意的约有3%(图3)。从不同群体看,有74.5%的海水养殖户和77.2%的海上捕捞渔民表示非常满意或较满意,其他群体则有45%~55%表示非常满意或较满意。

2.6 海洋预报信息服务改进

针对海洋预报信息的发布时间段,有45%的调查对象希望是早晨,35.7%希望是晚上,29.1%希望是上午,还有17.5%希望是中午,11%希望是下午。从不同群体上看,海上捕捞渔民、海上捕捞渔民、其他海洋工作人员、事业单位职工和学生希望早晨就能获取信息,企业职工、个体经营户和其他人员则更愿意晚上获取。

%

注:表3中的数据按不同职业人群中选择不同预报发布时段的人数,除以有效问卷总数2028得出.

同时,有70.2%的调查对象希望能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54.9%希望能增加发布频次,48.9%希望能增加发布渠道,33.5%希望能推出有针对性的预报产品,25%希望能改进专业术语的表述方式,使之更通俗易懂(图4)。从不同群体上看,提高预报准确率是所有群体的共同诉求和希望。

3 结论

本研究在2012年浙江省海洋预报公共信息服务调查数据基础上,从社会公众对海洋预报信息的关注情况、了解程度、需求情况、获取渠道和评价建议等各方面进行了总体分析,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对于有针对性地提高海洋预报公共信息服务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由于本次调查在沿海一线开展,有区域局限性,同时本研究仅仅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简单统计分析,所获得的结果不够全面和细致。下一步将针对不同职业群体开展更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期获得更细致精确的结论。同时,今后将完善调查问卷设计,争取定期开展更广泛的调查活动,从更长的时间序列和更广的地域范围研究社会公众对海洋预报信息服务的需求。本次调查分析结论如下。

(1)调查对象总体对海洋预报信息关注程度较高,也愿意获取海洋预报信息,对海洋科普和海洋灾害防御信息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多数调查对象收看或者收听过海洋预报节目。

(2)海浪、潮汐和海水温度要素预报信息仍是沿海社会公众的需求主体,滨海旅游适宜状况、游泳适宜状况等衍生预报信息也逐步被人们接受和需要,而海雾和海钓适宜状况则需求度不高。

(3)海边游玩、海上交通和海洋灾害防范是人们获取海洋预报信息的主要目的。海水养殖户、海上捕捞渔民及其他海洋工作人员由于职业需要,对海洋预报信息的需求远高于其他职业,其他群体的需求程度和其是否有涉海活动密切相关。

(4)调查对象认为海洋预报信息可懂性较高,预报准确性尚可接受,而预报信息的有用程度则一般,对预报信息服务的满意程度则较好。其中,海水养殖户和海上捕捞渔民对预报信息服务的评价较高,而其他群体的评价较低。

(5)在浙江沿海地区,海洋预报信息发布、海洋基础知识普及和宣传工作已经初具成效,但针对学校学生的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工作则相对滞后,应予以重点加强。

(6)电视和短信是最有效的信息发布渠道,报纸、广播和互联网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7)早晨和晚上两个时段是公众获取海洋预报信息的主要时间段,上午和中午也有一定收视收听率。

(8)提高预报准确率是公众最强烈的期望,同时海洋预报部门应该在增加信息发布频次、增加发布渠道、提高信息可懂性及亲民性和加强海洋科普宣传等诸多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摘要:2012年,浙江省开展了沿海地区海洋预报公共信息服务调查,文章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浙江沿海公众对海洋预报信息的关注度、了解情况、需求情况、服务评价、获取渠道和改进期望等,给出了提升海洋预报公共信息服务的建议。

浙江省食品安全信息网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外语外贸类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5-0073-03

2011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决定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1]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2003年4月启动的“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迈入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历史发展新阶段。[2] 2011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颁发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浙教高教〔2011〕171号)明确要求“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即“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3]在此继往开来的历史时刻,实证研究我国高职院校,特别是示范性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成就有利于下一阶段高职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一、研究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依据浙江省教育厅和财政厅2009年3月颁布的《关于确定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浙教高教[2009]53号)文件内容和浙江省及其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浙江省现有的46所高职院校中选取了浙江省确定的22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含2所重点培育院校;其中6所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5所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义乌的1所普通高职院校作为研究样本。[4]上述23所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代表着浙江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成就,也能有效反映浙江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成就。此后,本研究再依据各个研究样本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络展示平台,对23所院校所提供的2003~2011年已建成的国家级和省级外语外贸类精品课程进行逐一筛选,总结建设成就、提炼成果特色。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成就

2003年至2011年,本研究所选的浙江省23所样本院校共建成4门外语外贸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如表1所示,31门省级精品课程如表2所示。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色分析

1.课程应用特色鲜明,符合和适应浙江省“外向型经济”发展需求

从表2可见,与外语类课程相比,外贸类课程建设成就“异军突起”:在已建成的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外贸类课程“平分秋色”;在31门省级精品课程中,外贸类课程占据“大半江山”(共计21门,占课程总数的67.74%)。

2.课程语种类别层次分明,服从和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除英语语种在两级精品课程中的主导地位外(分别占国家和省级课程总数的75%和90.32%),日语语种也崭露头角,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综合日语”课程早在2006年就跻身国家级精品课程,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和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都建成了各具特色的“日语精读”省级精品课程。

3.课程专业属性差别显著,课程建设高度依赖相应专业,公共课程建设逆难而上

与外语类公共基础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相比,外语外贸类专业课程占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75%,占省级课程总数的87.1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差异下,公共课程仍然不畏艰难、创下佳绩: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英语”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大学英语”等5门课程分别跻身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前者还创下了英语与专业融合的开拓性成就:借助“‘三位一体’的特色校内外汽车专业实训基地为英语学习提供身临其境的氛围”。

4.课程区域分布差异明显,课程建设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表现为“稳”中有“变”

从课程在浙江11地市的分布看,杭州、宁波、温州囊括了4国家级精品课程(杭州2门,宁波、温州各1门)(见表1),这一结果符合三地在浙江全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显示出两者协调发展中的“稳”;而在31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成就上,两者关系“稳”中有“变”:杭州、宁波、金华、湖州占据前四名,所建课程总数分别为10门、9门、5门和4门,分别占课程总数的32.26%、29.03%、16.13%和12.90%,温州、嘉兴、台州各1门,均占总数的3.23%,如表3所示。

5.公共课程网络平台运行平稳,开放度高,示范价值显著;课程定位准确,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模式务实创新

实证显示:与专业课程相比,1门国家级和4门省级公共英语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全部正常运转、时时运转,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开放性、职业性、实用性都很强,课程特色鲜明:

(1)国家级精品课程“汽车英语”力扛“系统改革、学语致用”的旗帜,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实训、考核机制等方面独巨匠心,对同类课程颇具借鉴意义。

(2)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大学英语”网络平台上的“学习资源”、“动态公告”、“新闻广角”、“第二课堂”等构建出丰富的课程资源且与时代同步,“自主学习”空间和“互动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铺平了道路。

(3)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实用英语”和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高专英语”力打“高职”和“实用”特色,前者开设“基础英语”、“提高英语”、“行业英语”三个层次的英语课程,形成以英语“应用能力+单项特长+专业技能”为主线的高职实用英语综合课程,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创建“CPT+SPT”的实训模式;后者对应网络平台下属的“英语学习网”、“英文戏剧社”和“侃蛙口语俱乐部”等树立了一般环境下英语学习实践实训的示范标杆。

(4)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有“鲜明的服务地方经济的教学目标定位,以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为特色,积极凸显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服务于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树立了高职“英语教学本土化”的实践标杆。[5]

6.专业课程校企合作理念深入人心,跨国合作初露端倪;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基本普及,外语与专业的融合初见成绩

其具体表现为: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普及度高:专业课程中的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可点击的19门省级精品课程均不同程度地融入了“校企合作”的教学理念,普遍采用“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跨国合作初露端倪: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中英双语教学的“社区护理”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进出口实务”课程均属于中澳跨国合作项目。前者以“课程资源与国际接轨”为主要特色;后者“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平台,融入国际化教学模式”为创新点。

(3)外语与专业融合初见成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社区护理”、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服装进出口贸易实务”、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旅游英语”等分别开创了英语与护理、服装、旅游等专业高度融合的先河。“社区护理”课程教学体系紧扣行业动态、课程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服装进出口贸易实务”与行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内容体现“学岗贯通、课证融合”;“旅游英语”课程定位为训练学生的入境游英语景点、沿途讲解和生活接待技能,以及出境游领队境外工作英语交际技能,完全根据浙江省旅游行业的入境游导游接待和出境游领队的实际工作流程和英语交际内容安排课程内容。

四、结束语

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已建成的35门省级以上外语外贸类精品课程体现了当代高职教育理念,应用特色鲜明;课程开放程度较高,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课程集中展示了浙江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成就,有效反映出浙江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成就,并为下一阶段高职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总体建设工作也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课程层次类别尚需进一步优化:课程总体层次有待升华,外贸类课程质量有待优化;

(2)课程建设布局尚需进一步均衡:课程区域布局有待科学发展,课程院校布局有待协调发展;

(3)课程开放程度尚需进一步强化:部分课程网络平台运行不平稳,存在网站无法点击使用的问题,这有悖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初衷。

外语教育是实现高职教育总目标,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必要条件。[6]对示范性高职院校外语外贸类精品课程建设成就开展实证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价值,以此来引导和督促普通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改革,整体提升高职外语教育质量,有效服务于高职教育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 2011-11-14.

[2]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2003-04-18.

[3]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二五”期间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Z].浙教高教[2011]171号, 2011-12-10.

[4]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财政厅.关于确定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Z].浙教高教[2009]53号, 2009-3-30.

[5]孙太群,黄远振.论中国英语与英语教学本土化途径[J].长沙大学学报, 2009(3): 134-137.

[6]安晓灿,周龙.与时俱进,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 2010(4): 4-7.

上一篇:永远别害怕新的挑战作文下一篇:西游记精彩情节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