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反应的应急演练(精选6篇)
一、演练目的:为了更好的让护理班组成员更加熟悉输液反应的表现和熟悉抢救流程,进一步提高护士处理输液反应的应急能力,内六科护理班组进行了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情景演练,以检验我们在应对输液病人发生输液反应的应急处理能力。
二、演练时间:2016年5月20日
三、演练地点:内六科病房
四、场景:病房护士在巡视病房时发现患者出现输液反应急需抢救。
五、演练程序:
1、护士XX巡视病房时发现住院患者33床出现寒战,面色青紫,呼吸困难,试体温38.7,立即抢救并通知家属呼叫其他医务人员。
2、护士XX立即停药,更换输液器,改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3、护士XX推抢救车及心电监护至床前,安装心电监护,氧气装置,给予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告知医师。
4、护士XX遵医嘱给地塞米松5mg静推,并给予患者加盖棉被。配合医生给予急救处理:规范执行抢救及口头医嘱,做好用药记录及病情观察。
5、护士XX遵医嘱给予冰块物理降温。
6、护士XX将剩余药液,输液器及使用的注射器等在场保存,注明用药时间,联系药剂科、感染科、护理部,查找输液反应原因。
7、抢救期间护士XX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和瞳孔变化,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措施,并做好有关抢救观察记录。
8、患者寒战消失后,减少盖被,再次试体温37.8。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家属如有疑问,上报医务处,护理部,医患双方共同在场的情况下封存标本,在封口处加盖印章并签字,上报护理部,感染管理科。
9、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上报护理部,感染管理科,医务处,药剂科,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接工作。
六、演练总结:
通过此次演练,提高了护理班组成员对输液反应应急预案情景演练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总结经验,完善不足,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保证科室的医疗工作安全运转。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患者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男32例, 女24例, 年龄在7~7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8.7±0.4) 岁, 不良反应类型包括:心跳骤停4例, 高热惊厥4例, 晕厥16例, 发热15例, 急性心力衰竭4例, 过敏反应13例。医护人员共有15人, 医生4人和护士11人。医生男1人, 女3人, 年龄37~45岁, 平均年龄 (39.2±0.3) 岁。
1.2 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患者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应急处理方法和护理体会作出总结, 其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跳骤停
在输液中最严重的突发事件为心跳骤停, 指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 多与以下因素有关: (1) 精神因素:情绪在过度激动时, 如兴奋、激动、紧张等。 (2) 行为因素:患者在无医嘱时自行停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等行为[1]。 (3) 环境因素:在输液大厅中的温度、湿度、噪音程度等都易使患者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导致心脏骤停。 (4) 老龄化:随着年龄的增长, 常常伴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悸、头昏等症状, 在输液过程中加重了心脏的负荷, 引发了心脏病。在本次研究中有4例患者为心脏骤停, 抢救方法如下: (1) 胸外心脏按压:立即使患者仰卧, 置于木板或地面上, 双手掌根重叠按压胸骨中段1/3与下段1/3交界处, 同时做人工呼吸。 (2) 静注大剂量的肾上腺素。 (3) 按压人中、足心涌泉和手心劳宫穴位。 (4) 及时清理患者口中的秽物, 使呼吸畅通。其中3例及时抢救成功, 并入院治疗;1例死亡。因此, 护士应对潜在患有心脏病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控制室内温度和音量, 创造良好的输液环境。
1.2.2 高热惊厥
多见于儿童, 与体温骤然升高有关, 主要表现为全身抽搐和短暂意识丧失, 伴有眼球上翻、嘴角抽动、呼吸暂停和面色青紫等症状。发作时间过长或反复发作可使大脑严重缺氧而造成大脑损害。本研究显示的高热惊厥病例均为小孩, 年龄较小, 用语言无法叙述病情的变化, 致使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高热惊厥。抢救方法如下: (1) 应迅速将患儿放平, 头偏向一侧, 解开衣领, 清理口腔内的呕吐物。 (2) 用指尖适当用力按压患儿的人中、合谷穴2~3min。 (3) 在口中放入牙垫或纱布, 防止患儿因疼痛咬伤舌头。 (4) 适当用力按压住小儿四肢, 移开周围硬物, 用医用酒精轻轻擦拭肢体, 尤其是颈部两侧和腹股沟处, 以增强降温效果。 (5) 服用降温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或用水合氯醛灌肠、鲁米那注射, 保护脑组织, 使惊厥症状得到控制。本次研究出现高热抽搐4例, 按上述急救措施进行护理后好转, 2例患儿病情稳定后入院治疗。因此, 护士应加强对出现过高热抽搐或癫痫史的小儿检查, 当患儿有发热现象时, 每30min测量1次体温, 并做好降温措施, 避免高热惊厥的发生。
1.2.3 发热、昏厥
是较为常见的输液反应, 大部分是输入致热物质所引起的, 本次研究出现发热的有15例, 表现为体温高于38℃、发冷、寒颤, 并伴有恶心、呕吐、烦躁、昏迷等症状。应急处理方法如下: (1) 反应轻者可减缓输液的速度, 注意保暖如用手捂住输液管、用热水袋或加盖棉被。 (2) 反应严重的患者应立刻停止输液, 高热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 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 必要时可根据医嘱给患者服用激素或抗过敏药。 (3) 用指尖适当用力按压患者的内关、合谷穴。本研究的15例患者均在治疗后体温下降, 观察1h后无不良反应后离院。本次研究中晕厥的患者有16例, 大部分是由饥饿、紧张或供血不足所导致。在有患者发生晕厥时, 护士应立即将患者就地平卧, 解开患者的衣领, 按压人中穴, 严重者可给与吸氧并检测血压[2], 在患者苏醒后服用温水。患者经以上急救方法处理后, 均苏醒并完成输液。因此, 护士应重视以前在输液室有发热、昏厥等症的患者, 让其平卧进行输液治疗, 并提醒患者勿在饥饿时进行输液。
1.2.4 心力衰竭
大多患者具有潜在性心脏病, 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心律失常等症, 严重者可出现口鼻涌痰、肺部湿啰音。本次研究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共4例, 大多是输液速度过快, 加重心脏负担所致。在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 将患者扶坐起, 调节输液滴速和输入量, 根据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 调整滴速。同时, 嘱咐患者在起床或移动时, 动作要缓慢, 避免眩晕等症状;严重时按医嘱使用镇静、舒张血管、强心剂等药物, 使心脏负荷得到减轻;在病情稳定后送病房治疗。因此, 护士应加强检查, 控制输液速度, 特别是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本次研究的4例患者经急救处理后病情平稳, 送病房治疗。
1.2.5 过敏反应
主要与患者体质的过敏性和中成药的输入成分有关。由于中药种类多, 成分复杂, 大多为大分子物质, 如蛋白质、多糖、多肽等。过敏反应常见的症状有皮肤瘙痒、红肿, 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心悸等症状, 严重者则出现过敏性休克。本次研究有13例患者出现过敏反应, 处理措施为:立即停止输液, 换成新的输液管输入生理盐水, 根据医嘱使用抗过敏性药物进行治疗。经以上急救措施治疗后, 过敏反应均于1h内得到缓解。因此, 护士应加强患者的调查, 对于有过敏反应史的患者做皮试[3], 在输液开始时先调慢滴速, 半小时内无异常再调快速度。
2 结果
救治成功的共有54例, 其中41例患者在输液完成无异常后出院;12例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入院观察治疗;1例患者抢救无效。3讨论
输液中心中的患者数量较多, 年龄差异较大, 病情多种多样。尤其是老年和儿童的基础疾病种类繁多, 在输液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大, 大多因为输液的速度过快或者输入量过多导致许多不良反应, 需要进行抢救护理措施。因此, 输液中心应根据不同的患者, 提供不同的优良输液环境, 在护理工作中提高警惕, 做好防范措施[4];同时, 对医护人员在输液不良反应的应急抢救作出培训措施, 对各种症状做好充足的准备, 以保证对患者提供及时和有效的抢救措施, 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本次研究中显示, 医护人员良好的急救护理措施, 使得多数患者得到救治,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实行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 在输液中心进行输液时, 以防发生不良反应危害患者生命, 护士应做好应对各种不良反应的急救护理培训, 对各种症状做好充足的准备, 保证让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 提高抢救工作的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输液中心在发现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时的应急处理方法和护理体会。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患者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应急处理方法和护理体会作出总结。结果 救治成功的共有54例, 其中41例患者在输液完成无异常后出院;12例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入院观察治疗;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医护人员应做好应对各种不良反应的急救护理培训, 对各种症状做好充足准备, 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提高抢救措施的成功率。
关键词:输液,不良反应,应急护理
参考文献
[1]谭桂青.心脏骤停复苏与护理进展[J].广西医学, 2002, 24 (8) :1229-1231.
[2]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01.
[3]卢洪敏.患者健康知识调查与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05, 21 (8) :634.
关键词输液反应 观察
观察有无药物的过敏反应
凡是输液所需使用的药物,对于易过敏者都应在输液前做皮内敏感试验,只有无过敏反应时才能进行输液。但有些病人由于体质等因素可能发生“迟发性过敏”反应。这些病人虽然皮内试验为阴性,但可在输入一定量的药液后发生过敏反应,故需要密切观察。如果在输液过程中皮肤出现丘疹、有痒感,并有心慌、气短或见病人颜面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发冷、测血压有下降趋势,即为过敏反应,须立即停止输液。一般症状轻者可口服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等;若出现过敏性休克,则要分秒必争全力抢救。
观察输液的速度
输液的速度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体质及输入液体的总量,输液的目的和药物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来考虑。一般情况下成人以每分钟40~60滴为宜。有些药物的滴速不宜太快,如氯化钾一般稀释成0.3%浓度,每分钟应控制在20~40滴。尤其在给重症心脏病患者输液时,其速度应控制在每分钟15~30滴为宜。给老年人及婴幼儿输液亦必须减慢速度。然而有些药物则需快速输入才能发挥作用,如甘露醇为达到其脱水作用,按每kg体重1~2g的剂量应在30分钟内滴注完毕。这在控制急性脑水肿病人时应用较多。又如给休克早期的病人输液亦应尽早而快速,这时及时纠正休克状态十分重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病人觉得输液时间过长或出于不愿忍受输液时对活动的限制,甚至怕影响到睡眠等原因,在未经医护人员允许的情况下,自行调快输液速度,这是非常危险的。
观察输液药物有无溢至血管外
有些药物(多数抗癌药)是不允许渗出到血管外。一旦有外渗可使病人局部疼痛难忍,严重时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因此如果观察到输液外渗应及时对症处理,如局部湿敷硫酸镁等。
对神志不清患者更要仔细观察
对接受输液治疗的神志不清患者,须有专人陪护,并在输液全过程中细心观察脉搏、呼吸、心率、血压以及颜面表情和体态,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時作出相应的处理,防止发生意外。
理
(一)诊疗药物使用前(含服药、注射、输液、输血、外用药等)均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凡不符合要求者一律不得使用。
(二)病人诊疗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避免损害进一步扩大。同时填《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报药事科。
(三)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医护人员应查视病人的病情,必要时作相关检查,明确药物不良反应对病人导致的损害,并给予相应的医疗处理。
(四)输液发生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所输液体,并更换液体有利于后续处理。取下的液体由专业护士或护士长妥善保管。如果疑液体细菌污染,应抽取液体和病人血液作细菌培养。科室应将情况报告院感科和药剂科。必要时按有关规定由医患双方共同封存液体等,并送有关部门进行检验。
(五)输血发生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所输血液,并更换液体有利进一步处理。取下的血液由专业护士或护士长妥善保管。科室立即通知输血科,输血科通知科室人员到场协助处理。必要时按有关规定,由医患双方共同封存血液等,并送有关部门检验。随后,科室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输血科。
关键词:输液反应,原因,对策
输液反应是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总称,包括热原反应、过敏反应、静脉炎、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和空气栓塞等,常在临床使用静脉制剂时发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输液反应所涵指的临床症状较多,变异性较大。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掌握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和特点,加强对其表现的认识,并开展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医、药、护人员的共同职责。
1 输液反应的原因
1.1 内毒素
又称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目前临床输液过程中联合用药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国家对细菌内毒素的质控有严格的限量标准,但混溶于同一输液瓶后致热物质迭加,细菌内毒素达到一定量,即可发生热原反应。因此,在临床输液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的配伍种类[1]。
1.2 微粒
是药物配伍后产生的不能代谢的物质。某些中草药注射剂与大输液配伍后使液体中的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其原因是中草药成分复杂,有效成份的提取和杂质除尽有限。输液配伍后不溶成份以胶态形式存在并与药液发生氧化、聚合反应,药液中的pH变化,导致皂苷、生物碱等析出,出不溶性微粒[2,3]。
1.3 药品的理化性质
包括pH值、渗透压等。药物配伍后,药物所产生的分解产物, 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药品的疗效, 甚至引起输液反应。如阿莫西林与5%或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会随着温度时间变化产生变色降效;头孢哌酮钠与0.5%甲硝唑配伍4h后变色沉淀;乳酸环丙沙星与青霉素配伍1h产斗沉淀等[4]。
1.4 输液过程
1.4.1 输液环境
目前的输液多采用封闭方式,所出药液和进入的空气量相等。如果输液器具的过滤装置不良,可将空气中的细菌和尘粒带进药液造成污染。洁净的病房可明显减少输液时洗气过程热原和微粒的引入。有效清洁空气的措施包括减少人流、物流、保持地面清洁,定期使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可使空气细菌率下降95.3%[5]。
1.4.2 医护人员手的清洁及输液部位的皮肤消毒
操作前不注意洗手,或洗手后二次污染,还有部分护士无菌观念不强,对患者穿刺部位皮肤消毒不洁,以及碘酒,酒精浓度低等都是导致输液反应的原因。因此,医护人员静脉输液前有效地进行手的清洁与消毒,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正确选择皮肤消毒剂,可有效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1.4.3 输液速度
中国药典(2000版)规定,静脉给药的内毒素阈值为)5EU/kg。体质虚弱或敏感者在输液过程中易发生输液反应,主要与体内的药物浓度高、输液速度快以及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的内毒素超过阈值有关。另外,有些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不适甚至病情恶化,也与输注含K+、Mg+、Ca2+等药物的滴速过快有关。
1.5 患者因素
输液主要适用于血容量减少,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腹泻、烧伤、休克、高热等患者,受疾病、患者年龄和个体差异等方面的影响。有文献报道,年龄55岁以上的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的比率在70%左右[6]。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同一厂家、批号的注射液在使用中出现输液反应,与个体对细菌内毒素所耐受阈值不同有关。
2 输液反应的分类、症状和临床处理
见表1。
3 总结
综上所述,引起输液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临床如出现输液反应后,应即刻停药、对症治疗,及时将残液送检以查找热原,以明确输液反应的原因。同时做好输液反应病例的登记、分析,及时向医院或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向患者及家属做好病情的解释工作,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加强药品生产、使用及医疗器械等部门对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视,加强监控和管理的力度。促进医、药、护三者密切结合,降低输液反应的发生率,确保输液质量和人民生命安全、健康。
参考文献
[1]杨蓓, 王静.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 8 (1) :61.
[2]黄淑青, 张文萍, 郭为民.静脉用川芎嗪与维生素C配伍微粒实验[J].南方护理杂志, 1998, 5 (4) :2.
[3]吴民, 朱春梅, 宋乙平.中药注射液对输液微粒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9, 19 (5) :277.
[4]Wet t r ich V.Qualit y of cefotaxime sodim preparation[J].Arzneimilled Forschung Drug Res, 1995, 45 (1) :74.
[5]吴致华.临床不宜直接配伍的86对静脉注射药[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9, 19 (2) :103.
关键词 静脉输液 热原 消毒
原因分析
发生输液反应的因素分为4种:①药物因素:经检测发现药物外观变化(包括透明度、颜色、絮状物、瓶口松动、安瓶裂缝等)或发现热原及微粒超标。②输液器具因素:经检测发现输液瓶、输液器、注射器热原及微粒超标。③操作因素:经检测同一批号的其他药品和输液器具热原及微粒均不超标且无其他质量问题。④病人因素;经检测无其他原因可循。
发生机制:热源是指引起动物体温升高物质的总称。广义的热源包括了细菌性热源、内源性高分子热源及其化学热源等,药剂学上的热源通常是指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现已证明热源主要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它是由脂多糖、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微粒异物也是引起输液反应的重要因素,静脉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异物如橡胶微粒,不溶性无机盐、活性炭微粒、纤维、配伍用药过程中产生的微粒以及输液过程中空气没经滤过而进入输液的致病菌或灰尘等,可引起类热源样反应、静脉炎,血管肉芽肿、肺水肿、栓塞、过敏反应等。热原由静脉输入血液,刺激脑下垂体发热中枢,引起发热反应。
预 防
严把药物及输液器具关:液体使用前要认真查看瓶签是否清晰、是否过期。检查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纹。药液有无变色、沉淀、杂质及澄明度的改变。输液器具及药品的保管要做到专人专管,按有效期先后使用。输液器使用前要认真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用手轻轻挤压塑料袋看有无漏气现象。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输液器具。
改善治疗室环境:治疗室按常规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晚1小时,每周2%过氧乙酸8ml/m3 煮沸熏蒸30分钟。每日用含氟的500mg/L优安净进行室内、门窗、台面、治疗车及地面湿式擦拭2次。每月治療室空气细菌监测1次。配药及输液操作过程中,减少治疗室及病房人员流动,避免扫地、扫床,以减少空气中的尘粒。目前采用的净化技术是提高输液环境空气的洁净度保证大输液质量的最有效途径,如安装净化间,层流罩或使用超净工作台进行输液配药。
严格操作规程:静脉输入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医护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前有效地进行手的清洁与消毒。改进安瓶的割锯与消毒,采用安瓶割锯痕后用0.5%强力碘或75%酒精棉签1次消毒后折断,能达到无菌目的,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瓶塞、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熟练过硬的穿刺技术及穿刺后的良好固定可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增加的污染。经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产品,如果静滴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人体内的内毒素量有可能超过阈值,对体质虚弱或敏感患者则可能引发输液反应,因此,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防止输液速度过快。
合理用药:注意配合液体中应严格控制加药种类,多种药物联用尽量采用小包装溶液分类输入。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时,注意配伍禁忌,配制后要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混浊。配制粉剂药品要充分振摇,使药物完全溶解方可使用。配液加入粉针时,加药后应让药物必须充分溶解,必要时增加灯检,符合输液要求方可输注;药液配制好后检查无可见微粒方可加入液体中。由于中草药提取制剂成分较为复杂,与含有离子成分的输液配伍后可能会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复方丹参、双黄连等中草药针剂,一般采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而不选用生理盐水、林格氏注射液等含离子成分较多的输液作为稀释剂。
参考文献
1 余爱珍.基础护理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2.
2 林丽琼.影响输液速度的若干因素分析.学会月刊,2002(2):48.
【输液反应的应急演练】推荐阅读:
输液的不良反应及预防12-05
过敏与输液反应鉴别10-01
异常反应处置应急预案10-04
输液过敏性休克的处理07-17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09-25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护理措施11-21
输液告知07-06
老年人输液07-08
静脉输液安全制度12-02
小儿输液外渗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