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个人的工作总结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名师工作室个人的工作总结(精选13篇)

名师工作室个人的工作总结 篇1

一、积极投身工作室的交流与学习

一年来,我按照工作室的具体要求认真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深入钻研教材,课程标准,研究教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做到心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为教学工作打好了基础;经常观看优秀课堂教学视频,了解总结优秀课堂教学的方法特点,把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研究;阅读优秀的教育教学文章,从中获得启发与提升。积极参加工作室的听课和评课活动,积极参加读书分享,积极参加优质课大赛活动。

二、大胆实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在工作中,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在新的形势面前,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转变思维方式,结合工作实际,与时俱进。进入名师工作室后,积极参与每次教研室组织的名师工作室活动,向有教学经验的各位教师学习各种教育教法和教学技能。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的不足。所以,我就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静下心来学理论知识,提高自己在数学教育领域的理论修养,以及语言表达、文字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此外,我还积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合理运用教学软件,为有效教学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以兴趣为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学有所得;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尽心安排学生在校的学习课业,尽量做到能在学校完成的决不往家带,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一年来我恪守师德,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精心钻研教材、研究教法。

四、反思教学,积累成功的教学经验

名师工作室个人的工作总结 篇2

一、名师工作室的内涵

“名师工作室”最初源于艺术创作和新秀的培养, 八十年代后, “名师工作室”的模式在培养高校教师方面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 后来逐渐延伸到基础教育。

对于“名师工作室”, 并没有一个准确、固定的界定, 只是专家或学者从文字和具体实际工作两个层面进行过解读与理解,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结合名师工作室活动的具体情况, 我认为, 所谓名师工作室, 应该是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 在特聘名师的引领下, 由部分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 集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教师合作共同体, 是非行政性研究机构。名师工作室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 旨在搭建平台, 促进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名师工作室的基本状态

名师工作室通常由一名导师和若干名相同学科的工作室成员组成, 由教育行政部门聘任, 实行任期管理。《中山区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工作室导师与成员的条件。对于导师, 必须具备如下几点: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 在市内外有一定影响;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比较丰富的教育智慧;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并具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具有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跟踪指导被培养者;具有辽宁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对于成员, 必须具备如下几点: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影响力, 得到学生、家长和同行的普遍认可;教育教学业绩突出, 在市级以上 (含市级) 各类教育教学专业比赛中获奖, 教育教学业绩在区内有较大影响力;取得一定的教研成果, 近5年内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篇以上, 或在市级以上教育行政、业务部门举办的教育教学研讨会上作学术交流;具有区级以上政府颁发的综合性荣誉称号。加入工作室, 不但要具备如上几个条件, 而且要遵循一定的程序——由本人申请, 单位推荐,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育局人事科提名, 专业测试, 评审申报材料, 进行全面考核, 最终确定为名师。

由此可见, 名师工作室应当是精英型团队组织, 是一个区域、一个学科的顶尖人才群体, 享有较高的专业威望和专项科研津贴、经费支持。工作室的导师是在一定范围内有较高知名度的特级教师或专业拔尖的业务权威、专家型人才;工作室成员是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优秀骨干教师。

三、名师工作室活动面临的问题

组建“名师工作室”, 应该是政府行为, 而且政府会给予相当数量的费用支持。但“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成效又如何呢?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从实际运行看, 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1.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不够重视。

学校的主要工作当属教育教学, 可谓千头万绪, 除此之外, 学校还要面临各级各类方方面面的检查。每位教师都是学校的一员, 不但要承担学校布置的各种工作, 还要准备学校检查的各种资料。所以, 当工作室成员提出要参加工作室活动时, 校长就可能因为学校的某些工作而不同意工作室成员参加活动。

2.工作室成员本人存在职业倦怠。

名师工作室的活动是工作室成员在导师引导和组织下开展的活动。工作室活动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工作室每个成员的准备与学习。因学校工作繁忙, 教师身心疲惫, 没有精力学习, 无法产生更高的职业期待, 形成了职业倦怠心理。

3.工作室导师引导的局限性。

名师工作室活动离不开导师的引导。导师也是有局限的, 导师水平的高低、对工作室活动的重视程度、对工作室活动的准备等, 都直接影响工作室活动的质量, 影响工作室成员素质的提升。

4.工作室成员在学校的示范性不强。

“名师工作室”的初衷是要放大名师效应, 带领更多的教师成长。但是, 一些名师孤立于学校教师队伍之外, 示范性不强, 对所在学校教师团队缺乏足够的影响力。

5.对工作室成员缺少必要的评估和考核手段。

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名师工作室”规定了一些考核评价指标。《中山区名师考核的管理办法》就规定了考核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内容、办法与结果, 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 是考核内容过于理想化, 不便于实际操作;考核形式过于简单化, 不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考核动机过于功利化, 偏离了“名师工作室”的设计目标。

总之, “名师工作室”在运行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就要积极构建“名师工作室”活动的有效策略, 加强管理, 规范运作, 提升名师工作室的品质。

四、名师工作室活动的有效策略

中山区教育局清楚地看到名师工作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有效推进名师工作室的发展, 特制定了《中山区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中山区名师工作室工作实施方案》等7个文件, 明确了名师工作室活动的有效策略。

1.共同制订“工作室活动计划”。

为了使工作室成员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有“共同的愿景”, 在每个学期开学初, 有关部门就把工作室的名师组织起来, 共同商议制订“工作室活动计划”, 如工作室的活动主题是什么, 要开展哪些课例研究活动, 是集中活动还是分散研修, 集中活动定在哪个学校, 活动形式是什么等。这些内容都应该在每个学期初集体研究决定, 并给每位成员发放本学期活动计划表, 让每位成员时时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需要做什么。

2.自主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工作室的导师还应该要求工作室成员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他们应该依据“工作室活动计划”, 结合个人具体教学实践, 分别制订出五年远期规划、三年中期目标和一年近期任务共三份计划书。每份计划书可以分别从教育、教学、读书、科研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在自主制定的基础上, 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借鉴和修正, 然后由工作室导师进行全面指导与定向把关, 最终交予本人进行践行与落实。

3.阅读交流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阅读。因此, 要求工作室每位成员都认真阅读教育理论著作和人文、科学著作, 学习与工作、个人成长有关的知识, 每学期写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读书笔记。工作室可以向成员推荐、介绍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 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列夫·维果茨基的《思维与语言》、孙绍振的《如是解读作品》、崔允漷的《有效教学》等。在阅读的基础上, 还要不定期地交流读书体会, 深刻领悟专家、学者的教育思想, 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4.课题研究中提升研究能力。

为了使教师能在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就要不断落实以研促教、边教边研、边研边教的研究方式, 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研究基地, 每一间教室都成为实验室, 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因此, 要求工作室成员平时要处处留心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各种亟需解决的问题。并将“教学问题”作为自己教育科研的日常性研究, 使问题专题化、专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成员逐渐意识到做课题需要实实在在地做和长期积累。通过课题研究, 培养了工作室成员教学研究的意识, 提高了教学研究的能力, 走上在教学中研究、为教学而研究的行动研究之路, 走上研究型、专家型、智慧型教师的成长之路。

5.课例诊断中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的职场在课堂, 这要求工作室成员要立足职场, 聚焦课堂, 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全面落实《中山区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中提出的“能力为本, 实践为主”的要求。在课例诊断中, 可以根据工作室预先确定的主题, 对课堂教学进行方向明确的专题性诊断。既可以是对不同教师执教同一教学内容的对比诊断, 又可以是对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连续执教同一内容的持续诊断, 从而有效引导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使用等环节的把握, 全面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6.在各级各类示范展示中提升综合能力。

工作室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渠道, 把研究目标聚焦在课堂教学实践, 锁定在一线教师课堂能力的专业提升上。因此, 除了搭建专业学习的平台, 工作室还要为其成员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

(1) 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示范展示。

通常情况下, 每所学校、每个区乃至每个市都要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在活动中, 可以围绕某一个主题, 由指定教师执教, 通过课堂教学诠释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之后, 还可以开展相关研讨与研修等, 以使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们不但明晰此次活动主题, 还知道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践行与落实, 从而突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像这样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 就可以由工作室的成员“领衔主演”。这样, 得到充分历练的工作室成员, 可以逐渐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名师。

(2) 在“名师送教”活动中示范展示。

为了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作用, 可以组织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开展“名师送教”活动, 到对口帮扶的农村学校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组织主题讲座, 与农村教师结成“师徒对子”等, 通过传经送宝, 切实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带动作用。

7.创造性地组织名师工作室的活动。

《中山区名师工作实施方案》与《中山区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中都明确规定了“每个工作室的活动都要在导师的指导下, 保证每月至少活动一次”, 这是对一个工作室活动数量的刚性要求, 是必须落实与达到的;但是, 落实到工作室的具体活动中, 可能有很多变数与不确定。这就要求导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室的活动, 打破固定僵化的模式, 使工作室的活动与市、县、区大型活动或大型会议相结合。这样, 充分利用了身边的资源, 丰富了活动内容, 有效地利用了时间, 可谓一举多得。

五、名师工作室活动取得成效的原因

中山区从行政角度颁布了名师工作室的一些要求与策略, 要求各个名师工作室全面实施与落实。通过具体实施, 取得了一定效果,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人为本, 改变工作室成员固有的思维模式。

建立名师工作室, 其实是建立教师培训的一种新方式。工作室的活动改变了成员固有的思维模式, 以人为本, 均在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惑上生成, 以激起成员内心的变化, 使其作为主体主动融入到工作室的活动之中。他们发自内心地参与学习, 有效提升了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成员专业化的发展。

2.分享智慧, 规划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生涯。

在名师工作室的活动中, 无论是制定工作室计划, 还是个人发展规划, 均体现了工作室成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 要将准确自我定位与适合自身发展和追求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另一方面, 要注重培训内容与形式的灵活多样, 突出参与式、案例式、情境式、菜单式, 以适合工作室成员自身发展的需求。依托名师工作室, 成员们合作

参考文献

[1]刘穿石.名师工作室的解读与理性反思[J].江苏教育研究, 2010 (10C) .

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基本原则 篇3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 建设 原则

中等专业学校名师工作室是教育行政导向、学校积极参与、教师自觉发展的产物。各地各学校雨后春笋般建成许多形态、功能、运作、效果各异的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良莠不齐的状态。怎么建设名师工作室是“术”层面的问题,而为什么建名师工作室,即名师工作室建设应坚持的原则是“道”层面的问题,“道”不明则“术”必乱。中等专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回归主旨原则

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育人:因为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职业素养,客观上需要提升教师素质,而名师工作室建设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一个平台和途径;教师素质提升之后,通过端正态度和改进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素质。如此水涨船高循环往复,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必然会稳步提高。当前在名师工作室建设中存在名师工作室建设与教育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即为了建名师工作室而建名师工作室。具体表现在场地布置富丽堂皇,硬件配置应有尽有,名师团队名声在外,规章制度全面细致,活动开展像模像样,关注问题追风聚焦,研究成果蔚为壮观,但是整个过程和全部工作好像与学生无关,至少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联。假如名师工作室建设脱离了学生培养,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去建设呢?中等专业学校建设名师工作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关注学生,如何回归主旨。

二、职业特色原则

名师工作室是优秀教师的发源地、骨干教师的集聚地和未来名师的孵化地。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师成长的平台由普通教育率先创立,中等专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在借鉴的基础上要彰显职业特色。

(一)名师的多样性

普通教育的名师通常会在学历、资历、职称、实绩、影响力等方面设若干门槛,表现出较强的同质性。中等专业学校认定名师时要大胆突破普通教育的藩篱和桎梏,使中等专业学校的名师团队和梯队更加贴近职业学校的实际,满足专业多样化、学科多样化、学生需求多样化、教师专业成长多样化、学校品牌发展多样化的要求。理论探究的专家、课堂教学的能手、课题研究的行家、技能训练的标兵、发明创造的奇人、生产经营的行家都可以成为中等专业学校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骨干或领衔人。一位能带出金牌选手的技能教练,一位能使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的经理,一位“一招鲜吃遍天”的技能达人,一位出神入化的能工巧匠,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学校,其作用都不亚于理论专家、教学能手和科研先锋。

(二)名师工作室的多样性

作为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作为教师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作为教师研讨和实践的平台,无论是德育课、文化课、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也无论是哪个学科,都可以建设相应的名师工作室。根据对象不同可将名师工作室分为理论研究室、教学研磨室、课程建设室、技能训练室、产品开发室、校企合作室、创造创新室等。根据载体不同可把名师工作室建在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攻关组、教学工厂、生产车间等。从不同的维度可以把名师工作室分成不同的类别。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采用“工作室名号+领衔人姓名+专业(或学科)名称+工作室”的规则对名师工作室命名,既统一规范又凸显特色,如“和信潘广亚财会工作室”。中等专业学校的名师工作室既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一间房子+一块牌子+一套机制+一个班子”的有形的物化的室,也可以依托网络资源建设无形的虚拟的室。

三、以校为本原则

尽管名师既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既可以是教育系统的也可以是行业企业的,既可以是知识分子也可以是能工巧匠,但是,从学校长远发展的高度,从重在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角度,创建名师工作室应该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本校教师为主

为了提高名师工作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的名师工作室聘请了高校的、科研院所的、外校的或行业企业的专家,这种上挂外联的运作机制可以使名师工作室建设少走弯路见效快。但是这种运作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第一,由于校外的专家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保证名师工作室建设制度化、常规化、规范化。第二,校外专家的理念和方法经常会“水土不服”。第三,由于校外专家的名望大,常常剥夺其他教师的话语权,使教师失语失声导致盲信盲从。

要做到既吸纳校外专家的意见又符合本校实际,需要加大对本校教师的培训培养力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等办法在实践中打造属于自己的名师。就像喜马拉雅山从青藏高原长出一样,名师通常也是从水平普遍较高的教师群体中产生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另外一种生态,即一座高峰的崛起能隆起一个高原,一个高水平的名师往往能带出一个高水平的团队。

(二)以在职在岗教师为主

有些工作室的名师远离教学第一线,甚至已经退休,但是因为学校看重其职称、业绩、经验、人脉等资源,仍然挂着名师工作室的招牌,而实际上已经徒有虚名了。这样做会出现三种不良后果:第一,形成了论资排辈的用人导向,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第二,打压了在职教师的积极性,挫伤了在职教师的主动性。第三,由于长期脱离教育教学实践,不了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信息,老名师的指导常常会失去针对性和先进性。

学校要敢于、善于起用年轻教师,通过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促进在职教师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名师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成长起来的。

四、动态滚动原则

名师是靠水平和实绩说话的,要保持名师工作室的先进性,必须建立健全名师认定的优胜劣汰机制。

(一)名师竞选制。中等专业学校要根据学校性质、地方特色、专业特点、学科优势、发展方向等因素,科学设计系统规划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要通过一系列选贤任能的机制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聘为名师。可以从三个维度衡量名师:第一,师德好。切实热爱职业教育,真心关爱学生,乐于帮带教师。第二,水平高。要成为名师必须有过人之处,要么理论水平高,要么动手能力强。第三,平常心。名师既要高瞻远瞩见微知著,又要脚踏实地潜心工作。

(二)名师任期制。虽然名师工作中需要赋予他某些行政的职权,但是名师不是行政职务。虽然名师在任期间需要给予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但是名师不是职称。名师作为教师培养和成长的平台和机制,客观上需要明确一个任职期限,通常以三至五年为宜,任期太短理不清思路难出成果,任期太长容易压制人才导致慵懒倦怠。

(三)名师考核制。考核的基础和关键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评体系,其中团队和梯队建设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收获和成果等应作为考核的重点。考核方法要重量化、重实绩、重效果。严邝明认为可以参照“项目组(或教研组、课题组、技能提升组等基层团队)—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的进阶动态管理模式,执行“名师工作室—工作室—基层组织”的退格动态管理办法,完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名师管理体制。

名师工作室个人总结 篇4

一年来,在导师的指引下,我也努力探索,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为了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我采取了如下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1、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本学期我以活化、优化、个性化为导向,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抓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学习、研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积极参与物理教学研究工作。本学期,我本着提高自己,锻炼自己的目的,认真参与组内教学研究,利用各种休息时间看课外教辅书籍,备优秀案例,按学校要求完成了一系列教研工作。

3、培优辅差工作成绩明显

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面向全体学生,让大多数学生能听懂、会做课堂练习,同时又因材施教,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指导他们把知识向纵、横方向发展,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信心较弱的后进生,重点指导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鼓励后进生的学习信心,培养优秀生的探索精神,取得良好效果。

二、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学习意识淡薄,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兴趣难以养成,思想滞后,目光短浅,对物理学科不重视,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2、少数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能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没有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学习上存在畏难情绪。

3、有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现象,合作意识不强,探究能力较差,不能独立总结相关的结论,大多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三、今后工作设想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在工作室导师的引领下,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采取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一名学生都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除此以外,结合班级学生在本学期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强化,使学生能在学习期间学到相关的学科知识。

名师工作室个人工作总结 篇5

1.在学习中提升。成为名师工作室成员后,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我激励着自己不断“充电”,经常阅读教育教学书籍,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工作室为每个成员订购了《小学数学教师》,我还关注了手机微信里的《小学数学教师》、《数学好老师》、《小学生数学报》,这样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阅读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积极参加各类听课、评课等活动,向其他教师

交流学习,在研讨活动中能就课堂教学、教材教法及教学实际问题进行切磋交流,促使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感悟,在感悟中不断提升。

我积极参与教育局,进修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暑假期间参与了在长沙第一师范举行为期半个月的“国培项目县——**县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在培训活动中,专家们一堂堂精彩的讲座让我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得到再次提升,在成果展示活动中,我们数学名师工作室的团队研修成果荣获团体一等奖。10月下旬,我又参加了“国培项目县——**县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的第二次培训,来到了长沙仰天湖小学,我们听了4堂高效的数学课,其中**小学李**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近似数》一课,题目的引入,解题的方法都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竖式中去探索,发现,思考用什么法,并明白了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求近似数,反思我在教学这个内容时知识仅仅针对计算结果进行理解,没有深入挖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加强教学反思,不断反思总结改进,提高教学能力。在本次学习培训中,我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组织,被评为优秀学员。

2.在磨课中成长。为了做好国培送教下乡示范课教学工作,应工作室首席名师杨**校长的要求,我执教一堂五年级的《小数除法整理复习》课,对于要上好这节复习课,我心里很没底,在第一次试教后,工作室成员提出本节课内容太过繁琐,又是计算为主,不太好上,但杨校却要求大家共同对这节课进行研讨打磨,坚决要我承担这节复习课教学任务,大家出谋划策,纷纷提出有效建议,杨校更是对这堂课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之后我对这堂课进行了第二次修改,杨校再次对教学设计提出修改建议,使之完善。经过反复打磨,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出色的完成了示范课教学任务,并且这种独特有效的复习课教学设计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认可。

3.在实践中收获。作为一名深扎常态课教学的一线老师,理论的学习、公开课的磨练,都是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实际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我积极参与县教育局组织的优课录制比赛活动,受到好评。

我所帮扶的学员刘**老师是一位非常有上进心的老师,为了加速成长,我经常到她的课堂听她的课,给她提出指导建议,9月中旬刘老师承担了到踏虎送教下乡任务,为了上好这堂示范课,她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第一次试教后,我对这节课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肯定,同时对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提出了修改建议,刘老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再次试教,进步很大,我再次提出一些针对性意见。在之后的送教下乡活动中,刘老师圆满的完成了送教任务,听课老师对这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我还积极指导我所在学校数学老师参与各项活动竞赛,本期我校开展数学讲题比赛,同年级的曾珠老师参加比赛,看了她的讲题稿后,我指出讲题稿必须突出讲题的方法、数学思想,其他的话语应该精减,并指导她对讲题稿和课件进行修改,在比赛中她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名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6

一、讲究方法,帮助学困生

作为老师爱优秀的学生是很自然的事,但要对那些经常违纪学习困难的同学做到热爱就很不容易了。因为他们会给老师带来很多麻烦,让老师头疼。遇到这样的学生我总是不忙着发脾气,先了解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想办法如何对症下药的帮助学生改掉坏习惯,追上其他同学。对这样的学生从不急于求成,有了点滴进步就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坚持下去。经过我的努力很多的问题学生学困生都有了很大进步。我还根据自己帮助学困生的经历撰写了论文《爱我就请理解我》,并且获得了xx省第三届师德论坛优秀征文二等奖。

二、虚心好学,提升教学能力

过硬的教学能力是一个老师的立身之本。我凭着自己对语文的热爱,利用各种方式精研业务,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首先,向同组的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比如在三四年级组时向组长王xx学习,虚心听课。到五六年级组后每课都虚心向王xx老师请教。其次,坚持阅读教学期刊,研读名师博客、课例,触摸教学前沿,接受新的教学思想、方法。最后,自己勇于实践。平时的每一节课都当做教研课来讲,坚持写教学反思。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评比。我所撰写的教学设计多次在县市级获奖,制作的教学课件也多次在县课件评比中获奖。我还参与了市级小课题《小学语文中年级依托文本进行习作训练的研究》,并顺利结题。

论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和影响 篇7

晋宁县何 筱良小学 数学名师工作室自成立运行以来,在省、市、县相关 教育部门 的支持下 ,以“共同成 长是我们的追求、辐射全县是我们的责任” 为工作室的奋斗目标,以“打造晋宁教育品牌”作为工作室成员的共同理想,不断努力奋进。晋宁县教育局加强对工作室的管理,强化师德,立足课堂,不断提升全体成员的教科研水平,取得显著成效,圆满完成了工作室的年度目标。工作室2014年中取得的主要成绩:

1. 主持人何筱良所任班级学科成绩全县第一,获晋宁县委、县政府教学业绩突出奖;何筱良2014年被评为昆明市优秀园丁;工作室成员1人所任班级学科成绩列全县第一,已获县教育局申报的2014年晋宁县委、县政府教学业绩突出奖。

2. 工作室成员2人于2014年被评为昆明市“学科带头人”;成员1人被评为昆明市“骨干教师”;成员2人被评为县级“学科带头人”;成员7人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

3. 主持人带领成员编辑成果集 1 部。

4. 工作室成员参加市、 县优课评比竞赛 2 次,10余人次获奖,其中 1 人获市级一等奖。

5. 工作室成员开讲县、校级公开课20余节。

6. 工作室成员教学论文在省级获奖20余篇。

7. 工作室申报的昆明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获重点课题立项,工作室编纂课题研究成果集一部。

二、德育为先,树立形象

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有9人,学员有53名。工作室成立以来,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主持人何筱良要求全体成员争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名师,淡泊名利,乐于奉献, 正确处理好自身业务进修与学校正常工作的关系,处理好个人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一年来,工作室成员在各自的学校树立了较好的形象,赢得所在学校领导与同事们的好评。为使工作室活动正常化、科学化、规范化,在工作室成立之初,县教研室就制定了《何筱良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 ,明确了每位成员的周期奋斗目标,做了以下基础性工作: 建立QQ群管理团队,实现网上即时研讨;明确工作室的活动和各项工作的要求等。何筱良名师工作室通过QQ群发布信息,并经常开展网上即时研讨活动,如交流读书心得、论文互批等。目前,何筱良名师工作室QQ群已成为工作室成员乃至全县教师共同的科研阵地。

三、立足课堂,共同成长

促进成员共同成长,培养晋宁县新一代的名师,是工作室成立的重要目标之一,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工作室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名师成长在课堂”是何筱良名师工作室打造队伍、加快名师成长的坚定信念。工作室成立一年来, 要求全体第一梯队的成员在各自的学校或跨校借班上课,由工作室组织全体成员进行评课。工作室规定评课时, 各位成员要从自身学科专业化的角度进行评课,使上课者受益的同时,评课者也得到一次全方位学习的机会。工作室规定,评课时少讲优点,甚至不讲优点,只讲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工作室在昆阳一小、昆阳七小、上蒜一小和晋城一小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评课的过程使几个学校的教师受到极大的震憾。一致认为,只有这样的评课,上课者才能得到实质性的进步和提高。一年来,工作室的成员有了很大的提高, 工作室成员李云娇参加昆明市总工会、昆明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女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获一等奖。

2.开展特色研讨,打造工作室品牌。教育的不竭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有较强科研意识的教师,成长速度会更快,育人的境界也会更高。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与教育科研息息相关,教师只有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才能保持对科研的兴趣,保持对教学的热情,克服对教学的倦怠感,并且通过教育科研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和水平。何筱良名师工作室通过几个途径打造特色品牌活动, 促进成员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

( 1) 采用“问题”汇编 ,关注教育热点。把问题当作课题来研究,这是何筱良名师工作室加强数学教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工作室在正常活动期间,经常开展小型的教学沙龙活动,专门收集来自成员以及成员所在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并汇编成册。如“厌学怎么办”“教学中需要学生预习吗”“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等等。在此基础上,工作室主持人何筱良引导成员各抒几见,或引领成员在实践中共同研究,在沙龙活动中研讨。研讨的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是智慧集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篇篇理性分析和实践案例的文章顺势诞生了。

( 2) 采用“点子”发散 ,论文立体丰满。针对目前一般教师论文发表较难的现状, 工作室响亮地喊出“提高自身论文质量”的口号。 如何使成员的论文既具有现代气息又具有时代价值,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呢? 工作室从“点子公司”受到启发,适时组织成员开展撰写文章“点子”交流,在确定好“点子”的基础上,成员相互提供好的素材,建议写作的结构、思路。

四、以点带面,辐射全县

在工作室成立之初,工作室就把“辐射全县学校是我们的责任”作为全体成员的共识。一年来,工作室在促进成员自身成长的同时, 在辐射全县学校方面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 组建二级团队,使辐射有发展之根。根据何筱良名师工作室的规划, 每一位第一梯队的成员都必须建有自己的团队,团队组建的要求与工作室相同,每一团队至少5人。这样,工作室第一梯队的9名成员在全县各学校组建了9个二级团队,共53人。工作室对二级团队的成员有发展规划, 对团队负责人有具体的考核要求, 从而使工作室向全县辐射有了发展之根,师徒共同上课、师徒共同评课、师徒互批论文已成为晋宁教育的一大特色。

2. 到基层学校借班上课,实现成长与辐射双赢。一年来,工作室成员分别到昆阳一小、昆阳七小、上蒜一小和晋城一小借班上课, 执教了10余节数学课,在4所学校产生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3. 进行工作室活动展示,引领学校教科研活动。何筱良名师工作室借助上蒜一小进行展示活动,参加活动的有上蒜一小全体教师和全县其他两个名师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及10余所学校的教师。活动的主题是上课、说课、评课,工作室主持人及部分成员对展示课进行了现场评析。参会领导、教师高度评价了这样的活动,认为整个活动内容充实、操作性强,起到了较好的引领和辐射作用。目前,这种活动形式已在全县其他工作室和各学校推广。

4. 提炼教学风格,开设专题讲座。工作室主持人何筱良经常深入到成员的课堂听取随堂课, 从成员的课堂教学以及撰写的论文中帮助成员提炼各自的教育特色、教学风格, 使工作室成员的特色逐步成熟、风格逐步形成。工作室还不定期举办理论讲座,各种讲座在全县起到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5. 重视活动报道,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何筱良名师工作室在成立之初, 就明确各位成员活动报道的任务。每次活动以后,成员将活动报道上传至何筱良名师工作室QQ群, 并将重要的活动上传至晋宁县教育网以及相关报刊杂志。

名师工作室个人的工作总结 篇8

笔者主持的特级教师工作室成立五年多,基于成员的专业基础和发展需要,对于合作研修内容,从教学信念、专业阅读、课堂智慧、课题研究、学业评估、成果表达和辐射影响等方面进行课程化设计。在教学素养培育方面,采用了“一点多研”“一材多用”“一人多展”的培育策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一点多研”:聚焦核心能力重点突破

“一点多研”,就是确定教学素养的核心要素为研修点,然后聚焦于此,进行重锤敲打式的突破性研修,进而点点相连,形成综合素养。

比如,从语文学科看,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是体现教学能力的关键之一,往往又是许多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于是,工作室聚焦于“基于教学的文本细读和基于细读的教学设计”这一研究主题,以约翰·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为对象,展开了合作研修。

1.任务前置与知识补给。每位成员自行抛开现成参考资料“裸读”《品质》,简要列出自己的解读成果。同时,结合对此文的细读,自学钱理群的《名作重读》、孙绍振的《文本细读》、莫提默·J·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王先霈的《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把握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和重要策略。

2.主题讲座与切近示范。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笔者作《文本细读的智慧》之讲座,结合自己发表的《〈半张纸〉缘何让人怦然心动?》《聚焦“傻”问题,凸显“真”阅读——伯尔〈在桥边〉的一种读法》《“客人来访”与“教员家访”解读——〈清兵卫与葫芦〉深层意蕴探究》《〈礼拜二午睡时刻〉疑点解读之辨》《这个鬼子不寻常——也说〈牲畜林〉的喜剧因子》等文章细读文本,从八个方面阐述文本细读的主要抓手与方法。

3.课堂教学与说课呈现。由两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呈现,形象具体地展示自己对《品质》的细读成果;再安排两位教师用说课的方式阐述自己基于细读的教学设计。然后,每位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细读思考。最后主持人与大家一起梳理细读《品质》的主要收获。

4.后续跟进与成果固化。集中活动之后,各成员进行后续研修跟进,在进一步把握文本细读的方法和有效吸纳同伴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研读,并把自己的研修成果撰写为论文。

二、“一材多用”:实现教学素养的巩固与提升

如果说“一点多研”,主要是针对“文本细读”“教学设计”“课堂智慧”“课堂评价”“命题能力”等各项能力要素进行相对独立的分项打造,那么“一材多用”,主要是选择某个意蕴丰富的文本,从不同角度设置情境性任务,使在分项研修中形成的基本能力得以巩固与迁移,进而达成教学素养的整体提升。

本工作室曾选择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女狙击手》(浙江省新学业水平考试材料)等作为研修的载体,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教学素养培育。以《祝福》教学为例,着重强化以下教学素养的培育。

1.文献综述能力。文献综述是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载体,也往往是一线教师缺乏的基本素养。

关于《祝福》的解读、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例可谓数不胜数。在工作室活动之前,要求大家就相关的文献先行撰写一个综述。文献综述可以是就《祝福》主题、典型人物、叙事特点或艺术手法等方面全方位展开;也可以就某一方面的特征进行。在撰写文献综述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文献检索能力、快速阅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评判能力等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同时,在集中研修时,选派成员代表进行报告式展示。如石斌老师为全体成员所作的报告式展示,就是对《祝福》的“长文”特征而作的“长文短教”研究综述。

2.辩证施教能力。教师对各种课例或主张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在广泛借鉴中有主见,这是走向专业成熟必不可少的素养。

《祝福》的教学,离开文本对主题作抽象化讲解的较多,偏于诸如用“断案”的方式探究“祥林嫂是怎么死的”之类的形式求异不少,简单地对此文进行走马观花式“长文短教”的更多。在集中研修活动中,一位教师从“深文”如何教的视角,尝试对《祝福》的“深难处”进行有效突破;笔者的展示课则基于自己“‘长文短教’批判”的理念,引领学生在“长文”里“慢慢走,欣赏啊”。在发表于《语文知识》杂志的论文中,笔者提出了“适度‘长教’:从任务取向到学生视角”“适当‘复读’:从巧妙追求到实然引领”“尝试‘多学’:从简单辩证到多维探究”的“长文”教学策略。

通过这样的研修,全体成员对类似“长文短教”“短文长教”“浅文深教”“深文浅教”“少教多学”“学为中心”等理念,能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辩证思考,而不是作简单化的教学处理。

3.学业测评能力。在各种同步练、模拟测试卷成为题海的当下,一线教师命制测试题对学生日常学习进行评价与导向的能力却捉襟见肘,就是一些期末联考试题也多有“问题”。

在合作研修过程中,工作室选取了某地市期末语文联考《祝福》选段阅读测试题进行评析与优化。

比如“文中‘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三个加点的‘如此’有什么含义?”一题参考答案与题目不太切合。我们针对原题修正了参考答案,又从参考答案“倒推”修正了题目。

很多情况下,因为测试目的不清楚,命制一个题目似乎很容易,编拟一个答案却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如对“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这一句子,要求分析结构上的特点。因指向不明,参考答案与学生所答大相径庭,难以达成测评的基本效果。一起修改完善这些试题,可以增强成员命题与讲评能力。

另外,围绕《祝福》这一材料,还可以开展文本细读能力、小说叙事研究能力、文学鉴赏方法指导能力等方面的研修。

三、“一人多展”,追求教学素养的超越与特色

基于工作室的合作研修,除了促进对教学素养的自我认知之外,更多了一些他者的眼光,有利于在互助、共进中逐步实现教学素养的超越,并经由教学素养的提升实现教学特色的追求。

本工作室每三年为一个研修周期,在每一期的后阶段,本工作室尝试自荐或随机选定某个成员进行“一人多展”。“一人多展”,就是在某次集中研修活动中以某一成员为主,较全面地展示其教学主张、课堂教学、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研课题等,以展示促自我提炼,以展示促互动交流,以展示促特色形成。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笔者首先作如下展示示范。

1.成长故事分享。以演讲的方式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性事件与成长的核心动力。

2.教学主张或风格追求阐述。关于教学主张,相对成熟的成员可以运用归纳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提炼;年轻的成员也可以用演绎法,借鉴他人的教学主张,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印证。

3.代表性教学案例呈现。主要有现场展示与教学实录展示两种方式。笔者开设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展示课;同时展示了根据示范课形成文字实录的课例,如《聚焦和层进:阅读教学提效之关键——以伯尔的〈在桥边〉教学为例》(2013年9月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课堂智慧:引领学生以朗读促感悟》(2016年1月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

4.教学论文写作情况展示。主要是对自己论文写作的情况作一整体回顾,展示自己的代表性论文,并说说自己的论文主张。

5.学科课题研究展示。围绕学科特点和自己的特色,笔者展示了7个省级立项课题中的3个,即“新课程下‘写’的综合功能研究”“‘写为先导’的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研究”“‘写为先导’在高中语文选修课中的运用研究”。

另外,还可展示教学讲座、辐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因为教学讲座等对自身教学素养的反思与重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中学)

名师工作室个人研修总结 篇9

陈红萍工作室 李晓丽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我在陈红萍工作室的第二年的研修活动即将暂告一段落。回顾这段时光以及与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共同学习与成长的历程,我倍感这个团队的魅力,它不仅带给我欢乐、温暖与收获,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在教育教学的岗位上迈好坚实的步伐!为了在来年的研修活动中扬长避短,现对本学年的研修工作总结如下:

一、研修活动有计划、有步骤

学年初,我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面临的问题,并根据工作室的目标制定以后的发展规划和的学习、工作计划,明确了专业发展方向。为了能在名师工作室培训中尽快成长,我在平时注重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不断地充实自己,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教研活动,珍惜每一次教师培训,尤其是名师工作室的培训,其中有外出培训学习与本校听课,也有对专题内容的教研等。

二、理论学习提升教学理念

爱因斯坦说:“我们所创造的这个世界,是我们思维的产物,不改变我们的思维,不可能改变我们的世界。”作为一名新课程背景下的名师,唯有博学,才能多才多艺,才能娴熟地掌握并运用教学技巧,才能成为学生乐学的引路人,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境界。为此,名师工作室的成立,我们就在工作室负责人陈红萍老师的带领下,以个人自修和集体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学习,通过收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将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为了提高我们的专业理论水平,我认真阅读各种籍书, 通过对好文章的认真研读,使我明白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策略,摆脱了以前说教的教学 1 模式,力争做到课堂教学中讲解形式多样化,更加注重教学的有趣性和有效性,为我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平时能坚持阅读了《教师怎样做教育行动研究》、《十大名师和十大理论》、《做最好的班主任》等教育理论书籍,撰写了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

三、扎根常态课堂指导教学实践

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将崭新的教学理念引入常态课堂, 这是教师非常欢迎的一种形式,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在名师工作室学习中,我有幸听了一些堂让人耳目一新的优质课,这些老师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使我大开眼界,深深感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结合我校“主动——和谐”课堂教学模式,认真钻研教材,潜心研究教法,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在课堂上,我能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重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教会学生学习策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以自己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赢得了老师和学生的信任。所教班级的教学效果显著。

四、积极投身教学科研

自从加入名师工作室,我更深刻体会了科研的重要性。这学年,我积极参加学校识字写字课程资源的研发,还参加了州级课题《打造主动和谐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子课题《和谐语文课堂师生关系的建立》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其次我坚持写课后反思,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中的得与失。通过每次的活动不断磨练自己、不断提高自己。

五、工作中的不足

回顾本年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我觉得进步不小,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例如,在科研方面,自己努力的程度还远远不够,离工作室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文章撰写是我的弱项,今后我要将提高文章撰写能力放在首要 位置,要学会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剖析和修改,促进撰写能力的提高,争取文章在教育刊物上能发表。我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势,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以更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力争使自己在教学、科研上,都取得更大的进步,无愧于名师工作室成员的称号。

名师工作室个人学习总结 篇10

回顾这一年在名师工作室的学习,我感慨颇多,收获也很多。

一是感谢, 感谢朱凌怡工作室能给我提供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指教的机会;感谢工作室的主持人导师朱老 师为我们精心安排的学习、培训活动,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进。

二是收获快乐,这一年来虽然 学习培训繁忙,但收获颇多,让我体会到收获的快乐。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自己 的收获和感想。

一、积极学习理论,理论素养得到了提高 系统的理论知识一直是一线教师的薄弱之处,本人在这个方面尤为欠缺,朱老师为进一步提 高我们学员的理论素养,让我们每一个都进行了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并以题目的形式让我 们加深对其内容的理解;还让我们每人在暑期进行音乐教育书籍的阅读,并认真撰写读后感。

我阅读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我认真地去研读,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在每次 开展名师工作室活动时,朱老师还会对书中的一些观点与我们进行探讨,加深了我们对书中 观点的理解。

通过学习课堂理论,努力做到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使之为课堂教学实践服 务,我深刻感受到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与促进作用。

二、成员老师互相帮助,教学能力逐步得到了提升。

这学期学校进行优质复评,对于校长和在校每位老师来说都是一件值得非常重视的事情。

莅 临的专家会当场抽听十节课。

在我们农村学校而且只有一名专职音乐老师的情况下抽到听我 的音乐课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没有前辈的指导或是同行的探讨,光靠自 己写的教案来上还是没有底气能上到让专家满意。

于是我把自己对课的想法和另一位工作室 的史老师交流了一下,经过我们两个人的探讨交流后我确定了教案。

上完课后也得到专家的 好评。

这不是我一人的功劳,都是因为有了工作室成员的帮助,才能使我的教学能力得到提 三、积极专研,课堂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工作室进行教材研讨,朱老师让我们每一次公开课都进行研讨,即时写下反思不断改进。

她 非常认真给予我们每一个人指点、评课、让我感觉到名师时时在我身边。

导师朱老师从加强 学习、努力实践、积极反思三个方面向工作室的成员讲述了专业成长和自主发展的途径。

工作室的成员团结互助,让我倍感温馨。

名师工作室个人的工作总结 篇11

一、“翻转课堂模式”的定义、产生背景和优点

1.定义

翻转课堂有很多名称,诸如:颠倒教室、翻转教学、颠倒课堂、翻转学习等。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2.产生背景和优点

“翻转课堂”最早的探索者应该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在为侄女和侄儿辅导数学功课的过程中,想到了制作教学视频,让更多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享受这一辅导资源。“翻转课堂”整合了直接传授与建构主义学习、面授与网络学习、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让教师、课堂的角色产生了根本变化。课程资源由各种教学短片构成,内容以知识点为单位,聚焦新知识讲解。形式上强调片段化、碎片化,便于网络传播与学习。由传统的教→学到技术支持的学→教,达到“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认知环节的优化。同时,通过云计算、云存储技术建立可流动、可获取、可应用的大规模非结构化教育数据,海量教育资源与教学过程数据为智能化教育提供了服务。网络技术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介入手段,突破了传统课程教学的基本结构,对课程教学的内容结构、教学流程结构、师生互动结构进行了优化与重构,从而带来了新的教与学方式。

二、“翻转课堂模式”在名师工作室建设中的运用

1.运用“翻转课堂模式”优化工作室成员的职能和工作内容

⑴工作室导师(领衔人)职能:制订工作室工作规范与发展规划;起草每年度、每学期工作重点、进程安排;规划专题学习研究的方案(课程开发、学法指导、研究指点活动安排),引领专业化发展;统筹专题学习的文献资料(专家讲座视频、活动课件、活动视频、相关论文、相关专著);主持举办工作室讨论、沙龙、论坛等实践活动,对工作室成员进行行动培养;持专题培训课题研究,主编论著;工作室成员考评。

⑵工作室成员职能:分工落实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相关培训学习、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交流资料,反馈意见,参与培训后网上交流活动;参加论坛、沙龙、设计、展示、交流活动;参加课题研究,承担子课题任务;承担辐射性推广培训工作。

“翻转课堂模式”更凸显工作室导师的领衔作用,导师是团队的组织者,是活动的教练,团队的首席。其工作更类似于国外“翻转课堂”中的老师,引领学员学习、讨论,提高、分享。

2.运用“翻转课堂模式”转变工作室成员的学习方式

工作室导师除了自己学习与研究外,要系统地安排团队成员共同学习、实践与反思。主要承担培训内容的选取,课件资源的准备,培训平台的搭建,培训过程的设计,思维展示方式的选定,培训过程的监控与考评。导师兼任设计者、组织者、学习者、指导者、评价者多重角色。

工作室其他人员按工作室发展规划,搜集资料,学习课件、视频,参与讨论交流,撰写教科研论文。可以灵活安排时间,有选择地个性化学习,又有学习共同体的支撑,导师的引领,交流平台的点拨,答疑,思维碰撞。在培训中,工作室其他人员既是学习者和受教育者,又是参与者、实践者、提高者。另外,每学期若干次的团队集中培训,团队内的沙龙、论坛,教学或主题活动观摩,讨论等。由于学员间的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行能够交流分享,优化了学习流程,有效提高培训质量。“翻转课堂培训模式”作为创新培训方式的手段,促进了导师与学员的科研水平。

3.运用“翻转课堂模式”完善工作室工作的评价机制

“翻转课堂模式”有利于学员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培训;交流分享平台有利于导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及时交流反馈,在学习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板,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导师的指导下,学员们可以分工合作,有侧重地开展研究,加强了学习共同体的合作,提高了共同体的研究针对性。

三、“翻转课堂模式”在名师工作室团队建设中运用的保障条件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教育设备及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为“翻转课堂模式”在名师工作室团队建设中的运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任务驱动式学习团队也为名师工作室团队建设提供了动力保障。团队内部分工合作,围绕某一专题,在互联网上搜集大量的视频、课件、论文等信息,利用工作室空间、团队QQ群共享,发挥团队精神,按分工进行研究。团队人员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新知识,进行个性学习、在线学习、碎片化学习,开展移动学习实践。

名师工作室个人的工作总结 篇12

1.1 农村骨干教师专业提升缺乏有效的培养路径, 成长乏力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指引下,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了有效推进, 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农村师资力量也有了较大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 城乡师资差距依然巨大, 特别是农村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缺乏有效引领, 培养路径捉襟见肘:一是依靠自驱力开展学习和研究, 专业发展缺乏深度;二是依靠校本化的常规教研活动, 专业发展缺乏高度;三是依靠少数几次零乱零碎的外出研修, 专业发展缺乏系统性。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和实施的国家课程, 是一门经验型的非学科课程, 但由于缺乏高层引领和培训路径, 很大一部分优秀的农村教师始终不得要领, 没有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 仍旧以学科的方式开展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目标也就得不到体现和落实。

1.2 农村本土名优教师固守本校各自为战, 缺乏引领舞台

每个区域、每所学校总有一定数量的本土名师, 农村学校也一样。以我们店口镇为例, 2012年10月统计显示, 获得诸暨市级优质课一等奖以上和诸暨市级名师称号 (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和名师培养对象) 以上的教师人数为23人 (绍兴市级以上为4人) , 占全镇教师的5%, 分散在各个校点。其中包含了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综合实践活动组成员、绍兴市中小学教科研指导工作委员会成员、绍兴市学科带头人、绍兴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等高层次名师。这些本土名师在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上均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积淀, 但由于缺乏引领机制、培养制度和交流平台, 他们的专业引领更多的只存在于校本教研或常规校际交流, 无法在区域中做有规划的深度引领, 他们对于骨干团队的培养也只能是零打碎敲、不成体系。

基于以上客观现实及调查分析, 我们提出了“基于名师工作室的农村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这个课题。店口镇教育办公室在2012年10月成立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工作室”“教科研工作室”“小学语文工作室”等三个镇级名师工作室, 由具有相当资质的本土名师担任工作室导师, 吸收一批具有相当专业自觉的骨干教师作为研修员。本课题主要以“店口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为研究样本, 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综合实践活动组何铁勇担任该工作室导师。

2 实践举措

2.1 导师主导下的“工作室工作计划”制定

工作室工作计划的总框架由导师主导制定, 主要包括工作目标、工作规划、研究课题、培训方案等, 体现了导师的培训思路、理念、路径和方法。为了使工作室成员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有“共同的愿景”, 在每个学期开学初, 每个工作室的导师都要召集全体研修员, 对导师制定的“工作室活动计划”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 也就是使计划具体化。《诸暨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方案》提出了工作室三年工作目标和任务, 成立了诸暨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组成机构。然后在导师和研修员的共同研讨下, 根据区域特性提出了“基于诸暨城乡本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提炼的实践研究”, 设定了预期的成长目标和培养措施。该工作方案成为了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景”, 让每位成员时时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需要做什么。

2.2 研修员自主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工作室的导师还应该要求工作室成员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他们应该依据“工作室工作计划”, 结合个人具体教学实践, 分别制订出三年中期目标和一年近期任务二份计划书。每份计划书可以分别从教育、教学、读书、科研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在自主制定的基础上, 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借鉴和修正, 然后由工作室导师进行全面指导与定向把关, 最终交予本人进行践行与落实。

2.3 阅读交流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阅读, 推荐阅读书目与文章, 指导他们读“名著”与“名篇”, 写“反思”与“日志”, 这是大多数名师采取的提高骨干教师素养的一个“灵丹妙药”。在阅读的基础上, 还要不定期地交流读书体会, 深刻领悟专家、学者的教育思想, 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工作室每位成员都认真阅读教育理论著作和人文、科学著作, 学习与工作、个人成长有关的知识, 每学期写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读书笔记。

2.4 课题研究中提升研究能力

为了使教师能在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就要不断落实以研促教、边教边研、边研边教的研究方式, 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研究基地, 每一间教室都成为实验室, 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因此, 要求工作室成员平时要处处留心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各种亟需解决的问题。并将“教学问题”作为自己教育科研的日常性研究, 使问题专题化、专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成员逐渐意识到做课题需要实实在在地做和长期积累。通过课题研究, 培养了工作室成员教学研究的意识, 提高了教学研究的能力, 走上在教学中研究、为教学而研究的行动研究之路, 走上研究型、专家型、智慧型教师的成长之路。

2.5 课例诊断中提高教学能力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 也是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的中心。在课例诊断中, 可以根据工作室预先确定的主题, 对课堂教学进行方向明确的专题性诊断。既可以是对不同教师执教同一教学内容的对比诊断, 又可以是对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连续执教同一内容的持续诊断, 从而有效引导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使用等环节的把握, 全面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2.6 导师专题讲座中吸收专业的力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崭新的国家课程, 需要导师把自己的理解分享给研修员。开设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是本次培训中名师工作室的一大亮点, 具有开阔视野, 全面提升学员综合素质的良好作用。不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而且使老师们的视野得到了一次新的拓展, 使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得到一次新的升华。何铁勇导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和课程理解, 精心选择、设计了五个专题讲座, 分别是“寻找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关注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设计”“起始课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的解读”“谈我的小课题研究”,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老师们受益匪浅。在工作室学习结束时, 研修员小周这样写道:“进入工作室这个大家庭以来, 我们学习着、收获着……理解了好课的标准, 领略了新的教学行为观, 重新认识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吸收了专业的力量, 真是受益匪浅, 这必将成为我教育生涯中一个永恒的记忆。”

2.7 在教材编写中提升课程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的国家课程, 而校本开发的主角毫无疑问就是教师, 相较于其他任何一门课程的实施都要求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教材的编写和案例开发是提升教师课程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全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和《浙江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的学习理解, 对浙江省教研室编写的《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手册》进行深入的分析, 探索其知识呈现和编写特点, 从而提高整体把握教材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 “铁勇工作室”的全体研修员相继编写出版了校本特色教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围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围棋文化》, 地方特色教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白塔湖湿地》, 以及浙江省教研室规定的三大领域之一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传统校园文化》。编写前的指导、编写中的探究、编写后的实施, 每位研修员对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对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把握更加到位, 对课程的实施也更加生动自如, 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显著提升。

2.8 在各级各类示范展示中提升综合能力

1) 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示范展示。在活动中, 可以围绕某一个主题, 由指定教师执教, 通过课堂教学诠释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之后, 还可以开展相关研讨与研修等, 以使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们不但明晰此次活动主题, 还知道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践行与落实, 从而突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像这样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 就可以由工作室的成员“领衔主演”。这样, 得到充分历练的工作室成员, 可以逐渐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名师。

2) 在“名师送教”活动中示范展示。为了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作用, 可以组织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开展“名师送教”活动, 到对口帮扶的农村学校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组织主题讲座, 与农村教师结成“师徒对子”等, 通过传经送宝, 切实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带动作用。

3) 在“研修员专场”活动中汇报展示。名师工作室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研修员专场”, 展示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成长经历。研修员的成长的历程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可利用的资源, 将其成长的过程展示出来, 对其他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良好的借鉴意义。而将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 对开阔广大教师的眼界, 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也很有帮助。

2.9 创造性地组织名师工作室活动

《店口镇名师工作室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在导师的指导下每月集中研修时间不少于4小时”, 这是对一个工作室活动数量的刚性要求, 是必须落实与达到的。但是, 落实到工作室的具体活动中, 可能有很多变数与不确定。这就要求导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室活动, 打破固定僵化的模式, 使工作室活动与上层大型活动或大型会议相结合。这样, 研修活动就充分利用了身边的资源, 丰富了活动内容, 有效地利用了时间, 可谓一举多得。

3 成果与影响

3.1 在共同愿景中提升思维模式

建立名师工作室, 其实是建立教师培训的一种新方式。工作室的活动改变了成员固有的思维模式, 以人为本, 均在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惑上生成, 以激起成员内心的变化, 使其作为主体主动融入到工作室的活动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愿景促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参与学习, 有效提升了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成员专业化的发展。工作室成立以来, 研修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显著, 涌现了绍兴市学科带头人1人, 绍兴市教坛新秀1人, 绍兴市优质课一等奖3人, 诸暨市优质课一等奖4人。

3.2 在规划和交流汇中智慧成长

在名师工作室的活动中, 无论是制定工作室计划, 还是个人发展规划, 均体现了工作室成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 要将准确自我定位与适合自身发展和追求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另一方面, 要注重培训内容与形式的灵活多样, 突出参与式、案例式、情境式、菜单式, 以适合工作室成员自身发展的需求。依托名师工作室, 成员们合作研讨, 交流思想, 分享智慧, 在相互影响中获得发展, 最终实现专业化自主成长。

3.3 在导师的引领下搭建展示的舞台

名师工作室是培养名师的摇篮, 通过导师的培养与引领, 能够打造出更多的名师。这些名师充分发挥着辐射与示范作用, 有力推动了区域教育的发展。因此, 要适当给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搭建舞台, 让他们充分展示, 在示范与引领中, 不断激发他们成长的动力与内驱力。

1) 辐射研修成果。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 导师和研修员工开展了2个省级课题、3个绍兴市级课题, 开设了市级公开课9节、镇级示范课18节, 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5篇 (其中核心期刊2篇) ;在基地学校开设教学展示专场2次;导师和研修员主讲学术报告和观点报告12次;导师何铁勇的专著《追寻教学之道》由宁波出版社正式出版, 编写了《铁勇工作室研修成果集》, 主编了《走进围棋》《围棋文化》《走进白塔湖湿地》《传统校园文化》等多本综合实践活动手册。工作室以现场和网络的形式向外辐射教学成果, 传播教学理念, 在全镇、全市甚至全省范围内介绍、推广。

2) 共享教育资源。根据课程特点和工作室目标, 系统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名师工作室建立自己的专题网页 (铁勇工作室http://www.zjjydk.cn/msgzs/) , 使之成为工作动态发布、成果辐射推广和资源生成整合的中心, 通过互动交流, 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目前, “铁勇工作室”的网上点击量已达11428次, 研修员上传的教案、观点报告、教育札记、规划总结、讲座、论文、案例、课题、导师宝典、研讨主题等栏目的教育资源近300个, 被评为诸暨市优秀工作室网站。

3) 推进基地建设。店口镇教办要求每个名师工作室联姻一所学校为教学研修活动的基地, 每个成员都要“帮、扶、带”本校或外校一至两名教师, 还要签定协议, 并制定“帮带”计划, 实现专业素质的共同提高。店口一小是“铁勇工作室”的基地学校, 工作室成立以来, 导师带领研修员和基地骨干积极开展课程探索, 先后开发了《走进围棋》《围棋文化》《走进白塔湖湿地》等综合实践活动手册, 并在社区、学校进行了多项主题实践活动。2013年, 《围棋文化》获浙江省精品课程, 《走进围棋》获绍兴市优秀课程;研修员李丽执教的《小庙会》获绍兴市优质课一等奖, 基地骨干教师俞敏明的《健康成长我靠我》、骆可平的《爱的教育》、金莹《学校小围棋节》获二等奖。

名优教师的缺乏和骨干教师发展平台的贫乏导致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乏力, 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遭遇了瓶颈, 而名师工作室建设有效破解了这一困局。“名师工作室”的现象体现了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农村学校对于高质量教师的强烈需求, 这是教育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是推进教育均衡公平发展的重要举措, 也是推动农村优秀教师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全力.名师工作室环境中的教师专业成长:一种专业共同体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13) :31-34.

[2]徐新民, 缪爱明.名师工作室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26) :18-20.

[3]朱广清.名师工作室效能优化:以江苏省常州市名师工作室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 2013 (07) :81-84.

名师工作室个人工作计划 篇13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很荣幸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和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能力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名师。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工作已经五个年头了。我有着充沛的精力、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工作中,我与学生关系融洽,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善于发现和总结教学中出想的问题。但本人身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教学实践中,我所掌握的一些理论还不能够与实际操作相匹配,课堂效率和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结合本人实际情况和个人发展目标,特制订本个人发展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赛罕区教育局“名师工程”实施方案相关精神为总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落实名师工作室的总的发展目标和计划,认真完成各项工作,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教研活动,努力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和个人专业素养。

二、详细工作计划及措施 1.加强业务理论学习。

利用本人在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在职教育硕士的时间完成一定的读书任务,至少研读2本以上的教育教学专著,并撰写读书心得。

2.承担公开课。积极承担公开课任务。本承担校级公开课至少2节,并努力争取机会承担区级或以上公开课(说课)1节。积极完成集体备课、精细打磨工作,并及时参加评课活动。

3.开展课题研究。

2017年,呼和浩特市第九中学生物名师工作组申请参与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新考试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子课题,以此为契机开展《生物课堂中的有效提问》小课题研究,做课题计划,按时完成课题任务。

4.撰写教学论文。

积极撰写1篇教学论文,完成教学设计、教学随笔、案例反思、经验总结等至少1篇并争取参加比赛。

5.参加工作室微信群交流研讨活动。积极参加工作室建立的微信群备课或专题研讨活动,研讨课时备课或单元备课设想及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和疑难问题。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平台更好地完成名师工作室的计划推进。

上一篇:学习总结从小事做起下一篇:终总结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