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利弊刍议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运用利弊刍议(通用6篇)

运用利弊刍议 篇1

一、建筑业的现状分析

建筑业是指从事土木建筑工程、线路、管道设备等安装工程、装修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活动的行业。 建筑业所提供的劳务具体包括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和其他工程作业等。 建筑业涉及税种广泛, 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城建税及教育税附加等。

建筑工程的承包方式主要实行总承包和分包两种, 以总承包人作为营业税扣缴义务人, 分包或转包的建筑安装业务, 纳税人为分包或转包人。 建筑业总承包人将工程分包或转包给他人, 则以工程全部承包额减去分包或转包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建筑业的特点主要包括: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施工点多;工作流动性大。 建筑业的税收管理具有独特性与复杂性的特点, 为税务筹划提供了相应空间, 因此, 建筑业需钻研国家的税收法规与宏观政策, 积极主动纳税并做好税务筹划工作, 降低企业税负, 搞活经济效益及资金循环,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建筑业的影响

(一)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建筑业的有利影响

1.有助于建筑业的结构性减税, 避免重复征税。传统的建筑业营业税纳税体制比较复杂, 不管承包方式是全包还是清包, 均需按包含原材料在内的营业额纳税, 重复征税导致税负加重, 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 建筑业只需针对本环节的增值额纳税, 有助于建筑业的结构性减税, 避免重复征税。

2.有助于保证发票的真实性。 传统的营业税纳税体制下, 建筑业在进行工程款结算时, 由地方税务机关开具或代开地税机关监制并统一印刷的发票, 但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 建筑业在办理结算工程款时, 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此发票由国税局统一监制并经接受服务方认证通过, 否则发票被认定无效, 有助于保证发票的真实性。

3.有助于加快更新建筑业的固定资产。 只有当建筑业拥有先进机械设备作为保障, 才能获得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 建筑业所购置的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用来抵减部分增值税, 加速了建筑业的固定资产更新, 提高了建筑业的施工效率, 有助于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与应用。

(二)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建筑业的不利影响

1. 对建筑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 我国的建筑业会计从业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老化现象比较普遍, 对于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化人才比较缺乏, 建筑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 其业务处理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将会给建筑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带来新的挑战。

2. 为建筑业的税收筹划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更大的挑战。 在传统的建筑业营业税纳税体制下, 建筑业的税收筹划比较简单, 影响因素相对较少。但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 不论是固定资产的购置还是原材料采购, 建筑业都会从税收筹划的角度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 大大提高了税收筹划工作的难度, 尤其是一些大型建筑企业, 其从业范围有可能涉及到多个纳税区域, 其税收筹划也将更为复杂。

3. 为建筑业减税的同时, 有可能带来税负增加的风险。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结构性减税, 但若因建筑业操作不当, 其供应商及分包商均为小规模纳税人, 能够用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就非常有限, 这样,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不仅不能为建筑业实现减税, 反而会增加建筑业的税收负担。

4. 对跨国经营业务的不利影响。依据目前的税收征管制度, 在国内建筑业的海外工程收入不计征营业税, 只对国内所得税税率高出境外所得税税率的部分补缴企业所得税。 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 建筑业海外工程收入是否计征增值税, 若不计征增值税, 其在国内购置的原材料、固定资产所产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能否用于抵扣, 试点方案中未进行明确规定, 若对海外工程计征增值税, 则造成重复征税, 若增值税进项税额允许抵扣, 则为建筑业带来更大的避税空间。

5.对建筑业集团公司内部子公司税负的影响。为了发挥规模效应, 绝大多数的工程项目都是以集团公司的名义竞标, 中标后再在各子公司之间分解, 工程物资由集团公司统一购置, 并按需提供给各子公司,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 增值税进项税额只能由集团公司用于抵扣, 而各子公司不能抵扣, 因此会导致子公司的税负上升。

(三)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建筑业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1.建筑业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所购置的工程物资有很多是属于增值税免税项目, 例如购买混凝土及从农民手中购买物资均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因而加大建筑业税负。

2. 在建筑业的资本构成中, 固定资产折旧占比较高, 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 对于以前年度购进的固定资产不得用于进项税额抵扣, 这也将加大建筑业税负。

3.目前我国增值税发票管理不够完善, 建筑业物资供应商私营、个体企业居多, 不能提供正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也将造成建筑业进项税额不能抵扣, 导致税负增加。

4. 建筑业的劳务成本占比较高, 而劳务成本属于增值部分, 没有进项税额抵扣, 随着劳务成本的逐年攀升, 这也将导致税负增加。

三、 建筑业应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对策与建议

(一) 积极做好税收筹划工作

建筑业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 若能将原来计入成本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充分抵扣, 将可减轻企业税负。从长期来看, 一般纳税人的税负要低于小规模纳税人, 因此, 对于规模较小的建筑业, 应加大投资力度, 扩大经营规模, 完善核算制度, 力争达到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来降低税负。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 固定资产购进时所发生的进行税额可以用于抵扣, 因此, 建筑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 可以考虑推迟购买固定资产的时间, 真正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购买, 增加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尽可能的从供应商为一般纳税人处购买物资, 获得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以此来降低税负。

另外, 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来进行税收筹划, 在购进工程物资时, 考虑选择再生资源等环保材料, 既保护了环境又享受了税收优惠。

(二) 积极做好供应商与分包商的管理工作

供应商与分包商是建筑业的两大合作伙伴, 在建筑业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 加强对供应商与分包商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建筑业的工程物资采购及工程项目的分包构成了建筑业的主要抵税项目, 而我国目前的建筑业供应商管理机制不完善, 对分包商的管理也不规范, 给建筑业的增值税抵税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有些甚至会导致企业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税负不降反增。 因此, 我们要抓住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机遇, 强化建筑业供应商与分包商管理体制的建设, 精减供应商与分包商的数量, 提高供应商与分包商的管理效率, 降低采购成本与分包成本, 力争与实力强、信誉度高的供应商与分包商合作, 从而达到降低建筑业税负, 提高建筑业整体市场竞争力。

(三) 积极做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经验学习与推进工作

1.积极学习已试点行业的财务管理经验, 通过比较分析, 研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 可能对建筑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哪些影响, 对建筑业相关人员要制定培训计划, 通过培训让建筑业相关人员提前了解相关变化, 让员工提前掌握相应业务变化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与应变能力, 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全面推广打下基础。

2.积极学习国家有关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税收政策,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全面推广是大势所趋, 随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规模与范围的不断扩大, 问题也日渐显现, 针对问题国家会及时做出调整方案, 终将形成建筑业的“营改增”方案。因此, 建筑业的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应积极关注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 积极学习“营改增”经验, 加强对“营改增”的认识, 及时调整经营战略, 最大限度的利用有利影响, 合理规避不利影响,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3. 积极推进税制改革, 实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平稳过渡。 为了使建筑业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过程中实现平稳过渡, 政府及有关部门需采取一些过渡措施, 一方面, 对于那些工期跨度长、工程款不能及时结清的, 需考虑具体情况对其继续征收营业税;另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过渡时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及财政扶持, 对建筑业中那些劳务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较高以及取得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凭证难的, 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设立财政专项资金、 税率优惠以及对高出部分即征即退等措施来降低税收负担。

四、结论

总之,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不仅使建筑业的流转税体系与国际更加趋同, 而且还能避免重复征税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试点后, 建筑业要认真做好与税务机关的有效沟通, 尽早准备申请优惠政策所需材料, 争取享受税收优惠, 提前做好税收筹划工作。

摘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国家对于结构性减税的一项重要举措, 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重复征税, 加快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缓解企业税收负担。本文对建筑业“营改增”的利弊影响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建筑业,营业税,增值税,对策

参考文献

[1] .杨威杨.对建筑业实行“营改增”政策的思考[J].建筑经济, 2012, (12) .

古籍数字化利弊刍议 篇2

关键词 古籍数字化 古籍使用 建设模式 历史文化遗产

分类号 G255.1

中文古籍数字化工作已经在国内开展了30多年,各种形式的数字化古籍已经在市场上纷纷涌现。同时,有关古籍数字化的方案、技术和理论,学界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数字化古籍的优缺点、古籍数字化的成果总结、古籍数字化的技术实现、古籍数字化工作的重难点以及对于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反思等,都是学者关心的话题。笔者主要从事中文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数字化古籍,因此对古籍数字化工作的现状也曾略有留意。目前笔者正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荆楚全书》的编撰工作,并负责宜昌地区古文献的点校,对数字化古籍的利用情况又有了切身的体会。因此,笔者从一名使用者的角度,结合实际工作中使用数字化古籍的感受,谈谈目前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几点问题。

1 版本

古籍的版本对于其学术价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学术研究所采用的古籍版本也是学者专业水平的体现。当前的古籍数字化工程大多注重题材的选取,而忽视古籍版本的价值。就以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为例,这的确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题材,但精心制作而成的数字版本却很少被学术论著所引用。主要是因为《四库全书》在编撰过程当中,清廷有意删改原书,使其版本价值大打折扣。实际工作中,文史研究者往往会选择其它精校本,而不是《四库全书》本作为参考文献。如要引用正史材料,学者一般会采用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如需引用诸子,学者也多会选择中华书局点校本《新编诸子集成》。哪怕是专门的文献整理和研究者,在选择底本或者参校本时,《四库全书》本往往也不是最佳的选择。比如刘韶军先生点校《太玄集注》,是以明抄本为底本,“以道藏本、大典本、张士镐本及胡注残卷对校前六卷”[1],以五柳居本为参考点校后四卷。《四库全书》本《太玄经》出自明朝本,其版本价值不及明抄本,故而不用。再如王利器先生撰《新语校注》,所用《新语》以浮溪精舍刻宋翔凤校本为底本,校以明李廷梧刻本、子汇本、程荣刻《汉魏丛书》本、《两京遗编》本等[2],尽管四库本也有可取之处,仍然弃而不用。而对于古籍数字化来说,耗费极大的人力和物力,完成一项浩繁的工程,成果却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学术研究,这其实是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也有违古籍整理工作的宗旨。

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学者对古籍文字的要求是相当苛刻的,因此数字化古籍的校勘质量是其版本价值的重要指标。值得肯定的是,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校勘精细,是目前校勘较好的古籍电子化产品之一,其它产品均难达到这一境界。有学者指出古籍电子化产品的学术水准应以进入专业研究者的参考文献为最高目标,这是很有道理的。但目前的数字化古籍产品普遍存在校勘不精的问题,使之与参考文献的标准相去甚远。以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中国历代典籍总目分析系统》中的《二十五史研习系统》为例,其校勘欠精之处甚多。如《史记·武帝本纪》:“太史公曰:学称五帝,尚矣。”“学”后脱一“者”字、一“多”字。又《后汉书·光武本纪》开篇就是“东观记林作临字yydd按”,文本及格式错乱不堪,不知所云。且于“赵缪王子林说光武”之前连正文带注阙数千字,殊为草率。一般的数字化古籍电子都达不到《四库全书》的校勘精度,以上所举仅见一斑。也许是因为高精度的全文检索系统制作成本太高,超出了一般企业或研究单位所能承受的限度。这样的数字化古籍当然无法满足学术研究的文献需求,更不能成为专业研究者的参考文献。版本质量将会成为古籍数字化产品向高端迈进的瓶颈。

2 检索

检索快捷这也是数字化古籍的一大优势,有学者乐观地认为:“与传统学术研究的辛苦查找、梳理资料相比,当代的文史研究工作者可以轻轻一点鼠标而资料就会呈现在眼前,省去了寻找资料的辛苦。”[3]于是,当前的古籍数字化工程大多追求全文检索功能的实现,具体的做法就是将数字图像转换成电子文本,以便于全文检索。这对于现代文献和外国文献来说是很容易实现的技术,但是对于我国的古代文献来说却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工作。

首先是汉字处理问题,也是古籍数字化工作最早遇到的问题。中国的古文字至为复杂,为了保持古文字的原貌以客观再现古籍内容,目前业界大多采用Unicode作为文字处理的标准,Unicode已经定义了7万多汉字,而且还在不断扩充,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古籍文本的转换需要。这已经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但如何处理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所产生的异形字、避讳字、通假字等问题,在技术上仍然存在不小的难度。哪怕是“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也有处理不了的文字问题,多处有“字位过密无法显示”字样,比如史部地理类《陕西通志》。既然汉字处理的问题不能完全解决,全文检索功能必然要打折扣。

其实,就算能够完全实现古籍文本的数字化,全文检索的命中率依然不会很高,因为还有中国特有的语言文化的问题。对于西方或者现代文献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字面所反映的基本上就是事物的真实意义;而对于中国古代文献来说,字面所反映的并不一定是事物的全部内容,如果要了解事物的全部内容,则必须从字里行间去寻找“言外之意”或者“微言大义”。因此,一些用于现代文献、外国文献的数字技术和方法可能对于中文古籍来说并不十分适用。即使数字化工作能将古籍文字以数字方式再现,对于学术研究来说仍然显得不够。这应该是数字化古籍在实际学术研究中利用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 阅读

易于储存和携带这是数字图书的优势,但阅读舒适性低也是数字化图书的通病,数字化古籍尤其如此。有研究者指出:“无论是利用电脑还是借助于掌上阅读器,数字化图书阅读的舒适性与方便性都远远不及纸质图书。无论界面设计如何完善,总会有光强度、分辨率、运行速度等各种技术因素的影响,无法达到传统图书的舒适与方便,直接干扰了读者的思绪。”[4]这是因为传统的纸质文献,尤其是古籍,作为人类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和人类积累文化的主导方式,对于人们的阅读习惯也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我们更加习惯于直接面对书籍,尤其是直接去感受古代典籍带给我们的历史文化气息。

虽然随着图书数字化工作的普及和深入,阅读习惯也正在发生着改变,但这种改变是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全实现的。所以现在很多古籍虽然已经有了数字版本,很多读者还有将数字本打印下来进行阅读的习惯。而专门从事古籍整理和研究的学者,更是坚持要将数字图像本古籍一页页打印成纸本,然后进行阅读、点校和研究,最后又将成果重新转化为电子文档。在一些特别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中,比如古籍修复、版本鉴定,原版的纸质古籍更是数字化古籍无法取代的。因为古籍不仅仅是用单纯的文字符号给我们传达知识,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信息源。

但出于古籍保护工作的需要,研究者和整理者又要尽量避免对古籍原本的直接操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和同事都是先将古籍逐页扫描成图片,再将图片打印出来作为工作本进行阅读和点校。只有高仿真的古籍复制品才可以代替原本称为研究者和整理者的工作对象,因此古籍影像远比电子文本更有学术价值。

4 保真

鉴于数字化古籍存在的种种问题,很多学者对古籍数字化工作也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修正意见,尤其强调在古籍数字化工作中要坚守保真原则,“有效保全古籍中的原生态信息”[5]。古籍整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促进古籍的保护和利用,古籍数字化工作的任务当然也是这样,既要使古籍所承载的知识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学术和研究,又要让古籍本身不至于受到损坏。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只有以保真为原则对古籍进行电子化,使数字古籍能够替代古籍原本成为阅读和研究的对象,才可以将两者统一起来。

国内的古籍数字化工程大多注重全文检索功能的实现和完善,目的在于使研究者能够方便快捷地从文献中检索出符合条件的材料。就笔者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的经验来看,有观点、思想乃至思想体系才是最难的,这是人脑的工作,也是电脑无法取代的,收集资料则次之。为了完成特定的科研任务,难度又在广泛收集相关的文献上,而从已有的文献资料中剥离出可用的材料则又次之。目前的数字化古籍最大的长处无非就是能迅速从文献中检索出符合条件的材料,但对于专业的研究人员来说,这其实无需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暂且不说数字化古籍全文检索功能的命中率,我们要将一大堆貌合神离的材料加以仔细的分析、整理和研究,才能形成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这也是电脑无能为力的地方。

从国外的中文古籍数字化成果来看,大多注重影像数据库的建设。美国国会图书馆《AmericanMemory Pilot Project计划》将该馆21万件馆藏予以数字化处理,转化成数字化图像;英国图书馆《British Library Images Online计划》将馆藏珍罕文献影像数字化;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制定《国立国会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计划》,至2003年已建有500余件中文古籍图像数据库。中文古籍的数字影像虽然不具备全文检索功能,但显然比全文文档具有更高的保真性,提供的数据也更具有完整性和准确性,其学术价值显然也远胜于全文文档。因此,迪志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还同时配备了图像光盘,这才是该产品的最大价值所在。

5 结语

运用利弊刍议 篇3

【关键词】移情感悟共鸣朗读

一般来说,移情是一种审美活动,是指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情感,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别人的心来理解这个世界。朗读教学过程中,运用“移情”手法进行情感熏陶,关键是能找到最佳的激发点,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但不是所有文章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适合进行朗读指导的文章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承载着作者某种感情的文本,能够使读者透过字里行间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情感--喜爱、悲伤、自豪、怜悯、欣慰、愤恨等;第二类是文中有对人物心理活动和语言的描写,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指导学生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体验表达出来;第三类是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与共鸣的文本。教师应首先设计、创造美育化的教学情境来刺激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展现审美对象的意境,进入角色,继而整合,通过朗读,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创设情境,触发情感

教学中,要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学生已经内化的情感,教师在设计、创设教

学情境来刺激学生,诱发学生进入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情感,进而使学生体验到文本丰富的神韵及深刻的内涵,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情感的出现是移情运用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基本条件。

1、在情境中体验角色,与文本实现对接

例子:《四季》中“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初读课文,出示一张静态的荷叶层层叠叠的照片,近处有清晰的大叶子,远处模糊。

师:小朋友,瞧瞧这幅图,荷叶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绿绿的、圆圆的。

师:是啊,这荷叶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床、大圆盘、蹦蹦床、游乐场……

出示一张动态的青蛙图

师:是啊,一只青蛙被这圆圆的、绿绿的荷叶给吸引了来。荷叶会怎么招呼青蛙过来呢?

生:小青蛙,快到我这里来吧,我这张大床可舒服啦!

生:小青蛙,我这里还有小水珠,它想和你一起捉迷藏呢!来吧!

师:青蛙听得眼睛都发亮了,它会说什么,怎么做呢?

生:它立刻跳了上去,在上面蹦那跳那,可高兴了!

生:它还会招呼其他小动物们过来呢。

生:它一会儿游泳,一会儿跳高,和荷叶、水珠在捉迷藏呢!……

师:欢笑声慢慢地装了一荷塘,就这么高高兴兴地,来读一读小诗吧!

很多时候,老师情境创设归情境创设,朗读总是以一句“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来引导,而这句“就这么高高兴兴地,来读一读小诗吧!”是与情境融为一体的,它试图在洞开一个不一样的“情境”,这个情境中有孩子独特的生命体验在里面的,是孩子将自己幻化成小青蛙和荷叶,这样一个情境结构激活了孩子的生活和文本的对接,能调动情绪的力量参与到朗读的语气,这样的朗读就是活着的朗读。这种动态的生成,是和诗句的气质一致的。

2、在情境中唤醒生活体验,与文本实现共鸣

教育即生活,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不仅仅为教学提供创作的素材,也极大地为创作提供了情感和想象的原动力,这些正是提高朗读的基本条件。朗读中的情景创设,意在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点燃学生朗读的火花,拉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例子:二下课文《找春天》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星期天老师走进春的大自然,和春天有了个亲密接触,今天我把春天也带进了课堂,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录像吧!

播放春天里的录像,并加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

师:同学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这和你看到的春天一样吗?我们在春天看到了什么?

生:柳姑娘摇着嫩绿的辫子。

生:小燕子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唱着歌。

生:小草也钻出了地面。

师: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这一环节用录像是为了刺激学生的感官,旨在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诱发”学生回味类似的生活经历,回忆记忆中的春天。春天的美景对学生再熟悉不过,学生很容易将录像中的画面与生活对接,并形成一定的感知和理解。在看完录像后,学生说出生活中看到的春天的景物,这与文本达成共识,谈及其学习兴致会更浓。教师利用拍摄的录像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进一步丰富内心感受,并把这种情感带进课堂,内化到了朗读中。

二、激发想象,丰满情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的。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感觉的就是借助合乎情理的联想和想象教学过程中。

1、以联想丰满作者的“言下之意”

例子:五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段中第二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做文章:透过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脑子里有什么画面?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把眼前的这种美带给大家。

由一个词,到一个具体的、丰满的画面,再朗读,心中已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流动的风景,具体可感,肯定读得好的。我们说联想和想象是语言的翅膀,朗读,则是托起这双翅膀的空气。在朗读中根据具体的语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展开双翅自由翱翔于语言的天空。

2、以续想内化作者的“言外之意”

续想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开展“接续想象”,如教《穷人》时,抓住课文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这一句,可以“难能可贵娜拉开帐子以后怎么样?”为题,让学生讨论,续想故事情节。这时同学们可能有的说渔夫是多么激动,称赞难能可贵娜做得对;有的说难能可贵娜是多么高兴,一切担忧都烟消云散;有的说七个小孩子醒来后,无忧无虑地玩得多么快乐……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想象进一步焕发了穷人美的心灵。这种续想,有助于丰富感知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把握文章内在的意蕴,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朗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想象的空间不仅可以训练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再造形象,还可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内心体验,结合生活积累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三、品味语言,升华情感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要求老师要善于“移情”,把作者蕴含在字、词、句,甚至是标点符号中的思想感情,真实而自然地“移情”给学生。因此,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认知目标,还应往更深的层面去激发学生的感情。

披“字词”以入情

只有在教学中,层层深入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挖掘文本的深度内涵,学生

的情感体验才会升华。品读者以呈现在面前的文字作为出发点,当然不能字词单独地拿出来品读,要品字词在语境中作用,然后借助于对这些文字的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慢慢的窥见了作者深藏于心灵之中和文字背后的玄妙。

如教学《司马光》一课,在花园里遇到的紧急情况下,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而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体会“举”和“砸”这两个举动,在当时这种危急关头的恰当性,表现出了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品出了含义,学生了解了字词在这种特定情境下的准确性,就有效地帮助了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促进朗读。

酌“标点”以升情

标点符号在文中的作用具有提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有着不同含义,包蕴着不同情感,通过分析标点符号,可以正确把握句段,从而读得更准确、更有感情。对此,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标点符号传递出的情感信息,朗读时注意情感的表达。根据课文中的标点深入地去揣摩朗读的语气,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标点。如《惊弓之鸟》这一课中,魏王说的两句话:

“你有这样的本事?”

“真有这样的本事!”

这两句话仅仅相差一个字,却由于所用标点符号的不同而表达出大相径庭的语气:前者写出魏王疑惑的心态,后者则写出魏王亲眼见到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射下了大雁”后震惊的心态。学生理解了这两个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感情,就可以准确地读出前者将信将疑、后者深信不疑的不同语气。

四、小结

“移情”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是美的生成图。“移情”的过程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的情感得到了体验,朗读才会达到最佳的效果。故,情感是培养朗读能力的基础。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关键点是刺激学生的情感,激起情感的深化。“移情”在朗读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迁移,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运用利弊刍议 篇4

一、多媒体工具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势

1. 把抽象的物理问题变得直观化

很多人一提到物理学科,第一反应就是物理是一门非常难学的学科,之所以人们会对物理产生这样的印象,是因为物理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具有更强的抽象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形象思维能力要远远强过抽象思维能力,这样,带有很强抽象性的物理学科就给学生的学习到来了很大的困难.这时候,如果把多媒体工具引进课堂,就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解决这个困难,例如,在学到“电流”的概念时,由于电流这个概念本身比较抽象,而且利用传统的教学工具也无法向学生展示电流的存在,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将电荷设置成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圆形的小颗粒,原本无形的电流就会变成肉眼可以看得到的电流,而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圆形颗粒的运动情况,就可以直观地看到电流的流动情况,这样,就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于电流的感官认识,而有了感官认识作为基础,就可以为接下来的学习顺利地打开通道.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在物理课堂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把单调的物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使得课堂对学生产生更强的吸引力.例如,为了给学生讲解“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规律,我就在上课的时候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了一遍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这样,在多媒体工具的帮助下,神奇的日食和月食现象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表现的异常活跃.

3. 有利于扩大课堂容量

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每一分钟都非常宝贵.由于时间有限,很多的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都无法尽情地开展,很多时候,光是板书的时间就占去了课堂相当一部分的时间.而自从有了多媒体这一新型的教学工作,很多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多媒体具有大量的存储功能,在开展多媒体教学之前,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可以把一些上课过程中需要用的教学资料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制作成教学课件,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只需要轻轻用手点击鼠标,一系列的知识和内容就在几秒钟之内展现在学生眼前.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将多媒体工具同互联网连接起来.这样,整个互联网就是物理课堂教学强大的资源库.

二、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 容易陷入新型的灌输式教学

多媒体工具具有超大存储功能和快速显现功能,这些优势为课堂容量的增加提供了便捷.然而,很多教师在看到了多媒体这些优势以后,一味地通过多媒体工具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使得学生一整堂课都在马不停蹄吸收知识.这样,原本用以减轻学习负担的多媒体工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使得多媒体教学变成了新型的灌输式教学.

2. 教学课件形式大于内容

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优势,相较于原本单一的文字知识,多媒体工具能够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整个课堂在多媒体工具的渲染也显得异彩纷呈.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会把课件做的生动有趣.然而,有的教师在做课件的时候,过分强调课件的趣味性,把课件的形式做的异常花哨,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被过于花哨的课件形式所吸引.

3. 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课堂上,教师的表现往往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然而,一些教师在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时候,主动地让出了教学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位置,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和机器之间的互动.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一整节课,脑袋都埋在机器之下,而没有抬头与学生进行任何的交流.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反应情况等教师就无从了解,教师只会按照既定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从而使得很多学生都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从而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光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08 (S1) .

[2]邵娜娜.初中物理多媒体技术应用探讨[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1 (2) .

运用利弊刍议 篇5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 ; 护理专业 ; 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258-01 《人体解剖学》包含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其内容繁杂,名词术语众多且抽象。而医学专科生在校学习时间短,但要完成的科目多,所以每门课的学时分配有限,加上专科生基础稍差,护理专业女生为主,学习氛围不活跃,自学钻研能力还未完全形成,依赖老师的现象较严重。《人体解剖学》又是医学生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对于刚入大学的学生来讲,还不能很快的适应大学的教学和生活,在这个学习的过渡阶段,传统的标本、模型、挂图、板书教学方法能够满足学生上课思考、反应、记忆的需要,但不够直观,教学进程慢。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广泛运用,教学课件能直观显示人体结构,且教学进程得以加快。通过最初的传统教学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1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人体解剖学》传统教学多以挂图、模型、标本为辅助教学工具,有些内容无法直观的显示出来。多媒体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限制,以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把信息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把抽象难记的内容用图片、视频等演示出来,例如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通路等其动态性比较强,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种信息与教学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接受知识,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1.2多媒体教学能有效的增加课堂信息量,加快教学进程

《人体解剖学》多媒体教学显著地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解决了学时少内容多的问题。采用多媒体教学,相同的内容比利用挂图、模型等传统方式节省1/3的时间,比使用板书绘画方式节省2/3的时间,从而使课堂有效时间大大增加。多媒体可以很快地调出大量的信息有选择性的应用于教学,可实现医学课程间的内容交叉,有利于知识之间的联系互补,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1]。

1.3多媒体教学能增进教和学的交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互享多媒体课件的办法,可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渊博的知识得以广泛的传播应用。在制作课件过程中,老师们能够更好更快的交流信息,制定出高质量的课件,实现教师之间的交流。由于学时紧张,课堂上不能很好的去解答每一个学生的疑问,这时学生可以上网查阅课件,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和老师进行溝通学习,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1.4多媒体教学能真实直观的反应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课避免教师上课时大量的板书,节省时间和精力来组织和讲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到了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东西,使有些抽象的解剖知识形象化,使学生能够从文字到图像、从抽象到形象、从静止到动态,边看、边听、边想、边理解、便掌握。例如在讲视器时,可把眼球壁的层次从不同的层面展示出来,一层一层的展示和拼凑,让学生很明显的看到各层结构,在讲眼球外肌的运动时,更能通过瞳孔的转动来动态显示各肌的作用。这样上课就很形象逼真,像真的在解剖一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2.1多媒体教学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多媒体教学无形中让老师的注意力集中在课件上,而不是学生身上,学生的注意力也只是集中在课件上,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目光的交流。《人体解剖学》往往一节课下来有几十张幻灯片,老师在讲课时为了完成教学对着课件不停的解释说明,而学生看的眼花缭乱,根本没有反应思考的时间,更别提做笔记了[2]。在上课时为了使投影更加清晰,往往还要关闭门窗、拉上窗帘,使教室内光线很暗,学生也不再边看教材边听讲,而像看电影一样,一些跟不上节奏的学生就昏昏欲睡,使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传统教学通过教师和学生直接的目光交流,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反应,来调整教学进程和方法,通过板书的时间,学生也能得以思考和记忆,使学习持续化。而多媒体教学显然缺少了这一点。

2.2多媒体教学使教师过分依赖课件

多媒体教学是省去了携带大量挂图、模型的麻烦,但是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旦停电或者多媒体系统故障,教学不得不中止,这就说明,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完全不能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传统的粉笔和画图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些青年教师,对教学内容不能充分掌握,反正课件上什么东西都有,到时间一念都行了,抱着这种心态,怎能教好课呢?所以说,过分依赖课件,对教学是非常不利的。

3.结论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有许多优越性,但也存在许多不足。针对《人体解剖学》教学,多媒体的作用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合理的利用,我们要发挥它的优越性,避免它的不足。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全部,不能让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喧宾夺主,课堂上真正的扮演者是教师和学生,教师要发挥其引导和启发的作用,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反应和情绪,并适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充当多媒体的放映者。其次,在制作课件时避免为了吸引学生使用大量的图片,以至于在上课时不得不不停的翻动,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思考,要选择好的图片,制作出高质量的课件,文字不要填满图片,这样不利于学生思考,适当的提问和空白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有适当的粉笔板书来提示要点,给学生思考调整状态的时间,避免单一的说教产生听觉的疲劳感。第三,很多学校多媒体操作台位置设计不合理,导致教师站着讲课操作很累,也不能很好的发挥肢体语言,建议在设计多媒体操作台时要考虑全面,便于教师发挥教学。演示是《人体解剖学》教学必不可少的方式,例如在讲解肌肉的运动时,教师如果躲在一个角落里坐着上课,就不利于发挥肢体的演示,所以教师应该在讲课时保持站立,走动,目光对着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形象的肢体语言,让自己的形象和语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传统教学中有利的方面结合其中,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曾晓云.浅谈《人体解剖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不足[J].中国医药指南,2010,27(8):167.

运用利弊刍议 篇6

1人文社科的含义

人文社科,顾名思义即人文社会科学,它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合称。人文科学,相比于神学来说是有很大差异的。在以前相当一段时间里被指为与人类的利益息息相关的学问,后来经过时间的洗礼,在狭义上被定义为对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其中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语言学、民族学等等。社会科学,从字面上我们不难理解,它既是以社会现象为对象的科学研究,其中有政治学、经济学、史学、社会学等等。社会科学的最终目的是钻研和写述所有社会现象和其特有的发展规律。

就两者对比而言,从研究对象来看,人文科学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沉淀的精神文化为对象的科学;而社会科学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从角度上划分,人文科学偏重于研究意识、观念、精神、情感的精神文化生化即主观的,其涵盖的学科有:文、史、哲及其衍生出来的美学、伦理学、文化学、艺术学等等;社会科学则重点在于具体个人及主观世界的客观认识,其涵属的科学主要有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等。总而言之,人文科学就是以精神层面以及其积淀的精神文化为对象的科学,它主要运用于以意义的分析和诠释的方式来证实人类的观念、精神、和价值;社会科学是以社会普遍客观存在的现象的事实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于以科学逻辑的验证方法来证实研究人类社会以及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客观存在的事物,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是它的研究重点。但是,由于“人”与“社会”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也就有了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所说的,尽管在理论上可以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区别开来,在实际中,“不可能对它们作出任何本质上的分别”,所谓的社会现象,主要“取决于人的一切特征”,而人文科学在这方面或那方面又都是社会性的,因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是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讨论的。

2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的特色

人文社科类,其实狭义上说它的重点是人。它的一切研究都是围绕着人的。对于精神和观念领域的研究即人文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烈的自主性、主观性、感受性、丰富多样性,而社会科学则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客观性、事实性、不可变形、单一性。例如说,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这些学科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个人的改变而改变,它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是大自然或者是古往今来先辈们约定俗成的客观真理,对于这样的科学而言除非理据够充分,必须得严格去遵守;例如美学、艺术学、伦理学等等这些学科更注重的是个人感受和认识,没有一定的定义和要求,主要是仁者见仁。这样的学科对于个人的感受、感觉、情感和精神要求比较高。不难看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具特点而且占据的特色各有不同,正因为这样的不同特点才构成了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特点。作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合体,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融和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所有的特点,包容万象、海纳百川,从逻辑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从自然到人文,人文社科包含了宇宙所有,它的最大特点是大。大到没有什么它不包括,不含有,不内括。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人文社科类又因为客观或者主观存在的,所以它的可感受性,可操作性也是很强的。人文科学,可以切实的感受到精神、感觉、情感的变化,社会科学,因为自古以来存在或者被总结,它也是可触摸,可验证,可实践的。所以,人文社科类更多的是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在实践中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能发挥到它的最大效用,人文社科类更注重于个人感受和实践性。在学习美学的时候,个人对于一幅画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学习法学的时候,学习者对于法律在社会实际中的运用应该是最重要的。

二PPT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特色及缺陷

PPT是Power Point办公软件的缩写形式,它主要用于课件内容的制作和展示。传统的使用方法中基本上都带有文字说明解释的。文字教材与幻灯片也就是PPT文字内容相一致的来进行教学演说。这是电子时代带给人类的便捷。这不仅给教师提供了方便,而且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了新意。作为新时代的产物PPT,字体一致,排版程序化,多彩丰富的内容和图片,原来定格的图片、声音、图形可以灵活的变化在可见之中;多种播放方式的使用,是传统教学中黑板粉笔所代替不了的。因为电脑的发展与普及,现如今的汉字不仅仅局限于笔上。PPT中的文字变化万千,颜色、大小、字体的随意转换,使得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的质量有所提高。图片、声音等在PPT中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尤其是在美学教育中可以更直观更便捷的提供直接客观的观察与感受,这样做可以更形象生动。但是,正是因为功能多样化,使得教学与PPT之间存在了喧宾夺主的问题,因为图片的丰富,视频、音频的加入,学生们更加注重这些直观的多彩的内容而忽略了教学本身的一些知识层面的东西。对于一些比较严肃的课题和内容,如果使用PPT多媒体课件教学就会使得它的知识层面的获取率大大降低,内容和理论的传授率降低。

教学的过程重点在于师生的互动,PPT的出现虽然让学生们更直观生动的看到教学的流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少了互动。教师们只是在机器旁边操作着键盘鼠标,而学生们只是在看着大屏幕上显示的五彩缤纷的图文,省去了思考提问的时间。这样的结果背离了教学的目的。师生之间没有了交流,有的只是被人机交流所取代。老师念着课本,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印象不深刻,这样的效果使得教学过程的成果微乎甚微。PPT是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很少有教师考虑到授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制约着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如同放电影一般的课件流程,对于一些公式的推进以及运算过程的推导没有了生气,死气沉沉的放在一张张课件中,学生只是在看的过程中理解,课后往往会出现“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砸”的现象。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把握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惜牺牲教学的真正目的,一味的只注重形式上的丰富性,忽略学生的自身情况和本学科应有的风格,使用夸张的不切合实际的甚至虚假的课件,这样的行为做法实在不是教学课件进入教育界的初衷。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多媒体课件的加入,教师节省了板书,画图的备课时间,其实在实际中也加大了教师的负担,为了能更全面更具体的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教师准备了大量的课件插件,但是因为课时的限制,不得不加快课程教学的速度,而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很大,在短时间内传授如此之多的知识,难免会重蹈“填鸭式”教学的覆辙。

三PPT多媒体课件在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行业来说有着空前绝后的影响力。与先前的黑板粉笔式教学相比较,PPT多媒体课件教学节省了一些不必要的课时时间浪费,增加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人文科学,在意注重个人情感、精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在这样的学科教育中注重的是学生们个人的情感、感觉和精神世界的发掘和认识,而这些认识可以基于先哲们给予的指引。没有先哲们的指引,我们现如今不会有如此大的收获。但是先哲们的理论是丰富的大量的,如果仅靠教师的板书和教材是有限的,在这个时候PPT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便提供了这么一个便捷的教学平台,信息包容量大,直观性和形象性大大的缩短了与先哲们的理论的距离感,不仅能在仅有的时间内了解到大量的思想和真理,而且能够更直观和形象,这样声情并茂的教学无疑给了师生们一个愉悦高效的学习氛围,使原来呆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充分发展了学生们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就语言学教学来看,单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讲,因为环境文化的不相同以及个人的认识差异,添加了课程课件教学,音频视频的播放使得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的异地文化和口音,有了更强的感官刺激,就能够更加详尽的进行语言的学习。如此这般,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有利于教学过程的进行。有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以咸阳师院教学课堂为调查对象,在艺术专业的两个平行班中,对于同一节课程其中一个班采用PPT多媒体教学,另一班则采取传统教学方式,在实验进行7天之后对两个班进行试卷考查结果表明使用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的班级平均分多了13分,最高分相差5分,最低分相差20分之多。可见在教学中PPT多媒体教学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式。

然而,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却或多或少存在不足,甚至阻碍和降低教学质量。强大的信息量可以让学生看到更多的知识,增加知识面。但是,因为信息量的巨大在仅有的课时中,学生们的接受容量有限,往往会出现“走马观花”的现象。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们无法记住课时中传授的所有的知识点。就像在看电影一样,做笔记的少之又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越来愈少,没有了情感交流,没有了一问一答。比如说法学,法律的应用应该是最实际的,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下,似乎有了一纸空文的意思,学生们了解到了理论层面,对于每一条法律在现实中的利用却没有交流,使得法学的学习脱离了现实,这样的教学没有了它的最终目的。以上面相同的模式去在法学专业学生中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尽管最高分都相同,但是在接受PPT教学的学生的平均分比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的最低分中相差28分,平均分相差21分,这样的数据差距可见一斑。结果证明没有了互动,不了解讲台下学生的具体情况的教学是不切合实际的,是没有意义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多媒体教学当成了一种教学的重心而不是一种手段,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便会使教学效率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把老师备课、学生思考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但是在改革创新的同时不能将教学的本质和重心丢在一边,应该有的放矢把握轻重缓急,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将教学质量不断地提升。

参考文献

[1]蔡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与不利因素[J].科技创新导报,2007(35).

[2]岳格妮,车乒.PPT多媒体课件在高校不同课程教学中的利弊浅析[J].考试周刊,2010(9).

上一篇:《审计报告》习题精讲下一篇:试用期延长是否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