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民办高校学风教育体制的思考与实践教育论文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构建民办高校学风教育体制的思考与实践教育论文(精选11篇)

构建民办高校学风教育体制的思考与实践教育论文 篇1

“大学生教育机制是指按照社会对青年一代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 进而确定学校德育任务, 再依据任务而确定德育内容, 对该内容进而进行科学组织安排实施的整个过程。”[1]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机制设计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 在教育过程中, 要站在大学生的角度,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这意味着要考虑教育者向被教育者要传递什么样的诚信信息, 被教育者对所传递信息的认可程度; (2) 在诚信信息传递过程中尽量缩减成本已达到最佳的传递效果; (3) 诚信教育机制要符合激励的要求。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是重点在于强调以诚信作为教育机制的核心, 从整体上形成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良好效应。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现状透视

(一) 重视诚信的道德教育, 忽视诚信的法治教育

目前, 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 中国高校在所进行的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 虽然采取了诸如强化校园氛围建设、优化改善社会环境, 以及“两课”的思想道德方面教育。但悉述所采取的各种方式, 占据主要的仍是诚信的道德层面教育, 对于法治教育涉及甚少。而人类社会深层次的普遍需求是能够将诚信教育纳入到法治教育领域, 能够运用法律来规范诚信规则, 遗憾的是目前能够承担这样责任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虽试图通过法规途径统一调整大学生诚信行为的努力一直在进行, 但多是局限于诚信行为的个别方面, 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综合适用于大学生诚信的系统法律法规。

(二) 大学生诚信测评体系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对于在全国高校逐步建立建设大学生诚信测评体系, 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高校开展诚信教育的首选途径, 但是目前我国还未形成全国性的信用管理体系, 还无法为大学生诚信测评体系的建立提供权威技术、经验等方面的支持。这也是目前高校都在搞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 但多数均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目前, 横在各高校有效实施大学生诚信测评体系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有效的惩罚与奖励机制, 造成部分“诚信者吃亏, 失信者占便宜”的现象

(三) 大学生诚信教育缺乏针对性, 教育方法和载体创新不足

大学生诚信教育方向不是另辟蹊径, 单单依靠通过制定这个规则, 那个标准来完成。而是应该重拾“教育”的真谛。教育不仅有“教”更有“育”, 而目前在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只管“教”, 不管“育”。将“育”的部门空白下来, 所以导致今天要重点来谈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 实际这个问题的出现就是教育长期畸形而导致的。长期以来, 重理论灌输, 轻实践锻炼;重师长训导, 轻自我教育;重群体讲授, 轻咨询辅导的问题。将智与德长期割裂, 只有知识教育, 而无德育教育, 二者无法统一, 自然就谈不上健全的人格, 诚信更是无从谈起, 将其延展至整个大学教育人才素质培养的普适性基础和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更是未有可能。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创新思考以及对于学风建设的促进

(一) 高校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管理机制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时必须始终坚持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理念, 在具体实践中还要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管理机制,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当前, 大学生诚信教育要想有效开展, 必须要加强高校有关部门对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有效管理, 并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2]在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同时, 应建立科学、严谨、规范的考评体系, 以此作为综合测评、评奖评优、入党、申请助学贷款、就业推荐等的依据。

(二) 高校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评价机制

为了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必须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第一, 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 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的评价涉及的内容和要素很多, 过程也非常复杂, 如评价的标准问题, 评价的对象问题, 评价的具体行为问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的有效评价机制。第二, 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评价机制。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如何还与诚信教育的环境息息相关。高校应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评价。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的评价主要包括学风评价、物质环境建设评价、学生人际交往环境评价和校外社会风气评价等。

(三) 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对于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与意义

科学系统的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对于高校学风建设具有深远和深刻的意义。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作用关系, 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智育教育, 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二者互为促进, 需要协调发展。第一,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 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势必对于学生德育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第二, 学风建设的良好开展不仅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还能够有效的带动良好班风、院风以及校风, 在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方面双丰收。

摘要:当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强化诚信教育, 倡导诚信理念。在实际工作中, 大学生诚信教育却出现了诸多难题, 本文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出发点, 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目的为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特从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提出了创新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赵普庆, 惠安堂等.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建立长效机制[J].中国林业教育, 2008

构建民办高校学风教育体制的思考与实践教育论文 篇2

关键词:实践创业教育课程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型国家,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职业理想、创造社会财富,顺利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现实选择。近几年高校内开展创业教育课程蔚然成风,但是创业教育的成效却与我们的愿望相差甚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的体系设计缺失是关键因素。

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现阶段或多或少均开设有创业教育课程,但这些课程基本上都不是必修课,都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存在。课程的开设、教材的选择有非常大的随意性,不仅没有进行学科规范建设,没有制定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大纲,对创业教育本身也缺乏相应的研究。我国创业教育现状的突出特点就是,我国现行的创业教育课程,基本上集中在对相关创业知识的理论性讲授,而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创业教育是需要实践训练的,没有实践环节的创业教育课程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我们应尽快构建一个科学的、完整的、基于实践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应该由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策略三大部分来综合显示,这三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使得创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在各层面上有序、高效地操作。

1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目标

教育的目标是依据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决定的。考察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的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符合和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教育目标是我们进行课程设置前提,是我们进行课程评价的基础,所以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高校创业教育目标迫在眉睫。考虑到时代的深刻变革,社会价值观的飞速发展和多元化以及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制定高校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应努力让学生具备创业的内在原动力、创造企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努力提高学生创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依据本杰明·布鲁姆的理论,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可以按照以下三个层次来进行解读:

1.1 认知目标 从认知目标层面考量创业教育,就应该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与创业有关的知识和概念,如创建企业的基本准则、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和技巧、财务会计基本知识、国家现行的有关政策法规、案例分析以及人文社会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等。创业者还应该能够独自撰写商业计划书、融资报告等商务文件。创业者的知识储备决定着创业者自身的行动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创业知识与概念也是在进行创业前的准备过程中,必须认真吸收和消化的。

1.2 情感目标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做事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全部情感才会成功。只有当学生对创业产生了浓厚兴趣,有强烈的内在需求时,这样的创业者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创业者。所以我们的创业教育应该让学生明确创业动机,能够梳理和架构起自己的创业理想和创业信念,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专长、兴趣爱好来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创业意向。我们应该通过创业教育能够让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通过创业实践活动来体验财富创造过程的乐趣和责任,从而让他们能够自觉追求知识的完善和思维的成熟。创业者应在创业过程中具备近乎盲目的自信心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控制情绪,始终具有乐观的心态并能够影响身边的团队和伙伴,具备诚实守信、斗志旺盛、精力充沛等一系列优秀的特征。

1.3 操作技巧目标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人掌握并运用知识。我们要求学生能够把创业教材上学到的创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上来,不但要想创业、敢创业,还要能创业。学生应通过创业教育能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包括策划、调研、财务、管理等知识独立完成创业计划书的制作;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基本的创业学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创业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不但具备创业知识,更应具有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保证创业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技能与本领,这种能力包括了获取与分析市场信息数据并能够合理利用的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科学决策判读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应能够对独立开展工作具有强烈的信心,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积极和乐观以及强烈的挑战性,善于与他人交往与合作。

2 课程设置

创业教育课是进行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可以设置为两个部分,即创业理论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

2.1 创业理论课程 创业理论课程主要有必修课、选修课和专业渗透三种形式。①必修课基础,在创业教育课程中,必须要设置必修课,在课堂上来系统地讲授创业的基本知识,培育学生的创业情感。通过必修课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流程,譬如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商机的发现与发掘、市场调研、新公司的建立开办流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内容。②因为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的,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所以在创业选修课的开设上,学校应提前做充分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做好规划和引导,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要,这类课程一般包括:领导学、市场调研方法、公共关系、融资技巧、谈判技巧、电子商务、管理学、广告学、税务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是创业实践的方向来选择相应的课程,通过学习来拓宽相关的知识面,加深学生相关创业知识的积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创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③专业渗透是指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加入创业教育的内容,在现有的各专业课程中加入创业教育的思想和元素,譬如在专业教材中以补充阅读的形式加入一些有关本专业的创业成功案例以及本专业的前沿创业方向等,这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这些的设计,不断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业品质,并不断提升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学习和感悟前辈们的创业案例的同时,感受他们创造财富、变革社会的伟大情操,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完整学生的价值判断,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创业的含义。

2.2 创业实践课程 创业教育的实施决不能只有课堂上的理论讲授,而必须注重实践环节在创业教育中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利用创业实践课程和创业实践平台来训练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仿真的创业环境来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理论课上学到创业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成自己的创业能力。因为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创业实践课程应该是创业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课程可分为仿真模拟实践和社会实战实践两类。①仿真模拟实践是指在校内模拟仿真的市场环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意识地为锻炼某一项创业技能而进行的模拟活动的过程。仿真模拟实践按照其锻炼的技能目标可以分为单项模拟与综合模拟两类。单项模拟是指为锻炼某一特定的创业技能而进行的活动模拟。组织模拟实践活动可以是在课堂上,比如在课堂上组织商务谈判活动;也可以是在课堂外,比如现在各大高校均存在的跳蚤市场活动,高校可以认真规划,通过一场或几场跳蚤市场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开店、营销、物流、广告等创业技能,也可以通过创业大赛等竞赛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商业计划书的制定能力。单项模拟的内容较为单纯,活动空间有限。综合模拟实践则是多种单项模拟的综合,可以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来进行综合模拟实践活动。学生在创业孵化基地可以体验创业的全过程,需要独自面对创业的压力,独立解决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在创业孵化基地的实践中,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相关创业课程内容付诸实施以体验和校正自己的理解,把创业知识真正地升级成为属于自己的创业能力。②社会实战实践是指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就某一个创业项目进行实战。社会实战实践是全体验、全方位、全仿真的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最后的结果。各大高校可以依托与社会、企业合办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来进行,学生可以在基地中完全按照市场社会运行的规律来组织自己的创业活动;社会实战实践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策划进行,社会实战实践主要在寒暑假期间进行,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企业家品质。学科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这个体系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目的性原则,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目的非常明确,即塑造具有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实践性原则,创业教育必须实践,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创业教育课程组织的过程中,实践是最重要的、贯穿始终的原则。实践导向应该是整个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在实践环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生产生活实际,使同学们通过实践环节的训练能够真正地体验社会。与理论课程相比,实践课程具有趣味性,互动性的特点,避免了学生在上理论课程时过分的枯燥、封闭的弊端,能更好地体现创业教育的效果。三是多样性原则,在理论课程设置中,除设立必修、选修课外,可以允许多个不同专业相互渗透融合,也还可以采用专题讲座形式,还可以举办校外实践基地观摩等活动,使得整个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更加丰富多彩。

3 高校创业教育绩效的评价

绩效评价是对高校创业教育目标完成的程度和水平做出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可以对整个课程体系设计水平的优劣进行科学地判断。绩效评价是教育活动实施效果的调整与反馈,是整个教育活动全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应把握目标性、规律性和可操作性三个原则。目标性原则是指围绕创业教育的目标来进行绩效评价,首先判断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能否准确指向创业教育的目标;规律性原则是指评价的设计和操作应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可操作性原则是指针对整个创业教育课程,建立起科学、简明、可操作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使得高校创业教育的绩效评价可观察化、可测量化。

综上所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由三个模块构成。第一个模块为创业教育的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操作技巧目标;第二个模块为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包括理论课程讲授和实践课程锻炼两个部分;第三个模块为绩效评价,应遵循目标性、规律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创业教育体系模型中的这三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构成了体现现代高校创业教育思想精髓的一个统一整体。

参考文献:

[1]施永川.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3.

[2]操长应.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04.

[3]余瑞玲.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01.

[4]谢志远,李上献,刘巍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J].教育发展研究,2010.02.

[5]辜胜阻,洪群联.对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0.05.

[6]严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及展望[J].浙江社会科学,2009.02.

作者简介:祁鸣鸣(1981-),男,湖北沙市人,团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馨雨(1989-),女,湖南益阳人,团委科员,助教,研究方向:音乐学。

基金项目:2011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实训环节设计和模拟环境构建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G201120)研究成果。

构建民办高校学风教育体制的思考与实践教育论文 篇3

在高校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要在实验教学中能够更为科学地运行创新教育机制,一方面必须从大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定位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目的与侧重点,另一方面必须从拓展实验教学平台、转变实验教学方式、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等方面出发,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作 者:潘国俊 沈惠平PAN Guo-jun SHEN Hui-ping 作者单位:江苏工业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16刊 名: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SU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0(4)分类号:G482关键词:实验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构建民办高校学风教育体制的思考与实践教育论文 篇4

摘要: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具有学生和党员的双重身份,具有较好的学业基础和较高的素质能力,可以成为提升高校学风状况的有力抓手。在高校学生党建和学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引领作用的新途径、新方法,拓展学生党员带动学风建设的活动平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强、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必将能够改善高校学风,提升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学生党员;高校学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2-0143-02

学风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需要、动机、兴趣、能力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也是学校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行为方式和提升人生质量生活方式的总体表现,而学风建设的本质正是基于这种表现的大学理念的展现、人文精神的彰显以及生命价值的生成。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先锋力量,综合素质能够体现优良学风的总体特征,再加之长期与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有影响带动身边同学的先决条件。构建体制,制定方案,搭建平台,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党员是学风建设的有力抓手

大学生党员经过严格的入党考察以及后期的教育培养,保证了群体的先进性,其自身所具备的素质和特点使得他们在学风建设中能够发挥榜样带动作用。

1.学生党员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其在学风建设中的独特优势

学生党员来源于学生,又回归于学生,兼具学生和党员的双重身份。他们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困惑,能够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他们与广大同学年龄相近,身份相同,同居一所学校,同读一个专业,有的甚至还受教于同一个老师,有着相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他们对广大同学的理想、信念、追求和意见的影响具有现实基础,且易于为同学们所认同和接受。

2.学生党员学业基础普遍较好,为发挥其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提供了先决条件

一般情况下,高校在学生党员入党之初都会对学业基础做严格的规定,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普遍较好,成绩一般比较优异。依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2011-2012的统计数据,北京市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获得者中学生党员比例分别为92.2%和94.1%;特等奖学金获得者中党员比例为89.9%,2012年甚至达到了100%;本科生保送的研究生中,70.6%为党员。

3.学生党员能力素质较高,具有为发挥其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学生党员注重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思想素质和政治敏锐性较高,为人正派,品行端正,能够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道德修养普遍较高,具有服务广大同学的先进意识,具有较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向广大学生传递正能量,为学生指引正确方向的素质和能力。

二、学生党员带动学风的有效载体

近几年,高校不断探索、创新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引领作用的新途径、新方法,拓展学生党员带动学风建设的活动平台,改善了学校的学风,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我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开辟了党员助学小课堂、学生党员与广大学生结对子、学生党支部+教师党支部―― 一加一助学、新生引航助学工程等项目,以此助推了学校学风的全面提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党员助学小课堂

以学院或者专业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学业情况,由高年级学业成就较高的学生党员为同专业的学习困难学生集体以上课的形式进行辅导,传授学习方法或者讲解某门课程的疑难问题。助学小课堂可分为疑难课程定期辅导和考前答疑两个环节,可有效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业成绩,降低挂科率,从而改善学校的学风。同时,学生党员在开展助学工作的过程中,既可以提高群众基础,也可以提高能力素质,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提升学业水平,以便更大程度地带动学风,从而达到自我、他人和学风三提高的效果。

2.学生党员与学业困难学生结对子助学

以某个专业或者某门课程为结对单位,将学生党员与学业困难学生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结成学习小组,明确学习困难学生学业提升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切实开展学业困难生的帮扶工作。我校的学生党员与学业困难学生结对子助学活动起源于人文社科系。该助学模式从人文社科行政党支部的教师党员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一对多结对子模式,发展到了选拔优秀学生党员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的一对一结对子模式,又发展到了学生党员全情参与针对系里所有学习困难生的一对多帮扶模式。活动一路走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截至2013年底,公管传媒学院71%的少数民族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42%的学生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13%的学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目前,该系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8人,占少数民族学生13%,没有1名少数民族学生退学或延迟毕业,而且有1名学生因学习成绩优秀顺利保研,4名少数民族学生应征入伍(其中包括两名少数民族党员)。开展学生党员与广大学生结对子助学活动,能够为全校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推动学风建设。

3.学生党支部+教师党支部―― 一加一助学

学生党支部作为教师党支部和广大学生的桥梁与纽带,能够起到信息沟通的作用,还可以充当在教师指导下助学活动组织者的角色。学生党员不断收集学业困难学生的相关信息,定期与教师党支部老师会商,共同确定助学帮困的方式和内容。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的人力资源学生党支部与教师党支部结对助学多年,他们结合本专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业成绩差距明显的情况,制定了《学生成长手册》,在新生入学之初下发给每个学生,指导学生在入学后一个月内做出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详细记录每个学生在学业、思想、奖惩等各方面的信息。学生成长手册每学期由学生党支部组织填写,教师党员根据手册以一对多的形式为学生进行辅导。针对有学业问题特别严重的学生,由学生党支部制定补习计划,在教师党员的指导下,学生党员为学业困难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一对一辅导辅导,让学生少走弯路,更有效率地快乐生活和学习。同时,学生党支部与教师党支部还联合策划邀请了知名校友回母校为学生做报告,对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建议和帮助。

4.大一新生学业辅导

大一新生由于对大学的学习生活适应不够、专业知识了解不足、自我评估不准确等问题,往往呈现学习的动力不足、方法不正确、挂科率较高的特点。在学校层面,可以选拔一批综合素质好、沟通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党员骨干组成学校新生引航教育宣讲团,开展全覆盖式的校情、学情、新生适应教育,帮助新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学院层面,可以聘任同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党员做新生班级的班主任助理,参加新生班级的主题班会,了解新生的行为表现、思想状况,适时开展谈心助学等活动。我校信息管理学院在学生党支部、教师党支部共建助学工作中推出了学长制,聘请高年级学生党员担任低年级同学的小导师,通过贴身对口式的沟通和引导,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大大提高了学院学生的学习成绩。

5.运用新媒体引领学风

学生党员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的有力抓手,运用人人、微博、QQ、微信等网络新媒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态,无间隙传递学习方法、学习思想,以及如何抓住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等,积极带头推动学校学风建设。同时,学生党员还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传递党的理论知识、方针政策,传递社会热点,加强舆论宣传等,形成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近几年,我校理学院每年运用手机平台开展“短信(微信)党课”。“短信(微信)党课”设置了党的知识、政治理论、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学业专授等内容,具有发布信息、收集信息、信息回复、手机党课、统计分析、系统管理六个作用,已形成了集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党员宣传教育平台,可供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远程教育,有效提升了广大学生的理论认知、思想境界和学业水平。

三、学生党员带动学风机制运行

学生党员带动高校学风应遵循“统一认识、试点启动、全面部署、务求实效”的十六字方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地域学生的的个性化特点,设定工作方案,激发学生党员的热情,使其在追求自身进步,不断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带动广大同学积极进取,共同成才。

1.加强组织领导,理顺工作机制。

设立学生党员带动学风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组成。工作领导小组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建立学生党员带动学风工作机制,由各学院党总支根据学院结合学院学生党支部党员情况和广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负责落实实施。

2.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学生党员带动学风的落脚点在学院党总支,党总支需要认真研究学院学生学业状况,理清学业困难学生的问题所在,结合学院学生党员的现状,采用适当的方式开展助学工作,以学生党员为代表的精英团队带动广大学生群体,达到端正态度,共同进步的目标。

3.强化过程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建立学生党员引领学风记录册,详细记录学生党员每学期的平均学业绩点、综合测评排名、助学活动次数、党员帮扶学生的成绩提升情况等,并详细记录每学期针对学生党员的民主测评结果。记录册每学期初由学生党员本人认真填写上一学期的情况,由党支部书记或辅导员、班主任、服务对象等签字确认,并在党、团支部内公示,接受同学们的监督。记录册可作为各学院党总支民主评议党员、党内评优、政治鉴定等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带动学风效果明显的学生予以表彰。

学生党员带动高校学风既要注重学生党员自身素质的提升,发挥其在广大学生中的示范作用,又要注重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在广大学生中的带动帮扶作用,从而达到党员群众共进步的良好局面,有效促进学校学生党建、思政教育和学风建设共荣共进的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高校领办中职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5

成都大学中职部的前身为具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 (以下简称成都卫校) 。成都卫校素以办学规模大, 师资阵营强、教学质量好, 开设专业多等特点享誉全国同级同类学校。

然而, 成都卫校中职教育的发展却经历了波浪式的辉煌与低谷、骄傲与迷茫的历程。

现行中职教育的目标, 是积极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加快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各类教育的本质特征, 在于它满足的是受教育者的就业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但是,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目标定位的改变,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职学校带来了诸如生源质量差、教育与管理难度增大、软硬件建设跟不上职教形势的发展、中专生因学历偏低而求职难度加大之类的问题。

国家倡导“西部大开发”以后, 中职学校为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纷纷与高校联手, 推出旨在提高办学层次的“3+2”高职大专的办学模式。然而, 这种办学形式仍会产生诸如效益分割和联办双方管理交往上的一些矛盾, 具体承办教学与组织工作的中职学校往往事倍功半, 对办学效益的获取常常有名无实。

作为具有五十多年办学经验和良好社会声誉的成都卫校, 因置身中职教育领域, 所以也同样长期受到以上种种问题的困扰。

为便于消除阻碍成都卫校发展的种种不利因素, 经省政府同意, 成都卫校在市政府主导下, 于2006年整合并入成都大学, 开始了高校背景下举办中职教育的新历程。

一、并入高校后的实践与探索

依托高校办中职, 对成都卫校这样的中职老校来说, 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四年来, 走过了与先前五十多年不一样的发展历程。合并之初, 学校由成都卫校更名为成都大学医护学院, 有教职工400余人, 在校生10000余人, 分三个校区 (羊市街校区、文家场校区、都江堰校区) 分散办学。与成都大学其他二级学院所不同的是, 医护学院实行三年的过渡期, 即拥有相对独立的运作模式及经费核算机制。最大的变化是在中职办学的同时, 依托高校资源开办了普通专科、普通本科, 这对医护学院来讲, 无疑是具有里程牌式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 矛盾、困难开始凸显。无论是招生指标、师资要求, 还是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的差异性都使原先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很不适应。尤其是“5.12”地震后, 都江堰校区办学功能完全丧失, 文家校区、羊市街校区吸收、安置因地震而迁移来的都江堰师生, 责任、压力前所未有。

2009年7月, 原医护学院在学校机构改革中被拆分为中职部、医护学院、都江堰校区管理办公室三个部分, 怎样依托大学资源和市场导向的双重机制寻求有效途径, 尽快摆脱因机构拆分出现的困境, 成了中职教育全新的研究课题和重要的探索目标。

二、国家教育改革的重大方略——大力发展中职教育

为了改变职业教育发展长期疲软的状况, 我国2002年以来相继推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带有改革性的职教政策, 从而给中职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国教育工作座谈会中多次谈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 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 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我国人口多, 劳动力多, 特别是农民多, 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 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 需要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因此必须完善国民教育体系,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与此同时,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还“宽覆盖, 大面积”地给予中职学生大幅度的经费资助, 使职业教育的发展锦上添花, 这让广大农村和城镇家庭经济困难的莘莘学子在顺利完成学业方面获得了有力的助学保障。

这些政策精神、资助措施与相关数据, 都充分表达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三、发达地区兄弟学校成功经验的启发意义

2010年4月, 学校分管领导亲自带队到大连大学、广州医学院等6家省内外兄弟学校进行深入的走访考察, 并从这些学校成功的办学经验中获得启发。

(一) 中等卫生学校的发展和高水准教育质量离不开政府、行业和学校的扶持与投入

在政府主导下并入大连大学的大连卫校, 并入广州医学院的广州卫校等医学类中职学校, 在地方政府和高校的鼎力扶持下, 借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 以及高校所赋予的灵活的人事、财务、经费等管理权, 积极整合办学资源、优化办学环境, 使自身在与高校的深层次融合中, 得到了办学层次、专业拓展、招生规模、师资水平、科研能力等多方面的长足发展, 形成了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使现有中职教育的办学层次与发展水平同时上升到新的高度。

(二) 明确办学目标和发展定位, 开拓创新, 办出特色, 应是中职学校生存之本

中职学校的生存发展必须把握市场发展规律, 符合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定位的要求, 明确办学目标和发展定位, 做好需求调研,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依托优势专业, 调整专业发展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突出中职学生实用技能培养和学历提升,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做强做优重点专业、特色专业, 办出特色, 树立品牌。

(三)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强化职教内涵发展

通过考察发现, 200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来, 各职业学校纷纷从规模发展朝内涵建设转向, 特别是并入高教领域的中职学校, 凭借“资源共享, 人才共用”的优势,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以课程改革、学分制改革为突破口, 以专业技能竞赛、培训活动为抓手,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大力开展对外联合办学、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学术交流, 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

四、几点思考

反思我们在高校背景下开办中职教育的情形, 较之学习考察过的兄弟学校而言, 既有优势, 也有差距, 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还很多, 欲有作为, 则须尽快打破常规, 努力创新, 否则发展将无从谈起。

(一) 力求在办学的体制与管理模式上有所突破

纵观大连大学、广州医学院举办中职的成功经验, 成都卫校的发展, 关键应在于实现办学体制的改革,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做到如下三点。

1. 首先须从国家对职业教育大力扶持的实际出发,

要用好用活国家中职教育的资助政策与支持力度, 力求中职办学实效;其次要积极坚持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这样有利于调动成都卫校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增强中职办学的竞争实力, 同时还要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减轻学校负担, 保证学校的稳定与发展。

2. 力戒急于求成和草率决策, 保证办学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

改革中, 要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 量力而行, 稳步推进”的原则, 紧紧依托高校优秀办学资源, 充分考虑成都卫校各方面的因素, 妥善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以及学校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关系, 充分兼顾到各方面利益。

(二) 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随着机构实行职能分割和老龄教师的相继退休, 使新成立的成都卫校“双师型”师资数量严重减少, 富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明显不足, 若任由发展, 则势必造成医学教育的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对此, 我们可以根据成都卫校现状, 寻求多种途径自行解决, 如:创造条件自己培养或安排老师到医院从事临床学习, 提高动手能力;发挥专业教研室作用, 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发挥专长, 利用课余搞教学研究以提高专业水平。此外, 可以聘请医院临床一线的优秀医务人员来校兼职, 把先进丰富的临床经验带入课堂, 融入教学过程, 真正实现院校联合, 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三) 教育教学改革问题

增强实践环节, 并不是必须把学生放在临床上, 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把教学内容和临床实践、生活实践相结合, 教给学生愿意学、学得会、用得上的知识。普通课调整教学计划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更应如此。当然, 真正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可缺少,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职业教育的必备环节。

依托高校开办中职教育, 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但只要我们提纲挈领地抓住主要矛盾, 解决主要问题, 就可以带动其他工作, 同时助推学校发展。

五、结论

中职教育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推进发展, 办学者积极学习, 引进高校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治学模式为自己所用将是至关重要的。要依托高校成功办好中职教育, 就必须首先拥有既懂管理又精业务的领导班子和强有力的师资。《诗经》有云:“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虚心参考借鉴其他城市大学开办中职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措施应是有利无害的。

成都卫校的发展需要在苦练内功上下工夫, 必须靠自身过硬的实力来赢取大学的支持与社会的肯定。如果放弃自身的主观努力, 一味采取等、靠、要的方式来办学, 来求发展, 那么办学之路只会越走越窄, 并最终为市场所淘汰。

展望未来,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政策引领下, 在学校党委领导和学校的大力帮助下, 成都卫校开办中职教育的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中职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高校办学模式的专业化与规范化, 在大学背景下办中职教育, 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然而, 在国家政策、高校、中职部等多方合力的基础上, 这必然是一条具有开拓性与前瞻性相统一的明智之路。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等教育,实践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

[2]胡锦涛.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3]温家宝在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7, (1A) .

[4]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国发 (2007) 14号) .2007-5-18.

构建民办高校学风教育体制的思考与实践教育论文 篇6

大学生廉洁教育长效机制一、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现状

1.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渠道

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和连接文化理论教育是高雪进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措施,这也是高校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试点意见》)的要求。《试点意见》中对大学阶段的连接教育进行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大学阶段,主要安排学生学习我们党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等。”在高校课堂中有效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概论》以及《邓小平理论概论》等课程的教学,能够在高校学生中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传播;在高校中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教学,能够充分的向大学生讲解党和国家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具体成就和对应的法律法规知识,并且可以充分的明确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日常行为的标准;而在进行《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同样可以灵活穿插中国传统廉政思想和廉洁文化的具体内容。

2.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文化活动

在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时候,高校不应该仅仅将其固定在课堂教育当中,更应该努力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丰富的文化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高校有效开展廉洁教育活动,需要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廉洁文化融入进去,通过开展例如模范报告会或者辩论赛等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导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

二、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问题

1.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不能贴近生活,缺乏时效性

目前,高校进行的廉洁教育非常的散乱,没有属于廉洁教育自身的完整体系,并且在进行廉洁教育的过程中,实际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并不密切,这就造成大学生对于相应的教学工作非常的抵触,教育效果不好。并且高校进行廉洁教育的内容非常的传统,和当今的社会形势相差很大,这就导致很多的内容和国家相关的方针政策并不适宜,教育内容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

2.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方法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高校在进行廉洁教育的时候主要是通过课堂理论讲解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语言上,在向学生传达廉洁教育的时候主要依靠的是课堂上教师的语言,高校在进行廉洁教育的时候忽视了很多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效果方面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非常的差。

三、构建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长效机制的建议

1.构建与大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廉洁教育机制

将廉洁教育渗透到各种校园实践活动当中能够有效实现廉洁教育的生活化,促进廉洁教育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在接受廉洁教育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好的理解其中的理论知识,有效做到学以致用和融会贯通。

大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高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高校学生宿舍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个小社会,在其中有着很多互相攀比以及享乐主义,要想完全杜绝此类现象,学校需要提高高校宿舍的管理水平,通过切实完善高校宿舍的规章制度和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并最终形成廉洁公寓文化。

2.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学生廉洁教育长效机制

高校在进行廉洁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重视到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在进行廉洁教育的过程中切实把社会实践作为学校进行教学的重要活动之一;高校在进行廉洁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相应的考察作为学生学分的计入依据,在社会实践当中进行有效的廉洁教育,通过不断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如“勤工俭学”“大学生廉洁活动月”等将社会实践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良好的结合在一起。将廉洁教育融合进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这对于廉洁教育的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3.加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机制

第一,积极进行廉洁校园文化活动。我们通过积极的理论灌输和校园理论引导等进行学生廉洁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依靠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將廉洁教育深入到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并且在各个院系鼓励各级学生机构进行廉洁教育活动的组建和开展。

第二,在学校的宣传平台上进行廉洁文化的宣传。学校再进行廉洁教育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到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廉洁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在学校的广播电台中通过各种有关廉洁教育的时事政事广播播放,在学校的报刊以及宣传栏中进行廉洁教育的人物故事的长期展播,在学校的客户端上进行廉洁教育优秀事迹的链接推广等等活动,这对于在学校建设反腐倡廉的校园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瑞生.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多维思考及实现路径\[J\].廉政文化研究,2013,(02).

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篇7

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目前,在校大学生中违法甚至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暴露出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存在薄弱的问题.本文即从高校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入手,提出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紧迫性以及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据此具体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作 者:华玲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1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年,卷(期):“”(24)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 法制教育 途径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8

吴凤明广州白云区富力半岛艺术幼儿园

摘要:3——6岁儿童的在生理、心理方面发展不成熟,经验能力不足,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内教养工作综合的质量,尤其是班级保教人员的护理和引导水平。因此为幼儿制定常规,并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保证教养质量的关键。本文围绕现代教育理念常规教育的意义及其方法,提出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挖掘常规教育资源

未来全球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幼儿必须从小了解、认识其生存的客观环境,学习与人共处,而且会用一定的常规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有效掌握以上四个“学会”。

幼儿园建立合理的常规是幼儿一日活动的保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要求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其中明确了良好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导我们去反思传统的管理行为与幼儿主体发展的存在问题。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常规管理却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将常规依然看作是教师管理、控制幼儿的主要手段,强调常规对幼儿的约束作用,强调幼儿行为的整齐划一与服从指令;幼儿的一日生活可以有条不絮的开展,并且可以丰富充实,老师牵着走为主,幼儿没有自主处理自己的行为纠纷、独立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脱离了老师的管理,他们将不会自我学习,不会独立交往,不会独立应对生活。例如:幼儿上厕所,老师在游戏结束时要求幼儿分男、女孩一个跟一个排队上厕所、喝水,看似有纪律,实际上是剥夺幼儿独立管理自己的机会。另一极端则过于强调幼儿自我管理,过多地否定了某些环节的教师干预,在强调幼儿自主、独立的同时,常常会导致如幼儿喝水少、忍尿、睡眠不足、盥洗时经常有衣服弄湿等现象。这两者都是与《纲要》的精神不相符的。我们要重新审视常规,既要跳出传统常规管理的误区,摆脱原来强制的、整齐划一的、自上而下的行动逻辑,把常规合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将它当作教育的资源,而且是独立的、同其他课程内容一样对幼儿有着深远影响的资源,发挥它应有的效能。

二、在常规教育中,突显幼儿发展的主体地位

1、通过评价促进幼儿行为常规意识

培养良好的常规,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包括经常性的常规训练、专门的常规活动训练和个别常规训练。而在这其中,评价是使行为训练内化为幼儿的规则意识,获得自主发展的有效措施。教师肯定性的评价在增强幼儿的愉悦情感的同时,强化了幼儿对行为的意义的理解,多次的正向强化使行为成为了习惯,更使行为内化为意识,主体获得了真正意义的发展。在幼儿进餐时老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位幼儿,注重纠正幼儿进餐的习惯,以表扬为主,多次示范拿勺子、筷子、端碗、保持桌面干净等的具体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进餐文明,良好的习惯也形成了。

2、在专题教育活动中实现幼儿的主体发展

①重体验与表达。教师根据教育的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主题活动,教师依据平时的观察和常规教育的目标,准备各种不同学习性质的活动帮助幼儿将原有生活经验与特定活动相联结,活动中鼓励幼儿主动关注事物,积极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重视支持性语言环境的创设,鼓励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工作,踊跃讨论一些真实的生活经验或时事等,强调活动中幼儿的真实体验与表达。如在“环保活动 —— 垃圾分类”中教师先让幼儿寻找、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垃圾 —— 可回收的垃圾(废纸、易拉罐、铁品、玻璃类、橡胶、塑料制品)、不可回收的垃圾(瓜果类、食物的残渣、蔬菜类、家禽类、废旧电池),接着让幼儿在游戏中区别,用自己的符号进行记录,最后将内容与同伴教师进行“系统”表达。在专题教育活动中幼儿获得了良好的卫生常规。

②尝试与分享。在各类活动中,教师都会注意让幼儿在尝试中学习,在分享中领悟。教师注重提供多种机会,尽量让幼儿在活动中自行规划、思考、表现,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分享,以加深幼儿的理解。如在自理活动《谁最整洁》中,教师为帮助幼儿学习整装,培养自信与合作,先和幼儿一起玩照镜子的游戏,激发幼儿兴趣,后又让幼儿自己尝试整理服装,再一同分享,集体学习加个别指导,最后才达成游戏规划。幼儿专注而投入,体现了自主学习的优势,常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教师的常规要求将会逐渐内化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重互动与支撑。教师在策划、施行活动时要脉络清晰,能运用经验找出引发该年龄阶段幼儿兴趣的方式,教师还应通过生生、师生互动与支撑反馈生成新的活动。如在活动《合作》中教师通过情景表演、尝试劳动、讨论等活动,引发幼儿的兴趣,然后在教师、幼儿以及家长的互动中,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活动深化。无论是预成还是生成的活动,都将幼儿放在了核心地位,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真切地体验到自我,体现到自主的愉悦,也正是在这种体验中不断获得内在的发展。体会、经验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保证。

三、在常规教育中,强调幼儿行为和意识的内化

1、重过程与整合。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因而在常规教育活动设计中我们还注意多种领域的融合,重视过程,重视差异,通过对多样化活动的开发与创新,促使各种活动高度结合。如健康教育活动中,一方面教育幼儿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与他人融洽地相处,另一方面又为幼儿设置情绪宣泄角,让幼儿情绪得到疏导,同时也发展表达能力;对于刚入幼儿园的幼儿,我们将前后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开展了丰富有趣的入园前亲子活动,通过参观、游戏等加深了教师与幼儿的感情。为入园后的常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认为“任何活动都应避免只站在领域知识的基点上而无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进行活动选择延伸”,常规教育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同样应遵循这一原则。

2、在传统的常规教育中注入新理念,讲解示范、榜样作用、随机教育等是我们在常规教育中经久不衰的教育方法,如何使这些老方法焕发新的光彩,成为促进幼儿主体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我们在当前的常规教育中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问题的核心仍然在于我们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将幼儿摆在什么位置上,榜样应是当代幼儿心目中认同的榜样,而不是我们成人认为理应是榜样的事物;因此,文学作品、示范行为等都应该来源幼儿身边的人和事。随机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学会观察孩子、理解孩子、欣赏孩子,在理解和欣赏中发现孩子行为和思想上的闪光点,并施从及时的教育引导。

3、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品质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环境对幼儿规则意识和行为的形成,比其他年龄阶段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古语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古时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大量的例子表明:学前期是幼儿接受熏陶,形成良好品德和培养个性、习惯的重要

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和教育影响,因此,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正确的教育来影响幼儿,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习惯及品德,不仅非常重要,也是可能实现的,反之如果学前期不重视,当幼儿形成了不良品德习惯再想消除则是不容易之事。如:常规教育中通过环境的创设形成一定的氛围,潜移默化地让幼儿知道吃东西时坐姿端正,细嚼慢咽,不随便讲话,不咂嘴,嘴里东西咽下再讲话或离开座位;遵守各种游戏规则,不在室内乱跑或大声喊叫影响他人;不远离教师、小朋友,游戏时不做危险的事;带好自己的衣物,有礼貌地向教师、小朋友告别,说“再见”后方可离去......创设良好教育环境的同时,还需使之与幼儿相互作用才能真正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与品德的发展。环境对幼儿良好习惯与品德发展起熏陶作用,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来形成最适合幼儿成长的教育氛围,利用环境与幼儿的相互关系来调整和改变幼儿的行为。

由此可见以促进幼儿主体发展为核心的常规教育在保证幼儿生活有规律、有节奏进行的同时,能有效地为实现幼儿良好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在常规教育工作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实践工作,切实体会到现代教育理念和行为对幼儿个体发展的深远影响。

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幼儿的心灵是一块奇特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能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只要我们辛勤耕耘,未来的幼儿将是生活的主人,他们懂得做人、懂得做事、懂得学习、懂得与他人共同生活。

参考资料:

1、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幼儿园常规教育参考用书》北京市幼儿园品德教育教研组。

构建民办高校学风教育体制的思考与实践教育论文 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育;实践与思考

一、美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美术教材的内容没有及时更新

在学前教育中,美术教育占非常大的比重。但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材内容不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幼儿园安排给幼儿的美术课时间也比较少;幼兒园没有足够的幼儿教师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幼儿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

2.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能否顺利地将教学活动进行下去,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笔者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大都出自美术专业,没有系统学习过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幼儿园后,所学的美术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无法顺利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3.美术教学的方法太过单调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教学结果。但目前许多幼儿教师喜欢用让幼儿模仿自己画画的方法,这种方法枯燥无趣,很难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美术知识正多元化发展,教师却仍然依据陈旧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导致幼儿的思维被束缚。

4.“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在开展和落实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工作时,美术课程的设置也很重要。美术教师应以培育学生的幼儿美术教学能力为基础,对美术课程进行精心而科学的设计。但不少院校和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课程和绘画训练实践方面存在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重理论、轻实践。对该专业的学生来说,美术教学的实践训练远比接受理论教育重要得多。

二、针对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关对策

1.美术教育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不仅是为了教给幼儿简单的美术知识,让幼儿理解各种绘画技巧和方法,还要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2.对学前美术教育的课程进行改革

学校在给学前教育的学生安排美术课程时,应考虑到所学课程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幼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其教学方案要适合幼儿;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的绘画技巧不能要求太高,要先教给幼儿美术知识,再让幼儿用绘画等美术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美术的乐趣。教师要对美术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规划,让幼儿学习系统化的美术知识,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3.不断创新,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幼儿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做到以人为本,不仅要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还要挖掘幼儿的个性特点,注重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幼儿都能成为独特的个体。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提高幼儿兴趣,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息息相关,因此,幼儿园的美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不断吸收其他方面的知识,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幼儿天性好奇,会提出许多奇怪的问题,并希望得到教师的解答,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若教师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就无法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评价一节课的时候,应更看中幼儿的表现能力,要想提高美术课的质量,就要为幼儿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因此,美术教学时,应将幼儿看作课堂的主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提高兴趣,充分挖掘幼儿的潜力。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美术教学,是以培养优秀幼儿教师为目标,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教育的实际要求,成为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课程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曹斌.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探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2]杨旭.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

基金项目:高校教师聘任制十年盘点与省思,项目编号:11XSY K122。

构建民办高校学风教育体制的思考与实践教育论文 篇10

1、不能适应新环境

经过紧张的高考, 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们, 告别了原来熟悉的环境, 远离父母, 远离家乡, 开始崭新的集体生活。要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的所有事务, 要面对全新的老师、同学和校园环境。这就要求他们扮演新的角色, 执行新的任务, 适应新的环境。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 尤其是初次远离父母的学生, 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化, 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原有的习惯、心理结构和思维定势被打破, 新的适应机制还没有建立, 很多学生感到茫然和孤独。

2、人际关系不和谐

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大学新生常见的问题。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 面临陌生的校园、新的群体, 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及亲人、朋友和熟悉的环境, 他们在与他交往中往往会采取自我保护甚至自我封闭。这就使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 不能马上交到新朋友, 内心的苦闷无处倾诉, 加上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 往往使他们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学习目标不明确

读高中时目标非常明确, 就是考大学, 而一旦进入大学, 原来的目标消失了, 读研或就业都还较遥远, 于是出现了“理想间歇期”。有些同学从此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开始迟到、旷课, 甚至沉迷网络, 学习上没有了明确的目标。据统计, 大学四年中, 大一新生不及格的人数最多。此外, 很多同学读高中时, 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佼佼者, 听到的多是赞扬和好评, 而进入大学这些优势不复存在, 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们感到从未有过的困惑和迷茫。

二、做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是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的需要

大学的学习生活和高中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学生进入大学后, 要面临新的校园环境、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等等, 如果他们一时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就会造成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不适应。因此, 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的重要途径。通过新生入学教育, 使新生能够客观看待现实, 自觉进行人生定位, 确定近期目标、远期目标, 找准人生航向。

2、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学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是完成从高中到大学转变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了解大学的学习特点, 正确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 跟上大学学习的节奏, 督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顺利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3、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大学生虽然生理上逐渐成熟, 但心理上却远未成熟。一方面, 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独立意识增强, 感情丰富, 富有理想和创新意识;而另一方面,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和还没有最终确立。因此,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 对学生的理想信念、行为规范、专业认知、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正确的引导, 帮助学生明确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培养浓厚的专业兴趣, 教育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三、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1、学业发展规划教育

(1) 学业指导教育

新生入学后, 通过专业介绍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科发展现状、前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稳定专业思想,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成才观。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使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特点, 学会利用图书馆及各种资源,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帮助学生主动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引导学生从一入学就制订学习计划, 明确发展目标, 并在大学几年中逐步更新完善, 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

2、爱国爱党爱校教育

(1) 爱国爱校教育

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爱校教育结合起来, 组织新生参加“校友论坛”, 聆听优秀校友的讲座,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开展“校园故事”征文, 记录生活点滴, 共叙师生深情, 同窗之谊。组织新生参观校园环境、学习校歌, 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归属感。

(2) 入党启蒙教育

向新生介绍党团知识, 团总支及学生党团活动, 使新生一入学就坚定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 端正入党动机, 自觉向党员标准看齐。通过专题讲解, 使新生对如何开展主题团课, 大学生党员的标准和条件, 大学生党员发展程序, 党的组织制度及发展历史, 争取早日加入党的组织。

3、日常习惯养成教育

(1) 校规校纪教育

对学生进行校纪校规教育, 规范学生行为, 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班级为单位, 采用班主任辅导和集中自学的形式, 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确作为一名合格大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并能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 大学生文明行为规范教育

将大学生文明行为规范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相结合, 营造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气。通过发放“文明修身, 从我做起”倡议书, “校园文明我先行”主题班会, 校园“文明使者”评选, “我眼中的大学生”摄影图片展等, 强化日常行为养成, 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3) 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开展心理团体辅导, 引导新生转变角色, 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融入到集体中;开展“走过分水岭”心理沙龙, 结合开学以来的心理感受展开讨论, 帮助新生解决心理困惑。

新生入学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 是打好基础, 稳定专业思想, 重新树立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 对学生发展成才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只有抓住新生入学这个契机, 建立新生入学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 才能彻底解决新生入学存在的问题, 帮助他们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摘要:新生入学教育是进入大学第一课, 对学生发展成才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本文从分析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 提出了新时期进行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并结合实际, 有针对性地论述了新生入学教育包含的主要内容, 为高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角色转换,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文敏.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11 (12)

[2]、魏剑波.新生入学教育的设计与探讨.教育管理.2012 (5)

构建民办高校学风教育体制的思考与实践教育论文 篇11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亦是以人为本的时代。以育人育才为根本任务的学校教育,应树立何种教育理念,建造怎样的文化氛围,倡导什么样文化精神,不仅关呼着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反映着时代的要求与精神。面对如今滚滚的经济大潮冲击和基础教育阶段日趋严重的升学教育压力,不少学校在夹缝的艰难生存环境中大有“弃育唯升”的势头;家长、学生也越来越显著地表现出一切“唯分数是瞻”的倾向。因而便出现了子女弑父母、室友自相残、博士不知礼,无德便是钱的社会变态现象。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重新修改和颁发了《中小学生守则》及《中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行为规范》等一系列文件。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亦重点强调:要以人为本,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力求在现代教育中突出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全面发展的宗旨。

以人为本就是指在不违背社会群体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每个个体的发展创设良好氛围,充分涵养和发掘个体优势,使其自主发展,不断凸显,从而在每个个体都得以充分发展、充分施展的情形,使社会得到推动其前进的各种人才。人是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是动态的,它不可能像生产机器那样,一经造成便可固定使用,它在发展中成熟,又在成熟中不断提高,获得新的发展,如此循环,直至生命终结。所以人文精神的培养注定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作为学校,应该从战略的高度着眼,充分利用学校特殊的地位和功能,成为人文精神弘扬与实践的主阵地,而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在课堂教学传道授业之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

校园文化是一种既体现时代与社会又是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发展环境,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着不容忽视、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聪明的校长,一所想有作为的学校,无不以注重校园文化为突破口,辐射影响并带动其它领域,从而实质性地获得素质教育的全面突破。常规地讲,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思想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活动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凸现人文主义就是要将人本思想有机地渗透于这四个方面的建设中。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呵呼人性

我校是一所山区高中,落后的经济文化注定了教育的滞后和生源思想、文化层次的严重不平衡。这种具有浓厚生态特色的教育现状一方面造成了升学教育的艰难,另一方面更为紧迫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的急迫性,如果我们一旦落入升学教育的窠臼,那结果势必是竹篮打水,最终将学校引入死胡同。为此,我们确立了“为学生的一切负责,为学生的终身负责”的办学理念,明确提出: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口号,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面向全体,针对个体,因材施教,各获所需的方针,教学中由重学会变为重会学、重乐学,从知识灌输变为培养能力,从一切为考试变为一切为发展;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构建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教育学生不必为自己因某方面欠缺而沮丧,应该树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有偏就有专;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适时巧妙鼓励,由自信获取主动,由自信弥补缺陷,由自信心引向成功。将高中三年教育视为终身教育的根基来对待,不搞急功近利,不妒后人乘凉;只求于生有益,甘为土下根基,既使在一些很细小的环节,也不能舍本逐末,挫伤学生自信,如在学期末的鉴定中,学校明确规定:只给家长通报成绩,不排名次;操行评语一律使用第二人称,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要用客观的态度,巧妙的方式指出,让学生在愉悦中受到雕琢,在快乐中得到成长

二、在环境中熏陶,自塑人性。

一所成功的学校,总会伴有一种和谐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不仅具有为学校发展和师生进步提供服务的功用价值,而且具有师生精神需求并为之提供自塑方向的精神价值。我校虽然占地不足30亩,是个典型的袖珍式校园,但我们还是冥思苦想,合理开发,充分发挥每一寸土,每一面墙的育人功能。错落有致、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气息的校园建筑群,领之以拔地擎天的状元柱之后,抱之于绿瓦青砖的“结义亩”古建筑群之怀,玲珑之中透出的庄重与神圣;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知识殿堂”大型不绣钢雕塑,不可遏止地让人遐想未来之辉煌;七位古今中外文化名人的塑像有序环列于教学主楼和东西宿舍楼前。既是谆谆教诲的长者,又像一周次第伴读的先哲者,让人顿感古今中外文化,文理史哲精萃在这里汇聚汹涌波涛;教学主楼正面的校训、东西宿舍楼墙面的四幅醒目标语,既有砥砺意志的勉励,又有殷殷嘱托的教诲,教学门楼的楹联更是给学生每日的警勉;每个教室里各种特色的班训既是班级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更透射着学生自我雕琢的追求;悬挂于各室的名言警句、教育、思想、科学等名家的画像和格言,让每位学生都能不时与先哲们进行心灵的对语;室外花草绿树旁、宿舍过道、床头、水房、餐厅等等,凡是学生有可能去的地方,我们都因地造语,就景思教,共悬挂张贴各种画像、警示语三百余条(幅)。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校长、教师的言行是教育,优美整洁的校园也是教育”,我们就力求通过发挥校园一草一木的教育功能,让学校育人的目标,变成滴滴春雨,化为学生自觉的修养行为。

三、健全规章制度,规范人性。

以人为本,不是抛弃原则,自由发展。人既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任何废弃社会属性,片面追求绝对个性的人本主义,不仅是极其错误的,其最终必然会因违背群体发展而失去个性发展的机会。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就是要规范人性,保护人性的健康发展,所以规范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方面。它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又折射着学校自身的特色,是育人、成人的基本保证。近年来,依据学校实际,我校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从领导到职工,从教师到学生

,从学生到生活,对凡是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做了明确的.要求。有定性的方向性要求,有定量的业绩评估,从德、勤、能、绩方面考评教职工,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权衡学生的综合发展,学校为教工建立档案,搭建校本业务培训平台;班级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为学生自主发展查因号脉。通过制度约束,师生的个性发展有了方向不偏倚;通过制度规范,使教工的点滴汗水都能闪出光辉,学生的丝丝进步均可收获成功的喜悦。

四、开展丰富活动,丰满人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是浓郁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又是渗透人文关怀的良好契机,随着当今社会运行节奏的日渐加快,各种竞争日趋激烈。高考升学的沉重负荷,使这些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经受着超乎寻常的压力。因此,厌学、烦躁、性情怪僻、父子矛盾、母女冲突屡屡出现。人们只埋怨当今孩子难管,却不知为何难管,老师、家长只体会到自我角色的难当,却不理解孩子们的苦楚,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尖锐地被提上议事日程。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脆弱无比的中学生心理,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负荷,他们需要更多的精神抚慰,需要丰富的发泄窗口来予以缓释和调节。因此,适时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使同学们的各种情感需要在活动中得到满足和发展,避免各种形式的“异化”就显得尤为必要。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定要注意遵循针对性、全员性、平等性、实效性和导向性原则,即:针对某阶段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活动不能只针对局部或个体来举行,应面向全体,在活动中各种各样的学生可自主、平等地参与,不搞厚此薄彼的做法;凡准备要开展的活动,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具体的方案,扎实的过程,不可泛泛而谈,似搞非搞,流于形式;所有的活动都务必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和育人方向,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近年来,我校结合学校实际,针对学生当中存在的焦点、热点问题以及种种困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诸如:为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开展了“我为乡中添光彩、乡中因我而靓丽”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入手,时刻想到我是一中一分子,不能因我而蒙羞,从而树立和强化他们的团队意识,增强人生发展中的社会性;港、澳回归、十六大召开等每每遇到国家有重大事件之时,我们都不失时机地开展一些系列活动,既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能培养其关注社会,弘扬时代旋律的意识;每年都举办“班级小节目比赛”、“队列队形广播操比赛”、“歌咏比赛”、“书画大赛”等;两年一次“校运会”,三年一次“校园文化节”期间还不时穿插各学科自主举办的具有学科特色的活动;学生自发成立“雏莺文学社”,定期出刊,并成为全国优秀文学社团;学生会成立了纪检部、学习部、劳卫部等机构,全方位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不定期举办各种讲座,参观德育基地,观看具有针对性的文艺演出和电影等。20xx年国庆前夕,我们举办了规模空前的以“弘扬时代旋律,展示青春风采”为主题的第二届校园文化节,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共进行了“大型文艺节目演出”、“综艺游园”等五大系列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五彩缤纷的形式,既有师生个性的张扬,亦有集体主义的熏陶;既有启迪、考验知识和思维的睿智竞赛,又有突出语言、形体的才艺展示;既有反映学生日常学习行为的榜样示范,又有引导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体验艰辛的社会实践模拟……广大师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包括不少离退休教师也纷纷参与,献艺展才。我们在几乎没有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凭靠师生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使第二届校园文化节成为本县岁末最具诱惑力的一个亮点,县委政府等五大班子的全体领导也都兴趣盎然地到场助兴,市、县电视台多次进行了报道,并制作了专题节目。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的文化氛围得到空前浓郁,而且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应。同学们也通过活动既缓解了由于巨大压力而产生的厌学情绪,更激发了自信和对知识的渴望,这真是关注人文激发自信,浓郁文化推动教学。

上一篇:窗外作文570字下一篇:ui设计师面试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