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消防水力学基础知识(精选6篇)
一、选择题
1、液态水具有易流动性和粘滞性,关于二者的相互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D__。
(A)粘滞性在液体静止或平衡时是不显示作用的
(B)粘滞阻力不能阻止静止液体在切向力的作用下开始流动
(C)液体运动时的粘滞阻力能够使液体的流动缓慢下来
(D)液体运动时的粘滞阻力能够使液体的流动加快起来
2、水与磷酸钙、磷化锌等磷化物接触,生成磷化氢,磷化氢在空气中能__C__。
(A)着火
(B)闪燃
(C)自燃
(D)爆炸
3、水与硅化镁、硅化铁等接触,会释放出自燃物__C__。
(A)AL(OH)3(B)NaOH(C)SiH4(D)CaC2
4、水与某些化学物质接触,能够引起燃烧或爆炸,是因为释放出了某些产物。这些产物中不包括__B__。
(A)可燃气体
(B)助燃气体
(C)有毒气体
(D)大量热量
5、下列物质中,不能与水发生反应,引起燃烧或爆炸的是__A__。
(A)某些非金属,如氢、硫
(B)某些活泼金属,如锂、钾、钠
(C)金属氢化物,如氢化锂、氢化钠
(D)硅金属化合物,如硅化镁、硅化铁
6、根据水的性质,水的灭火作用有多种。其中,由于水的比热容大,汽化热高,有较好的导热性的性质,而具有的灭火作用是__A__。
(A)冷却作用
(B)窒息作用
(C)稀释作用
(D)分离作用
7、根据水的性质,水的灭火作用有多种。其中,由于水的汽化将在燃烧区产生大量水蒸气占据燃烧区,降低燃烧区氧的浓度的性质,而具有的灭火作用是___B_。
(A)冷却作用
(B)窒息作用
(C)稀释作用
(D)分离作用
8、根据水的性质,水的灭火作用有多种。其中,由于水本身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可以溶解水溶性液体,降低可燃物浓度的性质,而具有的灭火作用是__C__。
(A)冷却作用
(B)窒息作用(C)稀释作用
(D)分离作用
9、根据水的性质,水的灭火作用有多种。其中,由于经灭火器具(尤其是直流水枪)喷射形成的水流有很大的冲击力,能够使火焰产生分离的性质,而具有的灭火作用是__D__。
(A)冷却作用
(B)窒息作用
(C)稀释作用
(D)分离作用
10、由水枪喷嘴起到射流90%的水柱水量穿过直径__A__cm圆孔处的一段射流长度称为充实水柱(又叫有效射程)。
(A)38(B)125(C)380(D)480
11、根据水的性质,水的灭火作用有多种。其中,由于非水溶性可燃液体在初起火灾时,较强的水雾射流或滴状射流可在液体表面形成“油包水”型乳液的性质,而具有的灭火作用是_D___。
(A)冷却作用
(B)窒息作用
(C)稀释作用
(D)乳化作用
12、液态水具有压缩性和膨胀性,通常状况下,二者的特性为____。
(A)压缩性小,膨胀性小
(B)压缩性小,膨胀性大
(C)压缩性大,膨胀性小
(D)压缩性大,膨胀性大
13、室内消火栓系统中配备的__A__,是以密集射流灭火。
(A)直流水枪
(B)开花水枪
(C)喷雾水枪
(D)泡沫钩枪
14、水的导电性能与水的密度、射流形式等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杂质越少.直流射流,导电性能越大
(B)杂质越少,开花射流,导电性能越大
(C)杂质越多,直流射流,导电性能越大
(D)杂质越多,开花射流,导电性能越大
15、若将1L常温的水(20℃)喷洒到火源处,使水温升到100℃,则要吸收热量_C___kJ。
(A)300(B)336(C)460(D)560
16、水蒸汽占燃烧区的体积达__D__时,火焰就将熄灭。
(A)15(B)25(C)30(D)35
17、水在4℃时容重为__B__N/m3(A)9806(B)9807(C)9801(D)9789
18、水枪上的开关突然关闭时,会产生一种水击现象。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就必须考虑水的__B__。
(A)粘滞性
(B)压缩性
(C)膨胀性
(D)溶解性
19、水的体积随水温升高而增大的性质称为水的___C_。
(A)粘滞性
(B)压缩性
(C)膨胀性
(D)溶解性 20、灭火时消防射流触及高温设备,水滴瞬间汽化。当水蒸汽温度上升超过1500℃以上时,水蒸汽将会迅速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相互混合,形成混合气体,在高温下极易发生__B__。
(A)物理性爆炸
(B)化学性爆炸
(C)着火
(D)闪燃
二、判断题
1、水有三种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液体与固体的主要区别是液体容易流动,液体与气体的主要区别是液体体积不易压缩。正确
2、粘滞性在液体静止时是不显示作用的。错误
3、粘滞性是水在管道或水带内流动产生水头损失的内因。正确
4、水的体积随压力减小而增加的性质称为水的压缩性。错误
5、通常把水看成是不可压缩的液体。正确
6、水的体积随水温升高而增大的性质称为水的膨胀性。正确
7、物质能否在水中溶解,与物质分子的极性有关。同水分子极性不同的物质易溶于水,与水分子极性相似的物质不易溶于水或不溶于水。错误
8、水中含有杂质越多,电阻率越大,导电性能越大。正确
9、水取用方便,分布广泛,同时由于水在化学上呈中性,无毒,且冷却效果非常好,因此,它是最常用、最主要的灭火剂。正确
10、水与锌粉、镁铝粉等金属粉末接触,在火场高温情况下反应较剧烈,会助长火势扩大和火灾蔓延。错误
11、锂、钾、钠、锶、钾钠合金等活泼金属与水化合时,夺取水中的氧原子,放出氢气和大量的热量,使释放出来的氢气与空气中氧气相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发生自燃或爆炸。正确
12、水温升高1℃,单位体积的水需要的热量,称为比热容。错误
13、水与硅化镁、硅化铁等接触,会释放出自燃物四氢化硅,四氢化硅易与空气中的氧反应,发生火灾。错误
14、不纯净的电石与水接触,能释放出乙炔气。在火场上,乙炔有助长火势扩大和火灾蔓延的可能。正确
15、水与某些化学物质接触,有可能发生自燃,释放出可燃气体和大量热量以及有毒气体等,从而引起爆炸。错误
16、凡与水接触能引起化学反应的物质严禁用水扑救。正确
17、高压水流经过直流水枪喷出,形成的射流称为密集射流。错误
18、多用水枪可以用于扑救带电设备火灾。错误
19、由水枪喷嘴起到射流90%的水柱水量穿过直径380mm圆孔处的一段射流长度称为充实水柱。正确
20、水的比热容比其他液体的比热容都要小。错误
21、单位体积的水由液体变成气体需要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热。正确
22、纯净的水当温度下降到4℃时,开始凝结成冰。错误
23、液体单位体积内所具有的重量称为密度。错误
24、液体单位体积内所具有的称为质量容重。错误
25、水结成冰,由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水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因而体积随之减小。错误
《心理学导论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律也只有在中等强度时才适用。
(4)斯蒂文斯幂定律
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提出了关于刺激强度与感觉关系的幂定律,也叫乘方定律。他认为,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幂函数,即感觉到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公式为: P=KIn,其中P代表感觉大小,I代表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数。
2.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持续的刺激作用而导致的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升高(暗适应)或降低(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2)感觉后像
感觉后像是指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滞留一段时间的现象(电影)。同原有感觉相同的为正后像,与原有感觉相反则是负后像(色觉一般为负后像)
(3)空间融合
空间融合是指不同刺激的反映联合起来形成一种单一的感觉的现象。(色光融合)
(4)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有两种,同时对比是由于某个部位的强刺激会抑制周围部位较弱的刺激,如马赫带;先后对比例子有先吃糖再吃西瓜就很难吃出西瓜的甜味。
(5)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不同感受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一种感觉的弱刺激会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声光音乐会);另一种现象是感觉补偿,如盲人的听觉会比常人敏锐;还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的刺激会产生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如红黄是“暖色”。
二、视觉
(★考点:2009-
5、2008-
4、2015-
6、2012-
4、2015-
5、2012-
5、2007-
5、2012-66、2008-
5、2014-8)
1.视觉的含义
视觉是个体借助眼睛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和形状等特性的感觉,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复杂、最重要,也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得到高度发展的感觉。视觉是人眼对可见光的感觉。380~780nm的光波是视觉的适宜刺激。低于380nm的紫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高于 780nm的红外线、雷达、广播频带、交流电,我们都是看不到的。
2.视觉现象
光线的基本特征有:波长、强度、空间分布和持续时间。视觉系统在反映光的这些特性时,便产生了一系列视觉现象。
(1)色觉属性
色觉即视觉系统对物体颜色的反映。
色调是颜色的基本特性,指光谱上各种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的视觉效应。主要取决于光波的波长,对于光源来说,占优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也就不同;对于物体表面来说,取决于物体表面对不同波长光线的选择性反射。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取决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饱和度是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完全不饱和的颜色根本没有色调,如黑白之间的各种灰色。
普肯耶现象:棒体细胞与椎体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感受性不同所导致的明度感受性差 2 页 共 2 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异。其实质是当人们从椎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向短波方向转变,因而出现了明度的变化。比如:夜晚看蓝花会觉得比红花亮-是因为夜视觉也就是棒体细胞占主导作用。
(2)颜色混合
颜色混合分两种:
色光混合是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是一种加法过程,即各种波长的光相加,同时作用于眼睛,是不同色光在视觉系统中的混合。
颜料混合指不同颜料在调色板上混合之后,作用于视觉系统引起的,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然后作用于人的眼睛的过程。
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就是对某种颜色的感受性偏低;色盲分两种,全色盲患者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失去了对色觉的感受性,这种人一般没有锥体细胞系统。局部色盲患者缺失了对某些颜色的感受性,最常见的是红绿色盲。
(3)视觉对比
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分两种:
明暗对比是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如一张灰色的小正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上就比放在黑色背景上显得暗。
颜色对比是指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如一个灰色的小正方形放在蓝色背景上,它将略显黄色;放在黄色背景上,它将略显蓝色,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的方向变化。
(4)马赫带
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马赫带可以用视觉系统中的侧抑制作用加以解释。
(5)视觉适应
暗适应是指人眼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早期的暗适应由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完成,之后锥体细胞完成暗适应过程,棒体细胞继续起作用,整个暗适应持续30-40分钟。另外飞行员戴红色护目镜能保护暗适应,这是因为红光可以相当有效的刺激锥体细胞而几乎不能刺激杆体细胞,在戴上护目镜之后,杆体细胞就几乎处于暗适应状态了。
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是人眼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一般来说暗适应时间较长(40分钟),明适应很快(几分钟)。
(6)视敏度
视敏度: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即视力。V(视敏度)=1/a(视角)
视角:物体通过眼睛节点形成的夹角。(视角越大,视力越差)最小视角为1分度。
(7)后像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颜色视觉一般产生负后像。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红色负后像是蓝绿色,黄色的负后像是蓝色。
(8)闪光融合
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的增加,人们会产生融合连续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我们看到一系列的闪光,当每分钟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闪光,而感到是一种固定或连续的光。在视觉中,这种现象称为闪光融合现象。
例如,使用交流电的日光灯,虽然每秒钟闪动约100次,但我们并没有感到它是断续的。
(9)视觉掩蔽
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 3 页 共 3 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的觉察。
视觉掩蔽是指某个物体因另一在空间或时间上与其相邻的物体的呈现而导致可见度降低的现象最常见的例子——抢镜头,或者电影电视中的穿帮。
3.视觉的生理基础
(1)折光机制——眼球
眼球包括晶状体、房水和玻璃体,这三种屈光介质加上角膜便构成了眼睛的屈光系统。
(2)换能机制——视网膜
视网膜为三层,最外层是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听觉掩蔽是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的感受性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要听的声音叫被掩蔽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叫掩蔽音。
有纯音掩蔽,噪音对纯音的掩蔽,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三种。
(5)听觉疲劳(特定某频率和强度的音持续作用,严重可导致耳聋)
听觉疲劳是声音刺激强度大大超过听觉感受器的正常生理反应限度,或特定声音刺激长时间作用于听觉器官而引起的听觉阈限暂时提高的现象。听觉疲劳的指标是暂时阈移。
(6)听觉适应(与疲劳的区别在于适应会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听觉适应是持续的声音刺激引起听觉阈限暂时提高的现象。听觉系统一般对一个稳定声的感受性在最初1~2分钟内有所下降,后很快稳定在一个水平上。研究听觉适应的方法是响度平衡法。
3.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
由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该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
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然而人耳却能接受1000Hz以上的声音。
(2)共鸣理论
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基底膜的振动引起了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了高低不同的音调。
后来人们发现这种根据并不充分,首先基底膜的纤维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其次基底膜的长短纤维不可能辨别出人耳所能感觉到的那么多音高的变化。
(3)行波理论
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说的合理成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他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接近蜗底,这样人耳就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振动。
(4)神经齐射理论(排放理论)
韦弗尔提出了神经齐射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反映频率和声音频率是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映。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反应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映频率较高的声音。
齐射原则可对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
波函数与Schrödinger方程
2.1设质量为的粒子在势场中运动。
(a)证明粒子的能量平均值为,(能量密度)
(b)证明能量守恒公式
(能流密度)
证:(a)粒子的能量平均值为(设已归一化)
(1)
(势能平均值)
(2)
其中的第一项可化为面积分,而在无穷远处归一化的波函数必然为。因此
(3)
结合式(1)、(2)和(3),可知能量密度
(4)
且能量平均值。
(b)由(4)式,得
(:几率密度)
(定态波函数,几率密度不随时间改变)
所以。
2.2考虑单粒子的Schrödinger方程
(1)
与为实函数。
(a)证明粒子的几率(粒子数)不守恒。
(b)证明粒子在空间体积内的几率随时间的变化为
证:(a)式(1)取复共轭,得
(2)
(1)-(2),得
(3)
即,此即几率不守恒的微分表达式。
(b)式(3)对空间体积积分,得
上式右边第一项代表单位时间内粒子经过表面进入体积的几率(),而第二项代表体积中“产生”的几率,这一项表征几率(或粒子数)不守恒。
2.3
设和是Schrödinger方程的两个解,证明。
证:
(1)
(2)
取(1)之复共轭:
(3)
(3)(2),得
对全空间积分:,(无穷远边界面上,)
即。
2.4)设一维自由粒子的初态,求。
解:
2.5
设一维自由粒子的初态,求。
提示:利用积分公式
或。
解:作Fourier变换:,()
(指数配方)
令,则。
2.6
设一维自由粒子的初态为,证明在足够长时间后,式中
是的Fourier变换。
提示:利用。
证:根据平面波的时间变化规律,任意时刻的波函数为
(1)
当时间足够长后(所谓),上式被积函数中的指数函数具有函数的性质,取,(2)
参照本题的解题提示,即得
(3)
(4)
物理意义:在足够长时间后,各不同k值的分波已经互相分离,波群在处的主要成分为,即,强度,因子描述整个波包的扩散,波包强度。
设整个波包中最强的动量成分为,即时最大,由(4)式可见,当足够大以后,的最大值出现在处,即处,这表明波包中心处波群的主要成分为。
2.7
写出动量表象中的不含时Schrödinger方程。
解:经典能量方程。
内容提要(一)广义文化
广义文化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狭义文化
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三)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与方法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及当前的国情,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去继承传统开创未来。
学习方法:一是注意历史梳理和逻辑分析相结合;二是典籍研习与社会考 察相结合,三是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练习题
1.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应。”这里的“文化”属于 狭义文化。
2.文化层次本书分为那几个层次 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3. 一般来说,文化哲学、文化人类 等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多为广义文化的界定。
4. 民族性、国度性 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5.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6.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
7.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8.学习研究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本身。
9.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10.科举制度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1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12.学习研究中华文化,要掌握几种方法: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内容提要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疆域:如果将私有制产生、国家建立作为文明的标志,那么我们民族的文明史应从夏朝开始。而清王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
政区: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二级政区制,直至唐代前期。唐代安史之乱后至明清时期,基本上实行道(路、省)州县三级政区制。
民族和人口: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由各民族共同缔造。数千年来,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保持在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频繁,人口分布呈东南稠密、西北稀疏的格局。
地形地貌:中国是个多山国家。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台阶。青藏高原是最高的第三级,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伏华山一线为第二级,再往东是最低的第一级。历史上地形、地貌“沧海桑田”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第一、第二级阶梯内。
气候:中国气候有三大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样。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同时给人类发展保留相对广泛的空间。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夏商周中心地区是当时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文化。中国农业区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中国和西方文明中心的地理障碍,保护了中国文化的延续。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中国地理环境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各地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也使各地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要辩证地分析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练习题
1.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 国家 的建立为前提的。2.秦汉都实行 郡县制,即由数十个至百余个郡管辖数百个到一千多个县或县级单位。3.在人类社会早期,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能力非常有限,一般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4.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5.漫长地年代里,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明显的有湖泊的发育和消亡、水道和水系的变迁、海陆变迁、黄土高原的变迁。
6.中国气候的特点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7.在今天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了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等几个是在以往从境外迁入的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形成的。8.中华民国废除了府一级政区,州、所都改为县,又重划了道区,所以成了省、道、县三级制。
9.明初洪武六年废除行省制,原来的省改称布政使司,分别任命三位官员负责民政、司法监察和军务。(×)
10.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
11.在衣食住行方面,中国各地历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久而久之就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
12.中国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内容提要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的南移 中国大陆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自古至今的农耕经济。从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农耕文化的地域广阔,时间跨度大,空间分布广,有关的记载 较多。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农耕的特点是安居重土,游牧的特点是流动快捷。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农耕适宜安居乐业,游牧适宜迁徙;农耕比游牧更有利于人的生存。
(三)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诗经·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前提下,物物交换的商品经济就已经产生和存在。《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体现了封建地主经济,孟尝君拥有薛地,可以收租放债,冯谖客命焚券,收买人心,老百姓欢天喜地,这可以看成是一种租赁关系。
(四)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中国的地理环境三面为大陆,一面临海,对外交往更多的是通过陆路,对海洋有一种天生的恐惧之情。海洋贸易是农耕自然经济的补充,贸易的目的不是获取利润,而是显示王朝的天威和富足,最典型的是明代郑和下西洋,满载而出,空船而归。
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说道:“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土地是农耕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显著标志。《诗经·小雅·北山》中的诗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表现了西周以前,土地完全“国有”,土地高度集中,而且不得自由买卖和私相接受,即使是被分封的诸侯贵族,也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东周以后,公田变私田的现象多了起来,“爰田”的出现,表示土地私有成为可能。土地私有之后,一夫一妻的家庭个体生产形式开始普及,土地成为社会各阶层竞相获取的目标。
中国商品经济缺乏独立的发展和特点,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依附性。当农耕经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商品经济也随之繁荣;而当农耕经济走入低谷,政治腐败混乱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破坏。
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一)农耕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在温饱解决后,往往不思变革,难以形成厚重的资本积累。早熟的经济发展使人们迷恋现有的成就,拒绝新的思想和社会变革,这也是经济不成熟的表现。
传统农耕具有保守性和坚固性,同时又具有稳定性和现实性,农耕能够使人衣食无忧,深深的依赖于土地。到了明清,有了专业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之后,不是把剩余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来购置大量的土地,因为成为“地主”是中国农民心中的理想。
(二)恶性经济循环
1.封建政策对经济的人为破坏。明代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开始有专用于交换的商品生产,如棉花;一些主要的交换场所形成了大的工商业市镇,如于江泾、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
清初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开始放宽,逐步建立了一套管理来华贸易的制度,如“公行制度”和“商馆制度”,对外国人进入中国经商进行了种种限制。
2.人口控制对经济的阻碍。封建经济的严重剥削,使农民长期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自给自足经济的长期存在,排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阻碍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3.战乱对经济发展的毁灭破坏。《阿房宫》里说阿房宫的消失是“楚人一炬,付之焦土”,战争对资本的原始积累具有强大的毁灭性。
曹操诗歌《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就是东汉末年战乱之后凋敝的社会现实。
元末明初,河南、河北、山东、陕西、陕西等省的耕地大量荒芜,无人耕种,1368年,明令垦荒,所肯荒地就归各家所有,鼓励农民勤劳致富;但是等到沈万三富可敌国时,又对他们的家产仇视眈眈,想尽办法抄家瓜分。俗语说:“有财要藏”,没有一定量的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无从产生。
4.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民间工商业发展的束缚。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以农耕为根本,商业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贱业,从商的都是“奸人”。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提出“重农抑商”,汉武帝大力推行,之后历代封建王朝都依照执行。
统治者执行“重农抑商”,目的在于维护专制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为社会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维护社会健康发展。
重农,能促进农业,保障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中也发挥过巨大作用,比如,商鞅变法时期使秦发展最为强大,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都与此项政策有关。但人为的割裂农业和商业之间的联系,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1.官僚体系对自然经济的压制和剥削。中国是官本位社会,官员和经济被提及最多的词是“官商勾结”,这是个贬义词,意即官僚和经济要么勾结,要么官僚对商人进行压制或盘剥,官员往往以权谋私,只有在清平盛世时,这种压制、盘剥才不显眼。
2.“瞻后”思维对经济主体的束缚和限制。言必三代行必周孔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定式,仰视上古,缅怀过去,依照圣人的榜样来安身立命,不知社会已经越来越复杂,旧的生活模式往往阻碍新的经济发展。
3.区域经济被压制。中国自古以来强调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强调皇权至上。皇帝为了控制天下,往往压制地方经济势力,地方经济发展超前的,往往要照顾弱势的地区。这种相互的钳制,使经济发展过度缓慢。
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农耕经济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形成中国文化的承受力、愈合力、凝 聚力。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的争鸣,取长补短,既有对峙又有包容。对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融和创新。对外域的文化能够敞开胸怀,吸收其精华。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练习题
1.早在四五千年前,兴起于黄河中游地域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历史风貌。
2.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类型,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断交流的源
泉。
3.中国的海洋贸易,不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的经济,它是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的。
4.东周以后,土地国有形态走向瓦解,井田制破坏,变公田为私田的现象普遍出现。5.唐宋时期的长安、开封、杭州等城市,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
6.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古代中国形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风格,比如齐鲁文化、楚文化、秦文化。
7.多元的经济结构,为中国封建经济的延续注入了活力,从而创造出唐、宋、明、清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繁荣盛世。
8.早在先秦,我国已有敬德保民、民为邦本的思想。这种民本思想曾受到西欧启蒙思想家的高度赞赏。
9.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10.中国人最早开辟了亚非两大洲之间的海上交通。(√)
11.指南针、造纸术、火药、铁犁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明的伟大科技成果。(×)12.中国古代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游牧经济特别是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的。(×)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主要有两大特点:第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第二,专制主义严密,延续时间长,且日益强化。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相结合,形成“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中国先民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始终没有冲破人类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长期保留下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转化为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西周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等。
1.嫡长子继承制。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康丁以后的最后五个王则稳定下来父子相继的传递方式。自周成王始,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其中有一个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其他妻子为庶,其子为庶子。继承周代最高统治者即天子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如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即《春秋公羊传》所说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长子继承制事先确定了权力的归属,避免了兄弟为争夺王位而互相残杀。它从父权制社会演化而来,用血缘亲情维系王权稳定。周天子,从君统看,是天下的共主,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从宗统看,是天下的大宗。
2.封邦建国制。即分封制,是由周人创立的。分封制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制的具体内容是:“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民授疆土”的仪式;周天子与诸侯有一系列的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诸侯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则分封士。
3.宗庙祭祀制度。宗庙祭祀制度,旨在尊祖敬宗,维护宗族团结。其内容是,周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这对维护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发挥过重要作用,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和发展,形成皇宫前“左宗右社”的制度。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春秋以后,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西周宗法制度开始瓦解。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新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行郡县,对血缘宗法制度和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继秦而起的汉代否定了秦的做法。纵观整个中国历史,由于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一直延续下来,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其特征是:
(一)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最高统治者把国家权力掌握在自己家族的手中。这种家天下思想深深影响了统治者和广大民众。家天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个家族就一直统治下去。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
(二)封国制度不断
秦汉以后,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皇帝难以割舍血缘宗法亲情,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或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这造成历史上多次发生诸侯王叛乱事件。
(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庭始终非常稳固。战国时期,超姓氏的家族在发展。到汉代,一些强宗豪右迅速发展起来。这些大家族不但在政治上拥有巨大权力,而且广占良田,形成宗族色彩十分浓烈的地方庄园。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制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豪门与寒门的区分,兴起家谱和族谱的编写高潮,以防寒门混入豪门。家族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族权是政权的补充,能起到政权所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故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为理学家所垂青.(四)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即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家国同构,忠孝相通,忠孝同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都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
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欧洲与中国政体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不同。欧洲君主专制政体出现在封建社会晚期,阶级基础是僧侣、地主和新兴资产阶级;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一进入文明社会,即已形成,阶级基础是奴隶主和地主。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我们的祖先黄帝的权力,是用武力取得并用武力扩大的,从而形成了一个祖先,一个权力,一个核心。至商朝,代表宗教势力的贞人没有独立的人格,自然难以与商王抗衡。到春秋战国,一种新的专制制度——以郡县制为外在形式的君主官僚政体,取代了旧的专制制度,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只不过,战国时,是区域性的君主专制体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则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2.经济基础稳固。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商周时期,土地归君主所有。春秋以后,尽管出现了土地多级所有的局面,但在整个封建时代,国家对土地的占有量依然很大,而且官僚、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剥夺非常严重。当土地兼并严重时,统治阶级就会采取措施,限制对土地的占有,以维护君主专制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同时,历代统治者还采取打击工商业的政策。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总的趋势是日益强化。由皇帝和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决策的格局,由于皇帝专制的本性决定,不断发生变化,其
轨迹是:皇帝总是把大权交给身边的亲信侍从,以取代皇室以外庞大的官僚机构。当这些亲信侍从又发展成像丞相那样的官僚机构后,皇帝又从身边找另外一些亲信侍从,委以重任,来取代那些不再是亲信的官僚。皇帝相信的是身边的仆从,而不是正常的决策行政系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和明代内客、清代军机处的出现,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秦汉盛行的宰相制度,到明清终于消亡。朝议制度、谏议制度等,没有对皇帝的否决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补充。
4.对人身控制严密。中国是一个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最早的国家。很早就有一种什伍组织,并实行连坐法,管理百姓。这些制度和法令,使居民失去了流动的可能,国家便可轻易地按郡县、乡里、什伍系统征收赋税、徭役和兵役,帝王的诏令也就很容易达到每一个家庭。中国专制统治者还十分重视用控制生计的办法,把农民牢牢固定在土地上,形成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风俗。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这种范式带来的正面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劲,注重道德修养等;反面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盲目排外心理等。
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这种范式带来的正面是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文人学士的经世致用思想等;负面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个人自信心的缺乏,文人的影射传统等。
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用政治伦理秩序代替了法律秩序,政治大于法律,伦理也大于法律,因而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在中国古代很难找到立足之地。这种价值取向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这一特点自先秦时期形成后,一直被延续下来。中国文化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范式,从“内圣外王”的矛盾统一体中获得了坚韧的理论架构,并以小农自然经济和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作为坚实基础,组合成一个严密的体系。这个严密体系,只有在近代大工业兴起之后,才逐渐瓦解。
练习题
1.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除受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外来因素的制约外,社会政治结构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2.阶级产生以前,人类先是原始群居、氏族、部落。这些组织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冯建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实行编户齐民。4.中国社会结构的专注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5.氏、族、宗是宗族存在的证明。
6.战国时期一些新制度产生并相当成熟,比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上计制。7.豪门大族为了防止寒门的混入,十分重视是家谱和族谱的编写,南朝的刘湛、王俭、王僧儒为家族的发展尽心尽力。
8.黄帝实行专制统治,需要百官来辅佐。秦始皇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9.门下省的出现体现了皇权强化。(√)
10.从黄帝传至禹,禹巩固自己的政权多用武力。(√)11.分封制曾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12.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亲疏来辨别同宗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内容提要: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一)中国人的起源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有了人就有了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人起源同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
(二)原始物质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表现为石器、木器、火等工具的使用,如磁山、裴李岗等遗址发现的石斧、石镰;北京猿人文化遗址发现的灰烬、木炭等。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为原始宗教,包括自然、生殖、图腾三大崇拜;自然崇拜是先民的崇拜形式之一。如在仰韶、屈家岭等文化遗址上发现的太阳图形的文饰。生殖崇拜表现了先民对自身繁衍的关注。图腾崇拜为高级的崇拜。
(五)原始社会组织
原始社会组织形式为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社会形式经历了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发展过程,父系氏族铜、石并用,生产力得到了发展,私有制开始萌芽。传说中的五帝就生活在这个时代。原始制度文化为禅让制度,尧让位给舜,舜又让位给禹。
(六)上古文化分布
神话传说、民族学及民俗学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华夏发源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和北部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东夷文化分布在山东、河南东南、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苗蛮文化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状态。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一)殷商神本文化
殷商以尊神重巫为特色:按鬼神意旨办事,以卜筮来决定自己的行动。《礼记·表记》记载了这一文化特征:“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商朝出现了象形、会意、形声制字原则的甲骨文,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到成熟阶段。
(二)西周人本文化
西周之际,人们实践经验日益丰富,智力、体力水平不断增进,对神的力量的崇拜逐渐淡薄,西周神本文化开始向人本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文化维新。文化维新内容为:一是宗法制度建立——强调伦常秩序;二是确定上下尊卑等级关系的礼制。礼的内容为“亲亲”、“尊尊”,周人确立的礼后被儒家继承、发展。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们云合雾集,竞相争霸,私学兴起,各家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春秋时期文化突出特征为百家争鸣,孔子创立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墨翟创立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老庄创立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早期为李悝,后期为韩非等,主张变法。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追述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
得到充分展开和升华,中国文化走向了大致确定,鉴于此,称春秋战国文化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秦汉文化处于一种不可抑制的开拓、创新的亢奋之中,宏阔的追求、开拓进取,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如秦长城,阿房宫等。
(一)文化的统一
国家的统一促使文化的统一和思想的统一,表现为: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文化心理 ;统一法律制度等。文化和思想的统一有利于强化专制君主集权,同时也有利于文化发展。
(二)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汉统治者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学,并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于是出现了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的 “经学”热现象。由于经学内部因学术派别不一,爆发出今文经和古文经之争。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秦汉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显著特征为打破了秦汉大帝国所形成的以经学为核心的一元文化格局,出现了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局面。
(一)玄学的崛起
玄学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观念的哲学体系。糅合儒、道而形成。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魏晋时期,士大夫把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家的《周易》称为“三玄”。主要探讨有无、本末、动静、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代表人物为何晏、王弼、阮籍等。
(二)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玄学兴盛成为道教和佛教发展的土壤,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南北朝,魏晋时定型。道教关心的是人如何不死和健身的问题,吻合民众厌死的文化心理,所以很快发展起来;佛教从西方舶来,关心的是人死后如何的问题,投合中国人的心理,因此,很快融入中国文化队伍。
(三)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玄学中出现了推动玄学向儒学靠拢的修正派。道教也极力调和儒学,将儒学中的伦理精义纳入教义、教规之中。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互相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六、隋唐:隆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
隋唐政权推行“均田制”、“崇重今朝冠冕”及科举制,使门阀世族衰落的
同时,大批中下层士子由科举入仕途,参与和掌握政权。这些庶族寒士登上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自信和热情,使唐文化具有一种明朗、高昂、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
(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隋唐不仅继承了南北朝汉族传统的封建文化,而且又采撷了国内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以博大的胸襟吸收了外来文化,如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等,体现出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造就了一个辉煌灿烂时代。
(三)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政治上的强盛、宽容、摄取,造就一个丰富热烈的艺术世界。唐代诗歌创作热情高涨,出现了“行人南北尽歌谣”,“人来人去唱歌行”的景象,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著名诗人。唐诗“无体不备,无体不善”,无论内容、风格、形式、技巧,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书法在魏晋六朝开始走向美的自觉,在唐代达到了高峰,书坛推出中国书法的宗师——颜真卿与柳公权。散文自由质朴。由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一扫六朝绮丽的文风,创造一种自由、质朴、实用、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散文大家。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一)理学建构
理学是宋文化的标志,理学是以儒学为主体,以伦理为本位,融合道、释思想的哲学理论体系。其特征为:一是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二是提出格物穷理的认识论;三是提出性即理的人性论。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以天理遏制人欲,造成了人心的焦虑和人生悲剧。
(二)士大夫文化
宋词精致细微,词坛上出现了“豪放”、“婉约”两大派别,豪放词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婉约词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文人画潇洒高迈,具有幽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
(三)市民文化 市民文化野俗生动,在勾栏瓦舍里发展起来,如技艺性的傀儡戏、参军戏、杂说、讲史、说书、鼓词等,热闹非凡。
(四)教育和科技文化
两宋教育发达,一是官方教育缩小等级差别;二是重视发展地方学校。教育的发展促使科技的发展,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三项重大发明创造是宋代科技最为突出的成果。
八、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双重效应
宋代政治软弱,自立国之始,长期与北方辽、夏、金对峙,造成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产生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忧患,对文化各个层面的渗透。另一方面,因游牧民族南下,汉文化被少数民族吸收。
(二)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元蒙统治时期,凶猛剽悍的蒙古人把汉族士人文化践踏得支离破碎,科举中止,文人仕进之路堵塞,于是一部分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出现了著名作家和著名剧作,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元杂剧不仅抨击社会现实的黑暗,倾吐内心的不平,而且讴歌了非正统的美好。
(三)规模宏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打开了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大门,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大规模迁居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同时为东方和西方旅行家远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1275年至1291年,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南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足迹。同时,西方人的涌入,也带来了异邦的先进文化,如阿拉伯的天文学、数学等,中国的《授时历》就是在此基础上修成的。在外域文化输入的同时,中国文化也源源不断地传入欧洲。
九、明清:沉暮与开新
明清是中国社会的重大转折时期;旧的封建制度日渐衰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已经萌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如“天崩地裂”、“海徙山移”的巨大变化由此开始。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正一步一步无可挽回地走向它的终点。
(一)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明清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是文字狱盛行。大批读书人因文字之过而遭横祸。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所作《贺万寿表》中有“作则垂宪”之语,常州府 学训导蒋镇所作《贺正旦表》中有“睿性生智”之语,朱元璋均以“则”为 “贼”,以“生”为“僧”,认为是讥讽他参加过红巾军,当过和尚,从而大开杀戒。清代更是制造了许许多多轰动全国的文字狱大案,造成文化界一片沉寂,万马齐喑的局面。
(二)早期的启蒙思想
明清之际从理学分化出一种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民主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代表人物王守仁、李贽,主张“致良知”,认为每个人心中的理就是“良知”。李贽认为追求正当的物质生活就是“理”,穿衣吃饭就是“道”。早期代表人物还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启蒙思潮打破了程朱理学,反叛了正统思想,高扬了人的主体性。
(三)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明清两代进入了中国古典文化大总结时期。在图书典籍方面编纂了《永乐大典》《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等书,另外,还出现了科学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明清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是小说,产生了许多名著: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四)“西学东渐”中断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来中国,将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但到了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土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中断,中国对外大门日渐关闭。清朝大门之外新兴资本主义呼唤工业革命,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到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练习题
1.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2.在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
3.火 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4.中华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发生,一开始即呈多元状态。5.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三大类。6.传说中的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等。7.西汉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8.西汉统治者尊《诗》、《书》、《礼》、《易》等为五经。9.佛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热力学—统计物理教案(讲稿)
第二章
均匀物质的热力学性质
§2.1 内能、焓、自由能和吉布斯函数的全微分
一.热力学函数U,H,F,G的全微分
热力学基本微分方程为: dU = TdS – pdV
(2.1.1)对焓的定义式 H = U + pV 求微分可得
dH = dU + pdV + Vdp = TdS – pdV + pdV + Vdp
∴
dH = TdS + Vdp
(2.1.2)分别对自由能和吉布斯函数的定义式 F = U – TS, G = H – TS 求微分,经简单运算可得
dF = – SdT – pdV
(2.1.3)dG = – SdT + Vdp
(2.1.4)记忆方法:
二.麦克斯韦(Maxwell)关系
由于U,H,F,G均为状态函数,它们的微分必定满足全微分条件,即
Tp= –
(2.1.5)VSSVTV=
(2.1.6)pSpSSp=
(2.1.7)VTTVSV= –
(2.1.8)pTpT以上四式就是著名的麦克斯韦关系(简称为麦氏关系)。它们在热力学中应用极其广泛。另外,由(1.1.1)——(1.1.4)四个全微分式,还可得到下面的几个十分有用的公式。
因为内能可看成S和V的函数,即U = U(S,V), 求其全微分,可得
Ⅱ-1雷敏生
热力学—统计物理教案(讲稿)
§2.2 麦氏关系的简单应用
麦氏关系给出了热力学量的偏导数之间的关系,这样,人们可利用麦氏关系,把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用可测物理量(如:物态方程,热容量等等)表达出来。本节以几个例子来说明麦氏关系的应用
一.求证:在温度不变时, 内能随体积的变化率与物态方程有如下关系
U= T VTp– p
(2.2.1)TV(此式称为能态方程)证明:选择T, V为独立变量,内能和熵均可写成态变量T和V的函数,U = U(T, V),S = S(T, S)UdU =dT + TVUdV = CV dT + VTUdV VTSSdS =dT + dV TVVT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有
SdU = TdS – pdV = T dT + TV上式与前式比较,可得
STpdV VTUSCV ==T
(2.2.2)
TVTVUS=T– p
(2.2.1)VTVT应用麦氏关系(2.1.7),即可得到(2.2.1),证毕。讨论:(1)对于理想气体,pV = nRT
U显然有:= 0,这正是焦耳定律的结果。
VT
(2)对于范氏气体(1 mol)
avb = RT p2vⅡ-3雷敏生
热力学—统计物理教案(讲稿)
三.试求,简单系统的 Cp – CV =?
由前面讨论得到的(2.2.2)和(2.2.5)两式,可得:
SSCp – CV = T
TTPVSVSS因为
=+
TPTVVTTP熵可写成 S(T, p)= S(T, V(T, p))
SV于是,Cp – CV = T
VTPT利用麦氏关系(2.1.7), 最后可得
pVCp – CV = T
(2.2.7)TVTP或者,Cp – CV = VT2T
(2.2.8)注意:这里应用了关系式:=Tp
[此式可作为习题] 以上几式,对于任意简单系统均适用。但(1.2.16)式 Cp-CV= nR只是理想气体的结论。
Ⅱ-5雷敏生
热力学—统计物理教案(讲稿)
所以,由定压热容量和物态方程,就可求出焦汤系数。讨论:(1)理想气体
pV = nRT
∵
=
1nR11V== VTpVpT∴
= 0,即理想气体经节流过程后,温度不变。(2)实际气体
若 > 1, > 0,正效应,致冷。TT < 1, < 0,负效应,变热。 = 1, = 0,零效应,温度不变。T实际气体的一般是T和p的函数,当温度,压强不同时,即使是同一种气体,也可能处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3.转变温度
所谓转变温度就是对应于> 0转变成T< 0的温度,也即是使显p变号的温度。HT然,此时的温度对应于也即 = 0,p= 0,H因此,T =T =11由于一般为T、p的函数,故, 应为p的函数,它将对应于T—p图中一条曲线,称为转换曲线。
二.绝热膨胀
气体在绝热膨胀过程中,熵不变,温度随压强而变化,其变化率为TT。设过程是准静态的,由 ppSSTp= – SpSTS= – 1可得: TpSpTTSS= –p CTpTPⅡ-7雷敏生
热力学—统计物理教案(讲稿)
§2.4 基本热力学函数的确定
在所引进的热力学函数中,最基本的是三个:物态方程,内能和熵。其它热力学函数均可由它们导出。因而,基本热力学函数确定后,就可推知系统的全部热力学性质。一.以T, V为态变量
物态方程:
p = p(T, V)
(由实验得到)
(2.4.1)
p内能:∵
dU = CVdT + TpdV
TVp∴
U =CVdTTpdV+U0
(2.4.2)
TVCVSSp熵:
∵
dS =dT + dV =dT + dV
TTVVTTVCp∴
S =VdTdV+ S0
(2.4.3)
TVT例:求1 mol的范氏气体的内能和熵。
avb = RT得 解:由物态方程p2vRaapRT–T2=2 – p = T
vbvbvvTVaa内能:u =cvdT2dv+ u0=cvdT–+ u0
(2.4.4)vvcp熵: s =vdTdv+ s0
TvT=cvRdTdv+ s0
(注意:cv与v无关)TvbcvdT+ R ln(v雷敏生
热力学—统计物理教案(讲稿)
V∴
H =CPdTVTdp+ H0
(2.4.7)
TPSCPSV熵:∵
dS =dT +dp =dT –dp TTpTppTCpVdT∴
S =dp+ S0
(2.4.8)TTp
例:求1 mol 理想气体的焓,熵和吉布斯函数 解: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为:pv = RT
hh焓:
dh =dT +pdp TpTRTRv而
v – T= 0 T=
ppTp∴
理想气体的摩尔焓为:h =cpdp+h0
(2.4.9)熵:
s =∴
s =cPcPRvdTdpdp+s0=dTT+s0 TTppcPdT– R ln p +s0
(2.4.10)T吉布斯函数:按定义
g = h – Ts
g =cpdp–T或
g = –TcPdT+ RT ln p +h0–Ts0
(2.4.11)TdTcPdT+ RT ln p +h0–Ts0
(2.4.12)T21,dv = cPdT)T(注意:上式的得出利用了分部积分,即令u =通常将g写成g = RT(+ ln p)
(2.4.13)其中
=
s0h0dTcdT––
(2.4.14)PRTRRT2若摩尔热容cp为常数,则有
=
cs0h0cP–ln p +P
(2.4.15)RTRR上式要从(2.4.11)式开始,并令cp为常数,再与(2.4.13)式比较可得。
Ⅱ-10雷敏生
热力学—统计物理教案(讲稿)
3.热力学函数
由上面的对应关系可知表面系统的物态方程应为
f(, A, T)= 0
(2.5.8)由实验测得,与面积A无关,所以,物态方程可简化为:
= (T)
(2.5.8’)
由 dF = – SdT +dA 得 S =FF,=
(2.5.9)TA积分第二式得表面系统的自由能为
F =dA =A + F0
(2.5.10)因为与A无关,故可提到积分号外;而且当A = 0时,表面消失,积分常数F0= 0,因此,上式也可写成
F =A
或者
=
F
(2.5.11)A这说明,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就是单位表面积的自由能。
表面系统的熵为:
S = – A
d
(2.5.12)dT由G—H方程可得表面系统的内能
U = F – TFd= A(– T)
(2.5.13)
dTT所以,由=(T)可用只求偏导数就得到表面系统的全部热力学函数。
Ⅱ-12雷敏生
热力学—统计物理教案(讲稿)
为ud。这样,在dt时间内,这一束电磁辐射通过面积dA的辐射能量为: 4c dt u
d dA cos 4考虑各个传播方向(见图2-4),可以得到投射到dA一侧的总辐射能为:
2coscudtdAd=dtdAdcossind Judt dA =cu44002cu1122sin2=cu
Ju=42046.辐射压强p:当电磁波投射到物体上时,它对物体所施加的压强。麦克斯韦从电磁场理论出发,早就预言有辐射压力存在,但直到本世纪初,辐射压力才由列别捷夫、尼科斯和赫耳分别测量到。
可以证明,辐射压强与能量密度有如下关系
1p =u
(2.6.2)3(上式将在统计物理学中推导。见王竹溪著《热力学简程》p116—117。它也可从电磁场理论得到,可参阅电磁学有关内容。)
二.空腔平衡辐射的热力学性质 1.辐射能量密度u(T):
由于u仅是温度的函数,因而辐射场的总能量U(T, V)可表为
U(T, V)= u(T)V 1p1du由于 p =u,对其求偏导,则有: =
dT33TVU考虑能态方程
= T VTu = T
p– p 于是得到 TV1du1dTdu–u
或者
= 4
uT3dT3解此微分方程得: u =T
4(2.6.3)这里为积分常数。上式说明,平衡辐射的能量密度与T的四次方成正比。
Ⅱ-14雷敏生
热力学—统计物理教案(讲稿)
§2.7 磁介质的热力学
一.基本微分方程
热力学基本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dU = TdS +Yidyi
(2.7.1)i对于磁介质,Yidyi= – pdV +0H dM
(2.7.2)i上式的第二项是外场使磁介质磁化所做的功,但不包括激发磁场所做的功。这样,磁介质的热力学基本微分方程为
dU = TdS – pdV +0H dM
(2.7.3)在以T、p、H为独立变量时,特性函数是G
G = U + pV –0H M – TS
(2.7.4)∴ dG = dU + pdV + Vdp –0HdM –0MdH – TdS – SdT
将dU的表达式代入上式得
dG = – SdT + Vdp –0MdH
(2.7.5)
二.绝热去磁致冷
如果忽略磁介质的体积变化,此时吉布斯函数为
G = U –0H M – TS
(2.7.4’)dG = dU – TdS – SdT –0HdM –0MdH
注意此时,dU = TdS +0HdM
∴ dG = – SdT –0MdH
(2.7.6)由全微分条件有:
MS=
(2.7.7)0HTTHT由S = S(T, H)可得 HSHS= –1 STTHMS0TTHHT = –T∴ = –STSHSTTHHⅡ-16(2.7.12)0HT,PpT,H上式是磁介质的一个麦氏关系。上式左边的偏导数给出了,在温度和压强不变时,磁介质的体积随磁场的变化率,这就是磁致伸缩效应;上式右边的偏导数给出了,在温度和磁场保持不变时,介质的磁矩随压强的变化率,它描述了压磁效应。(2.7.12)式正是反映了这两种效应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一、谷类
谷类食物包括大米、面粉、玉米、小米、荞麦、燕麦和高梁等。我国居民的膳食中,约有60-70%的热能和50%的蛋白质来自谷类。
(一)营养价值
1、主要成分是淀粉,约占70-80%,是人类最理想、最经济的热能来源;
2、蛋白质一般在6-10%,缺乏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蛋白质质量较差;
3、脂肪含量大多低于2%;
4、钙少磷多,加工过程中大部分微量元素损失;
5、不含有Vc、VD和VA,主要供给VB5。
(二)影响营养价值的因素
1、储藏造成营养素损失;
2、加工过程造成营养素损失。
(三)如何食用?
1、粮食混合食用;
2、注意合理烹制:水洗、加热、加碱、陈旧。
3、良好的饮食习惯:“汤泡饭嚼不烂”。
二、豆类
豆类包括大豆、豌豆、蚕豆、绿豆、小豆等。按照豆类中营养成分含量可将豆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豆(如黄豆、青豆、黑豆),另一类是除大豆以外的其他豆类。
大豆含有较高的蛋白质(35-40%)和脂肪(15-20%),碳水化合物相对较少(20-30%);其他豆类含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55-65%),中等含量的蛋白质(20-30%),少量的脂肪(低于5%)。所有豆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都较好,其中大豆为最好,其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要,且富含谷类中较为缺乏的赖氨酸。
(一)营养价值
1、蛋白质含量高,富含必需氨基酸,蛋白质质量较高;
2、无机盐与维生素的含量丰富,但无机盐的吸收率较低;
3、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且易引起腹部胀气;
4、含有丰富的大豆卵磷脂、胆碱等脂类,不饱和脂肪酸较多。
这些物质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对于促进生长发育、增强记忆力、维护正常肝功能、防止动脉硬化和保持旺盛的青春活力都具有良好的作用。我国宋代医书《延年秘录》就认为“服食大豆,令人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气力、补虚能”。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大豆制品视为健康食物或美容食物。
(二)豆类中的抗营养因子:
1、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
2、含有植物红细胞凝集素;
3、含有植酸。
(三)如何食用?
1、必须煮熟;
2、混合食用;
3、不宜放碱;
4、不宜代替蔬菜;
5、喝豆浆的注意事项:忌未煮透、忌用暖瓶装、忌过量饮用、忌用豆浆冲鸡蛋。
三、蔬菜类:
(一)营养价值:
1、水分含量高;
2、富含维生素,是Vc、核黄素和胡萝卜素的主要来源;
3、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是钙和铁的主要来源,是碱性食物的重要来源;
4、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5、蛋白质含量很低,其组成不符合人体的需要;
6、不含或仅含微量的脂肪;
7、根茎类等的蔬菜含糖类物质较高。
(二)如何食用?
1、减少有害物质的摄入;
2、烹制时减少营养素的损失:先洗后切,随即下锅;炒菜时应急火快炒;不宜放过多烹调油;不宜放碱;不宜过早加盐,可加醋。
3、避免食用污染的蔬菜;
4、避免蔬菜储存的污染;
5、不宜用吃水果代替蔬菜;
6、有些蔬菜不宜空腹食用:如番茄。
7、含有脂溶性维生素的蔬菜不宜生吃:如胡萝卜。
8、生吃蔬菜注意卫生。
四、水果类:
(一)营养价值:
1、一些水果是Vc的主要来源;
柑橘40mg/100g、山楂90mg/100g、鲜枣300-600mg/100g、猕猴桃700-1300mg/100g、沙棘1000-2000mg/100g、金樱子1500-3700mg/100g、刺梨2500-3000mg/100g。
2、是钙、磷、镁和铁等无机盐的主要来源,是理想的碱性食物;
3、富含有机酸;
4、有些水果中富含膳食纤维。
5、含糖量在6-25%,主要是果糖、葡萄糖、蔗糖。
(二)如何食用?
1、食用水果需要有的放矢;
2、过食水果有害健康;
3、不要以水果代替蔬菜;
4、什么时间吃水果合适:餐后半小时、餐前半小时。
5、不吃腐烂的水果;
6、不吃未成熟的水果;
7、有些水果不能空腹吃,如柿子;
8、吃水果时要不要削皮?
五、畜禽肉类
主要包括猪肉、鸡肉、鸭肉、牛肉、羊肉等。猪肉味甘咸性平,功能为补肾气、解热毒;牛肉味甘性温,功能安中益气,补脾胃,壮腰腿,止消渴,牛肉能治愈腹中痞结,久病体虚,倦怠乏力,筋骨酸软,气虚自汗;羊肉味甘性热,能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益胃气,补形衰,通乳等;鸡肉味甘性微温,有温中、益气、补虚之功,脂肪多含不饱和脂肪酸,为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理想蛋白质肉食品;鸭肉能滋阴补虚,利尿消肿,对腹水病,阴虚水肿有利。
(一)营养价值
1、蛋白质品质较好,禽肉〉牛肉〉猪肉〉羊肉;
2、脂肪含量高,猪肉〉牛肉、羊肉〉禽肉;
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禽肉〉猪肉〉牛肉、羊肉;
4、是VB1、VB2、VB6和VA的主要来源,猪肉含量最高。
5、含有含氮浸出物-风味物质。
(二)如何食用?
1、成熟肉比不成熟肉的食用价值高;
2、食用冻结后的肉类;
3、忌食肥肉并非健康;
4、瘦肉并非多益善;
5、肉中比汤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6、减少潜在的危害因素:选择通过检疫的肉类、切薄烧熟。
六、水产品类:
主要包括淡水鱼、海产鱼、虾、蟹和贝类,其中以鱼类为主。
(一)鱼类的营养价值有:
1、蛋白质含量较高,品质优于畜禽肉类;
2、脂肪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易氧化酸败;
3、富含VA、VD和B族维生素;
4、富含磷和碘等无机盐。
5、富含含氮浸出物。
(二)如何食用?
1、重视水产类的储存;
2、合理烹制;
3、因人而异。
七、蛋类:
(一)营养价值:
1、蛋白质品质优良,生物学价值最高;
2、富含胆固醇,并有一定量的卵磷脂;
3、是钙、磷和铁的良好来源;
4、富含VA、VD和B族维生素,缺乏VC。
(二)如何食用?
1、不宜生食蛋类;
2、合理贮存;
3、不食变质蛋类;
4、勿吃死胎蛋。
八、乳类
主要指动物的乳汁,如牛乳、羊乳、马乳等,不包括人乳。
(一)营养价值:
1、蛋白质品质优良,仅次于蛋类,含量高于人乳;
2、脂肪酸主要为饱和脂肪酸,含有较多必需脂肪酸;
3、糖类主要是乳糖,含量比人乳少;
4、富含钙、磷、钾,但铁含量较低,属碱性食物;
5、含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富含VB2。
(二)乳类防治疾病的作用:
1、降低胆固醇;
2、预防心脏病;
3、保护胃的健康;
4、解毒的功效。
(三)牛乳制品的种类:
1、生鲜奶:未经杀菌,含溶菌酶等活性物质。4℃可保存24-36h。
2、巴氏消毒奶:营养成分保存较好,保持期在48h以内。
3、灭菌奶:全面灭菌,营养成分破坏较多,保质期在30天――6个月。
4、无抗奶:是指用不含抗生素的原料生产出来的奶。
5、酸奶:多是由全脂牛奶加乳酸菌发酵制成。
6、甜炼乳:含糖44-46%,不适合哺乳婴儿。
7、蒸发乳:蛋白质与脂肪更容易消化,但维生素损失很大。
8、全脂奶粉:与鲜牛奶的成分基本相同,便于携带保存。
9、脱脂奶粉:比鲜牛奶缺乏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
(四)如何食用?
1、注意乳类的卫生;
2、注意乳类的加热;
3、不宜与牛奶同食的食物:巧克力、酸性水果、酸性饮料、白糖;
4、临睡前喝乳类最好;
5、哪些人宜多饮乳类:吸烟者、饮酒者、放化疗病人、骨质疏松症患者、萎缩性胃炎患者、龋齿患者、胆石症患者、近视者、失眠者等。
6、哪些人忌饮乳类:过敏体质、食管炎、肠道疾病、胆囊炎、胰腺炎、胃腹腔手术等患者。
九、食用菌和海藻类:
(一)食用菌类的营养价值:
1、富含B族维生素,含维生素A、D、C、PP也较多;
2、富含膳食纤维;
3、含真菌多糖,有利于提高免疫力;
4、富含必需氨基酸;
5、含钙、铁、磷等多种矿物质。
(二)海藻类的营养价值:
1、富含碘、钙等矿物质,为碱性食品;
2、富含胡萝卜素、VC、VB等。
第二节 常用食物与健康的关系
一、酸奶
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大量的科学研究都证明,酸奶是一种口味醇香、营养丰富、消化吸收率高、兼具健身和食疗功能、能够促进延年益寿的食物珍品。
酸奶具有独特的乳酸芳香味,酸甜可口,不但保留了牛奶的所有优点,而且某些方面经过加工过程的扬长避短,已成为更加适合于人类的营养保健品。酸奶除了在营养成分上保证丰富的钙源、饱含各种氨基酸的全面的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外,还具有抑制致病菌产生的奇效,对人体健康、补充营养、疾病治疗等有重要作用。现在酸奶已是一种流行于全世界的乳制品,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我国酸奶年产量已达42万吨,全球年产量超过800万吨。酸奶源于保加利亚。很久以前,以游牧为主的色雷斯人常常背着灌满羊奶的皮囊随畜群在大草原上游荡。由于气温、体温的作用及其它原因,皮囊中的奶常变馊而呈渣状,少量这样的奶倒入煮过的奶中,煮过的奶很快亦变酸。这即是最早的酸奶。让酸奶晋升为现代饮品的,毫无疑问要属1908年诺贝尔奖得主契尼可夫。他在研究保加利亚人长寿原因时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饮用酸奶。发现每千名死者中有4名是百岁以上去世的,这些高龄人生前都爱喝酸奶。他断定喝酸奶是使人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后经研究,又发现了一种能有效地消灭大肠内的腐败细菌的杆菌,并命名为“保加利亚乳酸杆菌”。
健康的好习惯---喝酸奶、吃大蒜。
(一)酸奶的加工过程
鲜牛奶→预处理→接入乳酸菌→保温→乳糖被分解为乳酸→乳酸使酪蛋白凝固
(二)酸奶的鉴别
1、优质酸奶呈乳白色或淡黄色,凝结细腻,无气泡;口味甜酸可口,有香味;
2、变质酸奶呈深黄、或发绿,凝块不整齐,有气泡;口味偏酸,有霉味,不宜食用。
(三)酸奶的保健作用
1、具有明显的整肠止泻的消食化滞的作用 ;
乳酸能抑制肠内产气菌、条件致病菌等有害菌种的生产繁殖;此外,乳酸菌的菌体裂解后可释放出一定量的蛋白酶、乳糖酶和肽酶,有助于肠道内容物的消化与吸收。
2、减少便秘 ;
3、减少乳糖不耐受症的发生;
4、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
(四)哪些人群应多喝酸奶
1、消化不良、经常便泌患者;
2、腹泻的儿童;
3、萎缩性胃炎患者;
4、乳糖不耐症患者;
(五)饮用时的注意事项:
1、空腹不宜喝酸奶---胃内pH值低,不利于乳酸菌成活;
2、不能加热喝---杀死乳酸菌,改变口感和口味;
3、饮后要用白开水漱口---防止损害牙齿 ;
4、需在4℃下冷藏---抑制发酵,防止变质。
(六)酸奶和酸奶饮料的区别
1、酸奶饮料营养过低;
2、酸奶饮料含有乳酸,不含有乳酸菌;
3、酸奶饮料水分含量高;
4、口感差,不需要冷藏。
二、大蒜
经过千百年来的临床经验和近代科学研究的成果证明大蒜这一神奇和古老的药食两用珍品是人们健康必备的“保护神”。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把目光集中在蒜素上。这种有着刺鼻味道的化合物,是大蒜免受昆虫、土壤的真菌和细菌侵害的武器。研究所生物化学家戴维·米雷尔曼领导的4人小组已克隆出蒜素的基因,合成并稳定这种易挥发的分子。蒜素决定大蒜的特质。米雷尔曼认为大蒜能与阿司匹林媲美。埃及的象形文字记载,修建金字塔的工人用大蒜来保持身体健康,古希腊运动员在比赛前要食用生蒜,士兵在打仗前也要吃大蒜。大蒜还是罗马帝国预防疾病的秘密武器。在中世纪,人们用大蒜治疗瘟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青霉素和磺胺制剂药物供应中断时,一些医生曾用大蒜防止坏疽。中国古代医学文献《新修本草》(唐)和《名医别录》(梁)就已有大蒜的记载,称为“葫”、“胡蒜”;《食物本草》(元)记载“今人谓葫为大蒜,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大蒜出胡地故有胡名”。我国著名医典《本草纲目》详细描述了大蒜解毒、消炎、健脾等作用。
大蒜“气味辛、温”,“葫蒜入太阴、阳明,其气薰烈,能通达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徵积肉食„,携之旅途,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偈腊毒不能害。著名中医名家陈藏器曰:“大蒜初食不利目,多食却明,久食令人血清,健脾胃,治肾气;“
大蒜:大地里长出来的青霉素
1930年,法国首先申请大蒜药物制剂专利;20世纪40年代日本、美国等国学者相继申报专利;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者发现大蒜对多种致病真菌和病毒有抑制和杀灭作用;20世纪70年代,发现大蒜具有抗高血压、抗血栓、抗癌作用;1989年将大蒜选为“植物药之最”;2002年,全球有2250个研究机构对大蒜开展专项研究;关于大蒜的研究文章达4500篇,研究方向集中在抗菌、调血脂、提高免疫力、抗肿瘤四个方面;在英国大蒜制剂每年的销售量在一亿片左右;美国每年消费价值一亿美元以上的大蒜制剂;在德国药物销售量最大的就是大蒜制剂。据美国南佛罗里达州大学网站上公布的信息,1998-1999年,大蒜制剂在全美保健药品销售榜上排列在人参、银杏叶制剂等10个品种中的第一位。被誉为印度“医学
之父”的查拉克说“大蒜头具有强心、促进血液循环和延年益寿的功效”。他还特别指出:“大蒜头除了讨厌的气味以外,其实际价值比黄金还高”。(一)大蒜的医疗活性成分:
1、含硫有机化合物---蒜氨酸
2、活性酶---抗衰老
3、硒化合物---防癌、抗癌
4、肽类---抗肿瘤的活性成分
蒜氨酸 → 大蒜辣素(大蒜防病治病的主要成分)
活性酶
(二)大蒜的保健功能
1、抑菌、杀菌、杀病毒作用;
2、降血脂、降胆固醇、抗凝、预防动脉硬化和脑梗塞;
3、保护肝脏,防治肝炎;
4、抑制肿瘤作用;
5、清除自由基,提高免疫力和抗衰老功能;
6、降血糖、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量功能。
(三)食用大蒜的注意事项:
大蒜性味辛温,刺激性大,过多服用会感胃部不适。有溃疡病、慢性胃炎、胃酸过多或阴虚火旺者要注意少吃或不吃。
(四)清除大蒜味道的方法:
1、喝一杯稍浓一点的茶;
2、嚼几片茶叶。
三、苦瓜
苦瓜---菜中君子
苦瓜,又名锦荔子,癞瓜,是药食两用的食疗佳品。苦瓜从不把苦味渗入别的配料,所以又有君子菜的美称。苦瓜的名字听起来令人生畏,但只要你一见它的外表,就会立即被它吸引。苦瓜生得玲珑剔透,全身上下像镶满了翡翠,像件天然的艺术品。其它的瓜菜长老了,便不中用了,可苦瓜却愈发变得金黄可爱,也愈发可口,就连里面的籽也像一颗颗红宝石一样使人不忍丢弃。
我国民间自古就有“苦味能清热”、“苦味能健胃”之说。中医认为:苦瓜性味甘、寒,入脾、胃经,有清暑除烦,解毒止痢之功,适用于中暑烦燥,热渴引饮,痈肿痢疾等。《滇南本草》言其“治丹炎毒气,疗恶疮结毒,或遍身已成芝麻疔疮难忍。泻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渴。”《生生编》:“除邪热,解劳气,清心明目。”《本草求真》:”除热解烦。" 《本草纲目》中指出:苦瓜,含有钙、磷、铁、锌等矿物质和胡萝卜素,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一)苦瓜苦味的来源
苦瓜的苦味,因为其含有抗疟疾的喹宁。喹宁能抑制过度兴奋的体温中枢,因此,苦瓜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二)苦瓜的保健功能
1、苦瓜还含有较多的脂蛋白,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2、苦瓜中含有类似胰岛素的物质,有明显的降低血糖的作用。
3、含有生理活性蛋白,具有养颜美容的作用。
4、苦瓜的苦味能刺激味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从而起到开胃消食的作用。
5、含有高能清脂素,具有减肥作用。
1998年,美国凯里博士从苦瓜中提取了极具生物活性的成分-高能清脂素。实验证实,每天服用1毫克该成分,可阻止100克左右的脂肪吸收,并使腰围瘦小2毫米之多。如果每天服用“高能清脂素”2-4毫克,那么30天后,最保守的估算是:吃进的食物有12-24斤脂肪未被人体吸收,而储存在腰、腹、腿等处的脂肪有6-14斤被分解供人提利用。药理研究证实,高能清脂素不进入人体血液,只作用于人体吸收脂肪的重要部位——小肠,通过改变肠细胞网孔,阻止脂肪、多糖等高热量大分子物质的吸收,从而加速体内小分子营养的吸收,又不参与人体代谢,所以无任何毒副作用。
四、鸡蛋
中医药学认为,鸡蛋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养阴健体及美肤等作用。《本草纲目》说:“卵白,其气清,其性微寒;卵黄,其气浑,其性温;卵则兼黄白则用之,其性平。精不足者,补之以气,形不足者,补之以血,卵兼理气血,故能清气。能补血,能养能阴,润肌肤。”《本草再新》说:“鸡子黄,补中益气,养肾益阴。”所以,适当地多吃一些鸡蛋,有健体、抗衰老、美肤等作用。
(一)鸡蛋的营养保健功能
1、健脑益智
蛋黄富含卵磷脂、甘油三脂、胆固醇和卵黄素,促进神经系统和身体的发育,可避免老年人的智力衰退,并可改善各个年龄组的记忆力。
2、保护肝脏
鸡蛋中的蛋白质对肝脏组织损伤有修复作用。蛋黄中的卵磷脂可促进肝细胞的再生,还可提高人体血浆蛋白量,增强肌体的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
3、防治动脉硬化
美国营养学家和医学工作者用鸡蛋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惊人效果。
4、预防癌症
鸡蛋中含有较多的VB2,可以分解和氧化人体内的致癌物质。鸡蛋中的微量元素,如硒、锌等也都具有防癌作用。
5、延缓衰老
鸡蛋含有人体几乎所有需要的营养物质,故被人们称做“理想的营养库”。营养学家称之为“完全蛋白质模式”,是不少长寿者的延年经验之一。
(二)吃鸡蛋的注意事项
1、各种烹饪方法的营养吸收率比较:
煮蛋、蒸蛋为100%;炒蛋为97%;嫩炸为98%;老炸为81.1%;开水、牛奶冲蛋为92.5%;生吃为30%~50%。
2、每天吃多少为宜:
儿童和老人,1个/天;青少年及成人,2个/天。
3、蛋白好还是蛋黄好:
吃整个鸡蛋,蛋白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多,其他营养成分主要存在于蛋黄中。
4、烹饪时的注意事项(1)煎鸡蛋
忌用大火,蛋白质会被破坏分解。火太小,时间长,水分丢失多,口感差。最好用中火(2)蒸鸡蛋
关键点1:放适量的温水,先搅拌,搅打至不分蛋清蛋黄,再加入凉开水搅拌。总水量30-40ml/鸡蛋。
关键点2:搅拌均匀:气温<20℃,搅蛋的时间约5分钟;气温>20℃,时间要适当短一些。关键点3:搅匀蛋液后加入油盐
在搅蛋的最初放入油盐,破坏蛋胶质,蒸出来的鸡蛋羹粗硬;搅匀蛋液后加入油盐,略搅几下就入蒸锅,出锅时的鸡蛋羹将会很松软。关键点4:旺火蒸,水沸腾后约七分钟即可。关键点5:时间恰当
关键点6:在碗内涂上一层熟油,再将蛋打入碗内搅拌蒸制,方便洗涤。(3)煮鸡蛋:以8分钟~10分钟为宜。
五、苹果:
美国《读者文摘》为十种对健康最有利的水果排名,苹果占第一位。而早在古埃及,人们就不只把苹果当成一种食品,更把它当作一种药材。所以,有的科学家和医师把苹果称为“全方位的健康水果”或“全科医生”。
苹果,古称柰,又叫滔婆,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是老幼皆宜的水果之一。它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价值都很高,被越来越多的人称为“大夫第一药”。许多美国人把苹果作为瘦身必备,每周节食一天,这一天吃苹果,号称“苹果日”。在唐代就有记载,苹果具有:“润肺悦心、生津开胃、醒酒”等功能。苹果---百果之王,苹果---记忆之果,“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苹果的保健功能:
1、防止疲劳
活动量比较少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由于机体器官功能生理性的退化,新陈代谢比较差,因而体内酸性物质积累过多,容易产生疲劳。苹果中的果酸可中和体内的酸性物质,不仅能够防止疲劳,还能促使疲劳消失。
2、防治冠心病
苹果中富含多糖果酸及类黄酮、钾及维生素E、C等营养成分,可使积于体内的脂肪分解,避免身体过于发胖,减轻心脏负担。另外,苹果还能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降低血胆固醇和血脂含量,减缓老人动脉硬化过程,有效地预防冠心病。
3、延缓衰老
苹果中的果酸和维生素,能使人皮肤细腻、润泽,并有助于延缓老年斑的出现。
4、防治高血压
有些人由于平时摄入的钠过量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苹果由于富含钾、纤维素和果酸,有利于体内钠和盐钙的消化与排泄,因而也就能有效地防治高血压。
5、防治癌症
苹果含有较多的细纤维素及维生素C,通过它们来刺激消化系统蠕动,使肠道中积存的致癌物质尽快排出体外,同时还能抑制致癌物———亚硝胺的形成,促进抗体生成,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抗病毒和抗癌能力。
六、香蕉
香蕉的药用功能:消烦止渴,润肠利便,清热解毒,安神降压,活血行气等。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症、手足麻木等均有辅助治疗作用。
(一)香蕉的保健功能
1、使人产生快乐的情绪:
香蕉→帮助人脑产生5-羟色胺→驱散悲观、烦躁的情绪→增加平静、愉快感。
2、防止胃溃疡:
香蕉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能刺激胃黏膜的抵抗能力,增强对胃壁的保护,从而起到防治胃溃汤的作用。
3、止痒:
香蕉皮中含有抑制真菌和细菌生长繁殖的蕉皮素。香港脚、手癣、体癣等引起的皮肤瘙痒症,用香蕉皮贴敷患处,能使瘙痒消除,促使疾病早愈。
4、抗癌:
能增加白血球,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还能产生攻击异常细胞、具有抗癌作用的物质“TNF”。试验结果还证实,香蕉越成熟,即表皮上黑斑越多,其免疫活性越高,抗癌效能越强。
5、常食能有效地防治血管硬化
6、除皱美容
7、保持和恢复体力
(二)香蕉的保存方法:
不耐低温,临界储藏温度是12-14度。
(三)吃香蕉=润肠通便?
大家都知道,香蕉未成熟时,外皮呈青绿色,剥去外皮,涩得不能下咽。熟透了的香蕉,涩味一扫而净,软糯香甜,深受孩子和老年人的喜爱。香蕉是热带、亚热带的水果,为了便于保存和运输,采摘香蕉的时候,不能等它熟了,而是在香蕉皮青绿时就得摘下入库。生香蕉的涩味来自于香蕉中含有的大量的鞣酸。当香蕉成熟之后,虽然已尝不出涩味了,但鞣酸的成分仍然存在。鞣酸具有非常强的收敛作用,可以将粪便结成干硬的粪便,从而造成便秘。最典型的是老人、孩子吃过香蕉之后,非但不能帮助通便,反而可发生明显的便秘。
七、枣
“日进三枣,到老人不老”。枣,是一味传统的良药。枣肉、枣仁、枣皮和枣树的根 均可入药。《本草纲目》:“滋脾土、润心肺、调营卫、生津液、悦颜色、补中益,养血安神。”《尔雅》即有“枣为脾之果”之说。现代中医药研究认定:大小枣均有健脾功能,但大枣功在降浊,小枣功在扶本,故大枣用在于治,入药;小枣用在于养,不入药。
(一)枣的营养成分
以金丝小枣为例,糖76-88%,酸0.2-1.6%,VC 397-384.5mg/100g。枣含有的VC比任何水果都高;故枣又有“天然VC丸 ”的美誉。
(二)枣的保健功能
1、抗过敏
2、抗癌
3、护肝
4、缓和药性
5、康复人体
(三)枣的药用方法
1、用红枣14粒,去核,加胡椒籽7粒,用水煎成汤,可治胃病。
2、用红枣100克,煎成浓汤,日服3次,可治贫血。
3、嘴唇苍白无光,用红枣与花生米一起煮水服用,几次后,可恢复嘴唇的红润光泽。
(四)食枣的注意事项
大枣味甘能助湿壅气,多食易出现腹部胀满,凡痰浊壅盛、腹部胀满等症要慎用。
八、蜂蜜:
蜂蜜是蜜蜂采集植物花朵内的花蜜,带回巢内经酿制加工浓缩而成的半透明黏稠甜液。蜜蜂采花蜜工作非常辛苦,一只蜜蜂一次只能携带20mg的花蜜,采集1kg的花蜜,工蜂要飞行50-60万次,而生产1kg的蜂蜜,工蜂要采集约1500-1600朵花的花蜜。如果蜜蜂在离开蜂巢1公里的地方采集花蜜,每采满一个蜜囊,而要飞行3公里,制造1公斤的蜂蜜需飞行36-45万公里,等于绕地球8.5-11周,可见瓶中蜜滴滴皆辛苦。
花蜜是含水60-80%的甜液,蜜蜂采集后还要经过5-7天,不断搧风蒸发浓缩,使水份降到20%以下,花蜜中的蔗糖会被体内所分泌的酵素分解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才能变成蜂蜜,当巢内贮满蜂蜜时,人们以摇蜜机摇取,经过滤分装始成为香甜可口的商品蜜。
《神农本草经》把蜂蜜列为有益于人的上品,《本草纲目》说:“其入药功能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能调和百药而与落草同功。”中医认为蜂蜜具有:补脾肾、润肠、润肺、解毒、杀菌防腐等功效,主治脾胃虚弱、病后体虚、肠燥便秘、口干咽燥、干咳无痰、脘腹疼痛、解乌头中毒等。
(一)蜂蜜的营养成分:
1、水分:低于18%,不超过22%。
2、糖类:在75%以上,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
3、蛋白质:约为0.3%。
4、维生素:富含B族维生素,尤其是胆碱含量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
5、矿物质:含量低,但其含量和种类以及各种元素之间的比例和人体血液中的接近。
6、酶、有机酸和活性物质。
(二)蜂蜜的药用方法:
1、润肠通便:用蜂蜜30克、精盐1-3克,加凉开水调服,每天早晚一次,有润肠通便之效果。
2、胃病(泛酸、疡、饥饱皆痛):每晨空腹服蜂蜜20克
3、虚火咳嗽:白梨一个,蜂蜜20克,梨挖洞去核,装蜂蜜,加盖蒸熟睡前食用,连续数次有效。
4、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每日服蜂蜜2-3次,每次至少2-3匙勺。
5、宁心安神:用蜂蜜30克,炒枣仁15克,分二次冲水饮用,可治心慌、失眠、多梦。
九、酒
(一)人间有酒须防醉: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扶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酒逢知己千杯少”、“一醉方休”。0 嗜酒暴饮者:
“嗜酒者,无早晚,无寒暑。乐固醉,愁亦如之;闲固醉,忙亦如之。菜肴有无,酒醴好坏,一概不问。典当挪扯,借贷赊欠,一概不惜。日必饮,饮必醉,醉不厌,贫不悔。俗称瓶盏病。”“性昏志乱,胆胀心狂,平日不敢为者为之,平日不敢言者言之。言腾烟焰,事陷阱机,祸泉而已。”“悠然游世界,浪漫枕神仙。酒天虚无,酒地绵渺,酒国安恬。无贵贱之拘,无财利之图,无刑罚之避。陶陶然,荡荡焉,其乐莫可得而量也。”
“酒大伤身”酒,益乎,害乎!《本草纲目》:“酒有开拂郁而消沉积,通膈噎而散寒饮,治泄疟而止冷痛。”“酒为百药之长”酒能活血、通经。老年人适量地饮酒,可起到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作用。
枸杞酒:100克干枸杞,与500克60度的白酒浸泡7天就可饮用。每天的饮量不得超过10毫升。
枸杞酒的作用:治疗营养不良,体质虚弱,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肝炎,糖尿病等难得的神奇妙药。
(二)酒祸不浅殃几代
李白:嗜酒成瘾,于61岁患不治之症“腐肋疾”死去。“腐肋疾”即“慢性脓胸穿孔”。主要致病因素为酒精中毒。“长子呆、次子傻、三子痴、四子愚。”
陶渊明:《责子诗》
白发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三)酒量奥秘被揭穿:
酒量是因人而异的:北方人>南方人、欧美人>亚洲人。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健康状态和精神状态,酒量也是有差别的,如年轻时比年老时量大,精神愉快,精力充沛时比疲劳、忧愁不快时酒量要大,形成这种差异主要是酒精与人体内的分解代谢的速度有关。人的酒量的大小是先天决定的,人体内醇脱氢酶和醛脱氢酶的含量不同决定了人的酒量的大小。
酒精(乙醇)→
乙醛
→
二氧化碳+水
乙醇脱氢酶
乙醛脱氢酶
人体一般都存在乙醇脱氢酶,而且数量基本是相等的。缺少乙醛脱氢酶的人比较多,酒精不能被完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以乙醛继续留在体内,使人喝酒后产生恶心欲吐、昏迷不适等醉酒症状。
(四)适可而止饮啤酒:
啤酒---液体面包;啤酒---最佳消暑饮料
适量饮啤酒:帮助消化,开胃健睥,增进食欲,消暑除疲。大量饮啤酒:增加患口腔癌和食道癌的危险性;损害肝脏和心脏。(五)浓茶解酒成过去: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浓茶不能解酒,反而有使酒醉加重的副作用。
1、刺激心脏: 酒精对心血管有刺激作用,而浓茶同样有兴奋心脏的作用,两者合二为一,更增加了对心脏的刺激。
2、损害肾脏: 浓茶中的茶碱,可以迅速地对肾脏发挥利尿的作用。这促进尚未分解的乙醛过早地进入肾脏。由于乙醛对肾脏的刺激较大,从而对肾功能造成损害。
3、解酒的可靠办法:
柠檬果、柠檬汁、山楂果、陈醋配开水。
十、粥
古人云:“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食粥防病:
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论》:应用粥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李时珍《本草纲目》《粥记篇》: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渐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陆游:《食粥》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秋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食粥歌》
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莲;若要皮肤好,米粥煮红枣;气短体虚弱,煮粥加山药; 心虚气不足,米粥煮桂圆;要保肝功好,枸杞煮粥妙;清退高热症,粥内加芦根; 口渴心烦躁,米粥炖胡桃;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头昏多汗症,煮粥加薏仁; 肥胖多喝粥,减肥效果好。食粥的顺口溜:
孩儿食粥,口水直流;小伙食粥,力大如牛;姑娘食粥,眉清目秀; 老来食粥,多福多寿;寒天食粥,热在心头;炎夏食粥,胃口不愁; 天天食粥,无疾少忧。
第三节 饮食养生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药补不如食补”。
《皇帝内经·素问》提到:长寿之道,在于养生,养生之道,在于饮食。
饮食养生:应用食物的营养来防治疾病,促进健康长寿或用某些食物配合药食两用植物来促进病体康复,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食补:通过调整饮食来补养、调整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康复。主要使用日常食品。
《周礼》中把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食医:即为帝王调配食物的专门医生。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不少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品类。《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水果、谷物、蔬菜有300多种。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了《食经》,是一部论述食物养生功能的经典著作。唐代名医孙思邈大力提倡饮食养生,并提出了一系列指导人们养生抗病、延年益寿的主张。元代皇家厨师忽思慧专门写了关于饮食卫生和食疗的著作《饮膳正要》,在现代医院里,专门配备了营养师。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壮,延年益寿。饮食不当,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饮食谚语》
盐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萝卜化痰消胀气,芹菜能降血压高; 胡椒驱寒又除湿,葱辣姜汤治感冒;大蒜抑制肠炎发,绿豆解暑最为妙; 香蕉通便解胃热,健胃补脾食红枣;番茄补血美容颜,禽类益智营养高; 花生能降胆固醇,瓜果消肿又利尿;鱼虾能把乳汁补,动物肝脏明目好; 生津安神数乌梅,润肺生发食核桃;蜂蜜润肺又益寿,葡萄悦色会年少。
一、饮食养生需注意的问题:
(一)节制饮食,利身益寿
节:是节制、适度。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损。饮食之道的精粹之一在于食不求饱。美食家苏东坡: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民间谚语:饮食日带三分饥,全身轻松不觉疲。节制饮食的方法:
1、合理安排一日三餐
(1)早餐食物应有营养且富含热量;(2)午餐食物应富含优质蛋白质;(3)晚餐食物应低热量、易消化;(4)早餐:午餐:晚餐=3:4:3。
2、宁少毋多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饱食终日是健康长寿的大敌。饱食的害处:
(1)容易引起便秘,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2)晚餐过饱,易诱发老年痴呆症。(3)加重胃肠道的负担。
(二)五味调和,寒热相宜
1、食宜清淡,五味调和
我国医学以酸、苦、甘、辛、咸和寒、热、温、凉来表示食物的特性。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中医学认为:不同性味的饮食对不同脏腑产生特定的影响。
《外台秘要》:五味入口,不欲偏多,偏多则损人脏腑。故曰: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是五行自然之理。伤初即不觉,久乃损寿耳。
我国居民饮食习惯中存在的问题:(1)味过于咸,摄盐过多是一大突出问题。(2)味精摄入过多。
2、寒热相宜,延年益寿
(1)指食物属性的寒热阴阳;(2)指饮食入腹时的生熟情况或冷热温度。
从历代中医食疗书籍所记载的300多种常用食物分析,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居后。各种性质的食物除都具有营养保健功效之外,寒凉性食物属于阴性,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温热性食物属于阳性,有散寒、温经、通络、助阳等功效。
寒性食物:凡适用于热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凉性或寒性食物。如适用于发热、口渴、烦躁等症象的西瓜;适用于咳嗽、胸痛、痰多等症象的梨等都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
温性食物:凡适用于寒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如适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流涕、头痛等症象的生姜、葱白、香菜;适用于腹痛、呕吐、喜热饮等症象的干姜、红茶;适用于肢冷、畏寒、风湿性关节痛等症象的辣椒、酒等,都是属于温热性质的食物。
平性食物:平性食物的性质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食物之间,适合于一般体质,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平性食物多为一般营养保健之品。如米、面、黄豆、山芋、萝卜、苹果、牛奶等。
(三)合理搭配,不可偏嗜:
1、荤素搭配,以素为主
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皇帝内经.素问》提到: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古代帝王的养生之道:
康熙:淡泊生津液,清虚乐有余;鬓霜渐薄德,神惫恐高誉;
苦好山林趣,深耽性道书;山翁多耄耋,粗粮并园蔬。
康熙东巡时的食谱:猪、鸡、鸭、鹅、腌白菜,韭菜、茄子、胡萝卜、白面、玉米、小米、绿豆等。原因:
(1)获取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素(2)可以有效地防止癌症(3)避免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4)延缓人体的衰老过程
2、嗜好莫过,祛病强身:适量饮酒 适量饮茶
明代顾元庄所著《茶谱》中说:“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不可一日无茶。”
• 身体正常的人,每天喝两、三杯中等浓度的茶是有益健康的;有失眠症的人,下午特别是晚上不要喝茶,以免更加不能入睡;身体虚弱之人不宜多喝和经常喝茶,因为茶叶中的鞣酸可使蛋白质凝固成颗粒使之难以吸收;
• 贫血病人一定不要喝茶,铁能与茶中的酸化物生成铁盐,影响吸收。喝茶过浓过多,会降低食欲,引起便秘。
(四)食事求谨,终身受益
1、饮食按时,饥饱得中:合理安排饮食,符合胃肠的消化规律
2、胃好恬悦,脾好音声:“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人之当食,须去烦恼。”“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
3、食宜细缓,不可粗速:(1)能促进唾液大量分泌;(2)使消化道受到和缓的刺激,使其逐渐分泌消化液。
4、食宜专致,不可分心:孔子:食不语,寝不言。
【第4章 消防水力学基础知识】推荐阅读:
第一章工程力学基础11-17
船舶静力学知识归纳06-12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总结07-11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试题11-25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作业03-17
结构力学第3阶段测试题07-04
八年级上物理力学知识点11-04
热力学第二定律模拟题09-26
热力学第二定律复习题03-22
水力学课程总结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