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抗菌素应用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围术期抗菌素应用

围术期抗菌素应用 篇1

摘要:随着现代医院感染管理学的发展与要求,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得到认可和应用。临床上预防性抗生素使用越来越普遍,已被作为解决手术切口部位预防感染的辅助性措施[1]。对于抗生素来说,同样也具有两重性,既能杀灭和抑制细菌,同时也能产生不良反应。所以合理应用抗生素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本文针对于术前、术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以及应用抗生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以及预防不良反应发生。只有合理应用抗生素,才能真正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手术切口感染。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观察;预防

现将本院术前、术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1术前、术中合理应用抗生素

1.1术前、术中应用抗生素的原因

1.1.1从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证明,绝大多数的术后伤口感染均可溯源于手术时刻,这是因为手术创伤、出血、手术时间延长、术者的手术技巧、患者免疫水平下降等增加了伤口感染机会[2]。手术患者发生细菌污染的高危期是从手术开始直到术后的一段时间[3],以手术末期的危险性最大。这是由于手术开始时、手术结束时手术室内人员频繁走动,造成大量尘埃、细菌降落于手术切口而增加伤口感染机会。

1.1.2手术人员刷手,只能刷掉暂住菌,永久性细菌不能刷掉,而术中所戴橡胶手套并不能完全阻碍细菌通过,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细菌便会通过手套进入伤口。引起术后伤口感染。

1.1.3手术人员术中的各项操作,术中操作动作粗鲁,组织创伤大,术中止血不彻底,或止血方法不对造成组织形成黑焦加从而引起组织过渡损伤或焦加脱落而引起再次出血,血液是细菌的培养基,从而引起术后感染。

1.1.4术前、术中应用全麻药物而引起患者血管扩张,加之手术创伤、术中出血、手术间的温度均可引起患者低体温,血液循环减慢,影响伤口愈合。因此术前、术中应用抗生素可提供血和组织中有效抗菌素的浓度,充分覆盖整个手术过程,在高位污染区能杀死血组织中的细菌。

1.2术前、术中抗生素应用的原则

1.2.1选择杀菌剂,必须针对性强,毒性小的抗生素。

1.2.2剂量需足够,必须保持较高的血药浓度。

1.2.3用药时机要恰当,必须在细菌种植之前应用。以保证在发生污染时组织中的抗生素已达到有效浓度。太早(术前2h以上)或太迟(手术开始后)使用抗生素都不能达到最佳预防效果。给药时间一般在麻醉诱导前20min应用,静脉给药为好,做到手术切皮时为高的。术前预防用药都在临时医嘱单中注明“术前30min”静脉滴注给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4]要求是术前0.5~2 h给药,剖宫产在断脐带后立即给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 h,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常用的头孢菌素血清半衰期为1~2 h,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5]。因此,必要时还可用第3次。如果选用半衰期长达7~8 h的头孢曲松,则无须追加剂量[6]。手术前一天或手术后才开始应用抗生素是过去的做法,术前一天应用抗生素是无效或浪费的[7]。

2术前、术中预防性抗生素应用不良反应具体表现

2.1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是术前预防性抗生素不良反应最多的病例,占输液不良反应的76%以上,患者具体表现为口苦、恶心呕吐,胃部烧灼感。

2.2过敏性皮疹 过敏性皮疹患者具体表现为皮肤瘙痒,皮肤敏感部位或全身散在出现红色丘疹。

2.3静脉炎 静脉炎患者主要表现为穿刺部位静脉成条索状红、肿、热、痛。

2.4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病人比较少,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昏目眩,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全身大面积皮疹并迅速融合成团块状,并且有结膜水肿,视力模糊,喉头水肿伴呼吸困难。

3术前用药输液反应问题分析

术前心理紧张 绝大多数患者对手术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不安心理,害怕疼痛,担心手术不成功,以及手术室陌生环境都能使患者产生不良情绪,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功能降低诱发抗生素不良反应。

4术前、术中用药输液反应的观察与护理防范措施

4.1避免禁食禁饮时间过长 术前空腹是目前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但要避免过长时间的手术等待,尤其是接台手术,应尽量正确估计时间,避免患者饥饿过度引发各种不良反应;也有人提出要求缩短手术禁食禁饮时间,如丁丽容研究[10]缩短手术禁食禁饮时间对麻醉影响不大却对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然而抗生素所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与麻醉仰卧位低血压所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不易鉴别,麻醉过程中药物的变态反应与类变态反应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致敏原第一位即为抗生素[11]。因而使用抗生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经常被掩盖。易与麻醉、手术期间并并发症相混淆,影响医务人员正确判断处理,但为了确保术前抗生素使用疗效,要求术前预防用药须在手术前30min使用,抗生素应单独使用,避免与麻醉药物同时使用。这样既避免抗生素与麻醉药物相互作用,加重麻醉反应;同时也易于不良反应的区分。

4.2安全使用抗生素 正确掌握用药剂量、浓度、用法、配置方法、选择溶媒及注意事项等。用药前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认真核对皮试结果;正确调节输液速度,根据药物的特性,如克林霉素、喹喏酮、氨基糖甙类应控制滴速,预防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12]。因此用药前要详细阅读药物使用说明书来调节输入速度。防止输液过快,同时要知晓抗生素的常见副作用,估计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同时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有血压下降,首先考虑抗生素过敏可能,积极抗过敏治疗。为了与麻醉药引起的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相区别,抗生素使用应与麻醉诱导用药错时进行。抗生素滴注同时还应注意观察,如有胃肠道反应,应减缓输液速度,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药物。

5结论

抗生素已越来越多的被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在术前、术中按时、正确地使用抗生素,可有效的降低伤口感染率,手术室护士有责任管理好这些术前、术中用药。而术前、术中用药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容易与麻醉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相混淆。临床表现经常被掩盖。同时抗生素与麻醉药物同时使用,增加麻醉药物毒副作用。因此尽量将抗生素与麻醉药物分开使用。在预防围手术期感染用药过程中,要求各相关医护人员增强责任心,提高自身水平,做到正确、合理、规范的用药。减少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发生的不良情况。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抗生素的作用;另一方面无论医生还是护士要加强无菌观念,严格遵守无菌技术要求。不能期望以预防应用抗生素来替代严格的无菌操作。做好消毒隔离,管理好净化手术间的环境对于控制术后感染是至关重要的。在应用抗生素时还要考虑抗生素的适应证和不良反应,所以熟悉掌握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有助于合理应用抗生素,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二者相辅相成,值得医疗工作者借鉴。

参考文献:

[1]毛利东.临床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4):152-153.[2]朱克,曹宏伟.各类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6):150-151.[3]吕茂英,朱莉莉,许平,等.手术医生感染专率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7,7(2):109-110.[4]周新荣,乐正亮,陈开,等.门冬胰岛素30致变态反应1例[J].医药导报,2010,26(11):51-52.[5]王艾娟.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致过敏反应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1):243.[6]殷玉剑.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致过敏反应1例[J].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55.[7]崔少星,陈维静.抗生素在预防胸外科择期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9(4):209.[8]苑艳飞.浅谈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及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64-65.[9]袁云.42例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临床反应分析[J].中国药业,1998(6):46-47.[10]丁丽容.缩短术前禁食时间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9):38.[11]杜炎芳,肖旺频.全麻下青霉素过敏性休克一例[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22(9):534

围术期抗菌素应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出院的外科手术患者473例, 其中男254例, 女219例。

1.2 方法

由我院临床药学专职人员负责, 设计相应的调查表, 对选取的473例患者的存档病例进行调查研究, 并做好相关记录, 将患者的手术名称、抗菌药物使用的种类、用药时间、用药疗程、用药部位、给药剂量等相关情况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围术期的抗菌药物使用

473例患者中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 其中预防用药79.2%, 治疗用药29.8%。术前使用抗菌药物>24h的有123例, 其中清洁切口和清洁-污染切口的术前预防性使用75例, 占15.9% (75/473) ;污染切口术前治疗性使用48例, 占10.1% (48/473) ;术前0.5~2.0h使用145例, 占30.7% (145/473) 。术后用药<24h的有108例, 占22.8% (108/473) ;手术后用药>24h的有321例, 占67.9% (321/473) 。

2.2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473例抗菌药物的使用当中, 治疗性用药141例, 占29.8% (141/473) , 这其中经验性用药103例, 占73.0% (103/141) ;根据细菌培养出相应的细菌用药38例, 占27.0% (38/141) 。预防性用药332例, 占71.2% (332/473) 。

2.3 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抗菌药物单独使用359例, 占75.9% (359/473) ;两种药物合用95例, 占21% (95/473) ;3种及以上用药19例, 占4.0% (19/473) 。

2.4 抗菌药物的种类

473例病例中, 头孢菌素类326例, 其中一代头孢45例, 二代头孢67例, 三、四代头孢214例;氟喹诺酮类药物65例;青霉素类45例;其他类37例。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指征过宽

临床研究表明, 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可以减少术后的机会感染[2]。但是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清洁-污染手术与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清洁手术一般不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 如手术感染机会增加、手术中涉及重要器官、有异物植入性手术、高危人群或免疫力低下者才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3.2 抗菌药物的使用时机把握不准

本研究发现, 术前2h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仅有5例, 而术后使用抗菌药>24h的病例有321例。目前普遍认为, 预防性的使用抗菌药物应该在手术进行前0.5~2.0h之内给药, 如果手术的时间>3h, 或者失血量>1500ml, 可在手术中加用第二剂抗菌药物[3]。

3.3 抗菌药物和联合使用的选择不当

在预防性使用抗感染时, 一般首先选用对革兰阳性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应该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者青霉素类药物为主[4]。本研究外科手术中抗菌药物主要是以第三、四代为主, 占到了头孢菌素使用的45%。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医院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中, 出现的主要问题集中在预防性用药的指征不明确、给药的时间不准确、术后药物的使用时间过长、药物的种类选择不当等。因此, 医院应该加大对外科手术中抗菌药物的监管力度, 制定合理的用药指南, 加强对医生抗菌药物使用的培训, 逐步的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 2004, 285 号:1-21.

[2] 王冬国, 周铁丽.质粒介导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AmpC基因检测与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07, 17 (7) :782-785.

[3] 朱学敏.外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19) :2986-2988.

围术期抗菌素应用 篇3

作者简介:张丽娟,女,1977年3月生,郑州大学护理专业本科学历,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护师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乳腺癌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提高乳腺癌围术期的护理质量。方法:我院于2006-2008年手术的38例患者实施舒适护理,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实施舒适护理后,患者术中血压、心率波动小,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患者和病区医生对手术舒适护理质量评价高。结论:舒适护理在乳腺癌围术期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患者在围术期的舒适度,更好地完成了手术的配合。

【关键词】舒适护理;乳腺癌;围术期护理

目前,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在我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仅次于子宫颈癌,但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超过子宫颈癌的倾向。部分大城市报告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位[1]。乳腺癌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为主,而大多数患者对于手术的过程、治疗的效果了解较少,心理压力比较大,对如何提供更好的护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舒适护理模式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人性化的护理模式。我科自2006年来对乳腺癌患者围术期实施舒适护理,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于2006-2008年收治乳腺癌患者38例。年龄39~65岁。15例行乳腺癌根治术,23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均恢复良好。

1.2 方法

1.2.1 术前舒适护理:术前1天,巡回护士避开治疗、用餐时间、前往病区护士站查看病历,了解患者一般情况。访视时护士应着装整洁,仪表端正,话语亲切,态度和蔼。进入病房后,主动与病人打招呼,做自我介绍,查对病人姓名,所要做何手术,向患者介绍手术室条件、环境、手术时的体位、手术时麻醉方法,使用约束带的目的,手术大概过程及所需时间,手术的必要性及必要准备,告知患者整个手术过程中有巡回护士和麻醉师在其旁边看守,负责其生命安全[2]。

由于乳腺癌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往往会伴随有焦虑和多疑心理,担心手术疼痛,对健康的恢复缺少信心及手术后是否会影响夫妻间正常生活,引起夫妻感情不合等重重顾虑。巡回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清楚,帮助确定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可介绍患者结识同类手术康复者,通过现身说法,减轻患者焦虑。

1.2.2 术中舒适护理:虽然术前访视对手术病人的心理不适有所缓解,但当病人进入手术室时惯常的情景和声响仍会使病人产生恐惧心理。因此,巡回护士应热情接待,轻声问候。搬运患者时,尽量减少身体的暴露,以满足患者自尊的需要。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应做到稳、轻、准,尽量避免操作不慎造成声响过大给病人带来不良刺激。在摆放体位时,为减轻病人不适,我们应把所用的支撑物均衬以海绵垫,用布单包好,防止术中发生压疮,平卧时上肢不过度外展,术中尽量使病人舒适[3]。为病人上约束带时一定要向病人解释清楚使用约束带的目的和必要性,切不可强制执行。手术过程中要注意患者保暖,防止暴露过多而引起寒战。

1.2.3 术后舒适护理:手术结束后由巡回护士和麻醉师共同护送患者回病区,指导患者家属搬运患者,注意轻挪轻放,以免过度震动给患者造成疼痛和不适。协助病区护士处理好尿管、引流管,乳腺癌根治术损伤面积大,术后积血积液多,无论术中手术止血如何彻底,有效引流都是防止皮瓣下积液的关键,术后用“Y”管连接两条皮下引流管,按时使用低负压吸引机吸引。引流管需用别针固定妥当,防止脱落。询问患者的感觉,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告知患者伤口的疼痛是必然的、暂时的以及留置导管的意义和注意事项。且嘱病人去枕平卧8h,头偏向一侧以防误吸。术后第3天,根据病情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卫生宣教,如如何防止并发症,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促进机体健康[4]。

2 结果

38例患者中,Ⅰ期愈合37例,其中包含皮瓣下积液2例;伤口感染后裂开1例,通过处理后,能达到Ⅱ期愈合。术后三天,巡回护士回访患者,多数患者明确表示,在手术室护士的亲切关怀下,明显减轻了对手术的恐惧,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

3 讨论

围术期抗菌素应用 篇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血糖异常增高是围术期的常见问题。一方面,手术创伤应激诱发机体分泌儿茶酚胺、皮质醇和炎性介质等胰岛素拮抗因子,促使血糖增高。另一方面,合并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障碍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术期高血糖。另外,围术期经常使用的激素、含糖营养液等进一步增加了高血糖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长时间禁食和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有引起患者低血糖和血糖剧烈波动的可能。

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增加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增加感染、伤口不愈合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血糖监测和调控是围术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得到重视。据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 2014 年组织专家组起草和制订了《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本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的 2015 年快捷版本。

围术期血糖管理的基本原则

识别围术期血糖异常的高危人群

围术期血糖异常以高血糖为主,可分为合并糖尿病的高血糖和应激性高血糖两类(stress-induced hyperglycemia)。一般手术围术期高血糖以合并糖尿病者居多。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高,合并糖尿病的外科手术患者也日趋增多,其中相当比例的患者术前并未得到正确诊断和有效控制。有国外研究报道,择期手术中 10% 以上的患者合并隐匿性糖尿病。与普通人群相比,合并糖尿病尤其是未发现、未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更加显著,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应当在术前加以识别。而单纯由于应激导致血糖显著增高者往往提示手术应激很强,或合并感染、败血症等并发症,可能为危重患者。

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血糖控制有利于减少外科重症患者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但控制过于严格(如降至“正常”范围)则增加低血糖风险,对降低总死亡率并无益处。尽管目前的结论主要来源于对 ICU 重症患者以及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研究,对一般外科手术患者的理想血糖值尚缺乏高级别的研究证据,但采用适当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已得到了广泛的共识。

围术期血糖管理的要点

围术期血糖管理的要点在于控制高血糖,同时避免发生低血糖,维持血糖平稳。因禁食、降糖方案未及时调整或降糖治疗中断等因素造成的围术期血糖波动比稳定的高血糖危害更大。严密的血糖监测、及时调整降糖治疗方案是保持围术期血糖平稳的关键。应根据患者术前血糖水平、治疗方案、有无并发症、手术类型等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的管理方案。

血糖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术前评估

1.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采血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可用于术前筛查糖尿病和评价血糖控制效果。对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如果年龄 ≥45岁或体重(BMI)指数≥25kg/m2,同时合并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创伤外科、器官移植等高危手术者,推荐术前筛查 HbA1c; HbA1c≥6.5% 即可诊断糖尿病。既往已有明确糖尿病病史的患者,HbA1c≤7% 提示血糖控制满意,围术期风险较低; HbA1c>8.5% 者建议考虑推迟择期手术。单纯应激性高血糖者 HbA1c正常。注意贫血、近期输血等因素可能干扰 HbA1c测量的准确性。

2. 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术前还应了解糖尿病类型、病程、目前的治疗方案、低血糖发作情况,特别是有无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是非急诊手术的禁忌。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并发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且心肌缺血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漏诊,应引起警惕。

3.手术类型与围术期高血糖风险相关。手术越大、应激越强,血糖增高越明显。与区域麻醉比较,全身麻醉特别是吸入性麻醉药刺激血糖升高的作用更显著,但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糖尿病患者必须首选区域麻醉。

术前准备

胰岛素是围术期唯一安全的降糖药物。术前应将原有降糖方案过渡至胰岛素,并根据禁食情况减去控制餐后血糖的胰岛素剂量。

1.糖尿病患者手术当日停用口服降糖药和非胰岛素注射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口服降糖药可能造成低血糖,术前应停用至少 24 小时;二甲双胍有引起乳酸酸中毒的风险,肾功能不全者术前停用24~48小时。停药期间监测血糖,使用常规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术前住院时间超过 3 天的患者可在入院后即换用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术前调整到适合的剂量。无需禁食水的短小局麻手术可保留口服降糖药。2. 入院前长期胰岛素治疗者,方案多为控制基础血糖的中长效胰岛素联合控制餐后血糖的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长时间大手术、术后无法恢复进食的糖尿病患者,手术日换用短效胰岛素持续静脉泵注控制血糖。短小门诊手术者,手术当日可保留中长效胰岛素,剂量不变或减少1 / 3~1 / 2,停用餐前短效胰岛素。

3.术前控制餐前血糖 ≤140mg/dl(7.8mmol/L),餐后血糖 ≤180mg/dl(10.0mmol/L)。手术风险越高,术前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性越强。另一方面,术前血糖长期显著增高者,围术期血糖不宜下降过快。因此,应当综合评估风险,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可适当放宽术前血糖目标上限至空腹 ≤180mg/dl(10mmol/L),随机或餐后2小时 ≤216mg/dl(12mmol/L)。

4.避免术前不必要的长时间禁食,糖尿病患者择期手术应安排在当日第一台进行。禁食期间注意血糖监测,必要时输注含糖液体。由于术前精神紧张应激,手术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低于普通住院患者。

围术期血糖监测和控制目标

围术期血糖测量方法

床旁快速血糖仪测量指血(毛细血管血)血糖用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血糖仪需定期校准。严重低血糖时血糖仪所测得的数值可能偏高,应与中心实验室测量的静脉血结果进行对照。动脉或静脉血气分析是围术期血糖监测的金标准。在低血压、组织低灌注、贫血以及高血脂、高胆红素血症等代谢异常的情况下,指血血糖准确性下降,应使用动脉血气监测血糖。生理情况下,动脉血糖较毛细血管血糖高 0.3mmol/L。围术期血糖监测频率

正常饮食的患者监测空腹血糖、三餐后血糖和睡前血糖。禁食患者每 4~6 小时监测一次血糖。术中血糖波动风险高,低血糖表现难以发现,应 1~2小时监测一次血糖。危重患者、大手术或持续静脉输注胰岛素的患者,每 0.5~1 小时监测一次。体外循环手术中,降温复温期间血糖波动大,每 15 分钟监测一次。血糖 ≤70 mg/dl(3.9mmol/L)时每 5~15 分钟监测一次直至低血糖得到纠正。病情稳定的门诊手术患者,如手术时间 ≤2 小时,在入院后和离院前分别监测一次血糖。

围术期血糖控制目标

1.推荐围术期血糖控制在140mg/dl(7.8 mmol/L)~180mg/dl(10.0mmol/L),不建议控制过严。正常饮食的患者控制餐前血糖 ≤140mg/dl(7.8mmol/L),餐后血糖 ≤180mg/dl(10.0mmol/L)。

2. 术后 ICU 住院时间 ≥3d的危重患者,推荐血糖目标值 ≤150mg/dl(8.4mmol/L)。

3.根据患者手术类型、术前血糖水平、脏器功能,建立围术期血糖控制的个体化目标。整形手术对伤口愈合要求高,血糖目标降低至 108mg/dl(6.0mmol/L)~144mg/dl(8.0mmol/L)有利于减少术后伤口感染。脑血管疾病患者对低血糖耐受差,血糖目标值可适当放宽至≤214 mg/dl(12.0mmol/L)。高龄、有严重合并症、频繁发作低血糖的患者,血糖目标值也可适当放宽。原则上血糖最高不宜超过250mg/dl(13.9mmol/L)。

血糖管理实施方案 高血糖

1.糖尿病患者围术期需要输注葡萄糖者,建议液体中按糖(g):胰岛 素(U)=3~4∶1的比例加用胰岛素中和。肠内外营养的患者应注意营养液中的糖负荷,选用糖尿病专用 型制剂,适当降低糖与脂肪的比例,缓慢输注,通过降低糖类总量、减慢吸收速度,降低血糖峰值,减少血糖波动。

2.尽量避免引起血糖升高的其他因素。地塞米松常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可升高血糖水平。使用其他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药物、生长抑素和免疫抑制剂也可能造成血糖增高。

3.血糖 >180 mg/dl(10.0 mmol/L)开始胰岛素治疗。静脉给胰岛素起效快,方便滴定剂量,术中和术后ICU 期间适宜静脉给药。持续静脉泵注胰岛素有利于减少血糖波动,糖尿病患者以及术前已经使用静脉胰岛素的患者术中首选持续静脉泵注胰岛素。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可选择单次或间断静脉推注胰岛素,如血糖仍高,则予持续泵注。

通常使用短效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浓度1U/ml配泵,参照患者的血糖水平、术前胰岛素用量、手术刺激大小等因素来确定胰岛素的用量,密切监测,根据血糖升降适当调整泵速,注意个体化给药,避免发生低血糖。胰岛素皮下注射适合病情稳定的非重症患者,常用于术前术后过渡;注意避免短时间内反复给药造成降糖药效叠加。

4. 严重高血糖可能造成渗透性利尿,引起高渗性脱水和低钾血症,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术中由于多数患者血糖水平增高,一般输注无糖液体。术后和过长时间的手术当中,为了减少酮体合成和酸中毒风险,在血糖<250mg/dl(13.9mmol/L)的前提下,静脉泵注胰岛素的同时可泵注加入中和比例胰岛素的含糖液体,根据测得的血糖水平调节泵速。胰岛素 + 糖双泵同时输注有利于减少血糖波动,但可能促使钾向细胞内转移,进一步加重低钾血症。因此,持续静脉泵注胰岛素时应注意监测血钾,可预防性补钾。

低血糖

1. 低血糖的危害超过高血糖。血糖 ≤50 mg/dl(2.8mmol/L)时出现认知功能障碍,长时间 ≤40 mg/dl(2.2mmol/L)的严重低血糖可造成脑死亡。发生一次低血糖围术期死亡率即可增加。

2.低血糖重在预防和及时发现。衰弱、严重感染、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在正常的血糖水平即发生低血糖反应。脑损伤患者难以耐受 100mg/dl(5.6mmol/L)以下的血糖水平。需要警惕的是,全麻镇静患者的低血糖症状可能被掩盖,不易及时发现。

3. 静脉输注胰岛素的患者血糖 ≤100 mg/dl(5.6mmol/L)应重新评估,调整泵速。血糖 ≤70 mg/dl(3.9mmol/L)立即停用胰岛素,开始升血糖处理。可进食的清醒患者立即口服10~25g 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含糖饮料),不能口服的静脉推注 50% 葡萄糖 20~50ml,之后持续静脉点滴5%或10%葡萄糖维持血糖,每5~15分钟监测一次直至血糖 ≥100mg/dl(5.6mmol/L)。仔细筛查引起低血糖的可能原因。

血糖术后管理

术后早期管理 1.术后因疼痛应激、感染、肠内外营养液输注,是血糖波动的高危时期,也是血糖管理的重要时期。

2.术中持续静脉泵注胰岛素者,建议术后继续泵注24小时以上。机械通气和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ICU 患者容易出现血糖波动,胰岛素应静脉泵注。

3.病情稳定后过渡到皮下注射胰岛素。根据过渡前静脉泵速推算皮下胰岛素剂量。皮下注射和静脉泵注应有2小时左右的重叠,便于平稳过渡。积极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尽早恢复正常饮食,根据进食情况逐步增加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

出院前准备

1.长期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在出院前1~2天恢复原有方案。

2. 饮食正常规律、器官功能稳定后,如无禁忌证,可恢复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在肾功能稳定后加用,并且不早于术后 48 小时。

3. 对于围术期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以及调整了治疗方案的患者,应进行出院前宣教,安排内分泌科随诊。

4. 门诊手术术后监测直至排除低血糖风险后方可离院。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 1.5 小时内、常规胰岛素 3~4 小时内有发生低血糖的危险。离院途中应随身携带含糖饮料。常规降糖治疗需推迟到恢复正常饮食以后。

结 围术期血糖管理对于减少血糖异常相关的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改善手术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术前筛查糖化血红蛋白有助于识别围术期高血糖相关不良事件的高危人群。“合理、有效、安全”是血糖管理的宗旨,围术期血糖目标值定为 140mg/dl(7.8mmol/L)~180mg/dl(10.0mmol/L)兼顾了血糖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为合理。血糖 >180mg/dl(10.0mmol/L)即可启动胰岛素治疗,短效胰岛素持续静脉泵注便于及时调整剂量,减少血糖波动,是高危患者围术期血糖控制的首选方案。严密监测血糖,个体化管理,方可实现围术期平稳过渡。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专家组成员:黄宇光(通信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高卉(执笔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郭向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郭政(山西医科大学)、王国林(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王国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马正良(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麻醉科)、徐世元(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麻醉科)、郑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参考文献(略)

妇产科抗菌素临床应用自查报告 篇5

及整改计划

妇产科主要以孕产妇及妇科应用抗生素,主要以预防和抗感染为主的应用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的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抗菌素的选用不合理,应根据病情的需要合理选用抗菌素,比如:头孢曲松钠只用于严重感染的疾病,我科用于剖宫产术后。产科抗菌素的应用主要为预防性用药,不存在感染的,不需要用此抗生素。

2抗生素的疗程不合理,术后抗生素应用3-5天即可,无需一直用到出院

3在使用一种新的抗生素前,不去查看药物说明书,比如,药物的半衰期,副作用等。

4认为价格昂贵的抗生素就是有效的。5对于有感染的非感染的疾病,都用抗生素 整改计划:

1存在不合理用药,应尽快及时改进,正确合理使用抗菌素

2应用抗生素必须掌握适应症,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3根据病情,合理优先选用一线有效药物,也可选用联合用药 4在使用一种新的抗生素前,一定要仔细查看药物说明书。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分析 篇6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将我院12月份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反馈如下:

一、统计结果:

2011年12月份出院患者1743份实查1396份。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89.5%;

2、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49.6%;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39.9%; 3、12月份细菌学检查133份(儿科支原体检查),送检率19.2%。

二、结果分析:

1、从调查情况来看:我院抗生素使用率89.5%,明显超标(二级医院<60%)其中治疗使用49.6%,预防使用39.9%。

2、12月份标本送检率19.2%,大多科室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多数均为经验用药,未能根据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性用药且更换频繁。

三、改进措施

1、成立以医务科、药械科、感梁管理科组成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小组,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相关培训。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科室质量管理挂钩,由科室负责人将各项管理要求落到实处。

2、我院是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虽然已成立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且开展了相关工作,但临床微生物小组技术力量薄弱,分离、培养、鉴定细菌病原学及药敏试验能力有限,希望医院领导能安排相关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提高微生物鉴定水平。

3、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合理选择应用抗菌药物,以确保抗菌药物使用安全、合理、经济、有效,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率控制在60%以下。

院感科

围术期抗菌素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4-12月,术前体温、血象正常,无细菌感染,1周之内未用过抗菌药物的Ⅰ、Ⅱ类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共260份。其中Ⅰ类手术147、Ⅱ类手术113例。其中男136例,女124例;年龄5~75岁。

1.2 调查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将患者基本信息、手术相关信息、用药信息、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价结果,录入设计好的表格中,排除资料不完整者。

1.3 抗菌药物应用合理评定标准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评定是否在必要时预防使用、选用的抗菌药物是否恰当、给药方法及用药疗程是否正确。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见表1。

2.2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及疗程见表2。

2.3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 调查发现Ⅰ类手术单用抗菌药物107例(78.10%),二联30例(21.90%),无三联及以上用药;Ⅱ类手术单用59例(52.21%),二联48例(42.48%),三联及以上用药6例(5.31%)。

2.4 抗菌药物使用类别 Ⅰ类手术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第一代头孢菌素,Ⅱ类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最多的是第三代头孢霉素(见表3)。

[n(%)]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医师对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明确,对合理预防用药的理解及分析不深刻,因此在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现象。表现在:(1)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高:260例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6.15%,分析无指征用药病例较多,如白内障摘除术、囊肿切除术、疝修补术等。(2)用药时间不当、疗程过长:抗菌药物在手术开始至缝合完毕的时间,如果血液浓度达到有效范围,就可以抵御术中可能引起的感染[1]。过早给药会造成术中体内药物浓度不足,错过细菌发生污染或定植时间,不能达到预防感染的效果,还会致感染的机会增加[2]。按要求用药疗程:Ⅰ类手术一般不超过24h,Ⅱ类手术一般在48h内,但不应超过72h。从表2可以看出,有许多患者用药时间不当,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用药疗程过长。(3)联合用药无指征:Ⅰ类手术中有30例二联用药;Ⅱ类手术中,48例二联用药中就有23例无指针联合用药,且有6例患者采用了三联用药,这都属于不合理联合用药。(4)药物类别选择不当:从表3看出,部分病例应用抗菌药物未按卫生部临床应用的管理要求进行,Ⅰ类手术预防感染应选择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的抗菌药物,结果使用广谱抗菌药物;Ⅱ类手术中部分病例应用的药物对革兰氏阴性菌效果比较差致使术后伤口愈合不好。抗菌药物选择不当有引起菌群失调和诱导耐药菌株产生的危险。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是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它可以造成耐药菌株增加,发生二重感染及新的病原菌出现,不仅影响患者的疗效,增加药费支出,而且还会加重病情。在围术期预防用药中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包括选择药物品种、质量、剂量、用药时间及疗程等是否与患者的需要相宜。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只能有目的的预防1~2种细菌引起的感染[3]。要求医师必须熟悉预防用药、局部用药和联合用药的指征,要根据手术情况决定是否联合用药,一般情况下,一种抗菌药物有效的就不采取多种联用,口服给药能解决的就没必要进行静脉给药。在用药同时需考虑各药物间的相互影响、根据各种药代动力学参数确定正确的给药方式。

影响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因素有[4]: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用药习惯、抗菌药物品种、行政管理和宣教强度,以及经济利益等。因此需要医院完善管理体系、加大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力度、进行相关人员合理用药知识培训,进行药物合理应用的目标性监测,并与奖惩挂钩,以避免抗菌药物在围术期不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宋丽,邓继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四川医学,2009,30(8):1334-1336.

[2]张鑫奎,张延霞,袁康,等.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预防预防切口感染(附1561例分析)[J].腹部外科,2003,13(3):141.

[3]崔兰贵,张磊,朱铁良,等.抗菌药物滥用与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5):2010-2011.

围术期抗菌素应用 篇8

【关键词】骨折;围术期;心理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87-02

骨折,是骨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骨骼损伤病症。它主要指的是人体骨结构因各种原因出现连续性的断裂(包括部分断裂和完全断裂)[1]。骨折不仅会造成患者剧烈疼痛、行动障碍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各种并发症,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2]。因此,必须要不断提高骨折临床治疗护理的效果。本文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之间,我院骨科收治的94例骨折患者。对他们进行分组分方法治疗,并比较、分析和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详细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骨科进行治疗的患者94例。患者年龄大约为10岁~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3±5.5岁;女性患者41例,男性患者53例;骨折类型中,9例为胫骨骨折,23例为股骨骨折,8例为肱骨骨折,7例为腰椎骨折,19例为肋骨骨折,28例为其他骨折。将94例患者依照抽签法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对照组47例患者,观察组47例患者。经临床鉴别,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对比结果差异性不大,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临床手术治疗。

1.2.1 对照组 对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围手术期的临床干预。具体包括有:基础护理、体位护理、用药指导、卫生护理、环境护理以及简单的健康教育等。

1.2.2 观察组 对患者采用心理护理进行围手术期的临床干预。即在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方法同对照组一致)的基础上,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具体包括有:①手术前,耐心、详细的对患者讲解手术情况,打消患者对手术治疗的顾虑、恐惧等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②手术中,及时同患者进行言语交流,转移患者注意力,并通过语言安慰、肢体抚慰等方法帮助其平复紧张情绪,保持手术治疗期间的心态平和;③手术后,要及时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和掌握患者术后心理状态,并有针对性的对其实施心理疏导,从而使其保持一种乐观、轻松、健康的心态。

1.3 评价标准

1.3.1 显效 患者在手术围术期中的心理状况良好,无严重焦虑、恐惧等问题,心理评分优秀;

1.3.2 有效 患者在手术围术期中的心理状况较好,存在较轻的焦虑、恐惧等心理情绪,心理评分较好;

1.3.3 无效 患者在手术围术期中的心理状况较差,存在严重的焦虑、恐惧、抵触等情绪,心理评分较差[3];

1.3.4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0%。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3.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和效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当差异值P<0.05时,则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学比较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显效率为51.06%,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72.34%;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显效率为68.09%,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5.74%。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的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有些患者的骨折部位不好固定或骨折较为严重,这时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然而患者本身对手术存在一定的紧张、恐惧感,再加上骨折引起的疼痛、焦虑等情况,导致患者常常在围手术期间因过度焦虑、担忧、害怕等引发一些机体组织上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手术治疗的效果[4]。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干预。本次临床研究表明,采用心理护理的骨折患者在围术期的心理状况良好,临床护理总有效率(95.74%)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72.34%),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采用心理护理对骨折患者围术期进行临床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平复、消除紧张、恐惧、焦虑、顾虑等不良情绪,树立治疗信心,从而更好的保持心态的平和、放松、乐观,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进而有效促进其术后的愈合恢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勤红,范喜华.心理支持对创伤骨折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07(14):218-219.

[2] 柳维霞,罗小燕.心理护理在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3,11(20):154-155.

[3] 张楚芝.心理干预对骨折病人术前焦虑及疼痛的影响[J].当代医学,2009,08(15):1071-1072.

围术期抗菌素应用 篇9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试题

科室:

姓名:

职称:

得分:

选择题(单选题,每题2.5分)

1、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考虑()

A、患者感染病情 B、感染的病原菌种类 C、抗菌药作用特点 D、以上3项

2、可辅以抗菌药局部应用的情况有()

A、化脓性胸膜炎大量胸腔积液 B、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 C、隐球菌脑膜炎 D、化脓性腹膜炎

3、下列情况有抗菌药联合用药指征()

A、慢支急性发作 B、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 C、急性肾盂肾炎 D、急性细菌性肺炎

4、抗菌药分三类管理是为了()

A、规范抗菌药按一、二、三线使用 B、按感染病情轻重分别用药 C、抗菌药合理使用的管理

5、限制使用类抗菌药是限制()

A、抗菌药应用适应证和适用人群 B、限制抗菌药作二线使用 C、限制抗菌药用于重症感染患者

6、下列情况何种是预防用药的适应()

A、昏迷 B、中毒 C、上呼吸道感染 D、人工关节移植手术

7、预防用药用于何种情况可能有效()

A、用于预防任何细菌感染 B、长期用药预防 C、晚期肿瘤患者 D、风湿热复发

8、外科手术前预防用药应在何时使用()

A、手术开始前24h B、术前30min-2h C、手术开始后2h D、手术结束后2h

9、手术前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

A、切口感染 B、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C、肺部感染 D、切口感染和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感染

10、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多数不超过()

A、手术后3天 B、术后24小时 C、术后1周 D、用至患者出院

11、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规定,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类,除外()A、非限制使用 B、限制使用 C、非特殊使用 D、特殊使用

12、清洁手术的下列哪种情况不考虑预防用药:()

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B、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易造成严重后果者 C、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D、术野为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无污染,且不涉及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13、选用的抗菌药物时,下列哪种做法不正确()A、了解所选抗菌药物的通用名及所属类别

B、有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时,要优先使用敏感、窄谱、低毒性、价廉、半衰期长的药物 C、应避免商品名不同但通用名相同的药物联合使用

D、外科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要选择3代、4代头胞菌素等高档抗菌药物

14、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

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

C、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1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不包括()A、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B、需要较长时间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性者

C、合并病毒感染者 D、联合用药以减少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的剂量

16、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不可用于()A、肠道感染 B、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

C、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D、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17、关于老年患者用药,以下说法不准确的是()

A、老年人按一般常用量接受主要经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不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B、在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 C、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

D、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

18、下列关于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说法正确的是()A、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可以在住院部及门诊使用

B、紧急情况下越级使用是,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C、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应由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开具 D、特殊使用类抗菌药使用审批单可以不纳入住院病历保管

19、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真菌 D、支原体 20、万古霉素的抗菌特点没有下列哪项:()

A、对耐药金葡菌有效 B、细菌对万古霉素不易产生耐药性 C、与其它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D、对G-杆菌有效

21、治疗厌氧菌感染可以选用()

A、氨基糖甙类 B、头孢唑林 C、环丙沙星 D、甲硝唑

22、无论脑膜有无炎症,不能透入脑脊液的抗菌药物为()

A、氯霉素 B、头孢噻肟 C、青霉素 D、多粘菌素B

23、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具有一定耳肾毒性,适用于()

A、中耳炎 B、中重度G-杆菌感染 C、扁桃体炎 D、小儿尿路感染

24、妊娠期可以选用的抗菌药物有()

A、庆大霉素 B、环丙沙星 C、克拉霉素 D、哌拉西林

25、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不宜用于()

A、腹腔感染 B、感染性心内膜炎 C、革兰阴性菌败血症 D、孕妇无症状菌尿

26、医师开具抗菌药物时需要遵循的法规及文件,除了()A、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B、中国国家处方集

C、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

D、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 号)

27、肾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不正确的是()A、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 B、如果患者能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就可以不考虑肾功能减退的因素

C、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

D、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

28、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以下情况正确的是()

A、主要由肝脏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B、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C、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经肾、肝两途径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均属此种情况。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属此类。D、以上都对

29、根据卫生部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以下对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中错误的是()

A、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

B、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

C、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 D、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

30、根据卫生部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以下错误的是()

A、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B、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30% C、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 D、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31、根据卫生部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点评,错误的是()

A、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 B、根据点评结果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进行通报

C、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所有抗菌药物处方权

D、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32、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以下错误的是()A、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进行通报 B、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C、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D、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60%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33、对于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以下错误的是()A、颅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B、腹外疝: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C、胸外科手术(食管、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D、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34、经培训合格后,关于抗菌药物处方权授予,以下错误的是()A、住院医师可以授予非限制类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权 B、主治医师可以授予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权

C、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可以授予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权 D、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可以授予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权

35、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是()A、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 B、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

C、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D、以上都是

36、根据卫生部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卫生行政部门或医疗机构将对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的医师视情形予以()A、警告、限期整改 B、暂停处方权、取消处方权 C、降级使用、吊销医师执业证书 D、以上均可

37、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局部感染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

B、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

C、一旦有感染出现,可视患者身体、经济状况选择使用限制使用类或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

D、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38、根据卫生部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B、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制

C、医疗机构负责人应与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D、以上均正确

39、针对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要求医师需要学习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

A、《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 B、《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 C、《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国国家处方集》 D、以上均需要

40、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几方面:①患者经济状况是否允许;②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③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正确的是()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A

6、D

7、D

8、B

9、D

10、B

11、C

12、D

13、D

14、D

15、C

16、C

17、A

18、B

19、B 20、D

21、D

22、D

23、B

24、D

25、D

26、C

27、B

28、D

29、C 30、B

31、C

32、D

33、B

34、C

35、D

36、D

37、C

38、D

上一篇:高老头读书心得体会下一篇:莱州市学校德育工作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