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如何做好阅读题(精选8篇)
托福阅读事实信息题提问方式介绍
1、According to Paragraph…,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bout X?
2、According to Paragraph…, how / what/ why…?
3、Paragraph… / The passage support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X?
带有提问方式的题型有以下几个特点:
a. 该题型属于细节类题型,并且在大部分情况下题干中会出现一个明确的细节定位词───X。
b. 该题型是对细节信息的正面提问(由题干中true / support可知),这一点与否定事实信息题相反。
c. 该题型疑问部分一般由特殊疑问词:which / how / what / why… 引导,可以得出该题型可以就某细节信息的具体“特性、原因、方式等”进行发问。
托福阅读事实信息题解题步骤讲解
第一步:读题干,划出定位词。
定位词特点:
a. 在提问方式1和3当中就是X所代表的部分。
b. 在提问方式2中比较复杂,一般是寻找该句中的名词部分,多数充当句中的主语或宾语。
c. 定位词有可能是原文原词或者近义词。
例题1: According to paragraph 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about aquifers in deserts is true? (TPO 12Water in the Desert)
本题干的定位词即aquifers, 符合提问方式1。
例题2: According to paragraph 7, why would a social group use shunning?(TPO 13 Types of Social Groups)
本题干的定位词即shunning, 符合提问方式2。
例题3:Paragraph 1 support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painting in Europe? (TPO 4 Cave Art in Europe)
本题干的定位词即是painting in Europe, 符合提问方式3。
第二步:根据定位词回原文进行定位。
1、若定位词非原文原词,在定位过程中要对其在原文中的同义替换词敏感。
2、若定位词在原文中出现若干次,要关注所有出现过的地方。
以上就是托福阅读事实信息题的提问形式和解题步骤汇总介绍,缺乏这方面基本知识的同学可以来学习了解一下。
托福词汇:考试常用词汇短语句子
1. abide by (=be faithful to ; obey)
忠于;遵守
2. be absent from…
缺席,不在
3. absence or mind (=being absent-minded)
心不在焉
4. absorb (=take up the attention of)
吸引…的注意力(被动语态);be absorbed in 全神贯注于…近;be engrossed in ; be lost in ; be rapt in ;be concentrated on ; be focused on ; be centered on
5. (be) abundant in(be rich in; be well supplied with
富于,富有
6. access (to) (不可数名词)
能接近,进入,了解
7. by accident (=by chance, accidentally)
偶然地,意外
Without accident (=safely)
安全地
8. of one’s own accord (=without being asked; willingly; freely)
自愿地,主动地
9. in accord with
与…一致
out of one’s accord with
同…不一致
10. with one accord (=with everybody agreeing)
一致地
11. in accordance with (=in agreement with)
依照,根据
12. on one’s own account
为了某人的缘故,为了某人自己的利益
13. take…into account (=consider)
把。。。考虑进去
14. give sb. an account of
说明,解释(理由)
15. account for (=give an explanation or reason for)
解释,说明
16. on account of (=because of)
由于,因为
17. on no account (=in no case, for no reason)
绝不要,无论如何不要(放句首时句子要倒装)
18. accuse…of…(=charge…with; blame sb. for sth. ; blame sth. on sb. ; complain about)
指控,控告
19. be accustomed to (=be in the habit of, be used to)
习惯于
20. be acquainted with(=to have knowledge of)
了解;(=to have met socially) 熟悉
21. act on
奉行,按照…行动;
act as 扮演; act for 代理
22. adapt oneself to (=adjust oneself to)
使自己适应于
23. adapt… (for) (=make sth. Suitable for a new need)
改编,改写(以适应新的需要)
24. in addition (=besides)
此外,又,加之
25. in addition to (=as well as, besides, other than)
除…外
26. adhere to (=abide by, conform to, comply with, cling to, insist on, persist in, observe, opinion, belief )
粘附;坚持,遵循
27. adjacent (=next to, close to)
毗邻的,临近的
28. adjust..(to) (=change slightly)
调节;适应
29. admit of (=be capable of, leave room for)
…的可能,留有…的余地
30. in advance (before in time)
预告,事先
托福阅读是否背会单词就能拿高分
According to paragraph 4, what has recent research on obsidian tools found at Olmec sites shown?
学生甲翻译:根据第四段,近来的研究在obsidian工具上发现了Olmec sites 表明了什么?
学生乙翻译:根据第四段,近来研究在obsidian工具上发现了什么?
如果你也是类似于上面的两种翻译,说明问题已经出现了。看下这个句子,先不说里面的生词(有时有些生词并不会影响理解),你们会认为自己翻译出来了啊,没有落下一个词啊。没错,确实词都翻译出来了,先不说翻译的有没有偏差,首先自问一下,这样的翻译(特别是个翻译)你们果真能理解么?或是你们果真理解了,那句子的本意真的就是你们翻译出来的意思么?
句子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在题干(题干决定做题的方向,方向都错了,又怎么选出正确答案)中还是在文章中。句子决不是单词的简单的罗列,是按照某些结构搭建起来的,所以翻译也不是简单的顺序翻译。而各种结构中又有主次之分,我们要做的就是成功的把主要信息识别出来,并了解翻译的先后顺。如果在阅读中的每个句子都能快速找到主要信息,又有什么理由做不对题目呢。
谈到句子结构,很多同学都很排斥。对于句子结构我们不需要像初高中一样记住很多术语,我们只需记住主语和谓语以及一些常见的修饰语的样子就可以了。可实际上基本的主语和谓语到底长什么样,很多同学并不知道。
我们看一个句子,大家试着找出主语和谓语:
In a period characterized by the abandonment of so much of the realistic tradition by authors such as John Barth, Donald Barthelme, and Thomas Pynchon, Joyce Carol Oates has seemed at times determinedly old-fashioned in her insistence OD on the essentially mimetic quality of her fiction.
学生甲:主语 period, 谓语 characterized
学生乙:主语 abandonment, 谓语has seemed
学生丙:主语 tradition, 谓语 has seemed
学生丁:主语 John Barth, Donald Barthelme, and Thomas Pynchon, 谓语 has seemed
和上面同学选法相同的学生不占少数,其实这几种都是错的。 甲同学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谓不分,其他同学也是有问题的,识得谓语,不识主语。 如果阅读时很多句子的主干都找错了,也就是按照你自己的理解重新搭建了某些句子的主谓,即便有的时候你能翻译出来,但你翻译出来却是一篇崭新的跑偏的文章,这就是为什么感觉文章读明白了题目却做不对以及不能得高分的根本原因。
所以那些还在为自己努力却不见成绩而苦恼的的同学在看了今天的讲解后希望会有所收获。原因找到了,接下来就是求得解药了,解药其实很简单就是找主语和谓语以及快速判断枝干,那么它们到底长什么样呢,found和characterized 到底是不是谓语呢,请继续关注关于学句子结构划分的讲解。
一、重视积累, 通过增大学生的阅读、背诵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许多人看来, 语感是一种飘渺不定、不可捉摸的东西。其实不然, 语感同其他许多语文能力一样, 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实我们只要重视积累, 就会形成较强的语感能力。“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强调的就是一种语感, 有些东西只要读多了, 就会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许多人认为, 这仅仅是针对一篇诗文的。无可否认, 这确实是针对一篇诗文而言的。但是, 当阅读增加到一定量的时候, 语感就会形成。古代私塾里的基础教育就是从《四书》《五经》开始, 一般情况下, 私塾先生要求先把《四书五经》通读乃至通背, 在此基础上先生才会进一步传授更深一层的知识, 甚至有些学生开始自学。其实古代许多在文学上有杰出成就的人, 都熟知《四书》《五经》。因为他们在熟知的基础上已经无形地培养了一种语感能力, 正是这种语感能力让他们具备了理解更深层次文章内涵的能力。
古人的做法, 也许在当代人看来是低效的。初期肯定是非常低效, 但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古人的故事, 他们会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我们常常对此惊叹不已, 惊叹之余细想, 如果阅读量、背诵量达到一定程度,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因而, 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增强学生的阅读题的答题能力,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古人读书使用的死方法———多读多背。高中生一进入高中, 老师应该列出适当的篇目, 这应该包含古今中外的名著。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 作适当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记录的可以是自己的感想, 可以是文中内含丰富、句式优美、结构匀称、辞藻华丽的句子, 并让他们把这些句子背诵下来。通过这种长期的训练, 我们就会像古人一样达到快速阅读、快速领悟文章精髓的目的。
二、联系生活实际, 诱发潜在的语感
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 其中牵涉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 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语感的突出特征是快速感受, 将复杂的心理感悟浓缩于一瞬间。语感就好比人的灵感, 灵感往往就在那么一刹那间, 过了那一刹那, 灵感可能稍纵即逝。其实语感也一样, 我们在读书时常常会有“犹抱琵琶半遮面, 千呼万唤不出来”的感受, 那种感觉若有若无, 直到最后这种若有若无的感觉也消失了。在现代文阅读课上, 我们提问学生, 有些学生站起来时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 但一张嘴, 似乎又不知所云, 这就是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背后, 其实就是语感在自己的大脑里具备了雏形, 但这种感觉又不完全成形, 有时其实就在站起来的那一瞬间语感已经消失了。
那么如何再次唤起这种已经消失了的语感呢?这就需要我们联系生活的实际, 挖掘出隐藏在语言后面的深刻内涵。文学来源于生活, 是对生活实际经过艺术加工以后的真实再现。鸿篇巨制《红楼梦》能给那么多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能让那么多红学研究者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除了其深刻的艺术价值外, 我想更多的是因为作者曹雪芹对生活的深沉感悟。《红楼梦》与其说是一部书, 还不如说就是曹雪芹的一份生活简历。大观园里的众生相, 是那么的栩栩如生、逼真形象, 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或则亲身经历, 是不会达到如此效果的。在此为什么要强调“文学是来源于生活”的这一问题呢?其实就是为了说明文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当语感在某一刹那消失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深沉含义。记得在上《祝福》时, 我要学生理解这样一个问题: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深沉原因是什么?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诱发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恩爱的青年男女最终没有走到一起, 那是为什么呢?很多学生都想到了那是父母的反对。为什么要反对呢?许多学生想到了“门不当, 户不对”。“门不当, 户不对”, 又受什么影响呢?许多学生说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联想, 我顺理成章地引出: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 人们仍然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响, 更何况是处在封建时代的人们呢。那么大家认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深沉原因是什么呢?全班的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封建思想”, 具体地说是“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这仅仅是教学中遇到的一个实例, 其实, 像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会经常遇到。可见, 我们在平时多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是可以加强学生语感的, 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涵的。
三、注意让学生弄清一些常用表达技巧的概念及作用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题, 我们发现其实许多阅读理解题都与表达技巧密切相关。何谓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指的就是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等) , 结构技巧 (过渡、呼应等) , 选材剪材, 等等。
为了证明表达技巧在高考解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例举几个这几年中与表达技巧密切相关的题目。如2007年高考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 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 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其答案是:“运用拟人手法, 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 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这个题目考查的就是表现手法里的修辞的作用。又如2009年高考湖北卷诗歌鉴赏题第二小题:“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其答案是:“上句着眼于视觉, 写浮萍破处, 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 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 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 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类似这样的题目, 在高考中举不胜举, 可见, 表达技巧这一类型的题目颇受出题者的青睐。
为了让学生在高考阅读中答题能够胸有成竹, 我们在平时授课的时候, 必须有意识地加强表达技巧的讲解。其实每篇课文几乎都会牵涉到表达技巧, 对于那些特别突出的我们要不厌其烦地讲。如在设计鲁迅的《祝福》的教案的时候, 我经过反复思考, 最后只提出了两个问题: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在课文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这篇课文的人物描写在课文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把这两个问题解决掉我仅仅花了一节课的时间, 但我发现以前要花四节课才能讲完的内容现在一节课就讲完了, 而且效果很好, 这符合新课标的精讲多练的要求。我通过实践深切地感觉到, 一篇课文如果围绕表达技巧入手, 不但可以节减课时, 而且可以提高成效。类似这篇课文的情况其实还有很多, 我们都可以只围绕表达技巧来备课, 譬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可以紧紧围绕类比这一表达技巧来备课, 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四、细读全文, 勾勒重点;细审问题, 把握出题者的考查目的
高考的阅读理解, 我认为主要分为四大板块:一是科技说明文;二是古文阅读;三是诗歌鉴赏;四是富有较强时代气息的中外散文。这四大板块其实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都有典型的课文篇目, 譬如,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里的文章就是四篇较好的科技说明文, 教师在授课时应着力培养学生细读文章的习惯和勾勒重点的能力。一般情况下, 文章有中心, 段落有中心句, 句子有关键词, 但现在学生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在阅读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 读完了以后也不知所云, 其实关键是在阅读的时候没有勾勒出文章的重点, 因而无法把握文章到底要写什么,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最后是一无所获。在上这个单元的时候, 要重视学生勾勒文章重点能力的培养, 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明白怎样去勾勒文章的重点。同样, 其它板块的文章在高中课本上也有明显的体现, 譬如,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册的散文单元里的《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很好的值得我们重点学习的文章。至于古文高中的每一册课本里都有, 诗歌也差不多每一册课本都有, 我们可以精选文章, 着力去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
每年高考完毕, 我都对一些学生进行了了解, 结果有许多学生再次看到题目的时候, 都感到非常后悔, 究其原因, 不是因为自己题目不会做, 而是自己审错了题目, 因审错题目丢分的可谓是大有人在。尤其是一些学生对题目的概念混淆不清, 弄不清出题者考查的目的。譬如, 在题目中如果是问表达技巧, 大多数同学都明确怎么去答, 但一旦改成与之类似的概念“表现手法”“手法的作用”等时就不知道怎么答了, 因此我们在平时授课时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注意给学生归纳总结那些提问方式不同但答法相同的题目。
五、明确答题模式, 让学生在答题时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不同于理科类的学科, 理科类学科大多可以用公式去套, 语文答题几乎是没有公式可套, 但经过几年的归纳总结, 我发现语文答题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性, 至少可以让学生明确答题的方向。综合这几年的高考的答案, 我总结出了一个答题模式:通过写%%%%%%%%%, 营造了%%%%%%%%%氛围 (或烘托了%%%%%%%%心情, 或奠定了%%%%%%%%%基调, 或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环境) , 采用了%%%%%%%%%手法, 这一手法在文章中%%%%%%%% (如何体现) , 表达了%%%%%%%%%情感 (或突出了的%%%%%%%%%特征) , 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这一答题模式尽管不能算是公式, 但通过多年的实践, 对于那些拿到题目不知道怎么答的同学至少不至于漫无目的地去答, 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答题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教无定法,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我认为语文教学更应该“授之以渔”而不应该“授之以鱼”, 传授给他们适当的阅读技巧, 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这才是解决学生答题盲目或不知道怎么答的关键, 这应该是提高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摘要: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语感, 教授他们适当的阅读技巧及适当的答题方法,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目的。
一、 阅读填词
这种题目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获取相关信息,以填写词语的方式完成表格或图表。这种题目中所填的词或词组往往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准确性。因此,考生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尽可能地从短文中找到所要填写的词语。请看2006年北京市中考英语试题:
A map is a picture of a place. There can be many different maps of the same place. A map cannot show everything about a place. For a clear map, it must show a number of things. Here, you will get to make a map which shows the things that make your community (社区)a special place to live in.
Before you start drawing, make a list of the places and things in your community that you want to include on your map. Think about places you often have to go to, places where your relatives and friends live and your favorite places. How do you get there? What roads or paths do you take? What kind of things do you see along the way? As you know, some maps are made to show locations and other maps show us how to get there. They can also show the distances.
Now, let’s create a map of your community. On a large piece of paper, draw pictures of the places or the things you decide to include on your map. Next, fill in the shapes of the places and roads in light colors. Using darker colors, fill in the areas between the features and roads on your map to make your map more interesting to look at. Every area of your map should be filled in with colors. When your map is finished, show it to your friends or family members to see what they think of it.
In the text, you’ll learn to make a 62 of your community.
↓
Before you start drawing, make a list of the 63 and things in your community.
↓
Draw pictures of the things you decide to include on your map.
Next, 64 the shapes in light colors.
Use darker colors to make your map more interesting.
↓
After drawing, show it to your friends or family members so that they can 65 .
Key: 62. map63. places64. fill in
65. give/offer you their advice/suggestions/opinions
二、 阅读选择
这种选择题和四选一的题目不同,可以是选择句子或图片,回答相关的问题。做题时可以从易到难,抓住关键词,逐项排除,最后确定答案。下面我们以2006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英语试题为例加以说明。
这个周末五位学生外出度假,他们拍了照片还作了记录。请将照片和记录配对。
1. I had a great weekend. I went to the beach with my friends and we played volleyball. It was tiring but fun!
2. My weekend was fun. We went to the beach. I swam in the sea, but my friends didn’t.
3. I had a nice time in the mountains. The weather was cool and cloudy. Just right for walking.
4. My weekend wasn’t good. I went to the beach with my family. It was raining and we were cold and wet.
5. I had a great weekend in Rio. I visited my aunt. I sat by the pool drinking coke. It was very hot, but it was relaxing there.
解析:第一条记录中的关键词是volleyball,只有图C的画面内容与之相符;第二条记录的关键词语是 swam in the sea,与图D画面的内容相吻合;第三条记录的关键词是 walking,与图A的画面内容相符;第四条记录的关键词语是 with my family,说明不是一个人,只有图E的画面内容与之相符;图B的画面内容与第五条记录中的关键词语 sat by the pool drinking coke 相吻合。
三、 阅读改写句子
这种题目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命题要求,改写文中划线的句子,或将文中的某一个句子译成英语等。请看2006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英语试题(原文省略):
① Happiness is always around you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 (改为否定句形式)
Happiness is not always(never / hardly)around you if you don’t put your heart into it.
② Happiness is not the same as money. It’s a feeling of your heart.(译成汉语)
快乐与金钱不一样,它是你内心的一种感受。
③ If you take every chance you get, you can be a happy and lucky person.(改为so that引导的目的状语从句)
伴随每次考试的深入,我发现学生在掌握试卷基础知识上的水平都差不多,扣分并不多;稍微略有出路的地方,学习吃力的和学习好的同学距离并不大,只要再仔细些都能够不扣分。唯一慢慢拉开距离的是在作文和阅读上,平常我们老师都会让学生进行作文的训练,而独立的阅读训练却并不经常进行,只是每次考完对下答案就结束了,这样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答卷的思路相差甚远,阅读题在试卷中比重相对大,分值也高,怎样在阅读题上不丢分,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怎样让学生对阅读提高感悟,我觉得是有规律可寻的。
每篇卷子上都有阅读,怎样有效地阅读?阅读究竟要考什么?阅读的要求是什么?阅读究竟要考查那些内容?只有让学生明确了,他们才能形成自我阅读的提高,不断总结出阅读拿分的方法,这样阅读试题才会越做越好。小学阶段的阅读并不难,我主要通过试卷上的阅读题进行专项讲评训练,再通过学生自主做阅读题进行提高阅读答题能力和阅读感悟能力。
一、明确考查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各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就高年级而言,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阅读训练的主要任务之一。作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方法,我觉得首先要让高段的学生明确阅读考查应包括如下内容:
1.整体感知课内外阅读材料的内容,能准确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态度、观点和感情。
2.正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3.结合语言环境揣摩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4.能运用探究和创新精神评价文章的观点,内容及艺术特色。
5.能联系阅读内容进行知识拓展和知识运用。
二、针对性训练评讲,以点及面
小学课本中,写人的文章占有一席之地,有的直接以人物名作题目;有的却并非如此,得细细品味,才能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意思。可不管它们以什么面目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只要扼住其要害,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我们就以写人的试卷阅读题为例,以点及面,总结一下如何做好这类阅读题。
试题一:
黑板上的记忆
古语早有云,教师似蚕、似蜡炬,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只为在我们的未来道路上多一缎华丽的锦皋,少一片阴沉的黑暗。但我始终都无法感受到老师对我们的爱,字迹潦草要批评,迟到了会罚站……但就在那天,我的看法彻底地改变了。那是临考前的一天,凌厉的寒风如刀般彻骨入髓,我们一边打哆嗦一边等着老师的到来。教室的门缓缓地打开了,王老师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
“王老师怎么了?”大家小声议论着。
王老师脸上经常洋溢着的红光被惨淡的白色取代,脚步虚飘飘的,好像随时都会摔倒。她坐在讲台前,顶着沙哑的喉咙说:“今天,我们上……”那一个个的字就像挤出来的一样,很轻。
开始写板书了,王老师慢慢站起来,左手撑着桌子,右手在黑板上无力地滑动,一个个如老妪般缺少气力的字渐渐浮现在黑板上,她一向清秀的字荡然无存。王老师为了让我们能看清楚,写得很用力,左手在桌子上不停地颤抖。此时,我的心不禁一颤,一种从来没有过得感觉涌上心头。
下课时,王老师颤巍巍地说:“祝大家……考个好成绩……”然后踱出了教室。
教室里依旧是鸦雀无声,看着那一黑板歪斜却可分辨的字,我们无语凝噎。迟迟地,没人起身像平常一样去擦黑板。大家都静静地坐着。这一黑板的字,虽然能擦掉,但这黑板上的记忆,会永远存在我们的心中!
考场上,我们个个奋笔疾书,不为别的,只是因为那黑板上的记忆!
1.“古语有云,教师似蚕、如烛……”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刚开始“我”无法感受到老师的爱,是因为_____________。(5分)3.“凌厉的寒风如刀般彻骨入髓”此处属于_____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6分)4.“考场上,我们个个奋笔疾书,不为别的,只是因为那黑板上的记忆!”“黑板上的记忆”在这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5分)
试题二:
小学班主任的毕业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
这个具有“非常”纪念意义的春天里,你们经历了人生中第一个转折点——小学毕业。六年的小学生活一去不复返了,你们即将迈进更高学府再学习。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只要坚持努力学习都有成才的机会。在以后日子你仍要面临以下诸多问题:
一.关于学习。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不同于小学,知识更深些,涉及面更广些,你要自己思考的东西更多些。但是,我们完全不用惧怕,只要每天认真完成学习计划,做好每周一次归纳,最后一定会取得成功。
二.关于时间。最近,有些同学因浮躁而浪费了许多的学习时间,那现在这个时候是否应该继续抓紧时间学习呢?如果有些同学除了正常文体娱乐之外,用学习时间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是得不偿失的。
三.关于健康。任何时候身体健康总是第一位的,平时一定要注意饮食和卫生,积极参加校队和各项活动是保持身体强健的方法。这里要多说几句的是心理健康,当我们心里有些事想不明白时,建议同学们多和学校心理辅导室的老师、父母或好朋友沟通,不爱讲话的同学,多给自己创造机会,该夸夸其谈的时候就谈。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是建立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
四.关于父母。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时光吧!否则你会后悔的。我们来算一笔帐:你一生活80(年),80*365=29200(天),不到3万天。小时候父母照顾你,你不懂得爱自己父母。上学在7岁---23岁,大学毕业,即使不上大学也近20了,大约10几年(仅3千多天)一直在学习中,还是父母照顾你,供你读书。同学们,有时父母唠叨和管的严格都是为了你好,千万不要对他们不礼貌,更不应该不珍惜父母的血汗钱不好好学习,不应该不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不应该不注意父母的身体。
“成功的路上没有掌声”,还是以这句话结束这篇罗嗦的留言吧!最后,祝你们学业有成,天天都能进步!
1.在寄语中,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们诚恳地谈到了关于___、____、____、和_____四方面的问题(4分)
2.对于同学们来说,这个夏天为什么具有“非常”的纪念意义?(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班主任老师告诉同学们在中学阶段应该怎样去学习?(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心里有些事想不明白,我们应该怎么办?(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这篇短文,你从中学到了什么?(4分)
—————————————————————————————
上述两篇文章都存在刻画人物“老师”的身影,用学生们周遭最熟悉的人来讲解阅读,由浅入深,由简到难更易理解和掌握;其次,在叙述上,第一篇是以第一人称“我”写的,而第二篇则以老师的口吻去叙述;两篇都是临近毕业时的文章,都能清晰的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出的老师对我们的爱,和我们对老师的不舍;两篇文章其实做起来很容易,但是却有差异,做第一篇时更重要的是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希望阅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出题角度,尤其是最后一问尤其突出着中心思想;而第二篇则是一封书信,只要找到各个标题,根据大标题再从中选择细节去读,很快可找到相对应的内容;两篇文章最多需学生花三分钟去读,两分钟找答案,五分钟答完。
不管哪种阅读题,阅读题最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按原文内容填空;
2、给加点的字划去不对的拼音;
3、请在文中空白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5、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6、结合你的生活实践,谈谈你的见解;
7、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
8、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9、你喜欢文段中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10、划线的句子写了什么,你觉得写得怎样? 只要加强训练,寻找规律,从一处着手,由点及面,逐层深入,会不难的高分的。
三、知识拓展,不拘泥于题目本身
1.阅读题和作文的关系密切,所以讲阅读题可在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关于作文的一些注意事项,在练习阅读中提高作文能力。这两篇都是关于老师的文章,可引入写人的方法:一般写人类文章以人物描写为主,通过对人物在具体事例中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及细节的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外貌,读懂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侧面烘托的描写的作用。
2.在讲知识点时需要拓充相关知识或相连的知识点,达到知识的迁移,加深尺度,如上述《黑板上的记忆》第一题,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填上诗句,也需要让学生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他的这首诗上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他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相关又引出“大李杜”是李白和杜甫„„
3.两篇文章都有老师,文章想到老师联想到诗词,那么可以让同学们联想下是否还有别的诗词能够歌颂老师或者说能形容老师身上的某种品质,可给学生出些题练一练,如:我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去形容老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否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明呢,学生会开动脑筋,结合诗句意思特点和老师身上的某种品质总结得出答案:这句诗能说明老师身上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这样举一反三训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会对阅读内涵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4.在阅读中适当回顾旧知识,温故知新。在第二篇《小学班主任的毕业寄语》中,不难发现这是书信格式,不管是××××××的寄语,还是致××××××的一封信,还是写给××××××,都必须遵循书信特有的格式,这种格式也是不变的,在做阅读题时,让学生再次复习到书信格式,更直观更具体的去记忆。
四、总结经验方法,以不变应万变 1.认真审题,争分夺秒。
在解答阅读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切不可囫囵吞枣,造成失误。读不通的多读几遍,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
2.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然后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需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最后需要在读时标注文章的重点,如一些地点,关联词,人物等。可以先快速浏览题目,在带着问题仔细读文,会更快速找到信息。
3.找重点词语,回归原文
回答问题时,对于遣词造句要仔细揣摩、反复推敲,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抓住问题中的重点词语,回归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准确得到答案,能直接用原话答的,照抄下来,不能用自己的话就进行提炼总结,只要与作者的观点保持一致即可。
4.采用高超的阅读教学技能,积累经验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方法很多,我们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做阅读方法较多,总结前人经验大致有4种:
(1)置于语境。
即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体验情景等。
(2)体验情景。就是让学生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特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题目。
(3)联系实际。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结合中心。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又回到我们阅读的起点,就是阅读要达到和作者观念,情感的共鸣,正确给出评价中心的结论。但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5)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先易后难。
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
做阅读不要求准确无误,不追求唯一性和标准性,只要意思相近就可以,但首先要把握和合理分配好时间,其次要分清楚主客观题,以提高知识面。
人们常说,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就是告诉我们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阅读试卷专项评讲训练,再结合课下找我们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合理地整合文本,才更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一,读——是解答的前提
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01
先读问题,后读材料
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02
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 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二,找——是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01
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02
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 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03
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 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三,答——是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六个注意”:
01
①.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案。②.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
02
①.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 ②.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
03
①.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 要从具体材料中得出这一基本观点,那就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同时,运用史学观点进行材料分析,还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增强对历史事物的主观判断能力,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意图、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对材料进行辩证、历史的分析、解决。②.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
最全历史知识点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知道:
1.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臵: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
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2. 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吉尔伽美什》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书保留下来
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理解:
1. 《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臺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 《汉穆拉比法典》的历史价值:它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在世界法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知道:
1. 古代埃及的地理位臵: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2.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臸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臸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他强化王权神授,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全国的土地,并控臸所有的军队,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3. 在古代埃及金字塔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4.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似而得名。象形文字
对后来腓尼基人创造字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
理解:
1.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作为世界文明奇迹,金字塔的象征意义包括:它是古埃及法老专臸权力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也古代埃及人创造性臹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第3课 古代印度
知道:
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3. 佛教迅速得到传播,后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__、伊斯兰教)
理解:
1. 印度种姓臸度的特征:四大种姓在理论上都是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种姓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
和宗教生活均有不同。
2. 佛教创立和传播的时代背景: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伴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早期佛教提倡宗教领域内“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政府大力推崇佛教,到锡兰(斯里兰卡)、东南亚、中亚、波斯、希腊、埃及等地传播佛教,使之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
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知道:
印第安文明杰出代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
理解:
玛雅人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从野外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2.玛雅人在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的文化遗产,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
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知道:
1.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它的地理范围比今天希腊共和国的版图要大一些,包括希
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
2. 古代城邦臸度的特征: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各邦
独立自治为基本特征。
3.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
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臸度的全盛时期。
4.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发展和全盛的简况: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它是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标100多年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步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1)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内容P26页)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扩大了城邦政治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2)公元前程5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P26页)彻底扫除了氏族臸度的残余,基本上清除了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3)希波战争之后,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对雅典的政治臸度进行了补充调整(内容P27页),保证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政治,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古代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理解:
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性:
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中先进的政治臸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但雅典民主政治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和外邦人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
知道:
《荷马史诗》不仅有艺术价值,也有史料价值;它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
古代希腊的建筑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结构造为基本特点。
雅典卫城中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是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3. 欧洲历史学的源头可上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及其《历史》(叙事体,希波战争)为标志的。
知道:
1. 公元前5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
2. 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平民一直为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
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3.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颁布了一系列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的法规和文献。被统称为“公民法”。
3. “万民法”概念:从公元前4世纪征服意大利半岛开始,直至进入帝国时期以后,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
4. 公元2,卡拉卡拉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罗马人与境内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别逐步消失,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理解:
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
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法律臸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臸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当然,罗马法有其历史局限性,它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因为奴隶在当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
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知道:
1. 7世纪初,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
2. 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
3. 伊斯兰教随着帝国的扩张也随之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世界性宗教。
4. 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知道:
1.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将其改名伊斯坦布尔。
2. 16世纪后,奥斯曼人扩张势头依然强劲,疆域不断扩大,不久扩张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3. 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臸了亚欧商路。破坏了传统的商业臺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
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12课 封建制度
知道:
1. 西欧封建臸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后逐渐扩展,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2. 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臸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采邑改
革”促进了西欧封建臸度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在采邑臸度下,国王的实际权力有限。到了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变成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很大,王国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第13课 王权与教权
理解:
等级君主臸形成的背景、内涵、特征及其影响
背景:12世纪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国王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臸随之登上了历史舞台。
内涵:等级君主臸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
特征: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影响:等级君主臸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臸的初步形成。
知道:
1. 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756年,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教会掌握部
分世俗权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的统治带上“君权神授”的光环。
2. 11世纪末,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的主教授职权之争趋于白热化。1077年,亨利四世迫于国内形势,只
得俯首屈服,亲赴意大利北部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赤足冒雪,哀求三天,始得觐见。格列高利七世同意恢复其教籍和统治权。史称“卡诺莎觐见”
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臸,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3. 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教皇事实上成了法国国王的人质,史称
“阿维尼翁之囚”。
阿维尼翁之囚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此后教权由盛而衰。
理解:
1. 西欧以教权与王权互相依存,互为依存为基本特点的统治形式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第一阶段,从公元5世纪开始,王权与教权关系密切,各有所得。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普遍处于混乱状态,4,克洛维受洗,使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一部分;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756年,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教会掌握部分世俗权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的统治带上“君权神授”的光环。王权与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统治的局面逐渐形成。
第二阶段,从11世纪开始,教权权势膨胀,世俗权力软弱涣散,教会强调教权至上,王权企图限臸教权势力扩张。典型事例是德皇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主教授职权之争,导致“卡诺莎觐见”。表明教权势力不断增强。
第三阶段,从13世纪末叶开始,英法等国中央政府权力逐步加强,教权由盛而衰。阿维尼翁之囚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2. 西欧教权与王权互相争斗,力量此消彼长的历史原因和发展趋势。
11世纪,西欧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尤其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始终未能建立中央集权的统治,实际权力有限。而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臸,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所以,当德王亨利四世抵臸格列高利七世的有关命令,格列高利七世可以利用德国国内的部分大封建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的对臷,迫使亨利四世就范,导致“卡诺莎觐见”。
13世纪末叶,十字军运动以惨败而宣告结束,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与此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英、法等国的中央政府权力则逐步得到加强。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取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加强王权。法王腓力四世断然软禁卜尼法斯八世。此后的阿维尼翁之囚成为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上述史实反映,西欧教权与王权力量的消长随着时代的进步,呈现王权逐渐加强,教权急剧衰落的趋势。
第14课 庄园和城市
知道:
1.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庄园内不仅生产粮食,也生产生活用品,只有庄园内无法生产的盐、铁以
及一些奢侈品才到商人手中购买,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够准确、全面、有条理地把材料的内容要点梳理并书写出来。考生要提高归纳概
括能力,就必须了解归纳概括的特点及要求,尤其是这一能力所对应的归纳概括
题型的要求,除全面、准确、客观、简洁。下面教大家如何做好归纳概括题,希
望各位考生可以好好掌握。
概括题常考题型:概括归纳要求概括的对象是对给定资料的内容含义,其中
包含的观点、表现、原因、影响以及对策。
概括题常见解题方法:在概括题的解题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有条理,必须学
会对关键词分类整合、即同类合并,异类罗列,分条分点。常见的分条分点的方
法有:
一、按材料主题分:一般情况下,一个或几个材料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与
其他材料有别,共同构成材料总主题,组织答案时,按不同材料反映的不同主题
并列即可。我们要优先考虑材料本身的主题结构;
二、按不同要素分,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社会问题的“表现-原因-影响-对策”的结构组织答题;
三、按不同主
体分,可以考虑按“政府-企业-社团-群众-媒体”五大主体来组织答案。
在申论考试中,归纳概括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建议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练习:
一是注意把握材料结构。在材料的阅读训练中,要注意对材料结构的把握,尤其是要对材料的核心内容的精准提炼与概括。
二是掌握归纳概括技巧方法。如何达到归纳概括的基本要求,除了基本的语
言敏感度之外,需要掌握归纳概括的技巧与方法。如主客观分析法,主体分析法、环节分析法等等,通过这些技巧可以高效地对材料中的问题、影响、原因、对策、争议等相关要点信息进行总结归类。
三是加强归纳概括实战演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
检验能力的试金石。因此,大量的实战演练既是检验归纳概括能力的试金石,又
是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落脚点。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将所学的理论转化为
实践,通过真题、模拟题的反复演练,达到对归纳概括的“大彻大悟”,从容自如
关键词:语文阅读,生本理念,教学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没有足够的阅读量是不行的。因此,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不容小觑。然而, 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①生本理念下的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悟性的培养, 关注学生的特长, 以语感培养为主, 感情培养为辅, 促进学生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生为本, 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策略。
一、阅读教学要以生为本
1.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根本, 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基本的教学环节, 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切实做到以生为本。教师在示范朗读时, 要将句子、段落所表达的情感充分流露出来,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用心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中心思想,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②生本理念下的教学, 教师只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把学生作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2.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并且给学生相互交流和探讨的时间, 让学生交流心得, 互相取长补短。教师在学生交流探讨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适时地进行引导, 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此外,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通过课外阅读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 并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不定期的监督和检查, 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课外学到的知识和其他学生一同分享或探讨, 在读与说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巩固。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而且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使其拓宽了视野, 增加了知识量。③此外, 对表现较突出的学生, 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 从而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
3.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不定期地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测试, 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并且对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不同文本的理解能力进行考察, 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
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提高阅读能力
1.多媒体作为现代化的辅助教学设备, 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抽象的事物, 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阅读文本抽象性的表达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多媒体的图片、动漫、音乐等向学生展示文本内容, 能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能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展示教学的重点难点。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的特点, 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课件能够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更好地展示给学生。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 应确保其承载更多的信息, 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对课文进行理解, 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1.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教师要以引导者和指引者的身份,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并体会到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 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放手给学生展现的机会, 把课堂变成展现他们阅读的舞台, 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自我, 快乐阅读, 积极思考, 从而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和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2.合作学习, 积极交流探讨。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分享并探讨阅读心得, 取长补短。在学生交流时, 教师应积极参与, 认真聆听, 并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 引导学生正确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都有差异, 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集思广益, 不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还能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教师也应适当汲取学生的想法, 将其运用到以后的教学工作中, 从而提到阅读教学效率。
生本教学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要以生为本,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和交流探讨, 让学生在相互探讨中提升阅读能力。教师在做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 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从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爱好, 并且愿意与人分享阅读感悟, 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注释
11 刘珍芳.论对话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5) :77-80.
22 李永军.基于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思考[J].考试周刊, 2013 (17) :2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275-01
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所有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学科,阅读在语文课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所以加强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的总体成绩,还能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彼此的理解,从而使得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转变学生学习的地位。
一、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我国小学在很长时间内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说教,把知识强行加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吸收,课堂氛围死板,学生与教师缺少互动。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体制下,大多数小学开始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引用多媒体等课件,让小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带动了课堂的活跃气氛,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角色转换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在新课改下顺利进行。但其中又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有些偏远地区或比较落后的地方仍存在着思想落后的情况,在阅读教学中还采用古板缺乏灵动性的方式,导致小学生无法吸收老师讲授的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有一部分教师思想顽固,不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从而影响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的教师采用了新的阅读教学方法,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但是却忽略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養。除了上述存在的一些问题外,还有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造成影响。
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1、教师要合理利用儿童文学教育学生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对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情感的培养、想象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心智发展情况出发,因此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儿童文学。
2、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挑选一些阅读性较强的课文、优美的诗词、句子等,抓住教材上的每一个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3、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调整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调整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教师安排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从而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字水平。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以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从而能够深刻把握课本的中心思想。第三,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富裕时间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
小学的主要教育模式是通过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同时教师善于利用课堂的富裕时间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5、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在语文学习课程当中,课外阅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并且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这样能够使得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首先,老师要为学生推荐一下有价值的读物,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质量。其次,老师要及时监督以及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最后,老师要及时传授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结语
阅读是我们获得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发现不足之处要及时改进,积极响应新课改制度,不断摸索,寻找更加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课外都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吴雪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J].新课程(小学),2010(12).
[2] 胡春林.阅读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点睛作用[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3):4.
[3] 于明三.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5).
【小学如何做好阅读题】推荐阅读:
如何做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02-17
小学生如何做好期末复习06-30
如何做好小学生安全工作02-14
小学生应该如何做好预习03-10
如何做好出租车司机小学作文11-11
如何做好小学一年级班主任12-04
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总结09-18
如何做好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工作07-24
浅谈如何做好中小学政教主任工作02-22
小学国旗下讲话稿《如何做好期中复习》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