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统计调查 教学设计 教案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0.1 统计调查 教学设计 教案

10.1 统计调查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

1.教学目标

1、了解全面调查的概念;

2、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

3、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4、会画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5、经历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关系.2.教学重点/难点

全面调查的过程(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是重点; 绘制扇形统计图是难点.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下面一些问题:

(1)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收视情况怎样?(2)班级里同学出生主要集中在哪一年?(3)本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哪几部?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统计调查.二、数据的收集 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现在我们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四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你怎样才能知道结果? 举手表决、问卷调查等.问卷调查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调查方式,采用这种方式要设计好调查问卷.你认为设计调查问卷应包括哪些内容?

问卷设计的内容应包括调查中所提的问题、答案选项以及要求等.三、数据的整理

从上面的数据中你容易看出全班同学喜爱各类节目的情况吗?为什么? 不容易.因为这些数据杂乱无章,不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数据所蕴含的规律,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你认为应该怎样整理我们收集到的数据?

10.1 统计调查 教学设计 教案 篇2

一、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全面调查的例子,能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并能用条形图、折线图等统计图直观地描述数据。在初中阶段,学生将在此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一些统计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一些知识。

章节引言列举了几个涉及统计数据的具体实例,目的还是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统计方面的内容,接着通过设问,引出本章将学习的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它们都属于统计学的内容,并明确统计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数据中蕴含的规律。

教材是通过问题1的完成,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全过程。

2.教学目标

(1)了解全面调查的概念;

(2)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

(3)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4)会画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5)经历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关系。

3. 教 学重点 : 全面调查的过程和每个步骤的作用

4.教学难点:绘制扇形统计图

5.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多媒体展示通州风景图片,选举活动场景、交通信号灯时间设置依据,江苏省二胎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学生共同感受数据的重要,感受统计调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课题。

(2)导入问题 ,师生共同探究

活动一:数据收集

如果要了解全班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怎么调查?

追问1:调查的对象是什么?调查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了调查的目的?

预设生成:调查的对象是学生,各类节目喜爱人数所占百分比。

自然生成:调查的对象是学生,五类节目喜爱人数。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中国用占世界很少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很多的人”与“中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哪种说法更有说服力?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完成一件任务首先要明确任务的最终目的。针对学生自然生成的情况引导学生明确调查结果宜用百分比体现。

追问2:百分比是如何计算的?

预设生成: 用各个类别的人数除以班级人数再乘100%。

追问3: 为了得到全班学生对这五类节目的喜爱人数,我们需要做哪些事情?

预设生成:统计,可以举手,可以问卷调查。

设计意图: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体会进行全面调查的一些方法。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逻辑性。

追问4: 用举手示意的方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教师引导:举手示意快捷、直接。问卷调查更全面、严谨。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对两种全面调查方法的比较, 感知在调查过程中方法选择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追问5:设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什么?请每个小组为这个活动设计一个调查问卷。

预设生成:采用问卷调查可以收集数据。

自然生成:采用问卷调查可以统计数目。学生设计的问卷多种多样,有的用表格形式,有的增加了一些项目比如男女之分,还有的没有标题和日期,等等。

教师展示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如:

教师引导:集百家之长,达成共识。问卷一般有标题、日期。设计成选择题更便于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可增设问题。

现场分发教师准备的问卷,以全班同学为对象进行现场调查。(学生分发问卷,填写问卷,现场回收问卷)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让学生体会到调查问卷是收集数据的一种工具,是调查者根据调查目的所设计的由一系列问题、备选答案和说明等组成的一种调查形式,让学生真实经历调查的过程。

活动二:整理数据

问题1: 教师浏览收集来的问卷后草草下结论,同学们满意吗?

追问:不满意,那怎么办?怎样整理数据?教师引导:杂乱无章的数据不利于我们发现其中的规律。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数据所蕴含的规律,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中经常用表格整理数据,利用划记的方法对每一个选项进行计数。请两组学生帮助统计。(学生积极性高涨,纷纷要求上台帮助统计)

问题2: 整理过程中学生发现各类别百分比之和没有达到百分之一百,是什么原因呢?

预设生成:学生无法回答原因。由教师讲解。

自然生成:一位学生回答因为是取了近似值。

课堂处理: 鼓励学生上台以表格中的具体数据为例为全班同学分析形成这个问题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制表、划记,让学生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整理数据的必要性、真实性以及复杂性,鼓励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活动三:描述数据

问题: 你能更直观地借助图形描述表中信息吗?请选一种你喜欢的方式将我们今天调查的数据直观地描述出来.

师生活动1:(学生自己画图, 教师个别指导)

师生活动2: 先请画条形图的学生上台展示。学生介绍,并说明画条形图的要点。

师生活动3: 再请画扇形图的学生上台展示。学生介绍,并说明画扇形图的要点。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扇形图的特点、绘制步骤。

预设方案: 若没有学生画扇形图,可让学生自学课本对应内容。然后根据课堂上获得的数据绘扇形图。

师生活动4:请学生将两种图画全了。(教师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会画条形图,对扇形图的特点也很熟悉。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画图,充分感受两种图的特点,在自主实践中牢固掌握两种图形的画法。

活动四:分析数据

问题1:对于今天调查的结果,你想给出一些怎样的建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调查的意义,回顾调查的步骤。

问题2: 你能总结一下活动中进行调查的步骤吗?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教师总结:进行调查的步骤为: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在上面的调查中,全班同学是调查的全体对象,我们对全体对象都进行了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全面调查。

问题3:(现场展示“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登记表(甲)”)请你说说表中设计了哪些问题,反映出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全面调查每一步的意义,体会实际生活中全面调查的复杂和艰巨。

活动五:课堂练习与小结

问题:下面请大家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说说你的思路。

预设生成:学生举全面调查的例子,然后简单介绍步骤。

自然生成: 学生举了全面调查的例子,比如:调查全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全班学生对各门学科的喜爱情况,调查全班学生对食堂饭菜的满意情况等,都能按照今天学习的方式去调查。有一位学生提出不同的方式,调查全校学生对食堂饭菜的满意情况。他不准备普查,准备抽取一部分同学调查。

课堂处理:这位同学的调查方式叫抽查。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 在愉快轻松的氛围里再一次体验新知。

二、教学反思

体验式学习不仅对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学习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它摒弃枯燥的说教和单纯认知学习的倾向,将学生引向自然、社会和生活,使得学生积极思考,并积极倾听、开口、动手,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身临其境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满足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活动体验式学习具有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情感性等特点,基于此,笔者把文本的教学实施过程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上,借助活动,实现体验价值,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全面调查”这节课内容不难,概念也容易理解,学生自学即可掌握。笔者的意图是在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激发探求新知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注意暴露学生的思维,利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采取现场调查的形式,获取最真实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分析。教师以亲和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诸如“各个类别百分比之和为什么没达到百分百”“扇形图中几个类别加起来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比值”,更有学生对最后总结的口诀提出质疑。我感觉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了。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目的还在于在活动中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过程中也有些遗憾,感觉还是讲得过多,放手不够。在出示“如果要了解全班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这个问题时可更开放些,开始就可放手让学生讨论,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多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暴露出来。

三、活动花絮

花絮一:去南通上课之前,我去邹施凯校长那里告别,正好看到他案头放了一张“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登记表(甲)”,他说,这也是全面调查的实例啊。笔者灵机一动,就带了一张到课堂现场进行展示,学生们也更全面地感受到了调查统计的相关情况。

花絮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体验调查统计,特别是了解有时各类别占总体百分比之和凑不到百分百的情况,笔者希望课堂现场调查的数据正好能提供这种例子。到了通州金郊初中了解到上课班级的人数是个质数59,上课时现场采集的数据正好没凑到百分百。

统计与调查教案 篇3

年级:七年级 学科:数 学 教师:钟志华 时间:2014年5月5日

课题: 统计调查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全面调查及相关概念; b、会用全面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一些统计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熟悉统计调查的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培养自身严谨、认真的学习意识,初步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2、培养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全面调查的步骤和每个步骤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设疑

⑴活动:如果要了解全班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怎么调查?

⑵引导提问:调查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了调查的目的了,调查的对象是什么? ⑶(师:鼓励学生并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得出“全班对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和“调查的对象是全班同学”的结论。)⑷问题:为了得到全班学生对这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我们需要做哪些事情? ⑸师:你能说说这些方法的优点与缺点吗?

2、小组讨论,互相促进: ⑹在众多方法中,设计问卷调查比较规范,请问其目的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一个调查问卷。

⑺讨论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展示各小组的成果,并与其余小组一起评价。

3、动手操作,总结方法:

⑻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35-137内容,试着总结该问卷调查所经历的步骤。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活动中调查所经历的步骤: ①收集数据:

a.统计调查或科学实验收集; b.查阅资料收集等。②整理数据:通常用表格整理数据。

③描述数据:a.条形统计图(学生学过)b.扇形统计图(学画扇形图)

④分析数据:依据条形图或扇形图进行得出结论 适当分析。

⑼引导学生完成简单分析后,了解了全班同学喜爱电视节目的情况,穿插《广播电视管理条 例》第三十二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等。⑽至此,我们已经通过调查了解了全班学生对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我们调查的对象是么?

定义: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全面调查。⑾(引导学生举例,理解全面调查概念及适用)。

四、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⑿教科书第137页练习。

五、课堂小结,当堂消化

1、什么是全面调查?

2、全面调查的步骤是什么?

⒀本课我们学习的是统计调查,不妨了解一些有关统计的法规常识:(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六条、第九条、第二十五条、第三十七条等)。

六、谈谈收获,说说感想

⒁引导、鼓励学生谈收获、说感想。

⑾如:对全班同学性别、出生月份等的调查。

⑿学生先做,再在老师的指导订正下解决问题。学生小结回答。⒀由学生主动起来朗读,集体分享。

10.1 统计调查 教学设计 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10

m。

m。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看图和自己动手做实验和计算,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推理、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而对分子概念及其直径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教学方法:

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本节的学习中,更要注意科学猜想。注重猜想能力的培养。另外,更广泛的获取直观形象的材料,也是学习好本节的关键。

以学生观察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对分子概念的提出可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和看图片得出。在得出分子概念的同时,要使学生逐步体会猜想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并指出我国在代思想家在这方面也做过贡献,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得出分子概念后要引导学生对于自然界中确实存在分子这种物质找出事实证据来,培

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他把这种物质叫做“原子”,意思是这种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前,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一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战国时期《中庸》也写道:“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2、什么叫分子

(1)分子概念的来源: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后的2000多年中,科学家进行了无数的探索和实验。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称为“分子”,而且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2)分子概念: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3)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如何物体,无论它们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不论它们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4)你能再找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能说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吗?请大家一起看课本图5-3思考并讨论一下。

一座大楼、小石块是由分子组成的,大海中的水、一滴水由水分子组成,大的动物河马、小动物蚂蚁也是由分子组成的等等。

(三)学生小结:

1、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方法:猜想;

2、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3、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4、分子很小,它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

-10

10.1 统计调查 教学设计 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怎样自学几何教材

2.让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的优美性

3.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几何概念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挖掘数学语言中隐含的意义。

教学过程:

情景部分的自学:让学生自学观察剪刀剪开布片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可以发现,握紧剪刀的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刀开布片,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师:同学们自学了这一段,谁来说说它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或者说它到底让我们明白什么呢?

生1:它先是说剪刀剪布的事,后来又说剪刀的构造可看作两条相交直线的问题。

师:对!这一段让我们明白,数学中的两条相交直线可看成是由现实生活中剪刀的构造而来,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开头第一段大家不能轻视,也应该认真阅读,阅读时常常反问自己,这段文字的意图是什么?它到底让我们明白的什么?这样你就能居高临下,站在编书人的角度去阅读教材,领悟文本的内涵。另外,“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说明了什么?

生2:说明了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刃之间的角有联系,它们同时变小。

师:很好!那么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学完这一课你就明白了。

探究部分的自学:学生自学p2第二段“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四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根据这种位置关系将它们分类。”要求学生把课本上的此段以下的内容遮住,只看这段。根据问题一一解决(学生几乎都会画任意两条直线相交,但是怎么配对?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怎样分类?

就有不少学生感到困难,让学生先独自探究,后四人小组交流成果,再请学生上台发表见解)

生3:如图1,⑴所形成的角有∠1,∠2,∠3,∠4,⑵

两两相配有:∠1与∠2,∠1与∠3,∠1与∠4,∠2与∠3,∠2与∠4,∠3与∠4

(怎样的位置关系,怎样分类不明白)

师:生2同学说得很好。其实这段文字要求我们做五件事(学生满脸狐疑,怎么那么多):⑴画图;⑵找角;⑶两两配对;⑷找位置关系;⑸分类。

通过这次训练,同学们要学会今后在自学时,每段文字或每个题目看完后,多留一个心眼,问问自己,讲了几个问题或要做几件事情?先整体把握,然后一一破解。生2同学完成的是前面三个事。至于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大家都知道每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那么就从顶点和边考虑。大家仔细观察,比如∠1与∠2这两个角,看得出顶点重合,有一条公共边,两个角的位置就好象两个人住在隔壁一样,中间隔着一扇墙。而两个角的另一边在同一直线上。这样的两个角称之为相邻的角;再比如∠1与∠3,有共同的顶点,象两只牛打架一样,头顶头正斗着呢。从边的角度去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在同一直线上。这样的两个角称为相对的角,大家现在会分类了吗?

生3:会了,相邻的有:∠1与∠2,∠2与∠3,∠3与∠4,∠4与∠1,相对的有:∠1与∠3,∠2与∠4

师:我们已经知道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4个角中两两配对的话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相邻的,一类是相对的。这“相邻的”、“相对的”是我们的生活语言,那么,在数学上这两类角分别叫做什么角呢?

概括概念部分的自学:

1.学生自学课本p2倒数第5行到倒数第6行。“∠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1和∠2互补),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师: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象∠1与∠2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那么怎么来理解邻补角中的“邻补”两个字呢?

生4:“邻”指的是这两个角相邻的,即有一条公共边oc。“补”指的是这两个角是互补的,和为180°,也就是这两个角刚好拼成一个平角。

师:生4分析得很精辟!确实如此,对于概念,我们自学时就要象生4那样咬字嚼字,逐字理解,才能真正明白概念的本质属性。“邻补角”包含了两个角的两层关系,“邻”指的是位置关系——相邻,“补”指的数量关系——互补。两个条件都满足的两个角才叫做邻补角。懂得这样去理解,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还不够,还要深入剖析。假如两个条件中缺一个,会产生什么问题?比如,我们叫图1中的∠3与∠4是邻角,行吗?

生5:不行,因为如图2

中∠3与∠4也可称为邻角。

师:很好,而且生5教给我们一种方法,那就是如果要否定别人的说法,只需要举一个反例即可!再来,我们把图1中∠1与∠2称为互补角,行吗?

生6:也不行,因为如图3中∠5=100°,∠6=80°,∠5与∠6也是互为补角。

师:不错,生6很快就学到了生5的方法。通过前面生5、生6的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白了,数学概念是非常严密的,一个字都不能省,当然也不能多一些字,因为有简洁的表述,没必要弄得那么叨唠。从概念的定义可以看出数学语言的简洁美。

我们回顾一下,上学期学过两个角互补,今天又学了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那么两个角互补与两个角互为邻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7:相同点就是两个角的和都是180°,不同点就是互为邻补的两个角一定是相邻的,而互补的两个角未必相邻。

师:生7分析得非常透彻,说明生7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强。这里我有一个疑问,老师为什么让你们区分“互补”与“互为邻补”,老师的意图是什么呢?

生8:老师是怕我们把“互补”与“互为邻补”混淆了。

师:对!除此之处,老师还教同学们一种自学教材的方法,那就是,学习新知识时,要联想到以前学的旧知识中有无类似的。如果有,都要拿出来与新知识辨析辨析,以免混用。

2.学生自学课本p2倒第3行与倒数第2行“∠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o,并且∠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角,互为对顶角”。

师:“对顶角”这个概念又怎么理解呢?这里,“顶”当然指的是角的顶点,“对”呢,可以理解为两个角正对着,但是不象“补角”中的“邻”、“补”两字那么贴切、明了。我们就要从定义的表述中去理解,大家再一次阅读对顶角的定义,边读边思考这样的问题“两个角必须具备几个条件才可称为对顶角?”

生9:两个条件,一是有一个公共顶点,二是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师:非常正确!同学们在自学教材遇到数学概念时,应该反复阅读体会,想想这个定义包含几个条件或者几个要素,这样理解得更全面,也容易记忆。说到“对顶角”,大家想想,能不能画出一些角,象对顶角,但又不是对顶角的例子。

生10:如图4:

生11:如图5:

师:生10、生11画的是不是对顶角,当我们判断时,要回归到定义的两个条件:一是否有公共顶点,二是一个角的两边是否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生10的,一边不是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生11的,没有公共顶点。显然,都不是对顶角。接下来,大家研究一下,两个角是对顶角了,它们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不看书,独立探究,再回过头去看书上怎么说的,然后用式子表示说明过程:

∵∠1+∠2=180°

∠3+∠2=180°

∴∠1=∠3

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要求学生只看题目,把解答的部分遮住,自己先做,做完再对照书上的解答部分,修改自己的解答过程)

师:自学教材时,对于例题及其解答,不能当成小说一样去看,而应该当作练习自己先做,不看解答,做完了,再对解答纠错。仅此而已,还不能算会读书,要学会把例题变式。比如从角与角的关系上变:

变式一:如图6,若∠1:∠2=1:3,求∠2、∠3、∠4

变式二:如图6,若∠1+∠3=80°,求∠2、∠3、∠4

变式三:如图6,若3∠1=2∠2,求∠2、∠3、∠4

从线的条数上去变

变式四:如图7,直线a、b、c相交于同一点,图中有_______对对顶角,有_______对邻补角,有_______对互补的角。

这样一题多变,可使我们的思路更加开阔,做题更灵活。

教学反思

课的开始,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了平行线,我从观察街道上的十字路口,展示两条路相交的情景,引入课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亲切感,同时也把学生推向主体学习地位。这为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

在课堂中,让学生回顾角的知识,让学生从角的顶点和两边入手去寻找对顶角的特征,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向教学目标靠拢。在寻找对顶角的练习中明确指出两条相交线就可以组成两组对顶角,这为最后的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础。在探究对顶角的性质的时候,引导学生从已学的知识推倒对顶角相等,这符合学生的思维学习过程。在讲解例2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分析解题的思路,并将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答案进行结合并板演,这为习题的解题过程书写提供了格式。在合作探究时,先告知学生在寻找对顶角组数时应先明确两条相交线就可以组成两组对顶角,这与前面前后呼应,最终总结出寻找对顶角的方法。最后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回顾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起到强调巩固作用。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只有程度较好的学生思考出来,大部分学生都还在思考中。

2.欠缺对“学困生”的关注,我也没能用更好的语言激发他们。

3.没能让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

10.1 统计调查 教学设计 教案 篇6

2.能力目标:能够辨析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3.知识目标:明确人生是有意义的,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发现生命的意义。

难点:能够分辨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台湾大众银行网络发布广告短片《梦骑士》,短片由真实故事改编,用5个老人环岛旅行实现梦想的故事追问观众:人为什么活着?结尾打出一个字:梦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做出相应的引导和归纳。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是值得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感受生命的意义。

新课讲授

教学环节一:与网友聊人生──“人为什么活着?”

“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网友提供了多个答案,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为了自己而活(2)为了亲人而活着(3)活着就是为了活着(4)我也想知道这个问题

(5)不知道,但是还是想活着(盲目)(6)为了过无忧无虑的生活(想要什么就有什么?)(7)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有探讨必要)教师提问:你的观点是什么?你希望自己怎样活着?说说你的理由。教师引导:对于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是,人活在世上,我们都希望自己不成为他人和社会的负担,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并且担当我们自己的社会责任。

教学环节二:活动:除了手,你可以用你身体其他部分写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资料二:

断臂王子刘伟的故事: 1998年2月12日,刘伟10岁,因为一次意外,双臂被10万伏的高压击断,击碎了他成为职业球员的梦想。但刘伟没有放弃,在北京马家堡康复中心待了两年,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来适应生活自理。后被推荐到了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学习游泳,仅仅在学习两年后的2002年,刘伟就获得了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的资格,这一次刘伟一举夺得了两金一银,此后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获得了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百米蛙泳项目的冠军。就在刘伟为残奥会努力做准备时,高强度的体能消耗导致了免疫力的下降,他不幸患上过敏性紫癜,如果放弃训练,将危及生命。刘伟只能第二次与自己的梦想说再见。两次梦想在现实中夭折,但不肯向命运服输的刘伟并没有因此而沉沦。高中的时候,刘伟喜欢上了音乐。2006年6月,刘伟向亲戚朋友借钱买了一架钢琴。从此,开始了一段用脚趾弹奏的练琴之路。2010年,他用双脚弹钢琴,获得了《中国达人秀》冠军。他用双脚敲打键盘,将所有的苦难经历倾注到字里行间,出版了《活着已值得庆祝》自传。

刘伟的名言:“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2012年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11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隆重举行,在主持人白岩松和敬一丹的介绍下,无臂小伙子刘伟走上颁奖台,评委会对他的颁奖词是:“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教师提问:

1.刘伟的三次梦想是什么?他都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突破自己的? 2.是什么一直支撑着刘伟不断地突破自己?

刘伟的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不管自己的境遇和条件如何,我们活着都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像刘伟一样学会爱自己。每个人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抱定一生都爱自己的信念,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教师引导:社会是一个整体,仅仅为了自己而活,不管他人,是狭隘的、自私的,最终可能连自己也难以生存;在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努力尽到社会责任,就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让我们大家都生活得美好。并提问:自己生命对他人有什么意义?

教师展示材料:“最美潜水员”──官军的事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官军会冒着生命危险救别人?

师生归纳:在看到别人的需要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事情大小,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教师:利用《雷锋日记》进行过渡,并提问:自己的生命对社会(整个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

师生共同学习伟人事例:(1)孙中山先生把他的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2)毛泽东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3)邓小平同志把他的生命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教师引导:他们的伟大事迹都有一个共同点:将个人的追求建立在人类共同需要的基础上。(这样的人生是值得的,更是伟大的!)

(1)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为绽放生命价值而活是值得的)(2)看到别人的需要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事情大小,都能承担自己的责任。(为救助他人而活是值得的)(3)将个人追求建立在人类共同需要的基础上。(为全社会或全人类而活更是值得的!)师生引导共同完成(P113)探究与分享活动

通过探究与分享让学生懂得: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境遇有好有坏,但只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生活,正确对待人生,脚踏实地,从日常点滴做起,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贡献。并结合学生的探究与分享讲解知识:(1)探索生命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只有人类才可能驾驭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意义是具体的。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我们都是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一点一点地建构自己,形成人们所说的“我的人生”。

师生引导共同完成(P113)探究与分享活动

结合学生的探究与分享讲解知识(3)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我该如何创造我想要的生活?通过认真地审视这些问题,我们会更加明晰生命的意义。

师生小结:为什么要探索生命的意义?(1)探索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2)生命是独特的,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3)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

师生通过救灾抢险活动、各类志愿者活动进一步体验和感受生命的意义。

(师生共同构建本课知识网络图)教师寄语: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每个人的生命对于自己、对于他人、对于社会都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努力去爱你自己、爱你的家人、爱你的朋友、爱你的爱人、爱这个世界所有的人们。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在《生命的意义》歌曲声中结束课程。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优点:

教学逻辑清晰,教学目标基本达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所举例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容易理解,也利于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足:

教师主导作用“过度”发挥,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能不足,课堂教学容量大,一节课很难完成。

改进:

先让学生课前预习,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利于教师课堂效率的提高。

第二章统计设计与统计调查习题 篇7

一、填空题

1.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对统计工作的和所做的通盘考虑和全面安排;这里指的是指统计研究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指统计工作实际进行的各个阶段。

2、统计设计的结果表现为

3、统计设计根据所包括的认识对象,可分为;根据包括的工作阶段,可分为、和和

4、由若干个内容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称为

5、统计调查按其调查的范围,可分为和;按其时间标志,可分为和其组织形式,可分为和。

6、对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都进行调查,这是调查,重点调查、抽样凋查、典型调查属于调查,普查属于调查。

7、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的内容是:明确、确定、确定。

8、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调查单位是的承担者,填报单位是

9、进行工业生产设备普查,调查对象是,调查单位是,填报单位是。

10、调查时间是

11、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包括、、12、统计报表制度是依照国家有关法规,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以一定的原始为依据,按统一的、统一的、统一的,自下而上逐级提供的—种调查方式。

13、抽样调查是按照然后根据样本数据去推算调查对象的。

14、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在所研究现象的标志总量中

15、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在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的单位进行调查。

二、是非题

1、确定调查对象是制定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

2、如果调查的时间间隔相等,这种调查就是经常性调查。()

3、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是一致的。()

4、调查时间是指进行调查工作所需的时间。()

8、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是根据当前的工作重点来确定的。()

9、典型单位的选择带有主观因素。()

5.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根本区别是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8、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都是非全面凋查。()

三、单项选择题

1、对某市餐饮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

A.该市餐饮业的全部网点;B.该市餐饮业每个网点;

C.该市餐饮业所有从业人员;D.该市餐饮业每个从业人员。

2.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调查单位是()

A.该市所有自行车;B.该市每辆自行车;

C.该市所有拥有自行车的人;D.该市每一个拥有自行车的人。

3.某市对小学生情况进行普查,每所小学是()

A.调查对象;B.调查单位;

C.填报单位;D.调查项目。

4.某城市拟对占全市储蓄额4/5的几个大的储蓄所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市储蓄的一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A.普查;B.典型调查;

C.抽样调查;D.重点调查。

5.有意识地选择三个农村点调查农民收入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A.典型调查;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D.普查。

6、某市组织一次物价大检查,要求l0月25日至l1月10日全部调查完毕,这一时间规定是()

A.登记时间;B.标准时间;

C.调查期限;D.调查时间。

7、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按()

A.这些单位数量占总体全部单位总量的很大比重;

B.这些单位的标志总量占总体标志总量的很大比重;

C.这些单位具有典型意义,是工作重点;

D.这些单位能用以推算总体标志总量。

11.调查时间是指()

A.调查工作进行的时间;B.调查现象的起止时间;

C.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D.调查时点现象的标准时间。

四、多项选择题

1、一地区进行企业情况调查,每一个企业是()

A.调查对象;B.调查单位;

C.填报单位;D.调查项目;

E.统计总体。

2、对某学校大学生素质状况进行的调查,则()

A.调查对象是该校全部大学生;

B.调查单位是该校每一个大学生;

C.调查对象是该校每一个学生;

D.调查单位是该校全部大学生;

E.调查单位是该校每一个班级。

3、全国人口普查中()

A.全国所有人口是调查对象;B.每一户家庭是调查对象;

C.每一个人是调查单位;D.每一个人是填报单位;

E.每一户家庭是填报单位。

4、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

A.在总体单位数中占很大比重;

B.某一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很大比重;

C.对总体最有代表性;

D.能够推断总体总量;

E.它们的选样不带有主观因素。

5、下列论述正确的有()

A.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

B.普查属于全面调查;

C.典型调查单位的确定不带主观因素;

D.重点调查单位是有意识地选择出来的; E.典型调查的结果可以用来推算总体数量。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统计设计?统计设计包括那些内容。

2、什么是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方案包括那些内容?

统计调查教学反思一 篇8

一、教学内容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是继小学初步认识统计图、统计表及绘制条形统计图之后,学习统计知识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经历统计调查的实例,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统计方法,形成统计思想,培养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并为以后继续学习抽样调查和分层抽样调查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会进行统计调查,能根据需要画

统计图描述数据。

2、数学思考: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发展统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培养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解决问题:能应用统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态度: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调查活动,从中感受数据的作用

10.1 统计调查 教学设计 教案 篇9

【课题】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十课法律伴我成长第一框题《法律为我们护航》

【教材分析】本框由“我们需要特殊保护”和“感受法的关爱”两目组成。从未成年人自身特点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等角度阐释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引导学生从我国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法律措施中,感受法律的关爱,进一步理解“法律为我们护航”。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影响自身的成长。我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措施,但在社会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依然存在,未成年人需要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尊崇公序良俗,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着力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是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重任的需要。【课标依据】“成长中的我”中“心中有法”部分“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法律的特殊关爱和保护; 能力目标:学会自己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保护

知识目标:1.了解未成年人受国家特殊保护的原因。

2.知道我国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的相关法律及其规定,感受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爱和保护。3.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含义,并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 教学难点:理解四种保护的内容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探究式学习【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仪器】多媒体教学设备及PPT教学软件 【教学准备】预习、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视频播放《未成年人保护ABC》 思考:这个视频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点拨:未成年人保护,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第十课 法律伴我成长

一、法律为我护航

(一)自主探究

1.什么是未成年人? 2.为什么保护未成年人?

3.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 4.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是什么?

点拨:1.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2.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的关爱与保护,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3.我国宪法和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对保护未成年人作出了特别规定;我国还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专门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

4.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四位一体,构筑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形成全社会关心、保护未成年人的有效机制和良好风尚。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与分享一:未成年人受到特殊保护 展示图片:学生分享教材四幅图片,运用你的经验探讨:

1.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伤害的原因有哪些?怎么才能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

对未成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的原因之一: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

展示图片:相关链接:战争中受伤害的儿童

名言:少年儿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希望、我们伟大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思考:从图片和名言中你读出什么信息? 2.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

交流点拨:因为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的关爱与保护,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3.怎样才能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

交流点拨: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的关爱和保护。未成年人也应加强自身修养,依法自律,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探究二: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

学生阅读教材P98相关链接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劳动法等有关保护未成年人的规定,探讨:

1.你还知道哪些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法律规定?

交流点拨:如,劳动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不得安排未成年人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刑法规定从量刑上看,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从轻处理,且不适用死刑,等等。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宪法、婚姻法、劳动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我们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是不是违背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交流点拨:没有违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因为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不成熟,不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对他们给予特殊保护,体现了对他们的关爱之情,给予他们特殊保护,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社会的公平。

探究三:构筑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

1.学生阅读教材P99相关链接,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相关规定,感受国家、社会对我们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家庭保护

是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进行的保护,包括生活上的关心照顾和思想上的教育培养。家庭是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个阵地,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未成年人保护法

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德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

学校保护:指学校、幼儿园和其他教育机构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中学校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未成年人保护法

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德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社会保护

指国家、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社会保护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是未成年人保护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未成年人保护法 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允许未成年人进入,或者没有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标志的,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司法保护

指国家司法机关(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在内的广义上的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专门保护,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未成年人保护法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对子女抚养问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应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

教师总结:四种保护的判断

一、谁来保护?注意主体是谁来保护未成年人? 家庭保护是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学校保护是学校;

社会保护是国家、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 司法保护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

二、特别注意公安机关治理整顿网吧、校园周边环境属于社会保护; 公安机关对于有违法犯罪嫌疑的未成年人的保护属于司法保护。

2.学生阅读教材P99下面探究与分享小强的事例,探讨:

小强7岁时父母离异,被判归父亲抚养,但实际上他一直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父亲从来不管他,母亲也很少来探望他。小强11岁时,爷爷去世了,他只能和父亲住在一起,父亲常常打骂他,进入初中后,他常常和一帮“哥们儿”聚在一起打牌、飙歌或去网吧打游戏,经常上课迟到或者旷课,即使勉强坐进了教室,也是心不在焉。

(1)你如何看待小强的父母和网吧老板的行为?

交流点拨:网吧老板违背了社会保护的相关规定,对作为未成年人的小强进入网吧玩游戏的行为没有阻止,是违法的行为,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小强的父母没有尽到家庭保护的职责,没有履行对小强的抚养和教育的义务,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婚姻法》的有关规定,不仅应受到道德谴责,还要受到法律制裁。(2)针对父母的行为,小强可以向谁求助?

交流点拨:向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咨询或请求法律援助 非诉讼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

一是向亲人、老师或学校请求帮助;二是向居民(村民)委员会、社区或妇联求助;三是向有关政府部门(如教育部门、民政部门、公安机关)反映情况,寻得帮助。

诉讼(向法院起诉)是维护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3)如果你是小强的同学,你愿意给他提供哪些帮助?

交流点拨:我会在学习上帮助他,给他补习功课,在生活上,关心他、照顾他;在行动上,劝阻他不要参加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等。法律上,帮他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在依法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

【复习巩固】

根据自主预习的内容及板书,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基本知识点。【板书设计】第十课 法律伴我成长

一、法律为我们护航、(一)我们需要特殊保护 1.什么是未成年人? 2.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因

(二)感受法的关爱

1.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 2.怎样保护自己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法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这说明 ①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 ②招用童工违法

③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④招用童工现象严重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小宁是某校七年级的学生,下列行为中侵害了他的合法权益的是 A、因未按时完成作业,老师批评了小宁 B、因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暴打了小宁 C、小宁在网吧上网被父亲发现,父亲强令他回家 D、母亲吩咐小宁打扫家里的卫生

3.学校合理科学安排学生的课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4.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未成年人子女抚养问题的,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受抚养权。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5.自2016年9月7日起,某市交警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轮为期10天的校车安全统一整治行动。交警部门的行为履行了对未成年人的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6.开展图片中的活动

①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 ②可以丰富同学们的消防知识

③体现了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视 ④只是消防部门的责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针对图中父亲的行为,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这是不履行抚养义务的行为 B.子女可以向有关部门求助

C.父亲没有承担家庭保护的责任 D.子女对此无能为力 简答题:

1.右边的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

针对漫画反映的现象,未成年人应如何保护自己? 答:校园欺凌现象。

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持冷静,机智应对。善于向他人求助;向家长、老师、学校反映;及时报警;增强法律意识,正当防卫;控制情绪,不激化矛盾等。

2.截止2015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已获得包括中国在内的196个国家的批准,是世界上最广为接受的公约之一。这说明了什么?

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

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复习巩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1)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因 2)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 3)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 【作业布置】1.书面作业 1.什么是未成年人?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2.为什么要保护未成年人?

1)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2)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3.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是什么?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是什么?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教学反思】1.《未成年人保护ABC》是一个很好的视频,教师可考虑应用相关的软件对其进行再加工,制作微视频,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本教材舍去了原来教材对四种保护的详细讲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讲清楚四种保护的区别,因为这是中考中的重点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1-63页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难点: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三角板,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中国中国西南五省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

看完图片,你想说什么?(旱灾太可怕了!我们要节约用水,……)让学生简单说一说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体会气候、降水量与人们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2、(课件展示)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甲市 5 10 20 25 60 140 180 210 70 30 15 10

乙市 20 50 80 160 290 280 210 240 190 65 30 15

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你发现了那些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得数学信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找学困生回答简单的数学信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

质疑:

如果想从这个统计图中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你打算用什么统计图去表示?(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更能看出数据的上下波动。

我们在折线统计图上不仅能看到准确的数据,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师板书:容易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统计图,进一步体现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课件展示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1) 甲市几月份降水量最高,几月份最低?

(2) 乙市几月份降水量最高,几月份最低?

(3) 甲乙两个城市几月份的降水量最接近?

教师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从统计图中找到的。

1、小组学习,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质疑:

老师观察到一个细节,当同学们回答第3个问题时一边看左边的统计图,一边看右边的统计图,你感觉到这样比较麻烦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放在一幅图中。

师:怎么放在一幅图中?

生:把甲市的折线画在乙市的图中。

生:也可以把乙市的折线画在甲市的图中。

师:在这幅图上就同时可以反映两个城市的降水量,便于比较。

师:怎样区分甲市和乙市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线段或用实线、虚线进行区分。(师结合回答板书“-----甲市”、“--乙市”)并指出这叫做图例,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一般标在坐标图的右上角。

师:一条折线统计图叫单式折线统计图,那么这幅图呢?

生:叫复式折线统计图。(师板书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你能将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绘制在你的方格纸上?

3、课件展示:

友情提示

(1)绘制甲市或乙市时,先描点,然后连线。

(2)注意用不同颜色的线段或实线、虚线对甲乙两城市加以区分。

(3)标题因该变为“20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统计图”

(4)在每一个点的旁边写上相对应的数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目的:通过对两个城市降水量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

限性,体会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哪位同学把你的作品展示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大部分同学后,找出绘制的不同的统计图分别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1、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绘制的,在描点的过程中注意什么?

(2)根据课件的“友情提示”评价这位同学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还需要添加什么。

2、课件展示教材第62页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仔细观察统计图,独立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两城市()月份的平均降水量相差最多,相差()毫米。

(2)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相差30毫米的是()月份。

(两个问题比较简单,让学困生回答,其他的学生评议)

(3)甲市月平均降水量是如何变化的?乙市呢?

预设:

①甲市从1月到8月呈上升趋势,从8月到12月逐渐下降;

②我来补充一下.甲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从1月至8月呈上升趋势,其中1至4月上升平缓,4至8月快速上升;8至12月呈下降趋势,其中8至9月急剧下降,9至12月平缓下降.

③乙市从1月到5月上升的幅度很大,从5月到7月逐渐下降,到了8月又有所回升,8月以后大幅度下降。

……

(有些学生回答具体完整,有些学生回答的不够完整,教师加以引导,但也要给予肯定。)

(4)从总体上看,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两市月平均降水量最明显的差别是甲市只有一次升降,而乙市有两次升降.也就是说,甲城市只有一个“峰”,而乙城市则有两个“峰”.)

(学生亲历处理数据,绘制统计图的过程,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在分析比较中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以比较方便的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在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知道把两个折单式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方便的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1)先描点,然后连线。(2)用图例来区分两种不同的数据。(3)写清楚标题和点相对应的数量。

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上节课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看出数据的上下波动。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上不仅能看到准确的数据,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根据统计图的特点,作出合适、恰当地选择。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件展示教材63页的“试一试”

(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绘图。(对个别学生教师加以指导,鼓励他们描点时一定要细心,一个一个描,注意点对齐横轴和竖轴。)

(2)集体交流,帮助出错的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

(3)根据你绘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

①最高月平均气温甲市出现在()月,乙市出现在()月。

②两城市最高月平均气温相差()°C.

③()月份两城市月平均气温相同,有()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高于甲市,其余()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低于甲市。

④分别说一说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⑤从总体上看,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这道题与例题相似,意在让学生熟练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2、课件展示《新课堂》第74页的第2题。

(1)有电话的家庭用户在哪两年间增长幅度最大?

教师指明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2)有洗衣机的家庭户数在哪两年间增长幅度最大?

有上一个题做例子,学生很容易地发现:至两点间的跨度最大,由25户增长到40户。

(3)电话和洗衣机,哪一个普及率更高?

引导学生回答: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电话在人们的生活中比洗衣机有更重要的作用。

3、课件展示《新课堂》第74页的第3题。

(1)学生独立绘制统计图,教师个别指导。

(2)比较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变化,你能有什么发现?

指名回答,教师让多个学生说自己的观点,尽量完整。从图中可以看出男生的身高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比女生高一些,但从12岁以后,男女生的身高相差比较明显。

(3)你的身高是多少?与他们的平均身高相差多少?

教师可以让班里比较矮的同学回答,让其他同学给这名同学提一提建议,比如:吃点骨头补补钙,让他多吃点蔬菜,喝点牛奶,有必要的时候喝点钙片,配合适当的体育运动等。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通过巩固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以比较方便的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预测和决策。)

4、全课小结:

先由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在学习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那些技能?

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要认真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统计图,让它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数据,分析。比较数据。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的看出熟练的多少。

便于比较、分析数据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顾课堂我觉得亮点之处有:

(1)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教材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新课开始我就边讲述边播放最近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气候、降水量等与生活的关系。我觉得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重点让孩子经历单式折线统计图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过程,当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他们会积极的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了解复式图的优势。在研究完画法和特点后,再进行看图分析数据的训练,体现统计图的应用功能。

(3)让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

在这节课的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电话和洗衣机用户情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接着又设计了某地区小学生身高情况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应用广泛。

2、教学建议:

学生在分析、比较折线统计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尤其是在分析“从整体上看,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差别是什么?”题目不叫开放,学生说得越具体越好,不过只要是学生说的合情合理,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3、需破解的问题:

上一篇:餐饮申请材料下一篇:小班幼儿老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