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层次划分(共6篇)
记叙文:
1.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基本模式为:概括叙述或议论--具体叙述、描写--议论或抒情。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第一部分以议论抒情引出回忆,第二部分具体记叙“我”所经历的一件事,第三部分又以议论抒情呼应开头,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层次分明。
2.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划分。有明显的标志时间的词句,找这些词语有助于正确划分段落层次
如:如《老山界》交代时间的词句有: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根据这些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很容易将文章分成三大部分:①决定翻越老山界,做好翻山准备;②一昼夜翻越老山界的经过;②翻山后感想。其中第二大段又可按时间顺序分四个小层次。
3.按地点的转移(即空间位置的变换)划分
如:《藤野先生》根据地点的转换,可把课文分为三大段:
①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的原因; ②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弃医从文的原因; ③在北京,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如《故乡》,按“去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划分段落。如,冰心的《小桔灯》,按照地点的转化,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①第一段,叙述在“重庆郊外的一个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②第二段,叙述在“小姑娘家里”发生的事。③第三段,叙述在“我的朋友家”的谈话。④第四段,交待“离村后”的情况。
4.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主要是文学作品中的小说和戏剧
如:《变色龙》可按警官奥楚蔑洛夫审理狗咬人事件的情节发展,将课文分为三大段。
如《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5.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如:如《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即:不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成蜜蜂。以此为据,不难将课文分为四大段。
6.按照表述角度的不同划分。文章描述的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化分段落层次。如:
朱自清的《春》,可以看作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而写的: ①盼春-------②描春--------③颂春
其中的②描春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来不同层次:
a、写春风-----b、写春花-----c、写春草------d、写春雨------e、写春天里的人们的活动。议论文:四种方法:总分法、并列法、对比法、层递法。说明文:可参考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划分方法!
划分文章的段落或层次的方法——【专项练习】
训练题一:阅读巴金的《日》,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
①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上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热。②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③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⑤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雨化做一阵烟,一撮灰。A.123/45 B.12/34/5 C.1234/5 D.1/23/45
训练题二:阅读《文化和读书》,根据作者的思路,选出层次划分较合适的一项:()
①中国人向来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是看他有没有读书以及读了多少书,读书成了文化的一种象征。
②文化主要是靠读书来获得的。这是文化史的一个事实。真知从实践中来,也从书本中来,书本是以前实践的结晶,接受书本也就是接受历史的实践经验。大文豪大学者也总是和读书脱不了干系的。
③把读书等同于文化,这成了读书人的一个观念,中国文化史也就异变为一部读书史。读书也就是学习,儒家是很看重的。《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劝学》的首句曰:“学不可以已。”读书学习是放在第一位的。而那时候的读书,首要的和主要的是读儒家经典,读圣贤之书。这就使读书的范围比较狭窄了。道家对读书例是有一种较为达观的态度,语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道家不主张以有限的生命去博取无限的知识,而提出顺其天然颐养天年。这大概可以算是儒、道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互补吧。
④其实,更准确一点说,文化是有两个方面的。一个方面是书本之中的,一个方面是书本以外的。书本以外的文化至大,是读书这个词涵美国不了的,也不可用履历表上的文化程度也就是读书的年限来衡量。尤其对于读书人而言,这是无论如何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句名言。半部《论语》自然是谦虚的话,表示读书不多,只读了半部。不过我从这句话中取它这样的意思,书取一半,而另一半则是事功也就是实践,也就是书本以外的文化。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在田野,从这个角度看是有道理的。
⑤由于过去过分看重读书,就有了两个偏向。其一,皓首穷经,闭门造车,全然不问世事,不读人生之书。张舜微《爱晚庐随笔》曾指责清儒大多“只做得如何读字”,“至于体味书中理论而确有所得者惟开国时三数大儒耳”。读书尚不能明理,“笃行”更是不可能的事了。其二,是把科举功名看作惟一的读书门径,走入了历史的狭路和误区。
⑥当然在今天强调一下读书也是文化,是有现实意义和一定针对性的。“书比人长寿。”文化是永远的,读书也不会是短暂的。这样看来,文化与读书也将是一个永恒的文明主题。
A.1/2345/6 B.1/234/56 C.12/34/56 D.123/4/56
答案: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划不划分段落也必须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来进行。尤其中、高年级在课堂教学中划分段落对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文章的脉络、培养思维与写作能力等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此, 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一、划分段落有利于学生立足全文, 紧扣中心理解文章内容
(一) 从课题入手, 划分段落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 心灵的窗户, 起着提纲挈领、统率全篇的作用。尽管划分段落的方法很多, 但我认为从“题目”入手效果最好。
譬如《云雀的心愿》一课, 在谈到分段时, 我首先说:“谁知道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就是让沙漠变成绿洲。”“为什么小小的云雀会有这个心愿呢?它都看到了什么呢?”学生马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学生回答:“因为它看到了沙漠中黄沙满天飞舞, 还看到了洪水泛滥成灾。”我说:“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接着, 我因势利导:“可不可以把小云雀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分成两段?”有学生回答:“再加上开头需要点出事情的起因, 分为四段最合适。”这样, 轻而易举地弄清了文章的结构与层次。因而, 从题目入手分段的方法, 对每篇文章都适用,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分段落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
还以《云雀的心愿》为例, 文章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段落。
1. 写云雀妈妈带小云雀到外面看世界。
2. 小云雀在沙漠中看到了黄沙满天飞。
3. 小云雀看到了洪水泛滥成灾。
4. 小云雀的心愿。
在各段段意的基础上, 学生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容易了。这样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懂得文章的完整性, 何乐而不为呢?
二、划分段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
由于对划分段落缺乏正确引导, 直接导致了作文水平的质量不高。翻开中高年级的学生习作, 我们可以发现, 有的学生除了开头, 结尾、中间都揉在一起;有的学生抓不住重点, 详略不得当。这充分说明了在学生的作文中, 布局谋篇能力的薄弱。这与预读教学中对段落划分的疏忽, 有一定关系。
从这里可以看出, 划分段落, 抓文章的主要内容, 找出典型的事例, 对理解文章的布局谋篇 (构思) , 提高写作水平非常重要。
三、划分段落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大胆创新。因此,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依据自己的看法梳理文章结构。如学习《蒲公英的梦》一文, 有的学生根据“深夜的街道”“第二天一早”“天色已经暗了”等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把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而有的学生根据课文中描写场景的变换把课文分为四部分:
1.蒲公英因为所处的环境太差, 担心开不出漂亮的花。
2.蒲公英一天的痛苦经历。
3.蒲公英渴望人们改善环境。
4.蒲公英渴望生活在美好的环境里。
这样的划分也不无道理。我赞扬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挑战的精神。
关键词 中学;地理学科;能力
一、掌握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增长是以能力为媒介的,而能力的发展又以知识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化。由于基础知识是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自然成为地理学科能力最基本的成份。
1.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
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范畴。识记地理知识,即对要求识记的地理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对要求识记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初步的认识,即能说出它的要点、大意。识记是理解的前提,是学习其它知识的支撑点与“迁移基地”,是发展高一级层次能力、领悟教材思想观点的必要条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589个知识点中,有约70%的属记忆性知识。因此,依据大纲,加强识记知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2.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
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获得理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含义或现象。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靠地记住它;同样,也只有理解了的理论,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所以,理解知识的能力在地理学科能力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搞好理解层次知识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的发展。大纲中列出的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点有140多个,约占知识点总数的24%。
3.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运用归纳、分类办法将获得的地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把它系统化(列出知识结构)。如教学“中亚概述”一节时,按教材顺序完成教学内容后,二是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将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方式总结出来。
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学习结构主义理论,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不仅能大大提高知识教学效率,而且还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分析判断能力
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
2.综合(概括)能力
思维的一大特点是高度概括性。人通过思维,就可以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由一事物的发展变化经推测另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他们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综合(概括)的结果要用语言文字表述,加强初中学生地理表述能力的培养也不可忽视。近几年,我们发现有所50%的初三学生不能顺利地将地理思维的结果表述出来,有的错别字还很多。
三、形成地理观念的能力
地理思想是人们对地理事象和地理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对地理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也是对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规定和约束着人们地理思维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地理思维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健全基本地理观念是中学地理教学在认知领域的根本目标。
1.整体观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地理环境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该系统中其它因素的相应变化。例如,在大江大河上游修建大坝,不仅会影响河流下游的水文特征,还会影响到该区及其下游地区的大气温度、温度等要素,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
2.生态观念
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必须将自己融于自然,而不能与自然树立,要保护野生生物,维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要尊重自然规律,逐步适应自然规律;要有节制、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人类利用一种自然资源的同时不能破坏其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同样,保护其它自然资源时也要考虑不要引起其它灾害。
3.人口观念
正确认识“人口”与“人手”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均资源观念,从小养成俭朴、节约的良好习惯;正确认识与评价计划生育政策。
4.评估与预测观念
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一定意义上讲,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学习地理应该具有评估一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初步知识与能力,并能初步预测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潜力。
5.可持续发展观念
对记叙文的分析时,如何划分记叙文的段落,主要考虑的方法是:
一、按时间发展变化的不同来划分。
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的记叙文,宜抓住表示事件发展的关键性词语或者句子,分出不同的阶段,从而划分出段落层次来。
例如,分析杨沫的《坚强的战士》,只要抓住时间词语的这条纵线便可以分出段落层次: “过一夜”(领起第一部分)----------“第二天上午”(领起第二部分)------------“夜晚”(领起第三部分),抓住这三个起领段落的词语,也就划分出文章的三个段落。
二、按事情的发展阶段的来划分。
叙事的文章,事情的发展的总会有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性,这一特点,也总会在文章中体现出来。注意仔细分辨事件的发展阶段,就能划分出这类文章的段落层次来。比如,鲁迅的《故乡》,全文有三个发展阶段,即: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按照这个思路划分文章的段落,就有了明晰的依据。
三、按地点的转换来划分。
叙事文章,所描述的事情,常常不是发生在同一地点,而是发生在多处地点。这类文章,可以从地点的转换入手来划分段落层次。
例如,冰心的《小桔灯》,按照地点的转化,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①第一段,叙述在“重庆郊外的一个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②第二段,叙述在“小姑娘家里”发生的事。③第三段,叙述在“我的朋友家”的谈话。④第四段,交待“离村后”的情况。
四、按内容变化点来划分
有的文章,看上去,整个部分好象是难于找到可分点。但是,只要我们仔细地辨读,还是可以按照记叙历程的变化划分层次结构。
比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游历的地方非常多,似乎很难找到一条线索,但如果我们考虑到“雨中”这条线索,就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大的场景:“岱宗坊”和“黄岘岭”,即这两个地方虽然分别有许多个景点,但可以按照大的的描写对象,表现内容来划分。
五、按照表述角度的不同划分。
有的记叙文,描述的角度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这样就需要按照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化分段落层次。
例如,朱自清的《春》,可以看作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而写的: ①盼春-------②描春--------③颂春 其中的②描春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来不同层次:
a、写春风-----b、写春花-----c、写春草------d、写春雨------e、写春天里的人们的活动。
六、按思想感情变化来划分。
有的记叙文,比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由此,便可以找到划分段落层次的依据。比如,杨朔的《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①不喜欢蜜蜂----②想去看蜜蜂-----③赞赏蜜蜂------④想变成蜜蜂。划分记叙文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情节、顺序等,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怎样划分段落
段落,也称意义段、结构段、逻辑段。它是由几个意思密切相关的自然段组合适而成(有时一个自然段也是一个逻辑段)。划分段落是理解文章的必经过程和重要手段。分段,就是把叙述同一内容的各个自然段合并为一个逻辑段。分段时,先要理清全文的顺序,找到分段的依据,然后进行分段。
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如《一夜的工作》,可按审稿前、审稿时、审稿后和作者回来的顺序,分为四段。这类记叙文的段落,开头一段一般有交代时间的话,可作为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的参考。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经过总有它的发展过程。记事的文章,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划分段落。
3、按空间变换顺序分段。游记、参观记一类的文章,都可以依据空间的变换分段。分段时,表示空间的词语可作为划分段落的参考。
4、按内容性质的不同分段。有些课文,既不能按“时间的先后”或“空间的变换”分段,又不是写一件完整的事情,因而也不能以“事情的发展”作为分段的依据。它们是从几方面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或通过几件事来写人,这样的文章可依据内容的不同来分段。对这类文章分段时,要注意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
5、按总起分述的方法分段。“总分”写法的文章,一般分两段。分述部分,不管一个局部或几个局部都作一段。局部中几个方面,应作为“分述”中的层次。如《林海》。“总分总”写法的,则分为三段,如《美丽的不兴安岭》。
五、怎样划分段落
分段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但重在分清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常见的分段方法有:
1、整体分割法。读一篇写事的文章,要搞清它写的是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依此可将文章分段;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则要把事情一件一件分割开;说明事物的文章,同样要把所说明的几个方面分割开。
2、部分归并法。步骤是:第一,先给第个自然段编上序号并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第二,把说明同一内容的邻近自然段归并成一个大段。
3、提取中心法。先抓住文章中占较多篇幅的主要内容,把这部分内容归纳为一大段,就是提取中心段。
4、标志分段法。有些文章有明显的分段标志,如有标明时间的语句,有标明地点、方位的语句,还有空行标志。
关于过渡段的处理:过渡段承上启下,主要是为了启下,因而分段时一般从下不从上。如《伟大的友谊》中的过渡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就应划归下一段,如果过渡段主要是总结上文的,也可以归上段。
六、怎样归纳段意
分段以后,用简明扼要的话说明每段的主要意思,就是归纳段意。这实际上就是把整篇课文概括成一个简单的提纲。这样,我们不仅能掌握每段的主要意思,还能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次序安排材料的,了解段与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归纳段意的要求
归纳段意一般要做到如下三条:一是准确,即要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全段的重点内容,不能用部分代替整体或用次要的代替主要的;二是简练,言简意明,不能罗嗦;三是通顺明白,不能含糊其词。
归纳段意的方法
1、摘句法。
把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作为段落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中心句的段落。
2、归并法。
先找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再将几个自然段的大意归并到一起,归纳出全段大意。
3、取舍法。
一段里有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有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就可以得出段意。如《小英雄雨来》第一大段有两层意思:雨来生活的环境和雨来的游泳本领高。第二层是主要的,可以用作全段大意。
4、借助法。
就是借助段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纳。如总分段,可借助总述部分;因果段,可借助结果部分;递进段,可借助后一层的意思,但要注意在同一篇文章里归纳段意的方法要统一,不能几种方法同时使用。
七、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法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法三: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法四: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法五: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重要的一位开宗立派的大诗人,其感伤诗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引》等,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其中《长恨歌》是史实与民间传说兼有,天上人间照应,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态度既有讽刺,又有叹惋同情。学界对《长恨歌》的主题长期争论不休,有讽谕说、爱情说、风情说、又有爱情与讽谕双重主题说等。白居易曾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中自赞其诗“一篇《长恨》有风情”,据此,“风情”说应该是其主题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关于这首诗层次结构的划分,学界也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这也真正体现了“诗无达诂”的遗训。笔者就此做了专门整理,现举其要者,列之于后,以求教于方家。
一、两部分(段)说
持这种划分观点的学者相对较多,但并非千篇 一律,在具体的起始句上也有很多分歧。较有代表性的是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1]128,大致以“不重生男重生女”为限,分为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半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从全诗来看,前半是长恨之因。诗的后半,作者用充满着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是长恨的正文。”最近虽然出版了修订本二版,但是这种观点未曾改变。
霍松林是研究唐代文学的著名学者,他虽然主张将这首诗划分为两部分,但与游国恩所言相比,认为分界句有所不同。如其《唐诗精选》[2]307所云:
全诗以“惊破霓裳羽衣曲”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致“恨”之因,这是讽谕主题说的根据;后一部分写“长恨”本身,这是爱情主题说的根据。……一开头即揭示唐玄宗的这样性格特征——“重色”,然后从各侧面进行刻画,情节也随之发展:“思倾国”,选妃子,华清赐浴,兄弟列土、骊宫歌舞、安史乱起、马嵬兵变,逃难蜀中,这是“重色”的表现和后果;从入蜀到回京的思念妃子以及命方士“致魂魄”,则是“重色”性格在悲剧情境中的延展和深化。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3]306-307亦将此诗分为两部分,但是分界不是很明显:“诗的前半首鉴诫荒亡之意明显,后半首爱情悲剧的渲染凄恻动人。”又云:“《长恨歌》的后半首,是白居易据民间传说改写而成的李杨的爱情悲剧。……诗分别从李隆基、杨玉环双方的遗恨和相互的感情纠结写来,表现他们天上人间,无尽的眷恋。”从郭先生的进一步解说看,前部分应该是到“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其余则为后部分。
王汝弼《白居易选集》[4]23云:“此诗前半写实,后面则运用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比较显著地受了变文的影响,写实与虚构,前后递转流畅,天衣无缝。”没有明确其界限所在,然而编者在“临邛道士鸿都客”一句的注释后又说:“此诗以下即以传说的神仙故事叙写。”由此可知,该句当为其前后的分界。
王运熙《略谈〈长恨歌〉内容的构成》[5]434一文指出:
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描绘了唐明皇、杨贵妃两人的爱情故事及其悲剧。它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出唐明皇溺于女色,不顾国家大事,结果带来了安史之乱;另一方面表现了由于安史之乱,杨贵妃悲惨地死去,明皇日夜萦思,感情非常诚笃,杨贵妃死后变为仙人,也念念不忘明皇,彼此眷恋对方,但不能相会,形成长恨。诗篇一方面对李、杨两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祸乱做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
依照王先生的论述,我们可以肯定他是将这首诗分为两部分,虽没有具体讲明哪句,应该在含有安史之乱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之后的内容应该为第二部分。
陈玉刚《简明中国文学史》[6]155划分的起始句又与前者有所不同:
全诗一百二十句,八百四十字,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写起,描述了杨玉环如何受到唐明皇的宠爱以及李、杨宫廷生活的细节,到“宛转蛾眉马前死”只用了三十八句,不到全诗的三分之一。全诗的三分之二篇幅,是以一个“恨”字为中心,写杨贵妃死后,唐明皇对她的思念之情,最后落脚到“此恨绵绵无尽期”,采用的是前后对比、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很能感动人。
陈友琴《白居易》评[7]12认为:这首诗的前面一部分对唐玄宗的荒淫和杨贵妃的恃宠而骄有些讽刺和批评,分界句为“魂魄不曾入梦来”之后;后面写方士受玄宗之托,访问蓬莱,得到当时二人的密语,归报上皇,从其行文中能看出,这部分的起始是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册[8]149,与前者相同,将《长恨歌》划分为两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为第一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末尾为第二部分。
有的学者虽然认为这首诗划分为两部分,观点或主张是提出来了,但是前后两部分的分界句不明显。如詹锳先生《唐诗》[9]81对《长恨歌》划分两部分,也有点含糊,并未指出分界句:
从全诗来看,感伤的情调重于讽刺。前半篇讽刺的地方,笔锋很不尖锐,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丑史没有进行揭露。后半篇又用虚构的情节来美化唐明皇、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把他们两人描绘得那样的深情绵邈,以至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仿佛帝王后妃之间也有真挚的爱情似的。最后一段写道士鸿都客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杨贵妃,终于在海上仙山寻到了她,从她那里带回来当年和唐明皇定情的信物,这些扑朔迷离的情节,虽然来自民间传说,毕竟带有迷信色彩。而且白居易对唐明皇的讽刺,无非是说迷恋女色,以致铸成大错,目的是为了给当代皇帝作前车之鉴。
再如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10]375也同意将这首诗分为前后两部分,但具体的前后分界句没有讲明: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有爱情说,讽谕说和讽谕、爱情双重主题等多种说法。……此诗的主导方面似在后半篇,为使前后有机结合,前半的讽刺保持着一定的限度,而且多有讳饰。……白居易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表明《长恨歌》是一篇写风情的作品,应从较广阔的时代意义上去把握和理解其“长恨”主题所蕴含的悲剧意蕴,即把李、杨的悲剧分别看作爱情悲剧、政治悲剧和时代悲剧,从而使爱情主题、政治讽刺主题和时代感伤主题,各有所依存和附丽,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三重变奏的统一整体。
刘开扬《唐诗通论》[11]233只对这首诗的诗意进行了阐释,但并未明确划分诗的段落:
开始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写纳杨氏以后说:“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安史之乱发生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些全是讽刺。但是写道玄宗入蜀和还都以后,却总去写两人昔日的恩爱和玄宗的悲伤了,“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即《李夫人》诗说的“此恨长在无销期”,“人非木石皆有情”。后面方士寻求是是根据民间传说,玄宗为太上皇还京后,被肃宗宠信宦官李辅国逼迁,引起民间同情。诗的后半这样写,也还是不悖于题旨的。
张浩逊《唐诗分类研究》[12]321所言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把杨玉环写成一个专情女子的形象。最典型的诗篇便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该诗绝口不提杨玉环曾为寿王妃事,说她在入宫之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一入宫即深得玄宗宠爱,两人如胶似漆,恩爱无比。后半部分写玄宗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同意杀死杨妃后,内心不胜痛苦,对她的思念日甚一日。临邛道士为玄宗一片痴情所感动,遂教方士去寻觅杨氏的魂魄,果然在虚无缥缈的海上仙山找到她。
李宗为《唐人传奇》[13]68则将《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相比较而论述两者的层次结构划分,也未提出明确的分界句:
《长恨歌传》的结构与《长恨歌》基本相同,以杨妃赐死马嵬为分界,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所着力铺陈描写的是杨贵妃冶容取宠以至误国的故事,形同野史别传,所宣扬的仍是以妇人为祸水的封建传统观念;后半部分则依照王质夫所述的民间传说叙写了玄宗遣方士游神驭气在海外仙山找到已成了仙的杨妃的故事,通过玄宗沉痛悼念和杨妃在仙宫中对方士追叙昔日情意等等描写,突出了玄宗与杨妃天上人间两不相忘的真挚感情。
实际上,有的学者将《长恨歌》划分为两部分说的观点看作是20世纪的一个主流观点。如杜晓勤《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隋唐五代文学研究》[14]1041在介绍这一时期白居易《长恨歌》研究状况时也提到:“前部分讽谕意义甚明,后半部关于李杨爱情悲剧情节的渲染、对玄宗晚年悲凉处境的生动描绘,加深其讽谕意义。”
二、三部分(段)说
将《长恨歌》划分三部分之说的学者也不少,许多学者的主张颇具代表性。钱基博先生自1939年至1942年在抗日战争期间设立于长沙的国立师范学院任教,并编写了《中国文学史》[15]401-403,在该书所引用的《长恨歌》中,将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回看血泪相和流”;第二部分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第三部分是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而结束。
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16]279则是继承了钱基博的说法:
《长恨歌》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全诗分为三段,“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以上为第一段。……自“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为第二段,这一段全部是在描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悼念。……《长恨歌》第三段叙述方士觅魂,作为仙子的杨贵妃的心理状态是被描写得极其隐约迷离的。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17]348-349所划分的部分与前面两者完全是一致的:
诗的开篇部分写玄宗好色废政,杨妃恃宠而骄,终至引发安史之乱。……自“黄埃散漫风萧索”、玄宗逃蜀、杨妃身亡始,诗情即为沉重哀伤的悲剧气氛所笼罩,周详的叙事一变而宛曲的抒情,极力铺写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的睹物思人的种种感触,并借四季景物的变换和孤寂的环境衬托他苍凉伤感的情怀。……诗的最后一段,笔锋再转,写临邛道士鸿都客为玄宗上天入地寻觅杨妃,而杨妃竟在缥缈迷离的仙境出现。
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对此的理解也与前面大致相当,但不见其引用诗句,她在《唐诗宋词十五讲》[18]150-151中云:
这首诗仅用三分之一的篇幅叙述安史之乱前唐皇重色、杨妃专宠的极乐情景,而用三分之二的篇幅渲染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细腻地刻画他从奔蜀到还都一路上睹物伤情的心理活动。黄尘栈道、蜀江碧水、行宫月色、夜雨铃声、太液芙蓉、未央垂柳、春风桃李、秋雨梧桐、夕殿飞萤、耿耿星河,无论是乐景还是哀景,都一层一层将人带入伤心断肠的境界,从而千回百转、淋漓尽致地抒写了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悔恨和痛苦。而这首诗最后三分之一的篇幅所虚构的缥缈美丽的仙境,又进一步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到高潮。
靳极苍《长恨歌及同题材诗详解》[19]1-3将《长恨歌》划分为三部分,与前面的起始句有所不同:第一部份是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魂魄不曾来入梦”;第三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可见,其区别在第一部分。
三、四部分(段)说
四部分说的观点既有从清代以来的高度一致,也有异彩纷呈新见,可以说是诸说中内部在起始句的确定上分歧最多的一类,截至目前,竟然有八种之多。
清乾隆御选《唐宋诗醇》[20]174的见解较为独到,为一些学者所宗:
通首分四段:“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畅叙杨妃擅宠之事,却以“渔阳鼙鼓动地来”二句安摄下意,一气直下灭去转落之痕。“九重城阙烟尘生”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马嵬赐死之事,“行宫见月伤心色”二句安摄下意,盖以幸蜀之靡日不思,引起还京之彷徨念旧,一直说去,中间暗藏马嵬改葬一节,此行文飞渡法也。“天旋日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叙上皇南宫思旧之情,“悠悠生死别经年”二句,亦暗摄下意。“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末,叙方士招魂之事,结处点清“长恨”,为一一诗结穴。
与前面所划分的四部分说相同,高步瀛《唐宋诗举要》[21]302认为:第一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惊破《霓裳羽衣曲》”,叙杨妃擅宠之事,每段末二句皆摄下文;第二段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夜雨闻铃断肠声”,叙杨妃马嵬赐死明皇幸蜀之事;第三段从“天旋日转回龙驭”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叙上皇回銮仍思妃不置;第四段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叙方士招魂之事,结处点出长恨,为全诗结穴。高氏所分层次,对乾隆敕撰《唐宋诗醇》有所宗仰。
程千帆先生《唐宋诗名篇》[22]238与前者基本相同,只是没有提及每部分最后有统摄下段之说,并且各部分的内容概括更为详细具体:第一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惊破《霓裳羽衣曲》”,写唐玄宗重色,杨贵妃专宠,而安禄山的叛变,则使得他们的生活起了一个突如其来的巨大变化;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夜雨闻铃断肠声”,写杨贵妃的死和玄宗在流亡中对她的悼念;第三部分从“天旋日转回龙驭”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玄宗返回长安以后,仍然怀念杨贵妃;第四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由于方士的道术,终于使得两人互通消息,并重申了彼此之间永远不渝的爱情。
张步云与前面划分四部分完全相同,他在《唐代诗歌》[23]417中指出:
《长恨歌》分为四段:一、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写杨贵妃的美姿善舞,承恩擅宠。二、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到“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述贵妃马嵬之死与玄宗入蜀事。三、从“天旋日转回龙驭”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叙玄宗自蜀还京,南苑思归之情。四、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写道士招魂,点题“长恨”,为一篇之结穴。
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册[24]1429-1435对《长恨歌》的划分也完全与前面相同,只是每一部分并未讲明其段意。
廖仲安、刘国盈《中国古典文学辞典》认为[25]633:
全诗百二十句,八百四十字。……诗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杨妃专宠,又千方百计取悦玄宗,只举出温泉赐浴、霓裳歌舞以概一般,写得比较简括。第二部分写安史乱起,从而发生了马嵬兵变、杨妃赐死的悲剧。第三部分写玄宗朝夕思念杨妃,自蜀还都,感念当初,触目伤怀。第四部分更幻想出临邛道士访寻仙山,得见杨妃玉容,用倒叙手法,写杨妃回忆往日七夕与玄宗爱情密誓,感叹幽明永隔,结出长恨。
这里没有明确标示出各部分的起止。但我们可以根据其分析的意思做出判断,第一部分应从开始到“尽日君王看不足”;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回看血泪相和流”;第三部分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第四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
龚克昌、彭重光《白居易诗文选注》认为[26]6-14:第一部分的划分与前面相同,从开始到“尽日君王看不足”,写杨贵妃的专宠和唐明皇的荒淫失政,隐伏着安禄山的叛乱;第二部分则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夜雨闻铃肠断声”,写杨贵妃在马嵬事件中被缢而死与唐明皇失去贵妃后的凄楚心情;第三部分从“天旋日转回龙驭”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明皇回京后对杨贵妃的深深思念;第四部分划分与前者相同,写方士招魂的故事。最后两句点出了“长恨”的题旨。
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27]479认为:从开头到“不重”句为第一大段,写杨贵妃得宠的经过;从“骊宫”句到“回看”句为第二大段,写玄宗荒淫误国和杨贵妃的死;从“黄埃”句到“魂魄”句为第三大段,写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和他晚年的凄凉生活;从“临邛”句起到篇末为第四大段,写玄宗命方士寻找杨贵妃,表现他们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
夏传才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精粹选读》中册[28]143则提出:长诗是七言歌行体,一百二十句,按其叙述层次分四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不重生男重生女”为第一段,写杨玉环入宫、受宠和杨家满门富贵的情景;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不见玉颜空死处”为第二段,写事变,杨贵妃惨死和唐玄宗的眷恋;从“君臣相顾尽沾衣”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为第三段,写玄宗返长安后对杨玉环的思念;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为第四段,写方士招魂见到杨玉环的情景。
饶芃子[29]872与前面略有不同,从其赏析行文中看出,亦将这首诗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到“惊破霓裳羽衣曲”,并认为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第三部分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第四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
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册[30]144将其分四部分:从“汉皇”句到“不重”句为第一部分;从“骊宫”句到“夜雨”句为第二部分;从“天旋”句到“魂魄”句为第三部分;从“临邛”句到末尾为第四部分。
王镇远等《古诗海》[31]859认为:
此诗写的是唐玄宗和杨妃的爱情悲剧,故以“长恨”为题。诗的前部所述大抵出于真实的历史,后半部分写玄宗遣方士至海外仙山觅得杨妃仙灵的故事则来自民间。……《长恨歌》全诗凡八百四十字,一百二十行,大致可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二十六行,写杨妃娇好美貌及其入宫后倍受宠幸的盛况。第二段十六行,为由盛而衰的转折,写突然爆发的安史之乱惊破了玄宗的骊宫春梦,并且导致了杨妃的死亡;第三段三十二行,写杨妃死后玄宗在蜀中及返回长安后对她的思念之忱;第四段四十六行,写玄宗遣方士于海外仙山寻觅到死后成仙的杨妃,由杨妃的赠物寄词描述她对玄宗的思念,并由末句之“此恨绵绵无绝期”归结到题目“长恨”上去。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指出来分界句:此诗第一段自开头至“汉皇重色思倾国”;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回看血泪相和流”为第二段;第三段自“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入梦”;第四段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末句。
四、五部分(段)说
苏仲翔选注《元白诗选》[32]158-161将其划分为五个自然段,分别是:第一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不重生男重生女”;第二部分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不见玉颜空死处”;第三部分从“君臣相顾尽沾衣”到“魂魄不曾来入梦”;第四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梨花一枝春带雨”;第五部分从“含情凝睇谢君王”到结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唐诗选》下册[33]147-149则与苏仲翔《元白诗选》所持观点完全相同,只是段意已被明确标出:
第一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杨氏得宠,兄弟姊妹高官厚禄,煊赫一时;第二部分,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不见玉颜空死处”,写安禄山起兵后唐朝君臣逃奔西蜀,杨贵妃被绞死的经过。第三部分,从“君臣相顾尽沾衣”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玄宗返京后对杨贵妃的思念;第四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梨花一枝春带雨”,写道士到仙山找到杨贵妃;第五部分,从“含情凝睇谢君王”到“此恨绵绵无绝期”,记贵妃的话,点明“长恨”。
蒋凡所划分的五部分与前面略有不同,他在《古诗观止》[34]430-435中撰文认为:第一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不重生男重生女”;第二段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夜雨闻铃肠断声”;第三段从“天旋地转回龙驭”到“魂魄不曾来入梦”;第四段“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梨花一枝带春雨”;第五段从“含情凝睇谢君王”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并且对每一段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余恕诚《唐诗风貌》[35]225在讨论《长恨歌》叙事艺术时,还引用了《唐宋诗醇》的层次划分观点,但却在谈及唐诗的故事情节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只是没有完整地引用全文,要准确地判断出分界句,有的很显然,有的尚有些困难:
《长恨歌》的故事由五个环节组成:结合、惊变、思念、寻觅、致词,一环环连续向前发展,即经常出现出人意外的转折,又环环相扣,完全符合人物性格逻辑,而且每一大环节中又有一些小的曲折波澜(如致词一节先寄旧物,后又提及密誓)。
金性尧先生的《唐诗三百首新注》[36]100只在注释文字中对这首诗层次进行了划分,与前面几种五部分说稍有不同:“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为第一段,写杨贵妃得宠经过;“渔阳鼙鼓动地来——回看血泪相和流”为第二段,写玄宗等出奔及杨贵妃之死;“黄埃散漫风萧索——东望都门信马归”为第三段,写玄宗入蜀及还京;“归来池苑皆依旧——魂魄不曾来入梦”为第四段,写玄宗回宫后苦思杨贵妃;“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为第五段,写方士会晤杨贵妃的经过。
五、两部分九段说
喻守真注释的《唐诗三百首详析》[37]71是划分《长恨歌》最为详细的一种主张,共分为九段:
本篇可分为九段:“汉皇——颜色”为第一段,是叙贵妃的出身和姿色,暗埋长恨的根。“春寒——生女”为第二段,是贵妃的承恩专宠,已伏长恨的机,并且连带述及后宫亲戚百官的.怀恨。“骊宫——衣曲”为第三段,是叙贵妃的能歌善舞,而以渔阳两句承上起下,为全篇过脉之处。乐极悲来,已见长恨之端。“九重——和流”为第四段,是略述明皇出奔,贵妃的惨死,写长恨之始。“黄埃——马归”为第五段,是叙明皇入蜀的艰苦,和从蜀归长安的情形。随地所遇,无非长恨。“归来——入梦”为第六段,是叙明皇返京以后,触景伤情,日夜怀恨的情形。“临邛——差是”为第七段,自此以下为后半篇,另一格局,这段是叙临邛道士的寻觅太真,层次分明。“金阙——带雨”为第八段,是叙道士寻到太真,从道士眼中描出另一太真来。“含情——绝期”为第九段,是叙太真托道士致意于明皇的许多言语,写得情致缠绵悱恻,言外有无穷隐恨。结末两句,点出题目“长恨”,又有悠然无尽之意。通篇纯系叙事,不着一句议论,而褒贬的意思,自在言外。
不过,我们从前面这些引文中所言“自此以后为下半篇,另一格局,这段是叙临邛道士的寻觅太真”可知,在注者心目中,这首诗是可以划分为前半篇与后半篇,即第一段至第七段为前半篇,第八段至第九段为后半篇。
六、前后有变化的层次划分
徐中玉先生的观点是有所变化的,他早期主编的《大学语文》[38]133将《长恨歌》划分为“两部分四段”,如其注释曰:
这篇长诗写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划杨贵妃(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前半篇对玄宗荒淫误国等有所揭露批判,后半篇则以同情态度描写了李、杨关系的悲剧结局。
他所划分的自然段却是四个段落:其层次结构为“汉皇——不重”、“骊宫——不见”、“君臣——魂魄”、“临邛——此恨”。后来所编的《大学语文》[39]134-141却变成了这样的结构层次“汉皇——尽日”、“渔阳——不见”、“君臣——魂魄”、“临邛——此恨”。但是最新编《大学语文》第八版简编本[40]181里却仍然保留前面的第一种结构层次,没有再提两部分之说,文后提示“大致可分四段”:
第一段写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宠幸;第二段写变乱爆发,贵妃殒命,玄宗伤痛不已;第三段写李重归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第四段写杨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
然而在前面几部《大学语文》问世期间,徐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41]375则与前面有所区分:
《长恨歌》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展现了李、杨悲剧故事的全过程。按其情节进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从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为第一部分,主要叙写杨妃的入宫和李隆基对她的专宠;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魂魄不曾来入梦”为第二部分,主要写事变的发生,杨妃的惨死,以及李隆基对杨妃的不尽眷恋之情;从“临邛道士鸿都客”以下为第三部分,写方士招魂见到杨妃的情景,最后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两句点名“长恨”题旨。
根据以上的情况,我们很难对徐先生的层次划分作出一个明确的选择。同时也说明这首诗的确让人很难划分。
七、未能划分层次结构
从文学史教材来看,除了前面提到的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传统的两段论观点外,现在诸多的文学史教材如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谈到了全诗的线索,但并未明确标示出各段落的起始;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仅言“《长恨歌》是很成功的一篇叙事诗”而已,丝毫未及其它方面。
与文学史教材相配合的作品选,则在这一方面做得更为不足。自1963年被列为高校文科教材的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1980年与修订时,虽做了一些文字纠错与补充,但仍对作品的层次结构关注得较少,这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缺陷。这部教材可以说是全国使用历史较长、范围最广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本,所以增加所选作品的层次结构分析应该成为下一次修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袁世硕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虽然是20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吸收了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但仍然与前者朱先生“作品选”无甚两样,在作品结构分析方面也是避而不谈,这等于说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没有自己的学术观点,我觉得这是不合适的。顾学颉、周汝昌选注的《白居易诗选》[42]是40多年来最为通行的白居易作品读本,其对各种典故、历史事实的注释极为详尽,然而对《长恨歌》的结构层次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这是极不应该的。
目前学界较为通行的白居易别集有三种,一是顾学颉校《白居易集》[43],其主要目的在校勘文字与标点方面,所以只用绍兴本作底本,参校宋明清各本进行校勘和标点,无意关涉《长恨歌》的层次结构。二是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44]其重心笺注和校勘方面,“笺的部分,以人名、地名而论,为主,傍及僻见典故、制度、史实及有关考证,尤着重总结历来之学术研究成果。”(前言)其校勘意在“比勘之下,订正各本鲁鱼亥豕之误者”。虽然后者引用了《唐宋诗醇》四部分学说的内容,但均以忠实原有的底本为主,未在《长恨歌》的层次结构划分方面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作为笺校性著作如此对其层次结构不置可否,则似有不妥。三是谢思炜所撰《白居易诗集校注》[45]虽然是在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白居易所作的较为全面的一部诗歌注本,但就《长恨歌》的层次划分,没有什么明确的观点。
这一层次的财务舞弊直接通过财务报表的编制、汇总或合并等环节在财务数据、附注信息等方面迎合舞弊的目的, 无需通过其他更加复杂的作弊程序。这种舞弊方式往往表现为账表不符或表表不符等。这种方法也被称为“一次性会计处理”或“高空调整”。
一次性会计处理, 一般都是企业高级管理层为了使财务报表达到理想的状态而采用最为直接和简单的办法对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附注等相关内容进行直接的更改。这种财务舞弊手法一般常见于:第一,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具有操纵财务会计报表的动机。第二,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具有操纵财务会计报表的能力。第三, 企业在财务报表方面的实际情况与预期要求相差比较远, 通过其他财务处理层次或手段进行报表的操纵要么收效不明显、要么时间上不能立即满足高层管理人员对财务报表的要求。第四, 企业财务报表无须经过审计程序或高层管理人员十分熟悉审计程序和方法的情况下进行。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直接对财务报表及其附注进行更改和调整属于简单的、表层的财务舞弊现象。这种财务舞弊现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低, 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只要稍加留心并通过简单的审计对账程序就可以发现这些问题。首先, 可进行账表核对, 一般适用于对单个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这种企业的会计账目数据与财务报表数据都是直接的对应关系, 不存在任何中间环节, 审计时只需要将其会计账目数据与财务报表进行钩稽、核对便可发现此类问题。其次, 进行表表核对, 一般适用于企业集团财务报表的审计。这类企业的财务报表一般都是经过汇总或合并而成, 其合并财务报表的数据分别来源于企业本部和分支公司的财务报表, 审计时不但需要将企业本部的会计账簿数据与合并财务报表进行核对, 而且必须将合并财务报表数据与分支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按照报表汇总或合并的办法进行核对。最后, 还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 一般适用于对企业报表附注的审计判断。无论是单个企业, 还是企业集团, 其报表附注中都包含有主观性的、会计账目中未能充分披露的事实, 审计人员还需要根据所了解的其他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以防止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隐瞒、篡改相关的信息。
二、账务处理层次
这一层次的财务舞弊是通过经济交易或会计事项的相关账务处理, 人为地间接影响财务报表数据, 从财务报表本身并不能直接看出财务数据之间的矛盾或明显不符现象。这种财务舞弊在实际工作中最为常见, 而且无论是单个企业, 还是企业集团都经常运用这种手段进行财务报表的间接调整。
企业通过账务处理进行财务舞弊一般都会具有如下特征:第一, 临近会计期末结账时进行的账项调整。第二, 用作报表操纵的账务处理, 其科目对应关系经常表现异常。第三, 将备抵类科目作为账项调整的“蓄水池”。第四, 旨在操纵报表的账项调整, 其金额一般都比较大。如果进行账项调整的金额不大, 则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第五, 如果企业管理层试图通过账务处理达到操纵报表的目的, 则一般都会上下联动。
鉴于该类财务舞弊的上述特征, 审计人员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可以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对相关会计处理业务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计, 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判断能力和经验。其基本点包括:一是重点审查企业临近结账日的相关会计处理业务, 根据科目间的对应关系判断其是否正常、进行账务调整的理由是否充分;二是应根据历年的账务调整惯例, 判断其账务调整的数额是否较大、且经常发生;三是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企业是否具有大幅度进行账务调整的迫切需求;四是通过详细了解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队伍的基本状况, 初步判断企业是否具有精通会计业务、能够借助账务调整人为操纵财务报表的能力;同时还可借助一般的审计过程、适当关注企业是否曾经支付过相关的咨询费用, 判断企业有无借助社会咨询机构或外界专业人士等方面的能力进行相关账务调整的可能性。
三、经济交易层次
通过有意安排的经济交易进行财务舞弊是近年来国内外常见的一种舞弊方式。这种舞弊方式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十分的间接和隐蔽, 且需要事前的策划和设计, 它不仅涉及企业的高级管理层, 还会涉及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和业务经营人员;不仅涉及本企业, 有时还会涉及其他经济单位或个人。有些企业本身甚至为了虚构经济交易、操纵财务报表的方便而专门设立相关的分支机构。
当一个企业试图借助经济交易进行财务舞弊时, 一般都会呈现出如下特征:第一, 经济交易只是实现财务报表操纵的一个幌子, 因而经济交易往往突然被提出。这类经济交易一般与企业正常的业务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不具有经常性。第二, 经济交易的目标性很强。第三, 经济交易的标的额一般较大, 要等于或超过用于弥补财务报表的不足部分。第四, 这类交易一般发生于年度业务经营计划之外、且涉及面较广, 需要高级管理层整体掌控、具体按职能分工负责。
面对借助经济交易进行财务报表操纵的现象, 审计人员应当对经济交易的系统性予以关注, 并在审计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下列程序和方法:首先应了解企业组织结构和资本纽带关系, 调查和了解其所有关联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与本企业业务的内在联系及往年相互之间经济交易的发生频率, 初步判断其利用关联企业进行交易设计、进而人为影响财务报表的可能性。其次应检查企业的年度业务计划, 关注本年度内所发生的非经常性经济交易和事项是否属于提前安排的。然后通过企业本年度所发生的非经常性经济交易及其对年度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方面的影响初步判断这些非经常性经济交易的经济实质是否在于人为影响当年的财务报表;同时还应关注这些经济交易在定价方面是否公允、公平。如果这些经济交易发生于关联方之间、或者以企业做出明显的让步为代价, 则更应引起审计人员的注意。
四、政策方法层次
企业借助会计政策和方法的变更进行财务报表操纵也是最为常见的手法之一。相对于其他舞弊手法而言, 通过会计政策和方法的变更进行财务舞弊更能体现其技术性, 而且还具有隐蔽性。
这类财务报表的舞弊手法通常会表现出如下特征:第一, 违背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原则, 改变原有的、不利于当年财务报表的会计政策或方法, 刻意地选择对调整当年的财务数据更加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方法。第二, 当企业发生会计政策或方法变更时, 按照规定应当在财务报告的附注中予以披露。但是, 只要企业改变会计政策或方法的目的在于人为地影响其财务报表数据, 一般都会在附注中有意渲染其变更的合理性, 或者含糊其辞、隐瞒实情。第三, 会计政策或方法的变更一般发生于对财务报表影响显著的领域, 且多种会计政策或方法的变更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方向都具有趋同性。第四, 由于会计政策或方法的运用具有广泛性, 其发生变更的领域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第五, 会计政策和方法的变更需要高层管理人员的导向和会计专业人员的参与, 且一般都需要进行事先的测算和估计, 具有一定的技术性。
针对该类财务报表的舞弊方式和手法, 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当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并采用下列方法:首先, 应当审慎地阅读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中的附注, 以了解其主要的会计政策和方法, 并判断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其他相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其次, 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历年来所一贯采用的会计政策和方法, 并关注以往年度有无变更的情况以及变更的理由是否合理、充分。再次, 根据相关会计账户往年的经验数据或数据间的对比关系, 判断其使用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发生变更或误用的可能性。然后, 复核企业重要会计政策和方法的运用, 以进一步判断其发生变更的可能性。尤其是通过会计政策或会计方法的变更对当期损益影响敏感的领域———包括影响金额大的和能产生直接影响的。最后还要注意, 如果发生了变更、且在附注中作了披露, 则审计人员要判断变更后的会计政策或方法是否更加科学、合理。如果发生了变更却未在附注中披露, 则应根据漏报的严重程度和企业是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决定审计意见的类型。
五、估计判断层次
相对于前面的舞弊手法, 这种财务舞弊手法更加的隐蔽、且缺乏刚性的正误判断标准。企业借助会计估计和判断进行财务舞弊的基本特征往往表现为:第一, 高层授权、基层人员具体执行。运用会计估计和判断进行财务报表操纵、人为调节企业的损益状况无需高层管理人员精通财务会计知识, 高层管理人员只需向基层会计人员透露财务报表的操纵意图, 具体由专业会计人员进行。第二, 会计估计和判断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缺乏客观的、可供验证的事实依据。第三, 借助会计估计和判断进行财务报表操纵, 往往同时表现为会计估计水平和人为判断标准的变更。当原有的会计估计水平或判断标准不能满足当前财务报表相关指标的要求时, 企业有可能会通过变更其水平或标准人为地影响相关财务数据。第四, 为了为会计估计和判断的变更寻找理由, 企业有时还会刻意地安排经济交易或事项。第五, 为了掩盖会计估计或判断的真相, 企业有时也会寻找其他托词, 进而达到增加成本费用、减少利润的目的。第六, 凡试图通过变更会计估计水平和判断标准进行财务报表操纵的, 一般其变更的幅度都比较大。
对由于会计估计和判断而产生的财务舞弊进行审计, 是现代审计中审计人员的重要职责。因而, 审计人员在应对企业借助会计估计和判断进行财务报表操纵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真正以第三者的立场、独立的态度、超然的精神对待审计判断。审计人员对这种无法确切判断其正确或错误的会计估计和人为判断, 不能受到企业所做估计和判断的影响, 更不能受到企业的左右。 (2) 应当立足于企业的客观情况, 进行重新的估计和判断。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所进行的会计估计和判断不能是毫无根据的、更不能主观臆断和脱离实际情况。 (3) 调查、了解企业历年来的会计估计和判断的公允性及其变更情况。尤其应当关注经常变更、随意变更的情形。 (4) 凡涉及会计估计和判断的领域, 审计人员应当亲历现场或进行必要的分析, 有时还需要利用专家的工作。 (5) 判断企业会计估计和判断的合法性, 包括变更前后会计估计和判断是否符合相关的会计法规和准则, 以及会计估计和判断变更后是否按照规定在附注中进行了充分的披露。
摘要:财务舞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常见的一种扭曲现象。本文根据经济个体财务舞弊与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审计的影响, 将财务舞弊分为财务报表层、账务处理层、经济交易层、政策方法层和估计判断层。
关键词:财务舞弊,会计手法,审计应对
参考文献
[1].黄世忠.会计数字游戏.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