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短文两篇教案(精选7篇)
答谢中书书 [南朝梁]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欲颓()能与()遂至()藻荇()....
二、解释词义
五色交辉()盖竹柏影也()晓雾将歇()夕日欲颓()....能与其奇者()藻荇交横()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积水空明().....欣然起行()四时俱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词类活用
1、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2、怀民亦未寝。“寝”:名词作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四、文言句式
1、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省略句(补齐省略部分)
欣然起行。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填空
1、陶弘景,字______,自号____________,南朝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
2、苏轼,字______,号____________,宋代______家,唐宋“八大家”之一,______派代表诗人。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三苏”。
3、《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月下美景的描绘,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的苦闷心情,表达作者____________人生态度。
4、《答谢中书书》中,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时——今义:时间;古义:__________
2、但少闲人 但——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__________
3、吾两人耳 耳——今义:耳朵;古义:__________
4、念无与为乐者 念——今义:纪念,思念;古义:__________
5、月色入户 户——今义:住户、人家;古义:__________ 七、一词多义
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遂至承天寺()将:晓雾将歇()将军百战死()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康乐以来()
八、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月色入户()
2、沉鳞竞跃()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何夜无月?()
九、课外拓展阅读
定**[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课型:讲授
第 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本课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并能口述。过程与方法
1.自读自悟、圈点批画,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优势势,解决学习上的困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的兴趣。
2.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了解一些基本的自然现象,并在发现中思索,在思索中积累。
3.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重点: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突破方法:通过自读自悟,圈点批画,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结合小组合作优势进行解决。难点: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激发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的兴趣。突破方法:将课文前后进行对比阅读,抓住作者描写事物的手法特点,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师:导读、归纳相结合。
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生:预习课文。课时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蝌蚪长大后变成了什么吗?”(青蛙)教师投影出示蝌蚪变成青蛙的示意图,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变化过程,在我们的自然界,几乎任何事情都是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两篇短文,分别来感受小马和小毛虫的变化过程。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找出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作上记号并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3.初读课文,想想两篇短文分别写了些什么内容?
4.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初读课文的情况。
5.教师巡视,熟悉情况。
三、教师检查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课文,初读课文的情况。
1.关于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篇
枣
怯
通
缎
影
悲
纤
茧
竭
挣
(2)指名学生读,教师及时纠正错音。
(3)学生练习书写。
2.关于新词。
对于新词的意思不要求学生都口述,只要知道部分常用词语的大概意思,有所了解即可。以下词语的意思仅供参考:
怯生生:形容胆怯的样子。
通身:全身。
影子:本文指马在水面反映出来的身体的形象。
纤细:非常细。
尽心竭力:费尽心思,尽最大努力。
雾霭:雾气。3.关于课文。
(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两篇短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教师点拨:
《小马》这篇短文写了“我”家的小马丹丹成长的经历,介绍了它由温顺胆小变得可爱胆大的过程。而叫〈〈小毛虫〉〉这篇短文同样向我们介绍了小毛虫的成长过程,但这个过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毛虫变成了可爱的蝴蝶。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两篇短文,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2.在小组内互相朗读,互相评议。
3.教师范读或放课文录音,学生听。
4.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议,教师点拨。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组间相互交流小马和小毛虫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六、作业
我会写近义词。
突然——(忽然)
明净——(清澈)
轻盈——(灵巧)
笨拙——(迟疑)我会表达。
1.小马在成长过程中发生了这些变化:
2.小毛虫在成长过程中发生了这些变化:
课题:10短文两篇
课型:讲授
第 2课时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本课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并能口述。过程与方法
1.自读自悟、圈点批画,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优势势,解决学习上的困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的兴趣。
2.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了解一些基本的自然现象,并在发现中思索,在思索中积累。
3.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重点: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突破方法:通过自读自悟,圈点批画,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结合小组合作优势进行解决。难点: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激发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的兴趣。突破方法:将课文前后进行对比阅读,抓住作者描写事物的手法特点,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师:导读、归纳相结合。
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2.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生听写生字、新词。
2.指名学生说说两篇短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二、精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2,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
(1)这两篇短文都介绍了某种动物的成长过程,试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一些词语。
(2)小马的成长变化与小毛虫有什么异同?
(3)学完这一课,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3.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4.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评议、点拨:
(1)这两篇短文都是介绍动物的成长过程的。成长的过程离不开时间的顺序,作者在介绍的时候,恰当地运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语,这在第一篇短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冬天刚过去”“春天来了”“夏天还没过完”。
(2)小马的成长变化与小毛虫的成长变化不同,小马的变化是胆量由小到大的变化,是体格由瘦弱到强壮的变化,而小毛虫的变化则是脱胎换骨的变化,由笨拙、丑陋的小毛虫变为轻盈美丽的蝴蝶。
(3)这一问题学生可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如“感受到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善于细致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的奥秘„‘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等。
5.学生再次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语言分析
1、教师导学:这两篇短文在描写动物时语言生动形象。请你从课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认真地读一读,体会体会。
2、用“我认为
中的(词语)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体现了、表达了
”的样子来回答。
3.学生自由交流。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当小马长大后,在溪水里看到自己漂亮的影子,它会想些什么?
五、课堂小结
1.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部分,在小组内交流,2.教师推荐课外读物《丑小鸭》。
3,学生畅谈成长的感受。
六、作业 我会照着写。
1.可怜的小毛虫,既不会跳,也不会飞,被冷落在一旁。
既
也 2.夏天还没过完,丹丹就长大了许多。
——还—————就——
3.它飞呀飞,渐渐地消失在蓝色的雾霭之中。
,渐渐地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胆小
胆大
笨拙
小马
成长
小毛虫
温顺
活泼
丑陋
轻盈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学习这两篇短文,把两篇短文中的精华化为
自己的东西。摘录并学会运用课文中名言警句。
3、积累“狡黠”“不求甚解”等词语
导语:书是什么?自从有书,人们就给了他各种名称和赞誉。书是人类知识的载体,书是打开人类智慧之门的钥匙,正因为有书,我们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采摘硕果。可是,你们知道应该怎样读书,为什么读书吗?下面让我们看看培根和马南村是怎么说的。
一、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此外,培根还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 《亨利 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西岛》等。
二、给下列生字注音:
怡(yí)情统筹(chóu)藻(zǎo)饰狡黠(xiá)诘(jié)难要诀(jué)蒸馏(liú)劝诫(jiè)滞(zhì)碍吹毛求疵(cī)豁(huò)然贯通
解释下列词语:怡情:使心情愉快。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诘难:诘问,为难。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要诀:重要的诀窍。
三、读课文理清结构思路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⑴ 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⑵ 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的作用: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 上各种缺陷。
四、研讨课文
理解下列句段:是从哪方面来谈了读书?(课文开头1、2句)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明确:这几句话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明确:这几句话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
互补充、相辅相成。
品读下列句段:说说作者谈了读书有那些方法?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
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
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蒸
馏,味同嚼蜡矣。
明确: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4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五、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作用:使人信服。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证明观点。
作用: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用比喻证明观点。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
明确: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六、写作特点
1、运用比喻说理。
2、运用排比说理。
3、运用对比说理。
(见教学参考书153页)
《不求甚解》
一、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福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1931年转入上海法
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开始研究
中国经济史。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
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二、有关议论文知识驳论与立论
1)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2)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3)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
二、批驳对方论据不真实,难以置信
三、批驳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存在逻辑错误
驳论文: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
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三、读课文 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
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
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四、请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1)归纳段意(2)列出提纲
各段段意:
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而陶渊明的读
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3、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4、说明因为真正的“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并指出“不求甚
解”有两层含义。
5、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告诉我们读经典著
作,一定要虚心,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6、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说明诸葛亮
比徐庶等人高明得多,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7、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只是不死抠一
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8、紧接上一段的意思,从正面说,引用陆象山的语录,说明这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9、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树靶子)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引出处、释新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举
例子)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
一局部而放弃整体。(引语录)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五、研讨课文内容
1、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明确: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明确: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
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
“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3、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明确: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
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4、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样论证方式?
明确: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
有充分的理由。驳论的论证方式
六、归纳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七、课外拓展
1、名人论读书
开卷有益。——【宋】赵义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
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
蠢和下流淹死。——(苏联)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 感情和气质,使之高
尚。——皮果夫
2、名人读书的趣事: 韦编三绝 头悬梁锥刺股 囊莹映雪 凿壁偷光
刘勰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
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
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欧阳修荻草代笔: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
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
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
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
学之路。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
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2:让学生了解押运的字和压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1 课前预习:查工具书,试译全文。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抽签完成)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戒。本文“陋室铭”,意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四、学生借助工具书解释常用实词和难句。6(完成目标2)陋:不华美、狭小 馨:香气散布很远
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 何陋之有:有什么狭小不好看呢?(教师出示胶片)
五、朗读、翻译、理解分析。28
1、请一同学读一同学翻译全文,学生或教师适当补充。(完成目标2)
2、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的问题。a、《陋室铭》中的那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并进行思想教育。(完成目标3)我们要学习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
4、请学生自渎领会。
5、教师介绍什么叫押韵?押运有什么作用?
(写韵文时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叫做押韵。韵文押韵能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便于吟颂和记忆,因为它具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6、本文有那些押韵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六、小结。2
七、布置作业。1 a、抄写常用实词和难句。b、背诵全文。
c、写一读后体会,字数不限。
八、说课精要:安排学生先自己预习、多读、自主试译,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文章。
九、教学后记:
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文笔多变的写法。
二、掌握“蕾”“染”“植”“鲜”等词的意义,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
三、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读后感)3`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文。3` 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我国文人笔下。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3`
四、读讲课文。(完成目标1、2)27`
1、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讲述第1段意思。
教师讲评。强调实词“蕾”、“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扳本归纳“之”的不同用法:
一、水陆草木之花(的)
之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句中动词。不译)
讨论后归纳: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直不阿,傲然坚贞。齐读第1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
2、读讲第2段。
学生阅读后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提问:两个层次的句式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段三个并列分句,句末都有一个“也”字,这是文言文中常见句式,句末的“也”是帮助表示判断的语气词。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呀······”的形式,“也”等于“呀”表示感叹。
强调:“鲜”,这里读作“xian3”,意思是“少”。这种用法现汉语里也有,如“鲜为人知”的“鲜”就是这种用法。
思考:这一段两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目标1)齐读第2段,试背诵。
五、总结课文。8`
1、教师归纳: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课文第1段主要用记述句法描写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现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评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多变。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花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
六、布置作业。1` a、背诵全文。
b、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c、完成课后练习四。
七、说课精要:通过问题式教法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短文两篇说课教案
教案示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篇上好的散文精品,一篇出自中国的大家郭沫若,一篇出自英国的大家罗素。两篇文章加起来不到一千字,内容涉及到鲁迅诗歌与书法艺术的成就和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思考。两篇文章都具有思路清晰,言简意赅的特点。请同学们在阅读中注意体会。
先学习《<鲁迅诗稿>序》。
二、了解文序的特点
明确:序是一种写在文首,用来说明著述经过或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有的序还直接对作品发表评论,研究阐发有关问题。按序的内容和体裁写的文章,如果放在文首,则称作“序”,一般图书常用“序言”、“前言”、“叙言”、“序录”;科技书藉常用“绪论”、“序论”、“引论”等。如果放在文后,则称作“跋”,也有称“题跋”、“跋尾”、“后序”、“书后”、“后记”等。序可以由作者自己写(一般称“自序”),也可以请他人写(一般称“序”或“代序”)。
三、诵读感悟语言
1.师范读
2.生结合注释自读,疏通文义,体会感情。
积累词语:犀角烛怪 肝胆照人 臻 荟萃 拘挛
靡涯 面聆謦欬
3.生分小组互读检查、评议。
4.教师抽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投影显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每臻绝唱(zhēn)
边缘(yán)
拘挛(luán)
1更多请访问
B.犀角烛怪(xī)篆隶(zhuàn)
好其书(hào)
C.面聆謦颏(qǐng hài)战栗(lì)遏制(â)
D.靡涯(yá)
赐予(cí)
欣然(xīn)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每臻绝唱(达到)
犀角烛怪(蜡烛)
B.荟而萃之(聚集)
面聆謦颏(当面)
C.肝胆照人(比喻真诚的心)
寥寥(静寂,空虚)
D.遏制(止)
欣然(旺盛)
明确:1.B(A缘yuán B 颏hài C赐cì)
2.B(A烛:照
C寥寥:形容极少 D欣然:愉快的样子)
请优秀者展示读。
6.读读,发现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或请同学们说说这篇文章为何读起来朗朗上口?从朗诵角度发现本文语言美感)
提示:句式精妙。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音节铿锵,朗朗上口。短句如“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春温秋肃,默化潜移”短得有力;长句如“对方生与死„„表现具足”长得自然。还有类似对偶句,对的工整。文言词汇,语言简练含蓄,语句优美动听。用典自然。
三、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1.鲁迅诗歌和书法有什么特点?
2.郭沫若对其作了怎样的评价?
3.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学习鲁迅的诗歌与书法?
4.全文共三段,其相互关系如何?
提示:
1.特点:诗歌„„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书法„„自成风格,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
2.评价,诗歌„„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书法„„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3.学其人,更要好其诗,好其书。
4.
一、二段并列,先分述诗歌与书法,第三段总评,全文形成分总结构。
2更多请访问
四、学习《我为谁而生》
1.比较两文结构
明确:议论文一般有四种结构模式,即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和总分式。两文均属总分式,只不过前者先分后总,后者先总后分。
2.请学生示范读课文,齐读课文,思考作者一生有哪几种追求?其中哪一种追求是令他最执着最痛苦的?
3.深入探讨:《我为谁而生》又译为《我的人生追求》,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些人生追求?你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呢? 讨论明确
1.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式结构。
2.一是对纯真爱情的渴望,二是对无穷知识的追求,三是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第三种是令作者最执着最痛苦。
(教师打出投影介绍罗素有关情况。)
五、课堂小结
这两篇短文让我们深刻感受了深厚的中外文化,从内容上说《我为谁而生》体现了西方人对待成功,对待生死的认识,《鲁迅诗稿序》中传递了鲁迅诗歌与书法的精神与魅力;从语言风格上说,《我为谁而生》善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语严谨而缜密《鲁迅诗稿序》则用文言写成,语言凝练而含蓄,展现了我国古汉语经久不衰的魅力。让我们再次齐读两篇课文。
六、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三
教案示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篇上好的散文精品,一篇出自中国的大家郭沫若,一篇出自英国的大家罗素。两篇文章加起来不到一千字,内容涉及到鲁迅诗歌与书法艺术的成就和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思考。两篇文章都具有思路清晰,言简意赅的特点。请同学们在阅读中注意体会。
3更多请访问
先学习《<鲁迅诗稿>序》。
二、了解文序的特点
明确:序是一种写在文首,用来说明著述经过或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有的序还直接对作品发表评论,研究阐发有关问题。按序的内容和体裁写的文章,如果放在文首,则称作“序”,一般图书常用“序言”、“前言”、“叙言”、“序录”;科技书藉常用“绪论”、“序论”、“引论”等。如果放在文后,则称作“跋”,也有称“题跋”、“跋尾”、“后序”、“书后”、“后记”等。序可以由作者自己写(一般称“自序”),也可以请他人写(一般称“序”或“代序”)。
三、诵读感悟语言
1.师范读
2.生结合注释自读,疏通文义,体会感情。
积累词语:犀角烛怪 肝胆照人 臻 荟萃 拘挛
靡涯 面聆謦欬
3.生分小组互读检查、评议。
4.教师抽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投影显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每臻绝唱(zhēn)
边缘(yán)
拘挛(luán)
B.犀角烛怪(xī)篆隶(zhuàn)
好其书(hào)
C.面聆謦颏(qǐng hài)战栗(lì)遏制(â)
D.靡涯(yá)
赐予(cí)
欣然(xīn)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每臻绝唱(达到)
犀角烛怪(蜡烛)
B.荟而萃之(聚集)
面聆謦颏(当面)
C.肝胆照人(比喻真诚的心)
寥寥(静寂,空虚)
D.遏制(止)
欣然(旺盛)
明确:1.B(A缘yuán B 颏hài C赐cì)
2.B(A烛:照
C寥寥:形容极少 D欣然:愉快的样子)
请优秀者展示读。
4更多请访问
6.读读,发现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或请同学们说说这篇文章为何读起来朗朗上口?从朗诵角度发现本文语言美感)
提示:句式精妙。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音节铿锵,朗朗上口。短句如“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春温秋肃,默化潜移”短得有力;长句如“对方生与死„„表现具足”长得自然。还有类似对偶句,对的工整。文言词汇,语言简练含蓄,语句优美动听。用典自然。
三、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1.鲁迅诗歌和书法有什么特点?
2.郭沫若对其作了怎样的评价?
3.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学习鲁迅的诗歌与书法?
4.全文共三段,其相互关系如何?
提示:
1.特点:诗歌„„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书法„„自成风格,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
2.评价,诗歌„„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书法„„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3.学其人,更要好其诗,好其书。
4.
一、二段并列,先分述诗歌与书法,第三段总评,全文形成分总结构。
四、学习《我为谁而生》
1.比较两文结构
明确:议论文一般有四种结构模式,即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和总分式。两文均属总分式,只不过前者先分后总,后者先总后分。
2.请学生示范读课文,齐读课文,思考作者一生有哪几种追求?其中哪一种追求是令他最执着最痛苦的?
3.深入探讨:《我为谁而生》又译为《我的人生追求》,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些人生追求?你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呢?
讨论明确
1.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式结构。
2.一是对纯真爱情的渴望,二是对无穷知识的追求,三是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第三种是令作者最执着最痛苦。
5更多请访问
(教师打出投影介绍罗素有关情况。)
五、课堂小结
这两篇短文让我们深刻感受了深厚的中外文化,从内容上说《我为谁而生》体现了西方人对待成功,对待生死的认识,《鲁迅诗稿序》中传递了鲁迅诗歌与书法的精神与魅力;从语言风格上说,《我为谁而生》善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语严谨而缜密《鲁迅诗稿序》则用文言写成,语言凝练而含蓄,展现了我国古汉语经久不衰的魅力。让我们再次齐读两篇课文。
六、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三
探究活动
《短文两篇》
1.鲁迅诗歌研读
鲁迅先生一生所写的诗歌不是很多,目前共收集到近80首。这些诗歌从体裁看,有四言、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等旧体诗和新体诗、民歌体讽刺诗等。鲁迅先生的诗歌一部分单独发表在报刊上,一部分是发表文章中的有机部分,一部分是赠送给国内外友人的。这些诗歌后来收入《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书中。
研究方法:
(1)确定研究内容。如“鲁迅诗歌的内容”,可以作归类研读、单篇研读,也可以寻找和作者在同时代的内容相关的文章进行对比研读。如鲁迅“诗歌的形式”,可以作形式的归类、同类型艺术特点的对比研读、不同时期同类型艺术特点的对比研读,还可以研究“鲁迅诗歌和鲁迅其他文学样式的联系”等。
(2)查阅资料。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料和家庭的藏书,还可以上网浏览。
(3)阅读思考,分析对比。这是做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和思考,就不可能作正确的对比和分析,就没有好的研究成果。
(4)交流小结。可以展示自己的成果,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还可以讨论自己的疑难问题。
6更多请访问
参读书目:
(1)《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2)《诗刊》2001年第10期“鲁迅诗歌专辑”。
(3)周振甫《鲁迅诗歌注》。
(4)《鲁迅诗歌选讲》,江苏人民出版社。
2.鲁迅书法赏析
鲁迅先生的书法作品主要就是他的各种手迹,包括小说、散文、日记等手稿,诗歌条幅手稿等。
研究方法:
(1)确定研究内容。赏析鲁迅先生的书法,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人手:①一般性的欣赏,单独看字的间架结构,笔画枯润;整体看字的布局安排,疏密凝疾。②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评价分析,找到魏晋宋唐的代表性碑帖,比如魏碑、二王的书法、宋四家的作品和唐朝颜真卿等人的作品,研究鲁迅先生的书法和这些不同时代的大家之间的传承关系,从中辨认出鲁迅先生当年摹学的影子和神韵。③进一步赏析,体会“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书如其人”的评价。不同情况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不同层次的选择。
(2)查阅资料。
(3)了解一点书法理论。(4)比较赏析。
(5)交流讨论。
参读书目:
(1)《鲁迅诗稿》,文物出版社。
(2)《鲁迅名篇手迹书法艺术》。
(3)新浪“鲁迅先生诞辰120纪念专题”。
(4)翰逸神飞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人应该为何而生”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同题材散文阅读和感悟。
研究方法:
7更多请访问
(1)资料查阅。可以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阅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以人生为写作题材的散文作品。
(2)阅读积累。选择相关作品进行阅读和积累,积累的主要方式是做读书卡片,将同题材作品的作者、国籍(或时代)、作品标题、作者在文中所阐明的观点或见解、精彩的语句摘录下来。
(3)分析思考。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撰写出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对于人生的不同态度以及自己从中所获得的感悟。
(4)交流总结。同学把各自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在班上进行交流,可以用书面形式,也可以是读书报告会的形式。
参读书目:
(1)《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世界文豪同题散文经典·人生之旅》,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世界散文宝库·人生感悟录》,长春出版社1994年版。
(4)《外国人生小品》,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
(5)《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精华集成》,文汇出版社1993年版。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8月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适值巴金老人百岁寿辰之际,引导学生对文学做一点积极的思考、质疑、探究,也算是一份特别的贺礼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前准备:
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XX年11月2日,一个特别的日子。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飞入,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
请大家听读文《日》。
二、听读文,初步感知内容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
1、再读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看法;
--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
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着什么
2、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
说到嫦娥奔月,我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否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冷的星球,使它再生呢?
3、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
要求:语言流畅简洁
4、老师点拨
看来,将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嫦娥妄想改变这冰冷的星球,只是巴金的一家之言,那这样想,可不可以呢?上学期我们是否也学过类似的呢?即在某个对象身上赋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
--《爱莲说》中的莲、牡丹、菊,那里的莲象征的君子,牡丹-富贵者,菊-隐士,不也是周敦颐寄予自己人生追求一种方式吗?包括《日》中的飞蛾和夸父,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飞蛾之所以会扑火,是因为它的向光性。但作者却不仅把它们当成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而是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这才有了为了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生命的壮举。
因此,文学有其现实性,是为了服从作家表情达意的需要,同时也是和时代合拍的。
五、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
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抒发内心情感,因此,你就可理解巴金为什么要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当然也包括为什么赋予嫦娥新的理解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中的语言魅力吧。
六、分组品味欣赏作品语言
两大组分别欣赏日、月。谁先拔得头筹?另一组谁来挑战?有没有谁来捍卫本组的胜利?
读懂了巴金的,我们不妨来看看前些日子,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
七、文学思考:
与此前动辄上万人参加的“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相比,最近,某些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却显得有些冷清,参加评选的网民只有1000多人,与巴金的地位、影响相比反差较大,在大众对纯文学关注较少的大背景下,身为作协主席的巴金也难免受到忽视,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重点难点】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教学设想】
1.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引导学生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2.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3.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二、课文朗读: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
三、整体把握,问题探究 《蝉》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
学考100网 最权威的信息 最丰富的资源 最快捷的更新 最优质的服务 最真诚的交流
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4.写作特点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
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1.《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3.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
学考100网 最权威的信息 最丰富的资源 最快捷的更新 最优质的服务 最真诚的交流
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4.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作者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四、比较阅读
相同点: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点: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五、课堂小结
1.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
2.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人生理想谈谈自己当如何奋斗人生,并写成300字左右的小短文。3.课外阅读席慕蓉相关文章
4.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5.写作: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学考100网 最权威的信息 最丰富的资源 最快捷的更新 最优质的服务 最真诚的交流
【八上短文两篇教案】推荐阅读: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课文07-26
《短文两篇》教案12-24
7 短文两篇-教学教案05-31
27短文两篇教案09-15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12-27
22短文两篇教案用05-26
短文两篇教案:谈读书、不求甚解10-09
24短文两篇解读07-25
短文两篇答案展示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