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市城镇体系规划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哈密市城镇体系规划(共7篇)

哈密市城镇体系规划 篇1

一.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在全国或一定地区内,确定城镇的数量、性质、规模和布局的综合部署。城镇体系规划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是用于指导省域城镇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 做好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

 确定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 划分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二.城市规划、镇规划的编制内容

分为:城市、镇的总体规划和城市、镇的详细规划

 城市、镇总体规划: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镇各项

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镇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保护好环境和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指导城市、镇合理发展。分为一般性内容和强制性内容。

 城市、镇的总体规划的一般性内容包括:

 确定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

 确定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

  制定各类专项规划等。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 规划区范围

 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

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 水源地和水系;

 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

 环境保护;

 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

城市、镇的详细规划

 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详细规划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

 划。建制镇编制内容 建制镇一般只需编制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其内容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的修建性详细规

划相同。实行镇管村体制的建制镇,其总体规划中应包括镇辖区范围内的村镇布局。

三..村庄和集镇规划

 村庄和集镇规划是指为了加强村庄和集镇的建设管理,改善村庄和集镇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

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节约和合理使用农村土地,保护耕地,协调村庄和集镇空间布局和具体安排。村庄和集镇规划是村镇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哈密市城镇体系规划 篇2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 长期以来, 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 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国有较大差距。2013年底, 甘肃省城镇化率为40.2%, 目前正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相关专家建议, 类似于甘肃的西部贫困省区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定要尊重城乡发展规律, 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路子。以甘肃为例, 规划建议当地可以总结现有的本土城镇化模式, 按照矿产资源型、生态屏障型、特色农业型、公共服务型、交通枢纽型和旅游文化型等多种模式, 探索多元化的建设路径。

郴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讲解 篇3

郴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

一、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1、社会经济发展总战略

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对珠三角产业承接和经济合作的力度,实现郴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高速高效发展。

2、社会发展目标

至2020年,科技研发经费占GDP 2.2%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分别达到20000和8000元;恩格尔系数降到34%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0%,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达100%。

3、经济发展目标

(1).近期(2010年),经济继续以高于全省平均速度增长,GDP年均增长率为12%,总量达到900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19000元左右。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3:50:37。

(2).远期(2020年),对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经济总量达到1260亿元,人均GDP超过25000元左右。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48:40。

4、农业产业发展战略

(1).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2).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3).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道路。

5、工业产业发展战略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之路;(2).加快传统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实现传统工业向现代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转变;

(3).要突出产业集群、技术升级和规模经济,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能源、有色金属、食品医药、新型建材、化工机械等六大支柱产业和一批重点企业;(4).要大力实施“工业兴市、园区兴工、特色兴园”战略,整合各开发区和工业小区,促进要素集聚、资源集约、产业集群。

6、第三产业产业发展战略

(1).贯彻建设“旅游名市”和“粤港澳后花园”的思路,高水平发展旅游服务业,推动区域旅游合作;

(2).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业,培育大型专业市场;

(3).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中介咨询、金融保险、法律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二、市域城镇化发展策略

1、积极推动中心城镇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重点培育大城市,强化郴州市中心城区作为市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中等城市,增强其吸引力和辐射力,使经济发展突出、区域基础良好的部分县发展为县级市;积极

推动以小规模县城和重点镇为主体的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高各级中心城镇的带动作用。市域中部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推动率先发展。

2、优化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整合市域城镇发展

通过合理引导城镇发展动力,推动城镇点轴分布体系的完善和市域中部地区城镇的密集化发展,优化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加强市域城镇间的经济联系与分工协作,整合市域城镇的协调发展。

3、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市域资源与环境

坚持循环经济模式和生态优先原则,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筑科学合理的区域生态环境体系,划定生态功能分区,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促进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推动郴州市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4、强化规划实施,建立分区发展指引体系

根据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和规划建设要求,将区域范围内深刻影响未来发展的资源和地区,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政策性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引导和综合治理,以确保市域各区市县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5、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从市域全局出发,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规模

1、市域总人口规模

2010年市域总人口达到47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达到505万人。

2、市域城镇化水平规模

201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42%;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51%。

3、市域城镇人口规模

2010年市域城镇人口达到200万人;2020年市域城镇人口达到255万人。

4、郴州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郴州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2010年达到48万,2020达到65万。

5、经济区划与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市域各区县的自然经济特征,郴州市划分为四个经济区:中部经济区、东部经济区、西南部经济区、北部经济区。

五、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1、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本次规划确定了市域中心城市——市域二级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中心镇5个层次的城镇等级结构。本次规划确定了5个层次的城镇规模结构,第一层次(50-100万人的大城市):1个; 第二层次(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2个;

第三层次(8-20万人的小城市):6个; 第四层次(2-5万人的小城镇):20个;

第五层次(1-2万人的小城镇):37个,详见附表2。

2、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突出综合型,改善工矿型,重视区位性,培育特色型。即引导有条件的城镇向综合型发展,积极改善工矿型城镇发展质量,增加特色型城镇,使每个地域单元形成综合型、工矿型和特色型城镇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局面。

按照现状主要职能和在市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市域城镇分为综合型、工矿型、工贸型、商贸型、交通枢纽型和旅游型等6大类型。到规划期末形成以各级综合型城镇为枢纽,以工矿型和特色型城镇为发展动力,不同类型城镇相互协作的市域城镇体系。

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形成“一主五次,一区多点”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一主即由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和京广铁路沿线城镇所组成的市域城镇发展主轴:马田—郴州—宜章城镇发展轴;五次指的是资兴—郴州—桂阳—嘉禾城镇发展轴、嘉禾—临武—宜章—汝城城镇发展轴、桂东—汝城城镇发展轴、莲塘—桂阳—同益城镇发展轴、永兴—安仁城镇发展轴;一区即城镇较为密集的郴资桂一体化地区核心区,多点即市域中多个重点发展的县域中心城市。

五、市域重点城镇发展指引

1、郴州市中心城区

湘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湖南省重要的有色金属、能源、电子工业基地和风景旅游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期内,郴州中心城区将建设成为以新型工业主导,商贸、物流、旅游业发达,生态环境优良,城市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市。到2010年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达到48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7平方公里;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65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65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中心城区行政辖区范围,郴江镇、市郊乡、白鹿洞镇、白露塘镇将撤销乡镇建制,并入中心城区。

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用地方向在本次规划期限内确定为“南延东进,西优北提,东进优先”。

2、资兴市区

市域次中心城市,资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基础型工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城市和风景旅游城市。

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20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0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市区的行政辖区范围,鲤鱼江镇、东江镇、三都镇、高码乡、香花乡等乡镇将撤销乡镇建制并入资兴市区,发展为“一城四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

3、桂阳县城

市域次中心城市,桂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矿冶工业、旅游业、商品流通业为主,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现代化小城市。

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14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20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0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县城的行政辖区范围,城郊乡、正和乡等乡镇将撤销乡镇建制并入县城关镇。按照郴资桂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要求,城区的发展向东南延伸,沿郴桂路发展,形成“三片三中心”的空间结构。

4、宜章县城

市域次中心城市,宜章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湖南省面向南部沿海开放城市的南大门、湖南省改革开放试验区的前哨地。

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16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6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县城的行政辖区范围,城南乡将撤销乡镇建制并入县城关镇。县城以南京洞为基点,向东推进;以老水切为基础,向南推进。在天塘坪形成新中心区,新发展区以京珠高速公路为界,路东以工业仓储用地为主,路西以生活居住用地为主。

5、永兴县城

永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能源、轻纺、建材、冶炼深加工为主导、山水旅游为特色的现代化小城市。

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16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6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县城的行政辖区范围,城郊乡、碧塘乡撤销乡镇建制并入县城关镇。根据其自然条件,沿江划分四个组团一个风景区:即老城区组团、湘永组团、水南组团、康渚组团和便江风景旅游区,形成分散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同时以便江作为绿化隔离带分隔城市组团。把主要过境交通S212省道线移至组团间隔离带内,通过三座大桥、S212省道及主要干道进行组团间的联系。

6、嘉禾县城

嘉禾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建材业、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商贸流通业为主,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小城市。

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12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2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县城的行政辖区范围,车头镇、钟水乡、石羔乡、盘江乡撤销乡镇建制并入县城关镇。县城发展方向是向北拓展,东至舂陵河、南至县看守所、西到晋屏大道,北到郴桂嘉高等级公路,城市发展采取“南控北扩、东拓西调”的发展战略,形成“一主一副”的组团式空间结构。

7、临武县城

临武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矿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湖南省边境贸易城镇之一,逐步发展成为湘南地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山水型小城市。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6.5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8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县城的行政辖区范围,武水镇、双溪乡、花塘乡撤销乡镇建制并入县城关镇。在发展方向上,近期适当向南发展,逐步改造和完善旧城区,远期向南向北发展,远景向西发展。形成“一个自然风景圈,二条风光带,三个组团,五大公园”的空间布局。

8、汝城县城

汝城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边境贸易为主导,旅游疗养为特色,农林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山水型小城市。

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6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7.5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县城的行政辖区范围,城郊乡、附城乡、外沙乡撤销乡镇建制并入县城关镇。县城以旧城为主体,向北吉冲片发展居住区;向东北发展一类工业小区;向南沿106国道发展以居住为主,辅以少量行政办公、文教和一类工业的新区,形成新区、旧区有机结合,城区整体连片有序发展的城市结构。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远期向县林科所方向发展,形成城区的新中心。

9、桂东县城

桂东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发展商业贸易为主导,以农林副产品加工为辅的山水型小城市。

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3.5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5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4.8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县城的行政辖区范围,三洞乡、增口乡、黄洞乡、寒口乡撤销乡镇建制并入县城关镇。规划在县城周边集中紧凑发展,工业发展以一类工业为主,近期向县城的西南和北面发展,远期向东北方向发展。

10、安仁县城

安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湘赣边境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是以生态农业为特色,农、工、商、贸综合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型小城市。

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6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8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县城的行政辖区范围,清溪镇、排山乡、洋际乡、军山乡撤销乡镇建制并入县城关镇。县城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为“向西为主,向南兼顾,内联外延、同步建设”,即以现有城镇建成区为基础,强化县城与周围乡镇间的联系,在现有建成区西部、南部选择有利地段有计划的拓展,建设新城区。形成“一带一轴两核三区四组团”的空间结构。

六、市域土地利用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1、用地标准

郴州市主要城镇建设用地标准为:

(1).近期(2010年),郴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标准为人均98平方米,县城和建制镇为人均90-110平方米。

(2).远期(2020年),郴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人均100平方米,县城和建制镇为人均90-120平方米。

2、用地规模

(1).近期(2010年),市域城镇人口达到200万人,人均用地指标为94平方米,城镇用地规模为188.13平方公里。

(2).远期(2020年),市域城镇人口达到255万人,人均用地指标为100平方米,城镇用地规模为255.0平方公里。

七、市域资源与环境控制保护规划

在全面进行资源环境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以合理配置资源为原则,划定资源和环境控制区域,协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以及制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八、市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1、强化城乡一体化交通,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交通保障。

2、实行交通先导政策,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以交通建设引导城镇发展。

3、建设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市域综合交通体系。

4、进一步完善道路体系结构,加大客货场站建设力度。

九、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湘南地区旅游服务中心,以自然山水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主导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为补充、集生态观光、度假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对珠三角地区和长株潭地区有着广泛吸引力的湘南旅游胜地。

1、积极发展多元化的度假休闲旅游,分为城市外围度假休闲地、自然生态度假地和城市度假居住地这三个建设层次。

2、强化郴州市的湘南旅游服务集散功能,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组织服务。

3、完善历史文化旅游,强化“楚天福地”文化系统宣传与创建,同时建设红色旅游区。

4、将河流、湖泊与温泉旅游资源作为郴州市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注重提升开发质量、控制开发强度。

十、市域环境保护规划

1、水环境功能区划:市域范围内主要水域控制段面在枯水期间90%以上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质标准;平水期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城区段按水域功能区划分别达到水域功能区划标准。

2、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市域城镇和村庄的大气环境控制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限值以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大气环境控制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一级标准限值以内。

3、声环境功能区划: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地区昼间噪声不超过50分贝,夜间不超过40分贝;以居住、文教为主的区域或商业、居住、工业混杂区,昼间50—60分贝,夜间45—50分贝;规划确定的工业园区昼间不超过65分贝,夜间不超过55分贝;交通噪声控制带,昼间控制在55—70分贝以内,交通噪声随机测点的超标率应低于50%。

4、固体废弃物发展目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5—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0%,固体废弃物排放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目标。

5、大气污染防治:加强重点污染企业的综合治理或搬迁改造,工业企业废气治理应配备先进的除尘设备,推广脱硫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实施城镇绿化工程,提高城镇绿化率;加强汽车尾气排放控制,使用无铅汽油和其它清洁燃料,提高汽车尾气达标排放率

6、水污染防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划定水源保护区;完善城镇排水管网,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开展污水资源化工作;工业污水原则上由各工业企业自行处理,达到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后排入城镇污水系统。

7、噪声污染防治: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使噪声的污染防治从点和线的治理转向区域性治理;控制工业噪声,改进内部工艺,搬迁扰民工业;加强社会、商业、娱乐业、建筑施工等噪声的管理。

8、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降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推行工业废弃物集中处理与处置,推动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减少堆物的二次污染;严禁有害废弃物向水体排放,实施建筑垃圾、医院垃圾统一收集,并进行集中处理。

9、生态环境保护:(1).规划将郴州市域划分为建成区、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二次自然保护区五种类型;(2).水域环境保护区分为两类功能区:Ⅰ类保护区和Ⅱ类保护区。Ⅰ类保护区为源头水和自然保护区内的水域;Ⅱ类保护区为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3).生态保护和建设:保护山体,提高植被覆盖率,营造用材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严禁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依法管理土地,保护土地资源,防止耕地污染,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以小流域为单位

综合治理山、水、田,与开发型农业相结合,开发、保护、治理、管理并重,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十一、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1、水资源利用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湖南省水功能区划》确定水资源保护区:以江、河为水源的取水口上游不低于1000米,下游不低于200米的水域为一级保护区;以水库为水源的一级保护区范围为水库全部水域。水源保护区水质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域标准控制,水资源陆域保护区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管理。

2、供水工程规划(略)

3、供电工程规划(略)

4、通信工程规划(略)

5、综合防灾规划:重要桥梁、铁路、大型水利工程、大型电厂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必须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增加抗震设防措施,提高抗震设防能力。加强全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质调查研究,城镇发展建设用地必须作好地质勘察,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十二、市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1、教育设施发展规划

逐步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普及巩固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率,逐步建立远程教育体系。

2、文化体育设施发展规划

近期,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文化体育设施;中远期,按现代化标准建设各具特色而且适合自身规模、配套齐全的文化馆、电影院、图书馆、体育馆和运动场等文体设施。

3、医疗卫生设施发展规划

建立与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门类齐全、专科配套、技术先进、分布合理、规模适度、便利群众的市—县—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十三、市域近期建设规划

1、近期建设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全国知名的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华南地区重要能源基地、湖南省特色出口加工基地、湖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和粤港澳后花园的建设力度,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努力把郴州建设成为经济强市、生态大市和旅游名市。

2.总体要求:加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聚集城市功能,完善基础配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3.社会发展目标:201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4000元、4900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3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5年;初中升高中入学率达到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每万人拥有医生18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5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从业人员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达到75%。

4.经济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8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000元左右;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3:50:37,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左右。

5.生态环境保护目标: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城市绿化覆盖率40%,绿地率35%,人均公共绿地9平方米;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大气污染得到较好控制,空气质量有较大改善,城镇Ⅱ级空气质量达标率100%;有效保护水资源,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60%和70%。

6、城镇化发展目标: 2010年全市城镇总人口将达到200万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2%左右。

7、近期城镇用地规模

近期人均用地指标为94平方米,城镇用地规模为188.13平方公里。

十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措施

1、立足于郴州市现状条件,结合郴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市域各经济区发展条件、产业定位、环境支撑能力的不同,科学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和相关指标,同时注重协调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避免低质量城镇化发展。

2、集中力量建设郴资桂一体化区域,拓展郴资桂一体化区域的发展带动、经济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发挥郴资桂一体化区域对市域各区市县的辐射吸引作用,形成城镇体系网络,加速城镇化发展。

3、通过撤乡并镇等措施对市域各区市县的小城镇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培育各级中心城镇,发挥规模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迁村并点等形式,带动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

4、根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安排布置重点建设项目,所有规划新增的建设项目要与规划进行协调后,由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后进行选址。

5、科学编制各小城镇规划,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城镇个性,优化城镇布局结构;制定与小城镇规划管理相适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和规章;各小城镇建设项目审批应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杜绝无证规划和无证建设,促进小城镇的法制化管理和现代化建设。郴州市规划局

烟台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设计任务书 篇4

设计任务书

一、烟台概况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及日本、韩国、朝鲜隔海相望。烟台市辖4区、1县、7个县级市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港区及昆嵛山保护区,82个镇、6个乡、65个街道办事处,589个居民委员会、6748个自然村。全市总面积13746.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722.3平方公里。201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50.2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80.27万人。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281.38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45元。

烟台交通发达,境内有大中型港口9个,国际空港1处,铁路、公路四通八达;物产丰饶,是我国重要的渔业基地,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果产地,黄金、菱镁矿、钼等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也有蓬莱阁、云峰山魏碑石刻等众多的名胜古迹,这里还是著名的温泉之乡。

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人文景观、生机盎然的城市风 貌,使烟台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可和赞誉,先后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中国城市综合创新五十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食品名城、中国绿色食品城等称号,并被授予联合国人居奖和中国人居环境奖,2013年7月,国务院批复烟台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工作背景和编制目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战略,将其视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国家和省先后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做出战略部署。《烟台市城镇化发展纲要(2013—2020年)》提出“从我市实际出发,大力实施区域发展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功能区引领作用,走出一条功能区带动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目前烟台市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为指导我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 发展新格局,根据市统一部署,组织本次《烟台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编制。

三、研究范围及规划期限

1.规划范围:烟台市全部行政区范围,总面积13746.5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城镇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其中近期2020年,中期2025年,远期2030年。

四、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4.《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5.《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6.《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 7.《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

8.《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 9.《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10.《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11.《烟台市城镇化发展纲要(2013—2020年)》 12.其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规定

五、重点解决的问题

1、在《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基础上,确定烟台市不同区域应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的数量;

2、明确烟台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配套标准;

3、明确烟台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建设要求;

4、根据胶东农村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对烟台市农村社区、村庄及建筑风貌进行引导,突出胶东特色;

5、确定特色村分布,提出保护与建设原则,明确发展要求;

6、明确各规划期烟台市及各县市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及要求。

六、规划内容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按照城乡一体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以《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为指导,统筹规划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科学健康发展。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烟台市村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当前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烟台作为沿海开放地区,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推动农村新型社区和新 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根据现状条件,结合烟台市城镇化进程和产业发展特征,合理判断烟台市农村人口转移和集聚趋势,提出烟台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策略。

3、按照《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对村庄进行分类,确定发展模式,并提出烟台市及各县市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数量和布局方案。

4、探索符合烟台市发展实际和农村居民需求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模式。

5、根据烟台市发展阶段特征,提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城乡道路、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电力、电信、环卫、防灾等各类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社会保障、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6、对具有历史文化遗存和特色的村进行梳理,并对其发展和保护提出引导性建议。

7、探索符合胶东农村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的农村社区、村庄规划及建筑风貌,突出胶东特色。

8、从宣传、管理、投资和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提出实施规划的对策与措施,提出实施行动计划。

七、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拟包括规划文本、综合报告、有关图纸图表 以及专题研究。A3规格。

其中主要图纸包括:

1、烟台市农村居民点发展综合现状图(系列图纸)

2、烟台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总图

3、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分区引导图

4、分县市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汇总图(系列图纸)

5、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模式示意图(系列图纸)

6、农村新型社区、村庄及建筑风貌引导示意图(系列图纸)

专题研究包括:

1、国内外及省内先发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经验研究;

2、烟台市农村人口转移趋势研究;

3、烟台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模式分析;

4、胶东特色建筑风貌与特色保护研究。成果标准:

全部设计成果均应制作计算机文件,图形文件除各种分析图、示意图外均应采用DWG、JPG两种格式保存,文本文件采用Microsoft word2003以上的格式文件。汇报多媒体(15分钟以内)。

规划成果提交要求:

(一)阶段性成果:内容包括A3文本10套,包括文本、图纸、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汇报多媒体,A0图板1套(含主要规划图纸)。所有成果的电子文件,图纸须包括jpg、cad两种格式。

(二)最终成果提交:刻有所有规划成果的电子文件光盘4套,A3文本15套(文本、图纸、综合报告、专题研究报报告、基础资料汇编),最终成果多媒体。

八、时间进度安排

项目主要分为现状调研、规划编制、方案汇报与评审、成果编制等阶段,拟于2015年1月启动,2015年6月完成。

2014年1月初召开动员会,启动编制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规划。

2014年1-2月,设计单位调研,各县市区协助提供基础资料,并报送本县市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及发展规划。

2015年3月底完成规划初步方案并向有关领导汇报,分别征求相关部门及各县市区意见。

哈密市城镇体系规划 篇5

陕政发 〔2009〕4号

汉中、安康、商洛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陕南地区城镇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2008年第22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陕南三市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着眼于陕南突破发展,立足于保护青山绿水,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推进陕南地区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把陕南地区逐步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绿色产业发达、社会友好和谐的典范。

陕南三市政府要以《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和空间布局要求,认真组织好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提高总体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提高详细规划的覆盖率。在进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选址时,首先要符合《规划》确定的基本原则。

省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商务、旅游等有关部门要加强与陕南三市政府的联系与沟通,组织编制专项规划并切实落实好相关工作。省建设厅要及时对《规划》的执行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并将落实情况专题报告省政府。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一月六日

哈密市城镇体系规划 篇6

城镇体系是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城镇体系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 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 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分布和发展规划。

县域是城乡联动的关键,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县域经济是省域、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县城及县域城镇的发展直接影响县域经济, 因此, 必须重新审视和重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第十条明确指出, 县域人口预测与城镇化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预测规划期末和分时段县域总人口及其构成情况, 制定城镇化发展目标, 确定城镇化发展战略和道路, 提出人口空间转移的方向和目标。

二、丹凤县域人口空间转移的必要性

(一) 县域环境概况

丹凤县地处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 属商洛市管辖, 北依洛南县, 南接商南县、山阳县, 东与河南省芦氏县接壤, 西与商州区为邻。

1. 地理环境

丹凤县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山岭连绵, 河谷纵横。丹凤县属凉亚热带半湿润和东部季风暖温带过度性气候区, 雨量充沛。土壤土层薄, 极易被冲刷流失, 土壤、植被关系极为脆弱, 生态环境承载力小。由于地形陡峭, 雨水流动快速, 再加上地表岩石、土壤破碎松散, 以致地表径流会带走大量土壤和泥沙, 继而导致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丹凤县境内主要河流有丹江、银花河、武关河、老君河、资峪河等14条, 夏季降水最多, 极易引发洪灾。2007年7月28日开始, 连续3天的暴雨引发特大洪水, 给丹凤县带来巨大创伤, 交通中断、通讯不畅, 全县灾害经济损失达2.32亿元。

丹凤县地处秦岭纬向构造体系北亚带东段, 主要构造形迹为一系列东西向展布的复式褶皱带与断裂带, 共有14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范围和强度进一步增大, 加之自然条件、气候因素及人口分布的变化, 地质灾害发展将呈上升趋势。

2. 交通环境

丹凤县交通便捷, 区位优势明显。对外联系的交通干线有312国道、西南铁路横贯东西。西合高速公路的开通, 使其已融入西安2小时经济圈, 交通“瓶颈”制约得到解决 (见图1) 。

丹凤县境内公路通村率达100%, 通组率70%, 以“兴”字型为主骨架的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但受到山区地形限制, 乡镇间的联系道路往往只有一条, 联系单一, 一旦遭到破坏, 与外界的联系将被中断。尤其是边远乡镇, 虽然通了公路, 但路况极差, 路面窄、坡陡、弯急, 并经常出现塌方。

县域范围内山区村庄布局混乱, 基础设施无法配套, 特别是深山区的自然村, 地质灾害多, 交通联系不便, 与外界联系少、信息闭塞。往往由于几户人家的聚居需要花费大量经费开山修路, 加之开荒耕种等人为活动,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二) 县域社会经济

丹凤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 近些年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但其经济发展仍然很落后。2008年, 其规模工业总产值位于商洛市7县区末位;实现生产总值21.6亿元, 在商洛市7县区位于第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丹凤县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城镇发展的产业优势。现状城镇职能比较单一, 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 第二产业基础薄弱,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商品经济不发达。

(三) 县域人口分布现状

丹凤县共计21个乡镇、179个行政村、1500个村民小组。丹凤县总人口30.2万人, 平均乡镇总人口规模约1.4万。全县非农业人口约4万人, 县政府所在地龙驹寨镇约3.2万人, 其余城镇均不足0.5万人, 受城镇人口规模的制约, 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差、公共服务设施不齐全, 城镇的服务功能较差。

丹凤县域地势西北较高, 东南偏低, 河谷相间, 呈“掌”状地貌, 根据地形特征来看人口分布, 大致分为三类:

1. 河谷川塬地区均质性分布

河谷川塬地貌区主要分布于丹江及其主要支流两岸, 包括棣花镇以东至龙驹寨以及蔡川镇、留仙坪乡、竹林关镇等地的川道和两侧的坡塬。这一地区土层较厚, 土质肥沃, 水利条件好, 分布农业区。地势开阔平坦, 建设条件好, 城镇沿312国道集中分布, 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经济状况相对较好, 人口众多并且集中。

2. 中高山区随地形分散分布

中高山区主要分布于县域北部山区, 包括峦庄镇、桃坪镇等, 布局比较分散, 通常沿沟谷分布。这一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差, 可耕地总量小, 基础设施覆盖面小, 乡镇建设和人口分布受地形、地质灾害等因素的影响。

3. 低山丘陵区复合分布

低山丘陵为复合地貌类型, 主要分布于县域南部山区, 包括花园乡、寺平镇、土门镇等。这一地区因地形地貌的类型以平坦地势和沟谷丘陵复合为主, 在乡镇建设及人口分布方面, 上述两种类型均有不同的体现。

(四) 县域人口空间转移的必要性

1. 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丹凤县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建设于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地势狭窄峻险之处的居民点急需进行人口空间转移。

2. 山区生态环境脆弱, 要求我们必须基于生态环境承载力, 将县域范围内居住于生态环境脆弱、交通条件差的区域, 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且由于开荒耕种等人为活动已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地区人口进行空间转移, 以恢复和重建山区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继而发展可持续的绿色产业, 最终推进山区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3. 山区人口分散, 集聚效应差, 配套设施难以完善。合理的人口空间转移可以将人口适当地分团分块集聚, 这种集聚可以在山区总人口不变的情况下, 使若干区域内的人口密度有所提高, 以利于服务设施的集中配套;也可以减少经济活动成本, 降低社会管理和服务成本;还可以通过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开辟新的经济领域, 有效形成适度的规模经济。同时, 原生态脆弱区域人口的迁出可以保持和提高森林覆盖率, 进而为人口集聚区域以及县域居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4. 山区城镇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 普遍存在人口分布散乱、人口密度低、地区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特点, 聚集效应差、城市化水平较低。若不改变这种状态, 将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的“死角”。国家关于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和加速城市化建设的要求, 客观上需要山区实施有效的人口空间转移, 以改变山区人口分布现状, 优化社会经济产业结构, 最终实现山区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丹凤县在城镇体系规划时必须进行合理的人口空间转移。

三、丹凤县域人口空间转移策略

(一) 县域人口空间转移类型

根据丹凤县具体情况, 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 人口空间转移分为部分生态移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两种类型 (见图2) 。

通过生态移民实施人口转移, 这是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必然要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的综述报告认为, 生态移民是指为消除贫困、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把位于生态脆弱区或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向其他地区迁移, 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丹凤县域范围内进行的部分生态移民主要是指位于丹凤县南部和北部山区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多发区以及由于客观因素交通难以到达地区的人口。

山区土地资源有限, 人均耕地数量少, 部分地区耕作条件差, 由于人口增加、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日益运用, 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实施必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是城镇化的必然趋势, 是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基础, 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 更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分离出来, 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 为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向非农业劳动力转化的劳动力资源再配置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种是就地转移, 通过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种是迁移性转移, 通过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丹凤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在丹凤县域范围内进行, 以丹凤县域内小城镇的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 县域人口空间转移策略

1. 人口空间转移时序安排

人口空间转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有一定的时序安排。根据丹凤县域具体情况, 以确保城乡安全为前提, 从紧迫程度来看应首先进行部分生态移民。部分生态移民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对处于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的危险区域的居民进行转移;第二步是对处于交通条件差、基础设施无法配套、生境条件恶劣的居民点进行转移;第三步是对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区, 建设、耕种等人为活动已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口进行空间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同步进行, 在实现生态移民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为重点。结合城镇化进程, 重构县域城镇发展模式, 以集约化、规模化为目标, 确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 最终促进城乡居民的安居乐业, 实现丹凤县域的可持续发展。

2. 适当调整行政区划

丹凤全县共11个镇, 10个乡, 208个村 (179个行政村) 。县域城镇发展现状为:乡镇、行政村、自然村数量多, 且城镇人口规模普遍偏小 (特别是远离交通干线的山区乡镇、村) , 各城镇的城镇化水平不均衡。根据行政职能、交通条件、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城镇人口、城镇用地、市政设施条件、公共服务设施条件等8个发展潜力评估因子对县域城镇进行评价, 其结果显示, 发展条件较好的有龙驹寨镇、商镇、棣花镇、竹林关镇、武关镇、铁峪铺镇, 分值在60以上;发展条件一般的有资峪乡、峦庄镇、蔡川镇、土门镇、虞岭镇、留仙坪乡、寺坪乡、月日乡、桃坪乡、东岭乡, 分值在50-60之间;发展条件较差, 分值小于50的有北赵川乡、花瓶子乡、双槽乡、花园乡、毛里岗乡。为节约公共建设和管理成本, 实现山区城乡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根据现状评价结果, 规划提出了相应的撤乡并镇和撤村并点建议, 由此也必然引发部分行政区划的调整。

3. 加快城镇化进程, 增强小城镇人口吸纳能力

加快城镇化进程, 要充分考虑城镇区位优势、资源条件、技术力量和人口情况等因素, 重点发展县域中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城镇 (县城关镇、建制镇和特色优势明显的城镇) 。提高各城镇对于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和对周边乡村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提高城镇的人口吸纳能力。

结合丹凤县的具体情况, 以提高县域城乡发展水平为目标, 确定符合山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 继而为城乡居民和实现转移后的人口提供生活保障。以县城为核心, 在县域南部、东北部、中部地区, 主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开发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在县城西部地区 (主要指棣花镇、商镇) , 主要发展农副产品深精加工业和物流产业;县域西北部地区 (主要指蔡川镇、庾岭镇、留仙坪乡) 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 依托自身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矿产开发业。

四、丹凤县域人口空间转移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 重视科教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目前人才资源短缺、人口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都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所以, 要重视科教投入, 可以通过利用现有教育设施和其他渠道, 加大对农村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逐步提高丹凤县域城乡人口素质。同时, 还可以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 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保障 (见图3) 。

(二) 强化政府组织管理职能

为增强人口空间转移的可操作性, 政府应强化组织管理职能, 加大移民宣传力度, 实施主动有效的政策干预, 及时地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政府要强化财政金融服务支持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小城镇投融资结构, 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 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多元化投资机制。政府要健全相关制度, 保障城乡居民权益;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建立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要逐步推进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制度等在内的各项改革, 取消阻碍劳动力转移的一些不利因素。同时, 还应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有效合作, 保障人口空间转移的顺利实施。

(三) 加大专家咨询参与力度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调整、人口空间转移等关系到山区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 要广泛组织专家进行专业研究, 从专业角度给予意见和建议。同时, 还要建立专家、政府、公众共同参与的决策机制。

此外, 实施人口空间转移, 还需要考虑移民意愿的引导、移民利益保障、土地供给、民族和宗教等众多问题,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山区人口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结语

山区城镇的发展面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人居安全与开发建设等众多问题, 山区人口空间转移也是其中之一。人口空间转移, 作为县域城镇体系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城乡统筹建设的重要保障, 结合小城镇发展将对我国山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产生重大意义。丹凤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 针对人口空间转移提出的相关策略以及实施的必要保障措施, 将有利于丹凤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山区城乡居民的安居乐业。

摘要:我国平原少, 山地多, 全国有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 山区县的城镇建设相对滞后, 同时面临自然灾害频发的安全隐患。为了实现山区城乡居民的安居乐业, 山区县的发展要更加关注城市安全, 除了进行技术层面的城乡防灾减灾工作外, 人口空间转移已成为另一个关注重点。本文以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为例, 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层面, 以人口空间转移为视点, 探讨了山区县域人口空间转移的必要性, 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口空间转移的相关策略以及实施人口空间转移的必要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2004

[2].丹凤县城总体规划 (2008-2025)

[3].顾朝林.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方法、实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仇保兴.论五个统筹与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2004/1

[5].王建萍.对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思考.城乡建设.2004/1

[6].董文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的再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3/9

[7].刘文俭陈玉光.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人口转移.小城镇建设.2005/2

[8].刘平量.农村剩余人口的产业性转移与城市化转移.五邑大学学报.2008/5

[9].王军.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探讨.改革与开放.2009/3

城镇规划简答 篇7

1.聚落,也称为居民点。它是人们定居的场所,是配置有各类建筑群、道路网、绿化系统、对外交通设施以及其它各种用工程设施的综合基地。

2.城镇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协调城镇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城镇建设的蓝图,也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3.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4.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层表面冲刷形成的沟槽。

5.滑坡是由于斜坡上大量滑坡体在风化、地下水及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而造成的。

6.风向频率是地某一时期内各个方位风向发生的次数占该时期内观测累计各个不同风向的总次数的百分比来表示。7.静风区是当一个地区的静风频率大于30%时,则该地区称为静风区。8.温度,就是气温,所谓气温通常是指离地表面1.5m高度处测得的大气温度,其单位用℃表示。

9.降水是指降雨、降雪、降雹、降霜等气候现象的总称。.城镇性质是指城镇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外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城镇规模包括城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即城镇人口的多少与用地的大少。12.城镇人口规模地指一定时期内城镇人口的总数。一般把到规模期末城镇所能达到的人口总数称为城镇人口发展规模。

13.基本人品是指主要为外地服务的厂矿、交通运输、机关、学校等机构中工作的人员。

14.服务人口是指本城镇建设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教育、卫生福利设施等机构中的工作人员。

15.被抚养人口是指依靠家庭或社会抚养的人口。

16.职工带眷比是指带有家眷的职工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比值.17.带眷系数是指职工带眷属的平均人数.18.城镇用地是规划区范围用于城镇建设和满足城镇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19.仓储用地是指专门用作储存物资的用地。

20.干道网密网密度=城镇干道总长度/城镇用地总面积(㎞/㎞²)

21.城镇总体布局任务的核心是城镇用地的功能组织,是在城镇性质和大体确定的情况下,在城镇用地适用性评定的基础上,按照各类用地的要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加以组织,使用城镇成为一个协调的有机整体。

22.居住小区又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镇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23.居住区作为城镇的一个有机组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生活居住的地方,一般为城镇干道或自然界所包围的相对独立的地区,设有为居民服务的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

24.居住组团又称组团,一般指被小区级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生活聚居地。

25..城镇公共中心,就是主要公共建筑分布的主要集中地区,实际上就是人们认为的经常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广场、干道、建筑群所组成。26.绿化覆盖率(%)=各类绿地覆盖总面积/用地面积100%

27.人均公共绿地=公共绿地意面积/城镇

人口(%)

五、简答题

一、简述城镇规划的任务;答: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方针,技术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镇体系,合理的确定城市在规划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公共事业及战备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的协调的发展。

二、简述城镇规划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答:1.在调查中要注意综合运用踏勤、访问、座谈会、填表等多种方式,其目的在于准确掌握全面情况。2.城镇规划基础材料一定要准确无误。

三、简述城镇现状条件分析的主要内容”。答:1城镇总体布局的分析2城镇规模的分析3工业现状的分析4交通现状的分析5生活设施现状的分析

四、简述确定城镇性质依据的主要内容 答:1区域地理2城镇的资源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4城镇的历史条件5城镇的现状资料

五、简述城镇工业用地选择的一般要求 答:1节约用地,考虑发展2充分利用城镇原有设施,节约建设资金3用地地质可靠,少挖多填4不淹不涝,靠水近

电5交通运输的要求6环境卫生的要求

六、简述居住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1选择确定居住用地的位置和范围,包阔建设、拆迁的范围2确定人口规模和所需用地的大小,或者根据建设地区的用地大小来决定人口规模3拟定住宅类型、层数比例、数量以及其规划布置的方式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数量、规模、分布和布置的方式5拟定居住区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及内部道路系统的规划布置6拟定公共用地、体育、休息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7拟定各项工程管线的设计方案8拟定竖向规划设计方案9拟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和造价估算

七、简述旧居民区改建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答:1维修旧房2调整用地布局3改善居住环境4完善居住区道路系统5调整并增设公用设施6对传统居民、文物古迹、古树加以保护

八、简答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目的 答:意义:它不仅仅在于保护城镇历史发展的轨迹,以留存城镇的记忆;也不只是继承传统文化,以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他同时还是城镇进一步发展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目的:对构成人类记忆的历史信息及其文化意义在城镇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保存,使新的作用和活动与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特征相适应,确保历史城镇和城区的和谐关系,并适应成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九、简述城镇规划管理的重要地位。答:1城镇规划与规划管理是共生的统一体2城镇规划管理是城镇规划合理实施的保证3城镇规划与规划管理是城镇政府的重要职责

十、结合实际论述城镇规划工作的特点。答:1城镇规划工作的政策性、综合性、地方性、长期性

十一、结合实际论述城镇总体艺术布局的要求 答:1城镇体量要适度,2历史传统要继承3保护地方特色

十二、结合实际论述管线工程综合的意义 答:1为满足工业生产及人民生活需要2管线工程综合是城镇建设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管线工程的施工及今后的管理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四、名词解释

1.聚落,也称为居民点。它是人们定居的场所,是配置有各类建筑群、道路网、绿化系统、对外交通设施以及其它各种用工程设施的综合基地。

2.城镇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协调城镇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城镇建设的蓝图,也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3.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4.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层表面冲刷形成的沟槽。

5.滑坡是由于斜坡上大量滑坡体在风化、地下水及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而造成的。

6.风向频率是地某一时期内各个方位风向发生的次数占该时期内观测累计各个不同风向的总次数的百分比来表示。7.静风区是当一个地区的静风频率大于30%时,则该地区称为静风区。8.温度,就是气温,所谓气温通常是指离地表面1.5m高度处测得的大气温度,其单位用℃表示。

9.降水是指降雨、降雪、降雹、降霜等气候现象的总称。.城镇性质是指城镇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外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城镇规模包括城镇人口规模和用地

规模,即城镇人口的多少与用地的大少。12.城镇人口规模地指一定时期内城镇人口的总数。一般把到规模期末城镇所能达到的人口总数称为城镇人口发展规模。

13.基本人品是指主要为外地服务的厂矿、交通运输、机关、学校等机构中工作的人员。

14.服务人口是指本城镇建设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教育、卫生福利设施等机构中的工作人员。

15.被抚养人口是指依靠家庭或社会抚养的人口。

16.职工带眷比是指带有家眷的职工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比值.17.带眷系数是指职工带眷属的平均人数.18.城镇用地是规划区范围用于城镇建设和满足城镇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19.仓储用地是指专门用作储存物资的用地。

20.干道网密网密度=城镇干道总长度/城镇用地总面积(㎞/㎞²)

21.城镇总体布局任务的核心是城镇用地的功能组织,是在城镇性质和大体确定的情况下,在城镇用地适用性评定的基础上,按照各类用地的要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加以组织,使用城镇成为一个协调的有机整体。

22.居住小区又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镇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23.居住区作为城镇的一个有机组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生活居住的地方,一般为城镇干道或自然界所包围的相对独立的地区,设有为居民服务的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

24.居住组团又称组团,一般指被小区级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生活聚居地。

25..城镇公共中心,就是主要公共建筑分布的主要集中地区,实际上就是人们认为的经常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广场、干道、建筑群所组成。26.绿化覆盖率(%)=各类绿地覆盖总面积/用地面积100%

27.人均公共绿地=公共绿地意面积/城镇

人口(%)

五、简答题

一、简述城镇规划的任务;答: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方针,技术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镇体系,合理的确定城市在规划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公共事业及战备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的协调的发展。

二、简述城镇规划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答:1.在调查中要注意综合运用踏勤、访问、座谈会、填表等多种方式,其目的在于准确掌握全面情况。2.城镇规划基础材料一定要准确无误。

三、简述城镇现状条件分析的主要内容”。答:1城镇总体布局的分析2城镇规模的分析3工业现状的分析4交通现状的分析5生活设施现状的分析

四、简述确定城镇性质依据的主要内容 答:1区域地理2城镇的资源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4城镇的历史条件5城镇的现状资料

五、简述城镇工业用地选择的一般要求 答:1节约用地,考虑发展2充分利用城镇原有设施,节约建设资金3用地地质可靠,少挖多填4不淹不涝,靠水近电5交通运输的要求6环境卫生的要求

六、简述居住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1选择确定居住用地的位置和范围,包阔建设、拆迁的范围2确定人口规模和所需用地的大小,或者根据建设地区的用地大小来决定人口规模3拟定住宅类型、层数比例、数量以及其规划布置的方式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数量、规模、分布和布置的方式5拟定居住区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及内部道路系统的规划布置6拟定公共用地、体育、休息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7拟定各项工程管线的设计方案8拟定竖向规划设计方案9拟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和造价估算

七、简述旧居民区改建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答:1维修旧房2调整用地布局3改善居住环境4完善居住区道路系统5调整并增设公用设施6对传统居民、文物古迹、古树加以保护

八、简答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目的 答:意义:它不仅仅在于保护城镇历史发展的轨迹,以留存城镇的记忆;也不只是继承传统文化,以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他同时还是城镇进一步发展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目的:对构成人类记忆的历史信息及其文化意义在城镇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保存,使新的作用和活动与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特征相适应,确保历史城镇和城区的和谐关系,并适应成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九、简述城镇规划管理的重要地位。答:1城镇规划与规划管理是共生的统一体2城镇规划管理是城镇规划合理实施的保证3城镇规划与规划管理是城镇政府的重要职责

十、结合实际论述城镇规划工作的特点。答:1城镇规划工作的政策性、综合性、地方性、长期性

十一、结合实际论述城镇总体艺术布局的要求 答:1城镇体量要适度,2历史传统要继承3保护地方特色

上一篇:高中班主任工作总结佳文下一篇:小学生日记100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