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跨栏教案(精选10篇)
转:日本跨栏教案
保健体育课程学习指导计划 时间:8月29日(周五)第五节 地点:山形中学体育馆 学生:初中2年级(男14人,女15人) 教师:后藤匡道 1.单元名称:田径(跨栏) 2.单元目标: 对运动的关心、情感和态度 对运动的思考和判断 运动技能 运动的知识和理解 ☆ 能够关注跨栏的特性,感受跨栏的快乐也喜悦 ☆ 能够相互协作并且注意安全的进行练习关注自己以及他人的的课题,能够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在练习方式方法方面下工夫。 能够掌握有节奏的迅速敏捷的跨栏技术。 理解跨栏跑的特性、学习方法以及技术结构。 理解练习的方法和问题解决的方法。 3.对单元的理解 (1)关于田径项目的跨栏跑 田径是以人类自然的基本动作为基础形成的运动项目,它一方面表现为个人之间最大能力的相互竞争,同时该运动可以通过跨越一定数量的障碍表现其学习结果,从而围绕提高个人的技能水平或记录水平进行努力的运动。 跨栏跑是以一定的节奏,快速敏捷的跨越一定间隔和一定高度的栏架为方式的近似于短跑的竞争。因此,它一方面在姿势方面与短跑接近,另一方面则要求以良好的平衡有节奏的跨越栏架。因此,该运动不仅可以提高短跑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形成有节奏的跨越栏架的能力。 跨栏跑在教学中应该围绕技能或记录的提高,关注自己以及他人的课题,寻求适宜的练习方式,通过与同伴相互协作和指导解决各自的课题。 (2)学生的情况 本班级的学生喜爱运动,不少学生经常利用午休时间到体育馆或田径场进行各种运动。同时,本校为了参加6月份的田径通讯赛和9月份的地区田径赛,安排了全校性的体育运动时间,全体学生都选择了项目,本班学生也同样正在积极准备。 当出现某一问题时,往往以干部为中心自行解决是该班的风气。并且坦诚朴素的学生很多,经常独立的进行诸如合唱练习或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 该班级中曾经学习过跨栏跑的学生6人(其中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学习过的4人,进入初中后参加课外田径小组的2人),大部分都是初次接触跨栏跑。 通过课前的准备性调查,“非常喜欢或喜欢”跨栏跑的学生有13人,“不喜欢或非常不喜欢”跨栏跑的学生有15人,由此可以看出相当部分的学生对跨栏跑的印象不太好。 喜欢跨栏跑的理由有:“看着就喜欢。高兴”,或者是“姿势漂亮。有意思很好玩”。不喜欢的理由有:“容易摔着”、“担心自己的脚抬不了那么高”、“从来就没看过”、“自己的柔韧性不好,可能做不出那样的动作”。 (3)设计的思路 将跨栏跑作为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课题、努力寻求解决课题的方式并且与同伴共同提高的教材予以把握。并且通过该单元的课程,感受跨栏跑的.快乐,同时在与同伴的相互交流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运动技能。 为此,在指导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个是以不同运动课题为中心设置若干的练习场面,从而有效的展开学习(参照教科书所提供的资料卡片)。具体的说就是不采取相同高度相同间距的跨栏跑,而是从跑的能力、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能出发,通过设置与学生各自能力对应的高度和栏间距的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能够进行挑战。并且在练习过程中,根据“三步的节奏”、“摆动腿”、“起跨腿”等课题的不同,设置与其适应的运动场面,从而与各自不同的要求能够相互对应。再一个就是通过以下具体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目标的设置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入 +教师的指导 课题的选择 ……在其过程中各自确认自己的课题(目标) +教师的指导 课题的解决 ……围绕各自的课题寻求解决的方式,或者相同课题的共同寻求解决的方式。 在采取以上学习形态的基础上,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学习和相互鼓励掌握运动技能,感受跨栏跑的乐趣。另外同时还有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50米跨栏跑的成绩以逼近50米跑的成绩为目标,为此优先采取3步的节奏尽快的跨越栏架的方式。 第二,栏架高度选择以能够发挥自己速度的高度为标准。 第三,按照A、B、C、D、E、F划分为6个不同水平的的等质小组(不分男女) 第四,有效的使用录象等视听觉设备,将其作为发现课题和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五,使用学习卡片,明确自己的课题以及解决的辅助方法。 4.单元指导计划及评价方式(10节课) 指导内容 课次 评价维度 评价方法 评价尺度 情感 态度 思考 判断 技能 知识 理解 介绍 1 ● 了解跨栏跑的特性以及本单元的学习方式 (通过观察) 略 50米跑 (测定) 1 ● 将成绩录入学习卡片 略 制订学习计划 1 ● 选择与自己适宜的课题以及与其对应的练习方式 (通过观察) 略 跨栏跑 1.身体的灵活性练习2.跨栏跑的学习3.反复练习和反省 4.自我评价 5 本次为第3课时 ● 能够关注跨栏跑的特性,在不断感受其中乐趣的同时认真学习。 能够在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反复练习。 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健康和安全的要求。 (观察和自我评价) A.能够积极的进行跨栏跑练习,观察其他同学的学习方式,注意自己的安全。 B.能够积极的进行跨栏跑的练习。 C.在接受他人指导下积极进行练习 ● 设置与自己能力适宜的课题,选择有效果的练习方式。 (观察、学习卡片) A.选择与自己的课题适宜的练习条件,以准确的表达方式帮助其他同学进行练习。 B.能够根据自己的课题,在灵活运用运动条件下进行练习。 C.在他人帮助下充分利用运动条件进行练习。 ● 能够掌握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宜的技能要点,提高技能水平,能够在竞争中提高记录。 (观察、学习卡片) A.有节奏的以三步栏间跑的方式跨栏。 B.能够以三步栏间跑的方式跨栏。 C.通过接受他人指导能够进行与自己能力适宜的跨栏跑。 总结 50米跨栏跑 ● 能够承认自己的记录。 总结自己的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 (学习卡片) ● 对于能够选择与自己能力适宜的技能,掌握动作要点,与他人进行竞赛或提高成绩。 (观察) ● 能够理解动作的要点,通过观看自己动作的录象确认技能的发展变化。 (观察、学习卡片) 5.本课时计划 (1)目标 能够选择自己的课题,选择与自己适宜的运动条件,掌握技术。 能够和同学相互协作相互鼓励的进行练习,感受跨栏跑的快乐。 (2)展开 部分 学习活动 评价的角度及方法 指导的注意点 学习形态及使用教材 导 入 12分 1.整队,问好 2.准备活动 (慢跑、体操、柔韧及灵活性练习) 3.学习课题的确认 课题1 在与同伴相互协作相互鼓励中进行练习 1.确认缺席及见学生。 2.由体育委员带领下进行一般性准备活动以及跨栏跑专项准备活动。 3.在对上节课进行反省的基础上,确认本节课的课题。 板书 学习卡片 基 本 30分 4.小组练习按照A、B、C、D、E、F划分为6个组,确定各自的运动场所。 《选择练习场所》 (1)完整练习的场所 (2)掌握三步栏间跑技术的场所 (3)掌握跨栏步技术的场所(充分意识低姿势跨栏步) (4)落地后第一步技术的练习场所(充分意识到大步向前跨出) (5)摆动腿的练习场所 (6)起跨腿的练习场所 课题2 选择自己的课题,在不同的运动场所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5.课题的发现 以小组学习或他人的助言为基础,确认自己的课题,选择与其适宜的练习方法。 6.个人练习《选择练习场所》 (1)完整练习场所 (2)掌握三步节奏场所 (3)掌握跨栏步场所 (充分意识跨栏步时上体的前伏姿势) (4)落地后第一步练习场所(充分意识到大步向前跨出) (5)摆动腿练习场所 (6)起跨腿练习场所 4.小组练习、 以小组为单位,在确认课题的基础上进行练习 《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A.能够把握练习场所的课题,选择适宜的练习方法进行积极的练习,同时能够给予同伴以明确的指导。 B.能够把握练习场所的课题,选择适宜的练习方法进行积极的练习。 C.在接受教师指导下积极的进行练习。 在每个人把握课题和围绕解决自己课题基础上选择适宜的练习方式,并且认真练习。 《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A.能够把握自己的课题,选择适宜的运动场所,在相互协作中积极的进行练习; B.能够把握自己的课题积极的进行练习; C.能够接受教师的指导进行积极的练习; 4.注意以下几点: ○在练习时能够充分把握练习场所的课题; &nb
1、使幼儿初步学习跨栏运动,并对此项运动产生兴趣。
2、学习助跑跨跳的方式跳过障碍物,提高幼儿腿部肌肉的力量。
3、尝试助跑跨跳,发展幼儿的腿部力量,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4、能向刘翔哥哥学习勇于尝试、不怕困难。
活动准备:
提供长短不同的纸棒若干根、小椅子、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活动场地热身运动: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场地,做热身运动,活动手部、腿部等部位,消除活动的危险性,促进活动的正常进行。引导幼儿了解体育运动,如打篮球、排球、跳高、跳远、跨栏等,由刘翔跨栏引出跨栏运动。
(二)基本部分
1、幼儿探索。
(1)教师:奥运冠军刘翔大哥哥真棒,为我们国家争光,你们知道他是在什么项目上得到金牌?(跨栏)你们想学这个本领吗?
(2)椅子和纸棍,引导幼儿设计小跨栏。
(3)两人一组自由探索,教师指导。
(4)说一说自己的玩法,并做示范。
教师重点示范动作要领:起跑速度快、跨跳要有力,(5)引导幼儿尝试更高一点的跨栏。
(6)教师:刘翔大哥哥是不是只跨一个栏呢?怎样才能跨很多呢?让幼儿自己将小跨栏组合在一起,进行练习。
2、游戏我是跨栏小冠军
(1)教师:你们想做冠军吗?想得奖牌吗?在比赛中动作要规范,有力,不能犯规。
(2)幼儿分成四组比赛,为获胜组贴红花。
(3)提高跨栏的高度,幼儿再次比赛,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3、出示椅子,利用椅子进行跨栏运动。
教师调整椅子之间的距离,进行跨栏练习。
(1)将椅子按恰当顺序摆放好,各组小朋友分别从椅子上连续跨过。
(2)分别将两个椅子背背相对,排成一列,各组小朋友分别从椅子上连续跨过。
比较小组同学完成时间的长短,跨椅子过程中,椅子倒地这位同学失败。孩子跨栏过程中,教师指导动作,保护好学生安全。
注意活动前,教师要讲好规则,注意安全,保持身体平衡
(三)结束部分
1、幼儿坐在椅子上做放松运动。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日本在世界上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大国,又是我国的近邻,因此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日本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国家。教材以“地狭人稠”、“岛国经济”、“文化交流”三个主题,简练准确的概括了日本的区域特征。“地狭人稠”部分包括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构成、地形和气候,以及人口。“岛国经济”介绍了日本传统的农业和新兴的工业,重点介绍了日本工业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文化交流”则介绍了日本深受外来文化影响,又不失民族特性的文化,日本的文化尤其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构成
2、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学会分析自然现象的形成的主要原因
3、认识日本的经济结构特点和工业布局,学会分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了解日本解决国内环境问题的做法。
5、了解日本文化特色与中国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日本的经济特点和工业布局 教学难点:日本气候特征,日本主要的工业带
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的内容,通过“小课题”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拓展联系相关的知识。
学与教的过程 导入新课:
【叙述】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进入国家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习了5个地区,掌握了基本的分析方法,也了解到,地理现象之间往往事互相影响的。那么,在国家的这一部分,我们将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来认识某些国家的特征,同学们要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综合分析某些国家的特征,及其原因。首先来看日本的第一个课题。
课题一:“火眼金睛”
下列现象合理吗?为什么?
北京的小明给在日本秋田的表哥打电话,小明高兴地跟表哥说:“这个周末妈妈带我去什杀海溜冰,到时候我要穿上新买的羽绒服。”表哥说:“玩的开心点!我周末也有活动,和同学去公园划船!”
【叙述】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地图册,分析这种现象是否合理。【展示】亚洲的政区图,标注中国北京和日本秋天的位置。
【提示】阅读教材9页亚洲气候类型图,这两个城市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第一节 日本
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回答问题
【小结】秋田与北京都是温带季风气候,但是秋田是沿海的,日本本身是一个岛屿国家,北京是内陆的城市。所以秋天气候受海洋的影响,具有海洋性。【板书】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
【展示】北京和秋天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 【提问】你来描述这两个城市气候特征
【提示】气候特征一般包括降水和气温两个要素,同时这两个要素年平均和季节变化幅度。
学生读图回答
【小结】日本秋田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较多,分配比较均匀,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征。这和日本所处的位置有关。【展示】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 【提问】日本的位置有什么特征? 【提示】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
学生读图回答
【提问】日本的范围包括那几部分?地形特点是什么?
日本地理位置、领土构成和地形特点,对日本有什么影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小结】日本的四个大岛构成日本狭长的领土主体,日本是个岛屿国家,岛上多丘陵山地。岛屿国家,有广大的海洋资源,鱼类资源丰富。日本自古渔业兴盛,海洋捕捞两居世界首位。【板书】四大岛屿——捕鱼业发达 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
【转承】日本不仅捕鱼业发达,日本的加工工业也很发达,是世界经济大国。下面我们进入课题二:矛盾解析
读教材65页图H、I,日本是一个资源“小”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内经济又受到严重破坏;可是,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日本却发展为世界经济“大”国,其生产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工业生产能力居世界前列。为什么日本的工业发展这么迅速?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板书】资源“小”国经济“大”国
【小结】日本依赖本国优良的港口,发展了加工贸易,从国外进口原料,大量出口工业产品。【板书】进口原料,出口成品
【提问】阅读地图册31页,日本工业原料主要来自那些国家或地区?
学生读图回答
【提问】日本的工业产品主要出口到哪些国家和地区?
学生读图回答
【提问】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关系怎样?
学生读图回答
【提问】日本的工业结构使日本的工业区布局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日本原料大量进口,成品大量出口,因此日本工业集中在对外运输便利的沿海地区,形成了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的工业带。【板书】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提问】日本岛屿国家便利的海上运输,给日本发展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日本也有一些自然条件,制约日本的工业发展。你知道吗?日本怎么解决?
学生讨论回答
【转承】日本自然环境独特,工业发达,日本的文化也有自身的特点。现在我们来研究第三个课题:
课题三:京都?洛都?
阅读教材62页“探索”:为什么在日本有一座和中国的长安布局相似的城市? 学生阅读回答
【提问】日本的文化受中国影响很深。除了建筑上的,你还能举别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
【叙述】在近代,日本主要受西方国家的影响,形成了东西方文化兼容的现象。【板书】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展示】反映日本文化的现象
【小结】日本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又自己本土的文化,比如樱花节等。但是,日本不断的吸收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既受外来文化影响,又充分体现民族特性的文化。
【教学媒体】日本政区图、日本地形图、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东亚气候图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日本政区图
日本是我们的近邻,但是日本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很多人并不清楚。今天我们首先从读图和量算距离开始认识日本,先找出东京、长崎,量算出北京至东京有多少千米?乘飞机约多长时间到达?上海至长崎约多少千米?,乘船约多少小时到达?(北京至东京有千米;乘飞机约2。5小时到达;上海至长崎的距离是800千米,乘船约27小时到达)
(引导学生讨论)日本是个怎样的国家?
问题1:是什么原因使它成为全世界的经济大国?是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是有优越的自然环境?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首先看自然环境特点。
(板书)第二节日本
一、自然环境特征
(示日本政区图)
(1)日本是一个岛国,都有哪部分组成?
(2)日本滨临哪些海洋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
学生回答。(日本四大岛是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临海洋:太平洋、日本海。隔海相望的国家是中国、韩国和朝鲜、俄罗斯。)
(提问)日本虽然面积小,只有3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的云南省)但海岸线却比我国还长,为什么?
学生指图回答:日本是个群岛国家,海岸线曲折。
海岸线曲折,使沿岸多优良港湾,在图中找出两个著名的港口:神户和横滨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是太平洋沿岸曲折还是日本海沿岸曲折?学生读图回答太平洋沿岸。
(板书)1、群岛国家,多港湾
(示日本地形图)
(提问)看日本地形图,看一看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日本国土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这狭小的平原,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日本不仅多山,还多火山、地震,这是为什么?
(展示)“板块构造示意图”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分布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境内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80多座。富士山就是其中一座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日本的最高峰。日地震频繁,人们可以感觉岛的地震平均每年1500多次,真不愧是“火山之国、地震之邦”。
(板书)2、多山,多火山、地震
读表:东京和北京一月和七月气温和降水量
最冷月均温最热月均温降水量
东京3。7、25。1、日本1610毫米
北京— 4。7、26。1、636毫米
要求:(1)冬季,东京比北京冷还是暖?夏季呢?
(2)降水量,哪一个多?
(3)这说明日本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东京和北京大致处于同一纬度。但是,冬季东京比北京温暖,夏季比北京凉爽,且降水量比北京丰沛,这说明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点。
(板书)3、海洋性季风气候
(提问)日本多山,降水又较多,河流会有什么特点?
多山使日本的河流短促,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由于日本山地多,且降水丰富,全国大部分地区为森林覆盖,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
(转折过渡)日本的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那么用来发展工业的矿产资源丰富与否呢?
读图“日本主要工业原料示意图”与“日本主要工业原料外国进口所之占的`百分比图”回答:
日本缺乏哪些主要原料和燃料?缺乏的程度如何?这些原料和燃料都从哪些大洲进口
(总结)日本大部分原料需要进口,而且进口的比例较大(90%以上)说明日本的矿产资源严重缺乏。日本工业原料的很广,除欧洲和南极洲外,其他几大洲均有。我国和日本相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才13。4%,但还大量出口木材,一次性筷子等,破坏森林资源,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板书)4、矿产资源贫乏
(伏笔)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这对它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那么日本如何克服这一不足呢?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日本
自然环境特征
群岛国家,多港湾
多山,多火山、地震
海洋性季风气候
复习目标
1.记住日本的领土组成和自然地理特点。
2.学会分析日本工业发展的条件、工业分布特点及成因。复习重点
加强区域分析和比较。复习难点:
深层分析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
复习指导:结合相应地图,认真背记“知识梳理”,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并用红笔标出答案,8分钟后点名提问。
1、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2、日本工业发展的条件及措施。
3、日本重要的工业城市。知识梳理
一、日本概况:国土组成: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国四、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3900多个岛屿)组成,其中北方四岛:择捉岛、国后岛、色丹岛、齿舞诸岛仍被俄罗斯所占。面积狭小,人口超亿的国家,人口稠密人多地狭的岛国。
二、自然地理特征-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山地岛国(1)地形“四多”:多山地、港湾、火山、地震
多山地丘陵:占国土四分之三以上,平原狭小,仅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邻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最大的平原。
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横滨最大海港,神户第二大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多火山、地震:被称为“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是其中一座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峰。(有感地震平均每达1500多次(即天约4次)原因:处于两大板块交界地带;消亡边界形成地形:深海沟、岛弧链、海岸山脉。附:板块张裂地带往形成裂谷、断层、海洋、海岭。)
(2)气候:季风显著,海洋性强:
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海洋性强原因:由于深受海洋的影响,沿岸又有强大的日本暖流流经,年降水偏多且分配均匀,气温的年较差也较小,海洋性特征非常显著。)
(3)河流:多为山间河流,特点:地势落差大,流程短,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降水较多)
(4)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覆盖率达高。(5)自然资源:森林和水能丰富,但矿产资源缺乏。(从地理特征两个方面比较异同点)
三、人文地理特征——发达的经济
(1)
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主指工业)
发展条件:不利:国土(狭小)市场、矿产贫乏,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有利: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及岛国多港湾的有利条件。发展措施: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走出了一条“加工一贸易型”经济发展之路。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目前中国在进口、出口和贸易总额上均为日本第二大贸易对象国。神户和横滨是日本两个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主要工业带:日本拥有深水良港和便利的海上运输业,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原因: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势平坦,多港湾,适合建立大港口。在海边,原料运进和产品外运极为方便,减少了陆上运输,省时、省钱、成本低。日本矿产资源多是从太平洋航线运到日本,因此,工业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
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主要工业城市有:东京、横滨、名古屋、大皈、神户、北九州,并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城市带。除了传统工业以外,日本还发展了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兴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境较好的九州岛,故九州岛有“硅岛”之称。
(2)农业:农业单产高(侧重生物技术与水利)农业生产方式大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发展生物技术,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平原地区的水稻种植提供水热保证,稻米产量达到自给。丘陵地区多栽培蔬菜和果树(红富士苹果),但仍需大量进口。(3)渔业发达:日本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原因: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日本除在近海渔场捕鱼,还发展沿海人工养殖。发达的造船业,使日本有强大的远洋船队到远洋捕鱼,日本年捕鱼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鱼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4)著名城市与人口迁移:首都东京,是特大城市;科学城——筑波;硅岛——九州岛 ;人口迁移:向领土南北两端
(5)文化:遣使者和留学生;日本文字中仍保留不少汉字;和服、寿司等 日本与英国在人文特征方面比较 同:
①都是岛国,海岸线曲折,海运业发达
②气候都具有海洋性特征
③工业化水平都很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④都有世界著名的渔场,渔业资源丰富
⑤新兴电子工业在布局上,都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 英国: 农业: 英国
1、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生长,畜牧业发达,占农业主体,畜牧业中放牧与饲养并存。
2、种植业中,高产值的园艺作物居于重要地位。日本:
1、人口众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用地紧张,地块较小,精耕细作,主要种植水稻、小麦豆。
2、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工业: 英国:
1、传统工业:工业区和城市多建于煤炭产区,呈“资源型”特点。
2、新兴工业:开发了北海油田,带动了北海沿岸苏格兰地区发展。日本:
1、传统工业:原料、燃料依赖进口,故工业区和城市多集中于太平洋沿岸,呈“临海型”特点。
2、新兴工业: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进行产业转移利用他国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人口与城市:
英国: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海外移民 日本: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太平洋沿岸 合作探究
2、知道倒幕运动的背景、时间、内容
3、掌握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 重点 幕府统治危机、倒幕运动、明治维新 难点 分析明治维新的影响(积极、消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明治维新的背景》相关视频短片
师:日本历史上曾借助两次成功的改革,实现了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古代日本通过大化改新,日本向中国学习,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近代日本又借助明治维新,日本向西方学习,由封建社会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那么,明治维新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主要有哪些措施?对日本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学生根据情景内容,各抒己见
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视频的直观性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 讲授新课 名词解释
(师导)什么是明治维新呢?“明治”指日本天皇睦仁的年号,“维新”即改革。
提示:明治维新是指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资本阶级性质的改革
过渡:日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这次改革的呢?
一、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
(1)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指导学生粗读教材,了解19世纪中叶日本的基本情况,教师简介幕府和幕府统治
师: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社会出现了什么问题?依据是什么?
国内危机:社会矛盾尖锐
依据:幕府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强调:这是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即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国外危机:列强入侵
1853年和1854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否则开战。日本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开发港口。幕府统治发生动遥
(2)倒幕运动
师:当时的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倒幕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2、武装倒幕的经过和结果?
时间:1868年1月
代表:倒幕派
过程:发动政变,拥立睦仁天皇亲政
结果:结束幕府统治,改年号“明治”,迁都东京
二、明治维新的过程
1、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本,找出明治维新的相应知识点:明治维新的时间、代表人物和内容
2、知识拓展——明治天皇
3、明治维新的内容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填写
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和社会文化教育方面
1.读东亚地区图,回答:
(1)将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在写列横线上:
①为____国,首都是
② 海峡,西侧为____国,首都 ;东侧为____国,首都 ③为____国,首都 ;④为____海;⑤为____洋。
(2)从A到B,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由____向____递减。东亚东部受________影响比同纬度其他地区获得较多的____,地形以 为主,间有丘陵河湖多,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 。
东部海岸线曲折多 ,交通便利,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3)东亚西部地区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距___远,降水 ,为__ __气候,以 ____(地形)为主,多内陆河湖,多为草原荒漠景观, 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4)在图中添加40oN和120oE.
2.在“日本图”中填注:
(1)经纬度、四个隔海相望国和四个大岛;
(2)用字母在图上标注地理事物位置:A.日本海、B.濑户内海、C.朝鲜海峡、D.关东平原、E.富士山、F.首都东京、G.港口神户、H.横滨。
(3)用字母在图上标出主要城市位置:①大阪、②北九州、③长崎、④筑波、⑤名古屋。
(4)用 ∥∥ 标出四大工业区的位置,并写出名称。
二、日本
1.自然地理特征
①东亚岛国,由 、、、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②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③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 最大
⑤火山之国,地震之邦—— 最高,是 。(成因: )
⑥季风显著, 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 、、;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 、)、煤( 、)铁矿石( 、、)、棉花(中国、美国),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⑧ 、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2.发达的经济
①世界经济大国。
②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
③扬长避短,发展经济。对外贸易发达,但经济对外 很大。
④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五大工业区。 有”硅岛”之称。
主要工业部门: 、、、、、。
⑤工业布局趋向分散——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
⑥农业和渔业
人多地少,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侧重于 和水利的发展,单产高。
主要粮食作物是 ,达到基本自给、自足,多种在平原地区,但每年要进口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山丘地区多种桑树、果树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进口。渔业发达,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 寒流和 暖流交汇)
3.主要城市
首都东京,是超千万的特大城市。
科学城—筑波 宇航中心—种子岛 硅岛—九州岛
【探究案】
探究一
读黄皮书23页2-2-2沿40°N的东亚地形平面图,回答:
图示地势有什么特点?
2日本群岛及其东侧的海沟是怎么形成的?
探究二
1. 日本东海岸(太平洋沿岸)和(日本海沿岸)降水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2.读地理图册82页图分析日本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特征
水文特征
水系特征
需要掌握的知识:二战后,西欧恢复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和经济恢复的有利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欧共体的形成;西方经济的“滞胀”阶段。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概括能力。
通过西欧、日本经济在此时的高速发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二次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重点。
难点:欧洲共同体成立的背景和作用。
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战后初期的困难
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欧洲地图》,启发学生回忆二次大战中希特勒军队闪击欧洲十四国、法国败亡、不列颠之战、德意战败等内容,教师归纳指出:由于西欧是二次大战的主要战场,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到处是一片废墟,遍地瓦砾,各国的粮食、原料、燃料等重要物资严重奇缺,号称“不夜城”的巴黎,晚上的路灯只开一半,而且灯光微弱,德国城市的不少居民只能靠占领军的每日分发食品度日。各国许多工厂生产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工业水平下降。当时笼罩着西欧的气氛是严重萧条和一片绝望,西方舆论界多不乐观,认为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着手进行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
2.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欧洲国家在两次工业革命后的发展状况,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等内容为分析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做铺垫。
战后初期,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和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将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
主观原因:尽管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困难重重,但是,西欧各国都经过了产业革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成为资本主义发达的地区。经济技术基础雄厚,多数国家都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和文化素质良好的劳动力,有管理经济的经验,还有在历史上建立起来的广泛的对外经济联系,这些条件是西欧经济得以迅速恢复的主观原因。另外西欧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加强宏观管理也是重要因素。
客观原因:战后,美国出于全球战略考虑,对西欧采取扶植政策,推行“马歇尔计划”,自1948年至1951年,美国用于马歇尔计划的实际拨款达120亿美元。对西欧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在相当程度上帮助西欧渡过难关。
由于具备了上述主、客观条件,战后不久,西欧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西欧的工业产量比战前提高约35%。
3.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50年代初—70年代初)
随着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都相当快,进入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
西欧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仅慢于日本,却快于美国。在高速发展的20年内,西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逐渐提高,而美国所占的比重日益缩小,西欧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上的地位迅速提高。
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大大促进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据统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80%是靠采用新科技成果取得的。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又一个原因是:国家加强了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加强了宏观控制。
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战后西欧国家
1.マフラー マフラーを巻く
2.意味
例:その文章の意味がわからない。
3.引っ越し 引っ越しをする
补充:引っ越す 「.....から.....に引っ越す」
例:先週、故郷から東京に引っ越しました。4.係り
係長
5.就職
就職活動
就職ができない 补充:就職する(サ変)「...に就職した」 6.拾う(他)紙を拾う 本を拾う 补充:打车
タクシーを拾う 7.訳す(他)
...を....に訳す 例:日本語の小説を中国語に訳す
扩展:翻訳 通訳 同時通訳
8.くれる
本课语法要讲的一个表示授受关系的动词。在这里先记住是“给”的意思 9.届ける(他)...を...に届ける(把...送到...)例:荷物を王さんの家に届ける
財布を拾って警察に届けた
10.案内する(他)場所を案内する(陪同游览某地)例:今度北京を案内するよ。
补充:案内(名)指南,手册。通知书等 例:旅行案内 11.紹介する(他)日本を紹介する本 ...に...を紹介する(向...介绍...)
补充:紹介(名)自己紹介をしてください
12.交換する(他)名刺を交換する 電話番号を交換する
补充:交換(名)交換留学生
13.素敵
すばらしい かっこいい(指人)素敵な男=素晴らしい男=かっこいい男
14.得意
彼女は絵が得意です。近:上手、うまい 反:苦手、下手 15.新鮮
新鮮な空気 新鮮な野菜
この魚は新鮮ではない。
16.うまく 有形容词うまい转化而来的。例: 日本語でうまく説明しました。
うまくやった!
17.それに(表达与词语讲解)表递加关系。“而且”可和“また”替换。
例:王さんは事故でけがし、それに、風邪を引きます。本当にかわいそうです。18.どの辺(表达与词语讲解)“在哪片儿” 天安門はどの辺にありますか。
“辺(へん)”与25课学的“辺(あたり)”意思一样,但辺(へん)只能与“こ
の、あの、その、どの”等连体代词一起使用,不能加在具体场所后。
例:この辺にホテルがいっぱいあります(辺可读作へん・あたり)
学校の辺には高級なレストランがありません(辺读作あたり)
19....先(表达与词语讲解)作为一个接尾词,接在动词ます型后表示到达的地点或归
属地。例:行先 就職先 出張先
此外,还可接在时间后,表将来。例:十年先 二.语法
这课的语法主要讲的是授受关系。授受关系包括物的授受和行为的授受。我们上次学过两个授受动词:あげる、もらう、这节课我们还要学另外一个授受动词:くれる。
本课语法1中くれる的用法表示的是物的授受关系,语法2,3.,4是てもらう、てあげる、てくれる表示的是动作的授受。
首先复习一下もらう、あげる的用法。1.人①は人②に物をあげる。(我/我方人员→别人东西,第三者→第三者)(上册第8课)例:私は森さんに本をあげました。
小野さんは森さんに写真をあげました。2.人①は人②に/から物をもらう。(我/我方人员从别人那里得到)(上册第8课)例:私は小野さんに本をもらった。
今、お父さんから電話をもらいました。
3.人①は人②に物をくれる(别人→我/我方的人)
例:母は(私に)色鉛筆をくれた。(很多时候私に是省略的,因为くれる本身就有“给我”的意思在里面)
小野さんは妹に本をくれました。森さんはプレゼントをくれました。
先生は電話番号をくれました。友達は美味しいりんごをくれました。
馬さんは弟に絵本をくれました。
以上内容表示东西的给与,接下来我们学习行为的给与。4.人①は人②に动词てくれる。(别人为我或我方人员做某事)[语法4] 例:母はわたしに料理を作ってくれた。森さんは妹に荷物を持ってくれました。
先生は説明してくれました。友達は写真を見せてくれました。
(变为疑问句时可以用于委托别人为自己做某事,更礼貌客气的说法是把てくれますか
换成てくれませんか。)
例:お母さん、服を送ってくれますか。
小野さん、本をもってくれませんか。
森さん、日本語を教えてくれませんか。5.人①は人②に動詞てあげる。(我/我方人员→别人做某事,或第三者→第三者)[语法2] 例:私は小野さんに中国語を教えてあげる。
李さんは王さんに説明してあげました。
森さんは小野さんに料理をつくってあげます。
兄は李さんに写真をとってあげました。
(注意:てあげる有点施恩于对方的语感,所以不能直接对长辈或上级使用。
例:社長、案内してあげますよ。(×)
社長、案内しましょうか。)
6.人①は人②に動詞てもらう(我请别人做某事,或第三者请另外第三者做某事)[语法3] 例:私は小野さんに東京を案内してもらいました。
李さんは森さんに記念写真をとってもらいました。
(一般使用这种表达时含有由于别人的动作而受到恩惠的语感)
小野さんは医者さんに見てもらいました。
森さんに説明してもらいました。
小野さんに会話を訳してもらいました。
三.基本课文
1.小野さんが誕生日にくれたんです。这句话的完全表达是:
小野さんが誕生日に(私に)このマフラーをくれたんです。んです就是のです,表示解释说明。说别人的生日时用“お誕生日”
2.みんなで 这里的で表示动作,作用的状态或条件(上册20课,表示主体动作的样态)。例:自分で作る。一人で行く。
3.が表示说话讲到一半(上册12课)特别在遇到难以启齿的事时候,这种说法更显委婉,含蓄。
4.戴さんに訳してもらいましょう。英語が得意ですから。(这句话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强调前句,后句对该想法建议作出解释。日本人比较喜欢这种表达方式)例:一緒に買い物に行きましょう。どうせ暇だから。四.应用课文 1.「の」口语中经常用の代替か表示疑问。の前用简体。例:どこへ行くの。2.まだなんです=まだです。(还没有)食事しましたか。いいえ、まだです。
んです表示解释说明,这里まだ是副词,所以要加一个な
3.それはよかった。这里也是一个特殊た形,不表示过去,而是表示一种心理状态。是固定表达。也可直接说よかった。
4.近く 是个名词、意为附近。例:近くの所。駅の近く。5.馬さんと李さんが手伝いに来てくれます。(上册13课)表移动行为的目的。例:李さんは私の家へ遊びに来ました。6.家具はどうしたんですか。「どうしたんですか」(表达与词语讲解)这句话在不同场合有不同意思。例:顔色が良くないが、どうしたんですか。这里的「どうしたんですか」表示“你怎么了?”在本文中表示询问某物的购入方式。
(一)知识目标
1.文中引用故事的作用。
2.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3.认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比较本文和前两篇说明文的不同。
(三)情感目标
1.了解变化无穷的生物世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意识。
二、学法引导
1.利用练习一、二题完成对课文内容及重点语句的理解。
2.初步体会本文和前两篇课文的差异。
3.在现实生活中,找出几个例子或直找资料丰富自己的例子,说明人类对生物进化的干预越来越多。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文中引用故事的作用。
2.认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意义。
难点: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含义。
解决办法:
1.复习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及以前所学习的说明文文章,比较分析、议论归纳。
2.研读文中所举例子,认识自然选择及人工选择的意义,精读有关语句,结合上下文分析、讨论有关语句的含义。
四、课时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搜集信息。根据阅读文章或互联网,查阅有关生物进化过程中,“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发挥作用的事例,进行信息交流。
2.讲故事。把文中介绍“日本平家蟹”的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七、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岁月悠悠,斗转星移,自然界的生物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都在找寻着生命的出路。有些动植物从何而来?它们是曾经独立生存在野外,后来才被引诱到农场里过比较安逸的生活吗?不,事实正好相反,它们大多数是我们造就的。人类促进了某些品种的繁殖,阻止了另一些品种繁殖。正是由于“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作用,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就学习卡尔·萨根写的一篇说明文——《日本平家蟹》。
(一)明确目标
1.文中引用故事的作用。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含义。
3.认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意义。
4.了解变化无穷的生物世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意识。
(二)整体感知
提问:你看到了文章标题《日本平家蟹》后想到些什么?(可能有些学生想到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日本平家蟹,文中介绍了有关它的生态特征。)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内容,搜集信息、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有关说明的结构内容。
明确:本文介绍的说明对象不是具体事物——日本平家蟹,而是生物发展、进化过程中“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作用。因为文章只不过是用“日本平家蟹”的进化过程引出“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在生物发展、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这样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形象具体地明白文章说明的内容。
搜集文中信息:
人类几千年来对动植物的存亡一直在进行着精心的抉择。从婴孩期开始,我们就被熟悉的家畜、水果、树木和蔬菜所包围,它们中大多数是我们人类造就的。一万年前,猎狗、奶牛、大穗玉米等是不存在的。驯化前有些动植物的模样跟现在是完全不同的,只不过我们人类控制住了它们的繁殖。由于种种理由,人类促进了某些品种的繁殖,阻止了另一些品种繁殖。同时在此过程中自然选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生物的发展和进化。
驯化所引起的遗传变化是非常迅速的。野兔中世纪初才开始驯化。咖啡驯化于15世纪,甜菜驯化于19世纪,水貂现在仍处于驯化前期。
(三)教学过程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天文学家,曾任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美国行星研究学会会长。曾获普利策奖和第一届阿西莫夫奖。
2.正音释词。(可出示于幻灯片上)
淘汰(táotài)驯化(xùn)瘦瘠(jí)血腥(xuâ)
俘获(fú)模样(mú)乳酪(lào)咖啡(kā)水貂(diāo)
寡不敌众(少;缺少)演不成军(溃败)
少年老成:原指人虽年轻,却很老练,举止谨慎,现在多指年轻人缺乏朝气。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3.研讨课文内容。
(l)文中开头引用日本平家蟹故事有何作用?
为引出下文介绍日本平家蟹的进化过程作铺垫。同时使文章既形象神奇,又有浪漫色
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能引人入胜。
(2)概述文章说明的内容并分层。
一(第l-4段)讲故事,引出日本平家蟹的进化过程。
二(第5-8段)介绍“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三(第9段)介绍驯湖引起遗传变化非常迅速。
(3)本文是在介绍“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先从“日本平家蟹”写起有什么好处?
更加具体形象地说明“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吸引读者的注意,增强了文章情趣。
(4)课文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作了形象的解说,试用自己的话分别加以概括。
人工选择就是人为的对动植物进行选择即让那些理想的品种优先繁殖。如猎狗、奶牛、大穗玉米等就是人工选择的进化结果。
自然选择就是生物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下经常发生变异,适于自然条件的生物可以生存、发展,不适于自然条件的生物被淘汰,这种适者生存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5)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人工选择”的意义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生物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如在不到一万年的时间里,驯化的结果使每只绵羊的产毛量从1千克增加到10—20千克,使每头哺乳期奶牛的产奶量从几百毫升增加到100万毫升。
(6)文中说:“人类几千年来对动植物的存亡一直在进行着精心的抉择”。你能从生活中再举出一两个由人工选择而繁盛起来的动植物的例子吗?
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
(7)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①蟹壳上的模样是蟹的一大投资。
因为一只蟹的壳是普普通通的,人类就会把它吃掉,这一血统的后代就会减少;如果蟹的壳跟人类的面孔稍微相像,人类就会把它扔回海里,它的后代就会增多。也就是蟹壳的模样决定着它的进化,所以说它是一大投资。
②在地球历史上,已经灭绝的物种远比至今仍然存在的物种要多得多,它们是进化的终端试验品。
历史上已经灭绝的物种远比至今存在的物种多,说明不适应自然条件的生物在自然选择过程要被淘汰。所以它们也就是终端试验品。
③如果人工选择在这么短的时期内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变化,那么,自然选择在几十亿年里能够引起什么样的变化呢?绚丽多彩的生物界就是答案。
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而人工选择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这是在绚丽多彩的生物界能说明的。
④进化是事实,”而不是理论。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生物得到了进化,这是事实,但要想使生物界发展、进化过程更快,还需要人工选择。
(四)总结、扩展
通过这篇事理说明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生物发展、进化过程中“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作用,并且认识到“人工选择”的重要性。那么要想进行“人工选择”,就需要认识自然,研究自然,用我们丰富的知识去改造自然。我想:为了我们生活得更美好,为了大自然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做起,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以早日实现我们美好的愿望。
(五)作业
①自然界一些动物为了生存竞争、繁衍子孙,常会弄虚作假,玩弄骗术。其技巧之高超,简直令人难以想像。
②装死是动物的一大伎俩。棒象、金龟子只要稍动它一下,立对会装死从农作物上掉落地面,过会儿又活动开来。鸭子似乎是傻乎乎的,但当其被红狐追捕时,会翻着白眼装死。有人曾做过试验,②用红狐追捕养鸭场的50只鸭子.竟有29只在狐爪下逃生。
③蟹、虾、蛇、壁虎、水螅等能施用分身术,迷惑对方,保护自己。人们有时会发现有些蟹或虾螯足一大一小,有的蛇或壁虎的尾巴粗细与身子相差悬殊,这决不是先天的畸形,也不是什么稀有品种,而是当它们遇到了强敌,使出了断足截尾的绝招,来一个“会车保帅”,新的足还未长成原来大小的缘故。b木熄的分身术还高出一筹,它被切成数段之后,每一段都可像蚯蚓那样,长出新的完整的个体来。
【日本跨栏教案】推荐阅读:
蚂蚁跨栏作文06-11
跨栏训练12-14
跨栏跑教学反思07-07
《跨栏高手》阅读答案02-14
跨栏单元教学计划11-02
校运会100米跨栏加油稿04-01
幼儿园幼儿小班体育游戏《跨栏》及教学反思01-10
日本第一课时教案教案10-07
区域地理日本教案新人教版11-11
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分析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