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 《大气污染防治法》)。据悉,该法从修订前的七章66条,扩展到现在的八章129条,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条文增加了近一倍,现行法律中几乎所有的法律条文都经过了修改。将于1月1日起施行。
业内专家告诉记者,这部修订后的法律主要是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其中亮点就是将近年来联防联控、源头治理、科技治霾、重典治霾等大气污染治理经验法制化。
联防联控将成新常态
如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污染不再局限于单个城市内,城市之间大气污染变化过程呈现明显的同步性,区域性污染特征十分显著。例如,2月19日至26日,我国发生大范围持续严重空气污染,持续时间长达7天,涉及北京、天津、河北等15个省区市。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表示,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缺乏大气污染防治的区域协作机制,只提到城市空气污染的防治,未涉及如何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导致行政辖区“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治污合力。
同在一片天空下,面对严重的大气污染,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记者了解到,自以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分别建立了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在目标措施制定、重污染天气共同应对等方面开展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积极成效。这次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由国家建立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统筹协调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协同控制目标。
“经过实践证明可行的经验,需要有法律保证,这次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就是把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主任周珂表示,意味着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模式发生改变,将由过去属地管理向区域联防联控转变,由单打独斗向齐心协力、群策群力转变。
进而言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将成为我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合力找回蓝天白云的新常态。
源头治理发力精准
目前,机动车尾气污染和散煤燃烧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成效不明显,煤炭消费量居高不下,致使大气污染治理困局难解。
据了解,燃油品质直接关系到机动车尾气排放,为在源头解决机动车大气污染问题,该法修改后增加规定:一是制定燃油质量标准,应当符合国家大气污染物控制要求;二是石油炼制企业应当按照燃油质量标准生产燃油。另外,为了加强对行驶中的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该法还规定,在不影响正常通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对行驶的机动车的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配合。
为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减少燃煤大气污染,该法提出,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的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同时要求地方各级人民的政府加强民用散煤的管理,禁止销售不符合民用散煤质量标准的煤炭。
“划出重点领域,对于保护大气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京津冀地区,根据监测和观察,机动车、燃煤、工业排放还是主要的,我们解决大气污染防治问题,必须找准关键,找准牛鼻子,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因此《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这次修改,重点解决的就是工业、交通,以及燃煤污染问题,我认为这是找准了这个问题的所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科技将在治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相关专家表示,创新驱动是解决环保制约瓶颈和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强化环境管理的重要支撑。虽然我国有很多科研机构及高校开展雾霾研究,但数据共享难、科研遭条块化和体制性割裂,研究重复多、科技成果转化难等问题比较突出,治霾技术研究进展缓慢。接下来,应加快建立大气科研数 据共享平台,打破雾霾研究机构间的壁垒,推动各地科技治霾水平尽快提高。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约10%。据悉,新大气污染防治法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学技术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支撑作用;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值得注意的是,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结合同日表决通过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今后治霾科技成果将会得到更快更好的转化。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贺泓认为,此次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学技术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支撑作用,就是表明要打破治理雾霾的科技藩篱,促进信息共享和成果转化,让科技在治霾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环保罚款取消50万元封顶
一直以来,环境污染“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导致环保法罚则虚设、执行不力。对此,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秘书长于法稳认为,主要是因为过去在治理大气污染时,往往用行政罚款方式,结果企业交完钱,还接着排放污染。因此,罚款的经济措施和行 政的处罚措施都不能取代法律的强制措施。一旦严格执法,我国大气污染也好、生态环境保护也好,相信都会提升一个很高的程度。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童卫东介绍,新《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了大量有针对性的措施,并设定了相应的处罚责任,具体的处罚行为和种类接近90种,提高了法律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据了解,该法取消了现行法律中对造成大气污染事故企业事业单位罚款 “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封顶限额,同时增加了“按日计罚”的规定。另外还增加了其它罚款新规定: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上一年度从本企业事业单位取得收入50%以下的罚款。对造成一般或者较大大气污染事故的,按照污染事故造成直接损失的1倍以上3倍以下计算罚款;对造成重大或者特大大气污染事故的,按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3倍以上5倍以下计罚。
由此不难看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明显加大。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其中取消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环保罚款50万元上限额度,变为按倍数计罚,是重典治霾的具体体现,必将对污染企业产生极大的震慑作用。
相关链接
“新法明确提及‘大气环境质量’达36次之多,接近全部条文的三分之一,这正是此法的最大亮点。”潘岳说。
潘岳说,立法要对执法真正够用、管用。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立法宗旨明确、制度主线清晰、监管措施严密、处罚违法有力,有诸多创新,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顺应了公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新期待,明确了新时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是一部符合当前环保实际需要的法律。
潘岳指出: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气法修订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长远的角度看,制定中国特色的“清洁空气法”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在现阶段立法还要考虑实际需要和现实可操作性,不能过于理想化。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已较好地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秉持积极稳妥、突出重点、解决现实问题的原则,合理构建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制度体系。
潘岳说,新法修订充分体现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整个过程完全开放,听取公众意见贯穿始终。以“公开”为例,新法要求公开的有11处规定。如新法明确要求,制定标准应当征求公众意见;省级以上环保部门约谈地方政府的情况、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建设单位新建项目的环评文件、重点区域内的大气监测信息和源解析结果、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突发重大环境事件监测信息等都要向社会公开;环保部门应当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方便公众举报,并反馈举报处理结果。
“希望社会各界不仅关注立法,也要关注法律的实施,关键在于好法律能否真正执行到位。”潘岳表示,新《大气法》修订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舆论既有肯定,也有质疑、批评,有些还比较尖锐。据了解,提出意见的专家学者都是长期关心环保事业的热心人士。正是由于有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建议,才推动了新法内容的不断完善。
1新《食品安全法》修订基本理念
新《食品安全法》修订遵循的基本理念是实施统一监管,明确相关责任,强化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实施全程控制、社会共治,落实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要求。 在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中,体现了这些食品安全工作的新理念。第一章总则第三条中规定,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2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特点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由原来的104条增加到154条,主要特点如下: ( 1 ) 统一监管机构。由原来的质量监督、工商管理、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分段监管统一为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监管,明确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在乡镇或者特定区域设立派出机构,可以设立省、市、县、乡4级监管机构,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统一监管。( 2) 建立最严格的全过程监管法律制度。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和食用农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及其生产经营过程控制的管理制度都进行了细化和完善,进一步强调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和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 3) 强化预防为主、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完善基础性制度,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等最基础性制度进行完善,并增设生产经营者自查制度、责任约谈制度、风险分级管理要求等法律制度。( 4) 建立最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突出民事赔偿责任,加大行政处罚力度,细化并加重对失职的地方政府负责人和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处分,做好与刑事责任的衔接。强化了民事法律责任的追究,增设消费者赔偿首负责任制; 完善惩罚性的赔偿制度; 强化民事连带责任,包括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食品检验机构、认证机构; 综合运用民事、行政、刑事等手段, 构建最严格的法律责任体系。同时,强化了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的民事责任。加大行政处罚力度, 增设行政拘留处罚; 提高行政罚款额度,大部分违法行为的处罚起点由过去的2 000元提升到50 000元, 较严重的违法行为起点为100 000元; 对重复的违法行为增设了处罚规定,1年内累计3次违反食品安全法并受到处罚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对非法提供场所的行为增设了处罚,对明知从事无证生产经营或者从事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违法行为,仍然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的行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也要进行处罚。对失职的地方政府负责人和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增设责任约谈制度和引咎辞职制度。 ( 5)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通过健全落实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强化生产经营过程的风险控制、增设食品安全自查和报告制度3个方面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 6) 实行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从强化行业自律、消费者协会监督、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职责、群众监督及强调新闻媒体监督和自律5个方面,形成整个社会有序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格局。( 7) 突出对特殊食品( 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等) 的严格监管。( 8) 加强对农药的管理。 ( 9) 加强对食用农产品的管理。
3学校等集中用餐单位管理
3. 1学校等集中用餐单位管理规定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学校等集中用餐单位管理做出具体规定: ( 1) 明确将学校等集中用餐单位纳入食品安全法, 属于餐饮服务范畴,归属食品经营范围。( 2) 学校等集中用餐单位食品经营,应依法取得许可。( 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CFDA) 拟按照食品销售、餐饮服务、单位食堂( 包括学校食堂) 3种主体业态形式核发食品经营许可。( 4) 学校等集中用餐单位应当遵从《食品安全法》中食品经营的相关规定。
3. 2学校等集中用餐单位的基本要求
3. 2. 1实施许可制度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许可。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核申请人提交的相关资料,必要时对申请人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核查: 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准予许可; 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3. 2. 2条件要求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及下列要求: ( 1) 具备食品处理、加工、包装、贮存的能力和场所,保持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2) 具备食品处理、加工、包装、贮存的设备或者设施。( 3) 有专、兼职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与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建有保证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的规章制度。( 4) 具备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和不洁物。( 5) 餐、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应洗净、消毒,炊、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卫生。 ( 6) 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7) 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饮具和容器。 ( 8)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 9) 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0) 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 11) 法律、 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3. 2. 3管理制度要求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制度要求包括: ( 1)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职工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2) 主要负责人应落实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本企业的食品安全工作负总体责任。( 3) 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加强培训和考核。此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随机进行监督抽查考核并公布考核情况。
3. 2. 4从业人员健康要求应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每年进行健康体检,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患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3. 2. 5食品经营者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 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 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
3. 2. 6事故处置制度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并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
3. 2. 7法律规定的禁止性要求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 1) 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 2) 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 3) 使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 4) 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 5) 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 6) 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食品添加剂; ( 7) 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 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 8) 未按规定进行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 9) 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 10) 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 11) 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 ( 12) 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 13) 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3. 3学校等集中用餐单位管理变化
3. 3. 1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包括: ( 1) 明确了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对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 经营者自查责任,即检查、评价、整改、报告等经营责任; 提出了 “餐饮服务提供者”的概念,明确了其义务、原料控制、 设备维护、餐饮具消毒等; 使用了“学校等集中用餐单位食堂”的概念,明确学校食堂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供餐单位订餐的,应当从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的企业订购,并按照要求对订购的食品进行查验; 供餐单位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当餐加工,确保食品安全。( 2) 明确了管理责任。学校等集中用餐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集中用餐单位的食品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3) 明确了监管责任。依法监督和责任约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对辖区学校等集中用餐单位食品安全进行监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政府可以对未及时发现系统性风险、未及时消除监管区域内食品安全隐患的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
3. 3. 2明确非食品生产经营者从事食品贮存和运输的要求非食品生产经营者从事食品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 湿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4如何做好学校食堂餐饮安全管理
4. 1正确认识学校餐饮安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学校食堂担负着为成百上千师生提供安全、优质饮食的重任,其提供的饮食是否安全,影响着师生的身体健康与否,也影响着校园食堂的稳定与否。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有其重要性,学校食堂餐饮安全管理有其特殊性,学校食堂餐饮安全管理薄弱是其成为易导致食物中毒的场所,也是食品安全的高风险场所。
4. 2深刻认识学校餐饮安全的重要责任学校餐饮安全的重要责任包括主体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管责任。学校应认真遵守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和义务性规定要求,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基本要求; 学校负责人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各项责任,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4. 3坚持预防为主,做好风险防范食品经营者建立自查制度,定期自查食品安全状况,如检查制度是否健全、完善,餐饮加工过程中每个环节是否按照控制要求进行操作,设施、设备是否处于正常、安全的运行状态,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是否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做好风险防范。
4. 4严把采购查验、规范操作食品经营者采购原材料时应依据法律对原料品质规定进行采购,还应符合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和采购记录等程序性要求,以确保食品原料来源可靠、问题可溯。要求从业人员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1991年5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同年5月24日国家环保局令第5号公布
同年7月1日起施行)
第四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必须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本企业的生产建设计划和技术改造计划。企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企业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其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过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部门检验,符合下列条件:
(一)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处理效果达到设计标准;
(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管理的规章制度健全;
(三)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有关技术资料齐全。
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经验收合格,建设项目方能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七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对经验收投入使用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应当加强管理,定期检修或者更新,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八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按规定向排污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交《排污申报登记表》。申报登记后,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需作重大改变时,应当在改变的15天前提交新的《排污申报登记表》;属于突发性的重大改变,必须在改变后的3天内提交新的《排污申报登记表》。
第十八条 禁止在居民区新建排放含有毒物质的废气和粉尘的项目,已建成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超过排放标准的项目,应当进行净化处理;对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由人民政府按照管理权限责令其限期治理。
第十九条 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焦炉煤气、高炉煤气和稳定排放的煤矿瓦斯、合成氨弛放气等可燃性气体应当回收利用。对具备回收利用条件而不回收利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按企业的隶属关系报相应的人民政府批准后,责令其限期回收利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修订草案送审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环境空气质量监督管理 第一节 大气污染防治标准 第二节 政府责任 第三节 环境管理制度 第四节 环境监测
第五节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第三章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燃煤大气污染防治 第三节 工业大气污染防治 第四节 移动源大气污染防治 第五节 扬尘污染防治 第六节 其他大气污染防治 第四章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
第五章 重污染天气和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应对 第一节 重污染天气应对 第二节 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应对
— 3 — 第六章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基本原则和方针】大气污染防治应当以实现良好的环境空气质量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企业担责的原则,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多污染源综合管理,区域联防联控。
第三条【基本政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调整能源结构,鼓励和支持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推进煤炭清洁利用。
第四条【政府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负责,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使环境空气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并逐步改善。
第五条【管理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资金保障】国家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项目的信贷支持。
— 5 —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并逐步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第七条【支持和鼓励】国家采取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以及相关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措施。
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措施鼓励环保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支持节能、新能源等战略新型产业,促进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产品的创新开发与产业化应用。
国家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推动大气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加强大气污染物传输扩散规律研究,建立国家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定期开展重点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
第八条【权利和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治大气污染,并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负有依法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应当遵守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自觉践行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减少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公民享有对污染大气环境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第九条【排放要求】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指标和其他排污许可要求。
第十条【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应当协同控制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积极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应对的统筹协调。
第十一条【国际环境合作】国家鼓励开展大气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履行国际义务。
第二章 环境空气质量监督管理
第一节 大气污染防治标准
第十二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和公布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和公布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国家鼓励开展大气环境基准研究。
第十三条【排放标准】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国家经济条件和技术可行性制定和公布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和公布地方排放标准;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和公布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批准。
凡是向已有地方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排放标准。
— 7 — 第十四条【产品标准】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等,制定燃煤、燃油、石油焦、生物质燃料、烟花爆竹以及涂料等含挥发性有机物的产品质量标准,明确环保要求、控制有害物质的含量。
第二节 政府责任
第十五条【环境空气质量目标责任】国家实行以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的大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主管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未完成大气环境保护目标任务的,应当向同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作出说明,提出整改措施并负责落实。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改善不达标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或者防止达标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十六条【防治规划】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应当包括重点控制的污染物、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规划的修订应当报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在制定相关城市、区域发展规划或者产业发展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大气污染防治要求,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任务相衔接。
第十七条【达标方案】未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编制环境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行动方案,并按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实现限期达标。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行动方案应当向社会公开,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行动方案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已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本行政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第十八条【合理城市布局】城市人民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时,应当进行大气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充分考虑本行政区域大气环境承载能力,设臵城市大气通道,提高城市绿化率,优化总体布局、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规范各类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城、新区设立,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空间格局。禁止随意调整和修改城市规划。
第三节 环境管理制度
第十九条【政策环评】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可能影响大气环境的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
— 9 — 第二十条【规划环评】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在编制可能影响大气环境的城乡发展等综合性规划和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过程中,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对未完成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予受理规划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二十一条【项目环评与三同时】新建、改建、扩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的,不得擅自开工建设。
建设项目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过原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二十二条【排污许可】国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
排放工业废气或者排放本法第九十七条规定的有毒大气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集中供热设施的运营单位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结合依法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新建项目颁发排污许可证;对现有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单位,统筹考虑环境空气质量、总量控制和排放标准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及排污单位生产工艺、生产规模、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应急措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情况以及其他防治大气污染的技术资料等颁发或者变更排污许可证。
排污许可证应当包括排污单位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排放浓度、排污口设臵、排放方式、监测方案、大气污染防治工艺和设施、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要求、应急措施、大气环境信息公开要求等内容。
没有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禁止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大气污染物。
第二十三条【总量控制】国家实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分解落实。
企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第二十四条【区域限批】对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国家下达的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地区,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二十五条【排污交易】国家鼓励开展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
第二十六条【排污收费】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必须全部专项用于大气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
依照法律规定,对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征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第二十七条【现场检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主管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
— 11 — 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机关有义务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对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以及可能导致环境执法证据灭失或者隐匿的,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对有关设施、场所、物品采取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
第二十八条【大气环境与健康】国家建立、健全大气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空气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细颗粒物污染等大气污染有关的疾病。
第四节 环境监测
第二十九条【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建立大气环境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组织建立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大气环境监测的监督管理,及时发布监测信息。
第三十条【监(检)测机构】从事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环境监(检)测机构包括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环境监测机构和接受相关委托业务、提供社会服务的社会检测机构。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环境监测机构可以开展大气环境监测,为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提供有效监测数据,组织实施环境空气质量预报等。
社会检测机构,应当向所在地省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申请,在取得环境监测服务资质认可后,可以从事环境监测服务活动。从事环境监测服务活动的检测机构名单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
从事大气环境监测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第三十一条【仪器设备设施】大气环境监测设备应当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要求,不符合技术要求的,不得在环境监测中使用。
国家保护大气环境监测设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拆卸、擅自关停或者移动大气环境监测设施,不得擅自修改设备参数。大气环境监测设施因不可抗力遭受破坏时,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力量修复,确保大气环境监测设施正常运行。
第三十二条【监测质量管理】从事大气环境监测活动,应当遵守监测规范,建立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管理。监(检)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篡改和干扰监测数据。
第三十三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规划、设臵和建设包括城市站、背景站、区域站的统一布局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并在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建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直管监测站(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监测规范,设臵本行政区域的空气质量监测网。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位臵。第三十四条【污染源监测】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监测规范对其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不具备监测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应当委托环境监测机构或者有资质的社会检测机构进行
— 13 — 监测,接受委托的监(检)测机构应当按照监测规范进行监测。企事业单位对监测结果负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重点排污单位安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并将监测结果作为认定超标排放的依据。
应当安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
第三十五条【监督性监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监督性监测。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应当如实提供自行监测记录以及监督性监测所需生产情况、原辅材料使用情况等资料,保障开展监督性监测所需的工作条件。
第五节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第三十六条【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公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等行政许可,以及环境监测、环境统计、行政处罚、排污费征收等环境信息。
第三十七条【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发布】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全国环境空气质量信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发布本行政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数据,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等环境空气质量信息。
— 14 — 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环境空气质量信息。第三十八条【违法信息公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企业及其负责人名单。
有关机构在受理和审查企业贷款申请以及上市和再融资申请时,应当综合考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供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对违反法律规定、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企业,商业银行应当收紧或者停止信贷服务,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不得核准该企业上市以及再融资。
对违反法律规定,污染大气环境的企业,有关主管部门和其他单位应当取消其财政、价格、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企业,有关机关、群众团体以及行业协会不得授予企业及其责任人荣誉称号;已经授予的,应当撤销。
第三十九条【企业信息公布】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情况,以及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企事业不得以保守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为由,拒绝公开环境信息。第四十条【公众参与】公民有权依法获取大气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大气环境保护工作。
国家鼓励公众对污染大气环境行为的举报,经查证属实的,按国家规定给予奖励。
第三章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四十一条【协同控制】国家加强燃煤、工业、移动源、扬尘及其他大气污染的防治,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多种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进行协同控制,切实改善城市和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积极推进农业大气污染防治。
第四十二条【企业责任】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应当按规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保护责任制,明确单位负责人、环境管理机构和各岗位责任人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废气、烟粉尘、恶臭等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第四十三条【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企业应当优先采用能源和原材料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第四十四条【特殊区域保护】在各级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大气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
第四十五条【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国家对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产品、落后生产工艺和落后设备实行淘汰制度。
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公布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产品、工艺、设备名录和淘汰期限。
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或者使用者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分别停
— 16 — 止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列入前款规定的名录中的设备和产品。生产工艺的采用者必须在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采用列入前款规定的名录中的工艺。
被淘汰的设备和产品,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第四十六条【促进绿色消费】国家引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将低碳指标纳入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加强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将环境标志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国家运用价格、税收等市场机制,鼓励消费者优先购买环境标志产品。
第四十七条【“双高”产品名录】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经济综合宏观调控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
国务院贸易主管部门、海关总署制定加工贸易禁止或者限制类商品目录,国务院财政、税收主管部门制定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清单和确定相关税率时,应当考虑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所列商品在生产加工或者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气环境影响。
国务院财政、税收主管部门制定消费税、资源税税目和税率时,应当考虑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所列产品在开采、生产加工或者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气环境影响。
国务院安全监督管理主管部门对生产加工或者使用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所列产品的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监管,防止因生产安
— 17 — 全事故引发大气环境污染。
第四十八条【退出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价格、税收、土地、信贷、政府采购等经济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或者自愿关闭、搬迁、转产。
第四十九条【责任保险】产生和排放含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等重金属和生产、销售、使用和储存有毒有害气体的企业,应当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第二节 燃煤大气污染防治
第五十条【煤炭总量控制】国家制定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优化煤炭使用方式,减少煤炭生产、使用、转化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
第五十一条【煤质标准】国家禁止生产、进口、销售和燃用未达到质量标准的煤炭,鼓励使用经洗选的优质煤炭。
第五十二条【禁燃区】城市人民政府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划定禁止销售、使用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高污染燃料的区域,并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要求,逐步扩大禁燃区范围。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停止燃用高污染燃料,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者其他清洁能源。
未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城市市区内的民用炉灶,限期改用固硫型煤或者使用其他清洁能源。
— 18 — 第五十三条【集中供热】城市建设应当统筹规划,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统一解决热源。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的地区,不得新建、改建或者扩建分散燃煤供热锅炉,原有分散的中小型燃煤供热锅炉应当结合地区集中供热能力逐步拆除。
第五十四条【煤炭开采】国家推行煤炭洗选加工,降低煤的硫分和灰分,限制高硫分、高灰分煤炭的开采。新建的所采煤炭属于高硫分、高灰分的煤矿,必须同步建设配套的煤炭洗选设施,使煤炭中的硫分、灰分达到规定的标准;对已建成的所采煤炭属于高硫分、高灰分的煤矿,应当限期建成配套的煤炭洗选设施。
禁止开采含放射性和砷等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煤炭。煤矿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矸石山自燃。
国家鼓励煤矿企业采用合理、可行的技术措施,对煤层气进行开采利用,对煤矸石进行综合利用。
第五十五条【洁净煤技术】国家采取有利于煤炭清洁利用的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第五十六条【燃煤污染控制】火电厂(含热电厂、自备电站)和其他燃煤单位必须配套建设除尘、脱硫、脱硝等减排装臵或者采取其他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
国家鼓励燃煤企业采用先进的除尘、脱硫、脱硝、脱汞等多种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技术和装备,进一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积极推广节能环保型炉灶。
第五十七条【绿色电力调度】各级电力管理部门会同环境保护主
— 19 — 管部门加强电厂节能减排绿色电力调度,电网企业要优先安排节能、环保、高效火电机组发电上网。
第三节 工业大气污染防治
第五十八条【排污口规范化】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设臵大气污染物排放口。
因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确需通过应急通道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必须及时报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排放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应当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防止次生突发大气污染事件。禁止通过夜间偷排、在线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以逃避现场检查为目的的临时停产、非紧急情况下开启烟道旁路等规避监管的方式向大气排放污染物。
第五十九条【污控设施运行】排污单位应当保持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的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闲臵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应当事先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
第六十条【锅炉产品标准】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的锅炉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在锅炉产品质量标准中规定相应的污染物初始排放控制要求;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锅炉,不得制造、销售或者进口。
第六十一条【除尘脱硫脱硝】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和煤化工等行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烟粉尘、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应当配备除尘、脱硫、脱硝装臵或者采取其他措施降低排放。
— 20 — 第六十二条【含挥发性有机物材料和产品】生产、销售、使用含挥发性有机物的原材料和产品的,其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需符合规定的限值标准。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低毒、低挥发性有机溶剂。
第六十三条【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应当在密闭空间或者设备中进行,并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污染防治设施;无法密闭的活动除外。
第六十四条【工业涂装台账】工业涂装企业应当建立记录生产原料、辅料的使用量、废弃量和去向,及其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台账。
除必要的工艺外,工业涂装必须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国家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个人购买、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
第六十五条【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泄漏管理】石油、化工及其他生产和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应当采取措施对管道、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维修,减少物料泄漏,并对已经泄漏的物料及时收集处理。
储油储气库、加油加气站、原油成品油码头、原油成品运输船舶和使用油罐车、气罐车等的单位,应当安装油气回收装臵并保持正常使用。
第六十六条【工业无组织排放控制】钢铁、水泥、有色、化工、石化、制药、矿产开采等行业,应当加强精细化管理,严格控制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采取车间密闭、集中收集处理等方式,防止生产过程中的泄漏和排放。
工业生产企业应当采取密闭、及时清扫、洒水等方式,减少内部物料的堆存、传输、装卸等环节产生的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
— 21 — 第六十七条【可燃气体处理】工业生产、垃圾填埋或者其他活动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应当回收利用,不具备回收利用条件而向大气排放的,应当进行污染防治处理。
向大气排放转炉气、电石气、电炉法黄磷尾气、有机烃类气体的,应当报经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
可燃性气体回收利用装臵不能正常作业的,应当及时修复或者更新。在回收利用装臵不能正常作业期间确需排放可燃性气体的,应当将排放的可燃性气体充分燃烧或者采取其他减轻大气污染的措施。
第四节 移动源大气污染防治
第六十八条【发展公交】国家鼓励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降低非公交类机动车使用强度。
国家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机动车和新能源机动车。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优化道路设臵和管理,保障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畅通。
第六十九条【达标排放】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向大气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造、销售、进口、使用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
第七十条【提前实施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在条件具备的地区,提前执行国家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大气
— 22 — 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相应阶段排放限值,并报请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十一条【标志管理】国家对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实行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制度。
第七十二条【新生产移动源达标公告】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排放标准对新定型的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进行大气污染物排放和车内空气质量的达标情况评估。
对评估合格的车(机、船)型,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布达标公告。生产列入公告的车(机、船)型的企业,应当在新车出厂时粘贴环保检验合格标志。
未列入环保达标公告的车(机、船)型,相关企业不得制造、销售或者进口。未粘贴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公安交管、交通运输和农业等主管部门不得办理注册和营运等登记。
第七十三条【新生产移动源监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批量生产和销售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的排放达标情况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十四条【新生产移动源检测机构】承担新定型的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检测工作的环保检测机构及具体承担的检测项目,须经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指定。
第七十五条【在用车定期检验】在用机动车的所有者应当按照国家或者地方的规定,将机动车送至检验机构对其排气污染进行定期检验。经检验合格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换发环保检验合格标志。
— 23 — 未取得有效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机动车,不得上路行驶。第七十六条【在用船舶定期检验】船舶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由船舶检验机构对船舶排气污染进行定期检验。经检验合格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换发环保检验合格标志。
对未按照规定进行环保定期检验或者未取得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船舶,海事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登记和营运等申请。
第七十七条【工程机械监管】在城市市区内使用工程机械施工的企业,应当在使用前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会同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对工程机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检查,排放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第七十八条【在用车船检验机构】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负责对在用机动车和船舶环保检验机构实行资格管理和计量认证管理,并向社会公开。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负责对机动车和船舶环保检验设备进行检定。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执行国家机动车环保检验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
机动车和船舶环保定期检验由环保检验机构实施。机动车和船舶环保检验机构应当按照标准和规范进行环保检验,对检验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机动车和船舶环保检验机构应按规定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联网报送检验信息,不得编造和篡改检验数据和信息。
第七十九条【使用者责任】所有人和使用人应当保持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排气污染控制装臵的正常运行,车载诊断系统环保报警后应当及时对机动车进行维修,确保达到排放标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破坏或者擅自改装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装臵。
第八十条【在用车监督抽测】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在车辆停放地对机动车污染排放进行抽查,并可以会同公安交管主管部门对行驶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专项检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采用道路遥感等非接触式检测方式对机动车进行环保检查。
被抽查的机动车驾驶员或者所有者有义务配合检查和检测。第八十一条【强制召回】国家建立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环保召回制度。
生产企业获知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超标排放,属于设计、生产存在缺陷的,应当负责召回。
国务院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调查确认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超标排放,属于设计、生产存在缺陷的,应当通知生产企业实施召回。
第八十二条【在用车治理】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环保治理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进行环保治理,使在用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稳定达到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定期向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送信息。
第八十三条【注销报废】在用机动车经污染治理后,大气污染物排放仍不符合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的,或者在环保检验有效期届满后连续三个机动车环保检验周期内未取得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由公安交通管理等主管部门注销车辆行驶证。
— 25 — 国家鼓励高排放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提前报废。第八十四条【禁行区】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和机动车排放污染状况,划定低排放控制区,并向社会公告。控制区内禁止高污染车辆驶入。
第八十五条【油品质量】不得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标准的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用燃料。
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工商行政主管部门、能源主管部门,对销售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用燃料的达标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八十六条【燃料要求】加油站不得向汽车和摩托车销售普通柴油及其他非机动车用燃料,应当在明显位臵标示所销售燃料的质量达标信息,并配合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任何企业和个人不得向非道路移动机械和内河船舶销售渣油和重油。远洋船舶近岸行驶应当换用清洁燃油。积极推动码头、船舶岸电改造。
第八十七条【添加剂监管】发动机油、氮氧化物还原剂、燃料和润滑油添加剂及其他添加剂,有害物质和环保指标应当符合相关环保要求,不损害机动车船污染控制装臵效果和耐久性要求,不增加新污染物排放。
第八十八条【航空器】国家鼓励生产、进口低污染物和低温室气体排放的航空器,并鼓励在航空器使用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
第五节 扬尘污染防治
第八十九条【政府职责】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明确各类扬尘的— 26 —
监管单位,采取加强建设施工和运输管理、保持道路清洁、控制料堆和渣土堆放、扩大绿化、水面、湿地和铺装面积等措施防治城市扬尘污染。
第九十条【管理部门】住房城乡建设、市政、公安交通、农业、国土、环保等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第九十一条【建筑施工扬尘】从事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河道整治及建筑拆除等建设单位,必须采取措施防治施工扬尘污染,所需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并向对本工程扬尘污染防治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主管部门备案和提交保证金。
施工单位在施工工地应当设臵硬质密闭围挡,并采取覆盖、分段作业、择时施工、洒水抑尘、冲洗地面和车辆等有效防尘降尘措施。暂时不能开工的建设用地,应当由享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负责对裸露地面进行覆盖;超过三个月的,应当进行绿化。建筑土方、工程渣土、建筑垃圾应当及时清运,在场地内堆存的应当采用密闭式防尘网遮盖。
扬尘污染防治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承担责任。住房城乡建设等主管部门负责建筑施工扬尘的监督管理。
第九十二条【交通扬尘】运输和装卸垃圾、渣土、砂石、土方、灰浆等散装、流体物料的车辆应当采取密闭或者其他措施防止物料遗撒。运输车辆应当安装卫星定位系统,按规定路线行驶。
加强道路、广场、停车场和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管理,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防止交通扬尘污染。
市政、公安交通等主管部门负责交通扬尘的监督管理。
第九十三条【裸地扬尘】裸露地面应当按规定进行绿化或者铺装。
— 27 — 裸露农田和农村的荒地,由农业主管部门组织采取生物覆盖、留茬免耕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
市政河道及河道沿线、公共绿地的裸露地面及其他裸露地面,由有关主管部门组织按照规划进行绿化或者铺装。
矿产资源开采后废弃的矿井矿坑,应当及时采取回填、绿化等方式进行生态修复。
市政、农业、国土等主管部门负责裸地扬尘的监督管理。第九十四条【料堆扬尘】煤炭、水泥、石灰、石膏、砂土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应当密闭贮存,不能密闭的应当在其周围设臵不低于堆放物高度的严密围挡,并采取有效覆盖措施防止扬尘。装卸物料要采取密闭或者喷淋等方式控制扬尘排放。
码头、矿山、填埋场和消纳场应当实施分区作业,并采取有效防止扬尘污染措施。
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等主管部门负责料堆扬尘的监督管理。
第六节 其他大气污染防治
第九十五条【臭氧层保护】国家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使用、进出口实行总量控制和配额管理。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销售、使用和进出口等活动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破坏臭氧层和生态环境。
第九十六条【汞污染控制】国家积极推广最佳可行技术,减少相关工艺过程和燃煤的汞排放。
第九十七条【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管理】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和影响,公布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实行风险管理。
生产、使用、存储、排放前款规定名录中所列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应当对排放口和周边环境进行定期监测,按规定建设环境风险预警体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环境风险。
第九十八条【放射性污染防治】向大气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和气溶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规定,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九十九条【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向大气排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企业和废弃物焚烧设施的运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有利于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方法和工艺,配备有效的净化装臵,实现达标排放。
第一百条【恶臭防治】产生恶臭气体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科学选址,设臵合理的防护距离,并安装净化装臵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一百零一条【油烟控制】排放油烟的饮食服务业经营者应当安装油烟净化设施或者采取其他油烟净化措施,使油烟达标排放,并防止对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污染。
禁止在居民楼内从事排放油烟的餐饮经营活动。
禁止在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业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饮食服务项目。
— 29 —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政府禁止的区域内露天烧烤食品或者为露天烧烤食品提供场地。
第一百零二条【禁止露天焚烧】禁止露天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活动。
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和相关企业采用先进或者适用技术,对农作物秸秆、落叶、杂草进行综合利用,开发利用沼气等生物质能源。
禁止非能源利用性质的农业秸杆焚烧行为。禁止在城市市区内露天焚烧落叶、杂草。
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对秸秆焚烧进行监督管理。
第一百零三条【殡葬业和祭祀污染防治】火葬场应当设臵除尘等废气污染防治设施并保持正常使用,防止影响周边环境。
国家鼓励和引导文明、绿色祭祀。
第一百零四条【室内污染】公共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遵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室内空气质量不符合标准的,应当采取停止、限制使用或者其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降低对公众健康的损害。
第一百零五条【农业大气污染控制】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牧业活动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控制。
从事农牧业活动的生产经营者,不得生产和使用未达到质量标准的农药,积极开发和使用缓释肥料,加强畜牧养殖行业的过程管理,减少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国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鼓励和支持秸秆的综合利用。
第一百零六条【服务业污染防治】从事服装干洗和机动车维修等— 30 —
服务活动的,应当设臵异味和废气处理装臵等污染防治设施并保持正常使用,防止影响周边环境。
第一百零七条【烟花爆竹污染防治】国家禁止生产、销售和燃放未达到质量标准的烟花爆竹,鼓励研发和生产环保型烟花爆竹。
禁止在城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时段和区域内燃放烟花爆竹。
第四章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
第一百零八条【重点区域划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和大气污染传输扩散规律,划定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报国务院批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参照划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应当划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要求应当严于国家一般规定。第一百零九条【联防联控机制】国家建立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设立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机构,统筹协调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第一百一十条【统一规划】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机构会同区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制定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明确协同控制目标,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统筹交通管理,发展清洁能源,提出重点防治任务和措施,促进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
第一百一十一条【统一标准】国务院综合经济主管部门应当会同
— 31 — 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机构,结合重点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和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进一步提高环保、能耗、安全、质量等标准,制定重点区域产业准入目录。
国务院工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机构,制定严于国家要求的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艺、设备、产品名录及淘汰期限。
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机构可以会同区域内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并实施严于国家要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重点区域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实施更严格的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统一在用车检测方法和限值,并配套供应合格的车用燃油。
第一百一十二条【信息共享】实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信息共享。利用监测、模拟以及卫星、航测、遥感等新技术分析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相互影响。
第一百一十三条【煤炭总量和煤质控制】重点区域内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区域内各级政府应当制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具体方案,逐步减少煤炭消费总量。新建、扩建、改建用煤项目的,应当取得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指标,实行煤炭的等量或者减量替代。
重点区域不得进口、销售和燃用灰分高于百分之
十六、硫分高于百分之一的煤炭。
第一百一十四条【环评会商】编制重点区域内可能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的重点领域的规划,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在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送规划环境影响文件或向规划审批机关报送批准之前,与重点区域内的— 32 —
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有关主管部门会商,会商意见及采纳情况作为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及规划审批的重要依据。
第一百一十五条【联动执法】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机构可以组织区域内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环境监察机构和公安、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等其他主管部门进行联合执法。
第五章 重污染天气和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应对
第一节 重污染天气应对
第一百一十六条【应急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纳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实行政府主要负责人负责制。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做好重污染天气的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等工作。
第一百一十七条【应急预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城市以及可能发生重污染天气的县级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向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定期开展演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急预案应当与本行政区域各城市应急预案统筹衔接,重点强调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联动措施。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在建立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基础上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明确预警分级、响应程序、应急措施以及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义务等内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制定专项实施方案。
— 33 — 需要采取应急措施的企事业单位应当制定配套的应急方案,定期开展演练,做好采取应急措施的准备。
第一百一十八条【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国家建立重污染天气的预测、预警体系。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会同气象部门建立会商机制,进行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可能发生重污染天气时,应当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据重污染天气预报信息,进行综合研判,确定预警等级并适时发出预警。预警等级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
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第一百一十九条【应急响应】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据重污染天气的预警等级,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落实限产、停产、机动车限行、扬尘控制等措施。
上一级人民政府预警信息发布后,预警范围内的下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启动本级的应急预案。
应急响应结束后,编制预案的人民政府要及时开展预案实施情况的评估,适时修改完善预案。
第一百二十条【信息发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预警信息发布后,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短信等可能的途径告知公众采取健康防护措施,指导公众出行。
第一百二十一条【应急义务】各企事业单位、公民应当配合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采取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
第一百二十二条【应急监督】应急预案启动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各项应急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第一百二十三条【区域重污染应急】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建立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警平台。可能发生区域重污染天气时,应当及时向区域内相关省级人民政府和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机构报告。
重点区域内省级人民政府建立区域重污染天气应对协调机制,互相通报信息,共同采取应急措施,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
第二节 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应对
第一百二十四条【应急预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大气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制定或者完善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应急措施并纳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编制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可能发生突发大气污染事件的企事业单位,应当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按规定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制定或者完善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应急措施并纳入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定期组织演练。
企事业单位应当对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物品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周边环境开展隐患排查,及时采取措施治理隐患,防止发生突发大
— 35 — 气污染事件。企事业单位应当如实记录环境风险评估、应急资源调查情况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第一百二十五条【应急响应】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大气污染事件时,企事业单位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先期处臵,避免污染扩大,营救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臵受到威胁的人员,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并通报可能受到事件影响的居民和企事业单位。
发生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发布公告,组织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应急处臵救援工作,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防止污染扩散,消除污染损害。相关费用由造成突发大气污染事件的企事业单位承担。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应当在抢险、救援、处臵中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防范和控制次生突发大气污染事件,避免或者减轻对环境造成损害。
第一百二十六条【事故报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应当按规定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并通报有关主管部门。
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处臵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监察机关等开展事故调查处理,按规定组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
第六章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第一百二十七条【原则和规划】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主管部— 36 —
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综合评估法规政策、区域规划、重大工程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及管控效果,制定气候环境友好的政策和规划,积极研发推广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控制技术,充分发挥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管控的协同增效作用。
第一百二十八条【调整产业结构】国家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单位产值能耗。
国家支持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大力发展既绿色又低碳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
第一百二十九条【能源效率管理】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制定和完善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的能源效率标准,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和公共机构的节能管理。
第一百三十条【监测、考核和标准】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和考核办法,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和区域浓度监测工作,制定和发布主要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标准。
第一百三十一条【低碳技术】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加快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碳吸收技术和各种适应性技术的发展,探索发展碳捕获及其封存、利用技术。
国务院科技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开发全球气候变化监测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气候变化适应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大尺度气候变化准确监测技术。
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石油化工工业、建材工业、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建筑节能、商业和民用节能等主要行业,应当加强二氧化
— 37 — 碳、甲烷、氢氟碳化物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臵利用、生物固碳及固碳工程等低碳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第一百三十二条【纳入环评】规划编制机关组织进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单位组织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当分别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因温室气体排放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因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第一百三十三条【能效标识管理】国家将低碳指标纳入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加强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积极引导和推动绿色消费。
第一百三十四条【增强碳汇功能】国家实施重点生态林建设工程,推进植树造林,增强林业碳汇功能。
国家鼓励和引导农牧业经营者采取保护性耕作、草原生态建设等措施,增强农田和草地碳汇功能。
第一百三十五条【国际气候合作】国家鼓励开展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领域的国际合作,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重大工程的环境风险预警与防控,积极利用国外资金,提高我国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三十六条【针对政府和工作人员】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有下
— 38 — 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的;
(二)对污染大气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
(三)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
(四)接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造成环境事件、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以及不落实生态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破坏等行为的举报后,未及时查处的;
(五)违反本法规定,查封、扣押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设施、设备的;
(六)伪造、篡改或者指使伪造(干扰)监测数据的;
(七)依法应当公开大气环境信息而不公开的;
(八)将征收的排污费或者大气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九)为未取得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办理相关登记手续的;
(十)依法应当作出责令施工单位停止施工的决定而未作出的;
(十一)依法应当履行落后设备、产品和工艺淘汰,燃油、燃煤、含挥发性有机物的原材料和产品质量管理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而不履行的,或者在履行职责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
(十二)在任期内采取的宏观经济决策或者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措施严重失误,致使行政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下降的;
(十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一百三十七条【针对第九条排放要求】违反本法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者停产整治,可以处十万元以上或者一百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第一百三十八条【针对第十七条达标方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监察、人事等主管部门约谈其主要负责人,并向社会公开。
(一)未完成大气环境保护目标考核任务的;
(二)未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的;
(三)未在规定的期限实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第一百三十九条【针对第二十一条项目环评与三同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建设项目已投资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或者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的百分之三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违反本法规定,建设项目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直至验收合格,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四十条【针对第二十二条排污许可】违反本法规定,应当取得而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 40 —
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排污,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拒不停止排污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未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超过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排放量的,按照本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的规定处罚。
第一百四十一条【针对第二十七条现场检查】拒绝、阻挠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环境监察机构或者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或者不按照要求提供必要资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四十二条【针对第三十条监(检)测机构】违反本法规定,监(检)测机构在大气环境监测中使用不符合技术要求的大气环境监测设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法规定,侵占、损毁、拆卸、擅自移动大气监测设施或者改变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的,应当折价赔偿,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四十三条【针对第三十四条污染源监测】违反本法规定,企事业单位和接受委托的环境监(检)测机构不遵守监测规范,或者在大气环境监测活动中弄虚作假,致使监测数据严重失实的,由县级
— 41 — 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环境检测机构的资质。
不具备环境监测能力的企事业单位,未按照要求委托环境监(检)测机构进行监测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四十四条【针对第三十七条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发布】 违反本法规定,擅自发布环境空气质量信息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大气环境监测设备,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四十五条【针对第三十九条企业信息公布】违反本法规定,企事业单位不公开或者不按照规定公开环境信息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并予以通报。
第一百四十六条【针对第四十四条特殊区域保护】违反本法规定,在各级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建设污染大气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限期拆除,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五十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一百四十七条【针对第四十五条淘汰落后工艺、设备】违反本法规定,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列入禁止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的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设备名录中的设备和产品,或者采用列入禁止采用的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艺目录中的工艺的,由县级以上人— 42 —
民政府经济综合宏观调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宏观调控主管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关闭。
将淘汰的设备转让或者转移的,由转让者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宏观调控主管部门没收转移者的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下罚款;由接受转移者所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宏观调控主管部门没收该淘汰设备,处所支付货款二倍以下罚款。
第一百四十八条【针对第五十一条和第一百一十三条煤质要求】违反本法规定,生产、进口、销售和燃用未达到质量标准的煤炭,或者在重点区域进口、销售和燃用灰分高于百分之
十六、硫分高于百分之一的煤炭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能源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海关按照规定的职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对企事业单位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四十九条【针对第五十二、五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在禁燃区内燃用高污染燃料的,或者在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地区新建、改建、扩建分散燃煤供热锅炉的,由所在地城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拆除或者没收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五十条【综合条款】违反本法规定,新建开采煤炭属于高硫分、高灰分的煤矿,未同步建设配套的煤炭洗选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能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建设配套设施,处二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罚款。
— 43 — 违反本法规定,开采含放射性和砷等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煤炭,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关闭,处五十万元以上三百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五十一条【针对第五十八条排污口规范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设臵大气污染物排放口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通过夜间偷排、在线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以逃避现场检查为目的临时停产、非紧急情况下开启烟道旁路等规避监管的方式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报请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第一百五十二条【针对第五十九条污控设施运行】违反本法规定,不正常使用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未按规定配套建设除尘、脱硫、脱硝等装臵,或者未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擅自拆除、闲臵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五十三条【针对第六十条锅炉产品标准】违反本法规定,制造、销售或者进口未达到规定要求的锅炉的,由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制造、销售或者进口,销毁锅炉,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五十四条【针对第六十二条含挥发性有机物材料和产品】违反本法规定,生产、销售、使用含挥发性有机物的原材料和产品的,— 44 —
其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不符合规定的限值标准的,由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原材料和产品以及违法所得,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五十五条【针对第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未在密闭空间或者设备中进行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和服务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法规定,工业涂装企业未建立记录生产原料、辅料的使用量、废弃量和去向,及其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台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法规定,储油储气库、加油加气站和使用油罐车、气罐车等的单位,未安装油气回收装臵或者不正常使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使用,限期改正,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五十六条【综合条款】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钢铁、水泥、有色、矿产开采等行业,未采取车间密闭、集中收集处理等方式,防止生产过程中粉尘和气态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
(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未回收利用的,或者不具备回收利用条件而向大气排放的可燃性气体未进行防治污染处理的;
— 45 —
(三)未经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向大气排放转炉气、电石气、电炉法黄磷尾气、有机烃类气体的;
(四)不能正常作业的可燃性气体回收利用装臵,未及时修复或者更新的。
第一百五十七条【针对第六十九条移动源达标】制造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或者未按照环保达标公告生产的,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处二百万元以上五千万元以下罚款。
销售、进口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处每辆车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销售、进口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未粘贴或者未按照要求粘贴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每辆车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销售的机动车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机动车的消费者造成损失的,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
路检路查和停放地检查发现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机动车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处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排放污染物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五十八条【针对环保标志】伪造、变造机动车环保检验合— 46 —
格标志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公安交通主管部门予以收缴,没收违法所得,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未取得有效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机动车上路行驶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公安交通主管部门对当事人处警告并通知其补办相应的手续,可以处二百元罚款。
第一百五十九条【综合条款】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检测机构伪造排放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取消其检验资格。
第一百六十条【针对第七十九条使用者责任】违反本法规定,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拆除、闲臵或者擅自更改排气污染控制装臵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六十一条【针对第八十一条强制召回】生产者、经营者拒不召回的,依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一百六十二条【针对第八十四条禁行区】高污染车辆驶入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低排放控制区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公安交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二百元罚款。
第一百六十三条【针对第八十五条油品质量】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标准的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用燃料、发动机油、氮氧化物还原剂、燃料和润滑油添加剂及其他添加剂的,由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责令停止生产、进口
— 47 — 和销售,没收产品和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第一百六十四条【针对第九十一条建筑施工扬尘】建设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未向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和提交保证金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
施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等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仍未达到要求的,责令其停工整顿:
(一)施工工地未设臵硬质密闭围挡,或者未采取覆盖、分段作业、择时施工、洒水抑尘、冲洗地面和车辆等有效防尘降尘措施的;
(二)未对暂时不能开工的建设用地的裸露地面进行覆盖的,或者未对超过三个月不能开工的建设用地的裸露地面进行绿化的;
(三)未及时清运建筑土方、工程渣土、建筑垃圾的,或者在采用密闭式防尘网遮盖场地内堆存的建筑土方、工程渣土、建筑垃圾的。
第一百六十五条【针对第九十二条交通扬尘】违反本法规定,运输和装卸垃圾、渣土、砂石、土方、灰浆等散装、流体物料的车辆,未采取密闭或者其他措施防止物料遗撒,或者未安装卫星定位系统,不按规定路线行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市政、公安交通等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十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暂扣其车辆行驶证三个月。
第一百六十六条【针对第九十三条裸地扬尘】违反本法规定,未按要求对裸露地面进行绿化或者铺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裸地扬尘监督管理的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六十七条【针对第九十四条料堆扬尘】违反本法规定,有— 48 —
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密闭贮存煤炭、水泥、石灰、石膏、砂土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的;
(二)对不能密闭的易产生扬尘的物料,未在其周围设臵不低于堆放物高度的严密围挡,或者未采取有效覆盖措施防止扬尘的;
(三)装卸物料未采取密闭或者喷淋等方式控制扬尘排放的。第一百六十八条【综合条款】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生产、使用、存储、排放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中所列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未对排放口和周边环境进行定期监测,或者未按规定建立环境风险预警体系的;
(二)向大气排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企业和废弃物焚烧设施的运营单位,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有利于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方法和工艺,配备净化装臵的;
(三)未采取措施防止向大气排放恶臭。
第一百六十九条【针对第九十八条放射性污染防治】违反本法规定,向大气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和气溶胶的,按照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一百七十条【针对第一百零一条油烟控制】违反本法规定,排放油烟的饮食服务业经营者未安装油烟净化设施、不正常使用油烟净化设施或者未采取其他油烟净化措施,超过排放标准排放油烟的,由
— 49 —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法规定,在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业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饮食服务项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法规定,在政府禁止的区域内露天烧烤食品或者为露天烧烤食品提供场地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烧烤工具,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七十一条【针对露天焚烧】违反本法规定,露天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法规定,进行非能源利用性质的农业秸秆焚烧行为的,或者在城市市区内露天焚烧落叶、杂草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或者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七十二条【针对第一百零六条服务业污染防治】违反本法规定,从事服装干洗和机动车维修等服务活动的,未设臵异味和废气处理装臵等污染防治设施并保持正常使用,影响周边环境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限期改正,处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 50 —
第一百七十三条【针对政府重污染和突发事件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违反本法规定,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规定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
(二)未按规定制定或者完善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应急措施并纳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编制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
(三)未按规定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或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相关大气污染应急措施的;
(四)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的;
(五)未按规定报告突发大气污染事件信息的;
(六)在抢险、救援、处臵中未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防范和控制次生突发大气污染事件的;
(七)不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对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应急处臵工作的统一组织、协调和联防联动的;
(八)未按规定评估突发大气污染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的。第一百七十四条【针对第一百一十八条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违反本法规定,擅自向社会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 51 — 第一百七十五条【针对企事业单位重污染和突发事件责任】企事业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一)未按照规定制定配套的重污染天气应急方案的;
(二)重污染天气预警发布后,未及时启动应急方案,或者拒不执行政府采取的限产停产、扬尘控制等应急响应措施的。
(三)未按规定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应急资源调查、隐患排查治理并如实记录的;
(四)未按规定制定或者完善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应急措施,或者未按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
(五)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发生后,未按规定及时组织开展应急处臵和救援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发生后,拒绝或者阻挠事件调查工作的;
(七)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发生后,未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或者未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
第一百七十六条【双罚制】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处以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上一从本企事业单位取得收入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
政处罚办法(废止)
发布单位: 北京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1990.05.28-实施日期:1990.07.01(北京市人民政府令1990年第11号)第一条 根据《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违反《条例》, 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 除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和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的,按有关规定处罚外,均按本办法的规定, 由市或区、县环境保护局执行。第三条 违反《条例》, 情节轻微的, 给予警告。
第四条 不如实申报有关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的, 处5000元以下罚款。第五条 未经市或区、县环境保护局同意, 擅自拆除或闲置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或已有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导致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情节和后果较轻的, 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和后果较重的,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和后果严重的,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第六条 不按国家和本市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的, 处应缴超标准排污费总额一倍的罚款。
第七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或者影响周围居民生活的,不按期治理或搬迁,情节和后果较轻的,处1000 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和后果较重的,处5000元以上5 万元以下罚款;情节和后果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和后果特别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罚款。
第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发生事故或者突发性事件, 排放和泄漏大气污染物,不按规定立即采取紧急措施、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所在区、县环境保护局报告的,处5000元以下罚款。违反《条例》的规定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情节和后果较轻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情节和后果较重的,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和后果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和后果特别严重的,处10 万元以上罚款。第九条 拒绝、阻挠环境保护局及其工作人员对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进行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不如实反映情况、提供资料的,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条 制造、加工、销售锅炉、茶炉、工业窑炉和消烟除尘设备的单位,其设计和测试资料未经市环境保护局批准的, 处5000元罚款,并责令补报审批。第十一条 使用各种炉、窑, 对下灰未妥善处理, 随意扬弃,污染大气环境的,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二条 排放有毒有害废气、粉尘, 无排放装置和净化装置,非正常排放的,处5000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 , 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第十三条 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粉尘、恶臭气体的物质,在贮存、运输、装卸等过程中,无密闭或其他有效防护措施,使之泄漏飞散,污染大气环境,情节和后果较轻的,处200元以下罚款;情节和后果较重的,处2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和后果严重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四条 在人口集中地区从事经常性的露天喷漆、喷砂或者其他散发大气污染物作业的,除责令停止作业外,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第十五条 未经批准在人口集中地区、特别指定地区焚烧沥青、油毡、橡胶、皮革、树叶、枯草、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的,处200元以上50 0元以下罚款。
一、新修改的《专利法》提高了授予专利权的门槛, 提升了专利的技术含量, 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要想取得专利权必须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专利法》第二十二条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修改前的《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对不同的现有技术规定了不同的地域范围, 其中以公开出版物方式公开的现有技术的范围是全球的, 以使用或者其他方式公开的现有技术的范围仅限于国内。在国外已经被公开使用过或者公开销售过的产品或方法, 只要在我国国内还没有公开使用或者销售过, 就可以在我国被授予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 这不利于鼓励真正的发明创造。本次修改的《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发明创造要符合新颖性的要求是该发明或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 该条第五款规定了现有技术是指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这样就提高了授予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门槛, 从而提高了我国授予专利的质量和水平, 使我国的企业真正面对全球这一大市场, 苦练内工, 迅速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近年来, 我国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大幅度提高, 授权标准偏低的问题日显突出, 这种状态不利于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对我国产品外观创新活动的激励作用, 提高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授权标准, 有利于尽快形成丰富多彩、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式样。新修改的《专利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与现有设计或者与现有设计特征的组合相比, 应当有明显的区别。”这一规定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与每一项现有设计单独对比, 不仅不应当在整体视觉效果上实质相同, 还应当具有明显的区别, 这一标准排除了简单的商业性转用设计, 也排除了与现有设计不相同但与现有设计的区别对产品的整体视觉效果不具有显著影响的外观设计;二是允许将两项或者两项以上的现有设计的特征组合起来, 判断申请获得专利的外观设计与之相比是否具有明显的区别, 这一标准排除将惯用设计特征、知名产品的设计组合而成的设计, 也排除了对多项现有设计的特征进行简单的组合而成的设计。新修改后的《专利法》在第二十五条中第一款增加了第六项, 规定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两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志作用的设计, 不授予专利权。该条将包装袋、瓶帖、标贴排除在专利权之外, 这既有利于提高我国对产品本身外观的创新水平, 促进我国品牌产品的形成, 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也会减少外观设计权与商标专用权、著作专用权之间的交叉与冲突。
二、新修改的《专利法》加大了对专利权的保护力度, 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保驾护航
新修改后的《专利法》明确指出《专利法》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更加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专利权和专利技术的应用对创新国家建立的重要作用。《专利法》第五条增加了第二款关于遗传资源保护的规定,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遗传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保护遗传资源对我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新修改后的《专利法》第十一条第二款中增加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外观设计专利人许可, 不得许诺销售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规定, 解决了在各种展会上展出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展出与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相同的产品, 只要不在展会期间实际销售其产品, 就可以逍遥法外, 外观设计专利权利人对其展出行为束手无策的问题。新修改后的《专利法》将原《专利法》的第五十八条的假冒他人专利和五十九条的冒充专利合并, 统一规定为“假冒专利行为”, 并提高了对假冒专利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 本条规定:“假冒专利的, 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 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 没收违法所得, 可以并处违法所得4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 可以处20万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就大大净化了市场, 消除了影响我国创新能力提高的负面因素。新修改后的《专利法》第六十四条赋予了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查处假冒专利行为所需的必要行政执法手段, 对假冒专利的产品可以查封或扣押。新修改后的《专利法》第六十五条明确了确定侵权赔偿额的计算顺序, 增加了法定赔偿的规定, 即在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和专利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的,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 确定给予1万以上100万以下的赔偿。本条还将专利权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纳入赔偿的范围。这些条款均起到了增加侵权人成本的目的, 对侵权行为的遏制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三、强化了专利信息的准确传播, 为全社会提高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新修改后的《专利法》第二十一条增加了第二款:“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应当完整、准确、及时发布专利信息, 定期出版专利公报,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新修改后的《专利法》六十一条提出的“专利评价报告”意义重大。该专利评价报告不仅依靠检索到的文献对实用新型专利是否具备新颖性、创造性进行分析评价, 还对实用新型专利的其他实质性条件, 如说明书的公开是否充分, 权利要求书是否得到说明书的支持、修改是否超范围等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增加了请求处理专利侵权纠纷的利害关系人也可以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专利评价报告, 这些增加的规定降低了专利维权成本, 特别有利于企业迅速提高运用专利制度的水平和能力, 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 创造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
【解读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推荐阅读: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10-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解读07-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11-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1-05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06-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06-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秘密法07-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1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1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知识竞赛试题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