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2025-04-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基础复习资料(共8篇)

信息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篇1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一节

计算机基本概念

一、计算机的概念

计算机 是一种自动、快速进行大量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现代化电子设备。

二、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1.电子管阶段

(1946-1955)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2.晶体管阶段

(1955-1964)3.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阶段(1964-1971)4.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1971-现在)

三、计算机的分类

1.按性能分类:微机,小型机,中型机,大型机,巨型机 2.按使用方法分类: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网络计算机 3.按职务分类:工作站(两种意义),服务器,主机

四、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

天气预报、地震分析、导弹拦截等

2.数据处理(信息处理)

数据库、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 3.计算机控制(实时控制)飞行控制、加工控制、VCD播放控制等 4.辅助工程

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教学(CAI)、辅助测试(CAT)等 5.嵌入式应用

6.人工智能(AI)

第二节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一、硬件和软件

硬件

构成计算机的实际物理装置集合

软件

为了运行、维护和管理计算机而编制的各种程序和文挡的总称

二、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简单了解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

1、CPU 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功能是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运行存储器中的程序。

2、存储器

存储数据和程序,相当于计算机中的记忆细胞。

3、I/O设备

计算机和外界进行交互的设备。

4、总线

CPU和内存及I/O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信号线。(1)数据线

CPU与内存和I/O设备间传输数据(2)地址线

用来确定存储单元的地址

(3)控制线

用来控制外设的动作,比如读、写和时钟信号等 第三节

计算机软件基础

一、操作系统

定义:

是自动管理计算机中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一组大型程序 1.目的:(1)使系统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增强计算机处理能力(2)为用户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分类:(1)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

如:DOS(2)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如:WINDOWS

(3)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如: UNIX、LINUX(4)网络操作系统

如:Netware, Windows NT ,LINUX 3.三大功能:

(1)硬件管理

CPU管理、存储器管理、I/O设备管理(2)软件资源管理

程序和数据管理

(3)组织协调计算机运行

控制用户的作业 排序及运行、作业 及外设等的调度、主机与外设的并行操作等等

二、程序设计和语言

定义

把各种计算机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翻译成计算机能直接执行的目的程

序的软件

1.翻译方式

编译、解释。

2.低级语言

机器语言程序、汇编语言程序。

特点:不容易理解和编写,执行速度快,常用来编写系统软件和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程序,例如:驱动程序、过程控制程序等。3.高级语言

比较接近于人类语言的一种计算机语言。

特点 容易理解和编写但是执行速度比较慢,常用来编写应用软件。常用高级语言有:Basic、C语言、Fortran和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Basic(VB)、VisualC(VC)等

4.程序设计

用各种编程语言设计制作程序的过程。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工具软件

1.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FoxBASE、Foxpro、Access和 Oracle等)

2.工具软件:为了方便软件开发,系统维护而提供的各种软件。(如压缩软件、加密软件和反病毒软件)

四、应用软件

常用应用软件:文字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办公室自动化、实时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游戏软件等。

教学反思

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枯燥,难懂,特别是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接受。他们抽象思维能力差,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弱,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教学我感觉要让学生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创设合理情境,打比方来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实物与图片展示,结合教师讲解,学生容易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

3、介绍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知识,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受益匪浅

第二章

PC系列计算机

第一节 PC机发展简史

一、PC(Personal Computer)机的定义:即个人计算机,是为个人单独使用设计的。

二、PC机的发展简史(即INTEL公司的芯片发展史)

兼容机

不是由IBM生产但却和IBM所生产的微型计算机具有相同特性的计算机;

第二节

微机组成PC机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

一、认识PC机(了解主机箱的按钮Reset和Power等)

二、PC机的内部结构(实物演示)

1.主板: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2.软盘驱动器

(1)分类:3.5“英寸(容量1.44MB)和5.25”英寸(容量1.2M)

(2)软盘的构造

磁道、扇区、写保护

注:软盘一旦格式化,盘中存储的信息将全部丢失

3.硬盘驱动器(450M-60G)

(1)硬盘的接口标准(IDE接口和SCSI接口)

(2)硬盘分区(对于高容量的硬盘可分成若干个逻辑驱动器)

(3)特点

容量大、速度快、价格贵

4.光盘(650M)

(1)CD(Compact Disc)小型光盘

(2)光盘类型:只读光盘CD-ROM,一次性写入光盘CD-R,可读写

光盘CD-RW

三、中央处理器CPU

1.CPU的基本功能:取出和执行主存中的程序(通过指令实现)

2.CPU的指令系统

3.CPU的主要性能指标(即主频)

如Pentium II 466,700等

四、内存

1.内存容量(关系计算机的整体运行速度)

存储器的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一个字节由8位(Bit)二进制数组成,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2.存取速度以及快存和虚存

3.RAM和ROM CMOS

(1)RAM 随机存储器,通常意义所指的内存,也叫主存储器,主要采用DRAM和SDRAM技术,特点:速度快,一旦掉电,其中的信息将全部丢失

(2)ROM 只读存储器,存储量部分程序,一是开机自检程序,二十基本输入输出程序

(3)CMOS 保存微机重要系统参数

五、输入与输出设备

1.键盘的使用(键盘的实例讲解和键盘的操作方法)(p39)

2.其他输入设备(如:鼠标,扫描仪,数码相机,光笔和触摸屏等)

3.显示器

(1)显示器的分类:单显和彩显

(2)显示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分辨率(横向点*纵向点)

(3)显示卡(AGP显卡,颜色数)

注:在刷新频率达到75HZ时可消除闪烁现象

4.打印机

打印机的分类: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

5.其他输出设备

如:音响,录象机和投影仪等

6.数据传输

(1)数据传输是计算机与外部交换信息的一种主要方式

(2)信息交换的两种方式:模拟量和数字量

注:调制解调器是对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进行转化的电子设备

第三节

PC机的使用

一、PC机的启动

1.启动的方式:冷启动和热启动(复位启动)

冷启动

加电启动计算机系统,相当于关机开机

热启动

重新启动计算机系统,不运行自检程序,启动速度快,主要解决“死机”情况

2.开关机的顺序:先打开显示器电源,再打开主机电源。(关机相反)

二、PC机的系统参数设置(即CMOS设置)

三、磁盘操作系统DOS简介

1.DOS命令分类:内部命令和外部命令

2.了解系统配置文件Config.sys 和自动批处理文件Autoexec.bat

3.了解盘符、路径的概念

四、PC机的安全使用

1.PC机的工作环境

2.计算机病毒

(1)定义:是一种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运行时能够自我复制,并利用信息通道进行传播,以占用系统资源或造成其他危害为目的的程序或程序集合。

(2)特点:隐蔽性、潜伏性、破坏性、传播性

(3)防治:切断传播途径,安装杀毒、防毒软件,格式化磁盘

教学反思

在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求新出异,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篇2

一、信息技术基础分级教学

近年来高校扩招, 给更多学生带来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人口繁密不均, 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 高校生源对信息技术基础的了解和掌握水平也参差不齐, 因此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分级教学很有必要。信息技术基础分级教学就是本着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的原则, 根据学生实际实践水平及其接受理解知识能力分级别。

1.将学生分级。在课前开展信息技术基础考试, 根据学生考试的成绩和操作计算机的灵活程度将学生分成不同级别。制定分级标准, 开展分级考试, 选择不同教材, 制定评分制度, 完善晋级降级制度。

2.培养目标分级。由于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不同, 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也不同, 因此应依情况确定不同级别的培养目标, 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操作系统、办公室自动化、图形图像处理等章节的课时安排。制定培养目标时可参考计算机国家一级考试大纲、计算机国家二级考试大纲。

3.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展课堂教学,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适时个体指导, 设置难易相宜的练习案例和适当分配讲练时间等。例如, 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主要以讲授为主, 可有效利用图片、音像等教学资源讲解计算机发展、组成和工作原理等教学内容。Office办公室自动化部分则需要引入大量生产生活中综合案例, 再将案例分解, 提倡精讲多练,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熟练软件使用, 提高操作速度, 开展过程考核。网络基础部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合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

4.考试考核标准分级。制定不同的考试考核标准, 因学习内容不同, 最终达到的实践水平和操作能力也不同。

分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分级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因材施教, 方法得当, 每个级别的学生成绩和能力都会明显提高。分级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使学生在不同的平台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二、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

充分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种方法并用。

1.开展“翻转课堂”。把学生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自由, 教师把握总体进度, 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程。

2.讲练结合。使用最简明、最精确的语言阐述说明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重点。讲授演示的实践操作必需组织安排学生上机实战, 合理分配讲练时间。鼓励学生勇于解决遇到的困难,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 也应当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 比如:讲课过程中要多举专业上用到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使他们觉得所学知识有所用,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任务/案例教学。教师在每次课或每节课的学习之前都要向学生明确本阶段或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并且将学习任务明确化、具体化、通俗化, 同时注意要将任务简化为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 便于学生形成本门课程的认知结构。

4.个体指导。学生实践练习过程中必会遇到诸多困难, 个体指导必不可少, 应将学生操作时出现的错误加以更正总结, 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帮助。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关注, 从而更积极地表现自己, 有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5.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 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 促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主动建构与理解, 养成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 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如何促进学?这就要求教师“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只是教学的起点,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是教学的终点。

三、结语

“授之以渔”,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学以致用, 使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更要以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因此, 无论以何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都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最终目的,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努力学习中获得快乐, 完善自我, 不断提高, 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从心理上获得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郭玉芝.民办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分级教学改革研究[J].信息与电脑, 2015 (3) .

[2]姜波, 包娟, 谢元贞.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硅谷, 2009 (10) .

信息技术中考复习反思 篇3

一、做好复习计划是关键

计划是教学实施的前提,是指挥教学实施的依据,计划要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计划落实有时间,适时结束新课教学,确保复习时间。

1.分模块进行复习。按照中考要求,我将所学知识分成: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Internet及操作系统、制作多媒体作品、VB几大模块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2.分题型进行,根据中考要求,将复习题型划分为:选择题、判断题、打字题、操作题。

3.分阶段进行,将整个复习阶段分成:理论复习、操作复习、模拟练习、模拟考试。

二、教师工作要做细

1.研究考纲、考点,抓住重点,根据中考要求,并结合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分析,近90%的理论知识点分布在:操作系统、电子邮件、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Internet,制作多媒体作品、VB几大模块,操作题主要分布在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Internet五大模块及字符录入方面。

2.精心编制操作题,根据中考要求并结合教材,对各个知识点选择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的操作题,为了能使学生练习达到预期效果,每节课每一模块最多不超过两道题,给学生留下消化时间,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将所学的知识很好地掌握。

3.科学安排复习内容,如我在初三第一学期的后半段对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Internet操作技能题进行复习,在第二学期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点的复习。

4.利用模拟考试题库进行练习,让学生尽早熟悉考试系统环境。

5.运用个别辅导的办法对“学困生”进行辅导,学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班都有“学困生”,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多动手操作,提高动手速度。

三、不能忽视细节

1.中考由理论题和操作题两部分组成,理论题占40%,操作题占60%,内容较多,我整理出最重要的理论知识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

2.在復习中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归纳总结为辅”的原则,对学生的练习要抽查,并作适度讲评,通过讲评,解决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并做到举一反三。

3.建立QQ群,把复习资料放在群共享里,提醒学生回家可以上网下载进行练习,这样可以照顾到在课堂上习题没有做完的学生。

当然,本着“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原则,不同学校的情况不同,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俗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规划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注意细节,在日常教学中用心摸索,注意思考,那么在中考中,学生一定会有好的表现,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通信技术基础》复习 篇4

基本通信系统组成网络拓扑结构、信号交换

传信率、传码率、m进制通信系统

第二章信号与信道

信号的频谱:相邻谱线的间隔,周期与频率间隔大小,脉冲宽度窄,频带宽度宽。线性失真与非线性失真,线性失真补偿

信噪比、分贝

第四章数字编码技术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A/D转换,数字编码的方法

波形编码,A/D转换时,取样间隔,量化粗细;量化电平数,量化噪声功率,S/N A律13折线PCM编码

信道编码

第五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基本波形、码元长度

CMI码、AMI码、HDB3 码

无码间串扰的条件、奈奎斯特、眼图

RS-232-C标准

第六章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调制、(ASK)、(FSK)、(PSK)、频谱

FSK信号波形、(2PSK)、(2DPSK)波形

第七章通信网基础

多路复用、扩频技术、香农公式

第八章主要的通信系统与网络

卫星通信、多址连接方式

光纤通信系统一、填空

二、判断

信息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篇5

绪论

一.符号约定

大写字母、大写下标表示直流量。如:VCE、IC等。

小写字母、大写下标表示总量(含交、直流)。如: vCE、iB等。小写字母、小写下标表示纯交流量。如: vce、ib等。上方有圆点的大写字母、小写下标表示相量。如:等。

二. 信号

(1)模型的转换

(2)分类

(3)频谱

二.放大电路(1)模型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2)增益

如何确定电路的输出电阻ro ?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三.频率响应以及带宽

第一章半导体二极管

一.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1.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如硅Si、锗Ge)。2.特性---光敏、热敏和掺杂特性。

3.本征半导体----纯净的具有单晶体结构的半导体。

4.两种载流子----带有正、负电荷的可移动的空穴和电子统称为载流子。

5.杂质半导体----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微量杂质形成的半导体。体现的是半导体的掺杂特性。*P型半导体: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微量的三价元素(多子是空穴,少子是电子)。*N型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微量的五价元素(多子是电子,少子是空穴)。6.杂质半导体的特性

*载流子的浓度---多子浓度决定于杂质浓度,少子浓度与温度有关。

*体电阻---通常把杂质半导体自身的电阻称为体电阻。

*转型---通过改变掺杂浓度,一种杂质半导体可以改型为另外一种杂质半导体。7.PN结

* PN结的接触电位差---硅材料约为0.6~0.8V,锗材料约为0.2~0.3V。* PN结的单向导电性---正偏导通,反偏截止。8.PN结的伏安特性

二.半导体二极管

*单向导电性------正向导通,反向截止。*二极管伏安特性----同PN结。

*正向导通压降------硅管0.6~0.7V,锗管0.2~0.3V。*死区电压------硅管0.5V,锗管0.1V。

3.分析方法------将二极管断开,分析二极管两端电位的高低: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若 V阳>V阴(正偏),二极管导通(短路);若 V阳

该式与伏安特性曲线 的交点叫静态工作点Q。

2)等效电路法

 直流等效电路法

*总的解题手段----将二极管断开,分析二极管两端电位的高低: 若 V阳>V阴(正偏),二极管导通(短路);若 V阳

 微变等效电路法

三.稳压二极管及其稳压电路

*稳压二极管的特性---正常工作时处在PN结的反向击穿区,所以稳压二极管在电路中要反向连接。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第二章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一.三极管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1.类型---分为NPN和PNP两种。

2.特点---基区很薄,且掺杂浓度最低;发射区掺杂浓度很高,与基区接触 面积较小;集电区掺杂浓度较高,与基区接触面积较大。二.三极管的工作原理 1.三极管的三种基本组态

2.三极管内各极电流的分配

* 共发射极电流放大系数(表明三极管是电流控制器件

式子

称为穿透电流。

3.共射电路的特性曲线 *输入特性曲线---同二极管。

* 输出特性曲线

(饱和管压降,用UCES表示

放大区---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截止区---发射结反偏,集电结反偏。4.温度影响

温度升高,输入特性曲线向左移动。温度升高ICBO、ICEO、IC以及β均增加。三.低频小信号等效模型(简化)

hie---输出端交流短路时的输入电阻,常用rbe表示;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hfe---输出端交流短路时的正向电流传输比,常用β表示;

四.基本放大电路组成及其原则 1.VT、VCC、Rb、Rc、C1、C2的作用。2.组成原则----能放大、不失真、能传输。五.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 1.直流通路与静态分析

*概念---直流电流通的回路。*画法---电容视为开路。*作用---确定静态工作点

*直流负载线---由VCC=ICRC+UCE确定的直线。

*电路参数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1)改变Rb:Q点将沿直流负载线上下移动。

2)改变Rc:Q点在IBQ所在的那条输出特性曲线上移动。3)改变VCC:直流负载线平移,Q点发生移动。2.交流通路与动态分析 *概念---交流电流流通的回路

*画法---电容视为短路,理想直流电压源视为短路。*作用---分析信号被放大的过程。

*交流负载线---连接Q点和V CC’点V CC’= UCEQ+ICQR L’的 直线。

3.静态工作点与非线性失真

(1)截止失真

*产生原因---Q点设置过低

*失真现象---NPN管削顶,PNP管削底。*消除方法---减小Rb,提高Q。(2)饱和失真

*产生原因---Q点设置过高

*失真现象---NPN管削底,PNP管削顶。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消除方法---增大Rb、减小Rc、增大VCC。4.放大器的动态范围

(1)Uopp---是指放大器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峰峰值。(2)范围

*当(UCEQ-UCES)>(VCC’- UCEQ)时,受截止失真限制,UOPP=2UOMAX=2ICQRL’。

*当(UCEQ-UCES)<(VCC’- UCEQ)时,受饱和失真限制,UOPP=2UOMAX=2(UCEQ-UCES)。*当(UCEQ-UCES)=(VCC’- UCEQ),放大器将有最大的不失真输出电压。六.放大电路的等效电路法

1.静态分析

(1)静态工作点的近似估算

(2)Q点在放大区的条件

欲使Q点不进入饱和区,应满足RB>βRc。

2.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 放大倍数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 输入电阻

* 输出电阻

七.分压式稳定工作点共射 放大电路的等效电路法 1.静态分析

2.动态分析 *电压放大倍数

在Re两端并一电解电容Ce后

输入电阻

在Re两端并一电解电容Ce后

* 输出电阻

八.共集电极基本放大电路 1.静态分析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2.动态分析 * 电压放大倍数

* 输入电阻

* 输出电阻

3.电路特点

* 电压放大倍数为正,且略小于1,称为射极跟随器,简称射随器。* 输入电阻高,输出电阻低。

第三章场效应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一.结型场效应管(JFET)1.结构示意图和电路符号

2.输出特性曲线

(可变电阻区、放大区、截止区、击穿区)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转移特性曲线

UP-----截止电压

二.绝缘栅型场效应管(MOSFET)

分为增强型(EMOS)和耗尽型(DMOS)两种。结构示意图和电路符号

2.特性曲线

*N-EMOS的输出特性曲线

* N-EMOS的转移特性曲线式中,IDO是UGS=2UT时所对应的iD值。* N-DMOS的输出特性曲线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注意:uGS可正、可零、可负。转移特性曲线上iD=0处的值是夹断电压UP,此曲线表示式与结型场效应管一致。

三.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1.漏极饱和电流IDSS 2.夹断电压Up 3.开启电压UT 4.直流输入电阻RGS

5.低频跨导gm(表明场效应管是电压控制器件)

四.场效应管的小信号等效模型

E-MOS 的跨导gm---

五.共源极基本放大电路 1.自偏压式偏置放大电路 * 静态分析

动态分析

若带有Cs,则

2.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 * 静态分析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 动态分析

若源极带有Cs,则

六.共漏极基本放大电路 * 静态分析

* 动态分析

第四章多级放大电路

一.级间耦合方式

1.阻容耦合----各级静态工作点彼此独立;能有效地传输交流信号;体积小,成本低。但不便于集成,低频特性差。

2.变压器耦合---各级静态工作点彼此独立,可以实现阻抗变换。体积大,成本高,无法采用集成工艺;不利于传输低频和高频信号。

3.直接耦合----低频特性好,便于集成。各级静态工作点不独立,互相有影响。存在“零点漂移”现象。

*零点漂移----当温度变化或电源电压改变时,静态工作点也随之变化,致使uo偏离初始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值“零点”而作随机变动。二.单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1.中频段(fL≤f≤fH)

波特图---幅频曲线是20lgAusm=常数,相频曲线是φ=-180o。

2.低频段(f ≤fL)

3.高频段(f ≥fH)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4.完整的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三.分压式稳定工作点电路的频率1.下限频率的估算

2.上限频率的估算

四.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1.频响表达式

2.波特图

响应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第五章功率放大电路

一.功率放大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 1.甲类工作状态

导通角为360o,ICQ大,管耗大,效率低。2.乙类工作状态

ICQ≈0,导通角为180o,效率高,失真大。

3.甲乙类工作状态

导通角为180o~360o,效率较高,失真较大。二.乙类功放电路的指标估算 1.工作状态

 任意状态:Uom≈Uim  尽限状态:Uom=VCC-UCES  理想状态:Uom≈VCC

2.输出功率

3.直流电源提供的平均功率

4.管耗Pc1m=0.2Pom

5.效率

理想时为78.5%

三.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1.问题的提出

在两管交替时出现波形失真——交越失真(本质上是截止失真)。2.解决办法

 甲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OCL----利用二极管、三极管和电阻上的压降产生偏置电压。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动态指标按乙类状态估算。

 甲乙类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OTL----电容C2上静态电压为VCC/2,并且取代了OCL功放中的负电源-VCC。

动态指标按乙类状态估算,只是用VCC/2代替。四.复合管的组成及特点

1.前一个管子c-e极跨接在后一个管子的b-c极间。2.类型取决于第一只管子的类型。3.β=β1·β2

第六章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一.集成运放电路的基本组成

1.输入级----采用差放电路,以减小零漂。

2.中间级----多采用共射(或共源)放大电路,以提高放大倍数。3.输出级----多采用互补对称电路以提高带负载能力。

4.偏置电路----多采用电流源电路,为各级提供合适的静态电流。二.长尾差放电路的原理与特点 1.抑制零点漂移的过程----

当T↑→iC1、iC2↑→iE1、iE2 ↑→uE↑→uBE1、uBE2↓→iB1、iB2↓→iC1、iC2↓。

Re对温度漂移及各种共模信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被称为“共模反馈电阻”。

2静态分析 1)计算差放电路IC

设UB≈0,则UE=-0.7V,得

2)计算差放电路UCE • 双端输出时

• 单端输出时(设VT1集电极接RL)对于VT1:

对于VT2:

3.动态分析

1)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 双端输出 •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 单端输出时

从VT1单端输出:

从VT2单端输出:

2)差模输入电阻

3)差模输出电阻

• 双端输出: • 单端输出:

三.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

当uI在+Uim与-Uim之间,运放工作在线性区域:

四.理想集成运放的参数及分析方法 1.理想集成运放的参数特征 * 开环电压放大倍数Aod→∞; * 差模输入电阻Rid→∞; * 输出电阻Ro→0; * 共模抑制比KCMR→∞; 2.理想集成运放的分析方法 1)运放工作在线性区: * 电路特征——引入负反馈

* 电路特点——“虚短”和“虚断”: “虚短”---“虚断”---

2)运放工作在非线性区

* 电路特征——开环或引入正反馈 * 电路特点——

输出电压的两种饱和状态: 当u+>u-时,uo=+Uom 当u+

两输入端的输入电流为零:

i+=i-=0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第七章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一.反馈概念的建立

*开环放大倍数---A *闭环放大倍数---Af *反馈深度---1+AF *环路增益---AF:

1.当AF>0时,Af下降,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2.当AF=0时,表明反馈效果为零。

3.当AF<0时,Af升高,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

4.当AF=-1时,Af→∞。放大器处于“自激振荡”状态。二.反馈的形式和判断

1.反馈的范围----本级或级间。

2.反馈的性质----交流、直流或交直流。

直流通路中存在反馈则为直流反馈,交流通路中存 在反馈则为交流反馈,交、直流通路中都存在反馈 则为交、直流反馈。

反馈的取样----电压反馈:反馈量取样于输出电压;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作用。

(输出短路时反馈消失)

电流反馈:反馈量取样于输出电流。具有稳定输出电流的作用。(输出短路时反馈不消失)

4.反馈的方式-----并联反馈:反馈量与原输入量在输入电路中以电 流形式相叠加。Rs越大反馈效果越好。反馈信号反馈到输入端)

串联反馈:反馈量与原输入量在输入电路中以电压 的形式相叠加。Rs越小反馈效果越好。反馈信号反馈到非输入端)5.反馈极性-----瞬时极性法:

(1)假定某输入信号在某瞬时的极性为正(用+表示),并设信号的频率在中频段。(2)根据该极性,逐级推断出放大电路中各相关点的瞬时极性(升 高用 + 表示,降低用-表示)。(3)确定反馈信号的极性。

(4)根据Xi与X f的极性,确定净输入信号的大小。Xid减小为负反 馈;Xid增大为正反馈。

三.反馈形式的描述方法

某反馈元件引入级间(本级)直流负反馈和交流电压(电流)串 联(并联)负反馈。

四.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3.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1.提高放大倍数的稳定性

2.3.扩展频带

4.减小非线性失真及抑制干扰和噪声 5.改变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电阻 *串联负反馈使输入电阻增加1+AF倍 *并联负反馈使输入电阻减小1+AF倍 *电压负反馈使输出电阻减小1+AF倍 *电流负反馈使输出电阻增加1+AF倍 五.自激振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1.产生自激振荡的原因 附加相移将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

2.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

若表示为幅值和相位的条件则为:

第八章信号的运算与处理

分析依据------“虚断”和“虚短”

一.基本运算电路 1.反相比例运算电路

R2 =R1//Rf

2.同相比例运算电路

R2=R1//Rf

3.反相求和运算电路

R4=R1//R2//R3//Rf

4.同相求和运算电路

R1//R2//R3//R4=Rf//R5

5.加减运算电路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R1//R2//Rf=R3//R4//R5

二.积分和微分运算电路 1.积分运算

2.微分运算

第九章信号发生电路一.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基本概念

1.产生正弦波振荡的条件(人为的直接引入正反馈)

自激振荡的平衡条件 :

即幅值平衡条件:

相位平衡条件:

2.起振条件:

幅值条件:

相位条件:

3.正弦波振荡器的组成、分类 正弦波振荡器的组成

(1)放大电路-------建立和维持振荡。

(2)正反馈网络----与放大电路共同满足振荡条件。(3)选频网络-------以选择某一频率进行振荡。

(4)稳幅环节-------使波形幅值稳定,且波形的形状良好。* 正弦波振荡器的分类

(1)RC振荡器-----振荡频率较低,1M以下;(2)LC振荡器-----振荡频率较高,1M以上;(3)石英晶体振荡器----振荡频率高且稳定。二.RC正弦波振荡电路 1.RC串并联正弦波振荡电路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2.RC移相式正弦波振荡电路

三.LC正弦波振荡电路

1.变压器耦合式LC振荡电路 判断相位的方法: 断回路、引输入、看相位

2.三点式LC振荡器

*相位条件的判断------“射同基反”或“三步曲法”

(1)电感反馈三点式振荡器(哈特莱电路)

(2)电容反馈三点式振荡器(考毕兹电路)

(3)串联改进型电容反馈三点式振荡器(克拉泼电路)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4)并联改进型电容反馈三点式振荡器(西勒电路)

(5)四.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1.并联型石英晶体振荡器

2.串联型石英晶体振荡器

第十章直流电源

一.直流电源的组成框图

• 电源变压器:将电网交流电压变换为符合整流电路所需要的交流电压。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

• 整流电路:将正负交替的交流电压整流成为单方向的脉动电压。• 滤波电路:将交流成分滤掉,使输出电压成为比较平滑的直流电压。• 稳压电路:自动保持负载电压的稳定。• 二.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1.输出电压的平均值UO(AV)

2.输出电压的脉动系数S

3.正向平均电流ID(AV)

4.最大反向电压URM

三.单相全波整流电路 1.输出电压的平均值UO(AV)

2.输出电压的脉动系数S

3.正向平均电流ID(AV)

4.最大反向电压URM

四.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UO(AV)、S、ID(AV)

与全波整流电路相同,URM与半波整流电路相同。

五.电容滤波电路 1. 放电时间常数的取值

2.输出电压的平均值UO(AV)

3.输出电压的脉动系数S

本文档由十月团队收集制作.整流二极管的平均电流I D(AV)

六.三种单相整流电容滤波电路的比较

七.并联型稳压电路 1.稳压电路及其工作原理 *当负载不变,电网电压 变化时的稳压过程:

*当电网电压不变,负载变化时的稳压过程 :

2.电路参数的计算 * 稳压管的选择

常取UZ=UO;IZM=(1.5~3)IOmax * 输入电压的确定 一般取UI(AV)=(2~3)UO * 限流电阻R的计算

信息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篇6

(基础普及篇)

无线局域网作为一种新的宽带数据网接入技术,使宽带数据网接入手段更加完善。从未来发展看,WLAN将与传统的ADSL和LAN接入方式一起在宽带数据网接入层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铜缆、光纤和无线接入)。上述三种接入方式与PON一起构成完整的网络,使“让网络无处不在、让沟通随心所欲”这个许多人的梦想和希望变成了现实。第一章 WLAN基础知识 第一节 WLAN介绍

在无线局域网的部署中,主要以室内分布系统覆盖、室外及热点覆盖为主,同时在特殊场合下辅以无线桥接于AP结合的方式覆盖,来完成无线局域网布局。

1、WLAN的发展前景

随着Internet的日益普及和移动终端(包括笔记本电脑、WiFi手机、PDA)的广泛使用,人们对无线IP接入的需求迅速增长,而WLAN网络因其应用灵活、安装简便、建设周期短以及不受地理应用环境限制等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无线局域网也随着其技术的成熟而在接入部分占有一席之地。

2、WLAN技术发展演进

⑴、802.11x演进

⑵、带宽更宽:802.11b速率达到11Mbps,802.11a/g速率达到54Mbps,802.11r达到300Mbps,802.11n可达600Mbps(采用MIMO技术,09年9月份定稿)。

⑶、更广覆盖范围:从802.11a/g的100m到802.11n的500~1000m。

⑷、更强的障碍物穿透能力:可以使用于多堵墙壁的商务住宅、复杂房间结构的写字楼等环境中。

3、WLAN的定位 ⑴、WLAN 定位为无线局域网技术,提供慢速移动和游牧状态宽带接入,目前AP多支持802.11b/802.11g。

⑵、弥补固定网络的移动性不足,移动网络的宽带性不足,作为固定和移动网络数据业务的补充。

⑶、分流2G/3G/LTE 网络数据流,降低2G/3G/LTE 网络投资; 3G建成后,发展WIFI+3G融合业务双模数据卡。⑷、WLAN作为移动宽带数据业务引领者,同时成为2G/3G/LTE数据业务的重要补充形式,已得到世界广大运营商的认可和推动。

4、WLAN的适应范围 作为高速无线接入手段,WLAN将有利扩大电信网络覆盖和丰富网络应用,但由于WLAN技术本身的因素,目前主要定位如下覆盖区域:

⑴、无室内分布系统的室内热点区域:

机场车站、会展中心、会议中心、茶楼、咖啡厅、酒吧、水吧、休闲中心、会所等娱乐消费场所及其他有数据业务需求的局部热点楼宇。

⑵、室外热点区域:

校园、商贸广场、休闲娱乐广场等对数据业务需求较高的公共区域。

⑶、建设有三网合一室内分布系统的重要办公楼、交通枢纽、酒店宾馆、娱乐消费场所等。

5、铁通如何发展无线局域网

在地理、环境因素导致难以布放有线资源等场景下,作为快速占领市场的过渡手段,铁通可以发展部分无线局域网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具体覆盖方案。适合铁通发展无线局域网的场所如下:

⑴、难以布放有线资源的区域。

⑵、布放有线资源成本过高的区域。⑶、因政策、人为等原因很难布放有线资源的住宅小区、偏远地区等有数据业务需求的区域。

⑷、大客户需求的热点区域。

6、PON承载无线局域网(WLAN)

⑴、FTTX网络如下图,FTTC→光纤到交接箱,FTTB→光纤到楼,FTTH→光纤到户,FTTO→光纤到办公楼,FTTM→接入无线覆盖。

⑵、PON网络通过ONU提供GE、FE、VoIP、xDSL、WiFi、CATV、TDM E1等接入接口,可实现有线无线一体化,语音、数据、多媒体综合业务接入等各种各样的可按需定制的用户接入形式。

第二节 关键词介绍

1、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称为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无线多止信道作为传输媒介,利用电磁波完成数据交互,实现传统有线局域网功能。WLAN具备有线网络无法相比的可移动、漫游等特性,能够使用户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随意的访问宽带网络。

2、WLAN技术包括: Bluetooth(蓝牙):

WiFi(Wireless Fidelity 无线保真): home RF(家庭射频)等多种技术。

3、WLAN技术优势: 可靠性高,抗射频干扰性能强,可提供可靠的无线传输;成本低,使用无线局域网可以节省线缆安装费用;组网灵活,由于没有线缆的限制,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增加、重新配置工作站;可低速移动,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网络数据,并能在网络中实现漫游;带宽提供能力强,无线局域网可实现54Mbps数据传输速率;安装反便,安装工作非常简单,无需布线或开挖沟槽,大大缩短网络施工时间;应用广泛,家庭、企业、校园、无线城域网。

4、Wi-Fi :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由于现在WiFi是WLAN的绝对主流,所以一般都把WiFi等同于WLAN。

Wi-Fi是采用802.11技术的WLAN,WI-FI联盟1999年8月成立,负责WLAN产品之间的互操作性认证。

5、AP(Access Point):

称为无线接入点(可分为室内型和室外型),下面接入用户WLAN终端,可分为胖AP和瘦AP。其作用是,高工率无线射频设计,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大范围信号覆盖。当光纤链路无法进入小区或楼宇时,利用无线接入点(AP)把附近的有线信号发射出去,从而对整个小区或整个楼宇进行覆盖,用户在无线接入点(AP)覆盖的范围内能够满足业务需求,从而解决了有线入户难的问题。

⑴、胖AP:分布式组网AP+有线交换机,即“胖AP”FAT AP方式,其特点是能够被配置、被管理、单独工作的AP,而无需借助AC来工作。

⑵、瘦AP:集中式组网AP+AC(无线控制器),即“瘦AP”FIT AP方式,其特点是能够通过无线交换机来实现其配置、管理和工作的AP,AC对AP的管理采用CAPWAP 协议。实时帧交换和 MAC 管理的某些实时部分在瘦AP中完成,而验证、安全管理和移动功能由 AC处理。

⑶、WLAN无线网络既可以单独由胖AP组成,也可以由瘦AP和AC(无线控制器)组成。目前我们铁通WLAN的发展初期只适合采用胖AP方式,主要解决布线困难或布线阻力较大的园区和楼宇。⑷、无委会规定,室内放装型AP的最大功率不得超过100mW,室内分布型AP的最大功率不得超过500mW,室外型AP的最大功率不得超过500mW。

AP设备高工率发射时,覆盖距离远,在空旷的区域可以覆盖400米,在有遮挡向室内覆盖时200米,足够满足用户上网业务的需求。当距离远时,则使用无线网桥传输。

6、AC(Access Controller): 称为无线控制器,其作用主要是对前端无线接入点(AP)的管理和控制。即前端无线接入点(AP)在实施安装时不需要配置,而是通过机房无线控制器AC的统一配置自动下发到每一个无线接入点(AP)上,AP与AC自动关联。随时随地的漫游,其漫游切换时间小于50ms,支持无线接入点(AP)的流量限制功能,不同的用户根据不同的付费情况分配不同的流量,支持多个网络标识符(SSID)。第三节 WLAN的相关知识

1、接入方式:

支持AP/Bridge/WDS工作模式,具有PPPoE、PPTP、DHCP、802.1X等接入方式要求。

2、频率:

2.4GHz频段共划分为13个子信道。

3、室内热点覆盖

对于用户比较集中或离室外AP距离较远的室内区域,可以采用室内部署AP来进行覆盖。

4、室外热点覆盖 ⑴、采用定向天线

采用定向天线的室外AP设备的布放可以采用如下图所示的方案。AP沿街道两边交错布放,每个站点采用两副定向天线分别朝向街道对面的覆盖区。

⑵、采用全向天线

在容量需求较小的地区,也可以采用全向天线进行覆盖。

在实际环境中,采用全向天线的AP布放方案,建议站间距不超过400米。

⑶、室内分布系统覆盖(简称市分覆盖)

室内分布系统是通过功率分配器件和馈线把信源的信号功率分布到建筑物内的各个区域,以保证各个区域获得基本均衡的信号覆盖。

5、馈线的选择 同时由于频率越高,相同线型的百米损耗越大;线型越粗,各频段的损耗差越小,所以多系统共用分布系统时,为了减小馈线引起的天线端输出功率差异,应尽量选用1/2”以上规格的粗馈线。

第四节 无线网桥覆盖

1、无线网桥的作用

通常用于室外是使用无线(微波)进行远距离数据传输的点对点网间互联。主要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独立的络,实现长距离的点对点连接。

2、在2.4G和5.8G两个频段上进行接入和回传  高速终端接入和回传方案

 自适应波束赋形基站用作终端接入 – 2.4GHz  自适应波束赋形链路用作回传链路 – 5.8GHz  高性能, 高容量  优秀的非视距连接

 允许多条连接使用一条回程链路传输

3、适用范围

− 大面积Wi-Fi覆盖的市场 − 免许可证宽带无线接入市场 − 被低价客户端催生的市场

4、市场需求

− 室外室内覆盖仍旧存在着巨大市场

− 笔记本以及智能电话无线上网的市场需求

− 新兴的市场需求包括:公共安全, 工业远程管理等公共事业

− 对于企业以及住宅,低成本的宽带接入有着巨大的需求

− 相对落后的基础建设(电缆接入)− 条件限制,无线基本上是唯一的选择

− 需要WiMAX的应用但是因为成本、无线资源等原因用户转向免许可证 第五节 关于WLAN干扰

一、干扰源分析

2.4GHz频段主要作为无线局域网、无线接入系统、蓝牙技术设备、点对点或点对多点扩频通信系统等各类无线电台站的共用频段,不仅如此在同频段内还有微波炉、防盗系统、无绳电话等常用设备。

5.8GHz频段主要作为点对点或点对多点扩频通信系统、高速无线局域网、宽带无线接入系统、蓝牙技术设备及车辆无线自动识别系统等无线电台站的共用频段。

二、解决干扰源的措施 WiFi系统内干扰 减少WiFi系统内干扰的主要方法是: ⑴、利用发射天线的方向性避开干扰源;

⑵、合理规划AP的覆盖区,选择干扰较小的工作频点来与其他WiFi系统设备共存,并采用合理的频率规划方案降低同频、邻频干扰。

与同频段内其它技术系统间干扰主要来自于无绳电话,AP设备应该远离干扰源设置,距离近的时候最好不同时开启。

在工程中,保证合适的隔离距离、增加额外隔离器件等手段都可以有效降低系统间干扰。第六节 组 网

1、AP的接入类型

目前布放AP的类型有室内型和室外型,国家无委会规定:室内放装型AP的最大功率不得超过100Mw,室内分布型AP的最大功率不得超过500mW,室外型AP的最大功率不得超过500mW。其具体布放方式有如下四种:

⑴、室内放装型,它是自带天线,满足单点覆盖; ⑵、室内分布型,可单独布点,也可同2G/3G室内分布系统结合,通过多个吸顶天线,满足多点覆盖;

⑶、室外普通型,用户侧无线接入,网络侧有线接入; ⑷、室外回传型,用户侧无线接入,网络侧同样无接入。上述四种类型的AP既可以是胖AP,也可以是瘦AP。

2、FAT AP方式

FAT AP方式是传统的WLAN组网模式,它采用AP+有线交换机的分布组网模式,各WLAN AP 分散在各自覆盖区域里,独立完成用户的无线接入、用户权限认证、用户安全策略实施,对WLAN 网络设备的管理也是分布式的。

3、FIT AP的组网方式

FIT AP的组网方式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WLAN 网络架构,即无线控制器(AC)+瘦AP 的集中模式(简称AC+AP),无线控制器(AC)+瘦AP 集中控制架构对设备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划分,其中无线控制器负责无线网络的接入控制、转发和统计、AP 的配置监控、漫游管理、AP 的网管代理、安全控制;而瘦AP 负责802.11 报文的加解密、802.11的PHY 和MAC功能、接受无线控制器的管理、RF 空口的统计等简单功能。特别,802.11报文转换成802.3报文在瘦AP上完成,比在AC上进行报文转化的优势在于大大降低了对AC处理能力要求,降低运维的难度。

4、WLAN的认证和计费 对于热点场所WLAN的认证和计费,可以采用PPPoE方式或者DHCP+WEB等多种认证计费方式。通过运营商已有的BRAS和Radius系统,对用户登陆AP的身份及帐号进行认证和计费。对于胖AP的管理,AP直接通过SNMP协议与网管系统连接,实现管理功能。

第二章 WLAN 典型应用场景解决方案 第一节 无线网络系统应用

无线网络系统的应用范围:住宅小区接入,商业、办公无线接入,校园网,无线城市综合业务应用,村村通,公共安全,安防监控,高速公路监控,油田、煤矿、水电行业应用,工厂、园区无线网络,港口、码头、仓储网络,应急反应,移动视频,铁路行业应用,……。第二节 热点场所胖AP组网

1、热点场所包括室内场所

机场车站、酒店、咖啡厅、酒吧、会展中心;以及室外场所:商贸广场、市民休闲广场等。这类场所的用户一般是公共用户,用户一般较为分散。

2、热点场所的胖AP组网方案

对于室外场所的WLAN覆盖,可以考虑采用室外大功率AP进行覆盖;对于室内热点场所的覆盖,可以采用室内AP覆盖,具备室分系统的,可以采用室内分布系统进行覆盖;如室内覆盖因热点部署或房屋设计原因而无法全部覆盖的,可以附加室外AP对室内进行补充覆盖。

3、对于热点场所WLAN的认证和计费

可以采用PPPoE方式或者DHCP+WEB等多种认证计费方式。通过运营商已有的BRAS和Radius系统,对用户登陆AP的身份及帐号进行认证和计费。对于胖AP的管理,AP直接通过SNMP协议与网管系统连接,实现管理功能。

4、需要说明的是

对于室内AP的部署,如果已有室分系统,可以通过室分系统来进行室内WLAN的建设。第三节 热点场所瘦AP组网

对于热点场所,除采用胖AP进行组网外,还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瘦AP进行组网。

瘦AP组网中,无线交换机处在接入网,瘦AP通过加密隧道AC互通,由AC对AP的数据进行集中的转发处理,同时对瘦AP进行管理和维护。

AC通过SNMP协议与网管系统对接,实现网管系统对AC和瘦AP的统一管理、维护。第四节 学校校园

1、学校是非常重要的WLAN应用场所。在学校,学生是主要的用户群体,因此学生集中的场所,比如图书馆、宿舍、教学楼等,是用户比较集中的地方;而操场、校内花园、广场等场所则访问用户相对较少。

2、同时,在多数学校,校园内部的支付都采用了校园一卡通方式。因此,在对学生访问WLAN的计费上,存在这运营商与学校相互协作、共同运营的可能性。

3、针对校园场所的实际情况,在学生比较集中的地方,考虑到单个AP的接入用户数受限,可以通过部署室内AP+室外AP的方式,增加AP的整体接入用户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加可靠的网络服务。在较为空旷的场所,可以采用室外大功率AP,来实现WLAN网络的全覆盖。

4、通过BRAS与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对接,实现认证计费与校园一卡通的统一,方便学生用户的使用。同时,校园内一般都具有较为完善的校园内部网络,在部署AP时,运营商可以与学校协商,统一利用已有网络资源,降低建设成本。

5、在网管方面,考虑到校园网络的相对完善和独立性,可以把AP的网管部署在校园网内,由学校进行统一的维护和管理,从而进一步降低整体网络建设复杂度和运维成本。

6、对于学校场景,也可根据需要选择瘦AP进行组网。

第五节 居民小区

1、居民小区一般都有有线宽带网络,通过公共AP上网的用户数相对要少一些。因此,在AP的部署中,要做到尽量全覆盖,同时也要避免过多的部署AP,以免浪费AP的处理能力。对于高档别墅小区等,更是要注意合理的部署AP。

2、对于一些不具备网络条件,又不方便新铺设网络的小区

⑴、可以考虑将网络铺设到小区或者住宅的边缘,可以采用室外AP覆盖室内的方式。如果施工不便,也可以采用桥接AP的方式,扩大覆盖范围。

⑵、对于居民小区网络条件具备、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实际业务需求,也可以采用瘦AP进行组网。

信息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考核,改革

目前, 我国所进行的教育主要还是应试型教育, 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仍然是期末的一场闭卷笔答型考试。长期以来, 考试作为学校掌握教学情况、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和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传统的高校考试制度作为一种单一价值评判模式, 其优势在于明确性与易操作性, 在适应单一培养目标方面有较好的效果。然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迈向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服务口径都比原来宽得多。这使得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其显著特征是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同样也需要考试来考查、检测素质教育的效果。科学的考核测评制度有助于弱化甚至克服单纯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 对素质教育的推进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 改革考试制度, 使考核方式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1、目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知识面广, 思维活跃, 考试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一般来说, 有什么样的考试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目前的期末闭卷笔试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弊端。

(1) 多数考试内容限于书本知识的记忆, 重理论、轻实践, 重记忆、轻能力, 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考试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测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师生比严重失衡, 教师工作量大幅增加, 以至于大学考试注重知识记忆和简单应用较多, "上课念讲稿、学生记笔记、考试考笔记", 而对实际应用能力的测量不够。这样使得一部分学生死读书本, 知识面窄,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 考试目的功利化, 片面追求分数, 应试教育倾向严重

长期以来的这种应试型教育使得学生往往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 注重分数而不注重能力。分数直接与评奖、评优、入党等挂钩, 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导致学生为了分数而考, 为了分数而学, 考试成了左右教育方向的指挥棒, 甚至学生为了分数而在考场上作弊, 加剧了学生的功利化倾向。

(3) 形式单调, 没有充分利用多种考核方法, 大多数采取单一的闭卷笔试形式

闭卷笔试容易导致学生把重点放在"死记硬背"上, 从理论到理论而忽视知识的扩展和灵活应用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不仅如此, 这种考试的偶然性较大, 考试结果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4) 考核次数太少, 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过大, 基本上是"一考定成败"

次数偏少使考试带有投机性, 也会造成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现象的产生。这种"一考定成败"式的期末考试, 很容易使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刻苦, 考试时"铤而走险"。每年各大高校因作弊而拿不到学位、被开除学籍者大有人在。

2、《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2008年, 我院提出了课程考核改革的设想, 鼓励教师进行课程考核改革。基于此, 本人担任的全院计算机基础课"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是大学理工科学生必修的基础课。该课程综合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中的几乎所有内容。课程不仅内容多, 而且理论部分难度较大, 十分抽象、枯燥,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除了优选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外, 还必须在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

(1) 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基础是我院面向全院开设的一门通修课,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为同学们通过江苏省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打基础。该课程涵盖了信息与通信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数字媒体及应用、信息系统与数据库等内容, 内容多, 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克服传统考试带来的弊端, 本课程采取了考核改革方案。

(2) 总体思路

考核形式多样化, 这是促进传统教育思想转变的有效手段, 尤其对理工科高校而言, 各专业课程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 用简单的一张考卷, 不论开卷还是闭卷都容易造成死记硬背和高分低能现象。从素质教育思想出发, 结合本课程特点, 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进行多次不同方式的考核, 如平时考核、课堂笔试测验、上机实践、小项目等方式。平时考核以课堂点名、书面作业和课堂提问为主, 主要考察学生的治学态度和课堂内容理解能力;课堂笔试测验以5周的理论教学内容为对象, 反映个体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能力;上机实践以实验大纲为对象, 考察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小项目以一个较大的上机实验题目为基础, 3-5人组成一个小组, 不仅考察学生所学知识水平, 而且考核形式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最终按比例综合得出学生的课程成绩。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化解学生为了期末应付考试而进行突击甚至考场作弊的做法, 比一次性考试更能反映出学生经过学习后获得的基本知识和培养成的实践能力, 能够较好地衡量教学效果。

(3) 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以课堂点名、书面作业和课堂提问三种形式进行。在设置授课计划时, 根据15周的教学安排, 进行5次随机课堂点名、5次书面作业、每人至少一次的随堂问答。课堂点名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治学态度;书面作业主要是采取课后让学生去自觉完成的方式, 让学生实事求是完成, 允许大家互相探讨, 但不允许互相抄袭。多布置一些主观题, 以防抄袭。不仅如此, 加大对抄袭他人作业的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 增大学生抄袭他人作业的成本, 从而对学生起到一种威慑作用。课堂提问不仅可以考察学生课堂内容的当场理解能力, 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与勇气。平时考核中的各个环节均记录成绩, 按比例计入期末综合成绩中。此外,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书面作业经批改后如果出现错误, 允许事后修改, 然后可适当提高该项成绩。对于弄虚作假、抄袭他人作业以及旷课者, 根据情节酌情扣除部分其平时成绩并告知学生本人, 以遏制不正之风。

(4) 上机实验考核

由于该课程学习人数众多, 上机实验棵根本无法每次课都对学生进行逐一进行当场检查, 为此采取抽查的方式, 抽查5次, 全学期每个学生都被抽查一次, 根据程序设计的实际情况酌情给分, 其中拷贝他人程序者不给分。每次上机实验任务均布置必做和选做两部分题目, 必做题必须在实验课上当场完成并上交, 鼓励学生做选做题, 在做对的基础上酌情加分。为防止出现拷贝他人程序情况, 在设计上机实验任务时, 需要设计至少两道内容相似的题目, 使得相邻的学生所做的题目不同, 同时向学生声明拷贝他人作业的惩罚措施。

(5) 阶段考核

阶段考核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多次目标考核。当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后, 通过阶段性课堂测验来对学生进行考核, 目的是测试学生的阶段性知识掌握情况。根据教学计划, 总共六章内容, 每讲完两章进行一次课堂闭卷笔试。试卷设计时尽可能涵盖所讲的知识点, 试题量要足够, 让学生无暇考虑作弊的事情。

(6) 项目考核

项目作为一门课程完成后的综合性考核, 目的是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掌握和应用能力。项目设计时应尽量考虑与现实生产生活所需相关的类型, 目的是学以致用。在考核过程中, 每个小组要求完成一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程序或软件, 要求小组成员各有明确分工, 项目验收时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现场答辩, 根据答辩效果对每个成员进行客观评分。

3、《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考核量化指标

将课程考核分为平时考核、上机实验考核、阶段考核、项目考核四部分, 具体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目标及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上表中各考核内容满分均为100分, 按比例组成课程的期末成绩。

4、结束语

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 不仅可以正确、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而且这种考核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树立自信心,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拓展创新能力, 有力地促进了教学, 学生逃课、旷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端正了同学们的学习态度, 活跃了课堂氛围, 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加大对平时学习效果的考核, 将同学们从单一的考试定成绩的压力中解脱出来, 使得他们"放下包袱, 开动机器", 实现了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取得了较好的考核效果。

参考文献

[1]林科学.软件技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 2009 (12) :43

[2]翁礼成."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弊端及出路[J].高等农业教育, 2002, (2) :57-59

[3]田顺恩.创新教育与高校考试制度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2, (1) :38-40

[4]刘燕.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1) :70-72

[5]刘继红.对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0, (5) :28-29

[6]卢晓东.考试模式改革与教学方式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10) :41-43

[7]周伟国, 丁金昌.高校考试改革:致力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3:45-48

信息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基础教育

1信息技术在小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1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资源的获得和共享变得简单,尤其在互联网生活化的背景下,在任何时间获取知识和信息都成为可能。针对小学基础教育使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首先,信息技术可以辅助教学解释一些用词语无法形容,用粉笔无法描述清楚的概念和模型。其次,信息技术使学生对抽象的事物认识可以通过简单的图形模拟,对其性质进行全面的了解。其次,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解脱传统的粉笔板书过程,可以保证课时的顺利进行。

1.2 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使用者的需求,教师作为主体对其所需的教学辅助资源进行建立,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形成自主的思考能力,自己对图形图像、声音、文章等资源进行编辑,形成自己需求的资源文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老师作为主导,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对所需问题的理解,合理的调用资源文件,通过有效的组合和编辑,形成有辅助作用以表达学生自主想法的资源文件。

1.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传统的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束缚较大,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学生自主想法进行恰当的表达检验,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知识理解最有效的检验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设计,自主创新,把最能表达自己真实看法的心里活动使用信息技术表达出来,一方面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综合发展。

2 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2.1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型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新世纪教育体制改革最大的亮点和推行素质教育最佳的途径,同时也是教师掌握新知识,了解新动态的一个体现。首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解脱出教师板书的冗繁过程,其次可以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入解析,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理解。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型教学可以针对教授课,习题课,测试课等类型的课程设计,可以根据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进行相关软件的设计,如教学动画PPT展示,习题解答PPT,测试考察答题系统等,不仅可以把知识用图像描述出来,而且可以使知识动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方向,其次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现代化方法论和技术。

例如课程中针对圆周长的概念,传统的形象思维不够准确,大家都觉得圆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而使用信息技术,圆的周长不仅形象可见,而且具有精确性,是学生对数学的严谨性有一定的认识,而且适当的对圆周长的计算采取动画效果,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2 鼓励学生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自主型学习养成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授课结束后,学生无法对其讲解内容进行全景回顾,仅是依赖简单记忆进行回顾,而针对小学生来说,学生的记忆能力有限,再加上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学生对知识的课后理解存在难题。教师利用校园网将授课课件发布在网络上,在课时结束后学生根据课件内容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可以充分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对所做课件进行合理分类,可以便于学生查找。在者,把这些教学资源进行网络化共享,让不同地域的人通过互联网都可以访问到,这样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并且有利于提高课件质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便捷,更高效。再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可以通过Email交流等方式获取解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2.3 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其重要的目的是使不同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答和验证,在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启到辅助理解,便于验证的作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开放化的教育模式和创新型的学习环境,是信息技术得以广泛使用和应用的前提。其课程学习的模式为:设计制作,资源查找,问题验证等。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分组,拟定一个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理解,方案设计,方法验证等环节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有个全面的了解,并对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合理的运用。

2.4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其他基础课程教学

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从基础上来讲,仅仅是对信息化工具的使用操作方法进行讲解,单一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并不是最终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学最终需要和其他基础课程进行结合,例如和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在认识数字逻辑的过程中使用科学方法进行综合运算,既可以减少运算量和运算时间,又可以科学化的思考问题。再者,在进行基础语文教学时,可以利用充分的网络资源对课文的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搜索,用于加强学生对文章深层意思的思考。有助于教学实践的落实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3 结语

信息技术课程是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课程,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基于此提出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模式,对具体的对策和方法進行了研究,有利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和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整合,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更加形象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丁永顺.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93

[2] 王桂艳.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53-54

[3] 李横溢,李雪梅. 信息技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1:70-71

作者简介:

上一篇:怎样进行教学案例评析下一篇:月度计划管理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