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内能教学设计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32内能教学设计(通用11篇)

132内能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知道内能的含义。

 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因素有关。 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与实验,关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感受比较、归纳、综合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探究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实验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激发探究热情;  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激发自身的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

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三、教学难点

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四、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铁丝、气球、温度计、泡沫塑料、砂纸等。演示实验器材:可固定的薄铜筒、拉绳、软木塞、乙醚、压缩发火仪、硝化棉等。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分子扩散实验理论解释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

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在做怎样的运动? 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运动的分子具有_______能。动能

固体很难被压缩或拉伸,说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力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分子之间具有_______能 势能

(一)新课

2、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单位:焦耳

思考: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吗?你能说出理由吗?

3、物体的内能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1)温度:说说你的结论。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想一想:一个温度为10 ℃的铅球以5米/秒的速度被抛出,跟它静止在地面上被加热到25 ℃相比较,哪一种情况下它的内能大?哪一种情况下它的机械能大?

(2)物体内能还与物体体积、状态有关 想一想:

相同质量,100 ℃的水和100 ℃水蒸气哪个内能大? 相同质量,0℃的水和冰呢?

相同温度,2千克的水和1千克的水呢? 想一想:对于一物体

4、如何改变内能

黑板列出改变内能的具体方法。上升到理论高度 做功 热传递

教师演示空气压缩仪和做功改变内能演示

让学生放出气球中的气体:说明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做功与热传递在能量的转化上有什么区别? 一个是能量的转化,一个是能量的转移

5、研究恐龙的灭绝中内能的转变。

(三)作业布置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验的设计 篇2

关键词 做功;改变内能;注射器;热敏温度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6-0023-02

Design of Changing Object Internal Energy Experiment by Doing Work//Zhang Yujing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in detail that design and making the experiment device sa well as method, by using equipment, such as animal plastic injector, heat thermometer etc.

Key words doing work; changing internal energy; injector; heat thermometer

Author's address Quhetou Central School, Yutian, Hebei 064107

理论和实验表明,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实例可以证实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那么,如何用简便易行的实验证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呢?我们未采用教科书中介绍的传统实验方法,而是用热敏温度计作为测温仪器,用50ml兽用塑料注射器作为主要实验器械成功地进行了该项实验,教学效果较好。笔者现将实验装置的设计过程及实验方法介绍如下:

1材料及用品

热敏温度计,兽用塑料注射器(50ml)1支,3号橡胶塞1个,铁板(3×20×65mm)2块,长150mm的螺丝杆2根,螺丝母、铁圈垫4个,小刀,打孔器,电钻或手摇钻。

2制作过程

2.1材料加工

①给铁板钻孔取两块厚铁板,用电钻或手摇钻在每一块厚铁板上用电钻分别打三个小孔,其中两端孔的直径为5mm,中间孔的直径7mm(如图1所示)。

②给注射器握柄上打孔

在注射器握柄的两侧分别用电钻或手摇钻打一个直径5mm的小孔(如图2所示)。

③橡胶塞的加工

取一个3号橡胶塞,用打孔器从橡胶塞的小头端的中间向内打孔(直径为7mm),当打进7mm时取下打孔器,用小刀将塞心周围部分割掉(如图3所示)。

2.2仪器组装

①取下注射器上握柄及其注射栓,向注射器的注射筒内装入热敏温度计的探头。

②将注射器内探头上的细导线从加工后的橡胶塞细端穿入,并从大头端穿出,然后将橡胶塞塞在注射器注射筒的下口处(如图4所示,此时塞的不要太紧,以便调节注射器内注射栓的位置)。

③将注射器上的握柄、注射栓、一个三孔铁板及其压把装在注射筒上,调节注射杆上的螺丝母使注射栓处在恰当位置(如图5所示),给注射筒内的热敏温度计的探头留下足够的空间,以防挤压注射筒内的气体时将探头压损。

④取另一块铁板放在注射器注射筒的下口处,使橡胶塞上的导线穿过铁板上的中间孔,然后,将橡胶塞塞紧在注射器注射筒的下口处。

⑤将两根螺丝杆分别穿过注射器上下两铁板的边孔,然后分别垫上铁圈垫并拧紧螺丝母。

⑥将从橡胶塞中心穿出的探头导线与热敏温度计上的输出导线连接好后整个装置就制作成功了(如图6所示)。

3实验方法

闭合热敏温度计的开关,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勾住注射器的握柄,用手掌用力下压注射杆上的压把,当活塞向下压缩到最大限度时,可观察到热敏温度计的示数从25.5 0C变为26.10 0C,使系统的温度升高了0.6 0C。由此说明,外界对气体做功可使气体内能增加;此时松开手掌,气体将活塞向上推动一段距离,又可见热敏温度计的示数逐渐下降,当示数稳定后又达到原来的室温。由此说明,系统对外做功,其内能减少。

4实验优点及其说明

4.1优点

该实验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及其学习兴趣。此外,该实验通过热敏温度计的示数窗的示数变化来观察压缩气体的温度变化,不仅直观性好,而且大大提高了可见度,加深了学生对该实验的印象及其知识点的理解。

4.2说明

①塞在注射筒下口处的橡胶塞要塞紧,以防实验时系统漏气,造成实验失败。

13.2内能教学设计 篇3

13.2 内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3.知道热量的概念和单位。

4.知道热传递和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一些事例。

5.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内能及影响因素;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难点:热量、温度、内能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向学生展示三幅有关人类对“热”充满渴望的图片。展示人类对“热”的基本认知过程。①钻木取火;②小女孩点燃火柴取暖;③警察在冰雪天向过路司机递上一杯热水。

1.导入语:多么温暖的画面啊,这里面传递着一种“能量”。热是一种能量吗?本课我们学习13.2内能。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我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我要知道热传递和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3.我要知道热量的概念和单位。

4.我能说出热传递和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一些事例。

5.我能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7-10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7“内能”部分,知道什么是内能;内能跟机械能的区别;内能和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2.阅读课本p8“物体内能的改变”部分,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并了解内能和热量之

间的关系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三)自学检测反馈

1.【内能】(1)内能是指构成物质的所有______,在热运动时的______动能和______势能的总和。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符号____。

(2)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__________情况有关,内能跟物体_____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内能是______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3)内能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4)一切物体,不论__________,都具有内能。

2.【内能的改变】(1)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只要有两个:__________和_________。(2)热量是指在_________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_______,_______热量时内能减少。

(3)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_______,低温物体内能______。

(4)分子的热运动跟_______有关,_______越高,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越剧烈。(5)摩擦生热、压燃棉花、塞子跳起都说明了_______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三)质疑问难

1.小组内讨论解决个人疑难问题。

2.班内提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其余同学释疑,教师适当点拨。

点拨:1.分子在无时无刻的运动着,所以分子具有分子动能;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所以分子具有分子势能;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就是物体的内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热传递是能的转移过程,即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能的形式不发生变化;做功实质是能的转化过程,做功的过程中能量的形式变了。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生生合作,互相纠错

组内交流:将自主学习和自学检测中疑难问题进行交流.时间:3分钟,组长掌握组内的情况,记录没能解决的问题.发言要求:起立讨论、声音洪亮、言简意赅、明确清晰.(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先独立思考,并记录自己的疑惑,然后小组交流,最后个人整理。1.如何区分热量、温度、内能?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观察并讨论“空气压缩点火仪”实验和“空气推动塞子”实验现象,解释几个问题并分析此过程中物质的内能和物体的机械能的变化:

①棉花为什么会被点燃?

②塞子为什么会跳起?塞子跳起时瓶口为什么会出现白雾?

3.请举出几个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

点拨:内能只能从宏观上来说,可以说“具有”;热量只能发生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以里面一定出现“传递”或有传递两个字的意思 的其他表达,而不能具有多少的热量;温度则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认真规范完成训练题目,书写认真,步骤规范。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的物体没有内能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C.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2.关于物体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B.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唯一的方法 C.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 D.温度相等的1kg水和1g水内能相同

3.生活中的“热”含义非常丰富,物理学中,“天气很热”中的“热”是指_____高;“两手相互摩擦手会发热”的“热”是指________增加.

4.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B.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一个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会升高 D.一块0℃的冰没有内能,它的分子不会运动 5.如图所示实验,试管口木塞冲出过程()A.试管口出现的白雾是水蒸气 B.试管口出现白雾说明水蒸气内能增加 C.能量转化情况与内燃机压缩冲程相同 D.水蒸气对木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

6.央视一套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味道鲜美的微山湖炖鱼是济宁人民“舌尖上的美食”.炖鱼满屋飘香是由于_________造成的,烹饪过程中其内能是通过_____________方式改变的.

7.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认为在美国东海岸出现的“天空火球”现象是由于小行星窜入了地球大气层。请同学们尝试解释这个罕见的现象。

点拨:1.D 2.C 3.温度 内能 4.A 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的温度升高,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了,不一定吸收了热量。5.D 6.分子热运动 7.小行星进入大气层,在下落过程中与大气层剧烈摩擦,克服空气阻力做功,使小行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就呈现出火红的状态,就像一个火球。

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内能的知识,同学们要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热传递和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附:板书设计

13.2 内能

一、内能:1.内能定义: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之和。2.物体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二、改变内能的方式:1.做功: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 2.热传递:内能的转移

三、热量:1.定义: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的多少.2.单位:焦耳、符号:J 3.热量、温度、内能的区别

内能的教学反思 篇4

一、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三个试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共性: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热机的教学完全交给学生,先通过视频观看(视频直观形象,同时又是全角度,学生能从各角度整体认识),再通过自主学习课本,最后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自学的程度远远超出教师的预习,学习效果好于教师的单纯讲解。

三、利用ppt的超链接功能,制造出翻翻看的功效,大大提高了学生小结、巩固练习的兴趣。因为有一点的不确定性,所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挑战性,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本节课我的体会:

第2节 内能 教学设计 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理解并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能正确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类比的方法探究物理问题。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温度和内能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

2、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教学用具

多媒体、烧杯、温度计、水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问】多媒体播放嫦娥二号奔月的视频。嫦娥二号发射,进入月球轨道三次制动,依靠什么能量做动力呢? 【师问】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瓶塞会弹起来,推动塞的能量来自哪里? 【目的】激发兴趣从学生熟知的现象入手来分析,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有亲切感,乐于探究。

二、新知介绍

1、内能的概念

【师问】什么是内能?对下列四图进行类比----分析------完成填空。

【生答】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弹簧变形时的相互作用力具有弹性势能。处于热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分子之间也具有势能。

【师归纳】物体内部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它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外一种形式的能量。单位:焦耳(J)。

【师问】内能和机械能是同种能量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异同点吗? 【生答】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师归纳】

物体的内能是对一个物体而言,不能说单个分子具有内能。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师举例】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很剧烈,它具有内能;冰山上冰冷的冰块,虽然温度很低,但其内部的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它具有内能。一切物质内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我们说一切物质都具有内能。

2、探究内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师问】相同质量的热水和冷水具有的内能是否相同?

【生答】不相同

【师问】哪种情况下内能比较大?为什么? 【生答】热水内能较大。

【师讲解】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反之,同一物体的温度越低,内能越小。【师问】一杯75℃的水比一桶20℃的水的内能大吗?为什么?

【师讲解】物体的温度、质量、体积和状态均不同时,无法比较内能的大小。2)【师问】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温度有关。那么改变物体温度的方法有哪些呢? 【实验演示】----升高铁丝的温度

①普通的一根铁丝,我们能通过哪些方法使它的温度升高?(即使它的内能增加)【生答】

A、放在太阳下晒 B、在石头上摩擦 C、放在热水中烫 D、放在火上烧 E、用锤子 敲、放在手中捂 G、用力反复弯折

【师讲解】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3)【师讲解】---热传递

热传递: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互相接触时,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师问】将铁丝放在热水中。思考它的内能是如何变化的? 【生答】

铁丝: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热水:放出热量,内能减少。【师归纳】

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有温度差。热传递方向: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热传递的过程实质:是内能转移的过程。

【目的】学生通过 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有机的结合,激发兴趣。

做功

【师问】下列图示现象是利用什么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的?

【结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实验探究—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1)【实验一】观察实验1:

描述实验现象。实验中硝化棉的作用是什么? 实验中谁对谁做功?

【生答】实验现象:棉花燃起来。

【师讲解】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目的】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渗透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2)【实验二】当瓶塞跳飞出时,是瓶内水蒸气对瓶塞做功,瓶内水蒸气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液滴,于是就观察到“雾”这种现象。

3)【生活中的做功现象】

擦燃火柴时,火柴的温度升高 ,内能 增大。这是通过 做功的方式 改变火柴的内能。将金属块在砂石上迅速地来回摩擦,金属块和砂石的温度升高 ,内能增大 ,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知识拓展】一小杯水和一大桶水,它们的温度相同,它们的内能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哪一个的内能大?

【师讲解】物体的内能还与它的质量有关。【师问】

若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是否一定升高? 若物体内能增加,是否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5、例题讲解

1)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内能是物体做机械运动时所具有的能 B.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C.物体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少,当降到0 ℃时物体就不具有内能了 D.物体运动得越快,举得越高,内能越大

【师讲解】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而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一个物体可能没有机械能但一定有内能,物体具有内能的多少与机械能的大小间没有直接联系。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但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可以利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内能

【答案】

2)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温度低的物体可能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多 B.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D.物体温度升高,它的热量一定增加

【师讲解】内能是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温度的高低影响分子运动平均快慢,对分子动能有影响。内能的大小不仅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体积、状态等因素有关,所以温度低的物体可能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多。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在熔化时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物体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周围吸热,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它反映了物体能量的变化量,所以经常用“吸收”或“放出”来描述热量,不能用“含有”或“具有”等词来描述。

【答案】 A

三、课堂练习

1、关于内能,下例说法中正确的是(C)A、物体的内能增大,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B、物体的内能增大,一定是外界对它做了功 C、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它的内能就越大 D、物体的机械能增加,它的内能一定增大

2、下例事例中,属于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内能的是(B)A、地球外的石块,坠入地球的大气层,成为流星 B、凉鸡蛋泡在热水中温度升高 C、两手相互摩擦,手心发热 D、锯木头时,锯条变得烫手

课堂小结

一、内能的定义

物体内部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二、改变内能的方法

热传递: 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互相接触时,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

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减少。

板书

一、内能的定义

物体内部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二、改变内能的方法

热传递: 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互相接触时,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

温度、热量和内能的关系 篇6

关于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可以建立这样的模型,如图1将分子类比成小球,用弹簧将小球连接起来,每个小球都在一定范围内移动、转动或振动等.当分子间距离改变时分子势能也会发生变化.

如图2所示,物质的三种状态实际上是由于分子之间距离的变化引起的.

分子运动有快有慢,动能有大有小,用什么来描述分子动能大小呢?物理学中用温度来表征分子的平均动能,实际上温度就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所以温度越高代表分子运动越剧烈,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缓慢.

热量是转移的那部分内能,内能是状态量.可以说某个物体具有多少内能,不能说某个物体具有热量.热量是过程量,只有在转移过程中才有意义.

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图3来理解.

1.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温度是分子运动快慢的标志,温度改变时说明分子动能已改变,在分子势能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说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但反过来内能越大不能说明温度越高,因为还有可能分子势能有变化.由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所以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如:温度不变时,内能也有可能变化,因为分子势能有可能改变.

2.内能和热量的关系

内能是物体所具有的能量,热量是转移的那部分内能,两者的单位都是焦耳.热量和内能的关系可以类比成做功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做功是能量的一种标度,只有在过程中才有意义.可以说物体做了多少功,但不能说物体具有多少功.为什么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呢?对物体做功是直接通过撞击的方式使分子动能增加,或直接改变分子间的距离,从而改变物体内能.物体对外做功,如气体膨胀内能就会减小.热传递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是由于高温物体的分子会撞击低温物体的分子如图4,使低温物体运动比较慢的分子加快运动,从而使该物体内能增加.那么,热传递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向内能小的物体吗?不一定是,通过上面的论述知道,热传递的方向只与温度有关,内能大的物体有可能质量大而温度低.

3.温度与热量的关系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虽然冰吸收了热量,但吸收的热量都用来改变了分子势能,分子势能宏观上与物体的体积有关,所以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体积变了,但温度没有变化.反过来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吗?不一定,还有可能通过做功方式改变物体温度.如铁匠在锻砸铁器的过程中,铁器的体积没有什么变化,但温度会升高.

另外,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分子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下面通过几个练习再巩固一下上面的讲解.

例1 (多选)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越高的物体所含的热量一定越多

B.温度相同的两个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C.0℃的冰变成0℃的水,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D.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通过摩擦可增大冰块的内能

解析 A.热量是过程量,描述它的术语只能用“吸收”和“放出”,不能用“含有”,故A的说法错误;B.温度相同的两个物体间不存在温度差,说明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相同,不会发生热传递,B正确;C.0℃的冰变成0℃的水,吸收了热量,尽管温度不变,分子动能没有变化,但分子势能增大了,所以内能变大,故C的说法错误;D.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通过摩擦,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冰块的内能增大,D正确.故选B、D.

例2 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内能增大,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

B.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物体内能减少时,温度可能不变

D.锯条锯木板时,锯条的内能增加,木板的内能减少

第十六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3.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以及改变内能的方法。重点: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方法.难点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课前预习:

一、知识回顾:

1、举几个扩散现象的例子。

2、扩散现象说明:。

3、分子之间既有,又有。

二、探究新知:

1、由已学过的机械能知识类比得出内能的概念:

2、一切物体,都具有。

3、分析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4、比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5、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是什么?

6、通过热传递、做功怎样改变内能?

三、自学检测:

1、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

2、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

3、铁水和冰块的温度虽然不同,但他们都具有。

4、改变内能的途径是: 和。

5、冬天搓手会让手暖和,是通过 改变的内能;冬天嘴对手哈气取暖是通过 改变内能的。

6.在高空飞行的子弹具有_______能、_______能,同时还具有_______能,子弹落地后,这三种能不为零的是_______能.7.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跟_______有关,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降低时,内能_______.8.当物体对外做功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给自行车打气,筒壁会发热,这是压缩筒内的空气_______,使空气的_______增加,温度升高的缘故.四、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

(组内交流“课前预习”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

二、合作探究:

任务一: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温馨提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分析归纳总结:

例题:甲、乙两块冰的质量相同,温度均为-10℃.甲冰块静止于地面,乙冰块静止在距地面10m高处,则这两个冰块相比较()A.机械能一样大 B.乙的机械能大 C.内能一样大 D.乙的内能大

(温馨提示: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能,与物体微观结构有关;机械能是宏观物体机械运动有关的能量)

任务二:观察现象(日常生活现象),如何改变内能和如何度量内能改变大小进行实验分析推理,最后得出结论。

1、如何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组内交流、讨论)

2、实验: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原因:,说明:。

3、实验:在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来时,观察瓶内的变化,原因,说明。

4、问题:已知某铁丝的温度升高了,是做功使其内能增加,还是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温馨提示: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具有等效性.)

三、班内交流、精讲点拨

(交流、讨论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试验探究中的结论。试验中还发现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反思整合

(请同学们将所学知识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组长汇总本节课的学习还有哪些疑问,并主动举手提问!)

五、达标测试、反馈提升:

1.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_______与_______的总和.2.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_______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单位是_______;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物体吸收热量,_______能增加.3.物体的内能是指()

A.物体中个别分子所具有的能 B.物体做机械运动所具有的能

C.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能D.物体做机械运动和热运动的能的总和

4.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的温度高,则

A.甲的内能比乙大 B.甲物体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比乙剧烈 C.甲物体的机械能比乙物体的大 D.甲物体的分子动能的总和比乙大 5.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炽热的铁水有内能 B.抛在空中的篮球具有内能

C.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D.水结成冰后,就不再有内能

6.如图所示,老爷爷站在雪地里手冻的很冷,请你给老爷爷想一想办法,怎样做可以使手暖和些?说出两种办法来,并说明这样做的道理.课后延伸学案

1.下列现象中,利用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132内能教学设计 篇8

本节课主要复习的内容是《机械能和内能》,如果复习一章的内容,内容显得有点多,所以就选择了第1、2两小节。

复习课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所以课的引入也显得很重要,本节课以“本拉登”被击毙及“9.11”事件引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如此坚固的大楼为何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就轰然倒塌”的问题,以引入本节课要复习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最后再利用复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一部分设置了“目标----我来明确”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这节课我们复习的主要内容,同时学生复习完以后也可以对照学习目标来检查一下自己本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看看对于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第二部分设置了“自学----我来解疑”目的是体现学生课前复习的作用,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整体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知识总结归纳的能力。

第三部分设置了“交流----我来展示、质疑”,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题地位。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我没有以填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是以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的思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出来,这样就促使学生要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查书找答案。同时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也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展现出来,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在质疑中学生也会有新问题的生成,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学生展示质疑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表述不清的内容

及存在的意见分歧进行适时的点拨,同时对解题方法进行归纳,以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四部分“中考----我们回顾”目的是要把握中考的方向,所有的活动都应以中考为指挥棒,要让学生知道本节内容在中考中会以何种题型进行考察,做到心中有数。

第五部分“中考----我们预测”,针对历年中考当中所考察的重点及还没有考察的知识点和题型,作一简单的预测,能够让学生对于复习有方向,增加他们的信心。

第六部分“当堂----我来自测”是针对预测设置的部分习题,让学生检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最后,这种学习模式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小组的评价很重要,在每节课结束时,要对小组的合作学习和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进行及时的评价,这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认可,可以长期有效的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物理内能单元学习的三“握” 篇9

问题1:温度、内能和热量有哪些异同?

温度、内能和热量是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物理量。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内能是一种形式的能,与温度不同,但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同一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热传递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在不发生物态变化时,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判断内能的大小,不能只看温度的高低,做功和热传递都能够改变内能。

问题2:针对提高炉子的热效率问题怎样给出合理化建议或者说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炉子的热放率?

炉子有效利用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叫作炉子的效率。炉子的效率越高,说明燃料的利用率越高。有效利用燃料,提高炉子的效率可采取下面办法:①使燃料充分燃烧,如我们可以增加供氧量,不用煤块,改用煤粉,用鼓风机增加通风量,使燃烧更充分;②减小热散失,如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加大受热面,减小烟气带走的热量,选用隔热材料,减少向外散热等。结合以上讲到的炉子的效率定义和提高效率的办法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问题3:能量的转化、转移和守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相互转化。能量转化反映了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如摩擦生热说明了机械运动和热现象之间存在的联系;电风扇转动说明了电现象和机械运动之间存在的联系。

(2)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做功可以相互转化,同种形式的能量之间通过热传递可以进行转移,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问题4:如何解答与热量相关的综合应用题?

首先要读题、思题,找出物体原来的温度t0,和升高到(或降低到)的温度t,看看物体的质量m是多少,查查物质的比热容是多少,或者记住常见物质(如水)的比热容,有时题中或试卷前会给出。对这些物理量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对物体温度升高的情况,可用公式Q吸=

cm(t-t0)列出方程,代入数值和单位求出物体应吸收的热量;对物体温度降低的情况,可用公式Q放=cm(t0-t)列出方程,代入数值和单位求出物体应放出的热量。对于燃料燃烧的问题,可用公式Q放=mq求解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

如果题中物体吸热的多少是由电阻放热提供的,那么放出的热量可用焦耳定律Q放=I2Rt求出,利用Q吸=Q放建立方程,把电学量与热学量紧密联系起来。

如果题中物体吸热只吸收了电阻放热的80%,则可列方程Q吸=80%Q放,所求量一定在此方程中,用电器的效率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如果物体吸收的热量完全由另外燃料燃烧获得,则可用Q吸=cm(t-t0)和Q放=mq结合Q吸=Q放来求出所要的物理量。

如果物体吸收的热量只吸收了燃料完全燃烧的80%,则可列方程Q吸=80%Q放,燃料的热效率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其他与热有关的问题按以上思路都会找到解题方法。

三、掌握内能单元常考点试题解析过程

例1:(2014年 黑龙江省大庆市)在体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C. 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热量

D. 物体温度不变,就没有吸热和放热

解析:本题考点是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或液体沸腾时,都在吸热,但其温度不变,故A错误;物体温度升高,其分子热运动加剧,所以内能增加,故B正确;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吸收热量,也可能是物体对它做了功,故C错误;物体温度不变,并不能说明就没有吸热和放热,如果物体同时吸热或放热且保持热量平衡时,温度是可以不变的,故D错误。

答案:B。

点拨:要正确理解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是等效的,同时注意: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大,但温度不一定升高。

例2:(2013年 黑龙江省黑河市)用电水壶烧水时,如果将壶内20 ℃的水的温度升高60 ℃,水吸收的热量是5.04×105 J,那么壶内水的质量是 kg;水的比热容较大,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此知识的地方,请举出一个实例: 。

解析:(1)知道水吸收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值(60 ℃)、水的比热容,利用吸热公式求水的质量。水吸收的热量:Q吸=cmΔt,即5.04×105 J=4.2×103 J/(kg·℃)×m×60 ℃,解得:m=2 kg。(2)水的比热容较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他物质比较,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水做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

答案:2;汽车发动机里用水做冷却剂。

点拨:该题第一问就是考查同学们对热量公式的灵活运用。计算时要注意物体温度升高到(末温)和升高了(Δt)的区别。

高二物理内能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跟温度有关,知道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2.知道什么是分子的势能;知道改变分子间的距离必须克服分子力做功,因而分子势能发生变化;知道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二、重点难点

重点:物体的内能和决定物体内能的因素.

难点:分子间做功跟分子势能变化的关系.

三、教与学

教学过程: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的运动形式对应着相应的能.在机械运动中,由于物体的运动而使物体具有动能,由于物体与地球之间存在相对作用,并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了重力势能,那么我们会自然地想到由于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力只与相对位置有关)也应存在与此相对应的能量.

(一)分子的动能

温度

1.分子动能:组成物体的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动能.

(1)大量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尽相同,以中等速率者占多数.

在研究热现象时,有意义的不是一个分子的动能,而是大量分子动能的平均值.

(2)平均动能:物体里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2.温度

(1)宏观含义: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微观含义(即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

【注意】

(1)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但由于不同物质的分子质量不一定相同.所以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也不一定相同.

(2)温度反映的是大量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不能反映个别分子的动能大小,同一温度下,各个分子的动能不尽相同.

(二)分子势能

1.分子势能: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并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叫做分子势能.

2.分子力做功跟分子势能变化的关系(类同于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分子力做正功时,分子势能减少,分子力做负功时,分子势能增加.

3.决定分子势能的因素

(1)从宏观上看:分子势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2)从微观上看:分子势能跟分子间距离r有关.

①一般选取两分子间距离很大()时,分子势能为零.

②在 的条件下,分子力为引力,当两分子逐渐靠近至 过程中,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

在 的条件下,分子力为斥力,当两分子间距离增大至 过程中,分子力也做正功,分子势能也减小.

结论:当两分子间距离

(三)物体的内能

1.物体的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也叫做物体的热力学能.

2.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因为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所组成.

3.决定物体内能的因素

时,分子势能最小(且为负值).

(1)从宏观上看:物体内能的大小由物体的摩尔数、温度和体积三个因素决定.

(2)从微观上看:物体内能的大小由组成物体的分子总数,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和分子间的距离三个因素决定.

(四)物体的内能跟机械能的区别

1.能量的形式不同.物体的内能和物体的机械能分别跟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相对应,内能是由于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的热运动及分子间的相对位置而使物体具有的能.而机械能是由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及其与它物体间相对位置而使物体具有的能.

2.决定能量的因素不同.内能只与(给定)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而与整个物体的运动速度路物体的相对位置无关.机械能只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跟其他物体的相对位置有关,与物体的温度体积无关.

3.一个具有机械能的物体,同时也具有内能;一个具有内能的物体不一定具有机械能.

[例1]有两个分子,用r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当力和引力相等,使两分子从相距很远处((时,两分子间的斥)逐渐靠近,直至不能靠近为止).在整个过程中两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

A.一直增加

B.一直减小

C.先增加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加

【解析】根据动和能的关系,分子势能的变化是和分子力和功相联系的.分子力对分子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增加.当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表现分子力等于零;当表现出的分子力为引力;当两分子从 处靠近,直至

时,分子引力大于斥力,时分子引力小于斥力,表现出分子力为斥力,在 为止的整个过程中,当

时分子力做正功,使分子势能减少,当当

时,则分子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增加,不难看出,时分子势能最小。

正确选项为D.

[例2]若已知分子势能增大,则在这个过程中()

A.一定克服分子力做功

B.分子力一定减小

C.分子间距离的变化情况无法确定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解析】分子势能增大,说明分子力一定做负功,或者说一定克服分子力做功,所以选项A正确.我们知道,当减小;当

时,分子势能增大说明r增大,分子力 时,分子势能增大说明r减小,分子力增大,因题目未说明初始状态分子间的距离r是大于、小于或等于,所以对分子力和分子距离的变化情况无法确定,选项C正确,B和D错误.

[例3]有甲、乙两种气体,如果甲气体内分子平均速率比乙气体内平均速率大,则()

A.甲气体温度,一定高于乙气体的温度

B.甲气体温度,一定低于乙气体的温度

C.甲气体的温度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乙气体的温度

D.甲气体的每个分子运动都比乙气体每个分子运动的快

[解析]正确答案是C.A认为气体分子平均速率大,温度就高,这是对气体温度的微观本质的错误认识,气体温度是气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而分子的平均动能不仅与分子的平均速率有关,还与分子的质量有关.本题涉及两种不同气体(即分子质量不同),它们的分子质量无法比较.因而无法比较两种气体温度的高低.故A、B错,C正确,速率的平均值大,并不一定每个分子速率都大,故D错.

[例4]用力拉着铁块在水平面上运动,铁块内能和机械能有没有变化?

【解析】当地面光滑时,铁块由受到外力后将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但势能保持不变,所以铁块的机械能增加,增加的机械能等于外力对它所做的功.由于运动过程中,铁块所含的分子数,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不变化,因而铁块内能不变.

当地面不光滑时,铁块运动中时刻受摩擦力的作用,若所受外力等于地面摩擦力,铁块将匀速运动,机械能不变.若所受外力大于地面的摩擦力,铁块做加速运动,克服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变为内能,其中一部分使铁块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铁块的机械能和内能都增加.

【小结】物体的内能是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教案点评:

《内能》说课稿 篇11

《内能》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焦耳。

(2)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对于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机械能认识内能,领会其中的类比方法。

(2)经历用做功和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实例,养成联系实际学习物理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通过温度高低来判断一个物体内能的多少,在后面学习中会经常用到;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关键:学生活动要充分,教师总结要精练。

(五)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铁丝、酒精灯、热水、锤子、铁砧、砂布

二、说教法:

本节知识点均属“了解”“认识”“初步认识”的层次,考虑到农村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热学知识,内能热量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采用“类比”“联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过分严密的表述。教学时不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具体教法安排如下: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我个人觉得教学方法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说学法:

本节课中,学生在认真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交流讨论,亲身实验,感受体验,例举实例,强化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本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利用挂图展示各种热机,让学生看图比较,讨论交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学生的发现可能很多,这时教师要点拨引申在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共识。把图片作为引入的主体,避免了枯燥、冗长的文字陈述。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这个引入比较容易贴近学生,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于内能的概念这节教学,宜采用“谈话聊天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时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2、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减少教师的包办代替。从一开始就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这段内容的教学,采取让学生亲自实验,感受体验,再从生活体验、身边事例入手列举事例分析解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感受、领会知识,使知识化难为易。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首先根据前面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自然引出内能是可以改变的,然后提出这一段的核心问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让学生针对这个话题分组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组织学生汇报展示,引导学生梳理归类各种不同方法,明确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使之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活动2”,主要介绍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学中采用讨论交流为主的方式进行:复习回顾小学科学课程中学过的知识,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热传递三种方式的定义。最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的回忆和感受,不仅要求学生描述事例,还要指出热从哪里传到哪里,是通过哪种方式传递的。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要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确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为后面理解热量概念打下基础,有助于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本课小结与课后作业。本课小结由学生完成,小结本课的收获。完成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

《内能》说课稿2

1.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体积、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2.重点难点

1.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3.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4.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

原 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活动2

进行新课

一、内能

1.内能:教师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观察并思考:

飞来的足球具有什么能?如果足球缩小到分子大小, 它是否还具有动能和势能呢?

讨论得出:

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有动能;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动能也越大。

演示并分析:

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内能:

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出示挂图:

冰山和铁水图片。

提出问题:

铁水有内能同学们容易得出,那冰山有内能吗?物体的内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1)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引导学生类比影响机械能的因素讨论得出: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内能》说课稿3

1教学目标

1、知道内能的初步概念及内能跟温度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1、基础知识整合意识偏低

2、掩饰个人知识缺失,不能及时、主动去弥补

3、机遇把握不及时

3重点难点

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内能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小结:

(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3)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能

一、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1.内能不同于机械能

2.一切(运动、静止、高温、低温)物体都有内能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

2.做功

《内能》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教材通过对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再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还为下一章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材的处理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学生资源,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和实验出发,让学生深入浅出的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三、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内能和热量。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上主要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演示实验法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体验乐趣,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学法上综合运用自主学习、观察与体验,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程序

我计划本节课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认识内能——分析类比,建立概念——深化提高,应用概念——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认识内能

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装有热水的暖水瓶,瓶塞弹起”的视频,再根据这一情景提出三个问题:

(1)瓶塞弹起时是否做了功?

(2)能够做功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那么推动瓶塞做功的能量来自哪里?

(3)你还能举出哪些日常生活中 ,“热”具有能量、能做功的例子?(如烧开水时锅盖跳动等) 本环节的教学,主要通过观察和分析瓶内热空气推动瓶塞弹起做功的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里“热”对外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环节:分析类比,建立概念这个环节,我计划安排两个教学活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个教学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内能概念。 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两个对比情景“运动的瓶塞”、“热运动的水分子”和“发生形变的弹簧”、“相互吸引或排斥的水分子”中的能量,再由学生自主总结并填写对比表格,建立与形成内能的概念。 运动的瓶塞有动能 热运动的水分子有分子动能发生形变的弹簧有势能 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有分子势能在此突出过程与方法,延伸,观察生活,举例。。。。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我把情景一和情景二加以拓展和延伸, 让学生根据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继续分析跳起的瓶塞掉在水平地面上后,弹簧恢复原状没有形变时,是否具有机械能和内能。分析得出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然后,再让学生分析冰是否具有内能,得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再追问学生把冰熔化成水后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水的内能怎样变化?初步得出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

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类比,细致、深入的分析展示出来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顺理成章的推理并建立、形成内能的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教学活动是小组合作,归纳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先是小组合作,尽可能地想出各种办法让一段铁丝温度升高,方法最多的小组为获胜。我深入学生之中,积极的看、积极地听、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根据需要给学生适时、适当的指导。然后组织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对各小组列举出来的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通过组内合作讨论,组间相互竞争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说课中如何说,讲课中如何做? 第三环节: 深化提高,应用概念

首先让学生体验对手呵气和搓手时手的感觉,再从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角度分析它们分别是通过什么方法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并通过能量流向图建立和形成热量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触发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我计划先组织学生做演示压缩空气做功的实验(这个实验在空气压缩仪里放入半颗火柴头,现象就会非常的明显和震撼),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得出外界对气体做功,筒内气体内能的变化。接着让学生猜想,如果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的内能会怎样变化?并通过让学生感受篮球放气过程中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来验证猜想。(实验时,把气针插入篮球,让学生先感受一下篮球内气体的温度,再把气针对着风车的风叶,看到风叶转动,说明气体对外做功,再让学生继续感受篮球内气体温度的变化)

最后组织学生演示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以及用“冰露”矿泉水瓶分组实验、观察、体验气体膨胀对外做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中通过做功使内能变化的两个过程。

知识的应用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借助了学生体验性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观察、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瓶瓶罐罐皆学问,物理来源于生活,深化和提高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让他们通过亲历科学实践活动,体会到科学实践活动的魅力与乐趣,从而乐于参与各种科学实践活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谈一谈本节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该环节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实现思维飞跃的舞台,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布置课外小实验:自制弹射器

找一段两端开口的小塑料管,从塑料管的一端塞进一个用水浸湿了的纸团(要塞紧),从另一端推进一个用橡皮塞制成的活塞,一个简易的弹射器就做成了。试试推进活塞,比比看谁能把纸团弹射得最远。

布置这一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制作,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并为后面热机的学习做个铺垫。

六、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功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以教学的逻辑线列出了课题“第二节 内能”及三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

一、内能

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三、热量

七、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本节教学设计能注重从学生已有的体验、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概念建立的过程,领悟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并对概念加以理解和应用。通过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实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知识与思维能力得以共同发展。使“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使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经历过程,体验方法,勇于探索。 教学方法上,本节教学设计能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交互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评价,多赏识、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内能》说课稿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方法:转换研究法、实例归纳法

教学用具: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墨水、空气压缩演示仪、硝化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二、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4、物体的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

(1)列举锯木头和用砂轮磨刀具,锯条、木头和刀具温度升高,说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如果外力对物体做功全部用于物体内能改变的情况下,外力做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改变多少。如功的单位是焦耳,内能的单位也是焦耳。

演示压缩空气,硝化棉燃烧。说明外力压缩空气过程,对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到棉花的燃点而使其燃烧。

以上实例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在炉灶上烧热水,火炉烤热周围物体,这些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些实例说明依靠热传递方式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改变。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所以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内能》说课稿6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分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热运动,有分子动理论做基础,同时八年级还学习了动能和势能,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本节课通过视频、实验、网络等教学可以让学生顺利掌握知识。

3重点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视频播放:火箭升空

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火箭的机械能如何变化?它增加的能量是如何转化来的?进行交流

利用学生的感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迅速进入课题思考

活动2【讲授】新知构建

出示一组图片视频,引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引导学生讨论形成内能概念。

提出问题: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

通过视频(滴墨水)实验,探究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提出问题: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

通过视频(滴墨水)实验,探究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

总结内能的定义

提出问题: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

通过视频(滴墨水)实验,探究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

提出问题: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

通过视频(滴墨水)实验,探究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

活动3【活动】改变内能的方法

创设生活情境

提出问题:改变物体的温度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那么改变物体内能有哪些方法呢?

根据生活经验,讨论:一断铁丝,如何让它的温度升高?(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通过观看视频,总结改变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2.做功

知识深化

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存在温度差)

什么是热量?发生热传递的两个物体的内能是如何变化的?

师强调“热量不能含,温度不能传”。

演示1:压缩空气引火仪实验

实验时厚玻璃筒内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筒内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空气的内能有无增加。学生就会感到困惑:空气内能增加与否怎能看得见?然后再放入易燃物演示。

提出问题

1.研究对象是什么?(空气而不是棉花)

2.为什么放入棉花?(转换法显示空气温度升高)

3.实验说明了什么?(对物体做功,会使物体的内能增大)

演示2:热功互换器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

瓶塞跳起说明了什么?出现水雾是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水雾起了什么作用?

活动4【活动】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想知道那些知识?

活动5【活动】巩固提高 兴趣延伸

请学生上网站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利用网络资源解决本节课的疑问

活动6【测试】当堂检测

九年级物理《内能》同步测验题

一、填空题

1.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_______与_______的总和.

2.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_______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单位是_______;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物体吸收热量,_______能增加.

3.在高空飞行的子弹具有_______能、_______能,同时还具有_______能,子弹落地后,这三种能不为零的是_______能.

4.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跟_______有关,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降低时,内能_______.

5.当物体对外做功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 给自行车打气,筒壁会发热,这是压缩筒内的空气_______,使空气的_______增加,温度升高的缘故.

二、选择题

6.物体的内能是指( )

A.物体中个别分子所具有的能

B.物体做机械运动所具有的能

C.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D.物体做机械运动和热运动的能的总和

7.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的温度高,则( )

A.甲的内能比乙大

B.甲物体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比乙剧烈

C.甲物体的机械能比乙物体的大

D.甲物体的分子动能的总和比乙大

8.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炽热的铁水有内能

B.抛在空中的篮球具有内能

C.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D.水结成冰后,就不再有内能

9.下列现象中,利用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

A.铁块放在炉火中烧红了

B.烧开水时,壶盖被水蒸气顶起来

C.木工用锯锯木条时,锯条发烫

D.冬天,人们在太阳光下取暖

10.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当热传递停止时( )

A.两个物体内能相等

B.两个物体温度相等

C.两个物体热量相等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三、简答题

11.用锉刀锉铁块时,过一会儿锉刀和铁块的温度都会升高,这是为什么?

12.放在热汤中的铁勺,勺把儿并没有在汤中,过一会儿也很烫手,这是为什么?

《内能》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内能》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二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之前学习的分子热运动为本节课的开展做了一定的铺垫,所以本节课是前面所学内容——分子热运动的延伸,而且本章之后的内容都是围绕内能展开的。故本节内容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过渡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图片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学好本节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对内能、热量概念的理解,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理解。

【难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要想合理的呈现以上教学思路,就要求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过程。接下来我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先给大家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并解释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为了解释原因,进而引出课题《内能》。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不但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猜想,触发思维的兴奋点,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为学生打开探究之门,帮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高潮。】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能概念的建立。我会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学生回顾之前的知识可以快速回答出,这也可以帮助建立内能的概念打好基础。接着我会出示运动着的足球和弹簧被拉伸的图片,并提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提问学生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分子之间是否具有势能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分子具有动能,通过类比弹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讨后也会得出分子之间具有势能。从而引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以及内能的概念。接着,我会让学生回顾机械能的概念,思考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内能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不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推进过程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这样设计不仅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能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加深印象,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之后是第二部分的内容:物体内能的改变。

我会先给学生列举烧热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却的例子,结合例子讲解这个过程发生了热传递。温度改变使得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从而由学生总结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在此问题上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这样的提问即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科学素养,更是为引出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做好铺垫。明确了改变物体内能的第一种方式之后,我会给学生展示两组图片,分别是冬天搓手取暖和滑滑梯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余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会给学生完成两个演示实验,第一个是压缩空气引火仪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第二个是空气推动塞子的实验,观察瓶内变化。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总结出是因为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这样就可以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实验现象,并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也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能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然后是拓展提升环节:

在此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知识,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得以巩固,加深了对内能的理解,及时的巩固与练习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及时加以回顾,同时也能使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加以疏导。之后我会留下这样一个作业,课后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并思考内能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能力,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考,真正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逐层排布,重难点明显,容易让学生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时,师生互动间会产生许多信息和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机智的将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作为焦点来组织教学,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教学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生生奋发的目标。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内能》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

2、教材内容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内能和热量,重点是内能、热量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物理的有用观,由于教材知识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相关知识甚少,所以确立的教学知识难点是内能、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知道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

(4)了解热量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会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

(5)会进行关于物体吸热、放热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用类比方法体验内能的概念,经历用实验观察及推理方法得出温度与内能之间关系的过程;探究热量计算公式;自己举例说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初步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利用类比的方法来认识“什么是内能”,初步领略力学现象、热学现象的美好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挖掘出现的本质规律,且应用于日常实际中。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已有初步认识,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即感性认识稍显匮乏,因此在理性认识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困难,为此我注意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推理、类比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热量概念,学生相对比较好理解。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性质,精心恰当地选择资源。一是由多媒体课件、《小儿百科全书》等组成文本资源;二是自制教具,利用类比的思维方法,把微观世界宏观化;三是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扩充实验;四是利用数学知识探究物理公式;五是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合作中及时发现问题,促成动态教学资源的生成。

三、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

整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法学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类比、推理完成教学任务。

四、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回忆童年时代的玩具:回力玩具汽车的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学生自然想到汽车行驶要使用汽油等燃料,再通过提问:“那么这种燃料燃烧所产生的能叫什么能呢?”(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

2、新课教学

(1)内能

回顾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运动中;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多媒体展示情景一:物体内部的分子始终处于无规则的运动中

师: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处于热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

师生总结:如同运动着的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即分子动能。

师: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若被举高,具有重力势能,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力,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

演示实验一: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类似地看成分子间由一根弹簧相连接,改变分子模型间的距离,弹簧发生形变,具有弹性势能,推知分子间存在势能,即分子势能。

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多媒体展示情景二:39页图12—17

组织学生讨论:1、气体固体有内能,液体有内能吗?

2、内能与机械能是一回事吗?

(用2~3分钟给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球在静止时,内能不为零,机械能为零。球在运动时,机械能和内能均不为零。使学生认识到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一个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另一个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物体的机械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零,但物体的内能却永远不可能为零。

(2)温度与内能

演示实验二:向分别盛有相同质量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各滴一滴墨水,引导学生观察,可以发现热水中墨水迅速扩散,而冷水中墨水扩散缓慢。

师:墨水的扩散速度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当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生归纳:温度高——扩散快——分子运动得快——分子动能大——物体的内能大。

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演示实验三:取一只装有大半瓶水的玻璃瓶和一支玻璃管,在玻璃瓶的瓶塞上开一个小孔,用力将玻璃管插入瓶塞,用瓶塞盖紧瓶口,使玻璃管下端能没入水中。

(1)用双手捂住封闭有空气的瓶子的上半部分,你能看到什么现象?

(2)用开水浇一下封闭有空气的瓶子的上半部分,你看到的现象与刚才有何不同?

(课堂气氛热烈,达到学习高潮)

被封闭的空气加热后能将瓶中的水挤压出来,说明这部分空气具有内能,温度越高水喷的越——(高/低),这说明物体的内能与温度。

(有/无)关,可见,一般情况下,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它的内能就越——(大/小)

师:物体的温度达到0℃时,内能为零吗?学生讨论并回答。

(3)热传递、热量

多媒体展示情景三:你知道吗?

(1)金属汤勺放在热汤中,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

(2)食品放入电冰箱,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3)在太阳照射下,太阳能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由生活走向物理)。

(我清楚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已具备的知识有多少,故以“你知道吗?”的形式投影补充学生不知道的部分,这样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让学生从“实际水平”发展到“潜在水平”,大大的开发学生的潜能)

当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时,能量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直至温度相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

(1)经火加热的铁锅,热得烫手。

(2)经太阳照射的棉被,暖乎乎的。

(3)经加热的液体,液体自下而上的翻腾,温度逐渐升高。

(再由物理走向生活,感知生活中的物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到一个兴奋点上,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认识到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的内能(能量)发生了转移。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叫热量(Q),单位是J。

思考水的比热容:4.2×103 J/(kg.℃)。

师生共同探究

1 k水升高1℃吸收热量4.2×103 J

1 k水升高2℃吸收热量4.2×103×2J

2kg水升高2℃吸收热量4.2×103×2×2J

mkg水升高(t—t。)吸收热量4.2×103 m×(t—t0)J

质量为m、比热容为c的物体,温度从t0升高到t,吸收的热量为Q吸=cm(t—t0)。

同理,质量为m、比热容为t的物体,当温度从t0降低到t,放出的热量为Q放=cm(t0—t)

多媒体展示情景四:例题:在标准大气压、20℃室温下,烧开一壶5 k的水,大约需要多少热量?

分析与解答:略。

学生阅读41页生活物理社会(培养学生阅读课本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学懂的,教师不必做,由学生自己归纳)

三、新课小结

让学生叙述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同时梳理在方法、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欲望,初步形成会评价他人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完善对知识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略。

五、板书设计(投影)

六、教后反思

1、多媒体课件和演示实验,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情、注意力和兴趣,能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创设条件使学生能主动建构知识,在内能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宏观世界微观化,在这里的引导、点拨好比一座‘‘引桥”,它变知识的“陡峭”为“缓坡”,化艰难为简易,类比机械能知识,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在课堂教学中,要学生会学,教师不可包办代替,教师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原则,以“导”引“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教师在导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绪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才能有助于形成锐意进取的氛围。”

《内能》说课稿9

内能说课稿

1、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的授课中,已给学生讲解了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这节内容主要是起到将前面知识点总结概括,为以后接下来的能量守恒以及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掌握物体的内能。知道热传递、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堂小实验的方法向学生生动形象的介绍本节知识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定义以及内能改变的实质。

4.教学难点:

知识点较多,对知识点的分离规划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清晰认识掌握。

5.教学关键:

对内能的定义形象化使学生印象深刻以及生动讲解改变内能的方法。

6.教法学法:

(1)开始上课时将教学重点一一列出,让学生对本堂课教学重点有清醒的认识达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2)放慢语速,在不同知识点之间稍许停顿。在利用板书把知识点一一列出,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层次感,突破难点。

(3)利用课堂小实验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方法。使知识点形象化,达到抓住关键的目的。

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操作程序

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

利用火柴的点燃以及挤拧水瓶等课堂小实验来引入新课

2、 讲授新课

我们将利用(启发式)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两个方法相结合的

方法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复习巩固旧知识,掌握物理现象,获取感性知识。

3、归纳小结

1.什么叫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温度跟内能的关系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就增加;一个物体温度降低时,它的内能就减少。

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热传递实质:内能的转移(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2)做功实质:内能与机械能(或其它能)的转化

(3)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上一篇:盾构机施工下一篇:简历的写法